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62887A - 建于填海区的建筑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建于填海区的建筑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62887A
CN104562887A CN201510006717.1A CN201510006717A CN104562887A CN 104562887 A CN104562887 A CN 104562887A CN 201510006717 A CN201510006717 A CN 201510006717A CN 104562887 A CN104562887 A CN 1045628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rebound
bar
length direction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0671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62887B (zh
Inventor
谢浩文
丁建南
刘琼祥
李敏生
陈宏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0671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62887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62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628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628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628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9/00Special pavings; Pavings for special parts of roads or airfie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建于填海区的建筑及其施工方法。该建筑首层设有建筑出入口,且该建筑包括至少一过渡板,该建筑首层的底板在位于建筑出入口区域设有边梁,各过渡板的第一侧可绕交接处转动地搭接至边梁,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支设在该建筑的室外地面上。该建筑的施工方法的步骤包括:准备一个或多个过渡板;将各个过渡板的第一侧可绕交接处转动地搭接至建筑的边梁上,将过渡板的第二侧支设在所述建筑的室外地面上。当建筑外部土地发生沉降时,过渡板将绕其与边梁的交接处向下转动从而适应室外地面的沉降,在建筑出入口与建筑外部土地之间形成一个缓坡,避免对建筑物出入口进行维修所带来的使用不便和维护成本增加问题。

Description

建于填海区的建筑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建于填海区的建筑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沿海城市经济发达,用地紧张,往往需要填海造地。建设于填海地区之上的建筑物一般采用桩基础,并以较硬的土层作为持力层,因此这些建筑物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的沉降幅度很小。室外土地则不同,填海地区新填的土地即使经过处理,也会下沉,并将持续多年,且沉降幅度较大,往往多达几十公分,造成建筑物与室外地面出现较大的沉降差,影响正常使用。
然而,室外地面的沉降并不影响建筑物本身的质量安全,因此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通常不会特别考虑和处理建筑物与室外地面沉降差的问题,待后期沉降差较大,行人及车辆的进出不便时才进行维修处理,这种维修伴随着沉降的发展而持续(多次)进行。如此一来,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而且建筑物的维修费用也比较高。
因此,解决填海地区因室外地面沉降所致的沉降差问题,避免后期进行维修处理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并降低建筑物后期维护成本,是填海地区建筑物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于填海区的建筑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填海地区因室外地面沉降所致的沉降差问题,避免后期多次维修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并降低建筑物后期维护/维修的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第一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于填海区的建筑,所述建筑首层设有建筑出入口,所述建筑包括至少一过渡板,所述建筑首层的底板在位于所述建筑出入口区域设有边梁,各所述过渡板的第一侧可绕交接处转动地搭接至所述边梁,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支设在所述建筑的室外地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边梁朝向建筑外部方向内凹形成分别向外、向上开口的台阶,所述台阶的长度方向沿所述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过渡板的第一侧支设在所述台阶上,所述过渡板的第二侧支设在所述建筑的室外地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台阶的底面朝向建筑外部方向延伸的宽度为200~400mm,优选宽度为300mm。
