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41009B - 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41009B
CN104741009B CN201510124319.XA CN201510124319A CN104741009B CN 104741009 B CN104741009 B CN 104741009B CN 201510124319 A CN201510124319 A CN 201510124319A CN 104741009 B CN104741009 B CN 1047410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licylic acid
blend film
preparation
molecular engram
acetyl cellul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2431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41009A (zh
Inventor
何志辉
孟敏佳
闫永胜
孙风权
吴易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angs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12431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410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41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10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410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100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水杨酸分子印迹共混膜的制备方法,以及应用于从水溶液中除去杂质水杨酸。本发明是以醋酸纤维素(CA)为基质,磺化聚砜(SPS)为功能聚合物,聚乙二醇‑4000(PEG 4000)或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为添加剂,合成对水杨酸分子有专一识别特性的印迹共混膜,并用于对水溶液中水杨酸的选择性识别和分离,该印迹共混膜对水杨酸分子具有较高的吸附性和选择性。

Description

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水杨酸分子印迹共混膜的制备方法,以及应用于从水溶液中除去杂质水杨酸,属于材料制备和分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杨酸也称为邻羟基苯甲酸,是精细化学品的重要原料,水杨酸(SA)及其衍生物主要是用来缓解疼痛,减少发烧,还作为一些发红剂药品的成分,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化妆品等领域;自1997年Kligman将水杨酸应用于化妆品,为化妆品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药妆开始流行,但最近发现,水杨酸生产过程中常伴有多种类似结构的杂质,如对羟基苯甲酸和苯酚;这些酚酸类物质常常具有强的刺激性、腐蚀性,若涂抹于皮肤将引起炎症,若长期使用会危害眼睛和皮肤健康;此外,水杨酸等酚酸类物质在废液有较高的色度和生物毒性,由于长期排放到环境中,这类物质已经在废水、污水和地表水中检测到,尤其,水杨酸由于苯环上的吸电子基团羧基则不易通过生物降解掉,微生物很难存活并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危害,饮用被污染过的水则毒性物质会在人体内富集,引起蛋白质变性,损害肝和肾功能,甚至引起死亡;因此有效分离和富集水杨酸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之前传统的分离方法(催化降解,萃取,蒸馏,吸附等)很难将水杨酸从水溶液中分离出来;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膜分离技术(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ique, MST)以其高效、节能、操作方便、分子级过滤、环境友好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但膜分离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其发展的因素,如目前的膜(超滤、微滤及反渗透膜)都只能实现某一类物质的分离而无法实现单个物质的分离,特别是对结构相似的有机化合物,即无法对某种物质进行单一、高效的选择性分离。
