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61904A - 前扰流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前扰流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61904A
CN104661904A CN201380032987.9A CN201380032987A CN104661904A CN 104661904 A CN104661904 A CN 104661904A CN 201380032987 A CN201380032987 A CN 201380032987A CN 104661904 A CN104661904 A CN 1046619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iler
flange part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overall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29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61904B (zh
Inventor
小岛俊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61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19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619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19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5Front spoi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23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2Streamlining the under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降低外观品质,将前保险杠下端部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宽方向延长而使空气动力特性优异的前扰流板装置。前扰流板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扩散部(30),其与扰流板主体(2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连结,且具有整流板部(31),该整流板部(31)沿保险杠面部(11)的转角部(13)向车辆下方以及车宽方向延伸,并且朝向车辆前方;以及插入空间形成部(36),其设置在该扩散部(30)中,用于形成能够使扰流板主体(20)的至少纵壁部(21)的车宽方向端部沿车宽方向插入的插入用空间部(35),该插入空间形成部(36)与整流板部(31)形成为环状。

Description

前扰流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前保险杠的下端部向车辆下方延长的前扰流板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已知在前保险杠的下端部安装的前扰流板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前扰流板装置是将前保险杠的下端部向下方延长而成的,但考虑空气动力特性方面,优选向车宽方向延长至覆盖前轮的前方的位置为止,并且将前保险杠下端部的车宽方向两端的角部向车辆下方以及车宽方向延长。
如上所述,在前扰流板装置中设置将前保险杠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延长的部分的情况下,如果一体地形成前扰流板装置整体,则前保险杠以及前扰流板装置的尺寸管理较难。
因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技术中,通过对前扰流板装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处沿车宽方向进行分割,且在车宽方向使两者可相对移动地连结,从而能够吸收车宽方向的尺寸误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6965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将前扰流板装置在车辆中央处进行分割,在车辆中央处,出现两个部件的端面相对而成的分割线,并且在该分割部分产生与尺寸误差相对应的大小的间隙,会导致外观品质的降低。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降低外观品质,将前保险杠下端部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宽方向延长而空气动力特性优异的前扰流板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设为下述的前扰流板装置,该前扰流板装置特征在于,具有:扩散部,其与扰流板主体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连结,且具有整流板部,该整流板部沿保险杠面部的转角部,向车辆下方以及车宽方向延伸而朝向车辆前方;以及插入空间形成部,其设置在该扩散部中,用于形成能够使所述扰流板主体中的至少所述纵壁部的车宽方向端部沿车宽方向插入的插入用空间部,并与所述整流板部形成为环状。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前扰流板装置中,在扰流板主体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设定具有沿保险杠面部的转角部而向车辆下方以及车宽方向延伸的整流板部的扩散部。因此,本发明的前扰流板装置与不具有该扩散部的结构相比较,能够提高空气动力性能。
此外,在扰流板主体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设为将整流板部的车宽方向端部插入扩散部的插入用空间部的构造。因此,在扰流板主体和扩散部之间产生的分割线产生于前扰流板装置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因此与分割线产生于车宽方向中央的结构相比较,能够提高外观品质。而且,在该分割线的位置是纵壁板部的两端插入至扩散部的插入用空间部中,两者的端面之间不相对的构造,因此分割线不明显,这一点也能够得到优异的外观品质。
