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20772B - 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20772B
CN104520772B CN201280074554.5A CN201280074554A CN104520772B CN 104520772 B CN104520772 B CN 104520772B CN 201280074554 A CN201280074554 A CN 201280074554A CN 104520772 B CN104520772 B CN 1045207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transfer member
supporting
transfer roll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45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20772A (zh
Inventor
佐久间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20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207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207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207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4Details of parts of process cartridge, e.g. for charging, transfer, cleaning, develo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盒及安装有该盒的图像形成装置,该盒是硒鼓盒(18),具有对感光鼓(20)及转印辊(21)进行支承的底座框架(52);以及将感光鼓(20)覆盖的罩盖框架(53),在罩盖框架(53)上形成有排纸开口(121),用于使通过了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的打印纸(S)通过。采用本发明,可抑制画质的下降。

Description

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上的盒及安装有该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安装在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上的盒,已知有一种具有感光体、且可将收纳显影剂的显影盒予以装拆的感光体盒。
作为这种感光体盒,例如,提出了这样一种硒鼓盒:组装有栅控式电晕带电器及清洁部件的上侧框体被组装成,从上方盖在组装有感光鼓及转印辊的下侧框体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308802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硒鼓盒中,通过了感光鼓与转印辊之间的打印纸,然后通过对转印辊进行支承的后侧底壁(专利文献1中的符号85)与下侧后壁(专利文献1中的符号87)之间,并被输送到定影部。
因此,转印辊的驱动所产生的振动传递到后侧底壁上,通过了感光鼓与转印辊之间的打印纸有可能与后侧底壁接触。
若通过了感光鼓与转印辊之间的打印纸与后侧底壁接触,则转印在打印纸上的调色剂像有可能产生散乱等,画质有可能下降。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抑制画质下降的盒、以及安装有该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盒具有:像承载体,该像承载体构成为承载显影剂像;转印部件,该转印部件构成为与像承载体相对配置,将承载在像承载体上的显影剂像转印到被记录介质上;第1框架,该第1框架将像承载体及转印部件支承成可旋转;以及与第1框架组合在一起的第2框架,该第2框架相对像承载体和转印部件的相对部而配置在被记录介质的通过方向下游侧。
在第2框架上形成有第1开口的至少一部分,该第1开口用于使通过了相对部的被记录介质通过用。
采用这种结构,在与第1框架非一体地形成的第2框架上,形成有第1开口的至少一部分。
因此,即使第1框架因转印部件的旋转而产生振动,也可抑制该转动直接传递到第2框架,可使第1开口的位置稳定。
由此,可抑制通过了像承载体与转印部件的相对部(像承载体与转印部件之间)的被记录介质与第1开口的周缘部等接触,同时能可靠地使其通过第1开口。其结果,可抑制转印在被记录介质上的显影剂像产生散乱,进而可抑制画质的下降。
(2)另外,第1框架也可将转印部件支承成,能够向接近像承载体的接近方向和离开像承载体的离开方向移动。
采用这种结构,可跟随像承载体的旋转而使转印部件移动,可减少因转印部件的旋转所引起的振动传递到第1框架。
因此,可更抑制第2框架的振动,使第1开口的位置更稳定。
其结果,可进一步抑制转印在被记录介质上的显影剂像产生散乱,进而可进一步抑制画质的下降。
(3)另外,第1开口也可形成在第2框架上。采用这种结构,由于仅在第2框架上形成有第1开口,因此,可进一步使第1开口的位置稳定。
(4)另外,也可在第1框架上形成有用于使朝向相对部的被记录介质通过的第2开口。采用这种结构,可容易确保第2开口相对于像承载体及转印部件的相对配置精度。
因此,能可靠地使被记录介质通过第2开口,并将其供给到像承载体与转印部件的相对部。
(5)另外,第1框架也可具有用于支承转印部件的转印部件支承部。另外,第2框架也可具有与转印部件支承部抵接的抵接部。在该情况下,转印部件支承部也可具有:抵接部所抵接的被抵接部;以及从被抵接部向转印部件突出的突出部。
采用这种结构,在将第2框架与第1框架组合后的状态下,可由第2框架将转印部件支承部内的转印部件覆盖进行保护。
这里,当转印部件支承部由第2框架覆盖时,在通过了像承载体与转印部件之间的被记录介质被转印部件旋转卷入时,有时难以去除被卷入的被记录介质。
这一点,在本发明的盒中,在转印部件支承部的被抵接部,设有向转印部件突出的突出部。
因此,可利用突出部来限制被记录介质被进一步卷入。
因此,即使通过了像承载体与转印部件的被记录介质被转印部件旋转卷入,也能容易地去除被卷入的被记录介质。
(6)另外,第1框架及第2框架中的任意一方也可具有卡止在第1框架及第2框架中的任意另一方上的卡止部。另外,第1框架及第2框架中的任意另一方也可具有卡止部所卡止的被卡止部。在该情况下,卡止部也可具有规定间隔地与被卡止部卡止。
采用这种结构,可具有规定间隔地将第1框架和第2框架予以卡止。
因此,可利用第1框架和第2框架的间隔,来减少从第1框架传递到第2框架的振动。其结果,可更抑制第2框架的振动,可使第1开口的位置更稳定。
(7)另外,卡止部也可沿着被记录介质的通过方向地从第2框架向第1框架延伸,且在其顶端向被记录介质的通过路径屈曲。
采用这种结构,即使输送中的被记录介质(通过第1开口的被记录介质)产生与第2框架接触等,且在被记录介质的通过方向第2框架受到力,也可防止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卡止被解除。因此,能可靠地将第1框架和第2框架予以卡止。
(8)另外,第1框架也可具有:用于支承像承载体的像承载体支承部;用于支承转印部件的转印部件支承部;以及能够安装显影单元的显影单元安装部,所述显影单元用于将显影剂供给到像承载体上。另外,转印部件支承部也可相对于像承载体支承部而配置在显影单元安装部的相反侧。
在该情况下,显影单元安装部也可具有壁部,该壁部在转印部件支承部、像承载体支承部及显影单元安装部的排列方向隔开间隔地与转印部件支承部相对。
采用这种结构,转印部件支承部与壁部在排列方向相对。
因此,在使用模具成形第1框架的情况下,有时难以在转印部件支承部与壁部的排列方向使模具脱离成形的第1框架。
另外,若在转印部件支承部的附近(尤其在与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附近)形成第1开口,则在与转印部件支承部与壁部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有时因形成第1开口的部分与模具的干涉而难以使模具脱离成形的第1框架。
这一点,在被覆的盒中,如上所述,在与第1框架另体形成的第2框架上形成有第1开口的至少一部分。
因此,可抑制形成有第1开口的部分与模具干涉,可容易地使模具脱离第1框架。其结果,可用简便的方法而更有效地成形第1框架。
(9)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上述的盒;能够安装盒的装置主体;以及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在装置主体内与盒的第1开口相对配置,用于对通过了第1开口的被记录介质进行加热而使显影剂像定影在被记录介质上。
