CN104803256B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03256B
CN104803256B CN201410039655.XA CN201410039655A CN104803256B CN 104803256 B CN104803256 B CN 104803256B CN 201410039655 A CN201410039655 A CN 201410039655A CN 104803256 B CN104803256 B CN 1048032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passing parts
hoist ropes
floor
r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3965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03256A (zh
Inventor
河村阳右
宫田弘市
三好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03965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0325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803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032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032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0325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装置,其包括:设置在轿厢(112)上方及下方,诱导气流的分流部件(118、128)。所述分流部件的顶部小于底部,其面向层站门(108)的前面为垂直面,左右两侧面具有从顶部的中间向底部的两侧伸展的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从顶部的前方向底部的后方伸展的后面倾斜部。轿厢上方的分流部件顶部朝上地固定在曳引绳(116)上不会与曳引轮(114)相冲突的位置,其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104)上所设楼板绳孔(106)。轿厢下方的分流部件顶部朝下地固定在补偿绳(126)上。据此,该电梯装置可以在不增加井道高度,不大幅度增加电梯装置的负荷的情况下,用较低的成本达到空气整流和减少噪音的效果。

Description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装置,特别是涉及具有空气整流结构的电梯装置,该结构可以减少电梯运行时的风阻、降低噪音。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物的高层化,对电梯装置的速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随着电梯速度的提高,轿厢所受的风阻越来越大,轿厢周围的空气乱流所带来的噪音也越来越大。这些噪音会给轿厢内的乘客带来不适感。为了减少这种噪音,很多电梯装置在轿厢的上下装备有整流罩。如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6-329372所披露的电梯装置,在轿厢1的上方设有由弯曲罩板41到43所组成的流线型整流罩第2罩,在轿厢1的下方设有由弯曲罩板44到46所组成的流线型整流罩第3罩。
另外,当由于某种原因电梯失控,轿厢可能上升到超过顶层端站的位置。为了防止这时轿厢与井道顶部相撞,在轿厢位于顶层时,轿厢的顶部与井道顶部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的间距。以下,在本说明书中称之为“轿顶间距”,并用字母“H”来表示。
在轿厢的上方设有整流罩实际上加大了轿厢整体的高度,这时为了确保轿顶间距H,需要加大井道的高度。一般地讲,整流罩的高度越高其形状越易于制成减少风阻和噪音的形状,所以为了提高减少噪音的效果(静音效果)常常将整流罩的高度加高,这不仅迫使井道也必须相应地加高,而且大幅度增加了轿厢整体的重量,增加了电梯装置的负荷及制作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可以在不增加井道高度,不大幅度增加电梯装置的负荷的情况下,用较低的成本达到空气整流和减少噪音的效果。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电梯装置包括:在曳引绳的牵引下升降于井道的轿厢;通过所述曳引绳与所述轿厢相连接的对重;以及设置在所述轿厢的上方、或者下方、或者上方及下方,诱导气流的分流部件。所述分流部件的顶部小于底部,其面向层站门的前面为垂直面,左右两侧面具有从顶部的中间向底部的两侧伸展的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从顶部的前方向底部的后方伸展的后面倾斜部。所述轿厢上方的所述分流部件顶部朝上地固定在所述曳引绳上不会与曳引轮相冲突的位置,其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上所设楼板绳孔的水平投影,可以伴随所述曳引绳的移动通过所述楼板绳孔。所述轿厢下方的所述分流部件顶部朝下地固定在补偿绳上。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包括:在曳引绳的牵引下升降于井道的轿厢;设于所述曳引绳与所述轿厢的连接部附近的制振装置;通过所述曳引绳与所述轿厢相连接的对重;以及设置在所述轿厢的上方、或者下方、或者上方及下方,诱导气流的分流部件。所述分流部件的顶部小于底部,其面向层站门的前面为垂直面,左右两侧面具有从顶部的中间向底部的两侧伸展的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从顶部的前方向底部的后方伸展的后面倾斜部。所述轿厢上方的所述分流部件顶部朝上地固定在所述曳引绳上、位于所述制振装置的上方、并不会与曳引轮相冲突的位置,其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上所设楼板绳孔的水平投影,可以伴随所述曳引绳的移动通过所述楼板绳孔。所述轿厢下方的所述分流部件顶部朝下地固定在补偿绳上。
