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4386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14386A
CN104714386A CN201410773995.5A CN201410773995A CN104714386A CN 104714386 A CN104714386 A CN 104714386A CN 201410773995 A CN201410773995 A CN 201410773995A CN 104714386 A CN104714386 A CN 1047143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x
tape cell
forming unit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7399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盛秀树
藤田启子
齐藤洋
久保田一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714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43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9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G03G2215/019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构件;带单元,其包括环形带;松弛形成单元,用于通过致使松弛形成单元作用在带单元上而至少在带与图像承载构件相对的部分处执行形成带松弛区域的第一功能,并且用于执行消除带松弛区域的第二功能;和引导单元,其用于引导带单元,使得松弛形成单元在带与图像承载构件间隔开的状态中执行所述第一功能,并且使得松弛形成单元在带松弛区域接触图像承载构件的状态中执行所述第二功能。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电子照相系统的成像设备,诸如,复印机、打印机或者传真机。
背景技术
在使用中间转印带的串列型成像设备中,感光鼓相对于中间转印带沿着大体直线设置。初次转印辊设置成毗邻中间转印带和各个感光鼓之间的接触位置。在开始成像之前,初次转印辊朝向相关的感光鼓接触中间转印带。
在传统成像设备中,中间转印带和感光鼓之间的接触部分的长度以及中间转印带和初次转印辊之间的接触部分的长度基本彼此相等。然而,在这种情况中,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在中间转印带和上游侧感光鼓之间的间隙处产生放电,并且因此产生调色剂分散。
因此,在某些情况中,用于将中间转印带压向感光鼓的辅助辊设置成延长中间转印带和感光鼓之间的接触部分。然而,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包括辅助辊的多个辊中的每一个辊都有产生速度不均匀性的可能性,并且因此相应颜色的调色剂被以重合不良的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
因此,在日本特开专利申请(JP-A)2003-91133中,已建议使初次转印辊的外周的长度和感光鼓的外周的长度形成为提供整数倍并且然后测量颜色重合不良时期,并通过调节借助曝光成像的定时来校正颜色重合不良。
然而,传统中间转印单元插入到成像设备主组件中,并且中间转印带在由张力辊和驱动辊牵伸的同时接触感光鼓,仅仅设置了用于将中间转印带推靠在感光鼓上的机构。因此,当中间转印单元插入到成像设备主组件中并且被朝向感光鼓推压时,通过推压而在中间转印带和每个感光鼓之间产生因摩擦导致的阻力。因为这种阻力,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中间转印带在接触感光鼓的同时摩擦感光鼓。
相对于中间转印带,尤其是在在全色模式操作和单色模式操作之间进行切换的成像设备中,在用于彩色成像的感光鼓和中间转印带之间重复地接触和分离的构造中,由于摩擦(磨擦)而存在中间转印带和感光鼓的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参照附图考虑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时,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的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至图5是成像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用于图解实施例1中的成像设备的中间转印单元的安装;
图6是实施例2中的成像设备的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7至图10是成像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用于图解实施例2中的成像设备的中间转印单元的安装;
图11和图12是成像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用于图解传统中间转印单元的安装。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100的一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成像设备100是电子照相型的串列型全色成像设备。
