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55369B - 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 - Google Patents

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55369B
CN104755369B CN201380056690.6A CN201380056690A CN104755369B CN 104755369 B CN104755369 B CN 104755369B CN 201380056690 A CN201380056690 A CN 201380056690A CN 104755369 B CN104755369 B CN 1047553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blowing
frictional resistance
container portion
type s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669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55369A (zh
Inventor
川北千春
泽井贵之
重永亮介
高野真
高野真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55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53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553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53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00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 B63B1/32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 B63B1/34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by reducing surface friction
    • B63B1/38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by reducing surface friction using air bubbles or air layers gas filled volu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00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 B63B1/32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 B63B1/34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by reducing surface friction
    • B63B1/38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by reducing surface friction using air bubbles or air layers gas filled volumes
    • B63B2001/387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by reducing surface friction using air bubbles or air layers gas filled volumes using means for producing a film of air or air bubbles over at least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hull surfa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70/00Maritime or waterways transport
    • Y02T70/10Measures concerning design or construction of watercraft hu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 Pressure Vessels And Lids Thereof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具备在船身的船底设置的多个空气吹出部。各空气吹出部具备送气管和容器部。送气管供给空气。容器部在上表面连接送气管,在底面具有吹出空气的多个空气吹出孔。容器部的内部尺寸的高度H为40cm以上且200cm以下。

Description

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尤其是涉及利用了空气润滑法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
背景技术
作为船舶的阻力减少方法,已知有空气润滑法。例如,日本专利第5022346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船身摩擦阻力减少装置。该船身摩擦阻力减少装置产生气泡而在船底形成气泡膜,由此来减少航行的船身的摩擦阻力。该船身摩擦阻力减少装置具备空气腔室、多个空气喷出孔、海水箱、供给管。空气腔室设置在船身内部的船底。多个空气喷出孔在成为空气腔室的底部的所述船底排列设置而形成。海水箱以包覆空气腔室的方式设置在船身内部的船底。供给管使从空气供给源供给的空气朝向多个空气喷出孔流动。供给管贯通海水箱,并与空气腔室连接。
