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72181A - 附件和相机机身 - Google Patents

附件和相机机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72181A
CN104272181A CN201380024184.9A CN201380024184A CN104272181A CN 104272181 A CN104272181 A CN 104272181A CN 201380024184 A CN201380024184 A CN 201380024184A CN 104272181 A CN104272181 A CN 1042721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nnex
communication
fuselage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41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72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721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5Optical accessories, e.g. converters for close-up photography, tele-convertors, wide-angle conver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H04N23/663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interchangeable camera parts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6/00Systems for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ieces of apparatus, e.g. for exchanging trimming information, for photo finish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Details Of Cameras Including Film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一种附件,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相机机身,具备:第一通信部,利用第一传送线路与相机机身通信;第二通信部,在预定条件成立时,利用第一传送线路以及不同于第一传送线路的第二传送线路与相机机身通信;以及切换部,在预定条件成立时,将与相机机身的通信从基于第一通信部的通信切换成基于第二通信部的通信。

Description

附件和相机机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附件及相机机身。
背景技术
在由相机机身和附件(包括适配器、转换器、可换镜头)构成的相机系统中,公知有一种具有多个通信系统的相机系统(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相机系统具有:进行相机机身和可换镜头之间的通信的通信接点组及进行适配器和可换镜头之间的通信的通信接点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7-2344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相机系统中,在自动聚焦、手抖校正等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存在相机机身和附件之间的通信量增加的倾向。但是,通信时间的增加导致摄影时间的增加,有损于便利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一种附件,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相机机身,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通信部,利用第一传送线路与相机机身通信;第二通信部,在预定条件成立时,利用第一传送线路以及不同于第一传送线路的第二传送线路与相机机身通信;以及切换部,预定条件成立时,将与相机机身的通信从基于第一通信部的通信切换成基于第二通信部的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的附件中,优选的是,第二通信部包含第一通信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附件中,优选的是,第二通信部将与被输出到第一传送线路的信号互补的反转信号向第二传送线路输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一至第三的任一方式的附件中,优选的是,附件还具备信息存储部,该信息存储部对表示附件具备第二通信部的规格信息进行存储,第一通信部将规格信息向相机机身发送,预定条件包括第一通信部发送了规格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第一至第四的任一方式的附件中,优选的是,在附件上能够装卸地连接有与第二传送线路电连接的第二附件,第一通信部利用第二传送线路进一步与第二附件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一种附件,用于具有相机机身以及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相机机身的可换镜头并且在可换镜头和相机机身之间具有第一传送线路和第二传送线路的相机系统,能够装卸地至少安装于可换镜头,附件的特征在于,具备:通信部,利用第一传送线路与可换镜头通信;以及隔断部,在可换镜头利用第一传送线路和第二传送线路开始与相机机身通信时,隔断基于通信部的与可换镜头的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一种相机机身,能够装卸地安装有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通信部,利用第一传送线路与附件通信;第二通信部,在预定条件成立时,利用第一传送线路以及不同于第一传送线路的第二传送线路与附件通信;以及切换部,在预定条件成立时,将与附件的通信从基于第一通信部的通信切换成基于第二通信部的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在第七方式的相机机身中,优选的是,第二通信部包含第一通信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式,在第七或第八方式的相机机身中,优选的是,第二通信部将与被输出到第一传送线路的信号互补的反转信号向第二传送线路输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式,在第七至第九的任一方式的相机机身中,优选的是,预定条件包括第一通信部接收到与附件具有利用第一传送线路和第二传送线路进行与第二通信部的通信的附件侧通信部相关的规格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一种附件,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具备第一机身接点、第二机身接点、第三机身接点、第四机身接点、第五机身接点以及第六机身接点的相机机身,附件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附件接点,在附件安装于相机机身时与第一机身接点连接;第二附件接点,在附件安装于相机机身时与第二机身接点连接;第三附件接点,在附件安装于相机机身时与第三机身接点连接;第四附件接点,在附件安装于相机机身时与第四机身接点连接;第五附件接点,在附件安装于相机机身时与第五机身接点连接;第六附件接点,在附件安装于相机机身时与第六机身接点连接;第一通信部,将多个第一传送线路的各个线路分别形成于第一附件接点和第一机身接点之间、第二附件接点和第二机身接点之间及第三附件接点和第三机身接点之间,利用多个第一传送线路与相机机身通信;第二通信部,在预定条件成立时,将多个第二传送线路的各个线路分别形成于第四附件接点和第四机身接点之间、第五附件接点和第五机身接点之间及第六附件接点和第六机身接点之间,利用多个第一传送线路和多个第二传送线路与相机机身通信;以及切换部,在预定条件成立时,将与相机机身的通信从基于第一通信部的通信切换成基于第二通信部的通信,第一通信部,在第一附件接点和第一机身接点之间收发读写信号,经由第二附件接点从第二机身接点接收第一时钟脉冲信号,在读写信号是与第一真值对应的电平的情况下,经由第三附件接点从第三机身接点接收与第一时钟脉冲信号同步的第一数据信号,在读写信号是与不同于第一真值的第二真值对应的电平的情况下,经由第三附件接点向第三机身接点发送第一数据信号,第二通信部,在第一附件接点和第一机身接点之间收发读写信号,并且在第四附件接点和第四机身接点之间收发与读写信号互补的第一反转信号,经由第二附件接点从第二机身接点接收频率比第一时钟脉冲信号高的第二时钟脉冲信号,并且经由第五附件接点从第五机身接点接收与第二时钟脉冲信号互补的第二反转信号,在读写信号是与第一真值对应的电平的情况下,经由第三附件接点从第三机身接点接收与第二时钟脉冲信号同步的第二数据信号,并且经由第六附件接点从第六机身接点接收与第二数据信号互补的第三反转信号,在读写信号是与第二真值对应的电平的情况下,经由第三附件接点向第三机身接点发送第二数据信号,并且经由第六附件接点向第六机身接点发送第三反转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在第十一方式的附件中,优选的是,第二通信部包含第一通信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在第十一或第十二方式的附件中,优选的是,附件还具备信息存储部,该信息存储部对表示附件具备第二通信部的规格信息进行存储,第一通信部将规格信息向相机机身发送,预定条件包括第一通信部发送了规格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式,在第十一至第十三的任一方式的附件中,优选的是,在附件上能够装卸地连接有与第二传送线路电连接的第二附件,第一通信部,在第二附件安装于附件时,经由第四附件接点向第二附件发送第三时钟脉冲信号,在第二附件安装于附件时,经由第五附件接点在附件与第二附件之间收发与第三时钟脉冲信号同步的第三数据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式,一种附件,用于具有相机机身和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相机机身的可换镜头的相机系统,能够装卸地至少安装于可换镜头,相机机身具备第一机身接点、第二机身接点、第三机身接点、第四机身接点、第五机身接点以及第六机身接点,附件的特征在于,可换镜头具备:第一镜头接点,在可换镜头安装于相机机身时与第一机身接点连接;第二镜头接点,在可换镜头安装于相机机身时与第二机身接点连接;第三镜头接点,在可换镜头安装于相机机身时与第三机身接点连接;第四镜头接点,在可换镜头安装于相机机身时与第四机身接点连接;第五镜头接点,在可换镜头安装于相机机身时与第五机身接点连接;第六镜头接点,在可换镜头安装于相机机身时与第六机身接点连接;第一通信部,将多个第一传送线路的各个线路分别形成于第一镜头接点和第一机身接点之间、第二镜头接点和第二机身接点之间及第三镜头接点和第三机身接点之间,利用多个第一传送线路与相机机身通信;以及第二通信部,在预定条件成立时,将多个第二传送线路的各个线路分别形成于第四镜头接点和第四机身接点之间、第五镜头接点和第五机身接点之间及第六镜头接点和第六机身接点之间,利用多个第一传送线路和多个第二传送线路与相机机身通信,附件具备:第一附件接点,在附件安装于可换镜头时与第五镜头接点连接;第二附件接点,在附件安装于可换镜头时与第六镜头接点连接;通信部,利用第一附件接点和第二附件接点与可换镜头通信;以及隔断部,在可换镜头利用第二通信部开始与相机机身通信时,隔断基于通信部的与可换镜头的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式,一种相机机身,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具备第一附件接点、第二附件接点、第三附件接点、第四附件接点、第五附件接点以及第六附件接点的附件,相机机身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机身接点,在相机机身安装于附件时与第一附件接点连接;第二机身接点,在相机机身安装于附件时与第二附件接点连接;第三机身接点,在相机机身安装于附件时与第三附件接点连接;第四机身接点,在相机机身安装于附件时与第四附件接点连接;第五机身接点,在相机机身安装于附件时与第五附件接点连接;第六机身接点,在相机机身安装于附件时与第六附件接点连接;第一通信部,将多个第一传送线路的各个线路分别形成于第一附件接点和第一机身接点之间、第二附件接点和第二机身接点之间及第三附件接点和第三机身接点之间,利用多个第一传送线路与附件通信;第二通信部,在预定条件成立时,将多个第二传送线路的各个线路分别形成于第四附件接点和第四机身接点之间、第五附件接点和第五机身接点之间及第六附件接点和第六机身接点之间,利用多个第一传送线路和多个第二传送线路与附件通信;以及切换部,在预定条件成立时,将与相机机身的通信从基于第一通信部的通信切换成基于第二通信部的通信,第一通信部,在第一附件接点和第一机身接点之间收发读写信号,经由第二机身接点向第二附件接点发送第一时钟脉冲信号,在读写信号是与第一真值对应的电平的情况下,经由第三机身接点向第三附件接点发送与第一时钟脉冲信号同步的第一数据信号,在读写信号是与不同于第一真值的第二真值对应的电平的情况下,经由第三机身接点从第三附件接点接收第一数据信号,第二通信部,在第一附件接点和第一机身接点之间收发读写信号,并且在第四附件接点和第四机身接点之间收发与读写信号互补的第一反转信号,经由第二机身接点向第二附件接点发送频率比第一时钟脉冲信号高的第二时钟脉冲信号,并且经由第五机身接点向第五附件接点发送与第二时钟脉冲信号互补的第二反转信号,在读写信号是与第一真值对应的电平的情况下,经由第三机身接点向第三附件接点发送与第二时钟脉冲信号同步的第二数据信号,并且经由第六机身接点向第六附件接点发送与第二数据信号互补的第三反转信号,在读写信号是与第二真值对应的电平的情况下,经由第三机身接点从第三附件接点接收第二数据信号,并且经由第六机身接点从第六附件接点接收第三反转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相机机身和附件之间的通信高速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具备可换镜头(附件)和相机机身的数码相机系统的框架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机机身和可换镜头(附件)之间的通信的框图。
图3是关于向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机机身和可换镜头(附件)的各通信接点输出信号的通信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4是与通信动作相关的流程图的一例。
图5是高速通信开始时的时序图的一例。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具备可换镜头(附件)、相机机身以及中间适配器的数码相机系统的框架结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相机机身和可换镜头(附件)之间的通信的框图。
图8是关于向中间适配器的各通信接点输出信号的通信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9是与通信动作相关的流程图的一例。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相机机身和可换镜头(附件)之间的通信的框图。
图11是表示现有的相机机身和可换镜头(附件)之间的通信的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具备相机机身和可换镜头(附件)的数码相机系统的框架结构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相机机身的固定部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可换镜头(附件)的固定部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中间适配器(附件)的前固定部的俯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中间适配器(附件)的后固定部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相机机身和可换镜头(附件)之间的通信的框图。
图18是信号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19是用三个模式例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相机机身和可换镜头(附件)之间的各传送线路中进行的通信的表。
图20是信号控制电路的设定表。
图21是信号控制电路的设定表。
图22是信号控制电路的设定表。
图23是信号控制电路的设定表。
图24是信号控制电路的设定表。
图25是信号控制电路的设定表。
图26是信号控制电路的设定表。
图27是关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相机机身、可换镜头(附件)以及中间适配器(附件)之间进行的初始通信动作的流程图的一例。
图28是切换通信时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具备附件和相机机身的数码相机系统的概略框图。图1的相机系统1具备可换镜头100和相机机身200。可换镜头100是附件的一种,具备镜头侧微机110、镜头侧存储部115、镜头侧固定部120及镜头侧接点组130。相机机身200具备机身侧微机210、机身侧存储部215、机身侧固定部220及机身侧接点组230。另外,可换镜头100和相机机身200除了图1所示的结构外,还具有摄像元件等多个结构。
可换镜头100经由镜头侧固定部130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相机机身200。镜头侧固定部120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相机机身200的机身侧固定部220。图1图示了镜头侧固定部120安装于机身侧固定部220的状态。镜头侧固定部120安装于机身侧固定部220时,镜头侧接点组130与机身侧接点组230电连接。
镜头侧微机110和机身侧微机210执行手抖校正处理或自动聚焦处理等各种处理时,进行经由镜头侧接点组130和机身侧接点组230的通信。例如,镜头侧微机110经由镜头侧接点组130和机身侧接点组230,向机身侧微机210发送镜头信息或表示处于手抖校正处理过程中的信号等。另一方面,机身侧微机210将与聚焦透镜140的焦点位置相关的信息向镜头侧微机110发送。镜头侧微机110基于接收到的与聚焦透镜140的焦点位置相关的信息,控制聚焦透镜驱动部141来驱动聚焦透镜140。另外,镜头信息除了开放F值等与镜头相关的各种信息之外,还包括与可换镜头100经由镜头侧接点组130能够实施的信号输出方式和传送方式相关的规格信息。关于可换镜头100能够实施的信号输出方式和传送方式,其详情稍后叙述。
镜头侧存储部115是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镜头侧微机110控制可换镜头100时执行的控制程序、镜头信息等。
机身侧存储部215是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机身侧微机210控制相机机身200时执行的控制程序等。
(镜头侧微机110和机身侧微机210的电连接的说明)
图2是表示经由镜头侧接点组130和机身侧接点组230的镜头侧微机110和机身侧微机210之间的电连接的图。镜头侧微机110具有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和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
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例如包含CLK1端子、DATA1端子和R/W1端子。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例如包含CLK2端子、DATA2端子和R/W2端子。
机身侧微机210具有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和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包含与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相同的端子,即包含CLK1端子、DATA1端子和R/W1端子。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包含与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相同的端子,即包含CLK2端子、DATA2端子和R/W2端子。
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以及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用于现有的数码相机系统。图11(a)及图11(b)分别表示在现有的数码相机中可换镜头和相机机身之间的电连接的一例。在图11(a)中,具有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和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的可换镜头600安装于具有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的相机机身700。图11(b)中,可换镜头600隔着中间适配器800与相机机身700连接。
图2的可换镜头100与相机机身200连接时,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的CLK1端子和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的CLK1端子电连接,在两个CLK1端子之间形成传送线路。同样地,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的DATA1端子与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的DATA1端子电连接,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的R/W1端子与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的R/W1端子电连接,在各2端子之间形成传送线路。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和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的CLK1端子彼此进行半双工的数据通信。同样地,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和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的DATA1端子彼此、R/W1端子彼此也进行半双工的数据通信。
另外,可换镜头100与相机机身200连接时,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的CLK2端子和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的CLK2端子电连接,在两个CLK2端子之间形成传送线路。同样地,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的DATA2端子与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的DATA2端子电连接,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的R/W2端子与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的R/W2端子电连接,在各2端子之间形成传送线路。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和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的CLK2端子彼此进行半双工的数据通信。同样地,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和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的DATA2端子彼此、R/W2端子彼此也进行半双工的数据通信。
相机机身200具有蓄电池240。蓄电池240的输出电源经由DC/DC转换器250向相机机身200整体供电。另外,DC/DC转换器250的输出电源还经由镜头侧接点组130和机身侧接点组230向可换镜头100供电。经由DC/DC转换器150向镜头侧微机110等可换镜头100的各部分供电。
(镜头侧微机110和机身侧微机210之间的通信)
图3是向图2所示的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及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输入输出信号的通信控制电路的概略框图。图3所例示的通信控制电路内置于镜头侧微机110。另外,与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及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连接的通信控制电路也与图3相同并内置于机身侧微机210。
如图3所示地在通信控制电路中分别对应于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及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的各端子(CLK1端子、DATA1端子、R/W1端子、CLK2端子、DATA2端子、R/W2端子)而具有第一通信电路300、第二通信电路301和切换器302。各个切换器302进行与各端子连接的通信电路(第一通信电路300和第二通信电路301)的切换或隔断(切断、开路、断开、成为Hi-Z状态)。各个切换器302进行的切换根据从切换控制电路303输出的切换信号来进行。