由于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在轿厢的上方设有诱导气流的分流部件,而该分流部件的侧面具有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后面倾斜部,当轿厢上升时该分流部件可以将大部分气流诱导到轿厢的侧面和后面,起到空气整流的作用,减少了迎击轿厢顶部的空气,从而减少风阻和噪音。而且,因为该分流部件的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上所设楼板绳孔的水平投影,该分流部件可以伴随所述曳引绳的移动通过所述楼板绳孔,所以不需要因设置该分流部件而加大井道的高度。此外,与整流罩相比,该分流部件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不会大幅度增加电梯装置的负荷,制作成本低。
在轿厢的下方设有诱导气流的分流部件,当轿厢下降时该分流部件可以将大部分气流诱导到轿厢的侧面和后面,减少迎击轿厢底部的空气,从而减少风阻和噪音。此外,与轿厢下部设置整流罩相比,该分流部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不会大幅度增加电梯装置的负荷,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包括:在曳引绳的牵引下升降于井道的轿厢;设于所述轿厢上部的上部整流罩;设于所述轿厢下部的下部整流罩;通过所述曳引绳与所述轿厢相连接的对重;以及设置在所述轿厢的上方、或者下方、或者上方及下方,诱导气流的分流部件。所述分流部件的顶部小于底部,其面向层站门的前面为垂直面,左右两侧面具有从顶部的中间向底部的两侧伸展的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从顶部的前方向底部的后方伸展的后面倾斜部。所述轿厢上方的所述分流部件顶部朝上地固定在所述曳引绳上、位于所述上部整流罩的上方、并不会与曳引轮相冲突的位置,其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上所设楼板绳孔的水平投影,可以伴随所述曳引绳的移动通过所述楼板绳孔。所述轿厢下方的所述分流部件顶部朝下地固定在补偿绳上、位于所述下部整流罩下方的位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包括:在曳引绳的牵引下升降于井道的轿厢;设于所述轿厢上部的上部整流罩;设于所述轿厢下部的下部整流罩;设于所述曳引绳与所述轿厢的连接部附近的制振装置;通过所述曳引绳与所述轿厢相连接的对重;以及设置在所述轿厢的上方、或者下方、或者上方及下方,诱导气流的分流部件。所述分流部件的顶部小于底部,其面向层站门的前面为垂直面,左右两侧面具有从顶部的中间向底部的两侧伸展的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从顶部的前方向底部的后方伸展的后面倾斜部。所述轿厢上方的所述分流部件顶部朝上地固定在所述曳引绳上、位于所述制振装置以及所述上部整流罩的上方、并不会与曳引轮相冲突的位置,其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上所设楼板绳孔的水平投影,可以伴随所述曳引绳的移动通过所述楼板绳孔。所述轿厢下方的所述分流部件顶部朝下地固定在补偿绳上、位于所述下部整流罩下方的位置。
由于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在轿厢的上部整流罩的上方设有诱导气流的分流部件,而该分流部件的侧面具有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后面倾斜部,当轿厢上升时该分流部件可以将大部分气流诱导到轿厢的侧面和后面,起到一个预备空气整流的作用,这大大减少了上部整流罩的整流负担,提高了整流效果,从而进一步减少风阻和噪音。而且,因为该分流部件的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上所设楼板绳孔的水平投影,该分流部件可以伴随所述曳引绳的移动通过所述楼板绳孔,所以不会因设置该分流部件而进一步加大井道的高度。
如前所述,为了提高整流罩的静音效果,通常需要将整流罩的高度加高,而本发明的电梯装置通过在轿厢的上部整流罩的上方设置诱导气流的分流部件,可以做到在不提高上部整流罩高度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静音效果,所以实质上起到了减少上部整流罩高度,从而减少轿厢整体的重量和制作成本,并减少井道高度的作用。
如果在下部整流罩下方设有诱导气流的分流部件,当轿厢下降时该分流部件可以将大部分气流诱导到轿厢的侧面和后面,起到一个预备空气整流的作用,这大大减少了下部整流罩的整流负担,提高了整流效果,从而进一步减少风阻和噪音。与设置在上部整流罩上方的分流部件相同,设置在下部整流罩下方的分流部件实质上也起到了减少下部整流罩高度,从而减少轿厢整体的重量和制作成本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电梯装置100的示意图。
图2表示分流部件外形的一例。
图3表示分流部件外形的另一例。
图4表示分流部件外形的另一例。
图5是表示轿厢上升时分流部件诱导气流的示意图。
图6是说明分流部件设置位置的示意图。
图7是说明分流部件与机房楼板上所设楼板绳孔之间的大小关系的示意图。
图8是图2所示A-A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说明分流部件的倾斜部的延长面与轿厢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0是设有制振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是设有整流罩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2是设有整流罩以及制振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