成像设备100包括分别针对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成像站SY、SM、SC和SK。针对相应颜色的成像站SY、SM、SC和SK除了调色剂的颜色之外具有许多共同的构造和操作。因此,在下文中,在不需要特别区分的情况中,将通过省略用于表示成像设备的构成元件的颜色的下角标Y、M、C和K进行描述。
成像站S中的每一个均包括感光鼓1并且在感光鼓1的周边包括充电辊2、显影装置3和感光鼓清洁器4。成像设备100包括中间转印带5,所述中间转印带5具有环形带形状。多个成像站S相对于中间转印带5沿着大体直线布置在感光鼓1与中间转印带5接触的接触位置处。在成像站S下方、在与感光鼓1接触中间转印带5的一侧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曝光装置6。中间转印带5围绕张力辊7和驱动辊8伸展,并且带清洁器9设置成经由中间转印带5与张力辊7相对。在经由中间转印带5与驱动辊8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二次转印辊10。在与相关联的其中一个感光鼓1相对的位置处,作为初次转印装置的初次转印辊11设置在中间转印带5的背面处。此外,辅助辊12设置在中间转印带的背面,即,设置在设有初次转印辊11的一侧。在成像设备100的下部部分内部设置有容纳转印(接收)材料P的片材供给盒13。相对于容纳在片材供给盒13中的转印材料P的供给和运动方向,设置供给辊对15、对齐辊对16、二次转印辊10、定影装置17和排放部18。此外,除了片材供给盒13,还设置有手动供给部14作为用于转印材料P的容纳部。
接下来,将描述这个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100的成像操作。
成像设备100接收来自未示出的主计算机或者图像读取器等的成像启动信号,然后开始成像操作。充电辊2Y、2M、2C和2K分别为四个感光鼓1Y、1M、1C和1K充电至具有均匀电荷。将针对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信号输入到作为曝光装置的激光扫描仪6中。取决于图像信号,由激光扫描仪6用激光照射相关的感光鼓1的表面,使得电荷被中和以形成潜像。通过显影装置3Y、3M、3C和3K用黄色、洋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使得形成在感光鼓(图像承载构件)1上的潜像显影。用于使得感光鼓1上的潜像显影的调色剂相继转印到作为环形带状的中间转印构件的中间转印带5上,使得由重叠的调色剂构成的全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5上。由感光鼓清洁器4收集存留在每个感光鼓1上的未被转印的转印残留调色剂。
另一方面,通过供给辊对15将从片材供给盒3或者手动供给部14中的任意一个供给的、作为转印材料的片材P(例如记录纸)向对齐辊对16供给。片材P的前端抵靠处于休止状态中的对齐辊对16,并且在校正了片材P的倾斜运动之后,与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步地起动对齐辊对16的旋转。
通过二次转印辊10在二次转印部N2处将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P上,然后通过定影装置17将调色剂图像加热和加压以使其定影在片材P上。此后,通过排放部18将片材P排放到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外。此外,由中间转印带清洁器9收集在二次转印部N2处未被转印的、留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
在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100中,中间转印带5是中间转印单元50的结构的一部分,并且中间转印单元50构成为能自由插入到成像设备100的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并且能从所述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卸下。将描述中间转印单元50。
上述中间转印带5、张力辊7、驱动辊8、辅助辊12、初次转印辊11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9构成了中间转印单元50,所述中间转印单元50一体地保持这些构件。中间转印单元50能够沿着设置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的中间转印单元插入和拉出轨道(未示出)顺着箭头A1的方向被插入以及拉出。此外,中间转印单元50包括未示出的中间转印框架,用于可旋转地支撑张力辊7、驱动辊8和辅助辊12。张力辊7能够相对于中间转印框架运动并且由张力弹簧71沿着中间转印带5的保持张力的方向推压。驱动辊8将驱动力提供给中间转印带5。在经由中间转印带5与张力辊7相对的表面处设置有中间转印带清洁器9。
作为感光鼓1的在感光鼓1接触中间转印带5的一侧的共同接触平面(表面)的虚拟平面是F。在中间转印单元50安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之后,相应的张紧辊7、8和12朝感光鼓1侧进入虚拟平面。结果,中间转印带5接触感光鼓的接触区域比中间转印带5接触初次转印辊11的接触区域长。
以如下方式布置构成中间转印单元50的张紧辊7、8和12。当中间转印单元50安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时由张紧辊7和8张紧中间转印带5并且中间转印带5没有接触感光鼓1。相对于中间转印带5的运动方向,每个感光鼓1均具有定位在张力辊7的下游处和驱动辊8的上游处的接触区域。接触区域是这样的区域,在所述区域处,中间转印带5从中间转印带5的运动方向的上游侧以所列的顺序分别接触感光鼓1Y、1M、1C和1K。初次转印辊布置在中间转印带5内侧的对应于相应接触区域的位置处。
