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65015A - 配线材、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配线材、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65015A
CN104365015A CN201380021040.8A CN201380021040A CN104365015A CN 104365015 A CN104365015 A CN 104365015A CN 201380021040 A CN201380021040 A CN 201380021040A CN 104365015 A CN104365015 A CN 1043650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wiring
distribution material
solar cell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10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本正弘
森大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xerial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xeri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xerials Corp filed Critical Dexerial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365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650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00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 H01L31/02005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00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 H01L31/0201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module bus-ba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02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mainly consisting of metals or alloys
    • H01B1/026Alloys based on copp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00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 H01L31/02005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00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 H01L31/02013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comprising output lead wires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016Circuit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character for the devices
    • H01L31/02019Circuit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character for the devic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021Circuit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character for the devic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48Encapsulation of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01L31/0512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made of a particular material or composition of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4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to b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e.g. junction box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配线材(15,16),其具备导电体(20)、第1层(21)及第2层(23)。所述导电体具有第1面(20a)及与所述第1面为相反侧的第2面(20b)。所述第1层设于所述导电体的第1面且含有助焊剂成分和防锈成分。所述第2层设于所述导电体的第2面且含有粘合剂(22)。

Description

配线材、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线材、使用有该配线材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该配线材适用于连接形成在太阳能电池单元表面的电极、与用以收集太阳能电池单元所发的电的接线盒。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减少环境负荷已成为全球性的课题,作为清洁且可再生的能源,太阳光发电被寄于厚望。迄今为止,太阳能电池的主流,是先制造单晶硅、多晶硅的结晶,然后将其切片加工并作为板状半导体使用的块状硅(bulk silicon)太阳能电池。但是,制造块状硅太阳能电池,硅结晶的成长需要花费很多能量和时间,另外,制造工序也很复杂。
另一方面,在玻璃、不锈钢等基板上形成有光电转换层即半导体层的所谓薄膜太阳能电池,因其薄型、轻量、生产成本低及容易大面积化等因素,被认为将成为今后太阳能电池的主流。薄膜太阳能电池有使用非晶硅、微晶硅膜的类型或以串联(tandem)型使用它们的类型等的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以及使用有由Cu(铜)、In(铟)、Ga(镓)和Se(硒)为代表的元素混合而成的化合物半导体的CIGS系太阳能电池等。
这些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如下方式形成太阳能电池串(string):在大面积廉价基板上,使用等离子CVD装置或溅射装置之类的形成装置使半导体层或金属电极膜积层,然后,利用激光图案化(laser patterning)等使在同一基板上制成的光电转换层分离而形成复数太阳能电池单元后,将其相互连接。
薄膜太阳能电池例如是由在透光性绝缘基板上,使由透明导电膜构成的透明电极膜、光电转换层及背面电极膜积层而成的复数太阳能电池单元所构成的。各太阳能电池单元呈细长的条状,且具有与透光性绝缘基板的全宽度大致相当的长度。另外,例如,在彼此邻接的二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中,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透明电极膜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膜相互连接,如此复数太阳能电池单元串联地连接而构成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然后,在位于端部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透明电极膜上设置表面电极,利用接线(tab wire)连接该表面电极与接线盒,以将复数太阳能电池单元所发的电收集于接线盒,自此处向外部输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57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97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这样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期望能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与接线盒的端子部可实现良好连接的配线材、使用有该配线材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配线材具备导电体、第1层及第2层。导电体具有第1面及与第1面为相反侧的第2面。第1层设于导电体的第1面且含有助焊剂成分和防锈成分。第2层设于导电体的第2面且含有粘合剂。
