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4652A - 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34652A CN104734652A CN201510148931.0A CN201510148931A CN104734652A CN 104734652 A CN104734652 A CN 104734652A CN 201510148931 A CN201510148931 A CN 201510148931A CN 104734652 A CN104734652 A CN 1047346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mos
- nmos tube
- drain electrode
- grid
- source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包含:输入级,接收输入的正端输入信号及负端输入信号;第一级输出级,与所述输入级连接;Class-AB输出级,与所述第一级输出级连接,实现轨到轨的输出;其中所述第一级输出级包含第一输出支路及第二输出支路,分别与Class-AB输出级连接;所述轨到轨运算放大器还包含Class-AB控制级,与所述第一输出支路连接。本发明能够工作在低压情况下,明显改善瞬态性能,并且没有增加电路的复杂度和功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工作在低压情况下。
背景技术
轨到轨运算放大器(Rail-to-Rail Operational Amplifier)是广泛应用、具有超高放大倍数的电路单元,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中。但是随着工艺的进步,对轨到轨运放的要求也变得更高。
如图1所示的传统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的结构图,MN100、MN101、MP100及MP101为低阈值的输入MOS管。为了能够正常工作,其电源电压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其中,VGS是MOS管的过驱动电压,VI是电流源上的压降。
通常对于TSMC025um的工艺,支路1(支路2)到地之间要经过两个Vgst(两个Vgst至少为2V),MOS管的正常阈值电压大约为1V,电流源两端的压差为0.2V,也就是为了使电路能够正常工作,电源电压一般要大于2V。因此这种结构对于要求电源电压在1.6V,甚至1.4V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工作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传统结构的Class-AB控制结构几乎不可能实现工作在满足宽摆幅的同时,电源电压也尽可能的变低。
如图2所示的,一种改进型的工作在低压情况下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的结构图,其中的Class-AB控制结构并不是最优的选择,对瞬态特性改善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能够工作在低压情况下,明显改善瞬态性能,并且没有增加电路的复杂度和功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点是,包含:
输入级,接收输入的正端输入信号及负端输入信号;
第一级输出级,与所述输入级连接;
Class-AB输出级,与所述第一级输出级连接,实现轨到轨的输出;其中
所述第一级输出级包含第一输出支路及第二输出支路,分别与Class-AB输出级连接;
所述轨到轨运算放大器还包含Class-AB控制级,与所述第一输出支路连接。
所述的输入级包含低压输入电路及分别与低压输入电路连接的P管输入电路及N管输入电路;
所述P管输入电路分别连接第一输出支路及第二输出支路;
所述N管输入电路分别连接第一输出支路及第二输出支路。
所述的低压输入电路包含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MOS管及第二NMOS管;
所述的第一PMOS管的源极与第二P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连接正端输入信号;
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连接负端输入信号;
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一输出支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与第二N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连接正端输入信号;
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一输出支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极连接负端输入信号;
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的输入端。
所述的P管输入电路包含第三PMOS管、第四PMOS管、第五PMOS管及第六PMOS管;
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第四PMOS管的漏极及第六PMOS管的源极连接后与第一P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三PMOS管的源极、第四PMOS管的源极及第五P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三PMOS管的栅极及第六PMOS管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一偏置电 压;
所述第四PMOS管的栅极、第五PMOS管的栅极及第五P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N管输入电路连接;
所述第六PMOS管的漏极与N管输入电路连接。
所述的N管输入电路包含第三NMOS管、第四NMOS管、第五NMOS管及第六NMOS管;
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极、第五NMOS管的漏极及第六NMOS管的源极连接后与第一N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第四NMOS管的源极及第五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
所述第三NMOS管的栅极及第六NMOS管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二偏置电压;
所述第四NMOS管的栅极、第五NMOS管的栅极及第四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六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六NMOS管的漏极与第五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的第一输出支路包含第七PMOS管、第八PMOS管、第九PMOS管、第十PMOS管、第十一PMOS管及第十二PMOS管;
