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12732A - 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及其安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及其安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12732A
CN104412732A CN201380034873.8A CN201380034873A CN104412732A CN 104412732 A CN104412732 A CN 104412732A CN 201380034873 A CN201380034873 A CN 201380034873A CN 104412732 A CN104412732 A CN 1044127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component
tape handling
handling unit
unit
class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487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12732B (zh
Inventor
大山和义
柳田勉
狩野良则
大西圣司
小野哲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High Tech Instrum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High Tech Instrum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High Tech Instrument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127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127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127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127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0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 H05K3/301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by means of a mounting stru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124On flat or curved insulated base, e.g., printed circuit, etc.
    • Y10T29/4913Assembling to base an electrical component, e.g., capacitor,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 Y10T29/53174Means to fasten electrical component to wiring board, base, or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向元件供给单元安装适当的带处理单元并将适当的电子元件安装到基板上。控制装置(70)判定是否需要带处理单元(28)的类别的确认,当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类别的确认时,进行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类别的识别处理。并且,进行该类别的识别处理而控制装置(70)判定该带处理单元(28)可处理的电子元件与供料器基体的元件配置编号的电子元件是否一致,当判定为一致时,以利用吸附嘴(7)进行收纳带CX内的电子元件D的取出动作的方式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及其安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元件供给单元并将从所述元件供给单元取出的电子元件向基板上安装的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及电子元件的安装装置,所述元件供给单元能够拆装地安装有带处理单元,所述带处理单元具备:将覆盖收纳带的收纳部的盖带伴随着该收纳带的行进而沿着行进方向依次切断的切割器;在由该切割器将所述盖带切开的状态下为了通过元件取出用具将向元件取出位置供给的所述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取出而开设的取出用开口。
背景技术
以往的元件供给单元例如专利文献1等公开的那样,对应于在收纳带中收纳的电子元件的尺寸,按照该尺寸而制作不同种类的元件供给单元。因此,可想到在元件供给单元的单元主体上使带处理单元能够拆装的情况。该带处理单元具备将覆盖收纳带的收纳部的盖带伴随着该收纳带的行进而沿着行进方向依次切断的切割器、及在通过该切割器将所述盖带切开的状态下为了通过元件取出用具将向元件取出位置供给的所述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取出而开设的取出用开口,希望将该带处理单元设为能够拆装的元件供给单元的出现。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747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当将所述带处理单元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所述元件供给单元时,存在不适当地安装所述带处理单元的可能性,当该不适当地安装所述带处理单元时,产生在基板上不适当地安装电子元件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向元件供给单元安装适当的带处理单元并将适当的电子元件安装在基板上。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因此,第一发明涉及一种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具备元件供给单元,并将从所述元件供给单元取出的电子元件安装到基板上,所述元件供给单元使通过覆盖收纳带的收纳部的盖带而封闭在所述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露出而向元件取出位置供给,且能够拆装地安装有带处理单元,所述带处理单元具备为了通过元件取出用具将所供给的所述电子元件取出而开设的取出用开口,所述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的特征在于,
判定是否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
当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进行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识别处理,
进行该类别的识别处理而判定该带处理单元可处理的电子元件与所述供料器基体的元件配置编号的电子元件是否一致,
当判定为一致时,利用所述元件取出用具进行电子元件的取出动作。
第二发明以第一发明的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处理单元具备切割器,该切割器伴随着所述收纳带的行进而沿着行进方向将所述盖带依次切断并切开从而使所述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露出。
第三发明以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在判定是否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
