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26125A - 相机系统、相机、可换镜头及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相机系统、相机、可换镜头及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26125A
CN110226125A CN201780084791.2A CN201780084791A CN110226125A CN 110226125 A CN110226125 A CN 110226125A CN 201780084791 A CN201780084791 A CN 201780084791A CN 110226125 A CN110226125 A CN 1102261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era
terminal
polarity
communication terminal
interchangeable lens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479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26125B (zh
Inventor
今村贤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26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61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261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61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5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involving internal camera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mage sensor, e.g. synchronising or multiplexing SSIS control sign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5Optical accessories, e.g. converters for close-up photography, tele-convertors, wide-angle conver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H04N23/663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interchangeable camera parts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6/00Systems for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ieces of apparatus, e.g. for exchanging trimming information, for photo finish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且迅速地判定相机与可换镜头之间的兼容性的相机系统、相机、可换镜头及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将设置于相机(10)的第11端子(CC11)及设置于可换镜头(100)的第11端子(LC11)由能够开路漏极输出的端子来构成。关于相机侧的第11端子(CC11),当相机(10)与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关于可换镜头侧的第11端子(LC11),当可换镜头(100)与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彼此连接的相机侧的第11端子(CC11)及可换镜头侧的第11端子(LC11)仅在彼此均为第1极性时成为第1极性。因此,只要检测相机侧的第11端子(CC11)的极性及可换镜头侧的第11端子(LC11)的极性,则能够在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中判定兼容性的有无。

Description

相机系统、相机、可换镜头及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镜头可换式相机系统、相机、可换镜头及其兼容性判定方法。
背景技术
在镜头可换式相机系统中,以各种方式组合使用相机及可换镜头。其结果,有时组合使用新型相机及旧型可换镜头。
有时在新型相机中搭载有新的功能,在该情况下,有时在旧型可换镜头中无法使用该功能。相同地,有时在旧型相机中无法使用搭载于新型可换镜头的功能。
因此,在镜头可换式相机系统中,启动时判定在相机及可换镜头这两者中有无兼容性。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相机系统中,设为启动时在相机与可换镜头之间收发规定的信息而判定有无兼容性的结构。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44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相机系统,在相机与可换镜头之间收发规定的信息而判定兼容性的结构中,需要在相机与可换镜头之间建立通信或彼此收发信息,从而存在判定花费时间这一缺点。并且,其结果,存在启动时花费时间这一缺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且迅速地判定相机与可换镜头之间的兼容性的相机系统、相机、可换镜头及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机构如下。
(1)一种相机系统,其具备相机及装卸自如地装配于相机的可换镜头,该相机系统中,相机具备:相机侧通信端子;相机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将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或第2极性,并且当相机与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及相机侧判定部,检测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当检测到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可换镜头与特定功能对应,可换镜头具备:镜头侧通信端子,装配于相机时与相机侧通信端子连接;镜头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将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或第2极性,并且当可换镜头与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及镜头侧判定部,检测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当检测到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相机与特定功能对应,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仅在彼此连接的状态下两者均设定为第1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1极性,当其中至少一个设定为第2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2极性。
根据本方式,根据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判定兼容性。在此,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进行如下动作,即,在彼此连接的状态下,仅在两者均设定为第1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1极性,当其中至少一个设定为第2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2极性。作为所谓逻辑积而发挥功能。这种功能例如通过将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由能够开路漏极输出的端子来构成而能够实现。关于相机,当本身与特定功能对应时,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可换镜头也相同,当本身与特定功能对应时,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在该情况下,仅在相机及可换镜头这两者与特定功能对应时,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成为第1极性。除此以外成为第2极性。因此,只要判定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的状态,则能够判定兼容性。即,当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能够判定为有兼容性,当为第2极性时,能够判定为无兼容性。另外,无兼容性的情况是指相机及可换镜头中的至少一个不与特定功能对应的情况。如此,根据本方式,能够根据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判定兼容性,因此能够简单且迅速地判定相机与可换镜头之间的兼容性。
(2)在上述(1)的相机系统中,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分别为相机及可换镜头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中的1个,相机还具备在进行基于相机侧判定部的判定之后进行与可换镜头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的通信设定的相机侧通信设定部,可换镜头还具备在进行基于镜头侧判定部的判定之后进行与相机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的通信设定的镜头侧通信设定部。
根据本方式,将相机及可换镜头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中的1个用作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来判定兼容性。由此,无需另行设置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从而能够简化结构。用作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的端子在进行兼容性判定之后使用于本来的用途即通信。
(3)上述(1)或(2)的相机系统还包含:附件,装卸自如地装配于相机及可换镜头之间,特定功能为装配有附件时与所装配的附件进行通信的功能。
根据本方式,在相机系统中包含附件。关于相机及可换镜头,有无与所装配的附件进行通信的功能被判定为有无向特定功能的对应。由此,当装配有附件时,能够简单且迅速地判定相机及可换镜头能否与附件进行通信。
(4)在上述(3)的相机系统中,相机还具备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可换镜头还具备装配于相机时与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连接的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附件具备装配于相机时与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连接的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及装配有可换镜头时与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连接的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当可换镜头直接装配于相机时,相机及可换镜头经由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及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当装配有附件时且相机及可换镜头这两者与特定功能对应时,相机及附件经由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及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可换镜头及附件经由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及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
根据本方式,在相机中具备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在可换镜头中具备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若将可换镜头装配于相机,则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及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彼此连接。当可换镜头直接装配于相机时,相机及可换镜头经由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及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并且,在附件中具备装配于相机时与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连接的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及装配有可换镜头时与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连接的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即使在装配有附件的情况下,当相机及可换镜头这两者与特定功能对应时,即两者和与附件进行通信的功能对应时,相机及附件经由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及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并且,可换镜头及附件经由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及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
(5)在上述(4)的相机系统中,当装配有附件时且相机及可换镜头这两者与特定功能对应时,相机经由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及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与附件进行通信,并从附件获取附件的信息。
根据本方式,当装配有附件时且相机及可换镜头这两者与特定功能对应时,即两者和与附件进行通信的功能对应时,相机经由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及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与附件进行通信,并从附件获取附件的信息。由此,在相机侧能够获取附件的信息。
(6)在上述(5)的相机系统中,当装配有附件时且相机及可换镜头这两者与特定功能对应时,可换镜头经由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及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与附件进行通信,并将可换镜头的信息发送至附件,附件经由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及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与相机进行通信,并对从可换镜头接收的可换镜头的信息附加附件的信息并发送至相机。
根据本方式,当装配有附件时且相机及可换镜头这两者与特定功能对应时,即两者和与附件进行通信的功能对应时,可换镜头经由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及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与附件进行通信,并将可换镜头的信息发送至附件。并且,附件经由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及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与相机进行通信,并对从可换镜头接收的可换镜头的信息附加附件的信息并发送至相机。由此,在相机侧能够一次性获取可换镜头及附件的信息。
(7)在上述(5)或(6)的相机系统中,相机在获取附件的信息之后,经由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及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与可换镜头进行通信,并从可换镜头获取可换镜头的状态信息。
根据本方式,在获取附件的信息之后,相机经由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及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与可换镜头进行通信,并从可换镜头获取可换镜头的状态信息。由此,在获取附件信息之后也能够有效活用扩展通信端子。
(8)在上述(4)至(7)中的任一个相机系统中,可换镜头还具备将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的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附件还具备将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的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相机还具备检测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的极性而检测附件的装配的附件检测部,关于附件检测部,当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装配有附件,当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的极性为第2极性时,判定为没有装配附件,以检测附件的装配。
根据本方式,还具备将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的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及将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的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相机检测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的极性来检测附件的装配。具体而言,当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装配有附件,当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的极性为第2极性时,判定为没有装配附件,以检测附件的装配。由此,能够简单且迅速地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
(9)一种相机,其装卸自如地装配可换镜头,该相机具备:相机侧通信端子,装配有可换镜头时与设置于可换镜头的镜头侧通信端子连接;相机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将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或第2极性,并且当相机与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及相机侧判定部,检测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当检测到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可换镜头与特定功能对应,关于可换镜头,当与特定功能对应时,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在彼此连接的状态下,仅在两者均设定为第1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1极性,当其中至少一个设定为第2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2极性。
根据本方式,根据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能够判定兼容性,因此能够简单且迅速地判定与可换镜头之间的兼容性。
(10)在上述(9)的相机中,相机侧通信端子为相机与可换镜头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中的1个,相机还具备:相机侧通信设定部,在进行基于相机侧判定部的判定之后,进行与可换镜头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的通信设定。
根据本方式,将相机与可换镜头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中的1个用作相机侧通信端子来判定兼容性。由此,无需另行设置相机侧通信端子,从而能够简化结构。用作相机侧通信端子的端子在进行兼容性判定之后使用于本来的用途即通信。
(11)一种可换镜头,其装卸自如地装配于相机,该可换镜头具备:镜头侧通信端子,装配于相机时与设置于相机的相机侧通信端子连接;镜头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将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或第2极性,并且当可换镜头与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及镜头侧判定部,检测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当检测到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相机与特定功能对应,关于相机,当与特定功能对应时,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在彼此连接的状态下,仅在两者均设定为第1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1极性,当其中至少一个设定为第2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2极性。
根据本方式,根据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能够判定兼容性,因此能够简单且迅速地判定与相机之间的兼容性。
(12)在上述(11)的可换镜头中,镜头侧通信端子为可换镜头与相机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中的1个,可换镜头还具备:镜头侧通信设定部,在进行基于镜头侧判定部的判定之后,进行与相机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的通信设定。
根据本方式,将可换镜头与相机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中的1个用作镜头侧通信端子来判定兼容性。由此,无需另行设置镜头侧通信端子,从而简化结构。用作镜头侧通信端子的端子在进行兼容性判定之后使用于本来的用途即通信。
(13)一种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相机系统具备相机及装卸自如地装配于相机的可换镜头,该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具备:将可换镜头装配于相机的步骤;将设置于相机的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或第2极性,并且当相机与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的步骤;将设置于可换镜头的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或第2极性,并且当可换镜头与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的步骤;根据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判定装配于相机的可换镜头是否与特定功能对应,并且当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可换镜头与特定功能对应的步骤;及根据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判定装配有可换镜头的相机是否与特定功能对应,并且当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相机与特定功能对应的步骤,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在彼此连接的状态下,仅在两者均设定为第1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1极性,当其中至少一个设定为第2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2极性。