所述第七PMOS管的源极、第九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七PMOS管的栅极、第七PMOS管的漏极、第八PMOS管的栅极及第十一PMOS管的栅极分别与地电压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控制级的输入端;
所述第八PMOS管的源极及第九P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八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
所述第九PMOS管的栅极与第十二PMOS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十PMOS管的源极、第十一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一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PMOS管的栅极与Class-AB控制级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十PMOS管的漏极与第二输出支路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输 出级的输入端;
所述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与第二输出支路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输出级的输入端。
所述的第二输出支路包含第七NMOS管、第八NMOS管、第九NMOS管、第十NMOS管、第十一NMOS管及第十二NMOS管;
所述第七NMOS管的源极、第九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
所述第七NMOS管的栅极、第七NMOS管的漏极、第八NMOS管的栅极、第十NMOS管的栅极及第十一NMOS管的栅极分别与电源电压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控制级的输入端;
所述第八NMOS管的源极及第九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八NMOS管的漏极、第九NMOS管的栅极及第十二NMOS管的栅极连接后与第八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NMOS管的源极、第十一N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一PMOS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NMOS管的漏极与第十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一NMOS管的漏极与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的Class-AB控制级包含第十三PMOS管、第十四PMOS管、第十五PMOS管、第十三NMOS管、第十四NMOS管及第十五NMOS管;
所述第十三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五PMOS管的源极连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十三PMOS管的漏极与第十四P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十三PMOS管的栅极与第十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四PMOS管的漏极分别与第十三NMOS管的栅极、第十五NMOS管的栅极及第十五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四PMOS管的栅极与第十一PMOS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十五PMOS管的漏极与第十五PMOS管的栅极连接后,分别与第十PMOS管的栅极及第十四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三N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五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
所述第十三NMOS管的漏极与第十四N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十四NMOS管的栅极与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的Class-AB输出级包含第十六PMOS管、第十七PMOS管、第十八PMOS管、第十六NMOS管、第十七NMOS管、第十八NMOS管、第一电容及第二电容;
所述第十六PMOS管的源极、第十八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八NMOS管的漏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十六PMOS管的漏极与第十六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作为Class-AB输出级的输出端;
所述第十六PMOS管的栅极与第十八NMOS管的源极连接后与第十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七PMOS管的源极与第十六NMOS管的栅极连接后与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七PMOS管的漏极、第十六N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七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
所述第十七PMOS管的栅极、第十七NMOS管的漏极及第十七NMOS管的栅极连接后与电源电压连接;
所述第十八PMOS管的漏极、第十八PMOS管的栅极及第十八NMOS管的栅极连接后与地电压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六PMOS管的栅极,其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容的一端及第十六PMOS管的漏极;
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第十六NMOS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的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MOS管及第二NMOS管均为低阈值MOS管。
本发明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在没有增加电路的复杂度和功耗的情况下,实现了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可工作在低压情况下,并且改善瞬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的结构图;
图2为一种改进型的工作在低压情况下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的结构图;
