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08551B -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08551B
CN104508551B CN201380039370.XA CN201380039370A CN104508551B CN 104508551 B CN104508551 B CN 104508551B CN 201380039370 A CN201380039370 A CN 201380039370A CN 104508551 B CN104508551 B CN 1045085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target area
shot object
object image
came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937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08551A (zh
Inventor
三泽充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508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85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085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85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06Viewfinders with lenses with or without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18Focusing aids
    • G03B13/20Rangefinders coupled with focusing arrangements, e.g. adjustment of rangefinder automatically focusing camera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06Viewfinders with lenses with or without reflectors
    • G03B13/08Viewfinders with lenses with or without reflectors with reflected image of fram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18Focusing ai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G03B17/20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visible in viewfind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4Computer-aided capture of images, e.g. transfer from script file into camera, check of taken image quality, advice or proposal for image composition or decision on when to take im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5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comprising setting of focusing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1Motion detection
    • H04N23/6811Motion detection based on the image sign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G03B2217/185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providing indication that the picture may be blurr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1/00Still video camera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Viewfinder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Abstract

在双像重合式的取景装置中,在被摄体抖动时使双像重合式的对焦停止。利用取景装置得到光学性的被摄体像(72)。通过摄像而得到的被摄体像(82)显示于电子取景器的显示画面。从取景装置观察在光学性的被摄体像(72)上重叠了显示于电子取景器的显示画面上的被摄体像(82)后的图像。在对焦的情况下被摄体像(72)和被摄体像(82)一致,在焦点偏离的情况下被摄体像(72)和被摄体像(82)偏离。能够从取景装置观察被摄体像(72)和被摄体像(82)的偏离的程度并对焦。在相机的手抖较大、被摄体的移动速度较快的情况下等,由于被摄体抖动,因此停止向电子取景器的显示画面显示被摄体像(82)。

Description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数码相机存在搭载有具有光学式和电子式这两方的取景器的装置的结构(专利文献1)。利用光学式的取景器能够看到精细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能够看到与利用电子式的取景器所摄像的被摄体像相同的被摄体像。
另外,也存在在主摄像单元的图像传感器的主图像上重叠从副摄像单元的图像传感器的副图像截取的部分图像的结构(专利文献2)、以两组摄像元件像的重叠来进行以往的像重合式的光学测距仪的动作的结构(专利文献3)等。此外,作为与相机的抖动相关的结构,还存在在相机的抖动量较大的情况下不进行脸部区域的放大、在相机的抖动量较小的情况下将对脸部区域进行放大后的图像重叠于整体图像的结构(专利文献4)、利用偏转滤光片等使被摄体像暗化而避免识别晃动的结构(专利文献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652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354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6372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17734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0-2588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观察取景装置并进行聚焦的情况下被摄体像在非对焦的情况下成为被摄体像偏离的双像、当被摄体像对焦时被摄体像的偏离消失的双像重合式的结构以往以来被搭载于称作名品的相机。因此,需要在如上所述具有光学式和电子式这两方的功能的取景器也能够适用双像重合方式。然而,在专利文献1至3中的任一个中,均完全没有考虑在具有这样的两方的功能的取景器中适用双像重合方式。此外,在考虑了这种双像重合方式的情况下,产生如下问题:当被摄体或者相机存在移动时,不仅感觉到不适感,而且也不能进行准确的焦点确认。
