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53341B - 液滴排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滴排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53341B
CN104553341B CN201410566568.XA CN201410566568A CN104553341B CN 104553341 B CN104553341 B CN 104553341B CN 201410566568 A CN201410566568 A CN 201410566568A CN 104553341 B CN104553341 B CN 1045533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ladeur train
charging member
rib
close lid
op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6656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53341A (zh
Inventor
友松伸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5533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33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533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33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滴排出装置,能够提高可靠性并且使用便利清洁性良好。液滴排出装置(10)的特征在于,具备:滑架(37),其供向记录介质(P)排出液滴的液滴排出头(32)搭载;滑架移动机构(39),其使上述滑架(37)在与输送上述记录介质(P)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往复移动;以及外装壳体(20),其具有将上述滑架(37)的滑架移动区域(s)的至少一部分敞开的开闭盖(60、70),上述开闭盖(60、70)在闭合状态下与上述滑架移动区域(s)对置的面,具备具有规定高度(H)的多个肋(62、75),在上述多个肋(62、75)之间,以使吸附微小液滴的吸附面(81a)露出的方式,配置有带电部件(80)。

Description

液滴排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将液体作为液滴向介质排出的液滴排出头的液滴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各种领域使用了液滴排出装置。作为液滴排出装置的一个方式,公知有具备作为将墨水对记录纸张排出的液滴排出头的喷墨头的喷墨记录装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从喷墨头排出的墨滴(液滴)的一部分有可能成为墨雾(微小的液滴)在壳体内浮游。会担心浮游的墨雾附着于壳体内的部件等而产生各种不良情况。因此,在喷墨记录装置中,作为这种墨雾的对策,提出了各种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喷墨记录装置内设置带电部件来积极地捕集浮游的墨雾的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64412号公报
优选,带电部件设置为与产生墨雾的喷墨头的移动区域对置。能够考虑覆盖移动区域的上表面的壳体部分作为与喷墨头的移动区域对置的地方。一般在该壳体部分设置有在交换墨盒等维护时进行开闭的开闭盖。若在该开闭盖设置带电部件,则能够覆盖喷墨头的移动区域整体并且具有容易交换受到污染的带电部件等优点。然而,存在如下课题:在打开了开闭盖的情况下,由于吸附有墨雾的带电部件露出,所以用户的手、衣服等与带电部件接触从而受到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产生的,并且能够作为以下方式或者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一种液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滑架,其供向记录介质排出液滴的液滴排出头搭载;滑架移动机构,其使上述滑架在与输送上述记录介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往复移动;以及外装壳体,其具有将上述滑架的滑架移动区域的至少一部分敞开的开闭盖,上述开闭盖在闭合状态下与上述滑架移动区域对置的面,具备具有规定高度的多个肋,在上述多个肋之间,以使吸附微小液滴的吸附面露出的方式,配置有带电部件。
根据该结构,基于伴随着排出作为液滴的墨滴的液滴排出头以及搭载液滴排出头的滑架的移动产生的气流而飞舞的微小液滴亦即墨雾,吸附于在开闭盖的与滑架移动区域对置的面配置的带电部件的吸附面。吸附面吸附墨雾而受到污染的带电部件配置于在开闭盖设置的具有规定高度的多个肋之间。因此,即便用户打开开闭盖实施了维护等作业,也能够减少用户的手、衣服等与受到污染的带电部件直接接触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用户受到污染。
(应用例2)上述液滴排出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多个肋沿着上述滑架的基于上述滑架移动机构而移动的移动方向,形成于上述开闭盖,上述带电部件配置于上述多个肋之间。
从排出墨滴的液滴排出头产生的墨雾大多通过伴随着滑架的移动的气流而扩散。根据该结构,带状的带电部件沿着墨雾扩散的滑架的移动方向配置。因此,能够高效地吸附(捕集)浮游的墨雾。另外,带电部件配置于具有规定高度的多个肋间。因此,即便用户打开开闭盖实施了维护等作业,也能够减少用户的手、衣服等与受到污染的带电部件直接接触的情况。
