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79401A - 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 - Google Patents
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79401A CN104379401A CN201380033196.8A CN201380033196A CN104379401A CN 104379401 A CN104379401 A CN 104379401A CN 201380033196 A CN201380033196 A CN 201380033196A CN 104379401 A CN104379401 A CN 10437940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cylinder member
- elastic support
- outer cylinder
-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0—Seat suspension devices
- B60N2/502—Seat suspension devices attached to the base of the sea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7—Slide construction
- B60N2/0722—Constructive details
- B60N2/0732—Attachment of seat frame to the slide, e.g. eyele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0—Seat suspension devices
- B60N2/54—Seat suspension devices using mechanical springs
- B60N2/542—Seat suspension devices using mechanical 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polym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0—Seat suspension devices
- B60N2/54—Seat suspension devices using mechanical springs
- B60N2/544—Compression or tension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滑动调节件(45);底脚构件(25);和弹性支承体(50),其夹设在滑动调节件(45)与底脚构件(25)之间,并具有外筒部件(51)、配置在外筒部件(51)内侧的内筒部件(56)、和夹设在外筒部件(51)与内筒部件(56)之间的弹性体(61),内筒部件(56)的轴线(O)方向上的(-X,-Z)侧的端部(57)与滑动调节件(45)抵接,在底脚构件(25)上设有供外筒部件(51)插入的贯穿孔(30),贯穿孔(30)的内周面(30a)与外筒部件(51)的外周面(52b)接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
本申请基于2012年7月6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2-153028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至此。
背景技术
车辆用的座椅为了确保良好的乘坐舒适性,需要支承在车辆的底板上以避免车辆停止时从怠速状态的发动机输入的振动(以下,称为“怠速振动”)及车辆行驶时从路面输入的振动(以下,称为“行驶振动”)的影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车辆用座椅腿(弹性支承体),其具有筒体和沿筒体的中心轴设置的支承杆,支承杆的前端上部与座椅侧的座椅架接合,筒体的下缘部与底板侧的滑轨接合,并具有夹装在筒体与支承杆之间的橡胶状弹性体。
根据专利文献1,由于车辆的振动而在橡胶状弹性体上作用有剪切力,通过该橡胶状弹性体的粘弹性特性来缓和从筒体向支承杆的振动传递、即从底板侧向座椅侧的振动传递,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0-1321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中,存在以下的技术课题。
车辆用座椅腿中,其支承杆的前端上部与座椅侧的座椅架接合,其筒体的下缘部与底板侧的滑轨接合,且车辆用座椅腿配置在座椅与底板之间。因此,由于座椅的位置与车辆用座椅腿的轴向长度相对应地增高,所以存在座椅设计自由度降低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座椅位置增高、并能够确保座椅设计自由度的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的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采用以下的结构。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底板侧部件;座椅侧部件,其与上述底板侧部件相对;和弹性支承体,其夹设在上述底板侧部件与上述座椅侧部件之间,并具有外筒部件、配置在上述外筒部件内侧的内筒部件、和夹设在上述外筒部件与上述内筒部件之间的弹性体,上述内筒部件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部与作为上述底板侧部件及上述座椅侧部件中的某一方的第1部件抵接,在作为上述底板侧部件及上述座椅侧部件中的另一方的第2部件上设有供上述外筒部件插入的贯穿孔,上述贯穿孔的内周面与上述外筒部件的外周面接合。
