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35452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35452A
CN104635452A CN201410645023.8A CN201410645023A CN104635452A CN 104635452 A CN104635452 A CN 104635452A CN 201410645023 A CN201410645023 A CN 201410645023A CN 104635452 A CN104635452 A CN 1046354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image bearing
bearing member
value
electromotive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450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35452B (zh
Inventor
矢口和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6354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354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354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354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66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mount of char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7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ias applied in the transfer nip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充电构件;转印构件;设置部分,在电压被施加到充电构件以使得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被充电构件充电到基准电势之后,设置当相对于所述基准电势的正侧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时的正侧放电开始电压,并且设置当相对于所述基准电势的负侧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时的负侧放电开始电压;计算部分,计算用于校正基于正侧和负侧放电开始电压而由所述计算部分计算出的图像承载构件的光部分表面电势的校正量;校正部分,通过使用所述校正量来校正光部分表面电势。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检测经由转印构件穿过图像承载构件的电流以检测图像承载构件的光部分表面电势的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装置(如复印机或激光束打印机)中,图像的对比度由在激光照射之后的图像承载构件的光部分表面电势(VL)与显影电压(Vdc)之间的电势差值所确定。然而,对比度取决于图像承载构件的环境(温度、湿度)和(膜)厚度而变化,因此需要校正对比度。在传统控制中,使用图像承载构件的使用状态和灵敏度信息来估计在激光照射之后的图像承载构件电势,然后使用所估计的图像承载构件电势来进行校正,但在某些情况下校正是不足的。由于该原因,作为在实际中检测在激光照射之后的图像承载构件电势并且然后精确地进行校正的系统,已经提出了日本公开专利申请(JP-A)2012-13881中所描述的构造。
在JP-A 2012-13881中,正DC电压和负DC电压施加到作为充电构件的充电辊。结果,当关于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的正极性和负极性中的每一个而开始放电时判断施加到充电辊的DC电压(下文中,该DC电压被称为放电开始电压),然后感光鼓的表面电势被基于所判断的放电开始电压中的每一个来计算。
然而,在JP-A 2012-13881的构造中,充电辊执行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感光鼓的充电和感光鼓电势的检测。由于该原因,直到感光鼓旋转一整转并且因此充电辊所充电的感光鼓的表面位置再次返回到充电辊的位置的时间段,才可以进行感光鼓电势的检测,从而耗费很多时间来检测感光鼓电势。此外,还存在作为转印构件的转印辊进行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感光鼓电势检测的系统,但在实际使用中,在转印辊的制造工艺中所生成的气泡以及调色剂和纸张灰尘沉积在转印辊上。结果,不均匀性在转印辊的表面上生成,从而存在误差在检测结果中生成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已经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本发明。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改进)用于检测图像承载构件的光部分表面电势所需的时间并且无论环境以及图像承载构件的厚度的变化如何都形成高质量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充电构件,在电气上对图像承载构件充电;曝光部分,将图像承载构件暴露于光,以便在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形成潜像;转印构件,将调色剂图像从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片材上;设置部分,在电压被施加到充电构件以使得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被充电构件充电到基准电势之后,设置当相对于基准电势的正侧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时的正侧放电开始电压,并且设置当相对于基准电势的负侧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时的负侧放电开始电压;计算部分,计算用于校正基于设置部分设置的所述正侧和负侧放电开始电压而由计算部分计算出的图像承载构件的光部分表面电势的校正量;以及校正部分,通过使用由计算部分计算的校正量来校正图像承载构件的光部分表面电势。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充电构件,在电气上将图像承载构件充电到预定电势;曝光部分,将图像承载构件暴露于光,以在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形成潜像;显影构件,通过用调色剂对在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形成的潜像进行显影来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构件,将调色剂图像从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片材上;设置部分,在电压被施加到充电构件以使得图像承载构件被充电构件充电到基准电势之后,设置当相对于基准电势的正侧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时的正侧放电开始电压,并且设置当相对于基准电势的负侧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时的负侧放电开始电压;计算部分,计算用于校正基于设置部分设置的所述正侧和负侧放电开始电压而由计算部分计算出的用于校正图像承载构件的光部分表面电势的校正量;以及校正部分,通过从图像承载构件的光部分表面电势中减去由计算部分计算的校正量来校正图像承载构件的光部分表面电势,其中,在图像承载构件由充电构件充电以使得图像承载构件的光部分表面电势是在图像形成期间的目标电势之后图像承载构件由曝光部分暴露于光之后,获得相对于所述目标电势的正侧放电开始电压与相对于所述目标电势的负侧放电开始电压之和的1/2,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光部分表面电势。
