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53288A - 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53288A
CN104253288A CN201410287306.XA CN201410287306A CN104253288A CN 104253288 A CN104253288 A CN 104253288A CN 201410287306 A CN201410287306 A CN 201410287306A CN 104253288 A CN104253288 A CN 1042532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ll
battery
electricity
power brick
electricity cond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873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均
福本匡章
长坂英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53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32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2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responding to state of charge [So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2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e.g. So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10/4257Smart batterie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side the housing of the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6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02J7/0049Detection of fully charged condi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包,使用者能够适当地识别与实际的剩余容量相对应的适当的充电状态。电池包(1)具备具有二次电池的电池(10)、和用于对电池(10)为充满电状态进行报告的报告部(35)。电池包(1)判定电池(10)是否为充满电状态,且当判定为充满电状态时,进行基于报告部(35)的报告的执行或者进行能够进行基于报告部(35)的报告的充满电报告可能状态的保持中的任意一个作为充满电判定时处理。并且,在充满电判定时处理的执行中,当产生了电池(10)的可充电容量与判定为充满电状态时相比增加那样的规定的可充电容量增加因素时,停止充满电判定时处理。

Description

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二次电池的电池包。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动工具、电动作业机等各种电动机械器材,能够在器材主体安装具备二次电池的电池包并利用该电池包的电力来使器材主体动作的充电式的电动机械器材正普及。
一般,这样的电动机械器材的使用者会做如下考虑:欲能够使用相同的一个电池包来尽可能长时间的进行作业,而希望安装充满电状态的电池包或者接近充满电状态的(剩余容量尽可能多的)电池包来进行作业。由此,若用户能够识别电池包的充电状态的话则将很方便。
针对于此,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电池包的侧面设置能够滑动的滑动件、通过该滑动件使用者能够简单地判别电池包是充满电状态还是已经被使用的技术。在该技术中,若电池包被插入至充电器,则滑动件滑动并被切换至“充满电”的位置。而且,到电池包被插入至工具为止保持该“充满电”的位置,并且如果一旦被插入至工具,则滑动件滑动并被切换至“已使用”的位置。因此,使用者能够根据滑动件的位置来简单地判别电池包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95299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简易判别方法中,使用者不一定能够正确地知道电池包的实际状态(充电状态)。
具体而言,即使设滑动件处于“充满电”的位置,也存在实际上不是充满电状态而能够进一步充电的情况。例如,若从充电完成电池包被长时间放置,则剩余容量渐渐减少,但只要电池包不被插入至工具,滑动件的位置就保持“充满电”不变。因此,尽管实际上剩余容量正减少,但使用者仍会误认为处于充满电状态。
另外,由于仅通过将电池包插入至充电器,滑动件就被切换至“充满电”,所以例如即使在仅暂时地将电池包插入至充电器而基本上没有进行充电就再次从充电器卸下的情况下,滑动件也保持“充满电”不变。因此,尽管实际上为基本没有被充电的状态,但使用者仍误认为处于充满电状态。
另外,因为仅通过将电池包插入至工具,滑动件就被切换至“已使用”,所以例如即使在虽然将充满电状态的电池包插入至工具但完全没有使用就再次从工具卸下的情况下,滑动件也保持“已使用”不变。因此,尽管实际上为充满电状态,但使用者仍误认为是剩余容量少的电池包。
另外,有的充电器具备根据电池包内的二次电池的温度来限制充电容量的功能。具体而言,例如在常温时进行充电直至二次电池成为规定的充电电压设定值(常温时充电电压设定值)为止(若被充电至该常温时充电电压设定值为止,则作为充满电状态而停止充电),与此相对在低温时,将充电电压设定值设定成比常温时充电电压设定值低的规定的低温时充电电压设定值。
这样,在使用具备根据二次电池的温度来限制充电容量的功能的充电器来对电池包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即使假设在低温时进行充电而成为了充满电状态,也会若此后,二次电池的温度根据周围温度的变化等而上升进入常温范围,则在进入该常温范围的时刻,二次电池成为还能够充电的(不是充满电的)状态。但是,通过在低温时直至充满电状态为至进行了充电,使用者会误认为即使此后温度上升,电池包仍持续为充满电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者能够恰当地识别与实际的剩余容量相对应的适当的充电状态(例如,实际上是充满电状态,还是实际上不是充满电状态而是仍有充电的容量等)的电池包。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电池包具备:具有二次电池的电池、报告部、充满电状态判定部、充满电判定时处理部和增加因素检测部。
报告部是用于对电池为充满电状态进行报告的功能部。充满电状态判定部判定电池是否为充满电状态。在由充满电状态判定部判定为充满电状态时,充满电判定时处理部进行基于报告部的报告的执行、或者进行能够进行基于报告部的报告的充满电报告可能状态的保持之中的任意一个作为充满电判定时处理。在充满电判定时处理的执行中,当产生了电池的可充电容量与由充满电状态判定部判定为充满电状态时相比增加那样的规定的可充电容量增加因素时,增加因素检测部检测产生了该可充电容量增加因素这一情况。
并且,在充满电判定时处理的执行中,当由增加因素检测部检测出可充电容量增加因素的产生时,充满电判定时处理部停止充满电判定时处理。