分子印迹膜(Molecularly Imprinted Membrane, MIM)是指包含或由分子印迹聚合物组成的一类膜,通过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记忆识别性能达到分子识别的目的,其分子空间识别能力强,可实现高选择性分离;基本思路是在聚合介质中加入印迹分子,成膜后将印迹分子除去,印迹聚合层网状结构中就留下了与印迹分子尺寸大小相匹配的空穴,生成的印迹膜与印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将其用于分离印迹分子与其它物质构成的混合物时,印迹膜能识别出印迹分子,从而有效地将目标物从混合物中分离。
制备膜的聚合物种类很多,生物聚合物醋酸纤维素膜由于在去除水溶液中的污染物显示的稳定性,在水处理和废水处理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醋酸纤维素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有机原原料之一,价格低廉,可重新利用并且可生物降解,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反渗透,纳滤和微滤过程中展现了很好的表现,醋酸纤维素由于其花费小,高的亲水性,好的截留率,是制备膜中最合适的。
近年来,离子液体(ILs)越来越被认为是环保的媒体,不溶于大多数传统溶剂的有机/无机原料却能容易地溶解于一些离子液体中;早期开创性实验,Rogers和他的同事报告称有机盐离子液体如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能在温和条件下溶解纤维素,ILs能很好的应用在生物质和环境系统中,从那时起,研究者对离子液体的溶解性能不断地深入研究,为绿色化学提供了可能性。
将分子印迹技术与膜制备技术结合产生的分子印迹共混膜是最具吸引力的研究之一,可降解的生物聚合物醋酸纤维素为基质,引入绿色溶剂离子液体,使膜具有良好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便于连续操作,为除去水溶液中杂质水杨酸提供了新方法,并不断在分离纯化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以醋酸纤维素(CA)为基质,磺化聚砜(SPS)为功能聚合物,聚乙二醇-4000(PEG 4000)或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为添加剂,合成对水杨酸分子有专一识别特性的印迹共混膜,并用于对水溶液中水杨酸的选择性识别和分离,该印迹共混膜对水杨酸分子具有较高的吸附性和选择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
(1)取聚砜-3500放置于二氯甲烷溶液中,搅拌至溶解均匀,升温至45oC,缓慢滴加50%发烟硫酸,30 min内滴完,出现异相反应,继续反应30 min后加入甲醇钠,搅拌使得溶液pH值为7.0,反应完全后将反应混合物倒入无水乙醇醇析,磺化聚砜聚合物用蒸馏水洗至中性,最后50oC真空干燥至恒重,密封保存。
(2)取N-甲基咪唑和氯代正丁烷加入到装有回流冷凝器的圆底烧瓶中,N2保护下,加热至80oC搅拌48 h,得到黏性透明液体,冷却至室温,然后用乙酸乙酯洗涤三次,粗产品加热80 oC时真空下旋转蒸发去除乙酸乙酯,将黏稠物倒出,最后70oC下真空干燥24 h,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储存在N2中。
(3)取二甲亚砜(DMSO)为溶剂,将醋酸纤维素(CA)、磺化聚砜(SPS)和模板分子水杨酸(SA)加入二甲亚砜(DMSO)中,40oC机械搅拌至溶解;
(4)步骤(3)得到的溶液中加入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35-45oC下搅拌混匀,搅拌时间3-4 h;
(5)步骤(4)得到的铸膜液,于35-45oC下保温静置,脱去搅拌产生的气泡,然后取一洁净的玻璃板,将铸膜液平铺于玻璃板上,用玻璃棒刮出一定厚度,30s后缓慢将其浸入去离子水中,浸泡30 min后取出;
(6)步骤(5)得到的共混膜,取出玻璃板并将其剥下,室温储存于去离子水中。
(7)上述合成的共混膜采用甲醇醋酸混合液为提取液,以脱除模板分子水杨酸,再用甲醇洗涤数次,将制得的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MIM)储存于甲醇中。
其中,步骤(1)中所述的聚砜-3500、二氯甲烷、50%发烟硫酸和无水乙醇的质量体积比为:5.0 g:30 ml:2.0 ml:100 ml。
其中,步骤(2)中所述的N-甲基咪唑和氯代正丁烷按照摩尔比为1:1~2。
其中,所述的铸膜液中,聚合物醋酸纤维素(CA)和磺化聚砜(SPS)的质量分数为二甲亚砜的13 wt.%,醋酸纤维素(CA)和磺化聚砜(SPS)的质量比为9:1,模板分子水杨酸(SA)的质量分数为醋酸纤维素(CA)和磺化聚砜(SPS)聚合物的2.5-2.6 wt.%。
其中,步骤(4)中所述的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的质量分数为二甲亚砜(DMSO)的10 wt.%。
其中,步骤(5)中所述的静置脱泡时间为24~48 h,膜的厚度为2.0 mm。
其中,步骤(7)中所述的甲醇和乙酸的体积比为9:1。
