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51104A - 换气装置及门 - Google Patents

换气装置及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51104A
CN104251104A CN201410240218.4A CN201410240218A CN104251104A CN 104251104 A CN104251104 A CN 104251104A CN 201410240218 A CN201410240218 A CN 201410240218A CN 104251104 A CN104251104 A CN 1042511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open
mentioned
close body
connec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402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51104B (zh
Inventor
石井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368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01039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367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6596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003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3601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003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92341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003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5852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348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8678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389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09871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389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12971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51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1104A/zh
Publication of CN1042511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110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ecific Sea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For Doors And Windows (AREA)

Abstract

换气装置具备开闭体、施力部件及施力传递部。开闭体可在将通气用开口部关闭的关闭位置与将通气用开口部打开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地设置。施力传递部构成为,在将由施力部件产生的作用力变换为包含开闭体的转动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后,向被关闭到规定开放角度的开闭体传递,将开闭体转动到闭位置。

Description

换气装置及门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性地涉及换气装置及门,更详细地讲,涉及将通气用开口部开闭的换气装置及具备该换气装置的门。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公开号2005-336809号(以下,记作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门用换气装置。该门用换气装置具有将形成在门上的换气口开闭的百叶窗。该门用换气装置通过使用者将手指放入到换气口中、用该手指操作百叶窗,能够将换气口关闭。文献1所记载的门用换气装置为了使百叶窗的操作变容易,在百叶窗的外面上形成有用来卡住手指的凹槽。但是,在将百叶窗关闭的作业中依然需要工夫,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对通气用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开闭体简单地关闭的换气装置及门。
有关本发明的换气装置具有以下特征。换气装置具备开闭体、施力部件及施力传递部。上述开闭体可在将通气用开口部关闭的关闭位置与将上述通气用开口部打开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地设置。上述施力传递部构成为,在将由上述施力部件产生的作用力变换为包含上述开闭体的转动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后,将其向被关闭到规定开放角度的上述开闭体进行传递,将上述开闭体转动到上述关闭位置。
在本发明中,如果通过使用者将开闭体关闭到规定的开放角度,则开闭体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自动地转动到关闭位置。因此,使用者能够简单地将开闭体关闭。
附图说明
下面更详细地记述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结合以下的详细的记述及附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及优点。
图1A、图1B是第1例的门的开闭体附近的水平剖面图,图1A表示开闭体被配置在关闭位置时的状态,图1B表示开闭体被配置在打开位置时的状态。
图2是第1例的门的正视图。
图3是第1例的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4是第1例的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是第1例的附加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第1例的附加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A~图8C是依次表示第1例的附加单元的动作的说明图。图8A表示上开闭体被配置在关闭位置时的状态,图8B表示上开闭体被配置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时的状态,图8C表示上开闭体被配置在打开位置时的状态。
图9是第2例的门的正视图。
图10是第2例的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2例的门的上端部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2例的门的中间连结件的立体图。
图13是第2例的门的固定具、附加单元及换气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第2例的门的开闭体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2例的门的横框件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安装第2例的门的固定具之前的状况的立体图。
图17A、图17B是表示第2例的门的开闭体的下端部及其附近部分的立体图,图17A表示将开闭体配置在关闭位置的状态,图17B表示将开闭体配置在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18A、图18B是第2例的门的开闭体附近的水平剖面图,图18A表示开闭体被配置在关闭位置的状态,图18B表示开闭体被配置在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19是第2例的门的中间连结件附近的水平剖面图。
图20是第2例的其他例的门的正视图。
图21是第3例的门的中间连结件的水平剖面图。
图22是第4例的门的通气用开口部的水平剖面图。
图23是第5例的开闭体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24A、图24B是第5例的门的通气用开口部的水平剖面图。图24A表示开闭体被配置在关闭位置的状态,图24B表示开闭体被配置在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25是第6例的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26是第6例的门的正视图。
图27是表示第6例的第2横框件的立体图。
图28是将第6例的开闭体应用到第1例的门中的例子,是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及作为其变形例的第2例~第6例进行说明。
(第1例)
图2是本例的门1的正视图。本例的门1例如是设在建筑物内的室内门。门1作为为了将房间的出入口开闭而将建筑物的内部分隔的门窗隔扇而使用。门1是可转动地设在由未图示的门框构成的建筑物开口部的平开门。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到平开门以外的其他的门中。作为其他的门,可以举出拉门(包括作为隔断而使用的拉门)、壁橱或壁柜等的收存部的前面设置的收存用门窗隔扇等。
以下,设门1的厚度方向为前后方向,设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在图1A中,设D1所示的方向为前方,设D2所示的方向为后方,设作为门头侧的D3所示的方向为左方,设作为门轴侧的D4所示的方向为右方而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门1具备门本体2、多个换气装置3、4及把手部22。
门本体2如图4所示,具备多个门部件60、61、将相邻的门部件60、61彼此连结的多个连结件70~72、多个通气用开口部20、21(参照图2)、和多个边缘遮挡件80~83。
以下,有时将左右的门部件60、61中的位于门本体2的门头侧的门部件60记作门头侧门部件60、将位于门本体2的门轴侧的门部件61记作门轴侧门部件61。此外,有时将连结件70~72中的位于最上方的连结件70记作上连结件70、将位于最下方的连结件71记作下连结件71、将位于上连结件70与下连结件71之间的连结件72记作中间连结件72。
如图2所示,门本体2的外形是正视纵长矩形状。门本体2的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平行。门本体2的长度方向与上下方向平行。门本体2的厚度方向与前后方向平行。
如图4所示,门部件60、61形成为纵长矩形板状。门部件60、61的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平行。门部件60、61的长度方向与上下方向平行。门部件60、61的厚度方向与前后方向平行。
门头侧门部件60构成门本体2的门头侧的端部。门轴侧门部件61的宽度比门头侧门部件60宽。门轴侧门部件61构成门本体2的过半部(除了门头侧部分以外的部分)。
如图2所示,两门部件60、61的上端部彼此通过上连结件70连结。两门部件60、61的下端部彼此通过下连结件71连结。两门部件60、6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彼此通过中间连结件72连结。
本例的门1具备两个通气用开口部20、21。另外,门1也可以具备1个通气用开口部或3个以上的通气用开口部。
两通气用开口部20、21上下排列。以下,在特别区别的情况下,有时将两通气用开口部20、21中的上侧的通气用开口部20记作上通气用开口部20、将下侧的通气用开口部21记作下通气用开口部21。
上通气用开口部20内的空间被左右的门部件60、61的各自的上部、上连结件70及中间连结件72包围。在门本体2中,上通气用开口部20的上缘部由上连结件70构成。在门本体2中,上通气用开口部20的下缘部由中间连结件72构成。在门本体2中,上通气用开口部20的左侧的缘部由门头侧门部件60的上部构成。在门本体2中,上通气用开口部20的右侧的缘部由门轴侧门部件61的上部构成。
下通气用开口部21内的空间被左右的门部件60、61的各自的下部、中间连结件72及下连结件71包围。在门本体2中,下通气用开口部21的上缘部由中间连结件72构成。在门本体2中,下通气用开口部21的下缘部由下连结件71构成。在门本体2中,下通气用开口部21的左侧的缘部由门头侧门部件60的下部构成。在门本体2中,下通气用开口部21的右侧的缘部由门轴侧门部件61的下部构成。
即,各通气用开口部20、21通过将两门部件60、61用上连结件70、下连结件71及中间连结件72连结而形成。此外,中间连结件72为将两通气用开口部20、21上下分隔的边界部。
各通气用开口部20、21将门本体2前后贯通。即,各通气用开口部20、21将开通方向作为前后方向。
各通气用开口部20、21形成于门本体2的门头侧部分。另外,通气用开口部20、21也可以设在门本体2的门轴侧部分、或门本体2的宽度方向中心部。各通气用开口部20、21是纵长矩形状。
将上通气用开口部20的上下长度与下通气用开口部21的上下长度加在一起后的尺寸与门本体2的上下长度大致相同。即,在本例中,在门本体2的门头侧,遍及门本体2的上下方向的大致全长而上下排列地形成有纵长的通气用开口部20、21。
在上通气用开口部20设有换气装置3,在下通气用开口部21设有换气装置4。以下,有将换气装置3记作上换气装置3、将换气装置4记作下换气装置4的情况。
上换气装置3具备图4所示的开闭体30和附加单元31(轴承单元)。下换气装置4具备开闭体40和附加单元41。以下,有时将开闭体30记作上开闭体30、将开闭体40记作下开闭体40。此外,有时将附加单元31记作上附加单元31、将附加单元41记作下附加单元41。
另外,在本例中,换气装置3具备一片开闭体30,换气装置4具备一片开闭体40,门1具备合计2片开闭体30、40。但是,门1也可以具备1片或3片以上的开闭体。此外,本例的门1具备两个附加单元31、41,但根据开闭体的数量,也可以具备1个附加单元或3个以上的附加单元。