在像这样构成的电池包中,若判定为电池是充满电状态,则进行充满电判定时处理,但当在判定为充满电状态之后产生了可充电容量增加因素时,停止充满电判定时处理(成为解除为充满电状态的判定、且不进行基于报告部的报告的状态)。由此,使用者能够适当地识别电池是否实际上为充满电状态等与实际的剩余容量相对应的充电状态。
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电池包:该电池包相对于电动机械器材的主体可拆装,并且被安装在该主体时能够从电池向主体进行放电,在该情况下当进行了该放电时,设产生了可充电容量增加因素。即,电池包也可以具备直接或者间接地对从电池向主体进行放电这一情况进行检测的放电检测部,并且将由该放电检测部检测出放电这一情况作为可充电容量增加因素的至少一个。
若从电池向主体进行放电,则电池成为能够充电至少该被放电的量的状态。因此,若在判定为充满电状态之后,由放电检测部检测出从电池向主体的放电,则停止充满电判定时处理,由此能够适当地识别因向主体的放电使得不成为充满电状态。
对于在电池包中,检测从电池向主体的放电的方法,考虑了多种,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那样的方法。即,也可以主体构成为具备为了使从电池向主体内进行放电而被操作的操作开关,且当该操作开关被操作时将表示该操作开关被操作的操作信号向电池包发送,在该情况下,放电检测部当从主体接收到操作信号时,对从电池向主体进行了放电这一情况进行检测。
根据这样构成的电池包,能够基于来自主体的操作信号而容易地检测出从电池向主体有无放电(进而可充电容量增加因素有无产生)。
在电池包具备对电池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可充电容量增加因素的至少一个设为由温度检测部检测的电池的温度与由充满电状态判定部判定为充满电状态时的温度相比上升。
从电池的性质上来看,对于电池的可充电容量而言,多是电池的温度越高而变得越大,相反,电池的温度越低则变得越小。因此,例如在通过在低温下进行充电,用比常温时少的充电量来成为充满电状态从而完成了充电的情况下,如果此后温度(气温)上升而电池的温度变成常温,则电池不是充满电状态,而是变成能够进一步追加充电的状态。
因此,在电池的温度与判定为充满电状态时的温度相比上升了的情况下,作为产生了可充电容量增加因素而停止充满电判定时处理,由此使用者能够适当地识别因温度上升而变成不是充满电状态。
能够适宜地决定使基于报告部的报告执行的时刻。例如,也可以具备对用于使基于报告部的报告执行的规定的报告请求进行检测的报告请求检测部;充满电判定时处理部进行充满电报告可能状态的保持作为充满电判定时处理,,并且如果在该充满电判定时处理的执行中由报告请求检测部检测出报告请求,则使基于报告部的报告执行。
即,与报告请求的有无无关,充满电判定时处理部在由充满电状态判定部判定为充满电状态的情况下,保持充满电报告可能状态。并且,如果在充满电报告可能状态的保持中,报告请求被检测出,则使基于报告部的报告执行。通过这样,使用者能够通过进行报告请求,来根据需要适当地识别与实际的剩余容量相对应的充电状态。
另外,例如,也可以在具备报告请求检测部的情况下,当由报告请求检测部检测出报告请求时,充满电状态判定部进行电池是否为充满电状态的判定,作为充满电判定时处理,充满电判定时处理部使基于报告部的报告执行。
即,基于充满电状态判定部的判定本身也在存在报告请求的情况下进行。并且,如果在存在报告请求时判定为电池是充满电状态,则利用报告部执行报告。根据这样的结构,使用者也能够通过进行报告请求,来根据需要适当地识别与实际的剩余容量相对应的充电状态。而且,因为当存在报告请求时进行是否为充满电状态的判定,所以也能够减轻充满电状态判定部、充满电判定时处理部的处理负担。
也可以报告请求检测部具备对该电池包的变动进行检测的变动检测部,在由该变动检测部检测出规定的变动的情况下,将该变动作为报告请求进行检测。通过这样,因为使用者能够例如通过产生使电池包移动或向电力供给对象的器材等进行安装等规定的变动来确认电池的充电状态,所以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工具的概略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电系统的概略结构的结构图。
图3是表示电池单元电压与剩余容量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局部剖视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充满电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触发器操作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温度变化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报告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充电状态报告处理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池包;10…电池;11~20…电池单元;21…放电端子;22…负极端子;23…工具通信端子;24…充电器通信端子;26、38…保险丝;27…发热用电阻;31、111、131…微机;31a…CPU;31b…存储器;32…电池单元状态检测部;33…热敏电阻;34…振动传感器;35…LED;36…自动控制保护器(SCP);37…FET;41…充电端子;45…连接器;51…基板;52、53…通孔;54…表面导体图案;55…表面层;56…第1内部层;57…第2内部层;58…背面层;59…背面导体图案;61…正极电极;62~65…块连接电极;66…负极电极;100…工具主体;101、121…正极端子;102、122…负极端子;103、124…通信端子;112…电机;113…驱动电路;114…触发器开关;120…充电器;132…充电用电源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的单元、结构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采用各种方式。例如,也可以将下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知的结构、或将其相对于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添加、置换等、或在能够解决课题的范围内将其省略。另外,也可以将下述的多个实施方式适当地进行合而构成。
[第1实施方式]
(1)电动工具的结构
如图1所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包1相对于电动工具的主体(工具主体)100可拆装。若将电池包1安装于工具主体100,则两者物理性连接且电连接。图1表示两者被连接后的状态。
电池包1具备:电池(二次电池)10、放电端子21、负极端子22、工具通信端子23、充电器通信端子24、充电端子41、微机31、电池单元状态检测部32、热敏电阻33、振动传感器34、LED35、自动控制保护器(以下简称为“SCP”)36、FET37和保险丝38。
电池10由多个二次电池单元串联连接而构成。其中,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单元是锂离子二次电池,但这仅仅是一个例子,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二次电池单元。
电池10的正极经由保险丝38与放电端子21连接,并且经由保险丝38及SCP36与充电端子41连接。电池10的负极与负极端子22连接。对保险丝38而言,若流过超过规定的最大允许电流的电流,则自己熔断,从而切断从电池10向放电端子21的放电路径及向充电端子41充电的充电路径。
当从电池10向电池包1的外部(工具主体100等)放电时,电池10的电力从放电端子21输出。另一方面,当电池10充电时,如使用图2所后述的那样,来自充电器的充电电力被从充电端子41输入。