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不会降低外观品质,将前保险杠下端部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宽方向延长而空气动力特性较优异的前扰流板装置。
此外,由于在扩散部中,在形成插入用空间部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端部,具有将插入用空间部以环状包围的插入空间形成部,因此与未形成环状的结构相比较,能够确保与扰流板主体的连结部分的刚性,而抑制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前扰流板装置的车辆前部的要部的正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前扰流板装置的要部的斜视图,表示出从车辆斜上后方俯视保险杠面部的背面的车宽方向端部的状态。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前扰流板装置的扰流板主体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前扰流板装置的扩散部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前扰流板装置的要部的剖视图,表示出图2的S5-S5线位置处的剖面。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前扰流板装置的要部的剖视图,表示出图2的S6-S6线位置处的剖面。
图7是实施方式1的前扰流板装置的作用说明图。
图8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前扰流板装置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前扰流板装置的要部的前扰流板装置的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时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实现本发明的前扰流板装置的最优方式。
(实施方式1)
基于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前扰流板装置A。
图1是从车辆正面方向观察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前扰流板装置A的车辆的前端下部的车辆左方向(在图中,箭头LS表示车辆左方向,箭头UPR表示车辆上方)端部的正视图。
在该车辆的前端下部设有前保险杠10。作为前保险杠10,在省略图示的金属制的加固件的车辆前方侧安装有合成树脂制的保险杠面部11。
图2是从车辆斜上后方(箭头RR表示车辆后方)观察保险杠面部11的背面侧的斜视图。如该图所示,保险杠面部11以车宽方向中央部分位于车辆最前方,随着朝向车宽方向两端部而位于车辆后方的方式,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缓慢弯曲的形状。而且,在保险杠面部11的下端部设有向车辆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扰流板支撑用凸缘部12。
该扰流板支撑用凸缘部12以规定的间隔形成有用于接合后述的螺钉50的螺钉孔(由于在图2中图示出螺钉50,因此省略图示该螺钉孔)。
此外,在扰流板支撑用凸缘部12中,车宽方向的最外侧的形成有2处螺钉孔的部分用于支撑后述的扩散部30,将该部分作为扩散支撑部12b。
此外,在扰流板支撑用凸缘部12中,在扩散支撑部12b和其它部分之间设置有向车辆前方切入而得到的切口部12c,形成为扰流板支撑用凸缘部12的连续性被断开的形状。
实施方式1的前扰流板装置A如图1所示,沿前保险杠10的保险杠面部11的下端部以及车宽方向两端部的转角部13而设置。
该前扰流板装置A具有前述的扰流板主体20以及扩散部30。
扰流板主体20沿前保险杠10的保险杠面部11的下端安装。因此,扰流板主体20如图3所示从车辆上方观察时的形状也与保险杠面部11同样地,以与中央侧相比越向车宽方向两端侧而越位于车辆后方的方式,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弯曲的形状。另外,扰流板主体20形成为比前保险杠10的保险杠面部11的车宽方向的全长稍短的长度,如图1所示,延伸至在车宽方向与前轮40重叠的位置为止。
此外,扰流板主体20如图3所示,一体形成有纵壁部21和安装用凸缘部22。
纵壁部21形成为沿保险杠面部11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延伸,并且,从保险杠面部11的下端向车辆下方下垂,正反面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薄板状。
安装用凸缘部22形成为从纵壁部21的上端部向车辆后方延伸的薄板状。此外,如图2所示,该安装用凸缘部22相对于保险杠面部11的扰流板支撑用凸缘部12,以与其下表面重叠的状态利用螺钉50等接合部件进行接合。而且,该安装用凸缘部22形成有供螺钉50插入的接合用孔22a、22b。在这些接合用孔22a、22b中,位于扰流板主体20的车宽方向中央的接合用孔22a形成为内径与螺钉50的外径相同的圆形。另一方面,扰流板主体20的与车宽方向中央相比在外侧配置的接合用孔22b为了吸收在上述接合时与保险杠面部11、扩散部30的尺寸误差,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状。
扩散部30如图1所示,沿保险杠面部11的下端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转角部13而设置。因此,扩散部30如图4所示,从车辆上方观察时的形状与保险杠面部11同样地,也以与中央侧相比越向车宽方向两端侧而越位于车辆后方的方式,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弯曲的形状。
此外,该扩散部30一体形成有整流板部31、前侧安装用凸缘部32、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以及连结部34。
整流板部31形成为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板状,具有从保险杠面部11的转角部13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31a,以及从转角部13向车宽方向延伸的车宽方向延伸部31b,该整流板部31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
另外,车宽方向延伸部31b与保险杠面部11的背面11a抵接,且与保险杠面部11在车宽方向上未重叠的部分,与保险杠面部11相比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此外,车宽方向延伸部31b的上端部与从保险杠面部1的背面11a凸出设置的小螺钉14卡合。