图3为采用图2结构时,关键节点的瞬态变化图;
图4为带有二级管连接的改进型轨到轨运算放大器的结构图;
图5为采用图4结构时,关键节点的瞬态变化图;
图6加大电流型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的结构图;
图7采用图6结构时,关键节点的瞬态变化;
图8为本发明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的结构框图;
图9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分别采用图6与图9结构时的电流脉冲图;
图11为Class-AB不同连接方式时,对应的增益仿真图;
图12采用不同电流的输出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为了更好的描述本专利所要达到的效果,首先分析图2的结构。图2中A、B两点的电压变化趋势相同而且在整个电路中,没有任何一条支路存在两个Vgst的情况,这大大降低了对电源电压最小值的要求。当输入为高电平的时候,PMOS管截止,MP202中的电流通过MP204、MN203和MN204管,使输入NMOS管流过的电流和为8uA,因此,此时MN200和MN201流过的电流分别为4uA;同理当输入为低电平的时候,MN202中的电流通过MN204、MP203和MP204管,使输入PMOS管流过的电流和为8uA,因此此时MP200和MP201流过的电流分别为4uA。
各支路电流已经在图2中给出了,表1给出了当两个输入信号都为高电平Vdd和低电平Vss的时候,主要MOS管的电流值。
当正端输入信号从低变为高的时候,因为流过MP209和MP210的电流将从4uA变成2uA,所以源端电压(D点的电压)必须降低才能满足要求;因为MP200截止,所以流过MN211的12uA电流将会在MN209和MN210之间重新分配。输入信号为低电平稳定的时候,MN209和MN210的栅电压近似相等。假设在输入信号由低电压到高电压转换的时候,MN209的电流小于MP209(2uA)的电流,A点的电位升高,此时流过MN214的电流减少,MN214的栅电压将下降,小于MN209的栅电压,即MN209的电流和MN210的电流小于4Ua,这和流过MN211的电流为12uA相矛盾;假设MN209的电流大于MP209(2uA)的电流,A点的电位降低,此时MN214的栅电压将升高,大于MN209的栅电压,即流过MN210的电流大于MN209的电流,也大于2uA。一般情况下,MN213的gm值很大,A点电压的小变化将导致流过MN214的电流大大增加,因此虽然流过MN209的电流大于MP209,但是近似认为在压摆率建立之前的短暂时间,A点的电平几乎不变,即MN209的电流和MP209的电流近似相等,为2uA,流过MN210的电流近似为10uA,使B点由于泄放电流为8uA(IMN210-IMP210),快速的拉到低电平,使输出NMOS管MN215截止,此后输出电压快速的经历过压摆率期间。如图3所示,A、B和输出节点的变化趋势。
当输入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的时候,此时流过MN209、MN210和MP200的电流等于流过MN211的电流4uA。流过MP200的电流由0uA变成了4uA,因此流过MN209和MN210的电流等于0uA,而流过MP209和MP210的电流分别等于4uA,A、B两点的充电电流为4uA,两点电压以同等的速度升高。但是因为输出管PMOS管MP215是由导通变截止,而NMOS管MN215是由截止变为导通,因此在输出信号开始下降的时候,表现出下降速度较慢,如图3所示。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输入信号由高变为低的时候,之所以在整个压摆率期间压摆率不高,主要原因是输出信号开始变低的时候,输出PMOS管MP215还没有来得及关断。而且因为在A、B两点升高的过程 中,经历过两个输出管同时大电流导通的情况,这对于降低功耗也是不利的。
图4所示为带有二级管连接的改进型轨到轨运放的结构图,输入信号由低电平变成高电平的时候,根据上述的推论,流过MN409的电流为2uA,而输入信号为低电平的时候,流过MN409的电流为4uA,而M MN409的栅电压没变化,因此C点的电平是变高的(流过MN409的电流减少,因此MN409的栅源电压下降,而栅电压为固定电平,所以源端C点的电平升高),但是因为此时MN209还是导通的,也就是C点的电压小于MN409和MN411的电压之和(Vc<VMN209+VMN211),约为0.3V,此时MN418依然没有导通,对该轨到轨运放没有影响。
当输入信号由高变为低的时候,假设MN418不存在,由于此时C点的电位高到大于MN409和MN411的电压之和,以致MN409和MN410的电流为零,由于C点电压的升高可能会导致MN418的导通。由于MN218的导通,MN410也会导通(MP400的电流等于MN411),由于MN410的导通,则对A的充电速度会大于对B的充电速度,B的电平变化将较为缓慢,这期间输出的电平近似维持高电平,(取决于MN418的导通电流),此时由于A点的电平升高使输出PMOS管截止的时候,则输出管由于只有MN415一个导通,输入会很快的被拉低,既没有很大很宽的电流脉冲,而且压摆率也会比较大。通过上述的分析,实际上输出是以牺牲延迟换来的压摆率增大,这里称之为“伪快速”。如图5所示,A、B和输出节点的变化情况。
随着温度的升高,MOS管的阈值电压降低。因此在高温和ffcorner的时候MN418可能在正常情况下就处于一种微导通的状态。而MN418一旦处于微导通,相当于在MN411两端并联一个电阻,那么由MN409、MN410和MN411构成的运放的共模抑制比将下降,从而导致MN409和MN410的栅端电压有差值,增大输出失调,仿真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MN418的存在对运放的直流失调影响很大。而且MN418的微导通相当于引入电阻,即引入一个噪声源。
通过上述图2和图4两种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MN418的作用就是为了在输入电压由高转到低转换的时候,维持MN410导通而MN409截止,使B点的充电速度小于A点的充电速度。这样在输出开始快速降低的时候,使A点电压升高到足以使MP415截止为止,知道这个目的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设置在由高到低的转换的时候,使MN411的电流大于4uA就可以起到替换MN418管子的作用,而且不会带来其他的问题。
如图6所示的加大电流型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的结构图,设置MP608和MP611的电流为10uA,这样当输入信号由高变为低的时候,MN611的电流为6uA,MP600的电流为4uA,假设开始的时候2uA的电流在Mn9和Mn10之间均分,这样由于B点的电压升高,使MN614管子的栅极电压升高,使电流更多的流向MN610,因为B点的稍微变高,都会产生很大的电流,从而使MN614大幅度升高。因此我们假设2uA的电流几乎全部流过MN610,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到输入信号由高变低的时候,A点的充电电流为5uA,B点的充电电流为3uA,这样因为A点的充电速度增加了,所以A点能够更快速的升高,使MP615截止,所以在压摆率转换刚开始较慢的时间变短了。
如图7所示的A、B和输出节点的变化情况,当输入信号由低变为高的时候,A点电压的稍微降低都会使MN614的电流变化很大,从而电压变化很大,因此流过MN609和MP609的电流近似相等,都约等于3uA,流过MN610的电流约等于11uA,流过MP610的电流约等于3uA,所以此时B点的泄放电流为8uA。也就是B点的电压瞬间拉到很低,然后输出开始进入压摆率转换期。
