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12173B -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12173B CN104412173B CN201280074389.3A CN201280074389A CN104412173B CN 104412173 B CN104412173 B CN 104412173B CN 201280074389 A CN201280074389 A CN 201280074389A CN 104412173 B CN104412173 B CN 10441217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veloper
- box
- delevoping cartridge
- moving direction
- handle bo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1—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mean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e.g. attachment, positioning of parts with each other, pressure/distance regula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35—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not comprising a photosensitiv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在能够相对于具有感光鼓(20)的鼓盒(18)装卸的显影盒(19)以向右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用于填充调色剂的填充部(85)。并且,通过以鼓盒(18)的锁定杆(65)按压填充部(85),使显影盒(19)从安装于鼓盒(18)的安装位置向能够从鼓盒(18)分离的可分离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盒以及安装有该处理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作为安装于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盒,公知有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具有感光体的感光体盒以及容纳显影剂并能够相对于感光体盒装卸的显影盒。
在这种处理盒的显影盒形成有用于填充调色剂的调色剂填充口,并且在该调色剂填充口安装有盖体。
并且,在这种显影盒中,提出了一种显影盒,例如利用封闭调色剂填充口的盖体将用于驱动显影盒的齿轮系所包含的被检测旋转体支撑为能够旋转,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530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显影盒中,当填充调色剂时,不卸下齿轮系就无法接触盖体。
因此,虽然能够实现显影盒的小型化,但是存在调色剂向显影盒的填充作业变得复杂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同时实现显影剂向显影剂盒的填充作业的高效化以及显影剂盒的小型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处理盒包括:显影剂盒,具有用于容纳显影剂的框体;以及感光体盒,具有感光体,并且能够供显影剂盒装卸。
显影剂盒构成为能够移动至安装于感光体盒的安装位置和能够从感光体盒分离的可分离位置。而且,框体具备用于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部以及用于将显影剂填充到显影剂容纳部内的填充部。
填充部在与显影剂盒从安装位置向可分离位置移动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从显影剂容纳部向外侧突出。
感光体盒具备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构成为通过对填充部施力而使显影剂盒从安装位置向可分离位置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从显影剂容纳部向正交方向外侧突出的填充部来将显影剂填充到显影剂容纳部内。
因此,在显影剂的填充作业中,能够从正交方向外侧容易地接触填充部,能够实现显影剂向显影剂盒的填充作业的高效化。
而且,通过施力部件按压填充部,能够使显影剂盒从安装位置向可分离位置移动。
因此,不必单独设置被施力部件按压的部分,能够实现显影剂盒的小型化。
其结果是,能够同时实现显影剂向显影剂盒的填充作业的高效化以及显影剂盒的小型化。
(2)而且,也可以是,感光体构成为以沿正交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显影剂盒在与感光体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因此,能够使显影剂盒在与感光体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切实地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
(3)而且,也可以是,显影剂盒具备:显影剂载体,以承载显影剂的方式构成;以及旋转体,用于向显影剂载体输入驱动力。而且,也可以是,框体具有隔着显影剂容纳部在正交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旋转体相对于第一侧壁配置在显影剂容纳部的相反侧。而且,也可以是,填充部相对于第二侧壁配置在显影剂容纳部的相反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填充部配置在未配置有用于向显影剂载体输入驱动力的旋转体的第二侧壁。
因此,在接触填充部时,用于向显影剂载体输入驱动力的结构不会成为阻碍。
其结果是,能够更容易地与填充部进行接触。
(4)而且,也可以是,填充部具备卡合部,所述卡合部沿与正交方向交叉的方向朝向施力部件突出,以便在被施力部件按压时与施力部件卡合。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施力部件与填充部的卡合部卡合,并且使显影剂盒从安装位置向可分离位置移动。
因此,能够使显影剂盒顺畅且切实地从安装位置移动向可分离位置移动。
(5)而且,也可以是,施力部件构成为按压填充部的正交方向外侧端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与在比填充部的正交方向外侧端部靠正交方向内侧处按压框体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更小的按压力使显影剂盒移动。
因此,能够使显影剂盒容易地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
而且,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使显影剂盒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时,如果从竖直下侧向竖直上侧按压显影剂盒,则能够使显影剂盒随着朝向正交方向内侧而向竖直下侧倾斜。
由此,能够使滞留在填充部的正交方向外侧端部的显影剂因其自重而向显影剂容纳室内移动。
(6)而且,也可以是,填充部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端部的内表面配置为在向正交方向投影时与显影剂容纳部的移动方向上游侧壁重合。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填充部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端部配置在显影剂容纳部的移动方向上游侧壁的附近。
因此,能够容易地以施力部件按压填充部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端部,能够使显影剂盒顺畅地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
(7)而且,也可以是,填充部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端部的内表面配置成在向正交方向投影时比显影剂容纳部的移动方向上游侧壁的内表面靠移动方向上游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显影剂容纳部的小型化,并且使填充部在移动方向上游侧大型化。
因此,能够高效地实施显影剂向显影剂盒的填充作业,并且能够实现显影剂盒的小型化。
(8)而且,也可以是,填充部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端缘配置成在向正交方向投影时比显影剂容纳部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端缘靠移动方向上游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填充部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端部配置在比显影剂容纳部的移动方向上游侧壁靠移动方向上游侧。
因此,能够更容易地以施力部件按压填充部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端部,能够使显影剂盒更顺畅地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9)而且,也可以是,显影剂盒具备以承载显影剂的方式构成的显影剂载体。
在该情况下,显影剂载体在显影剂盒配置于安装位置时与感光体接触,并在显影剂盒配置于可分离位置时从感光体分离。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显影剂盒配置于可分离位置时,能够防止显影剂载体与感光体滑动摩擦。
因此,在显影剂盒相对于感光体盒的装卸作业中,能够防止显影剂载体和感光体磨损。
(10)而且,也可以是,感光体盒具备沿显影剂载体从感光体分离的离开方向延伸的引导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使显影剂盒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时,能够利用引导部将显影剂载体向从感光体分离的方向引导。
因此,在使显影剂盒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时,能够使显影剂载体从感光体顺畅地分离。
(11)而且,也可以是,显影剂盒具备用于把持显影剂盒的第一把持部。而且,也可以是,感光体盒具备用于把持感光体盒的第二把持部。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在显影剂盒配置于安装位置时,第一把持部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端部配置成比第二把持部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端部靠移动方向上游侧。而且,也可以是,在显影剂盒配置于可分离位置时,第一把持部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端部配置成比第二把持部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端部靠移动方向下游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显影剂盒配置于安装位置时,能够容易地接触感光体盒的第二把持部。
因此,能够在安装有显影剂盒的状态下容易地处理感光体盒。
而且,在显影剂盒配置于可分离位置时,能够容易地接触显影剂盒的第一把持部。
因此,能够容易地使配置于可分离位置的显影剂盒从感光体盒分离。
