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53717B - 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53717B
CN104553717B CN201410497796.6A CN201410497796A CN104553717B CN 104553717 B CN104553717 B CN 104553717B CN 201410497796 A CN201410497796 A CN 201410497796A CN 104553717 B CN104553717 B CN 1045537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electric vehicle
framework
crossbeam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977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53717A (zh
Inventor
杉崎彻哉
桧垣智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53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3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53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37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其即使因侧面碰撞等而从车辆的侧面作用有碰撞能量,也能够稳定地吸收碰撞能量而可靠地保护高压电气安装部件。框体(28)在与一对地板框架(14)之间具有空间(S)而配设且支承于一对地板框架(14),该框体(28)收容蓄电池(27)且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框架构件(29)。框架构件(29)通过一端安装于框架构件(29)且另一端与地板框架(14)紧固连结的固定片(33)而支承于地板框架(14),固定片(33)具有弯曲部(33c)。

Description

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底板下具备高压电气安装部件且以电动机为驱动力源而进行行驶的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有一种蓄电池搭载结构,其在车辆碰撞时,使搭载的蓄电池相对于车辆向与冲击输入方向相同的方向相对地移动来吸收碰撞能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蓄电池搭载结构中,在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来提高车辆的刚性的横梁,且使将蓄电池与横梁螺栓紧固连结的长孔沿着与横梁相同的方向延伸,从而在车辆碰撞时,使蓄电池沿着横梁移动。即,使车辆刚性提高,且使蓄电池向冲击输入方向滑动来吸收碰撞能量,从而保护蓄电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82099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蓄电池搭载结构中,蓄电池通过穿过长孔的螺栓而固定于横梁,当因侧面碰撞等而作用有比螺栓的紧固连结力大的碰撞能量时,蓄电池克服紧固连结力而沿着横梁移动与长孔的长度对应的量来吸收碰撞能量。然而,碰撞能量的吸收程度依赖于螺栓的紧固连结力、蓄电池与横梁的接触部的摩擦力,而螺栓的紧固连结力或摩擦力难以管理成固定的大小,从而可能因作业者或气候的变动等而产生偏差。另外,因长期间的时效变化等而紧固连结力或摩擦力可能发生变化,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前述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其即使因侧面碰撞等而从车辆的侧面作用有碰撞能量,也能够稳定地吸收碰撞能量而可靠地保护蓄电池等高压电气安装部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电动车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电动车辆V),其具备配置在底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底板3)的下方的高压电气安装部件、对该高压电气安装部件进行收容的框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框体28)、对该框体进行支承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骨架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地板框架14),所述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高压电气安装部件包括蓄电池(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蓄电池27),
所述框体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框架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框架构件29),
所述一对骨架构件在所述框架构件的车宽方向两侧具有空间(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空间S)而配设,
所述框架构件通过一端安装于所述框架构件且另一端与所述骨架构件紧固连结的平板状的固定片(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固定片33)而支承于所述骨架构件,
所述固定片具有弯曲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弯曲部33c)。
本发明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中还收容有电气辅机部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DC-DC转换器41、ECU42),
所述电气辅机部件在所述框体内配置在所述蓄电池的车宽方向一侧。
本发明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片朝向所述骨架构件侧而向下延伸。
本发明第四方面在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片比所述框架构件刚性低。
本发明第五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片的向所述框架构件安装的安装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安装部33a)和向所述骨架构件紧固连结的紧固连结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紧固连结部33e)形成为截面L字状,
