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4652A - 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34652A
CN104734652A CN201510148931.0A CN201510148931A CN104734652A CN 104734652 A CN104734652 A CN 104734652A CN 201510148931 A CN201510148931 A CN 201510148931A CN 104734652 A CN104734652 A CN 1047346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mos
nmos tube
drain electrode
grid
sourc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4893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34652B (zh
Inventor
王亚
陈珍珍
张洪
杨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chen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IANTEC SEMICONDUCTO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IANTEC SEMICONDUCTOR Inc filed Critical GIANTEC SEMICONDUCTOR Inc
Priority to CN20151014893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34652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346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46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346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46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包含:输入级,接收输入的正端输入信号及负端输入信号;第一级输出级,与所述输入级连接;Class-AB输出级,与所述第一级输出级连接,实现轨到轨的输出;其中所述第一级输出级包含第一输出支路及第二输出支路,分别与Class-AB输出级连接;所述轨到轨运算放大器还包含Class-AB控制级,与所述第一输出支路连接。本发明能够工作在低压情况下,明显改善瞬态性能,并且没有增加电路的复杂度和功耗。

Description

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工作在低压情况下。
背景技术
轨到轨运算放大器(Rail-to-Rail Operational Amplifier)是广泛应用、具有超高放大倍数的电路单元,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中。但是随着工艺的进步,对轨到轨运放的要求也变得更高。
如图1所示的传统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的结构图,MN100、MN101、MP100及MP101为低阈值的输入MOS管。为了能够正常工作,其电源电压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V DD ≥ max { V CS 21 + V CS 22 + V I 0 ' V CS 19 + V CS 20 + V I 1 }
其中,VGS是MOS管的过驱动电压,VI是电流源上的压降。
通常对于TSMC025um的工艺,支路1(支路2)到地之间要经过两个Vgst(两个Vgst至少为2V),MOS管的正常阈值电压大约为1V,电流源两端的压差为0.2V,也就是为了使电路能够正常工作,电源电压一般要大于2V。因此这种结构对于要求电源电压在1.6V,甚至1.4V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工作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传统结构的Class-AB控制结构几乎不可能实现工作在满足宽摆幅的同时,电源电压也尽可能的变低。
如图2所示的,一种改进型的工作在低压情况下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的结构图,其中的Class-AB控制结构并不是最优的选择,对瞬态特性改善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能够工作在低压情况下,明显改善瞬态性能,并且没有增加电路的复杂度和功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点是,包含:
输入级,接收输入的正端输入信号及负端输入信号;
第一级输出级,与所述输入级连接;
Class-AB输出级,与所述第一级输出级连接,实现轨到轨的输出;其中
所述第一级输出级包含第一输出支路及第二输出支路,分别与Class-AB输出级连接;
所述轨到轨运算放大器还包含Class-AB控制级,与所述第一输出支路连接。
所述的输入级包含低压输入电路及分别与低压输入电路连接的P管输入电路及N管输入电路;
所述P管输入电路分别连接第一输出支路及第二输出支路;
所述N管输入电路分别连接第一输出支路及第二输出支路。
所述的低压输入电路包含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MOS管及第二NMOS管;
所述的第一PMOS管的源极与第二P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连接正端输入信号;
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连接负端输入信号;
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一输出支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与第二N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连接正端输入信号;
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一输出支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极连接负端输入信号;
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的输入端。
所述的P管输入电路包含第三PMOS管、第四PMOS管、第五PMOS管及第六PMOS管;
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第四PMOS管的漏极及第六PMOS管的源极连接后与第一P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三PMOS管的源极、第四PMOS管的源极及第五P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三PMOS管的栅极及第六PMOS管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一偏置电 压;
