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6408A - 翅片管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翅片管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46408A
CN104246408A CN201380021241.8A CN201380021241A CN104246408A CN 104246408 A CN104246408 A CN 104246408A CN 201380021241 A CN201380021241 A CN 201380021241A CN 104246408 A CN104246408 A CN 1042464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rake
heat exchanger
tube heat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12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46408B (zh
Inventor
重田明广
横山昭一
广田正宣
山冈由树
野瀬达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46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64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46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64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7/00Removing ice or water from heat-exchange apparatus
    • F28F17/005Means for draining condensates from heat exchangers, e.g. from 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1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40/00Spac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翅片管热交换器,其具有多个翅片和传热管,翅片包括:以形成至少一个峰部的方式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部;包围贯通第1倾斜部的传热管的管周围部;和以连接管周围部和第1倾斜部的方式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部。在第2倾斜部形成有贯通孔或者在上述第1倾斜部与上述第2倾斜部的边界形成有凹部。由此,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Description

翅片管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翅片管热交换器,尤其涉及进行使用制冷剂的热交换的翅片管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这种翅片管热交换器(finned tube heat exchanger),为了促进与追求高效率相应的传热,在翅片形成有波形状(waveportion)的凹凸(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4(a)是专利文献1的翅片管热交换器中的翅片的局部俯视图。图14(b)和图14(c)各自是图14(a)的A-A截面图和B-B截面图。
图14(a)和图14(c)所示,专利文献1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具有翅片101和传热管102。如图14(c)所示,翅片101隔开一定间隔平行地排列多个,空气在其间流动。如图14(a)所示,传热管102以规定的层间距和列间距大致成直角地插入到翅片101,制冷剂在内部流动。
另外,翅片101包括翅片套环(fin collar)109和管周围部107。翅片套环109从翅片101的表面突出,使传热管102通过。管周围部107具有直径D的环状形状,并且在翅片101上包围翅片套环109。
翅片101还包括第1倾斜部105和第2倾斜部106。在第1倾斜部105中,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S,谷部104a、峰部103、谷部104、峰部103、谷部104a依次相连。由此,翅片101具有波形状。第2倾斜部106连接管周围部107和第1倾斜部105(的峰部103)。
在专利文献1的翅片管热交换器中,峰部103的峰高度H1设定为比相邻的翅片101彼此的距离Fp大且比距离Fp的2倍小。由此,实现翅片管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即,热交换性能)的提高。此外,图14(c)表示峰高度H1与距离Fp大致相同的翅片管热交换器。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418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尤其是在使用翅片管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如图15(a)~15(c)所示,第2倾斜部106成为凹陷,在翅片101上冷凝的水集聚,产生冷凝水110。因该冷凝水110,通风阻力增大,并且翅片101的传热面积减少,由此,具有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目的在于提供提高了热交换性能的翅片管热交换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翅片,空气在各个翅片之间流动;和贯通上述多个翅片,在内部流动流体的多个传热管,上述翅片包括:以形成至少一个峰部的方式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部;包围贯通上述第1倾斜部的上述传热管的管周围部;和以连接上述管周围部和上述第1倾斜部的方式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部,在上述第2倾斜部形成有贯通孔或者在第1倾斜部和第2倾斜部的边界形成有凹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提高了热交换性能的翅片管热交换器。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方式和特征通过对附图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相关的下面的描述更加明显。
图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2中,(a)为实施方式1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局部俯视图,(b)为图2(a)的A-A截面图,(c)为图2(a)中层叠翅片情况下的B-B截面图,(d)为图2(a)的C-C截面图。