所述安装部安装在所述框架构件的向所述骨架构件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延伸设置部29b)上。
本发明第六方面在第五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所述延伸设置部和所述固定片相连的加强片(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加强片34)形成闭空间(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闭空间S1),
所述延伸设置部、所述固定片及所述加强片一体地接合。
本发明第七方面在第一~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弯曲部上具有脆弱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贯通孔33i)。
本发明第八方面在第一~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片的上方配设有当侧面碰撞时将所述高压电气安装部件向规定方向引导的导向构件,
该导向构件是在所述一对骨架构件上架设的横梁(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三横梁13),且在与所述固定片不同的位置与所述骨架构件紧固连结。
本发明第九方面在第八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一体形成在对所述高压电气安装部件进行覆盖的罩(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IPU罩4)上,
在所述横梁上安装有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加强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座椅支承构件16),
所述一对加强构件的与所述横梁相反侧的端部与在所述底板的下方配设的其他横梁(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横梁11)紧固连结。
本发明第十方面在第九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压电气安装部件配设在前座椅(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前座椅1)的下方,
对所述前座椅进行支承的一对座椅轨道中,内方的座椅轨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轨道1a)与所述加强构件和所述横梁紧固连结,外方的座椅轨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轨道1b)与所述底板紧固连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通过使固定片在弯曲部发生变形,由此能够吸收侧面碰撞的碰撞能量而可靠地保护高压电气安装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不用另行设置电气辅机部件的保护机构,也能够对电气辅机部件进行保护,以免其受到碰撞的影响,从而能够抑制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由于固定片朝向骨架构件侧而向下延伸,因此能够将侧面碰撞时的固定片的变形方向限制为规定的方向,能够使高压电气安装部件向侧方移动,从而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由于固定片比框架构件刚性低,因此碰撞时的变形被限定于固定片,能够防止框架构件的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通过延伸设置部对固定片进行加强,由此能够提高固定片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由于延伸设置部、固定片及加强片一体地接合,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固定片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由于在弯曲部上具有脆弱部,因此在碰撞时固定片的变形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通过横梁,在碰撞时限制高压电气安装部件的向上方的移动而使其向侧方移动,且能够抑制骨架构件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通过一对与横梁连结的加强构件,能够进一步抑制碰撞时的骨架构件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通过经由了座椅轨道的座椅构件进行连结/加强,来抑制与碰撞时的变形相伴的加强构件的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骨架构件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上侧观察本发明的电动车辆的车室而得到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向视剖视图。
图3是收容在IPU壳体中的IPU的立体图。
图4是框架构件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5是表示通过固定片将框架构件固定于地板框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a)是表示碰撞前的框架构件的安装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6(b)是表示因碰撞而变形后的框架构件的安装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前座椅
1a 座椅轨道(内方的座椅轨道)
1b 座椅轨道(外方的座椅轨道)
2 骨架构件
3 底板
4 IPU罩(罩)
11 第一横梁(骨架构件,其他横梁)
12 第二横梁(骨架构件)
13 第三横梁(骨架构件、导向构件)
14 地板框架(骨架构件)
16 座椅支承构件
21 IPU壳体
26 蓄电池单元
27 蓄电池(高压电气安装部件)
28 框体
29 框架构件
29b 延伸设置部
33 固定片
33a 安装部
33c 弯曲部
33e 紧固连结部
33i 贯通孔(脆弱部)
34 加强片
41 DC-DC转换器(电气辅机部件)
42 ECU(电气辅机部件)
S 空间
S1 闭空间
V 电动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沿着符号的方向观察,附图中所示的箭头表示车辆的位置关系。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是通过电动机的驱动力进行行驶的电动车辆,该电动机通过从配置在底板下的IPU(Intelligent Power Unit)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V具备:设置有前座椅1的地板F;主要配置在地板F下的骨架构件2;在前座椅1的下方且在地板F下配置的IPU20;以及IPU保护壳体8。