进一步的,所述台阶处设有一根或多根插筋,所述过渡板第一侧中设有一个或多个对应于所述插筋的通孔,所述插筋沿所述台阶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各所述插筋的下部埋设于所述台阶的底面中,所述插筋的上部凸出于所述台阶的底面并置于所述过渡板第一侧的相应通孔中,所述过渡板的第一侧与所述边梁之间形成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插筋为圆柱型钢筋,所述插筋的直径为10~30mm,长度为100~300mm,优选直径为20mm,长度为200mm。
作为改进之一,所述过渡板第一侧的通孔中设置套管,所述插筋的上部套入所述套管内部,所述套管是PVC管、PE管、PP管或ABS管中的一种,优选PVC管。
作为改进之一,所述台阶下方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所述边梁朝向建筑外部方向的一侧向下、向外延伸形成,其长度方向大致沿所述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沿垂直于所述边梁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五边形或牛腿型中的一种或几种,最优选的,支撑部沿垂直于所述边梁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为牛腿型。
作为改进之一,所述台阶的底面上设有找平层,优选的,所述找平层是厚度为8~15mm 的水泥砂浆层,更优选的,所述找平层是厚度为12mm的水泥砂浆层。
作为改进之一,所述台阶的底面上或所述找平层上方设有缓冲垫层。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垫层为沿所述台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支座,其长度与所述台阶的长度大致相等,且所述缓冲垫层对应于所述插筋的位置设有孔,所述缓冲垫层穿过所述插筋设置在所述台阶的底面上或所述找平层上方。
可选的,所述缓冲垫层为板式橡胶支座或者聚四氟乙烯滑板支座。
优选的,所述缓冲垫层为条形的板式橡胶支座,所述板式橡胶支座的厚度为5~15mm,宽度为50~150mm。更优选的,所述板式橡胶支座的厚度为10mm,宽度为100mm。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板式橡胶支座的宽度为朝向建筑外部方向延伸的宽度。
进一步的,各所述过渡板的平面形状可以设置成梯形、W型、波浪形、菱形、三角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所述过渡板为钢筋混凝土板、钢结构板或复合钢板中的一种,相邻所述过渡板之间设有缝隙。
进一步的,各所述过渡板沿垂直于所述边梁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大致呈倒置的L型。
进一步的,建筑外部为路面结构层,所述过渡板的第二侧与所述路面连接层连接,所述过渡板的第二侧设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过渡板的第二侧端部,另一部分埋设于所述路面结构层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第二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填海地区建筑的施工方法,所述建筑为前述设有过渡结构的建筑,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准备一个或多个过渡板;
将各个所述过渡板的第一侧可绕交接处转动地搭接至所述建筑的所述边梁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支设在所述建筑的室外地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边梁朝向建筑外部方向内凹形成分别向外、向上开口的台阶,所述台阶的长度方向沿所述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各所述过渡板的第一侧搭接在所述台阶上,所述过渡板的第二侧支设在所述建筑的室外地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台阶的底面朝向建筑外部方向延伸的宽度为200~400mm,优选宽度为300mm。
进一步的,在所述台阶处沿所述台阶的长度方向间隔埋设一根或多根插筋,在所述过渡板的第一侧中设置一个或多个对应于所述插筋的通孔,所述插筋的下部埋设在所述台阶的底面中,所述插筋的上部凸出于所述台阶的底面并设置于相应的所述通孔中,使所述过渡板的第一侧与所述边梁之间铰接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插筋为圆柱型钢筋,所述插筋的直径为10~30mm,长度为100~300mm,优选直径为20mm,长度为200mm。
作为改进之一,所述过渡板第一侧的通孔中设置套管,所述插筋的上部套入所述套管内部,所述套管是PVC管、PE管、PP管或ABS管中的一种,优选PVC管。
