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55508B - 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55508B
CN104555508B CN201410252559.3A CN201410252559A CN104555508B CN 104555508 B CN104555508 B CN 104555508B CN 201410252559 A CN201410252559 A CN 201410252559A CN 104555508 B CN104555508 B CN 1045555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recording medium
roller pair
transport roller
abutment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525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55508A (zh
Inventor
渡边洁
大槻直人
山川洋
山川洋一
荒井瑞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55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55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55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55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8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one or more rollers or balls and stationary pressing, supporting or guid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65H9/06Movable stops or gauges, e.g. rising and falling front sto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26Duplicate, alternate, selective, or coacting fee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36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65H9/004Deskewing sheet by abutting against a stop, i.e. producing a buckling of the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4Roller pairs with relative movement of the rollers to / from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10Size; Dimensions
    • B65H2511/11Leng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10Size; Dimensions
    • B65H2511/13Thick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该传送装置包括:抵接传送对象的前端的抵接元件;以及多个传送构件,这些传送构件在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抵接元件的上游并且将传送对象传送至抵接元件。传送对象是具有前端的第一传送对象或具有前端及表面的第二传送对象。传送构件之一或所述多个传送构件传送第一传送对象,并使第一传送对象的前端抵接所述抵接元件。当将传送对象从传送构件传送至传送对象抵接所述抵接元件的位置时,传送所述第二传送对象所需的传送力比传送所述第一传送对象所需的传送力大。用于传送所述第二传送对象的传送构件的数量比用于传送所述第一传送对象的传送构件的数量多。

Description

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平7-144796号公报公开了下面的结构。即,根据日本特开平7-144796号公报的构造包括具有相应的延伸至图像形成部的片材供应路径的多个片材供应单元。片材供应路径的长度互不相同。在此构造中,根据片材供应路径的长度设定从配准传感器检测到片材前端的时刻至片材传送体停止的时刻的时间段。因此,根据片材供应路径的长度设定片材前端抵接配准辊之间的咬合区时片材的弯曲量,从而可靠地抑制片材发生歪斜及起皱。而且,在根据日本特开平7-144796号公报的构造中,考虑图像形成设备的制造等过程中的变更校正从配准传感器检测到片材前端的时刻至片材传送体停止的时刻的时间段。因此,使抵接配准辊的片材在被进一步优化的条件下弯曲以利于抑制歪斜及起皱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在该传送装置中,在将第二传送对象传送至第二传送对象的前端与抵接元件抵接所需的传送力比将第一传送对象传送至第一传送对象的前端与抵接元件抵接所需的传送力大的情况下,可借助比传送第一传送对象的传送力大的传送力传送第二传送对象。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传送装置,该传送装置用于传送具有前端的传送对象,该传送装置包括:抵接所述传送对象的所述前端的抵接元件;以及在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抵接元件的上游的多个传送构件,所述传送构件将所述传送对象传送至所述抵接元件。在该传送装置中,所述传送对象是具有前端的第一传送对象或具有前端及表面的第二传送对象。在该传送装置中,所述传送构件之一或所述多个传送构件传送所述第一传送对象并使所述第一传送对象的所述前端抵接所述抵接元件。在该传送装置中,当将所述传送对象从所述传送构件传送至所述传送对象抵接所述抵接元件的位置时,传送所述第二传送对象所需的传送力比传送所述第一传送对象所需的传送力大。在该传送装置中,用于传送所述第二传送对象的传送构件的数量比用于传送所述第一传送对象的传送构件的数量多。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第二传送对象比第一传送对象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第二传送对象比第一传送对象长。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述多个传送构件包括:第一传送构件;在所述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传送构件的下游的第二传送构件;以及在所述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二传送构件的下游的第三传送构件。当传送所述第一传送对象时,所述第二传送构件使所述第一传送对象的所述前端抵接所述抵接元件。