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7143B - 挖土机 - Google Patents
挖土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47143B CN104247143B CN201280050846.5A CN201280050846A CN104247143B CN 104247143 B CN104247143 B CN 104247143B CN 201280050846 A CN201280050846 A CN 201280050846A CN 104247143 B CN104247143 B CN 10424714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storage
- stream
- road
- framework
- electric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0—Drives; Control devices
- E02F9/2058—Electric or electro-mechanical or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of vehicle sub-units
- E02F9/2091—Control of energy storage means for electrical energy, e.g. battery or capacit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a dipper-arm pivoted on a cantilever beam, i.e. boom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58—Arrangement of component parts installed on superstruc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electric components, fenders, air-conditioning uni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58—Arrangement of component parts installed on superstruc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electric components, fenders, air-conditioning units
- E02F9/0866—Engine compartment, e.g. heat exchangers, exhaust filters, cooling devices, silencers, mufflers, position of hydraulic pumps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1—Su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 dissipation or radiation, e.g. fins or coat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Operation Control Of Excavator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挖土机。该挖土机中,上部回转体可回转地搭载于下部行走体。附件配置于上部回转体。蓄电装置与附件一同配置于上部回转体。通过来自蓄电装置的放电电力驱动电动部件。蓄电装置具有在第1壁板上形成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第1流路的框体。框体内配置有蓄电模块。蓄电模块包括层叠的多个蓄电单体,各个蓄电单体与第1流路热结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有蓄电装置的挖土机。
背景技术
已知有层叠板状的多个蓄电单体并串联连接已层叠的蓄电单体的蓄电模块。在蓄电单体之间插入冷却用传热板。在蓄电单体与传热板的层叠体的两端配置压板,使拉杆通过2张压板。该拉杆对层叠体施加压缩力。
在层叠体的侧方及上下配置2对壁板,用螺栓等固定于压板。1对壁板通过经由传热板的端面与传热板热结合来吸收传热板的热。2张压板与2对壁板互相用螺栓固定,从而构成坚固的平行六面体结构。由此,能够提高蓄电模块的抗冲击性。
挖土机包括下部行走体及搭载于其上的上部回转体,所述下部行走体包括履带。上部回转体上搭载引擎、平衡锤、驾驶室、工作油罐、燃料罐等多个部件,因此用于设置容纳有蓄电模块的蓄电装置的空间受限。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1/070758号
发明的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将被平行六面体结构包围的蓄电模块搭载于挖土机等施工机械上时,蓄电模块与平行六面体结构一同被容纳于框体,从而构成蓄电装置。为了降低制造成本及部件成本,要求缩减部件件数。并且,由于用于设置蓄电装置的空间有限,因此要求蓄电装置的小型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观点,提供一种挖土机,其中,具有:
下部行走体;
上部回转体,可回转地搭载于所述下部行走体;
附件,配置于所述上部回转体;
蓄电装置,与所述附件一同配置于所述上部回转体;及
电动部件,通过来自所述蓄电装置的放电电力驱动,
所述蓄电装置具有:
框体,在第1壁板形成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第1流路;及
蓄电模块,配置于所述框体内,层叠有多个蓄电单体,所述蓄电单体分别与所述第1流路热结合。
发明效果
在框体的第1壁板上形成有第1流路,因此与另外准备具有冷却用流路的冷却板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减部件件数。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挖土机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实施例1的挖土机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3中,图3A及图3B分别是实施例1的蓄电装置的上部框体及下部框体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例1的蓄电装置的下部框体及容纳于下部框体的部件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例1的蓄电装置的等效电路图。
图6是沿图4的单点划线6-6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4的单点划线7-7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蓄电装置的剖视图。
图9-1中,图9A是实施例2的蓄电模块的剖视图,图9B是沿图9A的单点划线9B-9B的剖视图。
图9-2中,图9C及图9D分别是沿图9B的单点划线9C-9C、9D-9D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冷却板内的流路与蓄电模块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1中,图11A是表示进行模拟分析的样品S1~S3的流路的形状的图,图11B是表示样品S1~S3的流路中的流速比的曲线图。
图12是表示样品S3的模拟分析结果的图解。
图13中,图13A及图13B是表示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流路的平面形状的图。
图14中,图14A是表示进行模拟分析的样品S4的流路的平面形状的图,图14B是表示样品S4的模拟分析结果的图解。
图15中,图15A是表示进行模拟分析的样品S5的流路的平面形状的图,图15B是表示样品S5的模拟分析结果的图解。
图16中,图16A是表示进行模拟分析的比较例R1的流路的平面形状的图,图16B是表示比较例R1及样品S1~S5的流路内的流速比的曲线图。
图17是实施例3的蓄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18是实施例4的蓄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19中,图19A是实施例5的蓄电装置的俯视图,图19B是沿图19A的单点划线19B-19B的剖视图。
图20是实施例6的蓄电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中作为实施例1的混合式施工机械的例子示出挖土机的概略俯视图。在上部回转体70上经由回转轴承73安装有下部行走体71。上部回转体70上搭载有引擎74、液压泵75、回转马达(电动部件)76、油罐77、冷却扇78、驾驶室70C、蓄电装置80及电动发电机(电动部件)83。驾驶室70C内设置有座位79。引擎74通过燃烧燃料来产生动力。引擎74、液压泵75及电动发电机83经由转矩传递机构81相互进行转矩的发送和接受。液压泵75向构成附件的动臂82等的液压缸供给压力油。
电动发电机83通过引擎74的动力驱动并进行发电(发电运行)。所发电的电力被供给至蓄电装置80,对蓄电装置80进行充电。并且,电动发电机83通过来自蓄电装置80的电力驱动,产生用于辅助引擎74的动力(辅助运行)。油罐77储存液压回路的油。冷却扇78抑制液压回路的油温的上升。操作者就坐于座位79,对挖土机进行操作。