对应的非印迹共混膜(NIM)的制备方法与上述相同,但不加模板分子水杨酸。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50%发烟硫酸,其作用为磺化剂,使聚砜-3500上接上磺酸基功能团。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二甲亚砜,其作用为溶剂,溶解醋酸纤维素和添加剂,以制备铸膜液。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醋酸纤维素,其作用为基质。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磺化聚砜,其作用为功能聚合物。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其作用为添加剂,作用是其加入膜的铸膜液中,会增加铸膜液的黏度,从而在相转化制膜过程中,降低膜的成形速度,提高了膜内部的孔洞有序性,导致了膜的性质变化。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去离子水,其作用为非溶剂。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甲醇醋酸混合提取液,其作用为阻断模板分子和功能聚合物间的氢键作用,从而洗脱模板分子。
上述印迹共混膜应用于吸附分离水溶液中的水杨酸,具体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静态吸附实验
各取一片印迹和非印迹膜加入相应的含有不同浓度的水杨酸甲醇/水(3:7,v/v)混合溶液中,在25oC恒温箱中静置,4.0 h后考察印迹和非印迹膜的吸附量,若加入的混合溶液体积为V (L),所配溶液的起始浓度为 C0 (mg L-1),一定时间吸附后其平衡浓度为Ce(mg L-1),通过以下方程即可计算出膜的平衡吸附量(Qe, mg g-1)为:
选择性吸附实验
选取水杨酸(SA)、苯酚(phenol)为竞争吸附底物,分别配置以上二种化合物的甲醇/水(3:7,v/v)混合溶液,每种底物的浓度都为10 mg L-1;取9.0 mL配置好的溶液加入到试管中,分别加入一片称量好的印迹和非印迹吸附膜,把测试放在25 oC水浴中分别静置4.0 h,静置时间完成后,取出印迹和非印迹吸附膜,未吸附的各种竞争吸附底物的浓度用紫外光谱(UV)测定。
选择渗透性实验
自制两个完全相同的带有磨口支管的玻璃池,将印迹膜或空白膜用夹子固定于两个玻璃池中间,组成H形渗透性装置,保证两池没有渗漏,一池中加入底物为水杨酸和苯酚的甲醇水溶液,另一池加入甲醇水溶剂,隔一定时间取样,测定透过聚合物膜的底物的浓度,并据此计算渗透量。
本发明的技术优点:
(1) 印迹过程发生在膜材料表面和内部,避免了传统模板分子只在表面而阻挡力不够的问题。
(2) 加入磺化聚砜,使分子印迹聚合物嵌在膜中,避免了在膜清洗过程中聚合物的脱落。
(3) 利用本发明获得的水杨酸分子印迹复合膜具有热稳定性好,优越的水杨酸分子识别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对比例1 没有添加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
(1)取5.0 g聚砜-3500放置于30 ml二氯甲烷溶液中,搅拌至溶解均匀,升温至45oC下缓慢滴加2.0 ml 50%发烟硫酸,30 min内滴完,出现异相反应,继续反应30 min后加入甲醇钠,搅拌使得溶液pH值为7.0,反应完全后将反应混合物倒入100 ml无水乙醇醇析,磺化聚砜用蒸馏水洗至中性,最后50oC真空干燥至恒重。
(2)取30ml二甲亚砜(DMSO)为溶剂,将3.51 g醋酸纤维素(CA)、0.39 g磺化聚砜(SPS)和模板分子0.1 g水杨酸(SA)加入溶剂中,40oC机械搅拌3-4 h至溶解均匀。
(3)步骤(2)得到的铸膜液,于40oC下保温静置36h,脱去搅拌产生的气泡,然后取一洁净的玻璃板,将铸膜液平铺于玻璃板上,用玻璃棒刮出一定厚度2.0 mm,30 s后缓慢将其浸入去离子水中,浸泡30 min后取出,即得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储存于去离子水中。
(4)上述合成的共混膜采用甲醇醋酸混合液为提取液,以脱除模板分子水杨酸,再用甲醇洗涤数次,将制得的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MIM)储存于甲醇中。
非印迹膜的制备方法与上述相同,但不加模板分子水杨酸。
(4)将所制得的印迹膜进行静态吸附实验。
配制50 mg L-1的水杨酸(SA)溶液,溶剂为甲醇/水(3:7,v/v)的混合溶液,各取一片印迹膜和非印迹膜质量分别为0.0251 g和0.0290 g,分别加入10 mL配制的溶液中,25oC恒温箱中静置4.0 h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中水杨酸的含量,计算得到印迹共混膜的吸附量为2.6815 mg g-1明显高于非印迹膜的吸附量1.7220 mg g-1。
(5)将所制得的印迹膜进行静态选择性吸附实验。
配制15 mg L-1的水杨酸(SA)和苯酚(phenol)溶液,溶剂为甲醇/水(3:7,v/v)的混合溶液,各取一片印迹膜和非印迹膜质量分别为0.0267 g和0.0282 g,分别加入10 mL配制的溶液中,25oC恒温箱中静置4.0 h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中水杨酸和苯酚的含量,计算得到印迹聚合膜的分离因子为1.9065,明显高于非印迹聚合膜的分离因子1.2537。
(6)将所制得的印迹膜进行渗透性能分析实验。
自制两个完全相同的带有磨口支管的玻璃池,将印迹膜或非印迹膜用夹子固定于两个玻璃池中间,组成H形渗透性装置,保证两池没有渗漏,一池中加入底物浓度为100 mgL-1的水杨酸(SA)和苯酚(phenol)的甲醇/水(3:7, v:v)混合溶液,另一池中加入甲醇/水(3:7, v:v)溶液,取样时间间隔分别为0、5、15、30、45、60、120、180 min,测定透过聚合物膜的底物的浓度。