两开闭体30、40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对上开闭体30详细地说明,对在下开闭体40中与上开闭体30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开闭体30是纵长的。开闭体30相对于门本体2可转动地设置,以便能够将对应的通气用开口部20开闭。
两开闭体30、40上下排列配置。本例的门1能够将两开闭体30、40中的一方有选择地打开。即,能够将上开闭体30关闭且将下开闭体40打开、或将上开闭体30打开且将下开闭体40关闭。通过这样将两开闭体30、40中的一方打开且将另一方关闭,能够在确保隐私性的同时进行通气。
开闭体30可绕纵轴转动地安装在门本体2上。这里,所谓绕纵轴,是指开闭体30的转动轴方向与纵向(上下方向)平行。
开闭体30能够在从如图1A所示那样将通气用开口部20关闭的关闭位置到如图1B所示那样将通气用开口部20打开的打开位置的范围内转动。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除了特别记载的情况以外,以开闭体30被配置在图1A所示的关闭位置时的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即,设开闭体30的厚度方向为前后方向,设开闭体30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而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开闭体30是纵长平板状。开闭体30的上下长度与对应的通气用开口部20的上下长度大致相同。如图1A所示,开闭体30的厚度(前后尺寸)比门本体2的厚度小。开闭体30的宽度比对应的通气用开口部20的宽度稍小。
本例的开闭体30由具有透光性的采光面板构成。如图5所示,开闭体30具备透光板33和面板框34。透光板33具有透光性。这里,所谓具有透光性,不仅包括部件是透明的,还包括如磨砂玻璃那样部件是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情况。此外,本例的开闭体30具有透光性,但开闭体30也可以不具有透光性。
透光板33是纵长平板状。本例的透光板33由玻璃板构成。详细地讲,透光板33是两片板玻璃经由合成树脂膜粘接的贴合玻璃。贴合玻璃的带电性较低。因此,在透光板33上不易附着灰尘或垃圾等。另外,透光板33并不限于贴合玻璃,也可以是一片的板玻璃。此外,透光板33也可以由丙烯树脂等的其他透明的材料形成。
透光板33形成为正视纵长矩形状。透光板33如图1A所示,其水平截面形状形成为横长矩形状。
面板框34将透光板33的四周(周围)包围而对其加以保持。如图5所示,面板框34具备左右离开的纵框件35、36、和上下离开的横框件37、38。纵框件35、36及横框件37、38组成框架为纵长矩形状。
以下,有时将两纵框件35、36中的配置在左侧的一方的纵框件35记作门头侧纵框件35、将配置在右侧的另一方的纵框件36记作门轴侧纵框件36。此外,有时将两横框件37、38中的配置在上侧的一方的横框件37记作上横框件37、将配置在下侧的横框件38记作下横框件38。
门头侧纵框件35和门轴侧纵框件36是左右对称形状,具有共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门头侧纵框件35详细地说明,对在门轴侧纵框件36中与门头侧纵框件35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纵框件35构成开闭体30的侧缘部(左侧的缘部)。纵框件35是金属制,例如是铝制。纵框件35的上下长度与透光板33的上下长度大致相同。
纵框件35的水平截面形状遍及上下方向是一样的。纵框件35如图1A所示,水平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C字状。
在纵框件35的面向门轴侧的侧面上,遍及上下方向形成有在门轴侧开口的纵槽部350。纵框件35具备主部351和一对缘部352、353。
主部351构成纵槽部350的槽底部。缘部352从主部351的前端部朝向透光板33侧突出。缘部353从主部351的后端部朝向透光板33侧突出。两缘部352、353对置。两缘部352、353构成纵槽部350的槽侧面。纵框件35通过在纵槽部350中嵌入透光板33的侧端部,嵌装在透光板33上。
纵框件35的主部351的前后尺寸(厚度)为,在左右方向上越是远离透光板33侧的部分则尺寸越小。主部351的前面部354及后面部355为主部351的表面部分。前面部354及后面部355为在左右方向上以越是远离透光板33的部分则互相越接近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主部351具备在左右方向上面向与透光板33相反侧(左侧)的面359。面359构成开闭体30的左侧端面。面359的前端连接在前面部354上,面359的后端连接在后面部355上。
纵框件35的缘部352的前面部356及缘部353的后面部357相对于纵槽部350的槽宽度方向(前后方向)正交。在纵框件35嵌装在透光板33上的状态下前面部356和后面部357与透光板33的前后两面平行
门轴侧纵框件36具备具有与主部351共同的结构的主部361、和具有与后面部357共同的结构的后面部365。
开闭体30当被配置在图1B所示的打开位置时,其宽度方向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此时,门头侧纵框件35的主部351的前面部354与门本体2的前面平行且为同面(即,位于同一平面上)。此外,门轴侧纵框件36的主部361的后面部365与门本体2的后面平行且为同面。
在纵框件35的上下两端部,形成有螺钉拧入部。在本例中,如图1A所示,在纵框件35的纵槽部350的槽底面,形成有螺钉凹兜(pocket)358。螺钉凹兜358遍及纵框件35的上下方向的全长。螺钉凹兜358是水平截面C字状。并且,螺钉凹兜358的上下两端部分别构成上述螺钉拧入部。
如图5所示,上横框件37和下横框件38是上下对称形状,具有共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上横框件37详细地说明,对在下横框件38中与上横框件37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横框件37是横长的。上横框件37架设在左右的纵框件35、36的上端部间。下横框件38架设在左右的纵框件35、36的下端部间。
在横框件37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螺钉用孔(未图示)。在横框件37上,遍及左右方向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在透光板33侧(下侧)开口的横槽部(未图示)。
横框件37通过将透光板33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上端部)嵌入到横槽部中而嵌装在透光板33上。在横框件37的各螺钉用孔中,从上下方向上的与透光板33侧相反侧(上侧)插通着螺钉39。插通到横框件37、38的门头侧端部中的螺钉39被拧入在门头侧纵框件35的螺钉拧入部中。插通到横框件37的门轴侧端部中的螺钉39被拧入在门轴侧纵框件36的螺钉拧入部中。由此,横框件37安装在两纵框件35、36上。
即,透光板33的左右两端部嵌入在面板框34的对应的纵槽部350、360中,上下两端部嵌入在面板框34的对应的横槽部中。透光板33通过被左右的纵框件35、36夹着且被上下的横框件37、38夹着,从而被面板框34保持。
在横框件37的在上下方向上面向与透光板33相反侧的面(上面)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轴部370。
轴部370作为相对于门本体2可绕纵轴转动地被支承的被支承部发挥功能。即,轴部370构成开闭体30的转动轴。
轴部370的轴心与通过透光板33的水平截面的中心的中心线一致。另外,轴部370的轴心也可以在透光板33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比中心稍稍向外侧偏移的位置上。此外,开闭体30也可以仅由透光板构成。在此情况下,在透光板的上下两端部上设置由门本体2可绕纵轴转动地支承的轴部。
下横框件38具备具有与轴部370共同的结构的轴部380。
在上通气用开口部20的上下,设有轴承部(后述的插入孔721、插通孔320)。在下通气用开口部21的上下设有轴承部(后述的插入孔728、插通孔420)。上开闭体30的上侧的轴部370通过设在上通气用开口部20的上侧的轴承部可转动地被支承。上开闭体30的下侧的轴部380通过设在上通气用开口部20的下侧的轴承部可转动地被支承。由此,上开闭体30相对于门本体2可绕纵轴转动地安装。
在图4中表示下开闭体40。下开闭体40具备具有与轴部370共同的结构的轴部(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470)。下开闭体40具备具有与轴部380共同的结构的轴部480。下开闭体40的上侧的轴部470通过设在下通气用开口部21的上侧的轴承部可转动地被支承。下开闭体40的下侧的轴部480通过设在下通气用开口部21的下侧的轴承部可转动地被支承。由此,下开闭体40相对于门本体2可绕纵轴转动地安装。
两门部件60、61具有左右对称的形状,具有共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门头侧门部件60详细地说明,关于门轴侧门部件61,对与门头侧门部件60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门部件60是板状的面板部件。如图1A所示,门部件60具备芯材602和表面材603。芯材602是木制。芯材602由正视矩形状的框体构成。芯材602的表面被表面材603覆盖。即,门部件60具有所谓的框架贴板构造(フラッシュ構造)。另外,门部件60也可以是以水平截面矩形状的板为芯材的构造、或实木材等。
门部件60的表面材603具备板材604、和层叠在板材604的表面上的装饰片605。装饰片605是合成树脂制,在其表面上被实施了木纹图案。在板材604的背面上形成有弯折槽606。表面材603通过以弯折槽606为边界弯折,被沿着芯材602的外周面配置。
如图5所示,在门部件60的上端面,形成有在另一方的门部件61侧(右侧)开口的嵌入槽部600。此外,虽然图示省略,但在门部件60的下端面,也形成有在另一方的门部件61侧(右侧)开口的嵌入槽部(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嵌入槽部607)。
门轴侧门部件61具备具有与嵌入槽部600共同的结构的嵌入槽部610。门轴侧门部件61具备具有与嵌入槽部607共同的结构的嵌入槽部617(参照图4)。
如图3所示,在门头侧门部件60的嵌入槽部600中嵌入着上连结件70的左侧端部。在门轴侧门部件61的嵌入槽部610中嵌入着上连结件70的右侧端部。在门头侧门部件60的嵌入槽部607中嵌入着下连结件71的左侧端部。在门轴侧门部件61的嵌入槽部617中嵌入着下连结件71的右侧端部。
如图1A所示,在门部件60的右侧的侧面上形成有凹槽部601。凹槽部601是纵长的。凹槽部601遍及门部件60的除了形成有嵌入槽部600、607的上下两端部以外的部分而形成。两嵌入槽部600、607经由凹槽部601相通。
凹槽部601形成在门部件60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在凹槽部61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前后宽度比其他部分大的凹处(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凹处608)。在图5中,在门部件61上表示了具有与凹处608共同的结构的凹处618。
中间连结件72由实木材或与门部件60、61同样的面板部件等形成。在中间连结件72的左侧部分上设有多个木钉(ダボ,定缝销钉)720。在中间连结件72的右侧部分上设有多个木钉727。多个木钉720上下排列。多个木钉727上下排列。各木钉720从中间连结件72的左侧的端面朝向左方突出。各木钉727从中间连结件72的右侧的端面朝向右方突出。
中间连结件72的左侧端部嵌入在门部件60的凹处608中。中间连结件72的右侧端部嵌入在门部件61的凹处618中。
中间连结件72的左侧的各木钉720嵌入在形成于门部件60的凹处608的底部的木钉孔(未图示)中。中间连结件72的右侧的各木钉727嵌入在形成于门部件61的凹处618的底部的木钉孔(未图示)中。由此,两门部件60、6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彼此通过中间连结件72连结。
如图1A所示,门头侧门部件60的上部的门轴侧的侧面构成上通气用开口部20的门头侧的侧面。在该上通气用开口部20的门头侧的侧面上安装着边缘遮挡件80。门轴侧门部件61的上部的门头侧的侧面构成上通气用开口部20的门轴侧的侧面。在该上通气用开口部20的门轴侧的侧面上安装着边缘遮挡件81。
门头侧门部件60的下部的门轴侧的侧面构成下通气用开口部21的门头侧的侧面。在该下通气用开口部21的门头侧的侧面上安装着边缘遮挡件82(参照图2)。门轴侧门部件61的下部的门头侧的侧面构成下通气用开口部21的门轴侧的侧面。在该下通气用开口部21的门轴侧的侧面上安装着边缘遮挡件83(参照图2)。
另外,边缘遮挡件80和边缘遮挡件82具有共同的结构,边缘遮挡件81和边缘遮挡件83具有共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边缘遮挡件80、81详细地说明,对于在边缘遮挡件82中与边缘遮挡件80共同的点、以及在边缘遮挡件83中与边缘遮挡件81共同的点省略说明。此外,以下有时将边缘遮挡件80记作门头侧边缘遮挡件80、将边缘遮挡件81记作门轴侧边缘遮挡件81。
各边缘遮挡件80、81遍及通气用开口部20的上下方向的全长。各边缘遮挡件80、81是合成树脂制。对各边缘遮挡件80、81的表面实施了木纹图案。另外,各边缘遮挡件80、81并不限于合成树脂制,例如也可以是木制。
各边缘遮挡件80、81的水平截面形状遍及上下方向是一样的。门头侧边缘遮挡件80通过将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的门头侧端部(左侧端部)嵌入到凹槽部601中并粘接而安装在门头侧门部件60上。门轴侧边缘遮挡件81通过将左右方向上的门轴侧端部(右侧端部)嵌入到凹槽部611中并粘接而安装在门轴侧门部件61上。
各边缘遮挡件80、81的前后尺寸(厚度)与开闭体30(具体而言是面板框34)的厚度大致相同且比门本体2(门部件60、61)的厚度小。各边缘遮挡件80、81处于在门本体2的厚度的范围内。因此,能够使边缘遮挡件80、81变小,当将通气用开口部20打开时,各边缘遮挡件80、81不会成为通气的妨碍。另外,各边缘遮挡件80、81的厚度为了确保充分的通气量而优选的是设为门本体2的厚度的1/2以下。
各边缘遮挡件80、81位于门本体2的厚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相互对置。
