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18152A - 薄片后处理装置及薄片后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薄片后处理装置及薄片后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18152A
CN104418152A CN201410236083.4A CN201410236083A CN104418152A CN 104418152 A CN104418152 A CN 104418152A CN 201410236083 A CN201410236083 A CN 201410236083A CN 104418152 A CN104418152 A CN 1044181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slice
gluing
binding
paper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360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井润
寺尾康伸
田口浩之
山本干夫
土桥翔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418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181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薄片后处理装置及薄片后处理方法,其以便于再利用薄片的方式装订薄片。通常地,根据实施方式,薄片后处理装置包括涂敷部、和加压部。涂敷部向从图像形成装置输送的薄片涂敷粘结剂。加压部对涂敷部涂敷了粘结剂的薄片摞进行加压,使薄片彼此粘结。

Description

薄片后处理装置及薄片后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记载的实施方式涉及装订薄片的薄片(sheet)后处理装置及薄片后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装订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多张薄片的方法,已知有将金属丝(針金)打入并使之贯穿薄片摞,通过弯曲金属丝的前端来装订薄片摞的方法。
然而,在采用使用金属丝的现有方法中,在从薄片摞除去金属丝并再次利用薄片的情况下,担心引起从薄片摞除去金属丝时薄片产生孔、破损,而在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薄片输送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以易于再利用薄片的方式装订薄片的薄片后处理装置及薄片后处理方法。
一般地,根据实施方式,薄片后处理装置包括涂敷部、和加压部。涂敷部向从图像形成装置输送的薄片涂敷粘结剂。加压部对涂敷部涂敷了粘结剂的薄片摞进行加压,使薄片彼此粘结。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硬件构成的框图。
图2是薄片后处理装置的简要构成图。
图3是示出粘结剂的涂敷位置和位于比涂敷用压印器更靠近输送方向下游的各个从动辊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4是示出打孔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驱动机构的驱动构成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凸轮的旋转角度、打孔机头以及涂敷用压印的状态的关系的图。图6的(a)示出了中立状态,图6的(b)示出了打孔时的状态,图6的(c)示出了中立状态,图6的(d)示出了涂敷粘结剂时的状态。
图7是示出第一凸轮的作用轴的旋转角度、打孔头以及涂敷用压印的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8是薄片后处理装置的任务(job)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的简要构成图。
图10是示出压敏粘结剂的涂敷位置和从动辊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的简要构成图。
图12是示出压敏粘结剂的涂敷位置的图。
图13是示出薄片折叠辊的图。
图14是示出折叠加强辊的图。
图15是将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后处理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连接的简要图。
图16是示出图15的显示部所显示的整理器选择画面的图。
图17是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胶装订部的带粘贴动作的图。
图18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带压印装置,图18的(a)示出待机位置,图18的(b)示出压印状态。
图19示出利用图18所示的带压印装置的压印动作,图19的(a)示出带头(tape head)的待机位置,图19的(b)是示出带头的压印动作开始、为了压印向纸张移动、以规定宽度向纸张粘贴带头的两面粘合薄片并加压的状态的图,图19的(c)示出粘贴两面粘合薄片后,恢复到原来的待机位置的状态,图19的(d)示出将带头的两面粘合薄片放出到转印抵接面的状态,图19的(e)示出配置于胶装订部的带压印装置的倾斜的姿势。
图20是进行图15所示的后处理动作的整理器控制的控制模块图。
图21是对利用图20的整理器控制部的胶装订动作的流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22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带压印装置,图22的(a)是俯视图,图22的(b)是图22的(a)的A箭头视图。
图23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简要纵向截面图。
图24是示出装订处理部周围的简要构成的纵向截面图。
图25是示出被胶粘的薄片摞叠载在处理托盘上的状态的图。
图26是示出被胶粘的薄片摞在处理托盘上被按压的状态的图。
图27是用于说明利用按压机构的一系列的压紧动作的过渡图,其示出了按压机构D的驱动状态的过渡过程。
图28是示出从处理托盘侧观察装订处理部T周围时的简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9是用于说明装订处理部的胶粘部的构成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30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具备薄片装订装置的后处理装置的控制模块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1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方式的薄片装订装置中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2是示出进行装订处理部的胶粘处理时的、对薄片定义的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3是用于说明用图32所示的式样(pattern)进行胶粘时的胶粘位置的图。
图34是示出以上述步骤向六张薄片进行了胶粘处理时的被装订的薄片摞的截面的情况的图。
图35是示出在胶粘部分稍稍重叠状态下被胶粘的薄片摞的截面的情况的图。
图36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其他的胶粘方法的图。
图37是用于说明根据作为装订处理对象的薄片摞的薄片张数来变更胶粘位置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38是示出根据图37所示的步骤的胶粘处理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9是用于说明根据进行向薄片摞的装订处理的位置来变更胶粘位置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40是示出在装订薄片的角部分的情况下的胶粘式样的图。
图41是示出在以图40所示的规则错开胶粘位置的同时进行六张薄片的装订处理的情况下的胶粘示例的图。
图42是示出用于使胶粘头能够在y轴方向移动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43是示出在以多页为单位变更胶粘位置的情况下的胶粘位置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44是在以图43所示的规则错开胶粘位置的同时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的薄片摞的截面。
图45是用于说明装订处理部中的胶粘部的其他构成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46是示出胶粘单元的装卸结构的图。
图47是示出用于使胶粘单元能够在y轴方向移动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各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薄片后处理装置100以及图像形成装置500的硬件构成的框图。
薄片后处理装置100(即整理器)进行使用压敏粘结剂对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多功能数码复合一体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500排出的薄片摞进行端装订的书籍绑定处理、对薄片进行开孔处理等后处理。所谓压敏粘结剂是指通过接受规定以上的压力而产生粘结力的粘结剂。
薄片后处理装置100包括打孔单元1、薄片装订部21、控制部31、通信I/F32和操作面板33。以上各个要素通过总线34连接。
打孔单元1进行开孔处理以及压敏粘结剂的涂敷处理。
薄片装订部21进行薄片的端装订的书籍绑定处理。
控制部31对整个薄片后处理装置100进行控制。控制部31包括进行各种运算的处理器311、和存储被处理器311读入的程序等的存储器312。通信I/F32是与外部的机器相连接的接口。通信I/F32利用无线或者有线与图像形成装置500等接收发送数据。操作面板33是触摸面板,其接受用户的操作输入。操作面板33显示薄片后处理装置100的设定信息、动作状态、记录信息以及给用户的通知。
图像形成装置500包括扫描部51、打印机部52、控制部53、存储装置54、通信I/F55以及操作面板56。以上各个要素通过总线57连接。扫描部51读取原稿台上等层叠的薄片上的图像。打印机部52根据扫描部51读取到的图像数据等在薄片上形成图像。
控制部53对整个图像形成装置500进行控制。控制部53包括进行各种运算的处理器531、和存储被处理器531读入的程序等的存储器532。存储装置54存储各种程序、任务等。通信I/F55是与外部的机器相连接的接口。通信I/F55利用无线或者有线与外部机器、薄片后处理装置100等发送接收数据。操作面板56是触摸面板,其接受用户的操作输入。操作面板56显示图像形成装置500的设定信息、动作状态、记录信息以及给用户的通知。
图2是薄片后处理装置100的简要构成图。
薄片后处理装置100包括打孔单元1和薄片装订部21。
横跨打孔单元1以及薄片装订部21存在输送路径4,在输送路径4中,将图像形成装置500排出的薄片输送给打孔单元1以及薄片装订部21。在输送路径4的各个部分有输送辊41。
输送辊41包括驱动辊411、和夹着薄片且与驱动辊411相对的从动辊412。驱动辊411为高硬性且被设定为能够输送薄片的足够的摩擦系数。从动辊412是树脂制的,且在外周侧具有橡胶等弹性层,从动辊412从动于驱动辊411。从动辊412设置于在图像形成装置500单面印刷时形成有图像的薄片背面侧、即利用涂敷用压印器13压敏粘结剂被涂敷的薄片面侧。从动辊412在表层层叠有氟树脂(例如聚氟乙烯树脂等),从动辊412被设定为比驱动辊411低的摩擦系数。
打孔单元1位于图像形成装置500和薄片装订部21之间。
打孔单元1包括电机11、驱动机构6、打孔头12、涂敷用压印器13(涂敷部)、导框14、以及废物盒15。在图2中,虽然为了便于理解,将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在薄片输送方向上错开绘制,但是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在薄片输送方向上被设定在同一位置。也就是说,在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上并列设置。