根据上述(1)的方案,通过将上述第2部件的贯穿孔与外筒部件的外周面接合,而能够将上述第2部件与弹性支承体的上述轴线方向的两端部相比固定在内侧。由此,与将底板侧部件和座椅侧部件接合于弹性支承体的上述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部的现有技术不同,能够不受弹性支承体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限制地设定座椅的位置。因此,由于能够抑制座椅的位置增高,所以能够确保座椅的设计自由度。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上述内筒部件的径向内侧设有将上述内筒部件紧固在上述第1部件上的紧固部件。
根据上述(2)的方案,由于通过紧固部件将内筒部件紧固在上述第1部件上,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将弹性支承体固定在上述第1部件上。另外,通过将紧固部件设置在内筒部件的径向内侧,与将紧固部件设置在内筒部件的径向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内筒部件向径向外侧大型化。因此,由于能够抑制弹性支承体的大型化,所以能够进一步确保座椅的设计自由度。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上述内筒部件的上述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上,设有比上述贯穿孔的内径大的凸缘部。
根据上述(3)的方式,即使对紧固有内筒部件的上述第1部件或与外筒部件接合的上述第2部件施加载荷,而使上述第1部件和上述第2部件向相对分离的方向移动,设置在内筒部件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上的凸缘部与上述第2部件也会发生干涉。因此,由于能够限制上述第1部件与上述第2部件的相对移动,防止上述第2部件从外筒部件脱离,所以能够防止底板侧部件与座椅侧部件分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通过将上述第2部件的贯穿孔与外筒部件的外周面接合,能够将上述第2部件与弹性支承体的上述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部相比固定在内侧。由此,与将底板侧部件和座椅侧部件接合于弹性支承体的上述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部的现有技术不同,能够不受弹性支承体的轴方向上的长度限制地设定座椅的位置。因此,由于能够抑制座椅的位置增高,所以能够确保座椅的设计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由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支承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座椅支承机构的放大图。
图3是座椅支承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车辆所产生的各种振动的频率的说明图。
图6是弹性支承体的其他配置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由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支承的座椅10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车辆1是例如在车室内1a具有三排座椅(部分未图示)的小型货车式(minivan)的车辆。在实施方式中,以在第二排的座椅10(以下,仅称为“座椅10”)中所采用的弹性支承构造为例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车辆1的前后方向为X方向,以前侧为+X侧,以后侧为-X侧。以车辆1的左右方向为Y方向,以左侧为+Y侧,以右侧为-Y侧。以车辆1的高度方向为Z方向,以上侧为+Z侧,以下侧为-Z侧。
座椅10由右侧座椅11、中间座椅12及未图示的左侧座椅构成。右侧座椅11和中间座椅12、及左侧座椅分别经由座椅支承机构20而固定在车身底板3上。
此外,右侧座椅11及中间座椅12相对于车身底板3的支承构造、和左侧座椅相对于车身底板3的支承构造相同。因此,以下,对于右侧座椅11及中间座椅12相对于车身底板3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而对于左侧座椅相对于车身底板3的支承构造,省略说明。
右侧座椅11具有:支承使用者(未图示)的臀部及腿部的座垫11a、和支承使用者的腰部及背部的座椅靠背11b。中间座椅12具有:支承使用者的臀部及腿部的座垫12a、和支承使用者的腰部及背部的座椅靠背12b。
座椅靠背11b相对于座垫11a以能够经由未图示的倾转机构转动的方式结合。座椅靠背12b相对于座垫12a以能够经由倾转机构转动的方式结合。
在座垫11a、12a的-Z侧,设有座椅支承机构20。座椅支承机构20固定在座垫11a、12a上,并一体地支承右侧座椅11及中间座椅12。
图2是座椅支承机构20的放大图。图3是座椅支承机构20的分解立体图。在图2及图3中,为了使说明易于理解,省略了座椅10(参照图1)的图示。
如图2所示,座椅支承机构20由座椅基座21、一对底脚构件25(25a、25b)(座椅侧部件、第2部件、另一方部件)、具有底轨41(41a、41b)和滑动调节件(slide adjuster)45(45a、45b)(底板侧部件、第1部件、一方部件)的一对滑动机构40(40a、40b)、和夹设在底脚构件25与滑动调节件45之间的弹性支承体50构成。
以下说明构成座椅支承机构20的各部件、以及使弹性支承体50夹设在底脚构件25与滑动调节件45之间的座椅10的弹性支承构造的详细情况。
如图3所示,座椅基座21由设置在+Y侧及-Y侧的一对支承板22(22a、22b)、和设置在+X侧及-X侧并连结一对支承板22a、22b的一对连结部件23(23a、23b)构成。座椅基座21在从Z方向观察时实质形成为矩形框状。