所述第四PMOS管的栅极、第五PMOS管的栅极及第五P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N管输入电路连接;
所述第六PMOS管的漏极与N管输入电路连接。
所述的N管输入电路包含第三NMOS管、第四NMOS管、第五NMOS管及第六NMOS管;
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极、第五NMOS管的漏极及第六NMOS管的源极连接后与第一N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第四NMOS管的源极及第五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
所述第三NMOS管的栅极及第六NMOS管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二偏置电压;
所述第四NMOS管的栅极、第五NMOS管的栅极及第四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六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六NMOS管的漏极与第五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的第一输出支路包含第七PMOS管、第八PMOS管、第九PMOS管、第十PMOS管、第十一PMOS管及第十二PMOS管;
所述第七PMOS管的源极、第九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七PMOS管的栅极、第七PMOS管的漏极、第八PMOS管的栅极及第十一PMOS管的栅极分别与地电压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控制级的输入端;
所述第八PMOS管的源极及第九P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八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
所述第九PMOS管的栅极与第十二PMOS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十PMOS管的源极、第十一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一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PMOS管的栅极与Class-AB控制级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十PMOS管的漏极与第二输出支路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输 出级的输入端;
所述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与第二输出支路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输出级的输入端。
所述的第二输出支路包含第七NMOS管、第八NMOS管、第九NMOS管、第十NMOS管、第十一NMOS管及第十二NMOS管;
所述第七NMOS管的源极、第九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
所述第七NMOS管的栅极、第七NMOS管的漏极、第八NMOS管的栅极、第十NMOS管的栅极及第十一NMOS管的栅极分别与电源电压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控制级的输入端;
所述第八NMOS管的源极及第九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八NMOS管的漏极、第九NMOS管的栅极及第十二NMOS管的栅极连接后与第八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NMOS管的源极、第十一N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一PMOS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NMOS管的漏极与第十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一NMOS管的漏极与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的Class-AB控制级包含第十三PMOS管、第十四PMOS管、第十五PMOS管、第十三NMOS管、第十四NMOS管及第十五NMOS管;
所述第十三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五PMOS管的源极连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十三PMOS管的漏极与第十四P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十三PMOS管的栅极与第十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四PMOS管的漏极分别与第十三NMOS管的栅极、第十五NMOS管的栅极及第十五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四PMOS管的栅极与第十一PMOS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十五PMOS管的漏极与第十五PMOS管的栅极连接后,分别与第十PMOS管的栅极及第十四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三N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五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
所述第十三NMOS管的漏极与第十四N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十四NMOS管的栅极与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的Class-AB输出级包含第十六PMOS管、第十七PMOS管、第十八PMOS管、第十六NMOS管、第十七NMOS管、第十八NMOS管、第一电容及第二电容;
所述第十六PMOS管的源极、第十八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八NMOS管的漏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十六PMOS管的漏极与第十六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作为Class-AB输出级的输出端;
所述第十六PMOS管的栅极与第十八NMOS管的源极连接后与第十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七PMOS管的源极与第十六NMOS管的栅极连接后与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七PMOS管的漏极、第十六N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七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
