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96980B - 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剂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剂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96980B
CN104396980B CN201410578677.3A CN201410578677A CN104396980B CN 104396980 B CN104396980 B CN 104396980B CN 201410578677 A CN201410578677 A CN 201410578677A CN 104396980 B CN104396980 B CN 1043969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rilant
pyraclostrobin
berberine
weight
activeconstitu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786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96980A (zh
Inventor
张政
王晓东
何公毅
赵光
佘攀
宋艳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lite Crop Science (Guangdong)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FLEET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FLEET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FLEET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57867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969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396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969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969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969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杀菌剂,所述杀菌剂含有作为活性成分的吡唑醚菌酯,其中,所述活性成分还含有小檗碱,且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的重量比为1:0.01-90。本发明另外提供了所述杀菌剂在防治真菌或细菌引起的作物病害方面的应用。本发明的杀菌剂相对于单成分的吡唑醚菌酯或小檗碱,具有意料不到的增效作用,可显著地提高防治效果,且其对靶标作物安全;由于含有非单一活性成分,不易产生抗药性;可防治混合发生的多种不同种类的病害,防治广谱;并且减少了农药用药量,节约成本,避免或延缓了抗药性的产生,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Description

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剂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保护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剂,以及它在防治真菌或病菌引起的作物病害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常常存在不同类型病害混合发生的问题,白粉病、炭疽病、霜霉病、白腐病、黑痘病、叶霉病、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立枯病、青枯病、黑星病、轴腐病、叶斑病是经常同时存在或相继存在的病害,例如,在蔬菜、果树、茶树、花卉和草坪以及其它经济作物上。
对于上述常见病害往往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杀菌剂进行防治,例如,白粉病一般采用多菌灵、三唑酮或咪鲜胺进行防治,炭疽病一般采用氟啶胺进行防治、霜霉病一般采用乙蒜素进行防治,白腐病一般采用福美双进行防治,黑痘病一般采用代森锰锌进行防治,叶霉病一般采用甲基硫菌灵进行防治,灰霉病一般采用异菌脲进行防治,早疫病一般采用代森锰锌或百菌清进行防治,晚疫病一般采用代森锰锌或多抗霉素进行防治,立枯病一般采用硫磺或敌磺钠进行防治,青枯病一般采用中生菌素进行防治,黑星病一般采用氟硅唑进行防治,轴腐病一般采用异菌脲进行防治,叶斑病一般采用丙环唑或腈菌唑进行防治。
目前针对不同病害,要使用不同的杀菌剂,更重要的是防治效果差,具有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高,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长期连续高剂量的使用单一活性成分的杀菌剂容易造成药剂的残留、环境污染以及产生抗药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无法有效应对不同类型病害混合发生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应对不同类型病害混合发生的杀菌剂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多年的研究,意外地发现,通过在吡唑醚菌酯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小檗碱,并以此作为活性成分能够高效地应对多种不同类型病害的混合发生,基于此发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剂,该杀菌剂含有作为活性成分的吡唑醚菌酯,其中,所述活性成分还含有小檗碱,所述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的重量比为1:0.01-0.2。根据本发明,吡唑醚菌酯,英文通用名称:pyraclostrobin,化学名称:N-{2-[1-(4-氯苯基)-1H-吡唑-3-基氧甲基]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甲酯,其作用机制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其化学结构为
小檗碱,英文通用名称:berberine,1826年M.-E.夏瓦利埃和G.佩尔坦从Xanthoxylonclava树皮中首次获得。其为一种季铵生物碱,分子式C20H18NO4,存在于小檗科等4科10属的多种植物中。