(应用例3)上述液滴排出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呈片状,并且配置于上述开闭盖的与上述滑架移动区域对置的上述面,上述多个肋形成于覆盖片状的上述带电部件的带电部件盖,上述带电部件盖在上述多个肋之间具有长方形形状的开口部,并且以上述多个肋沿着上述滑架的基于上述滑架移动机构而移动的移动方向的姿势,装卸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开闭盖。
从排出墨滴的液滴排出头产生的墨雾大多通过伴随着滑架的移动的气流而扩散。根据该结构,片状的带电部件从以沿着墨雾扩散的滑架的移动方向的方式配置的多个肋间的长方形形状的开口部露出。因此,能够高效地吸附(捕集)浮游的墨雾。另外,带电部件的吸附面从在具有规定高度的多个肋间形成的长方形形状的开口部露出。因此,即便用户打开开闭盖实施了维护等作业,也能够减少用户的手、衣服等与受到污染的带电部件直接接触。
(应用例4)上述液滴排出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盖为覆盖上述片状的带电部件的整个面的大小。
根据该结构,带电部件盖能够覆盖片状的带电部件的整个面。因此,能够防止用户与吸附墨雾而受到污染的带电部件直接接触。
(应用例5)上述液滴排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与上述多个肋交叉的方向上,形成有高度比上述多个肋低的第二肋。
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多个肋的强度。
(应用例6)上述液滴排出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以相对于上述开闭盖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开闭盖。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吸附墨雾而受到污染的带电部件,与新的带电部件交换。
(应用例7)上述液滴排出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为由多孔的驻极体构成的带电过滤器。
根据该结构,作为带电部件,能够使用由多孔的驻极体构成的带电过滤器。带电过滤器是由驻极体构成将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作为原材料的无纺布等多孔的构造体而得的部件。驻极体是保持永久极化的电介质。即,通过使用带电过滤器作为带电部件,未伴随有耗电就能够以简易的结构捕集墨雾。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侧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简要纵剖视图。
图3是从打印机前方观察将外装壳体拆下后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4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闭盖以及带电部件的图。
图5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开闭盖以及带电部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液滴排出装置,以喷墨式打印机为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喷墨式打印机将墨水(液体)从作为液滴排出头的喷墨头以墨滴(液滴)排出,而将信息印刷于作为记录介质的印刷纸张。此外,在以下的说明所参照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及图示,存在将部件乃至部分的横竖比例尺表示为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首先,参照图1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仅称为“打印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从前侧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此外,图1所示的X方向表示印刷纸张的宽度方向,Y方向表示印刷纸张的排出方向,Z方向表示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
如图1所示,打印机10具备打印机主体部12与反转单元13。打印机主体部12整体形成为沿着打印机10的宽度方向(图中X方向)较长的立方体形状。在打印机主体部12的背面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凹部14,在此处安装有反转单元13。反转单元13是用于以使片状的记录介质亦即印刷纸张P(参照图2)的正反面反转的状态将该印刷纸张P返回至打印机主体部12的单元。
在打印机主体部12设置有供纸盒安装部15。供纸盒安装部15在打印机主体部12的前表面上的打印机10的Z方向的下侧部分,朝打印机10的Y方向前方开口。在供纸盒安装部15以能够从Y方向前方装卸的方式安装有供纸盒16。在供纸盒安装部15的Z方向上侧安装有排纸托盘17。排纸托盘17的前端部分从打印机主体部12向Y方向前方突出。在排纸托盘17的Z方向上侧形成有向Y方向后方延伸的排纸口18。
作为打印机主体部12的壳体的外装壳体20在排纸口18的上侧的前表面部分具备操作面19a。在操作面19a排列有电源开关、状态显示灯等。在外装壳体20,在排纸托盘17以及排纸口18的两侧的、打印机10的前表面部分,以夹着排纸口18的方式设置有矩形的开闭门19b、19c。若打开上述开闭门19b、19c,则未图示的墨盒安装部露出,从而能够进行同样未图示的墨盒的交换等。
外装壳体20的打印机的上表面20a部分大致成为平坦的表面,在其中央部分形成有四边形形状的开口部21,该开口部21使后述的滑架37(参照图2以及图3)移动的滑架移动区域S(参照图3)的一部分朝外部露出。在该开口部21安装有开闭盖60。