所述第十七PMOS管的栅极、第十七NMOS管的漏极及第十七NMOS管的栅极连接后与电源电压连接;
所述第十八PMOS管的漏极、第十八PMOS管的栅极及第十八NMOS管的栅极连接后与地电压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六PMOS管的栅极,其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容的一端及第十六PMOS管的漏极;
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第十六NMOS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的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MOS管及第二NMOS管均为低阈值MOS管。
本发明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在没有增加电路的复杂度和功耗的情况下,实现了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可工作在低压情况下,并且改善瞬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的结构图;
图2为一种改进型的工作在低压情况下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的结构图;
图3为采用图2结构时,关键节点的瞬态变化图;
图4为带有二级管连接的改进型轨到轨运算放大器的结构图;
图5为采用图4结构时,关键节点的瞬态变化图;
图6加大电流型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的结构图;
图7采用图6结构时,关键节点的瞬态变化;
图8为本发明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的结构框图;
图9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分别采用图6与图9结构时的电流脉冲图;
图11为Class-AB不同连接方式时,对应的增益仿真图;
图12采用不同电流的输出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为了更好的描述本专利所要达到的效果,首先分析图2的结构。图2中A、B两点的电压变化趋势相同而且在整个电路中,没有任何一条支路存在两个Vgst的情况,这大大降低了对电源电压最小值的要求。当输入为高电平的时候,PMOS管截止,MP202中的电流通过MP204、MN203和MN204管,使输入NMOS管流过的电流和为8uA,因此,此时MN200和MN201流过的电流分别为4uA;同理当输入为低电平的时候,MN202中的电流通过MN204、MP203和MP204管,使输入PMOS管流过的电流和为8uA,因此此时MP200和MP201流过的电流分别为4uA。
各支路电流已经在图2中给出了,表1给出了当两个输入信号都为高电平Vdd和低电平Vss的时候,主要MOS管的电流值。
当正端输入信号从低变为高的时候,因为流过MP209和MP210的电流将从4uA变成2uA,所以源端电压(D点的电压)必须降低才能满足要求;因为MP200截止,所以流过MN211的12uA电流将会在MN209和MN210之间重新分配。输入信号为低电平稳定的时候,MN209和MN210的栅电压近似相等。假设在输入信号由低电压到高电压转换的时候,MN209的电流小于MP209(2uA)的电流,A点的电位升高,此时流过MN214的电流减少,MN214的栅电压将下降,小于MN209的栅电压,即MN209的电流和MN210的电流小于4Ua,这和流过MN211的电流为12uA相矛盾;假设MN209的电流大于MP209(2uA)的电流,A点的电位降低,此时MN214的栅电压将升高,大于MN209的栅电压,即流过MN210的电流大于MN209的电流,也大于2uA。一般情况下,MN213的gm值很大,A点电压的小变化将导致流过MN214的电流大大增加,因此虽然流过MN209的电流大于MP209,但是近似认为在压摆率建立之前的短暂时间,A点的电平几乎不变,即MN209的电流和MP209的电流近似相等,为2uA,流过MN210的电流近似为10uA,使B点由于泄放电流为8uA(IMN210-IMP210),快速的拉到低电平,使输出NMOS管MN215截止,此后输出电压快速的经历过压摆率期间。如图3所示,A、B和输出节点的变化趋势。
当输入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的时候,此时流过MN209、MN210和MP200的电流等于流过MN211的电流4uA。流过MP200的电流由0uA变成了4uA,因此流过MN209和MN210的电流等于0uA,而流过MP209和MP210的电流分别等于4uA,A、B两点的充电电流为4uA,两点电压以同等的速度升高。但是因为输出管PMOS管MP215是由导通变截止,而NMOS管MN215是由截止变为导通,因此在输出信号开始下降的时候,表现出下降速度较慢,如图3所示。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输入信号由高变为低的时候,之所以在整个压摆率期间压摆率不高,主要原因是输出信号开始变低的时候,输出PMOS管MP215还没有来得及关断。而且因为在A、B两点升高的过程 中,经历过两个输出管同时大电流导通的情况,这对于降低功耗也是不利的。
图4所示为带有二级管连接的改进型轨到轨运放的结构图,输入信号由低电平变成高电平的时候,根据上述的推论,流过MN409的电流为2uA,而输入信号为低电平的时候,流过MN409的电流为4uA,而M MN409的栅电压没变化,因此C点的电平是变高的(流过MN409的电流减少,因此MN409的栅源电压下降,而栅电压为固定电平,所以源端C点的电平升高),但是因为此时MN209还是导通的,也就是C点的电压小于MN409和MN411的电压之和(Vc<VMN209+VMN211),约为0.3V,此时MN418依然没有导通,对该轨到轨运放没有影响。
当输入信号由高变为低的时候,假设MN418不存在,由于此时C点的电位高到大于MN409和MN411的电压之和,以致MN409和MN410的电流为零,由于C点电压的升高可能会导致MN418的导通。由于MN218的导通,MN410也会导通(MP400的电流等于MN411),由于MN410的导通,则对A的充电速度会大于对B的充电速度,B的电平变化将较为缓慢,这期间输出的电平近似维持高电平,(取决于MN418的导通电流),此时由于A点的电平升高使输出PMOS管截止的时候,则输出管由于只有MN415一个导通,输入会很快的被拉低,既没有很大很宽的电流脉冲,而且压摆率也会比较大。通过上述的分析,实际上输出是以牺牲延迟换来的压摆率增大,这里称之为“伪快速”。如图5所示,A、B和输出节点的变化情况。
随着温度的升高,MOS管的阈值电压降低。因此在高温和ffcorner的时候MN418可能在正常情况下就处于一种微导通的状态。而MN418一旦处于微导通,相当于在MN411两端并联一个电阻,那么由MN409、MN410和MN411构成的运放的共模抑制比将下降,从而导致MN409和MN410的栅端电压有差值,增大输出失调,仿真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MN418的存在对运放的直流失调影响很大。而且MN418的微导通相当于引入电阻,即引入一个噪声源。
通过上述图2和图4两种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MN418的作用就是为了在输入电压由高转到低转换的时候,维持MN410导通而MN409截止,使B点的充电速度小于A点的充电速度。这样在输出开始快速降低的时候,使A点电压升高到足以使MP415截止为止,知道这个目的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设置在由高到低的转换的时候,使MN411的电流大于4uA就可以起到替换MN418管子的作用,而且不会带来其他的问题。
