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67099B - 夹具 - Google Patents

夹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67099B
CN104767099B CN201410592515.5A CN201410592515A CN104767099B CN 104767099 B CN104767099 B CN 104767099B CN 201410592515 A CN201410592515 A CN 201410592515A CN 104767099 B CN104767099 B CN 1047670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ture
interval
plug
slit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925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67099A (zh
Inventor
常门陸宏
冰见佳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995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0394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670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670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670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670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engaging or disengaging the two parts of a coupl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8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wire processing before connecting to contact membe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R43/02 - H01R43/26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04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network, e.g. LAN 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0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computer periphe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1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purpo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4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radio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的夹具。所述夹具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部件,其在使用时沿第1方向延伸,并具有该第1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亦即一端部;和第2部件,其在使用时沿所述第1部件延伸,并具有该第1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亦即一端部,在所述第1部件的一端部以及所述第2部件的一端部分别设置有第1凹部以及第2凹部,所述第1凹部以及第2凹部在使用时朝向与所述第1方向以及所述第2方向正交的第3方向的一侧凹陷,在从所述插座安装所述插头时,所述筒状部被所述第1部件的一端部与所述第2部件的一端部夹住,从而所述第1凸缘部位于所述第1凹部内,所述第2凸缘部位于所述第2凹部内。

Description

夹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夹具,更特定地涉及用于将插头安装于插座的夹具。
背景技术
作为与现有的夹具有关的发明,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器用工具。图11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器用工具500以及L型电连接器502的图。
L型电连接器502利用电连接器用工具500从上侧安装于未图示的对象连接器。更详细而言,L型电连接器502具备指部506a、506b、突起508a、508b以及限位器部510。指部506a、506b沿上下方向延伸。指部506a相对于指部506b位于右侧。突起508a在指部506a的下端朝向左侧突出。突起508b在指部506b的下端朝向右侧突出。限位器部510在指部506a与指部506b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中,限位器部510的下端位于相比指部506a、506b的下端更靠上侧。
另一方面,L型电连接器502具备嵌合筒部512以及肩部514a、514b。嵌合筒部512沿上下方向延伸。肩部514a从嵌合筒部512向右侧突出。肩部514b从嵌合筒部512向左侧突出。