假设MP611(MP608)流过的电流记为2I,单个输入管子流过的最大的电流为Iinput,则输入电压在由高变低的时候,在输出开始变化之前A、B点的充电电流为:
IA=I
IB=I-2(I-Iinput)=2Iinput–I
则输入电压由低变为高的时候,在输出开始变化之前A、B点的放电电流为:
IA=(I-Iinput/2)-(I-Iinput/2)=0
IB=2I+Iinput-2*(I-Iinput/2)=2Iinput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加大MP611的电流对输入由低变为高的时候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对输入电压由高变为低的时候则很明显。因为当增大MP611的电流,A点的充电速度将会增加,B点刚开始几乎维持不变,不仅可以减少大的电流脉冲,而且可以增大压摆率,不过将会以牺牲延迟为代价。
从刚刚的分析,我们知道与Class-AB控制环路连接的NMOS管MN610在输入电压转换的时候都是流过大部分电流,我们可以考虑把Class-AB控制环路连接在PMOS管上,如图8及图9所示。
如图8所示,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包含:输入级810,接收输入的正端输入信号V+及负端输入信号V-;第一级输出级820,与所述输入级810连接;Class-AB输出级830,与所述第一级输出级820连接,实现轨到轨的输出;其中所述第一级输出级820包含第一输出支路8201及第二输出支路8202,分别与Class-AB输出级830连接;所述轨到轨运算放大器还包含Class-AB控制级840,与所述第一输出支路8201连接。所述的输入级810包含低压输入电路8101及分别与低压输入电路8101连接的P管输入电路8102及N管输入电路8103;所述P管输入电路8102分别连接第一输出支路8201及第二输出支路8202;所述N管输入电路8103分别连接第一输出支路8201及第二输出支路8202。
如图9所示,低压输入电路8101包含第一PMOS管MP900、第二PMOS管MP901、第一NMOS管MN900及第二NMOS管MN901;所述的第一PMOS管MP900的源极与第二PMOS管MP901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MP900的栅极连接正端输入信号V+;所述第一PMOS管MP900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8202的输入端;所述第二PMOS管MP901的栅极连接负端输入信号V-;所述第二PMOS管MP901的漏极连接第一输出支路8201的输入端;所述第一NMOS管MN900的源极与第二NMOS管MN901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MN900的栅极连接正端输入信号V+;所述第一NMOS管MN900的漏极连接第一输出支路8201的输入端;所述第二NMOS管MN901的栅极连接负端输入信号V-;所述第二NMOS管MN901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8202的输入端。
P管输入电路8102包含第三PMOS管MP902、第四PMOS管MP903、第五PMOS管MP904及第六PMOS管MP905;所述第三PMOS管MP902的漏极、第四PMOS管MP903的漏极及第六PMOS管MP905的源极连接后与第一PMOS管MP900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三PMOS管MP902的源极、第四PMOS管MP903的源极及第五PMOS管MP904的源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VDD;所述第三PMOS管MP902的栅极及第六PMOS管MP905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一偏置电压V1;所述第四PMOS管MP903的栅极、第五PMOS管MP904的栅极及第五PMOS管MP904的漏极连接后与N管输入电路8103连接;所述第六PMOS管MP905的漏极与N管输入电路8103连接。
N管输入电路8103包含第三NMOS管MN902、第四NMOS管MN903、第五NMOS管MN904及第六NMOS管MN905;所述第三NMOS管MN902的漏极、第五NMOS管MN904的漏极及第六NMOS管MN905的源极连接后与第一NMOS管MN900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三NMOS管MN902的源极、第四NMOS管MN903的源极及第五NMOS管MN904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VSS;所述第三NMOS管MN902的栅极及第六NMOS管MN905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二偏置电压V2;所述第四NMOS管MN903的栅极、第五NMOS管MN904的栅极及第四NMOS管MN903的漏极连接后与第六PMOS管MN905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六NMOS管MN905的漏极与第五PMOS管MN904的漏极连接。
第一输出支路8201包含第七PMOS管MP906、第八PMOS管MP907、第九PMOS管MP908、第十PMOS管MP909、第十一PMOS管MP910及第十二PMOS管MP911;所述第七PMOS管MP906的源极、第九PMOS管MP908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MP911的源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所述第七PMOS管MP906的栅极、第七PMOS管MP906的漏极、第八PMOS管MP907的栅极及第十一PMOS管MP910的栅极分别与地电压VSS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控制级840的输入端;所述第八PMOS管MP907的源极及第九PMOS管MP908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二NMOS管MN90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八PMOS管MP907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8202;所述第九PMOS管MP908的栅极与第十二PMOS管MP911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PMOS管MP909的源极、第十一PMOS管MP910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MP911 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一NMOS管MN900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PMOS管MP909的栅极与Class-AB控制级84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PMOS管MP909的漏极与第二输出支路8202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输出级830的输入端;所述第十一PMOS管MP910的漏极与第二输出支路8202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输出级830的输入端。