再一方面,提供了本发明所述的杀菌剂在防治真菌或细菌引起的作物病害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通过在吡唑醚菌酯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小檗碱,并以此作为活性成分,能够高效地应对多种不同类型病害的混合发生,与单独使用吡唑醚菌酯或小檗碱相比,对不同类型病害混合发生具有非常显著的防治作用,,且其对靶标作物安全;含有非单一活性成分,不易产生抗药性;并且减少了农药用药量,节约成本,避免或延缓了抗药性的产生,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的杀菌剂,该杀菌剂含有作为活性成分的吡唑醚菌酯,其中,所述活性成分还含有小檗碱,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的重量比为1:0.01-0.2。
根据本发明,尽管杀菌剂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含有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的重量比为1:0.01-0.2,即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即杀菌剂组合物具有增效作用,防治效果好;不易产生抗药性;可防治混合发生的多种不同种类的病害。但优选情况下,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的重量比为1:0.03-0.2,进一步优选为1:0.05-0.2,杀菌剂组合物的增效作用更显著,可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述杀菌剂还含有杀菌剂用辅剂。其中,对于活性成分在杀菌剂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以及辅剂在杀菌剂组合物中的含量无特殊要求,可以根据杀菌剂组合物配制的不同剂型选择常规的用量,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例如,相对于1重量份的所述活性成分,所述杀菌剂辅剂的含量可以为0.01-100重量份;优选地,相对于1重量份的所述活性成分,所述杀菌剂用辅剂的含量为0.25-4重量份。
本发明中,对于杀菌剂中的辅剂无特殊要求,可以根据需要选配本领域常用的成分,例如,分散剂、润湿剂、防冻剂、稳定剂、防腐剂、增稠剂、乳化剂、消泡剂、溶剂、粘合剂和固体惰性载体。因此,本发明的杀菌剂根据所配制的剂型种类还可选择性的含有分散剂、润湿剂、防冻剂、稳定剂、防腐剂、增稠剂、乳化剂、消泡剂、溶剂、粘合剂和固体惰性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这些辅剂成分可以根据杀菌剂的剂型选择常规的用量。
本发明中,对于上述杀菌剂辅剂的成分均无特殊要求,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物质,例如:
所述分散剂可以为木质素磺酸钙、亚甲基双萘磺酸钠、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润湿剂可以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醇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防冻剂可以为乙二醇、聚乙二醇、丙三醇和尿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稳定剂可以为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丁基羟基茴香醚、pH调节剂例如无机酸类、有机酸类、有机碱类、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防腐剂可以为苯甲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增稠剂可以是海藻酸钠、硅酸铝镁、黄原胶、聚乙二醇、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和酚醛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乳化剂可以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常用于液体制剂的乳化剂均可使用。优选情况下,所述乳化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丁二酸酯磺酸钠、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苄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失水山梨醇三油酸酯、失水山梨醇三硬脂酸酯、聚乙二醇脂肪酸酯、聚乙二醇单硬脂酸酯、失水山梨醇倍半油酸酯、甘油单硬脂酸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二苄基酚聚氧乙烯醚、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聚氧乙烯月桂醇醚、聚氧乙烯单棕榈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月桂醇醚、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醚单油酸酯、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和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消泡剂可以为有机硅油、辛醇、矿物油和植物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溶剂可以为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丙二醇、丙三醇、正丁醇、异丁醇、叔丁醇、正戊醇、异戊醇、正己醇、正庚醇、正辛醇、乙二醇、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二甲醚、山梨醇、芳香烃溶剂油、油酸甲酯、二甲基亚砜、N-甲基吡咯烷酮、环丁砜和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粘合剂可以为可溶性淀粉、玉米淀粉、阿拉伯树胶、石膏、聚乙烯醇、蔗糖、乳糖和葡萄糖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固体惰性载体可以为粘土、二氧化硅、硅藻土、高岭土、凹凸棒土、蒙脱土、膨润土、滑石粉、白碳黑和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杀菌剂可以以成品形式提供,即各成分已经混合;也可以每种成分以单独制剂的形式提供,使用时直接进行桶混。
本发明中,对于由杀菌剂所制备的剂型无特殊要求,例如可以为乳油、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油悬浮剂、微囊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可溶粉剂或可溶粒剂。