在结合附图考虑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时,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性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在图2中,在实施例1中,(a)是转印电压施加电路的示意说明,(b)是示出感光鼓的所施加的电压与感光鼓的电流特性之间的关系的图线,(c)是示出极性效应导致的放电开始电压的变化的图线。
在图3中,(a)和(b)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不同感光鼓电势处的放电特性的图线。
图4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所施加的电压与电流值特性之间的关系的图线。
在图5中,在实施例1中,(a)是示出取决于转印辊的电阻值的变化的电流值的变化的图线,(b)是示出取决于温度的差异的放电开始电压的变化的图线。
在图6中,在实施例1中,(a)是示出用于计算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感光鼓电势VL的一系列操作的流程图,(b)是激光器驱动电路的示意性说明。
图7A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主要序列的前一半的流程图,图7B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主要序列的后一半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2中的主要序列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具体地参照附图来描述用于执行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实施例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鼓201、充电辊202、显影套筒203、转印辊204、充电电压施加电路205、转印电压施加电路206、激光光源207和控制器208。作为曝光部件的激光光源207通过发射激光以用激光来扫描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201的表面来进行用于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作为充电构件的充电辊202以电气方式均匀地对感光鼓201的表面充电。作为显影部件的显影套筒203用调色剂对感光鼓201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图像。作为转印构件的转印辊204将调色剂图像从显影套筒203转印到所馈送并且传送的片材(纸张)上。包括感光鼓201的充电、激光光源207进行的曝光等的所谓的图像形成处理受控于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包括CPU、ASIC等的控制器208。稍后将参照图7具体地描述激光光源207的驱动。该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是示例,因此本发明不限于该构造(该实施例)。
该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转印电压施加电路206,其为转印电压施加部件,用于将作为DC电压的转印电压施加到作为转印构件的转印辊204。高电压源(电源)302(图2的(a))生成DC电压,高电压源302是能够可变地将其值改变为正极性和负极性(正和负极性)的值的恒压源。转印电压施加电路206包括电流检测电路301,其为电流检测部件,用于在从高电压源302输出电压期间检测经由转印辊204穿过感光鼓201的电流的值。控制器208检测当不同DC电压中的每一个施加在非图像区域中时电流检测电路301所获得的电流值。
当穿过感光鼓201与转印辊204之间的电流的电流值达到预定电流值时,控制器208基于所检测的电流值来判断从转印辊204施加到感光鼓201的DC电压(放电开始电压)。然后,控制器208使用其判断结果来计算感光鼓201上的光部分表面电势(感光鼓电势),然后校正该计算结果中所生成的误差。顺带而言,非图像区域是在感光鼓201上的与包括电机和较高电压的上升时段的预旋转时段、包括电机和较高电压的下降时段的后旋转时段或在连续图像形成期间的各图像之间的时段(片材间隔)对应的区域。
(转印电压施加电路)
在图2中,(a)是该实施例中的转印电压施加电路206的示意性说明。转印电压施加电路206由电流检测电路301、高电压源302和反馈电路(FB)电路303构成。电流检测电路301是用于检测通过将从高电压源302流入FB电路303中的电流I2与从高电压源302流入负载304的电流I3相加所获得的电流I1(公式(1))的电路。高电压源302是能够可变地生成正转印电压和负转印电压的恒压源。FB电路303是被提供使得来自转印电压施加电路206的输出电压变为预先确定的电压值的电路。负载304是用于感光鼓201的从转印辊204到地的各负载之和。
I1=I2+I3    ...(1)
(感光鼓的放电特性)
作为感光鼓201的放电特性,放电所需的电势差取决于环境(温度、湿度)和感光鼓厚度的差异而变化。感光鼓厚度随着使用感光鼓201的时间增加而减少。如果在感光鼓201被放置的情况(环境、感光鼓厚度)中转印辊204的表面状态与感光鼓201的表面状态等同,则如图2的(b)所示,对于感光鼓电势,在正区域和负区域中开始放电所需的电势差是对称的。在图2中,(b)是示出对于转印辊204的所施加的电压与感光鼓电流之间的关系图线,其中,横轴为施加到转印辊204的电压,纵轴为穿过感光鼓201的电流(下文中被称为感光鼓电流)。转印辊204的上述表面状态是指稍后描述的这样的表面状态:在该表面状态中由于在转印辊204的制造工艺中所生成的气泡以及调色剂的沉积等而生成了不均匀性。
在转印辊204与感光鼓201之间的缝隙被看作两个平坦表面(彼此相对)之间的缝隙的情况下,放电特性与两个平坦表面之间的缝隙的放电特性相同,从而可以通过如下所示的公式(2)来获得感光鼓电势。可以通过VLh与VLl之和的1/2如图2的(b)所示来获得感光鼓电势,其中,VLh是相对于感光鼓电势的电压(+)侧放电开始电压,VLl是相对于感光鼓电势的负(-)侧放电开始电压。