用户相对于载置为平板状的L型电连接器502从上侧按压电连接器用工具500。由此,L型电连接器502被指部506a、506b从左右方向夹住,并且突起508a、508b分别与肩部514a、514b卡合。因此,电连接器用工具500保持L型电连接器502。然后,用户使L型电连接器502移动至未图示的对象连接器上,并使电连接器用工具500下降。此时,限位器部510的下端向下侧按压L型电连接器502的上表面。其结果是,将L型电连接器502安装于对象方连接器。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器用工具500中,难以保持L型电连接器502。更详细而言,L型电连接器502设置于同轴电缆的前端。因此,在同轴电缆未沿平板上而向上侧后弯的情况下,L型电连接器502未如图11所示地载置于平板上,而浮在空中。在该情况下,即便相对于L型电连接器502从上侧按压电连接器用工具500,也无法使电连接器用工具500保持L型电连接器50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47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的夹具。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夹具是将被设置于电缆的一端并且被安装于插座的插头、亦即具备沿第1方向延伸的筒状部、和在从该第1方向俯视时从该筒状部沿与该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分别突出的第1凸缘部以及第2凸缘部的插头,朝向该第1方向的一侧推入而安装于该插座的夹具,该夹具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部件,其在将上述插头安装于上述插座时,沿上述第1方向延伸,并具有位于该第1方向的一侧端的一端部;和第2部件,其在将上述插头安装于上述插座时,沿上述第1部件延伸,并具有位于该第1方向的一侧端的一端部,上述第1部件的一端部与上述第2部件的一端部能够取得相对靠近的状态与相对分离的状态,在上述第1部件的一端部以及上述第2部件的一端部的分别设置有第1凹部以及第2凹部,上述第1凹部以及第2凹部在将上述插头安装于上述插座时,朝向与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正交的第3方向的一侧凹陷,在从上述插座安装上述插头时,上述筒状部被上述第1部件的一端部与上述第2部件的一端部夹持,从而上述第1凸缘部位于上述第1凹部内,且上述第2凸缘部位于上述第2凹部内。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上述电缆相对于上述插头朝向上述第3方向的一侧被拉出。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部件的一端部与上述第2部件的一端部能够在该第1部件以及该第2部件沿上述第2方向受到力时,比在该第1部件以及该第2部件沿上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时接近。
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部件的上述第2方向的弯曲刚性比上述第2部件的该第2方向的弯曲刚性低。
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部件与第2部件通过设置沿上述第3方向贯通沿上述第1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的狭缝、亦即从该棒状部件的一端朝向该第1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的狭缝而形成。
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部件以及上述第2部件中规定有沿上述第1方向排列的第1区间以及第2区间,上述狭缝在从上述第3方向俯视时通过上述第1区间中相比上述棒状部件的上述第2方向的中央更靠近上述第1部件侧,并且通过除该第1区间以外的上述第2区间中该棒状部件的该第2方向的中央。
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上述狭缝形成为在上述第1区间的一部分中沿上述第1方向的直线状,上述第2区间相对于上述第1区间位于上述第1方向的两侧。
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区间位于相比上述狭缝的上述第1方向的中央更靠近该第1方向的一侧。
本发明的第9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上述狭缝的宽度在从上述第3方向俯视时实际上恒定。
本发明的第10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部件的一端部与上述第2部件的一端部能够在该第1部件以及该第2部件沿上述第2方向受到力时,比在该第1部件以及该第2部件沿上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时更分离。
本发明的第11的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部件以及上述第2部件中规定有沿上述第1方向排列的第3区间以及第4区间,上述第1部件与第2部件通过设置沿上述第3方向贯通沿上述第1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的狭缝、亦即从该棒状部件的一端朝向该第1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的狭缝而形成,在从上述第3方向俯视时,上述第4区间中的上述狭缝的宽度比上述第3区间中的该狭缝的宽度宽,上述第3区间位于相比上述第4区间更靠近上述第1方向的一侧。
本发明的第12的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4区间中,上述第1部件的上述第2方向的弯曲刚性比上述第2部件的该第2方向的弯曲刚性低。
本发明的第13的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凹部中位于上述第1方向的一侧的内周面的一部分随着进入上述第3方向的另一侧而进入该第1方向的一侧。
本发明的第14的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从上述第1凹部中位于上述第1方向的一侧的内周面至上述第1部分的该第1方向的一侧的端面的距离,比从上述筒状部的该第1方向的一侧的端部至上述第1凸缘部的该第1方向的一侧的端部的距离小。
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
附图说明
图1是夹具10的主视图。
图2是夹具10的侧视图。
图3是从左右方向施加力F时的夹具10的主视图。
图4是将插头100安装于插座200时的夹具10、插头100以及插座200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将插头100安装于插座200时的夹具10、插头100以及插座200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将插头100安装于插座200时的夹具10、插头100以及插座200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将插头100安装于插座200时的夹具10、插头100以及插座200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夹具10a的主视图。
图9是夹具10b的主视图。
图10A是夹具10c的主视图。
图10B是夹具10d的主视图。
图10C是从左右方向施加力F时的夹具10d的主视图。