在空气润滑法中,船底优选由气泡大致同样地覆盖。为此,优选从在船底沿船宽方向排列的多个孔的全部大致相同地吹出空气而生成气泡。然而,例如,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从空气腔室的上表面侧利用供给管供给空气,从空气腔室的底面侧的多个孔吹出空气。这种情况下,空气容易从供给管的紧下方的孔中吹出。其结果是,难以从多个孔的全部大致相同地吹出空气。在从设于船底的多个孔吹出空气时,希望一种能够从这多个孔大致相同地吹出空气而生成气泡的技术。需求一种能够利用气泡大致同样地覆盖船底的技术。
作为关联的技术,在日本专利第4959667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船身摩擦阻力减少装置。该船身摩擦阻力减少装置产生气泡而在船底形成气泡膜,由此减少航行的船身的摩擦阻力。该船身摩擦阻力减少装置具备空气腔室、空气喷出孔、扩散板。空气腔室设置在船身内部的船底,且形成有空气供给口。多个空气喷出孔在成为空气腔室的底部的船底排列设置而形成。扩散板设置在空气腔室的内部,并夹设在空气供给口与多个空气喷出孔之间。扩散板以至少包含与空气供给口面对的供给口面对区域和与多个空气喷出孔的位于排列方向的两端部的空气喷出孔面对的一对喷出孔面对区域的方式形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223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9596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在从设于船底的多个孔吹出空气时,能够从这多个孔大致相同地吹出空气而生成气泡。而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气泡大致同样地覆盖船底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除此以外的目的和利益通过以下的说明和附图而能够容易地确认。
本发明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具备在船身的船底设置的空气吹出部。空气吹出部具备:供给空气的送气管;及容器部,在上表面连接送气管,在底面具有吹出空气的多个空气吹出孔。容器部的内部尺寸的高度为40cm以上且200cm以下。
在上述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中,优选的是,容器部的内部尺寸的横向宽度及进深分别为10cm以上且400cm以下。
在上述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中,优选的是,船底的距吃水线的深度为4m以上且25m以下。
在上述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中,优选的是,容器部的除底面之外的侧面及上表面由与船底相同的材料一体地构成。
在上述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中,优选的是,空气吹出部是空气凹处。
在上述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中,优选的是,送气管为一根。
在上述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中,优选的是,空气吹出部还具备将在底面设置的进入用的开口部打开或关闭的盖。
在上述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中,优选的是,盖具有多个空气吹出孔的一部分。
在上述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中,优选的是,空气吹出部还具备进入室、第一盖、第二盖。进入室与容器部相邻设置。第一盖将在进入室的底面设置的进入用的第一开口部打开或关闭。第二盖将在容器部与进入室之间设置的进入用的第二开口部打开或关闭。
通过本发明,在从设于船底的多个孔吹出空气时,能够从这多个孔大致相同地吹出空气而生成气泡。而且,利用气泡能够大致同样地覆盖船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A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部的空气凹处的结构的仰视图。
图2B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部的空气凹处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2C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部的空气凹处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盖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表示来自设于容器部底面的多个空气吹出孔的空气吹出量的不均的标准偏差的坐标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部的空气凹处的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部的空气凹处的结构的仰视图。
图7是表示设于船底的多个吹出孔的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的从各吹出孔吹出的空气流量的分布的坐标图。
图8是表示设于船底的多个吹出孔中的前方侧的吹出孔相对大于后方侧的吹出孔的情况下的从各吹出孔吹出的空气流量的分布的坐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的结构的侧视图。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50具备船身20和设于船身20的空气吹出装置30。船身20具备船首21、船尾22、船底23、螺旋桨26、舵27。