上述各剂型中除活性成分外的其它成分及其含量以及活性成分的含量无特殊要求,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的配比,例如:
悬浮剂一般含有5-50重量%活性成分、0.5-12重量%分散剂、0.5-5重量%润湿剂、0.1-8重量%防冻剂、0-10重量%其它添加剂,如稳定剂、防腐剂和增稠剂中的至少一种,余量为水。悬浮剂通常需湿法粉碎以获得稳定的、可流动、易测量体积的悬浮液体。
水乳剂一般含有10-60重量%活性成分、5-10重量%乳化剂、0.5-15重量%防冻剂、0.5-2重量%增稠剂,0.01-0.2重量%消泡剂,3-10重量%溶剂,0.5-10重量%其它添加剂,如稳定剂和/或防腐剂等,余量为水。
微囊悬浮剂一般含有5-30重量%活性成分(其中,游离活性成分重量分数占总活性成分重量分数小于10重量%)、0.5-10重量%分散剂、0.5-5重量%润湿剂、0.1-5重量%防冻剂、0-10重量%其它添加剂,如稳定剂、防腐剂和增稠剂中的至少一种,余量为水。
水分散粒剂一般含有3-95重量%活性成分、0.5-10重量%分散剂、0.5-5重量%润湿剂、0-10重量%其它添加剂,如稳定剂和/或粘合剂,余量为固体惰性载体,优选为高岭土。水分散粒剂通常制成10-100目国际标准筛目(1676-152μm)颗粒,可通过喷雾造粒、挤压造粒、高速旋转造粒、流化床造粒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常规方法制备。
油悬浮剂一般含有5-30重量%活性成分、0.5-30重量%分散剂、0.5-5重量%润湿剂、0.1-10重量%防冻剂、0-10重量%其它添加剂,如稳定剂、防腐剂和增稠剂中的至少一种,余量为有机液体。所述有机液体可以为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也可以植物油、动物油、矿物油和油酸甲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中,对于各种剂型的制备方法无特殊要求,可以采用本领域公知的各种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中的各种剂型在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稀释使用。
再一方面,还提供了本发明所述的杀菌剂在防治真菌或细菌引起的作物病害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中,适用于所述杀菌剂的作物没有特别的限制,对于可发生真菌或细菌病害的作物均可使用,例如,所述作物可以为蔬菜、果树、茶树、花卉和草坪等。
本发明中,所述杀菌剂对可防治的真菌或细菌所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类型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所述真菌或细菌引起的作物病害可以为白粉病、炭疽病、霜霉病、白腐病、黑痘病、叶霉病、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立枯病、青枯病、黑星病、轴腐病、叶斑病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例
(一)增效作用生物检测
采用孙云沛(SunY-P)法,通过计算共毒系数(co-toxicitycoefficient,CTC),评价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中两种活性成分的混用效果,具体如下:
评价标准:当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当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计算公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际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混剂实际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的LC50/混剂的L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A剂的TI×混剂有效成分中A的含量+B剂的TI×混剂有效成分中B的含量
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的LC50/供试药剂的LC50)×100(把A剂、B剂中的一种作为标准药剂)
A剂、B剂分别为两种相混的活性成分,混剂为A剂和B剂相混后的混合物。
以下试验例中,A剂为吡唑醚菌酯原药(95%),B剂为小檗碱原药(98%),选择A剂作为标准药剂,将A剂和B剂分别以各自有效成分的重量为基准,配制成如表1所示的混剂1至混剂7。
试验例1.1
试验靶标:葡萄白粉病菌(Sphaerothecaaphanis),由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病系提供。
试验条件:温度(25±1)℃,湿度:60%-80%,光照:L:D=(16:8)h。
试验方法:参照NY/T1156.2-2006规定的平板法进行试验。
药剂配制:分别准确称取如上7种混剂,每种混剂均用丙酮配置成母液,并用0.1重量%的吐温-80将母液稀释成为具一定浓度梯度的系列药剂,对照药剂按同样方法配制。
药剂处理: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灭菌培养基定量加入到无菌锥形瓶中,再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上述药液,分别加入到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5个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制成不同浓度的含药平板。另设不含药剂处理作空白对照(加等量的0.1重量%的吐温-80水溶液)以及只含有吡唑嘧菌酯或小檗碱单一药剂作为对照,每一处理重复4次。
接种: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培养3天(d)的葡萄白粉病原菌用直径5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每个培养皿放1个菌饼,每个浓度重复5次,空白对照同样按上述方法处理。将接种后的培养皿置于(25±1)℃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观察,3d后测量菌落直径。
调查与计算:根据空白对照培养皿中葡萄白粉菌菌落生长情况,调查各处理菌落生长抑制率,即培养3d后测量菌落直径,每个菌落十字交叉测量两个数据取平均值,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再根据浓度对数-菌丝生长抑制了几率值分析(Bliss)法,用DPS2000数据处理软件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然后根据孙云沛介绍的方法,求出不同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CTC),结果见表1。