通过从蓄电装置80所供给的电力驱动回转马达76。回转马达76使上部回转体70回转。并且,回转马达76通过将动能转换为电能来产生再生电力。通过所产生的再生电力对蓄电装置80进行充电。
图2示出实施例1的挖土机的局部剖面侧视图。下部行走体71上经由回转轴承73搭载有上部回转体70。上部回转体70包括回转框架70A、罩体70B及驾驶室70C。回转框架70A作为驾驶室70C及各种部件的支承结构体来发挥作用。罩体70B覆盖搭载于回转框架70A上的各种部件,例如蓄电装置80等。驾驶室70C内容纳有座位79(图1)。
回转马达76(图1)使作为其驱动对象的回转框架70A相对于下部行走体71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回转。上部回转体70上安装有动臂82。动臂82通过被液压驱动的动臂缸107相对于上部回转体70向上下方向摆动。在动臂82的前端安装有斗杆85。斗杆85通过被液压驱动的斗杆缸108相对于动臂82向前后方向摆动。在斗杆85的前端安装有铲斗86。铲斗86通过被液压驱动的铲斗缸109相对于斗杆85向上下方向摆动。动臂82、斗杆85及铲斗86构成附件。
蓄电装置80经由蓄电装置用座95及阻尼器(防振装置)96搭载于回转框架70A上。蓄电装置80例如配置于驾驶室70C的后方。罩体70B覆盖蓄电装置80。蓄电装置80包括上部开放的下部框体110及覆盖下部框体110的开放部的上部框体111。由下部框体110及上部框体111构成的框体内容纳有蓄电模块。
回转框架70A在行走期间及工作期间与一般的搬运用车辆相比较大地振动。因此,搭载于回转框架70A的蓄电装置80易受到较大冲击。通过对蓄电装置80采用以下说明的结构,能够对冲击确保充分的可靠性。
图3A及图3B中分别示出实施例1的蓄电装置的上部框体及下部框体的立体图。
如图3B所示,下部框体110包括长方形底面120及从其边部朝向上方延伸的4个侧面121。下部框体110的上部开放。下部框体110的开放部被上部框体111(图3A)堵塞。在侧面121的上端设置有凸缘127。在凸缘127上形成有用于使螺栓通过的多个贯穿孔128。下部框体110及上部框体111例如分别通过铸造法形成。
底面120上安装有2个蓄电模块30。如后述,各个蓄电模块30具有层叠多个蓄电单体的层叠结构。2个蓄电模块30以蓄电单体的层叠方向相互平行的方式并排配置。在蓄电模块30中与层叠方向交叉的1个侧面121的中央形成有开口123。
在形成有开口123的侧面121的外侧以堵塞开口123的方式配置有接线盒124。接线盒124的上表面开放。该开放部被连接器堵塞。蓄电模块30经由连接器与外部的电气电路连接。
如图3A所示,上部框体111包括上表面140及从其边部向下方延伸的侧面141。上表面140的外周与下部框体110的底面120的外周整合。上部框体111的侧面141的高度低于下部框体110的侧面121的高度。例如,侧面141的高度为侧面121的高度的约25%。在侧面141的下端设置有凸缘142。在凸缘142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孔143。贯穿孔143配置在与下部框体110的贯穿孔128对应的位置上。
上表面140上形成有冷却介质用的流路。对于该流路的结构,之后在实施例2~实施例4中进行详细说明。在下部框体110的底面120上也形成有同样的冷却介质用的流路。
图4中示出下部框体110及容纳于下部框体110内的蓄电模块30的俯视图。底面120上配置有2个蓄电模块30。以下,对蓄电模块30的结构进行说明。
多个蓄电单体20与传热板25层叠在一起。蓄电单体20例如为平板状的双电层型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容器等。传热板25中例如使用铝板。图4中示出有蓄电单体20与传热板25各1张地交替层叠的例子,但未必一定各1张地交替重叠。例如,可将2张蓄电单体20与1张传热板25作为一组来层叠。
在蓄电单体20与传热板25的层叠体的两端配置有压板31。拉杆33从一个压板31到另一个压板31,对蓄电单体20与传热板25的层叠体施加层叠方向的压缩力。压板31的下端折弯成L字形。比折弯部位更靠前端的部分31A被固定于下部框体110的底面120。
各个蓄电单体20具有一对电极端子21。通过连接电极端子21彼此来串联连接多个蓄电单体20。电极端子21在比传热板25的边部更靠外侧相互连接,与传热板25绝缘。两端的蓄电单体20的电极端子21中,未与相邻的蓄电单体20连接的一方的电极端子21与中继板136连接。中继板136经由绝缘子135固定于压板31的外侧表面。
2个蓄电模块30中与接线盒124相反的一侧(图4中为左侧)的中继板136通过导电条137及保险丝155相互连接。2个蓄电模块30的另一侧(图4中为右侧)的中继板136经由导电条138与继电器电路139连接。继电器电路139与堵塞接线盒124的开口部的连接器151连接。
可在下部框体110内的空白空间中容纳蓄电模块30的动作所需的电装部件。该电装部件与蓄电模块30电连接。
图5中示出蓄电装置的等效电路图。蓄电模块30包括串联连接的多个蓄电单体20。其中一个蓄电模块30的正极经由开关154及保险丝155与另一个蓄电模块30的负极连接。其中一个蓄电模块30的负极及另一个蓄电模块30的正极经由继电器电路139与连接器151连接。与继电器串联连接的电阻元件为了在对外部电容器进行预充电时避免突入电流流动而设置。
图6中示出图4的单点划线6-6上的剖视图。蓄电模块30的压板31用螺钉163固定于下部框体110的底面120。下部框体110经由阻尼器96及蓄电装置用座95安装于回转框架70A。下部框体110的上方的开口部被上部框体111堵塞。紧固件165贯穿下部框体110的凸缘127及上部框体111的凸缘142。紧固件165对下部框体110及上部框体111施加使两者靠近方向的力。在下部框体110与上部框体111的接触面上根据需要插入垫圈。由此,从外部气密地隔离下部框体110与上部框体111之间的空间。另外,在接线盒124(图3B)上也设置可从外部接入的开口部。该开口部被连接器151堵塞,并根据需要配置垫圈等。
传热板25在其下侧端面中与下部框体110的底面120接触,在上侧端面中与上部框体111的上表面140接触。上部框体111通过紧固件165按压在下部框体110,因此传热板25的位置被坚固地固定于框体内。螺钉163在组装蓄电装置的中途阶段发挥将蓄电模块30临时固定于下部框体110的作用。仅通过螺钉163的固定中,难以对激烈的振动确保充分的可靠性。尤其,搭载于挖土机等施工机械上时,对振动或冲击要求较高的可靠性。实施例1的蓄电装置中,通过紧固件(加压机构)165的加压,蓄电模块30被坚固且不可滑动地固定于由上部框体111及下部框体110构成的框体内。因此,将蓄电装置搭载于挖土机等施工机械时,也能够确保充分的耐振动性及耐冲击性。
上部框体111的上表面140的外侧的表面上形成有槽,平板161与上表面140贴紧。平板161例如通过螺钉固定于上部框体111。通过形成于上表面140的槽及平板161形成流路50。下部框体110的底面120的外侧的表面上也贴紧有平板160。通过形成于底面120的槽及平板160形成流路162。另外,为了防止冷却介质从流路50、162泄漏,可在平板160与底面120之间及平板161与上表面140之间插入垫圈。
蓄电单体20经由传热板25与在流路50、162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热结合。通过将上部框体111按压在下部框体110的力,传热板25的端面与底面120及上表面140贴紧。由此,能够降低传热板25与底面120的接触部分及传热板25与上表面140的接触部分的热电阻(提高传热效率)。
图7中示出沿图4的单点划线7-7的剖视图。传热板25的下端与下部框体110的底面120相接,上端与上部框体111的上表面140相接。从各个蓄电单体20的左侧边部及右侧边部分别引出电极端子21。电极端子21从传热板25的边部通过外侧而与相邻的蓄电单体20的电极端子21连接。拉杆33安装于不与传热板25及电极端子21接触的位置。
通过下部框体110的底面120及平板160形成流路162,通过上表面140及平板161形成流路50。图7的横向(宽度方向)上,流路50、162优先配置于配置有传热板25的区域内。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传热板25。
图8中示出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蓄电装置的剖视图。图8中示出的剖视图与实施例1的图6中示出的剖视图对应。以下,对与图6中示出的结构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结构省略说明。
图8中示出的变形例中,在底面120与传热板25之间及上表面140与传热板25之间配置有传热胶片167。若将上部框体111按压在下部框体110上,则传热胶片167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提高传热板25与底面120之间及传热板25与上表面140之间的传热效率。
[实施例2]
图9A中示出实施例2的蓄电装置的剖视图。该蓄电装置例如搭载于图1及图2中示出的实施例1的混合式挖土机中。为了便于理解,定义xyz直角坐标系统。
板状的多个蓄电单体20及传热板25在其厚度方向(y方向)上交替层叠。在两端配置蓄电单体20。最外侧的各个蓄电单体20上贴紧有压板31。多个拉杆33从其中一个压板31贯穿至另一个压板31,对蓄电单体20及传热板25加以层叠方向(y方向)的压缩力。
各个蓄电单体20包括具有扁平状外形的蓄电要件及挟持该蓄电要件的一对层压薄膜。蓄电要件通过层压薄膜密封。蓄电单体20在其外周部包括熔合层压薄膜彼此的区域(熔合部)。并且,蓄电单体20包括一对电极端子21。电极端子21从蓄电单体20的相互对置的外周部被向外部导出。电极端子21的一侧为正极,另一侧为负极。通过连接相互邻接的蓄电单体20的电极端子21,串联连接多个蓄电单体20。另外,作为蓄电单体20能够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电容器、双电层型电容器等可充放电的蓄电器。