空气吹出装置30具备在船底23的船首21侧部分设置的空气供给空气凹处51~53、压缩机或鼓风机34。在航行时,压缩机或鼓风机34向空气供给空气凹处51~53供给空气。作为空气吹出部的空气供给空气凹处51~53将被供给的空气从空气吹出口31~33向水中吹出。利用由该空气形成的气泡来覆盖船底23,从而减少船身20的摩擦阻力。空气吹出口31~33形成在空气供给空气凹处51~53的底板。空气供给空气凹处51~53的底板配置在与船底23的外板相同的面上。关于空气供给空气凹处51~53(包括空气吹出口31~33)的详情,在后文叙述。
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50也可以还具备设于船身20的空气回收装置40。
空气回收装置40具备在船底23的船尾22侧部分设置的空气回收腔室54~56和流路70。在此,空气回收腔室54~56具有气液分离功能。空气回收腔室54~56的空气回收口41~43配置在比空气吹出口31~33靠船尾22侧且比螺旋桨26靠船首21侧的位置。空气回收口41~43形成于空气回收腔室54~56的底板。空气回收腔室54~56的底板配置在与船底23的外板相同的面上。空气回收装置40将空气吹出装置30吹出到水中的空气从空气回收口41~43回收到空气回收腔室54~56内而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空气经由流路70向大气中放出,或者经由流路71以比大气压高的压力状态向压缩机或鼓风机34供给。
接着,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部的空气供给空气凹处51~53。在此,对作为空气供给空气凹处51~53的空气凹处1进行说明。即,对作为空气吹出部的空气凹处1进行说明。图2A~图2C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部的空气凹处的结构的仰视图、主视图、侧视图。空气凹处1是收容空气的房间。空气凹处1具备送气管4、容器部2、盖3。
送气管4将从压缩机或鼓风机34供给的空气向容器部2供给。所供给的空气的压力为船底23的水压(例示:4m水压~25m水压)以上。容器部2在上表面8连接有送气管4,在底面7具有多个空气吹出孔5、6。容器部2由所供给的空气充满,对该空气进行保持,并从多个空气吹出孔5、6吹出该空气。利用由从多个空气吹出孔5、6吹出的空气形成的气泡,将船底23覆盖。
多个空气吹出孔5、6与船宽方向平行地延伸,沿着在船长方向上排列的2条直线L01、L02排列。多个空气吹出孔5、6配置在从船首侧观察下相互不重叠的位置。换言之,多个空气吹出孔5、6沿着2条直线L11、L12以锯齿形排列配置。这种情况下,与多个空气吹出孔沿着1条直线排列的情况相比,能确保船身20相对于纵向弯曲的强度。多个空气吹出孔5、6的各自的形状没有特别受限,但例示为圆形或沿船长方向延伸的椭圆形。但是,也可以为每多个锯齿形排列。沿着与船宽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直线L01排列是指例如从右舷侧依次为空气吹出孔5-1、5-2、5-3、5-4、5-5、5-6、5-7、5-8。而且,沿着与船宽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直线L02排列是指例如从右舷侧依次为空气吹出孔6-1、6-2、6-3、6-4、6-5、6-6、6-7。它们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制。
盖3设于底面7,将向容器部2内部进入用的开口部打开或关闭。进入用的开口部例如在作业者(潜水员)对容器部2等的内部进行维修时利用。即,作业者(潜水员)通过使盖3向下侧移动而打开盖3,从进入用的开口部或者进入容器部2进行容器部2的维修。盖3根据在底面7上的设置位置而具有多个空气吹出孔5、6的一部分。盖3具备盖主体11、铰链部12、突出构件13。关于它们的详情在后文叙述。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空气吹出用中,使用空气腔室。空气腔室在海水箱(对应于空气凹处1)的内部,与海水箱相比形成得极小。因此,潜水员(作业者)无法从海底对腔室内进行维修。因此,空气腔室的维修只能在船坞内进行。然而,空气凹处1制作得比这样的空气腔室大,且设有能够向内部进入的门3。即,潜水员(作业者)能够从海底对空气凹处1内进行维修。即,该空气凹处1的维修容易。
在此,当经由容器部2的上表面8而从送气管4供给空气时,可认为该空气容易从送气管4的紧下方的空气吹出孔5、6吹出。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部2的内部尺寸的高度H形成为与水压对应的规定的高度以上。通过将高度H增高为规定的高度以上,在空气到达空气吹出孔5、6之前,能够遍及容器部2的内部整体,或者能够将容器部2的内部整体的空气的压力形成为大致均等的压力。由此,即使不对容器部2内采取任何对策,也能够从形成于底面7的全部的多个空气吹出孔5、6将大致均等量的空气向水中放出。
这样的规定的高度可认为取决于空气吹出孔5、6的位置处的水压。例如,可考虑船舶的船底23为例如4~10m水压程度的水压(距吃水线的深度为4~10m)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这样的规定的高度作为下限而为40cm以上。优选为50cm以上,更优选为70cm以上。作为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考虑到船内结构的空间而为400cm以下。优选为200cm以下,更优选为100cm以下。换言之,容器部2的内部尺寸的高度H作为下限而为40cm以上。优选为50cm以上,更优选为70cm以上。作为上限,为400cm以下。优选为200cm以下,更优选为100cm以下。
