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5621B - 电气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电气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85621B
CN104685621B CN201280076063.4A CN201280076063A CN104685621B CN 104685621 B CN104685621 B CN 104685621B CN 201280076063 A CN201280076063 A CN 201280076063A CN 104685621 B CN104685621 B CN 1046856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parts
component
water droplet
coating member
predetermined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60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85621A (zh
Inventor
佐藤隆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85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56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856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56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02Arrangements of circuit components or wiring on supporting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023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 B60L3/003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relating to i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2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current used in the control circu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10DC to D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提供在金属露出部间距离小的情况下也能降低由于因结露产生的水滴导致两个金属部件短路的可能性的电气部件、或能避免因这种水滴导致两个金属部件短路的可能性变高的电气部件,包括至少一方被作为电传导体使用的第一部件(30)及第二部件(40)。第一部件包括母线(31)和覆盖该母线的树脂部件(32),且具有母线和树脂部件双方向外部露出的规定区域。第二部件具有铝线(44)的表面露出的露出部,该露出部与母线在规定区域向外部露出的部分(H1、H3)对置。进而,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由包括至少一部分在表面露出的树脂的壳体(10)保持。在电气部件中,第一部件构成为:树脂部件的规定区域内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为70°以下。

Description

电气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金属部件和覆盖该金属部件的覆盖部件,且金属部件被作为电传导体使用的电气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被称为IPM(智能功率模块:Intelligent Power Module)的功率模块。IPM是例如将搭载于混合动力车以及电动汽车等的电池的直流电力转换为“用于驱动马达的交流电力”的情况下使用的电气部件。
此外,近年来,IPM等电气部件的小型化不断进展,要求将更多的元件、配线(包括金属部件亦即母线)等配置于一个壳体的内部。因此,提出有相对地改变“多个母线”的高度,由此将母线呈多段地(立体地)配置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在这种电气部件中,需要确保金属部件间的绝缘性。因此,通常,金属部件由绝缘性的树脂覆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9548号公报
然而,作为用于利用绝缘性树脂覆盖母线等金属部件的一个方法,公知有如下的嵌件成型法:将金属部件配置在模具内部,之后注入熔融的树脂,从而进行树脂成型。然而,在嵌件成型法中,在用于进行金属部件相对于模具的定位的定位销、以及/或者用于防止树脂注入中金属部件的位置偏移的按压销等与金属部件抵接的状态下进行树脂成型。结果,金属部件的表面、且是“定位销以及/或者按压销”所抵接的部分未由树脂覆盖,在成型后,金属向外部露出。此外,即便在使用嵌件成型法以外的成型法的情况下,也存在金属部件的一部分未由树脂完全覆盖而向外部露出的情况。
结果,在上述的电气部件中,产生无法充分确保一个金属部件的表面且是向外部露出的部分、与其他的金属部件的表面且是向外部露出的部分之间的距离(以下也称为“金属露出部间距离”)的情况。特别是,电气部件越小型化,则金属露出部间距离越小。
另一方面,这种电气部件例如也在湿度高的环境下使用。因而,如图6所示,存在因结露而产生的水滴61附着于树脂部件63的表面的情况。进而,若水滴61变大,则一个水滴61到达“从树脂部件63的开口部露出的一个金属部件62”以及“其他的金属部件64”双方,结果,存在一个金属部件62与其他的金属部件64短路而电气部件无法发挥预期的功能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应对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金属露出部间距离小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由于因结露而产生的水滴导致两个金属部件短路的可能性的电气部件、或者能够避免因这种水滴而导致两个金属部件短路的可能性变高这一情况的电气部件。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部件具备:
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包括第一金属部件和覆盖上述第一金属部件的覆盖部件,且构成为具有仅“上述第一金属部件以及上述覆盖部件”向外部露出的规定区域;以及
