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07352A - 扣接头 - Google Patents

扣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07352A
CN104507352A CN201380020959.5A CN201380020959A CN104507352A CN 104507352 A CN104507352 A CN 104507352A CN 201380020959 A CN201380020959 A CN 201380020959A CN 104507352 A CN104507352 A CN 1045073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sidewall
male joint
guide
buck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095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07352B (zh
Inventor
二宫朝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beru Pic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beru Pic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beru Pic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beru Pic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073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73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073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73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8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 A44C5/20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for open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 A44C5/2057Fasteners locked by sliding or rotating of the male element of the fastener; Turn-button faste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8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 A44C5/20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for open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 A44C5/2076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for open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with the two ends of the strap or chain abutting each other or sliding in the main plane or a plane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se two e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8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 A44C5/20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for open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 A44C5/2047Fasteners provided with a V-shaped spring-tongue male memb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 Y10T24/4522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including member having distinct formations and mating member selectively interlocking therewith
    • Y10T24/45262Pin, post and receiver

Landscapes

  • Adornment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扣接头(100)包括形成有环形槽(111)的棒状公接头(110)和公接头(110)可抽出地插入其中的母接头(120)。母接头(120)包括:向下敞开的第一主体部分(130);向上敞开且可转动地与第一主体部分(130)连接且与第一主体部分(130)一同在内部形成空腔(160)的第二主体部分(140);容纳在空腔(160)中的并支承被插入母接头(120)中的公接头(110)的导向件(150)。导向件(150)由具有弹性力的材料构成,并且在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相互靠近的方向上对它们施加弹性力。

Description

扣接头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分离地相互连接的扣接头以及作为该扣接头的一个组成部分来使用的导向件。例如,根据本发明的扣接头可被用于可分离地将线形饰品(如项链)的相对两端相互连接起来。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0-316616记载了饰品用扣接头的一个例子。
图69是在上述公开文献中记载的扣接头40的透视图,图70是扣接头40的分解透视图,而图71是扣接头40的纵断面视图。
如图69所示,饰品用扣接头40包括棒形的公配件42和由中空箱形件构成的母配件50。
公配件42可插入母配件50中并且还可从该母瞥见中取出该公配件。就是说,公配件42和母配件50可彼此连接和分离。
公配件42连接至线形饰品如项链和链子的一端,而母配件50连接至另一端。通过将公配件42和母配件50相互连接,线形饰品形成一个环,因而使用者可将饰品戴在他/她的脖子上。当将饰品从他/她的脖子上取下时,通过将公配件42和母配件50相互分离,使环状饰品恢复为线状,因此能容易地取下。
公配件42在其顶端具有锥形头45并在其尾端附近形成有环形槽47。而且连接环49安装在公配件42的尾端。线形饰品的一端被连接至连接环49。
如图69和图70所示,母配件50包括向下敞开的箱型的盖体51和向上敞开的主体60,主体60的尺寸允许主体嵌入盖体51中。
可供公配件42穿过的通孔57形成在盖体51的侧壁(公配件42被插入侧的侧壁)上。
另外,如图70所示,两个圆柱形导向件54形成在盖体51的内侧底面上。导向件54具有与通孔57一样的内径。通过插入口57被插入母配件50内的公配件42通过两个导向件54来支承。
在盖体51的彼此相向的一对侧壁53上形成有通孔55,轴58被插入该通孔中。
在盖体51的与通孔57相对一侧的端部安装有连接环59。线形饰品的另一端被连接至连接环59。
如图70所示,由半圆形切口构成的配合凹口61形成在主体60侧壁的上端。凹口61具有允许与公配件42的槽47接合的尺寸。
由多个凹凸结构构成的防滑结构62形成在主体60的外侧底面上。在主体60的彼此相向的一对侧壁63上形成有通孔65。
轴58穿过盖体51的通孔55、主体60的通孔65以及螺旋弹簧67的孔(无附图标记),由此将盖体51和主体60可绕轴58转动地连接在一起,同时将螺旋弹簧67固定在盖体51和主体60内。
就是说,盖体51和主体60能绕轴58相互转动或者可打开/关闭。此外,由于螺旋弹簧67的两端从内面侧分别压紧盖体51和主体60,故盖体51和主体60通过螺旋弹簧67的弹性力在相互靠拢方向上受力(如图69或图71所示状态)。
饰品用扣接头40以如下方式来使用。
当通过插入口57将公配件42插入母配件50中时,公配件42一边通过配合凹口61向下压迫主体60,一边向母配件50内部前进。
当进一步插入公配件42时,公配件42在导向件54引导下前进。在公配件42的槽47到达配合凹口61处时,主体60通过螺旋弹簧67的弹性力被向上压,配合凹口61嵌合于槽47中,变成公配件42和母配件50彼此连接的状态。
当从母配件50取出公配件42时,按压主体60的防滑结构62。由此,主体60相对于盖体51绕轴58转动,配合凹口61下降,与公配件42的槽47的接合被解除。随后,可从母配件50中拔出公配件42。
图72是根据上述公开文献所记载的另一实施例的饰品用扣接头41的透视图。
相比于在图69至图71所示的扣接头40中导向件54形成在盖体51内面侧上,在本实施例的饰品用扣接头41中,在盖体51中没有形成导向件51。取而代之,采用了作为独立于盖体51的零件的导向片70。
导向片70包括彼此相向的一对直立侧壁71。在每一直立侧壁71上形成有通孔72。通过将轴58穿过通孔72,导向片70与螺旋弹簧67一起被安装在主体60内。
公配件42的安装和取出的方式与在饰品用扣接头40场合中一样。
现有技术参考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0-316616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图69至图71所示,轴58被用于饰品用扣接头40和41的组装。轴58由具有长度范围在约5至10毫米之间、直径范围在约0.5至1.0毫米之间的销构成。由于利用这样细小的销来组装饰品用扣接头40和41,需要高超的技艺、许多时间和许多精力。
此外,由于螺旋弹簧67的长度、高度和宽度具有数毫米单位的尺寸并且螺旋弹簧67所限定的孔具有轴58可勉强通过的尺寸,故需要高超的技术、许多时间和许多精力才能将螺旋弹簧67组装在盖体51和主体60内以及将轴58插入螺旋弹簧67所形成的孔中。
就是说,由于传统的饰品用扣接头40和41是利用小尺寸零件如轴58和螺旋弹簧67来组装的,故即使由相当熟练的工作人员来组装,组装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鉴于在传统的饰品用扣接头40和41中的上述问题而制定了本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扣接头以及一种用在所述扣接头中的导向件,该扣接头能减少零件数量且特别是小尺寸零件如轴58和螺旋弹簧67的数量,并缩短整体组装时间。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扣接头,其包括公接头可插入其中的母接头和在定位状态下布置在该母接头中并可拔出地支承该公接头的导向件,其中,所述母接头和导向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锁止结构,该锁止结构通过接合被插入公接头中的公接头而将所述公接头锁定在插入该公接头内的状态中;该导向件包括底壁、从该底壁在彼此相向状态下在相同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对侧壁,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弹性力,所述其中一个侧壁能够接近和远离其中的另一个侧壁;所述锁止结构在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中通过所述弹性力的作用与该公接头接合,并通过所述导向件的所述侧壁接近或远离,所述锁定结构解除与所述公接头的接合。
优选所述至少一对侧壁从底壁起在与公接头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所述一对侧壁中的至少一个的前端是弯曲的,以便可以支承被插入母接头中的公接头,或者可以与该公接头接合(例如见图12)。
优选在所述底壁上形成有所述公接头能穿过的开口(例如见图1)。
优选沿所述开口的周边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沿所述公接头的插入方向或其相反方向延伸的加强件(例如见图4和5)。
优选设有从底壁起在与所述至少一对侧壁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定位侧壁,该定位侧壁在其远端与该母接头可分离接合(例如见图1)。
优选该定位侧壁具有通过弯曲单板形成的双层结构(例如见图4和5)。
优选所述锁止结构由形成在所述至少一对侧壁中的至少一个的远端和近端之间的并可与该公接头接合的突出部构成(例如见图49)。
优选所述锁止结构由从所述至少一对侧壁中的至少一个的远端向所述至少一对侧壁中的另一个侧壁延伸的延长部构成(例如见图39)。
优选该母接头包括可在内部容纳导向件的容纳部,该容纳部由可分离地相互连接的至少两个盖子构成(例如见图1)。
优选所述盖子(1010,1020)能在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方向上或其相反的方向上相互连接(例如见图43和34)。
优选所述盖子(130,140)可彼此相对转动(例如见图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扣接头,它包括公接头可插入其中的母接头和可在定位状态下布置在该母接头内的且可拔出地支承该公接头的导向件,其中,该导向件(153)具有弹性力,该导向件(153)包括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的开口(153B)的底壁(153A)、从该底壁的一端起在公接头的插入方向上延伸后在相反方向上弯曲的第一侧壁(153D,153E)和从该底壁的另一端起沿公接头的插入方向延伸后在相反方向上弯曲的第二侧壁(153H,153I),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具有弹性力,第一侧壁具有在底壁前方朝第二侧壁弯曲的第一辅助侧壁(153F),第二侧壁具有在底壁前方朝第一侧壁弯曲的第二辅助侧壁(153J),在第一辅助侧壁和第二辅助侧壁的远端上形成有切口(153G,153K),当第一辅助侧壁和第二辅助侧壁的远端彼此接触时(例如见图24),所述切口形成公接头可穿过的开口。
在所述扣接头中,优选所述导向件还包括从所述底壁的一端延伸且围绕第一或第二侧壁的周围到达该底壁的另一端(例如见图24)的侧壁(153M)。
在所述扣接头中,优选在所述侧壁上形成有连接环(153P),该母接头包括形成有公接头可穿过的孔(131)和与该环对应的开口(136)的容纳部(135),该容纳部由可伸缩的柔性材料构成(例如见图26)。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定位状态下布置在扣接头的母接头中且可拔出地支承公接头的导向件,其中该扣接头由公接头和公接头可插入其中的母接头构成,该导向件包括底壁、从底壁起在彼此相向状态中在相同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壁,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弹性力,其中一个所述侧壁能接近和远离其中的另一侧壁;在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下,该母接头通过所述弹性力的作用通过母接头与公接头的接合而锁定该公接头,并且通过利用母接头使所述侧壁接近或远离,该母接头解除与该公接头的接合(例如见图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在定位状态下布置在扣接头的母接头内的且可拔出地支承公接头的导向件,该扣接头由公接头和公接头可插入其中的母接头构成,该导向件包括底壁、从底壁起在彼此相向状态中在相同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壁和用于与被插入母接头的公接头接合并将公接头锁定在母接头内的锁止结构;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弹性力,其中一个所述侧壁能接近和远离其中的另一侧壁;在公接头被插入母接头中的状态下,所述锁止结构借助所述弹性力的作用通过与该公接头接合而锁定该公接头,并且通过所述侧壁的接近或远离,所述锁止结构和公接头之间的接合被解除(例如见图39)。
在所述导向件中,优选在所述底壁上形成有公接头可穿过的开口,并且沿所述开口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公接头插入方向或其相反方向上延伸的加强件。
在所述导向件中,优选设有从底壁起在与所述至少一对侧壁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定位侧壁,该定位侧壁在其远端与母接头可分离地接合。
优选该定位侧壁具有通过弯曲单板形成的双层结构(例如见图4和5)。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在扣接头中设置在母接头内的导向件,其中该扣接头包括公接头和公接头可插入其中的母接头,该母接头可将该公接头锁定在插入内部的状态中,并且还可响应于使用者针对母接头的预定动作而解除所述公接头和母接头之间的接合并允许从母接头拔出公接头,其中,该导向件(153)具有弹性力,并且该导向件(153)包括形成有可供公接头(110)穿过的开口(153B)的底壁(153A)、从底壁一端起在公接头的插入方向上延伸后在相反方向上弯曲的第一侧壁(153D,153E)、从底壁另一端起在公接头的插入方向上延伸后在相反方向上弯曲的第二侧壁(153H,153I),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相互分离方向上具有弹性力,第一侧壁具有在底壁前方朝第二侧壁弯曲的第一辅助侧壁(153F),第二侧壁具有在底壁前方朝第一侧壁弯曲的第二辅助侧壁(153J),在第一辅助侧壁和第二辅助侧壁的远端上形成有切口(153G,153K),当第一辅助侧壁和第二辅助侧壁的远端彼此抵接时,所述切口形成公接头可穿过的开口(例如见图24)。
而且,括号中的附图标记和图号只是为了清楚示出与后述实施方式的对应关系而给出的,它们不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扣接头,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首先,它可减少构成扣接头的零件数量。
特别是,相比于如图69-71所示的传统扣接头40须包括导向件54、轴58和螺旋弹簧67,并且相比于如图72所示的传统扣接头41须包括导向件70、轴58和螺旋弹簧67,根据本发明的扣接头用一个零件即导向件代替那三个零件。
这样,与传统的扣接头40和41相比,根据本发明的扣接头可减少两个零件。
其次,下述额外优点可通过能减少零件数量且特别是通过不需要轴58和螺旋弹簧67来获得。
第一个额外优点是能缩短装配该扣接头所需要的工作时间。
如上所述,由于轴58和螺旋弹簧68尺寸很小,故即使是非常数量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用它们组装出扣接头。与之相比,由于本发明的扣接头不采用轴58和螺旋弹簧67就能实现组装,故可大幅度缩短装配扣接头所需要的时间。
更短的扣接头装配时间使得制造成本降低。
第二个额外优点是可减轻扣接头重量。
通过减轻扣接头重量,能加强采用扣接头的饰品的重量平衡。
例如在扣接头连接至项链的情况下,如果扣接头重,则扣接头易于向下沉,因而扣接头在使用者的正面向下滑动。通过减轻扣接头重量,可避免扣接头向下滑动。
第三个额外优点是能实现扣接头的小型化。传统的扣接头需要有这样的尺寸,即,轴58可插入盖体51的通孔55、主体60的通孔65和螺旋弹簧67的孔。但由于减少了零件数量并且易于装配,故可以提供一种尺寸比过去小的扣接头。
第四个额外优点是可降低零件次品率。
零件数量越多,零件次品率越高。通过减少零件数量,可降低零件次品率,并且相应降低作为最终产品的扣接头的次品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3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从母接头中被取出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4是导向件的透视图,其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导向件的变型。
图5是导向件的透视图,其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导向件的变型。
图6是包括如图5所示的导向件的扣接头的实例的透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的纵断面视图,示出公接头从母接头中取出。
图10是导向件的透视图,其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导向件的变型。
图11是示出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该母接头包括图10所示的导向件。
图12是导向件的透视图,其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导向件的第二变型。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14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15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从母接头中取出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变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18是示出在本发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19是示出在本发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从母接头中取出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四变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22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23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从母接头中取出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24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25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导向件的分解透视图,其一部分被去除。