本发明目的在于,在具有光学式和电子式这两方的功能的取景器中适用了双像重合方式的情况下消除在被摄体或者相机存在移动时产生的不适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相机的特征在于,具备:镜头镜筒,内置聚焦透镜,且在周围设有旋转自如的聚焦环,根据聚焦环的旋转来调整聚焦透镜的位置;固体电子摄像装置,拍摄由聚焦透镜成像的被摄体并输出表示被摄体像的图像数据;显示装置,将从固体电子摄像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被摄体像中的、期望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于显示画面;取景装置,具备形成于相机的前表面并朝向被摄体的物镜窗和观察通过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的目镜窗;偏转装置,设于物镜窗与目镜窗之间,将显示于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上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导向目镜窗;第一显示控制单元,其如下控制显示装置: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为非对焦则以通过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偏离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为对焦则以通过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及移动判定单元,判定相机或者被摄体是否移动了阈值以上;第二显示控制单元,其如下控制显示装置:根据由移动判定单元判定为相机或者被摄体移动了阈值以上这一情况,将通过第一显示控制单元的控制而显示于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上的图像清除。
本发明也提供适用于相机的动作控制方法。即,该方法中相机具备:镜头镜筒,内置聚焦透镜,且在周围设有旋转自如的聚焦环,根据聚焦环的旋转来调整聚焦透镜的位置;及取景装置,具备形成于相机的前表面并朝向被摄体的物镜窗和观察通过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的目镜窗,上述相机的动作控制方法中,固体电子摄像装置拍摄由聚焦透镜成像的被摄体并输出表示被摄体像的图像数据,显示装置将从固体电子摄像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被摄体像中的、期望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于显示画面,偏向装置设于物镜窗与目镜窗之间,将显示于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上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导向目镜窗;第一显示控制单元如下控制显示装置: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为非对焦则以通过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偏离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为对焦则以通过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移动判定单元判定相机或者被摄体是否移动了阈值以上;第二显示控制单元如下控制显示装置:根据由移动判定单元判定为相机或者被摄体移动了阈值以上这一情况,将通过第一显示控制单元的控制而显示于上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上的图像清除。
根据该发明,设有取景装置,当从取景装置的目镜窗观察时,能够看到通过取景装置的物镜窗而成像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另外,由固体电子摄像装置拍摄被摄体,通过摄像所得到的被摄体像中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于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显示于显示画面上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由偏转装置导向取景装置的目镜窗,并重叠于光学性的被摄体像。以若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不对焦则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偏离,若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对焦则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不偏离而一致的方式使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于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能够实现所谓双像重合式的取景装置。
特别是,根据该发明,在相机或者被摄体移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显示画面上图像不显示而被清除。在相机或者被摄体存在移动的情况下,不仅如上所述感觉到不适感,而且难于使焦点对焦,因此使利用所谓的双像重合式的对焦停止。
第一显示控制单元也可以具备检测聚焦环的旋转量的旋转量检测单元。在该情况下,能够如下控制显示装置:基于由旋转量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旋转量,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为非对焦则以通过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至少沿横向偏离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为对焦则以通过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显示画面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
第一显示控制单元也可以如下控制显示装置:基于由旋转量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旋转量,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为非对焦则以通过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在连接镜头镜筒的光轴和取景装置的光轴的轴上偏离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如果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为对焦则以通过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
第一显示控制单元也可以如下控制显示装置:根据聚焦环的旋转,使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至少沿横向移动,并且在聚焦透镜的对焦位置与到被摄体的距离一致的情况下以通过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另外,第一显示控制单元也可以具备:旋转量检测单元,检测聚焦环的旋转量;及距离计算单元,基于由旋转量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旋转量来算出对处于相机前方的哪个位置的距离处的被摄体进行对焦,第一显示控制单元使处于距离计算单元中算出的距离处的被摄体通过取景装置的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与由固体电子摄像装置拍摄该被摄体而显示于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上的AF目标区域的图像一致。