第一通信电路300具有开漏(开集)类型的信号输出电路。第二通信电路301具有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电路。第二通信电路301能够输出脉冲频率比第一通信电路300大(快)的时钟脉冲信号。上述镜头信息所包含的规格信息中,作为可换镜头100能够实施的信号输出方式,包含开漏(开集)类型和CMOS类型。
镜头侧微机110和机身侧微机210被切换到利用第一通信电路300的通信时,在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和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之间、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和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之间分别进行单端方式的通信。
镜头侧微机110和机身侧微机210被切换到利用第二通信电路301的通信时,将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的各端子与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的各端子之间的各传送线路和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的各端子与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的各端子之间的各传送线路用作差动传送线路来进行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上述镜头信息所包含的规格信息中,作为可换镜头100能够实施的方式,包含单端方式和差动传送方式。
(两个传送方式的输出信号的说明)
DATA1端子和DATA2端子是用于输入输出(收发)二值化后的数据。DATA1端子及DATA2端子的信号电平为0电平(L电平、低电平)或1电平(H电平、高电平)。
在利用第一通信电路300的单端方式的通信中,在DATA1端子和DATA2端子输入输出相互独立的数据。
在利用第二通信电路301的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中,在DATA2端子输入输出与DATA1端子的数据信号互补的反转信号。
CLK1端子是用于输入输出(收发)时钟脉冲信号的端子。输出到DATA1端子的数据与CLK1端子的时钟脉冲信号同步。
CLK2端子是用于输入输出(收发)时钟脉冲信号的端子。输出到DATA2端子的数据与CLK2端子的时钟脉冲信号同步。
在利用第一通信电路300的单端方式的通信中,在CLK1端子和CLK2端子独立地输入输出时钟脉冲信号。
在利用第二通信电路301的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中,在CLK2端子输入输出与CLK1端子的时钟脉冲信号互补的反转信号。另外,在利用第二通信电路301的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中被输入输出的时钟脉冲信号比在利用第一通信电路300的单端方式的通信中被输入输出的时钟脉冲信号脉冲频率大(脉冲周期短)。在利用第二通信电路301的通信中,通过使用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电路或使用差动传送方式,能够增大时钟脉冲信号的脉冲频率。即,利用第二通信电路301的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相比利用第一通信电路300的单端方式的通信,能够以数倍~十数倍高速地进行数据通信。
R/W1端子及R/W2端子是用于输入输出(收发)微机的读写控制(数据的输入输出控制)所使用的读写信号的端子。R/W1端子及R/W2端子的信号电平为L电平(低电平)或H电平(高电平)。
在利用第一通信电路300的单端方式的通信中,在R/W1端子和R/W2端子输入输出相互独立的读写信号。
在R/W1的读写信号电平为L电平时,镜头侧微机110向DATA1端子输出数据。
在R/W1的读写信号电平为H电平时,机身侧微机210向DATA1端子输出数据。
在R/W2的读写信号电平为L电平时,镜头侧微机110向DATA2端子输出数据。
在R/W2的读写信号电平为H电平时,机身侧微机210向DATA2端子输出数据。
在利用第二通信电路301的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中,在R/W2端子输入输出与R/W1端子的读写信号互补的反转信号。
在R/W1端子的读写信号电平为L电平时,R/W2端子的读写信号电平为H电平。此时,镜头侧微机110向DATA1端子输出数据,向DATA2端子输出该数据的反转信号。
在R/W1端子的读写信号电平为H电平时,R/W2端子的读写信号电平为L电平。此时,机身侧微机210向DATA1端子输出数据,向DATA2端子输出该数据的反转信号。
在利用第二通信电路301的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中,接收(输入)侧的微机将CLK1端子间的脉冲信号和CLK2端子间的脉冲信号作为一对差动信号进行接收。另外,同样地,在利用第二通信电路301的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中,接收侧的微机将DATA1端子间的脉冲信号和DATA2端子间的脉冲信号作为一对差动信号进行接收,将R/W1端子间的脉冲信号和R/W2端子间的脉冲信号作为一对差动信号进行接收。
(通信动作)
图4(a)是与数码相机1的通信动作相关的流程图。相机机身200的电源接通时,向包括机身侧微机210在内的相机机身200的各部分供给电源。被供给电源的机身侧微机210前进到步骤S1的动作,开始执行详情将后述的初始通信动作。在该初始通信动作的过程中,从相机机身200向可换镜头100开始电源的供给。被供给电源的镜头侧微机110前进到步骤S2的动作,执行详情将后述的初始通信动作。机身侧微机210和镜头侧微机110在步骤S1和步骤S2中所执行的初始通信动作的过程中,决定正常通信动作中使用的信号输出方式和传送方式。在步骤S3和步骤S4中,机身侧微机210和镜头侧微机110进行利用在初始通信动作的过程中决定的信号输出方式和传送方式的正常通信。
图4(b)是与在图4(a)的步骤S1及步骤S2中执行的初始通信动作相关的流程图。在步骤S10中,被供给电源的机身侧微机210对相机机身200的各部分进行初始化。例如,机身侧微机210以使第一通信电路300连接到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的方式切换各个切换器302,并且以将与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的各端子连接的通信电路隔断(切断、开路、断开、成为Hi-Z状态)的方式切换切换器302。在此,之所以没有从开始就切换到第二通信电路301是因为存在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相机机身200的可换镜头不具有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的危险。
在步骤S20中,机身侧微机210经由DC/DC转换器250开始向可换镜头100电源的供给。接受电源的供给的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微机110开始图4(a)的步骤S2的初始通信动作,并开始步骤S100的动作。在步骤S100中,镜头侧微机110开始可换镜头100的各部分的控制,进行通信的初始化。例如,镜头侧微机110以使第一通信电路300连接到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及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的各端子的方式切换镜头侧微机110的切换器302。其后,镜头侧微机110前进到步骤S110的动作,进行聚焦透镜驱动部141等驱动系统的初始化动作。
在步骤S30中,机身侧微机210利用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对可换镜头100发送镜头信息的请求命令。
在步骤S120中,镜头侧微机110利用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接收该镜头信息的请求命令。
其后,镜头侧微机110前进到步骤S130的动作,利用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发送校正参数的请求命令。校正参数例如如图11(b)所示,包含在可换镜头和相机机身之间连接有中间适配器的情况下由中间镜头校正的光程等。镜头侧微机110在发送校正参数的请求命令之后,前进到步骤S140的动作,在预定时间的期间,成为校正参数的接收等待状态。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没有连接中间适配器,因此镜头侧微机110不接收校正参数而超时。
其后,镜头侧微机110前进到步骤S150的动作,利用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向相机机身200发送存储于镜头侧存储部115的镜头信息(包含上述规格信息)。
在步骤S40中,机身侧微机210利用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接收镜头信息(包含上述规格信息)。机身侧微机210通过接收镜头信息,认识到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确立了利用第一通信接点组的通信。
在步骤S45中,机身侧微机210对在步骤S40中接收的镜头信息中所包含的规格信息进行分析,判定可换镜头100是否对应高速通信。机身侧微机210在规格信息中包含与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方式相关的信息和与差动传送方式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判断为可换镜头100是高速通信对应镜头,在步骤S45中进行肯定判定。在规格信息中不包含与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方式相关的信息或与差动传送方式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机身侧微机210在步骤S45中进行否定判定。在步骤S45进行了肯定判定的情况下,机身侧微机210决定在正常通信中进行CMOS类型且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即进行利用第二通信电路301的通信,前进到步骤S50的动作。
在步骤S45进行了否定判定的情况下,机身侧微机210决定在正常通信中进行开漏类型且单端方式的通信,即进行利用第一通信电路300的通信,结束图4(b)的动作,开始正常通信动作。
在步骤S50中,机身侧微机210利用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向镜头侧微机110发送通信切换命令。
在步骤S160中,镜头侧微机110利用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接收通信切换命令。其后,镜头侧微机110前进到步骤S170的动作,利用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发送中间适配器用的隔断命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可换镜头100和相机机身200之间没有连接中间适配器,因此该隔断命令没有被接收。
其后,镜头侧微机110前进到步骤S180的动作,利用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向相机机身200发送开始信号。其后,镜头侧微机110前进到步骤S190的动作,以使第二通信电路301连接到各端子的方式切换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及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的各个切换器302。
在步骤S60中,机身侧微机210利用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接收开始信号。其后,机身侧微机210前进到步骤S70的动作,将与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及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的各端子连接的通信电路切换到第二通信电路301侧。
此后,镜头侧微机110和机身侧微机210进行利用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和211及第二通信接点组112和212的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可换镜头100和相机机身200通过该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高速地收发与聚焦透镜140的焦点位置相关的信息等各种信息。
图5是图4的步骤S180以后的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及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的各端子的信号电平的时序图的一例。在图5所例示的时序图中图示了时刻T120、时刻T130和时刻T140。
在从时刻T120到时刻T130之间的期间,镜头侧微机110执行图4(b)的步骤S180。镜头侧微机110向机身侧微机210发送开始信号,因此利用第一通信电路300将R/W1端子的读写信号电平变更为L电平。接着,镜头侧微机110利用第一通信电路300向CLK1端子输出时钟信号,向DATA1端子输出开始信号。在图5中,作为开始信号的一例,发送“01000000”。另外,在图5中,以8位表示了开始信号,但开始信号的位长也可以是16位或32位,可以任意地设定。
在从时刻T130到时刻T140之间的期间,镜头侧微机110执行图4(b)的步骤S190,机身侧微机210执行图4的步骤S70。由此,镜头侧微机110和机身侧微机210双方将第二通信电路301连接到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及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的各端子。
在时刻T140之后,镜头侧微机110和机身侧微机210进行利用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和211及第二通信接点组112和212的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具体来说,在时刻T140以后,向R/W2端子输出R/W1端子的输出信号的反转信号,向CLK2端子输出CLK1端子的输出信号的反转信号,向DATA2端子输出DATA1端子的输出信号“01100000”的反转信号“10011111”。
在时刻T140以后(切换到第二通信电路301以后)向CLK1端子输出的时钟脉冲信号相比时刻T140以前(切换到第二通信电路301以前)的时钟脉冲信号,脉冲频率大。另外,在图5中图示了各端子的H电平的信号电平在时刻T140以后和时刻T140之前为相同电平,但也可以在切换到第二通信电路301之后(时刻T140以后)使H电平的信号电平变小。由此,输出信号的上升及下降所需要的时间变短,能够实现进一步的通信的高速化。
(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具备附件和相机机身的数码相机系统的概略框图。图6的相机系统2具备可换镜头100和相机机身200,在可换镜头100和相机机身200之间具备中间适配器400。可换镜头100和相机机身2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结构的说明。另外,中间适配器400插入于可换镜头100和相机机身200之间,因此高速通信开始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中间适配器400是附件的一种,具备前固定部410、后固定部420、前接点组430、后接点组440、适配器侧微机450及适配器存储部451。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固定部120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前固定部410。相机机身200的机身侧固定部220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后固定部420。
镜头侧固定部120安装于中间适配器400的前固定部410时,前接点组430与镜头侧接点组130电连接。另外,机身侧固定部220安装于中间适配器400的后固定部420时,后接点组440与机身侧接点组230电连接。前接点组430的各端子和后接点组440的各端子之间电连接,因此镜头侧微机110的各端子和机身侧微机210的各端子经由中间适配器400连接。
适配器存储部451是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安装了中间适配器400时被校正的光程等校正参数。
图7是表示镜头侧微机110、机身侧微机210和适配器侧微机450之间的电连接的图。与图2同样地,镜头侧微机110具有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和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另外,适配器侧微机450中包含用于与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通信的CLK2端子、DATA2端子和R/W2端子。
镜头侧微机110的CLK2端子与机身侧微机210及适配器侧微机450的CLK2端子电连接。镜头侧微机110的DATA2端子与机身侧微机210及适配器侧微机450的DATA2端子电连接。镜头侧微机110的R/W2端子与机身侧微机210及适配器侧微机450的R/W2端子电连接。
相机机身200具有蓄电池240。蓄电池240的输出电源经由DC/DC转换器250向相机机身200整体供电。另外,DC/DC转换器250的输出电源经由机身侧接点组230和后接点组440不仅向可换镜头100供电,还向中间适配器400侧供电。
图8是与适配器侧微机450的各端子(CLK2端子、DATA2端子和R/W2端子)连接的通信控制电路的概略框图。图8的通信控制电路内置于适配器侧微机450。
如图8所示,在适配器侧微机450的各端子上以将开关304夹在中间的方式分别连接有第一通信电路300。各个开关304的开闭根据从开闭控制电路305输出的切换信号而同时进行。开关304断开时,第一通信电路300被从适配器侧微机450的各端子隔断(切断、开路、断开、成为Hi-Z状态),与中间适配器400的通信被切断。此时,镜头侧微机110和机身侧微机210的CLK2端子彼此、DATA2端子彼此及R/W2端子彼此成为分别连接的状态。
图9(a)是与数码相机2的通信动作相关的流程图。相机机身200的电源接通时,向包括机身侧微机210在内的相机机身200的各部分供给电源。被供给电源的机身侧微机210前进到步骤S5的动作,开始执行详情将后述的初始通信动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该初始通信动作的过程中,不仅向可换镜头100,还向中间适配器400开始供给来自相机机身200的电源。被供给电源的镜头侧微机110前进到步骤S6的动作,执行详情将后述的初始通信动作。被供给电源的适配器侧微机450前进到步骤S7的动作,执行初始通信动作。适配器侧微机450在完成步骤S7的初始通信动作时,结束通信动作。机身侧微机210和镜头侧微机110在步骤S5和步骤S6所执行的初始通信动作的过程中,决定正常通信动作中使用的信号输出方式和传送方式。在步骤S8和步骤S9中,机身侧微机210和镜头侧微机110进行利用在初始通信动作的过程中决定的信号输出方式和传送方式的正常通信。
图9(b)是与在图9(a)的步骤S8及步骤S9中执行的初始通信动作相关的流程图。另外,在图9(b)中,对于表示和图4(b)相同的动作的流程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步骤S220中,机身侧微机210经由DC/DC转换器250开始向可换镜头100和中间适配器400供给电源。在步骤S410中,被供给电源的中间适配器400的适配器侧微机450进行通信的初始化。适配器侧微机450将开关304闭合,将第一通信电路300与各端子连接。
在步骤S330中,镜头侧微机110与步骤S130同样地,利用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发送校正参数的请求命令。其后,镜头侧微机110前进到步骤S340的动作,在从发送校正参数的请求命令之后到经过预定时间为止的期间,成为校正参数的接收等待状态。
在步骤S420中,适配器侧微机420接收在步骤S340中发送来的校正参数的请求命令。在步骤S430中,适配器侧微机420将存储于适配器侧存储部451的校正参数向可换镜头100发送。在步骤S340中,成为校正参数的接收等待状态的镜头侧微机110接收在步骤S430中发送来的校正参数。由此,镜头侧微机110认识到利用第二通信接点组112确立了与中间适配器400之间的通信。
在步骤S350中,镜头侧微机110基于在步骤S340中接收到的校正参数对存储在镜头侧存储部115中的镜头信息(包含上述规格信息)进行校正之后,利用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将校正后的镜头信息向相机机身200发送。
在步骤S370中,镜头侧微机110利用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发送中间适配器用的隔断命令。
在步骤S440中,适配器侧微机420接收中间适配器用的隔断命令。在步骤S450中,适配器侧微机420将开关304断开,将第一通信电路300从各端子隔断。
适配器侧微机450的第一通信电路300被从接点隔断,因此在镜头侧微机110和机身侧微机210之间开始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时,中间适配器400不会因差动传送用的信号而误动作。
(第三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a)及图12(b)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具备附件和相机机身的数码相机系统的概略框图。图12(a)及图12(b)所示的数码相机系统3具备可换镜头3100和相机机身3200,在可换镜头3100和相机机身3200之间具备中间适配器3400。
可换镜头3100是附件的一种,具备镜头侧微机3110、镜头侧存储部3115、镜头侧固定部120及镜头侧接点组3130。相机机身3200具备机身侧微机3210、机身侧存储部3215、机身侧固定部220及机身侧接点组3230。另外,可换镜头3100和相机机身3200除了图12(a)及图12(b)所示的结构外,还具有摄像元件等多个结构。中间适配器3400是附件的一种,具备前固定部410、后固定部420、前接点组3430、后接点组3440、适配器侧微机3450及适配器存储部3451。
可换镜头3100的镜头侧固定部120能够装卸地安装于中间适配器3400的前固定部410。相机机身3200的机身侧固定部220能够装卸地安装于中间适配器3400的后固定部420。图12(a)中图示了中间适配器3400的前固定部410安装于可换镜头3100的镜头侧固定部120,中间适配器3400的后固定部420安装于相机机身3200的机身侧固定部220的状态。图12(b)图示了相机机身3200的机身侧固定部220安装于可换镜头3100的镜头侧固定部120的状态。
镜头侧固定部120安装于中间适配器3400的前固定部410时,前接点组3430与镜头侧接点组3130电连接。另外,机身侧固定部220安装于中间适配器3400的后固定部420时,后接点组3440与机身侧接点组3230电连接。前接点组3430的各端子和后接点组440的各端子在中间适配器3400的内部电连接。因此,镜头侧接点组3130和机身侧接点组3230经由中间适配器3400电连接。
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利用镜头侧接点组3130和机身侧接点组3230进行通信。例如,镜头侧微机3110向机身侧微机3210发送镜头信息或表示处于手抖校正处理过程中的信号等。另一方面,机身侧微机3210将与聚焦透镜140的焦点位置相关的信息向镜头侧微机3110发送。
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分别切换多个信号输出方式和多个传送方式并进行通信。多个信号输出方式包含开漏类型和CMOS类型,多个传送方式包含单端方式和差动传送方式。
镜头侧存储部3115是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镜头侧微机3110控制可换镜头3100时执行的控制程序、镜头信息等。镜头信息除了开放F值等与镜头相关的各种信息之外,还包括与可换镜头3100利用镜头侧接点组3130能够实施的信号输出方式和传送方式相关的规格信息。
机身侧存储部3215是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机身侧微机3210控制相机机身200时执行的控制程序等。另外,机身侧存储部3215中包含与相机机身3200利用机身侧接点组3230能够实施的信号输出方式和传送方式相关的信息。
适配器存储部3451是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安装了中间适配器3400时被校正的光程等校正参数。
(机身侧接点组3230和镜头侧接点组3130)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机身侧固定部220的俯视图的图。在相机机身3200的机身侧固定部220的附近位置设有机身侧保持部3231,该机身侧保持部3231中保持有机身侧接点组3230所包含的11个端子。如图3所示,保持于机身侧保持部3231的11个端子从图中左边开始称为BB端子、BI端子、BC端子、BJ端子、BD端子、BK端子、BE端子、BH端子、BA端子、BF端子、BG端子。
BA端子、BF端子、BG端子是电力供给用的端子,BB端子、BC端子、BD端子、BE端子、BH端子、BI端子、BJ端子以及BK端子是通信用的端子。机身侧微机3210基于通信所使用的信号输出方式和传送方式,变更利用通信用的各端子收发的信号的种类和利用通信用的各端子进行的通信方式(例如、单向通信、半双工通信)。对于机身侧微机3210所进行的这种与信号的种类和通信方式相关的控制,其详情将后述。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镜头侧固定部120的俯视图的图。在可换镜头3100的镜头侧固定部120的附近位置设有镜头侧保持部3131,该镜头侧保持部3131中保持有镜头侧接点组3130所包含的11个端子。如图14所示,镜头侧保持部3131保持与机身侧保持部3231所保持的11个端子分别对应的LB端子、LI端子、LC端子、LJ端子、LD端子、LK端子、LE端子、LH端子、LA端子、LF端子、LG端子。