第二输出支路8202包含第七NMOS管MN906、第八NMOS管MN907、第九NMOS管MN908、第十NMOS管MN909、第十一NMOS管MN910及第十二NMOS管MN911;所述第七NMOS管MN906的源极、第九PMOS管MN908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MN911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VSS;所述第七NMOS管MN906的栅极、第七NMOS管MN906的漏极、第八NMOS管MN907的栅极、第十NMOS管MN909的栅极及第十一NMOS管MN910的栅极分别与电源电压VDD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控制级840的输入端;所述第八NMOS管MN907的源极及第九NMOS管MN908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二PMOS管MP90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八NMOS管MN907的漏极、第九NMOS管MN908的栅极及第十二NMOS管MN911的栅极连接后与第八PMOS管MP907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NMOS管MN909的源极、第十一N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一PMOS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NMOS管MN910的漏极与第十PMOS管MN910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一NMOS管MN910的漏极与第十一PMOS管MN910的漏极连接。
Class-AB控制级840包含第十三PMOS管MP912、第十四PMOS管MP913、第十五PMOS管MP914、第十三NMOS管MN912、第十四NMOS管MN913及第十五NMOS管MN914;所述第十三PMOS管MP912的源极及第十五PMOS管MN914的源极连接电源电压VDD;所述第十三PMOS管MP912的漏极与第十四PMOS管MP913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三PMOS管MP912的栅极与第十PMOS管MP909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四PMOS管MP913的漏极分别与第十三NMOS管MN912的栅极、第十五NMOS管MN914的栅极及第十五NMOS管MN914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四PMOS管MP913的栅极与第十一PMOS管MP910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五PMOS管MP914的漏极与第十五PMOS管MP914的栅极连接后,分别与第十PMOS管MP909的栅极及第十四NMOS管MN913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三NMOS 管MN912的源极及第十五NMOS管MN914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VSS;所述第十三NMOS管MN912的漏极与第十四NMOS管MN913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四NMOS管MN913的栅极与第十一PMOS管MP910的漏极连接。
Class-AB输出级830包含第十六PMOS管MP915、第十七PMOS管MP916、第十八PMOS管MP917、第十六NMOS管MN915、第十七NMOS管MN916、第十八NMOS管MN917、第一电容C1及第二电容C2;所述第十六PMOS管MP915的源极、第十八PMOS管MP917的源极及第十八NMOS管MN917的漏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VDD;所述第十六PMOS管MP915的漏极与第十六NMOS管MN915的漏极连接后作为Class-AB输出级830的输出端;所述第十六PMOS管MP915的栅极与第十八NMOS管MN917的源极连接后与第十PMOS管MN909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七PMOS管MP916的源极与第十六NMOS管MN915的栅极连接后与第十一PMOS管MP910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七PMOS管MP916的漏极、第十六NMOS管MN915的源极及第十七NMOS管MN916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VSS;所述第十七PMOS管MP916的栅极、第十七NMOS管MN916的漏极及第十七NMOS管MN916的栅极连接后与电源电压VDD连接;所述第十八PMOS管MP917的漏极、第十八PMOS管MP917的栅极及第十八NMOS管MN917的栅极连接后与地电压VSS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第十六PMOS管MP915的栅极,其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及第十六PMOS管MP915的漏极;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十六NMOS管MN915的栅极连接。
具体分析,当输入由低变为高的时候,A、B两点都是电荷的泄放,假设刚开始的时候4uA(IMP911-IMN900)在MP910和MP909之间均匀分配,由于A点电压的下降将使流过MP914的电流大大增加,从而使MP914的栅极电压下降,从而更多的电流流过MP909,因此我们可以假设4uA的电流全部流过MP909,所以此时A的泄放电荷为2uA,B的泄放电流为6uA。当输入由高变为低的时候,类似的分析我们知道B点电压的稍微升高都会使MP914的栅电压降低很大,从而使MP909的电流大大增加,所以我们依然假设,B点刚开始有个稍微的升高,因此我们假设MP910的电流和MN910的电流近似相等。此时8uA的电流都流过MP909,这个时候A点的充电电流为8uA,B点的充电电荷为0uA。
同样我们假设MP910(MP908)流过的电流记为2I,单个输入管子流过的 最大的电流为Iinput,则输入电压在由高变低的时候,在输出开始变化之前A、B点的充电电流为:
IA=2I-(I-Iinput)-(I-Iinput)=2Iinput
IB=0
则输入电压由低变为高的时候,在输出开始变化之前A、B点的放电电流为:
IA=(I+1/2*Iinput)-(2*I-Iinput)=3/2*Iinput-I
IB=(I+1/2*Iinput)
我们对上述四种方式(图2、图4、图6、图9)的A、B两点的充电电荷进行比较,如表3所示。
我们给输出的Overload Recovery的时间大概规定为2us,A、B两点的电压变化幅度通过仿真发现大概为1.8V。则有:
