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66743A - 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66743A
CN113966743A CN202111343219.8A CN202111343219A CN113966743A CN 113966743 A CN113966743 A CN 113966743A CN 202111343219 A CN202111343219 A CN 202111343219A CN 113966743 A CN113966743 A CN 1139667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gent
mixture
fluxapyroxad
percent
isoflucypr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4321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66743B (zh
Inventor
葛家成
张芳
隋书婷
杨志鹏
李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lier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lier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lier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lier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4321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667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667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667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667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667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4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4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wo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561,2-Diazoles; Hydrogenated 1,2-diazo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包含杀菌有效量的式I的化合物和至少一种选自以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的化合物:氟唑菌酰胺、氟唑菌苯胺、氟唑菌酰羟胺、Isoflucypram,所述杀菌混合物提供对所选植物病害的协同防治

Description

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申请是申请号为202010524827.8、申请日为2020年06月10日、发明名称为“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杀菌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该杀菌混合物或其制剂能够增强药效、减少用药量,同时可提高防治效果和延缓抗药性发展。
背景技术
植物病害是制约农作物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病害发生时不仅会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而且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品质。杀菌剂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Aminopyrifen是日本Agro-kanesho公司开发的广谱吡啶类杀菌剂,开发代号AKD-5195,化学名称:4-苯氧基苄基2-氨基-6-甲基烟酸酯,CAS登录号:1531626-08-0。该药剂对多种果蔬作物白粉病和灰霉病的防效较高。其化学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011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是杀菌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抑制线粒体琥珀酸与泛醌之间的电子转移来阻断病原体的能量合成,最终达到抑菌效果。特别是具有吡唑酰胺结构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与现有的非SDHIs无交互抗性等特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化合物创制技术的发展,更多的SDHIs杀菌剂被成功研制。SDHIs杀菌剂可分为8类:吡唑-4-酰胺类、苯基苯甲酰胺类、呋喃酰胺类、吡啶乙基苯甲酰胺类、氧硫杂环乙二烯酰胺类、噻唑酰胺类、苯基氧代乙基噻吩酰胺类和吡啶酰胺类。SDHIs种类繁多,例:萎锈灵(Carboxin)、甲呋酰胺(Fenfuram)、氧化萎锈灵(Oxycarboxin)、灭锈胺(Mepronil)、氟酰胺(Flutolanil)、麦锈灵(Benodanil)、呋吡菌胺(Furametpyr)、噻呋酰胺(Thifluzamide)、吡唑萘菌胺(Isopyrazam)、联苯吡菌胺(Bixafen)、氟唑菌苯胺(Penflufen)、氟唑环菌胺(Sedaxane)、氟唑菌酰胺(Fluxapyroxad)、苯并烯氟菌唑(Benzovindiflupyr)、氟唑菌酰羟胺(Pydiflumetofen)、Isofetamid、Pydiflumetofen、Pyraziflumid、氟苯醚酰胺、Isoflucypram等。其中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氟唑菌苯胺、氟唑菌酰胺、氟唑菌酰羟胺、Isoflucypram对多种植物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该类杀菌防治谱不断扩大,展现了高效广谱的防治效果,且具有结构新颖、作用方式独特,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
氟唑菌酰胺(fluxapyroxad)属于羧酰胺类农药,其作用方式是对线粒体呼吸链的复合物II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起抑制作用,能够抑制孢子发芽、芽孢管伸长、菌丝体生长和孢子形成。CAS登录号:907204-31-3,几乎对所有类型的真菌病害都有活性,对白粉病、灰霉病、菌核病和各种腐烂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化学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021
氟唑菌苯胺主要作用于呼吸链电子传递复合体Ⅱ,阻断能量代谢;植物种子处理后,在萌发过程中可以吸收药剂,并通过木质部传导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从而起到保护作物的作用,为琥珀酸脱氢酶(SDH)抑制剂。可以防止种传、土传的担子菌和子囊菌病害,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和黑粉菌素(Ustilago spp)等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小麦纹枯病、水稻纹枯病、油菜菌核病、小麦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玉米小斑病等病害。其化学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022
氟唑菌酰羟胺属于吡唑酰胺类杀菌剂,适用于谷物、玉米、大豆、油菜等,防治包括镰刀菌(Fusarium spp)、尾孢菌(Cercospora spp)、葡萄孢菌(Botrytis 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spp)等在内的许多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白粉病、叶斑病、褐斑病、灰霉病、赤霉病、菌核病等。其化学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031
Isoflucypram化学名称:N-(5-氯-2-异丙基苄基)-N-环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CAS登录号:1255734-28-1。对真菌病害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对叶疱病、网斑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等主要叶面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效。该药剂还具有延长作物生长期、增加作物产量等优点。其化学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032
杀菌剂的使用可减少植物病害引起的损失,保证农作物的品质。但是杀菌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长期、连续、高剂量、使用单一化学药剂,容易造成病菌产生抗药性、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高效、低毒、高活性、低残留成为农药发展的必然趋势。合理的化学药剂复配或混配具有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治效果,延长施药适期,减少用药量,降低药害,减少残留,延缓害菌耐药性和抗药性的发生等积极特点。因此,随着环境及食品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及药剂的抗性问题,如何科学用药,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提高药效,成为农药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关于Aminopyrifen与氟唑菌酰胺、氟唑菌苯胺、氟唑菌酰羟胺、Isoflucypram的杀菌混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方面的应用,尚无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主要用于防治植物病害,该杀菌混合物或其制剂能够增强药效、减少用药量,同时可延长持效期和延缓抗药性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为式(I)所示化合物,所述活性成分B为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化合物: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041
进一步地,所述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化合物选自氟唑菌酰胺、氟唑菌苯胺、氟唑菌酰羟胺、Isoflucypram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50:1~1:50。
进一步地,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与氟唑菌酰胺的质量比为30:1~1:30;优选的,质量比为10:1~1:10;
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与氟唑菌苯胺的质量比10:1~1:50;优选的,质量比为5:1~1:20;
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与氟唑菌酰羟胺的质量比为30:1~1:15;优选的,质量比为15:1~1:10
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与Isoflucypram的质量比为20:1~1:30;优选的,质量比为20:1~1:20;