根据本方式,当相机与特定功能对应时,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并且,当可换镜头与特定功能对应时,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在此,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在彼此连接的状态下,仅在两者均设定为第1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1极性,当其中至少一个设定为第2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2极性。因此,只要判定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极性的状态,则能够判定兼容性。具体而言,在相机侧,仅在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可换镜头与特定功能对应。并且,在可换镜头侧,仅在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相机与特定功能对应。如此,根据本方式,能够根据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判定兼容性,因此能够简单且迅速地判定相机与可换镜头之间的兼容性。
(14)在上述(13)的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中,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为相机及可换镜头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中的1个,该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还包括:在判定装配于相机的可换镜头是否与特定功能对应的步骤及判定装配有可换镜头的相机是否与特定功能对应的步骤之后进行相机及可换镜头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的通信设定的步骤。
根据本方式,将相机及可换镜头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中的1个用作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来判定兼容性。由此,无需另行设置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从而能够简化结构。用作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的端子在进行兼容性判定之后使用于本来的用途即通信。
(15)在上述(13)或(14)的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中,相机系统还包含装卸自如地装配于相机及可换镜头之间的附件,特定功能为在相机与可换镜头之间装配有附件时,在与所装配的附件之间进行通信的功能。
根据本方式,在相机系统中包含附件。关于相机及可换镜头,有无与所装配的附件进行通信的功能判定为有无向特定功能的对应。由此,当装配有附件时,能够简单且迅速地判定相机及可换镜头能否与附件进行通信。
(16)在上述(15)的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中,当装配有附件时且相机及可换镜头这两者与特定功能对应时,相机及附件经由设置于相机的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及设置于附件的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的步骤;及可换镜头及附件经由设置于可换镜头的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及设置于附件的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的步骤。
根据本方式,当装配有附件时且相机及可换镜头这两者与特定功能对应时,即两者和与附件进行通信的功能对应时,相机及附件经由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及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并且,可换镜头及附件经由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及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
(17)在上述(16)的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中,在可换镜头及附件进行通信的步骤中,将可换镜头的信息发送至附件,在相机及附件进行通信的步骤中,对从可换镜头接收的可换镜头的信息附加附件的信息并发送至相机。
根据本方式,在可换镜头及附件进行通信的步骤中,可换镜头的信息被发送至附件。附件对从可换镜头接收的可换镜头的信息附加本身的信息并发送至相机。由此,在相机侧,能够一次性获取可换镜头及附件的信息。
(18)在上述(17)的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还包括:在获取附件的信息及可换镜头的信息之后,相机及可换镜头经由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及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且相机获取可换镜头的状态信息的步骤。
根据本方式,在获取附件的信息及可换镜头的信息之后,相机经由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及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与可换镜头进行通信,并从可换镜头获取可换镜头的状态信息。由此,在获取附件及可换镜头的信息之后,也能够有效活用扩展通信端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简单且迅速地判定相机与可换镜头之间的兼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镜头可换式相机系统的一例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相机侧卡口的主视图。
图3是镜头侧卡口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相机的主要电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电源部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相机微型计算机实现的功能的一例的框图。
图7是表示可换镜头的主要电结构的框图。
图8是表示镜头微型计算机实现的功能的一例的框图。
图9是表示相机与可换镜头的电连接的图。
图10是相机及可换镜头所具备的与兼容性判定相关的功能的框图。
图11是表示和向特定功能的对应状况相应的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的输出设定与被检测的极性之间的关系的表格。
图12是镜头可换式相机系统的第2实施方式的系统结构图。
图13是表示附件的电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附件微型计算机实现的功能的一例的框图。
图15是表示在相机与可换镜头之间装配有附件时的彼此的电连接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相机系统的结构]
镜头可换式相机系统构成为具备至少一个相机及至少一个可换镜头。
图1是表示镜头可换式相机系统的一例的系统结构图。
图1所示的相机系统1构成为具备多个相机10及多个可换镜头100。
多个相机10分别由数码相机构成。各相机10的规格或功能不同。例如,图像传感器的有效像素数量、可设定的摄影灵敏度、可设定的测光方式、可设定的曝光控制方式、快门形式、可设定的快门速度、连拍张数、可设定的聚焦模式及可设定的白平衡等不同。各相机10分别具备通用的相机侧卡口14。因此,在各相机10中能够装配相同的可换镜头100。
多个可换镜头100分别由规格不同的镜头构成。例如焦距及有无手抖校正功能等不同。各可换镜头100分别具备通用的镜头侧卡口104。镜头侧卡口104具有与相机侧卡口14对应的结构。因此,各可换镜头100均能够装配于相机10中。
《相机侧卡口》
图2是相机侧卡口的主视图。
各相机10在其相机主体12的正面部分具备相机侧卡口14。相机侧卡口14为可换镜头100的装配部。相机侧卡口14由公知的bayonet式卡口构成。另外,在图2中,以箭头R表示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为在相机10装配可换镜头100时的可换镜头100的旋转方向。
在相机侧卡口14具备由多个端子CC1~CC12构成的相机侧端子组CCG。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多个端子CC1~CC12在以摄影光轴为中心的一个圆的圆周上隔着一定的间隔配置。关于各端子CC1~CC12所具有的功能进行后述。
《镜头侧卡口》
图3是镜头侧卡口的主视图。
可换镜头100在其镜头镜筒102的基端部具备镜头侧卡口104。镜头侧卡口104由与设置于相机10的相机侧卡口14对应的bayonet式卡口构成。另外,在图3中,以箭头R表示的方向(逆时针方向)为在相机10装配可换镜头100时的可换镜头100的旋转方向(与在相机侧卡口14装配镜头侧卡口104时的镜头侧卡口104的旋转方向含义相同)。
在镜头侧卡口104具备由多个端子LC1~LC12构成的镜头侧端子组LCG。镜头侧端子组LCG与相机侧端子组CCG对应地设置。因此,由与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端子相同的数量的端子构成,且各端子LC1~LC12以与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端子CC1~CC12相同的间隔配置。
若将可换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各端子LC1~LC1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所对应的端子CC1~CC12连接。即,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端子LC1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端子CC1连接,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2端子LC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2端子CC2连接,……,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2端子LC1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2端子CC12连接。
关于构成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各端子LC1~LC12的功能进行后述。
《相机的电结构》
在此,对各相机10共同具备的主要电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相机的主要电结构的框图。
如图4所示,相机10具备图像传感器16、快门18、图像传感器驱动部20、快门驱动部22、模拟信号处理部24、显示部26、图像数据存储部28、相机操作部30、电源部32及相机微型计算机34。
<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16将经由可换镜头成像的被摄体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在图像传感器16中使用CCD图像传感器(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CMOS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 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公知的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驱动部>
图像传感器驱动部20由图像传感器16的驱动电路构成。图像传感器驱动部20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驱动图像传感器16。
<快门>
快门18为调整向图像传感器16的曝光时间的光路开闭装置。快门18例如由方形焦平面快门构成,且配置于图像传感器16的正前方。
<快门驱动部>
快门驱动部22由设置于快门18的充电马达及驱动电磁铁等的驱动电路构成。快门驱动部22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驱动充电马达及电磁铁等。
<模拟信号处理部>
模拟信号处理部24读入从图像传感器16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并实施规定的信号处理(例如,相关双采样处理、放大处理等)之后,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并输出。
<显示部>
显示部26由显示器及其驱动电路构成。显示器例如由LCD(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构成,且设置于相机主体的背面。
<图像数据存储部>
图像数据存储部28为所拍摄的图像数据的存储部。图像数据存储部28具备存储卡及装配该存储卡的插槽。对存储卡的图像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由相机微型计算机34控制。
<相机操作部>
相机操作部30为相机10的操作部,且由各种操作按钮类及检测该操作按钮类的操作并向相机微型计算机34输出操作信号的电路构成。在设置于相机10的操作按钮类中包含电源按钮及释放按钮等。
<电源部>
电源部32在基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控制下生成并供给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的动作所需的电源。
图5是表示电源部的电结构的框图。
如图5所示,电源部32具备电池40、电源供给部42及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
电池40为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的电源。电池40装卸自如地装填于设置于相机主体的未图示的电池室。
电源供给部42在基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控制下从电池40生成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的动作所需的各种电源并向各部进行供给。电源供给部42例如由DC-DC变频器(DC:Direct Current/直流)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10中,作为供给至可换镜头100的电源,分别生成电压不同的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10中,生成电压为+5V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电压为+6.5V的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及电压为+10V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
如后述,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供给至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2端子CC2。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供给至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3端子CC3。最高电压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供给至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4端子CC4。
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独立地开闭由电源供给部42供给的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的供给。由此,能够独立地开闭从电源供给部42供给至相机侧端子组CCG的多个端子CC2、CC3、CC4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的供给。
<相机微型计算机>
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为集中控制相机10的动作的相机10的控制部。相机微型计算机34具备CPU(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OM(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及RAM(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并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提供各种功能。在ROM中除了CPU执行的各种程序以外,还存储有控制所需的各种数据等。
图6是表示相机微型计算机实现的功能的一例的框图。
如图6所示,相机微型计算机34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作为数字信号处理部50、显示控制部52、记录控制部54、电源控制部56、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控制部58、镜头装配检测部60及相机通信部62等而发挥功能。
数字信号处理部50读入从模拟信号处理部24输出的数字图像信号,并实施规定的信号处理而生成图像数据。
显示控制部52对设置于显示部26的显示器显示规定的信息。例如,当设定成播放模式时,将从存储卡读出的图像显示于显示器。并且,当设定成摄影模式时,实时显示通过图像传感器16捕获的图像。而且,在进行各种设定时,将设定画面显示于显示器。
记录控制部54对装配于图像数据存储部28的插槽的存储卡进行图像数据的读写。
电源控制部56控制电源供给部42而控制向各部的电源的供给。
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控制部58控制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而控制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具体而言,独立地开闭从电源供给部42供给至相机侧端子组CCG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CC2、第3端子CC3及第4端子CC4)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的供给而控制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由此,能够选择性地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
镜头装配检测部60检测可换镜头100的装配。镜头装配检测部60检测设置于相机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64的镜头检测用端口CP0的极性,并判定可换镜头100的装配的有无。
相机通信部62与装配于相机10的可换镜头100进行通信。通信经由相机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64进行。在相机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64具备用于与可换镜头100进行通信的多个通信用端口CP1~CP7。
在此,第1通信用端口CP1为用于从可换镜头100向相机10通知状态的通信用端口。尤其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作为通知可换镜头100的规定功能在动作中的端口使用第1通信用端口CP1。例如,用作通知光圈用马达在动作中的端口。
第2通信用端口CP2为用于从相机10向可换镜头100发送VSYNC信号(VSYNC:Vertical SYNChronizing/行场同步信号)的通信用端口。
第3通信用端口CP3、第4通信用端口CP4及第5通信用端口CP5为用于在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基于三线的同步式串行通信(以下,称为三线制串行通信。)的通信用端口。具体而言,为构成同步式串行通信接口即SPI(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设接口)的通信用端口。
第3通信用端口CP3为用于从作为SPI主端的相机10向作为SPI从端的可换镜头100发送信号的通信用端口(MOSI端口(MOSI:Master Out Slave In/主出从入))。
并且,第4通信用端口CP4为用于从作为SPI主端的相机10向作为SPI从端的可换镜头100发送同步用时钟信号的通信用端口(SCK端口(SCK:Serial ClocK/串行时钟))。
并且,第5通信用端口CP5为用于从作为SPI从端的可换镜头100向作为SPI主端的相机10发送信号的通信用端口(MISO端口(MISO:Master In Slave Out/主入从出))。另外,该第5通信用端口CP5构成为能够开路漏极输出。关于这一点进行后述。
第6通信用端口CP6也是用于在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串行通信的通信用端口,且为用于进行单向的串行通信的通信用端口。更具体而言,为用于进行基于单线的起止同步式串行通信(以下,称为单线制串行通信)的通信用端口,且为构成UART(Universal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的通信用端口。尤其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第6通信用端口CP6作为RXD端口(RXD:Received eXchange Data/接收数据)而发挥功能,且用作用于接收从可换镜头100发送的信号的通信用端口。
第7通信用端口CP7为用于从可换镜头100向相机10通知状态的通信用端口。
相机通信部62使用第3通信用端口CP3、第4通信用端口CP4及第5通信用端口CP5在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时,进行为了建立该通信而所需的设定。即,相机通信部62也作为相机侧通信设定部而发挥功能。
关于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通信及经由了卡口的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电连接在后面详细叙述。
另外,上述为关于作为数码相机的基本结构的说明,各相机还能够具备个别功能。
《可换镜头的电结构》
在此,对各可换镜头100共同具备的主要电结构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可换镜头的主要电结构的框图。该图示出了具备AF机构(AF:AutoFocus/自动聚焦)及光圈的可换镜头的电结构。
如图7所示,可换镜头100具备镜头驱动部110、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及镜头微型计算机114。
<镜头驱动部>
镜头驱动部110根据来自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命令,驱动构成可换镜头100的光学部件。
如上所述,图7所示的可换镜头100具备AF功能及光圈。因此,在本例的可换镜头100中,作为镜头驱动部110具备聚焦驱动部110A及光圈驱动部110C。
聚焦驱动部110A驱动聚焦用光学部件即聚焦透镜106A。聚焦驱动部110A构成为具备用于驱动聚焦透镜的聚焦用马达(例如,超声波马达)及其驱动电路。聚焦驱动部110A根据来自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命令驱动聚焦用马达,以使聚焦透镜106A动作。
光圈驱动部110C驱动光量调整用光学部件即光圈。光圈驱动部110C构成为具备用于驱动光圈106C的光圈用马达及其驱动电路。光圈驱动部110C根据来自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命令驱动光圈用马达,以使光圈106C动作。
如后述,从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多个端子LC2~LC4(电源端子)对镜头驱动部110供给电压不同的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LV1(+5V)、LV2(+6.5V)、LV3(+10V)。对镜头驱动部110的各驱动部供给该多个被供给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中的任一个电源。例如,对聚焦驱动部110A供给最高电压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对光圈驱动部110C供给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
<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
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生成用于使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动作的系统电源。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使用从相机10供给的镜头驱动用电源而生成系统电源。