门头侧边缘遮挡件80的门轴侧部分从通气用开口部20的门头侧的侧面朝向门轴侧突出。门轴侧边缘遮挡件81的门头侧部分从通气用开口部20的门轴侧的侧面朝向门头侧突出。即,在各边缘遮挡件80、81的左右方向上,通气用开口部20侧的部分(与凹槽部601、611相反侧的部分)从通气用开口部20的侧面朝向通气用开口部20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突出。
在门头侧边缘遮挡件80的后部,形成有朝向门轴侧(上开闭体30侧)突出的突出部800。在门轴侧边缘遮挡件81的前部,形成有朝向门头侧(上开闭体30侧)突出的突出部810。
如图1A所示,被配置在关闭位置的开闭体30与左右方向平行。此时,门头侧纵框件35从前后方向观察,与门头侧边缘遮挡件80的突出部800的门轴侧端部重叠。此外,门轴侧纵框件36从前后方向观察,与门轴侧边缘遮挡件81的突出部810的门头侧端部重叠。
即,两纵框件35、36从前后方向观察,与对应的边缘遮挡件80、81的突出部800、810的突出端部重叠。因此,通气用开口部20的门头侧的侧面与开闭体30之间的间隙被门头侧边缘遮挡件80封堵。此外,通气用开口部20的门轴侧的侧面与开闭体30之间的间隙被门轴侧边缘遮挡件81封堵。因而,上通气用开口部20的大致整体被开闭体30闭塞,成为不进行通过上通气用开口部20对房间进行换气的状态。此外,在这样开闭体30处于关闭的状态时,当从前后方向观察门1时,难以通过通气用开口部20看到门1的相反侧。另外,下通气用开口部21也是同样的。
门头侧边缘遮挡件80的突出部800的前表面是以越是靠近门轴侧的部分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801。此外,门轴侧边缘遮挡件81的突出部810的后表面是以越是靠近门轴侧的部分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811。门头侧边缘遮挡件80的倾斜面801与门轴侧边缘遮挡件81的倾斜面811大致平行。
如图1A所示,当上开闭体30被配置在关闭位置时,上开闭体30的门头侧纵框件35的后面部355与门头侧边缘遮挡件80的倾斜面801大致平行,相对于倾斜面801面接触。此外,门轴侧纵框件36的前面部364与门轴侧边缘遮挡件81的倾斜面811大致平行,相对于倾斜面811面接触。因而,当上开闭体30被配置在关闭位置时,能够提高上开闭体30与两边缘遮挡件80、81的密接性,将通气适当地阻断。另外,将下开闭体40配置在关闭位置时也同样。
如图5所示,在中间连结件72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形成有插入孔721。此外,虽然图示省略,但在中间连结件72的下表面的中央部形成有与插入孔721同样的插入孔(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插入孔728)。
上开闭体30的下侧的轴部380被插入在中间连结件72的插入孔721中而被可转动地支承。此外,虽然图示省略,但下开闭体40的上侧的轴部470被插入在中间连结件72的插入孔728中而被可转动地支承。即,在本例中,由中间连结件72的上下的插入孔721、728的周缘部构成承受对应的开闭体30、40的中间连结件72侧的轴部380、470的轴承部。
如图4所示,上连结件70及下连结件71是横长的棒状。上连结件70和下连结件71是上下对称,具有共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上连结件70详细地说明,对在下连结件71中与上连结件70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如图5所示,连结件70具备框架件700和装饰片材701。框架件700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长形。框架件700的外面部被装饰片材701(横长板)覆盖。
框架件700是金属制的型材。具体而言,框架件700是铝制的挤压型材。框架件700的垂直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通过连结件70具备这样的框架件700,能够提高连结件70的强度。
装饰片材701是合成树脂制。装饰片材701跨越连结件70的前后两面安装。在装饰片材701的表面上实施了木纹图案。因此,上连结件70具有与门部件60、61相仿的木纹风格的外观。另外,上连结件70并不限于由框架件700和装饰片材701构成,例如也可以是木制。
图4所示的上附加单元31设在(内装在)上连结件70的框架件700的内部。下连结件71具备具有与框架件700共同的结构的框架件710。下附加单元41设在下连结件71的框架件710的内部。即,附加单元31、41在门1中设在通气用开口部20、21的开口缘部。
上开闭体30的上侧的轴部370可转动地支承在设于上连结件70的上附加单元31上。下开闭体40的下侧的轴部480可转动地支承在设于下连结件71的下附加单元41上。
两附加单元31、41是上下对称形状。因此,以下对上附加单元31详细地说明,对在下附加单元41中与上附加单元31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在图6中表示上附加单元31。在图7中表示上附加单元31的分解立体图。上附加单元31具备壳体310、臂311、阻尼器312、施力部件313(弹性体)、推压体314及可动体315。如图6所示,臂311、阻尼器312、施力部件313、推压体314及可动体315设在壳体310的内部。
壳体310为上附加单元31的外壳。壳体310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长的矩形箱状。
壳体310使其长度方向与上连结件70的长度方向平行而设在上连结件70的内部。即,上附加单元31在门1中沿着上侧通气用开口部20的开口缘部设置。
壳体310具备基体316和罩317。基体316是左右延伸、以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板状。基体316的上下方向上的开闭体30侧的面(下表面)构成了壳体310的下表面。
罩317是在上下方向上在开闭体30侧(下侧)开口的箱状。罩317覆盖在基体316上。
如图7所示,在基体316的作为在上下方向上与开闭体30相反侧的面的内面(上表面)上,形成有俯视大致扇状(大致三角形状)的凹部318。凹部318的内周面具备转动限制面319。转动限制面319是凹部318的内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转动限制面319的水平截面形状是在门头侧打开的大致V字状。
在凹部318的底部的门轴侧的端部(大致V字状的转动限制面319的角部侧的端部),形成有将基体316上下贯通的插通孔320。
上开闭体30的上侧的轴部370穿过上连结件70的框架件700的下面部被插通到上附加单元31的插通孔320中,突出到凹部318内。由此,轴部370被上附加单元31可转动地支承。
即,在本例中,由上附加单元31的插通孔320的周缘部构成承接上开闭体30的与中间连结件72相反侧(上侧)的轴部370的轴承部。
下附加单元41具备具有与插通孔320共同的结构的插通孔(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插通孔420)。下开闭体40的下侧的轴部480穿过下连结件71的框架件710的上面部插通在下附加单元41的插通孔420中。由此,轴部480通过下附加单元41而可转动地被支承。
即,在本例中,由下附加单元41的插通孔420的周缘部构成承接下开闭体40的下侧的轴部480的轴承部。
在凹部318中配置有臂311。在臂31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连结孔321。在连结孔321中,插入着上开闭体30的上侧(与中间连结件72相反侧)的轴部370。轴部370被相对于臂311固定。因此,臂311与开闭体30的轴部370一起转动。
臂311的转动范围受凹部318的转动限制面319限制。由此,开闭体30的转动范围被限制。即,在本例中,上附加单元31的转动限制面319构成限制上开闭体30的转动范围的转动限制部(转动限制机构)。
转动限制面319限制开闭体30的转动范围,以使得在开闭体30转动到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的任一位置时,开闭体30都处于在门本体2的厚度的范围内。
当开闭体30被配置在关闭位置时,附加单元31的臂311如图8A所示那样与转动限制面319的后侧的面接触,不能向后侧转动。这样被配置在关闭位置的开闭体30如图1A所示那样被配置在门本体2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部。
当开闭体30被配置在打开位置时,附加单元31的臂311如图8C所示那样与转动限制面319的前侧的面接触,不能向前侧转动。被配置在打开位置的开闭体30如图1B所示,主部351的前面部354与门本体2的前表面在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相同位置。此外,主部361的后面部365与门本体2的后表面在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相同位置。此外,被配置在打开位置的开闭体30处于门本体2的厚度的范围内。
如图7所示,在臂3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与连结孔321相反侧的端部上设有连动部322。连动部322从臂311朝向上下方向上的与开闭体30相反侧(上侧)突出。
连动部322被配置在比开闭体30的转动中心向门头侧偏移的位置上。连动部322形成为轴向与上下方向平行的圆筒状。连动部322具有水平截面为圆形的外周面。
当开闭体30绕纵轴转动时,连动部322以轴部370为中心与臂311一起绕纵轴转动。具体而言,连动部322在开闭体30向打开方向转动时向前侧移动,在开闭体30向关闭方向转动时向后侧移动。另外,连动部322也可以配置在比开闭体30的转动中心靠门轴侧。该情况下的附加单元例如与本例的附加单元31左右对称地形成。
施力部件313如图8A所示,配置在连动部322的门头侧。本例的施力部件313由伸缩方向与左右方向平行的线圈弹簧构成。施力部件313在左右方向(即,沿着通气用开口部20的开口缘部的方向)延伸。另外,施力部件313也可以是线圈弹簧以外的弹性体。
在施力部件313的门轴侧端部安装着推压体314。推压体314与连动部322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推压体314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地设置。施力部件313的门头侧受罩317支承。施力部件313将推压体314总是向门轴侧(连动部322侧)施以弹簧力(施加弹性力)。
推压体314的面向门轴侧的面是推压连动部322的推压面323。推压面323具备第1面部324、第2面部325及第3面部326。
第1面部324以越是靠近后方的部分越位于门头侧的方式倾斜。第2面部325位于比第1面部324靠前侧。第2面部325以越是靠近前方的部分越位于门头侧的方式倾斜。
第3面部326是位于第1面部324与第2面部325之间的中间面部。第3面部326使第1面部324与第2面部325连续。第3面部326的水平截面形状形成为向门轴侧凸的弧状。
第1面部32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第2面部325长。第3面部326在推压面323上形成在靠前的位置。
在开闭体30被配置在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如图8A所示,附加单元31的连动部322被配置在与第1面部324的后部接触的位置上。该连动部322被由施力部件313施力的推压体314的第1面部324向后侧推压。因此,臂311被推压在转动限制面319的后侧的面上。因而,开闭体30在关闭位置被保持。
当使用者将配置在关闭位置的开闭体30向打开方向(俯视向左转)转动时,臂311以轴部370为中心向前侧转动。随之,连动部322一边克服施力部件313的作用力将推压体314向门头侧推入一边向前侧移动,越过推压体314的第3面部326(参照图8B)。并且,连动部322在开闭体30配置在打开位置的时点,如图8C所示那样被配置在与第2面部325接触的位置。在这样开闭体30配置在打开位置的状态下,连动部322被由施力部件313向门轴侧施力的推压体314的第2面部325向前侧推压。因此,臂311被推压在转动限制面319的前侧的面上,开闭体30成为在打开位置被保持的状态。
当使用者将配置在打开位置的开闭体30向闭方向(俯视向右转)转动时,臂311以轴部370为中心向后侧转动。随之,连动部322一边克服施力部件313的作用力将推压体314向门头侧推入一边向后侧移动,越过推压体314的第3面部326。并且,连动部322在开闭体30被关闭到规定开放角度的时点,达到与第1面部324的前端部接触的位置。如果这样连动部322被配置到与第1面部324的前端部接触的位置,则通过由施力部件313向门轴侧施力的推压体314的第1面部324将连动部322向后侧推动,臂311以轴部370为中心向后侧转动。由该施力部件313带来的臂311的转动,一直进行到连动部322达到第1面部324的后部、臂311与转动限制面319的后侧的面接触。即,被关闭到规定开放角度的开闭体30通过施力部件313的作用力而自动转动到关闭位置。
推压体314及设有连动部322的臂311构成施力传递部330(施力传递机构)。该施力传递部330在将施力部件313的与门本体2的宽度方向平行的作用力的方向变换为包含开闭体30的转动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后,将施力部件313的作用力向开闭体30传递。因此,在如本例那样作为施力部件313而利用在门本体2的宽度方向上较长的线圈弹簧等的情况下,容易将施力部件313控制在门本体2的厚度的范围内及连结件70的厚度的范围内。
阻尼器312配置在连动部322的门轴侧。阻尼器312是伸缩式的缸式阻尼器。详细地讲,阻尼器312是单向式的液压阻尼器。
如图8A所示,阻尼器312具备活塞327和压力缸328。当活塞327向被向压力缸328侧推入的方向移动时,压力缸328对于活塞327作用衰减力。阻尼器312具备使向压力缸328侧推入的活塞327自动回位到作为伸长状态的原点的自动回位功能。
阻尼器312将活塞327朝向门头侧配置。在活塞327的前端部(门头侧端部)安装着可动体315。可动体315和连动部322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可动体315的门头侧的面为连动部322碰抵接触的抵接面329。抵接面329以越是靠近前方的部分越位于门轴侧的方式倾斜。
阻尼器312在开闭体30配置在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如图8C所示,活塞327成为移动到门头侧的伸长状态。此时,连动部322被配置在可动体315的抵接面329的前端侧。
使用者如果将被配置在打开位置的开闭体30转动到关闭位置,则随着臂311的转动,连动部322一边将可动体315向门轴侧推入一边向抵接面329的后端侧移动。此时,衰减力作用于与可动体315一起向门轴侧移动的活塞327。由此,开闭体30的关闭方向的转动动作被阻尼器312缓冲。因而,能够抑制开闭体30被势头较猛地关闭而发生较大的声音,或开闭体30或承接它的部件发生变形或损坏等。此外,当开闭体30被关闭时,也能够抑制手指等被强力地夹入到开闭体30与通气用开口部20的侧面之间。另外,阻尼器312并不限于液压阻尼器或缸式阻尼器,也可以是旋转阻尼器等以往周知的其他的阻尼器。