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包括第二金属部件,且构成为具有上述第二金属部件的表面露出的露出部,
上述第一金属部件在上述规定区域向外部露出的部分与上述第二金属部件的上述露出部对置,并且上述第一金属部件以及上述第二金属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被作为电传导体使用。
此外,上述覆盖部件构成为:上述规定区域内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为70度以下。
水滴的接触角是指:“垂落于材料的表面(由规定的材料形成的部件的平坦部的表面)的水滴的与该材料之间的边界处的切线”与“该材料的表面”之间的夹角(参照图4的角度θ1以及θ2)。还可以表现为该角度越小则“与水的亲和性越大”。
通常,在现有的电气部件中,覆盖第一金属部件的覆盖部件一直使用与水的亲和性比较小的材料。现有的电气部件中的覆盖部件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大于70度。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电气部件中构成为:覆盖部件的表面(上述规定区域内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为70度以下。由此,即便假设在上述覆盖部件的表面存在因结露而产生的水滴,上述覆盖部件的表面(上述规定区域内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也小于现有的电气部件。换句话说,即便假设在覆盖部件表面存在与以往相同的水量的水滴,水滴的高度也比以往低。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水滴到达第一金属部件的表面与第二金属部件的表面双方的可能性,结果,能够降低在金属部件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参照图5)。
此外,优选上述覆盖部件被实施加工处理,以便上述覆盖部件具有使得上述规定区域内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为70度以下的表面粗糙度。
通过增大覆盖部件的规定区域内的表面处的表面粗糙度,该规定区域内的覆盖部件的表面积变大,能够减小该覆盖部件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覆盖部件的表面粗糙度能够通过公知的“喷砂加工以及等离子蚀刻”等加工处理而简单地增大。因而,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简单地得到因水滴而导致金属部件间短路的可能性小的电气部件。
本发明所涉及的其他的电气部件具备:
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包括第一金属部件和覆盖上述第一金属部件的覆盖部件,且构成为具有仅“上述第一金属部件以及上述覆盖部件”向外部露出的规定区域;以及
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包括第二金属部件,且构成为具有上述第二金属部件的表面露出的露出部,
上述第一金属部件在上述规定区域向外部露出的部分与上述第二金属部件的上述露出部对置,并且上述第一金属部件以及上述第二金属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被作为电传导体使用。
此外,上述覆盖部件被实施降低上述规定区域内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的处理。
降低水滴的接触角的处理是用于降低第一部件的覆盖部件的表面处的接触角的处理,能够包括针对该覆盖部件的“加工处理、表面改性处理、表面清洗处理以及表面涂覆处理”等中的一个处理。通过实施降低该水滴的接触角的处理,能够使“第一部件的覆盖部件的表面、且是在规定区域内向外部露出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比处理前小,因此能够降低该水滴的高度。由此,能够容易地降低在金属部件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又一电气部件具备:
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包括第一金属部件和覆盖上述第一金属部件的覆盖部件,且构成为具有仅“上述第一金属部件以及上述覆盖部件”向外部露出的规定区域;
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包括第二金属部件,且构成为具有上述第二金属部件的表面露出的露出部;以及
壳体,该壳体保持上述第一部件、且包括绝缘部件,上述壳体构成为使得上述绝缘部件的表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向外部露出,
上述第一金属部件在上述规定区域向外部露出的部分与上述第二金属部件的上述露出部对置,并且上述第一金属部件以及上述第二金属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被作为电传导体使用,
其中,
上述覆盖部件构成为:上述规定区域内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小于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向外部露出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
在上述结构中,第一部件的覆盖部件的上述规定区域内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小于壳体的绝缘部件的上述向外部露出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通常,若进行降低水滴的接触角的处理,则存在招致工序的复杂化以及/或者成本的增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上述结构中,能够将实施降低水滴的接触角的处理的部分限定于仅上述覆盖部件,无需对壳体的绝缘部件等实施降低水滴的接触角的处理,因此能够抑制工序的复杂化以及/或者成本的增加。并且,即便在以防止水滴的混入这一情况为目的而实施增大构成电气部件的第一部件的覆盖部件以外的部件的水滴的接触角的处理的情况下,在上述结构中,也能够省略对第一部件的覆盖部件的表面(至少上述规定区域内的覆盖部件的表面)实施增大水滴的接触角的处理的情况。另外,也可以使“上述覆盖部件的向外部露出的表面整体”的水滴的接触角小于“上述绝缘部件的向外部露出的表面”的水滴的接触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功率模块的剖视图。