在此,镜头微型计算机114设为在比构成镜头驱动部110的各驱动部低的电压下工作的结构。例如,设为在+3.3V下工作的结构。
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使用从相机10供给的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3中最低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5V)而生成系统电源(+3.3V),并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此时,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因由电阻引起的电压下降而生成系统电源。由此,能够防止伴随系统电源的生成而产生噪声。
如此,作为因由电阻引起的电压下降而生成系统电源的装置,能够例示LDO稳压器。LDO稳压器为线性稳压器中的一个,利用功率MOSFET及功率晶体管等开关元件的导通电阻并通过消耗输入电力而转换为所期望的输出电压。
<镜头微型计算机>
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为集中控制可换镜头100的动作的可换镜头100的控制部。镜头微型计算机114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控制可换镜头100的动作。
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具备CPU、ROM及RAM,并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提供各种功能。在ROM中除了CPU执行的各种程序以外,还存储有控制所需的各种数据等。
图8是镜头微型计算机实现的功能的一例的框图。
如图8所示,镜头微型计算机114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作为聚焦驱动控制部120、光圈驱动控制部124及镜头通信部126等而发挥功能。
聚焦驱动控制部120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控制聚焦驱动部110A,以使聚焦透镜106A动作。
光圈驱动控制部124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控制光圈驱动部110C,以使光圈106C动作。
镜头通信部126与装配有可换镜头100的相机10进行通信。通信经由镜头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128进行。在镜头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128具备用于与可换镜头100进行通信的多个通信用端口LP1~LP7。该通信用端口LP1~LP7与设置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相机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64的多个通信用端口CP1~CP7对应地设置。
因此,第1通信用端口LP1使用于通知相机10的状态,第2通信用端口LP2使用于接收从相机10发送的VSYNC信号。
并且,第3通信用端口LP3、第4通信用端口LP4及第5通信用端口LP5使用于与相机10之间的三线制串行通信。另外,第5通信用端口LP5构成为能够开路漏极输出。关于这一点进行后述。
并且,第6通信用端口LP6为在与相机10之间进行单线制串行通信的通信用端口,且为构成UART的通信用端口。尤其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第6通信用端口LP6用作TXD端口(TXD:Transmit eXchange Data/数据发送)。即,用作用于向相机10发送信号的通信用端口。
并且,第7通信用端口LP7使用于向相机10通知状态。
关于与相机10之间的通信及经由了卡口的与相机10之间的电连接在后面详细叙述。
镜头通信部126使用第3通信用端口LP3、第4通信用端口LP4及第5通信用端口LP5而在与相机10之间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时,进行为了建立该通信而所需的设定。即,镜头通信部126也作为镜头侧通信设定部而发挥功能。
可换镜头100除了上述基本结构以外,例如还能够具备手抖校正机构等。
《相机与可换镜头的电连接》
图9是表示相机与可换镜头的电连接的图。
如图9所示,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经由设置于相机侧卡口14的相机侧端子组CCG及设置于镜头侧卡口104的镜头侧端子组LCG电连接。
另外,在图9中,以箭头R表示的方向为在相机10装配可换镜头100时的可换镜头100的旋转方向。因此,当在相机10装配可换镜头100时,镜头侧端子组LCG相对于相机侧端子组CCG沿图9中的以箭头R表示的方向移动。
<相机侧端子组>
相机侧端子组CCG由12个端子CC1~CC12构成。各端子CC1~CC12具有相同的形状,且在相同的圆周上以一定的间隔配置。
(A)第1端子CC1
第1端子CC1为用于检测可换镜头100的装配的镜头检测端子。第1端子CC1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镜头检测用端口CP0连接。并且,第1端子CC1经由上拉电阻CR1与电源供给部42(参考图5)连接,并上拉至规定的电位(例如,+3.3V)。
(B)第2端子CC2~第4端子CC4
第2端子CC2、第3端子CC3及第4端子CC4为用于对可换镜头100供给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的多个电源端子。
在此,第2端子CC2为用于对可换镜头供给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的第1电源端子。第2端子CC2经由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与电源供给部42连接(参考图5)。对第2端子CC2从电源供给部42供给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开闭向第2端子CC2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的供给。
并且,第3端子CC3为用于对可换镜头供给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的第2电源端子。第3端子CC3经由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与电源供给部42连接(参考图5)。对第3端子CC3从电源供给部42供给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开闭向第3端子CC3的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的供给。
并且,第4端子CC4为用于对可换镜头供给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的第3电源端子。第4端子CC4经由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与电源供给部42连接(参考图5)。对第4端子CC4从电源供给部42供给最高电压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开闭向第4端子CC4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的供给。
(C)第5端子CC5及第6端子CC6
第5端子CC5及第6端子CC6分别为接地端子,且均接地。
(D)第7端子CC7~第12端子CC12
第7端子CC7~第12端子CC12为用于在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端子。
在此,第7端子CC7为用于从可换镜头100向相机10通知状态的通信端子。第7端子CC7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1通信用端口CP1连接。如上所述,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1通信用端口CP1为了通知可换镜头100的规定功能在动作中而使用。
第8端子CC8为用于从相机10向可换镜头100发送VSYNC信号的通信端子。第8端子CC8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2通信用端口CP2连接。
第9端子CC9、第10端子CC10及第11端子CC11分别为用于在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的通信端子。第9端子CC9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3通信用端口CP3(MOSI端口)连接。第10端子CC10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4通信用端口CP4(SCK端口)连接。第11端子CC11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MISO端口)连接。
在此,如上所述,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由能够开路漏极输出的端口构成。因此,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MISO端口)连接的第11端子CC11构成为能够开路漏极输出的端子。第11端子CC11为相机侧通信端子的一例,并根据该第11端子CC11的极性,判定装配于相机10的可换镜头100是否与特定功能对应。关于这一点在后面详细叙述。
并且,第9端子CC9、第10端子CC10及第11端子CC11为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的一例。
第12端子CC12为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的一例。第12端子CC12为用于在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单线制串行通信的端子,且第12端子CC12为用于从可换镜头100向相机10通知状态的端子。第12端子CC12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6通信用端口CP6及第7通信用端口CP7连接。
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多个端子CC1~CC12相对于在相机10装配可换镜头100时的可换镜头100的旋转方向R以第1端子CC1、第2端子CC2、……、第11端子CC11、第12端子CC12的顺序配置。因此,相机侧端子组CCG以镜头检测端子(第1端子CC1)、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CC2~第4端子CC4)、多个接地端子(第5端子CC5及第6端子CC6)、多个通信端子(第7端子CC7~第12端子CC12)的顺序配置。
<镜头侧端子组>
镜头侧端子组LCG与相机侧端子组CCG对应。因此,由与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端子相同的数量的端子构成,且各端子LC1~LC12以与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端子CC1~CC12相同的间隔配置。
(A)第1端子LC1
第1端子LC1为与相机侧的镜头检测端子(第1端子CC1)对应的镜头检测端子。因此,若将可换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第1端子LC1与相机侧的第1端子CC1连接。第1端子LC1经由下拉电阻LR1接地,而下拉至接地电位。
(B)第2端子LC2、第3端子LC3及第4端子LC4
第2端子LC2、第3端子LC3及第4端子LC4为与相机侧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CC2、第3端子CC3及第4端子CC4)对应的多个电源端子。因此,若将可换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第2端子LC2与相机侧的第2端子CC2连接,第3端子LC3与相机侧的第3端子CC3连接。并且,第4端子LC4与相机侧的第4端子CC4连接。
如上所述,相机侧的第2端子CC2为用于供给电压最低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5V)的第1电源端子。因此,若将可换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对第2端子LC2供给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
在可换镜头内在该第2端子LC2连接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使用从第2端子LC2供给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5V)而生成系统电源(+3.3V),并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
并且,相机侧的第3端子CC3为用于供给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6.5V)的第2电源端子。因此,若将可换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对第3端子LC3供给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
并且,相机侧的第4端子CC4为用于供给最高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3(+10V)的第3电源端子。因此,若将可换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对相机侧的第4端子CC4供给最高电压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
(C)第5端子LC5及第6端子LC6
第5端子LC5及第6端子LC6分别为与相机侧的两个接地端子(第5端子CC5及第6端子CC6)对应的两个接地端子。因此,若将可换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第5端子LC5与相机侧的第5端子CC5连接,第6端子LC6与相机侧的第6端子CC6连接。
(D)第7端子LC7~第12端子LC12
第7端子LC7~第12端子LC12为与相机侧的多个通信端子(第7端子CC7~第12端子CC12)对应的多个通信端子。因此,若将可换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第7端子LC7与相机侧的第7端子CC7连接,第8端子LC8与相机侧的第8端子CC8连接。并且,第9端子LC9与相机侧的第9端子CC9连接,第10端子LC10与相机侧的第10端子CC10连接。而且,第11端子LC11与相机侧的第11端子CC11连接,第12端子LC12与相机侧的第12端子CC12连接。
如上所述,相机侧的第7端子CC7为用于从可换镜头100向相机10通知状态的通信端子。因此,第7端子LC7也用作用于从可换镜头100向相机10通知状态的通信端子。第7端子LC7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1通信用端口LP1连接。
并且,相机侧的第8端子CC8为用于从相机10向可换镜头100发送VSYNC信号的通信端子。因此,第8端子LC8用作用于接收从相机侧发送的VSYNC信号的通信端子。第8端子LC8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2通信用端口LP2连接。
并且,相机侧的第9端子CC9、第10端子CC10及第11端子CC11分别为用于在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的通信端子。因此,第9端子LC9、第10端子LC10及第11端子LC11也用作用于在与相机10之间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的通信端子。第9端子LC9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3通信用端口LP3连接。第10端子LC10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4通信用端口LP4连接。第11端子LC11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连接。
在此,如上所述,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由能够开路漏极输出的端口构成。因此,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MISO端口)连接的第11端子LC11构成为能够开路漏极输出的端子。第11端子LC11为镜头侧通信端子的一例,并根据该第11端子LC11的极性,判定装配处的相机10是否与特定功能对应。关于这一点在后面详细叙述。
并且,第9端子LC9、第10端子LC10及第11端子LC11为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的一例。
并且,相机侧的第12端子CC12为用于在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单线制串行通信的端子,且为用于从可换镜头100向相机10通知状态的端子。因此,第12端子LC12也作为用于在与相机10之间进行单线制串行通信的端子及用于向相机10通知状态的端子而发挥功能。第12端子LC12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6通信用端口LP6及第7通信用端口LP7连接。第12端子LC12为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的一例。
另外,如图9所示,在构成通信端子的多个端子(第7端子LC7~第12端子LC12)中,第7端子LC7、第8端子LC8及第12端子LC12分别经由上拉电阻LR7、LR8、LR12与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连接,且上拉至从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供给的系统电源的电位(例如,+3.3V)。
并且,在构成通信端子的多个端子(第7端子LC7~第12端子LC12)中,第9端子LC9经由下拉电阻LR9接地,且下拉至接地电位。
构成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多个端子LC1~LC12也以与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多个端子CC1~CC12相同的排列配置。即,相对于在相机10装配可换镜头100时的可换镜头100的旋转方向R以第1端子LC1、第2端子LC2、……、第11端子LC11、第12端子LC12的顺序配置。因此,镜头侧端子组LCG也以镜头检测端子(第1端子LC1)、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LC2~第4端子LC4)、多个接地端子(第5端子LC5及第6端子LC6)、多个通信端子(第7端子LC7~第12端子LC12)的顺序配置。
《与兼容性判定相关的功能》
图10是相机及可换镜头所具备的与兼容性判定相关的功能的框图。
<设置于相机侧的兼容性判定功能>
如上所述,相机10的第11端子CC11作为相机侧通信端子而发挥功能,并根据该第11端子CC11的极性,判定装配于相机10的可换镜头100是否与特定功能对应。
另外,预先设定设为判定对象的功能。作为一例,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使用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第12端子CC12)及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第12端子LC12)而从可换镜头100向相机10发送镜头信息的功能被设为判定对象。当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与该功能对应时,使用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第12端子CC12)及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第12端子LC12)而从可换镜头100向相机10通过单线制串行通信发送镜头信息。相机10接收所发送的镜头信息,并获取所装配的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信息。关于这一点在后面详细叙述。
第11端子CC11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MISO端口)连接。如上所述,该第5通信用端口CP5为能够开路漏极输出的端口。
相机微型计算机34具有将该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即高电平或第2极性即低电平的功能。该功能由相机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70提供。相机微型计算机34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作为相机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70而发挥功能。当相机10与特定功能对应时,相机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70将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即高电平。另一方面,当相机10不与特定功能对应时,将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即低电平。
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由此第11端子CC11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并且,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由此第11端子CC11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并且,相机微型计算机34具有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并根据检测到的极性判定装配于相机10的可换镜头100是否与特定功能对应的功能。该功能由相机侧判定部72提供。相机微型计算机34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作为相机侧判定部72而发挥功能。相机侧判定部72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且仅在检测到的极性为高电平(第1极性)时,判定为装配于相机10的可换镜头100与特定功能对应。
另外,第11端子CC11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由此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并且,第11端子CC11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由此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设置于可换镜头侧的兼容性判定功能>
如上所述,可换镜头100的第11端子LC11作为镜头侧通信端子而发挥功能,并根据该第11端子LC11的极性,判定装配处的相机10是否与特定功能对应。
第11端子LC11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MISO端口)连接。如上所述,该第5通信用端口LP5为能够开路漏极输出的端口。
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具有将该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即高电平或第2极性即低电平的功能。该功能由镜头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130提供。镜头微型计算机114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作为镜头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130而发挥功能。当可换镜头100与特定功能对应时,镜头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130将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即高电平。另一方面,当可换镜头100不与特定功能对应时,将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即低电平。
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由此第11端子LC11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并且,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由此第11端子LC11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并且,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具有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并根据检测到的极性判定装配处的相机10是否与特定功能对应的功能。该功能由镜头侧判定部132提供。镜头微型计算机114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作为镜头侧判定部132而发挥功能。镜头侧判定部132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且仅在检测到的极性为高电平(第1极性)时,判定为装配处的相机10与特定功能对应。