前侧安装用凸缘部32如图5~图7所示,从整流板部31中的下方延伸部31a的上端部向车辆前方延伸,相对于保险杠面部11的扩散支撑部12b,以与其下表面重叠的状态利用螺钉50与该扩散支撑部12b接合。另外,如图4所示,在前侧安装用凸缘部32上,开设有用于插入螺钉50的螺钉孔32a。该螺钉孔32a仅与保险杠面部11侧的2个螺钉孔的位置一致,由于尺寸误差较小,因此形成为能够容许通常的尺寸精度的误差的程度的内径。
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如图5~图7所示,从整流板部31的下方延伸部31a的上端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如图2所示,相对于扰流板主体20的安装用凸缘部22,以与其上表面重叠的状态利用螺钉50而与该安装用凸缘部22接合。另外,在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上也形成有2个螺钉孔33a。该螺钉孔33a形成为具有能够使螺钉50插入的直径的圆形。
连结部34如图5所示,形成为薄板状,对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的后端部和整流板部31的朝向车辆后方侧的背面的车宽方向的车辆中央侧的端部进行连结。因此,通过连结部34、整流板部31、以及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而形成环状的插入空间形成部36,且形成有由该插入空间形成部36包围而用于插入扰流板主体2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插入用空间部35。
此外,连结部34的下部34a以相对于整流板部31为大致恒定的间隔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且在插入用空间部35的下端部中,形成有利用该下部34a与整流板部31前后夹着的纵壁部插入用空间35a。
另外,在下部34a的车辆前方侧的面上,如图7所示,在上下两处形成有与插入至纵壁部插入用空间35a中的纵壁部21的背面抵接或相邻的加强肋34b。
此外,连结部34的上部34c从下部34a向车辆后方延伸,并进一步向车辆上方弯折而形成为大致L字的截面形状,从而在插入用空间部35的上部形成有能够插入扰流板主体20的安装用凸缘部22的凸缘插入用空间35b。
(实施方式的作用)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的作用。
(连结作业)
前扰流板装置A是将扰流板主体20和扩散部30连结而使用的构件,首先说明连结作业。
在连结时,首先,如图2、图5所示,将扰流板主体2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整体插入扩散部30的插入用空间部35中。在该情况下,将沿扰流板主体20将纵壁部21的车宽方向端部插入纵壁部插入用空间35a中,沿凸缘插入用空间35b的上边缘插入安装用凸缘部22。
此外,将插入扰流板主体20的车宽方向最外侧的2个接合用孔22b中的螺钉50,插入至在扩散部30的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的后端部设有的螺钉孔33a中,并进行接合。此时,螺钉50的接合是松动的接合,设为在由接合用孔22b的长孔形状所容许的范围内扰流板主体20和扩散部30能够沿车宽方向相对移动的状态。
然后,相对于保险杠面部11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对扰流板主体20进行定位,另一方面,扩散部30通过与小螺钉14卡合而相对于保险杠面部1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进行定位。此时,车宽方向的尺寸误差能够通过对扰流板主体20相对于扩散部30的插入用空间部35的插入量进行调节而吸收。由此,如果扰流板主体20和扩散部30的定位完成,则将用于连结扰流板主体20的安装用凸缘部22与扩散部30的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的螺钉50完全接合。另外,此时,凸缘插入用空间35b在安装用凸缘部22的车辆下方确保上下方向尺寸,因此容易地进行螺钉50的接合作业。
如以上所述,在将前扰流板装置A安装在前保险杠10上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扰流板主体20和扩散部30的接缝B形成在前轮40的车辆前方位置中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因此,与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的结构相比较,不显眼,能够实现外观品质的提高。
此外,在该接缝B处,将扰流板主体2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整体插入至插入用空间部35中,从而在扰流板主体20、扩散部30这两者的端面之间不存在相对的部分,因此,在接缝B处,不会在外观上出现如现有技术那样的由端面之间相对的间隙而导致的分割线。因此,能够进一步得到高的外观品质。
另外,保险杠面部11、扰流板主体20、扩散部30的制造上的尺寸误差、安装位置精度上的误差能够利用扰流板主体20相对于扩散部30的插入量而吸收。
(行驶时)
实施方式1的前扰流板装置A具有在扰流板主体2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从保险杠面部1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转角部13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扩散部30,且覆盖至前轮40的车辆前方为止。因此,如现有技术所述,与仅从保险杠面部11的下端部向车辆下方延伸的结构相比较,能够使空气动力性能提高。
此外,在连结部34的下部34a形成加强肋34b,与插入在插入用空间部35中的纵壁部21的车宽方向端部抵接或相邻,因此在行驶时,能够抑制该纵壁部2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移。
(路面干涉时)
图7是表示在前扰流板装置A中扩散部30与路边石等障碍物OB发生干涉的情况下的动作。
在障碍物OB碰撞到整流板部31的情况下,由于该输入力F0,整流板部31如该图中双点划线所示向车辆后方变形。
此外,输入力F0经由连结部34而向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的后端部传递。此处,扩散部30通过从整流板部31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前侧安装用凸缘部32而成为悬臂状态,并且由于形成有切口部12c而在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的车辆上方未设有扰流板支撑用凸缘部12。因此,如图7所示,扩散部30以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与整流板部31一体地向箭头F1方向转动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