图10D是夹具10e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器用工具500以及L型电连接器502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夹具的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夹具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夹具10的主视图。图2是夹具10的侧视图。图3是从左右方向施加力F时的夹具10的主视图。以下,将夹具10的长边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第1方向),将夹具10的把持部件12、14排列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第2方向),将与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第3方向)。此外,夹具10中定义的方向为将后述的插头安装于插座时、以及将插头从插座取下时的夹具10的方向。因此,在未使用夹具10的状态(例如,保管状态)下,夹具10的长边方向也可以与上下方向不一致。因此,夹具10的长边方向也可以与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夹具10形成为镊子型。夹具10在相对于插座安装后述的插头时、以及将插头从插座取下时使用,在前端夹住插头。如图1所示,这种夹具10具备把持部件12、14以及连接部15。
把持部件12沿上下方向延伸,具有位于上端以及下端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形成第1部件。把持部件14在把持部件12的右侧沿该把持部件12(即,上下方向)延伸,具有位于上端以及下端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形成第2部件。把持部件12的上端部的位置与把持部件14的上端部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一致,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的位置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一致。此外,在夹具10中,把持部件12、14的下端部是指不仅包括把持部件12、14的下侧的端面还包括下侧的端面附近的部分的概念。
连接部15将把持部件12的上端部与把持部件14的上端部连接。
以上这种夹具10例如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1根棱柱状的棒状部件进行加工而制成。棒状部件例如为不锈钢制或者铜制。在夹具10设置有狭缝S。狭缝S沿前后方向贯通棱柱状的棒状部件,并从棒状部件的下端朝向上侧延伸。但是,狭缝S未到达棒状部件的上端。由此,在相比狭缝S更靠上侧形成连接部15,棒状部件中形成有狭缝S的部分被左右分割而形成把持部件12以及把持部件14。
然而,在夹具10中的把持部件12、14,规定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区间A1~A3。区间A1~A3的位置为从上侧向下侧按该顺序进行排列。即,区间A1、A3位于区间A2的上下方向的两侧。此外,区间A2位于相比狭缝S的上下方向的中央更靠下侧。而且,狭缝S在从前侧俯视时通过区间A1~A3。
狭缝S在从前侧俯视夹具10时通过区间A2中相比棒状部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靠近左侧(即,把持部件12侧)。另外,狭缝S在从前侧俯视夹具10时通过区间A1、A3中棒状部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由此,狭缝S在从区间A1的上端朝向下侧延伸后,在区间A2朝向左下延伸。而且,狭缝S在区间A2朝向下侧延伸后,朝向右下延伸。然后,狭缝S在区间A3朝向下侧延伸。狭缝S例如由线电极放电加工形成。在狭缝S由线电极放电加工形成的情况下,狭缝S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在从前侧俯视下实际上恒定。此外,实际上恒定意味着允许加工精度的差别。
通过形成以上这种狭缝S,而在区间A2使把持部件12比把持部件14窄。由此,把持部件12的左右方向的弯曲刚性比把持部件14的左右方向的弯曲刚性低。即,把持部件12比把持部件14容易沿左右方向弯曲。
然而,在把持部件12、14的下端部分别设置有用于保持插头的凹部16、18。以下,对凹部16、18详细进行说明。
凹部16通过使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中前侧的面朝向后侧凹陷而形成。具体而言,凹部16由上表面S1、背面S2以及底面S3这3个内周面围起而形成。由此,凹部16以能够将插头的一部分从前侧插入的方式在前侧开口。另外,凹部16在右侧以及左侧也开口。因此,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在从左右方向俯视时形成为コ字形。
另外,上表面S1的前端附近以随着进入前侧而进入上侧的方式倾斜。底面S3的前端附近以随着进入前侧而进入下侧的方式倾斜。
凹部18通过使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中前侧的面朝向后侧凹陷而形成。具体而言,凹部18由上表面S4、背面S5以及底面S6这3个内周面围起而形成。由此,凹部18以能够将插头的一部分从前侧插入方式在前侧开口。另外,凹部18在右侧以及左侧也开口。因此,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在从左右方向俯视时形成为コ字形。
另外,上表面S4的前端附近以随着进入前侧而进入上侧的方式倾斜。底面S6的前端附近以随着进入前侧而进入下侧的方式倾斜。
另外,如图1所示,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以沿左右方向分离的方式进行定位。更详细而言,右表面S9处于从狭缝S向左侧分离的位置,左面S10处于从狭缝S向右侧分离的位置。由此,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的右面S9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的左面S10以相互分离的状态对置。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夹具10中,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能够取得相对靠近的状态与相对分离的状态。即,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能够在把持部件12以及把持部件14沿左右方向受到力F时(参照图3)比在把持部件12以及把持部件14沿上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时(参照图1)更接近。更详细而言,若向右侧按压把持部件12,并向左侧按压把持部件14,则把持部件12、14弹性变形,从而狭缝S关闭。由此,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接近。因此,能够利用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夹住并保持后述的插头。此外,即便在将力F施加于把持部件12、14的状态下,也如图3所示,使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的右面S9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的左面S10以相互分离的状态对置。