图3中,(a)为对实施方式1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的图,(b)为对实施方式1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的图,(c)为对实施方式1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4中,(a)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翅片和管周围部的局部俯视图,(b)为图4(a)的A-A截面图,(c)为图4(a)的B-B截面图,(d)为图4(a)的C-C截面图。
图5中,(a)为实施方式2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局部俯视图,(b)为图5(a)的A-A截面图,(c)为图5(a)的B-B截面图,(d)为图5(a)的C-C截面图。
图6中,(a)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翅片和管周围部的局部俯视图,(b)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翅片和管周围部的局部俯视图,(c)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翅片和管周围部的局部俯视图,(d)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翅片和管周围部的局部俯视图,(e)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翅片和管周围部的局部俯视图。
图7中,(a)为对实施方式2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的图,(b)为对实施方式2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的图,(c)为对实施方式2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8中,(a)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6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翅片和管周围部的局部俯视图,(b)为图8(a)的A-A截面图,(c)为图8(a)的B-B截面图,(d)为图8(a)的C-C截面图。
图9中,(a)为实施方式3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局部俯视图,(b)为图9(a)的A-A截面图,(c)为图9(a)的B-B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凹部的详情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凹部的详情的图。
图12中,(a)为对实施方式3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的图,(b)为对实施方式3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的图,(c)为对实施方式3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13中,(a)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翅片和管周围部的局部俯视图,(b)为图13(a)的A-A截面图,(c)为图13(a)的B-B截面图。
图14中,(a)为现有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局部俯视图。(b)为图14(a)的A-A截面图。(c)为图14(a)的B-B截面图。
图15中,(a)为对现有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的图,(b)为对现有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的图,(c)为对现有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方面是一种翅片管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翅片,空气在各个翅片之间流动;和贯通多个翅片,在内部流动流体的多个传热管,翅片包括:以形成至少一个峰部的方式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部;包围贯通第1倾斜部的传热管的管周围部;和以连接管周围部和第1倾斜部的方式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部,在第2倾斜部形成有贯通孔。
由此,在第2倾斜部流动的水经由贯通孔从翅片的正面排出到背面。由此,能够抑制因水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和传热面积的减少,结果,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第2方面,尤其是第1方面的贯通孔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比管周围部的最下点更靠下方的位置。
由此,通过将贯通孔设置在比管周围部的最下点更靠下方,能够将从管周围部在重力方向上向下方流动的水经由贯通孔从例如翅片的正面排出到背面,能够提高水的排水性。由此,能够抑制因水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和传热面积的减少,结果,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第3方面,尤其是第2方面的贯通孔配置在将重力方向上的管周围部的最下点和第2倾斜部与第1倾斜部的峰部的交点连结的直线上,直线沿重力方向延伸。
由此,从管周围部的最下点通过第2倾斜部向第1倾斜部的峰部去,能够形成沿着重力方向的一个排水流路,所以能够提高水的排水性,结果,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第4方面中,尤其是,第1方面的贯通孔为形成于第1倾斜部与第2倾斜部的边界的切口。
由此,在第2倾斜部流动的水经由形成在第1倾斜部和第2倾斜部的边界的切口从例如翅片的正面排出至背面。由此,能够抑制因水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和传热面积的减少,结果,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第5方面中,尤其是,第4方面的切口位于重力方向上的第2倾斜部的下端。
由此,在第2倾斜部水向重力方向下方流动,到达第2倾斜部的下端时,经由设置在下端的切口从例如翅片的正面排出至背面。像这样提高水的排水性,由此,能够抑制因水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和传热面积的减少,结果,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第6方面中,尤其是,在第5方面的第1倾斜部与第2倾斜部的边界,在重力方向上的第2倾斜部的上端还形成有切口。