(前接点组3430和后接点组3440)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中间适配器3400的前固定部410的俯视图的图。在中间适配器3400的前固定部410的附近位置设有保持前接点组3430所包含的11个端子的前保持部3431。前保持部3431如图15所示,具有FB端子、FI端子、FC端子、FJ端子、FD端子、FK端子、FE端子、FH端子、FA端子、FF端子、FG端子。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中间适配器3400的后固定部420的俯视图的图。在中间适配器3400的后固定部420的附近位置设有保持后接点组3440所包含的11个端子的后保持部3441。后保持部3441如图16所示,具有RB端子、RI端子、RC端子、RJ端子、RD端子、RK端子、RE端子、RH端子、RA端子、RF端子、RG端子。
(关于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的电连接)
图17是表示与可换镜头3100、相机机身3200以及中间适配器3400的通信有关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电连接的图。
图17中图示了相机机身3200的结构中的机身侧微机3210、机身侧接点组3230、DC/DC转换器3250以及蓄电池240。机身侧微机3210内置有通信控制电路3211a~d。
通信控制电路3211a~d是用于基于机身侧微机3210的控制执行通信的电路。通信控制电路3211a上连接有机身侧接点组3230的BB端子和BI端子,执行利用BB端子和BI端子的通信。同样地,通信控制电路3211b上连接有机身侧接点组3230的BC端子和BJ端子,通信控制电路3211c上连接有机身侧接点组3230的BD端子和BK端子,通信控制电路3211d上连接有机身侧接点组3230的BE端子和BH端子。这些通信控制电路3211a~d分别执行利用各自所连接的各端子的通信。
机身侧接点组3230的BA端子、BF端子、BG端子与DC/DC转换器3250连接。DC/DC转换器3250将蓄电池240的输出电压变压,生成向微机等输入的输入电压V1和向聚焦透镜驱动部141等驱动系统输入的输入电压V2。
将向微机等输入的输入电压V1施加到机身侧微机3210,并且经由机身侧保持部3231的BA端子向中间适配器3400、可换镜头3100输出。
将向驱动系统输入的输入电压V2经由机身侧保持部3231的BF端子向中间适配器3400、可换镜头3100输出。BG端子作为与BF端子成对的接地端子与DC/DC转换器3250连接。
关于可换镜头3100,在图17中图示了聚焦透镜驱动部141、镜头侧微机3110、镜头侧接点组3130及DC/DC转换器3150。镜头侧微机3110内置有通信控制电路3111a~d。
通信控制电路3111a~d是用于基于镜头侧微机3110的控制执行通信的电路。通信控制电路3111a上连接有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B端子和LI端子,执行利用LB端子和LI端子的通信。同样地,通信控制电路3111b上连接有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C端子和LJ端子,通信控制电路3111c上连接有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D端子和LK端子,通信控制电路3111d上连接有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E端子和LH端子。这些通信控制电路3111a~d分别执行利用各自所连接的各端子的通信。
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A端子、LF端子、LG端子与DC/DC转换器3150连接。DC/DC转换器3250将经由LA端子输入的输入电压向镜头侧微机3110施加。另外,DC/DC转换器3250将经由LF端子及LG端子供给的电力向聚焦透镜驱动部141等驱动系统供给。
关于中间适配器3400,在图17中图示了前接点组3430、后接点组3440、适配器侧微机3450、信号控制电路3451a及3451b。前接点组3430的FA端子与后接点组3440的RA端子连接。同样地,前接点组3430的FB~FK端子与后接点组3440的RB~RK端子连接。信号控制电路3451a连接到FI-RI端子间,信号控制电路3451b连接到FJ-RJ端子间。
信号控制电路3451a经由FI端子在与镜头侧微机3110之间进行通信,信号控制电路3451b经由FJ端子在与镜头侧微机3110之间进行通信。信号控制电路3451a及信号控制电路3451b对应于信号输出方式为开漏类型、传送方式为单端方式的通信。
(通信控制电路3111a~d及通信控制电路3211a~d)
图18是通信控制电路3111a的电路图的一例。通信控制电路3111a~d和通信控制电路3211a~d的电路也具有和图18所示的电路相同的电路。如图18所示,通信控制电路3111a具备:NOT元件X1~X4、NAND元件X5及X6、NOR元件X7及X8、AND元件X9及X10、OR元件X11、缓冲电路X12及X13、运算放大器P1、p沟道型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场效应晶体管(MOSFET)Q1~Q4、n沟道型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场效应晶体管(MOSFET)Q5及Q6、电阻器R1及R2。以下,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场效应晶体管仅记载为场效应晶体管。
从镜头侧微机3110向通信控制电路3111a输入分别被称为Pull-upEnable1、Pull-up Enable2、Send DATA1、Send DATA2、Output Disable1、Output Disable2、Send DATA SW的输入参数。各输入参数取L电平和H电平的任一值。L电平是指与真值False(伪、0)对应的信号电平,是例如0.8V以下的信号电压。H电平是指与真值True(真、1)对应的信号电平,是例如电源电压Vdd的大约0.5倍以上的信号电压。
另外,这些输入参数对应于通信控制电路3111a~d的各个电路而一一对应地设置,镜头侧微机3110能够单独地控制通信控制电路3111a~d的各个电路。对于通信控制电路3211a~d的各个电路也同样地一一对应地设置上述输入参数,机身侧微机3210能够单独地控制通信控制电路3211a~d的各个电路。
通信控制电路3111a具有:与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B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IN/OUT1;以及与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I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IN/OUT2。连接端子IN/OUT1在镜头侧微机3110经由LB端子发送信号的情况下作为输出端子使用,在镜头侧微机3110经由LB端子接收信号的情况下作为输入端子使用。未图示的通信控制电路3111b~d也同样地具有连接端子IN/OUT1和连接端子IN/OUT2,并连接到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各端子。例如,在通信控制电路3111b的情况下,连接端子IN/OUT1与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C端子连接,连接端子IN/OUT2与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J端子连接。
另外,未图示的通信控制电路3211a也同样地具有连接端子IN/OUT1和连接端子IN/OUT2,连接端子IN/OUT1连接到机身侧接点组3230的BB端子,连接端子IN/OUT2连接到机身侧接点组3230的BI端子。未图示的通信控制电路3211b~d也同样地具有连接端子IN/OUT1和连接端子IN/OUT2,并如图17所示地连接到机身侧接点组3230的各端子。
Receive DATA1、Receive DATA2、Receive DATA3是通信控制电路3111a经由连接端子IN/OUT1或连接端子IN/OUT2接收到的信号。另外,通信控制电路3111b~d、通信控制电路3211a~d也同样地具有Receive DATA1、Receive DATA2、Receive DATA3。
将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1向场效应晶体管Q3的栅极输入。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1为L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3成为导通状态,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为H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3成为截止状态。
将输入参数Send DATA1向NOT元件X2、NAND元件X5和NOR元件X7输入。
将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向NOT元件X1和NOR元件X7输入。
将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2向场效应晶体管Q6的栅极输入。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2为L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导通状态,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2为H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截止状态。
将输入参数Send DATA2向AND元件X9输入。
将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向NOT元件X4和NOR元件X8输入。
将输入参数Send DATA SW向NOT元件X3和AND元件X10输入。输入参数Send DATA SW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开始基于差动传送方式的信号输出时被设定为H电平。
NOT元件X1向NAND元件X5输出将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反转(“非”)而得的值。
NOT元件X2向AND元件X10输出将输入参数Send DATA1反转(“非”)而得的值。
NOT元件X3向AND元件X9输出将输入参数Send DATA SW反转(“非”)而得的值。
NOT元件X4向NAND元件X6输出将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反转(“非”)而得的值。
NAND元件X5将输入参数Send DATA1和NOT元件X1的运算结果作为输入来进行“与非”运算。将运算结果向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输出。
NAND元件X6将OR元件X11进行的“或”的运算结果和NOT元件X4进行的“非”的运算结果作为输入来进行“与非”运算。将运算结果向场效应晶体管Q4的栅极输出。
NOR元件X7将输入参数Send DATA1和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作为输入来进行“或非”运算。将运算结果向场效应晶体管Q2输出。
NOR元件X8将OR元件X11进行的“或”的运算结果和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作为输入来进行“或非”运算。将运算结果向场效应晶体管Q5输出。
AND元件X9将输入参数Send DATA2和NOT元件X3的“非”的运算结果作为输入来进行“与”运算。将运算结果向OR元件X11输出。
AND元件X10将输入参数Send DATA SW和NOT元件X2的“非”的运算结果作为输入来进行“与”运算。将运算结果向OR元件X11输出。
OR元件X11将AND元件X9的运算结果和AND元件X10的运算结果作为输入来进行“或”运算。将运算结果向NAND元件X6和NOR元件X8输出。
缓冲电路X12将经由连接端子IN/OUT1输入的数据向ReceiveDATA1输出,并且作为非反转输入(+)向运算放大器P1输入。
缓冲电路X13将经由连接端子IN/OUT2输入的数据向ReceiveDATA2输出,并且作为反转输入(-)向运算放大器P1输入。
场效应晶体管Q1的漏极与电源电压Vdd连接,源极与连接端子IN/OUT1连接。从NAND元件X5向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输入“与非”的运算结果,场效应晶体管Q1进行电源电压Vdd和连接端子IN/OUT1之间的开关动作。
场效应晶体管Q2的漏极与电源电压Vdd连接,源极隔着电阻器R1与连接端子IN/OUT1连接。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1输入到场效应晶体管Q2的栅极,场效应晶体管Q2进行电源电压Vdd和连接端子IN/OUT1之间的开关动作。场效应晶体管Q2成为导通状态时,连接端子IN/OUT1被上拉。此时,电阻器R1作为上拉电阻使用。
场效应晶体管Q3的漏极与电源电压Vdd连接,源极与连接端子IN/OUT2连接。从NAND元件X6向场效应晶体管Q3的栅极输入“与非”的运算结果,场效应晶体管Q3进行电源电压Vdd和连接端子IN/OUT2之间的开关动作。
场效应晶体管Q4的漏极与电源电压Vdd连接,源极隔着电阻器R2与连接端子IN/OUT2连接。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2输入到场效应晶体管Q4的栅极,场效应晶体管Q4进行电源电压Vdd和连接端子IN/OUT2之间的开关动作。场效应晶体管Q4成为导通状态时,连接端子IN/OUT2被上拉。此时,电阻器R2作为上拉电阻使用。
场效应晶体管Q5的漏极与连接端子IN/OUT2连接,源极接地。从NOR元件X7向场效应晶体管Q5的栅极输入“或非”的运算结果。场效应晶体管Q5成为导通状态时,连接端子IN/OUT1经由场效应晶体管Q5被下拉。
场效应晶体管Q6的漏极与连接端子IN/OUT2,源极接地。从NOR元件X8向场效应晶体管Q6的栅极输入“或非”的运算结果。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导通状态时,连接端子IN/OUT2经由场效应晶体管Q6被下拉。
电阻器R1被设定成,在场效应晶体管Q2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在场效应晶体管Q5为截止状态时使连接端子IN/OUT1的电位为H电平,在场效应晶体管Q5为导通状态时使连接端子IN/OUT1的电位为L电平。
电阻器R2被设定成,在场效应晶体管Q4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在场效应晶体管Q6为截止状态时使连接端子IN/OUT2的电位为H电平,在场效应晶体管Q6为导通状态时使连接端子IN/OUT2的电位为L电平。
运算放大器P1作为配置于差动传送的接收端的放大器使用,在非反转输入下连接缓冲电路X12的输出端子,在反转输入下连接缓冲电路X13的输出端子。运算放大器P1将从非反转输入减去反转输入而得到的差作为在差动传送中发送的信号Receive DATA3而输出。
(通信控制电路3111a~d及通信控制电路3211a~d进行的通信控制)
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执行将信号输出方式和传送方式按以下的通信模式(1)~(3)组合的通信。
通信模式(1):开漏类型、单端方式
通信模式(2):CMOS类型、单端方式
通信模式(3):CMOS类型、差动传送方式
图19中,对于通信模式(1)~(3)的每一个,表示在通信用的各端子间的传送线路中进行的信号的收发。首先,对通信模式(1)进行说明。
在形成于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B端子和机身侧接点组3230的BB端子之间(LB-BB端子间)的传送线路中,在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之间进行收发读写信号R/W3的半双工通信。
在形成于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C端子和机身侧接点组3230的BC端子之间(LC-BC端子间)的传送线路中,进行从机身侧微机3210向镜头侧微机3110发送时钟脉冲信号CLK3的单向通信。
在形成于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D端子和机身侧接点组3230的BD端子之间(LD-BD端子间)的传送线路中,在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之间进行收发数据信号DATA3的半双工通信。数据信号DATA3包含各种命令、针对这些命令的响应、镜头信息等。
镜头侧微机3110输出数据信号DATA3时,将L电平的读写信号R/W3向LB-BB端子间发送后,将数据信号DATA3向LD-BD端子间输出。此时,机身侧微机3210接收数据信号DATA3。
机身侧微机3110输出数据信号DATA3时,将H电平的读写信号R/W3向LB-BB端子间发送后,将数据信号DATA3向LD-BD端子间输出。此时,镜头侧微机3110接收数据信号DATA3。
在LD-BD端子间收发的数据信号DATA3与时钟脉冲信号CLK3同步。
在形成于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E端子和机身侧接点组3230的BE端子之间(LE-BE端子间)的传送线路中,从LE端子向BE端子实时地输出表示聚焦透镜140的状态的脉冲信号。形成于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H端子和机身侧接点组3230的BH端子之间(LH-BH端子间)的传送线路也与LE-BE端子间相同。
在通信模式(1)中,镜头侧微机3110将LI端子和LJ端子用于与适配器侧微机3450的通信。镜头侧微机3110通过单向通信从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I端子向中间适配器3430发送时钟脉冲信号CLK4。另外,镜头侧微机3110进行经由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J端子与中间适配器3430之间收发数据信号DATA4的半双工通信。
在通信模式(1)中,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在镜头侧接点组3130的LK端子和机身侧接点组3230的BK端子之间(LK-BK端子间)不进行信号的收发。
参照图18、图20、图21、图22对进行通信模式(1)的通信时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所进行的控制进行说明。在图20中表示进行通信模式(1)的通信的情况下的信号控制电路3111a~d的设定。在图21中表示进行通信模式(1)的通信的情况下的信号控制电路3211a~d的设定。另外,在图20及图21所述的控制例中,关于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之间的半双工通信,以机身侧微机3210作为发送侧。另外,关于镜头侧微机3110和适配器侧微机3450之间的半双工通信,以镜头侧微机3110作为发送侧。
在图22中示出了在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之间的半双工通信中,以镜头侧微机3110作为发送侧的情况下的镜头侧微机3110的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c的设定。另外,在图22中还示出了在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之间的半双工通信中,以镜头侧微机3110作为发送侧的情况下的机身侧微机3210的信号控制电路3211a及3211c的设定。进而,在图22中还示出了在镜头侧微机3110和适配器侧微机3450之间的半双工通信中,以镜头侧微机3110作为接收侧的情况下的镜头侧微机3110的信号控制电路3111b的设定。
另外,图20、图21、图22所记载的NC是No Care的略称,表示输入信号无论是L电平还是H电平均可。另外,“Dont’t Care”这一记载表示向微机输出的输出信号中不对微机的动作产生影响的输出信号。这些定义在图23以后的附图中也是同样的。
如图20所示,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d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1设定为L电平。因此,图18所示的场效应晶体管Q2成为导通状态,连接端子IN/OUT1被上拉。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c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设定为H电平。因此,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c的各个电路中,从NOR元件X7向场效应晶体管Q5的栅极输出L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5成为截止状态。
另外,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c的各个电路中,NOT元件X1的输出为L电平,从NAND元件X5向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输出H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1成为截止状态。
即,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c的各个电路,设定为使场效应晶体管Q1和Q5均成为截止状态。
镜头侧微机3110将这些信号控制电路3111a~c各自的连接端子IN/OUT1作为接收用的端子使用。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c的连接端子IN/OUT1的电位为H电平时,信号控制电路3111a~c的缓冲电路X12的输出成为H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接收H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e DATA1。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c的各个连接端子IN/OUT1的电位为L电平时,缓冲电路X12的输出成为L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接收L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e DATA1。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a~c接收读写信号R/W3、时钟脉冲信号CLK3、数据信号DATA3来作为Receive DATA1。
另一方面,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d,镜头侧微机3110将输入参数Send DATA1设定为L电平。因此,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d中,从NAND元件X5向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输出H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1成为截止状态。
并且,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d,将表示聚焦透镜140的状态的脉冲信号作为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输出。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d中,在NOR元件X7进行将该脉冲信号和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入的L电平的信号作为输入的“或非”运算。其结果是,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b中,从NOR元件X7向场效应晶体管Q5的栅极输出脉冲信号的反转信号。
在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即脉冲信号是H电平的情况下,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场效应晶体管Q5成为截止状态。在该情况下,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连接端子IN/OUT1被上拉,从而该连接端子IN/OUT1的信号电平与脉冲信号相同地成为H电平。另外,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缓冲电路X12的输出也成为H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d接收H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ing DATA1。
在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即脉冲信号是L电平的情况下,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场效应晶体管Q5成为导通状态。在该情况下,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连接端子IN/OUT1被下拉,从而该连接端子IN/OUT1的信号电平与脉冲信号相同地成为L电平。另外,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缓冲电路X12的输出也成为L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d接收L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ing DATA1。