(感光鼓电势)=(VLh+VLl)/2    ....(2)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在转印辊204的制造工艺中生成气泡,并且纸张灰尘和调色剂沉积在转印辊204上,从而在转印辊204的表面上形成不均匀性。在此情况下,已知的是,与各平坦表面之间的缝隙中的放电特性不同,产生作为针尖与平坦表面之间的缝隙中的放电现象的极性效应。针尖是指因在制造工艺中生成气泡并且因调色剂等沉积在转印辊204的表面上而形成的突起部分,其为类似于针尖的突起部分。在图2中,(c)是示出极性效应导致的放电开始电压的改变的图线,其中,横轴是环境温度(℃),纵轴是放电开始电压(V)。极性效应是指这样的现象:放电开始电压取决于针尖与类似的平坦表面之间的缝隙中的非均匀电场中的极性(即取决于使用用于输出正转印电压的正电源还是用于输出负转印电压的负电源)而变化。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的(c)所示,在相同温度的情况下,当正转印电压施加到转印辊204时的放电开始电压(在图中“针(+)”)高于当负转印电压施加到转印辊204时的放电开始电压(在图中“针(-)”)。这是极性效应。此外,如图4的(c)所示,放电开始电压的绝对值随着降低温度而增加。
(感光鼓与转印辊之间的放电特性)
在图3中,(a)和(b)中的每一个示出感光鼓201与转印辊204之间的放电特性的示例。在图3的(a)和(b)中,横轴是对于转印辊204的所施加的电压(V),纵轴是负载电流(μA)。当充电辊202在预定基准电势1(例如0V)对感光鼓201充电时,正和负转印电压中的每一个被施加到转印辊204。结果,如图3的(a)所示,相对于基准电势1的正侧放电开始电压VLh是700V,相对于基准电势1的负侧放电开始电压VLl是-640V。顺带提到,放电开始电压VLh和VLl被设置得稍微在图3的(a)和(b)中的每一个所示的感光鼓电势特性曲线的弯转点(图2的(b)中的放电开始点)外部。这是因为,如下所述,在放电现象得以稳定的时间的电压作为放电开始电压是适当的。当通过公式(2)根据放电开始电压VLh和VLl的各个值计算感光鼓电势时,获得以下结果。
(感光鼓电势)=(700+(-640))/2=60/2=30(V)
感光鼓201预先充电到基准电势1(例如0V),因此感光鼓电势的误差是0–30=-30V。
类似地,当充电辊202在预定基准电势2(例如-110V)对感光鼓201充电时,正和负转印电压中的每一个被施加到转印辊204。结果,如图3的(b)所示,相对于基准电势2的正侧放电开始电压VLh是588V,相对于基准电势2的负侧放电开始电压VLl是-754V。当通过公式(2)根据放电开始电压VLh和VLl的各个值计算感光鼓电势时,获得以下结果。
(感光鼓电势)=(588+(-754))/2=-166/2=-83(V)
感光鼓201预先充电到基准电势2(例如-110V),因此感光鼓电势的误差是-110-(-83)=-27V。根据以上结果显见,当感光鼓201充电到预定不同基准电势1和2时的感光鼓电势的误差分别是-30V和-27V,从而这两个误差基本上彼此一致。出于该原因,应理解,由于该系统中的极性效应而产生的误差是大约30V(绝对值)。
在该实施例中,关注聚焦于这一点,从而通过仅施加来自作为充电构件的充电辊202的AC电压而将感光鼓201充电到0V的基准电势f,此后,正和负转印电压施加到转印辊204。通过将此时所获得的VLh和VLl应用于公式(2)所获得的结果被用作针对上述误差的校正量。此外,感光鼓201也可以被充电到除了0V之外的预定基准电压。在此情况下,在激光照射之后(在曝光之后)并且在极性效应校正之前通过公式(2)从感光鼓电势的计算结果减去上述校正量。结果,可以计算在激光照射之后的实际感光鼓电势,并且然后基于计算结果,设置激光光量值和高电压(电压)值。激光光量值是感光鼓201暴露于光的曝光量的值。
此外,在计算表面电势时所生成的被称为误差的极性效应是误差的示例,并且因此,也可以在该实施例的构造中校正当转印辊204将电压施加到感光鼓201时由于电路和电特性的精度而生成的误差。顺带提及,电特性是例如感光鼓201的半导体特性。
(获得用于确定放电开始电压的电流值(Δ值)的方式)
接下来,将描述获得用于确定放电开始电压的预定电流值(Δ值)的方式。图4是横轴为对于转印辊204的所施加的电压(V)并且纵轴为穿过感光鼓201的电流的值(μA)的图线,并且示出放电开始电压附近的所施加的电压与电流值之间的关系。直到放电在感光鼓201与转印辊204之间开始时,如直线(1)所示,取决于施加到转印辊204的电压的电流(暗电流)从转印辊204流入感光鼓201中。然而,当放电在感光鼓201与转印辊204之间开始时,电流陡然流动,从而如弯转线(2)所示获得具有弯转点(与图5所示的放电开始点对应)的弯转线。结果,穿过感光鼓201与转印辊204之间的放电电流可以计算为通过从弯转线(2)上的值减去直线(1)上的值所获得的Δ值。然后,在该Δ值到达预定电流值(例如3μA或-3μA)的时间的电压被判断为放电开始电压。预定电流值是在放电现象得以稳定的时间的电流值,并且是稍后描述的目标电流电压I。
此外,需要取决于转印辊204的电阻值来设置预定电流值。当电压开始施加到转印辊204时,与此对应地,暗电流从转印辊204流入感光鼓201中,虽然其量很小。暗电流取决于转印辊204的电阻值而改变。在图5中,(a)示出取决于转印辊204的电阻值的差值(例如大、中等、小)的电流值的差值。在图5的(a)中,横轴是对于转印辊204的所施加的电压(V),纵轴是穿过感光鼓201的电流的值(μA),“放电开始点”是在Δ(值)为0μA或更大的时间的弯转点。如图5的(a)所示,到达放电开始点的所施加的电压随着转印辊204的电阻值增大而增大。图5的(a)的暗电流区域是(在电压施加开始的时间)从0V的所施加的电压直到所施加的电压到达放电开始点的区域,并且在该区域中,暗电流流动。应理解,暗电流的值随转印辊204的每个电阻值而变化,并且对检测精度具有影响。例如,从具有小电阻值的转印辊204流入感光鼓201中的电流(包括暗电流)的值大于从具有大电阻值的转印辊204流入感光鼓201中的电流的值。在打印之前的校准期间计算转印辊204的电阻值,并且因此在打印之前的校准期间,可以取决于转印辊204的电阻值来设置预定电流值(目标电流值I)。
此外,如上所述,应理解,放电开始电压(V)取决于来自图2的(c)的环境温度(℃)的差异而改变。例如,随着温度升高,放电开始电压变得较低。图5的(b)中示出取决于温度的差异的放电开始点的差异。在图5的(b)中,横轴是对于转印辊204的所施加的电压(V),纵轴是穿过感光鼓201的电流的值(μA)。图5的(b)所示的T1和T2分别示出在32.5℃和25℃的从电压施加的开始到放电开始点的时间。如图5的(b)所示,当在不同温度环境中施加到感光鼓201的初始施加电压(在施加开始的时间的电压)相同时,直到获得放电开始电压的时间彼此不同(T1和T2)。即,在较低温度的情况下,直到放电开始的时间变得较长。因此,在图2的(c)放电开始电压的绝对值变得很大的例如低温度环境的情况下,序列的时间自身变得很长。由于该原因,通过使用温度传感器等作为温度检测部件来相对于温度改变而可变地改变初始施加电压,从而序列时间也可以得以优化。通过在图5的(b)中在25℃的环境中将初始施加电压从0V改变为400V来实现这种优化,以缩短直到所施加的电压到达放电开始点的时间。放电开始点(基本上等同于放电开始电压)也受湿度环境所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很小,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感光鼓电势的计算)
接下来,参照图6的(a),将描述用于计算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感光鼓电势VL的一系列操作。在图6的(a)的<1>中,控制器208对感光鼓201充电,从而通过将0V的充电AC电压或DC电压或仅充电AC电压从充电辊202施加到感光鼓201使得感光鼓电势是0V的基准电势。在图6的(a)的<2>中,控制器208通过将正和负电压施加到转印辊204来测量相对于0V的基准电势的负侧放电开始电压VLl(1)和相对于0V的基准电势的正侧放电开始电压VLh(1)。以此方式,紧接在感光鼓201充电到基准电势之后,通过将正和负电压施加到转印辊204来测量正侧放电开始电压和负侧放电开始电压中的每一个。由于该原因,无需等待放电开始电压的测量的开始,直到感光鼓201旋转一整转,从而检测感光鼓电势所需的时间可以缩短(改进)。然后,在图6的(a)的<3>中,作为计算部件的控制器208将VLl(1)和VLh(1)之和的1/2设置为校正量(公式(3))。