一对支承板22a、22b是在Y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相对于XZ平面实质平行地形成的实质平板状的部件,且彼此相对地配置。
一对连结部件23a、23b是例如沿Y方向延伸的中空的方管材。一对连结部件23a、23b配置在一对支承板22a、22b的内侧,并将一对支承板22a、22b连接。
如图1所示,座椅基座21配置在右侧座椅11及中间座椅12的-Z侧。座椅基座21在右侧座椅11的座垫11a及中间座椅12的座垫12a沿Y方向连结的状态下一体地支承右侧座椅11的座垫11a及中间座椅12的座垫12a。
(底脚构件)
如图2所示,一对底脚构件25a、25b分别设置在构成座椅基座21的一对支承板22a、22b的-Z侧。
此外,一对底脚构件25a、25b实质形成为相同形状。因此,以下对于设置在+Y侧的底脚构件25a进行说明,而对于设置在-Y侧的底脚构件25b,省略详细的说明。
底脚构件25a是由例如铁等金属构成的部件,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如图3所示,底脚构件25a在从Y方向观察时实质形成为向-Z侧开放的拱形状。底脚构件25a由沿X方向延伸的构件主体部26、和设在+X侧端部上的+X侧固定部27及设在-X侧端部上的-X侧固定部28形成。
构件主体部26的X方向上的长度以与支承板22a的X方向上的长度实质相同的方式形成。构件主体部26通过例如未图示的螺栓等而固定在支承板22a的-Z侧。
+X侧固定部27及-X侧固定部28分别具有向-Z侧倾斜的倾斜面的形状。+X侧固定部27与-X侧固定部28之间的间隔距离以从+Z侧向-Z侧逐渐增大的方式形成。
在构件主体部26、+X侧固定部27及-X侧固定部28的Y方向两侧,沿Z方向立起设置有相对的一对加强肋29。一对加强肋29沿X方向在构件主体部26、+X侧固定部27及-X侧固定部28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提高了底脚构件25a的强度。
图4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如图4所示,在底脚构件25a的+X侧固定部27及-X侧固定部28(参照图3)上,形成有贯穿孔30。
此外,在-X侧固定部28上,与+X侧固定部27同样地形成有贯穿孔30。因此,以下对于+X侧固定部27的贯穿孔30进行说明,而对于-X侧固定部28的贯穿孔30(参照图3),省略详细的说明。
+X侧固定部27的贯穿孔30在从+X侧固定部27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实质形成为圆形状。+X侧固定部27的贯穿孔30的缘部成为在整周范围内沿(+X,+Z)方向立起设置的环状部31。在环状部31中,压入有后述的弹性支承体50。弹性支承体50与+X侧固定部27的贯穿孔30的内周面30a接合。
如图3所示,一对滑动机构40a、40b设置在与一对底脚构件25a、25b对应的位置上。
此外,一对滑动机构40a、40b实质形成为相同形状。因此,以下对于设置在+Y侧的滑动机构40a进行说明,而对于设置在-Y侧的滑动机构40b,省略详细的说明。
沿X方向延伸的底轨41a在与底脚构件25a对应的位置上,通过未图示的螺栓等而固定在车身底板3上。底轨41a在从X方向观察时,实质形成为向+Z侧开放的U字状,并具有沿X方向延伸的槽部42。(滑动调节件)
滑动调节件45a与底脚构件25a同样地,是由例如铁等金属构成的部件,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滑动调节件45a设置在底轨41a的+Z侧。滑动调节件45a相对于底轨41a,以能够沿着底轨41a的槽部42在X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被支承。
滑动调节件45a以与底脚构件25a相对的方式形成。滑动调节件45a的+Z侧面形成为与底脚构件25a的-Z侧面对应的形状。
具体而言,滑动调节件45a通过与底脚构件25a的构件主体部26对应并沿X方向延伸的调节件主体部46、和与底脚构件25a的+X侧固定部27及-X侧固定部28对应的+X侧安装部47及-X侧安装部48,而从Y方向观察时实质形成为等腰梯形。
如图4所示,在+X侧安装部47上,形成有贯穿孔49。在贯穿孔49的-Z侧,经由加强板44而设有螺母80。
此外,如图3所示,在-X侧安装部48上,与+X侧安装部47同样地设有贯穿孔49及螺母80(参照图2)。因此,以下对于+X侧安装部47的贯穿孔49及螺母80进行说明,而对于-X侧安装部48的贯穿孔49及螺母80,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4所示,+X侧安装部47的贯穿孔49的内部形状在从+X侧安装部47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实质具有圆形状。贯穿孔49以与+X侧固定部27的贯穿孔30实质同心的方式形成。+X侧安装部47的贯穿孔49的直径形成得比+X侧固定部27的贯穿孔30的直径小。
螺母80是例如焊接螺母,在贯穿孔49的-Z侧通过例如焊接而固定在加强板44上。螺母80以内螺纹部80a与+X侧固定部27的贯穿孔30及+X侧安装部47的贯穿孔49实质同心的方式被焊接。在螺母80上螺合有螺栓85(紧固部件)。底脚构件25a经由后述的弹性支承体50被紧固固定在滑动调节件45a上。
(弹性支承体)
弹性支承体50夹设在底脚构件25与滑动调节件45之间并弹性支承座椅10(参照图1)。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弹性支承体50在底脚构件25a与滑动调节件45a之间,且在+X侧及-X侧各设有一个。弹性支承体50在底脚构件25b与滑动调节件45b之间,且在+X侧及-X侧各设有一个。即,弹性支承体50在支承右侧座椅11及中间座椅12的座椅支承机构20中,在一对底脚构件25a、25b与一对滑动调节件45a、45b之间共计设有四个。
此外,四个弹性支承体50分别相同地形成。因此,以下对于位于+Y侧的底脚构件25a与滑动调节件45a的中间、并夹设在+X侧的弹性支承体50进行说明,而对于其他弹性支承体50,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4所示,弹性支承体50实质为筒状的部件,具有外筒部件51、内筒部件56和弹性体61。以下说明弹性支承体50的各构成部件。此外,以下将弹性支承体50的中心轴作为轴线O而说明。
