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87894A -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87894A
CN104487894A CN201380039217.7A CN201380039217A CN104487894A CN 104487894 A CN104487894 A CN 104487894A CN 201380039217 A CN201380039217 A CN 201380039217A CN 104487894 A CN104487894 A CN 1044878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mage
target area
automatic focusing
focusing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92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87894B (zh
Inventor
三泽充史
齐藤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487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87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87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878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06Viewfinders with lenses with or without ref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282Autofocusing of zoom len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10Viewfinders adjusting viewfinders fiel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16Viewfinders combined with focusing ai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5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comprising setting of focusing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G03B17/20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visible in viewfind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Viewfinder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提供二重像一致式的取景器装置。通过取景器装置能得到光学成像的被摄体像(72)。此外,由固体电子摄像元件将被摄体摄像。将通过摄像得到的被摄体像(82)显示到构成电子寻像器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上。用户从取景器装置观看在光学被摄体像(72)上叠加了在电子寻像器的显示画面上显示的被摄体像(82)的图像。在电子寻像器的显示画面上,将显示位置移位以将取景器装置与固体电子摄像元件的视差校正。在焦点对准的情况下,光学被摄体像(72)与被摄体像(82)一致,在焦点错位的情况下,被摄体像(72)和被摄体像(82)错位。能够一边从取景器装置观察这些被摄体像(72)和(82)的错位的程度一边将焦点对准。

Description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数码相机中,有搭载有具有光学式取景器和电子式取景器的装置的数码相机(专利文献1)。通过光学式的取景器能够观看精细的光学的被摄体像,能够观看与由电子式的取景器摄像的被摄体像相同的被摄体像。
此外,还有在主摄像单元的图像传感器的主图像中叠加从副摄像单元的图像传感器的副图像切割出的部分图像的技术(专利文献2),以及通过两组摄像元件像的叠加来进行以往的像一致式(image coincidence type)的光学式测距仪的动作的技术(专利文献3)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652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354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63724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称作名机(日语:名機)那样的相机中,搭载有二重像一致式的装置,该二重像一致式的装置,在一边观察取景器装置一边进行对焦的情况下,被摄体像在非合焦时成为被摄体像错位的二重像,被摄体像合焦时则被摄体像的错位消失。为此,对于上述那样的具有光学式取景器和电子式取景器的结构,也要求能够采用二重像一致式。但是,在专利文献1至3的任一个中,都完全没有考虑在这样的光学式电子式寻像器中采用二重像一致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光学式电子式寻像器中采用二重像一致式。