当所述收纳带向所述元件供给单元搭载之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取出且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进行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识别处理。
第四发明以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在判定是否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
当所述收纳带向所述元件供给单元搭载之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取出且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进行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识别处理。
第五发明以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在判定是否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
当所述元件供给单元的异常发生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D取出且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进行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识别处理。
另外,第六发明涉及一种电子元件的安装装置,具备元件供给单元,并将从所述元件供给单元取出的电子元件安装到基板上,所述元件供给单元使通过覆盖收纳带的收纳部的盖带而封闭在所述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露出而向元件取出位置供给,且能够拆装地安装有带处理单元,所述带处理单元具备为了通过元件取出用具将所供给的所述电子元件取出而开设的取出用开口,所述电子元件的安装装置的特征在于,设置有:
第一判定单元,判定是否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
执行单元,当由该第一判定单元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执行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识别处理;
第二判定单元,由该执行单元进行类别的识别处理而判定该带处理单元可处理的电子元件与所述供料器基体的元件配置编号的电子元件是否一致;及
控制单元,当判定为一致时,以利用所述元件取出用具进行电子元件的取出动作的方式进行控制。
第七发明以第六发明的电子元件的安装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处理单元具备切割器,所述切割器伴随着所述收纳带的行进而沿着行进方向将所述盖带依次切断并切开从而使所述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露出。
第八发明以第六发明或第七发明的电子元件的安装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执行单元当所述收纳带向所述元件供给单元搭载之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取出且由所述第一判定单元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执行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识别处理。
第九发明以第六发明或第七发明的电子元件的安装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执行单元当所述元件供给单元向所述供料器基体的装拆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取出且由所述第一判定单元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执行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识别处理。
第十发明以第六发明或第七发明的电子元件的安装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执行单元当所述元件供给单元的异常发生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取出且由所述第一判定单元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执行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识别处理。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向元件供给单元安装适当的带处理单元并将适当的电子元件安装到基板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电子元件安装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收纳带的立体图。
图3中,图3(a)表示大元件用的收纳带,图3(b)表示小元件用的收纳带。
图4是元件供给单元的简要侧视图。
图5是元件供给单元的简要俯视图。
图6是型号“W8S”的带处理单元的俯视图。
图7是包含图6的型号“W8S”的带处理单元的元件供给单元的X-X剖视图。
图8是图7的从A位置进行了纵向剖切的图。
图9是图7的从B位置进行了纵向剖切的图。
图10是图7的从C位置进行了纵向剖切的图。
图11是图7的从D位置进行了纵向剖切的图。
图12是图7的从E位置进行了纵向剖切的图。
图13是图7的从F位置进行了纵向剖切的图。
图14是图7的从G位置进行了纵向剖切的图。
图15是型号“W8LL”的带处理单元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带处理单元的类别判别用识别信息的图。
图17与图11同样是从D位置进行了纵向剖切的图。
图18与图12同样是从E位置进行了纵向剖切的图。
图19是表示带处理单元的型号与对象电子元件之间的关系表的图。
图20是电子元件安装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21是表示操作面板的图。
图22是表示关于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自动对照的流程图的图。
图23是表示关于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的需要与否判定的流程图的图。
图24是表示安装数据的图。
图25是表示元件配置信息的图。
图26是表示元件库数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作为电子元件安装装置1的俯视图的图1,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将元件供给装置3A、3B、3C、3D分成四个块而在电子元件安装装置1的装置主体2上的前部及后部排列设置多个。
所述各元件供给装置3A、3B、3C、3D在作为安装台的台车台的供料器基体上排列设置多个元件供给单元5,并以使元件供给侧的前端部面向作为基板的印制基板P的搬运通路的方式经由连结用具能够拆装地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2,当台车台正规地安装于装置主体2时,向搭载于台车台的元件供给单元5供给电源,而且解除连结用具并拉拽把手时,通过设置在下表面的脚轮能够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从所述供料器基体拔下元件供给单元5而解除与电源连接的连接器彼此的连接的情况下,切断向该元件供给单元5的供给电源,后述的控制装置70能够检测该切断状态,而且反之在向所述供料器基体插入并安装元件供给单元5而将所述连接器彼此连接时,向该元件供给单元5供给电源,后述的控制装置70能够检测该供给状态。