进一步地,以所述杀菌混合物的总重量为100wt%计,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在杀菌混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1~95wt%,优选5~80wt%,更优选为10~60wt%。
本发明通过对杀菌混合物中的有效成分含量的优化,使其毒性和残留达到较好的平衡,能够增强药效、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含有Aminopyrifen的杀菌混合物,进一步地,所述杀菌混合物还包括辅助剂,所述辅助剂选自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防腐剂、稳定剂、增效剂、粘结剂、成膜剂、警戒色或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润湿剂选自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琥珀酸二辛脂磺酸钠、α烯烃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烷基酚乙氧基化物、脂肪醇乙氧基化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蚕沙、皂角粉、无患子粉、SOPA、净洗剂、乳化剂2000系列和湿润渗透剂F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钠、萘磺酸盐、三苯乙烯基苯酚乙氧基化物磷酸酯、脂肪醇乙氧基化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醚缩合物硫酸盐、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聚羧酸盐类、聚丙烯酸类、磷酸盐类、EO-PO嵌段共聚物和EO-PO接枝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脂肪醇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和烷基酚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增稠剂选自黄原胶、阿拉伯树胶、有机膨润土、海藻酸钠、硅酸镁铝、羧甲基纤维素和白炭黑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崩解剂所述崩解剂选自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铝、氯化钠、氯化铵、膨润土、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尿素、碳酸钠、碳酸氢钠、柠檬酸和酒石酸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防冻剂选自醇类、醇醚类、氯代烃类和无机盐类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消泡剂选自C10-C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8-C10脂肪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溶剂选自苯、甲苯、二甲苯、均四甲苯、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碳酸亚烃酯、柴油、溶剂油、植物油、植物油衍生物和水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防腐剂选自丙酸、丙酸钠盐、山梨酸、山梨酸钠盐、山梨酸钾盐、苯甲酸、苯甲酸钠盐、对羟基苯甲酸钠盐、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卡松和1,2-苯并异噻唑啉3-酮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稳定剂选自磷酸氢二钠、草酸、丁二酸、己二酸、硼砂、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油酸三乙醇胺、环氧化植物油、高岭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滑石粉、蒙脱石和淀粉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增效剂选自增效磷、增效醚;和/或
粘结剂选自淀粉、葡萄糖、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钠、蔗糖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成膜剂选自淀粉及其衍生物类,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类,聚乙烯醇、聚丙烯醇、醋酸聚乙烯等合成高聚物类以及其他天然物质类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载体选自铵盐、磨碎的天然矿物、磨碎的人造矿物、硅酸盐、树脂、蜡、固体肥料、水、有机溶剂、矿物油、植物油和植物油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所述杀菌混合物的剂型可以为粉剂、颗粒剂、乳油、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剂或可溶液剂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杀菌混合物的剂型选自乳油、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
乳油是将高浓度的有效成分溶解到溶剂中,加乳化剂而成的液体。乳化剂大多使用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的混合物。乳油原料费用较高,制剂的成本过高增加了制造成本,但是配制比较简单方便,生物效果较高。
水乳剂是将液体或与溶剂混合制得的液体农药原药以0.5~1.5微米的小液滴分散于水中的制剂,外观为乳白色液体。水乳剂除了有效成分和溶剂以外,还会添加乳化剂、分散剂、抗冻剂等辅助剂。
微乳剂是由液态原药、分散剂、水、稳定剂等组成,农药粒子为0.01~0.1微米,以水为介质,不含或少含有机溶剂,环境污染小、对靶标生物渗透性强、附着力好,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药制剂。
悬浮剂是由活性成分、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去离子水等组成;悬浮种衣剂除了包含活性成分、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去离子水等,还包括警戒色、成膜剂。悬浮剂分为水悬浮剂和油悬浮剂两种,其粒径小,生物活性高,没有粉尘飞扬问题,不易燃易爆。
可湿性粉剂是指将组合物原药按一定比例与分散剂、润湿剂、载体等预先粉碎混合均匀,再经过气流粉碎机粉碎至细度满足至少98wt%通过45μm试验筛的要求。可湿性粉剂是能均匀分散于水中的制剂,其中除了活性物质和惰性物质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阴离子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湿性粉剂不使用溶剂和乳化剂,对植物较安全,不易产生药害,对环境安全。
水分散粒剂是把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再造粒成水分散性粒剂,将组合物按一定比例与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和惰性物质(高岭土、硅藻土、陶土类)粉末混合后形成混合物,再通过流化床造粒或喷雾造粒或盘式造粒的方法进行造粒得到。原料在混合过程中经气流粉碎、使粉粒细度达到要求,并使用双螺旋型混合机和犁刀式混合机经多次混合使产品混合均匀。这种剂型流动性能好,使用方便,无粉尘飞扬,安全可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所述的杀菌混合物用于所述植物、所述植物的叶片、所述植物的种子和所述植物附近的区域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所述植物病害为真菌或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优选的,所述植物病害为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进一步地,所述植物病害为农作物、蔬菜上的病害;
进一步地,所述农作物病害为水稻纹枯病、小麦赤霉病;所述蔬菜病害为黄瓜白粉病。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病害,水稻会在冬天受到真菌的侵害,春天真菌会随着灌溉,浮到表面并且附着到水稻上。水稻纹枯病发生时,主要发生在较为隐蔽的部分,很难被人们发现。叶鞘部分受到感染,会在接近水面的地方产生斑点,随着时间斑点慢慢扩大,颜色由暗绿色变成灰绿色,发病后期叶片的腐烂速度加快,腐烂程度也不断地增强;水稻的茎秆感染时,到了后期其颜色会变成黄褐色,极易被折断。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水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会造成水稻产量减少,对水稻的质量以及种植者水平产生巨大威胁。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是麦类作物上的最重要的流行性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不仅会造成产量减产,还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在其侵染过程中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为主的多种真菌病毒,人畜食用被病毒污染的病小麦后会出现中毒症状。
黄瓜白粉病是由黄瓜白粉菌引起的一种潜育期短,再侵染频繁,流行性强的叶部病害,国内各地普遍发生,危害严重,是黄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蔓次之。初发病时先在叶片上产生近圆形粉状白霉,后融合成粉状斑,严重时布满叶片,致叶片干枯或脱落。给黄瓜的正常生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以下几点:
(1)该杀菌混合物安全环保,发展前景广阔,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和环境污染、提高对作物的安全性;
(2)该杀菌混合物能增加杀菌活性,扩大应用范围,能有效控制各种植物病害发生危害;
(3)该杀菌混合物超高效,能够延缓害菌抗药性的产生、延长药剂持效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目的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下文中己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凡是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出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20%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乳油(10:10)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10%,活性成分B氟唑菌酰胺为10%,乳化剂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5%,乳化剂蓖麻油聚氧乙烯醚2%,溶剂大豆油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所有物料投入到配料釜中,搅拌溶解至完全透明,化验合格后,转移至储罐灌装。
实施例2