对传热板25例如使用铝,对拉杆33及压板31例如使用不锈钢。蓄电单体20、传热板25、压板31及拉杆33构成蓄电模块30。将层叠有蓄电单体20及传热板25的结构物称为蓄电单体层叠体40。在x方向上的蓄电模块30的两侧,即以沿x方向挟持蓄电模块30的方式配置有一对壁板13、14。各个壁板13及14用螺栓固定于压板31。
图9B中示出沿图9A的单点划线9B-9B的剖视图。沿图9B的单点划线9A-9A的剖视图相当于图9A。蓄电单体20及传热板25的平面形状大致为长方形。从蓄电单体20的相互对置的边(图9B中为上边及下边)导出电极端子21。俯视时,传热板25伸出至比蓄电单体20的边部更靠外侧。
在z方向上的蓄电模块30的两侧,即以沿z方向挟持蓄电模块30的方式配置有兼作框体的一对冷却板11、12。冷却板11、12与传热板25的端面接触。由此,传热板25与冷却板11、12热结合。各个冷却板11、12用螺栓固定于壁板13及14上。在冷却板11、12的内部形成有用于供冷却介质流动的流路50。实施例2的蓄电装置由蓄电模块30、冷却板11、12及壁板13、14(图9A)构成。
图9C中示出沿图9B的单点划线9C-9C的剖视图。从相互邻接的蓄电单体20导出的电极端子21通过比传热板25的边部更靠外侧而相互连接。
图9D中示出沿图9B的单点划线9D-9D的剖视图。传热板25在其端面上与冷却板11、12接触。各个冷却板11、12用螺栓固定于压板31。冷却板11、12内形成有流路50。构成框体的一部分的冷却板11经由阻尼器96及蓄电装置用座95安装于回转框架70A。
图9A及图9D中示出的蓄电单体20的厚度存在个体差。因此,一对压板31的间隔根据产品而有偏差。冷却板11、12及壁板13、14设为与压板31的端面接触的结构,且将形成于冷却板11、12及壁板13、14的螺栓用孔设为在y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由此能够吸收该偏差。
上述蓄电模块30中,通过拉杆33及压板31,维持由蓄电单体20及传热板25构成的蓄电单体层叠体40(图9A)的形状。压板31、冷却板11、12及壁板13、14呈长方体状的平行六面体结构,平行六面体结构的相邻的壁面彼此用螺栓等紧固部件固定。因此,能够确保较高的刚性,能够相对于冷却板11、12限制蓄电单体20及传热板25的位置。坚固地固定蓄电单体20及传热板25,以免相对于冷却板11、12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
上述蓄电模块30中,交替层叠了蓄电单体20与传热板25,但是也可缩减传热板25的张数。例如,可对2张蓄电单体20配置1张传热板25。并且,可在已层叠的蓄电单体20的大致中央配置至少1张传热板25。
并且,图9A~图9D中,示出了平行六面体结构的高刚性的蓄电装置,但是能够满足挖土机等施工机械所需的刚性或固有振动数时,可设为拆除壁板13、14的结构。以下,对拆除壁板13及14的蓄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10中示出形成于冷却板11内部的流路50的平面形状的概要及流路50与蓄电模块30的位置关系。图10中示出形成于冷却板11的流路50,但是形成在与冷却板11对置配置的冷却板12(图9B、图9D)的流路50与蓄电模块30的位置关系也与形成于冷却板11的流路50与蓄电模块30的位置关系相同。流路50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包括流入口51a、导入路52a、扩大路53a、主流路54、缩小路53b、导出路52b及排出口51b。流路50能够通过铝的铸造来形成。
冷却板11中与zx面平行的端面上设置流入口51a及排出口51b。从流入口51a流入的冷却介质通过导入路52a而导入到扩大路53a。导入路52a的宽度恒定。
扩大路53a具有宽度朝向下游侧(朝向y轴的负方向)变宽的形状。扩大路53a为了降低流路的截面积急剧变化时产生的压力损失而设置。从导入路52a流进的冷却介质通过扩大路53a而流入到主流路54。
主流路54沿y方向延伸,并包括沿x方向排列的第1~第3部分54a~54c。而且,包括连接第1部分54a的下游端与第2部分54b的上游端的第1弯曲部54d及连接第2部分54b的下游端与第3部分54c的上游端的第2弯曲部54e。主流路54具有整体上弯曲的平面形状。冷却介质在第1部分54a中向y轴的负方向流动,之后改变流动方向,在第2部分54b中向y轴的正方向流动,之后进一步改变流动方向,在第3部分54c中向y轴的负方向流动。
缩小路53b具有宽度朝向下游侧(朝向y轴的负方向)变窄的平面形状。缩小路53b为了降低当流路的截面积急剧变化时产生的压力损失而设置。从主流路54流进的冷却介质通过缩小路53b之后,通过导出路52b而从排出口51b排出。导出路52b的宽度恒定。
扩大路53a、主流路54及缩小路53b包括通过第1~第5隔壁58a~58e沿宽度方向划分的第1~第6副流路60a~60f。将第1~第5隔壁58a~58e中配置于中央的隔壁58c称为“中央壁”。并且,中央壁58c的上游侧的端部被配置于比中央壁58c以外的第1隔壁58a、第2隔壁58b及第4隔壁58d、第5隔壁58e的上游侧端部更靠上游侧。将中央壁58c以外的第1隔壁58a、第2隔壁58b及第4隔壁58d、第5隔壁58e称为“非中央隔壁”。中央壁58c的下游侧端部被配置于比非中央隔壁58a、58b、58d、58e的下游侧端部更靠下游侧。扩大路53a内的非中央隔壁58a、58b、58d、58e朝向上游侧以靠近中央壁58c的方式倾斜。并且,缩小路53b内的非中央隔壁58a、58b、58d、58e朝向下游侧以靠近中央壁58c的方式倾斜。
第1~第5隔壁58a~58e的上游侧端部附近的平面形状与下游侧端部附近的平面形状相同。第1~第5隔壁58a~58e在冷却介质所流动的方向的任一位置上,均配置成主流路54内的第1~第6副流路60a~60f的宽度相互相等。在扩大路53a内,第1~第6副流路60a~60f的宽度朝向上游侧变窄。在缩小路53b内,第1~第6副流路60a~60f的宽度朝向下游侧变窄。
以虚线表示配置于冷却板11的背后的蓄电模块30。蓄电模块30的蓄电单体层叠体40配置成,在冷却板11沿着的平面(xy面)上与流路50重叠,尤其是与主流路54重叠。另外,优选构成主流路54的第1~第3部分54a~54c的第1~第6副流路60a~60f配置成与蓄电单体20正交。
如图9B及图9D所示,冷却板11、12与传热板25接触并热结合。蓄电单体20及传热板25上被拉杆33及压板31施加压缩力,因此相互贴紧。由此,能够确保蓄电单体20与传热板25之间的良好的传热效率。从蓄电单体20产生的热经由传热板25传递至冷却板11、12。
流入口51a上连接有冷却介质流入管59a,排出口51b上连接有冷却介质排出管59b。冷却介质流入管59a及冷却介质排出管59b例如与使冷却介质循环的冷却泵连接。从冷却介质流入管59a以规定压力流进的冷却介质例如冷水一边吸收蓄电单体20中产生并传递至传热板25的热,一边在第1~第6副流路60a~60f中流动,并从冷却介质排出管59b排出。如此,蓄电单体20得以冷却。
优选已层叠的多个蓄电单体20被均匀地冷却。冷却板11、12(图9B、图9D)的冷却能力在冷却介质的流速相对较快的区域中相对较高,在冷却介质的流速相对较慢的区域中相对较低。为了均匀地冷却已层叠的多个蓄电单体20,优选将在第1~第6副流路60a~60f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流速设为相等。本申请的发明人对改变第1~第5隔壁58a~58e的上游侧端部的形状时的在第1~第6副流路60a~60f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情况进行模拟分析。
图11A中示出进行模拟分析的样品的扩大路53a附近的形状。本申请的发明人对将扩大路53a的上游端(或导入路52a的下游端)与中央壁58c的上游侧端部之间的距离L设为150mm(样品S1)、75mm(样品S2)、0mm(样品S3)这3个样品S1~S3进行模拟分析。并且,各样品S1~S3中,计算出在第1~第6副流路60a~60f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速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率(流速比),并进行比较研究。该流速比接近1表示在第1~第6副流路60a~60f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流速均匀。
图11B中示出将流路50(图10)设为样品S1~S3的结构时的流速比。样品S1~S3中的流速比分别为约2.2、约2.0、约1.5。由以上结果可知,通过使中央壁58c的上游侧端部靠近扩大路53a的上游端,在第1~第6副流路60a~60f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流速得以均匀化。
图12中示出流速比相对较小的样品S3的模拟分析结果。图12是表示样品S3的扩大路53a附近的冷却介质的流动的图解。图中示出的多个箭头的方向、长度及密度分别表示箭头的起始点位置中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流速及流量的多少。由这些模拟分析结果可知,样品S3中,第2副流路60b及第5副流路60e中冷却介质的流速相对较快,第1副流路60a、第3副流路60c、第4副流路60d、第6副流路60f中冷却介质的流速相对较慢。并且,从流速比相对较大的样品S1的模拟分析结果了解到,样品S1中,第2~第5副流路60b~60e中冷却介质的流速相对较快,第1副流路60a、第6副流路60f中冷却介质的流速相对较慢。
并且,由样品S1~S3的模拟分析结果可知,冷却介质的流动具有如下趋势。即,冷却介质从导入路52a流入到扩大路53a时,冷却介质的流速在扩大路53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最快,越靠近侧壁越慢。并且,扩大路53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的冷却介质的流速随着向下游侧流动而逐渐变慢。