另外,第11端子LC11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由此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并且,第11端子LC11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由此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
若将可换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相机侧通信端子即相机侧的第11端子CC11与镜头侧通信端子即可换镜头侧的第11端子LC11连接。其结果,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连接。
在此,如上所述,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及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能够开路漏极输出,若分别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或低电平(第2极性),则极性以如下方式设定。即,仅在两者均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时,两者均成为高电平(第1极性),若其中至少一个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则两者均成为低电平(第2极性)。因此,只要检测输出设定后的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及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则能够判定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是否与特定功能对应,即是否具有兼容性。
相机侧判定部72检测输出设定后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第11端子CC11的极性),且仅在检测到的极性为高电平(第1极性)时,判定为所装配的可换镜头100与特定功能对应。即判定为具有兼容性的可换镜头100。
相同地,镜头侧判定部132检测输出设定后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第11端子LC11的极性),且仅在检测到的极性为高电平(第1极性)时,判定为装配处的相机10与特定功能对应。即判定为具有兼容性的相机10。
图11是表示和向特定功能的对应状况相应的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的输出设定与被检测的极性之间的关系的表格。
如图11所示,当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与特定功能对应时,该相机侧通信端子(第11端子CC11)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第11端子LC11)的输出设定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另一方面,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该相机侧通信端子(第11端子CC11)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第11端子LC11)的输出设定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并且,输出设定后的相机侧通信端子(第11端子CC11)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第11端子LC11)仅在两者均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时,两者均成为高电平(第1极性),当其中至少一个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时,两者均成为低电平(第2极性)。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只要检测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则能够在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彼此中判定兼容性的有无。
[相机系统的作用]
《可换镜头的装配》
通过将设置于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卡口104装配于设置于相机10的相机侧卡口14,可换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此时,相对于相机10旋转可换镜头100来进行装配。
通过将可换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设置于镜头侧卡口104的镜头侧端子组LCG与设置于相机侧卡口14的相机侧端子组CCG连接。
在将可换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时,镜头侧端子组LCG沿旋转方向以镜头检测端子(第1端子LC1)、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LC2~第4端子LC4)、多个接地端子(第5端子LC5及第6端子LC6)、多个通信端子(第7端子LC7~第12端子LC12)的顺序配置,因此能够使电源端子(第2端子LC2~第4端子LC4)与更多的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端子接触。由此,能够提高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LC2~第4端子LC4)的自清洁效果。其结果,能够减少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LC2~第4端子LC4)的接触电阻,从而能够有效地供给电源。
《可换镜头的装配的检测》
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端子(镜头检测端子)CC1的极性,检测可换镜头100的装配的有无。
当没有装配可换镜头100时,相机侧的第1端子CC1被上拉电阻CR1上拉,其结果,成为高电平(高电位)。
另一方面,若可换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如图9所示,在相机侧的第1端子CC1连接可换镜头侧的第1端子(镜头检测端子)LC1。可换镜头侧的第1端子LC1接地,因此若可换镜头侧的第1端子LC1与相机侧的第1端子CC1连接,则相机侧的第1端子CC1成为低电平(低电位)。
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与相机侧的第1端子CC1连接的镜头检测用端口CP0的极性(高电平或低电平),检测可换镜头100的装配的有无。即,当镜头检测用端口CP0的电位为高电平时,判定为没有装配可换镜头100,当镜头检测用端口CP0的电位为低电平时,判别为装配有可换镜头100,以检测可换镜头100的装配的有无。
另外,镜头检测端子即第1端子CC1配置于将可换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时的可换镜头100的旋转方向R的前头。由此,当装卸可换镜头100时,能够防止除了可换镜头侧的第1端子LC1以外的端子与相机侧的第1端子CC1接触。由此,能够防止误检测。
《镜头微型计算机的启动》
若检测到可换镜头100的装配,则相机微型计算机34使电源供给部42开始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即,以向相机侧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CC2、第3端子CC3及第4端子CC4)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的方式,控制电源供给部42及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由此,分别向相机侧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CC2、第3端子CC3及第4端子CC4)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
并且,若向相机侧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CC2、第3端子CC3及第4端子CC4)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则经由与该相机侧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CC2、第3端子CC3及第4端子CC4)连接的可换镜头侧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LC2、第3端子LC3及第4端子LC4)向可换镜头100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
若向可换镜头100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则使用其中一个而生成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系统电源。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系统电源由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生成。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使用从相机侧供给的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中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5V)而生成系统电源(+3.3V),并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
通过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启动。
《对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的检测》
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特定端子的极性,检测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在此的特定端子是指在可换镜头侧与连接有上拉电阻的端子连接的端子。
在可换镜头侧,连接有上拉电阻LR7、LR8、LR12的端子为第7端子LC7、第8端子LC8及第12端子LC12。而且,与这些端子连接的相机侧的端子为第7端子CC7、第8端子CC8及第12端子CC12。
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判别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7端子CC7连接的第1通信用端口CP1、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8端子CC8连接的第2通信用端口CP2及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2端子CC12连接的第6通信用端口CP6的极性(高电平或低电平),而检测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具体而言,若检测到第1通信用端口CP1、第2通信用端口CP2及第6通信用端口CP6的极性为高电平,则判定为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由此,即使在可换镜头侧生成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系统电源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相机侧适宜地检测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尤其,如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通过判别多个端子的极性,能够更准确地进行检测。
另外,若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且镜头微型计算机114正常地启动,则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将第1通信用端口LP1的极性切换为低电平。其结果,可换镜头侧的第7端子LC7及相机侧的第7端子CC7的极性从高电平切换为低电平。相机微型计算机34检测第7端子CC7切换为低电平,而检测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已启动。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通过将第1通信用端口LP1的极性切换为低电平,向相机微型计算机34通知正常启动的情况。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在自启动经过一定时间后,将第1通信用端口LP1的极性切换为低电平。
《可换镜头是否为正品的判别》
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特定端子的极性,判别所装配的可换镜头100是否为正规的可换镜头。在此的特定端子是指在可换镜头侧与连接有上拉电阻LR7、LR8、LR12的端子连接的端子及连接有下拉电阻LR9的端子。
在可换镜头侧,连接有上拉电阻LR7、LR8、LR12的端子为第7端子LC7、第8端子LC8及第12端子LC12。而且,与这些端子连接的相机侧的端子为第7端子CC7、第8端子CC8及第12端子CC12。
并且,在可换镜头侧,连接有下拉电阻LR9的端子为第9端子LC9。而且,与该端子连接的相机侧的端子为第9端子CC9。
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判别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7端子CC7连接的第1通信用端口CP1、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8端子CC8连接的第2通信用端口CP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9端子CC9连接的第3通信用端口CP3及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2端子CC12连接的第6通信用端口CP6的极性(高电平或低电平),并判别所装配的可换镜头100是否为正规的可换镜头。具体而言,若检测到第1通信用端口CP1、第2通信用端口CP2及第6通信用端口CP6的极性为高电平及第3通信用端口CP3的极性为低电平,则判别为所装配的可换镜头100是正规的可换镜头。
如此,通过在装配可换镜头100时判别特定端子的极性,能够轻松地判别所装配的可换镜头100是否为正规的可换镜头。
《兼容性的判定》
若在相机10装配可换镜头100,则在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中判定兼容性的有无。即,在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中判定对方是否与特定功能对应。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使用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第12端子CC12)及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第12端子LC12)而从可换镜头100向相机10发送镜头信息的功能被设为判定对象的功能,并判定向该功能对应的有无。以下,将设为该判定对象的特定功能称为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判定按如下顺序进行。
<相机侧的极性的设定>
作为相机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70而发挥功能的相机微型计算机34在对可换镜头100开始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的时刻设定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
在此,当相机10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时,相机微型计算机34将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即高电平。另一方面,当相机10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时,相机微型计算机34将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即低电平。
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由此相机侧通信端子即第11端子CC11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并且,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由此第11端子CC11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镜头侧的极性的设定>
作为镜头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130而发挥功能的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在其启动的时刻设定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如上所述,镜头微型计算机114通过正常地供给电源而启动,因此在该启动的时刻设定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更具体而言,即使在启动后,也在将已启动的情况向相机侧通知之前设定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
在此,当可换镜头100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时,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将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即高电平。另一方面,当可换镜头100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时,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将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即低电平。
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由此镜头侧通信端子即第11端子LC11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并且,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由此第11端子LC11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相机侧的兼容性的判定>
作为相机侧判定部72而发挥功能的相机微型计算机34在检测到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已启动的时刻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CP5(第11端子CC11)的极性,并判定兼容性的有无。具体而言,在检测到第1通信用端口CP1切换为低电平的时刻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并判定兼容性的有无。
如上所述,第5通信用端口CP5仅在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中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设定为高电平时成为高电平。而且,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中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设定为高电平的情况是指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的情况。因此,当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为高电平时,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判定为所装配的可换镜头100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另一方面,当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为低电平时,判定为无兼容性。另外,无兼容性的情况是指相机侧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的情况、可换镜头侧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的情况或相机侧及可换镜头侧这两者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的情况。
<在可换镜头侧的兼容性的判定>
作为镜头侧判定部132而发挥功能的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在通知启动的时刻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LP5(第11端子LC11)的极性,并判定兼容性的有无。具体而言,在将第1通信用端口LP1切换为低电平的时刻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并判定兼容性的有无。
与相机侧相同地,可换镜头侧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仅在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中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设定为高电平时成为高电平。如上所述,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中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设定为高电平的情况是指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的情况。因此,当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为高电平时,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判定为装配处的相机10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另一方面,当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为低电平时,判定为无兼容性。另外,无兼容性的情况是指相机侧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的情况、可换镜头侧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的情况或相机侧及可换镜头侧这两者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的情况。
如此,在相机侧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CP5(第11端子CC11),在可换镜头侧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LP5(第11端子LC11)的极性,由此在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中能够判定兼容性的有无。
<判定例>
现在,考虑相机系统1由三个相机及三个可换镜头构成的情况。将三个相机设为第1相机、第2相机及第3相机,将三个可换镜头设为第1可换镜头、第2可换镜头及第3可换镜头。关于相机,设为仅第1相机与特定功能对应,而其他不与特定功能对应。并且,关于可换镜头,设为仅第1可换镜头与特定功能对应,而其他不与特定功能对应。
在该情况下,仅在组合了第1相机与第1可换镜头时,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的极性成为高电平。在其他组合即第1相机与第2可换镜头、第1相机与第3可换镜头、第2相机与第1可换镜头、第2相机与第2可换镜头、第2相机与第3可换镜头、第3相机与第1可换镜头、第3相机与第2可换镜头及第3相机与第3可换镜头之间的组合中,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的极性均成为低电平。
因此,只要在相机及可换镜头这两者中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的极性,则能够判定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中有无兼容性。具体而言,当在相机及可换镜头这两者中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的极性为高电平时,能够判定为相机及可换镜头这两者与特定功能对应。另一方面,当在相机及可换镜头这两者中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的极性为低电平时,能够判定为其中至少一个不与特定功能对应。即判定为无兼容性。