另外,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具备:具有表面电极的太阳能电池、用于向外部输出太阳能电池所发的电的接线盒、及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的表面电极与接线盒的配线材。配线材包括导电体,第1层及第2层。导电体具有第1面及与第1面为相反侧的第2面。第1层设于导电体的第1面且含有助焊剂成分和防锈成分。第2层设于导电体的第2面且含有粘合剂。
另外,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是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其是通过在导电体的第1面上设置含有助焊剂成分和防锈成分的第1层,且在导电体的与第1面为相反侧的第2面上设置含有粘合剂的第2层来形成配线材;并将配线材的一端通过第2层与太阳能电池表面连接,且通过第1层与用于向外部输出太阳能电池所发的电的接线盒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配线材例如可通过第1层与用以输出从太阳能电池上所集的电的接线盒焊接相连。此时,因为配线材上形成有含有助焊剂成分和防锈成分的第1层,所以焊料的润湿性得到提高,便可快速可靠地进行焊接。另外,因为太阳能电池被EVA等透光性密封材所密封,所以伴随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温度上升,配线材会处于醋酸气体环境下,从而担心会发生腐蚀。不过因为配线材的第1层也含有防锈成分,所以也可防止腐蚀。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接线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立体图。
图1B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接线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接线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粘合剂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使用有导电性粘合膜作为粘合剂的接线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被贴上接线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平面图,省略密封材及背板。
图7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基板型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其他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集电接线与连接接线的连接部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集电接线与连接接线的连接部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参考例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2A是表示参考例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12B是图12A中所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端子部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有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配线材、使用有该配线材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不只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另外,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率等有可能与现实的东西相异。具体尺寸等应该根据以下的说明来判断。另外,在附图之间当然包括相互尺寸的关系和比率不同的部分。
[太阳能电池模块]
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应用有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薄膜太阳能电池1中,复数太阳能电池单元2通过接触线连接构成太阳能电池串。如图2所示,具有这种串式结构的薄膜太阳能电池1形成于用作表面盖5的玻璃基板上,在背面侧积层密封粘合剂的片材3及背板4(back sheet),并一起被层压。此后,适宜地在其周围安装铝等的金属框架7之后,在背板4上配置用以输出从薄膜太阳能电池1所集的电的接线盒8以形成太阳能电池模块6。
作为密封粘合剂,例如可使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EVA∶Ethylene Vinyl Acetate Copolymer)等透光性密封材。另外,作为背板4,可使用由树脂膜夹持玻璃、铝箔而形成的积层体等。此外,太阳能电池模块6除了在被用作表面盖5的玻璃基板上形成薄膜太阳能电池1之外,也可以分别设置表面盖5和薄膜太阳能电池1,在表面盖5与背板4之间利用配置在薄膜太阳能电池1表里两面的密封粘合剂的片材3进行层压密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表面盖5,例如可使用玻璃或透光性塑料等透光性材料。
[太阳能电池单元]
薄膜太阳能电池1是在透光性绝缘基板10上,依次积层由透明导电膜构成的透明电极膜、光电转换层及背面电极膜而形成(省略图示)的使光从透光性绝缘基板10侧射入的覆版(Super strate)型太阳能电池。此外,薄膜太阳能电池也有以基材、背面电极、光电转换层及透明电极的顺序形成的基板(Substrate)型太阳能电池。虽然以下以覆版型薄膜太阳能电池1为例进行说明,但如下所述,本技术也能用于基板型薄膜太阳能电池。
作为透光性绝缘基板10,可以使用玻璃或聚酰亚胺等耐热树脂。另外,如上所述,薄膜太阳能电池1也可兼用透光性绝缘基板10与表面盖5。
作为透明电极膜,例如可以使用SnO2、ZnO及ITO等。作为光电转换层,可以使用非晶硅、微晶硅或多晶硅等硅系光电转换膜,或者CdTe、CuInSe2及Cu(In,Ga)Se2等化合物系光电转换膜。
背面电极膜例如具有透明导电膜与金属膜的积层结构。透明导电膜可以使用SnO2、ZnO及ITO等。金属膜可以使用银及铝等。
在如此构成的薄膜太阳能电池1中,如图1A所示,形成有复数个具有大致遍及透光性绝缘基板10全宽的长度的矩形状太阳能电池单元2。各太阳能电池单元2被电极分割线分离,且在彼此邻接的二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中,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透明电极膜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膜由接触线相互连接。以这种方式,构成复数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被串联地连接的太阳能电池串。
然后,在太阳能电池串一端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透明电极膜上,设置与太阳能电池单元2大体等长的线状P型电极端子部11。在太阳能电池串另一端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电极膜上,设置与太阳能电池单元2大体等长的线状N型电极端子部12。在薄膜太阳能电池1中,这些P型电极端子部11及N型电极端子部12成为电极取出部,通过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向接线盒8供电。
[接线(配线材)]