(插头的安装)
接下来,对将插头安装于插座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图7是将插头100安装于插座200时的夹具10、插头100以及插座200的外观立体图。
首先,对插头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插头100设置于同轴电缆108的一端,相对于插座200进行安装。插头100具备圆筒部102、第1凸缘部104、第2凸缘部106以及中心导体(未图示)。圆筒部102沿上下方向延伸。圆筒部102的下侧开口,圆筒部102的上侧关闭。将圆筒部102的上表面形成为上表面S11。圆筒部102通过与同轴电缆的外导体连接而被保持为接地电位。
中心导体在从下侧俯视时在圆筒部102的中心沿上下方向延伸。中心导体通过与同轴电缆的芯线连接而被施加高频信号。
第1凸缘部104在从上侧俯视时从圆筒部102的上端向左侧突出。第2凸缘部106从圆筒部102的上端向右侧突出。
同轴电缆108相对于插头100朝向后方被拉出。
接下来,对插座200的结构进行说明。插座200被安装于电路板上,如图5所示,具备圆筒部202以及中心导体204。圆筒部202沿上下方向延伸。圆筒部202的上侧开口,圆筒部202的下侧关闭。圆筒部202在插头100被安装于插座200时被插入圆筒部102内。由此,圆筒部202的外周面与圆筒部102的内周面接触,圆筒部202与圆筒部102连接。因此,圆筒部202被保持为接地电位。
中心导体204在从上侧俯视时在圆筒部202的中心沿上下方向延伸。中心导体204在将插头100安装于插座200时与插头100的中心导体连接。由此,对中心导体204施加高频信号。
接下来,对将插头100安装于插座200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用户将夹具10放置于同轴电缆108上(第1步骤)。然后,如图5所示,用户使夹具10下降(第2步骤)。由此,使同轴电缆108位于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之间。
接下来,如图6所示,用户使夹具10沿同轴电缆108朝向前侧移动(第3步骤)。由此,圆筒部102被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夹住,从而第1凸缘部104位于凹部16内,第2凸缘部106位于凹部18内。此外,用户在图6的状态下从左右方向夹住把持部件12与把持部件14(第4步骤)。由此,圆筒部102被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的右面S9以及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的左面S10夹住,从而插头100被夹具10保持。
接下来,如图7所示,用户使夹具10下降,相对于插座200推入插头100(第5步骤)。具体而言,若夹具10下降,则圆筒部102与圆筒部202接触。然后,夹具10的上表面S1、S4与圆筒部102的上表面S11接触而向下侧按压上表面S11。由此,圆筒部202被插入圆筒部102。通过以上的工序,来结束插头100向插座200的安装。
接下来,对将插头100从插座200取下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用户利用夹具10保持插头100。该工序与第1步骤~第4步骤相同,因而省略说明。在第4步骤结束的阶段,夹具10、插头100以及插座200形成为图7所示的状态。
接下来,用户使夹具10上升,将插头100从插座200拉起(第6步骤)。具体而言,若夹具10上升,则夹具10的底面S3、S6与圆筒部102的第1凸缘部104以及第2凸缘部106接触而向上侧按压第1凸缘部104以及第2凸缘部106。由此,从圆筒部102将圆筒部202拔下。通过以上的工序,来结束插头100针对插座200的取下。
(效果)
根据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夹具10,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100。更详细而言,在把持部件12、14的下端部分别设置有用于保持插头的凹部16、18。凹部16、18分别通过使把持部件12、14的下端部中前侧的面朝向后侧凹陷而形成。由此,用户通过从插头100的前方或者后方使夹具10滑动,能够将第1凸缘部104以及第2凸缘部106收纳于凹部16、18内。此外,用户通过在该状态下从左右方向夹住把持部件12、14,能够利用夹具10保持插头100。如以上那样,对于夹具10而言,用户在利用夹具10保持插头100时,不必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器用工具500那样,相对于L型电连接器502从上方按压电连接器用工具500。因此,用户即便在插头100浮在空中的状态下,也能够利用夹具10保持插头100。
另外,对于夹具10而言,用户在利用夹具10保持插头100时,不必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器用工具500那样,相对于L型电连接器502从上方按压电连接器用工具500。因此,在利用夹具10保持插头100时,在夹具10与插头100之间不会作用强的力。其结果是,减少夹具10以及插头100的磨损。
另外,根据夹具10,基于以下的理由,也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100。更详细而言,同轴电缆108相对于插头100朝向后侧被拉出。而且,凹部16、18分别通过使把持部件12、14的下端部中前侧的面朝向后侧凹陷而形成。因此,用户通过使夹具10位于插头100的后侧,并使夹具10沿同轴电缆108向前侧滑动,能够利用夹具10保持插头100。因此,能够使用同轴电缆108作为用于夹具10的滑动的引导件。因此,通过夹具10,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100。