(12)而且,也可以是,感光体盒具备将显影剂盒向感光体按压的按压部件。在该情况下,按压部件在移动方向上具有游隙。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使显影剂盒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时,能够使按压部件与该游隙相应地跟随显影剂盒的移动。
因此,能够抑制按压部件阻碍显影剂盒的移动,能够使显影剂盒更顺畅地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
(13)而且,也可以是,显影剂盒在配置于可分离位置时从移动方向下游侧抵接于按压部件。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按压部件将显影剂盒保持在可分离位置。
因此,能够实现显影剂盒的结构的简化,能够将显影剂盒保持在可分离位置。
(14)而且,也可以是,填充部具有:筒部,与显影剂容纳部内连通,从显影剂容纳部向正交方向外侧突出;以及封闭部件,用于封闭筒部的正交方向外侧端部,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筒部施力。
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简易的结构,施力部件按压筒部,从而能够使显影剂盒从安装位置向可分离位置移动。
(15)而且,也可以是,填充部具有:填充口,与显影剂容纳部内连通;以及封闭部件,用于封闭填充口,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封闭部件施力。
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简易的结构,施力部件按压封闭部件,从而能够使显影剂盒从安装位置向可分离位置移动。
(16)而且,也可以是,施力部件具备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用于限制显影剂盒从安装位置向可分离位置的移动。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封闭部件具备被限制部,该被限制部构成为被限制部件限制。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封闭部件限制限制部件,能够限制显影剂盒从安装位置向可分离位置的移动。
因此,能够实现显影剂盒的结构的简化,并且能够限制显影剂盒从安装位置向可分离位置的移动。
(17)而且,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的处理盒和以能够装卸处理盒的方式构成的装置主体。
显影剂盒具备用于接受来自装置主体的驱动力的显影联接器。装置主体具备主体联接器,所述主体联接器构成为以能够传递驱动的方式嵌合于显影联接器。
也可以是,显影联接器在显影剂盒配置于安装位置的状态下配置于与主体联接器嵌合的位置,并且在显影剂盒配置于可分离位置的状态下配置于与主体联接器不嵌合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显影剂盒配置于可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处理盒安装于装置主体的情况下,显影剂盒不被驱动。
因此,能够防止在显影剂盒未配置于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开始图像形成动作。
(18)而且,也可以是,装置主体具备曝光部件,所述曝光部件构成为射出用于将感光体曝光的激光。
在该情况下,显影剂盒在配置于安装位置的状态下与激光不干涉,在配置于可分离位置的状态下与激光干涉。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显影剂盒配置于可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处理盒安装于装置主体的情况下,显影剂盒不曝光。
由此,能够防止在显影剂盒未配置于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开始图像形成动作。
(19)而且,也可以是,装置主体具备用于检测与显影剂盒相关的信息的检测构件。而且,也可以是,显影剂盒具有被检测部件,所述被检测部件具有显影剂盒相关的信息并能够由检测构件检测。
在该情况下,被检测部件在显影剂盒配置于安装位置的状态下配置于能够由检测构件检测到的位置,并且在显影剂盒配置于可分离位置的状态下配置于无法由检测构件检测到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显影剂盒配置于可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处理盒安装于装置主体的情况下,不检测显影剂盒的信息。
由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检测到显影剂盒未配置在安装位置的情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同时实现显影剂向显影剂盒的填充作业的高效化以及显影剂盒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中央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处理盒的右侧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处理盒的左侧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处理盒的俯视图。
图5是从前上侧观察图2所示的鼓盒的立体图。
图6是从前下侧观察图2所示的显影盒的右端部的立体图。
图7是图4所示的处理盒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图4所示的处理盒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图4所示的处理盒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图4所示的处理盒的X-X剖视图。
图11是说明显影盒相对于鼓盒的分离的说明图,示出锁定杆从下侧抵接于填充筒部的状态。
图12是继图11之后说明显影盒相对于鼓盒的分离的说明图,示出锁定杆将填充筒部推起的状态(锁定杆:按压位置)。
图13是用于说明图12所示的状态下按压部件的游隙的说明图。
图14是继图12之后说明显影盒相对于鼓盒的分离的说明图,示出显影盒配置于可分离位置的状态。
图15是图14所示的处理盒的左侧视图。
图16是说明图14所示的处理盒安装在主体外壳内的状态的说明图,示出来自扫描单元的激光束与显影盒干涉的状况。
图17是说明图14所示的处理盒安装在主体外壳内的状态的说明图,示出显影盒的被检测齿轮从主体外壳的致动器分离的状况。
图18是说明处理盒的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9是说明处理盒的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示出显影盒配置于安装位置且锁定杆配置于按压解除位置的状态。
图20是继图19之后说明处理盒的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示出锁定杆从下侧抵接于调色剂盖的被按压部的状态。
图21是继图20说明处理盒的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示出了锁定杆将调色剂盖的被按压部推起的状态(锁定杆:按压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
如图1所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1具备作为大致箱形状的装置主体的一例的主体外壳2。
而且,打印机1在主体外壳2内具备用于供送纸张S的供纸部3以及用于在供送的纸张S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4。
另外,当对打印机1和处理盒15(后述)提及方向的情况下,以各自在水平方向上载置时的方向为基准,具体地说,以各图所示的箭头方向为基准。
(1)主体外壳
在主体外壳2形成有:盒开口部5,其用于装卸处理盒15(后述);以及纸张开口部6,其用于导入纸张S。
盒开口部5在主体外壳2的上端部沿上下方向贯通形成。
纸张开口部6在主体外壳2的前端部的下端部沿前后方向贯通形成。
而且,在主体外壳2,在其上端部设置有顶盖7,在其前端部设置有供纸盖8。在顶盖7设置有用于排出纸张S的排纸托盘41。
顶盖7被设置成能够以其后端部为支点在封闭盒开口部5的封闭位置和敞开盒开口部5的敞开位置摆动(移动)。
供纸盖8被设置成能够以其下端部为支点在封闭纸张开口部6的第一位置和敞开纸张开口部6的第二位置摆动(移动)。
(2)供纸部
供纸部3具备在主体外壳2的底部设置的纸张载置部9。
纸张载置部9经由纸张开口部6与主体外壳2的外部连通。
并且,在供纸盖8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纸张S的前侧部分堆积在供纸盖8的上表面且纸张S的后侧部分隔着纸张开口部6堆积在纸张载置部9内。
而且,供纸部3具备:拾取辊11,其配置在纸张载置部9的后端部上侧;供纸辊12,其配置于拾取辊11的后侧;供纸垫13,其相对配置在供纸盖12的后下侧;以及供纸通路14,其从供纸垫13的后端部连续地向上方延伸。
(3)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4具备处理盒15、作为曝光部件的一例的扫描单元16以及定影单元17。
(3-1)处理盒
处理盒15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2装卸,其在供纸部3的后侧部分的上侧安装于主体外壳2。
处理盒15具备:作为感光体盒的一例的鼓盒18,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2装卸;以及作为显影剂盒的一例的显影盒19,其构成为能够在所述鼓盒18装卸。
鼓盒18具备作为各感光体的一例的感光鼓20、转印辊21以及电晕(scorotron)型带电器22。
感光鼓20形成为沿左右方向(正交方向)较长的大致圆筒形状,并设置于鼓盒18的后侧部分。感光鼓20具备沿其中心轴线(旋转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以下,记载为鼓轴10),并能够以鼓轴10为旋转中心旋转。
转印辊2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其从后侧压接于感光鼓20。
详细地说,转印辊21以其中心轴线位于比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稍靠下侧的方式配置于感光鼓20的后侧。另外,转印辊21的下端缘配置得比感光鼓20的下端缘靠上侧。具体地说,连接转印辊21的中心轴线和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的虚拟的线段(未图示)与沿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的虚拟的直线(未图示)所形成的锐角的角度为大约3°。因此,转印辊21对感光鼓20压接的压力(转印压力)不受转印辊21的自重影响。
电晕型带电器22在感光鼓20的前上侧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
电晕型带电器22相对于转印辊21在感光鼓20的周向隔开间隔配置。详细地说,电晕型带电器22配置为,连接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和转印辊21的中心轴线的虚拟的线段(未图示)与连接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和带电线23(后述)的虚拟的线段(未图示)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大约为120°。
而且,电晕型带电器22具备带电线23和栅极(グリッド)24。
带电线23以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拉伸设置,并且在感光鼓20的前上侧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
栅极24形成为朝向前上侧敞开的侧视大致U字形状,并且设置成从后下侧围绕带电线23。
显影盒19配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下侧,并且具备作为框体的一例的显影框架25。