换言之,镜头侧微机3110以向着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连接端子IN/OUT1进行开漏类型的信号输出的方式,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d,将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1和Send DATA1设定为L电平。并且,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d,将脉冲信号作为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输入,从连接端子IN/OUT1通过开漏类型的信号输出方式将脉冲信号向LE端子输出。将脉冲信号经由LE-BE端子间的传送线路向机身侧微机3210发送,并且经由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缓冲电路X12向镜头侧微机3110再输入。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d,将输入参数Pull-upEnable2设定为L电平。因此,内置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d的各个电路的场效应晶体管Q4成为导通状态,连接端子IN/OUT2被上拉。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Send DATA2和Send DATA SW均设定为L电平。因此,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的各个电路中,AND元件X9及X10的输出均成为L电平,OR元件X11的输出成为L电平。因此,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的各个电路中,从NAND元件X6向场效应晶体管Q3的栅极输出H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3成为截止状态。
另外,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的各个电路,输出时钟脉冲信号CLK4、数据信号DATA4、脉冲信号这样的输出信号来作为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的各个电路中,在NOR元件X8进行将从OR元件X11输入的L电平的信号和作为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输出的这些信号作为输入的“或非”运算。其结果是,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的各个电路中,从NOR元件X8向场效应晶体管Q6的栅极输出作为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输入的输出信号的反转信号。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中,在作为输入参数OutputDisable2输出的信号为H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截止状态。在该情况下,各连接端子IN/OUT2被上拉,从而各连接端子IN/OUT2的信号电平成为H电平,成为与作为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输出的信号相同的电平。另外,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各自的缓冲电路X13的输出也成为H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的各个电路接收H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ingDATA2。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中,在作为输入参数OutputDisable2输出的信号为L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导通状态。在该情况下,各连接端子IN/OUT2被下拉,从而各连接端子IN/OUT2的信号电平成为L电平,成为与作为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输出的信号相同的电平。另外,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各自的缓冲电路X13的输出也成为L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的各个电路接收L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ingDATA2。
换言之,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将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2、Send DATA2以及Send DATA SW分别设定为L电平,从而以向着各连接端子IN/OUT2进行开漏类型的信号输出的方式设定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并且,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将时钟脉冲信号CLK4、数据信号DATA4、脉冲信号作为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分别输入,从连接端子IN/OUT2通过开漏类型的信号输出方式将这些信号分别向LI端子、LJ端子、LH端子输出。将时钟脉冲信号CLK4和数据信号DATA4经由LI端子、LJ端子向适配器侧微机3450发送。将脉冲信号经由LH-BH端子间的传送线路向机身侧微机3210发送。另外,将时钟脉冲信号CLK4、数据信号DATA4和脉冲信号经由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各自的缓冲电路X13向镜头侧微机3110再输入。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c,将输入参数OutputDisable2设定为H电平。因此,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c中,从NOR元件X8向场效应晶体管Q6的栅极输出L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截止状态。
另外,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c中,NOT元件X4的输出成为L电平,从NAND元件X6向场效应晶体管Q3的栅极输出H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3成为截止状态。
即,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c,设定为使场效应晶体管Q6和Q3均成为截止状态。其结果是,不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c进行开漏类型的信号输出。
如图21所示,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d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1设定为L电平。因此,内置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d的各个电路的场效应晶体管Q2成为导通状态,连接端子IN/OUT1被上拉。
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Send DATA1设定为L电平。因此,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中,从NAND元件X5向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输出H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1成为截止状态。
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分别输出读写信号R/W3、时钟脉冲信号CLK3、数据信号DATA3来作为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中,在NOR元件X7进行将这些信号和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入的L电平的信号作为输入的“或非”运算。其结果是,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b中,从NOR元件X7向场效应晶体管Q5的栅极输出作为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输入的信号的反转信号。
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1和Send DATA1设定为L电平,从而向着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连接端子IN/OUT1进行开漏类型的信号输出。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将读写信号R/W3、时钟脉冲信号CLK3以及数据信号DATA3分别作为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输入,从连接端子IN/OUT1通过开漏类型的信号输出方式将这些信号向BB端子、BC端子、BD端子输出。将这些信号经由LB-BB端子间、LC-BC端子间、LD-BD端子间的各传送线路向镜头侧微机3110发送,作为信号控制电路3111a~c各自的Receive DATA1接收。另外,信号控制电路3211a~c各自的缓冲电路X12将这些信号向机身侧微机3210输出。机身侧微机3210将这些信号作为ReceiveDATA1接收。
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d,将输入参数OutputDisable1设定为H电平。因此,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d中,从NOR元件X7向场效应晶体管Q5的栅极输出L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5成为截止状态。
另外,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d中,NOT元件X1的输出成为L电平,从NAND元件X5向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输出H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1成为截止状态。
即,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d,设定为使场效应晶体管Q1和Q5均成为截止状态。
机身侧微机3210将信号控制电路3211d的连接端子IN/OUT1作为接收用的端子使用。将镜头侧微机3110向LE-BE端子间的传送线路发送的脉冲信号输入到信号控制电路3211d的连接端子IN/OUT1时,信号控制电路3211d的缓冲电路X12输出与脉冲信号相同电平的信号。机身侧微机3210将信号控制电路3211d的缓冲电路X12输出的信号作为Receive DATA1接收。
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c、3211d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2设定为L电平。因此,内置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c、3211d的各个电路的场效应晶体管Q4成为导通状态,连接端子IN/OUT2被上拉。
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d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设定为H电平。因此,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a~d的各个电路中,从NOR元件X8向场效应晶体管Q6的栅极输出L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截止状态。
另外,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a~d的各个电路中,NOT元件X4的输出成为L电平,从NAND元件X6向场效应晶体管Q3的栅极输出H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3成为截止状态。
即,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d的各个电路,设定为使场效应晶体管Q6和Q3均成为截止状态。其结果是,不从信号控制电路3211a~d的各个电路进行开漏类型的信号输出。
机身侧微机3210将信号控制电路3211d的连接端子IN/OUT2也作为接收用的端子使用。将镜头侧微机3110向LH-BH端子间的传送线路发送的脉冲信号输入到信号控制电路3211d的连接端子IN/OUT2时,信号控制电路3211d的缓冲电路X13输出与脉冲信号相同电平的信号。机身侧微机3210将信号控制电路3211d的缓冲电路X13输出的信号作为Receive DATA2接收。
参照图22,对于在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之间的半双工通信中将镜头侧微机3110作为发送侧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将镜头侧微机3110作为发送侧的情况下,镜头侧微机3110对信号控制电路3111a进行与对图20所示的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控制相同的控制。但是,作为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输入参数OutputDisable2输入的信号分别从脉冲信号变更为读写信号R/W3和时钟脉冲信号CLK4。
另外,镜头侧微机3110对信号控制电路3111c进行与机身侧微机3210对图21所示的信号控制电路3211c的控制相同的控制。
机身侧微机3210对信号控制电路3211a以及3211c进行与镜头侧微机3110对图20所示的信号控制电路3111c的控制相同的控制。但是,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作为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输入的信号从数据信号DATA3变更为读写信号R/W3。
接着,参照图22,对于在镜头侧微机3110和适配器侧微机3450之间的半双工通信中将镜头侧微机3110作为接收侧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将镜头侧微机3110作为接收侧的情况下,即,在将适配器侧微机3450作为发送侧的情况下,镜头侧微机3110对信号控制电路3211b进行与对图21所示的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控制相同的控制。但是,作为Receive DATA1和Receive DATA2接收的信号分别变更成时钟脉冲信号CLK3和数据信号DATA4。
-通信模式(2)-
返回图19的说明,对通信模式(2)进行说明。在通信模式(2)中,将信号输出方式从开漏类型切换成CMOS类型,并且,将在LB-BB端子间、LD-BD端子间、LI-BI端子间、LJ-BJ端子间进行的通信的通信方式从半双工通信切换到单向通信。具体来说,在LB-BB端子间,机身侧微机3210通过从BB端子到LB端子的单向通信发送读写信号R/W3。在LD-BD端子间,机身侧微机3210通过从BD端子到LD端子的单向通信发送数据信号DATA3。在LI-BI端子间,镜头侧微机3110通过从LI端子到BI端子的单向通信发送读写信号R/W5。在LJ-BJ端子间,镜头侧微机3110通过从LJ端子到BJ端子的单向通信发送数据信号DATA5。
机身侧微机3210从BD端子向LD端子输出数据信号DATA3时,在向BB端子输出L电平的读写信号R/W3之后,将数据信号DATA3从BD端子向LD端子输出。数据信号DATA3与机身侧微机3210从BC端子向LC端子发送的时钟脉冲信号CLK3同步。
镜头侧微机3110从LJ端子向BJ端子输出数据信号DATA5时,在向LI端子输出H电平的读写信号R/W5之后,将数据信号DATA5从LJ端子向BJ端子输出。数据信号DATA5与机身侧微机3210从BC端子向LC端子发送的时钟脉冲信号CLK3同步。
另外,为了预防误动作,中间适配器3400的适配器侧微机3450将向LI-BI端子间的连接和向LJ-BJ端子间的连接隔断(切断、开路、断开、成为Hi-Z状态)。
参照图18、图23、图24对进行通信模式(2)的通信时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进行的控制进行说明。图23表示进行通信模式(2)的通信的情况下的信号控制电路3111a~d的设定。图24表示进行通信模式(2)的通信的情况下的信号控制电路3211a~d的设定。
(2.1)信号控制电路3111a~c
如图23所示,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c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1设定为L电平。因此,内置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c的各个电路的场效应晶体管Q2成为导通状态,连接端子IN/OUT1被上拉。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c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设定为H电平。因此,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c的各个电路中,从NOR元件X7向场效应晶体管Q5的栅极输出L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5成为截止状态。
另外,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c的各个电路中,NOT元件X1的输出成为L电平,从NAND元件X5向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输出H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1成为截止状态。
即,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c的各个电路,设定为使场效应晶体管Q1和Q5均成为截止状态。
镜头侧微机3110将这些信号控制电路3111a~c各自的连接端子IN/OUT1作为接收用的端子使用。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c的连接端子IN/OUT1的电位为H电平时,信号控制电路3111a~c的缓冲电路X12的输出成为H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接收H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e DATA1。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c各自的连接端子IN/OUT1的电位为L电平时,缓冲电路X12的输出成为L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接收L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e DATA1。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a~c接收读写信号R/W3、时钟脉冲信号CLK3、数据信号DATA3来作为Receive DATA1。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以及3111b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2设定为H电平。因此,内置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和3111b的各个电路的场效应晶体管Q2成为截止状态。
另外,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和3111b,输出读写信号R/W5、数据信号DATA5这样的输出信号来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并且,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以及3111b将输入参数Send DATA SW设定为L电平。
此时,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b的NOT元件X3向AND元件X9输出H电平的信号,从AND元件X9向OR元件X11输出与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入的输出信号相同的信号。另外,由于输入参数Send DATA SW是L电平,因此从AND元件X10向OR元件X11输出L电平的信号。OR元件X11基于来自AND元件X9及X10的输入,向NAND元件X6和NOR元件X8输出与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入的输出信号相同的信号。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b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设定为L电平。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b的各个电路中,从NOT元件X4向NAND元件X6输出H电平的信号。在NAND元件X6中,将从OR元件X11输入的信号和从NOT元件X4输入的H电平的信号作为输入来进行“与非”运算。其结果是,NAND元件X6向场效应晶体管Q3的栅极输出作为输入参数SendDATA2输入的输出信号的反转信号。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b各自的NOR元件X8中,将从OR元件X11输入的信号和L电平的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作为输入来进行“或非”运算。其结果是,NOR元件X8向场效应晶体管Q6的栅极输出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入的输出信号的反转信号。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b的各个电路中,在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入的信号为H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3成为导通状态,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截止状态。其结果是,连接端子IN/OUT2连接到与场效应晶体管Q3的漏极连接的电源电路Vdd,连接端子IN/OUT2被上拉。即,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b的连接端子IN/OUT2的信号电平与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入的信号为相同电平。另外,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b各自的缓冲电路X13的输出也成为H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b的各个电路接收H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ing DATA2。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b的各个电路中,在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入的信号为L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3成为截止状态,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导通状态。其结果是,连接端子IN/OUT2被下拉。即,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b的连接端子IN/OUT2的信号电平与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入的信号为相同电平。另外,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b各自的缓冲电路X13的输出也成为L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b的各个电路接收L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ing DATA2。
换言之,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b中,通过镜头侧微机3110的控制,场效应晶体管Q3和场效应晶体管Q6形成CMOS类型的逻辑反转电路。镜头侧微机3110通过向该逻辑反转电路输入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入的信号的反转信号,将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入的信号从连接端子IN/OUT2输出。即,镜头侧微机3110以向着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b的连接端子IN/OUT2进行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的方式设定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b的各个电路。另外,将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入的信号经由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b各自的缓冲电路X13向镜头侧微机3110再输入。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c,将输入参数Pull-upEnable2设定为L电平。因此,内置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c的场效应晶体管Q4成为导通状态,连接端子IN/OUT2被上拉。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c,将输入参数OutputDisable2设定为H电平。因此,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c中,从NOR元件X8向场效应晶体管Q6的栅极输出L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截止状态。