3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乳油(30:5)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30%,活性成分B氟唑菌酰羟胺为5%,乳化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6%,烷基酚醚磷酸酯2%,溶剂菜籽油、大豆油1:1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40%Aminopyrifen·Isoflucypram乳油(10:30)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10%,活性成分B Isoflucypram为30%,乳化剂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3%,乳化剂脂肪醇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5%,溶剂大豆油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2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0:5)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20%,活性成分B氟唑菌酰羟胺为5%,润湿剂木质素磺酸盐4%,分散剂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钠4%,防冻剂丙二醇3%,增稠剂硅酸镁铝0.1%,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活性成分和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和水投入到搅拌釜中,充分搅拌后用砂磨机进行粉碎至D90(90%的颗粒的粒径)<10μm,研磨完成后,抽入高速剪切机中,加入增稠剂后,进行高速剪切,剪切完成后即制得悬浮剂。
实施例5
32%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0:12)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20%,活性成分B氟唑菌酰羟胺为12%,润湿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分散剂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5%,防冻剂丙二醇4%,增稠剂海藻酸钠0.2%,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4
实施例6
36%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30:6)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30%,活性成分B氟唑菌酰羟胺为6%,润湿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分散剂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钠4%,防冻剂丙二醇5%,增稠剂海藻酸钠0.2%,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4
实施例7
22%Aminopyrifen·Isoflucypram悬浮剂(4:18)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4%,活性成分B Isoflucypram为18%,润湿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分散剂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钠4%,防冻剂丙二醇3%,增稠剂硅酸镁铝0.1%,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4
实施例8
30%Aminopyrifen·Isoflucypram悬浮剂(5:25)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5%,活性成分B Isoflucypram为25%,润湿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分散剂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钠4%,防冻剂丙二醇4%,增稠剂硅酸镁铝0.1%,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4
实施例9
22%Aminopyrifen·Isoflucypram悬浮剂(7:15)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7%,活性成分B Isoflucypram为15%,润湿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分散剂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钠4%,防冻剂丙二醇4%,增稠剂阿拉伯树胶0.0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4
实施例10
35%Aminopyrifen·Isoflucypram悬浮剂(10:25)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10%,活性成分B Isoflucypram为25%,润湿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分散剂脂肪胺聚氧乙烯醚5%,防冻剂丙二醇3%,增稠剂阿拉伯树胶0.0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4
实施例11
1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悬浮种衣剂(5:10)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5%,活性成分B氟唑菌酰胺为10%,润湿剂琥珀酸二辛脂磺酸钠4%,分散剂EO-PO嵌段共聚醚7%,成膜剂聚乙烯醇-醋酸聚乙烯共聚物0.6%,防冻剂丙三醇5%,增稠剂黄原胶0.3%,警戒色水性玫红1%,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活性成分和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警戒色、成膜剂和去离子水投入搅拌釜中,充分搅拌后,抽入高速剪切机中,进行高速剪切,再泵至磨砂机中进行充分砂磨,砂磨合格后加入增稠剂,搅拌均匀即得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12
25%Aminopyrifn·氟唑菌酰胺悬浮种衣剂(10:15)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10%,活性成分B氟唑菌酰胺为15%,润湿剂木质素磺酸钠3%,分散剂EO-PO嵌段共聚醚7%,成膜剂聚乙烯醇-醋酸聚乙烯共聚物0.6%,防冻剂丙三醇5%,增稠剂有机膨润土0.4%,警戒色水性玫红1%,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1。
实施例13
30%Aminopyrifen·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5:25)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5%,活性成分B氟唑菌苯胺为25%,润湿剂木质素磺酸钠3%,分散剂EO-PO嵌段共聚醚7%,成膜剂聚乙烯醇-醋酸聚乙烯共聚物0.6%,防冻剂丙三醇5%,增稠剂有机膨润土0.4%,警戒色水性玫红1%,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1。
实施例14
33%Aminopyrifen·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3:30)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3%,活性成分B氟唑菌苯胺为30%,润湿剂木质素磺酸钠3%,分散剂三苯乙烯基苯酚乙氧基化物磷酸酯7%,成膜剂聚乙烯醇共聚物0.6%,防冻剂丙二醇5%,增稠剂黄原胶0.3%,警戒色水性玫红1%,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1。
实施例15
40%Aminopyrifen·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10:30)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10%,活性成分B氟唑菌苯胺为30%,润湿剂木质素磺酸钠3%,分散剂三苯乙烯基苯酚乙氧基化物磷酸酯7%,成膜剂聚乙烯醇共聚物0.6%,防冻剂丙三醇5%,增稠剂硅酸镁铝0.5%,警戒色水性玫红1%,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1。
实施例16
30%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可湿性粉剂(25:5)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25%,活性成分B氟唑菌酰羟胺为5%,润湿剂烷基萘磺酸盐6%,分散剂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钠6%。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活性成分和各助剂混合均匀,投入机械粉碎机中进行初粉碎,之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再混合均匀,即制得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7
3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水分散粒剂(30:5)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30%,活性成分B氟唑菌酰羟胺为5%,润湿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钙5%,崩解剂硫酸钠5%,粘结剂羧甲基纤维素钠5%,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所有物料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再次混合均匀,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将此混合物捏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即得到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8
26%Aminopyrifen·Isoflucypram水乳剂(6:20)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6%,活性成分B Isoflucypram为20%,溶剂二甲苯3%,溶剂环己酮2%,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8%,防冻剂乙二醇4%,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和活性成分B用溶剂充分溶解后,投入乳化剂充分搅拌后形成油相;将防冻剂加入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使用高速剪切机剪切,即可得水乳剂。
实施例19
27%Aminopyrifen·Isoflucypram微乳剂(7:20)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7%,活性成分B Isoflucypram为20%,溶剂二甲苯10%,溶剂二甲基亚砜2%,乳化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防冻剂丙三醇5%,去离子水补足至10%。
制备方法:将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和B Isoflucypram用溶剂充分溶解后,投入乳化剂和防冻液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进行高速剪切,即可得微乳剂。
实施例20
25%Aminopyrifen·Isoflucypram微乳剂(5:20)
配方组成:活性成分A Aminopyrifen为5%,活性成分B Isoflucypram为20%,溶剂二甲苯10%,溶剂二甲基亚砜2%,乳化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防冻剂丙三醇5%,去离子水补足至1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9。
室内生物试验方法
室内生物测定是根据病原菌或感病植物体的特点,通过离体测定、活体测定或组织筛选法将杀菌物质作用于病原菌或感病植物体,根据其作用大小或植物病害发展情况来判定药剂效果。
供试药剂:95%Aminopyrifen原药、98%氟唑菌酰胺原药、95%氟唑菌苯胺原药、98%氟唑菌酰羟胺原药、96%Isoflucypram原药;所有原药均由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中心提供。