在显影框架25内前后排列地形成有作为显影剂容纳部的一例的调色剂容纳室26和显影室27。调色剂容纳室26和显影室27以它们的容积彼此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并且经由连通口28连通。
在调色剂容纳室26容纳调色剂(显影剂),在其前后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分设置有搅拌器29。即,搅拌器29配置在比感光鼓20靠下侧。
在显影室27,在下壁83(后述)的上表面形成有供送辊槽30、显影辊相对面31和下膜粘贴面32。
供送辊槽30为沿着供送辊33(后述)的周面的大致半圆形状,并且形成为朝向后下方凹陷。
显影辊相对面31为沿着显影辊34(后述)的周面的大致圆弧形状,其以从供送辊槽30的后端部连续地向后上侧延伸的方式形成。
下膜粘贴面32以从显影辊相对面31的后端部连续地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即,下膜粘贴面32配置于比显影辊相对面31靠上侧。
而且,下膜粘贴面32相对于感光鼓20的下侧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在向上下方向投影时,配置于与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重合的位置。
而且,在显影室27设置有供送辊33、作为显影剂载体的一例的显影辊34、层厚限制刮刀35以及下膜36。
供送辊33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并且以其下侧部分配置在供送辊槽30内的方式设置于显影室27的前侧部分。供送辊33能够以其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由此,供送辊33配置在调色剂容纳室26的后侧,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调色剂容纳室26大致相同的高度。
显影辊34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并且以其下侧部分的周面与显影辊相对面31彼此隔开间隔地相对的方式设置于显影室27的后侧部分。显影辊34能够以其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
而且,显影辊34设置为从后上侧与供送辊33接触,并且其上侧和后侧部分从显影室27露出,并且其从前下侧与供送辊20接触。即,显影辊34配置于供送辊33的后上侧,并且配置于感光鼓20的前下侧。并且,供送辊33的中心轴线、显影辊34的中心轴线和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位于沿着感光鼓20的径向的大致同一直线上。
而且,显影辊34相对于电晕型带电器22在感光鼓20的周向隔开间隔配置。详细地说,显影辊34配置成连接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和带电线23的虚拟的线段(未图示)与连接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和显影辊34的中心轴线的虚拟的线段(未图示)所形成的角的角度为大约120°。即,显影辊34、电晕型带电器22和转印辊21彼此在感光鼓20的周向隔开大致相等间隔配置。
层厚限制刮刀35的上端部固定于显影室27的上壁的后端部,其下端部从前侧与显影辊34接触。
下膜36的后侧部分固定在下膜粘贴面32,其前端部在显影辊相对面31的上侧与显影辊34的周面接触。
(3-2)扫描单元
扫描单元16在处理盒15的前侧以与感光鼓20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相对的方式配置。
扫描单元16基于图像数据朝向感光鼓20射出作为激光的一例的激光束L,使感光鼓20的周面曝光。
详细地说,激光束L从扫描单元16向后侧射出,使感光鼓20的前端部的周面曝光。即,感光鼓20曝光的曝光点(感光鼓20的前端部的周面)被设定为相对于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与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接触的压印部分相反的一侧。
此时,显影盒19配置在比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靠下侧,电晕型带电器22配置于比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靠上侧。
另外,在与扫描单元16和感光鼓20之间对应的主体外壳2的内侧面设置有引导处理盒15装卸的引导部37。并且,在处理盒15从主体外壳2分离时,通过以引导部37引导处理盒15,安装于鼓盒18的显影盒19从下侧向上侧通过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
此时,设置于处理盒15的各种辊(转印辊21、供送辊33和显影辊34)也从下侧向上侧通过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
(3-3)定影单元
定影单元17配置在鼓盒18的后侧部分的上侧。详细地说,定影单元17具备配置于电晕型带电器22的上侧的加热辊38和从后上侧压接于加热辊38的加压辊39。
即,加热辊38配置在电晕型带电器22的栅极24的上端部(敞开侧端部)附近。
(4)图像形成动作
显影盒19的调色剂容纳室26内的调色剂通过搅拌器29的旋转而经由连通口28供送到供送辊33,继而被供送到显影辊34,在供送辊33和显影辊34之间通过摩擦带上正极性的电。
供送到显影辊34的调色剂随着显影辊34的旋转而由层厚限制刮刀35限制厚度,并作为一定厚度的薄层被承载于显影辊34的表面。
另一方面,感光鼓20的表面在通过电晕型带电器22而同样地带电之后,通过扫描单元16而被曝光。由此,在感光鼓20的周面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影。接着,承载于显影辊34的调色剂供送到感光鼓20的周面上的静电潜影,从而在感光鼓20的周面上承载调色剂像(显影剂像)。
堆积在纸张载置部9的纸张S通过拾取辊11的旋转而被送至供纸辊12和供纸垫13之间,通过供纸辊12的旋转而被逐张地整理好。此后,被整理好的纸张S通过供纸辊12的旋转而被传送至供纸通路14,在预定的时刻逐张地供送到图像形成部4(感光鼓20(后述)与转印辊21(后述)之间)。
接着,纸张S在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被从下侧向上侧传送。此时,调色剂像被转印至纸张S,从而形成图像。
接着,纸张S在通过加热辊38和加压辊39之间时被加热和加压。此时,图像被热定影到用纸S。
此后,纸张S被朝向排纸辊40传送,并通过排纸辊40排出到主体外壳2的排纸托盘41上。
由此,纸张S由纸张载置部9供纸,通过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压印部分),接着在通过加热辊38和加压辊39之间后,以排到排纸托盘41上的方式在侧视大致C字状的传送通路传送。
2.处理盒
如上述图2和图4所示,处理盒15具备鼓盒18和显影盒19。
另外,在以下的处理盒15的说明中,在提到方向时,将配置有感光鼓20的一侧作为后侧,将配置有电晕型带电器22的一侧作为上侧。即,关于处理盒15的上下前后方向与关于打印机1的上下前后方向不同,处理盒15以其后侧为打印机1的后上侧且其前侧为打印机1的前下侧的方式安装于打印机1。
(1)鼓盒
如图2和图5示,鼓盒18具备鼓框架51、作为施力部件的一例的锁定杆65和按压部件66。
(1-1)鼓框架
鼓框架51具备左右一对的侧壁52、下壁53、前壁54、后壁55和上壁56。
右侧的侧壁52(以下,作为右壁52R。)设置于鼓框架51的右端部,形成为沿前后上下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详细地说,右壁52R一体地具备构成其后侧半部的后侧部分58和构成其前侧半部的前侧部分59。而且,在右壁52R形成有作为引导部的一例的引导槽62和锁定杆支撑孔57。
后侧部分58从下壁53的后侧半部的右端部向上侧延伸,形成为与后壁55的右端部以及上壁56的右端部连续的侧视大致矩形形状。
前侧部分59从后侧部分58的下端部连续地向前侧延伸,形成为与下壁53的前侧半部的右端部以及前壁54的右端部连续的侧视大致矩形形状。
引导槽62为从后侧部分58的下端部的内表面(左表面)向右侧凹陷的凹槽。引导槽62从后侧部分58的前端缘向后下侧延伸,在其后端部弯曲,并以沿着按压部件66(后述)对显影盒19按压的按压方向的方式(参照图4和图5)向后侧延伸。引导槽62的下表面与后侧部分58的上表面连续。而且,引导槽62的槽宽比显影电极90(后述)的显影辊轴覆盖部97(后述)的外径宽度宽(大致相同宽度)。
锁定杆支撑孔57在前侧部分61的前端部贯通形成为侧视大致圆形形状。锁定杆支撑孔57的直径与锁定杆65(后述)的转动轴70(后述)的外径相比直径稍大(大致相同直径)。
如图3和图5所示,左侧的侧壁52(以下,作为左壁52L。)设置于鼓框架51的左端部,形成为沿前后上下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详细地说,左壁52L一体地具备构成其后侧半部的后侧部分60和构成其前侧半部的前侧部分61。而且,在左壁52L形成有作为引导部的一例的引导槽63。
后侧部分60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视大致矩形形状。
前侧部分61形成为从后侧部分60的下端部连续地向前侧延伸的侧视大致矩形形状。
引导槽63在后侧部分60的下端部以从后侧部分60的前端缘向后侧切口的方式向前侧敞开,并形成为沿着按压部件66(后述)对显影盒19按压的按压方向(参照图4和图5)向后侧延伸的侧视大致U字形状。而且,引导槽63的下表面与后侧部分60的上表面连续。而且,引导槽63的槽宽比套管部件111(后述)的外径宽度宽(大致相同宽度)。
下壁53向前后左右延伸,形成为架设在两侧壁52的下端部之间的大致平板形状。下壁53具备被接触部78。
在下壁53的前端部的上表面,在其左右两端部各设置有一个被接触部78。被接触部78从下壁53的上表面朝向前上侧突出,并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突条。被接触部78的自由端部被倒角成剖视大致圆弧形状(参照图8)。
前壁54从下壁53的前端部连续地向上侧延伸,并且形成为架设在两侧壁52的前端部之间的大致平板形状。前壁54具备延伸部77、作为第二把持部的一例的鼓盒把持部64和按压部件容纳部69。
延伸部77从前壁54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的上端部向上侧突出,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
鼓盒把持部64以从延伸部77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的后表面朝向后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方筒形状。
按压部件容纳部69在延伸部77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个,其从前壁54的下端部向后侧延伸,形成为前端部敞开的大致方筒形状。
如图5和图7所示,后壁55架设在两侧壁52的后端部之间。后壁55形成为朝向后侧敞开的剖视大致U字形的平板形状。上述的转印辊2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后壁55的内侧(前侧)(参照图8)。
上壁56架设在两侧壁52的上端部之间,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在上壁56的内侧(下侧)支撑有上述的电晕型带电器22。
并且,如图4和图5所示,在鼓盒18中,通过下壁53的后侧半部、后壁55、上壁56、右壁52R的后侧部分58以及左壁52L的后侧部分60来划分出容纳感光鼓20的鼓容纳部67。
感光鼓20在鼓轴10的右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鼓盒18的右壁52R的后侧部分58,并且在鼓轴10的左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鼓盒18的左壁52L的后侧部分60。
另外,鼓轴10的右端部贯通鼓盒18的右壁52R的后侧部分58并向右侧突出。而且,鼓轴10的左端部贯通鼓盒18的左壁52L的后侧部分60并向左侧突出。而且,感光鼓20的右端部相对于右壁52R的引导槽62的后端部在后上侧相对配置。而且,感光鼓20的左端部相对于左壁52L的引导槽63的后端部在后上侧相对配置。