开闭盖60形成为具有覆盖设置于外装壳体20的打印机的上表面20a的开口部21的大小的长方形板状,一侧的长边60a与在开口部21的Y方向设置的边21a接合,并且能够以该部分为转动轴63绕箭头M方向开闭自如。通常,在打印机10进行印刷作业时关闭开闭盖60,在应对交换墨盒、卡纸等问题时打开开闭盖60。此外,之后对开闭盖60详细地进行叙述。
(打印机的内部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2以及图3对打印机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简要纵剖视图,图3是从打印机后方观察将外装壳体拆下后的打印机的立体图。图2以及图3所示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表示与图1所示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相同的方向。
如图2所示,在打印机10形成有用于输送印刷纸张P的印刷纸张供给路22、主体侧输送路23以及反转用输送路24。印刷纸张供给路22以及主体侧输送路23形成于打印机主体部12的外装壳体20的内侧,反转用输送路24形成于反转单元13的内部。
印刷纸张供给路22是将以层叠状态收纳于供纸盒16的规定尺寸的印刷纸张P供给至主体侧输送路23的输送路径。印刷纸张供给路22以及供纸盒16配置于主体侧输送路23的Z方向下侧。印刷纸张供给路22从供纸盒安装部15的Y方向的后端部分趋向打印机10的后方朝斜上方延伸弯曲,并与沿着Y方向的主体侧输送路23连结。收纳于供纸盒16的印刷纸张P通过送纸辊25送出到印刷纸张供给路22。被送出的印刷纸张P经由按压辊26与输送辊27的夹持部一张一张地送出,并经由输送辊27与从动辊28的夹持部朝向主体侧输送路23输送。
主体侧输送路23是在Y方向大致水平地以直线状延伸而到达排纸口18的输送路径。沿着主体侧输送路23,从印刷纸张P的输送方向的上游朝向下游,按顺序配置有送纸辊对31、后述的印刷机构30、第一排纸辊对33以及第二排纸辊对34。这里,将基于印刷机构30的印刷位置作为印刷位置A。
输送辊27以及从动辊28、送纸辊对31、第一排纸辊对33以及第二排纸辊对34构成沿着主体侧输送路23输送印刷纸张P的主体侧输送机构41。主体侧输送机构41通过沿着供纸盒16的X方向配置的输送马达42驱动。主体侧输送机构41通过输送马达42的向正方向的驱动而朝向Y方向前方输送印刷纸张P,通过输送马达42的向反方向的驱动而朝向Y方向后方输送印刷纸张P。基于印刷机构30的印刷在印刷纸张P朝向Y方向前方通过印刷位置A时进行。
反转用输送路24相对于主体侧输送路23配置于Z方向的下侧,并且整体为沿着Z方向描绘成环的输送路径。在反转用输送路24配置有第一反转用输送辊对51与第二反转用输送辊对52作为沿着该反转用输送路24输送印刷纸张P的反转用输送机构50。反转用输送机构50通过配置于反转用输送路24的内侧的反转用输送马达53驱动。反转用输送机构50沿着反转用输送路24绕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输送从主体侧输送路23送入的印刷纸张P。印刷纸张P经由反转用输送路24而成为正反面反转的状态,并且返回至主体侧输送路23。
这里,对印刷机构30进行说明。如图2以及图3所示,印刷机构30具备印刷头32、滑架37以及滑架移动机构39。印刷头32是作为液滴排出头的喷墨头,并且位于主体侧输送路23的上方。在主体侧输送路23的与印刷头32对置的印刷位置A,以与印刷头32空开规定间隙的方式配置有压板35。滑架37以印刷头32的未图示的墨水排出面朝向主体侧输送路23的方式搭载印刷头32。
滑架移动机构39具备沿着X方向延伸的滑架导轴38与滑架马达40。滑架导轴38的一侧的端部支承于在X方向的一侧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上方延伸的第一侧方框架45。第一侧方框架45相对于主体侧输送路23空开规定间隔配置。滑架导轴38的另一侧的端部支承于在X方向的另一侧与第一侧方框架45平行地延伸的第二侧方框架46。第二侧方框架46以夹着主体侧输送路23与第一侧方框架45空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
滑架移动机构39具备:一对带轮47,它们分别配置于第一侧方框架45附近与第二侧方框架46附近;以及正时皮带48,其架设于上述一对带轮47之间。正时皮带48沿着滑架导轴38架设。在正时皮带48连接有滑架37,并向一对带轮中的一个带轮47传递滑架马达40的驱动力。因此,通过滑架马达40的驱动使正时皮带48旋转,由此,滑架37沿着滑架导轴38在X方向往复移动。该区间成为印刷头32以及滑架37的滑架移动区域S。在印刷头32连接有未图示的挠性的墨水流路,印刷头32经由墨水流路而与未图示的墨盒连接。在印刷头32移动时,墨水流路随着印刷头32的动作而变形。
(打印机的动作)
同样参照图2以及图3对打印机的动作进行说明。在通过打印机10进行两面印刷时,首先,将收纳于供纸盒16的印刷纸张P通过送纸辊25向印刷纸张供给路22送出。另外,向正方向驱动输送马达42,并通过按压辊26以及输送辊27输送送出至印刷纸张供给路22的印刷纸张P,将该印刷纸张P向主体侧输送路23送出。送出至主体侧输送路23的印刷纸张P通过主体侧输送机构41向Y方向前方输送,并且使其通过印刷位置A。在印刷位置A,一边使印刷头32沿着X方向往复移动,一边与印刷纸张P的输送动作同步地进行排出作为液滴的墨滴的印刷动作。由此,在印刷纸张P的表面印刷所要的信息。
若向印刷纸张P的表面的印刷结束,则朝反方向驱动输送马达42。另外,驱动反转用输送马达53。通过输送马达42的驱动,利用主体侧输送机构41朝向Y方向后方输送印刷纸张P,而将其从主体侧输送路23向反转用输送路24送入。通过反转用输送机构50将送入反转用输送路24的印刷纸张P沿着反转用输送路24输送,而印刷纸张P以正反面反转的状态返回至主体侧输送路23。