打孔头12在薄片开孔。涂敷用压印器13通过向薄片按压而向薄片涂敷规定量的压敏粘结剂。打孔头12以及涂敷用压印器13对薄片进行打孔处理和粘结剂涂敷处理时,薄片在这些打孔头12以及涂敷用压印器13的正下方,呈通过输送辊41夹持等输送停止的状态。
涂敷用压印器(stamp)13具备例如通过被按压以规定量卷绕的封印纸(seal)。在封印纸上层叠有压敏粘结剂。如果涂敷用压印器13压住薄片,则封印纸上的压敏粘结剂会从封印纸剥离,被转印到薄片侧。此时,例如,能够采用第四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记载的胶装订部3(胶粘部)。
驱动机构6根据电机11的旋转,使打孔头12在对薄片穿孔的位置(图2中下方位置)和从薄片退避的退避位置(图2中上方位置)之间上下往返移动,同时使涂敷用压印器13在向薄片涂敷粘结剂的位置(图2中下方位置)和从薄片退避的退避位置(图2中上方位置)之间以与打孔头12不同的相位往返移动。利用打孔头12打孔时,涂敷用压印器13向上方退避,利用涂敷用压印器13进行粘结剂涂敷时,打孔头12向上方退避。
图3是示出粘结剂的涂敷位置、和位于涂敷用压印器13的输送方向下游的各个从动辊412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涂敷用压印器13在沿与薄片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薄片的部位,向除从动辊412接触的区域以外的区域涂敷粘结剂。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避免压敏粘结剂附着到从动辊41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涂敷用压印器13被构成用于端装订。向薄片后处理装置100输入利用端装订的书籍绑定处理的任务时,在涂敷用压印器13的正下方,薄片被定位于薄片的输送方向下游端部来的位置。涂敷用压印器13在该位置已停止状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下游端部被按压,在该位置涂敷压敏粘结剂。涂敷了压敏粘结剂的薄片被输送到薄片装订部21(参照图2)。
薄片装订部21包括输送带211、加压部212以及排出托盘213。从输送路径4排出且层叠于未图示的待机托盘的薄片落下到输送带211。加压部212压住装载于输送带211上被整合的薄片摞的输送方向下游端部而进行加压。如此一来,使薄片端部的压敏粘结剂产生粘合力,以装订薄片的下游端部。被书籍绑定的薄片通过输送带211被排出到排出托盘213。
图4是示出打孔单元1的立体图。此外,在图4的右侧的打孔头12的右侧也设置有涂敷用压印器13,这里省略图示。
如上所述,打孔单元1包括电机11、驱动机构6、打孔头12、涂敷用压印器13、导框14、以及废物盒15。薄片通过废物盒15和导框14之间的输送路径4,利用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进行打孔处理、粘结剂涂敷处理。能够向正旋转和逆旋转中的任一方向控制旋转电机11。
导框14是被形成为截面视图倒U字形的长条状,在内部收纳后述的驱动框64(图5)。在导框14的顶面141存在用于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插通的导孔142、143。导框14利用导孔142、143在上下方向上限制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的移动。
以下,对驱动机构6的构成和作用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驱动机构6的驱动构成的立体图。在图5中,为了示出在第二凸轮62和第三凸轮63的侧面与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不卡合的一侧的面(驱动框64内的第二凸轮62、第三凸轮63的图5中里侧的面),以该面来到图5中观图者侧(前面侧)的姿态,在驱动框64的外侧也绘制有第二凸轮62、第三凸轮63。
驱动机构6包括第一凸轮61、第二凸轮62、第三凸轮63、未图示的角度传感器、以及驱动框64,驱动机构6将电机11的旋转改变为驱动框64的水平方向的滑动运动,同时利用第二凸轮62、第三凸轮63将驱动框64的该滑动运动改变为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的上下运动。
电机11的旋转被传动给第一凸轮61。在第一凸轮61上竖立设置(立設)有作用轴611(图6)。该作用轴611被收纳于位于驱动框64的端部的收容部641。驱动框64的移动方向被限制,只能在与薄片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图5的左右方向)上滑动移动。如果第一凸轮61旋转,则作用轴611作用于收容部641,使驱动框64沿薄片的宽度方向往返移动。第一凸轮61随电机11的正逆旋转而正逆旋转。也就是说,如果电机11的旋转方向不同,则第一凸轮61的旋转方向也不同,从而驱动框64的往返移动的相位、以及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的相位也不同。
在第一凸轮61的外周部分,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切口部。未图示的角度传感器对第一凸轮61的切口部的通过进行检测。通过未图示的角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控制部31能够检测第一凸轮61的旋转状态,从而能够检测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的状态(向薄片侧的突出状态、退避状态)。
驱动框64被形成为长条框状,且在内侧配置有第二凸轮62、第三凸轮63。在驱动框64的前端形成有上述收容部641。
第二凸轮62、第三凸轮63具备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621、631。旋转轴621、631插入形成于导框14的两个侧面的孔144、145而被支撑(图5中,只图示单面的孔144、145)。第二凸轮62、第三凸轮63构成为向驱动框64的滑动方向转动。例如构成为:在位于第二凸轮62、第三凸轮63的一个侧面(驱动框64内的第二凸轮62、第三凸轮63的图5中里侧的面)的沟部623、633,配置有从驱动框64的内面突出的未图示的突起部,从而第二凸轮62、第三凸轮63对应驱动框64的滑动方向而转动。也可以在第二凸轮62、第三凸轮63侧具有突起部,在驱动框64侧具有沟部。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凸轮61的旋转角度、打孔头12以及涂敷用压印器13的状态的关系的图。
虽然第二凸轮62、第三凸轮63的一个侧面(驱动框64内的第二凸轮62、第三凸轮63的图5中里侧的面)与驱动框64卡合,但是第二凸轮62的另一侧面(驱动框64内的第二凸轮62、第三凸轮63的图5中观图者侧的面)与打孔头12卡合,第三凸轮63的另一侧面与涂敷用压印器13卡合。具体地,在第二凸轮62、第三凸轮63的另一侧面,分别在外周侧形成有弯曲的沟部622、632(参照图6),在该沟部622、632配置有打孔头12的突起部121和涂敷用压印器13的突起部131。
如此一来,如果驱动框64在水平方向上往返移动,则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只在上下方向上被导框14限制移动,因此根据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的位置的距离沟部622、632的转动轴631、632的距离,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上下移动。沟部622、632的形状构成为使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的上下移动的相位错开180度。
以下,参照图6和图7,对第一凸轮61的作用轴611的位置、打孔头12以及涂敷用压印器13的位置的关系进行说明。
第一凸轮61的作用轴611位于图6的(a)的位置时,打孔单元1成为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均离开薄片的中立状态。
第一凸轮61的作用轴611从中立状态向图6中逆时针方向旋转90°时(向顺时针旋转270旋时),如图6的(b)所示,打孔头12被定位在穿孔位置,涂敷用压印器13被定位在退避位置。
因此,薄片后处理装置100接受打孔任务时,控制电机11,以使第一凸轮61的作用轴611从中立状态向逆时针方向旋转90°。
第一凸轮61的作用轴611从中立状态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时(向顺时针旋转180顺时),如图6的(c)所示,打孔头12从穿孔位置向退避位置侧上升,打孔单元1再次成为中立状态。
第一凸轮61的作用轴611从中立状态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时(向逆时针旋转270逆时),如图6的(d)所示,打孔头12被定位于退避位置,同时涂敷用压印器13向薄片侧突出,且被定位于粘结剂的涂敷位置。
因此,薄片后处理装置100接受粘结剂涂敷作业时,控制电机11,以使第一凸轮61的作用轴611从中立状态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即与接受打孔任务时相反的方向驱动电机11。
薄片后处理装置100接受对一张薄片进行打孔处理和粘结剂涂敷处理两者的任务时,控制电机,以使第一凸轮61的作用轴611从中立状态向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360°。如此一来,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分别逐次地向薄片侧突出且定位于穿孔位置和涂敷位置,所以能够一并进行打孔处理和粘结剂涂敷处理。
以下,参照图8的流程图,对利用薄片后处理装置100的任务处理进行说明。
薄片后处理装置100从图像形成装置500接受作业(步骤1)。
薄片后处理装置100不需要打孔处理、粘结剂涂敷处理时(步骤2:否),直接向排出托盘213排出薄片(步骤3)。
薄片后处理装置100需要打孔处理、粘结剂涂敷处理时(步骤2:是),将从图像形成装置500输送的薄片输送到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被配置的位置,使其停止在该位置(步骤4)。
薄片后处理装置100当被输入的任务是打孔处理时(步骤5:打孔),向穿孔方向驱动电机11,该穿孔方向是涂敷用压印器13不经过粘结剂涂敷位置的方向,且通过使打孔头12下降到穿孔位置而对薄片打孔(步骤6)。所谓穿孔方向是指在图6的示例中,打孔单元1是图6的(a)的中立状态的情况下,使第一凸轮61的作用轴61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方向。
薄片后处理装置100将打孔后的薄片排出到排出托盘213(步骤3)。
薄片后处理装置100当被输入的任务是粘结剂涂敷处理时(步骤5:涂敷),向粘结剂涂敷方向驱动电机11,该粘结剂涂敷方向是打孔头12不经过穿孔位置的方向,且通过使涂敷用压印器13下降到粘结剂涂敷位置而向薄片涂敷压敏粘结剂(步骤7)。所谓粘结剂涂敷方向是指打孔单元1是图6的(a)的中立状态的情况下,使第一凸轮61的作用轴61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的方向。此时,薄片后处理装置100在薄片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沿与薄片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涂敷压敏粘结剂。
薄片后处理装置100将涂敷了压敏粘结剂的薄片排出到输送带211上(步骤8)。
薄片后处理装置100如果达到任务所指定的张数(步骤9:是),通过利用加压部212对输送带211上的薄片摞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进行加压,从而对薄片进行端装订(步骤10)。之后,薄片后处理装置100向排出托盘213排出被端装订后的薄片摞(步骤3)。在步骤9,如果判断为未达到任务所指定的张数(步骤9:否),则返回到步骤5的处理,再次执行步骤5及步骤5以后的处理。
薄片后处理装置100在被输入的任务是同时进行打孔处理和粘结剂涂敷处理的情况下(步骤:两者),驱动电机11以使打孔头12和涂敷用压印器13上下移动一个周期。此时,打孔单元1是图6的(a)的中立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凸轮61的作用轴611向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360°。如此一来,在向薄片进行打孔处理的同时进行粘结剂涂敷处理(步骤11)。