由此,第2倾斜部中,到达最上点的水经由切口从例如翅片的背面向正面流动,到达最下点的水经由切口从例如翅片的正面向背面流动而排出。这样,在第2倾斜部中产生顺畅的排水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因水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和传热面积的减少,结果,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第7方面为一种翅片管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翅片,空气在各个翅片之间流动;和贯通多个翅片,在内部流动流体的多个传热管,翅片包括:以形成至少一个峰部的方式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部;包围贯通第1倾斜部的传热管的管周围部;和以连接管周围部和第1倾斜部的方式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部,在第1倾斜部与第2倾斜部的边界形成有凹部。
由此,由形成于第2倾斜部与第1倾斜部的边界的凹部形成水的排水流路。由此,能够抑制因水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和传热面积的减少,结果,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第8方面中,尤其是在第7方面的第1倾斜部,交替形成峰部和谷部,凹部以夹着第2倾斜部与第1倾斜部的峰部的交点的方式在交点的附近设置有两个。
由此,滞留于第2倾斜部的水沿着凹部被引导至第1倾斜部,进而被引导至形成于第1倾斜部的谷部,在重力方向上向下方顺畅地排出。像这样提高水的排水性,由此,能够抑制因水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和传热面积的减少,结果,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第9方面中,尤其是第7或第8方面的凹部与交点的距离为翅片的间距的2倍以内。
由此,在水容易滞留的部位形成有凹部,所以能够提高水的排水性。由此,能够抑制因水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和传热面积的减少,结果,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不由这些实施方式1-3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结构图。图2(a)是该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翅片1的局部俯视图。图2(b)、2(c)和2(d)分别是图2(a)的A-A线、B-B线和C-C线的截面图。图3(a)-3(c)是对该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1所示的翅片管热交换器装载于例如空气调节机、热泵热水器和热泵热水供暖机(的室外机)。该翅片管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翅片1、多个传热管2和端板20。多个翅片1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S形成流路,以彼此的间隔成为规定的间距Fp的方式层叠。多个翅片1的各自之间流动有空气。多个传热管2贯通多个翅片1沿着纵方向排列地配置。流体在传热管2的内部流动。端板20用作将翅片管热交换器载置于室外机时的固定部,另外,也用作用于将多个翅片管热交换器彼此连接的连接部。
如图2(a)和图2(b)所示,翅片1为谷部4a、峰部3、谷部4、峰部3、谷部4a沿空气的流动方向S依次相连的、波形状的波纹翅片。如图2(a)所示,峰部3和谷部4也存在于相邻的传热管2之间。峰部3的棱线和谷部4的谷线彼此大致平行。
翅片1还具有圆筒状的翅片套环9。对于插入于翅片套环9内的传热管2进行机械扩管或液压扩管,由此,翅片1和传热管2彼此接合。
如图2(a)所示,翅片1具有:以形成交替相连的峰部3和谷部4的方式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S倾斜的第1倾斜部5;包围贯通第1倾斜部5的传热管2的管周围部7;和以连接管周围部7和第1倾斜部5的方式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S倾斜的第2倾斜部6。
图2中,图示了管周围部7作为与空气的流动方向S平行的平坦部而形成的翅片管热交换器,但是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可以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S倾斜,另外,也可以为起伏部。
另外,本实施方式1中,在第1倾斜部5与第2倾斜部6的边界(即,由第1倾斜部5和第2倾斜部6形成的棱线)设置有切口8。
如图2(a)所示,切口8从第1倾斜部5(的峰部3)与第2倾斜部6的交点在两个方向(大致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分别延伸。自该交点延伸的棱线上的切口8的长度L,例如设定为约0.5Fp~1.5Fp。通过这样设定,能够进一步抑制滞留水跨越相邻的翅片彼此形成为架桥状的现象(桥现象)。
图2(d)所示的切口8的宽度W可以设定成能够因毛细管现象而将水引导到峰部3的背侧(即谷部)的长度。例如将宽度W设定为约0.05mm~0.5mm,由此能够更好地产生毛细管现象。
本实施方式1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在通过多个翅片1之间的空气与流过多个传热管2的内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流过传热管2的内部的制冷剂,例如可以为R410A、丙烷、丙烯、二氧化碳等环境负荷少的制冷剂,但并不特别限于这些。
接着,使用图3(a)~3(c)对本实施方式1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图3(a)~3(c)以时间序列(in chronological order)排列。
在图3(a)所示的管周围部7和第2倾斜部6所析出的滞留水10,如图3(b)所示,通过切口8被引导到翅片1的背侧、即峰部3的背侧的谷部。最终如图3(c)所示,在滞留水10成为水滴之前大致全部排出。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1中,通过在由第1倾斜部5和第2倾斜部6形成的棱线设置有切口8,尤其在使用翅片管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能够将滞留于第2倾斜部6的滞留水10通过切口8向重力方向G的下方顺畅地引导排出。由此,能够抑制通风阻力的增大和翅片的传热面积的减少,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即,在第1倾斜部5与第2倾斜部6的边界形成有切口,所以在第2倾斜部6流动的水经由切口8从例如翅片1的正面排出到背面。由此,能够抑制因水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和传热面积的减少,结果,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另外,在外部气温低时霜附着在翅片1的表面,在该霜融化的情况下也在第2倾斜部6滞留有水,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翅片管热交换器,能够将这样滞留的水顺畅地排出。由此,能够抑制再次发生霜成长并且减少使霜融化的频率,结果,能够提高作为热泵设备的能效。