将返回至主体侧输送路23的印刷纸张P,再次通过主体侧输送机构41向Y方向前方输送,并使其通过基于印刷头32的印刷位置A。在印刷位置A,一边使印刷头32沿着X方向往复移动,一边与印刷纸张P的输送动作同步地进行排出墨滴的印刷动作。由此,对印刷纸张P的背面实施印刷。若向印刷纸张P的背面的印刷结束,则主体侧输送机构41进一步向Y方向前方输送印刷纸张P,并通过排纸口18排出印刷纸张P。
(第一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开闭盖以及带电部件)
这里,参照图1以及图4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开闭盖以及带电部件进行说明。图4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开闭盖以及带电部件进行说明的图,详细而言,是表示开闭盖处于闭合状态时与滑架移动区域对置的面的图。图4所示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表示与图1所示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相同的方向。
在搭载喷墨头作为上述印刷头32的打印机10(参照图2以及图3)中,在印刷动作时、清洗动作时,从印刷头32排出的墨滴的一部分有可能从飞向印刷纸张P的墨滴主体分离,在到达印刷纸张P为止的期间成为墨雾(微小的墨滴)而在外装壳体20的内部浮游。浮游的墨雾附着于外装壳体20内的部件而将它们污染。另外,由于墨雾因印刷头32的未图示的喷嘴板带电、压板35带电而带有电荷,所以也有可能附着于传感器类、控制基板等带有电荷的部件,而使它们产生不良状况。
发明人根据实验等结果认识到带电部件在捕集墨雾方面优越。本发明是基于该认识产生的。带电部件也称为带电过滤器80并且市场有售,能够用于捕捉、除去大气中的小灰尘。各带电过滤器80是由驻极体构成将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作为原材料的无纺布等多孔的构造体而得的部件。驻极体是保持永久极化的电介质。带电过滤器80的一侧的面成为吸附面80a,另一侧的面成为安装面80b。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提及作为带电部件的带电过滤器整体时,称为带电过滤器80,在提及个别带电过滤器时,例如称为第一带电过滤器81、第二带电过滤器82。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闭盖60形成为具有覆盖设置于外装壳体20的上表面20a的开口部21的大小的长方形板状,一侧的长边60a与在开口部21的Y方向设置的边21a接合,并且安装为能够以该部分为转动轴63绕箭头M方向开闭自如。该开闭盖60在闭合的状态下,覆盖上述滑架移动区域S的大多区域。
如图4所示,在开闭盖60的与滑架移动区域S对置的面61,沿着滑架37的基于滑架移动机构39而移动的移动方向、即沿着X方向,设置有具有规定高度H的肋62。肋62沿着Y方向隔开规定间距N设置有多个。而且,在肋62彼此间,在露出吸附面81a的方向安装有例如形成为带状的第一带电过滤器81。第一带电过滤器81以安装面81b与肋62间的面61对置的姿势装卸自如地被安装。此外,作为装卸自如的安装方法,可以通过粘合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安装,也可以通过钩等临时紧固部件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作为安装方法,能够应用公知的装卸技术。
此外,也能够在沿着X方向的肋62间隔开规定间隔设置具有比肋62低的高度的未图示的第二肋。在该情况下,第一带电过滤器81成为被肋62与第二肋围起的大小。
具有上述结构的打印机10将伴随着印刷头32的墨滴的排出、滑架37的移动产生的墨雾,吸附于在开闭盖60的与滑架移动区域S对置的面61配置的带状的第一带电过滤器81的吸附面81a。吸附面81a吸附墨雾而受到污染的第一带电过滤器81配置于在开闭盖60上设置的具有规定高度H的多个肋62之间。因此,即便用户打开开闭盖60实施了维护等作业,也能够减少用户的手、衣服等与受到污染的带电部件直接接触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用户受到污染。
另外,带状的第一带电过滤器81装卸自如地安装在开闭盖60的多个肋62之间。因此,能够将吸附墨雾而受到污染的第一带电过滤器81,根据其受到污染的情况,与合适的新的第一带电过滤器81交换。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开闭盖以及带电部件)
这里,参照图1以及图5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开闭盖以及带电部件进行说明。图5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开闭盖以及带电部件进行说明的图,详细而言,是表示开闭盖处于闭合状态时与滑架移动区域对置的面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以及内容,附图标记相同并且省略说明。另外,图5所示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表示与图1所示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相同的方向。
第二实施方式的开闭盖70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开闭盖60相同,也形成为具有覆盖设置于外装壳体20的上表面20a的开口部21的大小的长方形板状,并且安装为能够以转动轴63为转动中心绕箭头M方向开闭自如。该开闭盖70也在关闭的状态下,覆盖上述滑架移动区域S的大多区域。
如图5所示,开闭盖70具备主体部71、第二带电过滤器82以及带电部件盖73。主体部7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闭盖60大致相同的构造,并且作为基本的开闭盖70发挥功能。第二带电过滤器82形成为长方形片状,并且在使安装面82b与主体部71相对的方向装卸自如地被安装。因此,第二带电过滤器82的吸附面82a在开闭盖70处于闭合状态时,与滑架移动区域S相对。此外,作为装卸自如的安装方法,可以通过粘合剂安装为能够剥离,也可以通过钩等临时紧固部件安装为装卸自如。作为安装方法,能够应用公知的装卸技术。