如图6所示的加大电流型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的结构图,设置MP608和MP611的电流为10uA,这样当输入信号由高变为低的时候,MN611的电流为6uA,MP600的电流为4uA,假设开始的时候2uA的电流在Mn9和Mn10之间均分,这样由于B点的电压升高,使MN614管子的栅极电压升高,使电流更多的流向MN610,因为B点的稍微变高,都会产生很大的电流,从而使MN614大幅度升高。因此我们假设2uA的电流几乎全部流过MN610,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到输入信号由高变低的时候,A点的充电电流为5uA,B点的充电电流为3uA,这样因为A点的充电速度增加了,所以A点能够更快速的升高,使MP615截止,所以在压摆率转换刚开始较慢的时间变短了。
如图7所示的A、B和输出节点的变化情况,当输入信号由低变为高的时候,A点电压的稍微降低都会使MN614的电流变化很大,从而电压变化很大,因此流过MN609和MP609的电流近似相等,都约等于3uA,流过MN610的电流约等于11uA,流过MP610的电流约等于3uA,所以此时B点的泄放电流为8uA。也就是B点的电压瞬间拉到很低,然后输出开始进入压摆率转换期。
假设MP611(MP608)流过的电流记为2I,单个输入管子流过的最大的电流为Iinput,则输入电压在由高变低的时候,在输出开始变化之前A、B点的充电电流为:
IA=I
IB=I-2(I-Iinput)=2Iinput–I
则输入电压由低变为高的时候,在输出开始变化之前A、B点的放电电流为:
IA=(I-Iinput/2)-(I-Iinput/2)=0
IB=2I+Iinput-2*(I-Iinput/2)=2Iinput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加大MP611的电流对输入由低变为高的时候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对输入电压由高变为低的时候则很明显。因为当增大MP611的电流,A点的充电速度将会增加,B点刚开始几乎维持不变,不仅可以减少大的电流脉冲,而且可以增大压摆率,不过将会以牺牲延迟为代价。
从刚刚的分析,我们知道与Class-AB控制环路连接的NMOS管MN610在输入电压转换的时候都是流过大部分电流,我们可以考虑把Class-AB控制环路连接在PMOS管上,如图8及图9所示。
如图8所示,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包含:输入级810,接收输入的正端输入信号V+及负端输入信号V-;第一级输出级820,与所述输入级810连接;Class-AB输出级830,与所述第一级输出级820连接,实现轨到轨的输出;其中所述第一级输出级820包含第一输出支路8201及第二输出支路8202,分别与Class-AB输出级830连接;所述轨到轨运算放大器还包含Class-AB控制级840,与所述第一输出支路8201连接。所述的输入级810包含低压输入电路8101及分别与低压输入电路8101连接的P管输入电路8102及N管输入电路8103;所述P管输入电路8102分别连接第一输出支路8201及第二输出支路8202;所述N管输入电路8103分别连接第一输出支路8201及第二输出支路8202。
如图9所示,低压输入电路8101包含第一PMOS管MP900、第二PMOS管MP901、第一NMOS管MN900及第二NMOS管MN901;所述的第一PMOS管MP900的源极与第二PMOS管MP901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MP900的栅极连接正端输入信号V+;所述第一PMOS管MP900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8202的输入端;所述第二PMOS管MP901的栅极连接负端输入信号V-;所述第二PMOS管MP901的漏极连接第一输出支路8201的输入端;所述第一NMOS管MN900的源极与第二NMOS管MN901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MN900的栅极连接正端输入信号V+;所述第一NMOS管MN900的漏极连接第一输出支路8201的输入端;所述第二NMOS管MN901的栅极连接负端输入信号V-;所述第二NMOS管MN901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8202的输入端。
P管输入电路8102包含第三PMOS管MP902、第四PMOS管MP903、第五PMOS管MP904及第六PMOS管MP905;所述第三PMOS管MP902的漏极、第四PMOS管MP903的漏极及第六PMOS管MP905的源极连接后与第一PMOS管MP900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三PMOS管MP902的源极、第四PMOS管MP903的源极及第五PMOS管MP904的源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VDD;所述第三PMOS管MP902的栅极及第六PMOS管MP905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一偏置电压V1;所述第四PMOS管MP903的栅极、第五PMOS管MP904的栅极及第五PMOS管MP904的漏极连接后与N管输入电路8103连接;所述第六PMOS管MP905的漏极与N管输入电路8103连接。
N管输入电路8103包含第三NMOS管MN902、第四NMOS管MN903、第五NMOS管MN904及第六NMOS管MN905;所述第三NMOS管MN902的漏极、第五NMOS管MN904的漏极及第六NMOS管MN905的源极连接后与第一NMOS管MN900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三NMOS管MN902的源极、第四NMOS管MN903的源极及第五NMOS管MN904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VSS;所述第三NMOS管MN902的栅极及第六NMOS管MN905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二偏置电压V2;所述第四NMOS管MN903的栅极、第五NMOS管MN904的栅极及第四NMOS管MN903的漏极连接后与第六PMOS管MN905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六NMOS管MN905的漏极与第五PMOS管MN904的漏极连接。