而且,在鼓盒18中,由下壁53的前侧半部、前壁54、右壁52R的前侧部分59以及左壁52L的前侧部分61来划分出安装显影盒19的盒安装部68。在盒安装部68形成有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50。
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50在鼓框架51的左端部的前下侧端部配置于左侧的按压部件容纳部69的左侧。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50在下壁53的前端部到前壁54的下端部贯通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俯视大致矩形形状。
(1-2)锁定杆和按压部件
如图5和图7所示,锁定杆65设置于右壁52R的前端部的内侧(左侧)。锁定杆65一体地具备转动轴70、从转动轴70向上侧延伸的操作部71以及从转动轴70向后下侧延伸的提拉部72。
转动轴70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
操作部71从转动轴70的上端部朝向上侧延伸至比右壁52R的上端缘靠上侧,并在其上端部形成向前侧弯曲并向前侧延伸的弯曲杆形状。而且,在操作部71设置有作为限制部件的一例的限制部73。
限制部73以从操作部71的上端部向后下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具有朝向后下侧的顶部的剖视大致楔形形状。限制部73的左端部进入显影盒19相对于鼓盒18的装卸轨迹内(参照图4)。
提拉部72形成为从转动轴70的下端部朝向后下侧延伸的大致杆形状。
并且,锁定杆65通过转动轴70的右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插通右壁52R的锁定杆支撑孔57而在右壁52R支撑成能够在操作部71立起的锁定位置(参照图7)和操作部71倒伏的锁定解除位置(参照图11)转动。
而且,锁定杆65由未图示的施力部件始终沿右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施力,从而配置于锁定位置。
如图5和图8示,按压部件66具备主体部件74和弹簧部件75。
主体部件74形成为后端部封闭的大致方筒形状。在主体部件74的后端面一体地设置有鼓出部76。主体部件74的上下方向的外部尺寸比按压部件容纳部69的上下方向的内部尺寸短。并且,主体部件74在上下方向具有游隙地容纳在按压部件容纳部69内。
鼓出部76形成为从主体部件74的后端面的大致中央部分朝向后侧鼓出的剖视大致圆弧形状。
弹簧部件75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压缩螺旋弹簧。弹簧部件75的后端部从前侧与主体部件74的后端部的内表面(前表面)抵接。弹簧部件75的前端部从后侧与前壁54的后表面抵接。由此,主体部件74通过弹簧部件75的作用力而始终被向后侧施力。
(2)显影盒
如图4和图6所示,显影盒19具备上述的显影框架25、配置于显影框架25的右侧的供电单元43以及配置于显影框架25的左侧的驱动单元44。
(2-1)显影框架
显影框架25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箱形状。详细地说,显影框架25具备左右一对侧壁81、前壁82、下壁83和上壁84。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提到一对侧壁81的左右时,将左侧的侧壁81记载为左壁81L(第一侧壁的一例),将右侧的侧壁81记载为右壁81R(第二侧壁的一例)。
一对侧壁81以隔着调色剂容纳室26的方式彼此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侧壁81形成为向上下前后延伸的侧视大致矩形形状。在一对侧壁81之间支撑上述的显影辊34。
显影辊34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金属制的旋转轴(以下,称为显影辊轴80。)。另外,显影辊轴80的左右方向端部以贯通侧壁81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
而且,如图6和图7所示,右壁81R具备填充部85、被限制部86和盖固定凸台93。
填充部85设置于右壁81R的前后方向中央。在填充部85形成有填充口100。而且,填充部85具备作为筒部的一例的填充筒部98和作为封闭部件的一例的调色剂盖101。
填充口100在右壁81R的前后方向中央贯通形成为侧视大致圆形形状。由此,填充口100与调色剂容纳室26内连通。填充口100形成于右壁81R的上下方向的大部分。填充口100的下侧内周面以在向左右方向投影时与调色剂容纳室26的下壁重合的方式进行配置(参照图9放大图)。
填充筒部98以从填充口100的周缘部向右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与填充口100共用中心轴线的大致圆筒形状。填充筒部98的内径与填充口100的内径为相同直径。而且,填充筒部98的下端缘(下侧外周面)配置得比调色剂容纳室26的下侧外周面靠下侧(参照图6和图11虚线)。填充筒部98具备作为卡合部的一例的抵接肋79。
抵接肋79形成为从填充筒部98的前下侧端部朝向前下侧突出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突条。
调色剂盖101由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等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左端部封闭的大致圆筒形状。详细地说,调色剂盖101一体地具备封闭部102、凸缘部103和被固定部104。
封闭部102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左端部封闭的大致圆筒形状。封闭部102的外径比填充筒部98的内径稍大。
凸缘部103从封闭部102的右端缘连续,朝向封闭部102的径向外侧突出,形成为在封闭部102的周向延伸的突条。
被固定部104形成为从凸缘部103的前端缘朝向前上侧突出的侧视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在被固定部104形成有插通孔105和薄壁部106。
插通孔105在被固定部104的中央部贯通形成为侧视大致圆形形状。插通孔105的内径比盖固定凸台93的外径稍大。
薄壁部106在被固定部104的基端部(被固定部104中与凸缘部103的交界部分)沿连接后上侧和前下侧的方向形成。在薄壁部106,从被固定部104的表面(右表面)和背面(左表面)形成有凹口。由此,薄壁部106的厚度(左右方向长度)比被固定部104和凸缘部103的厚度(左右方向长度)薄。
被限制部86配置在填充筒部98的前侧,从右壁81R的右表面向右侧突出,并形成为其前端部弯曲成侧视大致楔形状的突条。
盖固定凸台93在被限制部86的后端部形成为从其右端面向右侧突出的大致圆柱形状。
如图6和图8所示,下壁83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下壁83具备多对(两对)被按压部99和多个(两个)接触部94。另外,设置于显影盒19的左端部的被按压部99、接触部94和显影盒把持部87在图6中被省略,不过它们与设置于显影盒19的右端部的被按压部99、接触部94和显影盒把持部87同样地构成。
多对被按压部99各自与多个按压部件66对应地在下壁83的左右两端部各设置有一对。一对被按压部99彼此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
被按压部99以从下壁83的前端部的下表面向前下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具有朝向前下侧的顶部的侧视大致三角形的平板形状。被按压部99的前端缘随着朝向下侧而稍向后侧倾斜。被按压部99的下端缘随着朝向前侧而稍向上侧倾斜。
多个接触部94在一对被按压部99的后端部间各设置有一个。接触部94以从下壁83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具有朝向前下侧的顶部的侧视大致三角形的平板形状。接触部99的前端缘以比被按压部99的前端缘大的斜度随着朝向下侧而向后侧倾斜。接触部94的下端缘随着朝向前侧而向下侧倾斜。
前壁82形成为从下壁83的前端部连续地向上侧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在前壁82设置有作为第一把持部的一例的显影盒把持部87。
显影盒把持部87在前壁82的左右两端部各设置有一个。显影盒把持部87形成为从前壁82的上端部连续地向前上侧延伸的正视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
上壁84形成为向前后左右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并且从上侧与两侧壁81和前壁82的上端部相对配置。上壁84在其周缘部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于两侧壁81和前壁82的上端部。
并且,在向调色剂容纳室26填充调色剂时,首先,经由填充筒部98和填充口100向调色剂容纳室26填充调色剂。
接下来,封闭部102将调色剂盖101经由填充筒部98压入到填充口100内,以凸缘部103的左表面与填充筒部98的右端缘抵接的方式将调色剂盖101组装在显影框架25的右壁81R。而且,使盖固定凸台93插通于调色剂盖101的被固定部104的插通孔105。
此后,使盖固定凸台93的右端部以向其径向鼓出的方式熔融变形,将调色剂盖101的被固定部104相对于显影框架25的右壁81R固定。
(2-2)供电单元
如图2和图6所示,供电单元43具备供送电极88、轴承部件89和显影电极90。
供送电极88由导电性的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具有游隙地被支撑在显影框架25的右壁52R。供送电极88具备能够与设置于主体外壳2内的主体侧供送电极(未图示)电连接的供送侧接触部91。另外,供送单元88与供送辊33的旋转轴(参照图7。以下,记载为供送辊轴95。)电连接。
供送侧接触部91配置于填充部85的上侧。供送侧接触部9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右端部封闭的大致矩形的方筒形状。
轴承部件89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在供送电极88的右侧固定于显影框架25的右壁。轴承部件89具备使供送侧接触部91与显影侧接触部96(后述)绝缘的绝缘部92。另外,轴承部件89将供送辊轴95和显影辊轴80支撑为能够旋转(参照图7)。
绝缘部92与供送侧接触部91的后侧相对配置。绝缘部92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右端部封闭的侧视大致L字形的方筒形状。
显影电极90由导电性的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在轴承部件89的右侧具有游隙地被支撑在轴承部件89。显影电极90具备能够与设置于主体外壳2内的主体侧显影电极(未图示)电连接的显影侧接触部96和覆盖显影辊轴80的右端部的显影辊轴覆盖部97。
显影侧接触部96配置于轴承部件89的绝缘部92的后下侧。显影侧接触部96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右端部封闭的大致矩形的方筒形状。
显影辊轴覆盖部97配置在显影侧接触部96的后下侧,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显影辊轴覆盖部97的内径比显影辊轴80的外径稍大(大致相同直径)。在显影辊轴覆盖部97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嵌合有显影辊轴80的右端部。
(2-3)驱动单元
如图3和图10所示,驱动单元44具备套管部件111、齿轮系112和齿轮罩113。
套管部件11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左端部封闭的大致圆筒形状。套管部件111的内径形成为与显影辊轴80的左端部的外径相比大致相同(稍大)。套管部件111固定在显影框架25的左壁81L的后端部。在套管部件111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嵌合有显影辊轴80的左端部。