SCP36是具备串联插入至充电端子41与保险丝38之间的通电路径路中的2个保险丝26、26和用于熔断该各保险丝26、26的2个发热用电阻27、27的通常结构。2个发热用电阻27、27的一端相互连接并与2个保险丝26、26的连接部连接。2个发热用电阻27、27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并与FET37的漏极连接。FET37的源极与负极端子22连接,FET37的栅极与微机31连接。
微机31当检测出电池10的过放电、过负载时,将表示该主旨的自动停止信号从工具通信端子23向工具主体100输出。
另外,微机31若检测出电池10的异常、该微机31内的异常等电池包1内的各种异常(上述的过放电、过负载除外),则将表示其主旨的自动停止信号从工具通信端子23向工具主体100输出,并且使FET37接通。若FET37接通,则电流从电池10流向构成SCP36的2个发热用电阻27、27,2个发热用电阻27、27发热,由此各保险丝26、26熔断,从而充电用的电源供给电路被切断。
电池单元状态检测部32取得电池10整体的电压(电池电压)、构成电池10的各二次电池单元的电压(电池单元电压),并将上述各电压向微机31输出。
热敏电阻33被设置在电池10的附近,检测电池10的温度(各电池单元的温度)。热敏电阻33与微机31连接,将与温度相对应的检测信号向微机31输入。微机31基于来自热敏电阻33的检测信号,来检测电池单元温度。
振动传感器34是用于检测电池包1的振动的传感器。当电池包1例如被使用者移动、或被安装于工具主体100等,从而电池包1产生振动时,则振动传感器34检测出该振动,并将与该振动相对应的检测信号向微机31输入。微机31基于来自振动传感器34的检测信号,来检测电池包1有无振动。LED35是周知的发光元件,由微机31控制点亮、熄灭。
微机31是具备CPU31a、存储器31b等的微型计算机。微机31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1b中的各种控制程序,来实现各种功能。由微机31实现的功能之一是检测电池10是否为充满电状态并根据其检测结果控制LED35的充满电状态判定报告功能。此外,微机31还具备经由工具通信端子23与工具主体100之间进行各种数据通信、或经由充电器通信端子24与充电器120(参照图2)之间进行各种数据通信的功能。
如图1所示,工具主体100具备:微机111、电机112、驱动电路113、触发器开关114、正极端子101、负极端子102和通信端子103。
正极端子101经由触发器开关114与电机112的一端连接。负极端子102经由驱动电路113与电机112的另一端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电机112是有刷直流电机。
触发器开关114通过使用者操作设置在工具主体100的未图示的触发器而被接通·断开。即,若使用者拉触发器则接通,若使用者放开触发器则断开。触发器开关114的接通·断开的信息被输入至微机111。
微机111具备未图示的CPU、存储器等,并且通过CPU执行存储在存储器的各种程序来实现各种功能。若触发器开关114接通,则微机111通过使驱动电路113内的驱动开关接通,使从电池包1向电机112的通电(放电)开始,由此使电机112动作。若电机112旋转,则通过其旋转驱动力使未图示的工具部件动作,由此发挥作为电动工具的功能。若触发器开关114断开,则微机111通过使驱动电路113内的驱动开关断开,使从电池包1向电机112的放电停止,使电机112停止。
若触发器开关114接通,则微机111将触发器接通检测信号从通信端子103向电池包1发送。在从电池包1向电机112进行通电的期间,微机111当被从电池包1经由通信端子103输入自动停止信号时,使向电机112的通电强制停止。
(2)充电系统的结构
使用图2对用于对电池包1进行充电的充电系统进行说明。电池包1能够通过充电器120反复进行充电。若将电池包1安装于充电器120,则两者物理性连接且电连接。图2表示两者被连接后的状态。其中,在图2中,电池包1与图1所示的电池包1完全相同。
如图2所示,充电器120具备微机131、充电用电源电路132、正极端子121、负极端子122和通信端子124。充电用电源电路132在内部具备整流电路、开关电源电路,对从商用电源等交流(AC)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变压,生成电池包1的充电用的直流电压。
微机131与电池包1内的微机31相同,具备CPU、存储器等。微机131能够经由通信端子124与电池包1的微机31进行数据通信。
若电池包1被安装于充电器120,则微机131通过控制充电用电源电路132并使充电用的直流电压向电池包1供给来进行电池包1的充电(电池10的充电)。
若例如通过经由充电器通信端子24的数据通信而识别到该电池包1已与充电器120连接,则电池包1的微机31将电池电压、各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电压、电池单元温度等信息(电池信息)周期性地向充电器120的微机131发送。
充电器120的微机131基于被从电池包1的微机31周期性地发送来的电池信息,边监视电池10的充电状态边对电池10进行充电。并且,如果任意一个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电压成为充满电状态,则设作为电池10整体成为充满电状态,向电池包1的微机31发送充电完成信号,停止充电。
本实施方式的充电器120如上述那样,若任意一个电池单元成为充满电状态,则均停止充电。另外,充电器120根据电池单元温度,设定电池10的充满电容量(电池单元的充满电容量)。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电池单元的充满电容量根据电池单元温度是处于规定的常温范围,还是处于比常温范围低的低温范围而不同。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充电系统中,当电池单元温度在常温范围内时,相对于电池单元电压的充满电电压设定值被设定为常温时电压设定值VH(例如4.1V)。即,当电池单元温度处于常温范围时,若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电压成为常温时电压设定值VH以上,则对于该电池单元判断为是充满电状态,进而判断为电池10整体是充满电状态。
另一方面,当电池单元温度在低温范围内时,与电池单元电压相对的充满电电压设定值被设定为比常温时电压设定值Vh低的低温时电压设定值VL(例如3.6V)。即,当电池单元温度处于低温范围时,若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电压成为低温时电压设定值VL以上,则对于该电池单元判断为充满电状态,进而判断为电池10整体为充满电状态。
图3表示电池单元电压与剩余容量的关系的一个例子。按能力而言,各电池单元至少能够被充电到4.1V。若将电池单元电压为4.1V时的充电容量设为剩余容量100%,则电池单元电压从4.1V起越低,剩余容量也越少。若电池单元电压成为3.6V,则剩余容量为30%。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满电电压设定值根据电池单元温度而切换。因此,虽然在常温时充满电电压设定值被设定为4.1V,但在低温时充满电电压设定值被设定为3.6V。即,若在低温时电池单元电压成为3.6V以上则判定为充满电状态并停止充电。
因此,在低温时直至充满电状态为止进行了充电的情况下,若以低温时电压设定值VL为基准则确实是充满电状态,但是若以常温时能够充电的最大容量(常温时电压设定值VH)为基准则为30%左右。因此,在低温时进行充电而直至充满电状态(例如电池单元电压3.6V)为止进行了充电之后,电池单元温度上升而进入了常温范围的情况下,不再是充满电状态,而是成为能够进一步充电(例如能够直至4.1V为止进行充电)的状态。