如果使用者将开闭体30转动到打开位置,则随着臂311的转动,连动部322向前侧移动。此时,可动体315通过阻尼器312的回位力,追随于连动部322向门头侧移动,成为图8C所示的状态。
设有连动部322的臂311及可动体315构成将开闭体30的转动动作变换为活塞327的与左右方向平行的动作的动作变换部331(动作变换机构)。因此,在如本例那样作为阻尼器312而使用在门本体2的宽度方向上较长的缸式阻尼器的情况下,容易将阻尼器312控制在门本体2的厚度的范围内或连结件70的厚度的范围内。
如图3所示,上连结件70的左侧端部嵌入到形成于门头侧门部件60的上端面的嵌入槽部600中,被螺钉23拧紧固定。同样,上连结件70的右侧端部嵌入在形成于门轴侧门部件61的上端面的嵌入槽部610中并被拧紧固定。
同样,下连结件71的左侧端部嵌入在形成于门头侧门部件60的下端面的嵌入槽部607中并被拧紧固定,右侧端部嵌入在形成于门轴侧门部件61的下端面的嵌入槽部617中并被拧紧固定。
上连结件70的上表面(与上开闭体30相反侧的面)与两门部件60、61的上表面大致同面。下连结件71的下表面(与下开闭体40相反侧的面)与两门部件60、61的下表面大致同面。
如图2所示,在门本体2上安装着把手部22。把手部22具备安装在门头侧门部件60的前面的杠杆手柄220。此外,虽然图示省略,但把手部22具备安装在门头侧门部件60的后面的杠杆手柄(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杠杆手柄222)。虽然图示省略,但杠杆手柄220和杠杆手柄222经由门部件60连结。
杠杆手柄220和杠杆手柄222是前后对称形状,具有共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杠杆手柄220详细地说明,对于在杠杆手柄222中与杠杆手柄220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杠杆手柄220是作为把手使用的杠杆型门柄。杠杆手柄220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与中间连结件72相同的位置。
杠杆手柄220具备杠杆部221。杠杆部221能够在从非转动位置(非使用位置)到转动位置的范围中绕前后轴转动。杠杆手柄220通过将杠杆部221转动到转动位置,设在门本体2上的闩进行连动。另外,在表示另一例的门1A的图9中,图示了具有与本例的闩共同的结构的闩225A。此外,在表示另一例的门1E的图26中,图示了具有与本例的闩共同的结构的闩225E。
通过闩与杠杆部221连动,能够将门1打开。杠杆部221例如构成为,通过由弹簧等构成的施力部件,从转动位置向非转动位置自动地回位。
杠杆部221当配置在上述非转动位置时,如图2所示那样向门轴侧突出,成为与左右方向平行(水平)。此外,此时杠杆部221的与转动轴侧相反侧的前部被配置到在前后方向上与中间连结件72重叠的位置。因此,在从正面观察门1的情况下,中间连结件72位于杠杆部221的前部的后侧。因而,开闭体30、40不易被杠杆部221遮挡,能够从开闭体30、40将光采入充分的量。
以上说明的本例的换气装置3具有以下所示的第1特征。换气装置3具备开闭体30、施力部件313及施力传递部330。开闭体30可在将通气用开口部20关闭的关闭位置与将通气用开口部20打开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地设置。施力传递部330构成为,在将由施力部件313产生的作用力变换为包含开闭体30的转动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后,传递给被关闭到规定开放角度的开闭体30,将开闭体30转动到关闭位置。另外,在本例中,换气装置4也具有第1特征。
具有该第1特征的换气装置3通过将开闭体30配置到打开位置,经由通气开口部20进行房间的换气,通过将开闭体30配置到关闭位置,能够将通气开口部20堵塞。此外,如果通过使用者使得开闭体30被关闭到规定的开放角度,则开闭体3通过施力部件313的作用力而自动地转动到关闭位置。因此,使用者能够简单地将开闭体30关闭。此外,施力传递部330能够将由施力部件313产生的作用力变换为包含开闭体30的转动方向的成分的方向。
此外,具有第1特征的换气装置3优选的是如本例那样具有以下所示的第2特征。施力部件313的作用力在沿着通气用开口部20的开口缘部的方向上产生。
具有该第2特征的换气装置3能够将由施力部件313产生的、沿着通气用开口部20的开口缘部的方向的作用力变换为包含开闭体30的转动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因此,例如在如本例那样作为施力部件313而使用在门本体2的宽度方向上较长的线圈弹簧等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使施力部件313处于门本体2的厚度的范围内及连结件70的厚度的范围内。
此外,具有第1或第2特征的换气装置3优选的是如本例那样具有以下所示的第3特征。换气装置3具备阻尼器312及动作变换部331。阻尼器312具备能够沿与施力部件313的作用力产生的方向平行的规定方向移动的活塞327。动作变换部331将开闭体30的关闭方向的转动动作变换为活塞327的规定方向的动作。通过使阻尼器312对向规定方向移动的活塞327作用衰减力,对开闭体30的关闭方向的转动动作进行缓冲。
具有该第3特征的换气装置3能够通过阻尼器312对开闭体30的关闭方向的转动动作进行缓冲。因此,能够防止开闭体30被势头较猛地关闭而发生较大的声音、或者开闭体30或承接它的部件变形或损坏等。此外,当开闭体30被关闭时,还能够防止手指等被强力地夹入到开闭体30与通气开口部20的侧面之间。此外,例如可以如本例那样作为阻尼器312而利用在门本体2的宽度方向上较长的缸式阻尼器,使阻尼器312处于门本体2的厚度的范围内或连结件70的厚度的范围内。
此外,具有第1~第3的任1个特征的换气装置3优选的是如本例那样具有以下所示的第4特征。开闭体30是纵长、具有透光性的采光面板。
具有该第4特征的换气装置3能够利用将通气开口部20开闭的开闭体30将光采入,能够具有通气功能和采光功能这两者。
此外,门1优选的是如本例那样具有以下所示的第5特征。门1至少具备一个具有第1~第4的任1个特征的换气装置3。门1具备门本体2。门本体2至少具备一个通气用开口部20。通气用开口部20是纵长的,在门本体2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开闭体30可绕纵轴转动地设置于通气用开口部20。施力部件313的作用力在门本体2的宽度方向上产生。
具有该第5特征的门1能够经由开闭体30将光采入到房间中。此外,使用者通过将开闭体30配置在打开位置,能够将空气通到通气用开口部20中而进行房间的换气。此外,使用者通过将开闭体30配置在关闭位置,能够将通气用开口部20堵塞而停止换气。
此外,通过使用具有透光性的开闭体30作为将通气用开口部20开闭的部件使用,能够具有通气功能和采光功能这两者。这种情况下,能够在确保通气功能和采光功能的两功能的同时,使门1的外观变简单,此外,门1的构造不易变得复杂。
此外,通过将开闭体30可绕纵轴转动地设置,与绕横轴转动自如地设置的情况相比,当将开闭体30打开时,开闭体30的朝向上方的面的面积变小。因此,尘埃或垃圾等不易附着到开闭体30上。此外,当经由开闭体30将光采入到房间中时,能够抑制由积存在开闭体30上的尘埃或垃圾等形成阴影。
此外,通过将能够绕纵轴转动的开闭体30做成纵长形状,能够使在配置在打开位置的开闭体30与通气用开口部20的两侧面之间形成的通气用的空间变大而确保充分的通气量。
此外,具有第5特征的门1优选的是如本例那样具有以下所示的第6特征。门本体2具备左右的门部件60、61。门本体2具备在左右的门部件60、61之间上下离开设置、将左右的门部件60、61连结的多个连结件70~72。门本体2至少具备一个由左右的门部件60、61和上下离开的连结件70、71构成的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通气用开口部20。换气装置3具备附加单元31。附加单元31具备施力部件313及施力传递部330。附加单元31内置在连结件70中。
在具有该第6特征的门1中,将附加单元31内置在将门部件60、61连结的连结件70中而隐藏,不易变得醒目,能够使门1的外观变好。
此外,具有第6特征的门1优选的是如本例那样具有以下所示的第7特征。内置附加单元31的连结件是将左右的门部件60、61的上端部彼此连结的上连结件70或将左右的门部件60、61的下端部彼此连结的下连结件71。具有该第7特征的门1能够将附加单元31配置在门1的上端部或下端部,容易对附加单元31进行维护。
此外,本例的门1具有以下的特征。门本体2具备多个通气用开口部20、21。多个通气用开口部20、21在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开闭体30、40对多个通气用开口部20、21分别设置。
具有该特征的门1能够利用上下长度较短而不易挠曲的开闭体30、40,在门本体2上设置上下较长的采光部分。
此外,本例的门1优选的是具有以下所示的特征。门1具备把手部22。在门本体2中上下相邻的通气用开口部20、21之间的部分和把手部22从前后方向观察配置在重叠的位置上。
具有该特征的门1中,开闭体30不易被把手部22遮挡,能够从开闭体30、40将光采入充分的量。
此外,本例的门1具有以下所示的特征。通气用开口部20、21及开闭体30、40设在门本体2的门头侧。
具有该特征的门1当使用者将门1开闭时或将开闭体30、40开闭时,容易从该使用者经由开闭体30、40视觉辨认出处于门1的里侧的人。因此,能够使得门1或开闭体30、40被不小心打开而接触到使用者的状况不易发生,能够提高安全性。此外,开闭体30、40在门1中配置在当将门1开闭时被操作的门头侧。因此,能够将开闭体30、40配置到对于使用门1的使用者而言容易操作的位置。
此外,本例的门1具有以下所示的特征。门1具备至少一个边缘遮挡件80。边缘遮挡件80安装在门本体2的通气用开口部20的侧缘部,从该侧缘部朝向通气用开口部20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从门本体2的厚度方向观察,边缘遮挡件80的突出端部与配置在关闭位置的开闭体30的侧缘部重叠。边缘遮挡件80被处于门本体2的厚度的范围内。
具有该特征的门1中,当开闭体30被配置在关闭位置时,将开闭体30与通气用开口部20的侧面之间用边缘遮挡件80覆盖,在通气用开口部20中能够使空气难以通过。此外,通过使边缘遮挡件80处于门本体2的厚度的范围内,能够使得边缘遮挡件80不易变得醒目。此外,能够使边缘遮挡件80变小,抑制边缘遮挡件80的材料成本。
此外,优选的是如本例那样在通气用开口部20的两侧设置边缘遮挡件80、81,在两边缘遮挡件80、81的开闭体30侧的侧面上,设置从前后方向的一端侧越是向另一端侧接近的部分越位于左右方向的一端侧的倾斜面801、811。即,两倾斜面801、811向相同的方向倾斜。
通过这样在两边缘遮挡件80、81上设置倾斜面801、811,在有一些组装误差或尺寸误差等的情况下,开闭体30当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转动时也不易接触到边缘遮挡件80、81。另外,在两边缘遮挡件80、81上,也可以代替倾斜面801、811而设置以从门本体2的厚度方向的一端侧越是向另一端侧行进越位于通气用开口部20的宽度方向一端侧的方式弯曲的曲面。
此外,本例的门1优选的是具有以下所示的特征。开闭体30具备透光板33及面板框34。透光板33具有透光性。面板框34将透光板33包围而对其加以保持。面板框34相对于门本体2可绕纵轴转动地设置。
具有该特征的门1能够经由透光板33将光向房间采入。此外,仅通过在与透光板33分体的面板框34上设置轴部370、380或轴承部,就能够使开闭体30可绕纵轴转动。因此,在难以加工透光板33的情况下,不需要对透光板33实施复杂的加工,开闭体30的制造变容易。
此外,本例的门1具有以下所示的特征。门1具备至少一个施力部件313。施力部件313对开闭体30施加用来使被关闭到规定开放角度的开闭体30转动到关闭位置的作用力。
具有该特征的门1中,如果由使用者将开闭体30关闭到规定的开放角度,则开闭体30通过施力部件313的作用力自动地转动到关闭位置。因此,使用者能够简单地将开闭体30关闭。
接着对第2~第6例进行说明。另外,第2~第6例是第1例的变形例,在以下的说明及说明中使用的图中,关于与第1例相同的要素赋予相同的名称和标号,关于与第1例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第2例)
首先,对第2例进行说明。另外,本例的门1A的基本结构与第1例的门1相同。因此,以下对于本例的特征性的要素赋予与第1例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号及“A”的标记,关于与第1例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在图9中表示本例的门1A的正视图。如图10所示,门部件60A的凹槽部(插入槽部)600的槽宽遍及长度方向是一样的,在凹槽部601A中没有形成第1例的凹处608。同样,门部件61A的凹槽部611A(参照图18A)的槽宽遍及长度方向是一样的,在凹槽部611A中没有形成第1例的凹处618。
如图12所示,中间连结件72A具备板材722A及一对横长板材723A、724A。
板材722A是木制。板材722A形成为纵长矩形状。
各横长板材723A、724A是合成树脂制。横长板材723A安装在板材722A的前表面。横长板材724A安装在板材722A的后表面。另外,板材722A并不限于木制,也可以是金属制或合成树脂制。此外,中间连结件72A并不限于在板材722A上安装有横长板材723A的结构,也可以是实木材等。
横长板材723A在板材722A的前表面上,将板材722A的除了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以外的部分覆盖。横长板材724A在板材722A的后表面上,将板材722A的除了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以外的部分覆盖。
在各横长板材723A、724A的表面实施了木纹图案。由此,中间连结件72A具有与门部件60A、61A相仿的木纹风格的外观。
各横长板材723A、724A的上下两端部比板材722A朝向上下方向的外侧突出。由此,在中间连结件72A的上表面形成凹部725A,在中间连结件72A的下表面形成凹部726A。凹部725A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槽,朝向上方开口。凹部725A由板材722A的上端面和两横长板材723A、724A的上端部构成。凹部726A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槽,朝向下方开口。凹部726A由板材722A的下端面和两横长板材723A、724A的下端部构成。
木钉720A在板材722A的左侧部分上在上下方向上设有多个。这些多个木钉720A从板材722A的左侧的端面朝向左方突出。木钉727A在板材722A的右侧部分上在上下方向上设有多个。这些多个木钉727A从板材722A的右侧的端面朝向右方突出。