另外,为了将容器部2的内部整体的空气的压力形成为大致均等的压力,而容器部2的内部尺寸的横向宽度(船腹方向的宽度)W优选为10cm以上且500cm以下。更优选为100c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0cm以上。同样,容器部2的内部尺寸的进深(船长方向的宽度)D优选为10cm以上且500cm以下。更优选为50c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0cm以上。
但是,若增加高度H,则能够进一步增大横向宽度W及进深D。而且,在船底23的水压更高的情况下(距吃水线的深度更深的情况下:10m~25m),能够降低高度H。而且,容器部2的形状如图示那样例示为长方体形状,但是为了容易形成为均等的压力,也可以为椭圆筒形状或圆筒形状。
具有这样的尺寸的容器部2在使用开始最初,由水充满。然而,当从送气管4供给空气而该水从多个空气吹出孔5、6被压出时,容器部2内由等压的空气充满。因此,这以后,例如即使送气管4为1根,通过从该送气管4供给空气,容器部2内也由等压的空气充满,且从全部的多个空气吹出孔5、6能够大致均等地吹出空气。
容器部2的除底面7之外的侧面及上表面8由与船底23相同的材料构成。并且,除底面7之外的侧面及上表面8与船底23水密地接合,以免水浸入船身20的内部。即,除底面7之外的侧面及上表面8通过例如焊接等方法与船底23一体形成。因此,可以将容器部2的除底面7之外的侧面及上表面8看作船底23。换言之,空气凹处1(的容器部2)的除底面7之外的部分构成船底23。底面7可以使用与船底23相同的材料,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材料。
接着,进一步说明盖3。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盖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示出图2B的单点划线的边缘包围的区域。盖3具备盖主体11、铰链部12、突出构件13。盖主体11以收纳在设于底面7的向容器部2内部进入用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盖主体11也可以通过在底面7内设置的位置而具有多个空气吹出孔5、6的一部分。铰链部12以盖主体11能够对进入用的开口部进行打开或关闭的方式支承盖主体11。突出构件13在船内侧固定于进入用的开口部的端部,从该端部朝向该开口部的内侧突出,并以对该开口部的内周进行镶边的方式设置。突出构件13例示为复板,该材料可以是铁,也可以是橡胶那样的弹性体。
底面7的材料与盖主体11的材料可以是互不相同的金属。这种情况下,盖3可以还具备绝缘体材料的绝缘体部14。图3示出此状态。在盖主体11将进入用的开口部关闭而盖主体11的船内侧的外缘11a与突出构件13的船外侧的内缘13a密接时,绝缘体部14以夹设在该外缘11a与该内缘13a之间的方式设置在该外缘11a上。这种情况下,在盖主体11将进入用的开口部关闭时,盖主体11的船内侧的外缘11a上的绝缘体部14的上表面14a与突出构件13的船外侧的内缘13a密接。由此,盖主体11将进入用的开口部关闭而将空气润滑用的空气蓄积在容器部2内部时,能够防止从盖主体11与进入用的开口部的间隙漏出空气润滑用的空气的情况。
另外,在底面7的材料和盖主体11的材料为互不相同的金属的情况下,在海水中,由于经由突出构件13的电池反应,在底面7或盖主体11可能会发生腐蚀。然而,由于在与底面7或盖主体11之间夹设有绝缘体部14,因此能够抑制该电池反应。由此,能够抑制底面7或盖主体11的腐蚀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底面7的材料和盖主体11的材料为相同金属的情况下,不需要绝缘体部14。这是因为,在盖主体11将进入用的开口部关闭时,由于不会产生经由突出构件13的电池反应,因此底面7或盖主体11发生腐蚀的可能性消失。这种情况下,在盖主体11将进入用的开口部关闭时,盖主体11的船内侧的外缘11a与突出构件13的船外侧的内缘13a密接。由此,盖主体11将进入用的开口部关闭,在将空气润滑用的空气蓄积于容器部2内部时,能够防止从盖主体11与进入用的开口部的间隙漏出空气润滑用的空气的情况。
图4是表示从多个空气吹出孔5、6吹出的各空气吹出量的标准偏差的坐标图。纵轴表示从各空气吹出孔5、6吹出的各空气吹出量的标准偏差,横轴表示容器部2的高度H。表示标准偏差越小而从各空气吹出孔吹出的空气量越均等的情况。尤其是在规定的基准值σ0以下的情况下,能够使从各空气吹出孔5、6吹出的空气量大致均等。规定的基准值σ0通过实验或模拟等而设定适当的值。如该图所示,通过使容器部2的高度H为40cm以上,而各空气吹出量的标准偏差成为基准值σ0以下。即,通过使容器部2的高度H为40cm以上,而空气凹处1的内部的压力大致均匀,因此从设于底面7的多个空气吹出孔5、6能够大致均匀地吹出空气。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部的空气凹处的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在图2A的空气凹处1,从设于容器部2的盖3进行容器部2的维修,但是在本变形例的空气凹处1a,从新设置的进入室9进行容器部2的维修。以下,主要说明两者的不同点。
空气凹处1a还具备进入室9和盖2a。但是,进入室9是与容器部2相邻设置的房间。盖2a将设置在容器部2与进入室9之间的向容器部2进入用的开口部打开或关闭。这种情况下,盖3设置在进入室9的底面。即,盖3将设置在进入室9的底面的向进入室9进入用的开口部打开或关闭。盖2a例示为与盖3同样的结构。但是,由于盖3防止空气泄漏,因此盖2a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
这种情况下,作业者(潜水员)通过使进入室9下的盖3向下侧移动,而将该盖3打开,从进入用的开口部向进入室9的内部进入。接着,作业者(潜水员)进而使盖2a移动,由此将盖2a打开,从进入用的开口部向容器部2的内部进入。由此,作业者(潜水员)能够进行容器部2的维修。