第一输出支路8201包含第七PMOS管MP906、第八PMOS管MP907、第九PMOS管MP908、第十PMOS管MP909、第十一PMOS管MP910及第十二PMOS管MP911;所述第七PMOS管MP906的源极、第九PMOS管MP908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MP911的源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所述第七PMOS管MP906的栅极、第七PMOS管MP906的漏极、第八PMOS管MP907的栅极及第十一PMOS管MP910的栅极分别与地电压VSS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控制级840的输入端;所述第八PMOS管MP907的源极及第九PMOS管MP908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二NMOS管MN90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八PMOS管MP907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8202;所述第九PMOS管MP908的栅极与第十二PMOS管MP911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PMOS管MP909的源极、第十一PMOS管MP910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MP911 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一NMOS管MN900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PMOS管MP909的栅极与Class-AB控制级84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PMOS管MP909的漏极与第二输出支路8202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输出级830的输入端;所述第十一PMOS管MP910的漏极与第二输出支路8202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输出级830的输入端。
第二输出支路8202包含第七NMOS管MN906、第八NMOS管MN907、第九NMOS管MN908、第十NMOS管MN909、第十一NMOS管MN910及第十二NMOS管MN911;所述第七NMOS管MN906的源极、第九PMOS管MN908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MN911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VSS;所述第七NMOS管MN906的栅极、第七NMOS管MN906的漏极、第八NMOS管MN907的栅极、第十NMOS管MN909的栅极及第十一NMOS管MN910的栅极分别与电源电压VDD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控制级840的输入端;所述第八NMOS管MN907的源极及第九NMOS管MN908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二PMOS管MP90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八NMOS管MN907的漏极、第九NMOS管MN908的栅极及第十二NMOS管MN911的栅极连接后与第八PMOS管MP907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NMOS管MN909的源极、第十一N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一PMOS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NMOS管MN910的漏极与第十PMOS管MN910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一NMOS管MN910的漏极与第十一PMOS管MN910的漏极连接。
Class-AB控制级840包含第十三PMOS管MP912、第十四PMOS管MP913、第十五PMOS管MP914、第十三NMOS管MN912、第十四NMOS管MN913及第十五NMOS管MN914;所述第十三PMOS管MP912的源极及第十五PMOS管MN914的源极连接电源电压VDD;所述第十三PMOS管MP912的漏极与第十四PMOS管MP913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三PMOS管MP912的栅极与第十PMOS管MP909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四PMOS管MP913的漏极分别与第十三NMOS管MN912的栅极、第十五NMOS管MN914的栅极及第十五NMOS管MN914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四PMOS管MP913的栅极与第十一PMOS管MP910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五PMOS管MP914的漏极与第十五PMOS管MP914的栅极连接后,分别与第十PMOS管MP909的栅极及第十四NMOS管MN913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三NMOS 管MN912的源极及第十五NMOS管MN914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VSS;所述第十三NMOS管MN912的漏极与第十四NMOS管MN913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四NMOS管MN913的栅极与第十一PMOS管MP910的漏极连接。
Class-AB输出级830包含第十六PMOS管MP915、第十七PMOS管MP916、第十八PMOS管MP917、第十六NMOS管MN915、第十七NMOS管MN916、第十八NMOS管MN917、第一电容C1及第二电容C2;所述第十六PMOS管MP915的源极、第十八PMOS管MP917的源极及第十八NMOS管MN917的漏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VDD;所述第十六PMOS管MP915的漏极与第十六NMOS管MN915的漏极连接后作为Class-AB输出级830的输出端;所述第十六PMOS管MP915的栅极与第十八NMOS管MN917的源极连接后与第十PMOS管MN909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七PMOS管MP916的源极与第十六NMOS管MN915的栅极连接后与第十一PMOS管MP910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七PMOS管MP916的漏极、第十六NMOS管MN915的源极及第十七NMOS管MN916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VSS;所述第十七PMOS管MP916的栅极、第十七NMOS管MN916的漏极及第十七NMOS管MN916的栅极连接后与电源电压VDD连接;所述第十八PMOS管MP917的漏极、第十八PMOS管MP917的栅极及第十八NMOS管MN917的栅极连接后与地电压VSS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第十六PMOS管MP915的栅极,其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及第十六PMOS管MP915的漏极;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十六NMOS管MN915的栅极连接。
具体分析,当输入由低变为高的时候,A、B两点都是电荷的泄放,假设刚开始的时候4uA(IMP911-IMN900)在MP910和MP909之间均匀分配,由于A点电压的下降将使流过MP914的电流大大增加,从而使MP914的栅极电压下降,从而更多的电流流过MP909,因此我们可以假设4uA的电流全部流过MP909,所以此时A的泄放电荷为2uA,B的泄放电流为6uA。当输入由高变为低的时候,类似的分析我们知道B点电压的稍微升高都会使MP914的栅电压降低很大,从而使MP909的电流大大增加,所以我们依然假设,B点刚开始有个稍微的升高,因此我们假设MP910的电流和MN910的电流近似相等。此时8uA的电流都流过MP909,这个时候A点的充电电流为8uA,B点的充电电荷为0uA。