从上式我们可以看到,只要A、B电压变化较大的一边的充放电电流大于5.2uA,都能满足。通过表3我们也可以看出Class-AB控制环路连接在PMOS要比Class-AB控制环路连接在NMOS栅极上性能好很多,不仅减少了在转换瞬间的脉冲最大值,同时也会减少大电流脉冲的时间。
如图10所示(都以MP11=10uA为例),M0、M2所对应的曲线为采用图6结构得到的输入从高到低转换的时候,输出端的电流脉冲,M1、M3为采用图9结构得到的输入从高到低转换的时候,输出端的电流脉冲。可以看出图9结构比图6结构在瞬态功耗上有很大的优势。
从图11中可以看出Class-AB控制级840接在NMOS(第二输出支路8202)和接在PMOS(第一输出支路8201)上分别对上升和下降性能有改善。但是设计中,为了保持高增益一般不采用两个Class-AB控制环路,这可以从 图2和图8看出。以图2为例,假设A、B点有一个变化,则在MN214的栅极上引入一个电压变化,也就是在MN210的栅极产生一个交流电压,会降低第一级的输出阻抗,降低增益,如图11所示。可以看出单独一个Class-AB控制环的时候(不管接在NMOS管MN910还是PMOS管MP209),增益都约为100dB,当存在两个Class-AB控制环的时候(分别接在NMOS管MN910和PMOS管MP909),增益下降到88dB。
MP911电流的取值我们选择10uA,因为当MP911取值为8uA的时候,在输入信号较大的时候,假如达到使MP900截止,则在转换的时候,NMOS管MN910和MN911可能会截止,这样在信号建立过程中会存在一个抖动脉冲,如图12所示。MP911电流为10uA时对应线1,MP911电流为8uA时对应线2。因此为了使MN908/MN911一直保持导通状态,我们取值MP911为10uA。当MP911的取值为12uA的时候,对于建立时间会存在优势,但是会导致相位裕度和功耗的降低以及直流失调的恶化。
表4给出了采用图2结构和图9结构时,瞬态特性的仿真结果对比。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样功耗的情况下,在输入信号由高到低转换的时候,图2结构比图9结构的压摆率小很多。这是因为在输入由高到低转换的时候,轨到轨运放A、B两点的充电速度,图9结构要大图2结构很多。在电源电压越高的时候,这种体现越明显,因为A、B点在转换的过程中,两点电压变化的幅度随着电源电压的升高而升高。而且正如上面讨论过的,在输入信号开始转换到输出信号稳定下来这段时间,输出端的脉冲电流图9结构也比图2结构小很多。这里SR_U表示上升阶段的压摆率,SR_D表示下降阶段的压摆率,压摆率的单位是(V/us)。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输入级,接收输入的正端输入信号及负端输入信号;
第一级输出级,与所述输入级连接;
Class-AB输出级,与所述第一级输出级连接,实现轨到轨的输出;其中
所述第一级输出级包含第一输出支路及第二输出支路,分别与Class-AB输出级连接;
所述轨到轨运算放大器还包含Class-AB控制级,与所述第一输出支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级包含低压输入电路及分别与低压输入电路连接的P管输入电路及N管输入电路;
所述P管输入电路分别连接第一输出支路及第二输出支路;
所述N管输入电路分别连接第一输出支路及第二输出支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压输入电路包含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MOS管及第二NMOS管;
所述的第一PMOS管的源极与第二P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连接正端输入信号;
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连接负端输入信号;
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一输出支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与第二N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连接正端输入信号;
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一输出支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极连接负端输入信号;
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的输入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P管输入电路包含第三PMOS管、第四PMOS管、第五PMOS管及第六PMOS管;
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第四PMOS管的漏极及第六PMOS管的源极连接后与第一P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三PMOS管的源极、第四PMOS管的源极及第五P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三PMOS管的栅极及第六PMOS管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一偏置电压;
所述第四PMOS管的栅极、第五PMOS管的栅极及第五P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N管输入电路连接;
所述第六PMOS管的漏极与N管输入电路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管输入电路包含第三NMOS管、第四NMOS管、第五NMOS管及第六NMOS管;
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极、第五NMOS管的漏极及第六NMOS管的源极连接后与第一N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第四NMOS管的源极及第五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
所述第三NMOS管的栅极及第六NMOS管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二偏置电压;
所述第四NMOS管的栅极、第五NMOS管的栅极及第四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六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六NMOS管的漏极与第五PMOS管的漏极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输出支路包含第七PMOS管、第八PMOS管、第九PMOS管、第十PMOS管、第十一PMOS管及第十二PMOS管;
所述第七PMOS管的源极、第九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七PMOS管的栅极、第七PMOS管的漏极、第八PMOS管的栅极及第十一PMOS管的栅极分别与地电压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控制级的输入端;