如图3所示,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包括:导电体20、设于导电体20的一面20a(第1面)上且为混合助焊剂及具有防锈功能的液体而成的第1层21、以及设于导电体20的另一面20b(第2面)上且由粘合剂22构成的第2层23。第2层23用以将在薄膜太阳能电池1上形成的P型电极端子部11及N型电极端子部12、与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的各导电体20加以连接。
该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利用焊接通过第1层21而与接线盒8连接。该接线盒8用以向外部输出分别从P型电极端子部11及N型电极端子部12所集的电。
导电体20是与P型电极端子部11及N型电极端子部12大体同宽的宽度为1mm~3mm的扁平线,例如是将被压延成厚50μm~300μm的铜箔、铝箔切割加工,或将铜、铝等细金属线压延成平板状而形成的。在导电体20的一面(S面)20a上,遍及整面地形成由混合有助焊剂与防锈油墨的液体构成的第1层21,在另一面(M面)20b上,遍及整面地形成由粘合剂22构成的第2层23。
[第1层]
第1层21是将助焊剂与具有防锈功能的液体混合,并在导电体20的一面20a上遍及整面地涂布而形成的。即,第1层具有助焊剂成分与防锈成分。作为助焊剂,例如可以使用无铅焊料用助焊剂。作为具有防锈功能的液体,例如可以使用掺有颜料系炭黑的黑油墨或氟树脂系油墨等防锈油墨。
这样的第1层21以如下方式形成为规定的厚度,即,利用线棒等将混合有助焊剂与防锈油墨的液体涂布于导电体20的一面20a上后,利用烤箱将溶剂挥发。
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通过第1层21而与用以输出从薄膜太阳能电池1所集的电的接线盒8的连接端子焊接相连。这时,因为第1层21含有助焊剂成分,所以焊料的润湿性得到提高,可快速可靠地进行焊接。另外,薄膜太阳能电池1因为被EVA等透光性密封材所密封,所以伴随太阳能电池模块6的温度上升,将形成醋酸气体环境,从而担心接线会发生腐蚀。不过因为第1层21也含有防锈成分,也可防止腐蚀。
<配合比>
另外,助焊剂与防锈油墨的固形物成分的配合比较佳是(助焊剂)∶(防锈油墨)=1:3~3:1,更佳是(助焊剂)∶(防锈油墨)=1:1~2:1或(助焊剂)∶(防锈油墨)=1:1~1:2。只要含有助焊剂成分和防锈成分,也可使用助焊剂和防锈油墨以外的材料,只要助焊剂成分与防锈成分的固形物成分的配合比是(助焊剂成分)∶(防锈成分)=1:3~3:1即可。
相比于(助焊剂)∶(防锈油墨)=1:3~3:1的范围,若助焊剂的固形物成分多,而防锈油墨的固形物成分少,则耐腐蚀性恶化。另外,特别是象基板型薄膜太阳能电池那样在受光面侧连接有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的类型中,也有损坏外观的可能。这是因为若防锈油墨的固形物成分少则黑色变淡,例如在CIS系或CIGS系薄膜太阳能电池中,黑底色上将出现导电体20的铜色。另外,相比于上述范围,若助焊剂的固形物成分少,而防锈油墨的固形物成分多,则焊料的润湿性恶化,不能快速可靠地对接线盒8的连接端子进行焊接,另外,也将因此导致连接电阻的上升。
另一方面,若将助焊剂与防锈油墨的各固形物成分比设在上述范围,即可防止耐腐蚀性恶化和外观性能降低。另外,在此范围,由配置于受光面侧的正极用接线15、负极用接线16的防锈油墨的黑色,便可吸收紫外线,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耐候性(耐光性)。进一步说,可提高焊料的润湿性,快速可靠地进行焊接。
[第1层21的厚度]
另外,第1层21的厚度较佳是1μm~10μm,更佳是1μm~8μm的范围,尤佳是3μm~5μm的范围。随着第1层21的厚度变厚,连接电阻趋于上升,相反随着厚度变薄,耐腐蚀性、外观趋于恶化。
[第2层(粘合剂22)]
接下来,对第2层23进行说明。构成第2层23的粘合剂22是用以使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分别与P型电极端子部11及N型电极端子部12连接,可以使用导电性粘合膏、导电性粘合膜。第2层23是由在导电体20的另一面20b上涂布导电性粘合膏或粘贴导电性粘合膜而形成。
<导电性粘合膏>
如图4所示,粘合剂22是在热硬化性粘合剂树脂层25中高密度含有导电性粒子26而形成的。另外,从压入性的观点来看,粘合剂22中的粘合剂树脂的最低熔融粘度较佳是100~100000Pa·s。如果粘合剂22的最低熔融粘度太低,则从低压接到正式固化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树脂的流动而导致连接不良、向单元受光面渗出,以致受光率降低。另外,如果最低熔融粘度太高,则膜粘贴时容易产生不良,会给连接可靠性带来坏影响。此外,对于最低熔融粘度,可以将样品填装于定量旋转式粘度计,一边以规定升温速度使温度上升一边进行测定。
作为用于粘合剂22中的导电性粒子26,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列举镍、金、银及铜等金属粒子,对树脂粒子实施镀金等而形成的粒子,以及在对树脂粒子实施镀金而形成的粒子的最外层实施绝缘被覆而形成的粒子等。
此外,粘合剂22在常温附近的粘度较佳是10~10000kPa·s,更佳是10~5000kPa·s。由于粘合剂22的粘度在10~10000kPa·s的范围内,因此将粘合剂22设置于导电体20的另一面20b,并将其卷装于卷盘27上的情况下,可防止所谓渗出而造成的阻塞(blocking),维持规定的粘合(tack)力。
粘合剂22的粘合剂树脂层25的组成只要不损害上述特征,则没有特别的限制,更佳是含有成膜树脂、液状环氧树脂、潜在性硬化剂及硅烷偶合剂。
成膜树脂相当于平均分子量为10000以上的高分子树脂,从成膜性的观点来看,平均分子量较佳是10000~80000左右。作为成膜树脂,可以使用环氧树脂、变性环氧树脂、氨酯树脂及苯氧基树脂等种种树脂,其中从成膜状态、连接可靠性等的观点来看,苯氧基树脂较适合被使用。
作为液状环氧树脂,只要在常温下具有流动性,则没有特别的限制,市售的环氧树脂都可以使用。具体地说,作为这样的环氧树脂,可以使用萘型环氧树脂、联苯型环氧树脂、苯酚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双酚型环氧树脂、二苯乙烯型环氧树脂、三苯酚甲烷型环氧树脂、苯酚芳烷型环氧树脂、萘酚型环氧树脂、二环戊二烯型环氧树脂及三苯甲烷型环氧树脂等。这些环氧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组合2种以上来使用。另外,也可与丙烯酸树脂等其他有机树脂适当地组合使用。
作为潜在性硬化剂,可以使用加热硬化型、UV硬化型等各种硬化剂。潜在性硬化剂通常不反应,因某种触发才活化而开始反应。
触发有热、光及加压等,可以根据用途选择使用。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适合使用加热硬化型的潜在性硬化剂,其由于P型电极端子部11、N型电极端子部12被加热按压而正式硬化。使用液状环氧树脂的情况时,可以使用由咪唑类、胺类、锍盐及鎓盐等构成的潜在性硬化剂。
作为硅烷偶合剂,可以使用环氧系、氨基系、巯基·硫化物系及脲基系等。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较佳是使用环氧系硅烷偶合剂。因此,可提高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界面的粘合性。
另外,作为其他添加组成物,较佳是含有无机填料。由于含有无机填料,可以调整压接时的树脂层的流动性,提高粒子捕捉率。作为无机填料,可以使用二氧化硅、滑石、氧化钛、碳酸钙及氧化镁等,无机填料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定。
粘合剂22是将导电性粒子26、成膜树脂、液状环氧树脂、潜在性硬化剂及硅烷偶合剂溶解于溶剂中而形成的。作为溶剂,可以使用甲苯、醋酸乙酯等,或使用它们的混合溶剂。将溶解得到的导电性粘合膏涂布于导电体20的另一面20b上,然后使溶剂挥发便形成了第2层23。如图3所示,形成有第2层23及第1层21的导电体20被卷装于卷盘27来保管,实际使用时,从卷盘27拉出规定长度,作为正极用接线15、负极用接线16来使用。
此后,将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暂时分别粘贴于P型电极端子部11及N型电极端子部12上,在这种状态下,再用加热按压头、真空贴合机(vacuum laminator)以规定的温度及压力进行热加压。因此,粘合剂22的粘合剂树脂流动化,充满于P型电极端子部11与正极用接线15的导电体20之间、及N型电极端子部12与负极用接线16的导电体20之间,并且导电性粒子26被挟于各接线(正极用接线15、负极用接线16)与各电极端子部(P型电极端子部11、N型电极端子部12)之间。然后,在这种状态下粘合剂树脂硬化。因此,粘合剂22可使各接线粘合在各电极端子部上,并且可使各接线与各电极端子部导通连接。
<导电性粘合膜>