另外,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c中,NOT元件X4的输出为L电平,从NAND元件X6向场效应晶体管Q3的栅极输出H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3成为截止状态。
即,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c,设定为使场效应晶体管Q6和Q3均成为截止状态。其结果是,不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c进行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
(2.2)信号控制电路3111d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d,将输入参数Pull-upEnable1设定为H电平。因此,内置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场效应晶体管Q2成为截止状态。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d,将表示聚焦透镜140的状态的脉冲信号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出。另外,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d,将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设定为L电平。因此,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d中,从NOT元件X1向NAND元件X5输出H电平的信号。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NAND元件X5中,将输入参数SendDATA1和从NOT元件X1输入的H电平的信号作为输入来进行“与非”运算。其结果是,NAND元件X5向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输出与脉冲信号互补的反转信号。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NOR元件X7中,将输入参数SendDATA1和L电平的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作为输入来进行“或非”运算。其结果是,NOR元件X7向场效应晶体管Q5的栅极输出与脉冲信号互补的反转信号。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d中,在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出的输出信号为H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1成为导通状态,场效应晶体管Q5成为截止状态。其结果是,连接端子IN/OUT1连接到与场效应晶体管Q1的漏极连接的电源电路Vdd,连接端子IN/OUT1被上拉。即,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连接端子IN/OUT1的信号电平与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入的信号为相同电平。另外,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缓冲电路X12的输出也成为H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d接收H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ing DATA1。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d中,在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出的输出信号为L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1成为截止状态,场效应晶体管Q5成为导通状态。其结果是,连接端子IN/OUT1被下拉。即,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连接端子IN/OUT1的信号电平与作为输入参数SendDATA1输入的信号为相同电平。另外,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缓冲电路X12的输出也成为L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d接收L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ing DATA1。
换言之,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d中,通过镜头侧微机3110的控制,场效应晶体管Q1和场效应晶体管Q5形成CMOS类型的逻辑反转电路。镜头侧微机3110通过向该逻辑反转电路输入作为输入参数SendDATA1输入的脉冲信号的反转信号,将脉冲信号从连接端子IN/OUT1输出。即,镜头侧微机3110以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连接端子IN/OUT1进行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的方式设定信号控制电路3111d。将脉冲信号经由LE-BE端子间的传送线路向机身侧微机3210发送,并且经由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缓冲电路X12向镜头侧微机3110再输入。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d,将输入参数Pull-upEnable2设定为H电平。因此,内置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场效应晶体管Q4成为截止状态。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d,将脉冲信号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出。另外,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d,将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和输入参数Send DATA SW设定为L电平。
由于输入参数Send DATA SW是L电平,因此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NOT元件X3向AND元件X9发送H电平的信号。在AND元件X9中,将输入参数Send DATA2和从NOT元件X3输入的H电平的信号作为输入来进行“与”运算。其结果是,AND元件X9向OR元件X11输出与输入参数Send DATA2相同的信号。
由于输入参数Send DATA SW是L电平,因此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AND元件X10向OR元件X11输出L电平的信号。在OR元件X11中,将从AND元件X9输出的信号和从AND元件X10输出的L电平的信号作为输入来进行“或”运算。其结果是,OR元件X11向NAND元件X6和NOR元件X8输出与输入参数Send DATA2相同的信号。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d,将输入参数OutputDisable2设定为L电平。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各电路中,从NOT元件X4向NAND元件X6输出H电平的信号。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NAND元件X6中,将从OR元件X11输入的信号和从NOT元件X4输入的H电平的信号作为输入来进行“与非”运算。其结果是,NAND元件X6向场效应晶体管Q3的栅极输出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入的输出信号的反转信号。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NOR元件X8中,将与从OR元件X11输入的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入的输出信号相同的信号和L电平的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作为输入来进行“或非”运算。其结果是,NOR元件X8向场效应晶体管Q6的栅极输出作为输入参数SendDATA2输入的输出信号的反转信号。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d中,在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出的输出信号为H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3成为导通状态,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截止状态。其结果是,连接端子IN/OUT2连接到与场效应晶体管Q1的漏极连接的电源电路Vdd,连接端子IN/OUT2被上拉。即,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连接端子IN/OUT2的信号电平与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入的信号为相同电平。另外,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缓冲电路X13的输出也成为H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d接收H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ing DATA2。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d中,在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出的输出信号为L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3成为截止状态,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导通状态。其结果是,连接端子IN/OUT2被下拉。即,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连接端子IN/OUT2的信号电平与作为输入参数SendDATA2输入的信号为相同电平。另外,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缓冲电路X13的输出也成为L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d接收L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ing DATA2。
换言之,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d中,通过镜头侧微机3110的控制,场效应晶体管Q3和场效应晶体管Q6形成CMOS类型的逻辑反转电路。镜头侧微机3110通过向该逻辑反转电路输入作为输入参数SendDATA2输入的脉冲信号的反转信号,将脉冲信号从连接端子IN/OUT2输出。即,镜头侧微机3110以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连接端子IN/OUT2进行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的方式设定信号控制电路3111d。另外,将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2输入的脉冲信号经由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缓冲电路X13向镜头侧微机3110再输入。
(2.3)信号控制电路3211a~c
如图24所示,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1设定为H电平。因此,内置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的场效应晶体管Q2成为截止状态。
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输出读写信号R/W3、时钟脉冲信号CLK3、数据信号DATA3这样的输出信号来作为输入Send DATA1。
另外,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设定为L电平。其结果是,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中,从NOT元件X1向NAND元件X5输出H电平的信号。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a~c各自的NAND元件X5中,将输入参数Send DATA1和从NOT元件X1输入的H电平的信号作为输入来进行“与非”运算。其结果是,NAND元件X5向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输出输入参数Send DATA1的反转信号。
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a~c各自的NOR元件X7中,将输入参数Send DATA1和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作为输入来进行“或非”运算。其结果是,NOR元件X7向场效应晶体管Q5的栅极输出输入参数SendDATA1的反转信号。
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中,在作为输入参数SendDATA1输出的输出信号为H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1成为导通状态,场效应晶体管Q5成为截止状态。其结果是,连接端子IN/OUT1连接到与场效应晶体管Q1的漏极连接的电源电路Vdd,连接端子IN/OUT1被上拉。即,信号控制电路3211a~c各自的连接端子IN/OUT1的信号电平与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入的信号为相同电平。另外,信号控制电路3211a~c各自的缓冲电路X12的输出也成为H电平,机身侧微机3210从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接收H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ing DATA1。
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中,在作为输入参数SendDATA1输出的输出信号为L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1成为截止状态,场效应晶体管Q5成为导通状态。其结果是,连接端子IN/OUT1被下拉。即,信号控制电路3211a~c各自的连接端子IN/OUT1的信号电平与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入的信号为相同电平。另外,信号控制电路3211a~c各自的缓冲电路X12的输出也成为L电平,机身侧微机3210从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接收L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ing DATA1。
换言之,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a~c中,通过机身侧微机3210的控制,场效应晶体管Q1和场效应晶体管Q5形成CMOS类型的逻辑反转电路。机身侧微机3210通过向该逻辑反转电路输入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入的读写信号R/W3、时钟脉冲信号CLK3、数据信号DATA3的各反转信号,将读写信号R/W3、时钟脉冲信号CLK3、数据信号DATA3分别从连接端子IN/OUT1输出。即,机身侧微机3210以从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连接端子IN/OUT1进行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的方式设定信号控制电路3211a~c。另外,将作为输入参数SendDATA1输入的信号经由信号控制电路3111a~c各自的缓冲电路X12向机身侧微机3210再输入。
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2设定为L电平。因此,内置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的场效应晶体管Q4成为导通状态,连接端子IN/OUT2被上拉。
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设定为H电平。因此,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中,从NOR元件X8向场效应晶体管Q6的栅极输出L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截止状态。
另外,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中,NOT元件X4的输出成为L电平,从NAND元件X6向场效应晶体管Q3的栅极输出H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3成为截止状态。
即,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c的各个电路,设定为使场效应晶体管Q3和Q6均成为截止状态。
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a及3211b的连接端子IN/OUT2的电位为H电平时,信号控制电路3211a及3211b的缓冲电路X13的输出成为H电平,机身侧微机3210接收H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e DATA2。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a及3211b的连接端子IN/OUT2的电位为L电平时,信号控制电路3211a及3211b的缓冲电路X13的输出成为L电平,机身侧微机3210接收L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e DATA2。机身侧微机3210从信号控制电路3211a及3211b分别接收读写信号R/W5以及数据信号DATA5来作为Receive DATA2。
(2.4)信号控制电路3211d
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d,将输入参数Pull-upEnable1设定为L电平。因此,内置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d的场效应晶体管Q2成为导通状态,连接端子IN/OUT1被上拉。
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d,将输入参数OutputDisable1设定为H电平。因此,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d中,从NOR元件X7向场效应晶体管Q5的栅极输出L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5成为截止状态。
另外,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d中,NOT元件X1的输出成为L电平,从NAND元件X5向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输出H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1成为截止状态。
即,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d,设定为使场效应晶体管Q1和Q5均成为截止状态。
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d,将输入参数Pull-upEnable2设定为L电平。因此,内置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d的场效应晶体管Q4成为导通状态,连接端子IN/OUT2被上拉。
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d,将输入参数OutputDisable2设定为H电平。因此,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d中,从NOR元件X7向场效应晶体管Q6的栅极输出L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截止状态。
另外,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d中,NOT元件X4的输出成为L电平,从NAND元件X6向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输出H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3成为截止状态。
即,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d,设定为使场效应晶体管Q3和Q6均成为截止状态。
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d的连接端子IN/OUT1的电位为H电平时,信号控制电路3211d的缓冲电路X12的输出成为H电平,机身侧微机3210接收H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e DATA1。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d的连接端子IN/OUT1的电位为L电平时,缓冲电路X12的输出成为L电平,机身侧微机3210接收L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e DATA1。机身侧微机3210从信号控制电路3211d接收脉冲信号来作为ReceiveDATA1。同样地,机身侧微机3210从信号控制电路3211d接收脉冲信号来作为Receive DATA2。
-通信模式(3)-
再次返回图19的说明,对通信模式(3)进行说明。在通信模式(3)的情况下,在LB-BB端子间、LD-BD端子间、LI-BI端子间进行的通信的通信方式和在LH-BH端子间、LI-BI端子端子间、LJ-BJ端子间进行的通信的内容与通信模式(2)不同。另外,在通信模式(3)的情况下,将LK-BK端子间用于通信这一点与通信模式(1)、通信模式(2)大不相同。
在LB-BB端子间、LD-BD端子间、LI-BI端子间进行基于半双工通信的通信。在LH-BH端子间,从镜头侧微机3110向机身侧微机3210发送相对于在LE-BE端子间从镜头侧微机3110向机身侧微机3210发送的脉冲信号互补的反转信号。即,在LE-BE端子间为L电平时,LH-BH端子间为H电平,在LE-BE端子间为H电平时,LH-BH端子间为L电平。换言之,镜头侧微机3110的信号控制电路3111d将脉冲信号向机身侧微机3210差动传送。
在LI-BI端子间,进行收发相对于在LB-BB端子间收发的读写信号R/W3互补的反转信号的半双工通信。即,在LB-BB端子间为L电平时,LI-BI端子间为H电平,在LB-BB端子间为H电平时,LI-BI端子间为L电平。换言之,在镜头侧微机3110的信号控制电路3111a和机身侧微机3210的信号控制电路3211a之间,进行与读写信号R/W3相关的差动传送。
在LJ-BJ端子间,机身侧微机3210通过从BJ端子向LJ端子的单向通信,发送相对于在LC-BC端子间从BC端子向LC端子发送的时钟脉冲信号CLK3互补的反转信号。即,在LC-BC端子间为L电平时,LJ-BJ端子间为H电平,在LC-BC端子间为H电平时,LJ-BJ端子间为L电平。换言之,在镜头侧微机3110的信号控制电路3111b和机身侧微机3210的信号控制电路3211b之间,进行与时钟脉冲信号CLK3相关的差动传送。
在LK-BK端子间,进行收发相对于在LD-BD端子间收发的数据信号DATA3互补的反转信号的半双工通信。即,在LD-BD端子间为L电平时,LK-BK端子间为H电平,在LD-BD端子间为H电平时,LK-BK端子间为L电平。换言之,在镜头侧微机3110的信号控制电路3111c和机身侧微机3210的信号控制电路3211c之间,进行与数据信号DATA3相关的差动传送。
参照图18、图25、图26对进行通信模式(3)的通信时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所进行的控制进行说明。图25表示进行通信模式(3)的通信的情况下的信号控制电路3111a~d的设定。图26表示进行通信模式(3)的通信的情况下的信号控制电路3211a~d的设定。另外,在图25及图26所述的控制例中,关于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之间的半双工通信,以镜头侧微机3110作为发送侧。为了预防误动作,中间适配器3400的适配器侧微机3450将向着LI-BI端子间的连接和向着LJ-BJ端子间的连接隔断(切断、开路、断开、成为Hi-Z状态)。