地板F具备:在构成骨架构件2的一部分的一对地板框架14上固定的大致板状的底板3;在该底板3上设置的IPU罩4;在底板3及IPU罩4的上表面粘贴的内装构件的地板地毯(未图示)。
在底板3上的与前座椅1的下方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3a,IPU20的上部侧超过底板3而配置在前座椅1下的空间中。
IPU罩4是向上方鼓出且在下表面侧具有内部空间的罩构件,以覆盖底板3的开口部3a的方式固定在底板3上,来覆盖IPU20的上部。而且,在IPU罩4的左右两侧设有对IPU20进行冷却的空气的吸入管道51。
骨架构件2具备: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边梁10;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第三横梁13;在下边梁10的内方配置而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地板框架14;从下边梁10向内方延伸出而与地板框架14连结的一对辅助框架15。
第一横梁11在比IPU20靠前方的位置固定在一对下边梁10之间而配置在地板F下。第二横梁12在IPU20的后方固定在一对地板框架14之间而配置在地板F下。
另外,第一横梁11与第二横梁12在前后方向上空出间隔而配置,在第一横梁11与第二横梁12之间形成有能够收容IPU20的空间。
并且,如图2所示,以第一横梁11与第二横梁12之间的空间和第二横梁12的上方的空间位于前座椅1的下方的方式、即成为底板3的开口部3a的下方的方式来设置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由此,能够将以跨底板3的开口部3a的方式配置的IPU20的下部收容在地板F下。
第三横梁13是一体地形成在IPU罩4上而沿着IPU罩4的上表面向左右方向延伸出的横梁,配置在前座椅1的中央部下方、即配置在IPU20的中央部上方,更详细而言,配置于在后述的蓄电池27的后部侧配置的框架构件29的上方。第三横梁13的两端在底板3上延伸,且通过贯通底板3而与地板框架14螺合的未图示的螺栓固定。
另外,在第三横梁13上紧固连结有从前表面沿着IPU罩4向前方延伸且固定于第一横梁11的座椅支承构件16,在该座椅支承构件16上紧固连结有前座椅1的内侧腿部的座椅轨道1a。另外,前座椅1的外侧腿部的座椅轨道1b与底板3紧固连结。由此,将前座椅1稳定地支承。
另外,IPU保护壳体8固定于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隔着空隙H而对收容IPU20的IPU壳体21的前后及下方进行覆盖,来保护IPU20,以免受到泥水或石子等的影响。
接着,对IPU20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IPU20具备蓄电池单元26和由DC-DC转换器41、ECU42、冷却风扇43及接线台44等构成的电气辅机部件,且收容于IPU壳体21。
蓄电池单元26配置在IPU壳体21的前部左侧,DC-DC转换器41及ECU42上下重叠地配置在IPU壳体21的前部右侧。另外,冷却风扇43及接线台44分别配置在DC-DC转换器41及蓄电池单元26的后方。
DC-DC转换器41是使从蓄电池27供给的直流电力的电压降压的构件。ECU42对电动车辆V的各种电气安装设备进行控制。冷却风扇43是鼓风机,具有圆筒状的叶轮,从叶轮的旋转轴方向的一方吸入空气,并向叶轮的切线方向排出空气而对蓄电池27等进行冷却。接线台44将蓄电池27的直流电力向未图示的动力驱动单元或DC-DC转换器41配电。
IPU壳体21是上方开口的浅底的框体,如图2所示,IPU壳体21的后部侧底壁即后底部21b以比前部侧底壁即前底部21a成为上方的方式形成。由此,IPU壳体21的后部侧的收容空间在高度方向上变小,另一方面,在IPU20的后部侧下方形成能够配置第二横梁12的空间。
蓄电池单元26具备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池27、收容多个蓄电池27、DC-DC转换器41及ECU42的框体28。
框体28具备在蓄电池27的前后配置的大致平板状的一对框架构件29、在蓄电池27的下方配置的大致平板状的底板(未图示)及在蓄电池27的左右配置的一对侧板31,将一对框架构件29的下端螺纹紧固于底板的前后端,并将一对侧板31螺纹紧固于一对框架构件29的侧面,由此将箱状的框体28组装为一体。在箱状的框体28的内侧收容有蓄电池27、DC-DC转换器41及ECU42。
如图4所示,一对框架构件29具有夹持蓄电池27的前后表面的平板部29a和从该平板部29a的左右两端的上部向左右方向外方(车宽方向斜下方)延伸的延伸设置部29b。在平板部29a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32,通过穿过贯通孔32的未图示的螺栓,将由一对平板部29a夹持的蓄电池27的端板(未图示)固定。由此,将蓄电池27支承于框体28。在延伸设置部29b上利用点焊而固定有通过薄板金属的冲压加工而形成的固定片33。需要说明的是,在蓄电池27的前方配置的框架构件29和在蓄电池27的后方配置的框架构件29根据部件安装的情况等而可以使细微部分的形状不同。
另外,在延伸设置部29b上设有安装孔22,来将IPU壳体21固定。因此,IPU壳体21经由一对框架构件29而以悬垂的状态固定在底板3的开口部3a内。
固定片33中,连结成截面L字形状的安装部33a和连结部33b以沿着平板部29a的左右端部及延伸设置部29b的方式经由弯曲部33c而弯曲,且安装部33a被点焊于平板部29a及延伸设置部29b。从延伸设置部29b的下端向正交的方向(后方)延伸的连结部33b具有从弯曲部33c朝向地板框架14侧而向下延伸的倾斜部33d、通过螺栓23(参照图5)与地板框架14紧固连结的水平的紧固连结部33e,在紧固连结部33e上还设有与延伸设置部29b对置的对置部33f和将对置部33f的上部弯曲形成为大致L字形的上表面33g。固定片33通过比框架构件29的材料刚性低的板材(软材)形成,弯曲部33c在侧面碰撞时折弯来吸收碰撞能量。
在紧固连结部33e上形成有用于通过螺栓将框架构件29(框体28)向地板框架14固定的螺纹孔33h。另外,在倾斜部33d上形成有作为脆弱部的贯通孔33i。需要说明的是,固定片33只要一端安装于框架构件29且另一端与地板框架14紧固连结即可,可以采用任意的形状。另外,固定片33可以与地板框架14直接紧固连结,或者也可以经由从地板框架14延伸设置的加强构件(未图示)而与底板3紧固连结。这种情况下,加强构件可以紧固连结或焊接于地板框架14。
另外,在将延伸设置部29b的上部弯曲形成为大致L字形的上表面29c和将固定片33的对置部33f的上部弯曲形成为大致L字形的上表面33g一体地接合有通过薄板金属形成为截面大致曲轴状的加强片34,从而通过延伸设置部29b、固定片33及将两者29b、33相连的加强片34形成闭空间S1。由此,将固定片33加强。
如图5所示,将蓄电池单元26、DC-DC转换器41及ECU42通过框体28支承而收容在IPU壳体21内的IPU20在IPU壳体21安装于框架构件29的状态下,从上方向底板3的开口部3a插入。并且,IPU20经由通过螺栓23安装于框架构件29的固定片33而固定于地板框架14。