此外,粘合剂22除使用导电性粘合膏之外,也可使用导电性粘合膜,将其粘贴于导电体20的另一面20b上。如图5所示,导电性粘合膜28在基膜29上积层粘合剂树脂层25,与导电体20一样被形成带状。作为基膜29,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PET(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OPP(Oriented Polypropylene)、PMP(Poly-4-methlpentene-1)及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等。
使用导电性粘合膜28的情况时,上述基膜29被作为覆盖膜粘贴于粘合剂树脂层25上。这样,通过预先在导电体20的另一面20b上积层导电性粘合膜28使它们一体化。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剥离基膜29并将导电性粘合膜28的粘合剂树脂层25粘贴于P型电极端子部11、N型电极端子部12上,便可实现正极用接线15、负极用接线16与各电极端子部(P型电极端子部11、N型电极端子部12)的暂时粘贴。此后,通过进行与导电性粘合膏的情况相同的热加压,使粘合剂树脂层25硬化。
此外,当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的第2面成为具有多数微小突起的凹凸面的情况时,P型电极端子部11与正极用接线15的连接、及N型电极端子部12与负极用接线16的连接中,作为上述导电性粘合膏、导电性粘合膜28的代替品,也可使用绝缘性粘合膜、绝缘性粘合膏等绝缘性粘合剂。这时,第2面的多数微小突起与太阳能电池的表面电极接触而导通,且绝缘性粘合剂被填充于这些微小突起未接触的区域。绝缘性粘合膜、绝缘性粘合膏除粘合剂树脂层中不含有导电性粒子外,具有与导电性粘合膜、导电性粘合膏一样的构成。
[接线的制造工序]
接下来,对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准备形成导电体20的譬如厚50μm~300μm的铜箔、铝箔等金属箔。此外,作为金属箔的具体制造方法,可以例示压延金属的方法、由电镀析出金属的方法等。在此金属箔的一面(光泽(shiny)面)上,利用线棒等涂布混合有助焊剂及防锈油墨的液体后,使其干燥以形成第1层21。接着,在此金属箔的另一面(无光泽(mat)面)上,用线棒等涂布导电性粘合膏后将其干燥,或者将导电性粘合膜28积层于它们使之一体化,由此形成由粘合剂22构成的第2层23。
接着,通过对此压延金属箔进行切割加工,就可得到在带状导电体20的一面20a上形成有第1层21,另一面20b上形成有第2层23的正极用接线15、负极用接线16。
另外,正极用接线15、负极用接线16也可以通过将铜、铝等细金属线压延成平板状、或通过将压延金属箔切割而获得带状导电体20后,再形成第1层21,第2层23来获得。
如图3所示,此带状正极用接线15、负极用接线16被卷绕于卷盘27来保管,使用时自卷盘27拉出,被切割成所需长度,供于对各电极端子部(P型电极端子部11、N型电极端子部12)的连接。这时,因为在正极用接线15、负极用接线16上,遍及导电体20的一面20a上整面地形成有由助焊剂与防锈油墨构成的第1层21,且遍及导电体20的另一面20b上整面地形成有由粘合剂22构成的第2层23,因此,自卷盘27拉出的任何部位都可供于对薄膜太阳能电池1表面的各电极端子部的连接,另外也可供于对接线盒8的连接端子的连接。
[接线的连接形态1]
如图6所示,这样的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具有:通过粘合剂22分别连接于P型电极端子部11及N型电极端子部12上并从各电极端子部(P型电极端子部11、N型电极端子部12)集电的集电接线部30,以及延伸至接线盒8并与接线盒8的连接端子连接的连接接线部31。集电接线部30与连接接线部31通过折弯部32而连接。
集电接线部30是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的一端部与折弯部32之间的部分。此集电接线部30通过形成于导电体20的另一面20b上的第2层23的粘合剂22而与P型电极端子部11、N型电极端子部12进行电气及机械连接。
连接接线部31是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的另一端部与折弯部32之间的部分。此连接接线部31沿着薄膜太阳能电池1表面延伸并穿过密封粘合剂的片材3、背板4(图2),到达配置在背板4上的接线盒8的连接端子,其前端部分通过形成于导电体20的一面20a上的第1层21与接线盒8的连接端子进行焊接。
折弯部32虽然是区分集电接线部30与连接接线部31的边界,但是集电接线部30与连接接线部31通过折弯部32而连接,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成为没有接合部分的无缝结构。因此,可以防止因电荷集中于接合处而引起的电阻值增大、接合部分的连接可靠性降低、因热或应力集中于接合处而引起的透光性绝缘基板10的损伤等。
此外,连接接线部31虽然延伸设置在薄膜太阳能电池1表面,但是因为导电体20的一面20a被绝缘膜35所覆盖,所以即使连接接线部31与薄膜太阳能电池1的电极膜接触,也可靠绝缘膜35防止短路。
另外,在连接接线部31中,作为构成第1层21的防锈油墨、使用含有调整pH后的炭黑的非导电黑油墨等,使第1层21具备绝缘性,由此可在不使用绝缘膜35的情况下防止与薄膜太阳能电池1的电极膜的短路。因此,自卷盘27拉出的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的任何部位都可供于对薄膜太阳能电池1表面的各电极端子部(P型电极端子部11、N型电极端子部12)的连接,另外也可供于对接线盒8的连接端子的连接。
这样的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被用于覆板型薄膜太阳能电池1的情况时,如图2所示,集电接线部30连接于P型电极端子部11及N型电极端子部12后,比折弯部32更前端的连接接线部31被适当地通过绝缘膜35配置于薄膜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进而穿过EVA等密封粘合剂的片材3及背板4,与配置在背板4上的接线盒8的连接端子焊接。
另外,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被用于基板型薄膜太阳能电池1的情况时,如图7所示,集电接线部30连接于P型电极端子部11及N型电极端子部12后,比折弯部32更前端的连接接线部31被配置于薄膜太阳能电池1的背面侧,进而穿过EVA等密封粘合剂的片材3及背板4,与配置在背板4上的接线盒8的连接端子焊接。
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的集电接线部30被配设于各电极端子部(P型电极端子部11、N型电极端子部12)上,并且连接接线部31被配设于薄膜太阳能电池1的表面,其前端部穿过形成于密封粘合剂的片材3及背板4上的插孔。此后,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由真空贴合机进行与各电极端子部的连接,以及在表面盖5与背板4之间的利用密封粘合剂的片材3进行的一次性层压密封。
接下来,在薄膜太阳能电池1的周围设置金属框架7之后,对穿过背板4的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的连接接线部31的前端部、与设置在背板4上的接线盒8的连接端子进行焊接。由此,完成太阳能电池模块6。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6,因为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的第1层21含有助焊剂,所以焊料的润湿性得到提高,可快速可靠地进行焊接。另外,因为薄膜太阳能电池1被EVA等透光性密封材所密封,伴随太阳能电池模块6的温度上升,将处于醋酸气体环境下,从而担心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会发生腐蚀,不过因为第1层21也含有具有防锈功能的液体,所以也可防止配设于薄膜太阳能电池1表面的各接线(正极用接线15、负极用接线16)的连接接线部31发生腐蚀。
[参考例]
此处,对由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6所获得的效果,一边与参考例相比一边加以更详细地说明。
图11表示参考例的构成太阳能电池串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一构成例。此薄膜太阳能电池100是由在透光性绝缘基板101上积层由未图示的透明导电膜构成的透明电极膜、光电转换层及背面电极膜而成的复数太阳能电池单元102所构成的。各太阳能电池单元102具有细长的条状,具有大致遍及透光性绝缘基板101全宽的长度。另外,在彼此邻接的二个太阳能电池单元102中,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透明电极膜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膜相互连接,如此复数太阳能电池单元102串联地连接而构成了薄膜太阳能电池100。