齿轮系112具备显影联接器114、作为旋转体的一例的显影齿轮115、中间齿轮120以及作为被检测部件的一例的被检测齿轮116。
另外,齿轮罩112还具备搅拌器齿轮(未图示)、供送齿轮(未图示)。搅拌器齿轮(未图示)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搅拌器29的左端部,从后下侧与中间齿轮120的小径部121啮合。供送齿轮(未图示)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供送辊轴95的左端部,从下侧与显影联接器114的齿轮部109(后述)啮合。
显影联接器114配置在套管部件111的前上侧。显影联接器114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显影框架25的左壁81L。在显影联接器114的右端部设置有在周面具有齿轮齿的齿轮部109(参照图10)。而且,在显影联接器114的左表面形成有结合凹部110。
结合凹部110以从显影联接器114的左表面向右侧凹陷的方式形成为在显影联接器114的径向延伸的侧视大致长孔形状。在结合凹部110以能够传递驱动的方式嵌合有设置于主体外壳2内的主体联接器131(参照图15虚线)的结合凸部(未图示)。
显影齿轮115在左壁81L的左侧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显影辊轴80的左端部,从后下侧与显影联接器114的齿轮部109啮合。由此,显影齿轮115将从显影联接器114传递的驱动力输入到显影辊轴80。
中间齿轮120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显影框架25的左壁52L。中间齿轮120一体地具有大径部(未图示)和小径部121。另外,大径部(未图示)设置于中间齿轮120的左端部,形成为大致圆板形状。在大径部(未图示)的周面遍及其整周范围地形成有齿轮齿。
小径部121从大径部(未图示)的右表面向右侧延伸,并且形成为其外径比大径部(未图示)的外径小的大致圆柱形状。而且,小径部121与大径部(未图示)共用中心轴线。在小径部121的周面遍及其整周范围地形成有齿轮齿。
并且,中间齿轮120在其大径部(未图示)从前侧与显影联接器114的齿轮部109啮合。
被检测齿轮116配置在显影联接器114的前下侧。被检测齿轮116形成为侧视大致半圆形的平板形状,其在径向中心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显影框架25的左壁52L。在被检测齿轮116的周面形成有齿轮齿。被检测齿轮116在其左侧观察顺时针方向下游侧的周端部从前下侧与中间齿轮120的小径部121啮合。
齿轮罩113形成为右端部敞开、左端部封闭的大致箱形状。齿轮罩113以容纳齿轮系112的方式在套管部件111的前上侧固定于显影框架25的左壁81L。在齿轮罩113形成有套管露出开口117、联接器套管118和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119。
套管露出开口117在齿轮罩113的后端部以从其后端缘向前下侧切开的方式形成为向后上侧敞开的侧视大致C字状。套管露出开口117的内径比套管部件111的外径大。在套管露出开口117内插通套管部件111。
联接器套管118在套管露出开口117的前上侧形成为从齿轮罩113的左壁向左侧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联接器套管118在其右端部与齿轮罩113的内侧(右侧)连通。在联接器套管118内以露出结合凹部110的方式插通有显影联接器114的左端部。
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119以贯通齿轮罩113的前下侧的周壁的方式形成。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119使被检测齿轮116的左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上游侧的周缘部从齿轮罩113露出。
(3)显影盒相对于鼓盒的安装状态
如图8所示,在显影盒19安装于鼓盒18的盒安装部68的状态(即,显影盒19配置于安装位置的状态)下,显影盒19在其被按压部99被按压部件66的鼓出部76从前侧抵接,并且在显影辊34从前侧抵接在感光鼓20。由此,显影盒19通过按压部件66的作用力朝向感光鼓20向后下侧被按压。
此时,显影盒19的接触部94从上侧与鼓盒18的被接触部78的上端部抵接。
而且,如图9所示,显影盒19在盒安装部68内沿左右方向水平地载置。
而且,如图3所示,显影盒19的套管部件111嵌合在鼓盒18的左壁52L的引导槽63内。同样地,显影电极90的显影辊轴覆盖部97嵌合在鼓盒18的右壁52R的引导槽62内(参照图5和图6)。由此,显影辊34在其左右方向两端部分别由左壁52L的引导槽63和右壁52R的引导槽62朝向感光鼓20引导,并从前侧压接在感光鼓20。
而且,如图7所示,锁定杆65配置在锁定位置。由此,锁定杆65的限制部73配置在显影盒19的被限制部86的前端部的上侧。由此,显影盒19从安装位置(参照图8)向可分离位置(后述,参照图14)的移动受到限制。而且,锁定杆65的提拉部72的后下侧端部与显影辊19的填充筒部98的前下侧相对配置。
而且,显影辊把持部87的上端部配置在比鼓盒把持部64的上端部靠下侧。
而且,如图10所示,被检测齿轮116经由齿轮罩113的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119和鼓盒51的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50而从鼓盒51的前端部向前下侧露出。
3.主体外壳
如图17中以虚线所示,在主体外壳2内设置有作为检测构件的一例的致动器132。
致动器132在主体外壳2内的左端部配置于拾取辊11的前上侧。致动器132具备转动轴134、检测部133和作用部135。
转动轴134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
检测部133形成为从转动轴134的后上侧端部向后上侧延伸的大致杆形状。
作用部135形成为从转动轴134的下端部向下侧延伸的大致杆形状。
致动器32在其转动轴13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主体外壳2内。
由此,致动器132能够在检测部133朝向后上侧立起的非检测位置(参照图17)和检测部133向后侧倒伏的检测位置(参照图10)转动。另外,致动器132由未图示的施力部件始终朝向非检测位置施力。
并且,在致动器132配置于非检测位置时,作用部135不会被主体外壳2内的未图示的传感器(例如,光传感器等)检测。
而且,在致动器132配置于检测位置时,作用部135被主体外壳2内的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
4.显影盒从鼓盒的分离
在使显影盒19从鼓盒18分离时,首先,使鼓盒18的锁定杆65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沿右侧面观察逆时针方向转动。
这时,如图11所示,锁定杆65的限制部73从被限制部86的前端部的上侧向后侧退避,从而容许被限制部86向后上侧的移动。同时,锁定杆65的提拉部72的后端部在显影盒19的填充筒部98的右端部从前下侧抵接(卡合)在抵接肋79。
接着,当使锁定杆65进一步向右侧面观察逆时针方向转动时,通过锁定杆65的提拉部72的后端部将显影盒19的填充筒部98向后上侧推压(施力)。
这样一来,如图12所示,锁定杆65配置于锁定解除位置,显影盒19以与感光鼓20接触的显影盒19的后端部为支点向右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转动。
此时,首先,显影盒19的右端部被向上侧推起。然后,显影盒19的左端部随着右端部而以与感光鼓20接触的显影盒19的后端部为支点向右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转动。
而且,此时,如图13所示,按压部件66以随着显影盒19的转动的方式以弹簧部件75的前端部为支点向上侧摆动,并在其鼓出部76从前侧与被按压部99的顶部抵接。另外,按压部件66通过与按压部件容纳部69的上壁抵接而被限制进一步朝向上侧的移动。
并且,当锁定杆65被配置在锁定解除位置时,按压部件66按压被按压部99并且按压接触部94,显影盒19进一步向右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转动。
这样一来,如图14所示,通过按压部件66的作用力,显影盒19的前端部向后上侧移动,并且显影盒19的后端部向前侧移动。
此时,如图15所示,显影盒19的套管部件111沿鼓盒18的左壁52L的引导槽63向前侧移动。同样地,显影电极90的显影辊轴覆盖部97沿鼓盒18的右壁52R的引导槽62向前侧移动(参照图5和图6)。
由此,显影辊34从感光鼓20向前下侧分离,显影盒19配置在可分离位置。
此时,显影辊把持部87的上端部配置于比鼓盒把持部64的上端部靠上侧。
而且,位于显影盒19的前端部的接触部94从上侧抵接于按压部件66的后端部(参照图14)。通过该接触部94与按压部件66的后端部66的接触,显影盒19被保持在可分离位置。
接下来,在使显影盒19从鼓盒18分离时,将显影盒把持部87把持,使显影盒19的前端部以显影盒19的后端部为支点进一步向后上侧转动。
由此,使显影盒19的套管部件111从鼓盒18的左壁52L的引导槽63向前侧分离,并且使显影电极90的显影辊轴覆盖部97从鼓盒18的右壁52R的引导槽62向前侧分离。
此后,使显影盒19从鼓盒18向上侧分离。
另外,为了将显影盒19安装在鼓盒18,与上述的分离动作相反地操作显影盒19和鼓盒18。
具体地说,将显影盒19的后端部从上侧插入鼓盒18的盒安装部68的后端部。由此,使显影盒19的套管部件111从前侧嵌合到鼓盒18的左壁52L的引导槽63,使显影电极90的显影辊轴覆盖部97从前侧嵌合到鼓盒18的右侧52R的引导槽62。
接下来,以使显影盒19的后端部按压鼓盒18的鼓容纳部67的方式,使显影盒19的前端部以显影盒19的后端部为支点向前下侧转动。
接着,在将显影盒19的前端部容纳到盒安装部68的前端部内后,显影盒19相对于鼓盒18的安装完成。
4.处理盒相对于主体外壳的安装
在将处理盒15安装到主体外壳2时,首先,如图1所示,如上所述地将主体外壳2的顶盖7配置在敞开位置。
接下来,把持鼓盒把持部64,以使感光鼓20的鼓轴10的左右方向端部嵌合到主体外壳2的引导部37的方式将处理盒15插入到主体外壳2内。
接着,将处理盒15沿引导部37向后下侧压入,此后,使其以感光鼓20的鼓轴10为支点向右侧面观察逆时针方向转动。
接着,当感光鼓20的鼓轴10配置在引导部37的后端部内且鼓盒把持部64以不与激光束干涉的方式配置在比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靠下侧时,处理盒15相对于主体外壳2的安装完成。
此时,如图10所示,显影盒19的被检测齿轮116的左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上游侧的周端部从上侧与致动器132的检测部133抵接。
由此,致动器132克服施力部件(未图示)的作用力向左侧面观察逆时针方向转动,并配置在检测位置。
而且,当处理盒15向主体外壳2的安装完成时,通过主体外壳2内的未图示的限制部件来限制锁定杆65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的转动,锁定杆65被固定在锁定位置。
此后,将主体外壳2的顶盖7配置在封闭位置。
另外,在处理盒15向主体外壳2的安装动作中,存在着因用户的误操作等而在显影盒19配置于可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将处理盒15误安装到主体外壳2的可能性。
在该情况下,如图16所示,显影盒19的上端部的前端部配置在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的中途,与激光束L干涉。即,感光鼓20不会曝光。
而且,如图15所示,显影联接器114以与主体联接器131不嵌合的方式相对于主体联接器131配置在前上侧。即,不会向显影盒19传递驱动力。
而且,在使处理盒15从主体外壳2分离时,与上述的安装动作相反地操作处理盒15和主体外壳2。
具体地说,在将顶盖7配置在敞开位置后,将处理盒15向前上侧拔出。
5.新品检测动作
当主体外壳2的顶盖7配置于封闭位置时,与顶盖7的闭合动作连动地,主体外壳2内的主体联接器131(参照图15的虚线)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在显影盒19的显影联接器114。