图26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放置在导向件内的状态的俯视图(从上方观察的视图)。
图27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放置在导向件内的状态的侧视图(从水平方向观察的视图)。
图28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从导向件取出的状态的侧视图(从水平方向观察的视图)。
图29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30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扣接头的纵断面视图。
图31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变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32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变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33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变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从母接头中取出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34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35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36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从母接头中取出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37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38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变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39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40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变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41是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42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43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44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45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46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47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从母接头中取出过程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48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从母接头中取出之前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49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50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51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52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53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从母接头中取出过程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54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从母接头中取出之前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55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变型的扣接头的分解视图。
图56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57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58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扣接头中公接头从母接头中取出过程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图59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60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未安装公接头时的扣接头的正视图。
图61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装有公接头时的扣接头的纵断面视图。
图62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63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未安装公接头时的扣接头的正视图。
图64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装有公接头时的扣接头的纵断面视图。
图65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第二变型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66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第二变型的未安装公接头时的扣接头的正视图。
图67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第二变型的装有公接头时的扣接头的纵断面视图。
图68是公接头的一个变型的透视图。
图69是传统的扣接头的透视图。
图70是图69所示的传统的扣接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71是图69所示的传统的扣接头的纵断面视图。
图72是另一种传统的扣接头的透视图。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的分解透视图。
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例如作为饰品用扣接头(在以下的实施例和变型中都是如此)来形成。扣接头100包括棒形的公接头110和公接头110可拔出地插入其中的母接头120。
在公接头110上形成有环形槽111。在公接头110的一端(近端)形成有连接线形饰品(例如项链)的一端的连接环112,而公接头110的另一端(远端)是呈锥形的。
母接头120包括向下敞开的穹隆形的第一主体部分130、向上敞开的穹隆形的第二主体部分140和导向件150。
在第一主体部分13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图1中的左端)上,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的通孔131,而在另一端(图1中的右端)形成有连接环132。线形饰品以其另一端连接至连接环132。
而且,第一主体部分130的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形成有一对通孔134。
在第二主体部分14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上形成有直立侧壁142,而在另一端形成有与第一主体部分130接合的弧形突出部141。直立侧壁142具有这样的形状和大小,即,直立侧壁142可插入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
在第二主体部分140的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上形成有一对凸出的侧壁143,每个凸出的侧壁上形成有一个通孔144。
如后所述,通过将导向件150的第三侧壁164的远端164S和第四侧壁165的远端165S从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的内部插入第一主体部分130的一对通孔134和第二主体部分140的一对通孔144,将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以通孔134、144为中心可相对转动地连接起来。
通过如上所述地使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相互连接,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在其内部形成空腔160。
导向件150布置在这样形成的空腔160中,并且如后所述在公接头110插入空腔160时起到支承公接头110的作用。
如图1所示,导向件150包括:大体呈正方形的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其中的孔166的底壁161;大体呈矩形的、从底壁161的上边缘起在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上延伸的第一侧壁162;从底壁161的下边缘起在与第一侧壁162相同的方向A上延伸的第二侧壁163;从底壁161的右边缘起在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上延伸的第三侧壁164;从底壁161的左边缘起在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上延伸的第四侧壁165(图1只示出其一部分)。
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在形状上彼此相同,并且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在形状上彼此相同。
第三侧壁164包括在方向A上延伸的第一部分164X和从第一部分164X的远端垂直向外延伸的第二部分164Y。
相似地,第四侧壁165包括沿方向A延伸的第一部分165X(未示出)和从第一部分165X的远端垂直向外延伸的第二部分165Y(未示出)。
第三侧壁164第二部分164Y的远端164S和第四侧壁165第二部分165Y的远端165S(图1只示出远端164S)布置成从底壁161的右边缘和左边缘向外,并且具有这种形状,即它们可插入第一主体部分130的一对通孔134和第二主体部分140的一对通孔144。
相对于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具有与底壁161宽度相等的宽度,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具有小于底壁宽度的宽度。即,如图1所示,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在沿底壁161的高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多个间隙形成在第三/第四侧壁164/165和第一/第二侧壁162/163之间。
当导向件150布置在空腔160内时,第三侧壁164的远端164S和第四侧壁165的远端165S从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的内部装入第二主体部分140的一对通孔144和第一主体部分130的一对通孔134。由此,导向件150被安置在空腔160中。
就是说,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构成用于进行导向件150在空腔160内的定位的机构。
导向件150包含底壁161、第一侧壁162、第二侧壁163、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它们整体形成为一体。例如,导向件150可通过冲压单板来制造。
导向件150由具有弹性力的材料构成。因此,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以底壁161为近端起到弹簧作用。同样,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以底壁161为近端起到弹簧作用。
图2是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中公接头110插入母接头120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如图2所示,当导向件150被布置在母接头120中时,第一侧壁162在其远端和近端与第一主体部分130的内壁接触,而第二侧壁163在其远端和近端与第二主体部分140的内壁接触。
如前所述,由于导向件150由具有弹性力的材料构成,故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起到弹簧作用。
如图2所示,由于第一侧壁162在其远端和近端与第一主体部分130的内壁接触,故第一侧壁162相对于第一主体部分130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以底壁161为基点从内侧向外侧(即向上)压迫第一主体部分130。就是说,第一主体部分130受到以通孔134为中心逆时针转动的力。
同样,由于第二侧壁163在其远端和近端与第二主体部分140的内壁接触,故第二侧壁163相对于第二主体部分140施加一作用力,该作用力以底壁161为基点从内侧向外侧(即向下)压迫第二主体部分140。就是说,第二主体部分140受到以通孔144为中心顺时针转动的力。
结果,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保持相互靠近(图2所示的情况)。
此外,通过第三侧壁164的远端164S和第四侧壁165的远端165S插入第一主体部分130的一对通孔134和第二主体部分140的一对通孔144,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向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的内壁施加弹性力。因此,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起到在左右方向上支承空腔160中的导向件150的作用。
具有上述结构的扣接头100以如下方式进行装配。
首先,第三侧壁164的远端164S和第四侧壁165的远端165S从第二主体部分140内部被嵌入第二主体部分140的各自通孔144。
然后,从第二主体部分140的一对通孔144向外凸出的导向件150的第三侧壁164的远端164S和第四侧壁165的远端165S从第一主体部分130内部被嵌入第一主体部分130的通孔134中。于是,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绕通孔134、144可转动地相互连接。
可用上述方式手动装配该扣接头100。
以上述方式装配的扣接头100以如下方式来使用。
首先,线形饰品如项链以其一端连接至第一主体部分130的连接环132,以另一端连接至公接头110的连接环112。于是,线形饰品通过公接头110插入母接头120而变成环形,该环形通过将公接头110从母接头120中取出而恢复至线形。
当公接头110插入母接头120时,如图2所示,公接头110插入第一主体部分130的通孔131,接着插入布置在空腔160内的导向件150的底壁161的孔166。此时,公接头110由底壁161的孔166支承。因此,公接头110可被直接插入,并可靠进行后述的公接头110在母接头120中的固定。
公接头110一边通过直立侧壁142向下按压第二主体部分140,一边在方向A上前行。
当如此在插入方向A推进公接头110时,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对准第二主体部分140的直立侧壁142,第二主体部分140被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的弹性力向上压迫,于是直立侧壁142与环形槽111接合。图2示出了这种情况。
通过直立侧壁142如此嵌合于环形槽111中,公接头110被固定在母接头120中。
图3是示出公接头110从母接头120取出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当从母接头120中取出公接头110时,如图3所示,第二主体部分140的与直立侧壁142相对的端侧朝方向B被向上压迫。就是说,第二主体部分140在方向B上被向上压,从而第二主体部分140绕通孔144逆时针转动。
如图3所示,当第二主体部分140绕通孔144逆时针转动时,直立侧壁142同样逆时针转动,因此,直立侧壁142与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的接合被解除。即,变为公接头110相对于母接头120未被固定的状态。
因此,通过在与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拉动公接头110并保持朝向方向B压迫第二主体部分140的状态,公接头110能从母接头120中被拔出,此时,底壁161的孔166也支承公接头110。因此,不使公接头110因重力而下移,从而公接头110的拔出变得容易。
在从母接头120中拔出公接头110之后,如果停止朝向方向B压迫第二主体部分140(即,使手指离开第二主体部分140),第二主体部分140因第二侧壁163的弹性力而围绕通孔144顺时针转动,回到初始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使得不需使用如图69至图72所示的传统扣接头40和41所用的轴58和螺旋弹簧67。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具有下列优点。
首先,它可减少构成扣接头100的零件的数量。
确切说,相比于如图69至图71所示的传统扣接头40须包括导向件54、轴58和螺旋弹簧67,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只使用一个零件即导向件150来代替那三个零件。
此外,相比于图72所示的传统扣接头41须包括导向件70、轴58和螺旋弹簧67,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只用一个零件即导向件150来代替那三个零件。
这样,与传统扣接头40和41相比,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可减少两个零件。
其次,通过减少零件数量,特别是使轴58和螺旋弹簧67不再是必要的,可获得以下额外优点。
第一个额外优点是可缩短装配扣接头所需要的时间。
如上所述,由于轴58和螺旋弹簧68的尺寸小,即使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使用这些零件组装出扣接头。相比之下,由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不用轴58和螺旋弹簧67即可实施装配,故可以大幅缩短装配扣接头100所需要的时间。
而且,装配扣接头的时间的缩短使制造成本降低。
第二个额外优点是可减轻该扣接头的重量。
通过减轻扣接头重量,可加强包括该扣接头在内的饰品的重量平衡。
例如,在扣接头连接至项链的情况下,如果扣接头很重,则扣接头易于向下沉,结果,扣接头会下滑到使用者的正面。通过减轻扣接头重量,可避免这样的扣接头下滑。
第三个额外优点是可实现扣接头的小型化。在传统的扣接头中需要有这种尺寸,即,可以进行将轴58穿过上主体部51的通孔55、下主体部60的通孔65和螺旋弹簧67的孔这样的工作。由于零件数量减少且组装变得容易,故可以提供与过去相比尺寸更小的扣接头。
第四个额外优点是可降低零件次品率。
零件数量越多,零件次品率越高。通过减少零件数量,可降低零件次品率,并相应降低最终产品即扣接头的次品率。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的结构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各种改变都是可能的。
例如,虽然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可作为平面件来构成,但它们可向内弯曲构成,如图2和图3所示,即,第一侧壁162可被构造成向下略微弯曲,第二侧壁163可被构造成向上略微弯曲。换言之,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可被构造成朝导向件150凸起。
通过把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构造成凸状,可以可靠地使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的近端和远端接触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的内壁。
如图1所示,如有必要,也可以从母接头120外侧使盖子167覆盖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的远端164S和165S。
通过选择装饰性盖子作为盖子167,可提升扣接头100的外观。
为了使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的远端164S和165S易于插入通孔134和144,它们可被倒圆角或制成半球形的。
虽然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中导向件150的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被构造成具有相同形状,但这样做并不总是必要的。
例如对应于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的内部形状,它们中的一个的长度或宽度也可以大于另一个,或可改变形状。