《镜头信息的获取》
当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时,即,当两者有兼容性时,进行镜头信息的获取处理。
镜头信息的获取处理通过从可换镜头100向相机10发送镜头信息且由相机10接收该镜头信息来进行。镜头信息的发送通过单线制串行通信进行,且使用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第12端子CC12)及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第12端子LC12)来进行。
在此,镜头信息是指表示该可换镜头100规格的信息。镜头信息中例如包含镜头机种数据、镜头特性数据及镜头特性校正数据等。镜头机种数据中包含镜头机种名称、焦距、开放F值、制造商名称及产品ID(ID:Identification)等。镜头特性数据中包含亮度阴影数据、颜色阴影数据、失真数据及像差数据等。镜头特性校正数据中包含亮度阴影校正数据、颜色阴影校正数据、失真校正数据及像差校正数据等。镜头信息存储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ROM。
镜头信息的获取处理按如下顺序进行。
在上述兼容性的判定中,若判定为装配处的相机10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则进行用于进行单线制串行通信的通信设定。通信设定按顺序实施,且在进行相机侧的通信设定之后,进行可换镜头侧的通信设定。将相机侧的通信设定先于可换镜头侧的通信设定实施,是为了可换镜头开始进行通信时可靠地结束相机侧的通信设定。
若通信设定结束,则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从第6通信用端口LP6(TXD端口)输出镜头信息。
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6通信用端口LP6输出的镜头信息经由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即第12端子LC12发送至相机侧。
发送至相机侧的镜头信息经由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即第12端子CC12接收并输入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6通信用端口CP6(RXD端口)。由此,在相机侧获取所装配的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信息。
所获取的镜头信息利用于可换镜头100的控制等。
《通信设定》
在进行兼容性有无的判定之后,在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中进行通信设定。具体而言,进行为了在相机1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而所需的各种设定。
通信设定按顺序实施,且在进行可换镜头侧的通信设定之后,进行相机侧的通信设定。更具体而言,若在兼容性有无的判定后经过一定时间(例如,2.5毫秒),则进行可换镜头侧的通信设定,若进一步经过一定时间(例如,2.5毫秒),则进行相机侧的通信设定。由此,能够在相机开始通信之前可靠地结束通信的设定。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相机作为SPI主端而可换镜头作为SPI从端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因此,开始通信的触发器由相机侧所有。如上所述,通过将可换镜头侧的通信设定先于相机侧的通信设定实施,能够在相机开始通信之前可靠地结束可换镜头侧的通信设定。由此,能够实现可靠地通信,且还能够缩短通信开始为止的时间。
若在兼容性有无的判定后经过一定时间,则镜头微型计算机114进行为了在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之间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而所需的各种设定。若进一步经过一定时间,则相机微型计算机34进行为了在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之间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而所需的各种设定。
该通信设定的处理与上述的镜头信息的获取处理并行进行。由此,能够使启动高速化。
《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及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的用途的切换》
在获取镜头信息之后,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第12端子CC12)及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第12端子LC12)使用于其他用途。具体而言,用作用于将可换镜头100的状态从可换镜头100向相机10通知的端子。
若镜头信息的发送结束,则镜头微型计算机114进行为了将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第12端子LC12)用作状态通知用通信端子而所需的设定。相同地,相机微型计算机34进行为了将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第12端子CC12)用作状态通知用通信端子而所需的设定。
由此,即使在发送镜头信息之后,也能够有效活用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及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
另外,相机10或可换镜头100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时也进行相同的处理。即,进行为了用作用于通知可换镜头100的状态的端子而所需的设定。
《可换镜头的驱动》
若建立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之间的通信,则可换镜头100成为待机状态。然后,根据来自相机10的命令能够进行动作。
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利用同步式串行通信用端子,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进行通信,并从相机微型计算机34接收驱动命令。而且,根据所接收的命令,控制镜头驱动部110,以使可换镜头100动作。
此时,镜头驱动部110从相机10接收电源的供给而进行动作。经由多个电源端子(相机侧的第2端子CC2~第4端子CC4及可换镜头侧的第2端子LC2~第4端子LC4)供给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彼此电压不同,且分别供给至所对应的驱动部。例如,在具备聚焦驱动部110A及光圈驱动部110C的可换镜头100中,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5V)供给至光圈驱动部110C。并且,最高电压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10V)供给至聚焦驱动部110A。
如此,通过从相机侧供给与各驱动部对应的电压的电源,无需在可换镜头侧生成电源,从而能够简化可换镜头100的结构。并且,也无需噪声对策,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结构。
而且,通过经由多个电源端子向可换镜头供给电源,能够有效地供给电源。例如,当在可换镜头侧需要较大的电源时,若从一个电源端子进行供给,则端子部分中的损失变大。但是,通过设为经由多个电源端子向可换镜头进行供给的结构,能够减少端子部分中的损失,从而能够有效地供给电源。即,通过设为经由多个电源端子向可换镜头进行供给的结构,能够较大地取端子面积而减少损失,从而能够有效地供给电源。
另一方面,虽然电源端子的数量增加,但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能够减去系统电源用端子,因此也能够抑制端子数量的增加。
《镜头驱动用电源的独立的开闭》
如上所述,对可换镜头100从相机10供给电压不同的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
但是,根据可换镜头100,并不限于一定要使用所有镜头驱动用电源,有时仅使用一部分镜头驱动用电源。例如,当各驱动部在相同的动作电压下进行动作时等,不使用除了该动作电压以外的镜头驱动用电源。
于是,停止供给在可换镜头侧不使用的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由此,能够使实现节省电力化。
需要哪种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按每一可换镜头而不同。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从可换镜头100获取的镜头信息,判别所需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并从电源供给部42仅供给所需的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具体而言,以如下方式进行处理。
首先,根据从可换镜头100获取的镜头信息,判别所装配的可换镜头100所需的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在设置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ROM中存储有判定表,相机微型计算机34参考该判定表,判别所装配的可换镜头100所需的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在判定表中,按构成相机系统1的每个可换镜头(镜头机种名称),建立对应关联地记录有所需的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信息。
接着,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判别结果,控制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并停止在可换镜头侧未使用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例如,当中间电压即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在可换镜头侧未使用时,停止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的供给。由此,仅供给所需的镜头驱动用电源。
另外,因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使用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系统电源的关系上,成为必定使用的镜头驱动用电源。因此,实际上被停止供给的电源成为中间电压即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或最高电压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
如此,通过停止在可换镜头侧未使用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够有效地供给电源,且能够实现节省电力。
另外,在本例中,设为参考设置于相机侧的判定表来判别所需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结构,但也可以包含从可换镜头发送的镜头信息中所需的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
《可换镜头的拆卸》
当从相机10拆卸可换镜头100时,向与安装可换镜头100时相反的方向旋转可换镜头100而从相机10拆卸。此时,可换镜头100的电源端子(第2端子LC2、第3端子LC3及第4端子LC4)相对于可换镜头100的接地端子(第5端子LC5及第6端子LC6)配置于旋转方向的后侧(相对于装配可换镜头100时的旋转方向R在前侧),由此能够安全地拆卸可换镜头100。
即,若通过相对于拆卸可换镜头100时的旋转方向,电源端子相邻配置于接地端子的后侧,而向拆卸可换镜头100的方向进行旋转,则成为在正后方可换镜头100的电源端子与相机10的接地端子接触的结构。即,成为不会与其他端子接触而可换镜头100的电源端子与相机10的接地端子接触的结构。由此,能够适当地处理残留于电源端子及其配线的电荷,从而能够安全地拆卸可换镜头100。
并且,多个电源端子相对于拆卸可换镜头100时的旋转方向以电压递减的顺序(相对于装配可换镜头100时的旋转方向R以电压递增的顺序)配置,由此即便电源端子彼此接触,也能够适当地处理残留于可换镜头侧的电荷。即,若为了拆卸可换镜头100而进行旋转,则可换镜头侧的电源端子必定成为与供给比本身高的电压的电源的相机侧的电源端子或接地端子接触的结构,因此即便在可换镜头侧的电源端子及其配线中残留有电荷,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处理。由此,能够安全地拆卸可换镜头100。
◆◆第2实施方式◆◆
[相机系统的结构]
图12是镜头可换式相机系统的第2实施方式的系统结构图。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还具备装卸自如地装配于相机1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附件200。具备至少一个附件200。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两个附件200。附件200例如由增距镜及伸缩软管等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附件200均由增距镜构成。在该情况下,在附件200中,在其镜筒内具备增距镜。两个附件200中的一个由将焦距放大1.4倍的增距镜构成,另一个由将焦距放大2倍的增距镜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有无与附件200进行通信的功能的对应判定为有无向特定功能的对应。即,在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中存在具备与附件200进行通信的功能的构件,而在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中判定有无向该功能的对应。
《附件的外观结构》
附件200在其附件主体202的基端侧具备附件侧第1卡口204A,在前端侧具备附件侧第2卡口204B。
附件侧第1卡口204A为用于将附件200装配于相机10的卡口。附件侧第1卡口204A具有与设置于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卡口104相同的结构。
附件侧第2卡口204B为用于在附件200装配可换镜头100的卡口。附件侧第2卡口204B具有与设置于相机10的相机侧卡口14相同的结构。
附件200经由附件侧第1卡口204A装配于相机10。在装配有附件200的相机10中,在附件200的附件侧第2卡口204B装配可换镜头100。
《附件的电结构》
图13是表示附件的电结构的图。
<附件侧第1端子组及附件侧第2端子组>
(A)附件侧第1端子组
在附件200的附件侧第1卡口204A具备由多个端子A1C1~A1C12构成的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与相机侧端子组CCG对应地设置。因此,由与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端子相同的数量的端子构成,且各端子A1C1~A1C12以与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端子CC1~CC12相同的间隔配置。
若将附件200装配于相机10,则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各端子A1C1~A1C1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所对应的端子CC1~CC12连接。即,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端子A1C1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端子CC1连接,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2端子A1C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2端子CC2连接,……,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2端子CC12连接。
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端子CC1构成镜头检测端子,因此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端子A1C1也构成镜头检测端子。
并且,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2端子CC2、第3端子CC3及第4端子CC4分别构成电源端子,因此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2端子A1C2、第3端子A1C3及第4端子A1C4也分别构成所对应的电源端子。
另外,第2端子A1C2为供给最低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的端子,第4端子A1C4为供给最高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3的端子。并且,第3端子A1C3为供给中间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2的端子。
并且,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5端子CC5及第6端子CC6分别构成接地端子,因此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5端子A1C5及第6端子A1C6也分别构成所对应的接地端子。
而且,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7端子CC7~第12端子CC12分别构成通信端子,因此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7端子A1C7~第12端子A1C12也分别构成所对应的通信端子。尤其,第12端子A1C12构成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当附件200装配于相机10时,第12端子A1C12与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即相机10的第12端子CC12连接。
(B)附件侧第2端子组
在附件200的附件侧第2卡口204B具备由多个端子A2C1~A2C12构成的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与镜头侧端子组LCG对应地设置。因此,由与构成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端子相同的数量的端子构成,且各端子A2C1~A2C12以与构成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端子CC1~CC12相同的间隔配置。
若将可换镜头100装配于附件200,则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各端子LC1~LC12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所对应的端子A2C1~A2C12连接。即,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端子LC1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端子A2C1连接,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2端子LC2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2端子A2C2连接,……,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2端子LC12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2端子A2C12连接。
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端子LC1构成镜头检测端子,因此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端子A2C1也构成镜头检测端子。
并且,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2端子LC2、第3端子LC3及第4端子LC4分别构成电源端子,因此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2端子A2C2、第3端子A2C3及第4端子A2C4也分别构成所对应的电源端子。
另外,第2端子A2C2为供给最低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的端子,第4端子A2C4为供给最高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3的端子。并且,第3端子A2C3为供给中间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2的端子。
并且,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5端子LC5及第6端子LC6分别构成接地端子,因此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5端子A2C5及第6端子A2C6也分别构成所对应的接地端子。
而且,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7端子LC7~第12端子LC12分别构成通信端子,因此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7端子A2C7~第12端子A2C12也分别构成所对应的通信端子。尤其,第12端子A2C12构成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但装配有可换镜头100时,第12端子A2C12与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即可换镜头100的第12端子LC12连接。
<附件侧第1端子组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之间的关系>
(A)第1端子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镜头检测端子的第1端子A1C1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镜头检测端子的第1端子A2C1在附件内通过第1连接配线AL1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1端子CC1与可换镜头100的第1端子LC1。
(B)第2端子~第4端子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第1电源端子的第2端子A1C2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第1电源端子的第2端子A2C2在附件内通过构成附件侧电源线的第2连接配线AL2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2端子CC2与可换镜头100的第2端子LC2。在该情况下,第2连接配线AL2作为从相机10向可换镜头100供给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的配线而发挥功能。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第2电源端子的第3端子A1C3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第2电源端子的第3端子A2C3在附件内通过构成附件侧电源线的第3连接配线AL3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3端子CC3与可换镜头100的第3端子LC3。在该情况下,第3连接配线AL3作为从相机10向可换镜头100供给中间电压的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的配线而发挥功能。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第3电源端子的第4端子A1C4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第3电源端子的第4端子A2C4在附件内通过构成附件侧电源线的第4连接配线AL4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4端子CC4与可换镜头100的第4端子LC4。在该情况下,第4连接配线AL4作为从相机10向可换镜头100供给最高电压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的配线而发挥功能。