第一显示控制单元例如对因固体电子摄像装置的光轴与取景装置的光轴的偏离引起的、通过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与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的偏离进行校正,并将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于显示画面。
第一显示控制单元也可以例如对因固体电子摄像装置的光轴与取景装置的光轴的偏离引起的、通过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与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的偏离校正与由距离计算单元算出的距离相应的校正量,并将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于显示画面。
也可以还具备第一AF目标区域设定单元,设定AF目标区域的位置、大小和数目中的至少一个。
也可以还具备第二AF目标区域设定单元,设定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的亮度或者浓度的至少一方。
也可以还具备:脸部检测单元,检测由固体电子摄像装置拍摄而得到的被摄体像中包含的脸部的区域;及第三AF目标区域设定单元,将由上述脸部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脸部的区域设定为AF目标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数码相机的主视图。
图2是数码相机的后视图。
图3是从背面观察数码相机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数码相机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5表示镜头镜筒的光轴与取景装置的光轴的偏离。
图6表示镜头镜筒与取景装置的视差。
图7是取景装置的俯视图和取景装置的立体图。
图8表示从数码相机到被摄体的距离与视差角度的关系。
图9是光学性的被摄体像的一例。
图10是显示于电子取景器的电子取景图像的一例。
图11是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电子取景图像的重叠图像。
图12是表示数码相机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数码相机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4是AF目标区域框设定图像的一例。
图15是AF目标区域浓淡设定图像的一例。
图16是电子取景图像的一例。
图17是检测出脸部的被摄体像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表示数码相机1的外观。图1是主视图,图2是后视图,图3是从背面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
参照图1,在数码相机1的正面的大致中心设有向前方突出的镜头镜筒2。在数码相机1的右上方形成有构成光学取景器并朝向被摄体的物镜窗3。在该物镜窗3的左侧设有闪光发光装置4。
在数码相机1的上表面,从正面观察,在左侧设有快门速度拨盘6、电源杆7、快门释放按钮8和曝光拨盘9。快门速度拨盘6是旋转自如的圆形旋钮。用户通过使快门速度拨盘6旋转,能够设定期望的快门速度。从正面观察,电源杆7能够向右和左移动预定角度。用户通过使电源杆7移动预定角度,能够使数码相机1的电源接通、断开。从上表面观察(参照图3),电源杆7是内部为中空的圆环上的结构,在其空间设有快门释放按钮8。曝光拨盘9也是旋转自如的圆形旋钮。用户通过使曝光拨盘9旋转,能够对曝光进行校正。另外,从数码相机1的正面观察,在右端部形成有聚焦设定杆20。该聚焦设定杆20上下滑动自如,能够设定双像重合式手动聚焦(详细后述)或者自动聚焦。
参照图2和图3,在数码相机1的背面的大致整体上形成有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12。在数码相机1的背面的左上方形成有构成取景装置的目镜窗11。在数码相机1的背面的右上方设有能够左右移动的命令杆10。用户通过对命令杆进行操作,能够将手动曝光时的1/3EV步骤处的光圈调整等指令提供给数码相机1。
在命令杆10的下方,设有AF(自动调焦)/AE(自动曝光)锁定按钮13、命令拨盘14、菜单/确定按钮15、返回按钮16、RAW按钮17等。
主要参照图3,如上所述,在数码相机1的上表面的右侧(从背面观察为右侧)设有快门速度拨盘6、电源杆7、快门释放按钮8和曝光拨盘9。如上所述,电源杆7形成有向正面方向突出的突起7A。通过捏住突起7A并左右移动而能够将数码相机1的电源接通、断开。
通过使眼睛接近取景装置的目镜窗11而从目镜窗11观察,能够经由物镜窗3和目镜窗11观察被摄体,能够决定相机角度。
图4是表示数码相机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数码相机1的整体的动作由CPU47集中控制。
在数码相机1含有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在该固体电子摄像元件34的前方,定位有内置于镜头镜筒2的聚焦透镜组31。在镜头镜筒2的周围设有旋转自如的聚焦环32。根据由用户对聚焦环32的操作,对聚焦环组31进行定位。
当由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对被摄体进行摄像时,从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输出表示被摄体像的影像信号。影像信号经由采样/保持电路42输入到模拟/数字转换电路43。在模拟/数字转换电路43中,将影像信号转换为数字图像数据。转换后的数字图像数据在信号处理电路44中进行白平衡调整、伽玛校正等预定的信号处理。
从信号处理电路44输出后的数字图像数据经由存储器46提供给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驱动器48。由LCD驱动器48控制液晶显示装置12(使用与显示画面相同的附图标记),将由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摄像的被摄体像显示于液晶显示装置12的显示画面。
另外,当按压快门释放按钮8时,如上所述输入到存储器46的图像数据通过存储卡控制器49的控制而被记录于存储卡50。
在本实施例的数码相机1还设有手抖传感器51。由该手抖传感器51检测由数码相机1的手抖引起的角速度。此外,在数码相机1还设有算出被摄体的移动量的移动量计算电路52。移动量计算电路52利用图像识别处理等而从连续的2帧(也可以不连续)的被摄体像中检测相同的图像部分,并算出该图像部分的移动量。利用所算出的被摄体的移动量,得知进行移动的被摄体的移动速度。
如上所述,从信号处理电路44输出的图像数据输入到数字/模拟转换电路45。图像数据在数字/模拟转换电路45中被恢复为模拟影像信号,并提供给图像移位电路35。
当如上所述操作设于镜头镜筒2的周围的聚焦环32时,由编码器33检测聚焦环32的旋转量。表示所检测出的旋转量的信号输入到距离计算电路34。由距离计算电路34根据所输入的表示旋转量的信号,算出表示对处于数码相机1的前方的哪个位置的距离的被摄体进行对焦(手动聚焦)的距离(对焦距离)。表示所算出的距离的数据输入到图像移位电路35。
如上所述,向图像移位电路35还输入表示被摄体像的影像信号。详细情况如后所述,进行根据所算出的距离而在图像移位电路35中使被摄体像移位的处理。从图像移位电路35输出的影像信号由LCD驱动器36提供给取景装置60的电子取景器65。电子取景器65是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在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显示通过摄像得到的被摄体像。
在取景装置60,在目镜窗11的前方设有目镜66,在该目镜66的前方设有形成有半透半反镜64的棱镜63。半透半反镜64以相对于光学取景器60的光轴C3呈45度的入射角的方式形成。在该棱镜63的前方设有OVF(光学取景器)快门(可以是机械快门,也可以是液晶快门)62和物镜61。