各元件供给装置3A、3B、3C、3D以使元件供给侧的前端部面向安装头6的元件取出区域即元件吸附取出位置PU的方式设置。
并且,在跟前侧的元件供给装置3B、3D与里侧的元件供给装置3A、3C之间,设有构成对作为基板的印制基板P进行搬运的基板搬运装置8的供给输送设备、第一定位部、中间输送设备、第二定位部及排出输送设备。
所述供给输送设备将从上游接受到的印制基板P向第一定位部搬运,在该各定位部向由未图示的定位机构定位后的基板P上安装电子元件,之后,向中间输送设备搬运,在第二定位部利用定位机构将从该中间输送设备接受到的印制基板P进行定位而安装电子元件,之后,向排出输送设备搬运,之后向下游侧装置搬运。
在Y方向上利用Y轴驱动电动机11而沿着导轨9移动的各梁10上,设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即X方向利用X轴驱动电动机13而移动的安装头6,在该安装头6上设有多个作为元件取出用具的吸附嘴7。并且,在所述安装头6上搭载有用于使所述吸附嘴7上下移动的上下轴驱动电动机14,而且搭载有用于绕着铅垂轴旋转的θ轴驱动电动机15。因此,安装头6的吸附嘴7沿X方向及Y方向能够移动,绕铅垂轴能够旋转,且能够上下移动。
4是印制基板P的位置识别用的基板识别相机,固定于所述安装头6,拍摄在所述印制基板P上带有的定位标记。12是元件识别相机,关于电子元件相对于吸附嘴7位置错动多少地吸附保持、XY方向及旋转角度,为了进行位置识别而拍摄电子元件。
基于作为收纳带CX的立体图的图2,对收纳带CX进行说明。该收纳带CX在载带Ca上每隔规定间隔形成的收纳凹部Cb内收纳电子元件D,以覆盖所述收纳凹部Cb的方式将盖带Cc粘接于载带Ca上。而且,在所述载带Ca上每隔规定间隔形成有传送孔Cd。
进而,如图3所示,盖带Cc的粘接部Ce(在收纳凹部Cb的左右粘接(热粘)固定盖带Cc的部分)根据所装填的电子元件的尺寸而其位置不同。即,该图3(a)(图3的左部)及(b)(图3的右部)所示的收纳带CX均是8mm宽的纸带,但是图3(a)是大元件用的收纳带CX,所述收纳凹部Cb也大,因此沿着行进方向涂敷的粘接部Ce也位于更外侧,而且图3(b)是小元件用的收纳带CX,所述收纳凹部Cb也小,因此粘接部Ce也位于更内侧。
接着,基于作为所述元件供给单元5的简要侧视图的图4及作为所述元件供给单元5的简要俯视图的图5,简单说明在供料器基体上排列设置的元件供给单元5的结构。首先,元件供给单元5具备带导入机构,该带导入机构将卷绕在旋转自如地安装的收纳带卷盘上的状态的收纳带CX经由引导通路导入。
该带导入机构包括:DC电动机17,是带导入驱动源,且作为在其输出轴16上具备齿轮18的导入电动机;第一链轮23,具备与在旋转轴20的中间部设置的蜗杆21啮合的蜗轮22,并且在其外周部形成的带传送齿与形成于收纳带CX的传送孔Cb啮合而传送该收纳带CX,该旋转轴20设有与所述齿轮18啮合的齿轮19,该收纳带CX由带按压构件24从上方按压。25是第一检测传感器,且是对导入到所述元件供给单元5内的所述收纳带CX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27是第二链轮,担任着向能够拆装于所述元件供给单元5的带处理单元28的收纳带CX的供给动作。29是第三链轮,以利用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切割器30将所述收纳带CX的盖带Cc切开的方式用于使所述收纳带CX前进移动。
32是伺服电动机,在设于其输出轴33上的滑轮与设于旋转轴34的滑轮之间张设皮带35,当所述伺服电动机32正转时,经由输出轴33及皮带35而使旋转轴34旋转。
因此,当所述旋转轴34进行间歇旋转时,具备与在该旋转轴34的中间部设置的各蜗杆37、38啮合的蜗轮39、40的所述第二链轮27、第三链轮29分别进行间歇旋转。即,在第二链轮27、第三链轮29的外周部形成的带传送齿与在通过抑制件43从上方按压的收纳带CX上形成的传送孔Cb啮合,当所述旋转轴34旋转时,第二链轮27及第三链轮29旋转,能够间歇地传送收纳带CX。
44是第二检测传感器,是对所导入的所述收纳带CX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并且,在向所述元件供给单元5装填收纳带CX时,考虑到从所述第一链轮23向第二链轮27的各带传送齿嵌合收纳带CX的传送孔Cd时(速度差产生的接缝)的游隙损失、即不立即嵌合而滑动且不久之后嵌合的情况,为了可靠地掌握收纳带CX前端位置,在第二链轮27与第三链轮29之间配置第二检测传感器44,在进行收纳带CX的前端检测时以减速之后停止的方式进行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链轮23与第二链轮27的间隔大,因此由于收纳带CX的各传送孔Cd的累积的间距误差而对两链轮23、27的带传送齿的嵌合动作造成影响,因此第一链轮23的转速成为比第二链轮27的转速稍慢的低速旋转。进而,为了减少对收纳带CX的传送位置精度造成影响的传送孔Cd的变形,而第一链轮23的带传送齿形状采用圆齿状的形状,将传送孔Cd保持初期状态而不变形地向前方的第二链轮27、第三链轮29搬运。
另外,第二链轮27与第三链轮29极力接近配置,设为不产生累积间距误差的影响的跨距,并且以担负带处理顺序所需的加减速控制、速度控制、转矩控制的方式如前述那样采用伺服电动机32并设为由同一驱动源产生的动作。
接着,关于小元件用的后述的型号“W8S”的所述带处理单元28,基于图6至图14进行说明。首先,向元件供给单元5搬运收纳带CX的引导滑槽50利用固定螺栓26而固定于单元主体5A,以从上方将在该引导滑槽50上滑动而被搬运的收纳带CX向该引导滑槽50被始终按压而避免在收纳带CX的传送时收纳带CX上下移动的方式,以避免收纳带CX的传送孔Cd从第二链轮27及第三链轮29的带传送齿脱离的方式,使所述抑制件43发挥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由所述固定螺栓26进行的将所述引导滑槽50向单元主体5A的固定如下所述地进行:经由在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上表面开设的贯通孔41,或者经由在所述抑制件43开设的贯通孔42及所述贯通孔41而插入工具来拧入所述固定螺栓26的头部。
在此,详细说明所述抑制件43时,该抑制件43的截面呈大致コ字形状,在抑制件43的上表面43A开设有安装用开口52,所述带处理单元28上表面的一部分即凸部28A以从下方嵌入的状态安装在该安装用开口52内。
这种情况下,在避开安装用开口52的所述抑制件43的上表面43A开设各两个定位用开口54及安装孔55,将在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上表面形成的各定位用凸部56嵌合于所述抑制件43的上表面的各定位用开口54并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使在所述定位用凸部56的附近开设的各螺丝孔57与各安装孔55一致而各固定螺丝58在贯通了各安装孔55的状态下与各螺丝孔57螺合,从而所述带处理单元28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所述抑制件43(参照图7、图8及图14)。
另外,在所述抑制件43的两侧面43B、43C间,以连结两侧面43B、43C的方式设置支撑销60,在该支撑销60与形成于所述引导滑槽50的水平面50A上的收纳凹部50B之间设置弹簧61,通过该弹簧61的作用力将所述引导滑槽50上的收纳带CX从上方向该引导滑槽50始终按压,以避免收纳带CX的传送孔Cd从所述第二链轮27及第三链轮29的带传送齿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当解除所述固定螺丝58向所述螺丝孔57的螺合,将该固定螺丝58从安装孔55拔出,克服所述弹簧61的作用力而将所述抑制件43向上方压起时,所述带处理单元28上表面的凸部从所述安装用开口52脱离,从而能够从所述抑制件43的前方将所述带处理单元28一边拉出一边拆下。
因此,能够取代小元件用的型号“W8S”而将图15所示的型号“W8LL”的带处理单元28固定于所述抑制件43。即,从所述抑制件43的前方朝向型号“W8LL”的带处理单元28的下方插入,将在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上表面形成的各定位用凸部56嵌合并定位于所述抑制件43的上表面的各定位用开口54的状态下,使在所述定位用凸部56的附近开设的各螺丝孔57与各安装孔55一致,各固定螺丝58在贯通了各安装孔55的状态下与各螺丝孔57螺合,能够向所述抑制件43安装该型号“W8LL”的带处理单元28。