进入上述感光鼓F的张紧辊是相对于中间转印带5的运动方向定位在感光鼓1的上游的张力辊7、相对于中间转印带5的运动方向定位在感光鼓1的下游的驱动辊8以及定位在感光鼓1M和1C之间的辅助辊12。采用这样的构造,在所述构造中,这些张紧辊7、8和12进入虚拟平面F并且因此中间转印带5围绕感光鼓1卷绕。
接下来,将参照图2至图4描述在中间转印单元50逐渐插入到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的情况中的中间转印单元50的操作。
如图2所示,当中间转印单元50定位在成像设备外时,中间转印带5处于这样的状态中,在所述状态中,中间转印带5仅仅由张力辊7和驱动辊8张紧,并且中间转印单元50沿着箭头A2方向插入到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在中间转印单元50中,由张力辊7和驱动辊8张紧中间转印带5,并且中间转印带清洁器9布置在与张力辊7相对的相对部分处。定位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器9和张力辊7之间的夹持部处的中间转印带5构造成在中间转印带5未被驱动辊8驱动时由于因被夹持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器9和张力辊7之间而产生的阻力而固定不动。
如图3所示,沿着箭头A2方向插入的中间转印单元50的张力辊7的支承构件72与用于释放其张力的释放装置73(下面具体描述)相接合,所述释放装置73布置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基本上同时地,设置成与驱动辊8一体旋转的齿轮81与设置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的齿条82相啮合。当沿着箭头A2方向进一步插入中间转印单元50时,张力辊7在释放装置73的作用下沿着箭头R方向相对于中间转印单元50运动。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因被夹持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器9和张力辊7之间而产生的中间转印带5的阻力,当中间转印带5未被驱动辊8驱动时,中间转印带5在夹持部处不运动。然后,通过与齿条82相啮合的齿轮81的旋转,驱动辊8与齿轮81一体地沿着箭头RA2的方向旋转。除了释放张力辊7的张力之外,通过驱动辊8沿着箭头RA2方向的旋转,在中间转印带5接触感光鼓1的接触区域侧相对产生了中间转印带5的松弛。结果,如图4所示,在中间转印带5与感光鼓1相对的一侧,中间转印带5的状态改变为松弛(变松)状态。
此后,如图5所示,中间转印带单元5沿着箭头A4方向运动,使得中间转印带5接触感光鼓1Y、1M、1C和1K。中间转印单元50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在所述位置处中间转印带5接触初次转印辊11和感光鼓1,以便实施成像(在下文中称作成像位置)。在中间转印单元50布置在成像位置处的过程中,张力辊7、驱动辊8和辅助辊12在感光鼓1Y、1M、1C和1K与中间转印单元50相对的一侧逐渐进入感光鼓F。张紧辊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5的运动方向位于上游感光鼓的上游位置和下游感光鼓的下游位置中的每一个的位置处进入多个感光鼓1中的毗邻的两个感光鼓1的感光鼓F。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中,定位在作为上游感光鼓1Y和1C中的一个的感光鼓1Y的上游处的张紧辊是张力辊7,定位在作为下游感光鼓1M和1K中的一个的感光鼓1M的下游处的张紧辊是辅助辊12。此外,定位在另一个上游感光鼓1C的上游处的张紧辊是辅助辊12,而定位在另一个下游感光鼓1K的下游处的张紧辊是驱动辊8。
然后,与驱动辊8一体旋转的齿轮81与齿条82分离,使得驱动辊8能够沿着相反的方向,即,沿着成像方向旋转。张力辊7的支承构件72与释放装置73脱离接合,使得中间转印单元50安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即,布置在成像位置处。
基本与其同步地,还释放了由未示出的旋转锁止装置对张力辊7实施的固定。进行这种固定以便通过向感光鼓1传递中间转印带5的松弛而使得中间转印带5变松弛,所述中间转印带5的松弛是通过驱动辊8基于如上所述齿条82和齿轮81之间的啮合进行旋转而产生的。当张力辊7旋转时,送往感光鼓1的中间转印带5按照现状运动,使得感光鼓1侧不能留有松弛。因此,当中间转印单元50插入安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时,张力辊7固定以便防止旋转。
将具体描述本实施例的包括释放装置72、齿轮81和齿条82的特征部分。
图2至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的构造。
在中间转印单元50插入并且安装在其中的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如上所述,能够与中间转印单元50的张力辊7的支承构件72相啮合的释放装置73布置在成像设备主组件侧中。
释放装置73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在所述位置处,释放装置73接触张力辊7的支承构件72的位于未示出的中间转印单元插入和拉出(拆卸)轨道的最后方部分处的旋转轴线方向端部部分。释放装置73是大体上弯曲如狗腿状的构件,其具有基本垂直于图3的箭头A3方向的两个表面,所述箭头A3方向是中间转印单元50的插入方向。(张紧)释放装置74具有沿着与中间转印单元50的插入方向(箭头A2方向)基本相同的方向延伸的上表面73a和从上表面73a向下延伸的第一表面73b。在第一表面73b处,插入的中间转印单元50的张力辊7的支承构件72接触释放装置73。释放装置73还具有第二表面73c,所述第二表面73c定位在第一表面73b下方并且相对于中间转印单元50的插入方向A2位于更后方的位置处。倾斜表面73d连接由第一表面73b和第二表面73c形成的成阶梯状的部分,所述倾斜表面73d具有中等倾斜度。这种倾斜表面73d减轻了当从后述的释放装置73释放张力辊7的支承构件72与释放装置73的接触时施加在中间转印单元50上的瞬时撞击(冲击)。