(3.1)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
如图25所示,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1设定为H电平。因此,分别内置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场效应晶体管Q2成为截止状态。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电路,输出读写信号R/W5、数据信号DATA3、脉冲信号这样的输出信号来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
另外,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设定为L电平。其结果是,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电路中,从NOT元件X1向NAND元件X5输出H电平的信号。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各自的NAND元件X5中,将输入参数Send DATA1和从NOT元件X1输入的H电平的信号作为输入来进行“与非”运算。其结果是,NAND元件X5向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输出与输入参数SendDATA1互补的反转信号。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NOR元件X7中,将输入参数Send DATA1和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作为输入来进行“或非”运算。其结果是,NOR元件X7向场效应晶体管Q5的栅极输出与输入参数Send DATA1互补的反转信号。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电路中,在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出的输出信号为H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1成为导通状态,场效应晶体管Q5成为截止状态。其结果是,连接端子IN/OUT1连接到与场效应晶体管Q1的漏极连接的电源电路Vdd,连接端子IN/OUT1被上拉。即,信号控制电路3111d的连接端子IN/OUT1的信号电平与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入的信号为相同电平。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各自的缓冲电路X12的输出也成为H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电路接收H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ing DATA1。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电路中,在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出的输出信号为L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1成为截止状态,场效应晶体管Q5成为导通状态。其结果是,连接端子IN/OUT1被下拉。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各自的缓冲电路X12的输出也成为L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电路接收L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ing DATA1。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Pull-up Enable2设定为H电平。因此,内置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电路的场效应晶体管Q4成为截止状态。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Send DATA SW设定为H电平。因此,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各自的NOT元件X3输出L电平的输出信号,从AND元件X9输出L电平的输出信号。
镜头侧微机3110的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各自的NOT元件X2将输入参数Send DATA1的反转信号向AND元件X10输出。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各自的AND元件X10执行将H电平的Send DATA SW和NOT元件X2输出的输入参数SendDATA1的反转信号作为输入的“与”运算。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各自的AND元件X10将其运算结果即输入参数Send DATA1的反转信号向OR元件X11输出。
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各自的OR元件X11进行将AND元件X9输出的L电平的信号和AND元件X10输出的输入参数Send DATA1的反转信号作为输入的“或”运算。OR元件X11将其运算结果即输入参数Send DATA1的反转信号向NAND元件X6和NOR元件X8输出。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电路,将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设定为L电平。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电路中,从NOT元件X4向NAND元件X6输出H电平的信号。在NAND元件X6中,将从OR元件X11输入的输入参数Send DATA1的反转信号和从NOT元件X4输入的H电平的信号作为输入来进行“与非”运算。其结果是,NAND元件X6向场效应晶体管Q3的栅极输出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入的输出信号。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各自的NOR元件X8中,将从OR元件X11输入的输入参数Send DATA1的反转信号信号和L电平的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2作为输入来进行“或非”运算。其结果是,NOR元件X8向场效应晶体管Q6的栅极输出作为输入参数SendDATA1输入的输出信号。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电路中,在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出的输出信号为H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3成为截止状态,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导通状态。其结果是,连接端子IN/OUT2被下拉。即,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各自的连接端子IN/OUT2的信号电平成为与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入的信号互补的反转信号。另外,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各自的缓冲电路X13的输出也成为L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的各个电路接收L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ing DATA2。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电路中,在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出的输出信号为L电平时,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截止状态,场效应晶体管Q3成为导通状态。其结果是,连接端子IN/OUT2连接到与场效应晶体管Q3的漏极连接的电源电路Vdd,连接端子IN/OUT2被上拉。即,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各自的连接端子IN/OUT2的信号电平成为与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入的信号互补的反转信号。另外,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各自的缓冲电路X13的输出也成为H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b、3111d的各个电路接收H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ing DATA2。
换言之,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电路中,通过镜头侧微机3110的控制,场效应晶体管Q3和场效应晶体管Q6形成CMOS类型的逻辑反转电路。机身侧微机3210通过向该逻辑反转电路输入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入的读写信号R/W3、数据信号DATA3、脉冲信号,将分别与读写信号R/W3、数据信号DATA3、脉冲信号的各个信号互补的反转信号从连接端子IN/OUT2输出。即,镜头侧微机3110以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的各个连接端子IN/OUT2进行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的方式设定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另外,将输入参数Send DATA1的反转信号经由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各自的缓冲电路X13作为ReceiveDATA2向机身侧微机3210再输入。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各自的运算放大器P1的非反转输入下输入Receive DATA1、即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入的信号。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各自的运算放大器的反转输入下输入Receive DATA2、即输入参数Send DATA1的反转信号。从3111a、3111c、3111d各自的运算放大器P1输出作为输入参数SendDATA1输入的信号与其反转信号的差分时,镜头侧微机3110将该差分作为Receive DATA3接收。
(3.2)信号控制电路3111b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b,将输入参数Pull-upEnable1设定为H电平。因此,内置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b的场效应晶体管Q2成为截止状态。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b,将输入参数OutputDisable1设定为H电平。因此,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b中,从NOR元件X7向场效应晶体管Q5的栅极输出L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5成为截止状态。
另外,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b中,NOT元件X1的输出成为L电平,从NAND元件X5向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输出H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1成为截止状态。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b,将输入参数Pull-upEnable2设定为H电平。因此,内置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b的场效应晶体管Q4成为截止状态。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b,将输入参数OutputDisable2设定为H电平。因此,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b中,从NOR元件X8向场效应晶体管Q6的栅极输出L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6成为截止状态。
另外,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b中,NOT元件X4的输出成为L电平,从NAND元件X6向场效应晶体管Q3的栅极输出H电平的输出信号,场效应晶体管Q3成为截止状态。
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b,将输入参数SendDATA SW设定为H电平。通过预先将输入参数Send DATA SW设定成H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仅利用输入参数Output Disable1和OutputDisable2就能够控制半双工通信的收发的切换。
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b的连接端子IN/OUT1的电位为H电平时,信号控制电路3111b的缓冲电路X12的输出成为H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接收H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e DATA1。在信号控制电路3111b的连接端子IN/OUT1的电位为L电平时,缓冲电路X12的输出成为L电平,镜头侧微机3110接收L电平的信号来作为Receive DATA1。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b接收时钟脉冲信号CLK3来作为Receive DATA1。同样地,镜头侧微机3110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b接收与时钟脉冲信号CLK3互补的反转信号来作为Receive DATA2。
在运算放大器P1的非反转输入下输入与Receive DATA1相同的时钟脉冲信号CLK3,在运算放大器P1的反转输入下输入和与ReceiveDATA2相同的时钟脉冲信号CLK3互补的反转信号。从信号控制电路3111b的运算放大器P1输出时钟脉冲信号CLK3与其反转信号的差分时,镜头侧微机3110将该差分作为Receive DATA3接收。
(3.3)信号控制电路3211a、3211c、3211d
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3211c、3211d的各个电路进行与(3.2)中镜头侧微机3110对信号控制电路3111b进行的控制相同的控制。
机身侧微机3210从信号控制电路3211a、3211c、3211d的各个电路接收读写信号R/W3、数据信号DATA3、脉冲信号来作为ReceiveDATA1。同样地,机身侧微机3210从信号控制电路3211a、3211c、3211d的各个电路接收与读写信号R/W3、数据信号DATA3、脉冲信号的各个信号互补的反转信号来作为Receive DATA2。
在信号控制电路3211a、3211c、3211d各自的运算放大器P1的非反转输入下输入与Receive DATA1相同的信号,在运算放大器P1的反转输入下输入与输入到Receive DATA1的信号互补的反转信号。从信号控制电路3211a的运算放大器P1输出读写信号R/W3与其反转信号的差分,从信号控制电路3211c的运算放大器P1输出数据信号DATA3与其反转信号的差分,从信号控制电路3211d的运算放大器P1输出脉冲信号与其反转信号。机身侧微机3210将这些差分作为ReceiveDATA3接收。
(3.4)信号控制电路3211b
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b进行与(3.1)中镜头侧微机3110对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c、3111d进行的控制相同的控制。另外,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b,将时钟脉冲信号CLK3作为输入参数Send DATA1输入。
(通信动作)
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数码相机3的通信动作相关的流程图和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数码相机2的通信动作相关的流程图相同。与数码相机3的通信动作相关的流程图中,图9(a)的步骤S8及步骤S9中执行的初始通信动作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
图27是与在图9(a)的步骤S8及步骤S9中执行的初始通信动作相关的流程图。相机机身3200的电源接通时,蓄电池240的电源向DC/DC转换器3250供电。DC/DC转换器3250生成输入电压V1和输入电压V2,将输入电压V1和V2向相机机身3200的包括机身侧微机3210在内的各部分供给。
在步骤S1010中,机身侧微机3210将相机机身3200的各部分初始化。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d进行图21所示的控制。
在步骤S1020中,机身侧微机3210将在DC/DC转换器3250中生成的输入电压V1和输入电压V2施加到BA端子、BF端子。
在步骤S1200中,可换镜头3100的镜头侧微机3110经由LA端子、LF端子接受电源的供给时,开始对可换镜头3100的各部分的控制,进行通信的初始化。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d进行图20所示的控制。
在步骤S1210中,可换镜头3100的镜头侧微机3110进行聚焦透镜驱动部141等驱动系统的初始化动作。
在步骤S1400中,输入了输入电压V1的适配器侧微机3450开始对中间适配器3400的各部分的控制,进行通信的初始化。例如,中间适配器3400进行用于与可换镜头3100之间进行通信模式(1)的通信的准备。
在步骤S1030中,机身侧微机3210向LB-BB端子间、LC-BC端子间、LD-BD端子间分别输出H电平的读写信号R/W3、时钟脉冲信号CLK3、镜头信息的请求命令。机身侧微机3210将镜头信息的请求命令作为数据信号DATA3向LD-BD端子间输出时,使其与向LC-BC端子间输出的时钟脉冲信号CLK3同步。机身侧微机3210在镜头信息的请求命令的发送完成后,将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及3211c的控制切换成图22所示的控制,转移到镜头信息的发送等待状态。在步骤S1220中,镜头侧微机3110将在步骤S1030中输出的镜头信息的请求命令作为信号控制电路3111c中的Receive DATA1来接收。
在步骤S1230中,镜头侧微机3110向LI-BI端子间输出时钟脉冲信号CLK4,将校正参数的请求命令作为数据信号DATA4向LJ-BJ端子间输出。镜头侧微机3110将校正参数的请求命令作为数据信号DATA4向LJ-BJ端子间输出时,使其与时钟脉冲信号CLK4同步。镜头侧微机3110在校正参数的请求命令的输出完成后,将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b的控制切换成图22所示的控制,转移到校正参数的发送等待状态。
在步骤S1410中,适配器侧微机3450接收在步骤S1230中从镜头侧微机3110发送来的校正参数的请求命令和时钟脉冲信号CLK4。
在步骤S1420中,适配器侧微机3450将存储于适配器侧存储部3451的校正参数作为数据信号DATA4向LJ-BJ端子间输出。
在步骤S1240中,镜头侧微机3110将在步骤S1420中从适配器侧微机3450输出的校正参数作为Receive DATA2接收。镜头侧微机3110在校正参数的接收完成后,将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及3111c的控制切换成图22所示的控制。
镜头侧微机3110基于在步骤S1240中接收到的校正参数来校正存储于镜头侧存储部3115的镜头信息。
在步骤S1250中,镜头侧微机3110将L电平的读写信号R/W3向LB-BB端子间输出,将校正后的镜头信息(包含规格信息)作为数据信号DATA3向LD-BD端子间输出。镜头侧微机3110输出校正后的镜头信息时,使其与机身侧微机3210相LC-BC端子间输出的时钟脉冲信号CLK3同步。镜头侧微机3110在校正后的镜头信息的输出完成后,将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d的控制切换成图20所示的控制,转移到通信切换命令的发送等待状态。
在步骤S1040中,机身侧微机3210将在步骤S1250中从镜头侧微机3110发送来的镜头信息作为数据信号DATA3接收。
在步骤S1050中,机身侧微机3210对在步骤S1040中接收的镜头信息中所包含的规格信息进行分析,判定可换镜头3100是否对应于高速通信。例如,机身侧微机210判定规格信息中是否包含与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方式相关的信息或者与差动传送方式相关的信息。机身侧微机210在规格信息中包含与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方式相关的信息或与差动传送方式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判断为可换镜头3100是高速通信对应镜头,在步骤S1050中进行肯定判定,前进到步骤S1060的动作。在规格信息中不包含与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方式相关的信息和与差动传送方式相关的信息的任一个的情况下,机身侧微机3210在步骤S1050中进行否定判定,将图27的动作直接结束,开始正常通信动作。即,机身侧微机3210决定保持通信模式(1)的通信那样地进行正常通信。
在步骤S1060中,机身侧微机3210基于规格信息,选择在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之间实施的通信模式。机身侧微机3210在规格信息中包含与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方式相关的信息和与差动传送方式相关的信息双方的情况下,机身侧微机3210选择通信模式(3)作为正常通信动作中使用的通信。在规格信息中包含与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方式相关的信息、而不包含与差动传送方式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机身侧微机3210选择通信模式(2)作为正常通信动作中使用的通信。
机身侧微机3210在选择了通信模式之后,将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d的控制切换成图21所示的控制。
在步骤S1070中,机身侧微机3210向LB-BB端子间、LD-BD端子间分别输出H电平的读写信号R/W3、通信切换命令。通信切换命令是指用于向镜头侧微机3110指示切换到在步骤S1060中选择的通信模式的命令。
在步骤S1260中,镜头侧微机3110接收在步骤S1070中从机身侧微机3210发送来的通信切换命令。
在步骤S1270中,镜头侧微机3110向LB-BB端子间、LI-BI端子间、LJ-BJ端子间分别发送L电平的读写信号R/W3、时钟脉冲信号CLK4、隔断命令。隔断命令是指用于将适配器侧微机3450向LI-BI端子间和LJ-BJ端子间的连接隔断(切断,成为Hi-Z)的命令。
在步骤S1430中,适配器侧微机3450接收在步骤S1270中从镜头侧微机3110发送来的隔断命令。
在步骤S1440中,适配器侧微机3450将向LI-BI端子间和LJ-BJ端子间的连接隔断(切断,成为Hi-Z)。
在步骤S1280中,镜头侧微机3110将开始信号作为数据信号DATA3向LD-BD端子间输出。开始信号是指用于向机身侧微机3210通知开始在步骤S1060中选择的通信模式下的通信的信号。
在步骤S1080中,机身侧微机3210接收在步骤S1280中从镜头侧微机3110发送来的开始信号。
在步骤S1090中,机身侧微机3210将信号控制电路3211a~3211d切换成在步骤S1060中选择的通信模式。
在步骤S1290中,镜头侧微机3110将信号控制电路3111a~3111d切换成与在步骤S1260中接收到的通信切换命令对应的通信模式。
图28是表示图27的步骤S1280以后的LB-BB端子间、LC-BC端子间、LD-BD端子间、LI-BI端子间、LJ-BJ端子间、LK-BK端子间的信号电平的时序图的一例。在图28所例示的时序图中图示了时刻T4120、时刻T4130和时刻T4140。另外,在图27的步骤S1060中,选择了通信模式(3)。
在从时刻T4120到时刻T4130为止的期间,镜头侧微机3110执行图27的步骤S1280,作为开始信号的一例,将“01000000”发送到LD-BD端子间。另外,在图28中,以8位表示了开始信号,但开始信号的位长也可以是16位或32位。
在从时刻T4130到时刻T4140之间的期间,镜头侧微机3110执行图4的步骤S1290,机身侧微机3210执行步骤S1090。具体来说,镜头侧微机31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111a~d切换到图25所示的控制,机身侧微机3210对于信号控制电路3211a~d切换到图26所示的控制。其结果是,在时刻T4140之后,在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之间进行基于通信模式(3)的通信。向LB-BB端子间输出读写信号R/W3,向LI-BI端子间输出该读写信号R/W3的反转信号。向LC-BC端子间输出时钟脉冲信号CLK3,向LJ-BJ端子间输出该时钟脉冲信号CLK3的反转信号。将信号“01100000”作为数据信号DATA3向LD-BD端子间输出,向LK-BK端子间输出该数据信号的反转信号“10011111”。