100-电梯装置、102-井道、104-机房楼板、106-楼板绳孔、108-层站门、112-轿厢、114-曳引轮、116-曳引绳、118-分流部件、118a-前面、118b-顶部、118c-底部、118d-侧面倾斜部、118e-侧面倾斜部、118f-后面倾斜部、118g-前半部、118h-后半部、118i-曳引绳孔、118j-螺栓孔、122-对重、126-补偿绳、128-分流部件、613-上梁、615-下梁、802-螺栓、804-螺母、806-螺栓孔盖、919-延长面、929-延长面、1002-制振装置、1102-上部整流罩、1104-下部整流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1实施例>
图1是说明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电梯装置100的示意图。电梯装置100包括井道102、轿厢112、曳引机、曳引绳116、分流部件118、对重122、补偿绳126以及分流部件128。
井道102为轿厢112提供升降移动的空间。曳引机通过曳引轮114驱动曳引绳116。轿厢112与对重122连接于曳引绳116的两端,在曳引绳116的牵引下升降于井道102。井道102对应各层站的位置设有层站门108。
在图1中简略地用曳引轮114代替表示了曳引机,曳引机设置在井道102上方的机房。机房与井道102之间由机房楼板104相隔。机房楼板104上设有楼板绳孔106,以便曳引绳116穿过。轿厢112的底部与对重122的底部之间悬挂有补偿绳126,用以减少电梯传动中曳引轮114两侧所承受的载荷差。
在轿厢112的上方及下方分别设有诱导气流的分流部件118和分流部件128。分流部件118固定在曳引绳116上,分流部件128固定在补偿绳126上。分流部件118和分流部件128可以具有相同的外形。因此,以下以分流部件118为例对分流部件的形状进行说明。
图2表示分流部件118的外形的一个例子。图2由分流部件118的三视图和一个立体图组成。分流部件118的前面118a为垂直面。当分流部件118固定在曳引绳116上时,其前面118a面向层站门108。分流部件118的顶部118b小于底部118c。分流部件118的左右两侧面具有从顶部118b的中间向底部118c的两侧伸展的侧面倾斜部118d和侧面倾斜部118e。分流部件118的后面具有从顶部118b的前方向底部118c的后方伸展的后面倾斜部118f。
图3表示分流部件118的外形的另一个例子。图3由分流部件118的三视图和一个立体图组成。图3所示的外形与图2所示的外形具有几个相同的特征,即分流部件118的顶部118b小于底部118c,前面118a为垂直面,左右两侧面具有从顶部118b的中间向底部118c的两侧伸展的侧面倾斜部118d和侧面倾斜部118e,后面具有从顶部118b的前方向底部118c的后方伸展的后面倾斜部118f。图3所示的外形与图2所示的外形不同的是侧面倾斜部118d、侧面倾斜部118e以及后面倾斜部118f由曲面构成。
图4表示分流部件118的外形的另一个例子。图4由分流部件118的主视图、左视图以及两个立体图组成。图4所示的分流部件118的外形也具有以下特点,即分流部件118的顶部1118b小于底部118c,前面118a为垂直面,左右两侧面具有从顶部118b的中间向底部118c的两侧伸展的侧面倾斜部118d和侧面倾斜部118e,后面具有从顶部118b的前方向底部118c的后方伸展的后面倾斜部118f。
图4所示的分流部件118的侧面倾斜部118d和侧面倾斜部118e在顶部118b处由圆滑的曲面相连接。侧面倾斜部118d以及侧面倾斜部118e与后面倾斜部118f的连接也是由圆滑的曲面相连接。为便于理解图4所示分流部件118的外形,图中示出了曲面相交的相贯线。
如图1所示,轿厢112上方的分流部件118顶部朝上地固定在曳引绳116上,而轿厢112下方的分流部件128顶部朝下地固定在补偿绳126上。分流部件128的前面也是面向层站门108。
图5是表示轿厢112上升时分流部件118诱导气流的示意图。右侧相当于面对轿厢门的主视图,左侧相当于右视图。右视图的投射方向与图1所示的方向相同。图中用带箭头的虚线概要地表示气流方向的变化。由于分流部件118的侧面具有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后面倾斜部,当轿厢112上升时分流部件118可以将大部分气流诱导到轿厢112的侧面和后面,起到空气整流的作用,减少了迎击轿厢112顶部的空气,从而减少风阻和噪音。
当轿厢112下降时,设置在轿厢112下方的分流部件128同样也可以起到将大部分气流诱导到轿厢112的侧面和后面的作用,从而减少迎击轿厢底部的空气,减少风阻和噪音。
图6是说明分流部件设置位置的示意图。设置分流部件118及分流部件128的位置距轿厢112有一个适当的距离。以分流部件118为例加以说明的话,如果分流部件118离轿厢112过远,由分流部件118诱导的气流在流到轿厢112的侧面和后面之前,会重新流回到轿厢112的上方迎击轿厢112顶部,从而失去减少风阻和噪音的作用。如果分流部件118离轿厢112过近,被分流部件118诱导的气流在来不及到达轿厢112的侧面和后面的状态下就撞击到轿厢112的顶部,从而无法充分起到减少风阻和噪音的作用。另外,设置分流部件的位置还要考虑电梯结构的限制。
例如,从轿厢架的上梁613到分流部件118的距离S1可以设在2m到3m的范围,从轿厢架的下梁615到分流部件128的距离S2也可以设在2m到3m的范围。S1与S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图7是说明分流部件118与机房楼板104上所设楼板绳孔106之间的大小关系的示意图。图7相当于从楼板绳孔106的上方俯视楼板绳孔106时的水平投影。分流部件118的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104上所设楼板绳孔106的水平投影。例如,分流部件118的水平投影的尺寸d(相当于分流部件118的宽度)小于楼板绳孔106的尺寸D,分流部件118的水平投影的尺寸t(相当于分流部件118的厚度)小于楼板绳孔106的尺寸T。所以,分流部件118可以伴随曳引绳116的移动通过楼板绳孔106。
为了说明轿顶间距H,图1示出了轿厢112停留在顶层端站的状态。在这个实施例中,轿顶间距H用轿厢112停留在顶层端站时的轿厢112顶部与机房楼板104底部(井道102的顶部)之间的距离来表示。轿顶间距H可以根据电梯的运行速度等条件来设定。例如,设在2m到3m之间。