如上所述,扩散部30将与障碍物OB的干涉而产生的输入力F0利用该弹性变形而避开,能够抑制损坏。此外,由于通过整流板部31、连结部34、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而一体形成为环状,因此与未形成为环状的情况相比较,刚性变大,由此也能够防止与障碍物OB发生干涉时的损坏。
(实施方式1的效果)
以下,列举出实施方式1的效果。
a)实施方式1的前扰流板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保险杠面部11,其形成前保险杠10的外表面;
扰流板主体20,其具有纵壁部21,该纵壁部21沿该保险杠面部11的下端部且向车宽方向延伸,并且朝向车辆前方;
扩散部30,其与该扰流板主体2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连结,且具有整流板部31,该整流板部31沿保险杠面部11的下端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转角部13,向车辆下方以及车宽方向延伸而朝向车辆前方;以及
插入空间形成部36,其设置在该扩散部30中,用于形成能够使扰流板主体20的至少纵壁部21的车宽方向端部沿车宽方向插入的插入用空间部35,并与整流板部31形成为环状。
如上所述,由于前扰流板装置A具有扩散部30,该扩散部30具有从保险杠面部11的转角部13向车辆下方以及车宽方向延伸的整流板部31,因此与只具有向保险杠面部11的车辆下方延伸的部分的结构相比较,空气动力特性优异。
而且,在前扰流板装置A向前保险杠10的安装状态下,如图1所示,扰流板主体20和扩散部30的接缝B形成在前轮40的车辆前方位置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因此,与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的结构相比较,不显眼,能够实现外观品质的提高。此外,在接缝B处,将扰流板主体20的纵壁部2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整体插入至插入用空间部35中,纵壁部21的端面和扩散部30的端面不相对,因此,不会产生车宽方向的间隙,在接缝B处的分割线不明显,这一点使得在外观品质方面优异。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中,能够提供不会降低外观品质,将前保险杠10的下端部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宽方向延长而空气动力特性优异的前扰流板装置A。
此外在前扰流板装置A中,由于由整流板部31和插入空间形成部36形成为环状,因此与不形成为环状的结构相比较,刚性变大,能够抑制与障碍物OB发生干涉时的损坏。
b)实施方式1的前扰流板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扰流板主体20上设有安装用凸缘部22,该安装用凸缘部22从纵壁部21的上端部向车辆后方延伸,且安装在从保险杠面部11的下端部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扰流板支撑用凸缘部12上,
扩散部30设有从整流板部31的上端部向车辆后方延伸,且与安装用凸缘部22的上表面重叠地结合的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
插入用空间部35形成为能够与纵壁部21一起插入安装用凸缘部22中,
插入空间形成部36由连结部34和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而形成,其中该连结部34用于连结整流板部31和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
如上所述,在扩散部30中,形成插入用空间部35的环状部分通过将整流板部31和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连结而形成,因此插入用空间部35的截面积变大,与插入用空间部35的截面积较小的结构相比,能够容许将插入用空间部35包围的环状部分的弹性变形,并且能够使刚性提高。
由此,在扩散部30中,能够在与障碍物OB发生干涉时,利用弹性变形而避开输入力,并且抑制损坏。
c)实施方式1的前扰流板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安装用凸缘部22和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上,设有作为接合用孔的螺钉孔33a以及接合用孔22b,该螺钉孔33a以及接合用孔22b用于使对安装用凸缘部22和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这两者进行接合的作为接合用工具的螺钉50插入,
两个孔33a、22b中的一方即接合用孔22b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长孔状,以使得能够容许与扰流板主体20相对于插入用空间部35的插入量的调节量相对应的两个孔33a、22b的相对移动。
因此,即使在扰流板主体20以及扩散部30中产生制造上的尺寸误差、相对于保险杠面部11的安装误差等,也能够通过对扰流板主体20相对于扩散部30的插入用空间部35的插入量进行调节而吸收其误差量。
d)实施方式1的前扰流板装置的特征在于,
扩散部30具有前侧安装用凸缘部32,该前侧安装用凸缘部32从整流板部31的上端部向车辆前方延伸,重叠在扰流板支撑用凸缘部12的下表面,且以悬臂状态与该扰流板支撑用凸缘部12结合。
扩散部30由前侧安装用凸缘部32悬臂支撑,因此与在前后两端支撑的结构相比较,在与障碍物OB的干涉时易于弹性变形,能够抑制由该干涉导致的损坏。特别地,在整流板部31与障碍物OB发生干涉的情况下,易于发生如整流板部31以前侧安装用凸缘部32中的支撑点为中心而向车辆后方转动这样的弹性变形,因此提高了损坏抑制效果。
e)实施方式1的前扰流板装置的特征在于,
扰流板支撑用凸缘部12设有容许安装用凸缘部22和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的重合部向车辆上方位移的切口部12c。
通过在保险杠面部11的扰流板支撑用凸缘部12上设置切口部12c,而如上述d)所述,特别是在整流板部31与障碍物OB发生干涉的情况下,更易于发生如整流板部31以前侧安装用凸缘部32中的支撑点为中心而向车辆后方转动这样的弹性变形,进一步增强了损坏抑制效果。