当传送所述第二传送对象时,所述第一传送构件与所述第二传送构件传送所述第二传送对象,并使所述第二传送对象的所述前端抵接所述抵接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第三传送构件接触所述第二传送对象的其中一个表面以便传送所述第二传送对象并使所述第二传送对象的所述前端抵接所述抵接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一种传送装置,该传送装置用于传送具有前端的传送对象,该传送装置包括:抵接所述传送对象的所述前端的抵接元件;以及在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抵接元件的上游的多个传送构件,所述传送构件将所述传送对象传送至所述抵接元件。在所述传送装置中,所述传送对象是第一传送对象或第二传送对象。在所述传送装置中,当将所述传送对象从所述传送构件传送至所述传送对象的所述前端抵接所述抵接元件的位置时,传送所述第二传送对象所需的传送力比传送所述第一传送对象所需的传送力大。在所述传送装置中,所述传送构件包括:第一传送构件,该第一传送构件将所述第二传送对象传送至所述第二传送对象抵接所述抵接元件的位置;以及第二传送构件,该第二传送构件将所述第一传送对象传送至所述第一传送对象抵接所述抵接元件的位置。在所述传送装置中,所述第二传送构件的摩擦系数低于所述第一传送构件的摩擦系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传送装置;以及在由传送装置传送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构造,在将第二传送对象传送至第二传送对象的前端与抵接元件抵接所需的传送力比将第一传送对象传送至第一传送对象的前端与抵接元件抵接所需的传送力大的情况下,可借助比传送第一传送对象的传送力大的传送力传送第二传送对象。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构造,可借助比传送第一传送对象的传送力大的传送力传送比第一传送对象厚的第二传送对象。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构造,可借助比传送第一传送对象的传送力大的传送力传送比第一传送对象长的第二传送对象。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构造,与由第三传送构件传送第二传送对象的情况相比,可增加第二传送对象前端的自由度。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构造,与第三传送构件在与第二传送对象的两个表面均接触的情况下传送第二传送对象相比,可增加第二传送对象的前端侧上的自由度,而与不使用第三传送构件传送第二传送对象的情况相比,可增大传送第二传送对象的传送力。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构造,与不使用具有高摩擦系数的传送构件传送第二传送对象的情况相比,相比于传送第一传送部件的传送力,可增大传送第二传送对象的传送力。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构造,在将第二传送对象传送至第二传送对象的前端与抵接元件抵接所需的传送力比将第一传送对象传送至第一传送对象的前端与抵接元件抵接所需的传送力大的情况下,可借助比传送第一传送对象的传送力大的传送力传送第二传送对象。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3A至图3D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歪斜校正机构中的第一校正操作的侧视图;
图4A至图4D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歪斜校正机构中的第二校正操作的侧视图;
图5A至图5D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歪斜校正机构中的第三校正操作的侧视图;
图6A至图6D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歪斜校正机构中的第四校正操作的侧视图;
图7A至图7D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歪斜校正机构中的第五校正操作的侧视图;以及
图8A至图8D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歪斜校正机构中的第六校正操作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设备10的构造)
首先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的构造。图1是图像形成设备10的构造的示意图。下面的描述中提到的X、-X、Y(上)、-Y(下)、Z及-Z方向由图中箭头的方向表示。而且在附图中,具有“x”的圆形符号表示从图面从前向后延伸的箭头,具有圆点的圆形符号表示从图面从后向前延伸的箭头。
如图1中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0包括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1(壳体),图像形成设备10的部件被容纳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中。多个片材容器12、图像形成部14、传送装置16及控制器20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1中。诸如纸张之类的记录介质P(均作为传送对象的实施例)被收容在片材容器12中。图像形成部14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传送装置16将记录介质P从片材容器12传送至图像形成部14。控制器20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0的部件的运行。
图像形成部14包括图像形成单元22Y、22M、22C及22K(下文称作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中间转印带24、第一转印辊26及第二转印辊28。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及黑色(K)色调剂图像。由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4上。第一转印辊26将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4上。第二转印辊28将已由第一转印辊26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4上的色调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24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图像形成部14的构造不限于上述构造。图像形成部14可使用任一构造,只要借助该构造使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P上即可。
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在中间转印带24的Y方向侧(上侧)沿X方向布置。如图2中所示,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各自包括可在单个方向(例如,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的感光体32。由于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被构造成彼此相似,图2中所示的图像形成单元22Y的构造是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中的代表。