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相机的特征在于,具备:透镜镜筒,内置有对焦透镜,并且在周围设有旋转自如的对焦环,根据上述对焦环的旋转来调整对焦透镜的位置;固体电子摄像装置,对由对焦透镜成像的被摄体进行摄像,输出表示被摄体像的图像数据;显示装置,将从固体电子摄像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被摄体像中的所希望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到显示画面上;取景器装置,具备形成在相机的正面并朝向被摄体的物镜窗、以及观察通过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的目镜窗;偏转装置,设在物镜窗与目镜窗之间,将显示在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上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向目镜窗引导;以及显示控制机构,控制显示装置,以使得: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非合焦,则以使通过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错位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合焦,则以使通过上述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适合于相机的动作控制方法。即,该方法是一种相机的动作控制方法,所述相机具备:透镜镜筒,内置有对焦透镜,并且在周围设有旋转自如的对焦环,根据对焦环的旋转来调整对焦透镜的位置;以及取景器装置,具备形成在相机的正面并朝向被摄体的物镜窗、以及观察通过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的目镜窗;该相机的动作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固体电子摄像装置对由对焦透镜成像的被摄体进行摄像,输出表示被摄体像的图像数据;显示装置将从固体电子摄像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被摄体像中的所希望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到显示画面上;偏转装置设在取景器装置的物镜窗与目镜窗之间,将显示在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上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向目镜窗引导;显示控制机构,控制显示装置,以使得: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非合焦,则以使通过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错位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合焦,则以使通过上述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设有取景器装置,从取景器装置的目镜窗观察,能够看到通过取景器装置的物镜窗成像的光学被摄体像。此外,由固体电子摄像装置对被摄体进行摄像,将通过摄像得到的被摄体像中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上。显示在显示画面上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被偏向装置向取景器装置的目镜窗引导,重叠于光学被摄体像。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没有合焦,则以光学被摄体像与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错位的方式,将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上,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合焦,则以光学被摄体像与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不错位而一致的方式,将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上。能够实现所谓像二重一致式的取景器装置。
显示控制机构也可以具备检测对焦环的旋转量的旋转量检测机构。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基于由旋转量检测机构检测出的旋转量,控制显示装置,以使得: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非合焦,则以使通过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至少在横向(水平方向)上错位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合焦,则以使通过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此外,也可以是,基于由旋转量检测机构检测出的旋转量,控制显示装置,以使得: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非合焦,则以使通过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在将透镜镜筒的光轴与取景器装置的光轴连结的轴上错位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合焦,则以使通过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
例如,显示控制机构,控制显示装置,以使得:对应于对焦环的旋转而使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至少沿横向移动,并且,在对焦透镜的合焦位置与到被摄体的距离一致的情况下,以使通过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此外,显示控制机构,例如也可以具备旋转量检测机构和距离计算机构,该旋转量检测机构检测对焦环的旋转量,该距离计算机构基于由旋转量检测机构检测出的旋转量来计算对处于相机前方的多少距离的被摄体合焦。在此情况下,使通过上述取景器装置的物镜窗看到处于在距离计算机构中计算出的距离的被摄体的光学被摄体像、与通过用固体电子摄像装置对该被摄体进行摄像而显示在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上的AF目标区域的图像一致。