此后,从主体外壳2内的驱动源(未图示)经由主体联接器131向显影联接器114传递左侧面观察逆时针方向的驱动力。
这样一来,驱动力经由齿轮系112被传递至被检测齿轮116,被检测齿轮116沿左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旋转。
由此,被检测齿轮116的左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上游侧的周端部从致动器132的检测部133向后侧分离。
这样一来,致动器132因施力部件(未图示)的作用力而向左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转动,配置在非检测位置。
接着,当被检测齿轮116进一步向左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被检测齿轮116的左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下游侧的周端部从上侧抵接于致动器132的检测部133。
这样一来,致动器132克服施力部件(未图示)的作用力而向左侧面观察逆时针方向转动,配置在检测位置。
接着,当被检测齿轮116进一步向左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在被检测齿轮116的左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上游侧的周端部解除与中间齿轮120的啮合。另外,此时,被检测齿轮116的左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下游侧的周端部保持从上侧抵接于致动器132的检测部133的状态。
接着,主体外壳2内的控制部(未图示)在传感器检测到致动器132按检测位置、非检测位置、检测位置的顺序移动时,判断为显影盒19是未使用的(与显影剂盒相关的信息的一例)。
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的显影盒19安装到主体外壳2时,被检测齿轮116与中间齿轮120的啮合被解除,因此被检测齿轮116不会旋转。即,被检测齿轮116的左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下游侧的周端部继续从上侧抵接于致动器132的检测部133。
由此,致动器132继续配置在检测位置。
这样一来,主体外壳2内的控制部(未图示)在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到致动器132在预定时间内始终配置在检测位置时,判断为显影盒19在使用过程中(与显影剂盒相关的信息的一例)。
另外,在显影盒15被误安装到主体外壳2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被检测齿轮116以与致动器132不接触的方式相对于致动器132配置在上侧。即,致动器132继续配置在非检测位置。
这样一来,主体外壳2内的控制部(未图示)在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到致动器132在预定时间内始终配置在非检测位置时,判断为显影盒15误安装到了主体外壳2。
此后,主体外壳2内的控制部(未图示)在未图示的显示面板等显示处理盒15误安装的情况。
6.作用效果
(1)如图6所示,根据该处理盒15,能够经由从调色剂容纳室26向右侧突出的填充部85将调色剂填充到调色剂容纳室26内。
因此,在调色剂的填充作业中,能够从右侧容易地接触填充部85,能够实现调色剂向显影盒19的填充作业的高效化。
而且,如图12所示,通过锁定杆65的提拉部72按压填充部85,能够使显影盒19从安装位置向可分离位置移动。
因此,不必单独设置被锁定杆65按压的部分,能够实现显影盒19的小型化。
其结果是,能够同时实现调色剂向显影盒19的填充作业的高效化以及显影盒19的小型化。
(2)而且,如图6和图12所示,根据该处理盒15,能够使显影盒19向后上侧(与感光鼓20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移动。
因此,能够使显影盒19切实地从安装位置朝向可分离位置并向后上侧移动。
(3)而且,如图6所示,根据该处理盒15,将填充部85配置在未配置显影齿轮115的右壁81R。
因此,在接触填充部85时,用于向显影辊34输入驱动力的结构(驱动单元44)不会成为阻碍。
其结果是,能够更容易地接触填充部85。
(4)而且,如图11所示,根据该处理盒15,能够使锁定杆65的提拉部72抵接在填充部85的抵接肋79,并且使显影盒19从安装位置(参照图8)向可分离位置(参照图14)移动。
因此,能够使显影盒19顺畅且切实地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
(5)而且,如图13所示,根据该处理盒15,锁定杆65按压填充部85的左右方向外侧端部(具体地说,右端部)。
因此,与在比填充部85的左右方向外侧端部靠左右方向内侧处按压显影框架25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更小的按压力使显影盒19移动。
其结果是,能够使显影盒19容易地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
(6)而且,如图9所示,根据该处理盒15,也可以配置为,填充筒部98和填充口100的下侧内周面在向左右方向投影时与调色剂容纳室26的下壁83重合。
因此,能够将填充筒部98的下端部配置在调色剂容纳室26的下壁83的附近。
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以锁定杆65按压填充筒部98的下端部,能够使显影盒19顺畅地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
(7)如图9所示,根据该处理盒15,填充筒部98和填充口100的下侧内周面配置成在向左右方向投影时比调色剂容纳室26的下壁83的内表面靠下侧。
因此,能够实现调色剂容纳室26的小型化,并且使填充筒部98和填充口100在下侧大型化。
其结果是,能够高效地实施调色剂向调色剂容纳室26的填充作业,并且能够实现显影盒19的小型化。
(8)而且,如图11中以虚线所示,根据该处理盒15,填充筒部98的下端缘配置成在向左右方向投影时比调色剂容纳室26的下端缘靠下侧。
因此,能够将填充筒部98的下端部配置在比调色剂容纳室26的下壁83靠下侧。
其结果是,能够更容易地以锁定杆65按压填充筒部98的下端部,能够使显影盒19更顺畅地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
(9)而且,如图14所示,根据该处理盒15,显影辊34在显影盒19配置在可分离位置时从感光鼓20分离。
因此,在显影盒19配置于可分离位置时,能够防止显影辊34与感光体20滑动摩擦。
其结果是,在显影盒19相对于鼓盒18的装卸作业中,能够防止显影辊34和感光体20磨损。
(10)而且,如图3和图15所示,根据该处理盒15,鼓盒18具备沿前后方向(显影辊34从感光鼓20分离的分离方向)延伸的引导槽(右壁52R的引导槽62、以及左壁52L的引导槽63)。
因此,在使显影盒19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时,能够利用引导槽将显影辊34从感光鼓20向前侧(分离的方向)引导。
因此,在使显影盒19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时,能够使显影辊34从感光鼓20顺畅地分离。
(11)而且,如图8所示,根据该处理盒15,当显影盒19配置于安装位置时,显影盒把持部87的上端部配置成比鼓盒把持部64的上端部靠下侧。
因此,在显影盒19配置于安装位置时,能够容易地接触鼓盒把持部64。
其结果是,能够在安装有显影盒19的状态下容易地处理鼓盒18。
而且,如图14所示,当显影盒19配置于可分离位置时,显影盒把持部87的上端部配置成比鼓盒把持部64的上端部靠上侧。
因此,在显影盒19配置于可分离位置时,能够容易地接触显影盒把持部87。
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使配置于可分离位置的显影盒19从鼓盒18分离。
(12)而且,如图13所示,根据该处理盒15,按压部件66在上下方向(移动方向)上具有游隙。
因此,在使显影盒19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时,能够使按压部件66与该游隙的量对应地跟随显影盒19的移动。
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按压部件66阻碍显影盒19的移动的情况,能够使显影盒19更顺畅地从安装位置移动到可分离位置。
(13)而且,如图14所示,根据该处理盒15,显影盒19在配置于可分离位置时从上侧抵接于按压部件66。
因此,能够利用按压部件66将显影盒19保持在可分离位置。
其结果是,能够在实现显影盒19的结构的简化,并且将显影盒19保持在可分离位置。
(14)而且,如图12所示,根据该处理盒15,通过以简易的结构使锁定杆65的提拉部72按压填充筒部98,能够使显影盒19从安装位置向可分离位置移动。
(15)而且,如图15所示,根据该打印机1,在显影盒19配置于可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将处理盒15安装于主体外壳2的情况下,显影联接器114相对于主体联接器131配置在上侧。
因此,在显影盒19配置于可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将处理盒15安装于主体外壳2的情况下,显影盒19不被驱动。
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显影盒19未配置于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开始图像形成动作。
(16)而且,如图16所示,根据该打印机1,在显影盒19配置于可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将处理盒15安装于主体外壳2的情况下,显影盒19与激光束L干涉。
因此,在显影盒19配置于可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将处理盒15安装于主体外壳2的情况下,感光鼓20不曝光。
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显影盒19未配置于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开始图像形成动作。
(17)而且,如图17所示,根据该打印机1,在显影盒19配置于可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将处理盒15安装于主体外壳2的情况下,被检测齿轮116相对于致动器132向上侧分离。
因此,在显影盒19配置于可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将处理盒15安装于主体外壳2的情况下,无法检测显影盒19的使用或未使用相关的信息。
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检测到显影盒19未配置在安装位置的情况。
7.第一变形例
参照图19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变形例。另外,在图19中,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当以锁定杆65按压填充部85的右端部时,首先,显影盒19的右端部被向上侧抬起,然后,左端部随着右端部转动。
相对于此,在第一变形例中,如图19所示,可以构成为当以锁定杆65按压填充部85的右端部时,显影盒19的左端部不跟随右端部。
根据第一变形例,可以是,当以锁定杆65按压填充部85的右端部时,显影盒19随着朝向左侧而向下侧倾斜。
由此,能够使滞留在填充部85的右端部的调色剂因其自重而向调色剂容纳室26内移动。
而且,在第一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8.第二变形例
参照图19~21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另外,在图19~21中,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填充筒部98设置有被锁定杆65的提拉部72按压的抵接肋79,在填充筒部98的前侧设置有供锁定杆65的限制部73卡合的被限制部86。