薄片后处理装置100如果对任务所指定的张数量的薄片进行该处理(步骤9:是),在端装订薄片摞后(步骤10),进行排出(步骤13)。
(第二实施方式)
图9是薄片后处理装置100A的简要构成图。图10是示出压敏粘结剂的涂敷位置和从动辊412的位置关系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打孔单元1中,向薄片涂敷压敏粘结剂的涂敷部13A独立于打孔头12而设置。另外,如图10所示,涂敷部13A在沿与薄片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薄片的部位,向从动辊412所接触的区域内涂敷压敏粘结剂。
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加压部212的上流预先对压敏粘结剂加压,且能够用加压部212进一步巩固薄片之间的粘合。此外,涂敷部13A也可以构成为:具备层叠有压敏粘结剂的卷绕式的密封纸,通过以该密封纸接触薄片的状态使涂敷部13A移动,从而密封纸上的压敏粘结剂从密封纸被剥离并转印到薄片侧,同时压敏粘结剂剥离后的部分随着涂敷部13A的移动被卷绕到卷轴。也就是说,涂敷部13A也可以具备与所谓的修正带类似的结构。能够采用后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胶装订部3(胶粘部)的结构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涂敷部13A。
(第三实施方式)
图11是薄片后处理装置100B的简要构成图。图12是示出压敏粘结剂的涂敷位置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向薄片涂敷压敏粘结剂的涂敷部13B独立于打孔头12而设置。另外,除了薄片装订部21,还设置有中间装订部22。输送路径4以挡板(flapper)42为起点分流为两个输送路径。在从输送路径4分流的一个输送路径48配置有薄片装订部21,在另一个输送路径49配置有中间装订部22。
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后处理装置100B为了对薄片进行中间装订成册,如图12所示,在薄片的输送方向的中央部分,向与上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涂敷压敏粘结剂。涂敷部13B与前述相同地具备与所谓的修正带类似的结构,能够使用被构成为通过以层叠有压敏粘结剂的密封纸接触薄片的状态使涂敷部13B移动而能够将压敏粘结剂涂敷到薄片的结构。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涂敷部13B被设定为能够在薄片的输送方向下游端部且沿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向薄片涂敷压敏粘结剂的结构且被驱动控制。涂敷部13B可以采用例如第四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胶装订部3(胶粘部)。
被涂敷部13B为了中间装订而涂敷了压敏粘结剂的薄片被输送到中间装订部22。
中间装订部22包括堆积部(スタッカ)221、薄片折叠辊对223、折板224、折叠加强辊对227、输送辊225、以及排出托盘226。
薄片被装载到堆积部221。此时,薄片以压敏粘结剂的涂敷区域来到折板224侧的方向重叠。
图13是示出薄片折叠辊对223的图,图14是示出折叠加强辊对227的图。
薄片折叠辊对223位于与折板224夹着堆积部221而相对的位置(参照图11)。夹部(nip)N1形成在薄片折叠辊对223之间。
折叠加强辊对227位于薄片折叠辊对223的薄片输送方向下游。折叠加强辊对227之间的夹部N2比薄片折叠辊对223之间的夹部N1小。折叠加强辊对227实际上以在图14的左侧的状态下被设置,且被设置为利用未图示的移动机构可以在与图1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动。
折板224与薄片的涂敷有压敏粘结剂的折半部位抵接,将堆积部221上的薄片摞压入薄片折叠辊对223的夹部N1,将薄片摞对折。此时,薄片折叠辊对223的按压力不足以使压敏粘结剂产生充分的粘合力。
对于通过薄片折叠辊对223被对折的薄片摞,其折半部位被折叠加强辊对227遍及薄片宽度地夹压,以充分对折半部位加压。如此一来,压敏粘结剂产生充分的粘合力,薄片在折半部位互相坚固地粘合而被中间装订成册。
这样被对折而被中间装订成册的薄片摞利用225被排出到排出托盘226。
通过采取这样的构成,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压敏粘结剂的涂敷区域不正确,也能够只坚固地粘合折痕部。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压敏式的粘结剂进行了说明,但并非限定于此。例如,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粘结剂也可以是通过接受高热或者低热而粘合力降低或者几乎消失的适于再利用的粘结剂。另外,粘结部所使用的粘结剂也可以是通过接受光照而粘合力降低或者几乎消失的粘结剂。
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利用了具备与修正带类似的结构的涂敷用压印器13以及涂敷部13A、13B涂敷了压敏粘结剂,但是也可以将利用压电元件、热敏元件的驱动而喷出压敏粘结剂的喷墨式的打印机头用作涂敷部。作为此时的具体的构成,可以采用后述的第六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胶粘部101(胶粘结构)。
前述各个实施方式的各个处理的顺序也可以与前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的顺序不同。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精神或者主要的特征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得以实施。因此,前述的实施方式不过是对利用所有要点进行示例性说明,而并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是权利要求书所示的范围,不受说明书本身的任何约束。而且,属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的等同范围的所有的变形、各种改良、替换以及改变,均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               2 薄片处理部
11 电机                      12 打孔头
13 涂敷部                    6 驱动机构
41 输送辊                    100 薄片后处理装置
212 加压部                   221 堆积部
223 薄片折叠辊对             224 折板
227 折叠加强辊对(加压部)。
(第四实施方式)
一般地,提出有将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多张纸张装订成一摞后排出的纸张后处理装置。这样的后处理装置也被称为例如整理器,使用金属制的订书针在规定的位置进行针装订。
然而,如果使用订书针进行装钉处理,在拔掉订书针后的纸张上产生针孔,会对之后使用纸张产生妨碍。另外,会出现拔出的金属制的订书针不知道混入哪里的情况。
因此,提出有被配置为能够替换为使用订书针的装钉处理部、和使用胶进行胶装订的胶装订部的任一种的制册装置。
上述的制册装置没有考虑胶粘附强度。特别地,从所谓的复印纸张的再利用的观点出发,如果胶粘附强度强,则即使想要逐张地揭开纸张也无法剥离,纸张有可能会破损。另外,如果胶粘附强度弱,则导致轻易地揭开,不能实现装订纸张这一功能。
另外,上述的制册装置从利用订书针的装订方式变更为利用胶的装订方式时,需要交换单元,不便于使用。
本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纸张后处理装置:能够容易地进行纸张摞的胶装订,且能够根据纸张的厚度等进行具有适当的胶粘附强度的胶粘。
另外,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选择地性执行利用订书针的装订方式和利用胶的装订方式中的任一种的纸张后处理装置。
在包括本实施方式的以后的各个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对与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部分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分,虽然会出现附有与其他的实施方式不同的符号或者名称的情况,但是关于根据实施方式的记载而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分,即使符号或者名称不同,也是与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对应部分相同的部分。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排纸托盘6是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出现的排出托盘213、226相同的部分。
图15示出向图像形成装置安装纸张后处理装置(整理器)后的状态的正面图,图16示出图15的整理器的扩大图。
在图15中,整理器1具有利用订书针装订多张的纸张P的订书针装订部2、不使用订书针而利用胶装订的胶装订部3、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00被排出的纸张P输送到胶装订部3的第一输送部4、从第一输送部4分流且将纸张P输送到订书针装订部2的第二输送部5、以及将多个排纸托盘6能够上下移动地配置的排纸托盘部7。另外,用订书针装订部2、和胶装订部3被装订处理后的纸张摞被排出到排纸托盘部7的排纸托盘6。
MFP100在装置主体101内包括供纸盒部102、图像形成处理部(未图示)、定影部(未图示)、以及排纸辊部103。在从供纸盒部102被供应的纸张P上转印通过图像形成处理部形成的例如色调剂图像。然后,利用定影部对被转印到纸张P上的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利用排纸辊部103将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P排出到机外。从排纸辊部103被排出的纸张P被供应给整理器1。
MFP100具有自动原稿供给装置(ADF)104。被放置在原稿供给台104A上的薄片状的原稿被逐张地供应给扫描部(未图示),且将读取到的原稿信息暂时保存在存储部105中。在存储部105存储有例如从未图示的计算机等发送的原稿信息、经由ADF104通过扫描部读入的原稿信息、印刷纸张P的印刷张数、印刷纸张P的厚度等纸张信息。
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操作部106能够在观察显示部107显示的显示画面的同时进行各种操作。控制部108进行MFP整体的控制,且将存储部105中存储的印刷张数、印刷的厚度等纸张信息发送到整理器控制部150。该整理器控制部150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侧,但是也可以配置在整理器1侧。
操作部106在整理器1中,选择利用订书针装订部2或者利用胶装订部3的纸张P的装订方法。另外,在选择了胶装订的情况下,能够选择第一装订强度调整模式和第二装订强度调整模式。第一装订强度调整模式和第二装订强度调整模式设定有标准强度、装订强度比标准强度强的第一装订强度、以及装订强度比第一装订强度强的第二装订强度,使用者能够选择。如图16所示,这些模式以及强度的选择被显示在操作部106的例如触摸面板式的显示部107中,通过操作者按下相应的显示而被选择。
图16示出显示部107的整理器选择画面。在整理器选择画面中显示有选择利用订书针装订部2的装订方式的订书针显示部131、选择胶装订方式的胶装订显示部132、第一装订强度调整模式显示部133、第二装订强度调整模式显示部134、标准强度显示部135、第一装订强度显示部(强1显示部)136、以及第二装订强度显示部(强2显示部)137。
这里,第一装订强度调整模式中,通过变更胶的粘贴次数(涂敷次数)而调整装订强度。第二装订强度调整模式中,通过变更胶的粘贴宽度(涂敷宽度)而调整装订强度。此外,关于各种模式的装订强度调整,见后述。