另外,切口8形成在第1倾斜部5(的峰部3)与第2倾斜部6的交点,并且,在重力方向上形成在第2倾斜部6的上端和下端。由此,切口8的末端与重力方向上的第2倾斜部6的上端和下端接触。根据这样的配置,例如在第2倾斜部6的上端,在翅片1的背侧流动的滞留水10被顺畅地引导到翅片1的正侧,在第2倾斜部6的下端,如上所述,滞留水10被顺畅地引导到翅片1的背侧,之后,随时向重力方向G的下方排出。由此,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中,切口8位于重力方向G的第2倾斜部6的下端,所以在第2倾斜部6中水向重力方向G的下方流动,到达第2倾斜部6的下端时,经由设置在下端的切口8从翅片1的正面排出至背面。像这样提高水的排水性,由此,能够抑制因水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和传热面积的减少,结果,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1中,在第1倾斜部5与第2倾斜部6的边界,在重力方向G的第2倾斜部6的上端还形成有切口8,所以第2倾斜部6中,到达上端的水经由切口8从例如翅片1的背面向正面流动,到达下端的水经由切口8从例如翅片1的正面向背面流动而排出。像这样在第2倾斜部6产生顺畅的排水的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因水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和传热面积的减少,结果,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1中,切口8在重力方向G上形成在传热管2的上侧的棱线和下侧的棱线两者,但是不限于这种情况。滞留水10多产生于传热管2的周边,所以如果例如在至少传热管2的下侧的棱线形成切口8,则能够提高作为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性。
另外,翅片1可以为如图4(a)~(d)所示仅在一处形成有峰部3的V字型波纹翅片。如果采用V字型波纹翅片,则能够在保证翅片1的传热面积的状态下,将在翅片1之间流动的空气的蛇行(蜿蜒)次数抑制为最小限度。由此,能够抑制通风阻力的增大,降低送风噪声。
(实施方式2)
接着,使用图5-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翅片管热交换器进行说明。
图5(a)是本实施方式2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翅片31的局部俯视图。图5(b)、(c)和(d)各自是图5(a)的A-A线、B-B线和C-C线的截面图。图6(a)-6(e)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5的形成于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翅片31的贯通孔的详细形状的局部俯视图。图7(a)-7(c)是对该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2的翅片管热交换器中,与实施方式1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相比,不同点在于,不限于仅形成于第1倾斜部与第2倾斜部之间的切口,还在第2倾斜部形成有贯通孔。对于其以外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第2倾斜部36上且第1倾斜部35的峰部33与第2倾斜部36的交点附近设置有连通(贯通)翅片31的正面背面的贯通孔38。
此外,在图5(a)中,贯通孔38的一部分与第1倾斜部35的峰部33和第2倾斜部36的交点接触,但是也可以不接触。另外,第2倾斜部36和管周围部37可以成型为一体。
贯通孔38例如形成在重力方向G上传热管32的下方且比第1倾斜部35的谷部34与第2倾斜部36的交点60更靠下方时,在水容易滞留的部位形成有贯通孔38。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水性。另外,贯通孔38形成在重力方向G上传热管32的上方且比第1倾斜部35的谷部34与第2倾斜部36的交点61更靠上方时,能够将在翅片31上流动的水引导到翅片31的正侧或背侧。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水性。
在此,图5(d)所示的贯通孔38的直径D例如设定为大约0.2mm~1.0mm、或者大约0.1Fp~Fp。通过这样设定,能够利用毛细管现象将水容易地引导到第1倾斜部35的峰部33的背侧(即,谷部)。
此外,本实施方式2中,贯通孔38的形状如图5所示比较容易加工为圆形,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图6(a)~(e)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5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贯通孔。如图6(a)所示,根据变形例1,贯通孔38a的形状为椭圆形。如图6(b)所示,根据变形例2,贯通孔38b的形状为三角形。如图6(c)所示,根据变形例3,贯通孔38c的形状为菱形。如图6(d)、6(e)所示,根据变形例4、5,贯通孔38d、38e的形状为几何形状。
此外,在贯通孔38的形状为大致圆形状以外的情况下,例如可以应用相当直径De来替代直径D。
使用图5、7对如以上方式构成的翅片管热交换器说明其动作和作用。
如图5(c)所示,通过层叠的多个翅片31之间的空气,因形成于翅片1的峰部33、谷部34和谷部34a而蛇行,由此形成蛇行流Sc。因形成蛇行流Sc,而能够实现湍流促进和温度边界层的薄膜化,结果,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接在,使用图7(a)~7(c)对本实施方式2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2的翅片管热交换器中,如图7(a)所示,在管周围部37等析出且滞留于第2倾斜部36的滞留水40,如图7(b)所示,经由贯通孔38被引导到翅片31的背侧、即峰部33的背侧的谷部。最终,如图7(c)所示,大致排出全部的水。这样,能够在滞留水40成为水滴之前随时排水。
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第2倾斜部36上且在第1倾斜部35的峰部33和第2倾斜部36的交点附近设置有贯通孔38,由此尤其在使用翅片管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能够使滞留于第2倾斜部36的滞留水40通过贯通孔38向重力方向G的下方顺畅地引导而排出。由此,能够抑制通风阻力的增大和翅片31的传热面积的减少,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即,在第2倾斜部36形成有贯通孔38,所以在第2倾斜部36流动的水经由贯通孔38从例如翅片31的正面排出至背面。由此,能够抑制因水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和传热面积的减少,结果,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另外,在作为水的排水路径形成贯通孔38的情况下,形成后的翅片31的强度降低较少,不需要实施肋(rib)、孔(bead)等加强加工。由此,能够抑制设计的工时增加。