需要说明的是,在蓄电池27的后方配置的框架构件29和第三横梁13配置在沿着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但相对于地板框架14固定的固定位置互不相同。具体而言,第三横梁13的固定位置设定在比框架构件29(固定片33)的固定位置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IPU壳体21与地板框架14之间设有空间S,从而IPU壳体21以悬垂的状态固定在底板3的开口部3a内。另外,蓄电池27以收容于框体28的状态经由刚性比较低的固定片33而固定于地板框架14。由此,在蓄电池27与地板框架14之间,在车宽方向两侧确保有规定的空间S。
另外,如图2所示,在IPU2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有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在上方配置有第三横梁13,从而IPU20位于由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及第三横梁13包围的区域内。而且,在蓄电池27的后方配置的框架构件29配置在第三横梁13的正下方。
接着,参照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V的侧面碰撞时的变形进行说明。通常时,如图6(a)所示,蓄电池27在与一对地板框架14之间设有空间S的状态下,以收容于框体28的状态经由框架构件29的固定片33而固定于地板框架14,且通过固定片33、延伸设置部29b及加强片34所具有的刚性而相对于与行驶相伴的振动等被稳定地支承。
并且,如图6(b)所示,当从电动车辆V的侧方作用有大的冲击力P时,地板框架14有时会变形而向车辆内侧移动。此时,在经由固定片33而固定于地板框架14的框体28上当然也作用有该冲击力P。但是,通过使刚性比较低的固定片33在弯曲部33c折弯,从而对蓄电池27直接进行支承的框体28(框架构件29)不会变形,能够抑制对蓄电池27的影响。由于固定片33朝向斜下方(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为右斜下方)延伸,因此弯曲部33c的折弯方向被限定为使固定片33的前端接近蓄电池27的规定的方向。即,固定片33的变形方向被控制。
由于在地板框架14与蓄电池27之间设有空间S,因此即使地板框架14变形,通过向空间S进入,也能够防止与蓄电池27的干涉。由此,能够对蓄电池27、与蓄电池27一起收容在框体28内的DC-DC转换器41及ECU42进行保护,以免受到侧面碰撞的影响。
另外,IPU20由第一、第二、第三横梁11、12、13包围而配置在车宽方向上的车身的刚性、强度高的区域,因此能够对蓄电池单元26、DC-DC转换器41及ECU42进行更可靠地保护,以免受到侧面碰撞的影响。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V,框体28在与一对地板框架14之间具有空间S而配设且支承于一对地板框架14,该框体28收容蓄电池27,且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框架构件29。框架构件29通过一端安装于框架构件29且另一端与地板框架14紧固连结的固定片33而支承于地板框架14,固定片33具有弯曲部33c,因此当侧面碰撞时在弯曲部33c发生变形,由此能够吸收碰撞能量而可靠地保护蓄电池27。
另外,收容于框体28内的DC-DC转换器41及ECU42在框体28内配置于蓄电池27的车宽方向一侧,因此不用另行设置保护机构,也能够保护DC-DC转换器41、ECU42,以免受到侧面碰撞的影响。
而且,固定片33朝向地板框架14侧而向下延伸,因此能够将侧面碰撞时的固定片33的变形方向限制为规定的方向而使框体28向侧方移动。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S,能够更可靠地保护蓄电池27。
另外,由于固定片33比框架构件29刚性低,因此碰撞时的变形被限定为固定片33,能够防止框体28的变形。
另外,固定片33的向框架构件29安装的安装部33a和向地板框架14紧固连结的紧固连结部33e形成为截面L字状,安装部33a安装在框架构件29的向地板框架14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29b上,因此能够通过延伸设置部29b对固定片33进行加强,从而能够提高固定片33的强度。
另外,由于具有将延伸设置部29b和固定片33相连而形成闭空间S1的加强片34,且延伸设置部29b、固定片33及加强片34一体地接合,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固定片33的强度。
另外,由于在弯曲部33c上具有作为脆弱部的贯通孔33i,因此在侧面碰撞时,固定片33的变形变得容易。
另外,在固定片33的上方配设有当侧面碰撞时将蓄电池27向规定方向引导的第三横梁13。第三横梁13在一对地板框架14上架设配置且在与固定片33不同的位置与一对地板框架14紧固连结,因此通过第三横梁13,在侧面碰撞时限制蓄电池27的向上方的移动而使其向侧方移动,且能够抑制地板框架14的移动。通过抑制地板框架14的移动,能够抑制蓄电池27的过剩的移动及变形。
另外,第三横梁13一体地形成在覆盖IPU20的IPU罩4上,并且在第三横梁13上安装有沿着电动车辆V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座椅支承构件16。一对座椅支承构件16的与第三横梁13相反侧的端部与在底板3下配设的第一横梁11紧固连结,因此通过与第一及第三横梁11、13连结的座椅支承构件16,能够进一步抑制侧面碰撞时的地板框架14的移动及变形。
而且,蓄电池27配设在前座椅1的下方,对前座椅1进行支承的一对座椅轨道中,内方的座椅轨道1a与座椅支承构件16和第三横梁13紧固连结,外方的座椅轨道1b与底板3紧固连结,因此通过经由了座椅轨道1a、1b的座椅构件进行连结/加强,来抑制与侧面碰撞时的变形相伴的座椅支承构件16的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地板框架14的移动及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前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变形、改良等。作为适用车辆,对仅以电动机为驱动源的电动机动车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没有限定于此,也可以为例如混合动力机动车。

Claims (9)

1.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配置在底板的下方的高压电气安装部件、对该高压电气安装部件进行收容的框体、对该框体进行支承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骨架构件,所述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高压电气安装部件包括蓄电池,
所述框体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框架构件,
所述框架构件通过朝向所述骨架构件侧而向下延伸的、具有弯曲部和倾斜部的平板状的固定片,以在所述框架构件的车宽方向两侧具有空间的方式支承于所述骨架构件,