(校正量)=(VLh(1)+VLl(1))/2    ...(3)
然后,在图6的(a)的<4>中,控制器208将打印电压(在打印期间的电压)施加到充电辊202,从而充电辊202将感光鼓201充电到作为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所估计的电势的所估计的感光鼓电势。在图6的(a)的<5>中,控制器208按与打印图像对应的打印光量通过从激光光源207发射的激光来照射感光鼓201。即,感光鼓201以打印光量暴露于光。在图6的(a)的(6)中,控制器208对于转印辊204施加包括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所估计的感光鼓电势作为其中心的电压。结果,作为设置部件的控制器208设置相对于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所估计的感光鼓电势的负侧放电开始电压VLl(2)以及相对于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所估计的感光鼓电势的正侧放电开始电压VLh(2)。然后,在图8的(a)的<7>中,控制器208计算VLl(2)与VLh(2)之和的1/2,并且将所计算的值设置为感光鼓电势VLb(如下所示的公式(4))。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所估计的感光鼓电势是当以预定打印光量用激光照射感光鼓201时的感光鼓201的理想光部分表面电势,并且得以例如在控制器208中所提供的作为串部件的存储器等中预先存储。在该存储器等中,除了所估计的感光鼓电势之外,还存储控制器208所使用的各种值(数据)等,如感光鼓201的基准电势和表面电势。
(在极性效应校正之前的感光鼓电势VLb)
=(VLh(2)+VLl(2))/2    ...(4)
该VLb包含极性效应导致的误差。由于该原因,在图6的(a)的<8>中,控制器208通过从在极性效应校正之前的感光鼓电势VLb减去图6的(a)的<3>中所设置的校正量(公式(3))来计算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感光鼓电势VL。
(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感光鼓电势VL)=(在极性效应校正之前的感光鼓电势VLb)-(校正量)…(5)
然后,作为校正部件的控制器208进行控制,其中,使用所计算的感光鼓电势VL来校正待发射的激光的量的值。通过进行该控制,即使当环境、感光鼓厚度或转印辊204的表面状态波动时,也变得可以获得特定电势差值((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感光鼓电势VL)-(显影电压Vdc))。
(激光器驱动电路)
在图6中,(b)是该实施例中的激光器驱动电路的示意性说明。作为曝光量设置部件的激光器驱动电路由激光器驱动器404和控制电路部分401构成。受激光器驱动电路所驱动的激光光源207由激光二极管405和PD传感器406构成。控制电路部分401将待打印的图像的视频信号(VDO信号)402输入到激光器驱动器404中。激光器驱动器404根据从控制电路部分401输入的视频信号402来驱动激光二极管405。另一方面,激光器驱动器404进行控制,从而在PD传感器406监控从激光二极管405发射的激光发射强度的同时,激光的发射强度保持恒定。当光量可改变的信号(PWM(脉宽调制)信号)403从控制电路部分401发送到激光器驱动器404时,激光器驱动器404根据光量可改变的信号403而可变地改变从激光光源207发射的激光的光量。结果,照射感光鼓201的激光的光量可以被可变地设置。相应地,在检测到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感光鼓电势VL并且此后感光鼓电势VL的值与预定值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上述控制来改变从激光光源207发射的激光的光量,从而可以校正感光鼓电势VL的值。
(控制器进行的控制)
图7A和图7B是示出该实施例中的控制器208进行的控制的流程图。经由圆形标记A,图7A中的S322连接到图7B中的S323。首先,在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源接通之后,接收打印命令,控制器208在S300中旋转感光鼓201,以用于在打印的开始之前的校准等。在S301中,控制器208通过由充电辊202仅将改变的AC电压施加到感光鼓201而使得校正辊202在感光鼓201的非图像区域中将感光鼓201充电到0V的基准电势。此后,在S302中,控制器208通过转印电压施加电路206将预定正转印电压施加到转印辊204。在S303中,控制器208根据当把预定正转印电压施加到转印辊204时所获得的电流值以及通过PWM设置所获得的输出电压来计算转印辊204的电阻值,然后设置上述目标电流值I。然后,在S304中,控制器208通过转印电压施加电路206对转印辊204施加相对于0V的基准电势的正转印电压。在S305中,控制器208通过转印电压施加电路206从0V的基准电势在正侧中逐渐增大电压。控制器208通过电流检测电路301检测作为从转印辊204流入感光鼓201中的电流I3与从FB电路303流入FB电路303的电流I2之和的电流I1。然后,在S306中,控制器208根据电流I1计算放电电流。
在S307中,控制器208对S306中所计算的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与在S303中所设置的目标电流值I进行比较,并且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是否处于目标电流值I的容限内。在控制器208在S307中判断所计算的值并不处于容限内的情况下,控制器208在S308中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是否大于目标电流值I。在控制器208在S308中判断所计算的值大于目标电流值I的情况下,放电开始电压的绝对值被设置在较低电平,因此,在S309中,控制器208逐步降低电压值(PWM值)(图7A中的“逐步降低PWM”),序列返回到S305的处理。在控制器208在S308中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小于目标电流值I的情况下,放电开始电压的绝对值被设置在较高电平,因此,在S310中,控制器208逐步升高电压值(PWM值)(图7A中的“逐步升高PWM”),序列返回到S305的处理。在S307中,在作为设置部件的控制器208判断所计算的值处于目标电流值I的容限内的情况下,在S311中,控制器208将电压值(PWM(1))设置在相对于0V的基准电势的正侧放电开始电压VLh(1)。