特别地,如实施方式1所述,在连结部34将整流板部31的下端部和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的后端部连结的构造中,将向整流板部31的输入力经由连结部34而向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的后端部传递,将对整流板部31的输入力高效地向后侧连结用凸缘部33传递,能够将输入力分散而防止损坏。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前扰流板装置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只要不超出权利要求书的各权利要求所涉及的发明的要旨,就允许设计的变更、追加等。
例如,扰流板主体以及扩散部只要具有权利要求1特定出的纵壁部、整流板部、插入空间形成部即可,其形状不限于实施方式所表示的形状。
此外,插入空间形成部在实施方式中设为连结部对整流板部的下端部和后侧连结用凸缘部的后端部进行连结的构造,该连结部的连结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8所示,设为将连结部202连结在后侧连结用凸缘部201的中间位置的构造。
此外,也可以是在插入用空间部203中只能插入扰流板主体20的纵壁部21。在该情况下,如图9所示,只要设为下述结构即可,即:在后侧连结用凸缘部201中,使与扰流板主体20的安装用凸缘部22结合的部分,与连结部202的位置相比,在车宽方向中央侧配置,比与连结部202的连结位置,向后方延伸。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表示出作为形成扩散部的插入空间形成部的连结部而形成为板状的结构,但该连结部的形状不限于形成为板状,也可以形成为柱状等其它形状。而且,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多个连结部。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2年7月13日向日本特许厅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157294申请优先权,将该申请所公开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完全引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5)

1.一种前扰流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保险杠面部,其形成前保险杠的外表面;
扰流板主体,其具有纵壁部,该纵壁部沿该保险杠面部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延伸而朝向车辆前方;
扩散部,其与该扰流板主体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连结,且具有整流板部,该整流板部沿所述保险杠面部的下端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转角部,向车辆下方以及车宽方向延伸而朝向车辆前方;以及
插入空间形成部,其设置在该扩散部中,用于形成能够使所述扰流板主体的至少所述纵壁部的车宽方向端部沿车宽方向插入的插入用空间部,并与所述整流板部形成为环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扰流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扰流板主体上设有安装用凸缘部,该安装用凸缘部从所述纵壁部的上端部向车辆后方延伸,且安装在从所述保险杠面部的下端部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扰流板支撑用凸缘部上,
所述扩散部设有从所述整流板部的上端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与所述安装用凸缘部的上表面重叠地结合的后侧连结用凸缘部,
所述插入用空间部形成为能够与所述纵壁部一起插入所述安装用凸缘部,
所述插入空间形成部利用连结部和所述后侧连结用凸缘部而形成,其中该连结部用于将所述整流板部和所述后侧连结用凸缘部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扰流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用凸缘部和所述后侧连结用凸缘部上,设有接合用孔,该接合用孔用于使对所述安装用凸缘部和所述后侧连结用凸缘部这两者进行接合的接合用工具插入,
两个接合用孔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长孔状,以使得能够容许与所述扰流板主体相对于所述插入用空间部的插入量的调节量相对应的两个接合用孔的相对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前扰流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部具有前侧安装用凸缘部,该前侧安装用凸缘部从所述整流板部的上端部向车辆前方延伸,重叠在所述扰流板支撑用凸缘部的下表面,且以悬臂状态与该扰流板支撑用凸缘部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扰流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扰流板支撑用凸缘部设有容许所述安装用凸缘部和所述后侧连结用凸缘部的重合部向车辆上方位移的切口部。
CN201380032987.9A 2012-07-13 2013-06-19 前扰流板装置 Active CN1046619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57294 2012-07-13
JP2012157294 2012-07-13
PCT/JP2013/066781 WO2014010379A1 (ja) 2012-07-13 2013-06-19 フロントスポイラ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61904A true CN104661904A (zh) 2015-05-27
CN104661904B CN104661904B (zh) 2017-06-20

Family

ID=49915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2987.9A Active CN104661904B (zh) 2012-07-13 2013-06-19 前扰流板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21503B2 (zh)
EP (1) EP2873592B1 (zh)
JP (1) JP5794389B2 (zh)
CN (1) CN104661904B (zh)
WO (1) WO201401037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76914A (zh) * 2015-08-25 2017-03-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降低阻力部件