充电器23、曝光装置36、显影装置38和清洁装置40在感光体32的旋转方向上从上游侧围绕感光体32依次设置。充电器23使感光体32充电。已由充电器23充电的感光体32借助曝光装置36曝光,从而在感光体32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38使利用曝光装置36形成在感光体32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色调剂图像。使清洁装置40接触感光体32从而移除残留在感光体32上的色调剂。
曝光装置36根据从控制器20(参见图1)传送的图像信号形成静电潜像。从控制器20传送的图像信号的实施例包括例如控制器20从外部设备获取的图像信号。
显影装置38包括显影剂供应体38A及多个传送部件38B。显影剂供应体38A向感光体32供应显影剂。传送部件38B在搅拌显影剂的同时传送待馈送至显影剂供应体38A的显影剂。
返回来参照图1,色调剂容器39设置在曝光装置36的上方。色调剂容器39容纳待供应至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的显影装置38的色调剂。
中间转印带24具有环形形状,并且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的-Y方向侧(下侧)。拉伸辊41、42、43、44及45设置在中间转印带24在内周侧上,中间转印带24在这些拉伸辊上被拉伸。中间转印带24在接触感光体32的同时通过使例如拉伸辊43旋转而在循环路径(旋转的)中沿单个方向(例如,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运动。拉伸辊42用作与第二转印辊28对置的对置辊。
每个第一转印辊26与相应一个感光体32中的对置,中间转印带24夹在二者之间。每个第一转印辊26与相应一个感光体32之间的咬合区被定义为形成在感光体32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4上的第一转印位置。
第二转印辊28与拉伸辊42对置,中间转印带24夹在二者之间。第二转印辊28与拉伸辊42之间的咬合区被定义为已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4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至记录介质P上的第二转印位置。
传送装置16包括馈送辊46、传送路径48及多个传送辊50。馈送辊46馈送容纳在片材容器12中的记录介质P。馈送辊46馈送的记录介质P经过传送路径48传送。馈送辊46馈送的记录介质P被沿传送路径48布置的多个传送辊50朝第二转印位置传送。传送装置16还包括歪斜校正机构60与配准辊80。歪斜校正机构60校正已由传送辊50传送至此的记录介质P的歪斜。配准辊80将已被校正了歪斜的记录介质P馈送至第二转印位置。在馈送记录介质P时,配准辊80调整记录介质P到达第二转印位置的正时,使得待转印的图像的位置匹配记录介质P的位置。稍后将描述歪斜校正机构60的细节。
传送部件59在传送方向上设置在第二转印位置的下游。传送部件59传送已借助第二转印辊28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传送部件59包括环形(连续的)传送带59A及辊对59B,传送带59A在该辊对上被拉伸。通过在将记录介质P保持在传送带59A的外周表面上的同时使辊对59B中的至少一个辊旋转,记录介质P被传送至稍后将描述的定影装置58。通过例如利用形成在传送带59A中的多个抽吸孔将记录介质P抽吸至传送带59A,从而记录介质P被保持在传送带59A上。
定影装置58在传送方向上设置在传送部件59的下游。已由第二转印辊28转印至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借助定影装置58被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在定影装置58中,借助由定影带58A施加的热及由加压辊58B施加的压力,色调剂图像被定影在已从传送部件59传送来的记录介质P上。
排出辊52在传送方向上设置在定影装置58的下游。其上已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1被排出至后处理装置200。后处理装置200包括诸如例如冷却单元(未示出)、校正单元(未示出)、检查单元(未示出)及输出单元(未示出)之类的部件。冷却单元使记录介质P冷却。校正单元校正记录介质P的弯曲。检查单元检查形成在记录介质P上的图像。记录介质P被排出至输出单元。
而且,传送路径37布置在定影装置58之下片材容器12之上的位置。一侧上已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经过传送路径37回到第二转印位置。已被排出辊52排出至后处理装置200的记录介质P由后处理装置200反转并馈送至传送路径37。已馈送至传送路径37的记录介质P被沿传送路径37布置的多个传送辊对35传送至歪斜校正机构60。歪斜校正机构60校正已传送至歪斜校正机构60的记录介质P的歪斜。然后,记录介质P由配准辊80馈送至第二转印位置。
(图像形成操作)
接着,描述由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执行的图像形成操作。通过图像形成操作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由馈送辊46从片材容器12馈送的记录介质P被多个传送辊50传送。多个传送辊50传送的每个记录介质P的歪斜被歪斜校正机构60校正。然后,记录介质P由配准辊80馈送至第二转印位置。
在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中,借助充电器23而带电的感光体32被曝光装置36曝光,从而在感光体32上形成静电潜像。此静电潜像由显影装置38显影,从而色调剂图像形成在感光体32上。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形成的各色色调剂图像在相应的第一转印位置处彼此叠置中间转印带24上,从而形成了彩色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4上的彩色图像在第二转印位置处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
其上已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由传送部件59传送至定影装置58。已被转印的色调剂图像由定影装置58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其上已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由排出辊52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1排出至后处理装置200。从而完成了一系列图像形成操作。
(歪斜校正机构60)
接着描述歪斜校正机构60的构造。图3A至图7D是歪斜校正机构60的构造的侧视图。尽管图3A至图7D中示出的传送路径48呈直线形,但是传送路径48实际上局部具有弯曲形状。
如图3A中所示,歪斜校正机构60包括抵接元件62及传送机构70。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在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抵接元件62上游的传送机构70将记录介质P传送至抵接元件62。
每个抵接元件62具有抵接部62A及底部62B。抵接部62A在侧视图(沿Z方向上看)中在Y方向(上下方向)上延伸。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部62A抵接。底部62B在侧视图(沿Z方向上看)中在X方向(传送方向)上延伸。在侧视图中(沿Z方向上看),具有这种抵接部62A与底部62B的抵接元件62呈L形。