此后,在S312中,控制器208通过转印电压施加电路206将负转印电压施加到转印辊204。在S313中,控制器208通过电流检测电路301检测作为从转印辊204流动的电流I3与从FB电路303流动的电流I2之和的电流I1。在S314中,控制器208根据电流I1计算放电电流。然后,在S315中,控制器208对S314中所计算的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与在S303中所设置的目标电流值I进行比较,并且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是否处于目标电流值I的容限内。在控制器208在S315中判断所计算的值并不处于容限内的情况下,控制器208在S316中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是否大于目标电流值I。在控制器208在S316中判断所计算的值大于目标电流值I的情况下,放电开始电压的绝对值设在较低电平,因此,在S317中,控制器208逐渐降低电压值(PWM值),序列返回到S313的处理。在控制器208在S316中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小于目标电流值I的情况下,放电开始电压的绝对值设置在较高电平,因此,在S318中,控制器208逐步升高电压值(PWM值),序列返回到S313的处理。在S315中,在作为设置部件的控制器208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处于目标电流值I的容限内的情况下,在S319中,控制器208将电压值(PWM(2))设置在相对于0V的基准电势的负放电开始电压VLl(1)。
此后,在S320中,控制器208将VLh(1)与VLl(1)之和的1/2设置为校正量。
(在极性效应校正之前的感光鼓电势的计算)
然后,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感光鼓电势处,计算在极性效应校正之前的感光鼓电势VLb。在S321中,控制器208在打印期间将感光鼓201充电至充电电压值(AC,DC),然后在打印期间按激光光量值将感光鼓201暴露于光,从而感光鼓201的电势被设置在打印中所使用的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感光鼓电势VL。在S322中,控制器208通过转印电压施加电路206将正转印电压施加到转印辊204。在S323中,控制器208通过电流检测电路301检测作为从转印辊204流入感光鼓201中的电流I3与从FB电路303流入FB电路303的电流I2之和的电流I1。在S324中,控制器208根据在S323中所检测的电流I1计算放电电流。在S325中,控制器208对S324中所计算的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与在S303中所设置的目标电流值I进行比较,并且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是否处于目标电流值I的容限内。在控制器208在S325中判断所计算的值并不处于容限内的情况下,控制器208在S326中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是否大于目标电流值I。在控制器208在S326中判断所计算的值大于目标电流值I的情况下,放电开始电压的绝对值被设置在较低电平,因此,在S327中,控制器208逐步降低电压值(PWM值),序列返回到S323的处理。在控制器208在S326中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小于目标电流值I的情况下,放电开始电压的绝对值被设置在较高电平,因此,在S328中,控制器208逐步升高电压值(PWM值),序列返回到S323的处理。在S325中,在控制器208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处于目标电流值I的容限内的情况下,在S329中,控制器208此时将电压值(PWM(3))设置在相对于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所估计的感光鼓电势VL的正侧放电开始电压VLh(2)。在S330中,控制器208通过转印电压施加电路206将负转印电压施加到转印辊204。在S331中,控制器208通过电流检测电路301检测作为当时从转印辊204流动的电流I3与当时从FB电路303流动的电流I2之和的电流I1。在S332中,控制器208根据电流I1计算放电电流。然后,在S333中,控制器208对S332中所计算的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与在S303中所设置的目标电流值I进行比较,并且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是否处于目标电流值I的容限内。在控制器208在S333中判断所计算的值并不处于容限内的情况下,控制器208在S334中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是否大于目标电流值I。在控制器208在S334中判断所计算的值大于目标电流值I的情况下,放电开始电压的绝对值被设置在较低电平,因此,在S335中,控制器208逐步降低电压值(PWM值),序列返回到S331的处理。在控制器208在S334中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小于目标电流值I的情况下,放电开始电压的绝对值被设置在较高电平,因此,在S336中,控制器208逐步升高电压值(PWM值),序列返回到S331的处理。在S333中,在作为设置部件的控制器208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处于目标电流值I的容限内的情况下,在S337中,控制器208将电压值(PWM(4))设置在相对于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所估计的感光鼓电势VL的负放电开始电压VLl(2)。
此后,在S338中,控制器208将VLh(1)与VLl(2)之和的1/2设置在极性效应校正之前的感光鼓电势VLb。在S339中,控制器通过从在S338中所设置的在极性效应校正之前的感光鼓电势VLb中减去在S320中所设置的校正量来计算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感光鼓电势VL。
(激光光量值的设置)
接下来,S340以及后面是用于通过使用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所计算的感光鼓电势VL来设置激光光量值的序列。
在S340中,控制器208在打印期间将感光鼓201充电至充电电压值(AC,DC),然后在打印期间按激光光量值将感光鼓201暴露于光,从而感光鼓201的电势被设置在打印中所使用的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感光鼓电势VL。在S341中,控制器208计算在S339中所计算的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感光鼓电势VL与在打印期间最优的感光鼓电势VLdl之间的差值ΔV(VL-VLdl)。感光鼓电势VLdl被预先设置为理想值,并且预先存储在例如控制器208中所提供的存储器等中。在S342中,控制器208在通过从在S329中所设置的VLh(2)中减去在S341中所计算的差值ΔV所获得的值通过转印电压施加电路206将正转印电压施加到转印辊204。然后,在S343中,控制器208通过电流检测电路301检测作为从转印辊204流入感光鼓201中的电流I3的电流值与从FB电路303流入FB电路303的电流I2的电流值之和的电流I1。在S344中,控制器208基于以上所描述的(获得用于确定放电开始电压的电流值(Δ值)的方式)所示的理论而根据所检测的电流I1的值计算放电电流。