第2框架由阻燃性比第1框架高的材料形成。
采用这种结构,可确保第2框架的阻燃性,并可使第1开口接近定影装置。
因此,能可靠地将通过了第1开口的被记录介质输送到定影装置。
(10)另外,被记录介质也可从铅直下侧向铅直上侧通过像承载体与转印部件之间。在该情况下,定影装置也可相对配置在第1开口的铅直上侧。
采用这种结构,在被记录介质向定影装置的输送途中,若被记录介质与第1开口的周缘部等接触,则被记录介质的铅直上侧的端部有可能较大地被扭歪。
这一点,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盒中,由于可使第1开口的位置稳定,因此,可抑制输送到定影装置途中的被记录介质与第1开口的周缘部等接触。
因此,能更可靠地将通过了第1开口的被记录介质输送到定影装置。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盒,可减少第2框架的振动,且可使第1开口的位置稳定。
由此,可抑制通过了像承载体与转印部件之间的被记录介质与第1开口的周缘部等接触,并能可靠地使其通过第1开口。
因此,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抑制转印在被记录介质上的显影剂像产生散乱同时,能可靠地将通过了第1开口的被记录介质可靠地输送到定影装置。
其结果,可抑制画质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中央剖视图。
图2是从图1所示的硒鼓盒的左后侧看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图1所示的硒鼓盒的右前侧看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图1所示的硒鼓盒的左下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硒鼓盒的后视图。
图6表示图1所示的硒鼓盒,图6(a)是左视图,图6(b)是右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的硒鼓盒的A-A线剖视图。
图8是图5所示的硒鼓盒的B-B线剖视图。
图9表示硒鼓盒的变形例,是从左后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硒鼓盒的中央截面图。
符号说明
1 打印机
2 主体外壳
17 定影单元
18 硒鼓盒
19 显影盒
20 感光鼓
21 转印辊
52 底座框架
53 罩盖框架
56 前壁
70 转印辊支承部
74 供纸开口
76 突条
78 卡止凹部
101 硒鼓支承部
102 显影盒安装部
121 排纸开口
124 卡止爪
125 抵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
如图1所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1,具有大致箱形状的作为装置主体的一例的主体外壳2。
另外,打印机1的主体外壳2内具有:用于对作为被记录介质的一例的打印纸S进行供给的供纸部3;以及用于将图像形成在所供给的打印纸S上的图像形成部4。
另外,关于打印机1,当提到方向时,以水平方向放置时的方向为基准,具体来说,以图中的箭头方向为基准。
(1)主体外壳
在主体外壳2上形成有:用于装拆处理盒15(后述)的盒开口部5;以及用于导入打印纸S的打印纸开口部6。
盒开口部5在主体外壳2的上端部向上下方向贯通形成。
打印纸开口部6在主体外壳2的前端部的下端部向前后方向贯通形成。
另外,在主体外壳2的上端部上设有上罩盖7,在主体外壳2的前端部上设有供纸罩盖8。
上罩盖7被设置为能够以其后端部为支点,向将盒开口部5予以闭合的闭合位置、和将盒开口部5予以开放的开放位置进行摆动(移动)。
供纸罩盖8被设置为能够以其下端部为支点,向将打印纸开口部6予以闭合的第1位置、和将打印纸开口部6予以开放的第2位置进行摆动(移动)。
(2)供纸部
供纸部3具有设在主体外壳2的底部的打印纸放置部9。
打印纸放置部9通过打印纸开口部6而与主体外壳2的外部连通。
并且,在供纸罩盖8配置在第2位置的状态下,打印纸S的前侧部分被堆叠在供纸罩盖8的上表面上,并且打印纸S的后侧部分通过打印纸开口部6而被堆叠在打印纸放置部9内。
另外,供纸部3具有:配置在打印纸放置部9的后端部上侧的搓纸辊11;配置在搓纸辊11的后侧的供纸辊12;与供纸辊12的后下侧相对配置的供纸块13;以及从供纸块13的后端部连续地向上方延伸的供纸通道14。
(3)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4具有:处理盒15、扫描单元16及作为定影装置的一例的定影单元17。
(3-1)处理盒
处理盒15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2装拆,且在供纸部3的后侧部分的上侧安装在主体外壳2上。
处理盒15具有:作为盒的一例的硒鼓盒18,该盒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2装拆;以及作为显影单元的一例的显影盒19,该显影单元能够相对于该硒鼓盒18装拆。
硒鼓盒18具有:作为像承载体的一例的感光鼓20;作为转印部件的一例的转印辊21;以及栅控式电晕带电器22。
感光鼓20形成为在左右方向(正交方向)上长的大致圆筒形状,并设在硒鼓盒18的后侧部分上。感光鼓20能够以其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
转印辊21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且从后侧压接在感光鼓20上。
详细来说,转印辊21以其中心轴线相比于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而稍位于下侧的方式配置在感光鼓20的后侧。另外,转印辊21的下端缘配置在感光鼓20的下端缘的上侧。具体来说,将转印辊21的中心轴线与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连接起来的假想线段(未图示)、与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假想直线(未图示)所形成的锐角的角度约是3°。因此,转印辊21压接在感光鼓20上的压力(转印压力)不受转印辊21的自重影响。
栅控式电晕带电器22在感光鼓20的前上侧隔开间隔而相对配置。
详细来说,栅控式电晕带电器22配置成,相对于转印辊21,在感光鼓20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且将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与转印辊21的中心轴线连接起来的假想线段(未图示)、和将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与带电金属线23(后述)连接起来的假想线段(未图示)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约是120°。
另外,栅控式电晕带电器22具有:带电金属线23、以及栅极24。
带电金属线23向左右方向延伸地被绷紧,且隔开间隔而相对配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上侧。
栅极24形成为向前上侧开放的侧视时的大致U字状,并设成从后下侧围住带电金属线23。
显影盒19配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下侧,并具有显影框架25。
在显影框架25内,前后排列形成有调色剂收纳室26和显影室27。调色剂收纳室26和显影室27它们的容积分别形成大致相同,且通过连通口28而连通。
调色剂收纳室26中收纳有调色剂(显影剂),在调色剂收纳室26的前后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分设有搅拌器29。即,搅拌器29配置在感光鼓20的下侧。
在显影室27的下壁的内表面(上表面),形成有:供给辊槽30、显影辊相对面31以及下薄膜贴附面32。
供给辊槽30是沿着供给辊33(后述)的周面的大致半圆形状,并形成为向后下方凹陷。
显影辊相对面31是沿着显影辊34(后述)的周面的大致圆弧形状,并形成为从供给辊槽30的后端部连续地向后上侧延伸。
下薄膜贴附面32形成为,从显影辊相对面31的后端部连续地向后方延伸。即,下薄膜贴附面32配置在显影辊相对面31的上侧。
另外,下薄膜贴附面32,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与感光鼓20的下侧部分相对配置,且下薄膜贴附面32配置成,当向上下方向投影时,与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重叠。