导向件150优选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构成,但也可由树脂构成。不过,由树脂构成的导向件150具有次于由金属构成的导向件的耐用性。
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可由任何刚性材料构成,例如金属、树脂、陶瓷和木材。例如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可由透明材料(透明树脂或陶瓷)构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扣接头100的使用者可从外部观察导向件150的动作,故可提升扣接头100的设计性。
尽管直立侧壁142形成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中的第二主体部分140上,直立侧壁142也可被在第一主体部分130上形成,或直立侧壁142可以同时在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上形成。
图4是作为导向件150的变型的导向件150A的透视图。
导向件150的第三侧壁164的第一部分164X和第四侧壁165的第一部分165X由第一实施例中的导向件150的单板组成。在导向件150A中,如图4所示,第三侧壁164的第一部分164XA和第四侧壁165的第一部分165XA都是通过使单板弯曲成J字型来形成双层结构。
通过将第三侧壁164的第一部分164XA和第四侧壁165的第一部分165XA构造成具有双层结构,能提高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的弹性力和针对疲劳的耐用性。
此外,如图4所示,底壁161绕通孔161的周缘形成有在方向A上延伸的圆柱形加强件168。
尽管形成有孔166的底壁161的强度不可避免地降低,但可通过形成加强件168来防止底壁161强度的降低。
另外,由于加强件168是圆柱形的,故当公接头110穿过孔166时加强件168起到导向件作用。
如图5所示,加强件168可被构造成在与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图6是包括图5所示的导向件150A的扣接头实例的透视图。
如从图6中明显可见,第一主体部分和第二主体部分在形状上不同于图1所示的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由此可知,第一主体部分和第二主体部分能选择任何形状,只要能可转动地相互连接并形成可在内部安置导向件的空间160。
(第二实施例)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的分解透视图。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采用导向件151来替代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导向件150。
如图7所示,导向件151包括: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的孔166的底壁161;从底壁161的上边缘沿与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162;从底壁161的下边缘沿与第一侧壁162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163;从底壁161侧边缘之一沿与第一侧壁162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三侧壁164;从底壁161的另一侧边缘沿与第一侧壁162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四侧壁165。
从底壁161的孔166的周缘起向外地形成圆柱形加强件168。
第一侧壁162在其远端包括朝第二侧壁163延伸的第一延长部162A,而第二侧壁163在其远端包括朝第一侧壁161延伸的第二延长部162B。
如图7所示,第一延长部162A的远端和第二延长部162B的远端彼此间隔。第一延长部162A在远端形成有弧形切口162AA,第二延长部162B在远端形成有弧形切口162BB。当第一延长部162A和第二延长部162B在其远端彼此接触时,所述两个切口162AA、162BB限定出公接头110可穿过的圆形开口且支承该公接头110。
除了导向件151的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具有双层结构之外,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在结构和功能上与第一实施例的导向件150的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相同。
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导向件150相似,导向件151由具有弹性力的材料构成。因此,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以底壁161为近端起到弹簧作用。同样,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以底壁161为近端起到弹簧作用。
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二主体部分140的直立侧壁142上形成有孔145,公接头110可穿过该通孔。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通孔144相比,第二主体部分140的通孔144被构造成是纵向细长的,呈上边短而下边长的梯形。
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可通过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相同的方式完全手工装配。
图8是示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中公接头110插入母接头120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图9是示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中公接头110从母接头120中取出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如下所述来使用。
首先,线形饰品如项链以一端连接至第一主体部分130的连接环132,而以另一端连接至公接头110的连接环112。
当公接头110插入母接头120时,如图8所示,公接头110插入第一主体部分130的通孔131,然后插入直立侧壁142的孔145。
随着公接头110沿方向A进入导向件151,通过公接头110在外表面接触孔145来阻止第二主体部分140因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的弹性力而下移。
如果在插入方向A上进一步推进公接头110,则当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对准直立侧壁142的孔145时,第二主体部分140因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的弹性力而下降,直立侧壁142从上方嵌入环形槽111。图8示出了该情形。
通过直立侧壁142如此借助孔145嵌入环形槽111中,公接头110被固定在母接头120中。
当从母接头120中取出公接头110时,如图9所示,第二主体部分140的直立侧壁142朝向方向B被向上压迫。由于第二主体部分140的通孔144具有纵向长度,故第二主体部分140向上滑动。此时,第二侧壁163通过第二主体部分140被压迫,以底壁161为中心移动接近第一侧壁162。由于通孔144被构造成具有纵向长度,故在本实施例的扣接头中,第一主体部分和第二主体部分彼此不是以通孔144为中心,而是以底壁161为中心可转动地相互连接。于是,第二主体部分140大致在上下方向上滑动运动。
当第二主体部分140向上移动时(就是说,第二主体部分绕底壁161顺时针转动),如图9所示,直立侧壁142也上移,因而直立侧壁142的孔145与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的接合被解除。即,变为公接头110相对于母接头120未被固定的状态。
因此,通过在与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拉动公接头110并同时保持朝向方向B压迫第二主体部分140的状态,公接头110能从母接头120中被拔出。
在从母接头120拔出公接头110之后,使第二主体部分140不再朝向方向B上被压迫(就是说,使手指离开第二主体部分140),第二主体部分140因第二侧壁163的弹性力而绕通孔144逆时针转动,回到其初始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不仅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的那些优点相同的优点,还具有可操作性进一步提升的其它优点,即,由于以底壁161为中心可转动地构成,故即使压迫位置在所述主体部分的中心附近,也能使所述主体部分转动而解除接合。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的结构不局限于上述的结构,各种改变都是可能的。
例如导向件151的形状不局限于图7所示的形状,各种改变都是可能的。
图10是涉及导向件151的变型的导向件151A的透视图,图11是示出公接头110插入包括导向件151A的母接头120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导向件151A的第二侧壁163上形成辅助弹性体169。通过在第二侧壁163的长度方向加入U字型切口,辅助弹性体169被构造成在第二侧壁16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确切说,通过使“U”的开口端位于第二侧壁163的远端地形成U字型切口,辅助弹性体169被构造成在第二侧壁163远端侧具有近端并在第二侧壁163近端侧具有远端。辅助弹性体169的远端位于第二侧壁163的下方。
如图11所示,在使用导向件151A的扣接头200中,在母接头120内,导向件151A的第一侧壁162在其远端和近端与第一主体部分130的内壁接触,从而施加向外(即向上)压迫第一主体部分130的弹性力,而导向件151A的第二侧壁163在其远端与第二主体部分140的内壁接触,同时,辅助弹性体169在其远端与在母接头120中的第二主体部分140的内壁接触,从而施加向外(即向下)压迫该第二主体部分140的弹性力。
于是,导向件151A因包括辅助弹性体169而能具有比导向件151更大的弹性力。因此,导向件151A能以大于导向件150的弹性力与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的内壁接触,防止在导向件151A和第一主体部分130/第二主体部分140之间出现空隙。
在导向件151A中,虽然辅助弹性体169只形成在第二侧壁163上,但辅助弹性体169也可形成在第一侧壁162上,或者形成在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两者上。
此外,在导向件151A中,虽然在第二侧壁153上形成一个辅助弹性体169,但也可以相互平行地形成两个以上的辅助弹性体。
而且,在导向件151A中,虽然通过在第二侧壁163上加入U字型切口来形成辅助弹性体169,但辅助弹性体169可用其它方法来形成。例如可将具有与辅助弹性体169相同形状的弹性体通过焊接等方式安装在第二侧壁163的表面上。
而且,在第二实施例的导向件151中,在底壁161上形成有孔166和加强件168且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都具有折叠结构(双层结构),但也可以更简单地形成导向件151。
图12是根据导向件151的第二变型的导向件150B的透视图。
与图7所示的导向件151相比,在导向件151B的底壁161上没有形成孔166和加强件168。此外,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不具有折叠结构,而是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导向件150的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见图1)相同的结构。
在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中,也可采用导向件151B来代替导向件151。
此外,构成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中的母接头120的第一主体部分130和第二主体部分140也不局限于图7所示结构,各种改变都是可能的。
图13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扣接头200A的分解透视图,图14是示出在扣接头200A中公接头110插入母接头120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图15是示出从母接头120取出公接头110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扣接头200A中的母接头120由第一主体部分130A、可相对转动地与第一主体部分130A连接并与第一主体部分130A共同限定出在其中的空腔160的第二主体部分140A、如图12所示的导向件151A以及外部壳体170构成,在第一主体部分130A和第二主体部分140A可彼此相对转动的状态下,在该外部壳体中容纳第一主体部分130A和第二主体部分140A。
第一主体部分130A是向下敞开而上方凸起的圆顶状构件,在侧旁形成有一对侧壁201,在各侧壁201上形成有呈纵长的长方形的通孔202,导向件151B的远端164S和165S嵌入所述通孔中。
而且,在第一主体部分130A的远端(图13中的左端),形成向下即朝向第二主体部分140A延伸的第一支承部203。第一支承部203呈J字型形成并在其远端形成有接合部203A,该接合部可从下方接合到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中。
第二主体部分140A是向上敞开并下方凸出的圆顶状构件,并且在侧旁形成有一对侧壁204,各侧壁204上形成有纵长的长方形的通孔205,导向件151B的远端164S和165S嵌入所述通孔中。
而且,在第二主体部分140A的远端(图13中的左端)上,形成向上即朝向第一主体部分130A延伸的第二支承部206。第二支承部206呈J字型形成并在其远端形成有接合部206A,该接合部可从上方接合到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中。
外部壳体170在竖向上开口且呈横断面为椭圆形的环形。外部壳体170具有足以将第一主体部分130A和第二主体部分140A都容纳在其内的尺寸(导向件151A夹设在第一主体部分130A和第二主体部分140A之间)。
在外部壳体170的前方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的通孔171,同时在侧部形成有供导向件151B的远端164S、165S嵌入的一对通孔172。在外部壳体170的后端(图13中的右端)上形成连接环173。
而且,在外部壳体173内壁上形成一对突出部174。如图14和图15所示,当第一主体部分130A和第二主体部分140A容装在外部壳体170内时,突出部174进行相对于外部壳体170的第一主体部分130A和第二主体部分140A的位置确定。
导向件151B通过远端164S和165S嵌入在第一主体部分130A的开口202、第二主体部分140A的开口205和外部壳体170的通孔172中而被确定位置。
在导向件151B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形成有通孔151BA,并且在第一主体部分130A和第二主体部分140A的内壁上形成有嵌入该通孔151BA中的突出部207。通过突出部207嵌入通孔151BA,导向件151B也相对于第一主体部分130A和第二主体部分140A被定位。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A以如下方式进行使用。
当公接头110通过外部壳体170的通孔171被插入母接头120中时,如图14所示,公接头110如此前移,其与第一主体部分130A的第一支承部203和第二主体部分140A的第二支承部206两者接触,并防止第一支承部203的上移和第二支承部206的下移。
而且,当公接头110进入导向件151B内时,如图14所示,在第一侧壁162的第一延长部162A的远端的切口162AA从上方支承公接头110,在第二侧壁163的第二延长部162B的远端的切口162BB从下方支承公接头110。
当公接头110进一步前进而到达了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与第一主体部分130A的第一支承部203和第二主体部分140A的第二支承部206在竖向上对齐的位置时,借助导向件151B的弹性力,第一主体部分130A的第一支承部203的接合部203A从下侧嵌合在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中,同时第二主体部分140A的第二支承部206的接合部206A从上侧嵌合在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中。于是,公接头110被固定在母接头120中。图14示出了这种情况。
在从导向件151B取出公接头110的场合下,如图15所示,在第二主体部分140A的方向B上压迫第一主体部分130A,而在第一主体部分130A的方向B上压迫第二主体部分140A。
由此一来,因为第一主体部分130A的第一支承部203下移而第二主体部分140A的第二支承部206上移,故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与第一支承部203和第二支承部206的接合被解除。随后能从导向件151B中拔出公接头110。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变型的扣接头200A,也能获得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相同的优点。如从第一变型中明白的那样,如果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嵌入其中的通孔的形状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弹性力作用方向上(图13中的竖向)具有长度,则能获得与饰品用扣接头200相同的效果,所述通孔可选择梯形、长方形或其它任意形状。
图16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变型的扣接头200B的分解透视图。
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见图7)相比,在第二变型的扣接头200B中,代替导向件151B地使用了导向件151C。
与导向件151B(见图12)相比,导向件151C包括第一延长部162C和第二延长部162D,以代替第一延长部162A和第二延长部162B。
第一延长部162C由从包含第一侧壁162远端的侧边缘之一起向第二侧壁163延伸的第一部分162CA和从第一部分162CA的下端起与第一侧壁162平行地向导向件151C内侧延伸的第二部分162CB构成。
第二延长部162D由从包含第二侧壁163远端的侧边缘之一(与第一侧壁162的形成有第一部分162CA的侧边缘对置的侧边缘)起向第一侧壁162延伸的第一部分162DA和从第一部分162DA的上端起与第二侧壁163平行地向导向件151C内侧延伸的第二部分162DB构成。
如图16所示,第二延长部162D的第二部分162DB位于第一侧壁162远端的前方,而第一延长部162C的第二部分162CB位于第二延长部162D的第二部分162DB和第二侧壁163的远端的前方。因此,即使第一延长部162C的第二部分162CB和第二延长部162D的第二部分162DB分别上下移动,它们也不会彼此妨碍。而且第二延长部162D的第二部分162DB位于第一侧壁162的前端的前方。
当从前方(即从插入方向A)观察时,第一延长部162C的第二部分162CB和第二延长部162D的第二部分162DB大体呈J字型圆弧形。
如图16所示,第一延长部162C的第二部分162CB和第二延长部162D的第二部分162DB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隔开且彼此相向。因此,如后所述,当在导向件151C内插入公接头110时,第一延长部162C的第二部分162CB从下方接合公接头110,第二延长部162D的第二部分162DB从上方接合公接头110。
而且,在第二变型的扣接头200B中,由于第一延长部162C的第二部分162CB和第二延长部162D的第二部分162DB都与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接合,故在第二主体部分140B上未形成有直立侧壁142(见图7)。
根据第二变型的扣接头200B以如下方式进行使用。
当公接头110穿过第一主体部分130的通孔131被插入母接头120时,公接头110前移,与第一延长部162C的第二部分162CB和第二延长部162D的第二部分162DB相接触,从而防止第一延长部162C的第二部分162CB上移以及第二延长部162D的第二部分162DB下移。
当公接头110进一步前移而到达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与第一延长部162C的第二部分162CB和第二延长部162D的第二部分162DB在竖向上对齐的位置时,借助导向件151C的弹性力,第一延长部162C的第二部分162CB从下侧嵌合在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中,第二延长部162D的第二部分162DB从上侧嵌合在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中。由此,公接头110被固定在导向件151C内。
当从导向件151C取出公接头110时,第一主体部分130A和第二主体部分140A在相互靠近方向上被压迫。由此,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靠近移动。
由此,第一延长部162C的第二部分162CB向下移动,第二延长部162D的第二部分162DB向上移动,因此,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与第一延长部162C和第二延长部162D的接合被解除。此后,能从导向件151C中拔出公接头110。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变型的扣接头200B,也能获得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相同的效果。