在此薄膜太阳能电池100中的一端部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2的透明电极膜上,形成有与太阳能电池单元102大体等长的P型电极端子部103,在另一端部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2的背面电极膜上,形成有与太阳能电池单元102大体等长的N型电极端子部104。这些P型电极端子部103及N型电极端子部104成为电极取出部。
在P型电极端子部103,由铜箔构成的正极集电用接线105被电气且机械地接合至被称作母线(bus bar)的P型电极端子部103的整面。同样地,在N型电极端子部104,由铜箔构成的负极集电用接线106被电气且机械地接合至N型电极端子部104的整面。这些接合手段,一般是以焊接进行。
另外,如图12A所示,在薄膜太阳能电池100的背面,连接有:连接于P型电极端子部103及N型电极端子部104并向外部输电的接线盒110,以及用于连接此接线盒110与P型电极端子部103及N型电极端子部104的接线盒用接线111。
接线盒110由粘合剂固定于薄膜太阳能电池100的背面中央,在薄膜太阳能电池100与接线盒110之间设有未图示的EVA等密封树脂及背板。接线盒用接线111与上述正极集电用接线105及负极集电用接线106同样,是由长条状的铜箔或铝箔构成,并通过薄膜太阳能电池100的背面和绝缘带112被配置。
此接线盒用接线111的一端,穿过密封树脂及背板,与设于背板上的接线盒110焊接相连,另一端通过绝缘带112被配置于P型电极端子部103或N型电极端子部104上。
接线盒用接线111与正极集电用接线105的连接部如图12B所示,第1、第2正极集电用接线105a、105b被连接于夹住绝缘带112及接线盒用接线111的两侧,第3正极集电用接线105c遍及该105a和105b之间并跨越绝缘带112及接线盒用接线111而连接。另外,第3正极集电用接线105c与接线盒用接线111相连接。这些第1和第2正极集电用接线105a和105b与第3正极集电用接线105c的连接(2处)、以及第3正极集电用接线105c与接线盒用接线111的连接(1处),是利用超音波焊接进行。负极集电用接线106与接线盒用接线111的连接也相同。
然而,在薄膜太阳能电池100中,为了适应制造方法或构成等,会将Al、Ag、ZnO等各种材料用于P型电极端子部103或N型电极端子部104,因此,也有由于材料的差异造成由于焊接未能确保与正极集电用接线105或负极集电用接线106的连接强度的情况。如此,就有可能导致连接电阻值的上升和发电效率的降低。
另外,在进行第1、第2正极集电用接线105a、105b与第3正极集电用接线105c的连接、或第3正极集电用接线105c与接线盒用接线111的连接时,因为伴随焊接的高温区域的热历程会局部增加,所以由玻璃等构成的透光性绝缘基板101有时也会产生弯曲,或破损。
于是,就提议用通过树脂粘合剂连接接线的方法来代替焊接。作为这种树脂粘合剂,例如将平均粒径为数μm等级的球状导电性粒子分散于热硬化型粘合剂树脂组成物中并膜化而成的已被使用。这种方法是以如下方式达成连接:将在低于焊料的熔化温度的温度下发生热硬化的树脂粘合材配置于接线与P型电极端子部、N型电极端子部之间,并从接线上进行热加压。
其中,使用预先在表面积层有树脂粘合材层的附有粘合剂的接线,由此可以省略树脂粘合材的配设工序,有效地简化制造工序。
然而,在将表面积层有树脂粘合材层的接线与接线盒的端子部进行焊接的情况时,有必要除去树脂粘合材层使金属箔露出。或者,有必要预先在与接线盒的端子部的连接部以外的部分积层树脂粘合材层以形成附有粘合剂的接线。如此,使用附有粘合剂的接线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工序、或附有粘合剂的接线的制造工序便趋于繁杂。
与此相比,在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6中,集电接线部30与连接接线部31通过折弯部32连接,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分别成为没有接合部分的无缝结构。另外,含有粘合剂22的第2层23与薄膜太阳能电池1的P型电极端子部11、N型电极端子部12连接,第1层21与接线盒连接。因此,不需要如以上参考例所述的接线彼此间的接合工序,可简化制造工序,且很少发生如以上参考例所述的下列问题:由电荷集中于接线彼此间的接合处而引起的电阻值增大及由此引起的发电效率降低、接合部分的连接可靠性降低、由热和应力集中于接合部分而引起的透光性绝缘基板10的损伤等。另外,可利用简便的方法对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与接线盒8进行电连接。
进一步说,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6中的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当对其连接接线部31的第1层21赋予绝缘性的情况时,即使不使用绝缘膜35,也能防止连接接线部31与薄膜太阳能电池1的电极膜的短路。因此,自卷盘27拉出的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的任何部分都可供于对薄膜太阳能电池1表面的各电极端子部(P型电极端子部11、N型电极端子部12)的连接。
[接线的连接形态2]
另外,如图8所示,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也可由连接复数接线而构成。即,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也可由连接于P型电极端子部11或N型电极端子部12的集电接线36、及一端与集电接线36连接且另一端与接线盒8的连接端子连接的连接接线37来构成。
集电接线36通过形成于导电体20的另一面20b上的第2层23的粘合剂22与P型电极端子部11、N型电极端子部12进行电气、机械连接。
另外,连接接线37通过绝缘膜35在薄膜太阳能电池1表面延伸并穿过密封粘合剂、背板4,与配置在背板4上的接线盒8的连接端子连接。连接接线37的前端通过形成于导电体20的一面20a上的第1层21与接线盒8的连接端子进行焊接。
这样的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被用于覆板型薄膜太阳能电池1的情况时,如图9所示,连接接线37的第2层23通过绝缘膜35配置于薄膜太阳能电池1表面,且其一端部配置于P型电极端子部11及N型电极端子部12的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集电接线36与P型电极端子部11及N型电极端子部12重叠,且以跨越连接接线37的一端部的方式被配置。这样的集电接线36及连接接线37由真空贴合机进行与各电极端子部(P型电极端子部11、N型电极端子部12)的连接、以及在表面盖5与背板4之间的利用密封粘合剂的片材3进行的一次性层压密封。此后,连接接线37的另一端部穿过EVA等密封粘合剂的片材3和背板4,与配置在背板4上的接线盒8的连接端子焊接。
此外,如图10所示,有关正极用接线15及负极用接线16,也可将连接接线37配置于集电接线36之上。即,集电接线36的第2层23被配置于P型电极端子部11及N型电极端子部12。连接接线37的第2层23通过绝缘膜35配置于薄膜太阳能电池1表面,且其一端部配置于设在P型电极端子部11及N型电极端子部12上的集电接线36的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这样的集电接线36及连接接线37由真空贴合机进行与各电极端子部(P型电极端子部11、N型电极端子部12)的连接、以及在表面盖5与背板4之间的利用密封粘合剂的片材3进行的一次性层压密封。此后,连接接线37的另一端部穿过EVA等密封粘合剂的片材3和背板4,与配置在背板4上的接线盒8的连接端子焊接。
[实施例]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准备改变了“构成形成于导电体20的一面20a的第1层21的助焊剂与防锈油墨的各固形物成分比率”的复数接线,然后对可否焊接、连接电阻、外观及耐腐蚀性进行了探讨。
对于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接线,通过改变第1层21的防锈油墨的固形物成分来改变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与助焊剂固形物成分的比率。另外,将合计了助焊剂固形物成分与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的第1层21的固形物成分都固定为约24%,为此适宜地配合了稀释溶剂。
在实施例1中,使用厚35μm的铜箔(古河电工(股)制∶GTS-MP)作为导电体20,在其一面20a上用线棒涂布助焊剂及防锈油墨的混合液后,再于80℃干燥5分钟形成第1层21。另外,在导电体20的另一面20b上涂布导电性粘合膏形成第2层23。
第1层21的厚度为3μm~5μm(4μm厚±1μm)。作为助焊剂,配合千住金属(股)制∶ES-0307LS 3.00g。其中助焊剂固形物成分为0.60g。作为防锈油墨,配合含有颜料系炭黑的黑油墨(大日精化(股)制)4.19g、交联剂(大日精化(股)制:SS硬化剂)0.21g及稀释溶剂(大日精化(股)制:arumikkuNo.18)2.60g。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为1.80g。