同样我们假设MP910(MP908)流过的电流记为2I,单个输入管子流过的 最大的电流为Iinput,则输入电压在由高变低的时候,在输出开始变化之前A、B点的充电电流为:
IA=2I-(I-Iinput)-(I-Iinput)=2Iinput
IB=0
则输入电压由低变为高的时候,在输出开始变化之前A、B点的放电电流为:
IA=(I+1/2*Iinput)-(2*I-Iinput)=3/2*Iinput-I
IB=(I+1/2*Iinput)
我们对上述四种方式(图2、图4、图6、图9)的A、B两点的充电电荷进行比较,如表3所示。
我们给输出的Overload Recovery的时间大概规定为2us,A、B两点的电压变化幅度通过仿真发现大概为1.8V。则有:
I = C dV dt = 6.5 * 1.6 2 = 5.2 uA
从上式我们可以看到,只要A、B电压变化较大的一边的充放电电流大于5.2uA,都能满足。通过表3我们也可以看出Class-AB控制环路连接在PMOS要比Class-AB控制环路连接在NMOS栅极上性能好很多,不仅减少了在转换瞬间的脉冲最大值,同时也会减少大电流脉冲的时间。
如图10所示(都以MP11=10uA为例),M0、M2所对应的曲线为采用图6结构得到的输入从高到低转换的时候,输出端的电流脉冲,M1、M3为采用图9结构得到的输入从高到低转换的时候,输出端的电流脉冲。可以看出图9结构比图6结构在瞬态功耗上有很大的优势。
从图11中可以看出Class-AB控制级840接在NMOS(第二输出支路8202)和接在PMOS(第一输出支路8201)上分别对上升和下降性能有改善。但是设计中,为了保持高增益一般不采用两个Class-AB控制环路,这可以从 图2和图8看出。以图2为例,假设A、B点有一个变化,则在MN214的栅极上引入一个电压变化,也就是在MN210的栅极产生一个交流电压,会降低第一级的输出阻抗,降低增益,如图11所示。可以看出单独一个Class-AB控制环的时候(不管接在NMOS管MN910还是PMOS管MP209),增益都约为100dB,当存在两个Class-AB控制环的时候(分别接在NMOS管MN910和PMOS管MP909),增益下降到88dB。
MP911电流的取值我们选择10uA,因为当MP911取值为8uA的时候,在输入信号较大的时候,假如达到使MP900截止,则在转换的时候,NMOS管MN910和MN911可能会截止,这样在信号建立过程中会存在一个抖动脉冲,如图12所示。MP911电流为10uA时对应线1,MP911电流为8uA时对应线2。因此为了使MN908/MN911一直保持导通状态,我们取值MP911为10uA。当MP911的取值为12uA的时候,对于建立时间会存在优势,但是会导致相位裕度和功耗的降低以及直流失调的恶化。
表4给出了采用图2结构和图9结构时,瞬态特性的仿真结果对比。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样功耗的情况下,在输入信号由高到低转换的时候,图2结构比图9结构的压摆率小很多。这是因为在输入由高到低转换的时候,轨到轨运放A、B两点的充电速度,图9结构要大图2结构很多。在电源电压越高的时候,这种体现越明显,因为A、B点在转换的过程中,两点电压变化的幅度随着电源电压的升高而升高。而且正如上面讨论过的,在输入信号开始转换到输出信号稳定下来这段时间,输出端的脉冲电流图9结构也比图2结构小很多。这里SR_U表示上升阶段的压摆率,SR_D表示下降阶段的压摆率,压摆率的单位是(V/us)。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输入级,接收输入的正端输入信号及负端输入信号;
第一级输出级,与所述输入级连接;
Class-AB输出级,与所述第一级输出级连接,实现轨到轨的输出;其中
所述第一级输出级包含第一输出支路及第二输出支路,分别与Class-AB输出级连接;
所述轨到轨运算放大器还包含Class-AB控制级,与所述第一输出支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级包含低压输入电路及分别与低压输入电路连接的P管输入电路及N管输入电路;
所述P管输入电路分别连接第一输出支路及第二输出支路;
所述N管输入电路分别连接第一输出支路及第二输出支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压输入电路包含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MOS管及第二NMOS管;
所述的第一PMOS管的源极与第二P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连接正端输入信号;
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连接负端输入信号;
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一输出支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与第二N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连接正端输入信号;
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一输出支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极连接负端输入信号;
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的输入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P管输入电路包含第三PMOS管、第四PMOS管、第五PMOS管及第六PMOS管;
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第四PMOS管的漏极及第六PMOS管的源极连接后与第一P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三PMOS管的源极、第四PMOS管的源极及第五P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三PMOS管的栅极及第六PMOS管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一偏置电压;
所述第四PMOS管的栅极、第五PMOS管的栅极及第五P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N管输入电路连接;
所述第六PMOS管的漏极与N管输入电路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管输入电路包含第三NMOS管、第四NMOS管、第五NMOS管及第六NMOS管;
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极、第五NMOS管的漏极及第六NMOS管的源极连接后与第一N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第四NMOS管的源极及第五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
所述第三NMOS管的栅极及第六NMOS管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二偏置电压;