如前所述,轿顶间距H是为了防止碰撞而留出的预备空间。因此,如果轿厢112的上方有其他物体可能与机房楼板104相撞,则需要在该物体与机房楼板104之间留出轿顶间距H。例如,如果分流部件118的水平投影的尺寸大于楼板绳孔106的水平投影,则当轿厢112到达顶层端站时,分流部件118就会与机房楼板104相撞(参照图1)。为了避免这种相撞,就需要在分流部件118的上方留出轿顶间距H,因此需要加大井道102的高度。
但是,因为本实施例的分流部件118的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104上所设楼板绳孔106的水平投影,分流部件118可以伴随曳引绳116的移动通过楼板绳孔106,不会发生与机房楼板104相撞的事故,所以不需要因设置分流部件118而加大井道102的高度。此外,与整流罩相比,分流部件118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不会大幅度增加电梯装置的负荷,制作成本低。
然而,通过楼板绳孔106的分流部件118还有与曳引轮114相撞的可能。所以设置分流部件118的位置还要考虑避免与曳引轮114相撞。本实施例固定分流部件118的位置是,当轿厢112到达顶层端站时,在轿厢112的顶部到曳引轮114之间的位置。也就是,即使轿厢112到达顶层端站,分流部件118也不会与曳引轮114相撞的位置。例如,如图1所示,可以将分流部件118设于,当轿厢112到达顶层端站时,分流部件118到达楼板绳孔106的位置。或者将分流部件118设于,当轿厢112到达顶层端站时,分流部件118低于楼板绳孔106的位置。
图8是图2所示A-A面的剖面示意图。图8表示的是分流部件118安装在曳引绳116时的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分流部件118由前半部118g和后半部118h组成。前半部118g和后半部118h上设有螺栓孔118j,两者用穿过螺栓孔118j的螺栓802以及螺母804组装固定。前半部118g与后半部118h的彼此对置的表面上分别设有凹部,当两者组装时,双方的凹部共同构成可以收纳曳引绳116的曳引绳孔118i。
曳引绳孔118i的数量根据曳引绳116的数量决定。构成曳引绳孔118i的所述凹部的深度略小于曳引绳116的半径,使前半部118g与后半部118h组装时,可以从前后夹紧曳引绳116,从而固定在曳引绳116上。
为了减少分流部件118可能给曳引绳116带来的损伤,分流部件118的材料优选使用硬度低于曳引绳116的材料。也可以在分流部件118的、与曳引绳116相接触的部分局部使用硬度低于曳引绳116的材料。此外,对分流部件118的材料没有特殊的限制,只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可以加工成预定的形状,能够固定在曳引绳上,起到前述的诱导气流的作用,不论使用什么材料都可以。例如,可以使用铝合金、铁合金、铜合金等金属材料、合成树脂等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或复合材料等。
为了减少由于分流部件118的表面凹凸所带来的紊流,用螺栓802及螺母804将前半部118g和后半部118h组装固定后,可用螺栓孔盖806将螺栓孔盖住。螺栓孔盖806为可装卸式部件。对于螺栓孔盖806的材料没有特殊的限定,可以是塑料、橡胶等高分子材料,也可以是金属材料、陶瓷材料或复合材料。
在图8所示的例中,螺栓孔118j开设在所有曳引绳116的左右两侧,即螺栓802和螺母804从所有曳引绳116的左右两侧固定前半部118g与后半部118h。当然,还可以在曳引绳与曳引绳之间的部位开设螺栓孔,这样可以避免为开设螺栓孔而加大分流部件118的宽度。另外,作为固定前半部118g与后半部118h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其他公知的固定方法。例如,只在左右两侧中的某一侧使用螺栓连接,而在另一侧使用铰链连接。
图2到图4所示的分流部件的形状是本发明的分流部件的一部分例子,不是对分流部件的形状的限定。只要分流部件具有如下特点:顶部小于底部,前面为垂直面,左右两侧面具有从顶部的中间向底部的两侧伸展的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从顶部的前方向底部的后方伸展的后面倾斜部等,就可以达到将大部分气流诱导到轿厢112的侧面和后面的作用,减少了迎击轿厢112顶部或底部的空气,从而减少风阻和噪音。此外,作为分流部件形状的一种优选,左右两侧面的侧面倾斜部为左右对称,这样可以产生左右对称的气流诱导效果。
另外,作为一种优选,如图9所示,固定在曳引绳116上的分流部件118(或者固定在补偿绳126上的分流部件128)的所述侧面倾斜部的延长面、以及所述后面倾斜部的延长面均位于轿厢112的外侧。
图9是说明分流部件的倾斜部的延长面与轿厢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所谓“倾斜部的延长面位于轿厢的外侧”是指倾斜部的该延长面不与轿厢相交。图9中右侧的主视图里,用两条双点划线表示从分流部件118的左右两个侧面倾斜部延伸的延长面919,并用另两条双点划线表示从分流部件128的左右两个侧面倾斜部延伸的延长面929。延长面919以及延伸面929均不与轿厢112相交,位于轿厢112的外侧。
图9中左侧的右视图里,用一条双点划线表示从分流部件118的后面倾斜部延伸的延长面919,并用另一条双点划线表示从分流部件128的后面倾斜部延伸的延长面929。延长面919以及延长面929均不与轿厢112相交,位于轿厢112的外侧。
由于被分流部件的侧面倾斜部及后面倾斜部诱导的气流具有沿所述倾斜部的延长面流动的惯性,倾斜部的延长面位于轿厢的外侧将更有效地把气流诱导到轿厢的侧面和后面,减少迎击轿厢顶部或底部的空气,从而减少风阻和噪音。
<第1实施例的变形例>
如图1所示,第1实施例的电梯装置100在轿厢112的上方及下方分别设有分流部件118和分流部件128。作为第1实施例的变形例,可以根据情况只在轿厢112的上方设置分流部件118,或者只在轿厢112的下方设置分流部件128。
在轿厢112的上方设置分流部件118,可以在轿厢112上升时将大部分气流诱导到轿厢112的侧面和后面,起到空气整流的作用,减少了迎击轿厢112顶部的空气,从而减少风阻和噪音。在轿厢112的下方设置分流部件128,可以在轿厢112下降时起到将大部分气流诱导到轿厢112的侧面和后面的作用,从而减少迎击轿厢底部的空气,减少风阻和噪音。
<第2实施例>