板材722A的左侧的端部(没有被横长板材723A、724A覆盖的部分)嵌入在凹槽部601A(参照图18A)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板材722A的右侧的端部(没有被横长板材723A、724A覆盖的部分)嵌入在凹槽部611A(参照图18A)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
中间连结件72A的各木钉720A嵌入在形成于凹槽部601A的槽底部的木钉孔(未图示)中。中间连结件72A的各木钉727A嵌入在形成于凹槽部611A的槽底部的木钉孔(未图示)中。由此,如图9所示,两门部件60A、61A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彼此通过中间连结件72A连结。
换气装置3A、4A分别设在中间连结件72A的上方及下方。以下,有时将上下的换气装置3A、4A中的上侧的换气装置3A记作上换气装置3A、将下侧的换气装置4A记作下换气装置4A。
如图10所示,上换气装置3A和下换气装置4A是上下对称的形状,具有共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上换气装置3A详细地说明,关于下换气装置4A,对与上换气装置3A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换气装置3A由具备通气用开口部20A的面板单元构成。详细地讲,换气装置3A具备框体301A、开闭体30A及附加单元31(参照图16)。
如图13所示,开闭体30A的面板框34A具备在左右方向离开的纵框件35A、36A、和在上下方向离开的横框件37A、38A。纵框件35A具有与第1例的纵框件35同样的结构,纵框件36A具有与第1例的纵框件36同样的结构。
两横框件37A、38A中的一方的横框件37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中间连结件72A侧,另一方的横框件38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中间连结件72A侧相反侧。
以下,有时将横框件37A记作第1横框件37A、将横框件38A记作第2横框件38A。
两横框件37A、38A是上下对称形状,具有共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第1横框件37A详细地说明,关于第2横框件38A,对与第1横框件37A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如图15所示,第1横框件37A具备固定部371A和遮蔽部372A。固定部371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比遮蔽部372A靠透光板33侧(上侧)。
固定部371A在左右方向(透光板33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固定部371A具备底片部390A、前片部391A及后片部392A。底片部390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前片部391A从底片部390A的前缘部朝向上下方向的透光板33侧(上侧)突出。后片部392A从底片部390A的后缘部朝向上侧突出,与前片部391A对置。前片部391A及后片部392A遍及底片部390A的除了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部分。
在固定部371A上,形成有由底片部390A、前片部391A及后片部392A构成的横槽部373A。横槽部373A在上侧开口。横槽部373A在左右方向(固定部371A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横槽部373A在固定部371A上遍及除了左右方向的两端部的部分形成。在横槽部373A中,如图13所示,嵌入着透光板33的上下方向(长度方向)的端部(下端部)。
固定部371A架设在左右的纵框件35A、36A的上下方向的端部(下端部)之间。固定部371A的左右两端部与第1例的横框件38同样,通过螺钉连结在对应的纵框件35A、36A上。
如图15所示,遮蔽部372A是在俯视中沿相对于左右方向(透光板33的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长形。遮蔽部372A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一体地连接在固定部371A的底片部390A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上。因此,遮蔽部372A相对于固定部371A不能移动。另外,固定部371A和遮蔽部372A也可以是分体。底片部390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突出到遮蔽部372A的宽度方向的外侧。
在遮蔽部372A的与透光板33相反侧的面(下面)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朝向与透光板33相反侧(下方)突出的轴部370A。
如图10所示,将开闭体30A包围的框体301A是纵长框状。框体301A具备上下离开的横框302A、303A和左右离开的纵框304A、305A。将两横框303A、303A和两纵框304A、305A组成框架为纵长矩形状。
在本例中,在上换气装置3A的框体301A的内侧形成的正视纵长矩形状的开口部构成通气用开口部20A。此外,在下换气装置4A的框体401A的内侧形成的正视纵长矩形状的开口部构成通气用开口部21A。
在通气用开口部20A的上下方向上,中间连结件72A侧的缘部(下缘部)由框体301A的位于中间连结件72A侧(下侧)的横框302A构成。在通气用开口部20A的上下方向上与中间连结件72A相反侧的缘部(上缘部)由框体301A的位于与中间连结件72A相反侧(上侧)的横框303A构成。
以下,有时将中间连结件72A侧的横框302A记作第1横框302A、将与中间连结件72A相反侧的横框303A记作第2横框303A。
通气用开口部20A的左侧的侧缘部由框体301A的左侧的纵框304A构成,通气用开口部20A的右侧的侧缘部由框体301A的右侧的纵框305A构成。即,本例的通气用开口部20A由两横框303A、303A和两纵框304A、305A构成。
第2横框303A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在左右方向上比两纵框304A、305A向外侧突出。
第2横框303A将左右的门部件60A、61A的上端部彼此连结。即,本例的第2横框303A构成将左右的门部件60A、61A的上端部彼此连结的上连结件70A。
下换气装置4A具备具有与第2横框303A共同的结构的第2横框403A。第2横框403A将左右的门部件60A、61A的下端部彼此连结。即,本例的第2横框403A构成将左右的门部件60A、61A的下端部彼此连结的下连结件71A。
此外,在本例中,换气装置3A的左侧的纵框304A构成第1例的边缘遮挡件80,右侧的纵框305A构成第1例的边缘遮挡件81。
换气装置4A具备具有与纵框304A共同的结构的纵框404A、和具有与纵框305A共同的结构的纵框405A。纵框404A构成第1例的边缘遮挡件82,纵框405A构成第1例的边缘遮挡件83。
上换气装置3A的位于上侧的第2横框303A和下换气装置4A的位于下侧的第2横框403A是上下对称形状。因此,以下对第2横框303A详细地说明,对在第2横框403A中与第2横框303A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第2横框303A具备图13所示的框架件700A和一对装饰片材701A、702A。
框架件700A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形成在与开闭体30A相反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槽形)。此外,虽然图示省略,但在截面大致U字状的框架件700A的底部(在上下方向上对应的开闭体30A、40A侧的部分)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轴部插通孔。
两装饰片材701A、702A中的一方的装饰片材701A安装在框架件700A的前表面,另一方的装饰片材702A安装在框架件700A的后表面。装饰片材701A在框架件700A的前表面中将除了左右两端部以外的部分覆盖。装饰片材702A在框架件700的后表面中将除了左右两端部以外的部分覆盖。
各装饰片材701A、702A是合成树脂制。在各装饰片材701A、702A的表面上实施了木纹图案。因此,第2横框303A具有与门部件60A、61A相仿的木纹风格的外观。
各装饰片材701A、702A在上下方向上比框架件700A更朝向开闭体30A侧(下方)突出。由此,在第2横框303A上,形成有在开闭体30A侧开口的凹部703A(参照图10)。凹部703A由比各装饰片材701A、702A的框架件700A更朝向开闭体30A侧(下方)突出的部分和框架件700A的底部构成。
另外,本例的框架件700A与第1例的框架件700同样,也可以是截面框状的中空型材。此外,本例的纵框304A、305A并不限于金属制,例如也可以是合成树脂制,也可以是木制。
如图10所示,在框体301A的内侧配置有开闭体30A。开闭体30A相对于框体301A可绕纵轴转动地安装。
如图13所示,第2横框件38A具备具有与第1横框件37A的遮蔽部372A共同的结构的遮蔽部382A。在图10所示的第2横框303A的凹部703A中插入着遮蔽部382A。遮蔽部382A在上下方向上比两装饰片材701A、702A的缘部更向中间连结件72A侧(下侧)稍稍突出。
如图13所示,开闭体30A的第2横框件38A具备具有与轴部370A共同的结构的轴部380A。轴部380A插通在第2横框303A的上述轴部插通孔中。由此,上侧的开闭体30A的上侧的轴部380A通过第2横框303A而可绕纵轴转动地被支承。
下侧的开闭体40A具备具有与轴部380A共同的特征的下侧的轴部(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轴部480A)。轴部480A也与轴部380A同样,通过下换气装置4A的下侧的横框403A而可绕纵轴转动地被支承。
换气装置3A的位于中间连结件72A侧(下侧)的第1横框302A如图13所示,由左右延伸的长形的板构成。
在第1横框302A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轴部插通孔306A。开闭体30A的中间连结件72A侧的轴部370A插通在轴部插通孔306A中,可绕纵轴转动地被支承。即,第1横框302A的轴部插通孔306A的周缘部构成支承开闭体30A的中间连结件72A侧(下侧)的轴部370A的轴承部。
下换气装置4A具备具有与第1横框302A共同的结构的第1横框402A(参照图17A)。第1横框402A具备具有与轴部插通孔306A共同的结构的轴部插通孔(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轴部插通孔406A)。开闭体40A具备具有与轴部370A共同的结构的轴部470A。第1横框402A与第1横框302A同样,轴部插通孔406A的周缘部构成支承开闭体40A的中间连结件72A侧(上侧)的轴部470A的轴承部。
如图15所示,第1横框件37A的遮蔽部372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突出到固定部371A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遮蔽部372A和固定部371A的正视时的左右长度大致相同。
如图13所示,在开闭体30A中,第1横框件37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中间连结件72A侧的端部,第2横框件38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中间连结件72A侧相反侧的端部。
第2横框件38A具备具有与固定部371A共同的结构的固定部381A。在开闭体30A中,第1横框件37A的遮蔽部372A与第2横框件38A的遮蔽部382A之间的部分构成大致纵长板状的面板部300A。即,面板部300A由透光板33、两纵框件35A、36A、第1横框件37A的固定部371A及第2横框件38A的固定部381A构成。
两遮蔽部372A、382A和面板部300A将开闭体30A从正面观察时的左右长度大致相同。
如图18A所示,当开闭体30A被配置在关闭位置时,面板部300A与左右方向(门本体2A的宽度方向)平行。此时,两遮蔽部372A、382A如在图19中用实线表示那样,以门头侧部分位于后方、门轴侧部分位于前方的方式,其长度方向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
在图17A中,表示了下换气装置4A的开闭体40A被配置在关闭位置的状态。在图17A中,标号400A是开闭体40A的面板部。此外,标号48A是在开闭体40A中具有与开闭体30A的第2横框件38A共同的结构的第2横框件。此外,标号481A是在第2横框件48A中具有与第2横框件38A的固定部381A共同的结构的固定部,标号482A是在第2横框件48A中具有与第2横框件38A的遮蔽部382A共同的结构的遮蔽部。
当开闭体30A被配置在打开位置时,两遮蔽部372A、382A如在图19中用双点划线表示那样,以门头侧部分位于前方、门轴侧部分位于后方的方式,其长度方向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此时,面板部300A的宽度方向相对于左右方向比遮蔽部372A更大地倾斜。在图17B中,表示下换气装置4的开闭体40A被配置在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13所示的各纵框304A、305A是金属制,详细地讲是铝制。各纵框304A、305A的水平截面形状遍及上下方向是一样的。
如图18A所示,各纵框304A、305A的前后尺寸(厚度)比门本体2A(门部件60A、61A)的厚度小。
门头侧的纵框304A的开闭体30A侧的侧面(右侧面)以越是靠近前方的部分越位于门头侧(左侧)的方式弯曲。在纵框304A的后侧部分上,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朝向开闭体30A侧(右侧)突出的突出部307A。
门轴侧的纵框305A的开闭体30A侧的侧面(左侧面)以越是靠近前方的部分越位于门头侧的方式弯曲。由此,在纵框305A的前侧部分上,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朝向开闭体30A侧(左侧)突出的突出部308A。
即,在通气用开口部20A的两侧的内侧面上,设有在水平截面中以从门本体2A的厚度方向上的一端侧越是靠近另一端侧的部分越位于通气用开口部20A的宽度方向一端侧的方式弯曲的曲面200A、201A。因此,即使在有一些组装误差或尺寸误差等的情况下,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转动的开闭体30A也不易接触到纵框304A、305A。