接着,图8(a)~8(d)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6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如图8(a)~8(d)所示,翅片31可以为仅在一处形成有峰部33的V字型波纹翅片。
在该情况下,贯通孔38形成在重力方向G上,在第2倾斜部36上且比管周围部37的最下点更靠下方时,在水容易滞留的部位形成有贯通孔38。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水性。另外,贯通孔38形成在重力方向G上,在第2倾斜部36上且管周围部37的最上点的上方时,能够将在翅片31流动的水引导到翅片的正侧或者背侧。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水性。
此外,贯通孔38形成在将重力方向G上的管周围部37的最下点和第1倾斜部35的峰部33与第2倾斜部36的交点62连结的直线上时,能够更加顺畅地引导水,提高排水性。而且,该直线沿重力方向G延伸时,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水性。
(实施方式3)
接着,使用图9-1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翅片管热交换器进行说明。
图9(a)是本实施方式3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翅片71的局部俯视图。图9(b)和9(c)分别是图9(a)的A-A线、B-B线的截面图。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3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凹部78的详细形状的截面图。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凹部78的详细形状的截面图。图12(a)-12(c)是对该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3的翅片管热交换器中,与实施方式1、2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相比,不同点在于与在第1倾斜部与第2倾斜部的边界(棱线)形成有凹部,对于其以外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9(a)所示,在第1倾斜部75的峰部73与第2倾斜部76的交点的附近位置,在交点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个凹部78。
形成有凹部78的交点的附近位置是指,例如与凹部78(的中心位置)交点的距离L为翅片71的间距Fp的大约2倍以内的位置。在距离L处于该范围内的情况下,凹部78形成在比第1倾斜部75与第2倾斜部76的边界(棱线)上的最高点低的位置、即水容易滞留的位置,所以能够更顺畅地排水。
另外,如图10所示,凹部78的开口部的尺寸(宽度的长度)X例如可以设定为约0.05mm~0.5mm以内。通过这样设定,能够通过毛细管现象顺畅地引导水。此外,本实施方式3中,考虑通风阻力,如图10所示,使凹部78的侧面78a倾斜并且在底面78b连接,但是不限于这种形状。例如如图11所示,可以使侧面78a形成为垂直。另外,可以为不形成底面78b而使侧面78a彼此直接接触的尖的形状(V字形状)。
如图10、11所示,凹部78形成一个槽。在该情况下,当设翅片71的峰部73的高度为h时,可以将凹部78的深度Y设定为大约0.1h~0.6h。通过这样设定,能够容易进行翅片71的冲压加工。另外,如图9(a)所示,通过使凹部78的一个槽相对于峰部73的棱线倾斜角度θ=±15°~90°地形成(凹部78延伸的方向相对于峰部73的棱线延伸的方向倾斜±15°~90°),能够将滞留的水更顺畅地引导到第1倾斜部75。
接着,使用图12(a)-12(c)对本实施方式3的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作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3的翅片管热交换器中,例如在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温度成为周围的空气的露点温度以下的情况、雨进入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情况等,如图12(a)所示,在管周围部77和第2倾斜部76等产生滞留水80。
第2倾斜部76上的滞留水80,如图12(b)所示,遍及凹部78超过第1倾斜部75和第2倾斜部76的边界(由第1倾斜部75和第2倾斜部76形成的棱线),被向重力方向G的下方引导。
这样,设置从容易产生滞留水80的第2倾斜部76引导滞留水80的凹部78,由此能够提高排水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3中,凹部78设置成夹着第1倾斜部75的峰部73与第2倾斜部76的交点在两侧且交点的附近相对于峰部73的棱线倾斜。由此,沿凹部78越过由第1倾斜部75和第2倾斜部76形成的棱线的滞留水80,沿着第1倾斜部75的倾斜被引导向谷部74和谷部74a。滞留水80之后沿谷部74和谷部74a向重力方向G的下方流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3中,凹部78形成滞留水80的排水路径,所以能够提高作为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性。由此,能够抑制通风阻力的增大和传热面积的减少,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即,在第1倾斜部75与第2倾斜部76的边界形成凹部78,利用该凹部78形成水的排水路径,所以能够抑制因水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和传热面积的减少,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3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在翅片71形成凹部78时,在用于对翅片71冲压的模具制作凹部78的形状即可。由此,不增加工时就能够制造提高了排水性的翅片管热交换器。