因此,由于能够将不同种类的带处理单元28向元件供给单元5拆装,因此能够共用元件供给单元5,从而管理容易,能够实现管理成本的减少,并能够实现管理保管空间的削减。
需要说明的是,图3(a)的大元件用的收纳带CX由于收纳凹部Cb也大,因此沿着行进方向涂敷的粘接部Ce也位于更外侧,如图17及图18所示,与小元件用的型号“W8S”的带处理单元28相比,大元件用的“W8LL”的带处理单元28若不增多盖带Cc的打开量则无法由电子元件D和吸附嘴7取出,因此成为打开角度也变大的引导面64A。
另外,在所述带处理单元28开设开口63,经由所述开口63能够观察到将供给的收纳带CX的盖带Cc沿着行进方向伴随着其行进而逐渐切开的切割器30(参照图6、图9)。并且,伴随着该收纳带CX的行进而盖带Cc由切割器30逐渐切开(图9及图10),但是在切开之后,以使盖带Cc的开口端部(切开的左右的端部)成为最高高度地点的方式,即,以将盖带Cc向左右分开而向上方压开的方式进行引导的引导面64朝向行进方向在左右分别形成(参照图11)。
此外,在所述带处理单元28开设具有比电子元件D大的平面面积的元件取出开口65(参照图6及图12),沿着所述引导面64在比收纳于收纳凹部Cb内的电子元件D的宽度更宽地打开的元件吸附取出位置PU处,收纳凹部Cb完全露出,因此,收纳于收纳凹部Cb的电子元件D露出。并且,设于安装头6的吸附嘴7能够经由所述元件取出开口65吸附并取出所述收纳凹部Cb内的电子元件D。
但是,在形成有该所述元件取出开口65的部位无法形成所述各引导面64,但是在比所述元件取出开口65靠行进方向的前方再次在左右形成引导面64(参照图6),不久之后不会形成该引导面64(图12至图14)。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带处理单元28设有类别判别用的信息识别部66,该信息识别部66包括电子元件安装装置1的作业者识别用的信息识别部67和电子元件安装装置1的信息识别部68。作业者识别用的信息识别部67刻印有其型号例如“W8S”等,以使作业者目视而能够识别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种类。而且,如图16所示,电子元件安装装置1的信息识别部68是使用了4个圆点的二值化信息(位),即以能够识别黑色圆圈的印字为0~15的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类别(种类)的方式,标注有其型号,例如可知以图16的最左部为“W8S”、其相邻右侧为“W8M”,其相邻右侧为“W8L”,最右部为“W8LL”这样的种类。
需要说明的是,如前述那样,所述信息识别部68是使用了4个圆点的二值化信息(位),但也可以粘贴能够直接进行文字识别的信息或条形码信息(一维或二维),或者埋入存储片、微型芯片(μ-chip)等存储介质。在使用这些介质的情况下,除了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型号信息之外,独特的管理代码也加入到信息中,能够进行各个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如作为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型号与对象电子元件的关系表(存储于存储装置80)的图19所示,型号“W8S”的对象电子元件的范围为“0402~0603”,该电子元件的X方向的尺寸为0.40~0.60mm且Y方向的尺寸为0.20~0.30mm,型号“W8M”的对象电子元件的范围为“1005~1608”,该电子元件的X方向的尺寸为0.61~1.60mm且Y方向的尺寸为0.31~3.40mm,型号“W8L”的对象电子元件的范围为“1608~2012”,该电子元件的X方向的尺寸为1.61~2.10mm且Y方向的尺寸为0.31~3.40mm,型号“W8LL”的对象电子元件的范围为“2012~3225”,该电子元件的X方向的尺寸为2.11~4.30mm且Y方向的尺寸为0.31~3.40mm。即,例如型号“W8S”表示能够处理电子元件的X方向的尺寸为0.40~0.60mm的范围内且Y方向的尺寸为0.20~0.30mm的范围内的电子元件。
接着,说明图20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1的控制框图时,所述电子元件安装装置1具备对本安装装置1进行集中控制的作为控制单元、判定单元、执行单元、命令单元等的控制装置70、及经由总线线路而与该控制装置70连接的存储装置71。并且,控制装置70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71中的数据,对电子元件安装装置1的元件安装动作涉及的动作进行集中控制。
即,控制装置70经由接口74及驱动电路77来控制所述Y轴驱动电动机11、X轴驱动电动机13、上下轴驱动电动机14及所述θ轴驱动电动机15等的驱动,并控制各元件供给单元5。在该图20中,为了便于说明,即使是存在多个的结构,例如安装头6、元件供给单元5等也省略为一个。
在所述存储装置71中,按照元件安装的印制基板P的种类来存储安装数据(参照图24),按照其安装顺序(各步骤编号),存储印制基板P内的X方向(由X表示)、Y方向(由Y表示)及角度(由Z表示)的信息、各元件供给单元5的配置编号信息等。
另外,在所述存储装置71中,按照各印制基板P的种类而存储有与所述各元件供给单元5的配置编号(通道编号)对应的各电子元件的种类(元件ID)的信息、即元件配置信息(参照图25),该元件配置信息是关于在所述台车台上的哪个位置上搭载哪个元件供给单元5的数据。此外,按照该元件ID而存储有电子元件的X方向及Y方向的尺寸等的与电子元件的特征等相关的元件库数据(参照图26)。
73是经由接口74而与所述控制装置70连接的识别处理装置,利用所述元件识别相机12拍摄而取入的图像或利用所述基板识别相机4拍摄而取入的图像的识别处理由该识别处理装置73进行,并向控制装置70送出处理结果。即,控制装置70以对由元件识别相机12拍摄到的图像或由所述基板识别相机4拍摄到的图像进行识别处理(位置错动量的算出等)的方式将指示向识别处理装置73输出,并从识别处理装置73接受识别处理结果。
75是显示元件图像或各种数据设定用的画面等的监视器,在该监视器75上设有作为输入单元的各种触摸面板开关76,作业者通过对触摸面板开关76进行操作而能够进行各种设定。
另外,利用所述导入电动机17及所述伺服电动机32将收纳带CX导入并进行间歇传送的元件供给单元5具备控制装置79和存储装置80。82是分别经由接口81而与所述控制装置79连接的驱动电路,控制装置79经由驱动电路82来控制DC电动机17及伺服电动机32。设于该元件供给单元5的控制装置79经由接口81及74而与设于电子元件安装装置1的控制装置7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图5所示,在所述元件供给单元5的把手46的上表面设有操作面板78,在该操作面板78上设有用于选择元件供给单元5的配置编号(通道编号)的通道编号选择按钮78A、每次进行该通道编号选择按钮78A的左部按压时使通道编号增加一个地进行显示并且每次右部按压时使通道编号减少一个地显示的显示部78B、传送按钮78C、返回按钮78D、装载按钮78E(参照图21)。
因此,在将所述元件供给单元5从前述的供料器基体上拆下或安装时,能够一边观察显示部78B一边基于通道编号选择按钮78A的按压操作来选择(变更)元件供给单元5的配置编号(通道编号)。该选择的元件供给单元5的配置编号(通道编号)向存储装置89、70改写存储。
接着,说明向元件供给单元5装填收纳带CX的动作。首先,将带按压构件24拆下而将收纳带CX前端部载置在所述引导通路上,使第一链轮23的带传送齿与收纳带CX的传送孔Cd嵌合之后,安设带按压构件24。
并且,作业者当对操作面板78的装载按钮78E进行按压操作时,控制装置79中,若所述第一检测传感器25及第二检测传感器44未检测到收纳带CX,则以使DC电动机17驱动基于计时器45的规定时间的方式进行控制,收纳带CX借助第一链轮23的旋转而向元件供给单元5内里侧依次插入。
并且,伴随着该插入,在计时了基于计时器45的规定时间之后使所述DC电动机17的驱动停止,在第一检测传感器25检测到收纳带CX的前端后,使所述DC电动机17及伺服电动机32的驱动开始,利用第一链轮23、第二链轮27及第三链轮29使收纳带CX向前方移动。
并且,按照预先设定的传送量,继续进行移动动作,在该移动中,第二检测传感器44检测到收纳带CX的前端后,控制装置79使DC电动机17的驱动停止,强制性地使伺服电动机32减速并停止。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情况下,无论前述的预先设定的传送量是否进行,在第二检测传感器44无法检测到收纳带CX前端时,控制装置79都以使DC电动机17及伺服电动机32异常停止的方式进行控制。