带电部件盖73例如通过塑料等树脂成形,并且形成为覆盖第二带电过滤器82的吸附面82a的大小的长方形形状。带电部件盖73沿着长方形的长边设置有具有规定高度H的肋75。肋75沿着短边方向隔开规定间距N设置有多个。而且,在肋75之间分别形成有以长方形形状贯通的角孔77。
带电部件盖73以多个肋75沿着滑架37的基于滑架移动机构39而移动的移动方向即沿着X方向的姿势,经由第二带电过滤器82装卸自如地安装于主体部71。此外,作为装卸自如的安装方法,也可以通过钩等临时紧固部件安装为装卸自如。作为安装方法,能够应用公知的装卸技术。
具有上述结构的打印机10能够将伴随着印刷头32的墨滴的排出、滑架37的移动产生的墨雾,吸附于从安装于开闭盖70(主体部71)的带电部件盖73的长方形形状的角孔77露出的第二带电过滤器82的吸附面82a。吸附面82a吸附墨雾而受到污染的第二带电过滤器82配置于在带电部件盖73上设置的具有规定高度H的多个肋75之间。因此,即便用户打开开闭盖70实施了维护等作业,也能够减少用户的手、衣服等与受到污染的带电部件直接接触。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用户受到污染。
另外,带电部件盖73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开闭盖70的主体部71。因此,能够通过将带电部件盖73取下,从而将吸附墨雾而受到污染的第二带电过滤器82,与新的第二带电过滤器82交换。另外,能够容易地清扫墨雾附着而受到污染的带电部件盖73。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作为液滴排出装置的打印机;12...打印机主体部;17...排纸托盘;18...排纸口;20...外装壳体;21...开口部;23...主体侧输送路;30...印刷机构;32...作为液滴排出头的印刷头;37...滑架;39...滑架移动机构;60、70...开闭盖;63...转动轴;62、75...肋;71...主体部;73...带电部件盖;77...角孔;80...作为带电部件的带电过滤器;81...第一带电过滤器;82...第二带电过滤器;A...印刷位置;P...作为记录介质的印刷纸张;S...滑架移动区域。

Claims (7)

1.一种液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滑架,其供向记录介质排出液滴的液滴排出头搭载;
滑架移动机构,其使所述滑架在与输送所述记录介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往复移动;以及
外装壳体,其具有将所述滑架的滑架移动区域的至少一部分敞开的开闭盖,
所述开闭盖在闭合状态下与所述滑架移动区域对置的面,具备具有规定高度的多个肋,
在所述多个肋之间,以使吸附微小液滴的吸附面露出的方式,配置有带电部件,
所述带电部件呈片状,并且配置于所述开闭盖的与所述滑架移动区域对置的所述面,
所述多个肋形成于覆盖片状的所述带电部件的带电部件盖,
所述带电部件盖在所述多个肋之间具有长方形形状的开口部,并且以所述多个肋沿着所述滑架的基于所述滑架移动机构而移动的移动方向的姿势,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开闭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电部件盖为覆盖所述片状的带电部件的整个面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多个肋交叉的方向上,形成有高度比所述多个肋低的第二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多个肋交叉的方向上,形成有高度比所述多个肋低的第二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电部件以相对于所述开闭盖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开闭盖。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电部件是由多孔的驻极体构成的带电过滤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电部件是由多孔的驻极体构成的带电过滤器。
CN201410566568.XA 2013-10-24 2014-10-22 液滴排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533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0871A JP2015080927A (ja) 2013-10-24 2013-10-24 液滴吐出装置
JP2013-220871 2013-10-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53341A CN104553341A (zh) 2015-04-29
CN104553341B true CN104553341B (zh) 2016-09-21

Family

ID=53011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6656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53341B (zh) 2013-10-24 2014-10-22 液滴排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080927A (zh)
CN (1) CN104553341B (zh)