另外,图18A所示的曲面200A、201A是向与开闭体30A相反侧凹陷的曲面,但也可以是突出到开闭体30A侧的曲面。此外,本例的纵框304A、305A的开闭体30A侧的侧面也可以以越是靠近前方的部分越位于开闭体30A侧的方式倾斜。即,在通气用开口部20A的两侧的内侧面上,也可以代替曲面200A、201A而设置在水平截面中以越是靠近前方的部分越位于门头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在图13所示的第2横框303A的框架件700A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分中,从上下方向上的与开闭体30A相反侧(上侧)插通着螺钉(未图示)。横框303A通过将这些螺钉拧入到对应的纵框304A、305A中而连结在两纵框304A、305A上。
在第1横框302A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分,从上下方向上的与开闭体30A相反侧(下侧)插通着螺钉(未图示)。第1横框302A通过将这些螺钉拧入到对应的纵框304A、305A中,连结在两纵框304A、305A上。
如上述那样,开闭体30A的两轴部370A、380A被插通到对应的横框302A、303A的轴部插通孔306A中,可绕纵轴转动地被支承。由此,开闭体30A能够绕纵轴转动。同样,开闭体40A也将两轴部470A、480A插通到对应的横框402A、403A的轴部插通孔中,可绕纵轴转动地被支承。
如图10所示,第2横框303A的框架件700A的左侧端部构成比纵框304A朝向左方突出的连结部704A。第2横框303A的框架件700A的右侧端部构成比纵框305A朝向右方突出的连结部705A。
此外,下换气装置4A具备具有与连结部704A、705A共同的结构的连结部714A、715A。
上换气装置3A在中间连结件72A的上方配置在左右的门部件60A、61A之间。下换气装置4A在中间连结件72A的下方配置在左右的门部件60A、61A之间。
如图18A所示,换气装置3A的左侧的纵框304A的与开闭体30A相反侧的侧端部(左侧端部)被插入而嵌入在门部件60A的凹槽部601A中。此外,换气装置3A的右侧的纵框305A的右侧端部被插入而嵌入在门部件61A的凹槽部611A中。即,在本例中,在由两门部件60A、61A、上连结件70A及中间连结件72A构成的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开口部分的左侧的内侧面上设有纵框304A,在上述开口部分的右侧的内侧面上设有纵框305A。
换气装置3A的左右的纵框304A、305A处于门本体2的厚度的范围内。另外,本例的左右的纵框304A、305A的前后尺寸比门本体2A的厚度的1/2大,但也可以与第1例的边缘遮挡件80、81同样是门本体2A的厚度的1/2以下的尺寸。此外,换气装置3A的左右的纵框304A、305A的大部分在左右方向上比对应的凹槽部601A、611A朝向开闭体30A侧突出。
如图16所示,换气装置3A的框体301A的左右的连结部704A、714A被嵌入在对应的门部件60A、61A的嵌入槽部600、610中。
上换气装置3A例如在将两门部件60A、61A用中间连结件72A连结后,被从上下方向上的与中间连结件72A相反侧(上侧),插入到形成于中间连结件72A的上方的两门部件60A、61A之间的空间中。此时,两纵框304A、305A被从与中间连结件72A相反侧(上侧)插入到对应的凹槽部601A、611A中。此外,上换气装置3A的左右的连结部704A、714A被从与中间连结件72A相反侧(上侧)插入到对应的嵌入槽部600、610中。同样,下换气装置4A也被从下侧插入到形成于中间连结件72A的下方的两门部件60A、61A之间的空间中。
在上换气装置3A的左右的连结部704A中,从上下方向上的与开闭体30A相反侧(上侧)插通着螺钉23A。这些螺钉23A被拧入到对应的门部件60A、61A中。由此,换气装置3A的横框303A被连结在两门部件60A、61A上。同样,下换气装置4A的横框403A也被连结在两门部件60A、61A上。
上换气装置3A的第1横框302A(参照图13)被插入到中间连结件72A的凹部725A(参照图12)中,以接触在凹部725A的底部的状态配置。上换气装置3A的与第1横框302A对置的遮蔽部372A如图19所示那样被插入在中间连结件72A的凹部725A中。同样,上换气装置3A的遮蔽部382A也被插入在第2横框303A的凹部703A中。同样,下换气装置4A的遮蔽部472A也被插入在中间连结件72A的凹部726A中。同样,下换气装置4A的遮蔽部482A也被插入到在第2横框403A中具有与第2横框303A的凹部703A共同的结构的凹部713A(参照图17A)中。
当开闭体30A绕纵轴转动时,遮蔽部372A如图19所示那样在凹部725A内以轴部370A为中心转动。另外,遮蔽部372A在上下方向上比两横长板材723A、724A的开闭体30A侧的缘部(上缘部(凹部725A))朝向透光板33侧(上侧)稍稍突出。
为了将开闭体30A平顺地转动,需要在图13所示的遮蔽部372A与第1横框302A之间设置很小的间隙。但是,在设有这样的间隙的情况下,有可能从开闭体30A与横框302A之间发生漏光。所以,在本例中,遮蔽部372A被插入在中间连结件72A的凹部703A中,设在遮蔽部372A上的轴部370A通过设在凹部703A的底部的横框302A的轴部插通孔306A的周缘部而可转动地被支承。因此,能够将形成在开闭体30A与横框302A之间的间隙的前方部及后方部用凹部703A的前后的壁部(两横长板材723A、724A的上缘部)覆盖,不易发生上述漏光。
同样,插入在第2横框303A的凹部703A中的遮蔽部382A、插入在中间连结件72A的凹部726A中的遮蔽部472A、插入在第2横框403A的凹部713A中的遮蔽部482A也构成为,能够抑制上述漏光。
当开闭体30A如图18B所示那样被配置在打开位置时,面板部300A比门本体2A向前后方向的外侧突出。在图17B中,表示下换气装置4A的开闭体40A被配置在打开位置的状态。
因此,开闭体30A在被配置在打开位置时容易由使用者操作。此外,当开闭体30A被配置在打开位置时,能够将通气用开口部20A较大地开放而高效率地进行房间的换气。
附加单元31如图16所示,被从与开闭体30A相反侧(上侧)插入到截面槽形的框架件700A中,收存在框架件700A中。此外,附加单元31沿着框架件700A的底部(开闭体30A侧的部分)配置。
在上换气装置3A的横框303A上设有固定具90A,在下换气装置4A的横框403A上设有固定具(未图示)。另外,设在横框403A上的固定具与固定具90A是上下对称形状。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固定具90A详细地说明,对于在设在横框403A上的固定具中与固定具90A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固定具90A是用来将附加单元31固定到框架件700A上的部件。如图11所示,固定具90A被收存在框架件700A中。
在固定具90A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向与开闭体30A相反侧(上侧)突出的截面大致U字状(槽形)的嵌入部900A。在嵌入部900A的内侧,嵌入着附加单元31的壳体310。
在固定具90A的左右两端部中,从与开闭体30A相反侧(上侧)插通着螺钉91A。这些螺钉91A穿过框架件700A的底部而被拧入到对应的门部件60A、61A中。由此,固定具90A被固定在两门部件60A、61A上。固定在两门部件60A、61A上的固定具90A将附加单元31向开闭体30A侧(下侧)推压。由此,附加单元31被相对于框架件700A固定。
插通在框架件700A的上述轴部插通孔中的开闭体30A的轴部380A与第1例的轴部370同样,连结在附加单元31的臂311上。
开闭体30A的转动范围被附加单元31的转动限制面(未图示)限制在从图18A所示的关闭位置到图18B所示的打开位置的范围中。
在本例中,当开闭体30A被配置在关闭位置时,如图18A所示,在开闭体30A与通气用开口部20A的两侧的内侧面(两纵框304A、305A)之间形成间隙92A、93A。间隙92A、93A是冷气或暖气不泄漏的程度的很小的大小的间隙。通过形成间隙92A、93A,即使是在换气装置3A中发生了一些组装误差的情况,当将开闭体30A配置在关闭位置时,纵框304A、305A(通气用开口部20A的侧面)和开闭体30A也不易在上下方向的某个位置相碰。因此,容易使配置在关闭位置的开闭体30A与门本体2A的宽度方向平行。此外,开闭体30A在如图18B所示那样被配置在打开位置时,与两纵框304A、305A的开闭体30A侧的侧面大致平行。
图9所示的把手部22的杠杆手柄220的杠杆部221能够在图9中用实线表示的非转动位置到在图9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转动位置的范围中绕前后轴转动。
被配置在转动位置的杠杆部221朝向门轴侧斜下方突出。杠杆部221的转动范围包含在中间连结件72A的上下宽度内。因此,杠杆手柄220在使用者将开闭体30A、40A开闭时不易成为妨碍。
另外,第1例的杠杆手柄220也与本例的杠杆手柄220同样,也可以使杠杆部221的转动范围包含在中间连结件72的上下宽度内。
本例的门1A具有以下所示的特征。门本体2A具备左右的门部件60A、61A、和将两门部件60A、61A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彼此连结的中间连结件72A。门本体2A还具备分别设在中间连结件72A的上方及下方、配置在两门部件60A、61A之间的换气装置3A、4A。换气装置3A具备框体301A和开闭体30A。框体301A具备上下的横框302A、303A、左右的纵框304A、305A、由上下的横框302A、303A和左右的纵框304A、305A构成的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通气用开口部20A。换气装置4A也是同样的。开闭体30A可绕纵轴转动地连结在上下的横框302A、303A上,能够在将通气用开口部20A关闭的关闭位置与将通气用开口部20A打开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换气装置4A的开闭体40A也同样。在两门部件60A、61A的对置面上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槽部601A、611。换气装置3A的左右的纵框304A、305A被从在上下方向上与中间连结件72A相反侧插入到对应的凹槽部601A、611A中。通过配置在中间连结件72A的上方的上侧的换气装置3A的上侧的横框303A将两门部件60A、61A的上端部彼此连结。换气装置4A的左右的纵框404A、405A被从在上下方向上与中间连结件72A相反侧插入到对应的凹槽部601A、611A中。通过配置在中间连结件72A的下方的下侧的换气装置4A的下侧的横框403A将两门部件60A、61A的下端部彼此连结。
具有该特征的门1通过在左右的门部件60A、61之间配置将框体301A和开闭体30A单元化的换气装置3A(面板单元),将换气装置3A的框体301A连结到两门部件60A、61A上,能够简单地制造。此外,通过将具有通气用开口部20A的框体301A和开闭体30A单元化,能够将开闭体30A对于框体301A精度良好地安装。因此,能够稳定地得到换气性能、操作性、安全性等。
此外,能够将框体301A的左右的纵框304A、305A插入到对应的凹槽部601A、611A中,将换气装置3A相对于两门部件60A、61A安装在正确的位置上。此外,当将换气装置3A的框体301A向两门部件60A、61A连结时,能够将框体301A的左右的纵框304A、305A插入到对应的凹槽部601A、611A中而定位,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本例的换气装置3A的横框303A构成上连结件70A,但如图20所示,也可以将左右的门部件60A、61A的上端部彼此用与横框303A不同的连结件73A连结。即,在此情况下,换气装置3A以被嵌入到由连结件73A、左右的门部件60A、61A和中间连结件72A包围的空间中的状态设置。另外,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换气装置4A也将左右的门部件60A、61A的下端部彼此用与横框403A不同的连结件74A连结。
(第3例)
接着,对第3例进行说明。图21所示的本例的门1B的基本结构与第2例的门1A相同。因此,以下仅对与第2例的门1A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关于共同的点省略说明。此外,关于本例中的特征性的要素,赋予与第2例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号及“B”的标记,关于与第2例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本例的门本体2B具备换气装置3B、和具有与第2例的换气装置4A共同的结构的换气装置(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换气装置4B)。换气装置3B和换气装置4B是上下对称的形状,具有共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换气装置3B详细地说明,对于在换气装置4B中与换气装置3B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在本例中,由门本体2B具备的凹部703A和凹部725A构成限制上开闭体30A的转动范围的转动限制部10B(参照图21)。此外,由凹部713A和凹部726A构成限制下开闭体40A的转动范围的转动限制部(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转动限制部11B)。转动限制部10B和转动限制部11B具有共同的功能。因此,以下对转动限制部10B详细地说明,对于在转动限制部11B中与转动限制部10B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在第2例中,通过限制附加单元31的臂311的转动范围,开闭体30A的转动范围被限制。相对于此,在本例中,使用作为转动限制面319之外的另外的机构的转动限制部10B限制开闭体30B的转动范围。另外,本例的开闭体30B的转动范围的限制既可以仅由转动限制部10B进行,也可以由转动限制部10B和转动限制面319两者进行。以下,对转动限制部10B详细说明。
开闭体30B具备遮蔽部372B、和具有与遮蔽部382A共同的结构的遮蔽部(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遮蔽部382B)。本例的转动限制部10B如图21所示,利用遮蔽部372B、382B限制开闭体30A的转动范围。
另外,遮蔽部372B和遮蔽部382B是上下对称形状,具有共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遮蔽部372B详细地说明,关于遮蔽部382B,对与遮蔽部372B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遮蔽部372B在俯视中形成为相对于与其长度方向平行的中心线大致对称的六边形状。遮蔽部372B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越是靠近长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宽度越小。