在整理器1中,胶装订部3在被配置在第一输送部4的输送端部的供纸辊301的排纸侧的附近包括旋转桨部(paddle)302、和在规定范围内往返转动的杠杆状的控制部(grip)305,从而在旋转桨部302的第一桨302A和控制部305从两面侧控制排出的纸张P的输送后端部。此外,被排出的纸张P在待机托盘303上待机。这里,将纸张P的输送方向设定为纵向整合方向,将与纵向整合方向正交的纸面的方向设定为横向整合方向。
待机托盘303被朝纵向整合方向的前方朝上地倾斜设置,如果供应一张纸张P,则朝横向整合方向的外侧左右打开,使装载的纸张P落下至下方的处理托盘304。这时,上述握把部的把持动作被解除,大致同时,旋转桨部302开始旋转,在一个旋转期间,用多个其他的桨302B、302C依次朝下方敲打纸张P的后端部,强制纸张P落下至处理托盘304。这时,桨片长的桨在接触纸张P的表面的同时向纵向整合方向的后方压入纸张P。在处理托盘304的纵向整合方向的后方,配置有定位部306,纸张P的后端抵碰到定位部305而进行纸张P的纵向整合方向的定位,以对齐纸张P的后端。
在胶装订部3,在纸张P的纵向整合方向的后端部的表面,虽然粘贴了如后述的强粘合性的两面粘合带,但即使后续的装订纸张在其上接触并移动,该接下来的装订纸张也不会立刻粘贴到两面粘合带上,该后续的纸张会顺利地到达定位部306的后端。上述两面粘合带通过向纸张施加加压力而粘结。
此外,因为订书针装订部2也具有与胶装订部3的纸张P输送系统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胶装订部3将通过后端用定位部306将后端对齐后的纸张用强粘着性的粘合带逐张地进行胶装订,且配置将多张纸张装订成一摞的带压印装置5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带压印装置50能够在横向整合方向移动,且在横向整合方向间歇地移动,以规定宽度(宽度方向为纵向整合方向)粘贴两面粘着薄片。称该粘贴的两面粘合薄片为剪切粘着薄片部G。
图18示出带压印装置50。
带压印装置50被安装临近纸张P的纵向整合方向的后端抵碰而对齐纸张P的前端的定位部306。
带压印装置50包括带头52、和保持带头52可以倾斜的压印支架53。如图18的(a)所示,带头52能够在相对于定位部306的纸张装载面306A具有向上的θ角度(0度<θ<90度)的如图17所示的待机姿势、和如图18所示的与纸张装载面51A平行的姿势的按压姿势之间偏斜。带头52在待机位置,上升且倾斜到纸张装载面306A能够层叠纸张P的最大高度的上方,从而使落下提供给处理托盘304的纸张P易于被定位部306接受。当然带头52在待机位置也可以不倾斜。
将从待机位置向按压姿势偏斜带头52,且施加加压力F使纸张P和剪切粘着薄片部G粘结,再次回到待机位置的一系列动作称为带头压印动作。
进行带头压印动作的机构具有形成于压印支架53的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第一长孔54、上端比第一长孔54低的第二长孔55、与第一长孔54卡合的第一卡合销56、以及与第二长孔卡合的第二卡合销,在带头52的侧面安装第一卡合销56和第二卡合销57。第一卡合销56相对于带头52的侧面而与长度方向长的辅助长孔(未图示)卡合。这是为了第二卡合销57达到第二长孔55的上端后,第一卡合销56能够移动到第一长孔54的上端,通过上述第一卡合销56在辅助长孔中移动,从而带头52将第二卡合销57作为支点开始偏斜。
另外,通过弹簧等第一弹性体58向下方对带头52施加通过未图示的加压力施加部产生的加压力F。如果带头52被施加加压力F,则带头52抵抗弹簧等第二弹性体59的弹性力而向下方移动。如果第一卡合销56达到第二长孔55的上端位置,则带头52呈图19的水平姿势,维持该水平姿势并降下,后述的带的转印抵接面抵接纸张P的表面。在该状态下即使向第一弹性体58施加加压力F,带头52也不会再下降,压缩第一弹性体58,向纸张P粘贴两面粘着薄片。
然后,解除加压力F后,被第二弹性体59积蓄的弹性力被释放,将带头52返回待机位置。这时,对纸张P粘贴的两面粘着薄片的粘贴部分作为剪切粘着薄片部G残留。
在带头52内,在用虚线表示带状的两面粘着薄片31的带状的衬纸带32的单面配置有可以剥离地粘贴且以卷状卷绕的卷带33,卷带33的开始端侧被卷绕到卷绕轴34。另外,如图19所示,卷带33被卷绕在两处折返辊35、和沿纵向整合方向间隔相向的转印抵接面形成辊36、37。另外,卷绕轴34利用由电机M等被构成的带卷绕机构而被旋转驱动,进行卷带的卷绕。第一转印抵接面形成辊36和第二转印抵接面形成辊37从带头52的下面向下方突出,在纵向整合方向将辊间作为转印抵接面38。另外,在带头52的下面52A,与转印抵接面38对应的部分形成于壁面,且与衬纸带32接触。
在沿第一转印抵接面形成辊36、和第二转印抵接面形成辊37之间的方向(以下,作为宽度方向),通过控制电机M的旋转,能调整卷带33的放出量,且能够调整从第一转印抵接面形成辊36向宽度方向放出的两面粘着薄片31的宽度。如果两面粘着薄片31的宽度小,则纸张P之间的粘结力就弱。例如纸张P是厚纸的情况下,因为纸张的硬度强,所以当纸张摞掀页时,容易在剥离粘结的方向上施加大的剥离力。此时,如果两面粘着薄片31的宽度大,相应的粘结力变强。另外,在纸张P薄的情况下,施加于粘结部的剥离力弱。
因此,通过调整从转印抵接面38放出的两面粘着薄片31的宽度,从而能够调整粘结强度。
例如,将第一转印抵接面形成辊36、和第二转印抵接面形成辊37之间的长度三等分,设定放出从第一转印抵接面形成辊36开始三分之一的长度的两面粘着薄片31的状态为标准装订强度,设定放出三分之二的长度的两面粘着薄片31的状态为第一装订强度,设定放出从第一转印抵接面形成辊36到第二转印抵接面形成辊37的长度的状态为第二装订强度,通过由使用者手动设定该放出量、或者根据纸张的厚度等纸张信息自动设定,从而能够获得纸张不剥离的纸张摞。
此时,对应于选择图16所示的第二装订强度调整模式的情况。然后,如果进行标准强度显示部135的显示选择,则放出从第一转印抵接面形成辊36开始三分之一的两面粘着薄片31的状态,如果进行强1显示部136的显示选择,则放出三分之二的两面粘着薄片31的状态,如果进行强2显示部137的显示选择,则以放出到第二转印抵接面形成辊37为止的状态进行两面粘着薄片31的放出。
两面粘着薄片31例如将衬纸带32侧作为凹部、将非粘贴面侧作为凸部的点部形成矩阵状,且能够在粘贴部分和非粘贴部分的界限部分分裂。因此,向纸张P的装订部分的粘贴面压紧粘贴两面粘着薄片31,如果回到与压紧方向相反的方向,则在粘贴区域和非粘贴区域的界限位置,两面粘着薄片31在与点部之间处分裂,能够将粘贴的长度的两面粘着薄片31粘贴到纸张P的装订区域。
另外,通过将剪切粘着薄片部G设定为多层而不是一层,从而能够增强装订强度。这与图16的第一装订强度调整模式相对应。此时,剪切粘着薄片部G能够将一层设定为标准装订强度、将两层设定为第一装订强度、将三层设定为第二装订强度。
此外,进行上述带头压印动作的机构以及卷带的机构仅是一个示例,并非限定与此。
图19是说明例如选择第二装订强度调整模式并选择第二装订强度时的带压印动作的图。
在图19中,图19的(a)中带头52上升到待机位置,等待纸张P被供应给处理托盘304。图19的(b)中,纸张被供应给处理托盘304,以纸张后端抵接定位部306的状态,开始带头52的带压印动作,如果剪切粘着薄片部G被粘贴一层,则如图19的(c)所示,带头52返回到原来的待机位置,针对一张纸张P的带压印动作结束。然后,如图19的(d)所示,卷带33的放出开始,如果两面粘着薄片31被放出到第二转印抵接面形成辊37,则卷带33的放出结束。虽然上述的图19的(a)~图19的(d)记载了带压印装置50是水平姿势的状态,但实际上,如图19的(e)所示,被倾斜着配置。
图20是进行图15所示的后处理动作的整理器控制的控制模块图。整理器控制的控制模块包括整理器控制部150、MFP100的存储部105、操作部106、第一输送部4、第二输送部5、订书针装订部2、以及胶装订部3等,以上各个部件利用总线140连接。
整理器控制部150包括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或者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器)构成的处理器151、和存储器152。整理器控制部150根据操作部106的操作信息、来自存储部105的纸张信息,控制应该进行利用第一输送部4将纸张输送到胶装订部3并利用胶装订的后处理、或者利用第二输送部5将纸张输送到订书针装订部2并利用订书针的后处理的整个整理器1。
存储器152例如是半导体存储器,其包括储存各种控制程序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53、和向处理器151提供暂时的作业区域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54。例如,ROM153储存作为一捆的纸张摞的纸张张数等。
如果在操作部106选择胶装订显示部132,则进行第一输送部4和胶装订部3的驱动。通常,例如也可以在第二装订强度调整模式下设定标准装订强度。然后,如果从存储部105取得厚纸的信息,则根据厚度信息,设定第一装订强度或者第二装订强度。当然,在操作部106通过手动操作,能够进行第一装订强度调整模式显示部133的接通(ON)操作、或者第二装订强度调整模式134的接通操作,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标准装订强度、第一装订强度、第二装订强度的选择。
根据图21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在选择了胶装订的情况下、针对一张纸张P的剪切粘着薄片部G的粘贴动作。此外,如图17所示,在横向整合方向上多个地点粘贴剪切粘着薄片部G时,在横向整合方向上间歇驱动带压印装置50。
在步骤401,判断是否是第一装订强度调整模式,如果是第一装订强度调整模式则向步骤402前进,如果是第二装订强度调整模式则向步骤413前进。
在步骤402,判断是否是标准装订强度,如果是标准装订强度则向步骤403前进,如果不是(第一装订强度或者第二装订强度)则向步骤404前进。
在步骤403,只进行一次利用带头52的带压印动作,然后结束。
在步骤404,判断是否是第一装订强度,如果是第一装订强度则向步骤405前进,如果是第二装订强度则向步骤408前进。
在步骤405,进行利用带头52的第一次的带压印动作,向纸张P上的规定位置粘贴剪切粘着薄片部G,然后向步骤406前进。
在步骤406,放出与剪切粘着薄片部G的宽度相对应的规定量的卷带33的两面粘着薄片31,然后向步骤407前进。
在步骤407,进行利用带头52的第二次的带压印动作,向之前粘贴到纸张P上的剪切粘着薄片部G上粘贴第二层剪切粘着薄片部G,然后结束。
如果在步骤404判断为第二装订强度,则重叠三层剪切粘着薄片部G,因此从步骤408到步骤410都进行与从步骤405到步骤407相同的动作,在步骤411放出与剪切粘着薄片部G的宽度相对应的规定量的应该重叠第三层的剪切粘着薄片部G的卷带33的两面粘着薄片31,然后向步骤412前进。
在步骤412,进行利用带头52的第三次的带压印动作,向之前粘贴到纸张P上的两层的剪切粘着薄片部G上粘贴第三层剪切粘着薄片部G,然后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401判断为第二装订强度调整模式被选择时,在步骤413,与步骤402同样地,判断是否是标准装订强度,如果是标准装订强度则向步骤414前进,如果不是(第一装订强度或者第二装订强度)则向步骤416前进。
在步骤414,放出标准量的卷带33,然后向步骤415前进。
在步骤415,进行利用带头52的带压印动作,向纸张P上的规定位置粘贴标准宽度的剪切粘着薄片部G,然后结束。
在步骤416,与步骤404同样地,判断是否是第一装订强度,如果是第一装订强度则向步骤417前进,如果是第二装订强度则向步骤418前进。
在步骤417,放出标准量两倍的卷带,向步骤415前进,进行利用带头52的带压印动作,向粘贴到纸张P上的规定位置粘贴标准宽度两倍的剪切粘着薄片部G,然后结束。
在步骤418,放出标准量三倍的卷带,向步骤415前进,进行利用带头52的带压印动作,向粘贴到纸张P上的规定位置粘贴标准宽度三倍的剪切粘着薄片部G,然后结束。
如上所述,如果选择第一装订强度调整模式,则能够在胶带狭窄时提高胶涂敷密度,且能够增强胶粘附强度而有利。如果选择第二装订强度调整模式,则能够减小纸张摞的装订部分的厚度。
在图18,虽然将从第一转印抵接面形成辊36朝向第二转印抵接面形成辊37的方向设定作为卷带33的送出方向,但是也可以取其相反。
(第五实施方式)
图22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带压印装置,图22的(a)是俯视图,图22的(b)是(a)的A箭头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带压印装置70将卷带33的输送方向作为横向整合方向,并向在横向整合方向可以移动的移动体71安装压印支撑台72,与图18同样地向设置于支撑台72的压印支架53安装带头73。
带头73在盒子74内,与图18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配置有卷带33,卷带33的开始端侧被卷绕于卷绕轴34。另外,如图22的(b)所示,卷带33被卷绕在两处的折返辊35、和在纵向整合方向具有旋转轴的转印辊75。转印辊75从盒子74的下面向下方突出,且向纸张P的装订带部分压紧两面粘合带31。