在S345中,控制器208对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与目标电流值I进行比较,并且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是否处于目标电流值I的容限内。在控制器208在S345中判断所计算的值并不处于容限内的情况下,控制器208在S346中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是否大于目标电流值I。在控制器208在S346中判断所计算的值大于目标电流值I的情况下,(VLh(2)-ΔV)的值与放电开始电压彼此不一致,并因此不获得在打印期间最优的感光鼓电势VLdl。因此,在S347中,控制器208逐步升高激光光量值(PWM值)以增加从激光光源207发射的激光的光量,并且序列返回到S343的处理。在控制器208在S346中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小于目标电流值I的情况下,(VLh(2)-ΔV)的值与放电开始电压彼此不一致,因此,并不获得驱动打印的最优的感光鼓电势VLdl。因此,在S348中,控制器208逐步降低激光光量值(PWM值)以减少从激光光源207发射的激光的光量,并且序列返回到S343的处理。在S345中,在控制器208判断放电电流的所计算的值处于目标电流值I的容限内的情况下,在S349中,控制器208此时将激光光量值(PWM(5))设置在预定激光光量值。控制器208执行上述序列,从而(感光鼓电势VL)-(显影电压Vdc)的电压被控制在预定值。在完成这些值的设置之后,在S350中,控制器208开始打印。
根据上述实施例1,可以不仅改进(减少)检测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电势所需的时间,而且还形成高质量图像,而不受环境的改变以及图像承载构件的厚度所影响。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中相似,实施例2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转印电压施加电路206,用于将作为DC电压的转印电压施加到转印辊204。此外,由能够将电压改变为正极性和负极性的电压的恒压源生成DC电压,并且提供电流检测电路301,用于检测在恒压源的输出期间经由转印辊204穿过感光鼓201的电流的值。当不同的DC电压被施加在非图像区域中时,图像形成装置基于电流检测电路301所检测的各个电流值来设置各个放电开始电压。然后,控制器208通过使用所设置的放电开始电压来计算感光鼓201的表面电势,然后校正在该计算结果中所生成的误差。此外,作为显影电压设置部件的控制器208基于在校正之后的结果来设置显影值。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差别在于,可以使用显影电压Vdc的值来可变地获得VL-Vdc的电压差值,因此可以无需使用激光光量改变功能。
该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和转印电压施加电路的示意性构造与实施例1中相同,因此将从描述中省略。
该实施例中的控制器208根据图8所示的流程图来进行控制。图8所示的流程图是用于通过使用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所计算的感光鼓电势VL来设置显影电压Vdc的值的序列。在图8的流程图中,S300至S339与实施例1中的相似,因此,将从描述中省略,仅S300和S339示出于图8中。在S339随后的S440中,控制器208计算在S339中所计算的在激光照射之后的感光鼓电势VL与在打印期间最优的感光鼓电势VLdl之间的差值ΔV(VL-VLdl)。在S441中,控制器208将ΔV与在打印期间的显影电压值相加(Vdc+ΔV),因此校正显影电压值。作为显影电压设置部件的控制器208此时将显影电压值(PWM(6))设置在预定显影电压值。控制器208执行上述序列,从而(感光鼓电势VL)-(显影电压Vdc)的电压被控制在预定值,然后,在S442中,控制器208开始打印。
根据上述实施例2,可以不仅改进(减少)检测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电势所需的时间,而且还形成高质量图像,而不受环境的改变以及图像承载构件的厚度所影响。
虽然已经参照在此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其不限于阐述的细节,本申请意图覆盖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或改进的目的内的这样的修改或改变。

Claims (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构件,在电气上对图像承载构件充电;
曝光部分,把所述图像承载构件暴露于光,以便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形成潜像;
转印构件,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片材上;
设置部分,在电压被施加到所述充电构件以使得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被所述充电构件充电到基准电势之后,设置当相对于所述基准电势的正侧电压被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时的正侧放电开始电压,并且设置当相对于所述基准电势的负侧电压被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时的负侧放电开始电压;
计算部分,计算用于校正基于所述设置部分设置的正侧放电开始电压和负侧放电开始电压而由计算部分计算出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光部分表面电势的校正量;
校正部分,通过使用由所述计算部分计算的校正量来校正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所述光部分表面电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校正量是所述正侧放电开始电压与所述负侧放电开始电压之和的1/2。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检测在所述转印构件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之间穿过的电流的电流值的电流检测部分,
其中,所述正侧放电开始电压在以下情况为正电压:当转印电压施加部分把所述正电压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并且然后由所述电流检测部分检测到的电流值达到预定电流值时,以及
其中,所述负侧放电开始电压在以下情况为负电压:当转印电压施加部分把所述负电压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并且然后由所述电流检测部分检测到的电流值达到预定电流值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预定电流值是根据所述转印构件的电阻值而被设置的。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检测环境温度的温度检测部分,
其中,当对于所述转印构件的电压施加开始时的初始施加电压根据由所述温度检测部分检测到的温度而改变。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构件,在电气上将图像承载构件充电到预定电势;
曝光部分,将所述图像承载构件暴露于光,以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形成潜像;
显影构件,通过用调色剂对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形成的所述潜像进行显影来形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构件,将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片材上;