另外,显影室27中设有:供给辊33;显影辊34;层厚限制片35;以及下薄膜36。
供给辊33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且以其下侧部分配置在供给辊槽30内的方式设在显影室27的前侧部分上。供给辊33的左右方向长度比打印纸S的左右方向长度短,而比形成在打印纸S内的打印区域(可打印的最大区域)的左右方向长度长。供给辊33能够以其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供给辊33配置在调色剂收纳室26的后侧,且在上下方向配置于与调色剂收纳室26大致相同的高度(相比于调色剂收纳室26稍微上侧)。另外,在供给辊33的旋转轴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上,设有用于将其与显影框架25之间的间隙予以密封的密封部件(未图示)。密封部件(未图示)配置成,当向前后方向投影时,与打印纸S的左右方向端部重叠。
显影辊34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且设在显影室27的后侧部分上。显影辊34的下侧部分的周面与显影辊相对面31互相隔开间隔而相对。显影辊34的左右方向长度比供给辊33的左右方向长度长。显影辊34能够以其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
另外,显影辊34从后上侧与供给辊33接触,并且从前下侧与感光鼓20接触。显影辊34设成,其上侧及后侧部分从显影室27露出。即,显影辊34配置在供给辊33的后上侧,并且配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下侧。并且,供给辊33的中心轴线、显影辊34的中心轴线及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配置在沿着感光鼓20的径向的大致同一直线上。
另外,显影辊34相对于栅控式电晕带电器22在感光鼓20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配置成,将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与带电金属线23连接起来的假想线段(未图示)、和将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与显影辊34的中心轴线连接起来的假想线段(未图示)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约是120°。即,显影辊34、栅控式电晕带电器22及转印辊21分别在感光鼓20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而配置。
层厚限制片35的上端部固定在显影室27的上壁的后端部上,层厚限制片35的下端部从前侧与显影辊34接触。
下薄膜36的后侧部分固定在下薄膜贴附面32上,下薄膜36的前端部在显影辊相对面31的上侧与显影辊34的周面接触。
(3-2)扫描单元
扫描单元16配置为在处理盒15的前侧,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而与感光鼓20相对。
扫描单元16,基于图像数据而将激光束L射出到感光鼓20,使感光鼓20的周面曝光。
详细来说,激光束L从扫描单元16向后方射出,使感光鼓20的前端部的周面曝光。即,感光鼓20被曝光的曝光点(感光鼓20前端部的周面),相对于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而设定在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所接触的夹持部分的相反侧。
此时,显影盒19配置在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的下侧,栅控式电晕带电器22配置在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的上侧。
另外,在对应于扫描单元16与感光鼓20之间的主体外壳2的内侧面,设有对处理盒15的装拆进行导向的导向部37。并且,当处理盒15脱离主体外壳2时,处理盒15由导向部37导向,由此,安装在硒鼓盒18上的显影盒19就从下侧向上侧通过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
此时,设在处理盒15上的各种辊(转印辊21、供给辊33及显影辊34)也从下侧向上侧通过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
(3-3)定影单元
定影单元17配置在硒鼓盒18的后侧部分的上侧。详细来说,定影单元17相对配置在硒鼓盒18的排纸开口121(后述)的上侧。定影单元17具有:配置在栅控式电晕带电器22上侧的加热辊38;以及从后上侧与加热辊38压接的加压辊39。
即,加热辊38在栅控式电晕带电器22的栅极24上端部(开放侧端部)附近,并相对配置在硒鼓盒18的排纸开口121(后述)的上侧。
(4)图像形成动作
显影盒19的调色剂收纳室26内的调色剂,随着搅拌器29的旋转而通过连通口28供给到供给辊33上,再供给到显影辊34上,在供给辊33与显影辊34之间被摩擦带正极电。
供给到显影辊34上的调色剂,其厚度随着显影辊34的旋转而由层厚限制片35限制,作成一定厚度的薄层而承载在显影辊34的表面上。
另一方面,感光鼓20的表面,在被栅控式电晕带电器22均匀地带电后,通过扫描单元16曝光。由此,在感光鼓20的周面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并且,通过将承载在显影辊34上的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20周面上的静电潜像,从而在感光鼓20周面上承载有调色剂像(显影剂像)。
堆叠在打印纸放置部9上的打印纸S随着搓纸辊11的旋转而被送到供纸辊12与供纸块13之间,且通过供纸辊12的旋转而被逐张分开。然后,分开后的打印纸S通过供纸辊12的旋转而被输送到供纸通道14,并以规定的时间而逐张地供给到图像形成部4的夹持部N(参照图7,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
然后,打印纸S从下侧向上侧的方向(通过方向)被输送到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此时,调色剂像被转印在打印纸S上,形成图像。
然后,打印纸S当通过加热辊38与加压辊39之间时被加热及加压。此时,图像被热定影在打印纸S上。
然后,打印纸S被输送到排纸辊40,由排纸辊40排出到形成于主体外壳2的上表面的排纸托盘41上。
如此,从打印纸放置部9供给打印纸S,打印纸S通过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夹持部分),接着,在通过加热辊38与加压辊39之间后,沿侧面看为大致C字状的输送通道而被输送排出到排纸托盘41上。
2.硒鼓盒
如图2所示,硒鼓盒18具有硒鼓框架51。硒鼓框架51具有:作为第1框架的一例的底座框架52;以及作为第2框架的一例的罩盖框架53。
另外,在下面的硒鼓盒18的说明中,当提到方向时,以配置有感光鼓20的一侧作为硒鼓盒18的后侧,以配置有栅控式电晕带电器22的一侧作为上侧。即,关于硒鼓盒18的上下前后方向,与关于打印机1的上下前后方向稍许不同,硒鼓盒18以其后侧为打印机1的后上侧、其前侧为打印机1的前下侧的状态而安装在打印机1上。
(1)底座框架
底座框架52由具有刚性的树脂材料、利用使用了模具的射出成型等的方法而形成为上侧开放的、俯视时大致为矩形的有底框形状。另外,底座框架52,在被配置在其开放端部侧(上侧)的第1模具和相对于底座框架52而配置在第1模具的相反侧(下侧)的第2模具夹持的状态下成型。然后,底座框架52的第1模具通过开放端部(上端部)地向开放端部侧(上侧)拔模,同时,第2模具相对于开放端部侧(上侧)而向相反侧(下侧)拔模。
另外,底座框架52具有:左右一对侧壁54、下壁55、后壁57及作为壁部的一例的前壁56。
左侧的侧壁54(下面记作左壁54L)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长的大致平板形状。在左壁54L的后端部上形成有:嵌合凹部63;突出壁66;相对壁64;以及硒鼓齿轮露出部69。
嵌合凹部63形成有从左壁54L的上端缘向下侧被切去、且上侧开放的侧视时为大致矩形状的缺口。
突出壁66形成为从嵌合凹部63的前侧周缘部向上侧突出的侧视时为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在突出壁66上设有承接部65。