(外筒部件)
外筒部件51是由例如铁等金属构成的部件,具有实质形成为圆筒状的筒主体部52。筒主体部52的外径以比形成在底脚构件25a的+X侧固定部27上的贯穿孔30的内径稍大的方式形成。由此,外筒部件51被压入到+X侧固定部27的环状部31中,从而+X侧固定部27的贯穿孔30的内周面30a与外筒部件51的筒主体部52的外周面52b能够接合。
筒主体部52的轴线O方向上的滑动调节件45a侧(以下称为“(-X,-Z)侧”)的端部成为向筒主体部52的径向内侧伸出的内凸缘部53。内凸缘部53进入到后述的弹性体61的固定槽62中,并固定外筒部件51和弹性体61。
筒主体部52的与滑动调节件45a侧为相反侧(以下称为“(+X,+Z)侧”)的端部成为向筒主体部52的径向外侧伸出的外凸缘部54。外凸缘部54的外径形成得比形成在底脚构件25a的+X侧固定部27上的贯穿孔30的内径及环状部31的外径大。
由此,即使例如对座椅10(参照图1)施加冲击,而使底脚构件25a沿轴线O向从滑动调节件45a分离的方向移动,外筒部件51的外凸缘部54与底脚构件25a的环状部31也会发生干涉。因此,能够抑制底脚构件25a从外筒部件51脱离。
(内筒部件)
内筒部件56与外筒部件51同样地是由例如铁等金属构成的部件,实质形成为圆筒状。
内筒部件56的外径以比形成在滑动调节件45a的+X侧安装部47上的贯穿孔49的内径大的方式形成。由此,在使内筒部件56的中心轴(即轴线O)、和滑动调节件45a的贯穿孔49的中心轴一致而配置时,内筒部件56的(-X,-Z)侧的端部57(轴线方向上的一端部)与滑动调节件45a的+X侧安装部47抵接。
内筒部件56的内径以能够供用于将弹性支承体50紧固在滑动调节件45a上的螺栓85穿插的方式形成。在内筒部件56的(+X,+Z)侧的端部58(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上,抵接有后述的垫圈88(凸缘部)。
(弹性体)
弹性体61通过例如三元乙丙橡胶等具有耐久性及耐热性的橡胶部件而实质形成为筒状。
弹性体61的内径形成得比内筒部件56的外径稍小。弹性体61的内周面61a通过例如热熔接而与内筒部件56的外周面56b接合。
弹性体61的外径形成得比外筒部件51的内径大。在弹性体61的外周面61b的(-X,-Z)侧,在整周范围内形成有固定槽62。在固定槽62内,配置有外筒部件51的内凸缘部53。由此,弹性体61在与外筒部件51的内周面52a紧密接触的状态下被固定,且夹设在外筒部件51与内筒部件56之间。
在弹性体61的(+X,+Z)侧的端部上,形成有从轴线O方向观察时与外筒部件51的筒主体部52相比向外侧伸出的檐部64。檐部64在弹性体61的整周范围内形成,并配置在外筒部件51的外凸缘部54与垫圈88之间。
由此,即使在从车身底板3输入有振动而弹性体61沿轴线O方向伸缩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由金属形成的外筒部件51与垫圈88直接碰撞。因此,弹性支承体50能够发挥良好的防振特性。
弹性体61的(-X,-Z)侧的端部63与外筒部件51的内凸缘部53相比位于(-X,-Z)侧,且配置在外筒部件51的内凸缘部53与滑动调节件45a的+X侧安装部47之间。
由此,即使在从车身底板3输入有振动而弹性体61沿轴线O方向伸缩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由金属形成的外筒部件51与滑动调节件45a直接碰撞。因此,弹性支承体50能够发挥良好的防振特性。
弹性体61的轴线O方向上的两端面在绕轴线O的整周范围内,成为沿轴线O方向凹陷的凹部65a、65b。由此,由于弹性体61能够向沿着轴线O的剪切方向弹性变形,所以与向压缩方向弹性变形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耐久性,并且能够抑制振动从车身底板3(参照图1)向座椅10传递。
此外,凹部65a的底部与凹部65b的底部之间的间隔距离(与弹性体61的剪切方向上的壁厚相当)与从车身底板3输入的振动特性等对应地设定为规定距离。
如上所述地形成的弹性支承体50,外筒部件51的筒主体部52压入到底脚构件25a的+X侧固定部27中的环状部31中,且贯穿孔30的内周面30a与外筒部件51的外周面52b接合。由此,底脚构件25a的+X侧固定部27与弹性支承体50的轴线O方向上的两端部相比固定在内侧。
另外,底脚构件25a经由垫圈88将螺栓85插入到弹性支承体50的内筒部件56中,并将螺栓85螺合在+X侧安装部47的螺母80中,由此,经由弹性支承体50而固定在滑动调节件45a上。此时,内筒部件56的(-X,-Z)侧的端部57与滑动调节件45a的+X侧安装部47抵接。由此,由于在将螺栓85螺合在螺母80中时得到足够的轴向力,所以底脚构件25a及弹性支承体50相对于滑动调节件45a可靠地被紧固固定。
配置在内筒部件56的(+X,+Z)侧的端部58上的垫圈88与底脚构件25a的贯穿孔30的内径相比,形成为大径。
例如在对座椅10(参照图1)朝向+X侧施加较大的冲击,而使底脚构件25a与弹性支承体50的接合解除的情况下,底脚构件25a沿轴线O移动。
但是,通过设置比贯穿孔30的内径大的垫圈88,在底脚构件25a沿轴线O移动时,垫圈88会与形成在滑动调节件45a的贯穿孔30的缘部上的环状部31发生干涉。因此,由于能够限制底脚构件25a向(+X,+Z)侧移动,而防止底脚构件25a从外筒部件51脱离,所以能够抑制底脚构件25a和滑动调节件45a分离。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垫圈88与滑动调节件45a的环状部31发生干涉前,外筒部件51的外凸缘部54与底脚构件25a的环状部31发生干涉。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底脚构件25a从外筒部件51脱离。
(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的作用)