图2是在图1所示的功率模块中省略了一部分部件的俯视图。
图3是在图2所示的功率模块中进一步省略了其他的部件的俯视图。
图4的(A)是表示表面粗糙度小的树脂表面处的水滴与接触角的关系的示意图,图4的(B)是表示表面粗糙度大的树脂表面处的水滴与接触角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功率模块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是示出在现有的电气部件中水滴到达一个金属部件以及其他的金属部件双方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电气部件的功率模块(以下称为本功率模块)”进行说明。
本功率模块形成为:使用功率半导体的开关动作将车载电池的直流电力转换为“马达驱动用的三相交流电力”。如图1至图3所示,本功率模块具备:壳体10、半导体电路部20、三个第一部件30、以及第二部件40。
壳体10具备:散热板11、壳体构成部件12以及屏蔽板13。散热板11由金属形成。散热板11是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的薄板体。散热板11具有将本功率模块驱动时产生的热向本功率模块的外部放出的功能。
壳体构成部件12由被称为PPS(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的“具有绝缘性以及耐热性的树脂”构成。壳体构成部件12由分别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4块板体亦即侧壁部(12A~12D)”构成。这4块侧壁部12A~12D从散热板的外周部立起设置。即,4块侧壁部12A~12D分别以与散热板11一方的主面的各边的附近部位抵接的方式设置。4块侧壁部12A~12D中的相互邻接的侧壁部相互连接。即,如图2所示,侧壁部12A与邻接于侧壁部12A的侧壁部12C以及侧壁部12D连接。对置于侧壁部12A的侧壁部12B与邻接于侧壁部12B的侧壁部12C以及侧壁部12D连接。因而,侧壁部12C与侧壁部12D对置。如图4的(A)所示,壳体构成部件12的表面处的水滴WD的接触角θ为比较大的角度θ1(70°~90°)。另外,水滴WD的接触角θ是指:“垂落于材料的表面的水滴的与材料之间的边界处的水滴表面的切线”与“该材料的表面”之间的夹角。
屏蔽板13由铝形成。屏蔽板13是平面形状与“散热板11的平面形状”大致相同的薄板体。屏蔽板13以隔着壳体构成部件12与散热板11对置的方式被固定于壳体构成部件12的上部。屏蔽板13具有遮挡后述的功率半导体23进行开关动作时放出的电波噪音的功能。
结果,壳体10在内部形成“密闭的空间”。
半导体电路部20包括:多个绝缘基板21、多个配线部22以及多个功率半导体23。
绝缘基板21载置于散热板11的上侧(密闭的空间侧)的主面、且通过钎焊等被固定于散热板11。绝缘基板21是绝缘性的薄板体。绝缘基板21用于使散热板11与“配线部22以及功率半导体23”电绝缘。
配线部22是形成于绝缘基板21的上侧的主面的铝的薄膜。配线部22具有规定的图案,并连接多个功率半导体23。配线部22用于将多个功率半导体23以及后述的多个母线31相互电连接。
功率半导体23通过钎焊等被固定于“配线部22以及绝缘基板21”的上侧的主面。功率半导体23是包括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以及二极管的元件。功率半导体23经由未图示的铝线与配线部22电连接。多个功率半导体23基于来自未图示的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进行开关动作,将经由后述的输入母线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三相交流电力,并将转换成的三相交流电力经由后述的输出母线输出。
第一部件30(输出母线部)分别包括母线31以及树脂部件32。母线31是铜制(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的薄板体。为了便于说明,母线31也被称为“第一金属部件”。树脂部件32与壳体构成部件12同样由PPS(即具有绝缘性以及耐热性的树脂)构成。稍后进行详述,树脂部件32覆盖母线31的除了一部分之外的大部分,以便确保母线31的绝缘性。除此之外,树脂部件32的表面通过喷砂加工(或者等离子蚀刻加工等加工处理(表面加工处理))而被加工成形成有凹凸。换言之,树脂部件32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大于由与树脂部件32相同的材料(PPS)形成但未实施任何表面加工处理的壳体构成部件12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
如图2所示,母线31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为大致平行四边形(带形状)。因而,第一部件30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也为大致平行四边形。三个第一部件30分别将一个端部保持于侧壁部12C、将另一个端部保持于侧壁部12D,以便三个第一部件30相互平行、且将邻接的第一部件30间的距离维持为一定。换言之,壳体构成部件12保持并固定第一部件30。另外,图2是除去了屏蔽板13的状态下的本功率模块的俯视图(平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在图2中仅示出了“构成散热板11、壳体构成部件12、第一部件30以及第二部件40的部件”,而未图示除此以外的部件。此外,根据图1可以理解,第一部件30分别构成以不与壳体10的空间内的其他部件接触的方式将侧壁部12C与侧壁部12D连结的桥。
这样构成的第一部件30的母线31的一端在侧壁部12D内由未图示的螺栓/螺母固定于侧壁部12D并且与未图示的输出端子连接。此外,母线31经由该螺栓/螺母、未图示的配线以及配线部22与功率半导体23连接,并通过上述部件被赋予由功率半导体23转换出的三相交流电力。除此之外,母线31的另一端在侧壁部12C内由未图示的螺栓/螺母固定于侧壁部12C并且与未图示的输出端子连接。另外,侧壁部12C内的输出端子以及侧壁部12D内的输出端子分别能够与未图示的“连接于车载马达的电力电缆”连接。
第二部件40(输入母线部)包括树脂部件41、P母线42、N母线43以及铝线44。
树脂部件41与壳体构成部件12同样由PPS(即具有绝缘性以及耐热性的树脂)构成。为了便于说明,树脂部件41也被称为“第三树脂部件”。P母线42以及N母线43是铜制(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的薄板体。树脂部件41覆盖P母线42以及N母线43,以便确保P母线42以及N母线43的绝缘性。树脂部件41的表面与树脂部件32的表面同样通过喷砂加工(或者等离子蚀刻加工等加工处理(表面加工处理))而被加工为形成有凸凹。换言之,树脂部件41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大于由与树脂部件41相同的材料(PPS)形成但未实施任何表面加工处理的壳体构成部件12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但是,在树脂部件41的表面也可以不实施这种加工。