承接部65如图4所示,在突出壁66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从其外侧(左侧)一半的后端缘向后侧稍微鼓出地形成为后表面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侧视时的大致矩形状。
相对壁64设在突出壁66的后侧。相对壁64在左壁54L的内侧(右侧)一半,形成为从嵌合凹部63的内周面及左壁54L的上端缘向上侧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在相对壁64上形成有:硒鼓轴插通孔58、以及金属线清洁器用卡止部67。
硒鼓轴插通孔58,配置在相对壁64的前后方向中央,且贯通形成为侧视时的大致圆形状。硒鼓轴插通孔58的内径比感光鼓20的硒鼓轴80外径稍大(基本相同)。
金属线清洁器用卡止部67形成为从相对壁64的上端部向上侧延伸的侧视时为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在金属线清洁器用卡止部67的上端部上形成有金属线清洁器用卡止孔68。
金属线清洁器用卡止孔68贯通形成为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视时的大致矩形状。
硒鼓齿轮露出部69在嵌合凹部63的下侧,以从左壁54L的后下侧端部向后上侧凹陷的状态而形成为向后下侧开放的侧视时的大致圆弧形状的凹部。
如图3所示,右侧的侧壁54(下面记作右壁54R)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长的大致平板形状。在右壁54R的后端部形成有:嵌合凹部60;相对壁59;以及承接部61。
嵌合凹部60具有从右壁54R的上端缘向下侧被切去、且上侧开放的侧视时为大致半圆形状的缺口。
相对壁59在右壁54R的内侧(左侧)一半,形成为从嵌合凹部60的内周面及右壁54R的上端缘向上侧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在相对壁59上形成有硒鼓轴插通孔62。
硒鼓轴插通孔62,当投影到左右方向时与左壁54L的硒鼓轴插通孔58一致地配置在相对壁59的前后方向中央,且贯通形成为侧视时的大致圆形状。硒鼓轴插通孔62的内径与左壁54L的硒鼓轴插通孔58大致相同。
承接部61在嵌合凹部60的前侧,从右壁54R的外侧(右侧)一半的上端缘向上侧稍微鼓出地形成为上表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视时的大致矩形状。
如图4所示,下壁55以架设在两侧壁54的下端部间的状态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大致平板形状。另外,下壁55的后端部配置在硒鼓齿轮露出部69的前下端部下侧。
如图2及图4、图7所示,后壁57隔开间隔而配置在下壁55的后端部后侧,且以架设在两侧壁54的后端部间的状态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大致平板形状。后壁57与下壁55之间是作为第2开口的一例的供纸开口74,该第2开口用于使朝向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的打印纸S通过。
另外,在后壁57上设有作为转印部件支承部的一例的转印辊支承部70。另外,在后壁57上形成有硒鼓齿轮露出用开口72。
转印辊支承部70从后壁57向后侧鼓出地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局部的圆筒形状。转印辊支承部70的左右方向两端部闭合,向上侧及前侧开放。转印辊支承部70的左端部配置在左壁54L的左右方向内侧(右侧)。转印辊支承部70的右端部配置在右壁54R的左右方向内侧(左侧)。
另外,在转印辊支承部70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上,分别各设有一个转印辊轴导向部71。
转印辊轴导向部71形成为向前后方向延伸、前后两端部开放的大致方筒形状。在转印辊轴导向部71的左右方向内壁上贯通形成有导向槽73(参照图8),该导向槽73向前后方向(详细地说,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延伸。导向槽73的槽宽(上下方向长度)比转印辊轴86(后述)的外径稍宽(大致相同宽度)。在转印辊轴导向部71的上壁上形成有凹部49、以及倾斜部50。
凹部49从转印辊轴导向部71的后端缘向前侧凹陷地形成为俯视时的大致矩形状。
在右侧的转印辊轴导向部71的上端部(参照图2的放大图)上、以及左侧的转印辊轴导向部71的上端部(参照图3的放大图)上各形成1个倾斜部50。倾斜部50从转印辊轴导向部71的左壁内表面向凹部49内鼓出地形成为俯视时的大致梯形状。倾斜部50的后表面,随着从后侧向前侧而向右侧倾斜。
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在转印辊支承部70的后侧上端部上,形成有作为突出部的一例的突条76、多个(三个)嵌合突起77、以及作为被卡止部的一例的卡止凹部78。
突条76在两转印辊轴导向部71间从转印辊支承部70的内表面(前表面)向前侧突出,且向左右方向延伸。
多个嵌合突起77在转印辊支承部70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互相在左右方向上隔开等间隔而排列配置。嵌合突起77从转印辊支承部70的后侧上端部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地形成为后视时的大致矩形状。
卡止凹部78在转印辊支承部70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形成为从转印辊支承部70的后表面向前侧凹陷的后视时的矩形状。
硒鼓齿轮露出用开口72在转印辊支承部70的左端部与左壁54L之间,贯通形成为与硒鼓齿轮露出部69对应的后视时的大致矩形状(参照图5)。
前壁56以从下壁55的前端部连续并向上侧延伸、且架设在两侧壁54的前端部间的状态形成为左右方向长的大致平板形状。即,前壁56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与转印辊支承部70相对。
并且,在底座框架52中的转印辊支承部70的前侧,右壁54R的相对壁59与左壁54L的相对壁64之间的部分,被划分为作为像承载体支承部的一例的硒鼓支承部101,该像承载体支承部用于对感光鼓20进行支承。
另外,在底座框架52中硒鼓支承部101的前侧(由下壁55、前壁56、右壁54R及左壁54L的前侧部分所划分出的部分)的部分,被划分为作为显影单元安装部的一例的显影盒安装部102,该显影单元安装部可安装显影盒19。
(2)罩盖框架
罩盖框架53配置在底座框架52的后端部上侧。罩盖框架53通过采用模具的射出成型等的方法,而由具有阻燃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向下侧即前侧开放的大致方筒形状。
另外,罩盖框架53具有:左右一对侧壁91、上壁92和后壁93。
如图2所示,左侧的侧壁91(下面记作左壁91L)形成为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在左壁91L上,形成有嵌合凸部111、以及定位部112。
嵌合凸部111形成为从左壁91L的下端部向下侧突出的侧视时的大致矩形状。嵌合凸部111的上下方向长度(突出长度),比底座框架52的左壁54L的嵌合凹部63的上下方向长度(深度)稍短。另外,嵌合凸部111的前后方向长度,比底座框架52的左壁54L的嵌合凹部63的前后方向长度稍短。另外,在嵌合凸部111上形成有硒鼓轴插通孔113。
硒鼓轴插通孔113在嵌合凸部111的前后方向中央,贯通形成为侧视时的大致圆形状。硒鼓轴插通孔113的内径比感光鼓20的硒鼓轴80外径稍大(基本相同的直径)。
定位部112在左壁91L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从其前端缘向前侧稍微鼓出地形成为下表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视时的大致矩形状。另外,定位部112的上下方向长度,比底座框架52的左壁54L的承接部65的上下方向长度短。
如图3所示,右侧的侧壁91(下面记作右壁91R)形成为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侧视时为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在右壁91R上形成有嵌合凸部94、以及定位部95。
嵌合凸部94形成为从右壁91R的下端部向下侧突出的侧视时的大致半圆形状。嵌合凸部94的上下方向长度(突出长度)比底座框架52的右壁54R的嵌合凹部60的上下方向长度(深度)稍短。嵌合凸部94的前后方向长度,比底座框架52的右壁54R的嵌合凹部60的前后方向长度稍短。另外,在嵌合凸部94上形成有硒鼓轴插通孔96。