图17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型的扣接头200C的分解透视图,图18是示出在第三变型的扣接头200C中公接头110插入母接头120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图19是示出从母接头120中取出公接头110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与根据第二变型的扣接头200B(见图16)相比,在根据第三变型的扣接头200C中采用导向件151D来代替导向件151C。
如图17所示,导向件151D在第一延长部210和第二延长部220的形状上不同于导向件151C。
第一延长部210从第一侧壁162的远端起垂直弯曲并向下延伸,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的圆孔211。
第二延长部220由从包含第二侧壁163远端的第二侧壁163的侧边缘之一起在不抵接第一侧壁162的高度竖直向上延伸的竖直部分221和从竖直部分221的上边缘起在垂直于插入方向A的方向上延伸的水平部分222构成。
第二延长部220的水平部分222位于第一延长部210的前方。
第二延长部220的水平部分222进行与如图16所示的导向件151C中的第二延长部162D的第二部分162DB相同的动作。就是说,第二延长部220相当于图16所示的导向件151C中的第二延长部162D。
与在导向件151C中第一延长部162C的第二部分162CB从下方接合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以及第二延长部162D的第二部分162DB从上方接合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相比,在导向件151D中,仅第二延长部220的水平部分222从上方接合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
这样,根据第三变型的扣接头200C,能够获得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相同的效果。
在第三变型的扣接头200C中,第一延长部210形成在第一侧壁162上而第二延长部220形成在第二侧壁163上,而反过来所述第一延长部210形成在第二侧壁163且第二延长部220形成在第一侧壁162上也是可行的。此时,结构变为上下点对称的。
图20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四变型的扣接头200D的分解透视图。
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相比,在扣接头200D中,导向件151和第二主体部分140被一体化且作为一个零件形成。确切说,在导向件151的第二侧壁163的远端形成有直立侧壁142,以取代第二延长部162B。没有形成突出侧壁143。
(第三实施例)
图21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扣接头300的分解透视图,图22是示出在扣接头300中公接头110插入母接头120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而图23是示出从母接头120中取出公接头110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扣接头300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见图7)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利用导向件152取代导向件151。
由第二实施例中的导向件151和第三实施例中的导向件152之间差异引起地,在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二主体部分140上未形成直立侧壁142(见图7)。
在从第一侧壁162的远端起垂直向下延伸的第一延长部162A上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的通孔162AB,以取代切口162AA。
在从第二侧壁163的远端起垂直向上延伸的第二延长部162B上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的通孔162BC,以取代切口162BB。
第二延长部162B位于第一延长部162A的前方。第一延长部162A和第二延长部162B处于互不干涉的位置关系。
在导向件152的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未挠曲的状态下,第一延长部162A的孔162AB和第二延长部162B的孔162BD是彼此同心的关系。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扣接头300以如下方式进行使用。
首先,将线形饰品如项链的一端连接至第一主体部分130的连接环132,将另一端连接至公接头110的连接环112。
在将公接头110插入母接头120内的场合中,如图22所示,将公接头110插入第一主体部分130的通孔131,然后插入第一延长部162A的孔162AB和第二延长部162B的孔162BC。
随着公接头110在插入方向A前进到导向件151内,公接头在外表面与第二延长部162B的孔162BC接触来阻止第二侧壁163因其弹性力而下降。当进一步在插入方向A推进公接头110时,在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与第二延长部162B的孔162BC竖向对准时,第二侧壁163借助其弹性力下降,从而使第二延长部162B的孔162BC从上方嵌合于环形槽111。图22示出这种情况。
这样,通过第二侧壁163借助第二延长部162B的孔162BC嵌合于环形槽111,公接头110被固定在母接头120内。
当从母接头120内取出公接头110时,如图23所示,导向件152的第二延长部162B通过第二主体部分140朝向方向B被向上压迫。
由此,如图23所示,由于第二延长部162B被向上压迫,故第二延长部162B的孔162BC与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的接合被解除。尤其是变为公接头110相对于母接头120未被固定的状态。
通过在保持朝向方向B压迫第二主体部分140(即导向件152的第二延长部162B)的状态的情况下在与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拉动公接头110,公接头110能从母接头120中被拔出。
在从母接头120中拔出公接头110之后,如果停止朝向方向B压迫第二主体部分140(即使手指离开第二主体部分140),则第二主体部分140通过第二侧壁163的弹性力通孔144为中心逆时针转动,回到初始位置(图22所示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扣接头300,也能获得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200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例)
图2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扣接头400的分解透视图。
如图24所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扣接头400由公接头110、导向件153和容纳部135构成。
容纳部135由可变形的弹性材料如橡胶和硅胶等制成并且呈内部可容纳导向件153的空心蛋形形状。在一端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的通孔131,在相反的另一端形成有导向件153的连接环153P可伸出的狭缝136。
图25是导向件153的一部分被去除的导向件153的分解透视图。
如图24和图25所示,导向件153包括居中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的孔153B的平板状底壁153A、从孔153A的周缘起向前延伸的圆柱形加强件153C、从底壁153A的上端起向后(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延伸的第一部分153D、从第一部分153D远端起向上弯曲成U字型并向前延伸越过加强件153C的第二部分153E、从第二部分153E远端起垂直向下延伸并在其远端形成有半圆形切口153G的第三部分153F、从底壁153A的下端起在后方(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延伸的第四部分153H、从第四部分153H远端起向下弯曲成U字型并向前延伸越过加强件153C的第五部分153I、从第五部分153I远端起垂直向上延伸并在其远端形成有半圆形切口153K的第六部分153J以及沿第四部分153H的外周从底壁153A的侧边缘之一起(如左边缘)延伸超过底壁153A的另一侧边缘(如右边缘)的第七部分153M(见图25)。
在加强件153C前方,第三部分153F的远端和第六部分153J的远端相互对齐,形成在第三部分153F上的切口153G和形成在第六部分153J上的切口153K形成孔,该孔具有允许嵌合在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中的外径。
在第七部分153M的尾端上形成有连接环153P。
而且,在第七部分153M上,在与底壁153A的另一侧边缘对齐的位置上在上边缘和下边缘形成有多个切口153N,从底壁153A的另一侧边缘延伸出的延长部153L嵌合在这些切口153N中。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扣接头400以如下方式进行使用。
首先,将导向件153容纳在容纳部135中。由于容纳部135可弹性变形,故孔131可扩张,由此可以通过该孔131使导向件153容装在容纳部135中。在使导向件153容纳在容纳部135中的状态下,导向件153的连接环153P从狭缝136向外突出。
图26是公接头110容装在容纳部135中的状态的俯视图(从上面看的视图),图27是公接头110容装在容纳部135中的侧视图(沿水平方向看的视图),图28是从导向件153取出公接头110的侧视图(沿水平方向看的视图)。
当将公接头110压入由在第三部分153F上形成的切口153G和在第六部分153J上形成的切口153K所形成的孔时,该孔通过公接头110被向上向下扩展。
当进一步压入公接头110并且到达公接头110的槽111与第三部分153F的远端和第六部分153J的远端对齐的位置时,第三部分153F通过第一部分153D和第二部分153E的弹性力下降而从上方嵌入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同时,第二部分153J通过第四部分153H和第五部分153I的弹性力上移而从下方嵌入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由此,如图27所示,变为使导向件153与公接头110连接的状态。
当从导向件153取出公接头110时,如图28所示,在连接环153P附近的位置在彼此相向的方向C上压迫第二部分153E和第五部分153I。结果,如图28所示,第三部分153F上移而第六部分153J下移,从而第三部分153F和第六部分153J与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的接合被解除。在此状态下,可从导向件153中拔出公接头110。
如上所述,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扣接头400,能够获得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相同的效果。
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扣接头400中,由于在导向件153的第三部分153F上形成的切口153G和在第六部分153J上形成的切口153K接合于所述槽111并且容纳部135采用可变形的弹性材料,故可通过容纳部压迫该导向件。因此,不必连接并转动多个主体部分,容纳部可一体形成。由于采用不转动且一体形成的容纳部,故能进一步减少零件数量。
如从本实施例和其它实施例中知道地,可以在根据本发明的扣接头中采用各种各样的容纳部。尤其在将扣接头用于饰品应用的场合中,能根据使用者的喜好选择各种外壳成为一个显著优点。
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扣接头400的导向件153中,对应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导向件150的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的两个侧壁是通过弯曲单板而成为双层结构。这样,可通过该双层结构确保强度和弹性力的增大。
此外,由于导向件153相对于容纳部135容易装卸,故能够简单更换容纳部135,由此能提升扣接头400的外观。
(第五实施例)
图29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扣接头500的分解透视图,而图30是扣接头500的纵断面视图。
如图29所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扣接头500由公接头110、导向件154、容纳部137和释放按钮138构成。
导向件154包括居中形成有孔166的底壁161、从底壁161的上端起在与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162以及从底壁161的下端起在与第一侧壁162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侧壁163。
该导向件由弹性材料构成,因此,以底壁161为中心,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在相互分离方向上具有弹性力。
在底壁161的孔166的周缘上形成有在与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圆柱形加强件168。
第一侧壁162通过在其远端朝向底壁161向上折叠而具有双层结构。
在第二侧壁163的远端上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的且在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上具有中心轴线的圆柱形环形壁163A。环形壁163A和加强件168具有支承公接头110的功能。
容纳部137呈空心蛋形,在其一端形成有孔137A,在孔137A的相反一端形成有连接环137。导向件154通过孔137A被容装在容纳部137中。
在容纳部137的顶面上形成有开口137C。如图30所示,释放按钮138通过开口137C向外突出。
而且,在容纳部137内壁上,与连接环137B相邻地形成有凹口137D。凹口137D的形状允许可以嵌合导向件154的底壁161。
释放按钮138包括从容纳部137的开口137C向外突出的第一部分138A、从第一部分138A的下边缘起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向外延伸的一对接合部138B、从第一部分138A的下边缘起在第一部分138A下方朝向第一部分138A内部延伸四分之一圆形的一对第二部分138C以及从第一部分138A下边缘起与第二部分138C相邻地竖直向下延伸的扁平状的第三部分138D。
一对第二部分138C的各自远端在第一部分138A的中央下方相互接触,因此,一对第二部分138C配合形成半圆形的拱形。如后所述,拱形的第二部分138C接合在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的下边缘上。
一对第三部分138D各自接合至形成在导向件154的第二侧壁163上的一对凹口163B,由此在容纳部137的内部相对于导向件154被固定。
如图30所示,一对接合部138B接合至容纳部137的内壁,由此,第一部分138A被容纳在容纳部137中。如图30所示,在释放按钮138容装在容纳部137内的状态下,第一部分138A搁置在第一侧壁162上方。
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扣接头500以如下方式进行使用。
当将公接头110插入容纳部137时,公接头110经过导向件154的环形壁163A。公接头110一边向下按压释放按钮138C的拱形的第二部分138C一边沿插入方向A前行至导向件154内,当到达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与拱形第二部分138C竖向对齐的位置时,拱形的第二部分138C借助第一侧壁162的弹性力被向上压。结果,拱形的第二部分138C从下方接合至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公接头110相对于导向件154即容纳部137被固定。
当从容纳部137拔出公接头110时,向下按压释放按钮138。当释放按钮138被向下按压时,拱形的第二部分138C也向下移动,因而第二部分138C和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的接合被解除。通过保持这种状态(保持向下按压释放按钮138)地在与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拉动公接头110,公接头110可从容纳部137中被取出。
如上所述,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扣接头500,获得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相同的效果。尽管与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扣接头400一样,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扣接头500中采用了一体形成的容纳部137,但不同于扣接头400的容纳部135,在此没有用具有弹性的材料来制造。取而代之地在容纳部137处设有开口137C,释放按钮138通过开口127C外露设置,并且第一部分138A处于搁置在第一侧壁162上的状态,由此可通过按压释放按钮138来压迫第一侧壁162。因此,即使容纳部未采用具有弹性的材料,也可采用一体形成的容纳部。此外,由于释放按钮138的第二部分138C接合至环形槽111,故没有设置与槽111接合的部分。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扣接头500不局限于上述的结构,各种改变是可行的。
图31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变型的扣接头500A的分解透视图,图32是示出在扣接头500A中公接头110插入母接头120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图33是示出公接头110从母接头120中取出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如图31所示,本变型中的导向件154A呈包括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导向件150的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相同的侧壁的构件形式构成。对应于导向件154A包括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在容纳部137中,代替凹口137D地形成有孔137E,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接合至该孔。
与第五实施例中通过将导向件154的底壁161嵌入凹口137D(见图29)而在容纳不137中定位该导向件154的第五实施例相比,在导向件154A借助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在容纳137内被定位的本变型中,可以更稳定地定位导向件154。
(第六实施例)
图34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扣接头600的分解透视图,图35是示出公接头110插入母接头120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图36是示出公接头110从母接头120取出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如图34所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扣接头600包括公接头110和母接头120。母接头120包括导向件155、第一主体部分130B、第二主体部分140B及外部壳体170。
第一主体部分130B是向下敞开的且向上呈凸圆顶状的部分,在第一主体部分的顶面上形成有椭圆形的开口130C。
第二主体部分140B是向上敞开的且向下呈凸圆顶形的部分,在第二主体部分的底壁上形成有椭圆形的开口140C。
外部壳体170在竖向上形成有孔170AA。如图35、36所示,第一主体部分130B和第二主体部分140B嵌合于该孔170AA中。导向件155在夹在第一主体部分130B和第二主体部分140B之间的状态下被容纳在外部壳体170的通孔170AA中。
在外部壳体170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的孔170AB,而且在孔170AB的相对一侧形成有连接环170AC。
导向件155包括底壁161、从底壁161的上端起在与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162、从底壁161的下端起在与第一侧壁162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侧壁163、从底壁161的左侧端起在与第一侧壁162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三侧壁164、第一延长部175以及第二延长部176。
第一侧壁162的远端162E朝第二侧壁163弯曲。同样,第二侧壁163的远端163E朝第一侧壁162弯曲(见图35和36)。
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在以底壁161为中心相互接近的方向上具有弹性力。就是说,第一侧壁162的远端162E和第二侧壁163的远端163E在彼此靠近的方向上受力。
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比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长地形成,并且在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的远端形成有均为半圆形的第一支承164A和第二支承165A。第一支承164A和第二支承165A在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的前方相互接触,从而形成在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上具有中心轴线的圆环。