从冷却介质的这种流动倾向可推测到,就与中央壁58c的上游侧端部碰撞的冷却介质的流速而言,中央壁58c的上游侧端部越靠上游侧配置,越相对变快,越靠下游侧配置,越相对变慢。即,样品S1~S3中,与中央壁58c碰撞(接触)时的冷却介质的流速在样品S3中最快,在样品S1中最慢。与中央壁58c碰撞的冷却介质的流速相对较快时,与中央壁58c碰撞的冷却介质在扩大路53a的宽度方向上分散的同时向下游侧流动,以使流速均匀化。其结果,认为流入第1~第6副流路60a~60f的冷却介质的流速均匀化。
图13A及图13B中示出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流路的平面形状。由以上的模拟分析结果能够确认,在第1~第6副流路60a~60f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流速的均匀化中,将中央壁58c的上游侧端部配置于更靠上游侧是有效的。由此,如图13A所示,扩大路53a内的非中央隔壁58a、58b、58d、58e的形状可朝向上游侧以不靠近中央壁58c的方式倾斜。并且,如图13B所示,非中央隔壁58a、58b、58d、58e的上游侧端部可不侵入至扩大路53a。但是,为了向第1~第6副流路60a~60f均匀地引导与中央壁58c的上游侧端部碰撞而欲向扩大路53a的侧壁附近扩散的冷却介质,优选如图11A所示,非中央隔壁58a、58b、58d、58e侵入至扩大路53a,并朝向上游侧以靠近中央壁58c的方式倾斜。另外,从降低从导入路52a流入到扩大路53a时产生的压力损失的观点来看,优选扩大路53a的侧壁相对于中心轴的倾斜度(扩展半角)θ为40°以下。
本申请的发明人接着对与样品S1~S3不同的形状的样品进行了模拟分析。
图14A中示出进行模拟分析的样品S4的扩大路53a附近的平面形状,图14B中示出其模拟分析结果。如图14A所示,样品S4中,在导入路52a的下游端附近设置有沿宽度方向(x方向)划分该流路的多个隔板61。其他的流路的形状与样品S1的流路的形状相同。
图14B中示出在样品S4的流路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流速的模拟分析结果。可知在第1~第6副流路60a~60f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流速比变成约1.3左右。并可知通过设置隔板61,在样品S4的流路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流速比与样品S3的流速比(约1.5)相比,进一步得到改善。
并且,由该模拟分析结果认为,通过由隔板61细分化的导入路52a而流入到扩大路53a的冷却介质在分散的同时向下游侧流动,以使流速在扩大路53a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化。并认为通过将这种隔板61设置于导入路52a的下游端来得到的冷却介质的流速的均匀化,流入第1~第6副流路60a~60f的冷却介质的流速也得以均匀化。
图15A中示出进行模拟分析的样品S5的扩大路53a附近的平面形状,图15B中示出其模拟分析结果。以下,对与样品S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样品S5中,如图15A所述,扩大路53a内的中央壁58c具有其宽度w从上游侧端部朝向下游侧而变宽之后变窄的形状。中央壁58c的上游侧端部呈适当的球状。另外,扩大路53a内的中央壁58c的内部可设为空洞。与中央壁58c的宽度朝向下游侧而变宽的区域A对应的流路的宽度,朝向下游侧而逐渐变宽。并且,非中央隔壁58a、58b、58d、58e在比中央壁58c的宽度变得最大的位置更靠下游侧的一部分中,朝向上游侧以远离虚拟配置于主流路54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平面的方式倾斜。通过中央壁58c的宽度朝向下游侧而变宽的区域A而流进的冷却介质,通过这种非中央隔壁58a、58b、58d、58e的倾斜而分别被均匀地引导至第1~第6副流路60a~60f。
图15B中示出进行在样品S5的第1~第6副流路60a~60f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流速的模拟分析的结果。可知流速比为约1.2,与样品S4中的冷却介质的流速比(约1.3)相比,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
本申请的发明人作为相对于以上样品S1~S5的比较例,对在如图16A所示的流路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
图16A中示出比较例R1的本流路。比较例R1的本流路100包括导入路101、6条副路径102a~102f及排出路103。导入路101及排出路103分别沿着y方向延伸。副路径102a~102e沿x方向延伸,并以规定间距沿y方向排列。副路径102a~102e在其两端上与导入路101及排出路103交叉,由此与导入路101及排出路103连接。流入导入路101的冷却介质通过副路径102a~102f并从排出路103排出。由模拟分析的结果可知在副路径102a~102f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流速比例为6以上。
图16B中示出对在比较例R1及样品S1~S5的副流路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流速比进行比较的曲线图。可知具有实施例2的结构的样品S1~S5的流速比与比较例R1的流速比相比,明显小。通过以上的模拟分析,能够确认实施例2的流路结构的有效性。
[实施例3]
图17中示出实施例3的蓄电装置的俯视图。以下,对与实施例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相同结构省略说明。实施例3中,对1组冷却板11、12(图9B、图9D)配置多个蓄电模块。能够将冷却板11及12当作图3A及图3B中示出的实施例1的蓄电装置的底面120及上表面140。以虚线表示配置于冷却板11的背后的第1蓄电模块30a及第2蓄电模块30b。第1蓄电模块30a、第2蓄电模块30b分别具有与实施例2中说明的蓄电模块30(图9A)相同的结构。
冷却板11与第1蓄电模块30a及第2蓄电模块30b的传热板25的端面接触。由此第1蓄电模块30a及第2蓄电模块30b的传热板25与冷却板11热结合。冷却板11用螺栓等紧固件固定于第1蓄电模块30a及第2蓄电模块30b的压板31。由此,冷却板11与包含在第1蓄电模块30a及第2蓄电模块30b中的蓄电单体20相互固定,以免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
俯视时(以与冷却板11垂直的视线观察时),包含在第1蓄电模块30a中的蓄电单体层叠体40a被配置成与设置于冷却板11的流路50重叠,尤其在配置有主流路54的区域中与图17中的上方区域(主要是配置有第1部分54a的区域)重叠。并且俯视时,包含在第2蓄电模块30b中的蓄电单体层叠体40b被配置成与流路50重叠,尤其在配置有主流路54的区域中与图17中的下方区域(主要是配置有第3部分54c的区域)重叠。如此,通过将多个蓄电模块30a、30b配置成与配置有冷却板11的主流路54的区域重叠,能够用一组冷却板冷却多个蓄电模块。
[实施例4]
包括多个蓄电模块的蓄电装置中,可在蓄电模块之间形成不配置作为发热源的蓄电单体的间隙区域65(图17)。流路50中在与间隙区域65重叠的区域中流动的冷却介质,具体而言图17中在主流路54的第2部分54b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一部分并不会有效地有助于蓄电模块的冷却。这种情况下,优选第2部分54b内的第1~第6副流路60a~60f配置成分别与第1蓄电模块30a或第2蓄电模块30b中的任一个重叠。
图18中示出实施例4的蓄电装置的俯视图。以下,对与图17中示出的实施例3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相同结构省略说明。第1~第6副流路60a~60f分别包括使冷却介质沿y方向平行地流动的y方向流路。多个y方向流路沿x方向排列。第1部分54a、第2部分54b及第3部分54c上分别配置有6条y方向流路,整体上18条y方向流路沿x方向排列。18条y方向流路中,将包括配置于x轴正侧的半数的y方向流路的区域称为第1冷却区域63a,将包括配置于x轴负侧的半数的y方向流路的区域称为第2冷却区域63b。在第1冷却区域63a内及第2冷却区域63b内,将相互邻接的y方向流路的间隔设为D1。将第1冷却区域63a与第2冷却区域63b的间隔设为D2。间隔D2大于间隔D1。被流路50的外周线包围的区域中,在第1冷却区域63a与第2冷却区域63b之间的一部分区域66中没有配置第1~第6副流路60a~60f。
第1冷却区域63a与第2冷却区域63b的间隔D2被设定为,与第1蓄电模块30a的蓄电单体层叠体40a与第2蓄电模块30b的蓄电单体层叠体40b之间的间隔(间隙区域65的宽度)对应。第1蓄电模块30a的蓄电单体层叠体40a被配置成与冷却板11的第1冷却区域63a重叠,第2蓄电模块30b的蓄电单体层叠体40b被配置成与冷却板11的第2冷却区域63b重叠。如此,通过将多个蓄电模块的蓄电单体层叠体配置成分别与冷却板的冷却区域重叠,能够通过一组冷却板更有效地冷却多个蓄电单体层叠体。并且,通过形成这种形状的流路,从第1~第6副流路60a~60f的入口部至出口部为止的长度大致相等,能够使分别在第1~第6副流路60a~60f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吸热量均匀化。
在此,多个y方向流路中,将包括配置于x轴正侧的半数的y方向流路的区域设为第1冷却区域63a,将包括配置于x轴负侧的半数的y方向流路的区域设为第2冷却区域63b,但是冷却区域的划定方法并不限于此。图18中,例如可使包含在第1冷却区域63a中的y方向流路的条数与包含在第2冷却区域63b中的y方向流路的条数不同。优选将多个y方向流路的间隔的最大值(即,D2)设为第2大间隔的值的8倍以上,优选具有该最大值的间隔通过第2部分54b的y方向流路划定。