显示控制机构,例如,对由于固体电子摄像装置的光轴与取景器装置的光轴之间的错位所导致的、通过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之间的错位进行校正,将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在显示画面上。
也可以是,显示控制机构,对由于固体电子摄像装置的光轴与取景器装置的光轴之间的错位所导致的、通过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之间的错位,校正与由距离计算机构计算出的距离相应的校正量,将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在显示画面上。
也可以还具备设定AF目标区域的位置、大小及数量中的至少一个的第一AF目标区域设定机构。
也可以还具备设定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的明亮度或浓度中的至少一个的第二AF目标区域设定机构。
也可以还具备脸检测机构以及第三AF目标区域设定机构,该脸检测机构检测在由固体电子摄像装置进行摄像而得到的被摄体像中包含的脸的区域,该第三AF目标区域设定机构将由脸检测机构检测到的脸的区域设定为AF目标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数码相机的正面图。
图2是数码相机的背面图。
图3是从背面观察数码相机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数码相机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5表示透镜镜筒的光轴和取景器装置的光轴的错位。
图6表示透镜镜筒和取景器装置的视差。
图7是取景器装置的平面图及取景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8表示从数码相机到被摄体的距离与视差角度的关系。
图9是光学被摄体像的一例。
图10是显示在电子寻像器上的电子寻像器图像的一例。
图11是光学被摄体像和电子寻像器图像的重叠图像。
图12是表示数码相机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13是AF目标区域框设定图像的一例。
图14是AF目标区域浓淡设定图像的一例。
图15是电子寻像器图像的一例。
图16是检测出脸的被摄体像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表示数码相机1的外观。图1是正面图,图2是背面图,图3是从背面观察的立体图。
参照图1,在数码相机1的正面的大致中心设有突出到前方的透镜镜筒2。在数码相机1的右上方,形成有构成光学寻像器且朝向被摄体的物镜窗3。在该物镜窗3的左侧设有闪光灯发光装置4。
在数码相机1的上表面,从正面观察,在左侧设有快门速度拨盘(shutterspeed dial)6、电源柄7、快门释放(shutter release)按钮8及曝光拨盘9。快门速度拨盘6是旋转自如的圆形旋钮。用户通过使快门速度拨盘6旋转,能够设定希望的快门速度。电源柄7从正面观察能够向右或向左移动规定角度。用户通过将电源柄7移动规定角度,能够将数码相机1的电源接通或断开。电源柄7从上面观察(参照图3)是内部为空间的圆环状的结构,在该空间中设有快门释放按钮8。曝光拨盘9也是旋转自如的圆形旋钮。用户通过使曝光拨盘9旋转,能够将曝光校正。
参照图2及图3,遍及数码相机1的背面的大致整体,形成有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12。在数码相机1的背面的左上方,形成有构成取景器装置的目镜窗11。在数码相机1的背面的右上方,设有能够左右移动的命令柄10。用户通过操作命令柄,能够对数码相机1提供手动曝光时的1/3EV步长下的光圈调整等的指令。
在命令柄10的下方,设有AF(自动焦点调节)/AE(自动曝光)锁定按钮13、命令拨盘14、菜单/OK按钮15、后退(back)按钮16、RAW按钮17等。
如主要参照图3而上述的那样,在数码相机1的上表面的右侧(从背面观察在右侧),设有快门速度拨盘6、电源柄7、快门释放按钮8及曝光拨盘9。如上述那样,电源柄7形成有向正面方向突出的突起7A。通过抓住突起7A左右移动,能够进行数码相机1的电源的接通、断开。
通过将眼睛靠近取景器装置的目镜窗11并从目镜窗11观察,能够经由物镜窗3及目镜窗11观看被摄体,能够决定相机角度。
图4是表示数码相机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数码相机1的整体的动作由CPU47综合控制。
在数码相机1中,包含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内置在透镜镜筒2中的对焦透镜(focus lens)群31被定位在该固体电子摄像元件34的前方。在透镜镜筒2的周围设有旋转自如的对焦环(focus ring)32。根据用户对对焦环32的操作,将对焦环群31定位。
当用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将被摄体摄像,则从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输出表示被摄体像的影像信号。影像信号经由采样/保持电路42向模拟/数字变换电路43输入。在模拟/数字变换电路43中将影像信号变换为数字图像数据。变换后的数字图像数据在信号处理电路44中被进行白平衡调整、伽马校正(gamma correction)等规定的信号处理。
从信号处理电路44输出的数字图像数据经由存储器46被提供给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驱动器48。由LCD驱动器48控制液晶显示装置12(使用与显示画面相同的标号),将由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摄像的被摄体像显示到液晶显示装置12的显示画面上。
此外,将快门释放按钮8按下时,如上述那样输入到存储器46中的图像数据通过存储卡控制器49的控制而被记录到存储卡50。
如上述那样从信号处理电路44输出的图像数据向数字/模拟变换电路45输入。图像数据在数字/模拟变换电路45中被恢复为模拟影像信号,并被提供给图像移位电路35。