硒鼓轴插通孔96在嵌合凸部94的前后方向中央贯通形成为侧视看时的大致圆形状,当投影到左右方向时该硒鼓轴插通孔96与左壁91L的硒鼓轴插通孔113一致。硒鼓轴插通孔96的内径与左壁91L的硒鼓轴插通孔113内径相同。
定位部95在嵌合凸部94的前侧,从右壁91R的下端缘向下侧稍微鼓出地形成为下表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视时的大致矩形状。另外,定位部95的前后方向长度,比底座框架52的右壁54R的承接部61的前后方向长度短。
如图2所示,上壁92以架设在两侧壁91的上端部间的状态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向下侧开放的大致方筒形状(参照图8)。在上壁92的内部支承有上述的栅控式电晕带电器22(参照图8)。另外,在上壁92上形成有通气开口110、以及金属线清洁器用卡止部插通孔114。
通气开口110在上壁92的上端部,以沿栅控式电晕带电器22的带电金属线23的状态而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直线形状。
金属线清洁器用卡止部插通孔114,在上壁92的左端部形成于其与左壁91L的边界部分上。金属线清洁器用卡止部插通孔114,以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上壁92的状态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长的俯视时的大致矩形状。
另外,上壁92支承有金属线清洁器115。
金属线清洁器115,可向左右方向滑动地支承在上壁92的上端部上。金属线清洁器115形成为俯视时的大致为矩形的平板形状。另外,金属线清洁器115具有清洁部117(参照图8)。
清洁部117通过通气开口110而配置在栅极24内(参照图8)。清洁部117通过海绵或无纺布等的清洁部件118而夹持带电金属线23(参照图8)。
另外,金属线清洁器115具有卡止突起116。
卡止突起116形成为从金属线清洁器115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的大致方柱形状。卡止突起116的上下方向外径尺寸及前后方向外径尺寸,比底座框架52的金属线清洁器用卡止孔68的上下方向内径尺寸及前后方向内径尺寸短。
后壁93以从上壁92的后端部连续并向后下侧延伸、且架设在两侧壁91的后端部间的状态形成为左右方向长的大致平板形状。在后壁93上形成有作为第1开口的一例的排纸开口121、以及覆盖部122。
排纸开口121以从后壁93的后下侧端部向前上侧被切去的状态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后视时的大致矩形状。排纸开口121,与底座框架52的转印辊支承部70的两转印辊轴导向部71间的部分对应地形成在后壁93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上。另外,排纸开口121的左右方向长度,是与转印辊支承部70的两转印辊轴导向部71间的部分大致相同的左右方向长度。排纸开口121用于使通过了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的打印纸S通过定影单元17。
覆盖部122以闭合排纸开口121的后下侧端部状态架设在排纸开口121的后下侧端部内。覆盖部122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俯视时大致为矩形的平板形状。覆盖部122的左右方向长度,是与转印辊支承部70的两转印辊轴导向部71间的部分大致相同的左右方向长度。
另外,在覆盖部122的后端部上,形成有:抵接部125、多个(三个)嵌合孔123和作为卡止部的一例的卡止爪124。
抵接部125形成为从覆盖部122的后端缘向下侧突出、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突条。
多个嵌合孔123在覆盖部122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互相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配置。嵌合孔123贯通形成为俯视时的大致矩形状。
卡止爪124在覆盖部122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从覆盖部122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并在其顶端(下端部)形成为向前侧屈曲的大致钩子形状。换言之,卡止爪124沿着打印纸S的通过方向(从下侧向上侧的方向)而从罩盖框架53向底座框架52延伸,且在其顶端(下端部)朝向打印纸S的输送路径(通过路径,参照图1的假想线)地屈曲到前侧。
卡止爪124的顶端(屈曲的部分)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外径尺寸,比卡止凹部78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外径尺寸短(参照图5及图7)。
(3)转印辊及感光鼓
在硒鼓盒18上,如上所述,支承有转印辊21及感光鼓20。另外,硒鼓盒18的重心,偏向前后方向中央的后侧转印辊21及感光鼓20支承在后端部上的量。
转印辊21具有:转印辊轴86、辊主体85、转印辊轴承87、以及转印辊电极88。
辊主体85配置在两转印辊轴导向部71间。辊主体85由导电性的软质树脂(例如橡胶等)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辊主体85的内径是与转印辊轴86的外径大致相同。另外,辊主体85的左右方向长度,比打印纸S的左右方向长度短,而比形成在打印纸S内的打印区域(可打印的最大区域)的左右方向长度长。
转印辊轴86不能相对旋转地插通在辊主体85内。转印辊轴86由金属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另外,转印辊轴86相比于辊主体85而形成为左右方向长,其左右两端部从辊主体85突出。另外,转印辊轴86的左端部的突出长度,比转印辊轴86的右端部的突出长度长。转印辊轴86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可相对旋转地嵌合在所对应的转印辊轴导向部71的导向槽73内(参照图8),并突出到所对应的转印辊轴导向部71内。由此,转印辊21可沿导向槽73向前后方向(详细地说,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移动地支承在底座框架52上。
转印辊轴承87设在转印辊轴86的左端部上。转印辊轴承87由绝缘性的硬质树脂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转印辊轴承87的内径比转印辊轴86的外径稍大(基本相同的直径)。转印辊轴承87在左侧的转印辊轴导向部71内,被外嵌(从转印辊轴86的径向外侧嵌合)在转印辊轴86上。另外,转印辊轴承87的后端部当从上侧看时,露出到左侧的转印辊轴导向部71的凹部49内。
转印辊电极88设在转印辊轴86的右端部上。转印辊电极88由导电性的硬质树脂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向前侧开放的半圆筒形状。转印辊电极88的内径比转印辊轴86的外径稍大(基本相同的直径)。转印辊电极88在右侧的转印辊轴导向部71内,从后侧可相对旋转地被外嵌(从转印辊轴86的径向外侧嵌合)在转印辊轴86上。另外,转印辊电极88的后端部当从上侧看时,露出到右侧的转印辊轴导向部71的凹部49内。
感光鼓20具有硒鼓主体81、凸缘部件82、硒鼓齿轮83、以及硒鼓轴80。
硒鼓主体81在转印辊21的前侧,配置在右壁54R的相对壁59与左壁54L的相对壁64之间。硒鼓主体81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详细地说,硒鼓主体81具有: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的金属制的管坯;以及覆盖管坯表面的树脂制的感光层。硒鼓主体8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打印纸S的左右方向长度长。
凸缘部件82不能相对旋转地嵌合在硒鼓主体81的右端部上。凸缘部件82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的大致圆板形状。另外,在凸缘部件82上,在其径向中央部贯通形成有插通硒鼓轴80的插通孔(未图示)。
硒鼓齿轮83以配置在底座框架52的左壁54L与转印辊支承部70的左端部之间的状态(参照图5)而不能相对旋转地嵌合在硒鼓主体81的左端部上。硒鼓齿轮83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的大致圆板形状,且在其周面具有齿轮齿。另外,在硒鼓齿轮83上,在其径向中央部贯通形成有插通硒鼓轴80的插通孔(未图示)。另外,硒鼓齿轮83的后下侧端部,以在左侧视时从左壁54L的硒鼓齿轮露出部69露出的状态,而通过硒鼓齿轮露出用开口72露出到后下侧(参照图6(a))。