将包含在第2部分54b中的多个副流路(y方向流路)分类为相对靠近第1部分54a的第1组与相对靠近第3部分54c的第2组。此时,第1组的y方向流路与第2组的y方向流路的间隔相当于D2。第1部分54a与第2部分54b的间隔及第2部分54b与第3部分54c的间隔相当于D1。
[实施例5]
图19A中示出实施例5的蓄电装置的剖视图。蓄电单体20具有圆柱状外形,其中心轴与z方向平行,其端面与xy面平行。在蓄电单体20的两侧端面上分别安装有电极端子21。电极端子21的一方为正极,另一方为负极。多个蓄电单体20沿x方向及y方向配置成行列状。图19A中,8个蓄电单体20以2行4列的行列状沿x方向配置2个且沿y方向配置4个。多个蓄电单体20经由他们的电极端子21电性串联连接。作为蓄电单体20,例如能够使用大容量且迅速充放电特性优异的双电层型电容器。
蓄电单体20被保持架91及固定板92、93支承。保持架91例如具有在长方体的铝部件上形成有与蓄电单体20的侧面的一部分整合的半圆筒状的多个凹部91a的外形。保持架91的凹部91a中容纳蓄电单体20的一部分。保持架91的凹部91a与容纳于蓄电单体20的凹部91a的侧面通过传热性优异且具有电绝缘性的接合部件91b接合。
固定板92、93上形成有分别与蓄电单体20的侧面的一部分整合的凹部92a、93a。蓄电单体20被凹部92a、93a与保持架91的凹部91a挟持。固定板92、93例如由铝形成。固定板92的凹部92a与蓄电单体20的侧面通过传热性优异且具有电绝缘性的接合部件92b接合。同样,固定板93的凹部93a与蓄电单体20的侧面通过传热性优异且具有电绝缘性的接合部件93b接合。
固定板92、93通过螺栓固定于保持架91。蓄电单体20经由接合部件91b、92b、93b贴紧于保持架91及固定板92、93。蓄电单体20、保持架91及固定板92、93构成蓄电模块30。将多个蓄电单体20排列成2列而成的结构物称为蓄电单体集成体45。
图19B中示出沿图19A的单点划线19B-19B的剖视图。沿图19B的单点划线19A-19A的剖视图相当于图19A。
保持架91及固定板92、93在z方向上伸出至比蓄电单体20的电极端子21更靠外侧。配置有一对冷却板11、12,以便在z方向上挟持保持架91及固定板92、93。冷却板12经由阻尼器96及蓄电装置用座95安装于回转框架70A。冷却板11、12与保持架91及固定板92、93的端面接触。由此,保持架91及固定板92、93与冷却板11、12热结合。
保持架91及固定板92、93经由接合部件91b、92b、93b包围蓄电单体20。因此,在蓄电单体20中产生的热有效地传递至保持架91及固定板92、93。并且,保持架91及固定板92、93具有如填充多个蓄电单体20之间的形状,因此以较宽的面积与冷却板11、12接触。因此,热从保持架91及固定板92、93有效地传递至冷却板11、12。从蓄电单体20至冷却板11、12的传热效率得到提高,因此能够通过冷却板11、12有效地冷却蓄电单体20。
图19A及图19B中示出了在蓄电单体20的两侧端面上分别设置电极端子21的例子,但是也可在蓄电单体20的一个端面设置正极及负极的2个电极端子21。通过将蓄电单体20设为这种结构,能够使保持架91或固定板92、93还与未设置电极端子21的蓄电单体20的端面接触,并能够更有效地冷却蓄电单体20。
[实施例6]
图20中示出实施例6的蓄电装置的俯视图。以下,对与实施例5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相同结构省略说明。
实施例6中,对一组冷却板11、12组装多个蓄电模块。以下,对一组冷却板11、12中的一个冷却板11与第1蓄电模块30a及第2蓄电模块30b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冷却板12(图19B)与第1蓄电模块30a及第2蓄电模块30b的位置关系,和冷却板11与第1蓄电模块30a及第2蓄电模块30b的位置关系相同。以虚线表示配置于冷却板11的背后的第1蓄电模块30a及第2蓄电模块30b。冷却板11上形成有流路50。流路50的平面形状与图18中示出的实施例4的流路50的平面形状相同。与图18中示出的实施例4的情况相同,形成主流路54的区域被划分为第1冷却区域63a及第2冷却区域63b。
冷却板11与第1蓄电模块30a及第2蓄电模块30b的保持架及固定板的端面接触,并与保持架及固定板热结合。第1蓄电模块30a配置成与冷却板11的第1冷却区域63a重叠。第2蓄电模块30b配置成与冷却板11的第2冷却区域63b重叠。冷却板11在第1蓄电模块30a及第2蓄电模块30b的y方向的端部附近用螺栓等紧固部件固定于第1蓄电模块30a及第2蓄电模块30b上。如此,将多个蓄电模块配置成分别与冷却板的多个冷却区域重叠,由此能够用一组冷却板有效地冷却多个蓄电模块。
以上,根据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改良、组合等。
根据上述实施例,公开以下附记中示出的发明。
(附记1)
一种蓄电装置,其具有:
框体,在第1壁板上形成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第1流路;
蓄电模块,配置于所述框体内,层叠有多个蓄电单体,所述蓄电单体分别与所述第1流路热结合;及
电装部件,配置于所述框体内,与所述蓄电模块电连接。
(附记2)
根据附记1中记载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框体进一步具有与所述第1壁板对置的第2壁板,所述第2壁板上形成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第2流路,所述蓄电单体与所述第2流路热结合。
(附记3)
根据附记1或2中记载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蓄电模块具有配置于所述蓄电单体之间的多个传热板,所述传热板经由其端面与所述第1壁板及所述第2壁板热结合,
所述框体包括产生所述第1壁板与所述第2壁板相互靠近的方向的力的加压机构,通过使所述第1壁板与所述第2壁板靠近的方向的力,提高所述传热板与所述第1壁板及所述传热板与所述第2壁板的传热效率。
(附记4)
根据附记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框体从外部空间气密地隔离容纳所述蓄电模块及所述电装部件的空间。
(附记5)
根据附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1壁板包括:
第1部件,在外侧表面形成有构成所述第1流路的槽;及
第2部件,覆盖所述第1部件的外侧表面,通过堵塞所述槽的开口部来构成所述第1流路。
(附记6)
根据附记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蓄电模块以无法相对于所述框体滑动的方式容纳于所述框体内。
(附记7)
一种蓄电模块,其具备蓄电单体及包括与该蓄电单体热结合且供用于冷却该蓄电单体的冷却介质流动的流路的冷却板,其中,
定义xy直角坐标系时,
所述流路包括合成流路,所述合成流路以如下方式弯曲,即,使冷却介质向y正方向流动,之后改变流动方向,使其向y负方向流动,之后进一步改变流动方向,使其向y正方向流动,
所述合成流路在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被划分为多个副流路,
所述蓄电单体被配置成,在xy平面中与所述冷却板的配置有所述合成流路的区域重叠。
(附记8)
根据附记7中记载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多个副流路分别包括使冷却介质沿y方向流动且沿x方向排列的多个y方向流路,
包含在所述多个副流路中的所述y方向流路的相互在x方向上邻接的间隔的最大值具有第2大间隔的值的8倍以上的值,具有该最大值的间隔通过使冷却介质向y负方向流动的y方向流路划分,
所述冷却板包括与配置于具有所述最大值的间隔的一侧的多个y方向流路对应的第1冷却区域及与配置于另一侧的多个y方向流路对应的第2冷却区域,
所述蓄电单体包括第1蓄电单体及第2蓄电单体,
所述第1蓄电单体被配置成,在xy平面中与所述冷却板的第1冷却区域重叠,
所述第2蓄电单体配被置成,在xy平面中与所述冷却板的第2冷却区域重叠。
(附记9)
根据附记7或8中记载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合成流路的上游侧的端部具有宽度朝向上游侧变窄的形状,
划分所述合成流路的多个副流路的上游侧的端部分别使宽度朝向上游侧变窄的同时汇合成单一流路。
(附记10)
根据附记7~9中任一项记载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合成流路的下游侧的端部具有宽度朝向下游侧变窄的形状,
划分所述合成流路的多个副流路的下游侧的端部分别使宽度朝向下游侧变窄的同时汇合成单一流路。
(附记11)
根据附记7~10中任一项记载的蓄电模块,其中,所述冷却板及所述蓄电单体相互结合,以免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
(附记12)
一种蓄电模块,其包括蓄电单体及设置有与该蓄电单体热结合且用于冷却该蓄电单体的冷却介质的流路的冷却板,其中,
所述冷却板包括:
扩大路,宽度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变宽;
主流路,与所述扩大路的下游端连接而设置;及
多个隔壁,对所述主流路沿其宽度方向进行划分并划分为多个副流路,
所述多个隔壁中设置于中央的中央壁的上游侧端部配置于比该中央壁以外的非中央隔壁的上游侧的端部更靠上游侧。
(附记13)
根据附记12中记载的蓄电模块,其中,所述中央壁的上游侧的端部侵入至所述扩大路而配置。
(附记14)
根据附记13中记载的蓄电模块,其中,所述中央壁的上游侧的端部配置于所述扩大路的上游端。
(附记15)