充电器120的微机131可以从电池包1的微机31取得电池单元温度的信息并基于该信息将充满电电压设定值设定为上述VH、VL中的任意一个,也可以从电池包1的微机31直接取得与电池单元温度相对应的任一充满电电压设定值。充电器120的微机131基于来自电池包1的微机31的信息来设定充满电电压设定值并进行充电。而且,若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电压成为该充满电电压设定值以上,则判断为电池10成为充满电状态,并向电池包1发送充电完成信号,停止充电。
其中,也可以与上述结构相反,采用如下构成:电池包1的微机31自身根据电池单元温度来设定充满电电压设定值,监视充电中的各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电压,并若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电压成为充满电电压设定值以上,则将该主旨的充电完成信号发送至充电器120,使来自充电器120的充电电力的供给停止。
(3)电池包1的内部结构
接下来,使用图4对电池包1的内部结构进行简要说明。如图4所示,电池包1具备构成电池10的10个电池单元11~20。10个电池单元11~20串并联连接。具体而言,形成为2个电池单元并联连接而成的并联块被串联连接5个的连接方式。各并联块由块连接电极62、63、64、65串联连接。
并且,最高电位侧的2个电池单元11、12的正极经由正极电极61及保险丝38与放电端子21连接,最低电位侧的2个电池单元19、20的负极经由负极电极66与负极端子22连接。
在10个电池单元11~20之上配置有基板51。在基板51的表面(与各电池单元相反侧),如图4(a)所示,除了放电端子21及负极端子22之外,还搭载有充电端子41、微机31、SCP36、保险丝38、连接器45等。在连接器45包含有工具通信端子23及充电器通信端子24。其中,对电池单元状态检测部32、热敏电阻33、振动传感器34、LED35及FET37而言,在图4(a)中省略图示。
更详细而言,负极电极66与负极端子22如图4(c)所示经由形成在基板51的导体图案而电连接。即,负极电极66直接与形成在基板51上的表面导体图案54连接。该表面导体图案54与通孔52连接。通孔52经由多层导体图案与通孔53连接,该通孔53与背面导体图案59连接。并且,背面导体图案59与负极端子22直接连接。详细而言,多层导体图案由表面层55、第1内部层56、第2内部层57及背面层58这4个导体层构成。
因此,例如关于放电电流,从负极端子22起经过背面导体图案59、通孔53、多层导体图案、通孔52、表面导体图案54及负极电极66,流入最低电位侧的电池单元19、20。充电时的充电电流的流向与此相反。
(4)电池包1的微机所执行的各种处理
接下来,对电池包1的微机31所执行的各种处理之中的、用于实现上述充满电状态判定报告功能的各种处理进行说明。微机31为了实现充满电状态判定报告功能,执行图5~图8所示的各处理。
(4-1)充满电判定处理
首先,使用图5对充满电判定处理进行说明。在电池包1的微机31中,若开始动作,则CPU31a从存储器31b读入图5的充满电判定处理的程序,并定期地反复执行。
若开始图5的充满电判定处理,则CPU31a在S110计测电池单元的剩余容量A。具体而言,取得构成电池10的各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电压。然后,将各电池单元电压中的最高的电池单元电压设为剩余容量A。其中,将最高的电池单元电压设为剩余容量A仅仅为一个例子,也可以用其他的运算方法等来导出剩余容量A。
在S120中,基于来自热敏电阻33的检测信号来检测电池单元温度。在S130中,基于在S120检测出的电池单元温度,计算在该电池单元温度下能够充电的容量的最大值(可充电容量B)。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池单元温度区分为常温范围及低温范围的2个温度范围,按每一温度范围设定充满电电压设定值。因此,在S130中,如果电池单元温度处于常温范围,则计算常温时电压设定值VH(例如4.1V)作为可充电容量B,如果电池单元温度处于低温范围,则计算低温时电压设定值VL(例如3.6V)作为可充电容量B。
其中,电池单元电压一般根据充电剩余容量而变动,剩余容量越少电池单元电压也越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方便地将电池单元电压作为充电容量来处理。
在S140中,判断在S110计测出的剩余容量A是否为在S130计算出的可充电容量B以上。当剩余容量A为可充电容量B以上时,判断为电池10是充满电状态,进入S150。
在S150中,判断在S120检测出的电池单元温度是否处于低温范围。当处于低温范围时,在S160设置低温时充满电标志,当处于常温范围时,在S170设置常温时充满电标志。
在S140,当剩余容量A比可充电容量B低时,判断为不是充满电状态,在S180,复位充满电标志(低温时充满电标志及常温时充满电标志这双方)。
(4-2)触发器操作判定处理
接下来,使用图6对触发器操作判定处理进行说明。在电池包1的微机31中,若开始动作,则CPU31a从存储器31b读入图6的触发器操作判定处理的程序,并定期地反复执行。
若开始图6的触发器操作判定处理,则CPU31a在S310判断是否从工具主体100接收到触发器接通信号。当没有接收到触发器接通信号时,进入S330。当接收到触发器接通信号时,在S320设置触发器接通标志,进入S330。
在S330中,判断是否从充电器120接收到充电完成信号。当没有接收到充电完成信号时,结束该触发器操作判定处理。当接收到充电完成信号时,在S340复位触发器接通标志。
即,图6的触发器操作判定处理是如下处理:在通过充电使得电池10成为充满电状态时复位触发器接通标志,在成为充满电状态之后,被安装于工具主体100一旦触发器开关114被接通(即如果一旦向电机112放电),则设置触发器接通标志。如果触发器接通标志被设置,以后,直到再次通过充电器120充电成充满电状态为止,保持触发器接通标志已被设置的状态不变。
(4-3)温度变化判定处理
接下来,使用图7对温度变化判定处理进行说明。在电池包1的微机31中,若开始动作,则CPU31a从存储器31b读入图7的温度变化判定处理的程序,并定期地反复执行。
若开始图7的温度变化判定处理,则CPU31a在S410,基于来自热敏电阻33的检测信号来检测电池单元温度。在S420中,判断在S410检测出的电池单元温度是否处于常温范围。当电池单元温度不处于常温范围时,结束该温度变化判定处理。当电池单元温度处于常温范围时,进入S430。
在S430中,判断低温时充满电标志是否被设置。当低温时充满电标志没有被设置时,结束该温度变化判定处理。当低温时充满电标志被设置时,在S440,复位该低温时充满电标志。
低温时充满电标志被设置是指充电在低温时进行且充电至低温时电压设定值VL为止。并且,此后电池单元温度上升而成为常温范围是指目前的剩余容量相对于该常温范围并非是充满电状态而是能够进一步充电的状态。因此,当即使在低温时成为充满电状态但此后电池单元温度上升为成为常温范围时,通过图7的处理,复位低温时充满电标志(取消充满电状态的判断结果)。
(4-4)报告处理
接下来,使用图8对报告处理进行说明。在电池包1的微机31中,若开始动作,则CPU31a从存储器31b读入图8的报告处理的程序,并定期地反复执行。
若开始图8的报告处理,则CPU31a在S210,判断报告条件是否成立。报告条件具体而言是指通过振动传感器34检测到电池包1的振动。
当报告条件不成立时,即没有检测到电池包1的振动时,结束该报告处理。当报告条件成立时,即检测到电池包1的振动时,在S220,判断充满电标志是否被设置、即低温时充满电标志及常温时充满电标志之中任意一方是否被设置。当充满电标志没有被设置时结束该报告处理。如果充满电标志被设置,则进入S230。
在S230中,判断触发器接通标志是否被设置。如果触发器接通标志被设置则结束该报告处理,但当触发器接通标志没有被设置时,在S240,使LED35点亮。在S250中,判断从S240中的开始点亮LED35的点亮开始时刻起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