图3是将屏蔽板13以及第一部件30除去后的状态下的本功率模块的俯视图(平面图)。在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构成散热板11、壳体构成部件12、第二部件40的部件”,未图示除此以外的部件。如图3所示,P母线42以及N母线43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为相互大致相同的长方形。因而,第二部件40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为长方形(带形状)。第二部件40(P母线42以及N母线43)的一个端部被保持于侧壁部12A,另一个端部被保持于侧壁部12B。换言之,壳体构成部件12保持并固定第二部件40。
此外,根据图1可以理解,第二部件40构成以不与壳体10的空间内的其他部件接触的方式将侧壁部12A与侧壁部12B连结的桥。
如图1所示,P母线42经由“未被覆盖的铝线44”与配线部22连接。为了便于说明,铝线44也被称为“第二金属部件”。N母线43也与P母线42同样在与图1所图示的剖面不同的剖面处借助未图示的铝线与配线部22连接。P母线42以及N母线43相互平行,在他们之间存在树脂部件41。P母线42以及N母线43将“来自未图示的车载电池的直流电力”经由配线部22向功率半导体23供给。
此外,根据图1可以理解,第一部件30以与第二部件40离开规定的距离的方式通过第二部件40的上方。即,第一部件30与第二部件40借助树脂部件32、树脂部件41以及空间而被绝缘。
在壳体10的内部、且是散热板11的上部的部分,充满有绝缘性的凝胶50。凝胶50防止异物附着于功率半导体23。如图1中以虚线所示,凝胶50距散热板11的高度高于半导体电路部20的高度、且低于第一部件30的被固定于壳体构成部件12的部分(以下也称为固定部)。由此,能够防止凝胶附着于固定部而导致用于进行固定的螺钉的紧固力降低。
借助以上的结构,本功率模块将车载电池的直流电力转换为“用于驱动车载马达的三相交流电流”。
然而,在成型第一部件30时,使用被称为嵌件成型法的注塑成型法。嵌件成型法是如下的方法:在嵌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母线31)被保持在模具内的状态下,朝模具内注射熔融的树脂而后使其固化从而进行成型。在该嵌件成型法中,以用于进行母线31的“相对于模具的定位”的定位销、以及/或者用于防止树脂注入中母线31的位置偏移的按压销等与母线31抵接的状态进行树脂成型。结果,母线31的表面、且是“定位销以及/或者按压销”所抵接的部分未由树脂覆盖,在成型后,母线31的一部分向外部露出(参照图1的H1、H2、H3、H4以及H5等)。
结果,在本功率模块以图1所示的状态、即散热板11位于铅垂下方且屏蔽板13位于铅垂上方的状态被组装于车辆的情况下,在露出部H1的铅垂下方从露出部H1离开的位置、且是露出部H1的附近,铝线44以与母线31的露出部对置的方式存在。同样,在露出部H3的铅垂下方从露出部H3离开的位置、且是露出部H3的附近,铝线44以与母线31的露出部对置的方式存在。另一方面,本功率模块例如在湿度高的环境下使用,由此,存在因结露而产生的水滴以与露出部H1以及/或者H3接触的方式存在的情况。此时,若未对树脂部件31的表面实施凹凸加工,则该水滴容易增大(水滴的高度增高)。结果,如图6所示,存在该水滴到达铝线44,在露出部H1(母线31)与铝线44之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该问题是由于结露而成的水滴的高度比露出部H1与铝线44之间的距离长而产生的。
与此相对,本功率模块中的第一部件30被加工成使得树脂部件32的表面具有凹凸。即,以使得树脂部件32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大于形成壳体构成部件12的树脂(即壳体的绝缘部件)的表面粗糙度的方式,在第一部件30的成型后对第一部件30有意地实施喷砂处理。在一般的材料中,若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增大,则表面积增大,由此,其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变小。因而,如图4的(B)所示,树脂部件32处的水滴WD的接触角θ成为比较小的角度θ2(小于角度θ1的角度,70度以下的角度,优选为60度以下,更优选为50度以下)。
即,第一部件30形成为:树脂部件32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θ2小于形成壳体构成部件12的树脂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θ1(70°以上90°以下的角度)。因此,即便假设在树脂部件32的表面存在水滴,与对树脂部件32的表面进行加工之前相比,该水滴的高度变低。由此,能够降低水滴从第一部件30到达铝线44的可能性,能够降低在两者之间(母线31与铝线44之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
此外,为了降低树脂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需要对树脂表面施加另外的加工或变更树脂材料,因此存在招致工序的复杂化以及/或者成本的增加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减小水滴的接触角的部分限定于树脂部件32(覆盖部件)的露出的表面以及树脂部件41的露出的表面,形成壳体构成部件12的树脂能够使用现有的制法以及材料。因而,能够抑制工序的复杂化以及/或者成本的增加。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功率模块是如下的电气部件(本功率模块),该电气部件具备:
第一部件30,该第一部件30包括第一金属部件(母线31)和覆盖上述第一金属部件的第一覆盖部件(树脂部件32),且构成为具有仅上述第一金属部件以及上述覆盖部件向外部露出的规定区域(例如以露出部H1或者露出部H3为中心的规定半径的圆内);
壳体10,该壳体10保持上述第一部件30,且构成为表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向外部露出;以及
第二部件40,该第二部件40包括第二金属部件(铝线44),且构成为具有上述第二金属部件的表面露出的露出部,
上述第一金属部件在上述规定区域向外部露出的部分(露出部H1以及露出部H3)与上述第二金属部件的上述露出部对置,并且上述第一金属部件以及上述第二金属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被作为电传导体使用,