如图4所示,硒鼓轴80以沿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的状态而插通在硒鼓主体81内。硒鼓轴80由金属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另外,硒鼓轴80相比于硒鼓主体81而形成为左右方向长。硒鼓轴80的左端部,可旋转地插通在底座框架52的左壁54L的硒鼓轴插通孔58内、及罩盖框架53的左壁91L的硒鼓轴插通孔113内(参照图6(a))。另外,硒鼓轴80的右端部,可旋转地插通在底座框架52的右壁54R的硒鼓轴插通孔62内、及罩盖框架53的右壁91R的硒鼓轴插通孔96(参照图6(b))内。
(4)硒鼓盒的装配
要装配硒鼓盒18,则如图2及图3所示,首先,在底座框架52上如上述那样组装转印辊21及感光鼓20(除硒鼓轴80外)。
接着,在底座框架52的后端部上,以将转印辊21及感光鼓20覆盖的方式从上侧组合罩盖框架53。
详细来说,首先,使罩盖框架53的卡止爪124的顶端(下端部)从后侧嵌合在底座框架52的卡止凹部78内,并且,使罩盖框架53的抵接部125与底座框架52的转印辊支承部70的后端部上表面抵接。即,转印辊支承部70的后侧上端部是抵接部125所抵接的被抵接部。
此时,罩盖框架53的卡止爪124的顶端(下端部),在上下方向具有间隔(相当于卡止爪124的顶端的上下方向外径尺寸和卡止凹部78上下方向外径尺寸之差的间隔)而嵌合在底座框架52的卡止凹部78内(参照图7)。
然后,使罩盖框架53的右壁91R的嵌合凸部94嵌合在底座框架52的右壁54R的嵌合凹部60内,并且,使罩盖框架53的左壁91L的嵌合凸部111嵌合在底座框架52的左壁54L的嵌合凹部63内。另外,此时金属线清洁器115配置在罩盖框架53的左右方向中途。
这样,底座框架52的嵌合突起77分别滑动嵌合在罩盖框架53所对应的嵌合孔123内。另外,底座框架52的金属线清洁器用卡止部67插通在罩盖框架53的金属线清洁器用卡止部插通孔114内。
另外,罩盖框架53的左壁91L的硒鼓轴插通孔113与底座框架52的左壁54L的硒鼓轴插通孔58相对。而罩盖框架53的右壁91R的硒鼓轴插通孔96与底座框架52的右壁54R的硒鼓轴插通孔62相对。
另外,罩盖框架53的左壁91L的定位部112相对配置在底座框架52的左壁54L的承接部65的后侧(参照图6(a))。而罩盖框架53的右壁91R的定位部95相对配置在底座框架52的右壁54R的承接部61上侧(参照图6(b))。
然后,通过将金属线清洁器115配置在罩盖框架52的左端部上,从而将金属线清洁器115的卡止突起116卡止在金属线清洁器用卡止部67的金属线清洁器用卡止孔68内。
接着,要装配硒鼓盒18,则通过底座框架52及罩盖框架53的各硒鼓轴插通孔(58、62、96、113)而将硒鼓轴80插通在硒鼓齿轮83及硒鼓主体81上。
这样,在硒鼓轴80的左右方向两端部,感光鼓20可旋转地被支承成底座框架52及罩盖框架53上。另外,底座框架52和罩盖框架53通过硒鼓轴80而被联接成一体。
由此,硒鼓盒18的装配结束。
参照图7,在装配好的硒鼓盒18中,在将朝向上侧的力施加在排纸开口121周缘部上的情况下,和如后所述,在感光鼓20旋转的情况下,罩盖框架53以硒鼓轴80为中心绕左侧视时的绕顺时针稍微移动(公差程度的移动)。此时,卡止爪124向大致前上侧移动,卡止爪124的顶端(下端部)更深地嵌合在底座框架52的卡止凹部78内。
3.向处理盒输入驱动力
如图1所示,当在主体外壳2内安装处理盒15时,则设在主体外壳2内的金属制的施力部件131(图2)被转印辊轴导向部71的倾斜部50(参照图3及图7)导向,且通过转印辊轴导向部71的凹部49(参照图3及图7)而从后侧分别与转印辊21的转印辊轴承87及转印辊电极88抵接。另外,来自主体外壳2内的电源(未图示)的电力通过施力部件131而供给到转印辊电极88。
转印辊21利用施力部件131的施力而向前侧被推向感光鼓20(参照图3及图7)。
另外,当处理盒15安装在主体外壳2内时,设在主体外壳2内的驱动齿轮(未图示)从后侧与硒鼓齿轮83(参照图4)啮合。
然后,当驱动力通过驱动齿轮(未图示)输入硒鼓齿轮83时,如图6(a)中箭头所示那样,感光鼓20绕左侧视时的顺时针进行旋转。
这样,随着感光鼓20的旋转,罩盖框架53就以感光鼓20的硒鼓轴80为中心而绕左侧视时的顺时针被按压在底座框架52上。
详细地说,罩盖框架53在左壁91L的定位部112,向底座框架52的左壁54L的承接部65而被推到前侧(参照图6(a))。另外,罩盖框架53在右壁91R的定位部95,向底座框架52的右壁54R的承接部61而被推到下侧(参照图6(b))。
由此,罩盖框架53被定位在底座框架52的硒鼓支承部101上。
另外,当感光鼓20绕左侧视时的顺时针进行旋转时,转印辊21就跟随感光鼓20的旋转而绕左侧视时的逆时针进行旋转。具体来说,在转印辊21上不设有齿轮等,转印辊21利用因转印辊21周面与感光鼓20周面的压接所产生的摩擦而进行旋转。
此时,转印辊21利用感光鼓20的旋转、以及主体外壳2内的施力部件131的施力而被导向槽73(参照图9)导向,同时有弹性地稍微移动到离开感光鼓20的后下侧(离开方向)、和接近感光鼓20的前上侧(接近方向)。
由此,对转印辊21进行支承的转印辊支承部70,因转印辊21的旋转及移动(前后方向的移动)而稍微产生振动。
这里,罩盖框架53如上所述,如图7所示那样被定位在底座框架52的硒鼓支承部101上,另一方面,利用卡止爪相对于卡止凹部78的滑动嵌合、以及嵌合突起77相对于嵌合孔123的滑动嵌合,而具有间隙地卡止在转印辊支承部70上。
因此,可抑制转印辊支承部70的振动传递到罩盖框架53上。
由此,可抑制转印辊支承部70的振动传递到排纸开口121,排纸开口121相对于打印纸S至定影单元17的输送路径(参照图1的假想线)的相对配置比较稳定。
4.作用效果
(1)采用这种硒鼓盒18,如图2所示,仅在与底座框架52非一体地形成的罩盖框架53上形成有排纸开口121。
因此,即使底座框架52的转印辊支承部70因转印辊21的旋转而产生振动,也可抑制该振动直接传递到罩盖框架53,从而可使排纸开口121的位置稳定。
由此,可抑制通过了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的打印纸S与排纸开口121的周缘部等接触,并能可靠地使其通过排纸开口121。
其结果,可抑制转印在打印纸S上调色剂像产生散乱,进而可抑制画质的下降。
(2)另外,采用这种硒鼓盒18,如图9所示,可使转印辊21跟随感光鼓20的旋转而沿着导向槽73向前后移动。
由此,可减少因转印辊21的旋转而产生的振动传递到底座框架52。
因此,可进一步抑制罩盖框架53的振动,可使排纸开口121的位置更稳定。
其结果,可进一步抑制转印在打印纸S上调色剂像产生散乱,进而可进一步抑制画质的下降。
(3)另外,采用这种硒鼓盒18,如图4所示,在底座框架52形成有用于使朝向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的打印纸S通过的供纸开口74。
因此,可容易地确保供纸开口74相对感光鼓20及转印辊21的相对配置精度。
其结果,能可靠地使打印纸S通过供纸开口74,并将其供给到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
(4)另外,采用这种硒鼓盒18,如图3及图5所示,在将底座框架52与罩盖框架53组合后的状态下,可由罩盖框架53的覆盖部122覆盖转印辊支承部70内的转印辊21而进行保护。
这里,当转印辊支承部70由罩盖框架53覆盖时,在通过了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的打印纸S被转印辊21旋转卷入时,有时难以去除被卷入的打印纸S。
这一点,在该硒鼓盒18中,如图7所示,在转印辊支承部70的后侧上端部,设有朝向转印辊21而向内侧突出(前侧)的突条76。
因此,可通过突条76来限制打印纸S被进一步卷入。
其结果,即使通过了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的打印纸S被转印辊21旋转卷入,也能容易地去除被卷入的打印纸S。
(5)另外,采用这种硒鼓盒18,如图7所示,罩盖框架53的卡止爪124,上下方向稍微有间隔地卡止在底座框架52的卡止凹部78内。
因此,可设为有间隔地将底座框架52的转印辊支承部70和罩盖框架53的覆盖部122予以卡止。
由此,在卡止爪124与卡止凹部78的上下方向间隔,可抑制从底座框架52的转印辊支承部70至罩盖框架53的覆盖部122的振动传递。
其结果,可进一步抑制罩盖框架53的振动,可使排纸开口121的位置更稳定。
(6)另外,采用这种硒鼓盒18,如图7所示,卡止爪124从罩盖框架53朝向底座框架52而向下侧延伸,且在其顶端朝向打印纸S的通过路径地屈曲到前侧。
因此,即使输送中的打印纸S产生与罩盖框架53接触等,且在打印纸S的输送方向罩盖框架53受到力,也可使卡止爪124的顶端(下端部)更深地嵌合在底座框架52的卡止凹部78内。