当从点亮开始起没有经过规定时间时,在S260,与S230同样地判断触发器接通标志是否被设置。然后,当触发器接通标志没有被设置时,返回至S240。当在S250从点亮开始起经过了规定时间时,以及当在S260触发器接通标志被设置时,在S270,熄灭LED35。
即,在报告条件成立(振动检测)的情况下,当任意一个的充满电标志被设置、且触发器接通标志没有被设置时,设为电池10是充满电状态,且使LED35点亮规定时间。因此,电池包1的使用者通过把持电池包1或安装于工具主体100等而对电池包1造成了振动时LED35是否点亮,能够知道电池10是否为充满电状态。
(5)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等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包1,当剩余容量A为可充电容量B以上时判定电池10为电池的充满电状态,当此后产生了可充电容量增加那样的因素时,解除充满电状态(复位充满电标志)。使用者根据使电池包1振动时的LED35有无点亮,能够识别电池10是否为充满电状态。
因此,使用者能够适当地识别电池10是否实际上为充满电状态等与电池10的实际剩余容量相对应的充电状态。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LED35来目视识别电池10的充电状态,所以即使电池包为多个,也能够容易地识别该多个电池包中的哪个电池包为充满电状态。
另外,在电池10被判定为充满电状态之后,如果工具主体100的触发器开关114接通,则充满电状态被解除。因此,使用者能够适当地识别因触发器开关114的接通引起的充电容量的降低。其中,由向工具主体100进行放电而造成的充电容量的降低,例如通过检测放电电流也能够检测出,但是与这样的方法相比,基于触发器开关114的接通的检测方法能够更加容易地检测出。
另外,当在电池10被判定为充满电状态之后,电池单元温度与该判定时相比上升了时(具体而言温度范围发生了变化时),充满电状态被解除。因此,使用者能够适当地识别由于温度上升而造成的充电容量的相对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电池包1的振动的有无无关,通过充满电判定处理(图5)来判定电池10的充电状态,并当充满电状态时设置表示该主旨的充满电标志。并且,如果在充满电标志被设置的期间检测到电池包1的振动,则LED35点亮。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使电池包1振动,来根据需要适当地识别与实际的剩余容量相对应的充电状态。
另外,当要通过LED35来确认是否为充满电状态时,使用者使电池包1振动即可。即,使用者例如仅使电池包1移动或手持摇晃,就能够确认电池10是否为充满电状态。因此,能够提供便利性良好的电池包1。
其中,虽然也可以例如通过来自电池包1的外部的操作(例如开关等的操作)等来确认是否为充满电状态,但是若这样做,有可能会对电池包1的防水性、防尘性造成影响。因此,若考虑电池包1的防水性、防尘性,优选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电池包1中内置振动传感器34并通过其检测信号来进行有无振动的检测(进而LED35的点亮控制)。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电池包1的微机31与报告条件的成立的有无无关地,定期地反复执行图5的充满电判定处理。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微机31当报告条件成立时进行充满电的判定、基于其判定结果的LED35的点亮控制。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包1的微机31虽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图6的触发器操作判定处理,但关于其他的图5、图7、图8的各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执行,代替这些各处理而执行图9的充电状态报告处理。
在电池包1的微机31中,若开始动作,则CPU31a从存储器31b读入图9的充电状态报告处理的程序,并定期地反复执行。
若开始图9的充电状态报告处理,则CPU31a在S510,判断报告条件是否成立。该判断与图8的S210相同。当报告条件不成立时,结束该充电状态报告处理,当报告条件成立时,进入S520。
S520~S550的处理与图5的S110~S140的处理相同。即,在S520计测电池单元的剩余容量A,在S530检测电池单元温度,在S540计算可充电容量B。然后,在S550,判断在S520计测出的剩余容量A是否为在S540算出的可充电容量B以上。
当剩余容量A为可充电容量B以上时,判断为电池10是充满电状态,并进入S560。S560~S590的处理与图8的S240~S270的处理相同。即,在S560使LED35点亮,在S570判断从该点亮开始起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当没有经过规定时间时,在S580判断触发器接通标志是否被设置,如果没有被设置则返回至S560。并且,当从点亮开始起经过了规定时间时、及在S580判断为触发器接通标志被设置时,在S590熄灭LED35。当在S550中剩余容量A比可充电容量B低时,判断为不是充满电状态,结束该充电状态报告处理。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报告条件成立、即由使用者等从外部对电池包1给予了振动时,进行是否为充满电状态的判定以及基于该判定结果的LED35的点亮控制。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移动电池包1等,来根据需要适当地识别与实际的剩余容量相对应的充电状态。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报告条件是指由振动传感器34检测到电池包1的振动,但是这仅是报告条件的一个例子。可以设定与振动检测不同的报告条件,也可以除了振动检测之外进一步还设定其他的各种报告条件。在设定多个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当该多个条件的至少1个或多个成立时设为报告条件成立,也可以当多个条件全部成立时设为报告条件成立。
作为报告条件的其他的例子,还考虑有例如向工具主体、充电器安装的安装检测。其中,该安装检测不利用基于振动传感器34的振动检测,而是例如假定通过与安装对象的数据通信或者其他的方法来直接检测安装。
另外例如也可以在电池包1设置操作开关,当使用者操作该操作开关时,判断为报告条件成立。通过这样,当用户要确认电池包1的充电状态时,通过对操作开关进行操作,就能够容易地确认该充电状态。
其中,在作为报告条件使用电池包1的振动的检测的情况下,并非必须使用振动传感器34,也可以能够使用振动传感器34以外的其他的传感器(例如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等)来直接或间接地检测电池包1的振动。
(2)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图5的充满电判定处理中,在S120进行电池单元温度的检测,进行与电池单元温度相对应的充满电判定(充满电标志的设置或复位)。因此,根据图5的充满电判定处理的执行周期,也可以省略图7的温度变化判定处理。例如,如果以相同周期执行图5的充满电判定处理和图7的温度变化判定处理,则并非一定要执行图7的温度变化判定处理。当然,也可以与执行周期无关地,与图5的充满电判定处理分开来执行图7的温度变化判定处理。