(C)第5端子及第6端子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第2接地端子的第6端子A1C6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第2接地端子的第6端子A2C6在附件内通过构成附件侧接地线的第6连接配线AL6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6端子CC6与可换镜头100的第6端子LC6。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第1接地端子的第5端子A1C5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第1接地端子的第5端子A2C5在附件内分别经由第5连接配线AL5A、AL5B与第6连接配线AL6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5端子CC5与可换镜头100的第5端子LC5。
(D)第7端子~第12端子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7端子A1C7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7端子A2C7在附件内通过构成附件侧通信线的第7连接配线AL7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7端子CC7与可换镜头100的第7端子LC7。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8端子A1C8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8端子A2C8在附件内通过构成附件侧通信线的第8连接配线AL8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8端子CC8与可换镜头100的第8端子LC8。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9端子A1C9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9端子A2C9在附件内通过构成附件侧通信线的第9连接配线AL9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9端子CC9与可换镜头100的第9端子LC9。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10端子A1C10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10端子A2C10在附件内通过构成附件侧通信线的第10连接配线AL10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10端子CC10与可换镜头100的第10端子LC10。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11端子A1C11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11端子A2C11在附件内通过构成附件侧通信线的第11连接配线AL11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11端子CC11与可换镜头100的第11端子CC11。
在此,第9端子、第10端子及第11端子为使用于三线制串行通信的端子,因此第9连接配线AL9、第10连接配线AL10及第11连接配线AL11使用于三线制串行通信。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的第12端子A1C12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的第12端子A2C12在附件内分别经由第12连接配线AL12A、AL12B与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连接。
<附件微型计算机>
附件微型计算机210控制附件200的动作。
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具备CPU、ROM及RAM,并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提供各种功能。在ROM中除了CPU执行的各种程序以外,还存储有控制所需的各种数据等。
图14是附件微型计算机实现的功能的一例的框图。
如图14所示,附件微型计算机210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作为附件通信部212、旁通控制部214等而发挥功能。
附件通信部212与装配有附件200的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进行通信。通信经由附件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216进行。在附件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216具备用于在与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单线制串行通信的第1端口AP1及第2端口AP2。第1端口AP1作为输出数据的TXD端口而发挥功能。第1端口AP1经由第12连接配线AL12A与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连接(参考图13)。第2端口AP2作为接收数据的RXD端口而发挥功能。第2端口AP2经由第12连接配线AL12B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2端子A2C12连接(参考图13)。
由此,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与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经由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2端子CC12及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并且,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与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经由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2端子LC12及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2端子A2C12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
旁通控制部214为控制用于使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不经由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而进行通信的旁通机构的开闭的控制部。旁通机构以如下方式构成。
<旁通机构>
(A)旁通机构的结构
如图13所示,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2端子A2C12之间以避开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的方式连接有旁通线232。
在旁通线232上连接有作为第1开关的第1FET(FET:Field-Effect Transistor/场效应晶体管)234及作为第2开关的第2FET236。
第1FET234其源端子经由旁通线232与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连接。并且,其漏极端子经由旁通线232与第2FET236的漏极端子连接。
并且,第2FET236其源端子经由旁通线232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2端子A2C12连接。
第1FET234及第2FET236的栅极端子分别与连接第2连接配线AL2与第6连接配线AL6的配线238连接。
在配线238上连接有作为第3开关的第3FET240及上拉电阻242。
如上所述,第2连接配线AL2作为供给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的配线而发挥功能,因此与配线238连接的第1FET234及第2FET236的栅极端子分别上拉至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的电位。
第3FET240其漏极端子经由配线238与上拉电阻242连接。并且,其源端子经由配线238与第6连接配线AL6连接。第6连接配线AL6作为接地线而发挥功能,因此第3FET240的源端子接地。
并且,第3FET240其栅极端子经由配线244与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的第3端口AP3连接。作为旁通控制部214而发挥功能的附件微型计算机210控制该第3端口AP3的极性(高电平或低电平)而控制旁通机构的开闭。
(B)旁通机构的动作
当装配有附件200时,将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经由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进行通信的模式设为标准通信模式,将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不经由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而进行通信的模式设为旁通模式。在标准通信模式下,旁通机构被关闭,在旁通模式下,旁通机构被开启。
(1)标准通信模式
在标准通信模式下,旁通机构被关闭。在该情况下,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将其附件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216的第3端口AP3的极性设定为高电平。由此,第3FET240的栅极端子设定为高电平,而作为开关的第3FET240成为开启。
另一方面,通过作为开关的第3FET240成为开启,第1FET234及第2FET236的栅极端子分别设定为低电平。由此,作为开关的第1FET234及第2FET236成为关闭。其结果,旁通线232被切断,旁通机构被关闭。
由此,经由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能够进行通信。更具体而言,附件微型计算机210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且附件微型计算机210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
另外,在此的通信成为单线制串行通信(基于单线的单向起止同步式串行通信)。在该情况下,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向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发送数据,且从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向相机微型计算机34发送数据。
(2)旁通模式
在旁通模式下,旁通机构被开启。在该情况下,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将其附件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216的第3端口AP3的极性设定为低电平。由此,作为开关的第3FET240成为关闭。
另一方面,若作为开关的第3FET240成为关闭,则第1FET234及第2FET236的栅极端子分别设定为高电平。由此,作为开关的第1FET234及第2FET236成为开启。其结果,旁通线232开通,旁通机构被开启。
由此,设定成不经由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而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能够直接进行通信。
<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
用于使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动作的系统电源由设置于附件内的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生成。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与设置于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相同地,使用从相机10供给的镜头驱动用电源而生成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的系统电源。
在此,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设为在比设置于可换镜头100的构成镜头驱动部110的各驱动部低的电压下工作的结构。例如设为在+3.3V下工作的结构。
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使用从相机10供给的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3中最低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5V)而生成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的系统电源(+3.3V)。因此,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连接于与电源端子即第2端子连接的第2连接配线AL2。
另外,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也与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相同地因由电阻引起的电压下降而生成系统电源。由此,能够防止伴随系统电源的生成而产生噪声。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例如由LDO稳压器构成。
<其他结构>
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经由下拉电阻AR12接地,且下拉至接地电位。由此,在将附件200装配于相机10时,相机10的第12端子CC12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相机微型计算机34通过检测第12端子CC12为低电平(第2极性),能够检测到在相机10装配有附件200。
另外,与该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连接的下拉电阻AR12具有比与可换镜头100的第12端子LC12连接的上拉电阻LR12大的电阻值。例如,构成为与可换镜头100的第12端子LC12连接的上拉电阻LR12为2.2kΩ,与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连接的下拉电阻AR12为220kΩ。由此,例如,即使在附件200的模式设定为旁通模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相机10的第12端子CC12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在该情况下,与可换镜头100的第12端子LC12(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连接的上拉电阻LR12作为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而发挥功能,与附件200的第12端子A1C12(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连接的下拉电阻AR12作为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而发挥功能。并且,相机微型计算机34作为附件检测部而发挥功能。作为附件检测部的功能通过相机微型计算机34执行规定的程序来提供。
并且,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的附件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216具备第4端口AP4。第4端口AP4作为输入用的通信用端口而发挥功能,且经由配线260与第7连接配线AL7连接。由此,能够通过附件微型计算机210接收经由第7连接配线AL7发送的信息。
[相机系统的作用]
图15是表示在相机与可换镜头之间装配有附件时的彼此的电连接的图。
《附件的装配》
通过将设置于附件200的附件侧第1卡口204A装配于设置于相机10的相机侧卡口14,附件200装配于相机10。此时,相对于相机10旋转附件200来进行装配。
并且,通过将设置于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卡口104装配于设置于附件200的附件侧第2卡口204B,可换镜头100装配于附件200。此时,相对于附件200旋转可换镜头100来进行装配。
由此,在可换镜头100与相机10之间装配附件200。通过装配附件200,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端子组LCG与附件200的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连接。并且,相机10的相机侧端子组CCG与附件200的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连接。
《相机与可换镜头之间的电连接》
(A)第1端子
通过装配附件200,镜头检测端子即相机10的第1端子CC1经由附件200的第1连接配线AL1与可换镜头100的第1端子LC1电连接。由此,在相机10中能够检测可换镜头100的装配。
(B)第2端子~第4端子
通过装配附件200,第1电源端子即相机10的第2端子CC2经由附件200的第2连接配线AL2与可换镜头100的第2端子LC2电连接。并且,第2电源端子即相机10的第3端子CC3经由附件200的第3连接配线AL3与可换镜头100的第3端子LC3电连接。并且,第3电源端子即相机10的第4端子CC4经由附件200的第4连接配线AL4与可换镜头100的第4端子LC4电连接。
由此,能够从相机10向可换镜头100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
(C)第5端子及第6端子
通过装配附件200,接地端子即相机10的第5端子CC5及第6端子CC6经由附件200的第5连接配线AL5A、AL5B及第6连接配线AL6能够与可换镜头100的第5端子LC5及第6端子LC6电连接。
(D)第7端子~第12端子
通过装配附件200,通信端子即相机10的第7端子CC7~第11端子CC11经由附件200的第7连接配线AL7~第11连接配线AL11与可换镜头100的第7端子LC7~第11端子LC11电连接。由此,在相机1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能够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等。
并且,通过装配附件200,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即相机10的第12端子CC12经由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即附件200的第12端子A1C12及第12连接配线AL12A与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电连接。并且,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即可换镜头100的第12端子LC12经由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即附件200的第12端子A2C12及第12连接配线AL12B与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电连接。由此,在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与附件微型计算机210之间能够进行通信,且在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与附件微型计算机210之间能够进行通信。
《附件的装配的检测》
如上所述,相机微型计算机34通过判别第12端子CC12的极性,能够检测附件200的装配的有无。
如上所述,若将附件200装配于相机10,则相机10的第12端子CC12设定为低电平。相机微型计算机34通过检测第12端子CC12为低电平,判定为在相机10装配有附件200。
《附件微型计算机的启动》
若从相机10向可换镜头100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则其中一部分供给至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具体而言,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5V)供给至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使用所供给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而生成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的系统电源(+3.3V),并供给至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由此,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启动。
《附件信息的获取》
当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具备与附件200进行通信的功能时,从附件200向相机10发送附件信息。
在此,附件信息是指表示其附件200规格的信息。附件信息中例如包含附件机种信息、附件的装配位置信息及光学校正信息等。附件机种信息中包含附件机种名称、附件类别、制造商名称及产品ID等。附件装置位置数据中包含有效附件的装配位置的数据及装配数量的数据等。光学校正数据中包含装配有附件时的图像的校正数据等。附件信息存储于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的ROM。附件200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进行通信,并将附件信息发送至相机微型计算机34。
此时,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对事先获取的镜头信息附加附件信息,并将附件信息发送至相机微型计算机34。即,附件微型计算机210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进行通信,且在将该附件信息向相机微型计算机34发送之前,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进行通信,并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获取镜头信息。而且,对该获取的镜头信息附加附件信息,并发送至相机微型计算机34。
但是,这种方法中的镜头信息及附件信息的获取仅在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具备与附件200进行通信的功能时才能够实现。
于是,若装配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则在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中有无与附件200进行通信的功能判定为有无兼容性。
具体的判定方法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方法相同。即,检测相机侧通信端子即相机侧的第11端子CC11及镜头侧通信端子即可换镜头侧的第11端子LC11的极性,当均为高电平时,判定为有兼容性。即,判定为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具备与附件200进行通信的功能。
另外,极性的设定如下。即,在相机侧,当相机10具备与附件200进行通信的功能时,将第11端子CC11的极性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另一方面,当相机10不具备与附件200进行通信的功能时,将第11端子CC11的极性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并且,在可换镜头侧,当可换镜头100具备与附件200进行通信的功能时,将第11端子LC11的极性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另一方面,当可换镜头100不具备与附件200进行通信的功能时,将第11端子LC11的极性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在该情况下,仅在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具备与所装配的附件200进行通信的功能时,第11端子CC11、LC11的极性才成为高电平(第1极性)。
镜头信息及附件信息的获取处理按如下顺序进行。
在上述兼容性的判定中,若判定为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具备与附件200进行通信的功能,则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从第6通信用端口LP6(TXD端口)输出镜头信息。
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6通信用端口LP6输出的镜头信息经由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即第12端子LC12发送至相机侧。
发送至相机侧的镜头信息经由附件200的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2端子A2C12被附件微型计算机210接收。