图10是设有制振装置的第2实施例的电梯装置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是图1所示第1实施例的电梯装置100的一种变形例。与第1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增设有制振装置1002。除了这一特点之外,其他部分与电梯装置100基本相同。即,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也包括图1所示的井道102、轿厢112、曳引机、曳引绳116、分流部件118、对重122、补偿绳126以及分流部件128等,并且这些组成部分与第1实施例的相同组成部分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图10只简略地示出了制振装置1002附近的结构,以下也只对本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技术特征加以说明。
制振装置1002固定在曳引绳116上,位于曳引绳116与轿厢112的连接部附近。这里所说的“附近”是指制振装置1002位于距该连接部0.5m到1.5m的位置。制振装置1002可以是设在曳引绳上用以吸收、减少、抑制曳引绳振动的任何一种公知的减振装置,以及由其改良、进化、派生的减振装置。例如,制振装置1002可以是,通过在曳引绳116的周围(或曳引绳116的侧面、或曳引绳116与曳引绳116之间)设置橡胶、多孔质弹性材料等可以吸收振动的材料,来吸收曳引绳116振动的减振装置。其中,吸收振动的材料可以用框架或支架等部件来固定。制振装置1002也可以是,通过在曳引绳116与曳引绳116之间设置减振器(如液压减振器),来吸收曳引绳116振动的减振装置。制振装置1002可以抑制从曳引绳116到轿厢112的振动的传动。
分流部件118顶部朝上地固定在曳引绳116上的、位于制振装置1002的上方、并不会与曳引轮114相冲突的位置。与第1实施例相同,分流部件118的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104上所设楼板绳孔106的水平投影,所以分流部件118可以伴随曳引绳116的移动通过楼板绳孔106。
分流部件118具有在第1实施例中所叙述的所有功能,并带来相同的效果。此外,由于分流部件118位于制振装置1002的上方,当轿厢112上升时,在气流直接撞击制振装置1002之前,分流部件118就可以将大部分气流诱导到轿厢112的侧面和后面,从而可以减少因设置制振装置1002所引起的空气紊流,减少起因于该紊流的风阻和噪音。
作为一种优选,固定在曳引绳116上的分流部件118(或者固定在补偿绳126上的分流部件128)的侧面倾斜部的延长面、以及后面倾斜部的延长面均位于轿厢112的外侧。这将更有效地把气流诱导到轿厢的侧面和后面,减少迎击轿厢顶部或底部的空气,从而减少风阻和噪音。
<第2实施例的变形例>
作为第2实施例的一种变形例,可以将分流部件118与制振装置1002合为一体。也就是在制振装置1002的上端设一个具有分流部件形状特征的端部。这样的结构就可以同时具有制振装置和分流部件的功能,既可以抑制振动又可以整流静音。
另外,作为第2实施例的一种变形例,可以根据情况只在制振装置1002的上方设置分流部件118,或者只在轿厢112的下方设置分流部件128。只在制振装置1002的上方设置分流部件118时,如上所述,也可以将分流部件118与制振装置1002合为一体。
<第3实施例>
图11是设有整流罩的第3实施例的电梯装置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是图1所示第1实施例的电梯装置100的一种变形例。与第1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增设有上部整流罩1102和下部整流罩1104。除了这些特点之外,其他部分与电梯装置100基本相同。即,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也包括图1所示的井道102、轿厢112、曳引机、曳引绳116、分流部件118、对重122、补偿绳126以及分流部件128等,并且这些组成部分与第1实施例的相同组成部分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图10只简略地示出了轿厢112附近的结构,以下也只对本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技术特征加以说明。
上部整流罩1102设于轿厢112的上部,其底部与轿厢112的顶部相连接。上部整流罩1102的顶部小于底部,其面向层站门的前面为垂直面,左右两侧面具有从顶部的中间向底部的两侧伸展的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从顶部的前方向底部的后方伸展的后面倾斜部。当轿厢112上升时,井道102中的大部分空气沿着上部整流罩1102的侧面倾斜部和后面倾斜部流到轿厢112的侧面和后面。所以,设置上部整流罩1102可以对井道102内的空气起到诱导、整流的作用,从而减少空气的紊流,降低风阻和噪音。
下部整流罩1104顶部朝下地设于轿厢112的下部,其底部与轿厢112的底部相连接。下部整流罩1104的形状基本与上部整流罩1102的形状相同,其顶部小于底部,面向层站门的前面为垂直面,左右两侧面具有从顶部的中间向底部的两侧伸展的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从顶部的前方向底部的后方伸展的后面倾斜部。当轿厢112下降时,井道102中的大部分空气沿着下部整流罩1104的侧面倾斜部和后面倾斜部流到轿厢112的侧面和后面。所以,设置下部整流罩1104可以对井道102内的空气起到诱导、整流的作用,从而减少空气的紊流,降低风阻和噪音。
图11所示的上部整流罩1102及下部整流罩1104仅仅是整流罩的一种例子,不是对整流罩种类的限定。上部整流罩1102及下部整流罩1104可以只有侧面倾斜部,或者只有后面倾斜部。侧面倾斜部及后面倾斜部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侧面倾斜部及后面倾斜部还可以是由几个平面组成的复合面,或者是由几个曲面组成的复合面,或者是由平面及曲面组成的复合面。
另外,上部整流罩1102也可以是设在轿厢的上部,用于空气整流、降低风阻和噪音的任何一种公知的整流罩。下部整流罩1104也可以是设在轿厢的下部,用于空气整流、降低风阻和噪音的任何一种公知的整流罩。