多个抵接元件62沿Z方向布置,并且从记录介质P的一侧端至另一侧端抵接记录介质P的前端。抵接元件62各自被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1(参见图1)以能关于邻近底部62B的前端部(-X方向侧上的端部)的摆动轴线摆动的方式支撑。具体地说,如图3D中所示,抵接元件62均能在抵接位置(由双点划线表示)与退避位置(由实线表示)之间摆动。抵接位置处的抵接部62A定位在传送路径中。抵接部62A从传送路径离开移至退避位置。
如图3A中所示,传送机构70包括以下传送记录介质P的辊对:第一传送辊对71(第一传送构件的实施例)、第二传送辊对72(第二传送构件的实施例)及第三传送辊对73(第三传送构件的实施例)。第一传送辊对71、第二传送辊对72及第三传送辊对73在传送方向上从上游侧至下游侧依次布置。
第一传送辊对71包括布置在-Y方向侧(下侧)上的驱动辊71A及布置在Y方向侧(上侧)上的从动辊71B。在图3A至图3D中,驱动辊71A借助驱动单元(未示出)顺时针旋转。驱动辊71A使用例如具有由橡胶形成的外周部的橡胶辊。
从动辊71B由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1支撑,使得从动辊71B在接触位置(图3A中所示的位置)与分离位置(图3B中所示的位置)之间关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1可移动。在接触位置从动辊71B与驱动辊71A接触。在分离位置从动辊71B与驱动辊71A分离。从动辊71B被诸如例如弹簧之类的驱策元件(未示出)从分离位置朝接触位置驱策。从动辊71B借助例如凸轮(未示出)的运转从接触位置移动至分离位置,凸轮的运转使从动辊71B克服驱策元件(未示出)的驱策力。
在图3A至图3D中,在接触位置处从动辊71B被驱动辊71A的旋转驱动而逆时针旋转。因而,驱动辊71A及从动辊71B在记录介质P夹在二者之间的同时传送记录介质P。从动辊71B使用例如树脂辊,至少该树脂辊的外周部由树脂形成。
第二传送辊对72包括布置在-Y方向侧(下侧)上的驱动辊72A及布置在Y方向侧(上侧)上的从动辊72B。在图3A至图3D中,驱动辊72A借助驱动单元(未示出)顺时针旋转。
从动辊72B由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1支撑,使得从动辊72B在接触位置(图3A中所示的位置)与分离位置(图4A中所示的位置)之间关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1可移动。在接触位置从动辊72B与驱动辊72A接触。在分离位置从动辊72B与驱动辊72A分离。从动辊72B借助例如马达(驱动单元)在分离位置与接触位置之间移动。
在图3A至图3D中,在接触位置从动辊72B被驱动辊72A的旋转驱动而逆时针旋转。因而,驱动辊71A及从动辊71B在记录介质P夹在二者之间的同时传送记录介质P。
从动辊72B使用例如树脂辊,至少该树脂辊的外周部由树脂形成。驱动辊72A使用例如具有由橡胶形成的外周部的橡胶辊,驱动辊72A的橡胶的硬度高于驱动辊71A的橡胶的硬度。因而,第二传送辊对72对记录介质P的摩擦系数低于第一传送辊对71对记录介质P的摩擦系数。因此,记录介质P在第二传送辊对72上比在第一传送辊对71上容易打滑。
第三传送辊对73包括布置在-Y方向侧(下侧)上的驱动辊73A及布置在Y方向侧(上侧)上的从动辊73B。在图3A至图3D中,驱动辊73A借助驱动单元(未示出)逆时针旋转。驱动辊73A使用例如具有由橡胶形成的外周部的橡胶辊。
从动辊73B由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1支撑,使得从动辊73B在接触位置(图3C中所示的位置)与分离位置(图3A中所示的位置)之间关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1可移动。在接触位置从动辊73B与驱动辊73A接触。在分离位置从动辊73B与驱动辊73A分离。从动辊73B被诸如例如弹簧之类的驱策元件(未示出)从分离位置朝接触位置驱策。从动辊73B借助凸轮(未示出)的运转从接触位置移动至分离位置,凸轮的运转使从动辊73B克服驱策元件(未示出)的驱策力。
在图3A至图3D中,在接触位置从动辊73B被驱动辊73A的旋转驱动而顺时针旋转。因而,驱动辊73A及从动辊73B在记录介质P夹在二者之间的同时传送记录介质P。从动辊73B使用例如树脂辊,至少该树脂辊的外周部由树脂形成。
控制器20控制歪斜校正机构60的抵接元件62、第一传送辊对71、第二传送辊对72及第三传送辊对73,使得如下所述地执行校正操作。
(歪斜校正机构60中的校正操作)
为了校正仅被传送通过传送路径48的作为记录介质P的薄纸张的歪斜,例如,在歪斜校正机构60中执行以下的第一校正操作。为了校正被传送通过传送路径37的作为记录介质P的薄纸张的歪斜,例如,在歪斜校正机构60中执行以下的第二校正操作。不管作为记录介质P的厚纸张被通过哪条传送路径传送,为了校正厚纸张的歪斜,例如,在歪斜校正机构60中执行以下的第三校正操作。
在此,传送路径37的曲率大于传送路径48的曲率,因此,对记录介质P的传送阻力在传送路径37中比在传送路径48中大。因此,对于将片材从传送机构70传送至片材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的位置所需的传送力来说,用于将薄片材传送通过传送路径37的传送力大于用于将薄片材传送通过传送路径48的传送力。
而且,因为厚片材的刚度比薄片材的刚度大,所以不管片材被通过哪条传送路径传送,对于将片材从传送机构70传送至片材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的位置所需的传送力来说,厚片材所需的大于薄片材所需的。
因此,对于上述片材而言,将片材从传送机构70传送至片材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的位置所需的传送力按以下顺序从小到大设定为不同的值:仅传送通过传送路径48的薄片材、传送通过传送路径37的薄片材、厚片材。
(第一校正操作)
如图3A中所示,最初,在第一校正操作中,将第一传送辊对71的从动辊71B定位在接触位置并且使第一传送辊对71的驱动辊71A旋转。在第二传送辊对72中,将从动辊72B定位在接触位置并且使驱动辊72A旋转。此时,在第三传送辊对73中,从动辊73B定位在分离位置并且驱动辊73A的旋转停止。
因此,在咬合状态下第一传送辊对71与第二传送辊对72朝抵接元件62传送记录介质P。
如图3B中所示,在已经通过第二传送辊对72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之前,在第一传送辊对71中,驱动辊71A保持旋转而从动辊71B移动至分离位置。因此,在非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的驱动辊71A与在咬合状态下的第二传送辊对72将记录介质P传送至抵接元件62,并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在非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的驱动辊71A与在咬合状态下的第二传送辊对72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预定时间,然后停止旋转。通过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预定时间,记录介质P的前端的取向被校正成在沿抵接元件62的方向上,因此,校正了记录介质P的歪斜。