水稻纹枯病的室内生物测定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5部分:抑制水稻纹枯病菌试验蚕豆叶片法NT/T 1156.5-2006
供试病原菌:水稻纹枯病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从湖北发病较重水稻发病叶片上采集。
选用蚕豆感病品种盆栽,剪取第2片长势一致、带有叶柄的叶片,放在直径为9cm的保湿培养皿中,备用(保湿培养皿:将1g琼脂溶到100mL倒在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100mL1%琼脂液大约倒8个平板;待其凝固后上部放入直径为9cm的灭菌滤纸片)。
药剂配制:将供试原药先用丙酮溶解,再用0.05%的吐温80水溶液稀释。分别配制单剂母液,并根据混配目的、药剂活性设置5个系列质量浓度,有机溶剂最终含量不超过0.5%。
施药方法:将叶片在预先配制好的药液中充分浸润5s,沥去多余药液,自然风干后,按处理标记后保湿培养。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
药剂处理后24h,用接种器将直径为5mm的菌饼有菌丝的一面接种于处理叶片中央。每处理接种30片叶。接种后置于人工气候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26±1℃,相对湿度80%~90%的条件下培养。
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用卡尺测量记录每个接种点病斑长度和宽度,以长、宽平均值表示病斑直径(单位mm)。
数据统计与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按公式(1)计算防治效果,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P=(D0-D1)/D0*100············(1)
式中:
P——防治效果;
D0——空白对照病斑直径;
D1——药剂处理病斑直径。
用IBM SPSS Statistics20统计分析Probit法系统分析,求出毒力回归线的EC50值及其95%置信限及相关系数r2,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孙云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式(2)、式(3)、式(4)计算: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141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菌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3)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142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小麦赤霉病的室内生物测定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NT/T 1156.2-2006
供试作物及菌株
供试病原菌: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从河南地区采集带病麦穗进行分离。在麦穗上颖壳基部寻找粉红色霉层,用牙签将粉红色霉层挑落至培养基上,恒温培养箱培养,备用。
药剂配制:将供试原药先用丙酮溶解,再用0.05%的吐温80水溶液稀释。分别配制单剂母液,并根据混配目的、药剂活性设置5个系列质量浓度,有机溶剂最终含量不超过0.5%。
用微波炉将PDA培养基融化后,冷却至50℃左右,按照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原则,取1mL配置好的待测药液和9mL PDA培养基加入到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混匀,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
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为5mm的打孔器将活化好的病原真菌打成菌饼,待含药培养基凝固后,将菌饼放到培养基的中心位置,最后用封口膜密封培养皿,然后置于27℃的培养箱中培养,同时设立不含药剂的空白溶液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重复三次。
培养72h后,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
按以下公式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D=D1-D2············(1)
D——菌落增长直径;
D1——菌落直径;
D2——菌饼直径。
I=(D0-Dt)/D0*100············(2)
式中:
I——菌丝生长抑制率;
D0——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
Dt——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统计分析: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菌丝生长抑制率,用IBM SPSSStatistics20统计分析Probit法系统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及95%置信区间,相关系数r2,回归方程,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孙云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式(3)、式(4)、式(5)计算: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161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菌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4)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162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黄瓜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测定
供试作物:黄瓜,盆栽待幼苗长至2~4片真叶编号备用。
供试病原菌:白粉病菌(Sphaeotheca fuliginea),从烟台市海阳蔬菜种植基地黄瓜种植园黄瓜(品种:津优1号)发病叶片上采集,采集病叶用4℃蒸馏水洗下叶面白粉菌孢子,配成悬浮液(浓度为1×105个孢子/mL),放在4℃冰箱中备用。
药剂配制:
试验原药先用丙酮溶解,再用0.05%的吐温-80水溶液稀释。分别配制单剂母液,并根据混配目的、药剂活性设计5组配比,各单剂及每组配比混剂按照等比的方法配置5个系列质量浓度,有机溶剂最终含量不超过0.5%。
施药方法:施药器械为容量250ml,喷孔直径为1mm的小型喷雾器,用喷雾法将药剂均匀喷洒到叶片上(叶片上出现一层水膜为宜),自然晾干,每处理不少于4次重复,每个处理5盆,每盆2株,并设不含药剂(含所有有机溶剂和乳化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
数据统计与分析:
将新鲜孢子悬浮液喷施于接种叶片上,人工接种后24h喷药,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施药后,对各处理的发病情况进行分级调查,详细记录发病等级,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分级方法为:
0级:无病
1级:叶片上仅有少量小病斑,病斑占叶面积5%以下;
3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6%~15%;
5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16%~25%;
7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26~50%;
9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51~75%;
11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75%以上。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按公式(1)和(2)计算,计算结果均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171
X——病情指数;
Ni——各级病叶数;
i——相对级数值;
N——调查总叶数。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172
P——防治效果,单位为百分数(%);
CK——空白对照病情指数;
PT——药剂处理病情指数。
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统计分析Probit法系统分析,求出毒力回归线的EC50值及其95%置信限及相关系数r2,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孙云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式(3)、式(4)、式(5)计算: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181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菌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4)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182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室内生测试验结果
SDHIs类杀菌剂作用位点单一,在同一交互抗性组,单一频繁使用会导致害菌产生抗药性,将SDHIs类杀菌剂与Aminopyrifen进行复配。试验结果详见表1~5,Aminopyrifen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剂混配后,实际活性均大于预期活性,说明氟唑菌酰胺、氟唑菌苯胺、氟唑菌酰羟胺、Isoflucypram与Aminopyrifen混配具有协同作用。
室内实施例1
Aminopyrifen与氟唑菌酰胺防治水稻纹枯病室内生物测定
由表1结果显示,95%Aminopyrifen原药防治水稻纹枯病EC50为1.225mg/L,98%氟唑菌酰胺原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EC50为1.650mg/L,Aminopyrifen与氟唑菌酰胺杀菌混合物1:50~50:1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1:2的共毒系数值最大,为176.909>120,EC50为0.836mg/L,表现为增效作用。
表1 Aminopyrifen与氟唑菌酰胺不同配比对水稻纹枯病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 r<sup>2</sup> EC<sub>50</sub> 共毒系数 作用
Biopesticide (Y=) / (mg/L) (ATI) (TTI) (CTC) /
Aminopyrifen 1.703x-0.150 0.966 1.225(0.935-1.760) 100.000 / / /