在时刻T4140以后向LC-BC端子间输出的时钟脉冲信号CLK3相比时刻T4140以前的时钟脉冲信号CLK3,脉冲频率大。另外,在图28中,以使在时刻T4140以后和时刻T4140之前向各端子间输出的信号的振幅相同的方式进行了图示,但也可以使在时刻T4140以后向各端子间输出的信号的振幅变小,缩短输出信号的上升及下降所需要的时间。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实现通信的高速化。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可换镜头100是附件的一种,经由镜头侧固定部120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相机机身200。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微机110具有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利用在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与相机机身200的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之间形成的传送线路进行数据通信。另外,镜头侧微机110还具有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在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与相机机身200的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之间形成传送线路,在镜头信息的规格信息中包含与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方式相关的信息和与差动传送方式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在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与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之间进行基于差动传送方式的正常通信。镜头侧微机110具有切换器302和切换控制电路303,在镜头信息的规格信息中包含与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方式相关的信息和与差动传送方式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切换与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及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的各端子连接的通信电路(第一通信电路300和第二通信电路301)。
可换镜头100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切换成基于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因此能够与相机机身200之间高速地进行正常通信。
同样地,本发明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相机机身200能够经由机身侧固定部220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可换镜头100。相机机身200的机身侧微机210具有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利用在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与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111之间形成的传送线路进行数据通信。另外,机身侧微机210还具有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在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与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112之间形成传送线路,在镜头信息的规格信息中包含与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方式相关的信息和与差动传送方式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与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之间进行基于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机身侧微机210具有切换器302和切换控制电路303,在镜头信息的规格信息中包含与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方式相关的信息和与差动传送方式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切换与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211及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的各端子连接的通信电路(第一通信电路300和第二通信电路301)。
相机机身200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切换成基于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因此能够与可换镜头100这样的附件之间高速地进行正常通信。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可换镜头3100是附件的一种,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相机机身3200。可换镜头3100具备具有图18所示的电路的信号控制电路3111a~d。信号控制电路3111a~d具有图18所示的电路,与相机机身之间实施通信模式(1)~(3)的通信。信号控制电路3111a~d利用LB-BB端子间、LC-BC端子间、LD-BD端子间、LE-BE端子间的各传送线路与相机机身3200之间进行通信。另外,在镜头信息的规格信息中包含与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方式相关的信息或者与差动传送方式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信号控制电路3111a~d利用LB-BB端子间、LC-BC端子间、LD-BD端子间、LE-BE端子间、LI-BI端子间、LJ-BJ端子间、LK-BK端子间、LH-BH端子间的各传送线路与相机机身3200之间进行通信。在镜头信息的规格信息中包含与CMOS类型的信号输出方式的信息或者与差动传送方式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镜头侧微机3110能够将信号控制电路3111a~d从通信模式(1)切换到通信模式(2)或(3)(图27的步骤S1260、步骤S1290)。
在通信模式(1)中,可换镜头3100利用LB-BB端子间、LC-BC端子间以及LD-BD端子间的各传送线路与相机机身3200之间进行信号输出方式为开漏类型且传送方式位单端方式的通信。
在通信模式(2)中,将信号输出方式切换成CMOS类型。在通信模式(2)中,通过进一步将LI-BI端子间、LJ-BJ端子间的传送线路用于与相机机身之间的通信,能够将所有通信作为单向通信来实施。这样一来,不再需要进行防止在半双工通信中机身侧微机3210和镜头侧微机3110同时向一个传送线路发送数据等误动作的处理,因此相比通信模式(1)能够实现高速的通信。
在通信模式(3)中,进而将传送方式切换到差动传送方式。由此,能够实现更高速的通信。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如下所示地变形并实施。
(变形例1)
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二通信电路301的高速的通信并不仅限于差动传送方式。例如,通过利用第一通信接点组和第二通信接点组的并行通信也能够实现高速化。将第一通信接点组专用于从可换镜头100向相机机身200转发数据,将第二通信接点组专用于从相机机身200向可换镜头100转发数据,从而不再需要防止半双工通信中的误动作(同时发送数据等)的处理,因此能够实现通信的高速化。
(变形例2)
在图4(b)、图9(b)、图27中,仅对相机机身200或3200的电源接通时的处理进行了说明,但同样的处理也能够应用于可换镜头100或3100等附件重新安装于电源接通了的相机机身200或3200的情况、或者数码相机系统1、2或3从睡眠状态恢复的情况。另外,在相机机身、附件转移到睡眠状态时消除截至目前所设定的各种参数的类型的情况下,相机机身、附件的微机再次执行图4(b)、图9(b)、图27所例示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即使相机机身、附件转移到睡眠状态也保持截至目前所设定的各种参数的类型的情况下,相机机身、附件的微机也可以从睡眠状态恢复后立即实施高速通信。
(变形例3)
图4和图9的处理并不仅限定于可换镜头和相机机身之间的高速通信开始动作。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在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相机机身并具有第一通信接点组和第二通信接点组的中间适配器和相机机身之间开始高速通信的动作。
(变形例4)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附件并不仅限定于可换镜头100、中间适配器400。例如,还包括如图10所示的安装于可换镜头100的被摄体侧的附件500。作为附件500的例子,可以列举出增距镜或广角转换器等。
(变形例5)
可换镜头和相机机身之间的高速通信开始动作并不仅限定于图4(b)、图9(b)、图27的处理。
[1]也可以是,可换镜头100在从相机机身200接收镜头信息的请求命令开始(图4(b)及图9(b)的步骤S120、图27的步骤S1030)到向中间适配器400发送校正参数的请求命令为止(图4(b)的步骤S130、图9(b)的步骤S330、图27的步骤S1230)的期间,向相机机身200发送校正前的镜头信息。此时,相机机身200接收两次镜头信息,能够基于第一次接收到的镜头信息和第二次接收到的镜头信息判断中间适配器400或3400的有无。
[2]可以省略开始信号的收发。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相机机身200在步骤S50的处理之后越过步骤S60的处理而向步骤S70推进处理。另外,也可以是,可换镜头100在步骤S170(图4)或步骤S370(图9)的处理之后,越过步骤S180而向步骤S190推进处理。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相机机身3200在步骤S1070的处理之后,越过步骤S1080的处理而向步骤S1090推进处理。另外,也可以是,可换镜头3100在步骤S1260的处理之后,越过步骤S1280而向步骤S1290推进处理。
[3]可以省略隔断命令的收发。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可换镜头100在步骤S160的处理之后,越过步骤S170(图4)或步骤S370(图9)的处理而向步骤S180推进处理。另外,也可以是,中间适配器400在步骤S430的处理之后,越过步骤S440而向步骤S450推进处理。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可换镜头3100在步骤S1260的处理之后,越过步骤S1270的处理而向步骤S1280推进处理。另外,也可以是,中间适配器3400在步骤S1420的处理之后,越过步骤S1430而向步骤S1440推进处理。另外,该变形例也可以与上述(2)组合,例如,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可换镜头3100在步骤S1260的处理之后越过步骤S1270和步骤S1280而向步骤S1290推进处理。
[4]在图4的流程图中,机身侧微机210在步骤S10中将与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的各端子连接的通信电路隔断(切断、开路、断开、成为Hi-Z状态),但也可以切换到第一通信电路300侧。在该情况下,机身侧微机210利用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212来接收在步骤S130中发送的校正参数的请求命令、在步骤S170中发送的隔断命令。机身侧微机210也可以在接收到校正参数的请求命令、隔断命令时,立即发送通信切换命令。另外,在镜头侧微机110接收到校正参数的请求命令之后立即发送通信切换命令的情况下,优选相机机身210利用使用差动传送方式的通信等从可换镜头100接收镜头信息。
(变形例6)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信号控制电路3111a~d及信号控制电路3211a~d的电路结构也可以不是图18所示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NOT元件X1~X4等各逻辑元件置换成全部使用NAND元件的逻辑电路。
(变形例7)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通信模式(1)及(2)中,将LE-BE端子间和LH-BH端子间用于表示聚焦透镜140的状态的脉冲信号的收发,但也可以仅将LE-BE端子间及LH-BH端子间的任一方用于表示聚焦透镜140的状态的脉冲信号的收发。
在仅将LE-BE端子间及LH-BH端子间的任一方用于表示聚焦透镜140的状态的脉冲信号的收发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未用于脉冲信号的收发的端子间来替代LK-BK端子间。即,在通信模式(3)中,也可以是,镜头侧微机3110和机身侧微机3210利用LH-BH端子间通过半双工通信来收发与数据信号DATA3互补的反转信号。在利用LH-BH端子间收发与数据信号DATA3互补的反转信号的情况下,优选信号控制电路3111c与LD端子和LH端子连接,信号控制电路3211c与BD端子和BH端子连接。另外,在利用LH-BH端子间收发与数据信号DATA3互补的反转信号的情况下,不需要LK端子、BK端子、FK端子、RK端子,因此能够削减端子数量。另外,在去除LK端子、BK端子、FK端子、RK端子而削减了端子数量的情况下,信号控制电路3111d和信号控制电路3211c也可以不是图18所示的电路,也可以是例如仅用于利用开漏(开集)输出进行单端通信的电路。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仅仅是例示,在不破坏发明的特征的前提下,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内容。另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变形例在不破坏发明的特征的前提下也可以组合地执行。
将下述优先权基础申请的公开内容作为参考援引于此。
日本专利申请2012年第106851号(2011年5月8日申请)
标号说明
1、2、3:数码相机系统;
100、3100:可换镜头;
110、3110:镜头侧微机;
111:镜头侧第一通信接点组;
112:镜头侧第二通信接点组;
120:镜头侧固定部;
130、3130:镜头侧接点组;
200、3200:相机机身;
210、3210:机身侧微机;
211:机身侧第一通信接点组;
212:机身侧第二通信接点组;
220:机身侧固定部;
230、3230:机身侧接点组;
300:第一通信电路;
301:第二通信电路;
302:切换器;
303:切换控制电路;
304:开关;
305:开闭控制电路;
400、3400:中间适配器;
410:前固定部;
420:后固定部;
430:前接点组;
440:后接点组;
450、3450:适配器侧微机;
3111a、3111b、3111c、3111d、3211a、3211b、3211c、3211d、3451a、3451b:信号控制电路。

Claims (16)

1.一种附件,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相机机身,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通信部,利用第一传送线路与所述相机机身通信;
第二通信部,在预定条件成立时,利用所述第一传送线路以及不同于所述第一传送线路的第二传送线路与所述相机机身通信;以及
切换部,所述预定条件成立时,将与所述相机机身的通信从基于所述第一通信部的通信切换成基于所述第二通信部的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件,其中,所述第二通信部包含所述第一通信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件,其中,所述第二通信部将与被输出到所述第一传送线路的信号互补的反转信号向所述第二传送线路输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附件,其中,
所述附件还具备信息存储部,该信息存储部对表示所述附件具备所述第二通信部的规格信息进行存储,
所述第一通信部将所述规格信息向所述相机机身发送,
所述预定条件包括所述第一通信部发送了所述规格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附件,其中,
在所述附件上能够装卸地连接有与所述第二传送线路电连接的第二附件,
所述第一通信部利用所述第二传送线路进一步与所述第二附件通信。
6.一种附件,用于具有相机机身以及能够装卸地安装于所述相机机身的可换镜头并且在所述可换镜头和所述相机机身之间具有第一传送线路和第二传送线路的相机系统,能够装卸地至少安装于所述可换镜头,所述附件的特征在于,具备:
通信部,利用所述第一传送线路与所述可换镜头通信;以及
隔断部,在所述可换镜头利用所述第一传送线路和所述第二传送线路开始与所述相机机身通信时,隔断基于所述通信部的与所述可换镜头的通信。
7.一种相机机身,能够装卸地安装有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通信部,利用第一传送线路与所述附件通信;
第二通信部,在预定条件成立时,利用所述第一传送线路以及不同于所述第一传送线路的第二传送线路与所述附件通信;以及
切换部,在所述预定条件成立时,将与所述附件的通信从基于所述第一通信部的通信切换成基于所述第二通信部的通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相机机身,其中,所述第二通信部包含所述第一通信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相机机身,其中,所述第二通信部将与被输出到所述第一传送线路的信号互补的反转信号向所述第二传送线路输出。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相机机身,其中,所述预定条件包括所述第一通信部接收到与所述附件具有利用所述第一传送线路和所述第二传送线路进行与所述第二通信部的通信的附件侧通信部相关的规格信息。
11.一种附件,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具备第一机身接点、第二机身接点、第三机身接点、第四机身接点、第五机身接点以及第六机身接点的相机机身,所述附件的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附件接点,在所述附件安装于所述相机机身时与所述第一机身接点连接;
第二附件接点,在所述附件安装于所述相机机身时与所述第二机身接点连接;
第三附件接点,在所述附件安装于所述相机机身时与所述第三机身接点连接;
第四附件接点,在所述附件安装于所述相机机身时与所述第四机身接点连接;
第五附件接点,在所述附件安装于所述相机机身时与所述第五机身接点连接;
第六附件接点,在所述附件安装于所述相机机身时与所述第六机身接点连接;
第一通信部,将多个第一传送线路的各个线路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附件接点和所述第一机身接点之间、所述第二附件接点和所述第二机身接点之间及所述第三附件接点和所述第三机身接点之间,利用所述多个第一传送线路与所述相机机身通信;
第二通信部,在预定条件成立时,将多个第二传送线路的各个线路分别形成于所述第四附件接点和所述第四机身接点之间、所述第五附件接点和所述第五机身接点之间及所述第六附件接点和所述第六机身接点之间,利用所述多个第一传送线路和所述多个第二传送线路与所述相机机身通信;以及
切换部,在所述预定条件成立时,将与所述相机机身的通信从基于所述第一通信部的通信切换成基于所述第二通信部的通信,
所述第一通信部,
在所述第一附件接点和所述第一机身接点之间收发读写信号,
经由所述第二附件接点从所述第二机身接点接收第一时钟脉冲信号,
在所述读写信号是与第一真值对应的电平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三附件接点从所述第三机身接点接收与所述第一时钟脉冲信号同步的第一数据信号,
在所述读写信号是与不同于所述第一真值的第二真值对应的电平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三附件接点向所述第三机身接点发送所述第一数据信号,
所述第二通信部,
在所述第一附件接点和所述第一机身接点之间收发所述读写信号,并且在所述第四附件接点和所述第四机身接点之间收发与所述读写信号互补的第一反转信号,
经由所述第二附件接点从所述第二机身接点接收频率比所述第一时钟脉冲信号高的第二时钟脉冲信号,并且经由所述第五附件接点从所述第五机身接点接收与所述第二时钟脉冲信号互补的第二反转信号,
在所述读写信号是与所述第一真值对应的电平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三附件接点从所述第三机身接点接收与所述第二时钟脉冲信号同步的第二数据信号,并且经由所述第六附件接点从所述第六机身接点接收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互补的第三反转信号,
在所述读写信号是与所述第二真值对应的电平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三附件接点向所述第三机身接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并且经由所述第六附件接点向所述第六机身接点发送所述第三反转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附件,其中,所述第二通信部包含所述第一通信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附件,其中,
所述附件还具备信息存储部,该信息存储部对表示所述附件具备所述第二通信部的规格信息进行存储,
所述第一通信部将所述规格信息向所述相机机身发送,
所述预定条件包括所述第一通信部发送了所述规格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附件,其中,
在所述附件上能够装卸地连接有与所述第二传送线路电连接的第二附件,
所述第一通信部,
在所述第二附件安装于所述附件时,经由所述第四附件接点向所述第二附件发送第三时钟脉冲信号,
在所述第二附件安装于所述附件时,经由所述第五附件接点在所述附件与所述第二附件之间收发与所述第三时钟脉冲信号同步的第三数据信号。
15.一种附件,用于具有相机机身和能够装卸地安装于所述相机机身的可换镜头的相机系统,能够装卸地至少安装于所述可换镜头,所述相机机身具备第一机身接点、第二机身接点、第三机身接点、第四机身接点、第五机身接点以及第六机身接点,所述附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可换镜头具备:
第一镜头接点,在所述可换镜头安装于所述相机机身时与所述第一机身接点连接;
第二镜头接点,在所述可换镜头安装于所述相机机身时与所述第二机身接点连接;
第三镜头接点,在所述可换镜头安装于所述相机机身时与所述第三机身接点连接;
第四镜头接点,在所述可换镜头安装于所述相机机身时与所述第四机身接点连接;
第五镜头接点,在所述可换镜头安装于所述相机机身时与所述第五机身接点连接;
第六镜头接点,在所述可换镜头安装于所述相机机身时与所述第六机身接点连接;
第一通信部,将多个第一传送线路的各个线路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镜头接点和所述第一机身接点之间、所述第二镜头接点和所述第二机身接点之间及所述第三镜头接点和所述第三机身接点之间,利用所述多个第一传送线路与所述相机机身通信;以及
第二通信部,在预定条件成立时,将多个第二传送线路的各个线路分别形成于所述第四镜头接点和所述第四机身接点之间、所述第五镜头接点和所述第五机身接点之间及所述第六镜头接点和所述第六机身接点之间,利用所述多个第一传送线路和所述多个第二传送线路与所述相机机身通信,
所述附件具备:
第一附件接点,在所述附件安装于所述可换镜头时与所述第五镜头接点连接;
第二附件接点,在所述附件安装于所述可换镜头时与所述第六镜头接点连接;
通信部,利用所述第一附件接点和所述第二附件接点与所述可换镜头通信;以及
隔断部,在所述可换镜头利用所述第二通信部开始与所述相机机身通信时,隔断基于所述通信部的与所述可换镜头的通信。
16.一种相机机身,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具备第一附件接点、第二附件接点、第三附件接点、第四附件接点、第五附件接点以及第六附件接点的附件,所述相机机身的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机身接点,在所述相机机身安装于所述附件时与所述第一附件接点连接;
第二机身接点,在所述相机机身安装于所述附件时与所述第二附件接点连接;
第三机身接点,在所述相机机身安装于所述附件时与所述第三附件接点连接;
第四机身接点,在所述相机机身安装于所述附件时与所述第四附件接点连接;
第五机身接点,在所述相机机身安装于所述附件时与所述第五附件接点连接;
第六机身接点,在所述相机机身安装于所述附件时与所述第六附件接点连接;
第一通信部,将多个第一传送线路的各个线路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附件接点和所述第一机身接点之间、所述第二附件接点和所述第二机身接点之间及所述第三附件接点和所述第三机身接点之间,利用所述多个第一传送线路与所述附件通信;
第二通信部,在预定条件成立时,将多个第二传送线路的各个线路分别形成于所述第四附件接点和所述第四机身接点之间、所述第五附件接点和所述第五机身接点之间及所述第六附件接点和所述第六机身接点之间,利用所述多个第一传送线路和所述多个第二传送线路与所述附件通信;以及
切换部,在所述预定条件成立时,将与所述相机机身的通信从基于所述第一通信部的通信切换成基于所述第二通信部的通信,