其中,上述覆盖部件构成为:上述规定区域内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为70°以下。
因而,能够降低产生结露时第一金属部件(31)与第二金属部件(44)短路的可能性。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采用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树脂部件32的表面进行喷砂加工来降低上述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但也可以通过对第一树脂部件32的表面实施UV臭氧法等表面处理(包括表面改性处理以及/或者表面清洗处理)来降低水滴的接触角。或者,树脂部件32(以及树脂部件41)也可以在其表面涂覆有减小水滴的接触角的覆膜(也可以实施表面涂覆处理)。并且,该覆膜也可以为树脂以外的材料,例如也可以为硅石等二氧化硅膜。并且,第一部件30的树脂部件32(以及第二部件40的树脂部件41)也可以由与水的亲和性高的“PPS以外的材料”构成。即,树脂部件32(以及树脂部件41)只要为具备绝缘性以及耐热性,且树脂部件32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小(即70度以下)的材料即可。并且,第一部件30只要具有仅第一金属部件31以及覆盖部件(树脂部件32)具有向外部露出的规定区域即可,也可以构成为还使用“第一金属部件31以及覆盖部件”以外的其他材料。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工序的复杂化以及/或者成本的增加,将实施“用于减小水滴的接触角的处理或者材料的选择(以下也称为处理/材料选择)”的对象限定于仅第一部件30的树脂部件32(以及第二部件40的树脂部件41)。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其他变形例中,仅对壳体10的壳体构成部件12实施“用于增大水滴的接触角的处理或者材料的选择”。具体而言,在其他的变形例中,壳体构成部件12由氟树脂等“与水的亲和性比较小的材料(水滴的接触角比较大的材料)”构成。这是因为:通常,水分会对功率模块等电气部件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壳体10优选由与水的亲和性比较小的材料构成。进而,当形成壳体构成部件12的树脂部件使用“水滴的接触角比较大的材料”的情况下,若假设第一部件30的树脂部件32(以及第二部件40的树脂部件41)也使用相同的材料,则树脂部件32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变得比以往大。在该情况下,当在露出的金属部件间存在水滴的情况下,在该金属部件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增高。因此,在该变形例中,第一部件30的树脂部件32(以及第二部件40的树脂部件41)使用与壳体构成部件12相比水的接触角小的材料。根据该变形例,能够防止第一部件30的树脂部件32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比以往大这一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金属部件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增高这一情况。
并且,为了达成“降低由于因结露产生的水滴而导致金属部件彼此短路的可能性”这一目的,只要至少树脂部件32(在电气部件被使用的状态下位于铅垂上方的覆盖部件)的表面与水的亲和性高、该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小即可。即,只要至少对第一部件的覆盖部件实施处理/材料选择即可,而不必在意是否对其他的部件实施处理/材料选择。换言之,壳体构成部件12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的大小是任意的,可以对壳体构成部件12的表面实施处理/材料选择来减小水滴的接触角,反之也可以对壳体构成部件12的表面不实施任何处理/材料选择。
此外,第一部件的露出部H1~H5的平面形状是任意的,例如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长方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部件30的露出部H1以及H1的附近存在铝线44的事例进行了叙述,但并不限定于该组合,对于具有除此以外的部件的组合的电气部件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即,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如下的电气部件,该电气部件具有: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具有仅“第一金属部件以及覆盖部件”向外部露出的规定区域;以及第二部件(例如金属制散热板),该第二部件具有与上述第一金属部件在上述规定区域向外部露出的部分对置的“第二金属部件的表面露出的露出部”。其中,需要上述第一金属部件以及上述第二金属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被作为电传导体(供在电气部件的电路中流动的电流通过的部件)使用。即,例如可以形成为:第一金属部件是被作为电传导体使用的母线,第二金属部件是并未被作为电传导体使用的“屏蔽板以及散热板等”。此外,无需通过遍及覆盖部件的整周实施设置凹凸的加工处理、表面改性处理、表面清洗处理以及表面涂覆处理等降低水滴的接触角,也可以通过仅对包围露出部H1、H3的规定范围的表面实施上述的处理来降低水滴的接触角。并且,电气部件也可以不是功率模块,而是具有其他的功能的电气部件。

Claims (4)

1.一种电气部件,具备:
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包括第一金属部件和覆盖所述第一金属部件的覆盖部件,且构成为具有仅所述第一金属部件以及所述覆盖部件向外部露出的规定区域;以及
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包括第二金属部件,且构成为具有所述第二金属部件的表面露出的露出部,
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在所述规定区域向外部露出的部分与所述第二金属部件的所述露出部对置,并且所述第一金属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被作为电传导体使用,