图5是车辆产生的各种振动的频率的说明图。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的弹性支承构造的作用,使用图5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以下说明中的各部件的附图标记,参照图1至图4。
作为使座椅10受到影响的振动,具有在车辆1停止时从怠速状态的发动机输入的怠速振动及在车辆1行驶时从路面等输入的行驶振动。
如图5所示,怠速振动主要是座椅靠背11b、12b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其频率与发动机的怠速设定转速对应而为例如20~25Hz左右。另外,行驶振动主要是座椅10的左右方向上的振动,其频率公知是由悬架共振频率和/或车身共振频率引起的,而为例如15~20Hz左右。
在以使座椅10的固有频率为怠速振动的频率及行驶振动的频率附近的方式将座椅10支承在车身底板3上的情况下,由于共振而导致乘坐舒适性变差。另外,在提高了座椅10的支承刚性以使得座椅10的固有频率比怠速振动的频率及行驶振动的频率高的状态下将座椅10支承在车身底板3上的情况下,虽然能够避免共振,但由于座椅10与车身以同相位振动,所以振动降低效果较小。
但是,根据使弹性支承体50夹设在滑动调节件45a、45b与底脚构件25a、25b之间的座椅10的弹性支承构造,座椅10相对于车身底板3被弹性支承,座椅10的固有频率比怠速振动的频率及行驶振动的频率低(参照图5中的箭头)。因此,避免了怠速振动的频率及行驶振动的频率与座椅10的固有频率的共振,并且,由于座椅10与车身以反相位振动,所以能够大幅地降低振动,而确保车辆1的良好的乘坐舒适性。
(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底脚构件25的贯穿孔30与外筒部件51的外周面52b接合,能够将底脚构件25与弹性支承体50的轴线O方向上的两端部相比固定在内侧。由此,与将底板侧部件和座椅侧部件接合于弹性支承体50的轴线O方向上的两端部的现有技术不同,能够不受弹性支承体50的轴线O方向上的长度限制地设定座椅10的位置。因此,由于能够抑制座椅10的位置增高,所以能够确保座椅10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由于通过螺栓85将内筒部件56紧固在滑动调节件45上,所以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弹性支承体50固定在滑动调节件45上。另外,通过将螺栓85设置在内筒部件56的径向内侧,与将螺栓85设置在内筒部件56的径向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内筒部件56向径向外侧大型化。因此,由于能够抑制弹性支承体50的大型化,所以能够进一步确保座椅10的设计自由度。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在实施方式中,使弹性支承体50夹设在滑动调节件45a、45b以及底脚构件25a、25b的+X侧及-X侧,通过共计四个弹性支承体50来弹性支承座椅10。
与此相对,例如也可以通过使弹性支承体50仅夹设在滑动调节件45a、45b及底脚构件25a、25b的+X侧、或-X侧、或者使弹性支承体50仅夹设在+Y侧、或-Y侧,而以共计两个弹性支承体50来弹性支承座椅10。
另外,也可以通过将弹性支承体50配置在滑动调节件45a、45b及底脚构件25a、25b的连接点中的一处,来支承座椅10。
图6是弹性支承体50的其他配置例的说明图。
在实施方式中,弹性支承体50设置在底脚构件25的+X侧固定部27及-X侧固定部28上(参照图2)。与此相对,例如,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底脚构件25的构件主体部26上将弹性支承体50的隔着X方向上的中央而设置在两侧。
另外,也可以在底脚构件25的构件主体部26上将弹性支承体50隔着X方向上的中央而仅设置在+X侧、或-X侧。而且,还可以任意地组合实施方式的弹性支承体50的配置、和图6所示的弹性支承体50的其他配置例,而将弹性支承体50设置在底脚构件25上。
在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弹性支承体50的外筒部件51与底脚构件25的贯穿孔30接合,并且将弹性支承体50的内筒部件56紧固固定在滑动调节件45上,来使弹性支承体50夹设在底脚构件25与滑动调节件45之间。
与此相对,也可以通过在滑动调节件45上设置贯穿孔,将弹性支承体50的外筒部件51接合在滑动调节件45的贯穿孔上,并且,将弹性支承体50的内筒部件56紧固固定在底脚构件25上,来使弹性支承体50夹设在底脚构件25与滑动调节件45之间。
在实施方式中,以将弹性支承构造适用于小型货车式的车辆1中的第二排的座椅10上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的座椅10的弹性支承构造的适用并不限定于小型货车式的车辆1中的第二排的座椅10。例如,也能够将实施方式的座椅10的弹性支承构造适用于小型货车式的车辆1中的第三排的座椅、或轿车的驾驶座椅、乘客座椅等。
在实施方式中,在内筒部件56的(+X,+Z)侧的端部58上配置有垫圈88,其作为限制底脚构件25向(+X,+Z)侧移动的止动件而发挥功能。与此相对,例如,也可以在内筒部件56的(+X、+Z)侧的端部58上一体形成比贯穿孔30的内径大的凸缘部,并使凸缘部作为止动件而发挥功能。
在实施方式中,使底脚构件25的贯穿孔30的内部形状实质为圆形状,并使弹性支承体50的外筒部件51实质形成为与贯穿孔30的形状对应的圆筒状。与此相对,也可以使底脚构件25的贯穿孔30的内部形状实质为矩形状,并使弹性支承体50的外筒部件51实质形成为与贯穿孔30的形状对应的矩形筒状。
在实施方式中,将外凸缘部54设置在外筒部件51的(+X,+Z)侧的端部上,但也可以不设置外筒部件51的外凸缘部54。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筒部件51的外凸缘部54及配置在外凸缘部54的(+X,+Z)侧的垫圈88作为限制底脚构件25向(+X,+Z)侧移动的止动件而发挥功能。因此,与不设置外筒部件51的外凸缘部54而仅使垫圈88作为止动件发挥功能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限制底脚构件25向(+X,+Z)侧移动,在该方面,实施方式中具有优势。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通过本发明的座椅10的弹性支承构造能够抑制的振动,以怠速振动及行驶振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能够抑制的振动并不限于怠速振动及行驶振动。