所述第一通信部,
在所述第一附件接点和所述第一机身接点之间收发读写信号,
经由所述第二机身接点向所述第二附件接点发送第一时钟脉冲信号,
在所述读写信号是与第一真值对应的电平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三机身接点向所述第三附件接点发送与所述第一时钟脉冲信号同步的第一数据信号,
在所述读写信号是与不同于所述第一真值的第二真值对应的电平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三机身接点从所述第三附件接点接收所述第一数据信号,
所述第二通信部,
在所述第一附件接点和所述第一机身接点之间收发所述读写信号,并且在所述第四附件接点和所述第四机身接点之间收发与所述读写信号互补的第一反转信号,
经由所述第二机身接点向所述第二附件接点发送频率比所述第一时钟脉冲信号高的第二时钟脉冲信号,并且经由所述第五机身接点向所述第五附件接点发送与所述第二时钟脉冲信号互补的第二反转信号,
在所述读写信号是与所述第一真值对应的电平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三机身接点向所述第三附件接点发送与所述第二时钟脉冲信号同步的第二数据信号,并且经由所述第六机身接点向所述第六附件接点发送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互补的第三反转信号,
在所述读写信号是与所述第二真值对应的电平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三机身接点从所述第三附件接点接收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并且经由所述第六机身接点从所述第六附件接点接收所述第三反转信号。
CN201380024184.9A 2012-05-08 2013-05-08 附件和相机机身 Pending CN1042721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6851 2012-05-08
JP2012-106851 2012-05-08
PCT/JP2013/062942 WO2013168742A1 (ja) 2012-05-08 2013-05-08 アクセサリ,カメラボディ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72181A true CN104272181A (zh) 2015-01-07

Family

ID=49550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4184.9A Pending CN104272181A (zh) 2012-05-08 2013-05-08 附件和相机机身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16592A1 (zh)
EP (1) EP2848994A4 (zh)
JP (1) JPWO2013168742A1 (zh)
CN (1) CN104272181A (zh)
IN (1) IN2014DN10405A (zh)
WO (1) WO2013168742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72305A (zh) * 2016-03-31 2017-10-20 佳能株式会社 配件设备、摄像设备、摄像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08989657A (zh) * 2017-05-31 2018-12-11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可更换镜头、中间附件及其控制方法
CN109709750A (zh) * 2017-10-26 2019-05-03 株式会社尼康 配件
CN110226125A (zh) * 2017-01-27 2019-09-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相机系统、相机、可换镜头及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
CN110692015A (zh) * 2017-05-31 2020-01-14 佳能株式会社 照相机、可更换镜头设备、适配器设备、控制方法和摄像控制程序
CN111290197A (zh) * 2017-10-26 2020-06-16 株式会社尼康 配件
CN111756981A (zh) * 2016-07-25 2020-10-09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和配件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摄像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30557A (ko) * 2013-09-12 2015-03-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렌즈 교환식 시스템 카메라의 제어방법 및 제어장치
WO2015114934A1 (ja) * 2014-01-30 2015-08-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カメラおよびアダプタ
JP6577154B2 (ja) 2017-01-27 2019-09-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メラシステム、交換レンズ、カメラ、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の電源供給方法
CN112584024A (zh) 2017-05-31 2021-03-30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镜头设备、配件和照相机系统
CN113109982A (zh) 2017-05-31 2021-07-13 佳能株式会社 镜头设备、摄像设备和中间配件
JP6552681B2 (ja) * 2017-05-31 2019-07-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クセサリ、撮像装置
RU2714847C2 (ru) 2017-05-31 2020-02-19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хвата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и аксессуары
TWI776256B (zh) 2017-05-31 2022-09-0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安裝件設備和配件
RU2714842C2 (ru) 2017-05-31 2020-02-19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хвата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и аксессуары
JP6866236B2 (ja) 2017-05-31 2021-04-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クセサリ装置
US10666842B2 (en) 2017-05-31 2020-05-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apparatus, lens apparatus, and intermediate accessory
US10656504B2 (en) 2017-05-31 2020-05-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accessories
EP3410696A1 (en) * 2017-05-31 2018-12-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apparatus and accessory device
CN113905157A (zh) 2017-05-31 2022-01-07 佳能株式会社 配件装置、照相机、通信控制方法、介质和照相机系统
WO2018221591A1 (ja) 2017-05-31 2018-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クセサリ装置、カメラ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EP3477381B1 (en) 2017-10-26 2021-12-22 Nikon Corporation Accessory attachable to a camera comprising signal terminals
JP2019078933A (ja) 2017-10-26 2019-05-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アクセサリ
MY184418A (en) 2017-10-26 2021-04-01 Nikon Corp Accessory
JP7046709B2 (ja) * 2018-05-17 2022-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クセサリ装置、これを備える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455622B1 (ja) 2018-07-18 2019-01-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アクセサリ
JP7451893B2 (ja) * 2018-07-18 2024-03-19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カメラボディ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7222396B2 (ja) * 2018-07-20 2023-02-15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カメラアクセサリおよび情報送信方法
JP6455624B1 (ja) 2018-08-16 2019-01-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アクセサリ
JP6508402B1 (ja) 2018-08-21 2019-05-08 株式会社ニコン 交換レンズ
JP7258631B2 (ja) * 2019-04-04 2023-04-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アクセサリ装置およびこれらの制御方法
WO2021206006A1 (ja) * 2020-04-09 2021-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アクセサリ
WO2021206009A1 (ja) 2020-04-09 2021-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アクセサリ
JP7192028B2 (ja) * 2021-04-23 2022-1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アクセサリ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36754B1 (en) * 1997-12-05 2002-01-08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ett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type of lens attached to body
JP2002341424A (ja) * 2001-05-21 2002-11-27 Minolta Co Ltd 中間アクセサリ、交換レンズ、カメラ本体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761910A (zh) * 2003-04-08 2006-04-1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镜头更换式照相机系统
US20070140681A1 (en) * 2005-12-21 2007-06-21 Fujifilm Corporation Camera system of detachable lens unit
JP2010237514A (ja) * 2009-03-31 2010-10-21 Nikon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影レンズ
US20110229114A1 (en) * 2010-03-17 2011-09-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body, accessory, camera system, and information rewrit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69524B2 (ja) 1994-05-09 1998-06-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交換レンズ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H1195303A (ja) * 1997-09-22 1999-04-09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テレビカメラのインターフェース整合装置
JP3600742B2 (ja) * 1997-12-05 2004-12-15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撮影レンズ、カメラボディ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3799169B2 (ja) * 1998-08-25 2006-07-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影システム及びアダプター装置及びレン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36754B1 (en) * 1997-12-05 2002-01-08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ett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type of lens attached to body
JP2002341424A (ja) * 2001-05-21 2002-11-27 Minolta Co Ltd 中間アクセサリ、交換レンズ、カメラ本体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761910A (zh) * 2003-04-08 2006-04-1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镜头更换式照相机系统
US20070140681A1 (en) * 2005-12-21 2007-06-21 Fujifilm Corporation Camera system of detachable lens unit
JP2010237514A (ja) * 2009-03-31 2010-10-21 Nikon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影レンズ
US20110229114A1 (en) * 2010-03-17 2011-09-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body, accessory, camera system, and information rewriting method

Cited B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03798B2 (en) 2016-03-31 2022-04-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ccessory apparatus,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storing control program
CN107272305B (zh) * 2016-03-31 2021-05-11 佳能株式会社 配件设备、摄像设备、摄像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13114948B (zh) * 2016-03-31 2023-12-05 佳能株式会社 配件设备、摄像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US11800220B2 (en) 2016-03-31 2023-10-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ccessory apparatus,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storing control program
CN113114948A (zh) * 2016-03-31 2021-07-13 佳能株式会社 配件设备、摄像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7272305A (zh) * 2016-03-31 2017-10-20 佳能株式会社 配件设备、摄像设备、摄像系统和控制方法
US10674064B2 (en) 2016-03-31 2020-06-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of accessory data, accessory apparatus attachable to the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storing control program
US11283984B2 (en) 2016-03-31 2022-03-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ccessory apparatus,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storing control program
CN111756981A (zh) * 2016-07-25 2020-10-09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和配件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摄像系统
CN111756981B (zh) * 2016-07-25 2021-12-28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和配件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摄像系统
US11336821B2 (en) 2017-01-27 2022-05-17 Fujifilm Corporation Camera system, camera, interchangeable lens, and compatibility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camera system
CN110226125B (zh) * 2017-01-27 2021-04-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相机系统、相机、可换镜头及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
US11722766B2 (en) 2017-01-27 2023-08-08 Fujifilm Corporation Camera system, camera, interchangeable lens, and compatibility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camera system
CN110226125A (zh) * 2017-01-27 2019-09-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相机系统、相机、可换镜头及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
US11599010B2 (en) 2017-05-31 2023-03-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interchangeable lens apparatus, adapter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CN108989657B (zh) * 2017-05-31 2020-12-08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可更换镜头、中间附件及其控制方法
CN110692015B (zh) * 2017-05-31 2021-10-08 佳能株式会社 照相机、可更换镜头设备、适配器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0692015A (zh) * 2017-05-31 2020-01-14 佳能株式会社 照相机、可更换镜头设备、适配器设备、控制方法和摄像控制程序
CN108989657A (zh) * 2017-05-31 2018-12-11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可更换镜头、中间附件及其控制方法
US11029484B2 (en) 2017-05-31 2021-06-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apparatus, interchangeable lens, intermediate accessory, and control methods therefor
US11892754B2 (en) 2017-05-31 2024-02-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interchangeable lens apparatus, adapter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JP7024322B2 (ja) 2017-10-26 2022-02-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アクセサリ、カメラボディ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11290197A (zh) * 2017-10-26 2020-06-16 株式会社尼康 配件
CN109709750A (zh) * 2017-10-26 2019-05-03 株式会社尼康 配件
JP2019078934A (ja) * 2017-10-26 2019-05-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アクセサ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3168742A1 (ja) 2016-01-07
US20150116592A1 (en) 2015-04-30
EP2848994A1 (en) 2015-03-18
WO2013168742A1 (ja) 2013-11-14
IN2014DN10405A (zh) 2015-08-14
EP2848994A4 (en) 2016-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72181A (zh) 附件和相机机身
CN103682898B (zh) 具有便于主机设备和附件之间通信的数据结构的连接器
CN108495224A (zh) 一种通讯系统
KR101452575B1 (ko) 휴대용 충전기 및 이의 동작 방법
MX2014008741A (es) Cargador, terminal de carga, sistema de carga y metodo de control para carga.
CN102571502A (zh) 终端接入设备和反向以太网工供电状态的检测方法
US20140322573A1 (en) Battery monitor apparatus and battery unit
CN208241832U (zh) 一种通讯系统
KR20150132071A (ko) 부스트 능력을 가진 전력 공급 및 입출력 병용 시스템
EP1230683A2 (en) I2c opto-isolator circuit
CN105988404B (zh) 一种伺服器控制系统
CN105897432A (zh) 一种以太网供电poe分配器
CN100511045C (zh) 自动化设备的外围组件
US6407402B1 (en) I2C opto-isolator circuit
CN106873509A (zh) 一种运载火箭电源远控调压电路及方法
CN106200560B (zh) 伺服器控制系统的伺服器id设定方法
CN105515607A (zh) 通信电路
CN105532075A (zh) 具有改善的发送分支的接口
CN211628060U (zh) 一种共用一组电源和控制芯片的多总线电路
US20170195872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of using sim cards inserted at another device
CN206379774U (zh) 一种远程控制转电保持电路
CN106054819B (zh) 伺服器控制系统中伺服器预设断开id设定方法
KR102184369B1 (ko) 배터리 팩의 통신 시스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CN206075121U (zh) 一种伺服器
US20220221739A1 (en) Contact lens power supply with movable genera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10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