CN110300696A (zh) * 2017-02-17 2019-10-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空气阻力降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51867B2 (ja) 2011-08-24 2016-12-27 東レ株式会社 造水方法
JP5737257B2 (ja) * 2012-09-28 2015-06-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DE102014213678A1 (de) * 2014-07-15 2016-02-1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 mit einer Luftleitvorrichtung
USD753036S1 (en) * 2014-10-24 2016-04-05 Ford Motor Company Vehicle front lower bumper cover
USD751007S1 (en) * 2014-10-24 2016-03-08 Ford Motor Company Vehicle front bumper cover trim
CN106467145B (zh) * 2015-08-18 2021-09-14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部件组件及相关的车辆导流板组件
JP6350482B2 (ja) * 2015-10-22 2018-07-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デフレクタ構造
USD811287S1 (en) * 2016-11-02 2018-02-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front lower bumper cover
US10272957B2 (en) * 2016-12-06 2019-04-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ctive tire spoiler system and method
USD813118S1 (en) * 2017-02-08 2018-03-20 Volvo Lastvagnar Ab Bumper component
CN110382337B (zh) * 2017-03-06 2022-01-1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轮导流装置
USD826801S1 (en) * 2017-03-17 2018-08-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front lower bumper cover side trim
JP6477762B2 (ja) * 2017-03-28 2019-03-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D826111S1 (en) * 2017-04-27 2018-08-21 Turn 5, Inc. Pair of automobile front bumper splitters
USD826116S1 (en) * 2017-04-27 2018-08-21 Turn 5, Inc. Pair of automobile front bumper spoiler winglets
US10086886B1 (en) * 2017-06-29 2018-10-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Frame-side air deflector
US10214255B1 (en) * 2017-11-06 2019-02-26 Yoshitaka Suzuka Undercarriage panel for increasing fuel efficiency by reducing drag of a vehicle
US20210129781A1 (en) * 2019-11-05 2021-05-06 Scrape Armor, Inc. Vehicle protection adapter
WO2022099045A1 (en) * 2020-11-05 2022-05-12 Scrape Armor, Inc. Vehicle protection adapter
US11319002B1 (en) * 2020-12-24 2022-05-03 Jia-Li Shen Structure improvement of automobile spoiler
US11472495B1 (en) * 2021-05-14 2022-10-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Quick-release vehicle air da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73169A (ja) * 1986-05-20 1987-11-27 Nissan Motor Co Ltd フロントエアスポイラの駆動機構取付構造
JP2003013918A (ja) * 2001-07-02 2003-01-15 Honda Motor Co Ltd 二分割長尺材の接合構造
JP2005088827A (ja) * 2003-09-19 2005-04-07 Murakami Shokai:Kk スポイラー
EP2199190A1 (en) * 2007-09-11 2010-06-2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erodynamic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02398635A (zh) * 2010-09-14 2012-04-04 井上株式会社 扰流器
CN102470904A (zh) * 2009-07-23 2012-05-2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边界层气流控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5285U (zh) * 1985-07-31 1987-02-16
JPS63108874U (zh) * 1987-01-07 1988-07-13
JPS63207776A (ja) * 1987-02-24 1988-08-29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自動車用スポイラ−の取付構造