分流部件118顶部朝上地固定在曳引绳116上的、位于上部整流罩1102的上方、并不会与曳引轮114相冲突的位置。与第1实施例相同,分流部件118的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104上所设楼板绳孔106的水平投影,所以分流部件118可以伴随曳引绳116的移动通过楼板绳孔106。
分流部件118具有在第1实施例中所叙述的所有功能,并带来相同的效果。此外,由于分流部件118位于上部整流罩1102的上方,而分流部件118的侧面具有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后面倾斜部,当轿厢112上升时,如图11中带箭头的虚线所示,分流部件118可以将大部分气流诱导到轿厢112的侧面和后面,起到一个预备空气整流的作用,这大大减少了上部整流罩1102的整流负担,提高了整流效果,从而进一步减少风阻和噪音。
而且,因为分流部件118的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104上所设楼板绳孔106的水平投影,分流部件118可以伴随曳引绳116的移动通过楼板绳孔106,所以不会因设置分流部件118而进一步加大井道102的高度。
如前所述,为了提高整流罩的静音效果,通常需要将整流罩的高度加高,而本发明的电梯装置通过在上部整流罩1102的上方设置诱导气流的分流部件118,可以做到在不提高上部整流罩1102高度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静音效果,所以实质上起到了减少上部整流罩1102的高度,从而减少轿厢整体的重量和制作成本,并减少井道高度的作用。
分流部件128顶部朝下地固定在补偿绳126上的、位于下部整流罩1104下方的位置。分流部件128具有在第1实施例中所叙述的所有功能,并带来相同的效果。此外,由于分流部件128位于下部整流罩1104的下方,而分流部件128的侧面具有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后面倾斜部,当轿厢112下降时,分流部件128可以将大部分气流诱导到轿厢112的侧面和后面,起到一个预备空气整流的作用,这可以大大减少下部整流罩1104的整流负担,提高了整流效果,从而进一步减少风阻和噪音。因此,在下部整流罩1104的下方设置分流部件128可以做到在不提高下部整流罩1104高度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静音效果,所以实质上起到了减少下部整流罩1104的高度,从而减少轿厢整体的重量和制作成本的作用。
作为一种优选,固定在曳引绳116上的分流部件118(或者固定在补偿绳126上的分流部件128)的侧面倾斜部的延长面、以及后面倾斜部的延长面均位于轿厢112的外侧。这将更有效地把气流诱导到轿厢的侧面和后面,减少迎击轿厢顶部或底部的空气,从而减少风阻和噪音。
作为第3实施例的一种变形例,可以根据情况只在上部整流罩1102的上方设置分流部件118,或者只在下部整流罩1104的下方设置分流部件128。
<第4实施例>
图12是设有整流罩以及制振装置的第4实施例的电梯装置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是图11所示第3实施例的电梯装置的一种变形例。与第3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增设有制振装置1002。除了这一特点之外,其他部分与第3实施例的电梯装置基本相同。即,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也包括图1及图11所示的井道102、轿厢112、曳引机、曳引绳116、分流部件118、对重122、补偿绳126、分流部件128、上部整流罩1102以及下部整流罩1104等,并且这些组成部分与第3实施例的相同组成部分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以下只对本实施例中与第3实施例不同的技术特征加以说明。
制振装置1002与第2实施例中所叙述的制振装置1002是相同的装置。制振装置1002固定在曳引绳116上,位于曳引绳116与轿厢112的连接部附近,即位于距该连接部0.5m到1.5m的位置。根据上部整流罩1102的尺寸,制振装置1002可以设置在上部整流罩1102的上方(如图12所示),也可以设置在上部整流罩1102的内部,还可以设置成将其一部分置于上部整流罩1102的内部,而另一部分从上部整流罩1102的顶部向上伸出的形式。
分流部件118顶部朝上地固定在曳引绳116上的、位于制振装置1002以及上部整流罩1102的上方、并不会与曳引轮114相冲突的位置。与第3实施例相同,分流部件118的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104上所设楼板绳孔106的水平投影,所以分流部件118可以伴随曳引绳116的移动通过楼板绳孔106。
分流部件118具有在第1实施例中所叙述的所有功能,并带来相同的效果。此外,当制振装置1002位于上部整流罩1102的内部时,位于上部整流罩1102上方的分流部件118可以产生第3实施例中所叙述的效果。即当轿厢112上升时,分流部件118可以将大部分气流诱导到轿厢112的侧面和后面,起到一个预备空气整流的作用,这大大减少了上部整流罩1102的整流负担,提高了整流效果,从而进一步减少风阻和噪音,可以做到在不提高上部整流罩1102高度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静音效果。所以实质上起到了减少上部整流罩1102的高度,从而减少轿厢整体的重量和制作成本,并减少井道高度的作用。
当制振装置1002位于上部整流罩1102的上方,或制振装置1002的一部分从上部整流罩1102的顶部向上伸出时,位于制振装置1002上方的分流部件118可以产生第2实施例中所叙述的效果。即当轿厢112上升时,在气流直接撞击制振装置1002之前,分流部件118就可以将大部分气流诱导到轿厢112的侧面和后面,从而可以减少因设置制振装置1002所引起的紊流,减少起因于该紊流的风阻和噪音。
作为一种优选,固定在曳引绳116上的分流部件118(或者固定在补偿绳126上的分流部件128)的侧面倾斜部的延长面、以及后面倾斜部的延长面均位于轿厢112的外侧。这将更有效地把气流诱导到轿厢的侧面和后面,减少迎击轿厢顶部或底部的空气,从而减少风阻和噪音。