接着,鉴于通过伺服电动机32进行前述的减速后停止时的收纳带CX的超限运转量,在第二检测传感器44无法再检测到收纳带CX的前端之前反复进行基于最小间距传送的反转动作,并确定收纳带CX的前端位置。即,通过反复进行伺服电动机32的最少间距的反转动作及停止动作来确定收纳带CX的前端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一链轮23具备单向离合器而不反转,但由于返回量微小的情况、第一链轮23的齿高低的情况,与第二链轮27的传送齿嵌合的收纳带CX在伺服电动机32的推力作用下向后方滑出。
并且,以通过规定量的1次传送动作高速地将收纳带CX的前端部送入至切割器30的刃的紧前位置的方式控制伺服电动机32的驱动。即,通过收纳带CX的前端位置的确定,按照设计尺寸,高速地将收纳带CX送入至切割器30的刃的紧前位置。
然后,将收纳带CX向盖带Cc的由切割器30切开的切开区域插入,进行盖带Cc的切开。即,首先,切割器30的前端钻入载带Ca与盖带Cc之间,伴随着之后的载带Ca和盖带Cc的行进,通过在切割器30的上部向上倾斜而形成的刃将盖带Cc切开。此外,盖带Cc由引导面64以向左右分开而向上方压开的方式引导。这种情况下,不是将盖带Cc从载带Ca剥离,而是以相对于行进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切开的方式朝向上方打开,以超低速度或超低加速度进行规定量的1次传送。
并且,用于将收纳带CX的前端部的收纳凹部Cb的位置向元件吸附取出位置PU成为头部的间距传送动作进行规定次数。这种情况下,按照从先前的收纳带CX的前端位置确定的位置起的累计传送量(第二链轮27的带传送齿的向传送孔Cd的嵌合产生的伺服电动机32的驱动管理量),实施用于将按照传送间距的收纳凹部Cb的位置向元件吸附取出位置PU搬入的规定传送动作。
该收纳凹部Cb的位置的自动对合以收纳带CX前端的按照传送孔Cd基准的切断位置为基础,通过根据带化规格的收纳凹部Cb的位置关系,控制传送量来进行。
接着,基于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类别的自动对照的图22的流程图及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类别的确认的需要与否判定的图23的流程图,进行以下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供料器是指元件供给单元5。
首先,在图22的步骤S01中,通过控制装置70进行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类别的确认的需要与否的判定。关于该需要与否判定,基于图23进行说明时,首先通过控制装置70判定前述那样的收纳带CX的自动装载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D是否取出(步骤S20)。
这种情况下,当判定为前述那样的收纳带CX的自动装载(收纳带CX向所述元件供给单元5的搭载)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D取出时,控制装置70以将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存储装置80的内容置位(“打开”)的方式对控制装置79进行控制(步骤S21)。而且,在判定为收纳带CX的自动装载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D未取出时,接着通过控制装置70判定元件供给单元5的装拆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D是否取出(步骤S22)。
这种情况下,当判定为元件供给单元5的装拆(所述元件供给单元5向所述供料器基体的安装/拆下)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D取出时,控制装置70以将所述存储装置80的内容置位(“打开”)的方式对控制装置79进行控制(步骤S21)。而且,当判定为装拆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D未取出时,接着,通过控制装置70判定元件供给单元5的异常(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型号不一致)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D是否取出(步骤S23)。
这种情况下,当判定为从该异常发生的元件供给单元5取出异常发生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D时,控制装置70以将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存储装置80的内容置位(“打开”)的方式对控制装置79进行控制(步骤S21)。而且,当判定为异常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D未取出时,控制装置70以将所述存储装置80的内容清零(“关闭”)的方式对控制装置79进行控制(步骤S24)。
并且,当前述的步骤S21或S24的处理结束时,返回图22的步骤S02,判定是否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类别的确认,即通过控制装置70判定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存储装置80的内容是否为“打开”。
这种情况下,当所述存储装置80的内容为“关闭”而判定为不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类别的确认时,进入步骤S03,控制装置70以进行电子元件的取出动作的方式进行控制。而且,判定为收纳带CX的自动装载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D的取出,或判定为元件供给单元5的装拆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D的取出,或判定为元件供给单元5的异常(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型号不一致)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D的取出,而所述存储装置80的内容为“打开”且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类别的确认时(步骤S02),以将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存储装置80的内容清零(“关闭”)的方式进行控制(步骤S04)。
接着,控制装置70经由驱动电路77对所述Y轴驱动电动机11、X轴驱动电动机13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基板识别相机4移动的方式进行控制(步骤S05),并拍摄所述信息识别部68(步骤S06),识别处理装置73对该拍摄图像进行识别处理,基于该识别处理结果而控制装置70进行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类别的识别处理(步骤S07)。这种情况下,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型号以黑色圆圈的数目和位置进行识别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所述信息识别部68的内容检测,使用基板识别相机4等进行了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类别的识别处理,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检测单元进行。
并且,通过控制装置70判定该带处理单元28处理的电子元件与供料器基体的该元件配置编号的电子元件是否一致(步骤S08)。这种情况下,当判定为根据构成安装数据的各安装顺序(每个步骤编号)的元件供给单元5的配置编号信息和该配置编号(通道编号)所对应的各电子元件的种类(元件ID)的信息(元件配置信息)而得到的构成电子元件的元件库数据的X尺寸及Y尺寸与基板识别相机4拍摄而识别处理装置73进行识别处理所判别的带处理单元28的型号所对应的电子元件的X尺寸及Y尺寸(根据图19的所述带处理单元28的型号和对象电子元件的关系表而获得)不一致时,控制装置70报告异常(步骤S09)。例如,在监视器75上显示例如“该带处理单元的类别与电子元件不一致。请确认元件供给单元”这样的消息。