所述第八PMOS管的源极及第九P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八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
所述第九PMOS管的栅极与第十二PMOS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十PMOS管的源极、第十一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一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PMOS管的栅极与Class-AB控制级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十PMOS管的漏极与第二输出支路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输出级的输入端;
所述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与第二输出支路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输出级的输入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输出支路包含第七NMOS管、第八NMOS管、第九NMOS管、第十NMOS管、第十一NMOS管及第十二NMOS管;
所述第七NMOS管的源极、第九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
所述第七NMOS管的栅极、第七NMOS管的漏极、第八NMOS管的栅极、第十NMOS管的栅极及第十一NMOS管的栅极分别与电源电压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控制级的输入端;
所述第八NMOS管的源极及第九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八NMOS管的漏极、第九NMOS管的栅极及第十二NMOS管的栅极连接后与第八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NMOS管的源极、第十一N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一PMOS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NMOS管的漏极与第十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一NMOS管的漏极与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lass-AB控制级包含第十三PMOS管、第十四PMOS管、第十五PMOS管、第十三NMOS管、第十四NMOS管及第十五NMOS管;
所述第十三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五PMOS管的源极连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十三PMOS管的漏极与第十四P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十三PMOS管的栅极与第十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四PMOS管的漏极分别与第十三NMOS管的栅极、第十五NMOS管的栅极及第十五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四PMOS管的栅极与第十一PMOS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十五PMOS管的漏极与第十五PMOS管的栅极连接后,分别与第十PMOS管的栅极及第十四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三N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五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
所述第十三NMOS管的漏极与第十四N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十四NMOS管的栅极与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lass-AB输出级包含第十六PMOS管、第十七PMOS管、第十八PMOS管、第十六NMOS管、第十七NMOS管、第十八NMOS管、第一电容及第二电容;
所述第十六PMOS管的源极、第十八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八NMOS管的漏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十六PMOS管的漏极与第十六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作为Class-AB输出级的输出端;
所述第十六PMOS管的栅极与第十八NMOS管的源极连接后与第十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七PMOS管的源极与第十六NMOS管的栅极连接后与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七PMOS管的漏极、第十六N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七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
所述第十七PMOS管的栅极、第十七NMOS管的漏极及第十七NMOS管的栅极连接后与电源电压连接;
所述第十八PMOS管的漏极、第十八PMOS管的栅极及第十八NMOS管的栅极连接后与地电压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六PMOS管的栅极,其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容的一端及第十六PMOS管的漏极;
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第十六NMOS管的栅极连接。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MOS管及第二NMOS管均为低阈值MOS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48931.0A CN104734652B (zh) | 2015-03-31 | 2015-03-31 | 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48931.0A CN104734652B (zh) | 2015-03-31 | 2015-03-31 | 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34652A true CN104734652A (zh) | 2015-06-24 |
CN104734652B CN104734652B (zh) | 2018-04-27 |
Family