<第4实施例的变形例>
作为第4实施例的一种变形例,当制振装置1002位于上部整流罩1102的上方,或制振装置1002的一部分从上部整流罩1102的顶部向上伸出时,可以将分流部件118与制振装置1002合为一体。也就是在制振装置1002的上端设一个具有分流部件形状特征的端部。这样的结构就可以同时具有制振装置和分流部件的功能,既可以抑制振动又可以整流静音。
另外,作为第4实施例的一种变形例,可以根据情况只在制振装置1002以及上部整流罩1102的上方设置分流部件118,或者只在下部整流罩1104的下方设置分流部件128。只设置分流部件118时,如果制振装置1002位于上部整流罩1102的上方,或制振装置1002的一部分从上部整流罩1102的顶部向上伸出,也可以将分流部件118与制振装置1002合为一体。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及变形例,其还包括各种各样其他的变形例。例如,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理解,对本发明做了详细的说明,但并不是将本发明限定于具有所有上述组成部分的实施例中。另外,可以将某实施例的部分技术特征置换为其他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还可以将某实施例的部分组成追加到其他的实施例中。另外,对每个实施例的组成的局部,可以用其他技术特征进行追加、置换或删除。

Claims (8)

1.一种电梯装置,包括:在曳引绳的牵引下升降于井道的轿厢;以及通过所述曳引绳与所述轿厢相连接的对重,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轿厢的上方及下方,设有诱导气流的分流部件,
所述分流部件的顶部小于底部,其面向层站门的前面为垂直面,左右两侧面具有从顶部的中间向底部的两侧伸展的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从顶部的前方向底部的后方伸展的后面倾斜部,
所述轿厢上方的所述分流部件顶部朝上地固定在所述曳引绳上不会与曳引轮相冲突的位置,其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上所设楼板绳孔的水平投影,可以伴随所述曳引绳的移动通过所述楼板绳孔,
所述轿厢下方的所述分流部件顶部朝下地固定在补偿绳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倾斜部的延长面、以及所述后面倾斜部的延长面均位于所述轿厢的外侧。
3.一种电梯装置,包括:在曳引绳的牵引下升降于井道的轿厢;设于所述曳引绳与所述轿厢的连接部附近的制振装置;以及通过所述曳引绳与所述轿厢相连接的对重,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轿厢的上方及下方,设有诱导气流的分流部件,
所述分流部件的顶部小于底部,其面向层站门的前面为垂直面,左右两侧面具有从顶部的中间向底部的两侧伸展的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从顶部的前方向底部的后方伸展的后面倾斜部,
所述轿厢上方的所述分流部件顶部朝上地固定在所述曳引绳上、位于所述制振装置的上方、并不会与曳引轮相冲突的位置,其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上所设楼板绳孔的水平投影,可以伴随所述曳引绳的移动通过所述楼板绳孔,
所述轿厢下方的所述分流部件顶部朝下地固定在补偿绳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倾斜部的延长面、以及所述后面倾斜部的延长面均位于所述轿厢的外侧。
5.一种电梯装置,包括:在曳引绳的牵引下升降于井道的轿厢;设于所述轿厢上部的上部整流罩;设于所述轿厢下部的下部整流罩;以及通过所述曳引绳与所述轿厢相连接的对重,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轿厢的上方及下方,设有诱导气流的分流部件,
所述分流部件的顶部小于底部,其面向层站门的前面为垂直面,左右两侧面具有从顶部的中间向底部的两侧伸展的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从顶部的前方向底部的后方伸展的后面倾斜部,
所述轿厢上方的所述分流部件顶部朝上地固定在所述曳引绳上、位于所述上部整流罩的上方、并不会与曳引轮相冲突的位置,其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上所设楼板绳孔的水平投影,可以伴随所述曳引绳的移动通过所述楼板绳孔,
所述轿厢下方的所述分流部件顶部朝下地固定在补偿绳上、位于所述下部整流罩下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倾斜部的延长面、以及所述后面倾斜部的延长面均位于所述轿厢的外侧。
7.一种电梯装置,包括:在曳引绳的牵引下升降于井道的轿厢;设于所述轿厢上部的上部整流罩;设于所述轿厢下部的下部整流罩;设于所述曳引绳与所述轿厢的连接部附近的制振装置;以及通过所述曳引绳与所述轿厢相连接的对重,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轿厢的上方及下方,设有诱导气流的分流部件,
所述分流部件的顶部小于底部,其面向层站门的前面为垂直面,左右两侧面具有从顶部的中间向底部的两侧伸展的侧面倾斜部,后面具有从顶部的前方向底部的后方伸展的后面倾斜部,
所述轿厢上方的所述分流部件顶部朝上地固定在所述曳引绳上、位于所述制振装置以及所述上部整流罩的上方、并不会与曳引轮相冲突的位置,其水平投影的尺寸小于机房楼板上所设楼板绳孔的水平投影,可以伴随所述曳引绳的移动通过所述楼板绳孔,
所述轿厢下方的所述分流部件顶部朝下地固定在补偿绳上、位于所述下部整流罩下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倾斜部的延长面、以及所述后面倾斜部的延长面均位于所述轿厢的外侧。