另外,本实施方式3中,第1倾斜部75中,峰部73和谷部74交替形成,凹部78以夹着第1倾斜部75的峰部73与第2倾斜部76的交点的方式在交点的附近设置有两个。由此,滞留于第2倾斜部76的水沿凹部78被引导至第1倾斜部75,进而被引导至由第1倾斜部75形成的谷部74,向重力方向G的下方顺畅地排水。像这样提高水的排水性,由此,能够抑制因水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和传热面积的减少,结果,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3中,凹部78与交点的距离为翅片71的间距Fp的2倍以内。由此,在水容易滞留的部位形成凹部78,所以能够提高水的排水性。由此,能够抑制因水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和传热面积的减少,结果,能够提高翅片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3中,凹部78在重力方向G上形成在传热管72的上侧的棱线和下侧的棱线两者,但是不限于这种情况。滞留水80多产生于传热管72的周边,所以如果例如在至少下侧的棱线形成凹部78,则能够提高作为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排水性。
接着,图13(a)~13(c)表示本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如图13(a)~13(c)所示,翅片71可以为仅在一处形成有峰部73的V字型波纹翅片。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结构,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实施。例如,对在本实施方式1-3中传热管为圆管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也可以为扁平管(flattened tube)。
其中,通过适当组合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当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能够使各自所具有的效果奏效。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1-3的翅片管热交换器能够应用于空气调节装置、供热水装置、供暖装置等中使用的热交换器。
本发明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涉及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记载,但对于熟悉该技术的人,显然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修正。这样的变形、修正,只要不超出附加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表现的本发明的范围,就应被理解为包含在其中。

Claims (9)

1.一种翅片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翅片,空气在各个翅片之间流动;和贯通所述多个翅片,在内部流动流体的多个传热管,
所述翅片包括:以形成至少一个峰部的方式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部;包围贯通所述第1倾斜部的所述传热管的管周围部;和以连接所述管周围部和所述第1倾斜部的方式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部,
在所述第2倾斜部形成有贯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管周围部的最下点更靠下方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配置在将重力方向上的所述管周围部的最下点和所述第2倾斜部与所述第1倾斜部的峰部的交点连结的直线上,所述直线沿重力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为形成于所述第1倾斜部与所述第2倾斜部的边界的切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位于重力方向上的第2倾斜部的下端。
6.如权利要求5述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倾斜部与所述第2倾斜部的边界,在重力方向上的所述第2倾斜部的上端还形成有切口。
7.一种翅片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翅片,空气在各个翅片之间流动;和贯通所述多个翅片,在内部流动流体的多个传热管,
所述翅片包括:以形成至少一个峰部的方式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部;包围贯通所述第1倾斜部的所述传热管的管周围部;和以连接所述管周围部和所述第1倾斜部的方式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部,
在所述第1倾斜部与所述第2倾斜部的边界形成有凹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倾斜部,交替形成所述峰部和谷部,
所述凹部以夹着所述第2倾斜部与所述第1倾斜部的所述峰部的交点的方式在所述交点的附近设置有两个。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与所述交点的距离为翅片的间距的2倍以内。
CN201380021241.8A 2012-04-23 2013-04-19 翅片管热交换器 Active CN1042464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7379 2012-04-23
JP2012097379 2012-04-23
JP2012-099462 2012-04-25
JP2012099467 2012-04-25
JP2012099462 2012-04-25
JP2012-099467 2012-04-25
PCT/JP2013/002659 WO2013161239A1 (ja) 2012-04-23 2013-04-19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6408A true CN104246408A (zh) 2014-12-24
CN104246408B CN104246408B (zh) 2016-06-15

Family

ID=49482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1241.8A Active CN104246408B (zh) 2012-04-23 2013-04-19 翅片管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90699B2 (zh)
CN (1) CN104246408B (zh)
WO (1) WO20131612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37388B1 (fr) * 2015-06-12 2019-07-26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Ailette d'un echangeur thermique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et echangeur thermique corresponda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61375U (zh) * 1980-09-19 1982-04-12