根据附记12~14中任一项记载的蓄电模块,其中,所述非中央隔壁的上游侧的端部侵入至所述扩大路而配置。
(附记16)
根据附记15中记载的蓄电模块,其中,所述扩大路中的所述非中央隔壁朝向上游侧以靠近所述中央壁的方式倾斜。
(附记17)
根据附记12~16中任一项记载的蓄电模块,其中,所述多个隔壁在冷却介质流动的方向的任意位置上均配置成所述副流路的各个宽度相等。
(附记18)
根据附记12~17中任一项记载的蓄电模块,其中,进一步包括:
导入路,与所述扩大路的上游端连接而设置;及
多个隔板,配置于所述导入路的下游端,对该导入路的下游侧的端部沿其宽度方向进行划分。
(附记19)
根据附记13中记载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扩大路中的所述中央壁具有其宽度从上游侧的端部朝向下游侧变宽并在之后变窄的形状,
所述非中央隔壁在比所述中央壁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更靠下游侧的一部分中,朝向上游侧以远离在所述主流路的宽度方向中央虚拟的平面的方式倾斜。
(附记20)
根据附记12~19中任一项记载的蓄电模块,其中,所述扩大路的侧壁在该扩大路的水平剖面中,相对于该扩大路的中心轴以40°以下的倾斜度直线性设置。
符号说明
11、12-冷却板,13、14-壁板、20-蓄电单体,21-电极端子,25-传热板,30-蓄电模块,30a-第1蓄电模块,30b-第2蓄电模块,31-压板,31A-压板的前端部分,33-拉杆,40、40a、40b-蓄电单体层叠体,45-蓄电单体集成体,50-流路,51a-流入口,51b-排出口,52a-导入路,52b-导出路,53a-扩大路,53b-缩小路,54-主流路,54a-第1部分,54b-第2部分,54c-第3部分,54d-第1弯曲部,54e-第2弯曲部,58-隔壁,58a-第1隔壁(非中央隔壁),58b-第2隔壁(非中央隔壁),58c-第3隔壁(中央壁),58d-第4隔壁(非中央隔壁),58e-第5隔壁(非中央隔壁),59a-冷却介质流入管,59b-冷却介质排出管,60-副流路,60a~60f-第1~第6副流路,61-隔板,63a-第1冷却区域,63b-第2冷却区域,65-间隙区域,66-未配置副流路的区域,70-上部回转体,70A-回转框架,70B-罩体,70C-驾驶室,71-下部行走体,73-回转轴承,74-引擎,75-液压泵,76-回转马达,77-油罐,78-冷却扇,79-座位,80-蓄电装置,81-转矩传递机构,82-动臂,83-电动发电机,85-斗杆,86-铲斗,91-保持架,91a-凹部,91b-接合部件,92-固定板,92a-凹部,92b-接合部件,93-固定板,93a-凹部,93b-接合部件,95-蓄电装置用座,96-阻尼器(制振装置),100-本流路,101-导入路,102a~102f-副路径,103-排出路,107-动臂缸,108-斗杆缸,109-铲斗缸,110-下部框体,111-上部框体,120-底面,121-侧面,123-开口,124-接线盒,127-凸缘,128-贯穿孔,135-绝缘子,136-中继板,137-导电条,138-导电条,139-继电器电路,140-上表面,141-侧面,142-凸缘,143-贯穿孔,151-连接器,154-开关,155-保险丝,160-平板,161-平板,162-流路,163-螺钉,165-紧固件,167-传热胶片。
Claims (14)
1.一种挖土机,其中,具有:
下部行走体;
上部回转体,能够回转地搭载在所述下部行走体上;
附件,配置于所述上部回转体;
蓄电装置,与所述附件一同配置于所述上部回转体;及
电动部件,通过来自所述蓄电装置的放电电力驱动,
所述蓄电装置具有:
框体,形成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第1流路;
蓄电模块,配置于所述框体内,层叠多个蓄电单体和多个传热板而构成层叠体,所述蓄电单体分别经由所述传热板与所述第1流路热结合,并且具备被配置在多个所述蓄电单体的层叠体的两侧且对所述层叠体施加层叠方向的压缩力的压板;
电装部件,被容纳于所述框体内,与所述蓄电模块电连接;及
连接器,安装于所述框体,将所述蓄电模块连接于外部的电气电路,
所述框体具有:
下部框体,包括底面及从所述底面的边部朝向上方延伸的侧面,并且上部开放;及
上部框体,包括与所述底面对置的上表面,
所述上部框体通过紧固件被按压于所述下部框体,
所述第1流路形成于所述底面及所述上表面中的一个面,
所述传热板接触并固定于所述底面以及所述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框体的所述底面及所述上表面中未形成有所述第1流路的那个面上形成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第2流路,所述蓄电单体与所述第2流路热结合,
所述框体包括产生所述底面与所述上表面相互靠近的方向的力的加压机构,通过使所述底面与所述上表面靠近的方向的力挟持所述蓄电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蓄电模块具有配置于所述蓄电单体之间的多个传热板,所述传热板经由其端面与所述底面及所述上表面热结合,
通过所述加压机构的力,提高所述传热板与所述底面之间及所述传热板与所述上表面之间的传热效率。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底面及所述上表面中形成有所述第1流路的那个面包括:
第1部件,在外侧表面上形成有构成所述第1流路的槽;及
第2部件,覆盖所述第1部件的外侧的表面,通过堵塞所述槽的开口部来构成所述第1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蓄电模块以无法相对于所述框体滑动的方式容纳于所述框体内,
而且,所述框体经由制振装置安装于所述上部回转体。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蓄电模块包括层叠有多个所述蓄电单体的第1蓄电模块及层叠有多个其他蓄电单体的第2蓄电模块,
所述第1蓄电模块及所述第2蓄电模块以所述蓄电单体的层叠方向相互平行的方式排列,并配置于所述框体内,
而且,包括相互连接多个所述蓄电单体的保险丝。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进一步具有配置于所述侧面且设置有开放部的接线盒,
所述连接器堵塞所述开放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进一步具有:
开口,设置于所述侧面;及
继电器电路,配置于所述接线盒内,连接所述连接器与所述蓄电模块,
所述接线盒设置于所述侧面的外侧而堵塞所述开口。
9.一种挖土机,其中,具有:
下部行走体;
上部回转体,能够回转地搭载在所述下部行走体上;
附件,配置在所述上部回转体上;
蓄电装置,与所述附件一同配置在所述上部回转体上;及
电动部件,通过来自所述蓄电装置的放电电力驱动,
所述蓄电装置包括:
框体,在第1壁板上形成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第1流路;及
蓄电模块,配置于所述框体内,层叠有多个蓄电单体,所述蓄电单体分别与所述第1流路热结合,
所述第1流路在所述第1壁板的面内弯曲,包括:第1部分,使冷却介质向第1方向流动;第2部分,流入有流过所述第1部分的冷却介质,使流入的冷却介质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2方向流动;及第3部分,流入有流过所述第2部分的冷却介质,使流入的冷却介质向所述第1方向流动,并且,所述第1部分、所述第2部分及所述第3部分分别包括沿所述第1流路的宽度方向划分的多个副流路,
俯视时,所述弯曲的部分与所述蓄电模块重叠,
包含在所述第2部分的多个所述副流路被分类为相对靠近所述第1部分的第1组及相对靠近所述第3部分的第2组,所述第1组的所述副流路与所述第2组的所述副流路之间的间隔比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之间的间隔及所述第2部分与所述第3部分之间的间隔中的任一间隔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第1流路包括宽度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变宽的扩大路,
在所述扩大路的下游端连续有所述第1流路的所述第1部分,
所述副流路通过设置于所述第1流路内的多个隔壁相互分离,所述多个隔壁中设置于中央的中央壁的上游侧的端部被配置于比该中央壁以外的隔壁的上游侧的端部更靠上游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中央壁的上游侧的端部侵入至所述扩大路而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中央壁以外的所述隔壁的上游侧的端部也侵入至所述扩大路而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扩大路中,所述中央壁以外的所述隔壁相对于所述中央壁所延伸的方向倾斜,以便朝向上游侧靠近所述中央壁。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第1流路进一步包括;
导入路,与所述扩大路的上游端连接而设置;及
多个隔板,配置于所述导入路的下游端,沿其宽度方向对该导入路的下游侧的端部进行划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34727 | 2011-10-26 | ||
JP2011-234727 | 2011-10-26 | ||
JP2011-235880 | 2011-10-27 | ||
JP2011235880 | 2011-10-27 | ||
JP2012006140 | 2012-01-16 | ||
JP2012-006140 | 2012-01-16 | ||