第一延长部175包括从第一侧壁162的左侧边缘绕第三侧壁164延伸超越第二侧壁163的第一部分175A和连接至第一部分175A底端的且与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二者平行伸展的椭圆形的第二部分175B。
第二延长部176包括从第二侧壁163的右侧边缘绕第四侧壁165延伸超越第一侧壁162的第一部分176A和连接至第一部分176A顶端的且与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二者平行伸展的椭圆形的第二部分176B。
如图35和图36所示,在导向件155嵌入外部壳体170A的通孔170AA的状态下,该导向件被夹在第一主体部分130B和第二主体部分140B之间。此外,导向件155如此嵌入在外部壳体170A的通孔170AA中,即,第二延长部176的第二部分176B的顶面从第一主体部分130B的开口130C露出,且第一延长部175的第二部分175B的顶面从第二主体部分140B的开口140C露出。
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扣接头600以如下方式进行使用。
如图35所示,当将公接头110插入通过外部壳体170A的孔170AB容纳在外部壳体170A中的导向件155时,公接头110一边沿插入方向A移动,一边由第一支承164A和第二支承165A所形成的圆环支承。通过在公接头110在导向件155内前进过程中公接头110的外表面与第一侧壁162的远端162E和第二侧壁163的远端163E接触,在向上压迫第一侧壁162的同时,向下压迫第二侧壁163。
当公接头110继续沿插入方向A移动且到达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与第一侧壁162的远端162E和第二侧壁163的远端163E竖向对齐的位置时,第一侧壁162的远端162E借助第一侧壁162的弹性力下移,从而从上方接合环形槽111,而且第二侧壁163的远端163E借助第二侧壁163的弹性力上移从而从下方接合环形槽111。图35示出了这种情况。由此,公接头110被固定在导向件155内即母接头120内。
当从母接头120中取出公接头110时,第一延长部175的第二部分175B被向上压迫而第二延长部176的第二部分176B被向下压。由此,如图36所示,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在彼此远离方向上移动,在第一侧壁162的远端162E上移的同时,第二侧壁163的远端163E下移。结果,第一侧壁162的远端162E和第二侧壁163的远端163E与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的接合被解除,通过在与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拉动公接头110,可母接头120中拔出公接头110。
如上所述,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扣接头600,能获得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相同的效果。
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扣接头600不局限于上述的结构,各种改变是可行的。
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扣接头600中,第一侧壁162的远端162E和第二侧壁163的远端163E被构造成接合至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但代替使第一侧壁162的远端162E和第二侧壁163的远端163E接合至环形槽111地,在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的除远端之外的其它部位上形成突出部,此时可使该突出部接合至环形槽111。
(第七实施例)
图37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扣接头700的分解透视图,图38是示出在扣接头700中公接头110插入母接头120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扣接头700包括公接头110和母接头120。母接头120包括第一主体部分710、导向件156以及按钮715。
第一主体部分710呈长方体状并在内部形成可容纳导向件156的空间。第一主体部分710在一个面成为敞开面711,在与敞开面711相对的一侧的表面上安装连接环712。
在第一主体部分710的底面上形成圆形通孔713,在第一主体部分710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分别形成矩形的通孔714。
导向件156包括大体呈正方形的底壁161、从底壁161上边缘起在与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162、从底壁161下边缘起与第一侧壁162平行地延伸的第二侧壁163、从底壁166的右侧边缘起在与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三侧壁164(未在图37中示出)以及从底壁166的左侧边缘起与第三侧壁164平行地延伸的第四侧壁165。
导向件156容纳在第一主体部分710中并且在公接头110被插入第一主体部分710内时支承公接头110。
导向件156由具有弹性力的材料构成。因此,第一侧壁162、第二侧壁163、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可以底壁161为近端地起到弹簧作用。确切说,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具有以底壁161为近端朝向彼此分离方向的弹性力。同样,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具有以底壁161为近端朝向彼此分离方向的弹性力。
第一侧壁162包括从其右侧边缘起向下延伸的竖直部分162H。从竖直部分162H的两边缘(竖向两个边缘)起,第一侧面162F和第二侧面162G在垂直于插入方向A的方向上延伸。第一侧面162F位于第二侧壁163的远端的前方,而第二侧面162G位于第二侧壁163上方。
在第一侧面162F上形成公接头110可穿过的通孔162FA,在第二侧面162G上也形成公接头110可穿过的通孔162GA。
第一侧面162F所具有的尺寸允许当导向件156容纳在第一主体部分710中时能覆盖第一主体部分710的敞开面711。就是说,第一侧面162F相对于第一主体部分710的敞开面711起到盖子的作用。
在第二侧壁163的远端上,形成朝上(朝向第一侧壁162)延伸的锁定用延长部163C。
在锁定用延长部163C的中央形成公接头110可穿过的通孔163CA。公接头110可同时穿过通孔162FA、通孔162GA和通孔163CA。
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的远端上均形成有部分弯曲而向外突出的突出部164B、165B(图37只示出突出部165B)。突出部164B和165B具有可嵌合在第一主体部分710的通孔714中的形状。
当导向件156被插入第一主体部分710内时,突出部164B和165B嵌合在第一主体部分710的通孔714中,由此使导向件156在定位状态下被容纳在第一主体部分710中。
按钮715包括可嵌合在第一主体部分710的通孔713中的圆柱形第一部分715A以及其直径大于通孔713的圆柱形第二部分715B。
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扣接头700以如下方式装配。
首先将按钮740的第一部分715A嵌入第一主体部分710的通孔713中。
然后将导向件156插入第一主体部分710内,并将第三侧壁164的突出部164B和第四侧壁165的突出部165B嵌入通孔714。由此,导向件156在定位状态下被固定在第一主体部分710内。
按钮715处于夹在导向件156的第二侧壁163和第一主体部分710的内壁之间的状态中。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侧壁162和第二侧壁163以底壁161为中心起到弹簧作用,故在导向件156被插入第一主体部分710内的状态下,如图38所示处于第二侧壁163向外压迫按钮740的状态。
这样一来,组装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扣接头700。
如此组装出的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扣接头700以如下方式进行使用。
公接头110依次穿过第一侧面162F的通孔162FA、锁定用延长部163C的通孔163CA以及第二侧面162G的通孔162GA,被插入导向件156中。
在导向件156内,公接头110处于由第一侧面162F的通孔162FA和第二侧面162G的通孔162GA支承的状态。
锁定用延长部163C的通孔163CA接合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由此,公接头110处于被固定在导向件156中的状态。
当从导向件156中拔出公接头110时,从第一主体部分710的外侧向内侧压迫该按钮740。
由此,导向件156的第二侧壁163在靠近第一侧壁162的方向上(图38中朝上)挠曲。
锁定用延长部163C随之上移,结果,通孔163CA也上移,因此,锁定用延长部163C从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中脱离。
这样,由于在按压该按钮715时公接头110和导向件156之间的接合被解除,故可从导向件156中拔出公接头110。
在拔出公接头110之后,如果停止按压按钮715(即使手指离开按钮715),则导向件156的第二侧壁163借助弹性力回到初始位置(图38所示的位置)。
在像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扣接头700这样的、通过仅按压第一和第二侧壁中的任一个就可以实现解除的结构中,只有被按压的侧壁(在根据第七实施例700的情况下是第二侧壁163)具有弹性力。
如上所述,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扣接头700,能够产生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相同的效果。
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扣接头700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各种改变是可行的。尽管在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扣接头700中第一主体部分710大体呈六面体形状,但其它形状如圆柱形也是可行的。此时,导向件156的整体形状可对应于第一主体部分710形状来改变。
尽管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扣接头700被构造具有按钮715,但如果必要,也可以省略按钮715。即,如果可以通过第一主体部分710的通孔713直接压迫导向件156的第二侧壁163,就能够解除导向件156和公接头110之间的接合,因此可以省略按钮715。
而且,并不总是必需通过竖直部分162H来形成第一侧面162F和第二侧面162G。它们也可以从第一侧壁162向下延伸地构成。例如第一侧面162F和第二侧面162G可被焊接安装在第一侧壁162的下表面。但是,通过设置竖直部分162H,可以由单板来冲压形成第一侧面162F和第二侧面162G。
而且如果必要,也可省略第三侧壁164和第四侧壁165。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设有其它定位手段例如将第一主体部分710的尺寸设定成刚好能容纳导向件的尺寸,以使导向件的在容纳部710内的位置稳定。
(第八实施例)
图39是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扣接头800的分解透视图,图40是示出在第八实施例的扣接头800中公接头110插入母接头120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如图39所示,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扣接头800包括公接头810和母接头820,公接头810可拔出地被插入母接头中。
公接头810由大致呈U字型的板构成,板厚在公接头810插入母接头820的方向A上逐渐变小,在前端是最薄的。
在公接头810的近端上形成有三个连接环812。
另外,在公接头810上,在垂直于插入方向A的方向的两端处与连接环812相邻地形成有一对凹槽811A和811B。
如图39所示,母接头820包括容纳部830、导向件840、插入板850以及一对按钮860。
容纳部830呈长方体形并在内部具有可容纳公接头810和导向件840的空间。
容纳部830的六个面中的一个面形成敞开面831。
容纳部830在与敞开面831对置的面上安装有三个连接环832。
在与插入方向A平行的容纳部830的一对侧壁上形成有矩形开口833。
插入板850可分离地安装在容纳部830的敞开面831上。插入板850上形成有公接头810可穿过的矩形开口851。
导向件840整体呈U字型,包括在插入方向A上延伸的第一部分840A、与第一部分840A相对且平行于第一部分840A延伸的第二部分840B以及将第一部分840A的一端和第二部分840B的一端连接起来的圆弧形的第三部分840C。
导向件840由具有弹性力的材料构成。因此,第一部分840A和第二部分840B以第三部分840C为近端起到弹簧作用。确切说,第一部分840A和第二部分840B具有以第三部分840C为近端朝向相互远离方向C1、C2的弹性力。
导向件840具有可容纳在容纳部830中的尺寸并通过敞开面831被容纳在容纳部830中。在导向件840被容纳在容纳部830中之后,插入板850被安装至容纳部830的敞开面831。
如图39所示,在导向件840的第一部分840A上形成有第一延长部843。
第一延长部843包括从第一部分840A的上边缘起向第二部分840B延伸但没到达第二部分840B的水平部分843A以及从水平部分843A前端的前方侧壁向下延伸的竖直部分843B。如后所述,当公接头810被插入导向件840内时,竖直部分843B从上面接合公接头810的槽811B。
如图39所示,在第二部分840B的上边缘,在第一延长部843的水平部分843A的延长方向上形成有切口842A,在水平部分843A在垂直于插入方向A的方向上也移动的场合下,水平部分843A不抵接第二部分840B。
而且,竖直部分843B位于第二部分840B远端的前方,在水平部分843A在垂直于插入方向A的方向上也移动的场合下,竖直部分843A不抵接第二部分840B。
如图39所示,在导向件840的第二部分840B上形成有第二延长部844。
第二延长部844包括从第二部分840B下边缘向第一部分840A延伸但没到达第一部分840A的水平部分844A以及从水平部分844A前端的前方侧壁起向上延伸的竖直部分844B。如后所述,当公接头810被插入导向件840内时,竖直部分844B从下面接合公接头810的槽811A。
如图39所示,在第一部分840A的下边缘,在第二延长部844的水平部分844A的延长方向上形成有切口841A,在水平部分844A在垂直于插入方向A的方向上也移动的场合下,水平部分844A不抵接第一部分840A。
而且,竖直部分844B位于第一部分840A远端的前方,在水平部分844A在垂直于插入方向A的方向也移动的场合下,竖直部分844B不抵接第一部分840A。
一对支承部845从导向件840的第三部分840C的上边缘和下边缘起相互平行地向前延伸。当公接头810被插入导向件840内时,这对支承部845从上下支承公接头810的远端部。
每个支承部845上均形成有通孔845A。在容纳部830的内壁上形成有可嵌在通孔845A中的凸起部(未示出)。每个支承部845通过将凸起部嵌入在通孔845A中而在定位状态下被安装在容纳部830内。
如图39所示,在第一部分840A和第二部分840B上,在相同的位置上形成矩形开口846。
按钮860包括可嵌合在容纳部830的开口833中并当嵌合在开口833中时从开口833突出到容纳部830外(见图40)的第一块状部分860A、可嵌合在第一部分840A或第二部分840B的开口846中的第二块状部分860B(见图40)以及夹设在第一块状部分860A和第二块状部分860B之间的且具有比容纳部830的开口833和导向件840的开口846都大的尺寸的第三块状部分860C(见图40)。
如图40所示,在导向件840和按钮860都安置在容纳部830中的状态下,第三块状部分860C被夹在容纳部830和导向件840之间,第一块状部分860A嵌合在容纳部830的开口833中并从开口833向外突出,而第二块状部分860B嵌合在导向件840的开口846中。
通过向内侧推压从容纳部830的开口833突出的第一块状部分860A,可从容纳部830的外侧压迫导向件840的第一部分840A和第二部分840B。
如上所述,导向件840的第一部分840A和第二部分840B具有朝向以第三部分840C为中心彼此远离的方向的弹性力。如图40所示,通过在按钮860被夹在容纳部830之间的状态下安置在容纳部830中,导向件840的第一部分840A和第二部分840B处于通过按钮860在相互靠近方向上被压迫的状态。
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扣接头800如下所述装配。
首先将一对按钮860置入容纳部830中并将第一块状部分860A嵌入容纳部830的开口833中。
然后,在用手指在相互接近方向上按压导向件840的第一部分840A和第二部分840B的状态下进入导向件840中,并将按钮860的第二块状部分860B嵌入第一和第二部分840A和840B的开口846中。而且,将在容纳部830内壁上形成的凸起部嵌入一对支承部845的通孔845A中。
由此,导向件840在定位状态下被安置在容纳部830中。
然后,将插入板850安装至容纳部830的敞开面831。
如上所述,完成了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扣接头800的装配。
如此组装出的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扣接头800以如下方式进行使用。
当通过插入板850的开口851将公接头810插入安置在容纳部830内的导向件840中时,公接头810接触第一延长部843的竖直部分843B和第二延长部844的竖直部分844B,并且一边向外扩张第一延长部843的竖直部分843B和第二延长部844的竖直部分844B,一边在导向件840内前进。
当公接头810的槽812A和812B分别到达竖直部分844B和843B时,至此通过公接头810被向外扩张的竖直部分844B和843B借助导向件840的弹性力反弹,从而嵌合于公接头810的槽812A和812B中。
由此,公接头810被固定在导向件840内。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9所示,公接头810的远端部在竖向上被夹在一对支承部845之间。
当从导向件840中取出公接头810时,从容纳部830的外侧向内压迫一对按钮860的各第一块状部分860A。
由此,导向件840的第一和第二部分840A和840B在以第三部分840C为中心相互靠近的方向上挠曲。
结果,由于第一延长部843的竖直部分843B向外移动,故竖直部分843B从公接头810的槽811B中脱离,第一延长部843和槽811B之间的接合被解除。同样,由于第二延长部844的竖直部分844B向外移动,故竖直部分844B从公接头810的槽811A脱离,第二延长部844与槽811A的接合被解除。
如上所述,当压迫一对按钮860的第一块状部分860A时,公接头110与导向件840的接合被解除,故可从导向件840中拔出公接头810。
在拔出公接头810后,如果停止按压按钮860的第一块状部分860A(即,使手指离开第一块状部分860A),则导向件840的第一部分840A和第二部分840B借助导向件840的弹性力回到初始位置(图40所示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扣接头800,能产生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相同的效果。
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扣接头800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各种改变是可行的。
虽然在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扣接头800中的容纳部830呈长方体状,但呈任何形状都是可行的,只要该形状能在内部容纳导向件840。
虽然在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扣接头800中形成两个竖直部分843B、844B以及两个槽811A、811B,但可以只形成竖直部分843B和槽811B或者只形成竖直部分844B和槽811A。
而且,虽然第八实施例中的导向件840被构造成包括一对支承部845,但必要时也可以省掉支承部。
另外,虽然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扣接头800被构造成包括一对按钮860,但也可以不使用这对按钮860,只要是能够从容纳部830外侧压迫导向件840的第一和第二部分840A和840B的结构就行。
也可以在导向件840上一体形成按钮860。
(第九实施例)
图41是根据第九实施例的扣接头900的分解透视图,图42是示出在第九实施例的扣接头900中公接头910插入母接头920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如图41所示,根据第九实施例的扣接头900包括公接头910和母接头920,公接头910可拔出地插入母接头中。
母接头920包括第一盖子930、第二盖子940以及导向件950。
公接头910由厚度一定的板构成并具有能插入后述的导向件950中的形状。在公接头910的后端附近的两个侧边缘上形成有切口911,在后端上形成有三个连接环912。在前端形成沿着中心轴线朝向后端延伸的狭缝913。
导向件950包括横断面大体呈U字型的主体951、第一延长部952、第二延长部953以及一对翼954。
主体951包括平板状的第一侧壁951A、与第一侧壁951A平行延伸且具有与第一侧壁951A相同的形状的第二侧壁951B以及将第一侧壁951A的一端和第二侧壁951B的一端相连的C字型连接侧壁951C。
主体951由具有弹性力的材料构成。因此,主体951起到板簧作用。确切说,在离开第二侧壁951B的方向上作用的弹性力作用在主体951的第一侧壁951A上,当朝第二侧壁951B推压主体951的第一侧壁951A时,初始位置复位用的反弹力作用在第一侧壁951A上。同样,在离开第一侧壁951A的方向上作用的弹性力作用在第二侧壁951B上,当朝第一侧壁951A推压主体951的第二侧壁951B时,初始位置复位用的反弹力作用在第二侧壁951B上。
第一延长部952包括从第一侧壁951A的下边缘起朝向第二侧壁951B向斜前方延伸的第一部分952A和从第一部分952A的前端起向上延伸的第二部分952B。
第一部分952A具有未达到第二侧壁951B的长度。
另外,第一部分952A位于第二侧壁951B的下边缘的下方。因此,即使第一延长部952移向第二侧壁951B,第一部分952A也不会干扰第二侧壁951B。