当OVF快门62打开时,能够从目镜窗11观察由物镜61和目镜66成像的被摄体OB的被摄体像。另外,当在OVF快门62打开时在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上显示通过摄像得到的被摄体像时,能够由半透半反镜64对表示该被摄体像的光线束进行反射,用户观察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上的被摄体像。能够在由物镜61等成像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上重叠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上的被摄体像而进行观察。
当设镜头镜筒2的光轴(镜头镜筒2的光轴和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的光轴相同)为C2、设取景装置60的光轴为C3时,光轴C2和光轴C3不一致。因此,在从取景装置60观察的被摄体OB与利用镜头镜筒2而摄像的被摄体OB之间产生视差角度θ的视差。如上所述,在从取景装置60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上重叠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上的被摄体像而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尽管观察相同的被摄体OB,从取景装置60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被摄体像也因视差而偏离。在本实施例中,以在上述的图像移位电路35中对视差进行校正的方式在上述的图像移位电路35中使被摄体像移位。在以将焦点对焦于被摄体OB的方式利用聚焦环32对聚焦透镜组31的位置进行定位的情况下,从取景装置60的目镜窗11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被摄体像一致,若被摄体OB的焦点不对焦,则从取景装置60的目镜窗11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被摄体像不一致。在本实施例的数码相机1中,能够实现所谓的像重合式的取景装置。
图5表示从正面观察数码相机1时的镜头镜筒2与物镜窗3的关系。
镜头镜筒2的光轴C2与光学取景器60(物镜窗3)的光轴C3分离距离d,存在视差。因此,在被摄体没有存在于视为无限远的位置的情况下,在经由目镜窗3而观察到的被摄体像与由镜头镜筒2摄像的被摄体像之间产生偏离。当如上所述将由固体电子摄像元件34摄像的被摄体像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并重叠于经由物镜窗3而成像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时,由于该视差,即使以将焦点对焦于被摄体的方式对聚焦透镜组31的位置进行了定位,有时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被摄体像的一部分和光学性的被摄体像也不一致。
图6表示经由镜头镜筒2观察被摄体OB的(摄像)情况和从取景装置60的目镜窗3观察被摄体OB的情况。
如上所述,镜头镜筒2的光轴C2与目镜窗3的光轴C3之间的距离是d。另外,设从镜头镜筒2到被摄体OB的距离为D。于是,从镜头镜筒2到被摄体OB和从目镜窗3到被摄体OB所形成的视差角度θ为,θ=arctan(d/D)。即,在从镜头镜筒2观察被摄体OB的情况下在正面能够看到的被摄体OB从目镜窗3(取景装置60)偏离θ的视差角度而可见(在考虑为从目镜窗3观察被摄体OB的情况下,也从镜头镜筒2(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偏离θ的视差角度)。
图7表示取景装置60的结构。图7的上图与图4同样地以平面方式表示取景装置60,图7的下图以立体方式表示取景装置60。在这些图中,对与图4所示的元件相同的物体标注相同附图标记。
如图4和图6所示,由于当从目镜窗3观察被摄体OB时从取景装置60的光轴C3偏离θ的视差角度(在从取景装置60的目镜窗3进行观察而决定相机角度的情况下,通常,考虑为被摄体OB存在于取景装置60的光轴C3上,但是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被摄体OB也从镜头镜筒2的光轴C2偏离θ的视差角度),因此为了使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被摄体像的一部分与经由目镜窗3而成像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一致,使被摄体像的一部分错开视差角度θ而显示即可。当然,根据目镜窗3和镜头镜筒2的配置位置与液晶取景器60的配置位置的位置关系来决定使被摄体像的一部分错开的角度的方向,这是不言而喻的。
图8是以平面方式观察了数码相机1与主要被摄体OB1、OB2和OB3的位置关系的图。
在被摄体OB1处于距数码相机1比较远的距离D1的位置的情况下,从目镜窗3观察被摄体OB1的情况下,从目镜窗3的光轴所形成的视差角度是θ1。同样地,在主要被摄体OB2处于距数码相机1不远也不近而居中左右的距离D2的位置的情况下,从目镜窗3观察主要被摄体OB2的情况下,从目镜窗3的光轴所形成的视差角度是θ2。此外,在主要被摄体OB3处于距数码相机1较近的距离D3的位置的情况下,从目镜窗3的光轴所形成的视差角度是θ3。这些视差角度θ1、θ2和θ3成为θ1<θ2<θ3。在被摄体处于被视为无限远程度的较远距离的位置的情况下,视差角度几乎能够忽略。在该情况下,几乎不存在经由目镜窗3而观察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与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被摄体像的偏离。因此,在观察距数码相机1的距离较远的被摄体的情况下,未必需要上述的视差校正。
图9是经由取景装置60的物镜窗3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70的一例。
对作为应该与被摄体像70的大致中心对焦的对象的主要被摄体像72进行定位。
图10是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的电子取景图像80的一例。
在电子取景图像80,在大致中心形成有一个AF目标区域81。在该AF目标区域81显示有由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摄像的被摄体像82(在图10中由点划线表示,以理解是通过摄像得到的图像)。AF目标区域82的周围的区域是掩蔽区域85。掩蔽区域85对由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摄像的被摄体像中没有显示于AF目标区域82的图像进行掩蔽。另外,在电子取景图像80的四角显示有表示摄像范围的视野框83。表示掩蔽区域85和视野框83的数据存储于存储器46,这些数据由CPU47从存储器46读出,并提供给LCD驱动器36,从而显示掩蔽区域85和视野框83。
图11是从目镜窗11能够看到的取景图像的一例。
当OVF快门62打开且在电子取景器65显示有电子取景图像80时,从目镜窗11能够看到在图9所示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70上重叠了图10所示的电子取景图像80后的图像。
如上所述,在镜头镜筒1的光轴C2与取景装置60的光轴C3之间存在视差,但是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被摄体像82以进行视差校正的方式由图像移位电路35使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位置移位。因此,如果焦点对焦于AF目标区域81内的被摄体像82,则与重叠于光学性的被摄体像72的被摄体像82一致,如果焦点未对焦于AF目标区域81内的被摄体像82,则与重叠于光学性的被摄体像72的被摄体像82产生偏离。根据光学性的被摄体像72与所摄像的被摄体像82的偏离,通过对聚焦环32进行操作而能够实现手动聚焦的对焦。
图12是表示聚焦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确认是否如上所述利用聚焦设定杆20设定了双像重合式手动聚焦模式(图12步骤90)。若设定了自动聚焦而没有设定双像重合式手动聚焦模式(图12步骤90中为否),则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被关闭(图12步骤103)。由于电子取景器65被关闭,因此用户能够观察形成于数码相机1的背面的液晶显示画面12上显示的被摄体像并进行摄影。不过,也可以在设定了自动聚焦的情况下,关闭OVF快门62,并在电子取景器65上显示被摄体像。能够从目镜窗11观察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被摄体像并进行摄影。