PCT/JP2012/077045 WO2013061869A1 (ja) | 2011-10-26 | 2012-10-19 | ショベ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47143A CN104247143A (zh) | 2014-12-24 |
CN104247143B true CN104247143B (zh) | 2018-01-26 |
Family
ID=48167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5084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47143B (zh) | 2011-10-26 | 2012-10-19 | 挖土机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45098B2 (zh) |
JP (1) | JP6021817B2 (zh) |
KR (1) | KR101956645B1 (zh) |
CN (1) | CN104247143B (zh) |
IN (1) | IN2014CN03893A (zh) |
WO (1) | WO201306186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84513B2 (ja) * | 2013-05-22 | 2017-02-22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蓄電モジュール用電圧均等化装置、蓄電装置及び作業機械 |
JP6021737B2 (ja) * | 2013-05-22 | 2016-11-09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蓄電装置及び作業機械 |
JP6015600B2 (ja) * | 2013-09-02 | 2016-10-26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6127867B2 (ja) * | 2013-09-23 | 2017-05-1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池パック |
JP6237284B2 (ja) * | 2014-02-03 | 2017-11-29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電池ユニット |
JP2015170737A (ja) * | 2014-03-07 | 2015-09-28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キャパシタ、蓄電装置、及びショベル |
JP6444038B2 (ja) * | 2014-03-26 | 2018-12-26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ョベル |
JP6175405B2 (ja) * | 2014-05-30 | 2017-08-02 |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 |
KR102329216B1 (ko) * | 2014-08-25 | 2021-11-22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배터리 냉각장치 |
JP2016096082A (ja) * | 2014-11-14 | 2016-05-26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蓄電池ユニットおよび該蓄電池ユニットを備えた蓄電装置 |
DE112015000160B4 (de) * | 2015-09-30 | 2022-02-17 | Komatsu Ltd. | Hydraulikbagger |
JP2017123243A (ja) * | 2016-01-06 | 2017-07-13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電池パック |
DE102017104710A1 (de) * | 2017-03-07 | 2018-09-13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Batteriemodul zur Verwendung bei einem Hochvolt-Energiespeicher |
US11469471B1 (en) | 2018-02-02 | 2022-10-11 | Apple Inc. | Battery pack heat dispensing systems |
JP6997673B2 (ja) * | 2018-05-09 | 2022-01-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パック |
KR102391984B1 (ko) | 2018-05-23 | 2022-04-27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전지 모듈용 냉각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
JP7061269B2 (ja) * | 2018-08-08 | 2022-04-2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組電池 |
DE102018214613A1 (de) * | 2018-08-29 | 2020-03-05 | Robert Bosch Gmbh | Batteriepack |
JP7161672B2 (ja) * | 2018-11-12 | 2022-10-2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組電池 |
GB2582261B (en) | 2019-03-01 | 2023-06-21 | Bamford Excavators Ltd | Working machine |
GB2582260B (en) | 2019-03-01 | 2023-03-08 | Bamford Excavators Ltd | Working machine |
GB201903399D0 (en) | 2019-03-01 | 2019-04-24 | Bamford Excavators Ltd | A working machine and a controller |
US11916242B2 (en) * | 2019-10-11 | 2024-02-27 | Briggs & Stratton, Llc | Commercial flexible battery pack with secondary output control |
US11764431B2 (en) * | 2020-10-22 | 2023-09-19 | Apple Inc. | Battery pack structures and systems |
KR20230019247A (ko) | 2021-07-30 | 2023-02-07 | 컨템포러리 엠퍼렉스 테크놀로지 씨오., 리미티드 | 배터리, 전기 장치, 배터리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배터리를 제조하는 장치 |
US12009655B2 (en) | 2021-09-15 | 2024-06-11 | Apple Inc. | Switchable pyro fuse |
JP2023160537A (ja) * | 2022-04-22 | 2023-11-02 | ヤンマ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電動式作業機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77936A (en) * | 1991-10-19 | 1995-12-26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ic motor vehicle and battery unit for electric motor vehicle |
JP3451142B2 (ja) * | 1994-11-18 | 2003-09-2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温度制御機構を備えたバッテリ組立体 |
FR2774215B1 (fr) | 1998-01-29 | 2000-02-25 | Alsthom Cge Alcatel | Batterie monobloc etanche munie d'un dispositif de refroidissement |
JP4080132B2 (ja) * | 2000-03-15 | 2008-04-23 |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 組電池 |
JP3859982B2 (ja) * | 2001-04-27 | 2006-12-20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ハイブリッド建設機械の電力制御装置 |
JP4510467B2 (ja) * | 2002-02-19 | 2010-07-21 |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 高エネルギー電気化学電池のための温度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
JP4072476B2 (ja) * | 2003-08-01 | 2008-04-09 | 日産ディーゼル工業株式会社 | 蓄電装置 |