另外,采用夹具10,基于以下的理由,也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100。更详细而言,狭缝S具有均等的宽度W。因此,若用户从左右方向夹住把持部件12、14,则狭缝S的宽度W随着从上侧趋向下侧而变窄。此处,把持部件12的左右方向的弯曲刚性比把持部件14的左右方向的弯曲刚性低。因此,若用户从左右方向以更强的力夹住把持部件12、14,则把持部件12朝向左侧以后弯的方式弯曲。由此,如图3所示,在区间A2使狭缝S关闭。狭缝S在区间A2的一部分沿上下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因此,若在区间A2使狭缝S关闭,则在相比区间A2更靠近下侧,把持部件12与把持部件14平行地沿上下方向延伸。即,抑制把持部件12相对于把持部件14倾斜。由此,能够将第1凸缘部104以及第2凸缘部106顺畅地收纳于凹部16、18,从而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100。
另外,对于夹具10而言,在将插头100安装于插座200时,夹具10的上表面S1、S4按压插头100的上表面S11。因此,在插头100与插座200之间不产生摩擦。其结果是,减少夹具10以及插头100的磨损。
同样,对于夹具10而言,在将插头100从插座200取下时,夹具10的底面S3、S6按压插头100的第1凸缘部104以及第2凸缘部106。因此,在插头100与插座200之间不产生摩擦。其结果是,减少夹具10以及插头100的磨损。
另外,利用夹具10,区间A2位于相比狭缝S的上下方向的中央更靠近下侧。由此,即便用户在相比狭缝S的上下方向的中央更靠近上侧从左右方向夹住把持部件12、14,也能够在区间A2使狭缝S关闭。
另外,利用夹具10,基于以下的理由,也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100。更详细而言,如图1以及图2所示,将从凹部16中的底面S3至把持部件12的下侧的端面S7的上下方向的距离设为距离T1。另外,如图4所示,将从圆筒部102的下端部至第1凸缘部104的下端部的上下方向的距离设为距离T2。在该情况下,距离T1比距离T2小。由此,在利用夹具10保持插头100时,底面S3绕至第1凸缘部104的下侧而不会勾挂第1凸缘部104。
另外,将从凹部18中的底面S6至把持部件14的下侧的端面S8的上下方向的距离设为距离T1。另外,将从圆筒部102的下端部至第2凸缘部106的下端部的上下方向的距离设为距离T2。在该情况下,距离T1比距离T2小。由此,在利用夹具10保持插头100时,底面S6绕至第2凸缘部106的下侧而不会勾挂第2凸缘部106。其结果是,利用夹具10,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100。
另外,利用夹具10,基于以下的理由,也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100。更详细而言,底面S3、S6的前端附近以随着进入前侧而进入下侧的方式倾斜。由此,底面S3、S6分别绕至第1凸缘部104以及第2凸缘部106的下侧而不会勾挂第1凸缘部104以及第2凸缘部106。其结果是,通过夹具10,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100。
另外,利用夹具10,能够抑制对插头100给予损伤。更详细而言,若用户从左右方向夹住把持部件12、14,则利用把持部件12、14的前端夹住插头100。此处,把持部件12的左右方向的弯曲刚性比把持部件14的左右方向的弯曲刚性低。因此,把持部件12朝向左侧以后弯的方式弯曲。由此,抑制利用把持部件12、14对于插头100施加过大的力。其结果是,抑制对插头100给予损伤。
(第1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1变形例的夹具10a进行说明。图8是夹具10a的主视图。
夹具10a在狭缝S的形状方面与夹具10不同。以下,以上述不同点为中心对夹具10a进行说明。
对于夹具10a而言,狭缝S在构成把持部件12、14以及连接部15的棒状部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沿上下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即便是这种夹具10a,也与夹具10同样,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100。
另外,由于狭缝S形成为直线状,所以相比夹具10能够容易地制成夹具10a。
(第2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2变形例的夹具10b进行说明。图9是夹具10b的主视图。
夹具10b在狭缝S的位置方面与夹具10a不同。以下,以上述不同点为中心对夹具10b进行说明。
狭缝S在相比构成把持部件12、14以及连接部15的棒状部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靠左侧(即,把持部件12侧)沿上下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即便是这种夹具10b,也与夹具10同样,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100。
另外,把持部件12比把持部件14细。因此,把持部件12的左右方向的弯曲刚性比把持部件14的左右方向的弯曲刚性低。
(第3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3变形例的夹具10c进行说明。图10A是夹具10c的主视图。
夹具10c在狭缝S的形状方面与夹具10a不同。以下,以上述不同点为中心对夹具10c进行说明。
夹具10c的狭缝S的宽度比夹具10a的狭缝S的宽度宽。另外,在把持部件12设置有在狭缝S内朝向右侧突出的突起20。在把持部件14设置有在狭缝S内朝向左侧突出的突起22。突起20与突起22在左右方向对置。即便是这种夹具10c,也与夹具10同样,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100。
另外,利用夹具10c,能够抑制对插头100给予损伤。更详细而言,若用户从左右方向夹住把持部件12、14,则利用把持部件12、14的前端夹住插头100。其中,即便用户用强的力从左右方向夹住把持部件12、14,而使突起20与突起22接触,所以把持部件12的前端与把持部件14的前端也不会过于接近。由此,抑制利用把持部件12、14对于插头100施加过大的力。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对插头100给予损伤。
(第4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4变形例的夹具10d进行说明。图10B是夹具10d的主视图。图10C是从左右方向施加力F时的夹具10d的主视图。
在夹具10、10a~10c中,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能够在把持部件12以及把持部件14沿左右方向受到力F时(参照图3),比在把持部件12以及把持部件14沿上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时(图1参照)更接近。