当利用聚焦设定杆20设定了双像重合式手动聚焦(图12步骤90中为是)时,OVF快门62打开。能够从取景装置60观察光学性的被摄体像。
用户观察取景装置60的目镜窗11而对光学性的被摄体像进行观察并对聚焦环32进行操作(图12步骤91)。聚焦环32的旋转量由编码器33检测(图12步骤92),算出聚焦透镜组31所对焦的从数码相机1到被摄体的距离(图12步骤93)。聚焦环32的旋转量与聚焦透镜组31所对焦的从数码相机1到被摄体的距离的关系在数码相机1的制造工序中预先检测,表示它们的关系的数据存储于距离检测电路34内的存储器(省略图示)。利用表示它们的关系的数据,根据聚焦透镜组31的旋转量,算出聚焦透镜组31所对焦的从数码相机1到被摄体的距离。
根据所算出的距离,算出用于视差校正的图像移位量(图12步骤94)。对于聚焦透镜组31所对焦的从数码相机1到被摄体的距离与移位量的关系,也在数码相机的制造工序中预先算出并存储,这是不言而喻的。
由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所摄像的被摄体像错开与根据聚焦环31的旋转量而算出的图像移位量相应的量并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图12步骤95)。如上所述,若焦点不对焦则AF目标区域81内的被摄体像82与光学性的被摄体像72偏离,若焦点对焦则AF目标区域81内的被摄体像82与光学性的被摄体像72一致。取景装置60为所谓的双像重合式的结构。例如,参照图8,尽管被摄体是处于距离D2的距离的被摄体OB2,也以与处于距离D1的被摄体OB1或者处于距离D3的被摄体OB3进行对焦的方式操作聚焦环32。于是,观察取景装置60的用户能够看到偏离成双像的被摄体像。当通过对聚焦环32进行操作而以与处于距离D2的被摄体OB2进行对焦的方式操作聚焦环32时,观察取景装置60的用户能够看到没有图像偏离的被摄体像。
数码相机1存在手抖,由手抖传感器51检测数码相机1的角速度。当所检测出的角速度是第一阈值以上时(图12步骤96中为是),所摄像的被摄体像会抖动,因此即使焦点对焦,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AF目标区域81内的被摄体像82与光学性的被摄体像72也不一致。因此,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的显示被关闭(图12步骤97)。当角速度成为第一阈值以下时(图12步骤98中为是),再次重复从步骤91以后的处理,在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81内的图像82。在存在手抖且角速度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图12步骤96中为是),当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的显示被关闭时,观察显示于液晶显示画面12的被摄体像并进行手动聚焦的情况可能较多,因此设为即使在角速度是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图12步骤96中为是)也能够将OVF快门62置于断开并从目镜窗11观察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被摄体像即可。在该情况下,有可能在电子取景器65上不仅如图10所示显示AF目标区域81内的图像,而且也显示所摄像的被摄体像的整体。即使在存在手抖的情况下,也能够观察目镜窗11并且观察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上的被摄体像并继续进行手动聚焦。
当所检测出的角速度小于第一阈值时(图12步骤96中为否),不引起数码相机1的手抖,因此确认被摄体的移动量是否是阈值以上(图13步骤99)。如上所述由移动量计算电路52算出被摄体的移动量。在所摄像的被摄体像中存在多个存在移动的被摄体的情况下,可以对移动最大的被摄体算出移动量,也可以算出对存在于AF目标区域81内的被摄体的移动量。若所算出的被摄体的移动量小于第二阈值,则手抖也较少,且也不存在移动较快的被摄体,因此利用上述的双像重合式的手动聚焦使焦点对焦。
当被摄体移动量是第二阈值以上时(图13步骤99中为是),被摄体的移动速度较快,因此不适用于基于双像重合式的手动聚焦。因此,向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的显示被关闭。用户能够观察显示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12的被摄体像并进行手动聚焦处理。不过,也可以与上述的情况同样地将OVF快门62关闭并在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上显示所摄像的被摄体像整体。能够从目镜窗11观察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上的被摄体像整体并实现手动聚焦。当被摄体移动量小于第二阈值时,重复步骤96、98的处理,但是也可以从步骤91的处理进行重复。
若摄像模式未被关闭(图13步骤101中为否)且被摄体移动量是阈值以下(图13步骤102中为是),则再次重复从图12步骤91以后的处理。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如果角速度或者被摄体的移动量是阈值以上,则即使设定双像重合式手动聚焦模式也将向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的显示关闭,或者将OVF快门62关闭而在电子取景器65显示所拍摄的被摄体像整体,但是也可以解除手动聚焦的设定本身而成为自动聚焦。在设为自动聚焦的情况下,可以打开OVF快门62而将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的显示关闭,从目镜窗11观察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并决定相机角度,也可以将OVF快门62关闭而在电子取景器65显示所拍摄的被摄体像,从目镜窗11观察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被摄体像并决定相机角度。当然,也可以不从目镜窗11进行观察而观察显示于液晶显示装置12的显示画面上的被摄体像并决定相机角度,这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将焦点对焦于期望的被摄体,将快门释放按钮接通,从而将表示所摄像的被摄体像的图像数据记录于存储卡50。
图14是表示变形例的图,是AF目标框尺寸设定图像的一例。
当利用数码相机1中包含的按钮类中的菜单/确定按钮15来选择菜单显示画面时,能够选择AF目标框尺寸设定菜单。当选择AF目标框尺寸设定菜单时,图14所示的AF目标框尺寸设定图像显示于液晶显示画面12。
在AF目标框尺寸设定图像的下部形成有沿横向延伸的尺寸设定条106。也形成有在该尺寸设定条101上沿横向自如地移动的滑动件101。当设定AF目标框尺寸设定菜单时,通过对数码相机1所包含的按钮中的预定按钮进行操作,能够使滑动件105在尺寸设定条106上左右移动。随着滑动件105向左侧移动,AF目标区域81的大小变小,随着滑动件105向右侧移动,AF目标区域81的大小如点划线所示地变大。如此,也能够将AF目标区域81的大小设定为期望的大小。
图15是表示其他变形例的图,是AF目标浓淡设定图像。
与上述的AF目标框的设定同样地,当利用数码相机1中包含的按钮类中的菜单/确定按钮15而选择菜单显示画面时,能够选择AF目标浓淡设定菜单。当选择AF目标浓淡设定菜单时,图15所示的设定图像显示于液晶显示画面12。
在AF目标浓淡设定图像的下部也形成有沿横向延伸的浓淡设定条108。也形成有在该浓淡设定条108上沿横向自如地移动的滑动件107。当设定浓淡设定菜单时,通过对数码相机1所包含的按钮中的预定按钮进行操作,能够使滑动件107在浓淡设定条108上左右移动。随着滑动件107向左侧移动,显示于AF目标区域81内的被摄体像82变浅,随着滑动件102向右侧移动,显示于AF目标区域81内的被摄体像82变浓。如此,也能够对显示于AF目标区域81内的被摄体像的浓淡进行设定。