(3)使LED35点亮时的点亮时间(规定时间),使用者等可以任意地设定。该情况下,例如可以在电池包1自身设置设定单元而能够设定,也可以通过电池包1与其他的外部设备之间的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而从外部设备能够设定。
(4)关于可充电容量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根据电池单元温度计算出2种值的任意一种,当也可以构成为将电池单元温度的温度范围设定为3种以上而按每个温度范围计算出可充电容量B。并且,也可以当在基于与某个电池单元温度相对应的可充电容量B判定为充满电状态之后,电池单元温度上升而该温度范围发生了变化时,解除充满电状态(将标志复位)。
另外,也可以从与电池包1不同的外部设备通过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而能够设定可充电容量B。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外部设备中考虑周围温度来设定可充电容量B。或者,也可以外部设备通过通信从电池包1取得电池单元温度,考虑该取得的电池单元温度来设定可充电容量B。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电池包1的微机31及充电器120的微机131中的任意一个而言,如果构成电池10的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电压中的任意一个成为充满电状态,则判断为电池10整体成为充满电状态,但这样的充满电的判断方法仅仅是一个例子。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构成电池10的多个电池单元之中剩余容量最多的(即电池单元电压最高的)电池单元的剩余容量作为比较对象,当该电池单元的剩余容量比可充电容量B小时,判断为作为电池10整体不是充满电状态,但这样的非充满电状态的判断方法也仅仅是一个例子。例如,也可以基于电池10整体的电压(电池电压)来判断是否充满电。
(6)作为用于向使用者等报告是否为充满电状态的具体的单元,并非必须使用LED35。也可以使用LED35以外的其他的单元(例如基于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基于声音的报告等)来进行报告。
另外,除了用于向使用者等报告是否为充满电状态的单元之外,也可以在电池包1中的规定部位(例如该是否为充满电状态的报告单元的附近),设置用于显示电池10的剩余容量的通常的显示单元。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进行是否为充满电状态的判定并根据该判定结果控制LED35的点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对与充满电状态不同的状态进行判定并根据该判定结果来控制LED35的点亮。例如,也可以设定不是充满电状态但接近于此的(比充满电状态的电池单元电压略低)电压,以该设定电压为基准进行判定及LED35的点亮控制。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设置用于与工具主体100进行数据通信的工具通信端子23、用于与充电器120进行数据通信的充电器通信端子24,但也可以将这些各通信端子设为同一端子。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与电池10的正极连接的外部连接用的正极端子,分别设置放电用的放电端子21和充电用的充电端子41,但也可以将这些各端子设为同一正极端子。该情况下,也可以在该1个正极端子与电池10的正极之间,设置具备在正常时的放电电流及充电电流下不熔断那样的保险丝的SCP。
(10)对于使用LED35等报告单元来进行是否为充满电状态的显示而言,伴随着电力消耗。因此,也可以考虑到伴随着显示的消耗电流,而例如进行了在规定次数以上的显示的情况下,判断为不再是充满电而不进行充满电状态的显示。
(11)电池包1能够安装于图1所示的工具主体100以外的各种电动机械器材,并能够向这些各种电动机械器材供给动作用的电力。另外,电池包1能够安装于图2所示的充电器120以外的各种充电器并使电池10充电。

Claims (7)

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具备:
电池,具有二次电池;
报告部,用于对所述电池为充满电状态进行报告;
充满电状态判定部,判定所述电池是否为充满电状态;
充满电判定时处理部,当由所述充满电状态判定部判定为充满电状态时,该充满电判定时处理部进行基于所述报告部的报告的执行、或者进行能够进行基于所述报告部的报告的充满电报告可能状态的保持,作为充满电判定时处理;以及
增加因素检测部,在所述充满电判定时处理的执行中,当产生了所述电池的可充电容量比由所述充满电状态判定部判定为所述充满电状态时增加那样的规定的可充电容量增加因素时,该增加因素检测部检测产生了该可充电容量增加因素这一情况,
在所述充满电判定时处理的执行中,当由所述增加因素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可充电容量增加因素的产生时,所述充满电判定时处理部停止所述充满电判定时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该电池包相对于电动机械器材的主体能够拆装,当被安装于所述主体时,能够从所述电池向所述主体进行放电,
所述电池包具备放电检测部,该放电检测部直接或间接地对从所述电池向所述主体放电这一情况进行检测,
所述可充电容量增加因素的至少一个是由所述放电检测部检测所述放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构成为:具备为了使从所述电池向所述主体内进行放电而被操作的操作开关,并且当所述操作开关被操作时,将表示所述操作开关被操作的主旨的操作信号向所述电池包发送,
当从所述主体接收到所述操作信号时,所述放电检测部对从所述电池向所述主体放电这一情况进行检测。
4.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具备温度检测部,该温度检测部对所述电池的温度进行检测,
所述可充电容量增加因素的至少一个是由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的所述电池的温度比由所述充满电状态判定部判定为所述充满电状态时的温度上升。
5.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具备报告请求检测部,该报告请求检测部对用于使基于所述报告部的报告执行的规定的报告请求进行检测,
所述充满电判定时处理部,进行所述充满电报告可能状态的保持,作为所述充满电判定时处理,并且如果在该充满电判定时处理的执行中由所述报告请求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报告请求,就使基于所述报告部的报告执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具备报告请求检测部,该报告请求检测部对用于使基于所述报告部的报告执行的规定的报告请求进行检测,
当由所述报告请求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报告请求时,所述充满电状态判定部进行所述电池是否为充满电状态的判定,
所述充满电判定时处理部使基于所述报告部的报告执行,作为所述充满电判定时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报告请求检测部具备对该电池包的行为进行检测的变动检测部,当由该变动检测部检测出规定的变动时,将该变动作为所述报告请求来进行检测。