FR2858796B1 (fr) * 2003-08-13 2006-11-24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Ensemble de reduction de la trainee et de la portanc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equipe d'un tel ensemble
JP4005591B2 (ja) * 2004-07-21 2007-11-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ンパーフェイスの締結構造
DE102008011178A1 (de) * 2008-02-26 2009-08-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Frontspoileranordnung
JP2009227159A (ja) * 2008-03-24 2009-10-08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デフレクタ装置
DE102009034906A1 (de) * 2009-07-28 2011-02-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Vorderteil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JP2011131679A (ja) * 2009-12-24 2011-07-07 Nippon Plast Co Ltd 車両のデフレク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73169A (ja) * 1986-05-20 1987-11-27 Nissan Motor Co Ltd フロントエアスポイラの駆動機構取付構造
JP2003013918A (ja) * 2001-07-02 2003-01-15 Honda Motor Co Ltd 二分割長尺材の接合構造
JP2005088827A (ja) * 2003-09-19 2005-04-07 Murakami Shokai:Kk スポイラー
EP2199190A1 (en) * 2007-09-11 2010-06-2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erodynamic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02470904A (zh) * 2009-07-23 2012-05-2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边界层气流控制结构
CN102398635A (zh) * 2010-09-14 2012-04-04 井上株式会社 扰流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76914A (zh) * 2015-08-25 2017-03-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降低阻力部件
CN106476914B (zh) * 2015-08-25 2019-05-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降低阻力部件
CN110300696A (zh) * 2017-02-17 2019-10-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空气阻力降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61904B (zh) 2017-06-20
US20150210324A1 (en) 2015-07-30
EP2873592A4 (en) 2016-07-13
US9221503B2 (en) 2015-12-29
EP2873592B1 (en) 2017-05-17
WO2014010379A1 (ja) 2014-01-16
JP5794389B2 (ja) 2015-10-14
EP2873592A1 (en) 2015-05-20
JPWO2014010379A1 (ja) 2016-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61904A (zh) 前扰流板装置
US980925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266568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US8002064B2 (en) Frame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US11254366B2 (en) Vehicle body joint structure
CN103569208A (zh) 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
KR101439147B1 (ko) 사이드 스트럭처와 루프레일의 결합 구조 및 방법
US20110175401A1 (en)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Rear Portion
CN105829191A (zh) 车辆面板结构
WO2015186627A1 (ja) 車両側部構造
JP629948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372057B2 (ja)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取付部構造
JP2017039467A (ja) 車両骨格構造
KR101673340B1 (ko) 차체 보강구조
JP610600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4024091A (zh) 车身上部结构
EP2415655B1 (en) Vehicle body rear part structure
CN108382467B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JP2007118929A (ja) バックドア車におけるリアルーフレール部構造
CN108019008B (zh) 柱板插扣式安装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104039633A (zh) 车体的侧面构造
CN103140633A (zh) 建筑机械的驾驶室框架结构
JP2008239129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3221293B (zh) 盖部件
JP5641956B2 (ja) 自動車のピラー補強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