所述第四NMOS管的栅极、第五NMOS管的栅极及第四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六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六NMOS管的漏极与第五PMOS管的漏极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输出支路包含第七PMOS管、第八PMOS管、第九PMOS管、第十PMOS管、第十一PMOS管及第十二PMOS管;
所述第七PMOS管的源极、第九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七PMOS管的栅极、第七PMOS管的漏极、第八PMOS管的栅极及第十一PMOS管的栅极分别与地电压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控制级的输入端;
所述第八PMOS管的源极及第九P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八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输出支路;
所述第九PMOS管的栅极与第十二PMOS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十PMOS管的源极、第十一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一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PMOS管的栅极与Class-AB控制级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十PMOS管的漏极与第二输出支路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输出级的输入端;
所述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与第二输出支路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输出级的输入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输出支路包含第七NMOS管、第八NMOS管、第九NMOS管、第十NMOS管、第十一NMOS管及第十二NMOS管;
所述第七NMOS管的源极、第九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P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
所述第七NMOS管的栅极、第七NMOS管的漏极、第八NMOS管的栅极、第十NMOS管的栅极及第十一NMOS管的栅极分别与电源电压连接,同时连接Class-AB控制级的输入端;
所述第八NMOS管的源极及第九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八NMOS管的漏极、第九NMOS管的栅极及第十二NMOS管的栅极连接后与第八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NMOS管的源极、第十一N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与第一PMOS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NMOS管的漏极与第十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一NMOS管的漏极与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lass-AB控制级包含第十三PMOS管、第十四PMOS管、第十五PMOS管、第十三NMOS管、第十四NMOS管及第十五NMOS管;
所述第十三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五PMOS管的源极连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十三PMOS管的漏极与第十四P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十三PMOS管的栅极与第十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四PMOS管的漏极分别与第十三NMOS管的栅极、第十五NMOS管的栅极及第十五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四PMOS管的栅极与第十一PMOS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十五PMOS管的漏极与第十五PMOS管的栅极连接后,分别与第十PMOS管的栅极及第十四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三N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五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
所述第十三NMOS管的漏极与第十四N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十四NMOS管的栅极与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lass-AB输出级包含第十六PMOS管、第十七PMOS管、第十八PMOS管、第十六NMOS管、第十七NMOS管、第十八NMOS管、第一电容及第二电容;
所述第十六PMOS管的源极、第十八PMOS管的源极及第十八NMOS管的漏极分别连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十六PMOS管的漏极与第十六NMOS管的漏极连接后作为Class-AB输出级的输出端;
所述第十六PMOS管的栅极与第十八NMOS管的源极连接后与第十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七PMOS管的源极与第十六NMOS管的栅极连接后与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七PMOS管的漏极、第十六NMOS管的源极及第十七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地电压;
所述第十七PMOS管的栅极、第十七NMOS管的漏极及第十七NMOS管的栅极连接后与电源电压连接;
所述第十八PMOS管的漏极、第十八PMOS管的栅极及第十八NMOS管的栅极连接后与地电压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六PMOS管的栅极,其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容的一端及第十六PMOS管的漏极;
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第十六NMOS管的栅极连接。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到轨运算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MOS管及第二NMOS管均为低阈值MOS管。