附图标记说明
10 座椅
25、25a、25b 底脚构件(座椅侧部件)
30 贯穿孔
30a 贯穿孔的内周面
45、45a、45b 滑动调节件(底板侧部件)
50 弹性支承体
51 外筒部件
52b 外筒部件的外周面
56 内筒部件
57 端部(内筒部件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部)
58 端部(内筒部件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部)
61 弹性体
85 螺栓(紧固部件)
88 垫圈(凸缘部)
O 轴线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底板侧部件;
座椅侧部件,其与所述底板侧部件相对;和
弹性支承体,其夹设在所述底板侧部件与所述座椅侧部件之间,并具有外筒部件、配置在所述外筒部件的内侧的内筒部件、和夹设在所述外筒部件与所述内筒部件之间的弹性体,
所述内筒部件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部与作为所述底板侧部件及所述座椅侧部件中的某一方的第1部件抵接,
在作为所述底板侧部件及所述座椅侧部件中的另一方的第2部件上设有供所述外筒部件插入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内周面与所述外筒部件的外周面接合,
所述外筒部件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为向所述外筒部件的径向外侧伸出的外凸缘部,
所述外凸缘部的外径大于所述贯穿孔的内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筒部件的径向内侧,设有将所述内筒部件紧固在所述第1部件上的紧固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筒部件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上,设有比所述贯穿孔的内径大的凸缘部。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对于权利要求1中,基于本申请的说明书第8页倒数第2段至第9页第2段的记载及图4,进行了以下修改,即追加了“所述外筒部件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为向所述外筒部件的径向外侧伸出的外凸缘部,所述外凸缘部的外径大于所述贯穿孔的内径”这一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特征的发明方案没有记载在国际调查报告所引用的文献中,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不是容易想到的。
因此,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及其从属权利要求2、3所记载的发明方案均应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
Claims (3)
1.一种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底板侧部件;
座椅侧部件,其与所述底板侧部件相对;和
弹性支承体,其夹设在所述底板侧部件与所述座椅侧部件之间,并具有外筒部件、配置在所述外筒部件的内侧的内筒部件、和夹设在所述外筒部件与所述内筒部件之间的弹性体,
所述内筒部件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部与作为所述底板侧部件及所述座椅侧部件中的某一方的第1部件抵接,
在作为所述底板侧部件及所述座椅侧部件中的另一方的第2部件上设有供所述外筒部件插入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内周面与所述外筒部件的外周面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筒部件的径向内侧,设有将所述内筒部件紧固在所述第1部件上的紧固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筒部件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上,设有比所述贯穿孔的内径大的凸缘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53028 | 2012-07-06 | ||
JP2012153028 | 2012-07-06 | ||
PCT/JP2013/065362 WO2014007011A1 (ja) | 2012-07-06 | 2013-06-03 | シートの弾性支持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79401A true CN104379401A (zh) | 2015-02-25 |
CN104379401B CN104379401B (zh) | 2016-09-07 |
Family
ID=49881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33196.8A Active CN104379401B (zh) | 2012-07-06 | 2013-06-03 | 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50130251A1 (zh) |
JP (1) | JP5860147B2 (zh) |