为了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可使驱动辊71A的旋转停止,使记录介质P仅借助第二传送辊对72传送至抵接元件62,使得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
接着,如图3C中所示,第三传送辊对73的从动辊73B移动至接触位置,从而将第三传送辊对73置于咬合状态。
接着,如图3D中所示,抵接元件62移动至相应的退避位置。此后,非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的驱动辊71A、咬合状态下的第二传送辊对72及咬合状态下的第三传送辊对73将记录介质P传送至配准辊80。
(第二校正操作)
如图4A中所示,最初,在第二校正操作中,将第一传送辊对71的从动辊71B定位在接触位置并且使第一传送辊对71的驱动辊71A旋转。在第二传送辊对72中,将从动辊72B定位在分离位置并且使驱动辊72A旋转。在第三传送辊对73中,从动辊73B定位在分离位置并且驱动辊73A的旋转停止。
因此,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与非咬合状态下的第二传送辊对72的驱动辊72A朝抵接元件62传送记录介质P。
如图4B中所示,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与非咬合状态下的第二传送辊对72的驱动辊72A进一步向抵接元件62传送记录介质P,以致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因为第一传送辊对71的摩擦系数比第二传送辊对72的摩擦系数大,所以在第二校正操作中,要借助比第一校正操作中大的传送力传送记录介质P来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
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与非咬合状态下的第二传送辊对72的驱动辊72A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预定时间,然后停止旋转。通过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预定时间,记录介质P的前端的取向被校正成在沿抵接元件62的方向上,因此,校正了记录介质P的歪斜。
接着,如图4C中所示,使第三传送辊对73的从动辊73B移动至接触位置,从而将第三传送辊对73设定在咬合状态。第二传送辊对72保持处于非咬合状态。
接着,如图4D中所示,抵接元件62移动至相应的退避位置。此后,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非咬合状态下的第二传送辊对72的驱动辊72A及咬合状态下的第三传送辊对73将记录介质P传送至配准辊80。
(第三校正操作)
如图5A中所示,最初,在第三校正操作中,将第一传送辊对71的从动辊71B定位在接触位置并且使第一传送辊对71的驱动辊71A旋转。在第二传送辊对72中,将从动辊72B定位在接触位置并且使驱动辊72A旋转。此时,在第三传送辊对73中,从动辊73B定位在分离位置并且驱动辊73A的旋转停止。
因此,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与第二传送辊对72朝抵接元件62传送记录介质P。
如图5B中所示,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与第二传送辊对72进一步向抵接元件62传送记录介质P,从而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在第三校正操作中,处于咬合状态而传送记录介质P的传送辊对的数量大于第一校正操作中这样的辊对的数量,并且大于第二校正操作中这样的辊对的数量。因此,在第三校正操作中,借助大于第一校正操作中且大于第二校正操作中的传送力传送记录介质P并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
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与第二传送辊对72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预定时间,然后停止旋转。通过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预定时间,记录介质P的前端的取向被校正成在沿抵接元件62的方向上,因此,校正了记录介质P的歪斜。
接着,如图5C中所示,将第三传送辊对73的从动辊73B移动至接触位置,从而将第三传送辊对73置于咬合状态。
接着,如图5D中所示,抵接元件62移动至相应的退避位置。此后,在第一传送辊对71、第二传送辊对72及第三传送辊对73处于咬合状态的情况下,驱动辊71A、72A及73A旋转从而将记录介质P传送至配准辊80。
如上所述,在第三校正操作中,处于咬合状态而传送记录介质P的传送辊对的数量大于第一校正操作中这样的辊对的数量,并且大于第二校正操作中这样的辊对的数量。因此,在第三校正操作中,借助大于第一校正操作中且大于第二校正操作中的传送力传送记录介质P并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
因此,将用于传送记录介质P的传送力按以下顺序从小到大设定为不同的值:第一校正操作、第二校正操作及第三校正操作。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在仅被传送通过传送路径48的薄片材上执行第一校正操作,以便校正薄片材的歪斜。在被传送通过传送路径37的薄片材上执行其中传送力比第一校正操作中的传送力大的第二校正操作,以便校正薄片材的歪斜。而且,在厚片材上执行其中传送力比第一校正操作中的传送力大并且比第二校正操作中的传送力大的第三校正操作,以便校正厚片材的歪斜。
即,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需要大的传送力将记录介质P(被传送通过传送路径37的薄片材、或厚片材)从传送机构70传送至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的位置时,相应地向记录介质P施加大的传送力以便传送记录介质P并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从而校正记录介质P的歪斜。
因此,即便当需要大的传送力将记录介质P传送至记录介质P与抵接元件62抵接的位置时,记录介质P也有效地与抵接元件62抵接,于是校正了记录介质P的歪斜。
与之相比,当需要小的传送力将记录介质P(仅被传送通过传送路径48的薄片材)传送至记录介质P与抵接元件62抵接的位置时,无需增大记录介质P借以与抵接元件62抵接的作用力。这抑制了记录介质P的前端屈曲。因此,不管将记录介质P传送至记录介质P与抵接元件62抵接的位置所需的传送力是大还是小,都会适当校正歪斜。
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送辊对71用于在第二校正操作中传送记录介质P。因为第一传送辊对71的摩擦系数比第一校正操作中使用的第二传送辊对72的摩擦系数大,所以用于传送记录介质P的传送力被有效增大了。
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送辊对71用于在第二校正操作中传送记录介质P。第一传送辊对71在传送方向上布置在用于第一校正操作中的第二传送辊对72的上游。因此,与不使用第一传送辊对71的情况相比,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不太可能受传送辊对的约束。这增大了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的自由度,因此,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容易对准抵接元件62。因此,有效校正了记录介质P的歪斜。