对如上述那样设在透镜镜筒2的周围的对焦环32进行操作,则通过编码器33检测对焦环32的旋转量。表示检测出的旋转量的信号向距离计算电路34输入。通过距离计算电路34,根据输入的表示旋转量的信号,计算表示对处于数码相机1的前方的多少距离的被摄体进行合焦(手动对焦)的距离(合焦距离)。表示计算出的距离的数据向图像移位电路35输入。
如上述那样,对图像移位电路35还输入表示被摄体像的影像信号。如详细后述那样,根据计算出的距离,在图像移位电路35中进行将被摄体像移位的处理。从图像移位电路35输出的影像信号通过LCD驱动器36提供给取景器装置60的电子寻像器65。电子寻像器65是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在电子寻像器65的显示画面上显示通过摄像得到的被摄体像。
在取景器装置60中,在目镜窗11的前方设有目镜透镜66,在该目镜透镜66的前方设有形成有半反射镜64的棱镜63。半反射镜64形成为,相对于光学寻像器60的光轴C3为45度的入射角。在该棱镜63的前方设有OVF(光学寻像器)快门(也可以是机械快门,也可以是液晶快门)62及物镜透镜61。
当OVF快门62打开时,能够从目镜窗11观看由物镜透镜61及目镜透镜66成像的被摄体OB的被摄体像。此外,OVF快门62打开时,当在电子寻像器65的显示画面上显示通过摄像得到的被摄体像,则表示该被摄体像的光线束被半反射镜64反射,用户能够看到显示在电子寻像器65的显示画面上的被摄体像。能够将显示于电子寻像器65的显示画面上的被摄体像重叠于由物镜透镜61等成像的光学被摄体像上来观看。
设透镜镜筒2的光轴(透镜镜筒2的光轴与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的光轴是相同的)为C2,设取景器装置60的光轴为C3,则光轴C2和光轴C3不一致。因此,在从取景器装置60观看的被摄体OB与利用透镜镜筒2摄像的被摄体OB之间产生视差角度θ的视差。在如上述那样将显示于电子寻像器65的显示画面上的被摄体像重叠于从取景器装置60能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上来观看的情况下,尽管正在观看相同的被摄体OB,从取景器装置60能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和显示在电子寻像器65上的被摄体像也因视差而错位。在该实施例中,在上述图像移位电路35中将被摄体像移位,从而在上述图像移位电路35中对视差进行校正。在通过对焦环32将对焦透镜群31的位置进行了定位以使焦点对准被摄体OB的情况下,从取景器装置60的目镜窗11能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显示在电子寻像器65上的被摄体像一致,如果被摄体OB的焦点没有对准,则从取景器装置60的目镜窗11能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显示在电子寻像器65上的被摄体像不一致。在该实施例的数码相机1中,能够实现所谓的像一致式的取景器装置。
图5表示将数码相机1从正面观察时的透镜镜筒2与物镜窗3的关系。
透镜镜筒2的光轴C2和光学取景器60(物镜窗3)的光轴C3离开距离d,有视差。因此,在被摄体不存在于可看作无限远的位置的情况下,在经由目镜窗3看到的被摄体像与由透镜镜筒2摄像得到的被摄体像之间发生错位。当如上述那样将由固体电子摄像元件34摄像得到的被摄体像显示在电子寻像器65上、并与经由物镜窗3成像的光学被摄体像重叠,则因为该视差,即使将对焦透镜群31的位置定位以使焦点对准被摄体,也有显示在电子寻像器65上的被摄体像的一部分与光学被摄体像不一致的情况。
图6表示经由透镜镜筒2观看(摄像)被摄体OB的情况和从取景器装置60的目镜窗3观看被摄体OB的状况。
如上述那样,透镜镜筒2的光轴C2与目镜窗3的光轴C3之间的距离是d。此外,设从透镜镜筒2到被摄体OB的距离为D。于是,从透镜镜筒2到被摄体OB和从目镜窗3到被摄体OB所成的视差角度θ为θ=arctan(d/D)。即,在从透镜镜筒2观察被摄体OB的情况下在正面能看到的被摄体OB,从目镜窗3(取景器装置60)看起来以θ的视差角度而错位(在考虑从目镜窗3观看被摄体OB的情况下,也从透镜镜筒2(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以θ的视差角度错位)。
图7表示取景器装置60的构造。图7的上图是将取景器装置60与图4同样地平面表示的图,图7的下图是立体地表示取景器装置60的图。在这些图中,对于与图4所示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
如图4及图6所示,当从目镜窗3观看被摄体OB时会从取景器装置60的光轴C3以θ的视差角度错位(在从取景器装置60的目镜窗3观察而决定相机角度的情况下,通常可以认为被摄体OB存在于取景器装置60的光轴C3上,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摄体OB也从透镜镜筒2的光轴C2以θ的视差角度错位),因此,为了使显示在电子寻像器65上的被摄体像的一部分与经由目镜窗3成像的光学被摄体像一致,将被摄体像的一部分错位视差角度θ来显示即可。当然,根据目镜窗3和透镜镜筒2的配置位置与液晶寻像器60的配置位置的位置关系来决定将被摄体像的一部分错位的角度的方向。
图8是将数码相机1与主要被摄体OB1、OB2及OB3之间的位置关系平面地观看的图。
在被摄体OB1处于距数码相机1比较远的距离D1的位置的情况下,在从目镜窗3观看被摄体OB1的情况下,与目镜窗3的光轴所成的视差角度是θ1。同样,在主要被摄体OB2距数码相机1既不远也不近而是处于大致中间的距离D2的位置的情况下,在从目镜窗3观看主要被摄体OB2的情况下,与目镜窗3的光轴所成的视差角度是θ2。进而,在主要被摄体OB3处于距数码相机1较近的距离D3的位置的情况下,与目镜窗3的光轴所成的视差角度是θ3。这些视差角度θ1、θ2及θ3为θ1<θ2<θ3。在被摄体处于远到可看作无限远的距离的位置的情况下,视差角度几乎可以忽视。在此情况下,几乎没有经由目镜窗3能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和显示在电子寻像器65上的被摄体像之间的错位。因而,在观看距数码相机1的距离较远的被摄体的情况下,并不一定需要上述视差校正。
图9是经由取景器装置60的物镜窗3能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70的一例。
将作为要合焦的对象的主要被摄体像72定位在被摄体像70的大致中心。