结果显示,平衡时当印迹膜为渗透膜时,空白样品池中水杨酸(SA)的浓度为9.52mg L-1,苯酚(phenol)的浓度为30.21 mg L-1,而当非印迹共混膜为渗透膜时,空白样品池中水杨酸(SA)的浓度为34.55 mg L-1,苯酚(phenol)的浓度为35.31 mg L-1。
对比例2 添加的为常规采用的聚乙二醇-4000(PEG 4000)
(1)取5.0 g聚砜-3500放置于30 ml二氯甲烷溶液中,搅拌至溶解均匀,升温至45oC下缓慢滴加2.0 ml 50%发烟硫酸,30 min内滴完,出现异相反应,继续反应30 min后加入甲醇钠,搅拌使得溶液pH值为7.0,反应完全后将反应混合物倒入100 ml无水乙醇醇析,磺化聚砜用蒸馏水洗至中性,最后50oC真空干燥至恒重。
(2)取30 ml二甲亚砜(DMSO)为溶剂,将3.51 g醋酸纤维素(CA)、0.39 g磺化聚砜(SPS)和模板分子0.1 g水杨酸(SA)加入溶剂中,40oC机械搅拌3-4 h至溶解均匀。
(3)步骤(2)得到的溶液中加入3.0 g聚乙二醇-4000(PEG 4000),405 oC下搅拌混匀,搅拌时间3-4 h;
(4)步骤(3)得到的铸膜液,于40oC下保温静置36h,脱去搅拌产生的气泡,然后取一洁净的玻璃板,将铸膜液平铺于玻璃板上,用玻璃棒刮出一定厚度2.0 mm,30 s后缓慢将其浸入去离子水中,浸泡30 min后取出,即得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储存于去离子水中。
(5)上述合成的共混膜采用甲醇醋酸混合液为提取液,以脱除模板分子水杨酸,再用甲醇洗涤数次,将制得的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MIM)储存于甲醇中。
非印迹膜的制备方法与上述相同,但不加模板分子水杨酸。
(5)将所制得的印迹膜进行静态吸附实验。
配制50 mg L-1的水杨酸(SA)溶液,溶剂为甲醇/水(3:7,v/v)的混合溶液,各取一片印迹膜和非印迹膜质量分别为0.0242 g和0.0251 g,分别加入10 mL配制的溶液中,25oC恒温箱中静置4.0 h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中水杨酸的含量,计算得到印迹共混膜的吸附量为3.2253 mg g-1明显高于非印迹膜的吸附量1.7220 mg g-1。
将所制得的印迹膜进行静态选择性吸附实验。
配制15 mg L-1的水杨酸(SA)和苯酚(phenol)溶液,溶剂为甲醇/水(3:7,v/v)的混合溶液,各取一片印迹膜和非印迹膜质量分别为0.0224 g和0.0205 g,分别加入10 mL配制的溶液中,25oC恒温箱中静置4.0 h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中水杨酸和苯酚的含量,计算得到印迹聚合膜的分离因子为4.5164,明显高于非印迹聚合膜的分离因子1.2537。
将所制得的印迹膜进行渗透性能分析实验。
自制两个完全相同的带有磨口支管的玻璃池,将印迹膜或非印迹膜用夹子固定于两个玻璃池中间,组成H形渗透性装置,保证两池没有渗漏,一池中加入底物浓度为100 mgL-1的水杨酸(SA)和苯酚(phenol)的甲醇/水(3:7, v:v)混合溶液,另一池中加入甲醇/水(3:7, v:v)溶液,取样时间间隔分别为0、5、15、30、45、60、120、180 min,测定透过聚合物膜的底物的浓度。
结果显示,平衡时当印迹膜为渗透膜时,空白样品池中水杨酸(SA)的浓度为6.64mg L-1,苯酚(phenol)的浓度为27.61 mg L-1,而当非印迹共混膜为渗透膜时,空白样品池中水杨酸(SA)的浓度为33.07 mg L-1,苯酚(phenol)的浓度为33.59 mg L-1。
实施例3 添加本发明采用的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
(1)取5.0 g聚砜-3500放置于30 ml二氯甲烷溶液中,搅拌至溶解均匀,升温至45oC下缓慢滴加2.0 ml 50%发烟硫酸,30 min内滴完,出现异相反应,继续反应30 min后加入甲醇钠,搅拌使得溶液pH值为7.0,反应完全后将反应混合物倒入100 ml无水乙醇醇析,磺化聚砜用蒸馏水洗至中性,最后50oC真空干燥至恒重。
(2)取25.45 g N-甲基咪唑和31 g氯代正丁烷加入到装有回流冷凝器的100 ml圆底烧瓶中,N2保护下,加热至80oC搅拌48 h,得到黏性透明液体,冷却至室温,然后用30 ml乙酸乙酯洗涤三次,粗产品加热80oC时真空下旋转蒸发去除乙酸乙酯,将黏稠物倒出,最后70oC下真空干燥24 h,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储存在N2中。
(3)取30 ml二甲亚砜(DMSO)为溶剂,将3.51 g醋酸纤维素、0.39 g磺化聚砜和模板分子0.1 g水杨酸加入溶剂中,40oC机械搅拌3-4 h至溶解均匀。
(4)步骤(3)得到的溶液中加入3.0 g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405oC下搅拌混匀,搅拌时间3-4 h;
(5)步骤(4)得到的铸膜液,于40oC下保温静置36h,脱去搅拌产生的气泡,然后取一洁净的玻璃板,将铸膜液平铺于玻璃板上,用玻璃棒刮出一定厚度2.0 mm,30 s后缓慢将其浸入去离子水中,浸泡30 min后取出,即得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储存于去离子水中。