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第三校正操作中,处于咬合状态而传送记录介质P的传送辊对的数量比第一校正操作中这样的辊对的数量大,而且比第二校正操作中这样的辊对的数量大。因此,容易而且有效地增大了用于传送记录介质P的传送力。
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送辊对71在第三校正操作中传送记录介质P。第一传送辊对71在传送方向上布置在用于第一校正操作中的第二传送辊对72的上游。因此,与不使用第一传送辊对71的情况(例如,第二传送辊对72与第三传送辊对73传送记录介质P的情况)相比,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不太可能受传送辊对的约束。这增大了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的自由度,因此,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容易对准抵接元件62。因此,有效校正了记录介质P的歪斜。
如上所述,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校正了记录介质P的歪斜。这抑制了形成在记录介质P上的图像的方位(位置)相对于记录介质P偏移。
(变型例)
就歪斜校正机构60的部件的校正操作而言,除了第一校正操作至第三校正操作外,还存在例如下面的第四校正操作、第五校正操作及第六校正操作。
(第四校正操作)
如图6A中所示,最初,在第四校正操作中,将第一传送辊对71的从动辊71B定位在接触位置并且使第一传送辊对71的驱动辊71A旋转。在第二传送辊对72中,将从动辊72B定位在接触位置并且使驱动辊72A旋转。此时,在第三传送辊对73中,将从动辊73B定位在分离位置并且驱动辊73A旋转。
因此,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与第二传送辊对72及非咬合状态下的第三传送辊对73的驱动辊73A朝抵接元件62传送记录介质P。
如图6B中所示,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与第二传送辊对72及非咬合状态下的第三传送辊对73的驱动辊73A进一步向抵接元件62传送记录介质P,以致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与第二传送辊对72及非咬合状态下的第三传送辊对73的驱动辊73A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预定时间,然后停止旋转。通过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预定时间,记录介质P的前端的取向被校正成在沿抵接元件62的方向上,因此,校正了记录介质P的歪斜。
接着,如图6C中所示,第三传送辊对73的从动辊73B移动至接触位置,从而将第三传送辊对73设定在咬合状态。
接着,如图6D中所示,抵接元件62移动至相应的退避位置。此后,在第一传送辊对71、第二传送辊对72及第三传送辊对73被设定在咬合状态的情况下,驱动辊71A、72A及73A旋转从而将记录介质P传送至配准辊80。
在第四校正操作中,除了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与第二传送辊对72外,非咬合状态下的第三传送辊对73的驱动辊73A也用于传送记录介质P。因此,由比第三校正操作中的传送力大的传送力传送记录介质P,从而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因此,在保持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的自由度的同时增大了用于传送记录介质P的传送力。
(第五校正操作)
如图7A中所示,最初,在第五校正操作中,将第一传送辊对71的从动辊71B定位在接触位置并且使第一传送辊对71的驱动辊71A旋转。在第二传送辊对72中,将从动辊72B定位在接触位置并且使驱动辊72A旋转。在第三传送辊对73中,将从动辊73B定位在接触位置并且使驱动辊73A旋转。
因此,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与第二传送辊对72及咬合状态下的第三传送辊对73朝抵接元件62传送记录介质P。
如图7B中所示,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第二传送辊对72及第三传送辊对73进一步向抵接元件62传送记录介质P,从而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
接着,如图7C中所示,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第二传送辊对72及第三传送辊对73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预定时间,然后停止旋转。通过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预定时间,记录介质P的前端的取向被校正成在沿抵接元件62的方向上,因此,校正了记录介质P的歪斜。
接着,如图7D中所示,抵接元件62移动至相应的退避位置。此后,在第一传送辊对71、第二传送辊对72及第三传送辊对73在设定在咬合状态的情况下,驱动辊71A、72A及73A旋转从而将记录介质P传送至配准辊80。
在第五校正操作中,除了第一传送辊对71与第二传送辊对72外,同样处于咬合状态下的第三传送辊对73也用于传送记录介质P。因此,由比第四校正操作中的传送力大的传送力传送记录介质P,从而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
(第六校正操作)
如图8A中所示,最初,在第六校正操作中,将第一传送辊对71的从动辊71B定位在接触位置并且使第一传送辊对71的驱动辊71A旋转。在第二传送辊对72中,将从动辊72B定位在接触位置并且使驱动辊72A旋转。在第三传送辊对73中,将从动辊73B定位在接触位置并且使驱动辊73A的旋转。
因此,咬合状态下的第一传送辊对71与第二传送辊对72及咬合状态下的第三传送辊对73的驱动辊73A朝抵接元件62传送记录介质P。
如8B中所示,在已经通过第二传送辊对72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之前,在第一传送辊对71中,驱动辊71A停止旋转同时从动辊71B移动至分离位置。因此,咬合状态下的第二传送辊对72与第三传送辊对73将记录介质P传送至抵接元件62,从而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
如图8C中所示,咬合状态下的第二传送辊对72与第三传送辊对73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预定时间,将从动辊73B移动至分离位置,从而使第三传送辊对73处于非咬合状态,并且使第二传送辊对72与第三传送辊对73的旋转停止。通过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预定时间,记录介质P的前端的取向被校正成在沿抵接元件62的方向上,因此,校正了记录介质P的歪斜。通过使第三传送辊对73处于非咬合状态,保持了记录介质P在前端侧上的自由度。
接着,如图8D中所示,抵接元件62移动至相应的退避位置。此后,将从动辊73B移动至接触位置。在第一传送辊对71、第二传送辊对72及第三传送辊对73处于咬合状态的情况下,驱动辊71A、72A及73A旋转从而将记录介质P传送至配准辊80。