所述电气部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件构成为:所述规定区域内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为70度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件被实施加工处理,以便所述覆盖部件具有使得所述规定区域内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为70度以下的表面粗糙度。
3.一种电气部件,具备:
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包括第一金属部件和覆盖所述第一金属部件的覆盖部件,且构成为具有仅所述第一金属部件以及所述覆盖部件向外部露出的规定区域;以及
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包括第二金属部件,且构成为具有所述第二金属部件的表面露出的露出部,
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在所述规定区域向外部露出的部分与所述第二金属部件的所述露出部对置,并且所述第一金属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被作为电传导体使用,
所述电气部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件被实施降低所述规定区域内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的处理。
4.一种电气部件,具备:
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包括第一金属部件和覆盖所述第一金属部件的覆盖部件,且构成为具有仅所述第一金属部件以及所述覆盖部件向外部露出的规定区域;
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包括第二金属部件,且构成为具有所述第二金属部件的表面露出的露出部;以及
壳体,该壳体保持所述第一部件、且包括绝缘部件,所述壳体构成为使得所述绝缘部件的表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向外部露出,
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在所述规定区域向外部露出的部分与所述第二金属部件的所述露出部对置,并且所述第一金属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被作为电传导体使用,
所述电气部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件构成为:所述规定区域内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小于所述绝缘部件的所述向外部露出的表面处的水滴的接触角。
CN201280076063.4A 2012-09-26 2012-09-26 电气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856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74767 WO2014049740A1 (ja) 2012-09-26 2012-09-26 電気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5621A CN104685621A (zh) 2015-06-03
CN104685621B true CN104685621B (zh) 2017-05-10

Family

ID=50387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606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85621B (zh) 2012-09-26 2012-09-26 电气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26409B2 (zh)
JP (1) JP5880906B2 (zh)
CN (1) CN104685621B (zh)
WO (1) WO20140497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51582B1 (en) * 2013-09-27 2020-01-22 Kyocera Corporation Lid body, packag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DE112018008155T5 (de) * 2018-11-20 2021-07-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albleitervorrichtun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764A (zh) * 1996-03-06 1997-11-12 现代电子产业株式会社 多层底部引线封装件
JP3498668B2 (ja) * 2000-03-02 2004-02-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の配線板
CN1645608A (zh) * 2004-01-16 2005-07-27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低k和超低k SiCOH介质膜及其制作方法
CN1649154A (zh) * 2004-01-26 2005-08-03 雅马哈株式会社 半导体晶片及其制造方法
CN201616429U (zh) * 2010-04-16 2010-10-27 宁波华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式环岛镀引线框架版件
JP4770220B2 (ja) * 2005-03-23 2011-09-14 旭硝子株式会社 結露状態検出センサと車両用窓用板状体
JP4799956B2 (ja) * 2005-08-17 2011-10-2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車載用電線及びその防水処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61816B2 (ja) * 2001-11-15 2007-08-22 東海興業株式会社 ケース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304874A (ja) * 2003-03-28 2004-10-28 Toyota Motor Corp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製造方法