氟吡菌酰胺 1.489x-0.324 0.974 1.650(1.180-2.774) 74.242 / / /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1:50 1.226x-0.353 0.982 1.942(1.332-3.597) 63.079 74.747 84.390 相加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1:30 1.427x-0.220 0.986 1.427(1.053-2.154) 85.844 75.073 114.347 相加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1:10 1.104x-0.079 0.985 1.178(0.758-2.669) 103.990 76.584 135.785 增效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1:5 1.153x-0.066 0.998 1.141(0.749-2.417) 107.362 78.535 136.705 增效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1:2 1.183x+0.092 0.958 0.836(0.576-1.497) 146.531 82.828 176.909 增效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1:1 1.216x+0.024 0.987 0.955(0.654-1.767) 128.272 87.121 147.234 增效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2:1 1.217x-0.054 0.975 1.107(0.784-1.699) 110.659 91.414 121.053 增效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5:1 1.213x-0.012 0.952 1.023(0.723-1.544) 119.746 95.707 125.117 增效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10:1 1.178x-0.080 0.991 1.169(0.770-2.451) 104.790 97.658 107.303 相加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30:1 1.351x-0.217 0.993 1.448(1.051-2.258) 84.599 99.169 85.308 相加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50:1 1.377x-0.212 0.987 1.425(1.041-2.189) 85.965 99.495 86.401 相加
注:以上数据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数值保留小数点后3位,下表2、表3、表4、表5同。
室内实施例2
Aminopyrifen与氟唑菌苯胺防治水稻纹枯病室内生物测定
用孙云沛法评价杀菌混合物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由表2结果显示:Aminopyrifen和氟唑菌苯胺杀菌混合物对纹枯病均都表现出相加或增效作用,Aminopyrifen与氟唑菌苯胺杀菌混合物1:20~1:1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Aminopyrifen与氟唑菌苯胺杀菌混合物1:10增效作用最明显,该复配杀菌混合物对水稻纹枯病的EC50为2.616mg/L。Aminopyrifen与氟唑菌苯胺杀菌混合物1:50共毒系数为119.127>80,表现出相加作用,使用Aminopyrifen与氟唑菌苯胺复配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具有一定优势。
表2 Aminopyrifen与氟唑菌苯胺不同配比对水稻纹枯病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191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201
室内实施例3
Aminopyrifen与氟唑菌酰羟胺防治小麦赤霉病室内生物测定
由表3结果显示,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单剂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EC50分别为4.124mg/L、0.331mg/L,两种药剂复配对小麦赤霉病均都表现相加或增效作用,Aminopyrifen和氟唑菌酰羟胺1:50~50:1共毒系数均>80,Aminopyrifen与氟唑菌酰羟胺杀菌混合物1:10~30:1表现出增效作用,Aminopyrifen与氟唑菌酰羟胺杀菌混合物5:1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146.108。结果表明Aminopyrifen与氟唑菌酰羟胺复配的防治效果均好于单剂,使用复配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表3 Aminopyrifen与氟唑菌酰羟胺不同配比对小麦赤霉病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 r<sup>2</sup> EC<sub>50</sub> 共毒系数 作用
Biopesticide (Y=) / (mg/L) (ATI) (TTI) (CTC) /
Aminopyrifen 1.797x-1.106 0.994 4.124(3.172-5.253) 100.000 / / /
氟唑菌酰羟胺 1.744x+0.838 0.99 0.331(0.252-0.424) 1245.921 / / /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1:50 1.648x+0.704 0.986 0.374(0.282-0.486) 1102.674 1223.452 90.128 相加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1:30 1.650x+0.716 0.986 0.368(0.277-0.478) 1120.652 1208.956 92.696 相加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1:15 1.596x+0.736 0.99 0.346(0.258-0.453) 1191.908 1174.301 101.499 相加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1:10 1.686+0.885 0.986 0.299(0.223-0.386) 1379.264 1141.747 120.803 增效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1:5 1.684x+0.873 0.981 0.303(0.227-0.391) 1361.056 1054.935 129.018 增效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1:1 1.717x+0.558 0.984 0.473(0.358-0.608) 871.882 672.961 129.559 增效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5:1 1.745x+0.023 0.984 0.970(0.739-1.244) 425.155 290.987 146.108 增效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10:1 1.696x-0.241 0.972 1.386(1.055-1.791) 297.547 204.175 145.732 增效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15:1 1.762x-0.523 0.984 1.980(1.514-2.532) 208.283 171.620 121.363 增效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30:1 1.702x-0.663 0.975 2.452(1.869-3.166) 168.189 136.965 122.797 增效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50:1 1.705x-0.964 0.973 3.675(2.814-4.752) 112.218 122.469 91.629 相加
室内实施例4
Aminopyrifen与Isoflucypram防治小麦赤霉病室内生物测定
由表4结果显示:Aminopyrifen和Isoflucypram杀菌混合物对小麦赤霉病均都表现出相加或增效作用,Aminopyrifen与Isoflucypram杀菌混合物1:20~2:1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在其中Aminopyrifen与Isoflucypram杀菌混合物1:4~2:1增效作用明显。试验结果表明,Aminopyrifen与Isoflucypram杀菌混合物的防治效果均好于单剂,使用复配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一定优势。
表4 Aminopyrifen与Isoflucypram不同配比对小麦赤霉病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 r<sup>2</sup> EC<sub>50</sub> 共毒系数 作用
Biopesticide (Y=) / (mg/L) (ATI) (TTI) (CTC) /
Aminopyrifen 1.797x-1.106 0.994 4.124(3.172-5.253) 100.000 / / /
Isoflucypram 1.697x-0.892 0.989 3.354(2.544-4.328) 122.958 / / /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1:50 1.785x-0.947 0.961 3.394(2.612-4.331) 121.509 122.508 99.185 相加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1:30 1.636x-0.765 0.965 2.936(2.167-3.817) 140.463 122.217 114.929 相加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1:20 1.939x-0.809 0.966 2.613(2.085-3.357) 157.826 121.864 129.510 增效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1:8 1.858x-0.706 0.967 2.398(1.895-3.089) 171.977 120.407 142.830 增效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1:4 1.897x-0.650 0.959 2.201(1.744-2.803) 187.369 118.366 158.296 增效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1:2 1.923x-0.704 0.973 2.323(1.849-2.961) 177.529 115.305 153.965 增效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2:1 1.833x-0.705 0.97 2.424(1.911-3.136) 170.132 107.653 158.038 增效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4:1 1.607x-0.897 0.977 3.618(2.722-4.742) 113.986 104.592 108.982 相加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20:1 1.615x-0.907 0.979 3.645(2.749-4.774) 113.141 101.093 111.918 相加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50:1 1.670x-0.988 0.977 3.905(2.987-5.090) 105.608 100.450 105.135 相加
室内实施例5
Aminopyrifen与Isoflucypram防治黄瓜白粉病室内生物测定
由表5可以看出:Aminopyrifen与Isoflucypram杀菌混合物1:20~30:1均表现出增效作用98%Aminopyrifen原药防治黄瓜白粉病EC50为12.387mg/L,96%Isoflucypram原药防治黄瓜白粉病EC50为2.648mg/L,:Aminopyrifen与Isoflucypram杀菌混合物对黄瓜白粉病1:10共毒系数为149.231,表现在增效作用。结果显示:两种药剂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均好于单剂,可以有效防治黄瓜白粉病。
表5 Aminopyrifen与Isoflucypram不同配比对黄瓜白粉病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 r<sup>2</sup> EC<sub>50</sub> 共毒系数 作用
Biopesticide (Y=) / (mg/L) (ATI) (TTI) (CTC) /