JPH01256795A (ja) * 1988-04-07 1989-10-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ィン付熱交換器
JPH0229597A (ja) * 1988-07-15 1990-01-3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熱交換器
JPH10141880A (ja) * 1996-11-12 1998-05-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JPH11125495A (ja) * 1997-10-22 1999-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CN1598434A (zh) * 2003-09-15 2005-03-23 Lg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JP2009192174A (ja) * 2008-02-15 2009-08-27 T Rad Co Ltd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熱交換器
WO2011033767A1 (ja) * 2009-09-16 2011-03-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CN102128523A (zh) * 2010-01-13 2011-07-20 Lg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39764U (zh) * 1977-08-25 1979-03-16
JPS5512302A (en) * 1978-07-07 1980-01-28 Hitachi Ltd Heat exchanger
JPS5569288U (zh) * 1978-11-01 1980-05-13
JP2600410Y2 (ja) * 1993-11-01 1999-10-12 東洋ラジエーター株式会社 空調用熱交換器
JPH08189790A (ja) * 1995-01-04 1996-07-23 Daikin Ind Ltd フィン付熱交換器
JP2006038311A (ja) * 2004-07-26 2006-02-09 Daikin Ind Ltd フィンチューブ式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61375U (zh) * 1980-09-19 1982-04-12
JPH01256795A (ja) * 1988-04-07 1989-10-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ィン付熱交換器
JPH0229597A (ja) * 1988-07-15 1990-01-3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熱交換器
JPH10141880A (ja) * 1996-11-12 1998-05-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JPH11125495A (ja) * 1997-10-22 1999-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CN1598434A (zh) * 2003-09-15 2005-03-23 Lg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JP2009192174A (ja) * 2008-02-15 2009-08-27 T Rad Co Ltd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熱交換器
WO2011033767A1 (ja) * 2009-09-16 2011-03-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CN102128523A (zh) * 2010-01-13 2011-07-20 Lg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61239A1 (ja) 2013-10-31
JPWO2013161239A1 (ja) 2015-12-21
JP6090699B2 (ja) 2017-03-08
CN104246408B (zh) 2016-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81176B (zh) 换热器
EP2840341B1 (en) Heat exchanger
JP6337742B2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CN102072595B (zh) 热交换器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
CN103874901B (zh) 翅片管热交换器
US20110036550A1 (en) Fin and heat exchanger having the same
US20100139897A1 (en) Heat Exchangers with Turbulizers Having Convolutions of Varied Height
KR19980070856A (ko) 열교환기와 그것을 사용하는 공기조화기
US20080142201A1 (en) High-frequency, low-amplitude corrugated fin for heat exchanger coil assembly
JP2010019534A (ja) 熱交換器
CN103608639B (zh)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CN100483046C (zh) 蒸发器、制冷循环及车辆
JP2013245883A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CN107614998A (zh) 换热器
CN103791750B (zh) 翅片管热交换器
JP2013250016A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CN104246408A (zh) 翅片管热交换器
CN104272053B (zh) 翅片管热交换器和具备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JP2005127595A (ja) 熱交換器
CN102338587A (zh) 换热器结构及其装配工艺
JPWO2021234958A5 (zh)
JP2013228125A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CN104246409B (zh) 翅片管热交换器
CN105928258B (zh) 换热器及空调
CN105115318B (zh) 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