作为改进之一,所述台阶的下方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所述边梁朝向建筑外部方向的一侧向下、向外延伸形成,其长度方向大致沿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沿垂直于所述边梁长度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设置为矩形、梯形、五边形或牛腿型中的一种或几种,最优选的,支撑部沿垂直于所述边梁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为牛腿型。
作为改进之一,所述台阶的底面上设有找平层。优选的,所述找平层是厚度为8~15mm 的水泥砂浆层,更优选的,所述找平层是厚度为12mm 的水泥砂浆层。
作为改进之一,所述台阶的底面上或所述找平层上方设有缓冲垫层。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垫层为沿所述台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支座,其长度与所述台阶的长度大致相等,且所述缓冲垫层对应于所述插筋的位置设有孔,所述缓冲垫层穿过所述插筋设置在所述台阶的底面上或所述找平层上方。
可选的,所述缓冲垫层为板式橡胶支座或者聚四氟乙烯滑板支座。
优选的,所述缓冲垫层为条形的板式橡胶支座,所述板式橡胶支座的厚度为5~15mm,宽度为50~150mm。更优选的,所述板式橡胶支座的厚度为10mm,宽度为100mm。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板式橡胶支座的宽度为朝向建筑外部方向延伸的宽度。
进一步的,各所述过渡板的平面形状可以设置成梯形、W型、波浪形、菱形、三角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所述过渡板为钢筋混凝土板、钢结构板或复合钢板中的一种,相邻所述过渡板之间设有缝隙。
进一步的,各所述过渡板沿垂直于所述边梁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大致呈倒置的L型。
进一步的,建筑外部为路面结构层,所述过渡板的第二侧与所述路面连接层连接,所述过渡板的第二侧设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过渡板的第二侧端部,另一部分埋设于所述路面结构层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的建筑与室外地面之间设置有过渡板。当建筑外部土地发生沉降时,过渡板的自由端(铺设在室外地面上的部分)会随建筑外部的土地沉降而下降,即过渡板将绕其与边梁的交接处向下转动从而自动适应室外地面的沉降,过渡板仅略微向下倾斜,不至形成明显沉降差,在建筑出入口与建筑外部土地之间形成一个缓坡,这样的缓坡并不影响行人和/或车辆进出建筑,从而避免对建筑物出入口进行维修所带来的使用不便和维护成本增加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二建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未示出过渡板)。
图4-1是实施例二中过渡板的实现方式之一。
图4-2是实施例二中过渡板的实现方式之二。
图4-3是实施例二中过渡板的实现方式之三。
图5-1是实施例二中支撑部的实现方式之一。
图5-2是实施例二中支撑部的实现方式之二。
图5-3是实施例二中支撑部的实现方式之三。
图5-4是实施例二中支撑部的实现方式之四。
图6是图3的结构分解示意图(未示出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用于说明各部件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不特别限定各部件或组成部分的具体安装方位。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部件或组成部分,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部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建造于填海区上的建筑,该建筑首层的底板在位于建筑出入口区域的一侧设有的边梁。为解决填海地区建筑室外地面沉降所造成的建筑出入口(或建筑其他部位)与室外地面交接处的道路(或台阶)裂缝或高差,本实施例的建筑在其出入口处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过渡板,该过渡板的第一侧可绕交接处活动地搭接至该边梁,与该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则自由放置在建筑的室外地面上,即过渡板除了搭接至边梁的部分外,其余部分铺设在室外地面上。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建造于填海区上的建筑,该建筑首层的底板在位于建筑出入口区域100的一侧(即图1中建筑出入口区域的下侧)设有东西方向延伸(即图1中的右左方向)的边梁10。该边梁10搭接了四个矩形的过渡板31、32、33、34,这四个过渡板自左向右并排设置,它们之间的缝隙39的宽度为H。过渡板的第一侧311(图1中过渡板的上方)搭接在边梁10上,与该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312(图1中过渡板的下方)则支设在建筑的室外地面上。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过渡板的形状和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只要使过渡板能够衔接建筑出入口与室外地面即可,例如可根据需要将单个过渡板设置成梯形(参见图4-1)、W型(参见图4-2)、波浪形(参见图4-3)、菱形、三角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等,可以设置三个、四个、五个或者更多数量的过渡板,且每个过渡板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的过渡板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板、钢结构板或复合钢板。