Aminopyrifen 1.796x-1.962 0.972 12.387(9.184-15.816) 100.000 / / /
Isoflucypram 2.010x-0.850 0.996 2.648(2.049-3.302) 467.523 / / /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1:50 1.849x-0.936 0.99 3.206(2.477-4.058) 386.151 460.316 83.888 相加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1:30 2.106x-0.790 0.999 2.371(1.833-2.941) 522.143 455.667 114.589 相加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1:20 1.888x-0.590 0.993 2.061(1.626-2.620) 600.679 450.022 133.478 增效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1:10 1.938x-0.545 0.993 1.911(1.512-2.405) 647.828 434.112 149.231 增效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1:5 1.869x-0.583 0.989 2.051(1.616-2.609) 603.608 406.269 148.574 增效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5:1 2.030x-1.501 0.971 5.490(4.031-6.960) 225.501 161.254 139.842 增效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10:1 2.069x-1.726 0.975 6.825(5.222-8.509) 181.392 133.411 135.965 增效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20:1 1.991x-1.740 0.989 7.482(5.733-9.362) 165.464 117.501 140.819 增效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30:1 2.374x-2.213 0.972 8.556(7.003-10.359) 144.694 111.856 129.358 增效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50:1 2.016x-2.081 0.982 10.772(8.358-13.420) 114.928 107.206 107.202 相加
田间药效试验
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地点:湖北省通山县水稻种植田
试验时间:2019年4月
试验田块水稻纹枯病连年发生,水稻田面积大于1000m2,地势平坦,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中等,pH为6.8,前茬闲置,田块排灌条件良好。
试验设清水对照,4次重复,共计24个小区,每小区30m2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之间留有间隔行,边缘设置保护行。全生育期除施用杀菌剂外,不施任何杀菌剂,草害和虫害防治及其它农事操作同常规。
将各处理药剂按照剂量调成浆状液,每处理为1kg水稻种子加30mL水调制成药液,将调好的药液与种子充分搅拌混合,使药液均匀分布在种子上,摊开晾干备用;晾干后用清水浸种、催芽,至破胸露芽时播种。
调查方法
出苗率调查:播种时在各处理的每处理进行定量100粒种子,重复4次,播种后15d,在定量播种区调查出苗数,计算出苗率。
水稻纹枯病调查: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为害症状程度分级,以株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5丛,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调查分级标准如下:
病情分级标准(以株为单位):
0级:全株无病;
1级:第四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顶叶为第一片叶);
3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5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病情指数=药效按式(1)、式(2)计算:
(1)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9)}*100
(2)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100
或防治效果(施药前无基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田间实施例1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从表6各处理种子出苗率结果显示,20%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乳油(10:10)、1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悬浮种衣剂(5:10)、2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悬浮种衣剂(10:15)3个处理、对照20%Aminopyrifen水乳剂、22.4%氟唑菌酰胺悬浮剂及清水对照的出苗率分别为87.37%、86.56%、87.11%、87.11%、88.65%、88.1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0.01水平和0.05水平下,各处理之间出苗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6各处理种子出苗率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231
注:上表中的出苗率%为各重复的平均值;小写字母代表5%水平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代表1%水平差异显著。
表7各处理药剂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232
注:上表中的防效%为各重复的平均值;小写字母代表5%水平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代表1%水平差异显著。
试验结果表明(表7)20%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乳油(10:10)、1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悬浮种衣剂(5:10)、2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悬浮种衣剂(10:15)3个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5.65%、88.09%、87.04%;1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悬浮种衣剂剂(5:10)与2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悬浮种衣剂(10:15)在0.05和0.01水平下,防效差异不显著。对照20%Aminopyrifen水乳剂的防效为72.03%;14%氟唑菌酰胺悬浮剂的防效为77.20%。1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胺悬浮种衣剂(5:10)的防治效果最好,3个复配处理药剂与单剂20%Aminopyrifen水乳剂、14%氟唑菌酰胺悬浮剂存在显著差异。
田间实施例2
Aminopyrifen、氟唑菌苯胺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从表8出苗率结果显示,30%Aminopyrifen·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5:25)、33%Aminopyrifen·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3:30)、40%Aminopyrifen·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10:30)3个处理、对照20%Aminopyrifen水乳剂、22.4%氟唑菌苯胺悬浮剂及清水对照的出苗率分别为87.34%、86.52%、86.42%、87.11%、86.32%、87.7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0.01水平和0.05水平下,各处理之间出苗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8各处理种子出苗率
处理药剂 用量mL/kg种子 出苗率% 显著性
30%Aminopyrifen·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5:25) 2 87.34 Aa
33%Aminopyrifen·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3:30) 2 86.52 Aa
40%Aminopyrifen·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10:30) 2 86.42 Aa
20%Aminopyrifen水乳剂 2 87.11 Aa
22.4%氟唑菌苯胺悬浮剂 3 86.32 Aa
空白对照 / 87.72 Aa
注:上表中的出苗率%为各重复的平均值;小写字母代表5%水平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代表1%水平差异显著。
表9各处理药剂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241
注:上表中的出苗率%为各重复的平均值;小写字母代表5%水平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代表1%水平差异显著。
试验结果表明(表9)30%Aminopyrifen·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5:25)、33%Aminopyrifen·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3:30)、40%Aminopyrifen·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10:30)3个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3.58%、84.41%、82.33%;对照20%Aminopyrifen水乳剂的防效为68.42%;22.4%氟唑菌苯胺悬浮剂的防效为71.12%。33%Aminopyrifen·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3:30)的防治效果最好,与其他各处理防效差异极显著;30%Aminopyrifen·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5:25)与40%Aminopyrifen·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10:30)防效差异不显著,但与单剂20%Aminopyrifen水乳剂、22.4%氟唑菌苯胺悬浮剂存在显著差异。
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地点:山东省滨州小麦种植基地
试验时间:2019年5月小麦初穗期
试验处理:设置单剂、清水对对照,2次施药间隔10d,喷药时间分别为小麦初穗期和扬花期。小区试验每个处理面积667m2,无重复。采用常规电动喷雾器喷雾。
调查方法:采用5点取样定点调查。每处理每点调查1m2,收获前10d调查总穗数、发病穗数。以小麦穗部发病情况划分病情严重度,共分5级:
0级,无病;
1级,病小麦穗数占全部小麦穗的1/4以下;
2级,病小麦穗数占全部小麦穗的1/4~1/2;
3级,病小麦穗数占全部小麦穗的1/2~3/4;
4级,病小麦穗数占全部小麦穗的3/4以上。
按照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数×最大级值)}*100,计算病情指数;