遮蔽部372B具备被限制部373B。被限制部373B具备第1面374B、第2面375B、第3面376B及第4面377B。
第1面374B是遮蔽部372B的门头侧端部的前面。第2面375B是遮蔽部372B的门头侧端部的后面。第3面376B是遮蔽部372B的门轴侧端部的前面。第4面377B是遮蔽部372B的门轴侧端部的后面。
第1面374B、第2面375B、第3面376B及第4面377B在俯视中相对于遮蔽部372B的长度方向倾斜。具体而言,第1面374B及第2面375B以在遮蔽部372B的长度方向上越是靠近门头侧的部分越位于遮蔽部372B的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此外,第3面376B及第4面377B以在遮蔽部372B的长度方向上越是靠近门轴侧的部分越位于遮蔽部372B的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
当开闭体30B被配置在打开位置时,遮蔽部372B如在图2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那样,第1面374B及第4面377B与左右方向平行。此外,当开闭体30B被配置在关闭位置时,遮蔽部372B如在图21中用实线表示那样,第2面375B及第3面376B与左右方向平行。
开闭体30B通过遮蔽部372B碰抵在中间连结件72B的凹部725A的内面上、并且遮蔽部382B碰抵在框体301A的与中间连结件72B相反侧的横框303A的凹部703A的内面上,绕纵轴的转动的范围被限制。
即,如果开闭体30B转动到打开位置,则遮蔽部372B被配置到在图2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由此,第1面374B碰抵在凹部725A的前侧的内面(前侧的横长板材723A的后面)上,第4面377B碰抵在凹部725A的后侧的内面(后侧的横长板材724A的前面)上。
同时,在遮蔽部382B中具有与第1面374B共同的结构的第1面碰抵在凹部703A的前侧的内面(前侧的装饰片材701A的后面)上。此外,在遮蔽部382B中具有与第4面377B共同的结构的第4面碰抵在凹部703A的后侧的内面(后侧的装饰片材702A的前面)上。因而,被配置在打开位置的开闭体30B不能向与关闭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如果开闭体30B转动到关闭位置,则遮蔽部372B被配置到在图21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由此,第2面375B碰抵在凹部725A的后侧的内面上,第3面376B碰抵在凹部725A的前侧的内面上。此外,在遮蔽部382B中具有与第2面375B共同的结构的第2面碰抵在凹部703A的前侧的内面上,在遮蔽部382B中具有与第3面376B共同的结构的第3面碰抵在凹部703A的后侧的内面上。因而,被配置在关闭位置的开闭体30B不能向与打开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由此,开闭体30B仅能够在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的范围中转动。
另外,开闭体30B也可以是仅两遮蔽部372B、382B中的一方被对应的凹部703A、725B限制转动范围。
换气装置4B具备具有与第2例的开闭体40A共同的结构的开闭体(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开闭体40B)。开闭体40B也与开闭体30B同样,被转动限制部11B限制转动。
另外,第3例的转动限制部10B也可以应用到第1例中。在此情况下,既可以通过第1例的转动限制面319和转动限制部10B的两者限制开闭体30B的转动范围,也可以仅通过转动限制部10B限制开闭体30A的转动范围。
此外,在图19所示的第2例的开闭体30A中,与第3例的开闭体30B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即,如果第2例的开闭体30A转动到关闭位置,则如在图19中用实线表示那样,遮蔽部372A的第2面375A经由较小的间隙与凹部725A的后侧的内面对置。此外,此时,遮蔽部372A的第3面376A经由较小的间隙与凹部725A的前侧的内面对置。
此外,如果开闭体30A转动到打开位置,则遮蔽部372A如图19中用双点划线表示那样,第1面374A经由较小的间隙与凹部725A的前侧的内面对置。此外,此时,遮蔽部372A的第4面377A经由较小的间隙与凹部725A的后侧的内面对置。
因而,在第2例的开闭体30A中,即使在因组装误差等而在开闭体30A的位置中发生了一些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配置在关闭位置的开闭体30A配置为与门本体2A的宽度方向平行。
(第4例)
接着,对第4例进行说明。图22所示的本例的门1C的基本的结构与第1例的门1相同。因此,以下仅对与第1例的门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共同的点省略说明。此外,关于本例中的特征性的要素,赋予与第1例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号及“C”的标记,关于与第1例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本例的门1C具备换气装置3C。此外,门1C具备具有与换气装置4共同的结构的换气装置(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换气装置4C)。换气装置3C和换气装置4C是上下对称的形状,具有共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换气装置3C详细地说明,对于在换气装置4C中与换气装置3C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换气装置3C具备的开闭体30C由透光板33C构成。即,在第1例中,开闭体30由透光板33和面板框34构成,相对于此,本例的开闭体30C仅由透光板33C构成,省略了第1例中的面板框34。
虽然图示省略,但在透光板33C的上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轴部(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轴部370C),在透光板33C的下端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轴部(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轴部380C)。轴部370C、380C与第1例的轴部370、380同样,相对于门本体2C可绕纵轴转动地被支承。
透光板33C的水平截面形状遍及上下方向是一样的。具体而言,透光板33C的水平截面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状。当透光板33C被配置在关闭位置时,透光板33C的两端面以越是靠近后方的部分越位于门头侧的方式倾斜。此外,如图22所示,当开闭体3C被配置在打开位置时,透光板33C的门头侧的端面与门本体2C的前面平行且为同面,门轴侧的端面与门本体2C的后面平行且为同面。
另外,在第2例及第3例中,也可以如本例那样将开闭体3A、3C用透光板33C构成。
(第5例)
接着,对第5例进行说明。图24所示的本例的门1D的基本的结构与第1例的门1相同。因此,以下仅对与第1例的门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共同的点省略说明。此外,关于本例中的特征性的要素,赋予与第1例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号及“D”的标记,关于与第1例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门1D具备边缘遮挡件80D、81D。此外,门1D具备具有与第1例的边缘遮挡件82、83共同的结构的边缘遮挡件(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边缘遮挡件82D、83D)。另外,边缘遮挡件80D~83D的水平截面形状与第2例的纵框304A、305A相同。
此外,门1D具备换气装置3D、和具有与第1例的换气装置4共同的结构的换气装置(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换气装置4D)。两换气装置3D、4D是上下对称的形状,具有共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换气装置3D详细地说明,对在换气装置4D中与换气装置3D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换气装置3D具备的开闭体30D如图23所示,具备透光板33D、设在透光板33D的上端部的边缘件301D、设在透光板33D的下端部的边缘件(以下,为了方便而记作边缘件302D)。
透光板33D是合成树脂制。详细地讲,透光板33D是由透明的丙烯树脂等形成的挤压成形品。另外,透光板33D也可以与第1例同样是玻璃制。
透光板33D的水平截面形状遍及上下方向是一样的。透光板33D如图24所示,水平截面形状形成为平行四边形状。透光板33D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两端面以越是靠近后方的部分越位于门头侧的方式倾斜。即,透光板33D的左右两端面向与边缘遮挡件80D的弯曲或倾斜的开闭体30D侧的侧面及边缘遮挡件81D的弯曲或倾斜的开闭体30D侧的侧面相反的方向倾斜。
图23所示的边缘件301D和边缘件302D是上下对称形状,具有共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边缘件301D详细说明,对于在边缘件302D中与边缘件301D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边缘件301D是具有遮光性的不透明的部件。边缘件301D例如是合成树脂制或金属制。本例的边缘件301D由朝向上下方向的透光板33D侧(下侧)开口的帽构成。
边缘件301D具备沿片部303D、轴部370D及周壁部304D。沿片部303D沿着透光板33D的上下方向(长度方向)的端面配置。轴部370D与沿片部303D一体地形成。轴部370D从沿片部303D的左右方向(长度方向)的中心部朝向上下方向上的与透光板33D侧相反侧(上侧)突出。轴部370D与第1例的轴部370同样,相对于门本体2D可绕纵轴转动地被支承。
周壁部304D从沿片部303D的周缘部朝向上下方向上的透光板33D侧(下侧)突出。在周壁部304D的内侧,形成有朝向下侧开口的凹部。在该凹部中,嵌入着透光板33D的上下方向的端部(上端部)。即,边缘件301D从外侧嵌入在透光板33D的上下方向的端部中。
在沿片部303D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部分上,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螺钉用孔(未图示)。在各螺钉用孔中,从上下方向上的与透光板33D侧相反侧插通着螺钉39D。各螺钉39D被拧入在透光板33D的上下方向的端部(上端部)中。由此,边缘件301D在将透光板33D的上下方向的端部(上端部)嵌入在上述凹部中的状态下被安装在透光板33D上。
沿片部303D及周壁部304D将透光板33D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覆盖。因此,在通过挤压成形形成的透光板33D中,在挤压成形后被切断的面(透光板33D的长度方向的端面)被边缘件301D的沿片部303D覆盖遮挡。
假如在没有边缘件301D的情况下,各螺钉39D的向透光板33D的拧入部分有可能经由具有透光性的透光板33D被视觉识别。但是,在本例中,在上下方向上,各螺钉39D的向透光板33D的拧入部分处于从沿片部303D到周壁部304D的前端的范围内。因此,各螺钉39D的向透光板33D的拧入部分被沿片部303D及周壁部304D覆盖,难以从外部视觉识别。因而,开闭体30D的外观变好。另外,在透光板33D中,设有两边缘件301D、302D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以外的部分露出。
以上说明的本例的门1D具有以下所示的特征。开闭体30D具备透光板33D及一对边缘件301D、302D。透光板33D具有透光性。一对边缘件301D、302D中的一方的边缘件301D安装在透光板33D的上端部,另一方的边缘件302D安装在透光板33D的下端部。一对边缘件301D、302D分别相对于门本体2D可绕纵轴转动地设置。
在具有该特征的门1D中,能够通过一对边缘件301D、302D将透光板33D的上下两端部覆盖遮挡。
此外,在各边缘件301D、302D上,优选的是如本例那样设置相对于门本体2D可绕纵轴转动地被支承的被支承部(轴部370D)。在此情况下,能够在具有透光板33D的开闭体30D上简单地形成被支承部。
此外,透光板33D优选的是如本例那样是合成树脂制且是挤压成形品。通过这样,能够简单地形成尺寸精度良好的透光板33D。
此外,边缘件301D是嵌入到透光板33D的上下方向的端部的外侧的合成树脂制的帽,优选的是被支承部一体地形成在边缘件301D上的轴部370D。通过这样在合成树脂制的边缘件301D上一体地形成轴部370D,能够简单地形成轴部370D。此外,也可以通过作为帽的边缘件301D将透光板33D的上下方向的端部包围良好地覆盖,使外观变好。
另外,本例的开闭体30D也可以作为第2例的开闭体30A或第3例的开闭体30B使用。
(第6例)
接着,对第6例进行说明。图26所示的本例的门1E的基本的结构与第2例的门1A相同。因此,以下仅对与第2例的门1A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共同的点省略说明。此外,关于本例中的特征性的要素,赋予与第1例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号及“E”的标记,关于与第2例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本例的门1E的两换气装置3E、4E是上下对称的形状,具有共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换气装置3E详细地说明,对于在换气装置4E中与换气装置3E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如图27所示,第2横框件37E的固定部371E具备一对突片部393E、394E及一对手指钩挂部395E、396E。
一对突片部393E、394E中的一方的突片部393E设在前片部391A的左侧端部(门头侧端部),另一方的突片部394E设在后片部392A的右侧端部(门轴侧端部)。突片部393E从前片部391A朝向上下方向上的透光板33侧(上侧)突出,突片部394E从后片部392A朝向上侧突出。