图16是进一步表示其他变形例的图,是显示于电子取景器65的显示画面上的电子取景图像80A的一例。与图10所示的电子取景图像80对应。
在图10所示的例中,在大致中央设定有一个AF目标区域81,但是在图16所示的例中,除了在大致中央设定有AF目标区域81外,还在该AF目标区域81的周围设定有四个AF目标区域111~114。
通过如此设定多个AF目标区域81、111~114,能够使焦点与期望的目标框内的被摄体对焦。
在设定多个AF目标区域81、111~114的情况下,与上述的情况同样地,设定菜单显示画面,并选择AF目标区域设定菜单。于是,能够输入所设定的AF目标的数目,且输入对AF目标区域进行设定的位置。如果需要,则也可以在显示画面12设置触摸面板等,在触摸面板上对AF目标区域的位置进行规定。不过,也可以预先规定为能够设定如图15所示的5个AF目标区域81、111~114和如图10所示的一个AF目标区域81中的任一种,由用户选择其中任一种。在这些多个AF目标区域81、111~114内显示由固体电子摄像元件41摄像的被摄体像中的对应的图像部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图17是进一步表示其他变形例的图,是所拍摄的被摄体像的一例。
通过对被摄体进行摄像,检测脸部图像121。所检测出的脸部图像121的区域设定于AF目标区域81。脸部检测由CPU47执行即可。将焦点与脸部的部分对焦。
附图标记说明
2镜头镜筒
3物镜窗
11目镜窗
31聚焦透镜组
32聚焦环
34距离检测电路
35图像移位电路
41固体电子摄像元件
51手抖传感器
52移动量计算电路
60取景装置
63棱镜(偏转装置)
65电子取景器(显示装置)

Claims (8)

1.一种相机,具备:
镜头镜筒,内置聚焦透镜,且在周围设有旋转自如的聚焦环,根据所述聚焦环的旋转来调整所述聚焦透镜的位置;
固体电子摄像装置,拍摄由所述聚焦透镜成像的被摄体并输出表示被摄体像的图像数据;
液晶显示装置,设于相机的背面,显示从所述固体电子摄像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被摄体像;
电子取景器,将从所述固体电子摄像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被摄体像中的、期望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于显示画面;
取景装置,具备形成于相机的前表面并朝向被摄体的物镜窗和经由光学取景器快门观察通过所述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的目镜窗;
形成有半透半反镜的棱镜,设于所述物镜窗与所述目镜窗之间,将显示于所述电子取景器的显示画面上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导向所述目镜窗;
显示控制单元,该显示控制单元如下控制所述电子取景器:如果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为非对焦则以通过所述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偏离的方式在所述电子取景器的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如果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为对焦则以通过所述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所述电子取景器的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及
移动判定单元,判定相机或者被摄体是否移动了阈值以上;
快门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移动判定单元判定为相机或者被摄体移动了阈值以上这一情况,关闭所述光学取景器快门,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对因镜头镜筒的光轴与所述取景装置的光轴的偏离引起的、通过所述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与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的偏离进行校正,并将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于所述电子取景器的显示画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具备:
旋转量检测单元,检测所述聚焦环的旋转量;及
距离计算单元,基于由所述旋转量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旋转量来算出对处于相机前方的哪个位置的距离处的被摄体进行对焦,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通过使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移位基于聚焦环的旋转量而算出的图像移位量,使处于所述距离计算单元中算出的距离处的被摄体通过所述取景装置的所述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与由所述固体电子摄像装置拍摄该被摄体而显示于所述电子取景器的所述显示画面上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如下控制所述电子取景器:基于由所述旋转量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旋转量,如果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为非对焦则以通过所述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至少沿横向偏离的方式在所述电子取景器的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如果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为对焦则以通过所述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所述电子取景器的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如下控制所述电子取景器:基于由所述旋转量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旋转量,如果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为非对焦则以通过所述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在连接所述镜头镜筒的光轴和所述取景装置的光轴的轴上偏离的方式在所述电子取景器的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如果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为对焦则以通过所述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所述电子取景器的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其中,
还具备第一AF目标区域设定单元,设定所述AF目标区域的位置、大小和数目中的至少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其中,
还具备第二AF目标区域设定单元,设定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的亮度或者浓度的至少一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其中,
还具备:
脸部检测单元,检测由所述固体电子摄像装置拍摄而得到的被摄体像中包含的脸部的区域;及