在第六校正操作中,咬合状态下的第二传送辊对72与第三传送辊对73传送记录介质P。因此,由至少比第二校正操作中的传送力大并且比第五校正操作中的传送力小的传送力传送记录介质P,从而使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元件62抵接。
因此,将用于传送记录介质P的传送力按下面的顺序从小到大设定为不同的值:第一校正操作、第二校正操作、第三校正操作、第四校正操作及第五校正操作。第六校正操作中的传送力至少比第二校正操作中的传送力大并且比第五校正操作中的传送力小。可使用除了第一校正操作至第六校正操作外的校正操作校正记录介质P的歪斜。
在前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校正操作应用至仅通过传送路径48传送的薄片材。然而,在第一校正操作至第五校正操作中,例如,第二校正操作或第三校正操作也可应用至仅通过传送路径48传送的薄片材。
在前述的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校正操作应用至通过传送路径37传送的薄片材。然而,例如,第三校正操作、第四校正操作或第六校正操作也可应用至通过传送路径37传送的薄片材,只要传送力比应用至仅通过传送路径48传送的薄片材的校正操作中的传送力大即可。
而且,在前述的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校正操作应用至厚片材。然而,例如,第四校正操作、第五校正操作或第六校正操作可应用至厚片材,只要传送力比应用至通过传送路径37传送的厚片材的校正操作中的传送力大即可。
在前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控制是针对三种类型的片材的,即,仅通过传送路径48传送的薄片材、通过传送路径37传送的薄片材、及厚片材。然而,控制可针对两种类型的片材或四种或多于四种的片材。
如前所述,影响将记录介质P从传送机构70传送至记录介质P与抵接元件62抵接的位置所需的传送力的条件之一是记录介质P的厚度(基重)。记录介质P的刚度根据记录介质P的厚度(基重)而改变。当厚度(基重)大时,将记录介质P从传送机构70传送至记录介质P与抵接元件62抵接的位置所需的传送力增大。
如前所述,影响传送力的另一条件是记录介质P被传送通过的传送路径。对记录介质P的传送阻力根据记录介质P被传送通过的传送路径而改变。当对记录介质P的传送阻力大时,将记录介质P从传送机构70传送至记录介质P与抵接元件62抵接的位置所需的传送力增大。
如前所述,影响传送力的另一条件是记录介质P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对记录介质P的传送阻力根据记录介质P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而改变。当对记录介质P的传送阻力大时,将记录介质P从传送机构70传送至记录介质P与抵接元件62抵接的位置所需的传送力增大。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依照根据上述条件确定的所需传送力选择校正操作就足够了。即,为需要大传送力的记录介质P选择使用大传送力的校正操作就足够了。
为说明和描述之目的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并不旨在穷举本发明或者将本发明限制于确切的公开内容。显然,多个变型和变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可适当组合以上多个变型例。所选择和描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及适用于所构想的具体用途的各种修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理应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5)

1.一种传送装置,该传送装置用于传送具有前端的传送对象,该传送装置包括:
抵接所述传送对象的所述前端的抵接元件;以及
在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抵接元件的上游的多个传送构件,所述传送构件将所述传送对象传送至所述抵接元件,所述多个传送构件包括:第一传送构件;在所述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传送构件的下游的第二传送构件;以及在所述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二传送构件的下游的第三传送构件,
其中,所述传送对象是具有前端的第一传送对象或具有前端及表面的第二传送对象,
其中,当将所述传送对象从所述传送构件传送至所述传送对象抵接所述抵接元件的位置时,传送所述第二传送对象所需的传送力比传送所述第一传送对象所需的传送力大,
其中,用于传送所述第二传送对象的传送构件的数量比用于传送所述第一传送对象的传送构件的数量多,并且
其中,当传送所述第二传送对象时,所述第一传送构件与所述第二传送构件以及仅与所述第二传送对象的上表面接触的所述第三传送构件致使所述第二传送对象的所述前端抵接所述抵接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传送对象比所述第一传送对象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传送对象比所述第一传送对象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传送构件的摩擦系数低于所述第一传送构件的摩擦系数。
5.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以及
在由所述传送装置传送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
CN201410252559.3A 2013-10-22 2014-06-09 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45555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9409A JP6255890B2 (ja) 2013-10-22 2013-10-22 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JP2013-219409 2013-10-22
JP2013-219409 2013-10-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55508A CN104555508A (zh) 2015-04-29
CN104555508B true CN104555508B (zh) 2018-02-23

Family

ID=52825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52559.3A Active CN104555508B (zh) 2013-10-22 2014-06-09 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42821B2 (zh)
JP (1) JP6255890B2 (zh)