CN201410039655.XA 2014-01-27 2014-01-27 电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032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39655.XA CN104803256B (zh) 2014-01-27 2014-01-27 电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39655.XA CN104803256B (zh) 2014-01-27 2014-01-27 电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03256A CN104803256A (zh) 2015-07-29
CN104803256B true CN104803256B (zh) 2017-05-24

Family

ID=53688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3965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03256B (zh) 2014-01-27 2014-01-27 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032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91082B2 (ja) * 2015-12-09 2019-03-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7601220B (zh) * 2017-10-27 2023-07-28 华容县广播电视技术学会 一种用于垂直升降电梯的降噪系统
CN112777456B (zh) * 2020-12-15 2022-08-02 中国计量大学 一种低噪声的电梯轿厢及电梯轿厢结构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18509B1 (en) * 1999-02-17 2001-11-20 Inventio Hg Flexible elevator car dome to reduce noises from airflow
CN102249134A (zh) * 2011-07-27 2011-11-23 北京升华电梯集团有限公司 高速电梯静音轿厢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61965A (ja) * 1991-06-11 1992-12-15 Hitachi Building Syst Eng &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騒音防止装置
JP4023871B2 (ja) * 1997-06-20 2007-12-19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かご装置
JP2001302150A (ja) * 2000-04-14 2001-10-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装置
JP4784950B2 (ja) * 2008-11-07 2011-10-05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18509B1 (en) * 1999-02-17 2001-11-20 Inventio Hg Flexible elevator car dome to reduce noises from airflow
CN102249134A (zh) * 2011-07-27 2011-11-23 北京升华电梯集团有限公司 高速电梯静音轿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03256A (zh) 2015-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220979A (en) Elevator
CN104803256B (zh) 电梯装置
JP2865894B2 (ja) エレベータカウンタウェイト装置
CN105939955A (zh) 用于钢丝绳提升机的低结构台车
JP2005162496A (ja) エレベータのつり合いおもり及びかご
JP4107863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193781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5053635A (ja) エレベータ
CN214003743U (zh) 一种多重减震的无机房电梯
CN210763791U (zh) 一种电梯大净深井道后置对重双轿顶轮结构
JP6095020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397732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WO2014118013A1 (en) Elevator
JP417245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632636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205855727U (zh) 一种无机房电梯
JP6268317B2 (ja) 釣合おもり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4843563B (zh) 电梯设备
CN205652979U (zh) 一种双子电梯平衡重的补偿传动装置
CN213864987U (zh) 一种自适应可变式电梯配重结构
JP2015006931A (ja) 釣合おもり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08732391U (zh) 一种应用于高速电梯上的补偿装置
CN220564070U (zh) 一种电梯绳轮的挡绳板
WO2018028074A1 (zh) 一种补偿导向装置
CN217322958U (zh) 一种新型背包架结构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24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