第三AF目标区域设定单元,将由所述脸部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脸部的区域设定为AF目标区域。
8.一种相机的动作控制方法,
所述相机具备:
镜头镜筒,内置聚焦透镜,且在周围设有旋转自如的聚焦环,根据所述聚焦环的旋转来调整所述聚焦透镜的位置;及
取景装置,具备形成于相机的前表面并朝向被摄体的物镜窗和经由光学取景器快门观察通过所述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的目镜窗,
所述相机的动作控制方法中,
固体电子摄像装置拍摄由所述聚焦透镜成像的被摄体并输出表示被摄体像的图像数据,
设于相机背面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从所述固体电子摄像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被摄体像,
电子取景器将从所述固体电子摄像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被摄体像中的、期望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于显示画面,
形成有半透半反镜的棱镜设于所述物镜窗与所述目镜窗之间,将显示于所述电子取景器的显示画面上的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导向所述目镜窗;
显示控制单元如下控制所述电子取景器:如果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为非对焦则以通过所述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偏离的方式在所述电子取景器的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如果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为对焦则以通过所述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和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一致的方式在所述电子取景器的显示画面上显示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
移动判定单元判定相机或者被摄体是否移动了阈值以上,
快门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移动判定单元判定为相机或者被摄体移动了阈值以上这一情况,关闭所述光学取景器快门,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对因镜头镜筒的光轴与所述取景装置的光轴的偏离引起的、通过所述物镜窗能够看到的光学性的被摄体像与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的偏离进行校正,并将所述AF目标区域内的图像显示于所述电子取景器的显示画面。
CN201380039370.XA 2012-07-24 2013-06-03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Active CN1045085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3890 2012-07-24
JP2012-163890 2012-07-24
PCT/JP2013/065369 WO2014017174A1 (ja) 2012-07-24 2013-06-03 カメラおよ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08551A CN104508551A (zh) 2015-04-08
CN104508551B true CN104508551B (zh) 2016-01-20

Family

ID=49996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9370.XA Active CN104508551B (zh) 2012-07-24 2013-06-03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64617B2 (zh)
JP (1) JP5736514B2 (zh)
CN (1) CN104508551B (zh)
WO (1) WO20140171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23489B2 (ja) * 2012-07-24 2015-05-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メラおよ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JP5736515B2 (ja) * 2012-07-24 2015-06-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メラおよ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CN104508551B (zh) * 2012-07-24 2016-01-2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JP6539091B2 (ja) * 2015-04-09 2019-07-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190098228A1 (en) * 2015-05-22 2019-03-28 Chad-Affonso Wathington Superimposing an image on an image of an object being photographed
KR102345652B1 (ko) 2015-06-26 2021-12-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뷰 파인더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111698421B (zh) * 2020-06-09 2021-12-1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98035A (ja) * 2004-01-07 2005-07-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7298672A (ja) * 2006-04-28 2007-11-15 Fujinon Corp レンズ装置
US20110157404A1 (en) * 2009-12-25 2011-06-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WO2012035877A1 (ja) * 2010-09-17 2012-03-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
JP2012065294A (ja) * 2010-09-17 2012-03-29 Fujifilm Corp ハイブリッド型ファインダ装置
JP2012085261A (ja) * 2010-09-17 2012-04-26 Fujifilm Corp 撮像装置、ファインダ及びその表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58834A (ja) 1999-03-04 2000-09-22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のファインダ
US6556791B1 (en) * 1999-12-21 2003-04-29 Eastman Kodak Company Dual channel optical imaging system
JP4452681B2 (ja) 2005-12-13 2010-04-21 学校法人西沢学園 Ccdを用いた像合致式距離計および距離計付きカメラ並びに撮影システム