其结果,能可靠地将底座框架52和罩盖框架53予以卡止。
(7)另外,采用这种硒鼓盒18,如图2所示,在底座框架52的前端部,具有前后方向隔开间隔而与转印辊支承部70相对的前壁56。
因此,在以从上下方向由第1模具(上侧的模具)和第2模具(下侧的模具)夹持的状态成形底座框架52的情况下,有时难以使第1模具在前后方向(转印辊支承部70与前壁56的并列方向)脱离成形后的底座框架52。
另外,在转印辊支承部70的附近(尤其在上侧附近),在底座框架52上形成排纸开口121的情况下,有时因形成有排纸开口121的部分与第1模具的干涉,而难以使第1模具向上侧脱离成形后的底座框架52。
这一点,在这种硒鼓盒18中,如上所述,在与底座框架52非一体地形成的罩盖框架53上,形成有排纸开口121。
因此,可抑制形成有排纸开口121的部分与第1模具产生干涉,可容易地使第1模具以通过底座框架52上端部的方式脱离。
其结果,可用简便的方法而更高效地成形底座框架52。
(8)另外,采用这种打印机1,如图1所示,硒鼓盒18的排纸开口121在主体外壳2内与定影单元17相对配置。
并且,硒鼓盒18的罩盖框架53由阻燃性比底座框架52还高的材料形成。
因此,可确保罩盖框架53的阻燃性,并使排纸开口121接近定影单元17。
其结果,能可靠地将通过了排纸开口121的打印纸S输送到定影单元17。
(9)另外,采用这种打印机1,如图1所示,定影单元17相对配置在排纸开口121的铅直上侧。并且,打印纸S从铅直下侧向铅直上侧通过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
因此,在打印纸S向定影单元17的输送途中,若打印纸S与排纸开口121周缘部等接触,则打印纸S的铅直上侧的端部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扭歪。
这一点,在这种硒鼓盒18中,由于可使排纸开口121的位置稳定,因此,可抑制输送到定影单元17途中的打印纸S与排纸开口121周缘部等接触。
因此,能更可靠地将通过了排纸开口121的打印纸S输送到定影单元17。
5.变形例
(1)参照图9及图10,对硒鼓盒18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图9及图10中,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罩盖框架53在排纸开口121的下端部内,具有一体的用于覆盖转印辊支承部70的覆盖部122。
与此相对,在本变形例中,如图9及图10所示,在罩盖框架53上不设置覆盖部122,而与罩盖框架53非一体地构成覆盖转印辊支承部70的覆盖部件131。
覆盖部件131以从上侧覆盖转印辊21方式组装在转印辊支承部70的上端部上。覆盖部件131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俯视时的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覆盖部件131的左右方向长度,是与转印辊支承部70的两转印辊轴导向部71间的部分大致相同的左右方向长度。
在该变形例中,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2)上述的打印机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除了上述的黑白打印机外,也可构成为彩色打印机。
在将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彩色打印机的情况下,也可构成为具有多个感光体和记录介质输送部件的直接式串联型彩色打印机,或构成为具有多个感光体、中间转印体和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式串联型彩色打印机。
另外,处理盒15除了上述那样的硒鼓盒18和显影盒19分离的分离型外,也可构成为一体地具有硒鼓盒18和显影盒19的一体型。
此外,也可在主体外壳2上安装有硒鼓盒18的状态下,仅使显影盒19与主体外壳2装拆。
此外,显影盒19也可构成为,收纳调色剂的调色剂盒装拆自如地安装在具有显影辊34的框架上。
另外,作为像承载体,除了上述的感光鼓20外,也可使用例如感光带等。
另外,也可使用例如显影套筒、显影带、刷状的辊等的显影剂承载体,来代替上述的显影辊34。
另外,也可使用例如供给套筒、供给带、刷状的辊等的供给部件,来代替上述的供给辊33。
另外,也可使用例如螺旋输送器或输送带等的输送部件,来代替上述的搅拌器29。
另外,作为转印部件,除了上述的转印辊21外,也可使用例如转印带、转印刷、转印片和薄膜型转印装置等的接触型转印部件,或使用例如电晕式等的非接触型转印部件等。
另外,也可适用例如电晕式带电器、锯齿状的放电部件等的非接触型的带电器,或使用例如带电辊等的接触型带电器等,来代替上述的栅控式电晕带电器22。
另外,也可使用LED单元等的曝光部件,来代替上述的扫描单元16。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具备图像读取部等,构成为多功能一体机。

Claims (9)

1.一种盒,其特征在于,具有:
像承载体,该像承载体构成为承载显影剂像;
转印部件,该转印部件构成为与所述像承载体相对配置,将承载在所述像承载体上的显影剂像转印到被记录介质上;
第1框架,该第1框架将所述像承载体及所述转印部件支承成可旋转;以及
与所述第1框架组合在一起的第2框架,该第2框架相对于所述像承载体和所述转印部件的相对部而配置在被记录介质的通过方向下游侧,
在所述第2框架上形成有第1开口,该第1开口用于使通过了所述相对部的被记录介质通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框架将所述转印部件支承成,能够向接近所述像承载体的接近方向和离开所述像承载体的离开方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框架上形成有用于使朝向所述相对部的被记录介质通过的第2开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框架具有用于支承所述转印部件的转印部件支承部,
所述第2框架具有与所述转印部件支承部抵接的抵接部,
所述转印部件支承部具有:
所述抵接部所抵接的被抵接部;以及
从所述被抵接部向所述转印部件突出的突出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框架及所述第2框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卡止在所述第1框架及所述第2框架中的任意另一方上的卡止部,
所述第1框架及所述第2框架中的任意另一方具有所述卡止部所卡止的被卡止部,
所述卡止部具有规定间隔地与所述被卡止部卡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部沿着被记录介质的通过方向地从所述第2框架向所述第1框架延伸,且在所述卡止部的顶端向被记录介质的通过路径屈曲。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框架具有:
用于支承所述像承载体的像承载体支承部;
用于支承所述转印部件的转印部件支承部;以及
能够安装显影单元的显影单元安装部,所述显影单元用于将显影剂供给到所述像承载体上,
所述转印部件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像承载体支承部而配置在所述显影单元安装部的相反侧,
所述显影单元安装部具有壁部,该壁部在所述转印部件支承部、所述像承载体支承部及所述显影单元安装部的排列方向上与所述转印部件支承部隔开间隔地相对。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
能够安装所述盒的装置主体;以及
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与所述盒的所述第1开口相对配置,用于对通过了所述第1开口的被记录介质进行加热而使显影剂像定影在被记录介质上,
所述第2框架由阻燃性比所述第1框架高的材料形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被记录介质从铅直下侧向铅直上侧通过所述像承载体与所述转印部件之间,
所述定影装置相对配置在所述第1开口的铅直上侧。
CN201280074554.5A 2012-07-09 2012-11-29 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5207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54142 2012-07-09
JP2012154142A JP5962272B2 (ja) 2012-07-09 2012-07-09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CT/JP2012/080833 WO2014010121A1 (ja) 2012-07-09 2012-11-29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20772A CN104520772A (zh) 2015-04-15