另一方面,在夹具10d中,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能够在把持部件12以及把持部件14被拇指和食指夹住,而沿左右方向受到力F(参考值:3N~30N力矩作为0.015~1.5N·m)时(参照图10C),比在把持部件12以及把持部件14沿上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时(参照图10B)更分离。因此,夹具10d的狭缝S的形状与夹具10的狭缝S的形状不同。以下,以上述不同点为中心对夹具10d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夹具10d例如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1根棱柱状的棒状部件进行加工而制成。棒状部件例如为不锈钢制或者铜制。在夹具10d设置有狭缝S。狭缝S沿前后方向贯通棱柱状的棒状部件,从棒状部件的下端朝向上侧延伸。其中,狭缝S未到达棒状部件的上端。由此,在相比狭缝S更靠近上侧形成有连接部15,棒状部件中形成有狭缝S的部分被左右分割而形成把持部件12以及把持部件14。
然而,在夹具10d中的把持部件12、14中,规定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区间A4~A7。区间A4~A7的位置为从下侧向上侧按该顺序进行排列。即,区间A4、A5位于相比区间A6更靠近下侧。而且,狭缝S在从前侧俯视夹具10d时通过区间A4~A7。
狭缝S在从前侧俯视夹具10d时通过区间A5、A6中相比棒状部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靠近左侧(即,把持部件12侧)。另外,狭缝S在从前侧俯视夹具10d时通过区间A4、A7中棒状部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此外,在从前侧俯视夹具10d时,区间A6中的狭缝S的宽度Wa比区间A4、A5、A7中的狭缝S的宽度Wb宽。
通过形成为以上这种狭缝S,在区间A6使把持部件12比把持部件14窄。由此,区间A6中的把持部件12的左右方向的弯曲刚性比区间A6中的把持部件14的左右方向的弯曲刚性低。即,区间A6中的把持部件12比区间A6中的把持部件14容易沿左右方向弯曲。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夹具10d中,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能够在把持部件12以及把持部件14的区间A6沿左右方向受到力F时(参照图10C),比在把持部件12以及把持部件14的区间A6沿上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时(参照图10B)更分离。更详细而言,若从右侧按压把持部件12的区间A6,向左侧按压把持部件14的区间A6,则把持部件12、14弹性变形,从而区间A7中狭缝S关闭。而且,在区间A5的上端使把持部件12与把持部件14接触。其中,区间A6中的狭缝S的宽度Wa比区间A5中的狭缝S的宽度Wb宽。因此,区间A6中狭缝S未关闭。此外,区间A6中的把持部件12的左右方向的弯曲刚性比区间A6中的把持部件14的左右方向的弯曲刚性低。因此,如图10C所示,把持部件12在区间A6随着趋向下侧而朝向左侧以后弯的方式弯曲。因此,把持部件12在区间A5、A4朝向左下延伸。其结果是,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分离。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夹具10d中,用户在利用夹具10d保持插头100的情况下不从左右方向夹住把持部件12与把持部件14。由此,如图10B所示,使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相对靠近,从而夹住插头100。另一方面,用户在不利用夹具10d保持插头100的情况下从左右方向夹住把持部件12与把持部件14。由此,如图10C所示,使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相对分离,从而不再夹住插头100。
根据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夹具10d,与夹具10同样,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100。
此外,通过夹具10d,在利用夹具10d保持插头100时,用户可以不从左右方向夹住把持部件12与把持部件14。即,即便用户未施加大的力,也维持利用夹具10d保持插头100的状态。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维持利用夹具10d保持插头100的状态。
(第5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5变形例的夹具10e进行说明。图10D是夹具10e的主视图。
夹具10e在狭缝S的形状方面与夹具10d不同。以下,以上述不同点为中心对夹具10e进行说明。
然而,在夹具10e中的把持部件12、14中,规定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区间A8~A10。区间A8~A10的位置为从下侧向上侧按该顺序进行排列。即,区间A8位于相比区间A9更靠近下侧。而且,狭缝S在从前侧俯视时通过区间A8~A10。
狭缝S在从前侧俯视时通过区间A8~A10中棒状部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此外,在从前侧俯视时,区间A9中的狭缝S的宽度Wa比区间A8、A10中的狭缝S的宽度Wb宽。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夹具10e中,与夹具10d同样,把持部件12的下端部与把持部件14的下端部能够在把持部件12以及把持部件14的区间A9沿左右方向受到力F时,比在把持部件12以及把持部件14的区间A9沿上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时更分离。
根据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夹具10e,与夹具10d同样,能够容易地保持插头100。
此外,根据夹具10e,用户能够容易地维持利用夹具10e保持插头100的状态。
(其他的实施方式)
此外,本发明的夹具并不局限于上述夹具10、10a~10e,能够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可以任意组合夹具10、10a~10e的结构。
另外,夹具10、10a~10e为镊子型,但也可以为剪刀型。