按照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
按照单位面积计算1m2平均穗数、病穗率。
用Microsoft Excel 2003处理数据,用IBM SPSS Statistics20数据统计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Duncan法)。
田间实施例3
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施药量明细详见表10。
表10田间试验用药量对照表
处理 药剂 用药量g a.i/hm<sup>2</sup>
A<sub>1</sub> 30%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可湿性粉剂(25:5) 100
A<sub>2</sub> 2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0:5) 100
A<sub>3</sub> 32%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0:12) 100
A<sub>4</sub> 36%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30:6) 100
A<sub>5</sub> 3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水分散粒剂(30:5) 100
A<sub>6</sub> 3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乳油(30:5) 100
A<sub>7</sub> 30%Aminopyrifen悬浮剂 150
A<sub>8</sub> 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 150
A<sub>9</sub> 清水对照 /
由表11结果显示:通过田间药效小区试验,Aminopyrifen与氟唑菌酰羟胺复配在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均降低了病穗率、病情指数,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收获前10d调查结果显示36%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30:6)防治小麦赤霉病处理小区病穗率为3.58%,防治效果为88.07%。30%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可湿性粉剂(25:5)、2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0:5)、32%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0:12)、3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乳油(30:5)四种杀菌混合物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0.93%、81.22%、81.36%、80.66%,在0.05水平下,四种杀菌混合物防效不存在差异性;35%Aminopyrifen·氟唑菌酰羟胺水分散粒剂(30:5)防效为82.04%,杀菌效果优于以上四种杀菌混合物。从表11中可以看出,对照单剂30%Aminopyrifen悬浮剂、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防效分别为77.70%、62.54%,处理A1~A6任一杀菌混合物与两种对照单剂在0.01水平和0.05水平下都存在显著差异。
表11小麦赤霉病防治情况调查表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261
注:以上各处理数据是按照单位面积计算1m2平均穗数、病穗率;上表中的防治效果%为各重复的平均值;小写字母代表5%水平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代表1%水平差异显著。
小麦安全性:据药后观察,各处理区A1~A9的小麦生长均正常,无药害现象发生,说明各药剂在本试验用量下小麦生长安全。
田间实施例4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施药量明细详见表12。
表12田间试验用药量对照表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262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271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分析结果显表13所示,空白对照小区的病穗率为53.24%,该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比较严重,通过田间药效小区试验,收获前10d调查结果显示,30%Aminopyrifen·Isoflucypram悬浮剂(5:25)防治小麦赤霉病84.34%,处理小区病穗率为6.18%。22%Aminopyrifen·Isoflucypram悬浮剂(4:18)、26%Aminopyrifen·Isoflucypram水乳剂(6:20)防效分别为79.43%、80.54%,在0.01和0.05水平下,两种杀菌混合物防效不存在差异性;40%Aminopyrifen·Isoflucypram乳油(10:30)防效为82.67%,对照单剂30%Aminopyrifen悬浮剂、20%Isoflucypram悬浮剂防效分别为77.65%、63.06%,处理B1~B4任一杀菌混合物与两种对照单剂在0.01水平和0.05水平下都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田间药效小区试验,Aminopyrifen与Isoflucypram混合物在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均降低了病穗率、病情指数,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表13小麦赤霉病防治情况调查表
处理 调查穗数/穗 病穗率/% 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 差异性
B<sub>1</sub>:22%Aminopyrifen·Isoflucypram悬浮剂(4:18) 431.20 5.98 8.12 79.43 Cc
B<sub>2</sub>:26%Aminopyrifen·Isoflucypram水乳剂(6:20) 436.80 5.79 7.68 80.54 Cc
B<sub>3</sub>:40%Aminopyrifen·Isoflucypram乳油(10:30) 428.60 4.56 6.84 82.67 Bb
B<sub>4</sub>:30%Aminopyrifen·Isoflucypram悬浮剂(5:25) 424.40 4.25 6.18 84.34 Aa
B<sub>5</sub>:30%Aminopyrifen悬浮剂 435.80 7.27 8.82 77.65 Dd
B<sub>6</sub>:20%Isoflucypram悬浮剂 465.20 11.73 14.58 63.06 Dd
B<sub>7</sub>:清水对照 446.00 53.24 39.47 / /
注:以上各处理数据是按照单位面积计算1m2平均穗数、病穗率;上表中的防治效果%为各重复的平均值;小写字母代表5%水平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代表1%水平差异显著。
小麦安全性:据药后观察,各处理区B1~B7的小麦生长均正常,无药害现象发生,说明各药剂在本试验用量下小麦生长安全。
室内毒力试验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Aminopyrifen与氟唑菌酰羟胺、Isoflucypram复配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该病重在预防,在小麦初穗至齐穗期喷施有效杀菌剂预防效果最好,分别在小麦初穗期和扬花期施药一次,能有效的防治改病的发生,降低病穗率、病情指数、发病程度、减少产量损失。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穗期常发生的重要病害,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逐渐提高,机械跨区作业、秸秆还田、跨区域引种等农机农艺措施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单一的用药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通过轮换用药和筛选新型药剂,改善小麦赤霉病的用药结构和水平,为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化学防治提供依据。
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于2019年7月在山东省平度市仁兆镇蔬菜种植基地进行田间试验。
试验对象:黄瓜白粉病,黄瓜品种为刺黄瓜,试验小区土壤肥力中等,地势平整,肥力均匀,灌溉条件良好。所有试验小区栽培条件(土壤类型、施肥、耕种、行距等)均匀一致,并与当地的农业栽培实践(GAP)相一致。
试验处理:各试验处理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10m2(4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相邻小区间设置缓冲行,重复4次。
施药情况:病害发生初期每隔7d施药1次,连续施药2次,试验期间天气良好,第一次施药当天,日平均气温为21℃,最高气温为27℃,最低气温为16℃。施药器械为WS-16D卫士电动喷雾器,喷头为单个扇形雾喷头,工作压力0.15-0.4Mpa,按照药剂用量要求,根据小区面积,准确量取用药量。配药时,先向喷雾器中加入实际用水量三分之一的清水,在小量杯中加入少许水将药剂搅拌均匀,倒入喷雾器,最后把剩余的水加入,混匀。施药时,先喷对照,并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依次进行,采用常量喷雾法,按计算的步速,匀速均匀喷雾。更换不同药剂时,先清洗喷雾器三次,并将喷杆中的水全部喷出。
调查方法:施药前定点定株调查小区病情指数,每个小区随机调查20株,每株自上而下调查5片叶,分别记录发病级数,同时统计病叶率、病情指数。于施药前、第1次喷药后7d、第2次喷药后7d调查各小区的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9级分级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按式(1)、式(2)计算:
(1)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2)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100
或防治效果(施药前无基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田间实施例5
Aminopyrifen、Isoflucypram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各处理药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结果
表14不同供试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田间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3352881260000291