CN (1) | CN104379401B (zh) |
WO (1) | WO2014007011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57483A (zh) * | 2021-04-30 | 2022-11-01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403459B2 (en) * | 2012-07-06 | 2016-08-02 | Honda Motor Co., Ltd. | Supporting unit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
JP6578792B2 (ja) * | 2015-08-03 | 2019-09-25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WO2018011053A1 (de) * | 2016-07-14 | 2018-01-18 | Adient Luxembourg Holding S.à.r.l. | Längseinsteller sowie fahrzeugsitz |
US10173560B2 (en) * | 2017-02-02 | 2019-01-08 | Seat King, LLC | Isolation system for a seat |
JP6849930B2 (ja) * | 2019-08-28 | 2021-03-31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CN113401014A (zh) * | 2021-07-27 | 2021-09-17 | 广州伶刻尔斯机电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座椅的滑轨结构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40926A (ja) * | 1983-05-23 | 1984-08-13 | Secoh Giken Inc | 電磁クラツチ装置 |
JPS59140926U (ja) * | 1983-03-11 | 1984-09-20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農用トラクタ等のシ−ト支持装置 |
JPS61122044A (ja) * | 1984-11-17 | 1986-06-10 | Daihatsu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シ−ト装置 |
JPH037078U (zh) * | 1988-10-20 | 1991-01-23 | ||
CN101085607A (zh) * | 2006-06-09 | 2007-12-12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用座椅结构 |
JP2010132178A (ja) * | 2008-12-05 | 2010-06-17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シートレッグ |
JP2011020550A (ja) * | 2009-07-15 | 2011-02-03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用シー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BE432309A (zh) * | 1938-11-05 | |||
US3525548A (en) * | 1968-06-24 | 1970-08-25 | Deere & Co | Mounting for the fender deck of a tractor |
JPH0128358Y2 (zh) * | 1986-01-31 | 1989-08-29 | ||
FR2730973B1 (fr) * | 1995-02-28 | 1997-05-16 | Peugeot | Articulation elastique notamment pour un train roul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US5820115A (en) * | 1995-06-13 | 1998-10-13 | Btr Antivibration Systems, Inc. | Film slipper bushing assembly |
JP4505748B2 (ja) * | 2005-12-16 | 2010-07-21 |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防振ゴム装置 |
JP4940654B2 (ja) * | 2005-12-22 | 2012-05-30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US8434749B2 (en) * | 2006-05-12 | 2013-05-07 | Vibracoustic North America, L.P. | Body mount assembly |
JP2008223920A (ja) * | 2007-03-14 | 2008-09-25 | Tokai Rubber Ind Ltd | 防振ブッシュ及び防振ブッシュ組付体 |
US7389977B1 (en) * | 2007-10-22 | 2008-06-24 | Freudenberg-Nok General Partnership | Body mount assembly with combined shear and compression style components |
JP5562570B2 (ja) * | 2009-03-25 | 2014-07-30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防振装置 |
-
2013