另外,在移动体71,支撑纸张P的后端部的基底部件76被配置在沿横向整合方向与转印辊75相对的位置,当压印时支撑纸张P。
移动体71利用未图示的驱动机构沿横向整合方向移动。这时,带头73被维持利用转印辊75将两面粘合带31在纸张P上施加加压力且压住的状态。
如此一来,如果带头73由于移动体71的移动而移动,卷带33利用转印辊75的压力,两面粘合带31从衬纸带32剥离的同时粘贴到纸张P,衬纸带32随着两面粘合带31被牵引而连带移动并被放出,带状的粘合薄片部B被粘贴到纸张P上。这时,可以利用电机驱动卷绕卷绕轴34,也可以利用带头73向横向整合方向的移动力,使卷绕轴同步旋转进行衬纸带的卷绕。
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调整向横向整合方向的移动距离,从而进行装订强度的调整。
根据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通过调整两面粘着带的粘贴面积或者层叠,从而能够考虑纸张的厚度等而不伤害纸张地容易地拽离,且能够实现复印纸张等的再利用。
(第四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的符号说明)
1 后处理装置(整理器)     2 订书针装订部
3 胶装订部                 4 第一输送部
5 第二输送部               7 排出托盘部
50、70 带压印装置          52 带头
31 两面粘着薄片            32 衬纸带
33 卷带                    36 第一转印抵接面形成辊
37第二转印抵接面形成辊     38 转印抵接面
306 定位部。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例如以下构成的薄片后处理装置。
[1]一种纸张后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托盘,图像形成后的纸张被依次供应且被层叠,将被后处理且装订成一摞的纸张摞输送到排出部;定位部,与所述处理托盘所层叠的纸张的输送方向后端抵接而进行定位;以及胶装订部,针对抵接于所述定位部的纸张的后端部以进行胶装订,其中所述胶装订部对向所述处理托盘供给的每一张纸张进行可以调整胶装订强度的胶粘。
[2]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粘部包括:卷状的卷带,在衬纸带粘贴粘结剂;带头,能卷绕地保持所述卷带;带头保持部,能升降地保持所述带头;带头动作机构,对所述处理托盘上的纸张加压所述带头,将被放出规定的长度的粘结剂粘贴到所述纸张;以及放出量调整部,调整所述粘结剂的放出量。
[3]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粘部将所述卷带的放出方向作为所述纸张的输送方向。
[4]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粘部将所述卷带的放出方向作为与所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
[5]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置利用订书针的订书针装订部,能选择利用所述胶装订部的纸张的后处理、和利用所述订书针装订部的纸张的后处理。
[6]一种纸张后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托盘,图像形成后的纸张被依次供给且层叠,将被后处理且被装订成一摞的纸张摞输送到排出部;定位部,与所述处理托盘所层叠的纸张的输送方向后端抵接而进行定位;胶装订部,对抵接于所述定位部的纸张的后端部进行胶装订;移动体,使所述胶装订部沿与所述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纸张宽度方向移动;以及胶粘部,利用向所述移动体的所述纸张宽度方向的移动,对向所述处理托盘供给的每一张纸张进行可以调整胶装订强度的胶粘。
(第六实施方式)
以往,已知有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对形成有图像的薄片进行各种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
在上述现有的后处理装置中,存在具有利用订书针装订由多张薄片构成的薄片摞的功能的装置。
然而,利用订书针装订的薄片摞不能直接对其使用粉碎机(shredder)。另外,从被装钉的薄片摞取下针,想要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纸张再利用时,被订书针打开的孔对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薄片输送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担心引起薄片堵塞(卡纸)。
本实施方式以及第七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当利用胶粘装钉多张薄片时防止因为胶自身的厚度引起装订的薄片摞的胶粘部分比其他部分厚的技术。
首先,对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薄片装订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后处理装置(即整理器)进行说明。
<装置整体说明>
图23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1的简要纵向截面图。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1例如接收从能与后处理装置1通信而连接的图像形成装置7输出的薄片,并对该薄片进行装订处理、折叠处理、以及打孔处理等各种处理。
后处理装置1大致作为处理功能而包括例如装订处理部T、折叠处理部B、订书机W以及开孔部109等。
在图像形成装置7形成有图像的薄片首先通过打孔部109。当对薄片进行开孔的情况下,在该时刻利用开孔部109进行向薄片的开孔。
通过开孔部109后的薄片利用挡板117,其输送目的地被切换为输送路径110和输送路径108中的任一个。
对薄片只想进行开孔处理的情况下、在想要将通过开孔部109后的薄片直接排出到装置外的情况下,利用挡板117将薄片导向输送路径108,进一步利用挡板107被导向输送路径119而排出到第一排出托盘106上。
另一方面,想要对薄片进行基于装订处理部T的装订处理时,被导向至输送路径108的薄片进而通过挡板107被导向输送路径120,排出到缓冲托盘104上。图24是示出装订处理部T周围的简要构成的纵向截面图。
被排出到缓冲托盘104上的薄片之后利用在图23的纸面上逆时针旋转的桨103被敲打的同时层叠到处理托盘102上。
装订处理部T包括向被层叠到处理托盘102上的薄片的上表面进行胶粘的胶粘部101。装订处理部T在每次薄片被层叠到处理托盘102上时,对该薄片的上表面进行基于胶粘部101的胶粘。但是,当想要装订例如十张的薄片摞时,在第十张薄片的上表面不进行胶粘。图25是示出被胶粘后的薄片摞被层叠到处理托盘102上的状态的图。
在处理托盘102上完成对作为装订处理的对象的多张薄片胶粘后,每张在上面被胶粘了的多张薄片以重叠的状态利用按压机构D向处理托盘102被按压。这里的胶粘部101向薄片上喷射液状的胶,利用基于按压机构D的按压(图26),通过胶将上述多张薄片坚固地粘结,薄片装订处理完成(参照图47)。
另一方面,想要对通过了开孔部109的薄片进行折叠处理、装钉处理时,利用挡板117向输送路径110引导薄片,对向堆积部111上排出的薄片进行利用装订器W的装钉处理、利用折叠处理部B的折叠处理。具体地,折叠处理部B例如通过折板112和折叠辊113对被进行了利用订书机W的装钉处理的薄片摞进行弯折,且利用折叠加强辊114进一步增加折线后,利用排出辊115向第三排出托盘116排出被弯折的薄片摞。
图27用于说明利用按压机构D的一系列的压住动作的过渡图。如该图所示,按压机构D例如能够包括按压构件101r、引导构件101g、电机101z、凸轮101x、齿条(rack gaer)101y、电机101m、小齿轮101f、被引导构件101n、以及销101q等。
以下,对按压机构D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电机101z的输出轴安装有凸轮101x,通过旋转驱动电机101z从而凸轮101x旋转。在凸轮101x设置有销101q,该销101q在形成于按压构件101r的101t内滑动。
另外,在按压构件101r还设置有被引导构件101n,该被引导构件101n利用引导构件101g的引导槽能够往返移动地被引导。
因此,如果旋转驱动电机101z,则凸轮101x的销101q也旋转,利用移动的销101q,通过101t驱动力向按压构件101r传送,按压构件101r沿引导构件101g的引导槽往返移动。
另外,在按压构件101r的端部,形成有向与引导构件101g的引导槽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按压方向)延伸的齿条101y。被安装在电机101m的输出轴上的小齿轮101f与该齿条101y啮合,通过旋转驱动电机101m,能够使按压构件101r与引导构件101g一起在齿条101y延伸的方向往返移动。
由利用装订处理被装订的多张薄片构成的薄片摞之后例如利用设置于处理托盘102的未图示的排出构件被排出到第二排出托盘105上。图28是示出从处理托盘102侧观察装订处理部T周围时的简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9是用于说明装订处理部T的胶粘部101的构成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如该图所示,胶粘部101包括胶粘头101a(胶粘单元)、供应管101d、轴(shaft)101c、以及电机101b等。胶粘部101利用在外周面形成有蜗轮的轴101c,以在图29所示的箭头方向能够往返移动地被支撑。轴101c与电机101b的输出轴连接,根据电机101b的旋转驱动而旋转。如此一来,如果电机101b正转,则由于轴101c的蜗轮的作用,胶粘头101a向一方移动,如果电机101b逆转,则由于轴101c的蜗轮的作用,胶粘头101a向另一方移动。
如此一来,利用未图示的泵,经由供应管101d向能够往返移动地被支撑的胶粘头101a供给液状的胶。被供应给胶粘头101a的液状的胶从设置于胶粘头101a的喷嘴101an,向层叠于处理托盘102上的薄片的上表面的希望的区域喷射。这里,例如电机101b、轴101c等相当于“移动机构”。
如上所述,在装订处理部T(胶粘部)中,能够向作为胶粘对象的薄片上的互相不同的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的至少任一个选择性地粘贴。该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事先被设定相对于薄片的位置,例如如后述的图32所示的G11~G15的区域。
此外,这里,作为一个示例,虽然举例说明了装订处理部T被配置在后处理装置1内的如图23所示的位置的构成,但并非限定于此,还能设置在例如开孔部109、折叠处理部B等装置内的其他部分。
图30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具备薄片装订装置的后处理装置1的控制模块的一个示例的图。
如图30所示,后处理装置1,如果说明一部分,则例如包括CPU801、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802、存储器803、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804、胶粘头101a、电机101m、电机101z、电机101b、以及通信接口805等。
ASIC802、存储器803、HDD804、电机101m、电机101b、以及通信接口805等后处理装置1所具备的致动器、传感器类等,通过并行总线、串行总线等通信线能够与CPU801通信连接。
CPU801通过将从例如HDD804、装置外下载的程序装载于存储器803中加以执行,从而控制例如胶粘头101a、电机101m、电机101z、电机101b、以及通信接口805等。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薄片装订装置以及具备其的后处理装置1中,CPU801具有进行薄片装订装置以及具备其的后处理装置1的各种处理的作用,另外具有通过执行被储存在存储器803、HDD804等中的程序而实现各种的功能的作用。此外,当然CPU801能够利用能执行同等的运算处理的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器)代替。另外,HDD804也同样地能够利用例如闪存等存储装置代替。