CN201410287306.XA 2013-06-25 2014-06-24 电池包 Pending CN1042532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2814A JP6095502B2 (ja) 2013-06-25 2013-06-25 バッテリパック
JP2013-132814 2013-06-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53288A true CN104253288A (zh) 2014-12-31

Family

ID=50979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87306.XA Pending CN104253288A (zh) 2013-06-25 2014-06-24 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65079B2 (zh)
EP (1) EP2819211B1 (zh)
JP (1) JP6095502B2 (zh)
CN (1) CN10425328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7008A (zh) * 2019-06-12 2020-12-15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工作状态的识别方法及电池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28808A1 (ja) * 2012-02-29 2013-09-06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電池制御システム、電池パック、電子機器および充電機器
JP6159666B2 (ja) * 2014-02-05 2017-07-05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機械器具
CN105529505B (zh) * 2014-09-30 2018-04-27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电池包及其电量显示方法
JP6419028B2 (ja) * 2015-06-08 2018-11-07 株式会社マキタ 器具本体および電動機械器具
SE540597C2 (en) 2016-11-17 2018-10-02 Husqvarna Ab Battery charging system and method
JP7193403B2 (ja) 2019-03-29 2022-12-20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源供給装置、電動作業機システム
JP7479174B2 (ja) 2020-03-25 2024-05-08 株式会社マキタ バッテリパック
JP2021175352A (ja) * 2020-04-30 2021-11-01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残量管理方法、バッテリー残量管理装置、バッテリー、電子機器及びプログラム
TWI796641B (zh) * 2021-03-03 2023-03-2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智慧電池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WO2023054444A1 (ja) * 2021-09-29 2023-04-06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気機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3529A (zh) * 1986-05-15 1987-11-25 菲利浦光灯制造公司 蓄电池充放电情况指示装置
US5580675A (en) * 1994-08-11 1996-12-03 Lockheed Idaho Technologies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electric charge remaining in batteries based on electrode weight and center of gravity
US5825155A (en) * 1993-08-09 1998-10-2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attery set structure and charge/ discharge control apparatus for lithium-ion battery
JP2004095299A (ja) * 2002-08-30 2004-03-25 Hitachi Koki Co Ltd 電池パックの充電状態簡易判別機構
US20060214627A1 (en) * 2005-03-28 2006-09-2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trical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1074A (ja) * 1993-07-02 1995-01-31 Canon Inc 2次電池充電装置
JPH07241044A (ja) * 1994-02-28 1995-09-12 Toshiba Corp 二次電池の充電制御方式
JP3202472B2 (ja) * 1994-03-16 2001-08-27 株式会社東芝 二次電池の充電制御装置
JPH0865910A (ja) * 1994-08-23 1996-03-08 Toshiba Battery Co Ltd 二次電池の充電装置
JPH11266543A (ja) * 1998-03-18 1999-09-28 Makita Corp 電動工具充電システム
JP3762104B2 (ja) * 1998-07-02 2006-04-05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充電システム
JP2001112185A (ja) * 1999-10-04 2001-04-20 Sanken Electric Co Ltd 充電制御装置及び充電制御方法
JP3611104B2 (ja) * 2000-08-09 2005-01-1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充電制御方法
JP3783576B2 (ja) * 2001-05-25 2006-06-07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充電機能付き直流電源装置
JP2005269784A (ja) * 2004-03-19 2005-09-29 Meidensha Corp ニッケル水素電池の充放電制御装置
US7656131B2 (en) * 2005-10-31 2010-02-02 Black & Decker Inc. 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y packs for cordless power tool systems
JP5029862B2 (ja) * 2006-03-31 2012-09-19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充電装置
JP2009033795A (ja) * 2007-07-24 2009-02-12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充電装置およびこの充電装置を備えた充電式電動器具セット