合计了助焊剂固形物成分与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的第1层21的固形物成分为24%,助焊剂固形物成分与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的配合比为(助焊剂)∶(防锈油墨)=1:3。
实施例2中的助焊剂成分及第1层21的厚度与实施例1相同。另外,作为防锈油墨,配合含有颜料系炭黑的黑油墨(大日精化(股)制)2.79g、交联剂(大日精化(股)制:SS硬化剂)0.14g及稀释溶剂(大日精化(股)制:arumikkuNo.18)1.57g。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为1.20g。
合计了助焊剂固形物成分与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的第1层21的固形物成分为24%,助焊剂固形物成分与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的配合比为(助焊剂)∶(防锈油墨)=1:2。
实施例3中的助焊剂成分及第1层21的厚度与实施例1相同。另外,作为防锈油墨,配合含有颜料系炭黑的黑油墨(大日精化(股)制)1.40g、交联剂(大日精化(股)制:SS硬化剂)0.07g及稀释溶剂(大日精化(股)制:arumikkuNo.18)0.53g。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为0.60g。
合计了助焊剂固形物成分与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的第1层21的固形物成分为24%,助焊剂固形物成分与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的配合比为(助焊剂)∶(防锈油墨)=1:1。
实施例4中的助焊剂成分及第1层21的厚度与实施例1相同。另外,作为防锈油墨,配合含有颜料系炭黑的黑油墨(大日精化(股)制)0.70g及交联剂(大日精化(股)制:SS硬化剂)0.03g,没有配合稀释溶剂。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为0.30g。
合计了助焊剂固形物成分与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的第1层21的固形物成分为24%,助焊剂固形物成分与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的配合比为(助焊剂)∶(防锈油墨)=2:1。
实施例5中的助焊剂成分及第1层21的厚度与实施例1相同。另外,作为防锈油墨,配合含有颜料系炭黑的黑油墨(大日精化(股)制)0.47g及交联剂(大日精化(股)制:SS硬化剂)0.02g,没有配合稀释溶剂。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为0.20g。
合计了助焊剂固形物成分与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的第1层21的固形物成分为23%,助焊剂固形物成分与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的配合比为(助焊剂)∶(防锈油墨)=3:1。
实施例6除了第1层21的厚度为1μm~3μm以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7除了第1层21的厚度为5μm~8μm以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8除了第2层23的粘合剂22使用绝缘性粘合膜以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3相同。
在比较例1中,由涂布配有助焊剂成分但不含有防锈油墨成分的液体而形成第1层21。作为助焊剂,配合千住金属(股)制∶ES-0307LS 10g。其中助焊剂固形物成分为2.0g。进一步通过加热使所含溶剂挥发,将助焊剂固形物成分即第1层21的固形物成分调整为24%。助焊剂固形物成分与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的配合比为(助焊剂)∶(防锈油墨)=1:0。
在比较例2中,由涂布配有防锈油墨成分但不含有助焊剂成分的液体而形成第1层21。作为防锈油墨,配合含有颜料系炭黑的黑油墨(大日精化(股)制)3.0g、交联剂(大日精化(股)制:SS硬化剂)0.15g及稀释溶剂(大日精化(股)制:arumikkuNo.18)2.01g。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为1.24g。防锈油墨即第1层21的固形物成分为24%,助焊剂固形物成分与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的配合比为(助焊剂)∶(防锈油墨)=0:1。
在比较例3中,准备了在导电体20的一面上没有形成第1层21的接线。
关于以上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接线,对可否焊接、连接电阻、外观及耐腐蚀性进行了探讨。对于可否焊接,利用温度为400℃的焊接烙铁,若在10秒内完成第1层21与接线盒连接端子的焊接即作为良,在10秒以上15秒内完成焊接即作为可,在15秒内不能完成焊接即作为不良。
对于连接电阻,在进行2A通电时,若与一般铜箔的焊接中的连接电阻值同等即作为良,比一般铜箔的焊接中的连接电阻值上升不满10mΩ即作为可,比一般铜箔的焊接中的连接电阻值上升10mΩ以上即作为不良。
对于外观检查,在形成第1层21之后以目视观察接线时,若不能确认基底的铜色即作为良,稍能确认基底的铜色即作为可,能清楚地确认基底的铜色即作为不良。
对于耐腐蚀性,在将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接线用EVA片密封后,进行压力锅试验(PCT∶85℃85%1000hr)后以目视观察第1层21时,若不能确认第1层21的变色即作为良,不能确认有显著变色即作为可,确认有显著变色即作为不良。
[表1]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8中,因为涂布具有助焊剂及防锈油墨的液体而形成第1层21,所以焊料的润湿性得到提高,便可快速可靠地进行焊接,可否焊接及连接电阻值也得到了良好的结果。另外,在实施例1~8中,即使被EVA密封,伴随温度上升形成醋酸气体环境,因第1层21含有防锈油墨,所以关于耐腐蚀性,也得到了良好的结果。更进一步说,在实施例1~8中,因为将含有颜料系炭黑的黑油墨作为防锈油墨使用,所以没有出现基底的铜箔的颜色,特别是被贴于基板型薄膜太阳能电池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外观。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中,因为含有助焊剂成分,所以可否焊接及连接电阻值得到了良好的结果,不过因为没有含有防锈油墨,所以在外观检查时清楚地出现了基底的铜色,另外在经过PCT试验后,可看到由腐蚀而引起的接线变色。
相反,在比较例2中,因为含有防锈油墨,所以外观检查及耐腐蚀性得到了良好的结果,不过因为没有含有助焊剂成分,在焊接中使用400℃的焊接烙铁于15秒之内没能充分完成焊接,所以连接电阻值也上升了。
在比较例3中,因为没有涂布具有助焊剂成分及防锈油墨成分的液体,所以可否焊接、连接电阻、外观及耐腐蚀性的各项目都没有得到良好的结果。
另外,根据实施例2及实施例3的结果,可知助焊剂固形物成分与防锈油墨固形物成分的配合比尤佳是(助焊剂)∶(防锈油墨)=1:1~1:2。
另外,将实施例6与其他实施例相比,可知第1层21的厚度较佳是1μm~10μm,更佳是1μm~8μm的范围,尤佳是3μm~5μm的范围。
本公开含有涉及在2012年7月17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2-158781中公开的主旨,其全部内容包括在此,以供参考。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只要它们在附加的权利要求或它的等同物的范围内,则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出现各种修饰、组合、子组合和可替换项。

Claims (14)

1.一种配线材,其中,具备:
导电体,具有第1面及与所述第1面为相反侧的第2面;
第1层,设于所述导电体的第1面且含有助焊剂成分和防锈成分;以及
第2层,设于所述导电体的第2面且含有粘合剂。
2.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材,其中,
所述配线材以如下方式构成:通过所述第2层连接于太阳能电池的表面电极,并且通过所述第1层连接于用以向外部输出所述太阳能电池所发的电的接线盒。