ID=53458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48931.0A Active CN104734652B (zh) | 2015-03-31 | 2015-03-31 | 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73465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36552B (zh) * | 2021-09-10 | 2024-03-21 |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放大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93136A (en) * | 1992-09-17 | 1994-03-08 | Sgs-Thomson Microelectronics, Inc. | Two-stage rail-to-rail operational amplifier |
US5294892A (en) * | 1992-09-17 | 1994-03-15 | Sgs-Thomson Microelectronics, Inc. | Two-stage rail-to-rail class AB operational amplifier |
CN101123418A (zh) * | 2006-08-09 | 2008-02-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轨至轨ab类放大器 |
CN101841309A (zh) * | 2010-06-07 | 2010-09-22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轨对轨运算放大器 |
CN101958692A (zh) * | 2010-10-19 | 2011-01-26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低压轨至轨运算放大电路 |
-
2015
- 2015-03-31 CN CN201510148931.0A patent/CN10473465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93136A (en) * | 1992-09-17 | 1994-03-08 | Sgs-Thomson Microelectronics, Inc. | Two-stage rail-to-rail operational amplifier |
US5294892A (en) * | 1992-09-17 | 1994-03-15 | Sgs-Thomson Microelectronics, Inc. | Two-stage rail-to-rail class AB operational amplifier |
CN101123418A (zh) * | 2006-08-09 | 2008-02-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轨至轨ab类放大器 |
CN101841309A (zh) * | 2010-06-07 | 2010-09-22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轨对轨运算放大器 |
CN101958692A (zh) * | 2010-10-19 | 2011-01-26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低压轨至轨运算放大电路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龚正辉等: "一种低压、恒增益Rail-to-rail运算放大器的设计", 《电子与封装》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36552B (zh) * | 2021-09-10 | 2024-03-21 |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放大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34652B (zh) | 2018-04-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77904B (zh) | 缓冲电路 | |
CN103780212B (zh) | 一种运算放大器、电平转换电路以及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 |
CN100459418C (zh) | 宽电压工作范围的低电压差动放大器及其操作方法 | |
CN100543631C (zh) | 恒压输出电路 | |
CN101895257A (zh) | 运算和测量放大器中的低噪声、低功率、低漂移偏移校正 | |
CN104868880B (zh) | 时钟信号发生电路 | |
CN102999075A (zh) | 稳压器 | |
CN101420223B (zh) | 差分发送器 | |
CN101131807A (zh) | 电压缓冲器与其源极驱动器 | |
CN105474118A (zh) | 通过电容性稳压的活动稳压器唤醒时间改进 | |
CN105141270A (zh) | 具有高速共模反馈的差分放大器 | |
CN110729995A (zh) | 一种电平转换电路及电平转换方法 | |
CN102769447A (zh) | 全差分高速低功耗比较器 | |
CN106505992A (zh) | 驱动电路 | |
CN104283546A (zh) | 一种低压差分信号驱动器 | |
US20030141919A1 (en) | Active peaking using differential pairs of transistors | |
CN100483936C (zh) | 差动放大器电路以及控制差动放大器电路的方法 | |
CN102664617B (zh) | 一种驱动容性负载的有源下拉电路 | |
CN103107791A (zh) | 带宽恒定的增益线性可变增益放大器 | |
CN101542905A (zh) | 反相器电路 | |
CN113157039A (zh) | 一种快速瞬态响应的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 |
CN104734652A (zh) | 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 | |
US4818897A (en) | Fast one way amplifier stage | |
CN103414329A (zh) | 一种电压峰值锁定电路 | |
CN104299647A (zh) | 负压转换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201203 No. 12, Lane 647, Songtao Road,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Free Trade Pilot Area Patentee after: Juchen Semiconduct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203 No. 12, Lane 647, Songtao Road, 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Giantec Semiconductor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