图10是显示在电子寻像器65的显示画面上的电子寻像器图像80的一例。
在电子寻像器图像80中,在大致中心形成有一个AF目标区域81。在该AF目标区域81中显示有由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摄像得到的被摄体像82(在图10中用点划线表示,以便知道是通过摄像得到的图像)。AF目标区域82的周围的区域是遮蔽区域85。遮蔽区域85是将由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摄像得到的被摄体像中的没有显示在AF目标区域82中的图像遮蔽的区域。此外,在电子寻像器图像80的四角显示有表示摄像范围的视野框83。表示遮蔽区域85及视野框83的数据被保存在存储器46中,通过CPU47将这些数据从存储器46读出并提供给LCD驱动器36,由此显示遮蔽区域85及视野框83。
图11是从目镜窗11看到的取景器图像的一例。
当OVF快门62打开,则从目镜窗11能看到在图9所示的光学被摄体像70上叠加了图10所示的电子寻像器图像80而得到的图像。
如上述那样,在透镜镜筒1的光轴C2与取景器装置60的光轴C3之间有视差,但通过图像移位电路35将电子寻像器65的显示位置移位,以将显示到电子寻像器65上的被摄体像82进行视差校正。因此,如果焦点对准AF目标区域81内的被摄体像82,则与重叠在光学被摄体像72上的被摄体像82一致,如果焦点没有对准AF目标区域81内的被摄体像82,则与重叠在光学被摄体像72上的被摄体像82发生错位。通过根据光学被摄体像72与摄像得到的被摄体像82的错位来操作对焦环32,能够实现手动对焦的焦点对准。
图12是表示手动对焦的焦点对准的处理次序的流程图。
OVF快门62打开,能够从取景器装置60观看光学被摄体像。
用户观察取景器装置60的目镜窗11,一边观看光学被摄体像一边操作对焦环32(步骤91)。对焦环32的旋转量由编码器33检测出(步骤92),计算对焦透镜群31合焦时的从数码相机1到被摄体的距离(步骤93)。将对焦环32的旋转量与对焦透镜群31合焦时的从数码相机1到被摄体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在数码相机1的制造工序中预先检测,将表示它们的关系的数据保存在距离检测电路34内的存储器(图示略)中。利用表示它们的关系的数据,根据对焦透镜群31的旋转量,计算对焦透镜群31合焦时的从数码相机1到被摄体的距离。
根据计算出的距离,计算用于视差校正的图像移位量(步骤94)。关于对焦透镜群31合焦时的从数码相机1到被摄体的距离与移位量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在数码相机的制造工序中预先算出并存储。
将由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摄像得到的被摄体像错开根据对焦环31的旋转量计算出的图像移位量而显示到电子寻像器65的显示画面上(步骤95)。如上述那样,如果焦点没有对准,则AF目标区域81内的被摄体像82与光学被摄体像72错位(向横向的错位、向水平方向的错位、将透镜镜筒2的光轴与取景器装置60的光轴连结的轴上的错位),如果焦点对准,则AF目标区域81内的被摄体像82与光学被摄体像72一致。取景器装置60是所谓的二重像一致式的装置。例如,参照图8,假设是尽管被摄体为处于距离D2的距离的被摄体OB2、但以使与处于距离D1或距离D3的被摄体OB1或被摄体OB3合焦的方式操作了对焦环32的装置。于是,观察取景器装置60的用户能看到错位为二重的被摄体像。通过操作对焦环32,以使与处于距离D2的被摄体OB2合焦的方式操作对焦环32时,观察取景器装置60的用户能看到没有图像错位的被摄体像。用户得知焦点已对准,通过将快门释放开放(图12步骤96中的“是”),将被摄体摄像。表示摄像得到的被摄体像的图像数据被记录到存储卡50中。
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图,是AF目标框尺寸设定图像的一例。
当利用数码相机1中包含的按钮类中的菜单/OK按钮15选择了菜单显示画面,则能够进行AF目标框尺寸设定菜单的选择。当选择了AF目标框尺寸设定菜单,则图13所示的AF目标框尺寸设定图像被显示到液晶显示画面12上。
在AF目标框尺寸设定图像的下部形成有沿横向延伸的尺寸设定条101。还形成有在该尺寸设定条101上沿横向自如运动的滑动块100。当设定了AF目标框尺寸设定菜单,则通过操作数码相机1中包含的按钮中的规定的按钮,滑动块100在尺寸设定条101上左右运动。随着滑动块100向左侧运动,AF目标区域81的大小变小,随着滑动块100向右侧运动,AF目标区域81的大小如点划线所示那样变大。这样能够将AF目标区域81的大小设定为希望的大小。
图14是表示其他变形例的图,是AF目标浓淡设定图像。
与上述的AF目标框的设定同样,当利用数码相机1中包含的按钮类中的菜单/OK按钮15选择了菜单显示画面,则能够进行AF目标浓淡设定菜单的选择。当选择了AF目标浓淡设定菜单,则图14所示的设定图像被显示在液晶显示画面12上。
在AF目标浓淡设定图像的下部还形成有沿横向延伸的浓淡设定条103。还形成有在该浓淡设定条103上沿横向自如运动的滑动块102。当设定了浓淡设定菜单,则通过操作数码相机1中包含的按钮中的规定的按钮,滑动块102在浓淡设定条103上左右运动。随着滑动块102向左侧运动,显示在AF目标区域81内的被摄体像82变浅,随着滑动块102向右侧运动,显示在AF目标区域81内的被摄体像82变浓。这样,能够设定显示在AF目标区域81内的被摄体像的浓淡。
图15是表示又一其他变形例的图,是显示在电子寻像器65的显示画面上的电子寻像器图像80A的一例。对应于图10所示的电子寻像器图像80。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大致中央设定了一个AF目标区域81,而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除了在大致中央设定了AF目标区域81以外,还在该AF目标区域81的周围设定了四个AF目标区域111~114。
通过这样设定多个AF目标区域81、111~114,能够使焦点对准所希望的目标框内的被摄体。
在设定多个AF目标区域81、111~114的情况下,与上述同样,设定菜单显示画面,选择AF目标区域设定菜单。于是,能够输入要设定的AF目标的数量并输入设定AF目标区域的位置。如有需要,也可以在显示画面12上设置触摸面板等,在触摸面板上规定AF目标区域的位置。但是,也可以预先进行规定以便能够如图15所示那样设定5个AF目标区域81、111~114或如图10所示那样设定1个AF目标区域81,使用户选择某一种。当然,在这些多个AF目标区域81、111~114内显示由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摄像得到的被摄体像中的对应的图像部分。