(6)上述合成的共混膜采用甲醇醋酸混合液为提取液,以脱除模板分子水杨酸,再用甲醇洗涤数次,将制得的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MIM)储存于甲醇中。
非印迹膜的制备方法与上述相同,但不加模板分子水杨酸。
(6)将所制得的印迹膜进行静态吸附实验。
配制50 mg L-1的水杨酸(SA)溶液,溶剂为甲醇/水(3:7,v/v)的混合溶液,各取一片印迹膜和空白印迹膜质量分别为0.0214 g和0.0266 g,分别加入10 mL配制的溶液中,25oC恒温箱中静置4.0 h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中水杨酸的含量,计算得到印迹共混膜的吸附量为3.6514 mg g-1明显高于非印迹膜的吸附量1.7220 mg g-1。
(7)将所制得的印迹膜进行静态选择性吸附实验。
配制15 mg L-1的水杨酸(SA)和苯酚(phenol)溶液,溶剂为甲醇/水(3:7,v/v)的混合溶液,各取一片印迹膜和非印迹膜质量分别为0.0283 g和0.0267 g,分别加入10 mL配制的溶液中,25oC恒温箱中静置4.0 h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中水杨酸和苯酚的含量,计算得到印迹聚合膜的分离因子为5.9062,明显高于非印迹聚合膜的分离因子1.5281。
(8)将所制得的印迹膜进行渗透性能分析实验。
自制两个完全相同的带有磨口支管的玻璃池,将印迹膜或非印迹膜用夹子固定于两个玻璃池中间,组成H形渗透性装置,保证两池没有渗漏,一池中加入底物浓度为100 mgL-1的水杨酸(SA)和苯酚(phenol)的甲醇/水(3:7, v:v)混合溶液,另一池中加入甲醇/水(3:7, v:v)溶液,取样时间间隔分别为0、5、15、30、45、60、120、180 min,测定透过聚合物膜的底物的浓度。
结果显示,平衡时当印迹膜为渗透膜时,空白样品池中水杨酸(SA)的浓度为2.37mg L-1,苯酚(phenol)的浓度为12.31 mg L-1,而当非印迹共混膜为渗透膜时,空白样品池中水杨酸(SA)的浓度为32.17 mg L-1,苯酚(phenol)的浓度为32.83 mg L-1。
最终结果显示,将对比例1,2和实施例3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实施例3中的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各项性质优于对比例1和2。这是由于实施例3中的醋酸纤维素膜中添加了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将[BMIM]Cl加入膜铸膜液中,提高铸膜液粘度,从而相转化成膜过程中降低了成膜速度,提高了膜内部孔洞结构的有序性。最终,实施例3中醋酸纤维素-离子液体共混膜的静态吸附量,选择性吸附能力和渗透性能都远远高于对比例1,2的实验结果。

Claims (9)

1.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
(1)取二甲亚砜(DMSO)为溶剂,将醋酸纤维素(CA)、磺化聚砜(SPS)和模板分子水杨酸(SA)加入二甲亚砜(DMSO)中,40℃机械搅拌至溶解;
(2)步骤(1)得到的溶液中加入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34-45℃下搅拌混匀,搅拌时间3-4h;
(3)步骤(2)得到的铸膜液,于34-45℃下保温静置,脱去搅拌产生的气泡,然后取一洁净的玻璃板,将铸膜液平铺于玻璃板上,用玻璃棒刮出一定厚度,30s后缓慢将其浸入去离子水中,浸泡30min后取出;
(4)步骤(3)得到的共混膜,取出玻璃板并将其剥下,室温储存于去离子水中;
(5)上述合成的共混膜采用甲醇醋酸混合液为提取液,以脱除模板分子水杨酸,再用甲醇洗涤数次,将制得的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储存于甲醇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铸膜液中,聚合物醋酸纤维素(CA)和磺化聚砜(SPS)的质量分数为二甲亚砜的13wt.%,醋酸纤维素(CA)和磺化聚砜(SPS)的质量比为9:1,模板分子水杨酸(SA)的质量分数为醋酸纤维素(CA)和磺化聚砜(SPS)聚合物的2.5-2.6wt.%。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的质量分数为二甲亚砜(DMSO)的10wt.%。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静置脱泡时间为24~48h,膜的厚度为2.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的甲醇和醋酸的体积比为9: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磺化聚砜的制备方法如下:取聚砜-3500放置于二氯甲烷溶液中,搅拌至溶解均匀,升温至45℃,缓慢滴加50%发烟硫酸,30min内滴完,出现异相反应,继续反应30min后加入甲醇钠,搅拌使得溶液pH值为7.0,反应完全后将反应混合物倒入无水乙醇醇析,磺化聚砜聚合物用蒸馏水洗至中性,最后50℃真空干燥至恒重,密封保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砜-3500、二氯甲烷、50%发烟硫酸和无水乙醇的质量体积比为:5.0g:30ml:2.0ml:100ml。