为了将过渡板搭接至边梁10上,如图2、图3所示,边梁10的外侧(即朝向建筑外部的一侧)内凹形成分别向外(图中向右方向)、向上开口的台阶12,该台阶12的长度方向大致沿该边梁10的长度方向延伸。各过渡板的第一侧311(图2中所示左侧)支设在该台阶12上,第二侧312(图2中所示右侧)则设置在室外地面(图未示)上。另外,该台阶12的底面121低于边梁10的上表面11,该第一侧311的底面支撑在该台阶12的底面121上,该第一侧311的左端面则抵靠在该台阶12的侧面122上。此外,过渡板的第二侧312向下延伸形成一凸台313,使过渡板沿垂直于边梁10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大致呈倒置的L型。该凸台313支设在室外地面上,使过渡板的第一侧311的上表面大致与边梁10的上表面11大致齐平,形成平滑过渡结构以便行人和交通工具通行。在本实施例中,该台阶12的底面121朝向建筑外部方向延伸的宽度为200~400mm,优选宽度为300mm。
如图2、图3所示,该台阶12处还设有一根或多根插筋40,这些插筋40沿台阶1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在过渡板的第一侧311中设有一个或多个对应于插筋40的通孔313。每根插筋40的下部41埋设于台阶底面121中,上部44凸出于底面121并置于相应过渡板的第一侧311的相应通孔313中,使过渡板的第一侧311与边梁10之间形成铰接。也就是说,插筋40不仅可以限制该过渡板脱离该台阶12,还可以在过渡板因室外地面发生沉降时,允许该过渡板绕其与边梁的搭接处向下转动而变成缓坡,从而解决室外地面与建筑之间沉降差,避免了对建筑物出入口进行维修所带来的使用不便和维护成本增加问题。在本实施例中,该插筋40可采用常规钢筋或长条状金属杆,并根据实际受力情况采用相应规格和尺寸。例如,可采用直径为10~30mm,长度为100~300mm(优选直径20mm,长度200mm)的圆钢筋。
为了减少插筋40与过渡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给二者带来的磨损和/或破坏,延长二者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还在过渡板第一侧311的通孔313中设置套管50,当过渡板的第一侧311搭接在该台阶12处时,该插筋40的上部44刚好穿入该套管50中,且该插筋40的顶端未穿透过渡板。该套管50可采用塑料管或其他具有一定形变能力的管,例如PVC管、PE管、PP管或ABS管,本实施例优选PVC管。可以理解的是,插筋40的下部41插入台阶12的底面121中的长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只要保证过渡板与台阶12之间的搭接稳固,且插筋40有足够的形变量以适应过渡板因室外地面沉降而引起的转动即可,当然插筋40的顶端不应穿透连接板。
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台阶12的下方设置一支撑部13,该支撑部13从边梁10的底面向下、向外延伸形成,其长度方向大致沿边梁10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上表面用作台阶12的底面121,即台阶12的底面121和支撑部13的上表面共用同一面层。该支撑部13沿垂直于边梁10长度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牛腿型(参阅图2、图3),可以是上窄下宽的梯形(参阅图5-1),可以是上宽下窄的梯形(参阅图5-2),也可以是五边形(参阅图5-3),还可以是矩形(参阅图5-4)。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台阶的底面121平整,可以在该底面121上覆设找平层42,具体是覆设用于找平的水泥砂浆层。其中,水泥砂浆层的厚度为8~15mm,优选厚度为12mm。
进一步的,在台阶的底面121上设置缓冲垫层43,或者在找平层42上进一步设置缓冲垫层43,用于缓冲过渡板3对台阶底面121的压力。该缓冲垫层43为沿台阶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支座(参阅图6),其长度与台阶12的长度大致相等。该缓冲垫层43对应于插筋40的位置设有孔431(参阅图6),这些孔431使缓冲垫层43穿过插筋40设置在台阶12的底面121上或设置在找平层42上方。该缓冲垫层43可以采用板式橡胶支座或聚四氟乙烯支座,优选为条形的板式橡胶支座。板式橡胶支座的厚度为5~15mm,宽度为50~150mm,优选厚度为10mm、宽度为100mm的板式橡胶支座。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中,缓冲垫层可以有多种设置方式,可以采用本实施例中的一条连续的条形支座,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可以沿台阶的长度方向设置两条分别位于插筋两侧的条形支座,也可以设置一条能够穿过插筋的条形支座,并在该支座的两侧分别各设置一条形支座,用于提高缓冲台阶底面压力和支撑台阶底面的能力,还可以在一条连续的条形支座上方再设置一条或多条支座,即设置多层缓冲垫层。