菌落增长直径=菌落直径-菌饼直径
表1
试验例1.2
试验靶标:葡萄黑痘病菌(Sphacelomaampelinum),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物技术研究测试中心杀菌剂室提供,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病系保藏。按照试验例1.1的方法对葡萄黑痘病菌进行相同的处理,获得其EC50、ATI、TTI以及共毒系数(CTC),结果见表2。
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混剂中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的重量比为1:0.01-0.2,均可实现增效作用;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的重量比为1:0.03-0.2,增效作用显著;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的重量比为1:0.05-0.2,增效作用更显著。
(二)广谱性生物检测
以下试验例中采用如下药剂,药剂中活性成分均为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
药剂1:20重量%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悬浮剂,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的重量比均为1:0.2;
活性成分20重量%,木质素磺酸钙4重量%,十二烷基硫酸钠1.5%,海藻酸钠1重量%,硅酸镁铝0.5重量%,有机硅消泡剂0.5重量%,水52重量%。
药剂2:10重量%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微囊悬浮剂,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的重量比均为1:1.8;
活性成分10重量%(其中,游离活性成分重量分数占总活性成分重量分数的8重量%),木质素磺酸钙2重量%,十二烷基硫酸钠2重量%,黄原胶1重量%,硅酸镁铝0.5重量%,有机硅消泡剂0.5重量%,余量为水。
药剂3:30重量%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微乳剂,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的重量比均为1:2.5;
活性成分30重量%,聚氧乙烯单棕榈酸酯6重量%,丙二醇6重量%,乙二醇单甲醚5重量%,黄原胶0.2重量%,苯甲酸钠0.1重量%,有机硅油1重量%,余量为水。
药剂4:25重量%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油悬浮剂,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的重量比均为1:4;
活性成分25重量%,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重量%,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3重量%,聚乙二醇5重量%,油酸甲酯2重量%。
试验例2.1
榛子白粉病、炭疽病(俗称榛苞黑边病)
本试验例共设7个处理,即上述4种药剂、1个空白对照(即不施用药剂,下同)、2个对比药剂。2个对比药剂如下:
对比药剂1:按照药剂1的配方进行配制,不同的是,活性成分为25%吡唑嘧菌酯悬浮剂。
对比药剂2:按照药剂1的配方进行配制,不同的是,活性成分为0.5%小檗碱悬浮剂。
每种药剂亩用量分别如下:
药剂1:20g/亩
药剂2:40g/亩
药剂3:30g/亩
药剂4:16g/亩
对比药剂1:16g/亩
对比药剂2:135g/亩
本试验例试验地设在辽宁省开原市威远孟家村榛园试验基地,土壤为黑土,肥力中等,pH6.8。各小区的栽培条件、水肥管理均匀一致。榛子品种为平榛,育苗移栽榛园,株行距50cm×100cm。采用HD-300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田间喷雾,喷嘴圆锥形,加恒压阀,操作压力为1Pa,流量333ml/min。
榛子病害的调查统计方法如下:
分别于施药7d、14d、21d后调查榛子白粉病和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每个处理区采用随机5点取样,每个处理小区调查30株,调查各处理区苗期病害的病株率及病情指数,根据式(Ⅰ)和式(Ⅱ)计算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见表3。
表3
试验例2.2(葡萄霜霉病、白腐病、黑痘病、白粉病、炭疽病)
本试验例共设7个处理,即上述4种药剂、1个空白对照(即不施用药剂,下同)、2个对比药剂。2个对比药剂如下:
对比药剂1:按照药剂1的配方进行配制,不同的是,活性成分为25%吡唑嘧菌酯悬浮剂。
对比药剂2:按照药剂1的配方进行配制,不同的是,活性成分为0.5%小檗碱悬浮剂。
每种药剂亩用量分别如下:
药剂1:30g/亩
药剂2:60g/亩
药剂3:45g/亩
药剂4:24g/亩
对比药剂1:24g/亩
对比药剂2:200g/亩
试验地点:安徽合肥市包河区果树试验基地,试验地土壤为黄粘土,质地粘重,pH值6.5,管理水平中上,土壤肥力中等,种植后的各处理区葡萄按常规生产管理。葡萄品种为红提。
分别采用实施例1-4和对比药剂1-2对葡萄树进行喷雾处理,每种药剂的稀释倍数均为1500倍。分别将上述稀释药剂分别喷施在葡萄新梢正反面,以叶片两面均匀喷施药液不淌为度。小区面积为15m2,每个处理重复4次,各试验小区的土壤、栽培及水肥管理等条件一致。葡萄病害的调查统计方法如下:
分别于施药7d、14d、21d后调查葡萄霜霉病、白腐病、黑痘病、白粉病、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每个处理区采用随机5点取样,每个处理小区调查30株,调查各处理区苗期病害的病株率及病情指数,根据式(Ⅰ)和式(Ⅱ)计算防治效果。葡萄病害防治效果如表4所示。
表4
试验例2.3(番茄叶霉病、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立枯病、青枯病)
本试验例共设7个处理,即上述4种药剂、1个空白对照(即不施用药剂,下同)、2个对比药剂。2个对比药剂如下:
对比药剂1:按照药剂1的配方进行配制,不同的是,活性成分为25%吡唑嘧菌酯悬浮剂。
对比药剂2:按照药剂1的配方进行配制,不同的是,活性成分为0.5%小檗碱悬浮剂。
每种药剂亩用量分别如下:
药剂1:25g/亩
药剂2:50g/亩
药剂3:37.5g/亩
药剂4:20g/亩
对比药剂1:20g/亩
对比药剂2:167g/亩
试验地点:试验在山东胶州市进行,试验作物为番茄。采取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将上述实施例1-4和对比药剂1-2的药剂分别用水稀释至1500倍喷洒。小区面积45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4次。用药时期为发病初期,间隔期为7天,连续喷药3次,最后一次施药后7d、14d、21d调查。每小区顺垄连续定株调查50株,以株为单位进行分级记载,根据式(Ⅰ)和式(Ⅱ)计算防治效果。番茄病害防治效果如表5所示。