存储器803能构成为包括例如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DRAM(Dynamic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VRAM(Video RAM:显存)、闪存等,存储器803具有储存在薄片装订装置以及具备其的后处理装置1中利用的各种信息、程序的作用。
<薄片装订装置的详细说明>
接下来,对根据实施方式的薄片装订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31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方式的薄片装订装置中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CPU801(张数信息取得部)从图像形成装置7等取得示出即将作为装订处理的对象的薄片是否是第一张薄片的信息(用于识别各个薄片的信息),该薄片是薄片摞中的第一张薄片时(步骤101,是),判断胶粘头101a是否位于左端(装置背面侧,图23的纸面背侧)(步骤102)。这里的胶粘头101a的位置的判断,可以根据过去的控制履历用CPU801判断,也可以在HDD804等随时记录现在位置,通过将其读出来实现。另外,利用传感器等,能够检测胶粘头101a的位置。
胶粘头101a不位于左端侧(装置背面侧)时(步骤102,否),使胶粘头101a向左端(装置背面侧)移位,返回靠近薄片的角部分的初始位置(步骤103)。之后,CPU801将储存在HDD804的胶粘头101a移动方向标识设定为“从左端侧向右端侧”(步骤104),利用胶粘头101a进行向薄片上表面的胶粘处理(步骤105)。
另一方面,即将作为装订处理的对象的薄片不是第一张薄片时(步骤101,否),CPU801(张数信息取得部)判断胶粘头101a是否位于左端(装置背面侧)(步骤106)。
胶粘头101a位于左端侧(装置背面侧)时(步骤106,是),CPU801将储存在HDD804的胶粘头101a移动方向标识设定为“从左端侧向右端侧”(步骤107),使胶粘头101a向右端侧(装置正面侧)移位一级(步骤108),利用胶粘头101a进行向薄片上表面的胶粘处理(步骤105)。
CPU801判断胶粘头101a是否到达“最大移位位置”(装置正面侧的极限移位位置)(步骤109)。
胶粘头101a到达“最大移位位置”时(步骤109,是),CPU801将储存在HDD804的胶粘头101a移动方向标识设定为“从右端侧向左端侧”(步骤110),使胶粘头101a向左端侧(装置背面侧)移位一级(步骤111),利用胶粘头101a进行向薄片上表面的胶粘处理(步骤105)。
胶粘头101a的移动方向标识为“从左向右”时(步骤112,是),CPU801使胶粘头101a向右端侧(装置正面侧)移位一级(步骤113),利用胶粘头101a进行向薄片上表面的胶粘处理(步骤105)。
另一方面,胶粘头101a的移动方向标识不是“从左向右”时(步骤112,否),CPU801使胶粘头101a向左端侧(装置背面侧)移位1级(步骤114),利用胶粘头101a进行向薄片上表面的胶粘处理(步骤105)。
如此一来,本实施方式的薄片装订装置的CPU801(控制部)通过使胶粘部101a移动,在作为装订处理的对象的多张的薄片摞中的“第一薄片(例如,第一页的薄片)”和与第一薄片不同的“第二薄片(例如,第二页、和除第一页以外的其他页的薄片)”之间,以使胶粘的区域不同(使其移位)地利用胶粘头101a进行胶粘。
另外,这里,CPU801以使在相邻的薄片间(第一薄片和第二薄片)胶粘位置不同的方式驱动控制胶粘头101a。如上所述,通过在相邻的薄片间错开胶粘地点,从而胶粘的厚度可以在相邻且重叠的薄片间连续而不会累积在薄片上的相同位置,能够分散因为胶粘而厚度增加的地点。
图32是示出进行装订处理部T中的胶粘处理时的针对薄片所被定义的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的一个示例的图。
如图32所示,这里的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被划分为组G1~组G3这三组。组G1具有多个胶粘对象区域G11~G15,组G2具有多个胶粘对象区域G21~G25,组G3具有多个胶粘对象区域G31~G35。
如图33所示,CPU801在驱动控制电机101b的同时,例如,装订合计六张的薄片时,针对第一张薄片,使在组G1~组G3中对区域G11、G21以及G31胶粘,针对第二张薄片,使在组G1~组G3中对区域G12、G22以及G32胶粘,针对第三张薄片,使在组G1~组G3中对区域G13、G23以及G33胶粘,针对第四张薄片,使在组G1~组G3中对区域G14、G24以及G34胶粘,针对第五张薄片,使在组G1~组G3中对区域G15、G25以及G35胶粘。CPU801对最后的第六张薄片不进行胶粘,向被胶粘后的第五张薄片上排出第六张薄片后的基础上,利用按压机构D按压上述六张薄片的胶粘部分。
图34是示出以上述步骤向六张薄片进行了胶粘处理时的被装订的薄片摞的截面的样子的图。从该图可知,在薄片的面方向,位于任意的薄片的两面的胶粘区域都在不同位置,没有重叠。
此外,这里,CPU801每次作为胶粘处理的对象的页改变时,以规定的顺序选择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中的任一区域。如此一来,能够使装订位置的胶粘地点保持周期性(规则性),且能够有助于提高装订位置的美观度以及装订强度的稳定性。
如上所述,通过在作为装订处理的对象的薄片摞中使向薄片上胶粘的胶粘位置不同于其他的薄片,从而与向构成薄片摞的所有的薄片上的同一地点胶粘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因为胶粘位置重叠引起的基于胶自身的厚度的胶粘位置附近的厚度的增加。
此外,这里的“使胶粘的区域不同”的意思是指向第一薄片上胶粘的胶粘位置、和向第二薄片上胶粘的胶粘位置不是“完全相同”,例如,如图35所示,第一薄片上的被胶粘的区域的一部分、与第二薄片上的被胶粘的区域有部分重叠的情况也被包括在“使胶粘的区域不同”。即,即使胶粘位置在某种程度上重叠,作为被装订的薄片摞整体,只要与在相同位置重叠胶粘部分的方式相比能够降低厚度就可以。
图36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其他的胶粘方法的图。
在图36所示的示例中,CPU801作为装订处理的对象的多张薄片中的“最初的第一封面页的第一规定薄片(图36示出的页(page)1)”和“最后的第二封面页的前一页的第二规定薄片(图36示出的页5)”,经常向与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中的薄片的角部分最近的胶粘对象区域(此处是虚线圆U所包围的胶粘对象区域G35)胶粘。
通常,作为封皮和封底的封面的薄片,易于从容易施力的角的部分剥离。所以,关于封皮面和封底面,通过经常在薄片的角部分胶粘,从而防止从封皮面和封底面的角部分剥离。
图37是用于说明根据作为装订处理对象的薄片摞的薄片张数来变更胶粘位置的控制的流程图。
如图37所示,CPU801(张数信息取得部)从图像形成装置7等取得示出构成利用胶粘装订的薄片摞的薄片张数的信息(步骤201)。
所取得的张数信息所示的薄片张数在规定张数(此处为四张)以下时(步骤202,否),CPU801使第一薄片(例如,第一页的薄片)上的胶粘的胶粘对象区域、和第二薄片(例如,第二页或者除第一页以外的其他页的薄片)上的胶粘的胶粘对象区域在薄片上的相同位置(步骤203),然后结束。
如上所述,当装订能够忽略利用胶粘的厚度的增加的影响的程度的张数少的文件时,为了稳定的装订处理和提高美观度,可以在薄片的同一地点进行胶粘。
另外,CPU801所取得的张数信息所示的薄片张数越多,越增加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的区域数量。具体地,例如,当构成作为装订处理的对象的薄片摞的薄片张数是四张或者五张时(步骤204,否),如图38所示,各个组G1′~组G5′中的三种胶粘对象区域分别以规定的顺序围绕的方式被胶粘(步骤205),然后结束。
另外,CPU801例如当构成作为装订处理的对象的薄片摞的薄片张数是六张以上时(步骤204,是),如图33所示,各个G1组~G3组中的五种胶粘对象区域分别以规定的顺序围绕的方式被胶粘(步骤206),然后结束。
文件装订的张数越多,对在相同地点胶粘的厚度的影响度越高。
因此,当装订张数多时,以使胶粘位置不重叠的方式尽量增加胶粘对象地点,当装订张数少时,容许减少胶粘对象地点的数量。
图39是用于说明根据进行向薄片摞的装订处理的位置来变更胶粘位置的控制的流程图。
如图39所示,CPU801(装订位置信息取得部)取得从图像形成装置7所取得的“示出将薄片上的哪个位置作为装订位置的装订位置信息”(步骤301)。该信息例如由用户在图像形成装置7的控制面板、向图像形成装置7发送印刷命令的个人计算机(PC)等外部机器上的打印驱动上等设定。
作为此处的装订位置的种类,能够列举例如下几种。
(1)沿长边或者短边在多个地点装订,
(2)装订薄片的角部,
(3)沿与通过薄片的中央的任一条边平行的线装订,
CPU801根据所取得的装订位置信息,沿薄片的任一边(例如长边)在多个地点装订时(步骤302,是),胶粘第一薄片(例如,第一页的薄片)上的胶粘对象区域使其相对于第二薄片(例如,第二页或者除第一页以外的其他页的薄片)上的胶粘对象区域在该边(例如长边)的方向上不同(步骤303),然后结束。
沿任一边在多个地点装订薄片摞时,根据作为胶粘处理的对象的文件的种类,会出现设置于作为胶粘处理的对象的边附近的空白少的情况。此时,如果在与该边正交的方向上错开在第一薄片上的胶粘位置和在第二薄片上的胶粘位置,则担心会导致胶越过空白附着到文件的内容部分。
因此,在沿任一边的多个地点装订薄片摞时,通过在该边的方向上错开胶粘对象区域,从而能够回避越过文件的空白而胶粘的现象。
另外,CPU801根据所取得的装订位置信息,按照将薄片上的任意位置作为装订位置,变更使第一薄片(例如,第一页的薄片)上的胶粘对象区域相对于第二薄片(例如,第二页或者除第一页以外的其他页的薄片)上的胶粘对象区域错开的方向。
具体地,根据所取得的装订位置信息而判断出装订薄片的角部分时(步骤304,是),CPU801分别在正交的两条边(短边和长边)各个的方向上错开胶粘对象位置(步骤305),然后结束。具体地,如图40所示,CPU801以在正交的两个轴方向位置被错开的胶粘对象区域Gs1~Gs4按顺序围绕的方式,以页为单位错开胶粘位置。图41是示出在以图40所示的规则边错开胶粘位置边进行六张薄片的装订处理的情况下的胶粘示例的图。
如上所述,在胶粘沿薄片的边排列的多个胶粘对象区域、和胶粘薄片的角部分附近时,通过改变在第一薄片上的胶粘对象区域相对于在第二薄片上的胶粘对象区域的错开方式,从而能够根据其装订方法实现合适的胶粘。
即,例如用户指定在薄片的角部附近装订时,该用户阅读如上述地被装订的薄片时,通常,边斜着翻页边读。此时,如果相对于第二薄片上的胶粘对象区域向边方向错开第一薄片上的胶粘对象区域,则担心在边方向上长的区域被胶粘的部分会阻碍斜着翻页。因此,通过例如当在薄片的角部附近装订时,使错开胶粘对象区域的方向不向指定的边方向偏移,当在被排列于指定的边方向的多个装订位置装订时,使胶粘对象区域向该指定的边方向错开,从而用户在阅读装订处理完成的薄片摞时不会产生不便。
此外,根据所取得的装订位置信息判断出既不是沿薄片的边方向在多个地点装订的装订方法也不是在角部分装订的装订方法时(步骤304,否),CPU801例如判断为上述(3)的装订方法,以在与通过薄片的中央且与任一边平行的方向错开胶粘位置的方式胶粘。
此外,进行用图40和图41所示的式样的胶粘时的结构,例如可以考虑如图42所示地追加与胶粘头101a一体移动的胶粘头101a′等。如此一来,根据需要,不仅在轴101c延伸的滑动方向,而且在与该轴101c正交的方向(图42的y方向),也能够以薄片为单位错开胶粘位置。
当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后述的图25所示,利用齿条/小齿轮机构,通过采取能够向y轴方向移动胶粘部101其本身的构成,能够实现胶粘位置在y轴方向的移位。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与任意的页的两面接触的胶粘位置,虽然设定了在薄片的面方向的位置不同,但并非限定于此,例如,如图43所示,通过采取以多页为单位变更胶粘位置的构成,从而能够容许胶粘位置一定程度的重叠,同时在整体上进行胶粘位置的分散。以上述规则变更胶粘位置时,由于作为薄片摞整体,胶粘位置被分散,所以也能够实现减轻胶粘部分的厚度的不好影响。图44是在以图43所示的规则边错开胶粘位置边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的薄片摞的截面。
上述的在薄片装订装置中的处理的各个动作通过使CPU801执行储存在存储器801的薄片装订程序而实现。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七实施方式是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示例,在第七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个胶粘头这一点与第六实施方式的构成不同。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有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说明省略。