图16是表示再一其他变形例的图,是摄像得到的被摄体像的一例。
通过将被摄体摄像,检测脸图像121。将检测出的脸图像121的区域设定为AF目标区域81。脸检测由CPU47执行即可。焦点对准脸的部分。
标号说明
2透镜镜筒
3物镜窗
11目镜窗
31对焦透镜群
32对焦环
34距离检测电路
35图像移位电路
41固体电子摄像元件
60取景器装置
63棱镜(偏转装置)
65电子寻像器(显示装置)

Claims (11)

1.一种相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透镜镜筒,内置有对焦透镜,并且在周围设有旋转自如的对焦环,根据上述对焦环的旋转来调整上述对焦透镜的位置;
固体电子摄像装置,对由上述对焦透镜成像的被摄体进行摄像,输出表示被摄体像的图像数据;
显示装置,将从上述固体电子摄像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被摄体像中的所希望的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到显示画面上;
取景器装置,具备形成在相机的正面并朝向被摄体的物镜窗、以及观察通过上述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的目镜窗;
偏转装置,设在上述物镜窗与上述目镜窗之间,将显示在上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上的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向上述目镜窗引导;以及
显示控制机构,控制上述显示装置,以使得:在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非合焦的情况下,以使通过上述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错位的方式,在上述显示画面上显示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在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合焦的情况下,以使通过上述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上述显示画面上显示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控制机构具备检测上述对焦环的旋转量的旋转量检测机构;
上述显示控制机构,基于由上述旋转量检测机构检测出的旋转量,控制上述显示装置,以使得:在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非合焦的情况下,以使通过上述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至少在横向上错位的方式,在上述显示画面上显示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在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合焦的情况下,以使通过上述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上述显示画面上显示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控制机构,基于由上述旋转量检测机构检测出的旋转量,控制上述显示装置,以使得:在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非合焦的情况下,以使通过上述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在将上述透镜镜筒的光轴与上述取景器装置的光轴连结的轴上错位的方式,在上述显示画面上显示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在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合焦的情况下,以使通过上述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上述显示画面上显示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控制机构,控制显示装置,以使得:对应于对焦环的旋转而使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至少沿横向移动,并且,在上述对焦透镜的合焦位置与到被摄体的距离一致的情况下,以使通过上述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上述显示画面上显示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控制机构具备旋转量检测机构和距离计算机构,该旋转量检测机构检测上述对焦环的旋转量,该距离计算机构基于由上述旋转量检测机构检测出的旋转量来计算对处于相机前方的多少距离的被摄体合焦;
上述显示控制机构,使通过上述取景器装置的上述物镜窗看到处于在上述距离计算机构中计算出的距离的被摄体的光学被摄体像、与通过用上述固体电子摄像装置对该被摄体进行摄像而显示在上述显示装置的上述显示画面上的自动调焦目标区域的图像一致。
6.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控制机构,对由于固体电子摄像装置的光轴与上述取景器装置的光轴之间的错位所导致的、通过上述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之间的错位进行校正,将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在上述显示画面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控制机构,对由于固体电子摄像装置的光轴与上述取景器装置的光轴之间的错位所导致的、通过上述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之间的错位,校正与由上述距离计算机构计算出的距离相应的校正量,将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在上述显示画面上。