表5
试验例2.4(香蕉黑星病、叶斑病、炭疽病、轴腐病)
本试验例共设7个处理,即上述4种药剂、1个空白对照(即不施用药剂,下同)、2个对比药剂。2个对比药剂如下:
对比药剂1:按照药剂1的配方进行配制,不同的是,活性成分为25%吡唑嘧菌酯悬浮剂。
对比药剂2:按照药剂1的配方进行配制,不同的是,活性成分为0.5%小檗碱悬浮剂。
每种药剂亩用量分别如下:
药剂1:30g/亩
药剂2:60g/亩
药剂3:45g/亩
药剂4:24g/亩
对比药剂1:24g/亩
对比药剂2:200g/亩
试验地点:试验在广西浦北县香蕉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为历年发病田块,肥力中等,水利排灌设施良好,种植后的各处理区香蕉按常规方法管理,试验期间不进行剪叶清园。开始试验时香蕉管理水平一致,长势均一,试验前20d及试验期间均未使用过其它药剂进行防治。香蕉品种为巴西蕉。
分别采用实施例1-4和对比药剂1-2对香蕉进行喷雾处理,每种药剂的稀释倍数均为1000倍。分别将上述稀释药剂分别喷施在香蕉全株,以均匀喷施叶片正反面为度。试验每处理设4次重复,小区处理采用完全随机排列,每小区10株。用药时期为发病初期,间隔期为7天,连续喷药3次,最后一次施药后7d、14d、21d调查。每小区随机调查8株,每株香蕉从顶叶往下调查5-13片叶,用目测法评估叶片的发病程度,记录调查的总叶数、病叶数及病级,根据式(Ⅰ)和式(Ⅱ)计算防治效果。香蕉病害防治效果如表6所示。
表6
从表3、表4、表5和表6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杀菌剂对混合发生的多种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效。根据田间试验目测,在试验剂量范围内,作物生长正常,各处理剂量均未出现对榛子、葡萄、番茄和香蕉的药害现象,说明其对榛子、葡萄、番茄和香蕉是安全的,对农业增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杀菌剂组合物可防治混合发生的多种不同种类的病害,且对防治靶标安全。
本发明的杀菌剂相对于单成分的吡唑醚菌酯或小檗碱,具有意料不到增效作用,可显著地提高防治效果;并且由于含有非单一活性成分,不易产生抗药性问题;可防治混合发生的多种不同种类的病害,从而可降低用药量,节约成本,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剂,该杀菌剂含有作为活性成分的吡唑醚菌酯,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还含有小檗碱,所述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的重量比为1:0.01-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剂,其中,所述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的重量比为1:0.03-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菌剂,其中,所述吡唑醚菌酯和小檗碱的重量比为1:0.05-0.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剂,其中,所述杀菌剂还含有杀菌剂用辅剂,相对于1重量份的所述活性成分,所述杀菌剂用辅剂的含量为0.01-100重量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杀菌剂,其中,相对于1重量份的所述活性成分,所述杀菌剂用辅剂的含量为0.25-4重量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杀菌剂,其中,所述杀菌剂用辅剂选自分散剂、润湿剂、防冻剂、稳定剂、防腐剂、增稠剂、消泡剂、溶剂、粘合剂和固体惰性载体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杀菌剂,其中,所述杀菌剂为乳油、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油悬浮剂、微囊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可溶粉剂或可溶粒剂。
8.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杀菌剂在防治真菌或细菌引起的作物病害方面的应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作物为蔬菜、果树、茶树、花卉和草坪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真菌或细菌引起的作物病害为白粉病、炭疽病、霜霉病、白腐病、黑痘病、叶霉病、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立枯病、青枯病、黑星病、轴腐病和叶斑病中的一种或多种。
CN201410578677.3A 2014-10-24 2014-10-24 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剂及其应用 Active CN1043969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78677.3A CN104396980B (zh) 2014-10-24 2014-10-24 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剂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78677.3A CN104396980B (zh) 2014-10-24 2014-10-24 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剂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96980A CN104396980A (zh) 2015-03-11
CN104396980B true CN104396980B (zh) 2016-06-08

Family

ID=52634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78677.3A Active CN104396980B (zh) 2014-10-24 2014-10-24 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剂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969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24399A (zh) * 2016-03-28 2016-07-06 天峨县平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小檗碱和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5831111B (zh) * 2016-04-07 2019-03-22 北京联合大学 一种用于防治锈腐病的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38624A (zh) * 2016-10-31 2017-03-29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黄连植物杀菌剂及其在防治作物疫病中的应用