在所述倾斜部上形成有脆弱部,
所述脆弱部将所述固定片的变形方向控制成接近所述蓄电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中还收容有电气辅机部件,
所述电气辅机部件在所述框体内配置在所述蓄电池的车宽方向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片比所述框架构件刚性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片的向所述框架构件安装的安装部和向所述骨架构件紧固连结的紧固连结部形成为截面L字状,
所述安装部安装在所述框架构件的向所述骨架构件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所述延伸设置部和所述固定片相连的加强片形成闭空间,
所述延伸设置部、所述固定片及所述加强片一体地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片的上方配设有当侧面碰撞时将所述高压电气安装部件向规定方向引导的导向构件,
该导向构件是在所述一对骨架构件上架设的横梁,且在与所述固定片不同的位置与所述骨架构件紧固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一体形成在对所述高压电气安装部件进行覆盖的罩上,
在所述横梁上安装有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加强构件,
所述一对加强构件的与所述横梁相反侧的端部与在所述底板的下方配设的其他横梁紧固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压电气安装部件配设在前座椅的下方,
对所述前座椅进行支承的一对座椅轨道中,内方的座椅轨道与所述加强构件和所述横梁紧固连结,外方的座椅轨道与所述底板紧固连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为贯通孔。
CN201410497796.6A 2013-10-23 2014-09-25 电动车辆 Active CN1045537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0475 2013-10-23
JP2013220475A JP5899182B2 (ja) 2013-10-23 2013-10-23 電気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53717A CN104553717A (zh) 2015-04-29
CN104553717B true CN104553717B (zh) 2017-10-13

Family

ID=53011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7796.6A Active CN104553717B (zh) 2013-10-23 2014-09-25 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99182B2 (zh)
CN (1) CN1045537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12163B2 (ja) * 2016-04-21 2019-05-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6431882B2 (ja) * 2016-08-24 2018-1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6855901B2 (ja) 2017-04-21 2021-04-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高電圧ユニット
KR102440612B1 (ko) * 2017-12-15 2022-09-05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측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6688275B2 (ja) * 2017-12-20 2020-04-28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用電池パック保護構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6521046B1 (ja) * 2017-12-26 2019-05-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JP6624526B2 (ja) * 2018-02-15 2019-12-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689911B2 (ja) * 2018-05-25 2020-04-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体
JP7433748B2 (ja) * 2018-05-31 2024-02-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ユニット
JP7067334B2 (ja) * 2018-07-18 2022-05-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WO2020044792A1 (ja) * 2018-08-28 2020-03-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配置構造
JP7124719B2 (ja) * 2019-01-11 2022-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US11165119B2 (en) * 2019-05-30 2021-11-02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JP7050036B2 (ja) * 2019-10-03 2022-04-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WO2022215111A1 (ja) * 2021-04-05 2022-10-1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高電圧電子ユニット車載構造
DE102022002632A1 (de) 2021-07-19 2023-01-19 Mercedes-Benz Group AG Energieabsorbierende Vorrichtung für Elektrofahrzeug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2099A (ja) * 2004-12-27 2006-07-13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EP2214225A1 (en) * 2007-11-21 2010-08-04 Honda Motor Co., Ltd. Electric power source device for vehicle