(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在空气凹处的空气吹出孔的结构的方面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主要说明该不同点。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部的空气凹处的结构的仰视图。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凹处1b的空气吹出孔5、6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凹处1的空气吹出孔5、6的结构不同。
多个空气吹出孔5、6与船宽方向平行地延伸,沿着在船长方向上排列的多条直线排列。多个空气吹出孔5、6配置在从船首21侧观察下相互不重叠的位置。多个空气吹出孔5、6的各自的面积越接近船首21侧越大。越接近船尾22侧越小。但是,在图6中,多条直线示出2条的例子。即,多个空气吹出孔5、6与船宽方向平行地延伸,沿着在船长方向上排列的2条直线L11、L12排列。多个空气吹出孔5、6配置在从船首21侧观察下相互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多个空气吹出孔5、6可以称为锯齿形排列。沿着船首侧的直线L11排列的多个空气吹出孔5的面积大于沿着船尾侧的直线L12排列的多个空气吹出孔6的面积。但是,也可以为每多个锯齿形排列。沿着与船宽方向平行延伸的直线L11排列是例如从右舷侧依次为空气吹出孔5-1、5-2、5-3、5-4、5-5、5-6、5-7、5-8。而且,沿着与船宽方向平行延伸的直线L12排列的是例如从右舷侧依次为空气吹出孔6-1a、6-2a、6-3a、6-4a、6-5a、6-6a、6-7a。它们的数目没有特别限制。
将船首21侧即前方侧的吹出孔5设为相对大于船尾22侧即后方侧的吹出孔6的理由是发明者本次新发现了以下的情况的缘故。即,由于从前方侧的吹出孔5吹出的气泡的影响,从后方侧的吹出孔6吹出气泡时的压损减小。因此,从后方侧的吹出孔6相对容易吹出空气。其结果是,在前方侧的吹出孔5的大小与后方侧的吹出孔6的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来自后方侧的吹出孔6的空气吹出量比从前方侧的吹出孔5的空气吹出量增多,成为非平衡。这样的话,可能无法利用大致均匀的气泡将船底23覆盖。这样来说,为了消除前方侧与后方侧这样的区别而将多个空气吹出孔5、6沿着1条直线紧密地排列时,船身20对于纵向弯曲的强度可能会下降,因此不优选。当将多个空气吹出孔5、6沿着1条直线稀疏地排列时,可能无法利用大致均匀的气泡覆盖船底23,因此不优选。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空气吹出孔5、6形成为锯齿形排列,并使前方侧的吹出孔5相对大于后方侧的吹出孔6。由此,能够确保对于船身20的强度,并使来自前方侧的吹出孔5的空气吹出量与来自后方侧的吹出孔6的空气吹出量平衡(为大致相同量)。其结果是,能够利用大致均匀的气泡将船底23覆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摩擦阻力的减少的效果。
图7及图8是表示了船底23的从设于船底的多个吹出孔吹出的空气流量的分布的坐标图。其中,图7是设于船底的多个吹出孔5、6的大小相同的情况(图2A)。图8是设于船底的多个吹出孔中的前方侧的吹出孔5相对大于后方侧的吹出孔6的情况(图6)。都是纵轴表示从多个吹出孔5、6吹出的空气流量,横轴表示空气吹出位置(空气吹出孔5、6)。当形成为具有图2A的结构的空气吹出孔5、6时,如图7所示,后侧的空气吹出孔6的空气吹出量(大致Q1)比前方侧的吹出孔5的空气吹出量(大致Q2)多。另一方面,通过形成为具有图6的结构的空气吹出孔5、6,如图8所示,后侧的空气吹出孔6的空气吹出量与前方侧的吹出孔5的空气吹出量大致相等(大致Q3)。即,通过形成为具有图6的结构的空气凹处1b,能够使从各吹出孔5、6吹出的空气流量大致均匀。由此,能够使在船底23的气泡分布大致均匀。
如以上说明那样,通过上述各实施方式,在从设于船底的多个孔吹出空气时,能够从这多个孔大致相同地吹出空气而生成气泡。而且,能够利用气泡大致同样地覆盖船底。
另外,通过上述各实施方式,由于在空气凹处设置盖,因此能够通过潜水员实施空气凹处的检修/修理。由此,能够容易、频繁地进行空气凹处的检修/修理。
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各实施方式当然能适当变形或变更。而且,只要不产生技术矛盾,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技术就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基于在2012年12月2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2-281828号的日本专利申请,并主张基于该申请的优先权的利益,通过引用将该申请的公开原封不动地援引于此。

Claims (9)

1.一种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其中,
所述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具备在船身的船底设置的空气吹出部,
所述空气吹出部具备:
供给空气的送气管;
容器部,在上表面连接所述送气管,并具有底面;及
盖,将在所述底面设置的进入用的开口部打开或关闭,
所述盖具备多个空气吹出孔,并且所述容器部的所述底面具备与在所述盖设置的所述多个空气吹出孔不同的其他多个空气吹出孔,
所述容器部的内部尺寸的高度为40cm以上且200cm以下,
所述多个空气吹出孔的各自的面积越靠近船首侧越大,
所述其他多个空气吹出孔各自的面积越靠近船首侧越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其中,
所述容器部的内部尺寸的横向宽度为10cm以上且400cm以下,所述容器部的内部尺寸的进深为10cm以上且400c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其中,
所述船底的距吃水线的深度为4m以上且25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其中,