若从可换镜头100接收镜头信息,则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对该镜头信息附加本身的附件信息并发送至相机10。所发送的信息(镜头信息+附件信息)从附件200的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输出并经由相机10的第12端子CC12被相机微型计算机34接收。
由此,相机10能够同时获取所装配的附件200及可换镜头100的信息。
另外,当在不装配附件200而可换镜头100直接装配于相机10的情况下判定为有兼容性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仅镜头信息发送至相机10。
《通信设定》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相同地,在兼容性有无的判定之后,在相机10及可换镜头100这两者中进行通信设定。通信设定与上述的镜头信息及附件信息的获取处理并行进行。由此,能够使启动高速化。
《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及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的用途的切换》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相同地,在获取镜头信息及附件信息之后,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第12端子CC12)及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第12端子LC12)使用于其他用途。具体而言,用作用于将可换镜头100的状态从可换镜头100向相机10通知的端子。此时,附件200切换为旁通模式。由此,不经由附件200而相机10与可换镜头100能够直接进行通信。
◆◆其他实施方式◆◆
[判定对象]
在判定兼容性的有无时,成为该判定对象的功能并无特别限定。判定有无向预先设定的功能的对应。
[附件的检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通过从镜头向相机发送镜头信息并对该镜头信息附加附件信息,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种类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与镜头信息的获取另行进行附件的检测处理的结构。例如,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从镜头向相机发送不包含镜头信息的附件检测用数据,并对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附件信息,以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种类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另行获取镜头信息。例如,通过三线制串行通信来获取。在该情况下,从相机侧向镜头侧发送镜头信息的发送请求。镜头侧根据该发送请求向相机侧发送镜头信息。
[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进行基于端子的极性的兼容性判定,因此将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这两者由能够开路漏极输出的端子来构成,但能够进行基于端子的极性的兼容性判定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例如,将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这两者由能够开路集电极输出的端子来构成,也能够实现相同的功能。并且,将相机侧通信端子及镜头侧通信端子中的一个由能够开路漏极输出的端子来构成,而将另一个由能够开路集电极输出的端子来构成,也能够实现相同的功能。
[镜头驱动用电源的强化]
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即,电源供给部42具备强化特定电源的供给能力的功能(供给能力强化功能),并能够强化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在该情况下,电源供给部42设为强化供给多个的镜头驱动用电源中的最高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的结构。
作为强化供给能力的方式,能够采用提高所供给的电压的方式和/或加大所供给的电流量的方式。
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需要强化最高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例如,当装配有通过强化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而能够提高驱动性能的可换镜头时,强化最高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
是否为通过强化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而能够提高驱动性能的可换镜头,根据每个可换镜头而不同。关于通过强化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而能够提高驱动性能的可换镜头,将该信息存储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ROM,并使其包含于镜头信息并发送至相机10。
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所获取的镜头信息,判定所装配的可换镜头是否为通过强化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而能够提高驱动性能的可换镜头。即,判别供给能力得到强化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的需要与否。而且,若判定为需要供给能力得到强化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则使电源供给部42的供给能力强化功能动作。由此,从电源供给部42供给强化了供给能力的镜头驱动用电源。另外,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最高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得到强化并被供给。
如此,通过根据需要强化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能够对每个可换镜头适当地供给所需的电源。并且,由此,能够实现可换镜头的高性能化。
[相机系统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相机由数码相机来构成,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所谓的银盐相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可换镜头,以具备AF功能及光圈的可换镜头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可换镜头所具备的功能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例如,也可以具备电动变焦功能等。在具备电动变焦功能的可换镜头中,具备驱动变焦用光学部件即变焦镜头的变焦驱动部。
如上所述,在附件中能够采用增距镜、伸缩软管等公知的附件。当在附件中设置驱动部时,与可换镜头的情况相同地,利用镜头驱动用电源来驱动驱动部。
[镜头驱动用电源的种类]
从相机供给至可换镜头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种类根据构成相机系统的可换镜头适当设定。例如,当构成相机系统的可换镜头中的一个具备4个光学部件驱动部(例如,聚焦驱动部、手抖校正机构驱动部、光圈驱动部及变焦驱动部)且分别在不同的动作电压下进行动作时,从相机供给4种镜头驱动用电源。在该情况下,作为电源端子,4个端子设置于相机侧端子组及镜头侧端子组。
[接地端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两个接地端子,但也能够由一个接地端子来构成。另外,如上述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通过具备多个接地端子,能够进行更稳定的电源供给。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独立的两个接地端子,但也可以连结两个接地端子。由此,能够扩大端子的面积,从而能够进行更稳定的电源供给。
[对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的检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判别特定端子的极性来检测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但判别极性的端子至少为一个即可。即,在可换镜头侧,经由上拉电阻上拉至系统电源的电位的端子至少为一个即可。在该情况下,将除了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以外的至少一个端子用作检测用端子。
另外,如上述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通过判别多个端子的极性,能够更准确地检测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
[进行各种处理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进行各种处理的相机控制部由微型计算机(相机微型计算机)来构成,但用于进行各种处理的硬件结构并不限定于此。能够由各种处理器构成。在各种处理器中包含作为执行软件(程序)而进行各种处理的处理部而发挥功能的通用的处理器即CPU、FPGA(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制造后能够变更电路结构的处理器即PLD(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及ASIC(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具有为了执行特定处理而专门设计的电路结构的处理器即专用电路等。
一个处理部可以由这些各种处理器中的一个构成,也可以由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两个以上的处理器构成。例如,可以由多个FPGA构成,也可以由CPU及FPGA的组合构成。
并且,可以将多个处理部由一个处理器来构成。作为将多个处理部由一个处理器来构成的例子,第1,以客户端、服务器等计算机为代表,有由一个以上的CPU与软件的组合来构成一个处理器,且该处理器作为多个处理部而发挥功能的方式。第2,以片上系统(SoC:System On Chip)等为代表,有使用将包含多个处理部的整个系统的功能由一个IC芯片(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来实现的处理器的方式。如此,各种处理部作为硬件结构,使用一个以上上述各种处理器而构成。
而且,更具体而言,这些各种处理器的硬件结构为组合了半导体元件等电路元件的电路。
符号说明
1-相机系统,10-相机,12-相机主体,14-相机侧卡口,16-图像传感器,18-快门,20-图像传感器驱动部,22-快门驱动部,24-模拟信号处理部,26-显示部,28-图像数据存储部,30-相机操作部,32-电源部,34-相机微型计算机,40-电池,42-电源供给部,44-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50-数字信号处理部,52-显示控制部,54-记录控制部,56-电源控制部,58-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控制部,60-镜头装配检测部,62-相机通信部,64-相机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70-相机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72-相机侧判定部,100-可换镜头,102-镜头镜筒,104-镜头侧卡口,106A-聚焦透镜,106C-光圈,110-镜头驱动部,110A-聚焦驱动部,110C-光圈驱动部,112-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4-镜头微型计算机,120-聚焦驱动控制部,124-光圈驱动控制部,126-镜头通信部,128-镜头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130-镜头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132-镜头侧判定部,200-附件,202-附件主体,204A-附件侧第1卡口,204B-附件侧第2卡口,210-附件微型计算机,212-附件通信部,214-旁通控制部,216-附件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232-旁通线,234-第1FET,236-第2FET,238-配线,240-第3FET,242-上拉电阻,244-配线,250-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60-配线,A1CG-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1-构成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1端子,A1C2-构成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2端子,A1C3-构成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3端子,A1C4-构成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4端子,A1C5-构成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5端子,A1C6-构成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6端子,A1C7-构成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7端子,A1C8-构成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8端子,A1C9-构成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9端子,A1C10-构成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10端子,A1C11-构成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11端子,A1C12-构成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12端子,A2CG-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1-构成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1端子,A2C2-构成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2端子,A2C3-构成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3端子,A2C4-构成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4端子,A2C5-构成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5端子,A2C6-构成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6端子,A2C7-构成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7端子,A2C8-构成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8端子,A2C9-构成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9端子,A2C10-构成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10端子,A2C11-构成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11端子,A2C12-构成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12端子,AL1-附件的第1连接配线,AL2-附件的第2连接配线,AL3-附件的第3连接配线,AL4-附件的第4连接配线,AL5A-附件的第5连接配线,AL5B-附件的第5连接配线,AL6-附件的第6连接配线,AL7-附件的第7连接配线,AL8-附件的第8连接配线,AL9-附件的第9连接配线,AL10-附件的第10连接配线,AL11-附件的第11连接配线,AL12A-附件的第12连接配线,AL12B-附件的第12连接配线,AP1-附件微型计算机的第1端口,AP2-附件微型计算机的第2端口,AP3-附件微型计算机的第3端口,AP4-附件微型计算机的第4端口,AR12-下拉电阻,CCG-相机侧端子组,CC1-构成相机侧端子组的第1端子,CC2-构成相机侧端子组的第2端子,CC3-构成相机侧端子组的第3端子,CC4-构成相机侧端子组的第4端子,CC5-构成相机侧端子组的第5端子,CC6-构成相机侧端子组的第6端子,CC7-构成相机侧端子组的第7端子,CC8-构成相机侧端子组的第8端子,CC9-构成相机侧端子组的第9端子,CC10-构成相机侧端子组的第10端子,CC11-构成相机侧端子组的第11端子,CC12-构成相机侧端子组的第12端子,CP0-相机微型计算机的镜头检测用端口,CP1-相机微型计算机的第1通信用端口,CP2-相机微型计算机的第2通信用端口,CP3-相机微型计算机的第3通信用端口,CP4-相机微型计算机的第4通信用端口,CP5-相机微型计算机的第5通信用端口,CP6-相机微型计算机的第6通信用端口,CP7-相机微型计算机的第7通信用端口,CR1-上拉电阻,LCG-镜头侧端子组,LC1-构成镜头侧端子组的第1端子,LC2-构成镜头侧端子组的第2端子,LC3-构成镜头侧端子组的第3端子,LC4-构成镜头侧端子组的第4端子,LC5-构成镜头侧端子组的第5端子,LC6-构成镜头侧端子组的第6端子,LC7-构成镜头侧端子组的第7端子,LC8-构成镜头侧端子组的第8端子,LC9-构成镜头侧端子组的第9端子,LC10-构成镜头侧端子组的第10端子,LC11-构成镜头侧端子组的第11端子,LC12-构成镜头侧端子组的第12端子,LP1-镜头微型计算机的第1通信用端口,LP2-镜头微型计算机的第2通信用端口,LP3-镜头微型计算机的第3通信用端口,LP4-镜头微型计算机的第4通信用端口,LP5-镜头微型计算机的第5通信用端口,LP6-镜头微型计算机的第6通信用端口,LP7-镜头微型计算机的第7通信用端口,LR1-下拉电阻,LR7-上拉电阻,LR8-上拉电阻,LR9-下拉电阻,LR12-上拉电阻,LV1-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2-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3-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R-旋转方向。

Claims (18)

1.一种相机系统,其具备相机及装卸自如地装配于所述相机的可换镜头,所述相机系统中,
所述相机具备;
相机侧通信端子;
相机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将所述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或第2极性,并且当所述相机与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及
相机侧判定部,检测所述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当检测到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
所述可换镜头具备:
镜头侧通信端子,装配于所述相机时与所述相机侧通信端子连接;
镜头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将所述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或第2极性,并且当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及
镜头侧判定部,检测所述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当检测到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所述相机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
所述相机侧通信端子及所述镜头侧通信端子仅在彼此连接的状态下两者均设定为第1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1极性,当其中至少一个设定为第2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2极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所述相机侧通信端子及所述镜头侧通信端子分别为所述相机及所述可换镜头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中的1个,
所述相机还具备在进行基于所述相机侧判定部的判定之后进行与所述可换镜头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的通信设定的相机侧通信设定部,
所述可换镜头还具备在进行基于所述镜头侧判定部的判定之后进行与所述相机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的通信设定的镜头侧通信设定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机系统,其还包含:
附件,装卸自如地装配于所述相机及所述可换镜头之间,
所述特定功能为装配有所述附件时与所装配的所述附件进行通信的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所述相机还具备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
所述可换镜头还具备装配于所述相机时与所述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连接的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
所述附件具备装配于所述相机时与所述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连接的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及装配有所述可换镜头时与所述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连接的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
当所述可换镜头直接装配于所述相机时,所述相机及所述可换镜头经由所述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及所述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
当装配有所述附件时且所述相机及所述可换镜头这两者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所述相机及所述附件经由所述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及所述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所述可换镜头及所述附件经由所述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及所述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当装配有所述附件时且所述相机及所述可换镜头这两者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所述相机经由所述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及所述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与所述附件进行通信,并从所述附件获取所述附件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当装配有所述附件时且所述相机及所述可换镜头这两者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所述可换镜头经由所述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及所述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与所述附件进行通信,并将所述可换镜头的信息发送至所述附件,所述附件经由所述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及所述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与所述相机进行通信,并对从所述可换镜头接收的所述可换镜头的信息附加所述附件的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相机。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所述相机在获取所述附件的信息之后,经由所述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所述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所述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及所述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与所述可换镜头进行通信,并从所述可换镜头获取所述可换镜头的状态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所述可换镜头还具备将所述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的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