另外,夹具10、10a~10e对1根棒状部件进行加工而制成,但例如可以通过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根板状部件的上端进行焊接而制成,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而制成。
另外,在夹具10、10b、10d中,也可以交换把持部件12的构造与把持部件14的构造。
产业上的利用可行性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对于夹具是有用的,特别是在容易地保持插头这一方面优异。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e…夹具;12、14…把持部件;15…连接部;16、18…凹部;100…插头;102…圆筒部;104…第1凸缘部;106…第2凸缘部;108…同轴电缆;200…插座;202…圆筒部;204…中心导体;A1~A10…区间;S…狭缝。

Claims (13)

1.一种夹具,其将设置于电缆的一端并且向插座安装的插头朝向第1方向的一侧推入而安装于该插座,所述插头具备沿该第1方向延伸的筒状部、和在从该第1方向俯视时从该筒状部沿与该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分别突出的第1凸缘部以及第2凸缘部,所述夹具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1部件,其在将所述插头安装于所述插座时,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具有位于该第1方向的一侧端的一端部;和
第2部件,其在将所述插头安装于所述插座时,沿所述第1部件延伸,并具有位于该第1方向的一侧端的一端部,
在所述第1部件的一端部以及所述第2部件的一端部分别设置有第1凹部以及第2凹部,所述第1凹部以及第2凹部在将所述插头安装于所述插座时,朝向与所述第1方向以及所述第2方向正交的第3方向的一侧凹陷,
在向所述插座安装所述插头时,所述筒状部被所述第1部件的一端部与所述第2部件的一端部夹持,从而所述第1凸缘部位于所述第1凹部内,且所述第2凸缘部位于所述第2凹部内,
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通过设置沿所述第3方向贯通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的狭缝、亦即从该棒状部件的一端朝向该第1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的狭缝而形成,
通过所述狭缝收缩,所述第1部件的一端部与所述第2部件的一端部能够取得相对靠近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缆相对于所述插头朝向所述第3方向的一侧被拉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部件的一端部与所述第2部件的一端部能够在该第1部件以及该第2部件沿所述第2方向受到力时,比在该第1部件以及该第2部件沿所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时接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部件的所述第2方向的弯曲刚性比所述第2部件的该第2方向的弯曲刚性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部件中规定有沿所述第1方向排列的第1区间,在所述第2部件中规定有沿所述第1方向排列的第2区间,
所述狭缝在从所述第3方向俯视时,通过所述第1区间中相比所述棒状部件的所述第2方向的中央靠近所述第1部件侧,并且通过除该第1区间以外的所述第2区间中该棒状部件的该第2方向的中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形成为在所述第1区间的一部分中沿所述第1方向的直线状,
所述第2区间相对于所述第1区间位于所述第1方向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区间位于相比所述狭缝的所述第1方向的中央靠近该第1方向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5、7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的宽度在从所述第3方向俯视时实际上恒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部件的一端部与所述第2部件的一端部能够在该第1部件以及该第2部件沿所述第2方向受到力时,比在该第1部件以及该第2部件沿所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时更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部件以及所述第2部件中规定有沿所述第1方向排列的第3区间以及第4区间,
所述第1部件与第2部件通过设置沿所述第3方向贯通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的狭缝、亦即从该棒状部件的一端朝向该第1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的狭缝而形成,
在从所述第3方向俯视时,所述第4区间中的所述狭缝的宽度比所述第3区间中的该狭缝的宽度宽,
所述第3区间位于相比所述第4区间靠近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4区间中,所述第1部件的所述第2方向的弯曲刚性比所述第2部件的该第2方向的弯曲刚性低。
12.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凹部中位于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的内周面的一部分随着进入所述第3方向的另一侧而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1凹部中位于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的内周面至第1部分的该第1方向的一侧的端面的距离,比从所述筒状部的该第1方向的一侧的端部至所述第1凸缘部的该第1方向的一侧的端部的距离小。
CN201410592515.5A 2014-01-07 2014-10-29 夹具 Active CN1047670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00884 2014-01-07
JP2014000884 2014-01-07
JP2014-099595 2014-05-13