基本与支承构件72和释放装置73的接触同时,设置在中间转印单元50的驱动辊8上的齿轮81与布置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的插入和拉出轨道的位于入口侧中的端部部分附近中的齿条82相啮合,在所述入口侧处,中间转印单元50插入到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在当中间转印单元50的张力辊7的支承构件72接触释放装置73时中间转印带5的张力没有放松的状态中,该齿条82的位置是齿条82接触齿轮81的位置。
当齿轮81与齿条82相啮合时,因沿着箭头A2方向被插入而与齿轮81一体旋转的驱动辊8沿着图3和图4中示出的箭头RA2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通过与释放装置73如上所述地接触以及通过沿着箭头A2方向插入而造成的推压,中间转印单元50的张力辊7的支承构件72沿着图中的箭头A3方向被推压。结果,由于张力辊7和驱动辊8而造成的中间转印带5的张紧以及由张紧弹簧71产生的推压张力辊的张力变弱。因此,中间转印带5的张力整体上变松。通过驱动辊8基于齿轮81借助齿条82的上述旋转而沿着箭头RA2的方向旋转,中间转印带5的松弛被传向中间转印带5接触感光鼓1的一侧。此外,包括接触释放装置73的支承构件72的张力辊7构造成在将中间转印单元50插入到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以及将中间转印单元50从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卸下期间因未示出的旋转锁止装置而不旋转。因此,因张力辊7没有旋转,所以被传向中间转印带5与感光鼓1接触的接触侧的松弛(放松)聚积在与感光鼓1接触的接触侧中。
结果,如图4所示,中间转印单元50的中间转印带5处于这样的状态中,在所述状态中,中间转印带5的松弛设置在与感光鼓1接触的接触侧中。
在提供中间转印带5的松弛的状态中,如图5所示,中间转印单元50沿着箭头A4方向朝感光鼓1运动。此时,张力辊7的支承构件72随着中间转印单元50从释放装置73的接触表面73b至与定位在中间转印单元50的插入方向A2侧更远位置处的表面73c相对的位置的运动一起运动。结果,中间转印带5接触感光鼓1,同时释放支承构件72与释放装置73的接触,即,同时释放从释放装置73到支承构件72沿着箭头A3方向施加的作用力。通过释放张力辊7的支承构件72与释放装置73的接触,张紧弹簧71能够将张力施加在中间转印带5上。然而,如上所述,张力辊7的旋转驱动停止,并且另外,通过齿轮81借助齿条82的旋转,在保持处于中间转印带5在与感光鼓1接触的接触侧中具有松弛度的状态中的同时,中间转印带5接触感光鼓1。结果,当中间转印带5接触感光鼓1时,在中间转印带5和感光鼓1之间不易产生摩擦,从而使感光鼓1摩擦(磨损)的力减弱。结果,抑制感光鼓1与中间转印带5的摩擦(滑动)。然后,基本与中间转印带5与感光鼓1的接触同步地,在辅助辊12进入由感光鼓1形成的虚拟平面F的同时,在感光鼓(图像承载构件)1侧,在进入感光鼓1的虚拟平面F的同时,初次转印辊11朝向感光鼓1接触中间转印带5。此时,齿条82与齿轮81脱离啮合。此外,解除已抑制张力辊7的旋转的旋转锁止装置对旋转的抑制。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中间转印单元50安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的情况中,当中间转印带5接触感光鼓1时,张力放松,使得中间转印带5的、接触感光鼓1的表面弯曲。因此,中间转印带5对感光鼓1的接触压力减小,使得能够将因中间转印带5和各个感光鼓1之间的摩擦而对鼓和带造成的损害减至最小。
除了中间转印单元50安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的情况之外,当从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拆卸已安装的中间转印单元50时,也能够获得效果。当从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拆卸中间转印单元50时,首先,中间转印单元50沿着中间转印单元50与感光鼓1间隔开的方向(即与箭头A4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此时,中间转印单元50的张力辊7的支承构件72接触释放装置73的第一表面73b,以便沿着张力松弛方向即箭头A3方向运动。同时,齿轮81与齿条82相啮合。此时,驱动辊8自身由与齿条82相啮合的齿轮81限制旋转。此外,同样,张力辊7在开始中间转印单元50的拆卸操作时通过旋转锁止装置而停止旋转。结果,在使在安装期间已经朝感光鼓1移位的中间转印带5保持放松的同时,中间转印带5与感光鼓1间隔开并且被从感光鼓1上卸下,使得能够在施加到感光鼓1的接触压力被限制为低水平的状态中实施操作。结果,能够将因中间转印带5和各个感光鼓1之间的摩擦而对鼓和带造成的损害降至最小。
如上所述,根据这个实施例,通过使得用于张紧中间转印带5的辊进入到感光鼓1侧,能够使中间转印带5和感光鼓1中的每一个获得长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2)
图6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2的成像设备100的示意性截面图。