CN101909914A (zh) * 2008-02-07 2010-1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车辆
CN201922916U (zh) * 2011-01-28 2011-08-10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蓄电池安装支架
CN202200820U (zh) * 2011-07-28 2012-04-25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蓄电池的连接支架
CN102754239A (zh) * 2010-02-04 2012-10-24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加强构件的电池组
WO2013088896A1 (ja) * 2011-12-15 2013-06-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DE102012200350A1 (de) * 2012-01-11 2013-07-11 Zf Friedrichshafen Ag Anordnung zum Befestigen eines Energiespeich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85020B2 (ja) * 2005-06-02 2009-1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源装置
JP2007001513A (ja) * 2005-06-27 2007-01-11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搭載品の取付構造
JP4386131B2 (ja) * 2007-12-05 2009-12-1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
JP2011168242A (ja) * 2010-02-22 2011-09-01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
JP2012086584A (ja) * 2010-10-15 2012-05-10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池パックの搭載構造
JP5712956B2 (ja) * 2012-03-22 2015-05-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2099A (ja) * 2004-12-27 2006-07-13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EP2214225A1 (en) * 2007-11-21 2010-08-04 Honda Motor Co., Ltd. Electric power source device for vehicle
CN101909914A (zh) * 2008-02-07 2010-1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车辆
CN102754239A (zh) * 2010-02-04 2012-10-24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加强构件的电池组
CN201922916U (zh) * 2011-01-28 2011-08-10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蓄电池安装支架
CN202200820U (zh) * 2011-07-28 2012-04-25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蓄电池的连接支架
WO2013088896A1 (ja) * 2011-12-15 2013-06-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DE102012200350A1 (de) * 2012-01-11 2013-07-11 Zf Friedrichshafen Ag Anordnung zum Befestigen eines Energiespeiche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99182B2 (ja) 2016-04-06
JP2015081042A (ja) 2015-04-27
CN104553717A (zh) 2015-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53717B (zh) 电动车辆
US9073428B2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control unit
CN104175851B (zh) 车体结构
JP5880724B2 (ja) 車両用機器の取付構造
US20190002026A1 (en) Vehicle body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JP5597681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9079504B2 (en) Electric automobile
CN109263727A (zh) 车辆前部结构
TW201425112A (zh) 貨運車形電動車之框架結構
US9576701B2 (en) High-voltage wire wiring structure in vehicle
CN107074088B (zh) 车辆
US20130065099A1 (en) Cooling device of vehicle battery
JP2006219020A (ja) モータルーム内部品搭載構造およびモータルーム内衝撃吸収構造
JP2012144242A (ja) 車両の蓄電装置配設構造
CN203600972U (zh) 一种车辆底盖结构
JP2012035744A (ja) 車両
JP6284041B2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6861751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3147901B (zh) 车辆的底板构造
JP2015209117A (ja) 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ー搭載構造
CN113212562B (zh) 车辆的地板构造
JP5971132B2 (ja) 車両用電装部品の支持装置
JP6717027B2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JP5557327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KR101372372B1 (ko) 차량용 배터리의 장착 보강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