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1-丁基 3-甲基咪唑氯化物的制备方法如下:取N-甲基咪唑和氯代正丁烷加入到装有回流冷凝器的圆底烧瓶中,N2保护下,加热至80℃搅拌48h,得到黏性透明液体,冷却至室温,然后用乙酸乙酯洗涤三次,粗产品加热80℃时真空下旋转蒸发去除乙酸乙酯,将黏稠物倒出,最后70℃下真空干燥24h,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储存在N2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甲基咪唑和氯代正丁烷的摩尔比为1:1~2。
CN201510124319.XA 2015-03-20 2015-03-20 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410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24319.XA CN104741009B (zh) 2015-03-20 2015-03-20 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24319.XA CN104741009B (zh) 2015-03-20 2015-03-20 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41009A CN104741009A (zh) 2015-07-01
CN104741009B true CN104741009B (zh) 2017-03-29

Family

ID=53581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2431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41009B (zh) 2015-03-20 2015-03-20 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410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0877A (zh) * 2015-11-24 2016-02-17 安徽美翔塑业有限公司 一种纤维素包装膜制备工艺
CN105854634A (zh) * 2016-04-05 2016-08-17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用于气体分离的离子液体/醋酸纤维素共混膜
CN105749769B (zh) * 2016-04-13 2019-01-11 天津大学 一种离子液体共混膜的制备及应用
CN112973457B (zh) * 2021-02-01 2022-12-16 江苏大学 醋酸纤维素硼亲和印迹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于莽草酸的选择性分离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68766A (ja) * 2000-11-22 2002-06-14 Kwangju Inst Of Science & Technol 溶質の特定分子量部分除去率を用いた膜孔サイズ分布測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3191652A (zh) * 2013-04-15 2013-07-10 镇江高鹏药业有限公司 复合超滤膜的制备方法及分离阿司匹林中水杨酸的应用
CN103191706A (zh) * 2013-04-07 2013-07-10 江苏大学 2,5二羟基苯甲酸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3304833A (zh) * 2013-04-23 2013-09-18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截留接枝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方法
CN103406107A (zh) * 2013-05-28 2013-11-27 江苏大学 一种乳液聚合水杨酸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4231303A (zh) * 2014-08-27 2014-12-24 江苏大学 一种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68766A (ja) * 2000-11-22 2002-06-14 Kwangju Inst Of Science & Technol 溶質の特定分子量部分除去率を用いた膜孔サイズ分布測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3191706A (zh) * 2013-04-07 2013-07-10 江苏大学 2,5二羟基苯甲酸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3191652A (zh) * 2013-04-15 2013-07-10 镇江高鹏药业有限公司 复合超滤膜的制备方法及分离阿司匹林中水杨酸的应用