CN108294025B (zh) * 2018-04-16 2021-02-12 安徽古尔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小檗碱和苯噻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10547298B (zh) * 2018-06-04 2021-05-25 中国农业大学 小檗碱在植物灰霉病防治中作为杀菌增效剂的应用
CN108849942A (zh) * 2018-09-05 2018-11-23 西南大学 一种小檗碱可溶性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23612A1 (de) * 1994-07-06 1996-01-11 Basf Ag 2-[(Dihydro)pyrazolyl-3'-oxymethylen]-anilide,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23612A1 (de) * 1994-07-06 1996-01-11 Basf Ag 2-[(Dihydro)pyrazolyl-3'-oxymethylen]-anilide,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CN1154692A (zh) * 1994-07-06 1997-07-16 巴斯福股份公司 2-[(二氢)吡唑-3'-基氧亚甲基]苯胺的酰胺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小檗碱混配剂的研制及田间应用技术研究;凌士鹏 等;《浙江农业学报》;20130325;第25卷(第2期);第309-31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96980A (zh) 2015-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96980B (zh) 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05766925B (zh) 一种含腈吡螨酯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409961B (zh) 一种含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669100B (zh) 一种喹啉铜和井冈霉素复配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3039488B (zh) 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制剂以及它们的应用
CN103828816A (zh) 含精噁唑禾草灵、炔草酯和氯氟吡氧乙酸的混合除草剂
CN106489956A (zh) 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6689140A (zh) 一种含pyraziflumid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960264B (zh) 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和复硝酚钠的杀菌组合物
CN114617127B (zh) 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814929A (zh) 一种含胺唑草酮与硝磺草酮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04488911B (zh)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的杀虫杀菌组合物及制剂
CN107279161A (zh) 一种含有灭菌丹和氟吡菌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7517981A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318865A (zh) 克菌丹和呋吡菌胺复配的农药组合物
CN107372548A (zh) 含有克菌丹和氟唑环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8184861A (zh) 一种含pyraziflumid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318641A (zh) 含有稻瘟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8013065B (zh) 一种一次施药防控机插秧水稻全生育期草害的除草剂减量控草方法
CN107232217B (zh) 一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3966743A (zh) 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
CN104621173B (zh)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的农药组合物及制剂
CN108651514A (zh) 一种含噻唑膦与氟唑菌酰胺的农药组合物
CN109452298A (zh) 一种含有异丙噻菌胺和克菌丹的杀菌组合物
CN104522005B (zh) 含硫代苯甲酰胺的农药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22

Address after: 512029, Room 201, 2nd Floor, Office Building 1, No. 5 Gantang 7th Road, Gantang Avenue, Wujiang District, Shao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for office use only)

Patentee after: Fulite Crop Science (Guangd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 South Road, Xinjian Industrial Zone, Xihongmen Town,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100076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FLEET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