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100没有设置初次转印辊11。此外,从二次转印辊10经由中间转印带5的内周面在初次转印部产生初次转印电场,使得调色剂图像被从各个感光鼓1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所述初次转印部是中间转印带5和各个感光鼓1之间接触的接触部,所述中间转印带5在内周面处具有低电阻。其它构成元件和操作与实施例1中的构成元件和操作基本相同。因此,具有与实施例1中的成像设备100的构造和功能相似的构造和功能的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者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将仅仅在下文描述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
图7示出了中间转印单元50,所述中间转印单元50能够插入到成像设备100的设备主组件100M中并且能够从所述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拆卸下来。与实施例1类似地由中间转印带5、张力辊7、驱动辊8、辅助辊12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9构成中间转印单元50,并且所述中间转印单元50能够沿着设置在所述主组件中的中间转印单元插入和拉出轨道(未示出)相对于箭头A1方向插入到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以及从所述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拉出。在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中,中间转印单元的中间转印带5进入感光鼓F并且通过张紧辊7、8和12接触感光鼓1。成像设备100接收来自诸如计算机的未示出的外部装置的打印指令,然后开始成像操作。基于打印指令的第一信号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Y、1M、1C和1K上并且通过与中间转印带5同步分别在初次转印部N1Y、N1M、N1C和N1K从感光鼓1Y、1M、1C和1K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所述初次转印部N1Y、N1M、N1C和N1K是各自在相关感光鼓1和中间转印带5之间的接触部分。此时,通过二次转印辊10施加初次转印偏压,所述二次转印辊10布置在经由中间转印单元50的中间转印带5与驱动辊8相对的位置处,所述中间转印单元50插入并且安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在这个实施例中,作为中间转印带5,例如,使用体积电阻率为1×107至1×1012Ω·cm的导电带。
二次转印辊10接触中间转印带5,并且通过连接到二次转印辊10的偏压电源V10,在预定定时将初次转印偏压施加到中间转印带5,从而实施初次转印。在二次转印部N2处通过将二次转印偏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10而将初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片材P上。
进入上面描述的感光鼓F的张紧辊是:张力辊7,所述张力辊7相对于中间转印带5的运动方向定位在感光鼓1的上游处;驱动辊8,所述驱动辊8相对于中间转印带5的运动方向定位在感光鼓1的下游处;和辅助辊12,所述辅助辊12定位在感光鼓1M和1C之间。采用这样的构造,在所述构造中,这些张紧辊7、8和12进入虚拟平面F并且由此中间转印带5卷绕在感光鼓1周围。
接下来,将参照图7至图10描述中间转印单元50在中间转印单元50逐渐插入到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的情况中的操作。在本实施例中,也实施与参照图2至图5描述的实施例1中的操作类似的操作。
如图7所示,当中间转印单元50定位在成像设备外时,中间转印带5处于这样的状态中,在所述状态中,仅仅由张力辊7和驱动辊8张紧中间转印带5,并且中间转印单元50沿着箭头A2方向插入到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与参照图2描述的实施例1类似,同样在这个实施例中,定位在夹持部中的中间转印带5构造成当中间转印带5未被驱动辊8驱动时因被夹持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器9和张力辊7之间而产生的阻力而固定不动。
如图8所示,当沿着箭头A2方向插入中间转印单元50时,与参照图3和图4在实施例1中描述的释放张力辊7的张力的操作类似,通过驱动辊8沿着箭头RA2方向旋转,在中间转印带5接触感光鼓1的接触区域侧中相对产生了中间转印带5的松弛。结果,如图9所示,在中间转印带5的与感光鼓1相对的一侧,中间转印带5的状态改变为松弛(放松)状态。
此后,如图10所示,与参照图5在实施例1中描述的操作类似,中间转印单元50沿着箭头A4方向运动,使得中间转印带5接触感光鼓1Y、1M、1C和1K。此时,张力辊7、驱动辊8和辅助辊12在感光鼓1Y、1M、1C和1K与中间转印单元50相对的一侧逐渐进入感光鼓F。
然后,与驱动辊8一体旋转的齿轮81与齿条82分离开,使得驱动辊8能够沿着相反的方向旋转,即,沿着成像方向旋转。张力辊7的支承构件72与释放装置73脱离接合,从而完成将中间转印单元50安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的操作。释放装置73的结构和操作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和操作类似。