JP5147373B2 (ja) | 2007-11-29 | 2013-02-20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
CN101978549A (zh) | 2008-03-24 | 2011-02-16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电池装置和电池单元 |
JP2009259785A (ja) * | 2008-03-24 | 2009-11-0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バッテリ装置 |
JP5405858B2 (ja) * | 2008-04-14 | 2014-02-05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組電池、組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組電池を搭載した車両 |
EP2279539A1 (en) * | 2008-05-15 | 2011-02-02 | Johnson Controls Saft Advanced Power Solutions LLC | Battery system |
JP2010206915A (ja) * | 2009-03-03 | 2010-09-16 | Nissan Motor Co Ltd | 二次電池の制御装置 |
JP2010218716A (ja) * | 2009-03-13 | 2010-09-3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組電池 |
JP5474499B2 (ja) * | 2009-11-11 | 2014-04-16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及びこの電源装置を搭載する車両 |
DE112010004703T5 (de) | 2009-12-07 | 2012-11-08 |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 Schaufelbagger |
JP2011175743A (ja) * | 2010-02-23 | 2011-09-0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
JP2011210657A (ja) | 2010-03-30 | 2011-10-20 | Denso Corp | 電池組立体 |
US20120115016A1 (en) * | 2010-11-04 | 2012-05-10 | Myung-Chul Kim | Battery module |
US9548476B2 (en) * | 2010-12-20 | 2017-01-17 | Samsung Sdi Co., Ltd. | Multi-cell battery module with integral cooling and assembly aids |
KR101230130B1 (ko) * | 2010-12-21 | 2013-02-05 | 로베르트 보쉬 게엠베하 | 배터리 팩 |
US8722223B2 (en) * | 2011-09-01 | 2014-05-13 | Samsung Sdi Co., Ltd. | Battery pack |
JP5968211B2 (ja) * | 2012-02-14 | 2016-08-10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蓄電モジュー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作業機械 |
-
2012
- 2012-10-19 WO PCT/JP2012/077045 patent/WO201306186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0-19 IN IN3893CHN2014 patent/IN2014CN03893A/en unknown
- 2012-10-19 KR KR1020147010100A patent/KR10195664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10-19 CN CN201280050846.5A patent/CN10424714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10-19 JP JP2013540748A patent/JP6021817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4-24 US US14/260,319 patent/US994509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3061869A1 (ja) | 2013-05-02 |
CN104247143A (zh) | 2014-12-24 |
JP6021817B2 (ja) | 2016-11-09 |
KR101956645B1 (ko) | 2019-03-11 |
US9945098B2 (en) | 2018-04-17 |
IN2014CN03893A (zh) | 2015-07-03 |
KR20140097128A (ko) | 2014-08-06 |
US20140234062A1 (en) | 2014-08-21 |
JPWO2013061869A1 (ja) | 2015-04-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47143B (zh) | 挖土机 | |
US7794868B2 (en) | Battery module of high cooling efficiency | |
JP6095813B2 (ja) | 蓄電装置 | |
US9972873B2 (en) | Battery pack having novel cooling structure | |
US10784545B2 (en) | Submerged cell modular battery system | |
CN104040785B (zh) | 电动汽车的蓄电池组温度调节构造 | |
CN206003879U (zh) | 电池组件 | |
CN103890997B (zh) | 中大型电池组组件 | |
JP5893133B2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103597653B (zh) | 具有新型气冷结构的电池组 | |
JP5774241B2 (ja) | 新規の空冷式構造の電池パック | |
CN103022591B (zh) | 具有改进的冷却剂流量分布均一性的中型或大型电池组盒 | |
US7733065B2 (en) | Cooling system of battery pack for vehicle | |
CN103155210B (zh) | 具有改进耐久性的电池组 | |
WO2007097594A1 (en) | Middle and large-sized battery pack of excellent cooling efficiency | |
JP2014525114A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含む電池アセンブリー | |
CN101443950A (zh) | 电池组以及车辆 | |
DE102016112736A1 (de) | Leistungswechselrichter-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 | |
JP7266749B2 (ja) | 冷却流路構造の効率化及び安定性を向上させた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それを含む自動車 | |
ITBO20120183A1 (it) | Sistema di accumulo di energia elettrica per un veicolo con propulsione elettrica e presentante batteria chimiche cilindriche collegate tra loro in parallelo e serie mediante elementi di collegamento rigidi conformati ad "u" | |
KR20130001381A (ko) | 전지모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 |
CN107195985A (zh) | 车辆、电池单元以及车辆的电池搭载方法 | |
US20240079669A1 (en) | Traction battery pack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rmal management method | |
CN105655625A (zh) | 电池组 | |
ITBO20120184A1 (it) | Sistema di accumulo di energia elettrica per un veicolo con propulsione elettrica e presentante batterie chimiche cilindriche inserite in una matrice di supporto plastic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26 Termination date: 2020101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