JP5058834B2 (ja) 2008-01-22 2012-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512878B2 (ja) * 2011-03-04 2014-06-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及び表示制御方法
JP5607260B2 (ja) * 2011-09-30 2014-10-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撮影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650351B2 (ja) * 2012-03-15 2015-01-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電子ビューファインダ表示方法
JP5635211B2 (ja) * 2012-03-28 2014-12-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WO2013183406A1 (ja) * 2012-06-07 2013-12-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画像表示方法
WO2014002659A1 (ja) * 2012-06-29 2014-01-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メラおよ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JP5753948B2 (ja) * 2012-06-29 2015-07-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メラおよ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CN104396229B (zh) * 2012-06-29 2016-05-0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04488256B (zh) * 2012-07-20 2018-01-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照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04471473B (zh) * 2012-07-20 2016-04-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照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JP5736515B2 (ja) * 2012-07-24 2015-06-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メラおよ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CN104508551B (zh) * 2012-07-24 2016-01-2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04782110B (zh) * 2012-09-19 2018-09-1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US9509913B2 (en) * 2013-06-18 2016-11-29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control program stored in storage medium of image pickup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98035A (ja) * 2004-01-07 2005-07-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7298672A (ja) * 2006-04-28 2007-11-15 Fujinon Corp レンズ装置
US20110157404A1 (en) * 2009-12-25 2011-06-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WO2012035877A1 (ja) * 2010-09-17 2012-03-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
JP2012065294A (ja) * 2010-09-17 2012-03-29 Fujifilm Corp ハイブリッド型ファインダ装置
JP2012085261A (ja) * 2010-09-17 2012-04-26 Fujifilm Corp 撮像装置、ファインダ及びその表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30955A1 (en) 2015-05-14
US9264617B2 (en) 2016-02-16
JP5736514B2 (ja) 2015-06-17
WO2014017174A1 (ja) 2014-01-30
JPWO2014017174A1 (ja) 2016-07-07
CN104508551A (zh) 2015-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08551B (zh)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04487893B (zh)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JP4463792B2 (ja) 撮影装置
JP2009147572A (ja) 撮像装置
CN104488256A (zh) 照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06464784A (zh) 摄影装置和摄影方法
JP2011199526A (ja) 被写体の追尾装置およ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CN104396228B (zh) 摄像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WO2012124669A1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4202875A (ja) 被写体追跡装置
CN104396229A (zh) 摄像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JP4914688B2 (ja) 撮影装置
CN108351581B (zh)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4957435B2 (ja) 撮像装置
CN106101521A (zh)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JP5023750B2 (ja) 測距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6036183A (ja) 撮像装置
CN104487894B (zh) 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JP2012257099A (ja) 電子カメラ
JP2016085242A (ja) 撮影装置
JP6484682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における映像表示方法
JP5396501B2 (ja) 撮像装置
JP5851462B2 (ja) 撮像装置
JP2015102602A (ja) 立体撮像装置、立体撮像システム、立体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CN108141514A (zh)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