与此同时,还释放了由未示出的旋转锁止装置实施的对张力辊7的固定。进行这种固定以便通过向感光鼓1传递中间转印带5的松弛而使得中间转印带5变松弛,所述中间转印带5的松弛是通过驱动辊8基于如上所述齿条82和齿轮81之间的啮合的旋转而产生的。当张力辊7旋转时,送往感光鼓1的中间转印带5按照现状运动,使得感光鼓1侧不能留有松弛。因此,当中间转印单元50插入安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时,张力辊7固定以便防止旋转。
如上所述,在参照图6至图10描述的这个实施例中,当中间转印单元50的中间转印带5接触感光鼓1时,松弛被提供给中间转印带5,使得采用这样的结构,所述结构使得不会如上所述产生摩擦。
与实施例1类似,同样在这个实施例中,在中间转印单元50安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的情况中,当中间转印带5接触感光鼓1时,释放张力,使得中间转印带5的、接触感光鼓1的表面弯曲。因此,中间转印带5对感光鼓1的接触压力减小,使得能够将因中间转印带5和各个感光鼓1之间的摩擦而对鼓和带造成的损害减至最小。
如上所述,在这个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中间转印单元50安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M中的情况,但是与实施例1类似,当从成像设备主组件拆卸已安装的中间转印单元50时,也能够获得效果。
如上所述,在不包括初次转印辊的成像设备中,也能够使中间转印带5和感光鼓1中的每一个获得长的使用寿命。
尽管已经参照在此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陈述的细节并且本申请旨在涵盖处于改进目的或者以下权利要求范围内的修改方案或者变形方案。

Claims (9)

1.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
第一和第二图像承载构件,所述第一和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均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
带单元,所述带单元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其中,所述带单元包括环形带,在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图像承载构件接触的状态中,在将要实施成像的成像位置处,所述调色剂图像将被从所述第一和第二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所述环形带上,并且所述带单元包括第一和第二辊,所述第一和第二辊设置在所述带的内周表面侧中,用于张紧所述带;
松弛形成单元,所述松弛形成单元设置在所述主组件中,用于通过致使所述松弛形成单元作用在所述带单元上而至少在所述带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相对的部分处执行形成带松弛区域的第一功能,并且所述松弛形成单元用于执行消除所述带松弛区域的第二功能;和
引导单元,所述引导单元用于在所述带单元插入到所述主组件中并且运动到所述成像位置时引导所述带单元,使得所述松弛形成单元在所述带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图像承载构件间隔开的状态中执行所述第一功能,并且使得所述松弛形成单元在所述带松弛区域接触所述第一和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状态中执行所述第二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当所述带单元位于所述成像位置中时,所述第一和第二辊相对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在带单元侧中的共用接触平面定位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一侧,以便形成所述带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中的每一个图像承载构件相接触的接触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辊包括传递部分,所述松弛形成单元能够作用在所述传递部分上,并且
其中,所述松弛形成单元包括驱动力传递构件,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连接到所述传递部分,以便通过所述带单元运动所依靠的作用力使所述第一辊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带单元包括推压构件,所述推压构件用于沿着所述带的外侧方向推压所述第二辊,
其中,所述第二辊包括待接触部,所述松弛形成单元能够作用在所述待接触部上,并且
其中,所述松弛形成单元包括接触构件,所述接触构件用于在接触所述待接触部的同时通过所述带单元运动所依靠的作用力和通过所述推压构件的推压力沿着平行于所述推压构件的推压方向的方向改变所述第二辊相对于所述第一辊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当所述带单元插入到所述主组件中并且运动到所述成像位置时,所述引导单元沿着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以所列的顺序引导所述带单元,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路径沿着基本平行于转印表面的方向延伸,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所述转印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一路径沿着基本垂直于所述转印表面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当所述带单元插入所述主组件中并且沿着所述第一路径运动到所述成像位置时,相对于所述带单元的运动方向,所述第一辊布置在上游侧中而所述第二辊布置在下游侧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当所述带单元插入到所述主组件中并且运动到所述成像位置时,所述引导单元致使所述松弛形成单元沿着所述第一路径执行所述第一功能并且致使所述松弛形成单元沿着所述第二路径执行所述第二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当所述带单元从所述成像位置运动直到所述带单元从所述主组件卸下时,所述引导单元致使所述松弛形成单元沿着所述第二路径执行所述第一功能并且致使所述松弛形成单元沿着所述第一路径执行所述第二功能。