另外,当判定为一致时,控制装置70以进行电子元件的取出动作的方式进行控制(步骤S03)。
并且,在将电子元件从该元件供给单元5取出之后,以使元件识别相机12拍摄由吸附嘴7吸附保持的电子元件而识别处理装置73对该拍摄图像进行识别处理并进行必要的校正动作的方式进行控制(步骤S10),进行向印制基板P的电子元件的安装动作(步骤S11)。这种情况下,通过基板识别相机4拍摄在印制基板P上带有的定位标记,识别处理装置73对该拍摄图像进行识别处理,将该识别结果也加入考虑地进行前述的校正动作,进行电子元件的安装动作。
接着,基于安装数据,判定在该印制基板P上是否存在其他的安装的电子元件(步骤S12),当存在时,返回至步骤S02,反复进行以下同样的步骤直至不存在其他的应安装的电子元件。
如以上那样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基于上述的说明产生各种替代例、进行校正或变形,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包括前述的各种替代例、校正或变形。
标号说明
1  电子元件安装装置
4  基板识别相机
5  元件供给单元
7  吸附嘴
28 带处理单元
30 切割器
65 元件取出口
68 信息识别部
70 控制装置

Claims (10)

1.一种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具备元件供给单元,并将从所述元件供给单元取出的电子元件安装到基板上,所述元件供给单元使通过覆盖收纳带的收纳部的盖带而封闭在所述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露出而向元件取出位置供给,且能够拆装地安装有带处理单元,所述带处理单元具备为了通过元件取出用具将所供给的所述电子元件取出而开设的取出用开口,所述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的特征在于,
判定是否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
当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进行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识别处理,
进行该类别的识别处理而判定该带处理单元可处理的电子元件与所述供料器基体的元件配置编号的电子元件是否一致,
当判定为一致时,利用所述元件取出用具进行电子元件的取出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处理单元具备切割器,该切割器伴随着所述收纳带的行进而沿着行进方向将所述盖带依次切断并切开从而使所述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露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判定是否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
当所述收纳带向所述元件供给单元搭载之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取出且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进行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识别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判定是否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
当所述收纳带向所述元件供给单元搭载之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取出且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进行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识别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判定是否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
当所述元件供给单元的异常发生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D取出且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进行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识别处理。
6.一种电子元件的安装装置,具备元件供给单元,并将从所述元件供给单元取出的电子元件安装到基板上,所述元件供给单元使通过覆盖收纳带的收纳部的盖带而封闭在所述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露出而向元件取出位置供给,且能够拆装地安装有带处理单元,所述带处理单元具备为了通过元件取出用具将所供给的所述电子元件取出而开设的取出用开口,所述电子元件的安装装置的特征在于,
设置有:
第一判定单元,判定是否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
执行单元,当由该第一判定单元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执行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识别处理;
第二判定单元,由该执行单元进行类别的识别处理而判定该带处理单元可处理的电子元件与所述供料器基体的元件配置编号的电子元件是否一致;及
控制单元,当判定为一致时,以利用所述元件取出用具进行电子元件的取出动作的方式进行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元件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处理单元具备切割器,所述切割器伴随着所述收纳带的行进而沿着行进方向将所述盖带依次切断并切开从而使所述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露出。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子元件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执行单元当所述收纳带向所述元件供给单元搭载之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取出且由所述第一判定单元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执行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识别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子元件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执行单元当所述元件供给单元向所述供料器基体的装拆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取出且由所述第一判定单元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执行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识别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子元件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执行单元当所述元件供给单元的异常发生后的最初的电子元件取出且由所述第一判定单元判定为需要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确认时,执行所述带处理单元的类别的识别处理。