3.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材,其中,
所述助焊剂成分与所述防锈成分的固形物成分的配合比被定义为(助焊剂成分):(防锈成分)=1:3~3:1。
4.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材,其中,
所述第1层的厚度是1μm~8μm。
5.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材,其中,
所述配线材被形成为带状,并且构成被卷绕至卷盘的卷装体。
6.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具备:
太阳能电池,具有表面电极;
接线盒,用以向外部输出所述太阳能电池所发的电;以及
配线材,电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的表面电极与所述接线盒,
所述配线材包括:
导电体,具有第1面及与所述第1面为相反侧的第2面;
第1层,设于所述导电体的第1面且含有助焊剂成分和防锈成分;以及
第2层,设于所述导电体的第2面且含有粘合剂。
7.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配线材通过所述第2层与所述太阳能电池的表面电极连接,并且通过所述第1层与所述接线盒连接。
8.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太阳能电池是薄膜太阳能电池,
所述第1层具有绝缘性,被配置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的表面上。
9.权利要求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配线材具有无缝的带形状。
10.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
在导电体的第1面设置含有助焊剂成分和防锈成分的第1层,并且在所述导电体的与所述第1面为相反侧的第2面设置含有粘合剂的第2层,以此形成配线材;
将所述配线材通过所述第2层与太阳能电池表面连接,并且通过所述第1层与用以向外部输出所述太阳能电池所发的电的接线盒连接。
11.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助焊剂成分与所述防锈成分的固形物成分的配合比被定义为(助焊剂成分):(防锈成分)=1:3~3:1。
12.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1层的厚度是1μm~8μm。
13.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所述配线材形成为带状,
将所述带状的配线材卷绕至卷盘而构成卷装体,
自所述卷装体拉出无缝配线材,
使用所述无缝配线材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表面与所述接线盒。
14.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所述配线材的一端通过所述第2层与形成在所述太阳能电池上的表面电极连接,
将所述配线材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1层与所述接线盒连接。
CN201380021040.8A 2012-07-17 2013-06-18 配线材、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43650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58781A JP5958701B2 (ja) 2012-07-17 2012-07-17 配線材、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12-158781 2012-07-17
PCT/JP2013/066740 WO2014013828A1 (ja) 2012-07-17 2013-06-18 配線材、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65015A true CN104365015A (zh) 2015-02-18

Family

ID=49948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1040.8A Pending CN104365015A (zh) 2012-07-17 2013-06-18 配线材、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2897177A4 (zh)
JP (1) JP5958701B2 (zh)
KR (1) KR20150035749A (zh)
CN (1) CN104365015A (zh)
TW (1) TWI575760B (zh)
WO (1) WO201401382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06820A (zh) * 2015-03-23 2016-12-07 豪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板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1443B (zh) * 2014-07-17 2017-05-01 精曜有限公司 太陽能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KR20170017776A (ko) * 2015-08-05 2017-0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패널용 리본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태양 전지 패널
JP6696665B2 (ja) * 2015-10-25 2020-05-20 農工大ティー・エル・オー株式会社 超音波半田付け方法および超音波半田付け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35971A (ja) * 2004-02-19 2005-09-02 Nisshinbo Ind Inc フラックス塗布機能を具備した太陽電池用タブリードのハンダ付け装置
JP2011049219A (ja) * 2009-08-25 2011-03-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1986436A (zh) * 2009-07-29 2011-03-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的电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EP2296189A1 (en) * 2008-06-04 2011-03-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olar cell module
JP2011114205A (ja) * 2009-11-27 2011-06-09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1138929A (ja) * 2009-12-28 2011-07-14 Sharp Corp 配線シート、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配線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WO2011086878A1 (ja) * 2010-01-12 2011-07-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1132682A1 (ja) * 2010-04-19 2011-10-27 ソニーケミカル&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EP2393121A1 (en) * 2009-01-30 2011-12-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olar cell modul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32931A (ja) * 1998-02-12 1999-08-27 Fujikura Ltd 絶縁電線
JP3443029B2 (ja) * 1999-03-30 2003-09-02 鐘淵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発電装置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0058895A (ja) * 1999-08-23 2000-02-25 Canon Inc 光起電力素子及びモジュ―ル