此外,第一延长部952的第二部分952B具有小于第一部分952A总宽度的宽度,并且第二部分952B整体位于第二侧壁951B的前方。因此,即使第一延长部952移向第二侧壁951B,第二部分952B也不会干扰第二侧壁951B。
第二延长部953包括从第二侧壁951B的上边缘起朝向第一侧壁951A向斜前方延伸的第一部分953A和从第一部分953A前端起向下延伸的第二部分953B。
第二延长部953的第一和第二部分953A和953B是相对于导向件950的中心轴线与第一延长部952的第一和第二部分952A和952B上下对称且左右对称地构成的。
导向件950具有通过向内弯曲连接侧壁951C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定位部分954A。定位部分954A具有向上的突出部954B。
导向件950还包括从第一和第二侧壁951A和951B向外突出的翼955。
翼955包括从第一侧壁951A和第二侧壁951B向外延伸的第一翼部分955A、其宽度大于第一翼部分955A的宽度的第二翼部分955B以及其宽度小于第二翼部分955B的宽度且具有弧形外周缘的第三翼部分955C。
第一盖子930呈向下敞开的圆柱形。在第一盖子的侧壁上形成有公接头910可穿过的第一狭缝930A以及翼954的第三翼部分954C可穿过但第二翼部分954B不能穿过的第二狭缝930B以及第三狭缝930C。
此外,在第一盖子930的侧壁上,在与第一狭缝930A相对的一侧形成有三个连接环934。
在第一盖子930的顶板内表面上形成有可嵌入公接头910的狭缝321中的圆柱形突起932和导向件950的突起954B可嵌合的环933。
第二盖子940呈向上敞开的圆柱形。在第二盖子940的侧壁上也形成有第一狭缝940A、第二狭缝940B和第三狭缝940C,它们分别对应于第一盖子930的第一狭缝930A、第二狭缝930B和第三狭缝930C。
第一盖子930和第二盖子940可相互嵌合,通过相互嵌合,第一盖子930和第二盖子940形成内部可容纳导向件950的空间。
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第九实施例的扣接头900的母接头920以如下方式来组装。
首先,将导向件950插入第二盖子940内。在这种状态下,由于第二翼部分955B从内侧钩挂在第二狭缝940B和第三狭缝940C上,故导向件950被固定在第二盖子940内。
然后,从第二盖子940的上侧嵌入第一盖子930。此时,导向件950的突起954B被嵌入第一盖子930的环933中。在第一盖子930被嵌入第二盖子940中的状态下,如图42所示,第三翼部分955C从第一盖子930的第二狭缝930B和第三狭缝930C露出一部分。
如此组装出的根据第九实施例的扣接头900以如下方式进行使用。
当通过第一盖子930的第一狭缝930A和第二盖子940的第一狭缝940A将公接头910插入安装在第一盖子930和第二盖子940内的导向件950中时,与扣接头800时(见图39)一样,公接头910与导向件950接合。
由此,公接头910被固定在导向件950中,进而被固定在第一盖子930和第二盖子940中。
当从导向件950中取出公接头910时,向内侧按压从第二狭缝930B和940B以及第三狭缝930C和940C而部分外露的两个翼954。
由此,公接头910的第一侧壁951A和第二侧壁951B在以连接侧壁951C为中心相互靠近的方向上挠曲。
由此一来,与第八实施例中的导向件840相似,母接头920和公接头910之间的接合被解除,可以从母接头920中拔出公接头910。
在从母接头920中拔出公接头910之后,如果停止按压各翼954(即,使手指离开翼954),则母接头920的第一侧壁951A和第二侧壁951B借助其弹性力回到初始位置(图42所示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第九实施例的扣接头900,能够产生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相同的效果,同时可以通过作为容纳部的第一盖子930和第二盖子940的使用来提升外观。
与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扣接头800相比,在根据第九实施例的扣接头900中,由于设于导向件950内的一对翼955起到按钮作用,故能够省掉按钮。
而且,第一和第二侧壁左右布置的第八和第九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如图39和图41所示,容易制造出平而薄的扣接头。确切说,根据本发明,也可以提供3毫米左右厚的扣接头。
(第十实施例)
图43是根据第十实施例的扣接头1000的分解透视图,图44是示出在根据第十实施例的扣接头1000中公接头110插入母接头120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根据第十实施例的扣接头1000包括公接头110和母接头1001,公接头110可拔出地插入母接头中。
母接头1001包括第一主体部分1010、第二主体部分1020、导向件1030以及一对按钮1060。
第一主体部分1010基本呈长方体形。其中一个面成为敞开面(图43未示出),在与敞开面对置一侧的面上形成公接头110可穿过的孔1011。
第二主体部分1020具有可通过第一主体部分1010的敞开面嵌合在第一主体部分1010内的框架1021。通过将框架1021嵌进第一主体部分1010,第一主体部分1010和第二主体部分1020可分离地相互连接。
当第一主体部分1010和第二主体部分1020相互连接时,在内部形成可容纳导向件1030的空间。
在第二主体部分1020上,在与框架1021对置的一侧形成有连接环1022。
在第二主体部分1020的框架1021上,在彼此相向的一对侧壁上分别形成具有相同形状的开口1023。
另外,在第一主体部分1010上,在当第二主体部分1020被嵌入第一主体部分1010时与开口1023对准的位置上形成一对开口1012。开口1012的形状与开口1023相同。
此外,在第一主体部分1010上,在垂直于形成有开口1012的面的各面上形成有圆孔1013,孔1013位于不干扰框架1021的区域内。
导向件1030包括大体呈长方形的底壁1031、从底壁1031上边缘起在与公接头插入第一主体部分1010的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1032、从底壁1031下边缘起与第一侧壁1032平行延伸的第二侧壁1033、从底壁1031左侧边缘起在与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三侧壁1034以及从底壁1031右侧边缘起与第三侧壁1034平行延伸的第四侧壁1035。
如后所述,导向件1030容纳在第一主体部分1010和第二主体部分1020中并且在公接头110被插入第一主体部分1010和第二主体部分1020内时支承公接头110。
导向件1030由具有弹性力的材料构成。因此,第一侧壁1032、第二侧壁1033、第三侧壁1034和第四侧壁1035以底壁1031为近端地起到弹簧作用。确切说,第一侧壁1032和第二侧壁1033具有以底壁1031为近端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的弹性力(图43的竖向)。同样,第三侧壁1034和第四侧壁1035具有以底壁1031为近端朝向相互远离方向的弹性力。
第一侧壁1032在其远端包括与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接合的第一延长部1040。
第一延长部1040包括从第一侧壁1032左侧边缘向第二侧壁1033(就是说向下)延伸的第一部分1041和从第一部分1041下边缘在垂直于公接头110插入第一主体部分1010的方向A的方向上延伸且从下方接合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的第二部分1042。
第二侧壁1033在其远端具有与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接合的第二延长部1050。
第二延长部1050包括从第二侧壁1033右侧边缘向第一侧壁1032(就是说向上)延伸的第一部分1051和从第一部分1051上边缘在垂直于公接头110插入第一主体部分1010的方向A的方向上延伸的且从上方接合公接头110环形槽111的第二部分1052。
在第一侧壁1032和第二侧壁1033的外表面上形成具有咬入第二主体部分1020的功能以便在嵌入第二主体部分1020中时防止从第二主体部分1020拔出的突出部1043。
第三侧壁1034和第四侧壁1035的远端形成部分弯曲而向外突出的突出部1034A和1035A(在图43中只示出突出部1034A)。当导向件1030被插入第二主体部分1020内时,突出部1034A和1035A嵌合在第二主体部分1020的开口1023和第一主体部分1010的开口1012中,由此在定位状态下将导向件1030容纳在第一主体部分1010和第二主体部分1020内。
每个按钮1060包括可嵌合到第一主体部分1010的孔1013内的圆柱形第一部分1061和具有比孔1013更大的直径的圆柱形第二部分1062。
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第十实施例的扣接头1000以如下方式进行装配。首先,将导向件1030插入第二主体部分1020内,将第三侧壁1034的突出部1034A和第四侧壁1035的突出部1035A嵌入开口1023内。由此,导向件1030在定位状态下被固定在第二主体部分1020内。
然后,在保持第一主体部分1010竖立状态下,将按钮1060的第一部分1061嵌入第一主体部分1010的孔1013内。
然后,在保持第一主体部分1010竖立状态下,通过第一主体部分1010的敞开面将第二主体部分1020的框架1021嵌入第一主体部分1010内,同时将第三侧壁1034的突出部1034A和第四侧壁1035的突出部1035A嵌入第一主体部分1010的开口1012内。
如上所述,第一侧壁1032和第二侧壁1033以底壁1031为近端起到弹簧作用并朝着方向F挠曲。因此,在被插入第一主体部分1010和第二主体部分1020中的状态下,如图44所示,导向件1030向外压迫按钮1060。
这样一来,组装出根据第十实施例的扣接头1000的母接头1001。
如此装配的根据第十实施例的扣接头1000以如下方式进行使用。
当穿过第一主体部分1010的孔1011将公接头110插入第一主体部分1010内时,公接头110接触安置在第一主体部分1010的导向件1030中的第一延长部1040的第二部分1042和第二延长部1050的第二部分1052。
当在插入方向A上在第一主体部分1010内推进公接头110时,公接头110向下压迫第一延长部1040的第二部分1042,向上压迫第二延长部1050的第二部分1052。
当公接头110到达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与第一延长部1040的第二部分1042和第二延长部1050的第二部分1052竖向对齐的位置时,借助导向件1030的弹性力作用,至此被公接头110向下压的第一延长部1040的第二部分1042向上受力,而至此被公接头110向上压的第二延长部1050的第二部分1052向下受力,于是分别从上方和下方接合嵌入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
由此,公接头110被固定在导向件1030内,进而在母接头1001内。
当从导向件1030拔出公接头110时,从第一主体部分1010的外侧朝向内侧按压一对按钮1060。
由此,导向件1030的第一侧壁1032和第二侧壁1033在以底壁1031为中心相互靠近的方向上挠曲。
结果,第一延长部1040的第二部分1042下移,第二延长部1050的第二部分1052上移,分别脱离开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
如上所述,由于当按压一对按钮1060时公接头110和导向件1030之间的接合被解除,因此,可从导向件1030中拔出公接头110。
在拔出公接头110之后,如果停止按压按钮1060(即,使手指离开按钮1060),则导向件1030的第一侧壁1032和第二侧壁1033借助导向件1030的弹性力回到初始位置(图44所示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第十实施例的扣接头1000,也能获得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相同的效果。
根据第十实施例的扣接头1000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各种改变是可行的。
在根据第十实施例的扣接头1000中,第一主体部分1010和第二主体部分1020都大体上呈长方体状,但也可呈其它形状。例如第一主体部分1010和第二主体部分1020可被设计成圆柱形。
此外,可以对应于第一主体部分1010和第二主体部分1020形状地改变导向件1030的整体形状。例如在第一主体部分1010和第二主体部分1020呈圆柱形的场合中,导向件1030可变成能包含在圆柱中的形状。
尽管根据第十实施例的扣接头1000被构造成具有按钮1060,但必要时也可省略按钮1060。就是说,如果导向件1030的第一侧壁1032和第二侧壁1033可通过第一主体部分1010的孔1013被直接按压,则因为能够解除导向件1030和公接头110之间的接合而可以省略按钮1060。
第十实施例中的导向件1030被构造成包括第一延长部1040和第二延长部1050,但导向件1030也可被构造成只包括第一延长部1040和第二延长部1050中的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主体部分1010上形成的孔1013也是一个。
(第十一实施例)
图45是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100的分解透视图,图46是示出在第十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100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图47是示出从母接头取出公接头的过程中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图48是示出即将从母接头中取出公接头之前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如图45所示,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100包括公接头110和母接头1101。母接头1101包括导向件1110、连接体1120以及两端敞开的中空圆柱形容纳体1130。
导向件1110包括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的孔111A的底壁1111、从底壁1111上边缘起在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上延伸的第一侧壁1112以及从底壁1111的下边缘起与第一侧壁1112相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1113。
导向件1110由具有弹性力的材料构成,第一侧壁1112和第二侧壁1113以底壁1111为中心起到弹簧作用。确切说,第一侧壁1112和第二侧壁1113在其远端朝向靠近的方向上具有弹性力。
在第一侧壁1112和第二侧壁1113上,分别在其远端和近端之间在相同位置上形成凸起部1112A和1113A。凸起部1112A和1113A通过部分弯曲第一侧壁1112和第二侧壁1113而形成。如后所示,凸起部1112A和1113A分别从上下接合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
连接体1120包括具有可沿容纳体1130内壁滑动的外径的第一部分1121、具有沿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渐增的外径的锥形部1122、形成在锥形部1122的远端的环形第二部分1123以及形成在与锥形部1122对置的一侧的连接环1124。
在导向件1110和连接体1120被容纳在容纳体1130中之后,如图46至图48所示,容纳体1130的两端开口的周缘被向内弯曲。由此,导向件1110和连接体1120无法从容纳体1130拔出地在连接环1124露于容纳体1130外的状态下被容纳在容纳体1130内。
如图46所示,导向件1110如此布置在容纳体1130内,即,第一侧壁1112和第二侧壁1113的远端接触连接体1120的锥形部1122。
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100以如下方式进行使用。
当通过孔1111A将公接头110插入导向件1110时,公接头110一边向上压第一侧壁1112的凸起部1112A且向下压第二侧壁1113的凸起部1113A,一边在方向A上在导向件1110内前进。
当公接头110到达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与第一侧壁1112的凸起部1112A和第二侧壁1113的凸起部1113A竖向对齐的位置时,第一侧壁1112的凸起部1112A借助第一侧壁1112的弹性力向下移动并从上方接合环形槽111,同时第二侧壁1113的凸起部1113A借助第二侧壁1113的弹性力向上移动并从下方接合环形槽111。
由此,如图46所示,公接头110被固定在导向件1110内,进而被固定在容纳体1030中。
当从母接头1101中取出公接头110时,如图47所示,连接体1120被推向容纳体1130内侧(或者,作为相同动作,公接头110和容纳体1130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被拉动滑动)。当连接体1120被推向容纳体1130内部时,接触连接体1120的锥形部1122的第一侧壁1112和第二侧壁1113沿锥形部1122在锥形部1122上滑动。如图47所示,当第一侧壁1112和第二侧壁1113在锥形部1122上滑动时,第一侧壁1112和第二侧壁1113脱离公接头110,因此,凸起部1112A和1113A与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之间的接合被解除。即,设置在两端开口的容纳体1130的其中一个开口中的连接体1120起到了在使第一侧壁1112和第二侧壁1113分离的方向上扩张的作用。
此后,如图48所示,公接头110在与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被拉动,由此可从母接头1101中拔出公接头110。在使公接头110和容纳体1130在彼此相反方向被拉动滑动的情况下,在解除接合的同时,从母接头1101中拔出公接头110。
如上所述,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100,也能实现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相同的效果。在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100中,无需在容纳体1130侧面等上设置开口,形状变得简单。因此,可以可靠降低容纳体制造成本。
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100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各种改变是可行的。
在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100中,第一侧壁1112和第二侧壁1113上都分别形成有凸起部1112A和1113A,但也可以只在第一侧壁1112和第二侧壁1113中的一个上形成凸起部1112A或1113A。
在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100中,凸起部1112A和1113A通过弯曲第一侧壁1112和第二侧壁1113的一部分而形成,但例如也可以通过焊接将凸起部固定在第一侧壁1112和第二侧壁1113的内表面上。
而且,也可以利用图55所示的导向件1320来替代导向件1110。在使用图55所示的导向件1320的情况下,因为利用第一至第四侧壁1322、1323、1324和1325的弹性力来接合,故可以增强接合力。
图68所示的公接头110C可被用于替代公接头110。图68所示的公接头110C包括外径扩大的扩径部110CA。例如当须拉动公接头110时,可通过抓住扩径部110CA来轻易拉动公接头110。
(第十二实施例)
图49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扣接头1200的分解透视图,图50是示出在第十二实施例的扣接头1200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如图49所示,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扣接头1200包括公接头110和母接头1201,母接头1201包括两端敞开的中空圆柱形第一容纳体1210、导向件1220、弹性体1230、连接体1240以及连接环体1250。
导向件1220包括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的通孔1221A的底壁1221、从底壁1221的上边缘起在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上延伸的第一侧壁1222、从底壁1221的下边缘在与第一侧壁1222相同的方向A上延伸的第二侧壁1223、从底壁1221的右侧边缘起在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上延伸的第三侧壁1224以及从底壁1221的左侧边缘起在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上延伸的第四侧壁1225。
导向件1220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因此第一至第四侧壁1222-1225以底壁1221为中心起到弹簧作用。尤其是第一至第四侧壁1221-1225在其远端相互接近的方向上具有弹性力。
在第一至第四侧壁1222-1225的各自远端和近端之间,在相同位置上分别形成有突出部1222A-1225A。突出部1222A-1225A通过部分弯曲第一至第四侧壁1222-1225而形成。如后所述,突出部1222A-1225A分别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接合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
弹性体1230是圆柱形部件,它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构成。
连接体1240包括第一部分1241和锥形部1242,第一部分具有可沿第一容纳体1210的内壁滑动的外径,该锥形部具有沿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渐增的外径。
第一部分1241和锥形部1242上横穿径向地形成有缝1243。在锥形部1242的顶点,形成有可嵌合弹性体1230的孔1244。
连接环体1250包括圆柱形主体1251、在主体1251一端上形成的环1252及在主体1251另一端上形成的一对导向件1253。
一对导向件1253可在连接体1240的缝1243内滑动。就是说,连接环体1250的形状允许相对于连接体1240可分离地连接。
在导向件1220、连接体1240和连接环体1250容纳在第一容纳体1210中之后,如图50所示,第一容纳体1210的两端开口的周缘被向内弯曲。由此,导向件1220、连接体1240和连接环体1250无法从第一容纳体1210拔出地在连接环体1250露于第一容纳体1210外的状态下安置在第一容纳体1252内。