图45是用于说明装订处理部中的胶粘部的其他构成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薄片装订装置中,与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分别对应地配置有多个胶粘单元601。如此一来,通过采取最初安装有多个胶粘单元的构成,从而能够提高在薄片上的多个地点胶粘时的工作效率。
另外,如图45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胶粘单元601,设置有卡合部601x(图46)的底座被构成为可以装卸,保养时的交换作业等变容易。
而且,设置有卡合部601x的底座利用固定于外壳606的轴602,能够在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的排列方向上滑动。像这样能够滑动地被支撑的胶粘单元601利用被架设在安装在电机605的驱动轴的滑轮603的带604,从而能够在轴602的延伸方向上往返移动。
当然,利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的薄片装订装置,也可以进行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利用CPU801的装订位置的控制。
此外,作为用图40和图41中所示的式样进行胶粘时的结构,例如,能够列举图47所示的示例。图47中,作为一个示例,在外壳606的侧面(与y轴平行的侧面)上形成齿条,利用安装在电机607的输出轴的小齿轮607P使外壳606在y轴方向移位。电机607能够利用例如CPU801被驱动控制。
如此一来,根据需要,不仅在轴602延伸的滑动方向,在与该轴602正交的方向(图47的y方向),也能够以薄片为单位错开胶粘位置。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向薄片进行胶粘的胶粘单元并非限定于喷射液状的胶,能够列举如下几种的其他方式。
(1)在两面附有胶的两面胶带的粘贴,
(2)糊状的胶的涂敷,
(3)液状的胶的涂敷,
(4)棒状的胶的涂敷,
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根据作为装订处理的对象的薄片摞的薄片张数、进行装订处理时的薄片上的装订位置等,变更胶粘的地点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根据用图像形成装置7在薄片上形成的图像的内容(空白的设定信息等),变更胶粘的对象区域的错开方法。
此外,个别地说明的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并非各个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构成单体,在不产生技术矛盾的范围内,当然能够对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内的任意的实施方式进行组合然后实施。
另外,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列举了针对薄片的上表面进行胶粘的情况的示例,但是作为结果只要在作为装订处理的对象的薄片摞的各个薄片之间以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规则进行胶粘就可以。不限定于在薄片的上表面胶粘的构成,也能采用在薄片的下面胶粘的构成。
而且,在构成薄片装订装置以及具备其的后处理装置的计算机中,能够提供执行上述各个动作的程序作为薄片装订程序。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将用于实现实施发明的功能的该程序事先储存在设置于装置内部的存储区域的情况,不限定于此,可以从网络向装置下载相同的程序,也可以将储存在计算机能够读取的存储介质中的相同的程序安装到装置。作为存储介质,只要是能够存储程序且计算机能够读取的存储介质就可以,形式不限。具体地,作为存储介质,能够列举例如ROM、RAM等计算机内置的内部存储装置,CD-ROM、软盘、DVD盘、磁光盘、IC卡等可移动存储介质,保持计算机程序的数据库、或者其他的计算机及其数据库、电路上的传播介质等。另外通过像这样事先安装、下载取得的功能也可以与装置内部的OS(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等合作从而实现其功能。
此外,程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是动态生成的执行模块。
另外,当然也可以用ASIC电路执行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通过使CPU、MPU执行程序而被实现的各种处理中的至少一部分。
[第六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的符号说明]
T 装订处理部                B折叠处理部
W 装订器                    109 开孔部
801 CPU                     802 ASIC
803 存储器                  804 HDD
101m 电机                   101b 电机
805 通信接口                1 后处理装置。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例如以下构成的薄片后处理装置。
[1]一种薄片装订装置,利用胶粘多张薄片进行装订,其包括:胶粘部,能够选择地胶粘作为胶粘对象的薄片上的相互不同的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的至少任一个;以及控制部,在作为装订处理的对象的所述多张薄片中的第一薄片和与所述第一薄片不同的第二薄片之间,以使胶粘的区域不同的方式进行利用所述胶粘部的胶粘。
[2]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薄片装订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薄片与第二薄片是相邻的薄片。
[3]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薄片装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订位置信息取得部,该装订位置信息取得部取得示出将薄片上的任一位置作为装订位置的装订位置信息,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装订位置信息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沿薄片的任一边在多个地点装订时,胶粘以使所述第一薄片上的胶粘对象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二薄片上的胶粘对象区域在所述边的方向不同。
[4]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薄片装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装订位置信息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按照将薄片上的任一位置作为装订位置,变更使所述第一薄片上的胶粘对象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二薄片上的胶粘对象区域错开的方向。
[5]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薄片装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每次改变作为胶粘处理的对象的页时,以规定的顺序选择所述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中的任一区域。
[6]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薄片装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张数信息取得部,该张数信息取得部取得示出构成利用胶粘装订的薄片摞的薄片张数的信息,所述控制部用所述张数信息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所示的薄片张数越多,越增加所述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的区域数。
[7]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薄片装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张数信息取得部,该张数信息取得部取得示出构成利用胶粘装订的薄片摞的薄片张数的信息,所述控制部用所述张数信息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所示的薄片张数是规定张数以下时,将所述第一薄片上的胶粘的胶粘对象区域和所述第二薄片上的胶粘的胶粘对象区域设定为薄片上的相同位置。
[8]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薄片装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作为装订处理的对象的多张薄片中的最初的第一封面页的第一规定薄片和最后的第二封面页的前一页的第二规定薄片,经常向与所述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中的薄片的角部最近的胶粘对象区域胶粘。
[9]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薄片装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粘部包括与所述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分别对应地被配置的多个胶粘单元。
[10]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薄片装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粘部包括:胶粘单元,向薄片上进行胶粘;以及移动机构,支撑所述胶粘单元能够在所述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所排列的方向移动。
[11]一种薄片装订处理装置的薄片装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装订处理装置包括能够选择地胶粘作为胶粘对象的薄片上的相互不同的多个规定的胶粘对象区域的至少任一个的胶粘装置,利用胶粘装订多张薄片,在所述薄片装订方法中,取得用于识别作为胶粘对象的所述多张薄片的各个薄片的信息,在作为装订处理的对象的所述多张薄片中的第一薄片和与所述第一薄片不同的第二薄片之间,以使胶粘的区域不同的方式进行利用所述胶粘部的胶粘。

Claims (10)

1.一种薄片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涂敷部,对从图像形成装置输送的薄片涂敷粘结剂;以及
加压部,对所述涂敷部涂敷了粘结剂的薄片摞进行加压,使薄片彼此粘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打孔头,对薄片开孔;
电机;以及
驱动机构,根据所述电机的旋转,使所述打孔头在对薄片穿孔的位置和从薄片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往返移动,且使所述涂敷部在向薄片涂敷粘结剂的位置和从薄片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以与所述打孔头不同的相位往返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片后处理装置包括位于所述涂敷部的薄片输送方向下游的输送辊,
所述涂敷部在沿与薄片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薄片的部位,向除所述输送辊接触的区域以外的区域涂敷所述粘结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片后处理装置包括位于所述涂敷部的薄片输送方向下游的输送辊,