CN201380034873.8A 2012-06-29 2013-06-21 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及其安装装置 Active CN1044127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7278 2012-06-29
JP2012147278A JP5902569B2 (ja) 2012-06-29 2012-06-29 電子部品の装着方法及びその装着装置
PCT/JP2013/067137 WO2014002910A1 (ja) 2012-06-29 2013-06-21 電子部品の装着方法及びその装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12732A true CN104412732A (zh) 2015-03-11
CN104412732B CN104412732B (zh) 2017-08-08

Family

ID=49783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4873.8A Active CN104412732B (zh) 2012-06-29 2013-06-21 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及其安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756770B2 (zh)
EP (1) EP2869682B1 (zh)
JP (1) JP5902569B2 (zh)
KR (1) KR101571073B1 (zh)
CN (1) CN104412732B (zh)
WO (1) WO2014002910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52107A (zh) * 2015-11-18 2017-06-13 先进装配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将元件带逆元件带传送方向卸除的元件供给装置及工序
CN107430405A (zh) * 2015-03-23 2017-12-01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移动体
CN109792861A (zh) * 2016-10-06 2019-05-21 株式会社富士 元件装配机
CN112740850A (zh) * 2018-09-26 2021-04-30 株式会社富士 带式供料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2569B2 (ja) 2012-06-29 2016-04-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の装着方法及びその装着装置
EP3267780B1 (en) * 2015-03-06 2021-10-27 FUJI Corporation Method for optimizing arrangement of part types, and device for optimizing arrangement of part types
JP6592528B2 (ja) * 2015-12-24 2019-10-1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表面実装機
JP6219427B2 (ja) * 2016-03-10 2017-10-2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の装着方法及びその装着装置
JP6763701B2 (ja) * 2016-06-09 2020-09-3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
JP7096322B2 (ja) * 2018-02-20 2022-07-05 株式会社Fuji テープフィーダのサポートプレート種/部品種組み合わせ確認システム及びサポートプレート種/部品種組み合わせ確認方法
JP6603893B2 (ja) * 2018-05-22 2019-11-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露出機構の照合方法および照合システム
JP6572450B2 (ja) * 2018-05-29 2019-09-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JP6572451B2 (ja) * 2018-05-29 2019-09-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69400A (ja) * 1986-05-19 1987-11-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テ−ピング部品供給装置
JP2000174492A (ja) * 1998-12-07 2000-06-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の実装装置および実装方法
CN1331906A (zh) * 1998-12-22 2002-01-16 麦戴塔自动控制股份公司 元件安装机中的带导向件和磁带盒
CN1802087A (zh) * 2004-12-20 2006-07-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盖带的剥离方法、元件供给装置及表面安装机
CN101167417A (zh) * 2005-05-23 2008-04-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载带封装及电子元件馈送设备
CN101522547A (zh) * 2006-10-23 2009-09-02 浩福戴维斯公司 电子元件带式喂料器
WO2011077880A1 (ja) * 2009-12-26 2011-06-30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部品供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2799A (ja) 1983-07-01 1985-01-2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チップ状電子部品の自動装着装置
US4819699A (en) * 1987-02-24 1989-04-11 Alliance Automation Systems, Inc. Cartridge feed system for automatic PCB loading machine
US5024720A (en) 1989-11-08 1991-06-18 Zevatech Ag Feeding apparatus for feeding belted components to an automatic assembly apparatus
US6032845A (en) 1998-10-15 2000-03-07 Hover-Davis, Inc. Variable pitch tape feeder and pitch selection switch therefor
EP1147697B1 (en) * 1998-12-22 2005-02-02 Mydata Automation AB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component tape information to a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and means therefore
US6162007A (en) * 1999-01-14 2000-12-19 Witte; Stefan Apparatus for feed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tape