设置部分,在电压被施加到所述充电构件以使得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被所述充电构件充电到基准电势之后,设置当相对于所述基准电势的正侧电压被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时的正侧放电开始电压,并且设置当相对于所述基准电势的负侧电压被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时的负侧放电开始电压;
计算部分,计算用于校正基于所述设置部分设置的正侧放电开始电压和负侧放电开始电压而由计算部分计算出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光部分表面电势的校正量;以及
校正部分,通过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所述光部分表面电势中减去由所述计算部分计算的所述校正量来校正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所述光部分表面电势,其中,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由所述充电构件充电以使得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所述光部分表面电势是在图像形成期间的目标电势之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由所述曝光部分暴露于光之后,获得相对于所述目标电势的所述正侧放电开始电压与相对于所述目标电势的所述负侧放电开始电压之和的1/2,作为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所述光部分表面电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目标电势是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被所述曝光部分以预定光量暴露于光时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所述光部分表面电势,以及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存储由所述校正部分校正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所述光部分表面电势的存储部分。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曝光量设置部分,设置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被所述曝光部分暴露于光的曝光量,以使得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被所述曝光部分暴露于光之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所述光部分表面电势是预先设置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预定光部分表面电势。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显影电压设置部分,将显影电压值设置为预定显影电压值以使得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所述光部分表面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压是预定值,其中,所述显影电压值如下获得:通过计算在由所述校正部分校正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所述光部分表面电势与预先设置的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所述光部分表面电势之间的差并且然后将所述差与要被施加到所述显影构件的所述显影电压的值相加。
CN201410645023.8A 2013-11-12 2014-11-12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6354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4274A JP6366254B2 (ja) 2013-11-12 2013-11-12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34274 2013-1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35452A true CN104635452A (zh) 2015-05-20
CN104635452B CN104635452B (zh) 2017-06-13

Family

ID=53043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45023.8A Active CN104635452B (zh) 2013-11-12 2014-11-12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10709B2 (zh)
JP (1) JP6366254B2 (zh)
CN (1) CN1046354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52237B2 (ja) 2015-03-23 2019-07-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495621B1 (en) * 2015-06-09 2016-11-15 Ricoh Company, Ltd. Color calibration mechanism
JP6624850B2 (ja) * 2015-08-25 2019-1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58439A (ja) * 2015-09-15 2017-03-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736388B2 (ja) 2016-07-05 2020-08-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21348B2 (ja) * 2016-07-13 2021-0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73625B2 (ja) * 2016-08-10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45085A (ja) * 2016-09-14 2018-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21498B2 (ja) 2016-10-06 2021-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81055A (ja) * 2019-04-24 2020-1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47638B2 (ja) 2020-04-01 2024-03-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45075A1 (en) * 2006-12-13 2008-06-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655679A (zh) * 2008-08-18 2010-02-24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1937180A (zh) * 2009-06-25 2011-01-05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方法