所述容器部的除所述底面之外的侧面及所述上表面由与所述船底相同的材料一体地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其中,
所述空气吹出部是空气凹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其中,
所述送气管为一根。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其中,
在所述盖设置的所述多个空气吹出孔和在所述底面设置的所述其他多个空气吹出孔与船宽方向平行地延伸,并沿着在船长方向上排列的多条直线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其中,
所述盖具有所述多个空气吹出孔的一部分。
9.一种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其中,
所述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具备在船身的船底设置的空气吹出部,
所述空气吹出部具备:
供给空气的送气管;及
容器部,在上表面连接所述送气管,在底面具有吹出空气的多个空气吹出孔,
所述容器部的内尺寸的高度为40cm以上且200cm以下,
所述空气吹出部还具备:
进入室,与所述容器部相邻设置;
第一盖,将在所述进入室的底面设置的进入用的第一开口部打开或关闭;及
第二盖,将在所述容器部与所述进入室之间设置的进入用的第二开口部打开或关闭,
所述送气管是向所述容器部的内部供给所述空气的管,
所述第二开口部设于在所述上表面连接所述送气管的所述容器部与所述进入室之间。
CN201380056690.6A 2012-12-25 2013-12-16 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 Active CN1047553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1828 2012-12-25
JP2012281828A JP6049443B2 (ja) 2012-12-25 2012-12-25 摩擦抵抗低減型船舶
PCT/JP2013/083586 WO2014103771A1 (ja) 2012-12-25 2013-12-16 摩擦抵抗低減型船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55369A CN104755369A (zh) 2015-07-01
CN104755369B true CN104755369B (zh) 2017-10-27

Family

ID=51020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6690.6A Active CN104755369B (zh) 2012-12-25 2013-12-16 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902309B1 (zh)
JP (1) JP6049443B2 (zh)
KR (1) KR101706489B1 (zh)
CN (1) CN104755369B (zh)
WO (1) WO20141037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73684B2 (ja) * 2015-06-29 2019-09-11 サムスン・ヘヴィー・インダストリーズ・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摩擦抵抗低減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含む船舶
KR101801814B1 (ko) * 2015-12-31 2017-11-27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마찰저항저감장치
CN105197182A (zh) * 2015-09-14 2015-12-30 洛阳辰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速船舶航行速度的装置及其方法
KR101801770B1 (ko) 2016-09-02 2017-11-27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마찰저항저감장치
KR101902959B1 (ko) * 2017-05-11 2018-10-01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마찰저항저감장치
CN108128401A (zh) * 2017-11-23 2018-06-08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分部 气体盖普稳压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9405A (zh) * 1997-08-22 1999-03-03 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压缩空气产生设备、摩擦减小设备和气体喷射装置的减摩船
US5967071A (en) * 1997-12-02 1999-10-19 Wipper; Daniel J. Energy effici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water friction on the hull of a marine vessel
CN102112366A (zh) * 2008-11-21 2011-06-2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船体摩擦阻力降低装置
CN102224064A (zh) * 2008-11-21 2011-10-1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船体摩擦阻力降低装置