此外,如图1所示,为避免因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使过渡板开裂,在本实施例中,在相邻的过渡板之间设有缝隙39,并且当过渡板与建筑外部的路面结构层200连接时,可以在连接处设置连接筋60(参阅图2),该连接筋60的一部分埋设于过渡板的第二侧312的端部(图2中右侧端部)中,另一部分则埋设于路面结构层中(图2未示)。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建造于填海区上的建筑的施工方法,以本实施例所述建筑为施工对象,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准备四个过渡板31、31、33、34;
将各个过渡板的第一侧311(图1中过渡板的上方)可绕交接处转动地搭接至建筑的边梁10上,与该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312(图1中过渡板的下方)支设在建筑的室外地面上。
具体地,在建筑首层底板位于建筑出入口区域100的一侧(即图1中建筑出入口区域的下侧)设置一条东西方向延伸(即图1中的右左方向)的边梁10,在该边梁10上搭接四个矩形过渡板31、32、33、34,使过渡板自左向右并排设置,并在各相邻过渡板之间设置宽度为H的缝隙。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过渡板的形状和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只要使过渡板能够衔接建筑出入口与室外地面即可,例如可根据需要将单个过渡板设置成梯形(参见图4-1)、W型(参见图4-2)、波浪形(参见图4-3)、菱形、三角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等,可以设置三个、四个、五个或者更多数量的过渡板,且每个过渡板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的过渡板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板、钢结构板或复合钢板。
在本施工方法中,为了将过渡板搭接至边梁10上,首先,使边梁10的外侧内凹形成分别向外、向上开口的台阶12,该台阶12的长度方向大致沿该边梁10的长度方向延伸。其次,在台阶12处沿台阶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一根或多根插筋40,并在过渡板的第一侧311中设置一个或多个对应于插筋40的通孔313。具体地,每根插筋40的下部41埋设于台阶底面121中,上部44凸出于台阶12的底面121并设置于相应的通孔313中,使过渡板的第一侧311与边梁10之间铰接转动。也就是说,插筋40不仅可以限制该过渡板脱离该台阶12,还可以在过渡板因室外地面发生沉降时,允许该过渡板绕其与边梁的搭接处向下转动而变成缓坡,从而解决室外地面与建筑之间沉降差,避免了对建筑物出入口进行维修所带来的使用不便和维护成本增加问题。在本实施例中,该插筋40可采用常规钢筋或长条状金属杆,并根据实际受力情况采用相应规格和尺寸。例如,可采用直径为10~30mm,长度为100~300mm(优选直径20mm,长度200mm)的圆钢筋。
将过渡板的第一侧311与边梁10铰接连接后,台阶12的底面121低于边梁10的上表面11,过渡板的第一侧311的底面支撑在台阶12的底面121上,该第一侧311的左端面则地靠在台阶12的侧面122上。此外,过渡板的第二侧312向下延伸形成一凸台313,使过渡板沿垂直于边梁10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大致呈倒置的L型。该凸台313支设在室外地面上,使过渡板的第一侧311的上表面大致与边梁10的上表面11大致齐平,形成平滑过渡结构以便行人和交通工具通行。在本实施例中,该台阶12的底面121朝向建筑外部方向延伸的宽度为200~400mm,优选宽度为300mm。
进一步的,为了减少插筋40与过渡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给二者带来的磨损和/或破坏,延长二者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还在过渡板第一侧311的通孔313中设置套管50,当过渡板的第一侧311搭接在该台阶12处时,该插筋40的上部44刚好穿入该套管50中,且该插筋40的顶端未穿透过渡板。该套管50可采用塑料管或其他具有一定形变能力的管,例如PVC管、PE管、PP管或ABS管,本实施例优选PVC管。可以理解的是,插筋40的下部41插入台阶12的底面121中的长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只要保证过渡板与台阶12之间的搭接稳固,且插筋40有足够的形变量以适应过渡板因室外地面沉降而引起的转动即可,当然插筋40的顶端不应穿透连接板。
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台阶12的下方设置一支撑部13,该支撑部13从边梁10的外侧向下、向外(图2中向右)延伸形成,其长度方向大致沿边梁10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上表面用作台阶的底面,即台阶的底面和支撑部的上表面共用同一面层。该支撑部13沿垂直于边梁10长度延伸方向的截面该形状可以是牛腿型(参见图2、图3),可以是上窄下宽的梯形(参阅图5-1),可以是上宽下窄的梯形(参阅图5-2),可以是也可以是五边形(参阅图5-3),还可以是矩形(参阅图5-4)。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台阶的底面121平整,可以在该底面121上覆设找平层42,具体是覆设用于找平的水泥砂浆层。其中,水泥砂浆层的厚度为8~15mm,优选厚度为12mm。