CN103304833A (zh) * 2013-04-23 2013-09-18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截留接枝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方法
CN103406107A (zh) * 2013-05-28 2013-11-27 江苏大学 一种乳液聚合水杨酸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4231303A (zh) * 2014-08-27 2014-12-24 江苏大学 一种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41009A (zh) 2015-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41009B (zh) 水杨酸分子印迹醋酸纤维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Han et al. Thin-film composite forward osmosis membranes with novel hydrophilic supports for desalination
Zhang et al. Mixed-matrix membranes with soluble porous organic molecular cage for highly efficient C3H6/C3H8 separation
CN104759263B (zh) 一种多壁碳纳米管掺杂水杨酸共混印迹膜的制备方法
Padaki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ulfonated polysulfone and N-phthloyl chitosan blend composite cation-exchange membrane for desalination
He et al. Fabrication of new cellulose acetate blend imprinted membrane assisted with ionic liquid ([BMIM] Cl) for selective adsorption of salicylic acid from industrial wastewater
CN104826506B (zh) 一种β‑环糊精接枝高分子聚合物手性分离膜及制备方法
Xu et al. Polyarylether membranes for dehydration of ethanol and methanol via pervaporation
CN104231303B (zh) 一种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2728247A (zh) 一种复合正渗透膜的制备方法
CN108479427B (zh) 抗菌除重金属共混改性的聚合物膜的制备方法
CN103638822B (zh) 一种中空纤维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74928A (zh) 一种聚酰胺海水淡化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21307B (zh) 高性能正渗透膜的制备方法
Milovanovic et al. Organic-inorganic double networks as highly permeable separation membranes with a chiral selector for organic solvents
CN105435658A (zh) 一种超分子复合分离膜的制备方法
CN101073750A (zh) 一种密度梯度截面孔超滤膜的制备方法
CN106110908A (zh) 芳香聚酰胺杂化纳滤膜的制备方法
Zheng et al. Synthesis of chitosan–gelatin molecularly imprinted membranes for extraction of L-tyrosine
CN111440354B (zh) 一种贯通多级孔结构双酚a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2659575B (zh) 一种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91706B (zh) 2,5二羟基苯甲酸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3406034A (zh) 一种用于膜蒸馏过程的聚醚嵌段酰胺微孔膜的制备方法
CN104788713B (zh) 一种苯酚分子印迹掺杂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Zhao et al. Enantioseparation of trans-stilbene oxide using a cellulose acetate membra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9

Termination date: 201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