CN104520772B true CN104520772B (zh) 2019-02-05

Family

ID=49915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4554.5A Active CN104520772B (zh) 2012-07-09 2012-11-29 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98157B2 (zh)
JP (1) JP5962272B2 (zh)
CN (1) CN104520772B (zh)
WO (1) WO20140101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87741B2 (ja) * 2014-08-25 2018-09-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
JP6597513B2 (ja) * 2016-08-04 2019-10-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着脱式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7171855B2 (ja) * 2020-08-31 2022-1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90939A2 (en) * 1992-09-28 1994-04-06 Fujitsu Limited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CN1648790A (zh) * 2004-01-30 2005-08-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精确设置刷子的处理盒
CN1881109A (zh) * 1999-02-26 2006-12-2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感光元件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90253A (ja) * 1990-11-23 1992-07-08 Minolta Camera Co Ltd レーザビームプリンタ
JPH04220658A (ja) * 1990-12-21 1992-08-11 Brother Ind Ltd 画像記録装置用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EP0530491B1 (en) 1991-08-02 1997-05-07 Minolta Co.,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tachable imaging cartridge
JPH0535005A (ja) * 1991-08-02 1993-02-12 Minolta Camera Co Ltd 作像装置及びそのイメージングカートリツジ
JPH0660858U (ja) * 1993-02-01 1994-08-23 ミノルタカメラ株式会社 作像装置のカバー
JPH11212357A (ja) * 1998-01-23 1999-08-06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330410B1 (en) * 1999-02-26 2001-12-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hotosensitive member cartridge
JP2005215547A (ja) * 2004-01-30 2005-08-11 Brother Ind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74488B2 (ja) * 2005-04-27 2011-04-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像担持体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90939A2 (en) * 1992-09-28 1994-04-06 Fujitsu Limited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CN1881109A (zh) * 1999-02-26 2006-12-2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感光元件盒
CN1648790A (zh) * 2004-01-30 2005-08-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精确设置刷子的处理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16490A (ja) 2014-01-30
US9298157B2 (en) 2016-03-29
WO2014010121A1 (ja) 2014-01-16
CN104520772A (zh) 2015-04-15
JP5962272B2 (ja) 2016-08-03
US20150125179A1 (en) 2015-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4203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238118B (zh) 显影剂容器、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和成像设备
JP483120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像担持体ユニット
JP607927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383962B (zh) 片材收纳盒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024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容器
CN104520772B (zh) 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348210B2 (ja)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461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54057A (ja)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520774B (zh) 处理盒
CN102454750B (zh) 驱动单元和具备该驱动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4428722B (zh) 感光体盒、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583878B (zh)
JP5919766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04832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471489B (zh) 显影盒
CN104520773B (zh)
US9069328B2 (en) Cartridge
JP594924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203773230U (zh) 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219663A (ja) 現像剤収納容器
US967174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cartridge and urging member
JP6136937B2 (ja)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WO2014010132A1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