所述涂敷部在沿与薄片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薄片的部位,向所述输送辊接触的区域内涂敷粘结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是压敏粘结剂,
所述涂敷部在薄片的输送方向上的中央部分,沿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涂敷粘结剂,
所述薄片后处理装置包括:
堆积部,涂敷有粘结剂的薄片堆叠于所述堆积部;
薄片折叠辊对,位于所述堆积部的薄片输送方向下游;
折板,将层叠于所述堆积部的薄片压入所述薄片折叠辊对的夹部以折叠薄片;以及
折叠加强辊对,夹压通过所述薄片折叠辊对的被折弯的薄片摞,从而使涂敷到薄片的折痕部的粘结剂产生粘结力,使薄片的折痕部彼此粘结。
6.一种薄片后处理方法,其是薄片处理装置中的薄片处理方法,所述薄片处理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所述薄片处理装置包括的涂敷部,对从图像形成装置输送的薄片涂敷粘结剂;以及
对涂敷了粘结剂的薄片摞进行加压,使薄片彼此粘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片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所述薄片处理装置包括打印头对薄片开孔;以及
所述薄片处理装置包括的驱动机构根据电机的旋转,使所述打孔头在对薄片穿孔的位置和从薄片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往返移动,且使所述涂敷部在向薄片涂敷粘结剂的位置和从薄片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以与所述打孔头不同的相位往返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薄片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片后处理装置包括位于所述涂敷部的薄片输送方向下游的输送辊,
通过所述涂敷部,在沿与薄片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薄片的部位,向除所述输送辊接触的区域以外的区域涂敷所述粘结剂。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薄片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片后处理装置包括位于所述涂敷部的薄片输送方向下游的输送辊,
通过所述涂敷部,在沿与薄片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薄片的部位,向所述输送辊接触的区域内涂敷粘结剂。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是压敏粘结剂,
在薄片的输送方向上的中央部分,沿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涂敷粘结剂。
CN201410236083.4A 2013-08-30 2014-05-29 薄片后处理装置及薄片后处理方法 Pending CN1044181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0290 2013-08-30
JP2013180290A JP5841105B2 (ja) 2013-08-30 2013-08-30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18152A true CN104418152A (zh) 2015-03-18

Family

ID=52698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36083.4A Pending CN104418152A (zh) 2013-08-30 2014-05-29 薄片后处理装置及薄片后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41105B2 (zh)
CN (1) CN10441815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1072A (zh) * 2015-04-30 2018-01-02 Gradco日本株式会社 装订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75283A1 (ja) * 2015-04-30 2016-11-03 グラドコ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製本システ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4511A (zh) * 2008-11-12 2010-06-16 株式会社东芝 折叠处理装置和方法、使用折叠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115995A (ja) * 2009-12-02 2011-06-16 Shoei Machinery Mfg Co Ltd 小冊子に対する入紙及びその形成方法
CN102307733A (zh) * 2008-12-08 2012-01-04 株式会社迅宝 装订系统、装订用的上胶装置以及胶片
JP2012113010A (ja) * 2010-11-22 2012-06-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202744075U (zh) * 2011-06-20 2013-02-20 株式会社东芝 薄片处理装置
CN102963762A (zh) * 2011-08-29 2013-03-13 株式会社东芝 薄片处理装置、薄片处理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130019A (zh) * 2011-11-29 2013-06-05 株式会社东芝 片材处理装置
CN103167951A (zh) * 2010-10-26 2013-06-19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封口信件制作装置及信封用纸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95798A (ja) * 1988-02-18 1989-11-29 Ricoh Co Ltd ステープラー
JP2000016682A (ja) * 1998-07-06 2000-01-18 Ricoh Co Ltd 後処理装置
JP2001328763A (ja) * 2000-05-19 2001-11-27 Konica Corp 糊塗布方法、糊塗布装置、糊付け製本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37478A (ja) * 2001-05-14 2002-11-27 Konica Corp 糊付け製本方法、糊付け製本装置
JP2003266968A (ja) * 2002-03-15 2003-09-25 Ricoh Co Ltd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12153532A (ja) * 2011-01-24 2012-08-16 Toshiba Corp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シート折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4511A (zh) * 2008-11-12 2010-06-16 株式会社东芝 折叠处理装置和方法、使用折叠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07733A (zh) * 2008-12-08 2012-01-04 株式会社迅宝 装订系统、装订用的上胶装置以及胶片
JP2011115995A (ja) * 2009-12-02 2011-06-16 Shoei Machinery Mfg Co Ltd 小冊子に対する入紙及びその形成方法
CN103167951A (zh) * 2010-10-26 2013-06-19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封口信件制作装置及信封用纸
JP2012113010A (ja) * 2010-11-22 2012-06-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202744075U (zh) * 2011-06-20 2013-02-20 株式会社东芝 薄片处理装置
CN102963762A (zh) * 2011-08-29 2013-03-13 株式会社东芝 薄片处理装置、薄片处理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130019A (zh) * 2011-11-29 2013-06-05 株式会社东芝 片材处理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1072A (zh) * 2015-04-30 2018-01-02 Gradco日本株式会社 装订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48197A (ja) 2015-03-16
JP5841105B2 (ja) 2016-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18153A (zh) 薄片后处理装置及薄片后处理方法
CN106966223B (zh) 片材装订装置以及片材装订方法
JP4424362B2 (ja) 製本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9850665A (zh) 纸张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纸张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9725274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sheets with an adhesive
US20180029401A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that binds sheets with an adhesive
CN104418152A (zh) 薄片后处理装置及薄片后处理方法
JP6349216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609538B2 (ja) 切欠き形成装置、製本装置及び製本システム
US8505897B2 (en) Z-fold signature finishing system and printer
JP2009279776A (ja) 切欠き形成装置、製本装置及び製本システム
JP2009061696A (ja) アルバム製本方法及びアルバム製本装置
JP4349404B2 (ja) 製本システム、製本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18492A (ja) 製本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3305968A (ja) 多種帳票対応の製本装置
US8505898B2 (en) Method for making a Z-fold signature
US20120306141A1 (en) Z-fold signature media
JP2011020432A (ja) シートの集積方法及び装置
JP5764961B2 (ja) 冊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冊子の製造装置
JP2010221678A (ja) 冊子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JP2011153005A (ja) 枚葉シートの集積方法及び装置
JP2022138363A (ja) 製本装置
JP6522405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23994A (ja) 切欠き形成装置、製本装置及び製本システム
JP2011073292A (ja) 冊子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