进一步的,在台阶的底面121上设置缓冲垫层43,或者在找平层42上进一步设置缓冲垫层43,用于缓冲过渡板3对台阶底面121的压力。该缓冲垫层43为沿台阶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支座(参阅图6),其长度与台阶12的长度大致相等。该缓冲垫层43对应于插筋40的位置设有孔431(参阅图6),这些孔431使缓冲垫层43穿过插筋40设置在台阶12的底面121上或设置在找平层42上方。该缓冲垫层43可以采用板式橡胶支座或聚四氟乙烯支座,,优选为条形的板式橡胶支座。板式橡胶支座的厚度为5~15mm,宽度为50~150mm,优选厚度为10mm、宽度为100mm的板式橡胶支座。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中,缓冲垫层可以有多种设置方式,可以采用本实施例中的一条连续的条形支座,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可以沿台阶的长度方向设置两条分别位于插筋两侧的条形支座,可以设置一条能够穿过插筋的条形支座,并在该支座的两侧分别各设置一条形支座,用于提高缓冲台阶底面压力和支撑台阶底面的能力,还可以在一条连续的条形支座上方再设置一条或多条支座,即设置多层缓冲垫层。
此外,如图1所示,为避免因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使过渡板开裂,在相邻的过渡板之间设有缝隙39,并且当过渡板与建筑外部的路面结构层200连接时,可以在连接处设置连接筋60(参阅图2),该连接筋60的一部分埋设于过渡板的第二侧312的端部(图2中右侧端部)中,另一部分则埋设于路面结构层中(图2未示)。
在本发明中,设置支撑部的长度及宽度、过渡板和第一连接钢筋的数量及大小应根据建筑出入口的使用要求以及建筑与建筑外部地面的沉降差大小确定,只要满足规范要求及使用功能即可。

Claims (10)

1.一种建于填海区的建筑,所述建筑首层设有建筑出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包括至少一过渡板,所述建筑首层的底板在位于所述建筑出入口区域设有边梁,各所述过渡板的第一侧可绕交接处转动地搭接至所述边梁,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支设在所述建筑的室外地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梁朝向建筑外部方向内凹形成分别向外、向上开口的台阶,所述台阶的长度方向沿所述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过渡板的第一侧支设在所述台阶上,所述过渡板的第二侧支设在所述建筑的室外地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处设有一根或多根插筋,所述过渡板第一侧中设有一个或多个对应于所述插筋的通孔,所述插筋沿所述台阶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各所述插筋的下部埋设于所述台阶的底面中,所述插筋的上部凸出于所述台阶的底面并置于所述过渡板第一侧的相应通孔中,所述过渡板的第一侧与所述边梁之间形成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板第一侧的通孔中设置套管,所述插筋的上部套入所述套管内部,所述套管是PVC管、PE管、PP管或ABS管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下方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所述边梁朝向建筑外部方向的一侧向下、向外延伸形成,其长度方向大致沿所述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的底面上设有找平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底面上或所述找平层上方设有缓冲垫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过渡板的平面形状可以设置成梯形、W型、波浪形、菱形、三角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所述过渡板为钢筋混凝土板、钢结构板或复合钢板中的一种,相邻所述过渡板之间设有缝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建筑外部为路面结构层,所述过渡板的第二侧与所述路面连接层连接,所述过渡板的第二侧设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过渡板的第二侧端部,另一部分埋设于所述路面结构层中。
10.一种填海地区建筑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为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建筑,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准备一个或多个过渡板;
将各个所述过渡板的第一侧可绕交接处转动地搭接至所述建筑的所述边梁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支设在所述建筑的室外地面上。
CN201510006717.1A 2015-01-07 2015-01-07 建于填海区的建筑及其施工方法 Active CN1045628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06717.1A CN104562887B (zh) 2015-01-07 2015-01-07 建于填海区的建筑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06717.1A CN104562887B (zh) 2015-01-07 2015-01-07 建于填海区的建筑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62887A true CN104562887A (zh) 2015-04-29