US20110110677A1 (en) * 2009-11-06 2011-05-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10255890A1 (en) * 2006-11-09 2011-10-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120002989A1 (en) * 2010-06-30 2012-0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163759A (zh) * 2011-12-13 2013-06-19 佳能株式会社 用于检测图像承载部件的表面电势的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6373Y2 (zh) * 1974-02-21 1982-04-06
JP2003295540A (ja) * 2002-04-05 2003-10-15 Pfu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2005215469A (ja) * 2004-01-30 2005-08-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8837967B2 (en) * 2010-05-11 2014-09-1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Device for determining and adjusting transfer voltage in an imaging apparatus and a method thereof
JP2012063484A (ja) * 2010-09-15 2012-03-2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55890A1 (en) * 2006-11-09 2011-10-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080145075A1 (en) * 2006-12-13 2008-06-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655679A (zh) * 2008-08-18 2010-02-24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1937180A (zh) * 2009-06-25 2011-01-05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方法
US20110110677A1 (en) * 2009-11-06 2011-05-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20002989A1 (en) * 2010-06-30 2012-0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163759A (zh) * 2011-12-13 2013-06-19 佳能株式会社 用于检测图像承载部件的表面电势的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66254B2 (ja) 2018-08-01
US9310709B2 (en) 2016-04-12
JP2015094858A (ja) 2015-05-18
US20150130886A1 (en) 2015-05-14
CN104635452B (zh) 2017-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3545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86486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3978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54302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42229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898435B2 (ja) 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99094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帯電装置
US100612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2760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帯電制御方法
US2014007231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00700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75339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otential surface detector
US1007828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sets voltage range for charging an image bearing member
JP682134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311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430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補正方法
JP20012819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247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補正方法
JP202104336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8154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42286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S6320567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1977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4508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442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