注:上表中的防效(%)为各重复平均值。小写字母代表5%水平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代表1%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14可知,试验小区内黄瓜白粉病处于发病初期,病情指数为4.28~4.62。第1次施药后7d,各杀菌混合物防效在67.94%以上,20%Aminopyrifen水乳剂防效为66.84%,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并用IBM SPSS数据处理软件用邓肯新复极差(Duncan)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0.05和0.01水平下,22%Aminopyrifen·Isoflucypram悬浮剂与27%Aminopyrifen·Isoflucypram微乳剂、25%Aminopyrifen·Isoflucypram微乳剂不存在差异性。试验结果显示,25%Aminopyrifen·Isoflucypram微乳剂具有较高的速效性,防效为70.69%,各杀菌混合物与对照单剂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施药时间的增长,在第2次药后7d多数药剂防治效果增大,最大防效为82.01%,22%Aminopyrifen·Isoflucypram悬浮剂、27%Aminopyrifen·Isoflucypram微乳剂、35%Aminopyrifen·Isoflucypram悬浮剂防效分别为81.31%、81.11%、80.43%。试验发现,黄瓜白粉病在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蔓次之。初发病时先在叶片上产生近圆形粉状白霉,后融合成粉状斑,严重时布满叶片,致叶片干枯或脱落,给黄瓜的正常生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黄瓜白粉病的防治关键在于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在病害流行期,采取连防2次。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以及在田间试验,本发明所述Aminopyrifen和Isoflucypram进行复配的杀菌混合物对果蔬作物真菌性病害黄瓜白粉病,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本发明复配所得杀菌混合物或其制剂防效显著,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延长持药性方面优于单剂。并且在试验中未发现杀菌混合物对作物产生药害,说明在所得杀菌混合物或制剂的杀菌协同增效提高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对作物安全。

Claims (10)

1.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为式(I)所示化合物,所述活性成分B为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化合物:
Figure FDA00033528812500000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化合物选自氟唑菌酰胺、氟唑菌苯胺、氟唑菌酰羟胺、Isoflucypram中的任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50:1~1: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与氟唑菌酰胺的质量比为30:1~1:30;优选的,质量比为10:1~1:10;
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与氟唑菌苯胺的质量比10:1~1:50;优选的,质量比为5:1~1:20;
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与氟唑菌酰羟胺的质量比为30:1~1:15;优选的,质量比为15:1~1:10;
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与Isoflucypram的质量比为20:1~1:30;优选的,质量比为20:1~1:2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混合物,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杀菌混合物的总重量为100wt%计,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在杀菌混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1~95wt%,优选5~80wt%,更优选为10~60wt%。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混合物还包括辅助剂,所述辅助剂选自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防腐剂、稳定剂、增效剂、粘结剂、成膜剂、警戒色或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杀菌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混合物的剂型可以为粉剂、颗粒剂、乳油、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剂或可溶液剂中的任一种;
优选的,所述杀菌混合物的剂型选自乳油、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混合物或其制剂在防治植物病害方面的应用,所述的杀菌混合物用于所述植物、所述植物的叶片、种子和所述植物附近的区域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病害为真菌或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优选的,所述植物病害为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10.根据权利要求8-9任一项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病害为农作物、蔬菜上的病害;
优选的,所述农作物病害为水稻纹枯病、小麦赤霉病;所述蔬菜病害为黄瓜白粉病。
CN202111343219.8A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 Active CN1139667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43219.8A CN113966743B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43219.8A CN113966743B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
CN202010524827.8A CN111567535A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24827.8A Division CN111567535A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66743A true CN113966743A (zh) 2022-01-25
CN113966743B CN113966743B (zh) 2023-07-28

Family

ID=7211997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24827.8A Pending CN111567535A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
CN202111343219.8A Active CN113966743B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24827.8A Pending CN111567535A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156753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4528A (zh) * 2020-03-16 2020-06-12 青岛滕润翔检测评价有限公司 一种含Aminopyrifen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20273A (zh) * 2012-07-04 2015-04-15 阿格罗-金正株式会社 2-氨基烟酸酯衍生物及以其为有效成分的灭菌剂
JP2016199526A (ja) * 2015-04-14 2016-12-01 アグロカネショウ株式会社 農園芸用殺菌剤組成物
CN107372520A (zh) * 2017-08-16 2017-11-24 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 含氟吡菌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20273A (zh) * 2012-07-04 2015-04-15 阿格罗-金正株式会社 2-氨基烟酸酯衍生物及以其为有效成分的灭菌剂
JP2016199526A (ja) * 2015-04-14 2016-12-01 アグロカネショウ株式会社 農園芸用殺菌剤組成物
CN107372520A (zh) * 2017-08-16 2017-11-24 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 含氟吡菌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67535A (zh) 2020-08-25
CN113966743B (zh) 2023-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37635B (zh) 一种含氟唑菌酰羟胺和井冈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2630679A (zh) 一种含肟醚菌胺的农药组合物
CN113966743B (zh) 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
CN114617127B (zh) 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1183995B (zh) 一种包括咯菌腈和噻呋酰胺的农药组合物在防治花生病害或虫害中的用途
CN114617129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747582B (zh) 一种含Isoflucypram和喹啉铜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5316394B (zh) 一种含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15251066B (zh) 一种含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14766492B (zh)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451416B (zh) 一种含苯并烯氟菌唑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766483B (zh) 一种含溴硝醇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8064869A (zh) 一种含嘧菌腙和三环唑的农药组合物
CN114158565B (zh) 一种含胺苯吡菌酮与氯苯醚酰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7981759A (zh) 一种含Cyclobutrifluram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815320B (zh) 一种含种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15885998A (zh)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
CN106172453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2438269A (zh) 一种含吡噻菌胺与氨基寡糖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176090A (zh) 一种含丙硫菌唑和精甲霜灵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花生病害的用途
CN117204425A (zh) 一种含Cyclobutrifluram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7941693A (zh) 一种含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CN114766493A (zh) 一种含农用抗生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3229293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904731B (zh) 一种含碳酸苄酯‑2,3,8‑三甲基‑6‑七氟异丙基‑4‑喹啉酯的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