CN (1) CN1045555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06486B2 (ja) * 2012-04-09 2014-10-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斜行補正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79004B2 (ja) * 2017-03-29 2021-06-0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9795904B (zh) * 2017-11-17 2020-09-01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读取装置、自动原稿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267717B2 (ja) * 2018-11-20 2023-05-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0580A (ja) * 1988-10-20 1990-04-23 Ricoh Co Ltd 搬送制御装置
JPH03195651A (ja) 1989-12-22 1991-08-27 Minolta Camera Co Ltd 用紙整合装置
JPH07144796A (ja) 1993-11-25 1995-06-06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
JPH07267423A (ja) * 1994-03-30 1995-10-17 Brother Ind Ltd 用紙搬送装置
JP3674197B2 (ja) * 1996-11-28 2005-07-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サイドレジストレーション装置
JP2002154698A (ja) * 2000-11-17 2002-05-2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シート体搬送装置
JP2004217330A (ja) * 2003-01-09 2004-08-05 Canon Inc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713418B2 (ja) * 2006-07-31 2011-06-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68068B2 (ja) * 2008-01-28 2013-03-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反転両面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63582B2 (ja) * 2008-05-20 2013-08-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026014A (ja) * 2009-07-21 2011-02-10 Fuji Xerox Co Ltd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04889B2 (ja) * 2009-12-29 2014-05-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2012140228A (ja) * 2011-01-05 2012-07-26 Ricoh Co Ltd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06486B2 (ja) * 2012-04-09 2014-10-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斜行補正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55508A (zh) 2015-04-29
US20150108706A1 (en) 2015-04-23
JP2015081169A (ja) 2015-04-27
JP6255890B2 (ja) 2018-01-10
US9242821B2 (en) 2016-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74817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9352916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sheet dis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40215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555508B (zh) 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US20100239337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10280020B2 (en)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98055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ifferential sheet conveying force of discharging rooler pair
US9139391B2 (en) Sheet convey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and method of preventing sheet skew
JP2015086040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25758B2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555509B (zh) 传送机构及图像形成设备
JP20121813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63099A (ja) 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8346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037745B2 (ja) 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2643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030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775766B2 (ja) シート状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66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236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84767A (ja) 蛇行補正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中間転写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39101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08069A (ja)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181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転写装置
JP2013212917A (ja)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