JP2009195081A (ja) * 2008-02-18 2009-08-27 Panasonic Corp 充電制御回路、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充電装置、電池パック
US8111038B2 (en) * 2008-06-12 2012-02-07 O2 Micro, Inc Vehicle electronic systems with battery management functions
JP4649682B2 (ja) * 2008-09-02 2011-03-16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二次電池の状態推定装置
CN101714647B (zh) * 2008-10-08 2012-11-28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用蓄电池匣以及电动工具
JPWO2011004550A1 (ja) * 2009-07-10 2012-12-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クル数計数回路、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池システム
JP5867195B2 (ja) * 2012-03-13 2016-02-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充電装置および二次電池の充電方法
JP2013247003A (ja) * 2012-05-28 2013-12-09 Sony Corp 二次電池の充電制御装置、二次電池の充電制御方法、二次電池の充電状態推定装置、二次電池の充電状態推定方法、二次電池の劣化度推定装置、二次電池の劣化度推定方法、及び、二次電池装置
KR101520244B1 (ko) * 2012-08-20 2015-05-13 닛산 지도우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이차 전지의 충전 장치 및 이차 전지의 충전 방법
KR20140109098A (ko) * 2013-03-05 2014-09-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의 충전량 경고장치 및 방법
US9365120B2 (en) * 2013-03-29 2016-06-14 Fca Us Llc Techniques for enhanced battery pack recharging
US10703219B2 (en) * 2013-10-04 2020-07-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battery charge setpoint contro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3529A (zh) * 1986-05-15 1987-11-25 菲利浦光灯制造公司 蓄电池充放电情况指示装置
US5825155A (en) * 1993-08-09 1998-10-2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attery set structure and charge/ discharge control apparatus for lithium-ion battery
US5580675A (en) * 1994-08-11 1996-12-03 Lockheed Idaho Technologies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electric charge remaining in batteries based on electrode weight and center of gravity
JP2004095299A (ja) * 2002-08-30 2004-03-25 Hitachi Koki Co Ltd 電池パックの充電状態簡易判別機構
US20060214627A1 (en) * 2005-03-28 2006-09-2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trical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7008A (zh) * 2019-06-12 2020-12-15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工作状态的识别方法及电池包
CN112087008B (zh) * 2019-06-12 2024-01-09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工作状态的识别方法及电池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19211B1 (en) 2019-04-17
US20140375231A1 (en) 2014-12-25
JP2015008080A (ja) 2015-01-15
EP2819211A1 (en) 2014-12-31
JP6095502B2 (ja) 2017-03-15
US9465079B2 (en) 2016-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53288A (zh) 电池包
JP2020124107A (ja) 蓄電池システム
EP2377196B1 (en) Storage battery recycling apparatus
JP6207127B2 (ja) 測定システム
JP5652802B2 (ja) 二次電池の内部短絡検出装置および内部短絡検出方法
CN102005624A (zh) 用于加热蓄电池的方法、充电器以及附加元件
JP2008309796A (ja) 電池の診断装置と診断方法
CN104051800A (zh) 电池组以及充电器
JP2011137805A (ja)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その断線検出方法
JP4372470B2 (ja) 電池の診断装置と診断方法
CN101604772B (zh) 电池包,以及电池包与电气装置的组合
CN101604849B (zh) 充电装置,以及充电装置和电池包的组合
DE602006012367D1 (de) Erkennung vollständiger batterieladungen für charge-and-play-schaltungen
CN104488133A (zh) 用于感测电池的鼓胀的设备和方法
JP5528898B2 (ja) モータ装置及び電動工具
CN103390743A (zh) 电池组以及电动装置系统
CN101604773B (zh) 电池包和电池包工作状态的检测方法
KR20100010648U (ko) 무접점 충전 정위치 표시기능이 구비된 거치대
CN202153654U (zh) 用于检测电池组中的开路电池接头的系统
TW201813183A (zh) 電池裝置、電子裝置以及電池裝置之保護方法
CN1979203A (zh) 充电电路板的测试装置
CN104052136A (zh) 电池组、充电电路和充电装置
KR100976154B1 (ko) 입력전원에 따른 충전전류 제어기능을 갖는 무접점 충전 시스템
CN109698532B (zh) 充电控制装置、蓄电池组以及充电器
CN206685937U (zh) 智能电池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