8.如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
该相机还具备设定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的位置、大小及数量中的至少一个的第一自动调焦目标区域设定机构。
9.如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
该相机还具备设定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的明亮度或浓度中的至少一个的第二自动调焦目标区域设定机构。
10.如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
该相机还具备:
脸检测机构,检测在由上述固体电子摄像装置进行摄像而得到的被摄体像中包含的脸的区域;以及
第三自动调焦目标区域设定机构,将由上述脸检测机构检测到的脸的区域设定为自动调焦目标区域。
11.一种相机的动作控制方法,
所述相机具备:
透镜镜筒,内置有对焦透镜,并且在周围设有旋转自如的对焦环,根据上述对焦环的旋转来调整上述对焦透镜的位置;以及
取景器装置,具备形成在相机的正面并朝向被摄体的物镜窗、以及观察通过上述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的目镜窗;
该相机的动作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固体电子摄像装置对由上述对焦透镜成像的被摄体进行摄像,输出表示被摄体像的图像数据;
显示装置将从上述固体电子摄像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被摄体像中的所希望的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到显示画面上;
偏转装置设在上述取景器装置的上述物镜窗与上述目镜窗之间,将显示在上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上的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向上述目镜窗引导;
显示控制机构,控制上述显示装置,以使得:在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非合焦的情况下,以使通过上述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错位的方式,在上述显示画面上显示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在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合焦的情况下,以使通过上述物镜窗看到的光学被摄体像与上述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上述显示画面上显示自动调焦目标区域内的图像。
CN201380039217.7A 2012-07-24 2013-06-03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Active CN1044878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3889 2012-07-24
JP2012163889 2012-07-24
PCT/JP2013/065368 WO2014017173A1 (ja) 2012-07-24 2013-06-03 カメラおよ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87894A true CN104487894A (zh) 2015-04-01
CN104487894B CN104487894B (zh) 2016-10-26

Family

ID=49996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9217.7A Active CN104487894B (zh) 2012-07-24 2013-06-03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64624B2 (zh)
JP (1) JP5723489B2 (zh)
CN (1) CN104487894B (zh)
WO (1) WO20140171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43636A1 (en) * 2020-04-27 2023-03-08 Pixii Sas Electronic rangefinde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98035A (ja) * 2004-01-07 2005-07-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01086597A (zh) * 2006-06-05 2007-12-12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光屏蔽构件
WO2012035877A1 (ja) * 2010-09-17 2012-03-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52681B2 (ja) 2005-12-13 2010-04-21 学校法人西沢学園 Ccdを用いた像合致式距離計および距離計付きカメラ並びに撮影システム
JP2007298672A (ja) * 2006-04-28 2007-11-15 Fujinon Corp レンズ装置
JP2011135490A (ja) 2009-12-25 2011-07-07 Seiko Epson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65294A (ja) 2010-09-17 2012-03-29 Fujifilm Corp ハイブリッド型ファインダ装置