JP2006031959A (ja) * 2004-07-12 2006-02-02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スバー
JP2006278913A (ja) * 2005-03-30 2006-10-12 Toyota Motor Corp 回路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5045111B2 (ja) * 2007-01-17 2012-10-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02979A (ja) * 2007-06-19 2009-01-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85880B2 (ja) * 2010-10-15 2015-03-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ワイヤボンドの接合構造
US20150111063A1 (en) * 2012-03-23 2015-04-23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ydrophobic materials incorporating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JP2013258387A (ja) * 2012-05-15 2013-12-26 Rohm Co Ltd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半導体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764A (zh) * 1996-03-06 1997-11-12 现代电子产业株式会社 多层底部引线封装件
JP3498668B2 (ja) * 2000-03-02 2004-02-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の配線板
CN1645608A (zh) * 2004-01-16 2005-07-27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低k和超低k SiCOH介质膜及其制作方法
CN1649154A (zh) * 2004-01-26 2005-08-03 雅马哈株式会社 半导体晶片及其制造方法
JP4770220B2 (ja) * 2005-03-23 2011-09-14 旭硝子株式会社 結露状態検出センサと車両用窓用板状体
JP4799956B2 (ja) * 2005-08-17 2011-10-2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車載用電線及びその防水処理方法
CN201616429U (zh) * 2010-04-16 2010-10-27 宁波华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式环岛镀引线框架版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26409B2 (en) 2016-04-26
WO2014049740A1 (ja) 2014-04-03
CN104685621A (zh) 2015-06-03
JP5880906B2 (ja) 2016-03-09
JPWO2014049740A1 (ja) 2016-08-22
US20150116949A1 (en) 2015-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9669C (zh) 将热油脂涂覆于集成电路的方法
US7656016B2 (en)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10299244A1 (en) Cooling member for heat containing device
US6710439B2 (en) Three-dimensional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953504B (zh) 电子的线路单元
CN105493272A (zh) 半导体模块、半导体装置以及汽车
JP2000138343A (ja) 半導体装置
US11476179B2 (en) Inverter
CN105429478B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01690438A (zh) 电装品组件
CN103794585A (zh) 半导体功率转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KR20080031449A (ko) 회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4685621B (zh) 电气部件
CN103378025B (zh) 半导体装置
US6281579B1 (en) Insert-molded leadframe to optimize interface between powertrain and driver board
CN106165089B (zh) 半导体模块以及搭载有半导体模块的驱动装置
CN108476601A (zh) 电子控制单元及使用该电子控制单元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2015119121A (ja) パワー半導体装置
JP2013041939A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インバータ
CN114899153A (zh) 一种智能功率模块
US10453781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04117045A (ja) シャント抵抗器
JP3847238B2 (ja)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制御ユニット製造方法
CN202564281U (zh) 半导体模块
CN103311231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13

Address after: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DENSO Corp.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yota Motor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