- 2013-06-03 US US14/400,387 patent/US2015013025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3-06-03 WO PCT/JP2013/065362 patent/WO201400701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6-03 CN CN201380033196.8A patent/CN104379401B/zh active Active
- 2013-06-03 JP JP2014523650A patent/JP5860147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40926U (ja) * | 1983-03-11 | 1984-09-20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農用トラクタ等のシ−ト支持装置 |
JPS59140926A (ja) * | 1983-05-23 | 1984-08-13 | Secoh Giken Inc | 電磁クラツチ装置 |
JPS61122044A (ja) * | 1984-11-17 | 1986-06-10 | Daihatsu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シ−ト装置 |
JPH037078U (zh) * | 1988-10-20 | 1991-01-23 | ||
CN101085607A (zh) * | 2006-06-09 | 2007-12-12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用座椅结构 |
JP2010132178A (ja) * | 2008-12-05 | 2010-06-17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シートレッグ |
JP2011020550A (ja) * | 2009-07-15 | 2011-02-03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用シート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57483A (zh) * | 2021-04-30 | 2022-11-01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CN115257483B (zh) * | 2021-04-30 | 2023-10-03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860147B2 (ja) | 2016-02-16 |
US20150130251A1 (en) | 2015-05-14 |
WO2014007011A1 (ja) | 2014-01-09 |
CN104379401B (zh) | 2016-09-07 |
JPWO2014007011A1 (ja) | 2016-06-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79401A (zh) | 座椅的弹性支承构造 | |
US10239560B2 (en) | Subframe for vehicle | |
KR101237929B1 (ko) | 차량의 롤로드 구조 | |
CN105835696B (zh) | 用于车辆的辊杆 | |
US9290091B2 (en) | Modularized structure of fuel device and rear suspension | |
EP3184853A1 (en) |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 |
Xu et al. | Optimal mounting design for cab vibration isolation | |
US9132713B1 (en) | Suspension of vehicle | |
US9914347B2 (en) | Torque roll axis mounting system for serial range extenders without a through-drive | |
JP2016164009A (ja) |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 |
JP2019043177A (ja) | 車両用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 |
US7798564B2 (en) | Reinforcing member for vehicle | |
JP6477062B2 (ja) | バッテリー取付構造 | |
JP2010132178A (ja) | 車両用シートレッグ | |
JP5833979B2 (ja) | シートの弾性支持構造 | |
JP2017101737A (ja) | 防振装置 | |
TWI635009B (zh) | Vehicle body support device for railway vehicles | |
JP2005306373A (ja) | 車両用エンジンマウント装置 | |
US10427720B2 (en) |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JP2017507840A (ja) | 自動車両の後部構造 | |
JP2015105727A (ja) | 車両用ブッシュおよびシャシフレーム支持構造 | |
JP2007290414A (ja) | エンジン支持構造 | |
CN103958230A (zh) | 用于机动车的弹性体支承装置 | |
KR20130005761A (ko) |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 |
CN205292791U (zh) | 一种电动汽车副车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