相对于此,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第二变形例中,在调色剂盖141设置有被锁定杆65的提拉部72按压的作为卡合部的一例的抵接部145,使锁定杆65的限制部73卡合在调色剂盖141的被固定部104。
(1)第二变形例的结构
在调色剂盖141的凸缘部103设置有从其后下侧端缘连续地向后下侧鼓出的侧视大致凸形状的抵接部145。
而且,被固定部104的前端部形成为具有朝向前上侧突出的顶部的侧视大致楔形状。
另外,在显影框架25的右壁81R未设置被限制部86。而且,盖固定凸台93在填充部85的前上侧配置于锁定位置的锁定杆65的限制部73的下侧。
并且,在锁定杆65配置于锁定位置时,锁定杆65的限制部73配置在被固定部104的前端部的上侧。由此,限制显影盒19从安装位置(参照图19)向可分离位置(未图示)的移动。
(2)显影盒从鼓盒的分离
在使显影盒19从鼓盒18分离时,首先,使鼓盒18的锁定杆65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向右侧面观察逆时针方向转动。
这样一来,如图20所示,锁定杆65的限制部73从被固定部104的前端部的上侧向后侧退避,从而容许被固定部104向后上侧的移动,并且锁定杆65的提拉部72的后端部从前下侧与显影盒19的调色剂盖141的抵接部145抵接(卡合)。
接着,当使锁定杆65进一步向右侧面观察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由锁定杆65的提拉部72的后端部将调色剂盖141的抵接部145向后上侧推压(施力)。
这样一来,如图21所示,锁定杆65配置于锁定解除位置,显影盒19以与感光鼓20接触的显影盒19的后端部为支点向右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转动。
(3)第二变形例的作用效果
(3-1)如图20和图21所示,根据第二变形例的处理盒15,通过以简易的结构使锁定杆65的提拉部72按压调色剂盖141的抵接部145,能够使显影盒19从安装位置向可分离位置移动。
(3-2)而且,如图19所示,根据第二变形例的处理盒15,能够利用调色剂盖141的被固定部104限制显影盒19从安装位置向可分离位置的移动。
因此,能够实现显影盒19的结构的简化,并且能够限制显影盒19从安装位置向可分离位置的移动。
(3-3)而且,在第二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上述的抵接部145与调色剂盖141一体地形成,不过抵接部145也可以与调色剂盖141分体地形成。而且,抵接部145也可以由摩擦系数比较大的橡胶等材料形成。而且,抵接部145也可以作为凹部形成于调色剂盖141。而且,也可以在调色剂盖141设置有多个抵接部145。
8.其他变形例
上述打印机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除了上述的单色打印机之外,也可以构成为彩色打印机。
在将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彩色打印机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具备多个感光体和存储介质传送部件的直接式的串联型彩色打印机,或者具备多个感光体、中间转印体和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方式的串联型彩色打印机。
进而,也可以构成为,显影盒19相对于具有显影辊34的框架装卸自如地安装有容纳调色剂的调色剂盒。
而且,作为感光体,除了上述的感光鼓20之外,也可以应用例如感光带等。
而且,作为显影剂承载体,除了上述的显影鼓34之外,例如也可以应用例如显影套筒、显影带、刷状的辊等。
而且,也可以例如具备供送套筒、供送带、刷状的辊等供送部件来取代上述的供送辊33。
而且,也可以例如应用螺旋螺杆、传送带等传送部件来取代上述的搅拌器29。
而且,也可以例如应用转印带、转印刷、转印板、膜型转印装置等接触型的转印部件、例如电晕式等非接触型的转印部件等来取代上述的转印辊21。
而且,也可以例如应用电晕型带电器、锯齿状的放电部件等非接触型的带电器、带电辊等接触型的带电器等来取代上述的电晕型带电器22。
进而,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安装图像读取部等而构成为复合机。
而且,上述驱动单元44所具备的齿轮系112是驱动传递机构的一例,驱动传递机构例如也可以使用传送带、摩擦轮等构成。
而且,上述的按压部件66具备方筒形状的主体部件74和由压缩弹簧构成的弹簧部件75,但是弹簧部件75例如也可以使用板簧、橡胶部件、扭簧等。而且,也可以是,按压部件66不具备主体部件74而仅由弹簧部件75形成。
而且,上述的抵接肋79与填充筒部98一体地形成,不过抵接肋79也可以与填充筒部98分体地形成。而且,抵接肋79也可以由摩擦系数比较大的橡胶等材料形成。而且,抵接肋79也可以作为凹部形成于填充筒部79。而且,也可以在填充筒部98设置多个抵接肋79。而且,填充筒部98与右壁81R一体地形成,不过也可以与调色剂盖101一体地形成。
标号说明
1:打印机;
2:主体外壳;
15:处理盒;
16:扫描单元;
18:鼓盒;
19:显影盒;
20:感光鼓;
25:显影框架;
26:调色剂容纳室;
34:显影辊;
62:引导槽;
63:引导槽;
64:鼓盒把持部;
65:锁定杆;
66:按压部件;
73:限制部;
79:抵接肋;
81L:左壁;
81R:右壁;
85:填充部;
87:显影盒把持部;
98:填充筒部;
100:填充口;
101:调色剂盖;
104:被固定部;
114:显影联接器;
115:显影齿轮;
116:被检测齿轮;
131:主体联接器;
132:致动器;
141:调色剂盖;
145:抵接部;
L:激光束。
Claims (19)
1.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包括:显影剂盒(19),具有用于容纳显影剂的框体(25);以及
感光体盒(18),具有感光体(20),并能够供所述显影剂盒(19)装卸,
所述显影剂盒(19)构成为能够移动至安装于所述感光体盒(18)的安装位置和能够从所述感光体盒(18)分离的可分离位置,
所述框体(25)具备用于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部(26)以及用于将显影剂填充到所述显影剂容纳部(26)内的填充部(85),所述填充部(85)在与所述显影剂盒(19)从所述安装位置向所述可分离位置移动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从所述显影剂容纳部(26)向外侧突出,
所述感光体盒(18)具备施力部件(65),所述施力部件(65)构成为通过对所述填充部(85)施力而使所述显影剂盒(19)从所述安装位置向所述可分离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光体(20)构成为以沿所述正交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剂盒(19)具备:
显影剂承载体(34),以承载显影剂的方式构成;以及
旋转体(115),用于向所述显影剂承载体(34)输入驱动力,
所述框体(25)具有隔着所述显影剂容纳部(26)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一侧壁(81L)和第二侧壁(81R),
所述旋转体(115)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81L)配置于所述显影剂容纳部(26)的相反侧,
所述填充部(85)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壁(81R)配置于所述显影剂容纳部(26)的相反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部(85)具备卡合部(79、145),所述卡合部(79、145)沿与所述正交方向交叉的方向朝向所述施力部件(65)突出,以便在被所述施力部件(65)按压时与所述施力部件(65)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65)构成为按压所述填充部(85)的所述正交方向外侧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部(85)的所述移动方向上游侧端部的内表面配置为在向所述正交方向投影时与所述显影剂容纳部(26)的所述移动方向上游侧壁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部(85)的所述移动方向上游侧端部的内表面配置成在向所述正交方向投影时比所述显影剂容纳部(26)的所述移动方向上游侧壁的内表面靠所述移动方向上游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部(85)的所述移动方向上游侧端缘配置成在向所述正交方向投影时比所述显影剂容纳部(26)的所述移动方向上游侧端缘靠所述移动方向上游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剂盒(19)具备以承载显影剂的方式构成的显影剂承载体(34),
所述显影剂承载体(34)在所述显影剂盒(19)配置于所述安装位置时与所述感光体(20)接触,
所述显影剂承载体(34)在所述显影剂盒(19)配置于所述可分离位置时从所述感光体(20)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光体盒(18)具备沿所述显影剂承载体(34)从所述感光体(20)分离的分离方向延伸的引导部(62、63)。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剂盒(19)具备用于把持所述显影剂盒(19)的第一把持部(87),
所述感光体盒(18)具备用于把持所述感光体盒(18)的第二把持部(64),
当所述显影剂盒(19)配置于所述安装位置时,所述第一把持部(87)的所述移动方向下游侧端部配置成比所述第二把持部(64)的所述移动方向下游侧端部靠所述移动方向上游侧,
当所述显影剂盒(19)配置于所述可分离位置时,所述第一把持部(87)的所述移动方向下游侧端部配置成比所述第二把持部(64)的所述移动方向下游侧端部靠所述移动方向下游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光体盒(18)具备将所述显影剂盒(19)向所述感光体(20)按压的按压部件(66),
所述按压部件(66)在所述移动方向上具有游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剂盒(19)在配置于所述可分离位置时从所述移动方向下游侧抵接于所述按压部件(66)。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部(85)包括:
筒部(98),与所述显影剂容纳部(26)内连通,从所述显影剂容纳部(26)向所述正交方向外侧突出;以及
封闭部件(101),用于封闭所述筒部(98)的所述正交方向外侧端部,
所述施力部件(65)对所述筒部(98)施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部包括:
填充口,与所述显影剂容纳部(26)内连通;以及
封闭部件(141),用于封闭所述填充口,
所述施力部件(65)对所述封闭部件(141)施力。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65)具备用于限制所述显影剂盒(19)从所述安装位置向所述可分离位置移动的限制部件(73),
所述封闭部件(101)具备被限制部,该被限制部构成为被所述限制部件(73)限制。
1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以及
以能够装卸所述处理盒的方式构成的装置主体(2),
所述显影剂盒(19)具备用于接受来自装置主体(2)的驱动力的显影联接器(114),
所述装置主体(2)具备主体联接器(131),该主体联接器构成为以能够传递驱动的方式嵌合于所述显影联接器(114),
所述显影联接器(114)在所述显影剂盒(19)配置于所述安装位置的状态下配置于与所述主体联接器(131)嵌合的位置,所述显影联接器(114)在所述显影剂盒(19)配置于所述可分离位置的状态下配置于与所述主体联接器(131)不嵌合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2)具备曝光部件(16),该曝光部件构成为射出用于将所述感光体(20)曝光的激光(L),