如图50所示,在第一容纳体1210内,导向件1220被布置成第一至第四侧壁1222-1225的远端接触连接体1240的锥形部1242。弹性体1230被嵌入锥形部1242远端的孔1244中。连接环体1250如此布置在第一容纳体1210中,即,导向件1253嵌合在连接体1240的缝1243中,而且一对导向件1253的各自远端从形成在导向件1220的第一至第四侧壁1222-1225上的开口1222B-1225B突出,同时连接环1252露在第一容纳体1210外。由此,变为导向件1220在容纳体1210内被定位的状态。
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扣接头1200以如下方式进行使用。
当公接头110通过底壁1211的孔1221A被插入导向件1220内时,公接头110一边在方向A上进入导向件1220内,一边向外压迫第一至第四侧壁1222-1225的突出部1222A-1225A。
当公接头110到达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0与第一至第四侧壁1222-1225的突出部1222A-1225A竖向对齐的位置时,突出部1222A-1225A借助第一至第四侧壁1222-1225的弹性力从四个方向接合至环形槽111。
由此,如图50所示,公接头110变为被固定在导向件1220和第一容纳体1210内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公接头110的远端与弹性体1230接触。
当从母接头1201中拔出公接头110时,连接环体1250和连接体1240被压入容纳体1210内(或者连接环体1250和第一容纳体1210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被拉动)。当连接体1240被压入第一容纳体1210内部时,与连接体1240的锥形部1242接触的第一至第四侧壁1222-1225的远端沿锥形部1242且在其上滑动。当第一至第四侧壁1222-1225的远端在锥形部1242上滑动时,第一至第四侧壁1222-1225与公接头110分离,因此突出部1222A-1225A与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之间的接合被解除。
当接合解除时,公接头110借助弹性体1230的弹性力被推出,于是离开母接头1201。
如上所述,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200,也能获得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相同的效果。
在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200中,导向件1220被构造成具有四个侧壁1222-1225,但也可被构造成具有它们之中的一个。但优选具有两个彼此相向的侧壁(例如第一侧壁1222和第二侧壁1223)。
(第十三实施例)
图51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扣接头1300的分解透视图,图52是示出在本实施例的扣接头1300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图53是示出从母接头取出公接头过程中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图54是示出从母接头取出公接头之前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如图51所示,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扣接头1300包括公接头110和母接头1301。母接头1301包括两端敞开的中空圆柱形第一容纳体1310、两端敞开的中空圆柱形第二容纳体1311、导向件1320、弹性体1330、连接体1340以及连接环体1350。
第二容纳体1311具有如下尺寸,即,第二容纳体1311可沿第一容纳体1310的外壁滑动。
导向件1320具有与第十二实施例中的导向件1220(见图49)相同的结构,除了没有形成开口1222B-1225B这点外。
弹性体1330是圆柱形部件,它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构成。
连接体1340包括第一部分1341和锥形部1342以及四个延长部1343,第一部分具有允许第一部分沿第一容纳体1310的内壁滑动的外径,该锥形部具有沿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渐增的外径,所述延长部在插入方向A上从锥形部1342底面延伸。
在锥形部1342的顶点,形成可嵌合弹性体1330的孔1342A。
连接环体1350包括圆柱形主体1351、形成在主体1351一端上的环1352以及形成在主体1351另一端上的且可沿连接体1340的多个延长部1343滑动的四个导向件1353。
在导向件1320、连接体1340和连接环体1350容纳在第一容纳体1310和第二容纳体1311中之后,如图52所示,第一容纳体1310和第二容纳体1311的两端开口的周缘被向内弯曲。由此,导向件1320、连接体1340和连接环体1350无法从第一容纳体1310和第二容纳体1311拔出地在环1352露于第一容纳体1310和第二容纳体1311之外的状态下被安置在第一容纳体1310和第二容纳体1311内。导向件1320的底壁1321与第一容纳体1310的开口之一的周缘接触,并且如后所述,第一至第四侧壁1322-1325的远端与连接体1340的锥形部1342接触。即,导向件1320被定位安置在第一容纳体1310中。
如图52所示,在第一容纳体1310和第二容纳体1311内,导向件1320被布置成第一至第四侧壁1322至1325的远端接触连接体1340的锥形部1342。弹性体1330嵌入锥形部1342远端的孔1342A中。连接环体1350如此安置在第一容纳体1310和第二容纳体1311中,即,导向件1353可滑动地嵌合于连接体1340的延长部1343,同时环1352露在第一容纳体1310和第二容纳体1311之外。
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扣接头1300以如下方式进行使用。
当公接头110通过导向件1320的底壁1321的孔1321A被插入导向件1320内时,公接头110一边向外挤压第一至第四侧壁1322-1325的各突出部,一边沿方向A在导向件1320内前进。
当公接头110到达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0与第一至第四侧壁1322-1325的突出部竖向对齐的位置时,各突出部借助于第一至第四侧壁1322-1325的各自弹性力从四个方向接合至环形槽111。
由此,如图52所示,变为公接头110固定在导向件1320中且因而固定在第一容纳体1310和第二容纳体1311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公接头110的远端与弹性体1330接触。
当从母接头1301拔出公接头110时,第二容纳体1311和连接环体1350在相反的方向上被拉动滑动。或者,连接环体1350和连接体1340被压向第一容纳体1310内部。由此,如图53所示,由于第二容纳体1311的开口的周缘与连接体1340的延长部1343接触,故连接体1340也在与公接头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当连接体1340在与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移动时接触锥形部1342的第一至第四侧壁1322-1325通过锥形部1342在分开方向上被压张开。当第一至第四侧壁1322-1325被压张开时,如图53所示,所述突出部与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之间的接合被解除。就是说,第二容纳体1311起到解除接合的解除杠杆的作用。
当解除接合时,如图54所示,公接头110借助于弹性体1330的弹性力被推出,离开母接头1301。
如上所述,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扣接头1300,也能获得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相同的效果。
尽管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扣接头1300被构造成包括两个容纳体1310和1311,扣接头1300也可以与第十二实施例一样被构造成包括单个容纳体。
图55是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变型的扣接头1300A的分解视图。
如图55所示,可不使用弹性体1330来构成扣接头1300A。
(第十四实施例)
图56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扣接头1400的分解透视图,图57是示出在扣接头1400中公接头插入母接头内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图58是示出从母接头中取出公接头过程的状态的纵断面视图。
如图56所示,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扣接头1400包括公接头110和母接头1401。母接头1401包括两端敞开的中空圆柱形第一壳体1410、两端敞开的中空圆柱形第二壳体1411、导向件1420、弹性体1430、连接体1440以及连接环体1450。
第二壳体1411具有如下尺寸,即,第二壳体1411可沿第一壳体1410的外壁滑动。
导向件1420包括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的孔1421A的底壁1421、从底壁1421的上边缘起在与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1422、从底壁1421的下边缘起在与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侧壁1423、从底壁1421的右侧边缘起在与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三侧壁1424以及从底壁1421的左侧边缘起在与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第四侧壁1425。
在底壁1421的孔1421A的周缘形成有在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上延伸的加强件1421B。
导向件1420由具有弹性力的材料构成,因此第一侧壁1422和第二侧壁1423以底壁1421为中心起到弹簧作用。确切说,第一和第二侧壁1422和1423在它们的远端相互接近的方向上具有弹性力。
第一和第二侧壁1422和1423的各自远端弯曲,从而成为可接合至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的形状。
在第三侧壁1424上形成与其远端垂直地向内延伸的延长部1424A。在延长部1424A的中心,形成有开口1424B,公接头110的位于环形槽111前方的前部110A可穿过该开口,但具有渐增直径且位于环形槽111后方的部分110B不能穿过。
在第四侧壁1425上形成与其远端垂直地向内延伸的延长部1425A。在延长部1425A的中心,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的开口1425B。第四侧壁1425的延长部1425A和第三侧壁1424的延长部1424A彼此平行构成,没有相互干扰。在第十四实施例中,第四侧壁1425的延长部1425A位于第三侧壁1424的延长部1424A前方。
弹性体1430由螺旋弹簧构成。
连接体1440包括可嵌合弹性体1430的圆柱形第一部分1441、具有比弹性体1430的外径更大且可沿第一延长部1410内壁滑动的外径的第二部分1442以及从第二部分1422在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上延伸的四个延长部1443。
连接环体1450包括圆柱形主体1451、形成在主体1451一端的环1452以及形成在主体1451另一端的且可沿连接体1440的多个延长部1443滑动的四个导向件1453。
在导向件1420、弹性体1430、连接体1440和连接环体1450容纳在第一和第二容纳体1410和1411中之后,如图57所示,第一和第二容纳体1410和1411的两端开口的周缘被向内弯曲。由此,导向件1420、弹性体1430、连接体1440和连接环体1450不能从第一和第二容纳体1410和1411拔出地在环1452露于第一和第二容纳体1410和1411之外的状态中布置在第一和第二容纳体1410和1411中。导向件1420的延长部1425A与第一壳体1410的一个开口的周缘接触,如后所述,连接体1440的第一部分1441接触第一和第二侧壁1422至1423的内面。即,导向件1420被定位安置在第一容纳体1410内。
如图57所示,在第一和第二容纳体1410和1411内,嵌合在连接体1440的第一部分1441的弹性体1430被夹设在连接体1440的第二部分1442和导向件1420的加强件1421B之间,从而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在连接体1440和导向件1420上施加作用力。连接环体1450如此布置在第一和第二容纳体1410和1411内,即,导向件1453可滑动地嵌合于连接体1440的延长部1443,同时环1452暴露在第一和第二容纳体1410和1411之外。
而且,弹性体1445嵌入形成在连接环体1450另一端上的孔,并且弹性体1445突伸入连接体1440的第一部分1441内。第一部分1441的远端接触第一和第二侧壁1422和1423的内表面。
此外,连接体1440的第一部分1441通过导向件1420的加强件1421B突伸入导向件1420内。
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扣接头1400以如下方式进行使用。
当公接头110通过导向件1420的开口1424B和1425B插入导向件1420内时,一边公接头110的在环形槽111之前的部分110A向上压迫第一侧壁1422的远端且向下压迫第二侧壁1423的远端,一边在方向A上在导向件1420内前进。
当公接头110到达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0与第一和第二侧壁1422、1423的远端竖向对齐的位置时,如图57所示,第一和第二侧壁1422、1423的远端借助第一和第二侧壁1422、1423的各弹性力从上下接合至环形槽111。
由此,如图57所示,公接头110被固定在导向件1420内且因此在第一和第二容纳体1410、1411中。在这种状态下,公接头110的远端与弹性体1445接触。
当从母接头1401拔出公接头110时,第二壳体1411和连接环体1450在相反的方向上被拉动滑动。或者连接环体1450被压入第一壳体1410内部。由此,连接体1440的第一部分1441在与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如图58所示,第一和第二侧壁1422、1423的远端离开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
此后,连接体1440借助于第一侧壁1422、第二侧壁1423和弹性体1430的弹性力回到初始位置(图57所示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扣接头1400,也能获得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相同的效果。
(第十五实施例)
图59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扣接头1600的分解透视图,图60是未安装公接头时的扣接头1600的正视图,而图61是装有公接头时的扣接头1600的纵断面视图。
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扣接头1600包括公接头110和公接头110可拔出地插入其中的母接头1601。
母接头1601包括两端敞开的圆柱形管子1611、可在管子1611内通过的连接环1612、可在管子1611内通过的环形弹性体1613、一个按钮1620以及导向件1630。
如图61所示,连接环1612被如此固定在管子1611中,其环部分从管子1611的敞开端部外露。
在管子1611的周壁上形成矩形的开口1614。
导向件1630包括大体呈正方形的底壁1631、从底壁1631的上边缘其在与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1632、从底壁1631的下边缘其与第一侧壁1632平行延伸的第二侧壁1633。
在第一侧壁1632的远端形成有矩形的切口1634。
第一延长壁1635从第一侧壁1632左侧边缘起向第二侧壁1633延伸并在其远端形成有接合部1636,该接合部大致垂直于公接头110的插入方向A地向内弯曲。如图61所示,接合部1636位于第二侧壁1633之前并且处于比第二侧壁1633高的位置。当公接头110被插入导向件1630内时,接合部1636从下方接合至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
如图59和图61所示,第二侧壁1633被构造成比第一侧壁1632长。
第二延长壁1637从第二侧壁1633的右侧边缘向第一侧壁1632延伸。在第二延长壁1637的上边缘形成有弧形的公接头支承部1638。公接头支承部1638位于第一侧壁1632之前。如图61所示,当公接头110插入导向件1630内时,公接头支承部1638从上方接合公接头110,从而起到支承公接头110的功能。
此外,在第二延长壁1637的远端形成有大致垂直于第二延长壁1637向内弯曲的延长部1639。如图59所示,延长部1639位于形成在第一延长壁1635上的接合部1636的前方。在延长部1639上形成有公接头110可穿过的开口1639A。
如图61所示,延长部1636所具有的尺寸允许当导向件1630安装入管子1611内时覆盖管子1611的敞开面。
导向件1630由具有弹性力的材料构成。因此,第一侧壁1632和第二侧壁1633以底壁1631为近端起到弹簧作用。确切说,第一侧壁1632和第二侧壁1633具有以底壁1631为近端朝向其远端相互分离的方向(图59所示的竖向)的弹性力。
因此,当形成在第一侧壁1632上的接合部1636接合至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时,变成接合部1636向上压迫公接头110且接合部1636无法离开环形槽111的状态。
而且,形成在第二侧壁1633上的支承部1638向下压迫公接头110。
这样,当公接头110被插入导向件1630内时,公接头110被支承部1638从上方向下压且在环形槽111处被接合部1636从下向上压,从而处于由支承部1638和接合部1636两者支承的状态。
按钮1620包括可嵌合到管子1611的开口1614中的第一部分1621、具有比开口1614更大的尺寸且因此不能通过开口1614的第二部分1622以及形成在第二部分1622远端的且向下弯曲的钩1623。
如图61所示,按钮1620在夹设于导向件1630和管子1611之间的状态下被容纳在管子1611内。在这种状态下,第一部分1621从管子1611的开口1614外突出,第二部分1622被夹在导向件1630的第一侧壁1632和管子1611的内壁之间,钩1623接合至形成在导向件1630的第一侧壁1632上的切口1634。
在按钮1620上设置钩1623以及使钩1623接合至导向件1630的切口1634是为了防止当导向件1630安装在管子1611内时导向件1630在管子1611内转动。这样,通过使钩1623接合至切口1634而将导向件1630定位安置在管子1611中。因此,能稳定进行接合解除操作。
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扣接头1600以如下方式进行使用。
公接头110通过延长部1639的开口1639A被插入导向件1630中。
当公接头110被插入导向件1630中时,通过接合部1636从下方接合环形槽111,公接头110相对于导向件1630和进而管子1611被固定。在这种状态下,公接头支承部1638从上方支承公接头110。
即,当公接头110被插入导向件1630时,公接头110处于由公接头支承部1638从上方支承且在环形槽111处由接合部1636从下方支承的状态。当从管子1611拔出公接头110时,朝向管子1611内部推压按钮1620。
当按压按钮1620时,第一侧壁1632相对于底壁1631向下挠曲,结果,接合部1636也向下移动。当接合部1636向下移动时,接合部1636与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的接合被解除。在此状态下,通过在与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抽拉公接头110,能取出公接头110。开口1639A支承在环形槽111和连接环112之间的公接头110部分。而且,公接头支承部1638从上方压紧公接头110,第二侧壁1633从下方支承公接头110,这是因为即使第一侧壁1632向下移动,第二侧壁1633也不移动。这样,即使在接合解除场合中,由于公接头110通过开口1639A、支承部1638和第二侧壁1633来支承,故当抽拉公接头110时不牵连到接合部1636。
如上所述,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扣接头1600,能获得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100相同的效果。
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扣接头1600不局限于上述的结构,各种改变是可行的。
在第十五实施例的扣接头1600中,管子1611呈圆柱形构成,但也可被构造成其它形状如长方体形。在这种情况下,导向件1630的延长部1639被改变成具有匹配于长方体的敞开面的形状。
在第十五实施例的扣接头1600中,在第一延长壁1635上形成接合部1636而在第二延长壁1637上形成公接头支承部1638,但也可以在第一延长壁1635上形成公接头支承部1638而在第二延长壁1637上形成接合部1636。
第十五实施例的扣接头1600被构造成包括按钮1620,但在能从管子1611的开口1614压迫导向件1630的第一侧壁1632的场合中,按钮1620也可被省略。
而且在第十五实施例的扣接头1600中,在第二延长壁1637上形成公接头支承部1638,但代替公接头支承部1638地,也可形成像接合部1636这样从上方接合公接头110环形槽111的第二接合部。在这种情况下,在管子1611的与开口1614相对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通过借助第二开口向上压迫第二侧壁1633,能够解除第二接合部与环形槽111的接合。
图62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第一变型的扣接头1600A的分解透视图,图63是未装上公接头时的扣接头1600A的正视图,图64是示出装上公接头时的扣接头1600A的纵断面视图。