JP2014099595A JP6003944B2 (ja) 2014-01-07 2014-05-13 治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67099A CN104767099A (zh) 2015-07-08
CN104767099B true CN104767099B (zh) 2017-09-26

Family

ID=53648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92515.5A Active CN104767099B (zh) 2014-01-07 2014-10-29 夹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658948B1 (zh)
CN (1) CN1047670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41175B2 (ja) * 2017-12-18 2020-08-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治具
US11229149B2 (en) 2019-03-15 2022-01-18 Honda Motor Co., Ltd. Electronic coupler removal tool
KR102590609B1 (ko) * 2021-04-27 2023-10-18 주식회사 센서뷰 커넥터의 삽입 및 발거를 위한 지그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81408A (en) * 1987-11-27 1988-11-01 Eaton Corporation Cover tool removal
JP2006004791A (ja) * 2004-06-18 2006-01-05 Hirose Electric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用工具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抜去方法
JP2012033359A (ja) * 2010-07-30 2012-02-16 Murata Mfg Co Ltd 治具
CN102447209A (zh) * 2010-09-30 2012-05-09 佛山普立华科技有限公司 拆卸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43697B2 (ja) 2000-06-23 2008-02-0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着脱工具
JP2004022181A (ja) 2002-06-12 2004-01-22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挿抜用治具
JP4076157B2 (ja) 2003-07-30 2008-04-1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電気コネクタ
JP5434254B2 (ja) 2009-05-18 2014-03-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治具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81408A (en) * 1987-11-27 1988-11-01 Eaton Corporation Cover tool removal
JP2006004791A (ja) * 2004-06-18 2006-01-05 Hirose Electric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用工具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抜去方法
JP2012033359A (ja) * 2010-07-30 2012-02-16 Murata Mfg Co Ltd 治具
CN102447209A (zh) * 2010-09-30 2012-05-09 佛山普立华科技有限公司 拆卸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082077A (ko) 2015-07-15
CN104767099A (zh) 2015-07-08
KR101658948B1 (ko) 2016-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37593B (zh) 导线引入插头
US20130052888A1 (en) Electrical contact element
US8328588B2 (en) Screwless connection terminal
JP2016105357A (ja) 電線接続具
CN104009312A (zh) 在端子横梁之间具有间隙的阴性电端子
CN104767099B (zh) 夹具
CN103457065B (zh) 压接端子
CN101123329B (zh) 用于电导线的连接接触装置
US10177477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20050221691A1 (en) Wire terminal with clamping sections having milled grooves
EP3327867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JP2020107615A (ja) ケーブル組立体
CN108352636A (zh) 插塞触点
EP2757641B1 (en) Plug structure of a power device
CN103247873B (zh) 输入端子台
CN206451921U (zh) 夹紧式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插座
JP2013522817A (ja) プラグタイプのコネクタ
US6729895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5531876B (zh) 插拔连接器
JP2016036727A (ja) ソケットモジュール、電気手術デバイス、およびソケットモジュールを有するセット
US10367289B2 (en) Terminal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connector device
CN103855494A (zh) 一种线缆连接器部件
CN104269670A (zh) 插孔式端子排试验线专用接线夹
CN109845042A (zh) 电子接触器
TWI530037B (zh) Fix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