一对手指钩挂部395E、396E中的一方的手指钩挂部395E设在突片部393E上,另一方的手指钩挂部396E设在突片部394E上。
即,如图25所示,在上侧的开闭体30E中,在下端部前面的门头侧端部和下端部后面的门轴侧端部上分别设有手指钩挂部395E、396E。此外,在下开闭体40E中,在上端部前面的门头侧端部和上端部后面的门轴侧端部的各自上设有手指钩挂部495E、496E。
如图27所示,手指钩挂部395E和手指钩挂部396E是前后对称形状。因此,以下对手指钩挂部395E详细说明,对于在手指钩挂部396E中与手指钩挂部395E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本例的手指钩挂部395E由从突片部393E在前后方向上朝向与透光板33侧相反侧(前侧)突出的捏手部构成。
手指钩挂部395E由柱状部397E和膨大部398E构成。柱状部397E形成为圆柱状,从突片部390E在前后方向上朝向与透光板33侧相反侧(前方)突出。
膨大部398E连接在从突片部390E突出的柱状部397E的突出端部(前端部)上。膨大部398E形成为直径比柱状部397E大的短圆柱状。膨大部398E的外周部从柱状部397E的轴方向(前后方向)观察比柱状部397E向外方突出。
使用者通过用手指捏住手指钩挂部395E,将手指挂在膨大部398E的柱状部397E侧,能够向前后方向上的与透光板33相反侧(前侧)拉动。
配置在关闭位置的开闭体30E在使用者处于门1E的前方的情况下,通过用手指等将开闭体30E的比轴部370A靠门轴侧的部分向后方推入,能够转动到打开位置。此外,处于门1E的前方的使用者通过将手指卡在设在开闭体30E的前面的手指钩挂部395E上并向前方拉动,能够将开闭体30E转动到打开位置。
配置在关闭位置的开闭体30E在使用者处于门1E的后方的情况下,通过将开闭体30E的比轴部370A靠门头侧的部分向前方推入,能够转动到打开位置。此外,处于门1E的后方的使用者通过将手指卡在设在开闭体30E的后面上的手指钩挂部396E上并向后方拉动,能够将开闭体30E转动到打开位置。
配置在打开位置的开闭体30E在使用者处于门1E的前方的情况下,通过将开闭体30E的比轴部370A靠门头侧的部分用手指等向后方推入,能够转动到关闭位置。此外,处于门1E的前方的使用者通过将手指捏住设在开闭体30E的前面上的手指钩挂部395E向后方推入,也能够将开闭体30E转动到关闭位置。
配置在打开位置的开闭体30E在使用者处于门1E的后方的情况下,使用者通过用手指等将开闭体30E的比轴部370A靠门轴侧的部分向前方推入,能够转动到打开位置。此外,处于门1E的后方的使用者通过将设在开闭体30E的后面上的手指钩挂部395E用手指捏住并向前方推入,也能够将开闭体30E转动到打开位置。
以上说明的本例的门1E构成为,通过开闭体30E将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的部分向后侧推压操作,能够从关闭位置转动到打开位置侧。此外,在开闭体30E的与上述一端侧相反侧的部分上,设有用来向前侧拉动操作的手指钩挂部395E。
因此,处于门1E的前方的使用者通过将手指挂在开闭体30E的手指钩挂部395E上向近前拉动,能够将配置在关闭位置的开闭体30E向打开位置侧转动。
此外,在这样使用者利用手指钩挂部395E将开闭体30E转动的情况下,还有开闭体30E的具有透光性的部分不易污染的优点。即,在使用者将配置在关闭位置的开闭体30E向打开位置侧转动时,如果将开闭体30E用手指推入转动,则开闭体30E的具有透光性的部分(透光板33)有可能被手指弄脏。但是,在本例中,由于使用者能够利用手指钩挂部395E转动开闭体30E,所以开闭体30E的具有透光性的部分不易被手指弄脏。
此外,本例的门1E具有以下的特征。即,多个通气用开口部20A、21A上下排列设置在门本体2E上。在通气用开口部20A设有开闭体30E,在通气用开口部21A设有开闭体40E。在上侧的开闭体30E的下端部设有手指钩挂部395E、396E,在下侧的开闭体40E的上端部设有手指钩挂部495E、496E。
该门1E能够将设在开闭体30E上的手指钩挂部395E、396E和设在开闭体40E上的手指钩挂部495E、496E配置在较近的位置。因此,使用者能够利用手指钩挂部395E、396E、495E、496E将开闭体30E、40E容易地打开。
此外,如图25所示,优选的是将门1E的把手部22(杠杆手柄220)设在设于开闭体30E的下端部的手指钩挂部395E、396E及设于开闭体40E的上端部的手指钩挂部495E、496E的附近。
通过这样,能够在门1E的1个部位集中配置用来将上侧的开闭体30E转动的手指钩挂部395E、396E、用来将下侧的开闭体31e转动的手指钩挂部495E、496E以及把手部22(杠杆手柄220)。因而,门1E的使用方便性变好。
此外,开闭体30E优选的是如本例那样,具备纵长而具有透光性的透光板33、和设在透光板33的缘部的边缘件(横框件37E),手指钩挂部395E设在边缘件上。通过这样,使用者通过将手指卡在设在边缘件上的手指钩挂部395E上并向近前拉动,能够将处于关闭位置的开闭体30E向打开方向转动,具有透光性的透光板33不易被手指弄脏。
另外,本例的开闭体30E、40E也可以作为第1例、第3~第5例的开闭体30、30B、30C、30D、40、40B、40C、40D使用。
图28是使用本例的开闭体30E、40E作为第1例的开闭体30、40的例子。另外,图28所示的门1省略了开闭体30E、40E的遮蔽部372E、382E和连结件72E的凹部725E、726E。
此外,本例的手指钩挂部395E也可以设在上下方向上的与中间连结件72A侧相反侧的横框38A、或纵框304A、305A上。此外,手指钩挂部395E的形状并不限于本例的形状。例如手指钩挂部395E也可以是用来钩挂手指的凹处。

Claims (7)

1.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开闭体、施力部件及施力传递部;
上述开闭体可在将通气用开口部关闭的关闭位置与将上述通气用开口部打开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地设置;
上述施力传递部构成为,在将由上述施力部件产生的作用力变换为包含上述开闭体的转动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后,将其向被关闭到规定开放角度的上述开闭体进行传递,将上述开闭体转动到上述关闭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在沿着上述通气用开口部的开口缘部的方向上产生。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阻尼器及动作变换部;
上述阻尼器具备能够在与上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产生的方向平行的规定方向上移动的活塞;
上述动作变换部将上述开闭体的关闭方向的转动动作变换为上述活塞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动作;
上述阻尼器通过对向上述规定方向移动的活塞作用衰减力,从而对上述开闭体的关闭方向的转动动作进行缓冲。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闭体是纵长的、具有透光性的采光面板。
5.一种门,具备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门具备门本体;
上述门本体具备至少一个上述通气用开口部;
上述通气用开口部是纵长的,在上述门本体的厚度方向上贯通;
上述开闭体可绕纵轴转动地设置于上述通气用开口部;
上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在上述门本体的宽度方向上产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其特征在于,
上述门本体具备:
左右的门部件;以及
多个连结件,在上述左右的门部件之间上下离开设置,将上述左右的门部件连结;
上述门本体具备至少一个由上述左右的门部件和上述上下离开的连结件构成的、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通气用开口部;
上述换气装置具备附加单元;
上述附加单元具备上述施力部件及施力传递部;
上述附加单元内置在上述连结件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门,其特征在于,
内置上述附加单元的上述连结件是将上述左右的门部件的上端部彼此连结的上连结件或将上述左右的门部件的下端部彼此连结的下连结件。
CN201410240218.4A 2013-06-28 2014-05-30 Active CN1042511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6800 2013-06-28
JP2013-136797 2013-06-28
JP2013-136798 2013-06-28
JP2013136799 2013-06-28
JP2013136797 2013-06-28
JP2013136798A JP6365965B2 (ja) 2013-06-28 2013-06-28 ドア
JP2013136800A JP2015010396A (ja) 2013-06-28 2013-06-28 ドア
JP2013-136799 2013-06-28
JP2013200379A JP6358525B2 (ja) 2013-09-26 2013-09-26 ドア
JP2013-200379 2013-09-26
JP2013200377A JP5492341B1 (ja) 2013-09-26 2013-09-26 ドア
JP2013-200377 2013-09-26
JP2013200378A JP6136013B2 (ja) 2013-09-26 2013-09-26 ドア
JP2013-200378 2013-09-26
JP2013-234814 2013-11-13
JP2013234814A JP6286786B2 (ja) 2013-06-28 2013-11-13 ドア及び換気装置
JP2013238917A JP2015098712A (ja) 2013-11-19 2013-11-19 ドア
JP2013-238917 2013-11-19
JP2013-238916 2013-11-19
JP2013238916A JP2014129718A (ja) 2013-06-28 2013-11-19 ド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51104A true CN104251104A (zh) 2014-12-31
CN104251104B CN104251104B (zh) 2018-10-02

Family

ID=52186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40218.4A Active CN104251104B (zh) 2013-06-28 2014-05-30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5110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30041A (ja) * 1998-10-20 2000-05-09 Sahara Buresu Kogyo Kk 換気装置
EP2148038A1 (en) * 2007-05-18 2010-01-27 Oiles Eco Corporation Natural ventilator
JP2010255388A (ja) * 2009-01-27 2010-11-11 Sankyo Tateyama Aluminium Inc
JP2011111826A (ja) * 2009-11-27 2011-06-09 Juken:Kk ドアハンドル構造及びドア
CN102536064A (zh) * 2010-12-17 2012-07-04 清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内置纱窗的通风门窗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30041A (ja) * 1998-10-20 2000-05-09 Sahara Buresu Kogyo Kk 換気装置
EP2148038A1 (en) * 2007-05-18 2010-01-27 Oiles Eco Corporation Natural ventilator
JP2010255388A (ja) * 2009-01-27 2010-11-11 Sankyo Tateyama Aluminium Inc
JP2011111826A (ja) * 2009-11-27 2011-06-09 Juken:Kk ドアハンドル構造及びドア
CN102536064A (zh) * 2010-12-17 2012-07-04 清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内置纱窗的通风门窗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51104B (zh) 2018-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D577565S1 (en) Sliding door latch
USD654008S1 (en) Window frame
USD572672S1 (en) Network cabinet panel
JP6292517B2 (ja) 換気装置及びドア
CN104251104A (zh) 换气装置及门
JP5529864B2 (ja) ドア組立体
JP6709985B2 (ja) ドア
CN104251107A (zh)
JP6136013B2 (ja) ドア
JP2009041317A (ja) 戸構造
JP5493047B1 (ja) ドアの製造方法及びドア
USD533003S1 (en) Window covering with shade panels having free lower edge
JP2015098713A (ja) 建材
KR20130141335A (ko) 매립형 손잡이
JP5492341B1 (ja) ドア
JP6358525B2 (ja) ドア
USD554891S1 (en) Drop leaf sideboard
USD595329S1 (en) Projector
JP6365965B2 (ja) ドア
USD510012S1 (en) Door pulls
JP2008208524A (ja) 建具用ロック具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開閉体錠
USD554390S1 (en) Furniture
JP2020002609A (ja) パネル装置
JP5292275B2 (ja) 開き戸装置における開放規制装置
JP5925453B2 (ja) アウトセット引戸用戸当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224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