US7036702B2 (en) 2001-03-30 2006-05-0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Device and method for feeding taped electrical components
JP4301853B2 (ja) * 2002-09-18 2009-07-2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部品装着機
JP2011222569A (ja) * 2010-04-02 2011-11-04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JP2012074749A (ja) 2012-01-16 2012-04-12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5902569B2 (ja) 2012-06-29 2016-04-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の装着方法及びその装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69400A (ja) * 1986-05-19 1987-11-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テ−ピング部品供給装置
JP2000174492A (ja) * 1998-12-07 2000-06-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の実装装置および実装方法
CN1331906A (zh) * 1998-12-22 2002-01-16 麦戴塔自动控制股份公司 元件安装机中的带导向件和磁带盒
CN1802087A (zh) * 2004-12-20 2006-07-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盖带的剥离方法、元件供给装置及表面安装机
CN101167417A (zh) * 2005-05-23 2008-04-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载带封装及电子元件馈送设备
CN101522547A (zh) * 2006-10-23 2009-09-02 浩福戴维斯公司 电子元件带式喂料器
WO2011077880A1 (ja) * 2009-12-26 2011-06-30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部品供給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30405A (zh) * 2015-03-23 2017-12-01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移动体
CN106852107A (zh) * 2015-11-18 2017-06-13 先进装配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将元件带逆元件带传送方向卸除的元件供给装置及工序
CN106852107B (zh) * 2015-11-18 2019-07-09 先进装配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将元件带逆元件带传送方向卸除的元件供给装置及工序
CN109792861A (zh) * 2016-10-06 2019-05-21 株式会社富士 元件装配机
CN109792861B (zh) * 2016-10-06 2020-07-31 株式会社富士 元件装配机
CN112740850A (zh) * 2018-09-26 2021-04-30 株式会社富士 带式供料器
CN112740850B (zh) * 2018-09-26 2022-03-18 株式会社富士 带式供料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12732B (zh) 2017-08-08
US20150143693A1 (en) 2015-05-28
EP2869682A1 (en) 2015-05-06
KR101571073B1 (ko) 2015-11-23
EP2869682A4 (en) 2016-03-30
KR20150015547A (ko) 2015-02-10
EP2869682B1 (en) 2018-10-17
JP2014011325A (ja) 2014-01-20
WO2014002910A1 (ja) 2014-01-03
JP5902569B2 (ja) 2016-04-13
US9756770B2 (en) 2017-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12732A (zh) 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及其安装装置
US10257970B2 (en) Feeder for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US8181337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mounting method
US8336195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mounting apparatus
WO2016013107A1 (ja) フィーダ自動交換システム
JP6737775B2 (ja) フィーダの管理装置
JP5302846B2 (ja)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6603705B2 (ja) 自動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JP2014093380A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6078557B2 (ja) 部品供給ユニット
JP6082280B2 (ja) 電子部品供給ユニット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2014093333A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5981787B2 (ja) 部品供給ユニット、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US20200344926A1 (en) Feeder management device and component-mounting system provided with same
JP6219427B2 (ja) 電子部品の装着方法及びその装着装置
JP6577022B2 (ja) 自動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CN105325069A (zh) 供料器控制装置
JP6486434B2 (ja) 電子部品の装着方法及びその装着装置
JP2014123636A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2023131193A (ja) 部品搭載装置、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カセ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YAMAHA MOTOR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HIGH TECH INSTR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3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316

Address after: Shizuoka

Applicant after: Yamaha Mot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High Tech Instr Co., Ltd.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