所述显影剂盒(19)构成为在配置于所述安装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激光(L)不干涉,在配置于所述可分离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激光(L)干涉。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2)具备用于检测与所述显影剂盒(19)相关的信息的检测构件(132),
所述显影剂盒(19)具备被检测部件(116),所述被检测部件(116)构成为具有与所述显影剂盒(19)相关的信息并能够由所述检测构件(132)检测,
所述被检测部件(116)在所述显影剂盒(19)配置于所述安装位置的状态下配置于能够由所述检测构件(132)检测到的位置,所述被检测部件(116)在所述显影剂盒(19)配置于所述可分离位置的状态下配置于无法由所述检测构件(132)检测到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54150 | 2012-07-09 | ||
JP2012154150A JP5861581B2 (ja) | 2012-07-09 | 2012-07-09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PCT/JP2012/080841 WO2014010129A1 (ja) | 2012-07-09 | 2012-11-29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12173A CN104412173A (zh) | 2015-03-11 |
CN104412173B true CN104412173B (zh) | 2019-01-01 |
Family
ID=49915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74389.3A Active CN104412173B (zh) | 2012-07-09 | 2012-11-29 |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861581B2 (zh) |
CN (1) | CN104412173B (zh) |
WO (1) | WO201401012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79855B2 (ja) * | 2014-08-25 | 2018-08-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6673251B2 (ja) * | 2016-03-11 | 2020-03-2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950147B2 (ja) * | 2016-03-15 | 2021-10-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6693271B2 (ja) * | 2016-05-20 | 2020-05-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6693302B2 (ja) * | 2016-06-30 | 2020-05-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6984685B2 (ja) * | 2016-06-30 | 2021-12-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6794749B2 (ja) | 2016-09-30 | 2020-12-0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6859647B2 (ja) * | 2016-09-30 | 2021-04-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 |
TWM538176U (zh) * | 2016-11-02 | 2017-03-11 | Avision Inc | 分離式成像裝置 |
JP7114990B2 (ja) | 2018-03-30 | 2022-08-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CA3234391A1 (en) * | 2019-03-26 | 2020-10-0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rum cartridge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
JP7092176B2 (ja) * | 2020-11-11 | 2022-06-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2022130069A (ja) * | 2021-02-25 | 2022-09-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2023111252A (ja) * | 2022-01-31 | 2023-08-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のリサイクル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92485A (zh) * | 2005-07-08 | 2007-01-1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显影盒 |
JP2010107699A (ja) * | 2008-10-30 | 2010-05-13 | Brother Ind Ltd |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CN102165378A (zh) * | 2008-09-29 | 2011-08-24 | 佳能株式会社 |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WO2012090907A1 (ja) * | 2010-12-27 | 2012-07-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190921B2 (en) * | 2003-07-31 | 2007-03-1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cartridge, photosensitive member cartridge,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344992B2 (ja) * | 2003-07-31 | 2009-10-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341619B2 (ja) * | 2005-07-08 | 2009-10-0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
2012
- 2012-07-09 JP JP2012154150A patent/JP5861581B2/ja active Active
- 2012-11-29 WO PCT/JP2012/080841 patent/WO201401012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1-29 CN CN201280074389.3A patent/CN10441217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92485A (zh) * | 2005-07-08 | 2007-01-1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显影盒 |
CN102165378A (zh) * | 2008-09-29 | 2011-08-24 | 佳能株式会社 |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JP2010107699A (ja) * | 2008-10-30 | 2010-05-13 | Brother Ind Ltd |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WO2012090907A1 (ja) * | 2010-12-27 | 2012-07-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12173A (zh) | 2015-03-11 |
JP2014016498A (ja) | 2014-01-30 |
WO2014010129A1 (ja) | 2014-01-16 |
JP5861581B2 (ja) | 2016-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12173B (zh) |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4487903B (zh) |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4471490B (zh) |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 |
KR100270224B1 (ko) |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전자 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연결 접점의접속 방법 | |
JP4882517B2 (ja) |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802796B2 (ja)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像担持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42735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CN104765256B (zh) | 显影盒 | |
JP483120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像担持体ユニット | |
CN104704430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JP615605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968029A (zh) | 显影剂用盒 | |
JP2008242085A (ja)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4412168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2968020B (zh) | 感光构件盒以及使用它的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4597735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204440013U (zh) | 显影剂盒 | |
CN104950640A (zh) | 盒 | |
JP2014016496A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417557B2 (en) | Developing cartridge including housing having opening for filling housing with developer | |
CN104950638A (zh) | 盒 | |
CN104520774A (zh) | 处理盒 | |
CN104471489B (zh) | 显影盒 | |
JP2013114108A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JP6323494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