IN (1) IN2014DE0290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0667B2 (ja) * 2016-12-21 2021-07-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21094841A (ja) * 2019-12-16 2021-06-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4412A (ja) * 1997-03-26 1998-10-06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4249600A (ja) * 2003-02-20 2004-09-09 Sharp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ミスト回収装置
JP4198577B2 (ja) * 2003-11-18 2008-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空吐出受け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35598A (ja) * 2004-07-26 2006-02-09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記録制御方法及び記録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375552B2 (ja) * 2004-07-28 2009-12-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7118502A (ja) * 2005-10-31 2007-05-1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US7717634B1 (en) * 2006-01-11 2010-05-1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rough support ribs
JP4704230B2 (ja) * 2006-02-07 2011-06-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回収容器、液滴を吐出する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37664A (ja) * 2006-03-10 2007-09-20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その液体噴射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JP4626563B2 (ja) * 2006-04-24 2011-02-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5142679B2 (ja) * 2007-11-16 2013-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4900284B2 (ja) * 2008-02-29 2012-03-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ラテン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N2014DE02905A (zh) 2015-06-26
JP2015080927A (ja) 2015-04-27
CN104553341A (zh) 2015-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28825B2 (ja) 液滴吐出装置
EP3216613B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5008137B (zh) 液滴排出装置
JP2008213477A (ja) インク式印刷機内印刷用媒体エスコートベルト
CN104553341B (zh) 液滴排出装置
US8186826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715967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9137040A (ja) 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15039838A (ja) 液滴吐出装置
JP7039979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6217176B2 (ja) 印刷装置
CN111204130B (zh) 喷墨打印装置
JP607949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82827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3085537B1 (en) Liquid discharging apparatus
JP5119871B2 (ja) プリンタ
US9527289B2 (en) Recording device
US9180708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7327544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5080904A (ja) 液滴吐出装置
EP2716463B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17080923A (ja) 連続用紙用のプリンタ
JP20052468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7010003A1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16032893A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