CN103360976B (zh) * 2006-04-26 2016-08-03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粘接带及使用其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KR101225497B1 (ko) * 2009-11-05 2013-01-23 (주)덕산테코피아 도전성 접착제와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JP5095705B2 (ja) * 2009-11-12 2012-12-1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付き被覆電線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2012009753A (ja) 2010-06-28 2012-01-12 Sekisui Chem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導電材料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707110B2 (ja) * 2010-11-26 2015-04-22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導電性接着材料、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21138B2 (ja) * 2011-05-27 2016-11-09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薄膜太陽電池用タブ線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35971A (ja) * 2004-02-19 2005-09-02 Nisshinbo Ind Inc フラックス塗布機能を具備した太陽電池用タブリードのハンダ付け装置
EP2296189A1 (en) * 2008-06-04 2011-03-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olar cell module
EP2393121A1 (en) * 2009-01-30 2011-12-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olar cell modul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CN101986436A (zh) * 2009-07-29 2011-03-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的电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JP2011049219A (ja) * 2009-08-25 2011-03-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1114205A (ja) * 2009-11-27 2011-06-09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1138929A (ja) * 2009-12-28 2011-07-14 Sharp Corp 配線シート、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配線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WO2011086878A1 (ja) * 2010-01-12 2011-07-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1132682A1 (ja) * 2010-04-19 2011-10-27 ソニーケミカル&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06820A (zh) * 2015-03-23 2016-12-07 豪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板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22515A (ja) 2014-02-03
EP2897177A1 (en) 2015-07-22
WO2014013828A1 (ja) 2014-01-23
TW201405839A (zh) 2014-02-01
EP2897177A4 (en) 2016-01-27
KR20150035749A (ko) 2015-04-07
JP5958701B2 (ja) 2016-08-02
TWI575760B (zh) 2017-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62256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模块
WO2008044696A1 (fr) Procede de connexion de cellules de batterie solaire et module batterie solaire
EP2562820A1 (en) Solar cell module,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solar cell module
CN103443934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卷装有接头线的卷盘卷装体
JP5892584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3797588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模块和焊带的连接方法
CN102971861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JP6021138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薄膜太陽電池用タブ線
TW201230363A (en) Solar cell module, method for producing solar cell module,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tab wire
CN104365015A (zh) 配线材、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US20140124034A1 (en)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TW201246587A (en) Solar cell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olar cell module, and conductive adhesive
CN105555689B (zh) 导电粘合带和导电粘合带的连接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15763603A (zh) 光伏组件
TWI565784B (zh) 導電性接著劑、太陽電池模組及太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
CN103314453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TW201304161A (zh) 太陽電池模組、太陽電池模組之製造方法
US20140373339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solar battery module, method for measuring output of solar cell, and device for measuring output of solar cell
KR20140066195A (ko) 태양 전지용 도전성 접착제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접속 방법, 태양 전지 모듈, 태양 전지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JP6061417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2194923A (zh) 电连接光伏面板的电极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