CN201510148931.0A 2015-03-31 2015-03-31 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 Active CN1047346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48931.0A CN104734652B (zh) 2015-03-31 2015-03-31 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48931.0A CN104734652B (zh) 2015-03-31 2015-03-31 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4652A true CN104734652A (zh) 2015-06-24
CN104734652B CN104734652B (zh) 2018-04-27

Family

ID=53458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48931.0A Active CN104734652B (zh) 2015-03-31 2015-03-31 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3465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6552B (zh) * 2021-09-10 2024-03-21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放大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3136A (en) * 1992-09-17 1994-03-08 Sgs-Thomson Microelectronics, Inc. Two-stage rail-to-rail operational amplifier
US5294892A (en) * 1992-09-17 1994-03-15 Sgs-Thomson Microelectronics, Inc. Two-stage rail-to-rail class AB operational amplifier
CN101123418A (zh) * 2006-08-09 2008-02-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轨至轨ab类放大器
CN101841309A (zh) * 2010-06-07 2010-09-2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轨对轨运算放大器
CN101958692A (zh) * 2010-10-19 2011-01-2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低压轨至轨运算放大电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3136A (en) * 1992-09-17 1994-03-08 Sgs-Thomson Microelectronics, Inc. Two-stage rail-to-rail operational amplifier
US5294892A (en) * 1992-09-17 1994-03-15 Sgs-Thomson Microelectronics, Inc. Two-stage rail-to-rail class AB operational amplifier
CN101123418A (zh) * 2006-08-09 2008-02-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轨至轨ab类放大器
CN101841309A (zh) * 2010-06-07 2010-09-2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轨对轨运算放大器
CN101958692A (zh) * 2010-10-19 2011-01-2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低压轨至轨运算放大电路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龚正辉等: "一种低压、恒增益Rail-to-rail运算放大器的设计", 《电子与封装》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6552B (zh) * 2021-09-10 2024-03-21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放大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4652B (zh) 2018-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77904B (zh) 缓冲电路
CN103780212B (zh) 一种运算放大器、电平转换电路以及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CN100459418C (zh) 宽电压工作范围的低电压差动放大器及其操作方法
CN100543631C (zh) 恒压输出电路
CN101895257A (zh) 运算和测量放大器中的低噪声、低功率、低漂移偏移校正
CN104868880B (zh) 时钟信号发生电路
CN102999075A (zh) 稳压器
CN101420223B (zh) 差分发送器
CN101131807A (zh) 电压缓冲器与其源极驱动器
CN105474118A (zh) 通过电容性稳压的活动稳压器唤醒时间改进
CN105141270A (zh) 具有高速共模反馈的差分放大器
CN110729995A (zh) 一种电平转换电路及电平转换方法
CN102769447A (zh) 全差分高速低功耗比较器
CN106505992A (zh) 驱动电路
CN104283546A (zh) 一种低压差分信号驱动器
US20030141919A1 (en) Active peaking using differential pairs of transistors
CN100483936C (zh) 差动放大器电路以及控制差动放大器电路的方法
CN102664617B (zh) 一种驱动容性负载的有源下拉电路
CN103107791A (zh) 带宽恒定的增益线性可变增益放大器
CN101542905A (zh) 反相器电路
CN113157039A (zh) 一种快速瞬态响应的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CN104734652A (zh) 一种轨到轨运算放大器
US4818897A (en) Fast one way amplifier stage
CN103414329A (zh) 一种电压峰值锁定电路
CN104299647A (zh) 负压转换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1203 No. 12, Lane 647, Songtao Road,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Free Trade Pilot Area

Patentee after: Juchen Semiconduct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203 No. 12, Lane 647, Songtao Road, 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Giantec Semiconductor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