CN104562887B CN104562887B (zh) 2017-05-24

Family

ID=53079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06717.1A Active CN104562887B (zh) 2015-01-07 2015-01-07 建于填海区的建筑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6288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50294B2 (ja) * 2000-12-13 2003-09-22 新日本工業株式会社 覆工板の支持構造及び覆工方法
CN201390925Y (zh) * 2009-04-08 2010-01-27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路基构造
CN101748705A (zh) * 2008-12-22 2010-06-23 王锦文 围海造陆的方法
JP2013044104A (ja) * 2011-08-22 2013-03-04 Shinichi Tsubakimori 複層仮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道路舗装工法
CN203716051U (zh) * 2014-01-21 2014-07-16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种基于软土地基上的桥头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50294B2 (ja) * 2000-12-13 2003-09-22 新日本工業株式会社 覆工板の支持構造及び覆工方法
CN101748705A (zh) * 2008-12-22 2010-06-23 王锦文 围海造陆的方法
CN201390925Y (zh) * 2009-04-08 2010-01-27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路基构造
JP2013044104A (ja) * 2011-08-22 2013-03-04 Shinichi Tsubakimori 複層仮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道路舗装工法
CN203716051U (zh) * 2014-01-21 2014-07-16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种基于软土地基上的桥头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运标: "深圳地区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工程实例", 《广州建筑》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62887B (zh) 2017-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36749B (zh) 软土基连续沉箱施工方法
CN107059667A (zh) 门形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箱型涵洞及其施工方法
CN104846840B (zh) 一种浅埋软土加固综合管沟装置及施工方法
CN209227580U (zh) 一种下置于筏板基础的塔吊基础结构
CN105736001A (zh) 一种采用预制构件建造地铁车站的施工方法
CN110284497B (zh) 一种控制软土基坑下伏既有隧道结构变形的地基加固方法
CN105715068A (zh) 既有砖混结构隔震支座托换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4662455U (zh) 一种可调节斜撑加固基坑支护装置
CN108035379B (zh) 一种综合管廊及其施工方法
CN101215840B (zh) 飞机式基础加固予力工法
CN107246014A (zh) 可拆卸式基坑栈桥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6164380A (zh) 风力发电机预制基座
CN112012763B (zh) 一种双层初期支护的多连拱隧道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04385578U (zh) 一种建于填海区的建筑
US10794034B2 (en) Adapter frame
CN214613667U (zh) 一种开口式波纹钢涵洞结构
CN104562887A (zh) 建于填海区的建筑及其施工方法
CN212223970U (zh) 预制盖板后浇带止水临时封闭结构
CN208650067U (zh) 地下增层开挖新型支护结构
JP6263334B2 (ja) 床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舗装構造と舗装方法
CN109736371A (zh) 一种主动控制受扰动建筑物位移的结构和方法
CN106120853A (zh) 一种框架桥的逆序施工方法
CN105714856A (zh) 一种结构负一层和负二层分别顺作的地铁风道建造方法
CN112813858A (zh) 一种开口式波纹钢涵洞结构及其修筑方法
CN207714364U (zh) 既有建筑物基础被动补充与洞内托换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