9.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
图像承载构件,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
带单元,所述带单元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其中,所述带单元包括环形带,在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接触的接触状态中,在将要实施成像的成像位置处,所述调色剂图像将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所述环形带上,并且所述带单元包括第一和第二辊,所述第一和第二辊设置在所述带的内周表面侧中,用于张紧所述带;
松弛形成单元,所述松弛形成单元设置在所述主组件中,用于通过致使所述松弛形成单元作用在所述带单元上而至少在所述带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相对的部分处执行形成带松弛区域的第一功能,并且所述松弛形成单元用于执行消除所述带松弛区域的第二功能;和
引导单元,所述引导单元用于在所述带单元插入到所述主组件中并且运动到所述成像位置时引导所述带单元,使得所述松弛形成单元在所述带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间隔开的状态中执行所述第一功能,并且使得所述松弛形成单元在所述带松弛区域接触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状态中执行所述第二功能。
CN201410773995.5A 2013-12-16 2014-12-15 成像设备 Pending CN1047143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9431 2013-12-16
JP2013259431A JP2015118114A (ja) 2013-12-16 2013-12-16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4386A true CN104714386A (zh) 2015-06-17

Family

ID=53368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73995.5A Pending CN104714386A (zh) 2013-12-16 2014-12-15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17960B2 (zh)
JP (1) JP2015118114A (zh)
CN (1) CN10471438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68742A (zh) * 2018-06-05 2019-12-13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68818B2 (ja) 2012-04-03 2017-07-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7003637B (zh) * 2015-04-06 2020-03-20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11561490B2 (en) 2020-09-15 2023-01-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7290A (en) * 1993-08-23 1996-05-14 Mita Industrial Co., Ltd. Adjustable transfer belt unit in an image-forming machine
US6298212B1 (en) * 1999-09-14 2001-10-02 Fuji Xerox Co., Ltd. Apparatus providing improved image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CN1374566A (zh) * 2001-03-09 2002-10-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彩色成像装置
CN103092036A (zh) * 2011-10-31 2013-05-0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包装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5809A (ja) 2000-01-28 2001-08-10 Ricoh Co Ltd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91133A (ja) 2001-09-19 2003-03-28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71030A (ja) 2001-12-04 2003-06-17 Canon Inc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7290A (en) * 1993-08-23 1996-05-14 Mita Industrial Co., Ltd. Adjustable transfer belt unit in an image-forming machine
US6298212B1 (en) * 1999-09-14 2001-10-02 Fuji Xerox Co., Ltd. Apparatus providing improved image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CN1374566A (zh) * 2001-03-09 2002-10-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彩色成像装置
CN103092036A (zh) * 2011-10-31 2013-05-0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包装体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68742A (zh) * 2018-06-05 2019-12-13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10568742B (zh) * 2018-06-05 2022-08-26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217960B2 (en) 2015-12-22
US20150168879A1 (en) 2015-06-18
JP2015118114A (ja) 2015-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2441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ortion to prevent a process cartridge from being inserted when the process cartridge is in a particular state
JP547771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714386A (zh) 成像设备
US9063474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91985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4108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0255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5663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368981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ベルト支持ユニット
JP20102620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84690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etachable transfer unit including a transfer belt and a swingable cleaning unit
JP2011059472A (ja) 筐体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2642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195178B2 (en) Rotary endless belt unit for use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ame
JP5822967B2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26562A (ja) 回転体保持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70068190A1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20121141A1 (en) Belt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81245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7774A (ja) タンデム型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930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8781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618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04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772568B2 (ja) 中間転写体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