WO2013136907A1 (ja) * 2012-03-15 2013-09-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電子ビューファインダ表示方法
WO2014002658A1 (ja) * 2012-06-29 2014-01-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メラおよ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CN104396229B (zh) * 2012-06-29 2016-05-0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05915771B (zh) * 2012-06-29 2019-03-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照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JP5723488B2 (ja) * 2012-07-20 2015-05-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メラおよ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CN104471473B (zh) * 2012-07-20 2016-04-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照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04487893B (zh) * 2012-07-24 2016-01-2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04508551B (zh) * 2012-07-24 2016-01-2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US9509913B2 (en) * 2013-06-18 2016-11-29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control program stored in storage medium of image pickup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98035A (ja) * 2004-01-07 2005-07-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01086597A (zh) * 2006-06-05 2007-12-12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光屏蔽构件
WO2012035877A1 (ja) * 2010-09-17 2012-03-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264624B2 (en) 2016-02-16
CN104487894B (zh) 2016-10-26
US20150138409A1 (en) 2015-05-21
WO2014017173A1 (ja) 2014-01-30
JPWO2014017173A1 (ja) 2016-07-07
JP5723489B2 (ja) 2015-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54432B2 (en) Multi-lens camera and control method
CN104508551B (zh)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04487893B (zh)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04488256A (zh) 照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JP3929034B2 (ja) マニュアルフォーカス装置
CN104396228B (zh) 摄像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US7805068B2 (en) Imaging apparatus
US20130169761A1 (en) Image capturing device
JP5320855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04471473B (zh) 照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US20080266405A1 (en) Imaging apparatus
JP2011250022A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04487894A (zh)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JP2009033612A (ja) 撮像装置
JP2006238086A (ja) 立体写真用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立体写真撮影方法
JP2012257099A (ja) 電子カメラ
US20130155202A1 (en) Imaging apparatus
JP2018207412A (ja) 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6020980A (ja) 立体撮影システム
JP2016085242A (ja) 撮影装置
JP2011077819A (ja) 複眼撮像装置及びその輻輳角制御方法並びに撮像画像表示方法
JPH0266530A (ja) 外部ファインダ装置を有する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
JP2005148148A (ja) 焦点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