所述附件还具备将所述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的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
所述相机还具备检测所述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的极性而检测所述附件的装配的附件检测部,
关于所述附件检测部,当所述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装配有所述附件,当所述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的极性为第2极性时,判定为没有装配所述附件,以检测所述附件的装配。
9.一种相机,其装卸自如地装配可换镜头,所述相机具备:
相机侧通信端子,装配有所述可换镜头时与设置于所述可换镜头的镜头侧通信端子连接;
相机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将所述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或第2极性,并且当所述相机与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及
相机侧判定部,检测所述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当检测到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
关于所述可换镜头,当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所述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所述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
所述相机侧通信端子及所述镜头侧通信端子在彼此连接的状态下,仅在两者均设定为第1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1极性,当其中至少一个设定为第2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2极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相机,其中,
所述相机侧通信端子为所述相机与所述可换镜头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中的1个,
所述相机还具备:
相机侧通信设定部,在进行基于所述相机侧判定部的判定之后,进行与所述可换镜头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的通信设定。
11.一种可换镜头,其装卸自如地装配于相机,所述可换镜头具备:
镜头侧通信端子,装配于所述相机时与设置于所述相机的相机侧通信端子连接;
镜头侧通信端子极性设定部,将所述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或第2极性,并且当所述可换镜头与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及
镜头侧判定部,检测所述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当检测到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所述相机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
关于所述相机,当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所述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所述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
所述相机侧通信端子及所述镜头侧通信端子在彼此连接的状态下,仅在两者均设定为第1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1极性,当其中至少一个设定为第2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2极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换镜头,其中,
所述镜头侧通信端子为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相机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中的1个,
所述可换镜头还具备:
镜头侧通信设定部,在进行基于所述镜头侧判定部的判定之后,进行与所述相机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的通信设定。
13.一种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所述相机系统具备相机及装卸自如地装配于所述相机的可换镜头,所述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具备:
将所述可换镜头装配于所述相机的步骤;
将设置于所述相机的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或第2极性,并且当所述相机与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的步骤;
将设置于所述可换镜头的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或第2极性,并且当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1极性,当不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的步骤;
根据所述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判定装配于所述相机的所述可换镜头是否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并且当所述相机侧通信端子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的步骤;及
根据所述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判定装配有所述可换镜头的所述相机是否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并且当所述镜头侧通信端子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所述相机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的步骤,
所述相机侧通信端子及所述镜头侧通信端子在彼此连接的状态下,仅在两者均设定为第1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1极性,当其中至少一个设定为第2极性时,两者均成为第2极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其中,
所述相机侧通信端子及所述镜头侧通信端子为所述相机及所述可换镜头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中的1个,
所述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还包括:
在判定装配于所述相机的所述可换镜头是否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的步骤及判定装配有所述可换镜头的所述相机是否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的步骤之后进行所述相机及所述可换镜头进行串行通信时使用的多个端子的通信设定的步骤。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其中,
所述相机系统还包含装卸自如地装配于所述相机及所述可换镜头之间的附件,
所述特定功能为在所述相机与所述可换镜头之间装配有所述附件时,在与所装配的所述附件之间进行通信的功能。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其还包括:
当装配有所述附件时且所述相机及所述可换镜头这两者与所述特定功能对应时,
所述相机及所述附件经由设置于所述相机的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及设置于所述附件的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的步骤;及
所述可换镜头及所述附件经由设置于所述可换镜头的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及设置于所述附件的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的步骤。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其中,
在所述可换镜头及所述附件进行通信的步骤中,将所述可换镜头的信息发送至所述附件,
在所述相机及所述附件进行通信的步骤中,对从所述可换镜头接收的所述可换镜头的信息附加所述附件的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相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其还包括:
在获取所述附件的信息及所述可换镜头的信息之后,所述相机及所述可换镜头经由所述相机侧扩展通信端子、所述附件侧第1扩展通信端子、所述附件侧第2扩展通信端子及所述镜头侧扩展通信端子进行通信,且所述相机获取所述可换镜头的状态信息的步骤。
CN201780084791.2A 2017-01-27 2017-12-28 相机系统、相机、可换镜头及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 Active CN1102261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3512 2017-01-27
JP2017013512 2017-01-27
PCT/JP2017/047321 WO2018139169A1 (ja) 2017-01-27 2017-12-28 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交換レンズ、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の互換性判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26125A true CN110226125A (zh) 2019-09-10
CN110226125B CN110226125B (zh) 2021-04-09

Family

ID=62979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4791.2A Active CN110226125B (zh) 2017-01-27 2017-12-28 相机系统、相机、可换镜头及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10785408B2 (zh)
JP (1) JP6571888B2 (zh)
CN (1) CN110226125B (zh)
DE (1) DE112017006938B4 (zh)
WO (1) WO20181391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7006938B4 (de) * 2017-01-27 2022-06-02 Fujifilm Corporation Kamerasystem, kamera, wechselobjektiv und kompatibilitätsbestimmungsverfahrendes kamerasystems
CN110226126B (zh) * 2017-01-27 2021-06-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相机系统、可换镜头、相机及相机系统的电源供给方法
EP3633972B1 (en) * 2017-05-31 2023-04-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accessory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and camera system
JP2019078933A (ja) * 2017-10-26 2019-05-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アクセサリ
TWI637634B (zh) * 2017-12-27 2018-10-01 晶睿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偵測方法及鏡頭偵測系統
US11412125B2 (en) * 2018-06-29 2022-08-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apparatus, accessory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D908162S1 (en) * 2018-08-24 2021-01-19 Samyang Optics Co., Ltd. Interchangeable lens for camera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0931A (zh) * 2002-07-09 2004-01-28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相机系统、相机及附件装置的判定控制方法
CN101266395A (zh) * 2007-03-16 2008-09-17 宾得株式会社 可互换镜头
CN102854705A (zh) * 2011-06-30 2013-01-02 株式会社尼康 附件、相机、附件控制程序及相机控制程序
CN102890391A (zh) * 2011-07-22 2013-01-23 株式会社尼康 适配器、照相机系统及适配器控制程序
CN102890393A (zh) * 2011-07-22 2013-01-23 株式会社尼康 适配器、照相机系统及适配器控制程序
JP2013025234A (ja) * 2011-07-25 2013-02-04 Nikon Corp カメラボディ、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3175977A (ja) * 2012-02-27 2013-09-05 Fujikura Ltd アクティブケーブルおよびアクティブケーブルシステム
CN103501402A (zh) * 2013-08-13 2014-01-08 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摄像头模组的控制方法及摄像头模组
JP2014078892A (ja) * 2012-10-11 2014-05-01 Fujikura Ltd アクティブケーブルおよびアクティブケーブルにおける制御方法
CN103959161A (zh) * 2011-12-28 2014-07-3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可换镜头式照相机、照相机主体及镜头安装判定方法
CN104040424A (zh) * 2011-12-28 2014-09-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照相机系统、照相机主体及可换镜头
CN104272181A (zh) * 2012-05-08 2015-01-07 株式会社尼康 附件和相机机身
CN205142300U (zh) * 2015-11-10 2016-04-06 路宽 外接式摄像组件及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6181A (en) 1986-03-31 1990-01-23 Nikon Corporation Camera system
US5255043A (en) * 1988-08-30 1993-10-19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constant image magnification in a camera system
JPH10161221A (ja) * 1996-11-28 1998-06-19 Nikon Corp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4555556B2 (ja) * 2003-10-09 2010-10-0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5266524A (ja) * 2004-03-19 2005-09-29 Fujinon Corp レンズシステム
JP2007116474A (ja) * 2005-10-20 2007-05-10 Fujifilm Corp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5521356B2 (ja) 2009-03-04 2014-06-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5542461B2 (ja) * 2010-01-26 2014-07-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JP5208169B2 (ja) * 2010-08-06 2013-06-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システムの中間アクセサリ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5762011B2 (ja) * 2011-01-21 2015-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交換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システム
CN104040423B (zh) * 2011-12-28 2015-12-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可换镜头式照相机、照相机主体、镜头单元及忙碌信号控制方法
CN105705995B (zh) * 2013-11-08 2018-07-2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相机系统、相机机身、更换镜头及通信方法
JP6296854B2 (ja) 2014-03-26 2018-03-2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6422332B2 (ja) * 2014-12-24 2018-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アクセサリー機器、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DE112017006938B4 (de) * 2017-01-27 2022-06-02 Fujifilm Corporation Kamerasystem, kamera, wechselobjektiv und kompatibilitätsbestimmungsverfahrendes kamera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0931A (zh) * 2002-07-09 2004-01-28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相机系统、相机及附件装置的判定控制方法
CN101266395A (zh) * 2007-03-16 2008-09-17 宾得株式会社 可互换镜头
CN102854705A (zh) * 2011-06-30 2013-01-02 株式会社尼康 附件、相机、附件控制程序及相机控制程序
CN102890391A (zh) * 2011-07-22 2013-01-23 株式会社尼康 适配器、照相机系统及适配器控制程序
CN102890393A (zh) * 2011-07-22 2013-01-23 株式会社尼康 适配器、照相机系统及适配器控制程序
JP2013025234A (ja) * 2011-07-25 2013-02-04 Nikon Corp カメラボディ、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3959161A (zh) * 2011-12-28 2014-07-3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可换镜头式照相机、照相机主体及镜头安装判定方法
CN104040424A (zh) * 2011-12-28 2014-09-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照相机系统、照相机主体及可换镜头
JP2013175977A (ja) * 2012-02-27 2013-09-05 Fujikura Ltd アクティブケーブルおよびアクティブケーブルシステム
CN104272181A (zh) * 2012-05-08 2015-01-07 株式会社尼康 附件和相机机身
JP2014078892A (ja) * 2012-10-11 2014-05-01 Fujikura Ltd アクティブケーブルおよびアクティブケーブルにおける制御方法
CN103501402A (zh) * 2013-08-13 2014-01-08 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摄像头模组的控制方法及摄像头模组
CN205142300U (zh) * 2015-11-10 2016-04-06 路宽 外接式摄像组件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7006938B4 (de) 2022-06-02
US20220256078A1 (en) 2022-08-11
CN110226125B (zh) 2021-04-09
DE112017006938T5 (de) 2019-10-10
WO2018139169A1 (ja) 2018-08-02
US11722766B2 (en) 2023-08-08
US20190306412A1 (en) 2019-10-03
US20200382698A1 (en) 2020-12-03
US11336821B2 (en) 2022-05-17
US10785408B2 (en) 2020-09-22
JPWO2018139169A1 (ja) 2019-11-07
JP6571888B2 (ja) 2019-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26125A (zh) 相机系统、相机、可换镜头及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
CN110235058A (zh) 相机系统、相机、镜头、附件及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
CN110226126A (zh) 相机系统、可换镜头、相机及相机系统的电源供给方法
CN105357439B (zh) 镜头单元
JP6360261B2 (ja) レンズシステム、アクセサリ、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090322870A1 (en) Microscope imaging apparatus and its system
US1118986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CN103676406B (zh) 光学设备和照相机系统
JP2023532689A (ja) Spiベースの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
CN110381245B (zh) 图像采集设备
CN103139453B (zh) 摄影装置
US20120243856A1 (en) Interchangeable lens, and camera body which has the interchangeable lens attached thereto and can control the interchangeable lens
JP2021012229A (ja) 制御装置、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5119259A (ja) 表示制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CN209122167U (zh) 一种低功耗胶囊内窥镜图像采集及三维重建系统
CN110381246B (zh) 图像采集设备
JP5725763B2 (ja) 交換レンズ及びその制御方法、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21110848A (ja) 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9198352A1 (ja)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5037230A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