与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扣接头1600相比,根据第一变型的扣接头1600A未使用弹性体1613和按钮1620。
代替不使用弹性体1613,在扣接头1600A中的连接环1612A上形成一对突出部1615,导向件1630A的底壁1631能夹设在这对突出部1615之间。
另外,代替不使用按钮1620,如图62所示,形成将包括扣接头1600A的导向件1632A的第一侧壁1632的前端在内的局部弯曲成圆弧形的弯曲壁1632A(因为没有使用按钮1620,故在导向件1630A上未形成切口1634)。
弯曲壁1632A具有与管子1611内壁相同的曲率。因此,当导向件1630A被插入管子1611内时,弯曲壁1632A与管子1611内壁紧密接触。
通过从管子1611的开口1614向下压迫弯曲壁1632A,接合部1636向下移动,接合部1636与公接头110的环形槽111的接合被解除。
在根据第一变型的扣接头1600A中,在第一侧壁1632上形成弯曲壁1632A,但在第二侧壁1633上也可形成同样的弯曲壁。
图65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第二变型的扣接头1600B的分解透视图,图66是未安装公接头时的扣接头1600B的正视图,而图67是示出装上公接头时的扣接头1600B的纵断面视图。
与根据第一变型的扣接头1600A相比,根据第二变型的扣接头1600B未使用连接环1612A。因此,与根据第一变型的导向件1630A相比,在扣接头1600B的导向件1630B中,在底壁1631上附加安装连接环1612B。
而且,底壁1631的左右两边缘构成呈圆弧形弯曲的弯曲壁1631A。弯曲壁1631A具有与管子1611内壁相同的曲率,当导向件1630B被插入管子1611内时,弯曲壁1631A与管子1611内壁紧密接触。
根据第二变型的扣接头1600B具有与根据第一变型的扣接头1600A相同的功能。
而且,像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扣接头这样的、采用了与形成有锁止结构的导向件成一体的容纳部的扣接头的特点是,尤其容易发挥能将扣接头小型化这样的本发明效果。
工业实用性
尽管在以上的实施例和变型中例举出了本发明的扣接头用作线形饰品如项链和挂件的扣接头,但本发明的扣接头不局限于饰品,也可以通用作可分离地连接线形物品的相对两端的工具。例如,本发明的扣接头可被用作悬挂身份证的细绳的扣接头、悬挂相片和日历等的细绳的扣接头、将饰物安装至照明灯具时的细绳的扣接头以及用于室内物品如门帘的扣接头等。
此外,不仅是线形物品,其也可被用作可分离地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连接的扣接头。例如,其可被用作作为服饰品中的纽扣的替代品的扣接头。
附图标记注明
100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扣接头
110公接头
130第一主体部分
140第二主体部分
150导向件
200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扣接头
300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扣接头
400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扣接头
500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扣接头
600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扣接头
700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扣接头
800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扣接头
900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扣接头
1000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扣接头
1100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扣接头
1200根据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扣接头
1300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扣接头
1400根据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扣接头
1500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扣接头
1600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扣接头

Claims (20)

1.一种扣接头,包括:
母接头,公接头可插入其中;和
导向件,其在定位状态下安置于所述母接头中并可拔出地支承所述公接头,
其中,所述母接头和导向件中的至少任何一个包括锁止结构,该锁止结构通过与被插入所述公接头中的所述公接头接合而将所述公接头锁定在插入所述公接头内的状态,和
所述导向件包括底壁和从所述底壁起在彼此相向状态下在相同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对侧壁,
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任何一个具有弹性力,并且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能相对于另一个接近或远离,
所述锁止结构在所述公接头被插入所述母接头的状态中借助所述弹性力的作用与所述公接头接合,并且当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接近或远离其中的另一个时解除与所述公接头的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头,其特征是,所述至少一对侧壁从所述底壁起在与所述公接头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的前端能支承被插入所述母接头中的所述公接头或能与所述公接头接合地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扣接头,其特征是,在所述底壁上形成有所述公接头能穿过的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扣接头,其特征是,还包括沿所述开口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公接头的插入方向上或其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加强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扣接头,其特征是,还包括从所述底壁沿与所述至少一对侧壁相同的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定位侧壁,所述定位侧壁在其远端可分离地与所述母接头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扣接头,其特征是,所述定位侧壁具有通过弯曲单板而形成的双层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扣接头,其特征是,所述锁止结构由在所述至少一对侧壁中的至少一个的远端和近端之间形成的且与所述公接头接合的突出部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扣接头,其特征是,所述锁止结构由从所述至少一对侧壁中的至少一个的远端向所述至少一对侧壁中的另一个延伸的延长部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扣接头,其特征是,所述母接头包括能在内部容纳该导向件的容纳部,所述容纳部由能可分离地相互连接的至少两个盖子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扣接头,其特征是,所述盖子能在所述公接头插入所述母接头的方向上或在与所述公接头插入所述母接头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互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扣接头,其特征是,所述盖子能彼此相对转动。
12.一种扣接头,包括:
母接头,公接头能插入其中;和
导向件,其在定位状态下容纳在所述母接头中并可拔出地支承所述公接头,
其特征是,所述导向件具有弹性,所述导向件包括:
底壁,其形成有所述公接头可穿过的开口;
第一侧壁,其在从所述底壁的一端沿所述公接头的插入方向延伸后在相反的方向上被弯曲;和
第二侧壁,其在从所述底壁的另一端沿所述公接头的插入方向延伸后在相反的方向上被弯曲,
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在它们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具有弹性,
所述第一侧壁在所述底壁的前方具有向所述第二侧壁弯曲的第一辅助侧壁,
所述第二侧壁在所述底壁的前方具有向所述第一侧壁弯曲的第二辅助侧壁,
在所述第一辅助侧壁和所述第二辅助侧壁的远端设有切口,当所述第一辅助侧壁和所述第二辅助侧壁的各自远端相互抵接时,所述切口形成所述公接头可穿过的开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扣接头,其特征是,所述导向件还包括从所述底壁的一端延伸并围绕所述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的周缘到达所述底壁的另一端的侧壁。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扣接头,其特征是,在所述侧壁上形成有连接环,并且所述母接头包括容纳部,该容纳部形成有所述公接头可穿过的孔和对应于所述环的开口,所述容纳部由可自由伸缩的柔性材料构成。
15.一种导向件,其在定位状态下容纳在由母接头和可插入母接头中的公接头构成的扣接头的所述母接头中,所述导向件可拔出地支承所述公接头,
所述导向件包括:
底壁;和
一对侧壁,其从所述底壁起在彼此相向的状态下在同一方向上延伸,
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弹性力,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能相对于所述侧壁中的另一个接近和远离,
在所述公接头被插入所述母接头的状态下,所述母接头借助于所述弹性力的作用与所述公接头接合而以此锁定所述公接头,并且通过借助所述母接头使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接近或远离,解除所述母接头与所述公接头的接合。
16.一种导向件,其在定位状态下容纳在由母接头和可插入母接头中的公接头构成的扣接头的所述母接头中,所述导向件可拔出地支承所述公接头,
所述导向件包括:
底壁;
一对侧壁,其从所述底壁起在彼此相向的状态下在相同方向上延伸;和
锁止结构,其与被插入所述母接头中的公接头接合并将所述公接头锁定在所述母接头中,
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弹性力,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能相对于所述侧壁中的另一个接近和远离,
在所述公接头被插入所述母接头状态下,所述锁止结构借助于所述弹性力的作用与所述公接头接合而以此锁定所述公接头,并且通过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的接近或远离,所述锁止结构与所述公接头之间的接合被解除。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导向件,其特征是,所述底壁形成有所述公接头可穿过的开口,所述导向件还包括加强件,该加强件沿所述开口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公接头的插入方向或其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向件,其特征是,还包括从所述底壁在与所述至少一对侧壁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定位侧壁,所述定位侧壁在其远端与所述母接头可分离地接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导向件,其特征是,所述定位侧壁具有通过弯曲单板而形成的双层结构。
20.一种在扣接头中容纳在母接头内的导向件,其中该扣接头由公接头和所述公接头可插入其中的母接头构成,所述母接头能锁定在所述公接头插入其中的状态下,并且响应于使用者针对所述母接头的预定动作地解除所述公接头和所述母接头之间的锁定,由此允许从所述母接头抽出所述公接头,
其特征是,所述导向件具有弹性力,并且所述导向件包括:
底壁,其形成有所述公接头可穿过的开口;
第一侧壁,其在从所述底壁的一端沿所述公接头的插入方向延伸后在相反的方向上被弯曲;
第二侧壁,其从所述底壁的另一端沿所述公接头的插入方向延伸后在相反的方向上被弯曲,
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具有所述弹性力,
所述第一侧壁具有第一辅助侧壁,该第一辅助侧壁在所述底壁的前方朝向所述第二侧壁弯曲,
所述第二侧壁具有第二辅助侧壁,该第二辅助侧壁在所述底壁的前方朝向所述第一侧壁弯曲,
在所述第一辅助侧壁和所述第二辅助侧壁的远端形成有切口,当所述第一辅助侧壁和所述第二辅助侧壁的各自远端相互抵接时,所述切口形成所述公接头可穿过的开口。
CN201380020959.5A 2012-04-20 2013-04-18 扣接头 Active CN1045073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6644 2012-04-20
JP2012096644 2012-04-20
PCT/JP2013/061450 WO2013157594A1 (ja) 2012-04-20 2013-04-18 連結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07352A true CN104507352A (zh) 2015-04-08
CN104507352B CN104507352B (zh) 2016-04-27

Family

ID=49383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0959.5A Active CN104507352B (zh) 2012-04-20 2013-04-18 扣接头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700108B2 (zh)
EP (1) EP2839756B1 (zh)
JP (2) JP5592031B2 (zh)
KR (1) KR102030625B1 (zh)
CN (1) CN104507352B (zh)
IN (1) IN2014KN02294A (zh)
WO (1) WO20131575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48202B (en) * 2016-03-03 2018-08-22 Bogin Micha Connector suitable for use in jewelry
KR101668414B1 (ko) * 2016-06-08 2016-10-21 이재웅 귀금속 장신구 조립체
JP2019034093A (ja) * 2017-08-10 2019-03-07 株式会社セベル・ピコ 装身具用連結具
CN113727624A (zh) * 2019-12-11 2021-11-30 宝石天使有限会社 人身装饰品的卡扣
WO2021194392A1 (ru) * 2020-03-27 2021-09-30 Игорь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ШЕЛУДЯКОВ Замковое звено цепи
US11857037B2 (en) 2020-05-20 2024-01-02 Next Space Inc. Miniaturized couplings for jewelry component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91381A (ja) * 2004-03-31 2005-10-20 Mikimoto Soshingu:Kk 連結具
JP2007301236A (ja) * 2006-05-12 2007-11-22 Namiki Seisakusho:Kk 装身具用留め具
JP3173806U (ja) * 2011-12-09 2012-02-23 有限会社安久工機 連結機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3111A (en) * 1916-08-01 Hat-pin guabd
US3765064A (en) * 1969-11-12 1973-10-16 D Hoober Jewelry clasp
JPS482937Y1 (zh) * 1970-06-12 1973-01-25
US4001923A (en) * 1975-05-22 1977-01-11 M S Laboratories Inc. Jewelry clasp
JPS568494Y2 (zh) * 1978-10-25 1981-02-24
JPS55122520U (zh) * 1979-02-21 1980-08-30
JPS608725Y2 (ja) * 1979-03-28 1985-03-28 株式会社パイロット ピンと止具とからなる装身具
JPH01168352U (zh) * 1988-05-19 1989-11-28
JP3173806B2 (ja) * 1991-01-17 2001-06-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荷検出回路の駆動方法
JPH09191912A (ja) 1996-01-23 1997-07-29 Pilot Corp:The 装身具用留め金具
JPH10262715A (ja) * 1997-03-26 1998-10-06 Beaa:Kk 止め金具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装飾用鎖
JP4046170B2 (ja) 1999-05-11 2008-02-13 株式会社ジュエルパーツピコ 装身具用連結金具
US6508080B1 (en) * 2000-05-10 2003-01-21 Seberupico Corporation Clasp for jewelry and accessory
US6484376B1 (en) * 2001-07-27 2002-11-26 Puzant Khatchadourian Jewelry safety clasp
US20100251769A1 (en) * 2009-04-06 2010-10-07 Jacquelin Samuels Adjustable Jewelry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91381A (ja) * 2004-03-31 2005-10-20 Mikimoto Soshingu:Kk 連結具
JP2007301236A (ja) * 2006-05-12 2007-11-22 Namiki Seisakusho:Kk 装身具用留め具
JP3173806U (ja) * 2011-12-09 2012-02-23 有限会社安久工機 連結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39756A1 (en) 2015-02-25
JPWO2013157594A1 (ja) 2015-12-21
IN2014KN02294A (zh) 2015-05-01
US9700108B2 (en) 2017-07-11
EP2839756A4 (en) 2015-11-25
JP2013236924A (ja) 2013-11-28
KR102030625B1 (ko) 2019-10-10
KR20150003180A (ko) 2015-01-08
EP2839756B1 (en) 2021-01-13
WO2013157594A1 (ja) 2013-10-24
CN104507352B (zh) 2016-04-27
JP5592031B2 (ja) 2014-09-17
US20150047156A1 (en) 2015-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07352B (zh) 扣接头
CN104411201B (zh) 珠宝首饰
US7013674B2 (en) Magnetically attractable components for self-sizing jewelry articles
US8677575B1 (en) Jewelry clasp
US20080141502A1 (en) Jewelry clasp
CN210248696U (zh) 腕戴设备
JP5990339B2 (ja) 略環状装身具
CN103284417B (zh) 带有展开型带扣的搭扣
US20090301134A1 (en) Charm clasp for pearl necklaces and bracelets
JP5433296B2 (ja) アクセサリ用のクラスプ
US9770077B2 (en) Jewelry clasp
WO2017064721A1 (en) Ring system with interchangeable pieces
CN209473796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
JP3177051U (ja) チェーンを利用したアクセサリーカップリング
KR20110022421A (ko) 다변형조립완구
CN102300483B (zh) 装饰品用卡扣
US9516929B1 (en) Fastening structure of jewellery
KR101363175B1 (ko) 장식구가 구비된 안경
US20110232064A1 (en)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a Wish Has Been Made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AU2020231198A1 (en) Rosary crown suited to be transformed into a bracelet
JP7462669B2 (ja) ブレスレット用の留め金
JPH09173116A (ja) 装身具用チェーン
US11284683B2 (en) Decorative connector for jewelry
CN207400433U (zh) 一种首饰用跷板扣连接结构
CN202489332U (zh) 单铰双向插制手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