JP5087158B1 (ja) * 2011-06-28 2012-11-2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船舶の空気潤滑システム、摩擦抵抗低減型船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0589A (en) * 1986-09-12 1989-06-20 Breaux Vance V Underwater exhaust system for boats of stepped-hull construction and including exhaust cooling
JPS63313889A (ja) * 1987-06-16 1988-12-21 Hikari Keisoku Gijutsu Kaihatsu Kk 光学電子素子
JPH0522346A (ja) 1991-07-15 1993-01-29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着信転送方式
JPH11227675A (ja) * 1998-02-13 1999-08-24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摩擦抵抗低減船の空気吹き出し器
KR20010003383A (ko) * 1999-06-23 2001-01-15 정선종 멀티미디어 파일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멀티미디어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9405A (zh) * 1997-08-22 1999-03-03 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压缩空气产生设备、摩擦减小设备和气体喷射装置的减摩船
US5967071A (en) * 1997-12-02 1999-10-19 Wipper; Daniel J. Energy effici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water friction on the hull of a marine vessel
CN102112366A (zh) * 2008-11-21 2011-06-2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船体摩擦阻力降低装置
CN102224064A (zh) * 2008-11-21 2011-10-1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船体摩擦阻力降低装置
JP5087158B1 (ja) * 2011-06-28 2012-11-2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船舶の空気潤滑システム、摩擦抵抗低減型船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02309A4 (en) 2015-12-09
JP6049443B2 (ja) 2016-12-21
KR101706489B1 (ko) 2017-02-13
EP2902309A1 (en) 2015-08-05
CN104755369A (zh) 2015-07-01
EP2902309B1 (en) 2018-10-17
JP2014125033A (ja) 2014-07-07
KR20150063499A (ko) 2015-06-09
WO2014103771A1 (ja) 2014-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55369B (zh) 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
JP5314565B2 (ja) 船舶の抵抗低減装置
JP5022346B2 (ja) 船体摩擦抵抗低減装置
CN103459245B (zh) 摩擦阻力减少型船舶及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少装置
EP3315396B1 (en) Frictional resistance-reducing device and ship including same
KR20140072315A (ko) 선박의 엔진룸 비상 탈출구의 배치방법
KR20130003927A (ko) 선외 배출 해수박스
JP6692207B2 (ja) 船舶
KR20130134142A (ko) 선박
JP6071546B2 (ja) 摩擦抵抗低減型船舶
JP6413176B2 (ja) 船舶
JP6169020B2 (ja) 船舶
JP2006123814A (ja) 船舶
WO2018142825A1 (ja) 船舶の摩擦低減装置
JP4562201B2 (ja) 空気抜き管
JP2014125032A (ja) 摩擦抵抗低減型船舶
KR101031266B1 (ko) 밸러스트 시스템
KR20130138537A (ko) 선박 연료탱크용 에어벤트 조립체
KR102317221B1 (ko) 마찰저항 저감장치
JP2000296796A (ja) 摩擦抵抗低減船および気体噴出装置
JPH10100984A (ja) 船舶の摩擦抵抗低減装置
JP6143165B2 (ja) 船舶の摩擦抵抗低減装置
KR20180106871A (ko) 선박의 마찰 저감 장치
JP2009274464A (ja) 摩擦抵抗低減船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JP2001106172A (ja) 摩擦抵抗低減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029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