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4998A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4998A
CN107614998A CN201580080241.4A CN201580080241A CN107614998A CN 107614998 A CN107614998 A CN 107614998A CN 201580080241 A CN201580080241 A CN 201580080241A CN 107614998 A CN107614998 A CN 1076149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fin
protuberance
water droplet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024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伸
石桥晃
高桥智彦
绪方秀成
寺岛亮
小野洵
小野洵一
上山智嗣
加藤央平
丹田翼
木谷健
木谷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149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49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7/00Removing ice or water from heat-exchange apparatus
    • F28F17/005Means for draining condensates from heat exchangers, e.g. from 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28F1/02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with multiple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28F1/325Fins with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1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12Fins with U-shaped slots for laterally inserting conduits

Abstract

换热器具备:板状的翅片,所述翅片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沿着成为重力方向的长度方向空出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切口部,所述第二区域沿长度方向未形成多个切口部;以及扁平管,所述扁平管装配于多个切口部,且与翅片交叉,在翅片形成有从该翅片的平面部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是第一端部位于第一区域、第二端部位于第二区域且相比该第一端部位于下方的形状。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排水性提高的翅片管式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翅片管式的换热器,该换热器具备空出规定的翅片间距间隔而配置的板状的多个翅片和扁平形状的多个传热管。在换热器中,传热管的截面形成为大致椭圆形状或大致长圆形状。在翅片上形成有从翅片的一侧部朝向另一侧部延伸的多个切口部,多个传热管插入于翅片的多个切口部,并沿多个翅片的配置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各传热管的端部连接于与传热管共同形成制冷剂流路的分配管或集管。并且,在换热器中,在翅片之间流动的空气等换热流体与在传热管内流动的水或制冷剂等被换热流体之间交换热量。
另外,在换热器中,在翅片形成有从切口部的周缘垂直地切起的翅片套环。插入于切口部的传热管与翅片套环使用炉中钎焊或粘结剂而粘结,由此,传热管与翅片的紧贴性提高。而且,已知形成有朝向空气主要流动的方向开口的被称为狭缝或百叶板的切起的换热器、或者形成有在空气主要流动的方向上突出的被称为刮痕或蜂巢的突出部的换热器。这样的换热器通过切起或突出部来增加换热的表面积,使换热性能提高。而且,已知有在传热管的内部形成有多个流路的换热器以及在传热管的内表面形成有槽的换热器等。这样的换热器也通过多个流路或槽来增加换热的表面积,使换热性能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空气中的水分作为冷凝水而附着于换热器。在换热器的除了翅片的切口部之外的部分形成有将附着于翅片的水排出的排水区域。并且,换热器上的冷凝水通过排水区域向翅片的下方排出。在此,在翅片的切口部的上方附着的水滴通过重力向插入于切口部的传热管的上表面落下。并且,水滴沿着传热管的端部而转入传热管的下表面。然后,水滴向设于下方的传热管的上表面落下。相对于此,在翅片的排水区域附着的水滴由于下方没有传热管那样的障碍物,因此以保持一定速度的状态不断落下。即,与在排水区域附着的水滴相比,在切口部的上方附着的水滴由于传热管这样的障碍物而使其落下受到阻碍,因此在到达换热器的下端部之前花费时间。
另外,在换热器设置于室外机并被用作蒸发器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分成为霜而附着于换热器。具备换热器的空气调节机或制冷机等进行除霜运转,使附着于换热器的霜融化。霜融化成水滴,水滴与冷凝水同样通过排水区域向翅片的下方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除霜运转结束且开始了制热运转之后,当在切口部的上方残留有水滴时,水滴也会再次结冰而生长。因此,会导致由传热管的损伤等引起的可靠性的下降。而且,由于传热管的周围由霜闭塞,因此带来通风阻力的增加及抗着霜能力的下降的影响。而且,在除霜运转时,不仅是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附着的霜需要融化,而且结冰的水滴也需要融化。因此,会导致由除霜时间的增加引起的舒适性的下降、及由反复进行制热运转和除霜运转引起的一定时间内的平均制热能力的下降。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翅片的切口部之间设有百叶板且在排水区域设有突出部的换热器。而且,专利文献2公开了在排水区域设有突出部的换热器。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以覆盖翅片的切口部的端部的方式形成的扇形的突出部及延伸至翅片的另一侧部的直线状的突出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314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5234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公开的换热器在翅片的排水区域设有第一突出部。因此,在翅片的切口部的上方附着的水滴向传热管的上表面落下。从而水滴因传热管这样的障碍物而使其落下受到阻碍,故在到达换热器的下端部之前花费时间。而且,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换热器中,扇形的突出部虽然暂时将附着于切口部的上方的水滴向排水区域引导,但是之后向切口部的下方引导。即,水滴之后向传热管的上表面落下并滞留于此。因此,水滴由于传热管这样的障碍物而使其落下受到阻碍,因此在到达换热器的下端部之前花费时间。此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换热器中,延伸至翅片的另一侧部的直线状的突出部可能会使由突出部引导的水滴从翅片的另一侧部向翅片的外部飞散。因此,换热器的可靠性受损。这样,以往的换热器的可靠性受损,附着于翅片的水滴的排水性也差。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作出,其提供一种确保可靠性且附着于翅片的水滴的排水性提高的换热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换热器具备:板状的翅片,所述翅片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沿着成为重力方向的长度方向空出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切口部,所述第二区域沿长度方向未形成多个切口部;以及扁平管,所述扁平管装配于多个切口部,且与翅片交叉,在翅片形成有从该翅片的平面部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是第一端部位于第一区域、第二端部位于第二区域且相比该第一端部位于下方的形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突出部,将附着于翅片的水向第二区域(排水区域)引导。因此,能够确保可靠性,并提高附着于翅片的水滴的排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翅片3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扁平管2的俯视剖视图。
图5A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5B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5C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5D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5E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5F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5G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5H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5I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5J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6A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6B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6C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6D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6E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6F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6G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6H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6I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6J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比较例2的换热器3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8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8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8D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8E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8F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8G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8H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8I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8J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一变形例的扁平管2的俯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二变形例的换热器1b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三变形例的换热器1c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四变形例的换热器1d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五变形例的换热器1e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六变形例的换热器1f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七变形例的换热器1g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八变形例的换热器1h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翅片3的俯视图。
图20A是表示比较例3的换热器4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20B是表示比较例3的换热器4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20C是表示比较例3的换热器4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20D是表示比较例3的换热器4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20E是表示比较例3的换热器4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20F是表示比较例3的换热器4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21A是表示比较例3的换热器4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21B是表示比较例3的换热器4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22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22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22C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22D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22E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22F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一变形例的换热器100a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二变形例的换热器100b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侧视图。基于该图1、图2说明换热器1。如图1、图2所示,换热器1具备翅片3和扁平管2。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2是将翅片3的片数为1~3片、扁平管2的根数为3根的部分放大后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翅片3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多个翅片3相互空出间隔地配置,形成为板状。如图2所示,多个翅片3空出规定的翅片间距间隔FP地配置。并且,在翅片3设有作为第一区域的切口区域5和作为第二区域的排水区域6。切口区域5是沿着成为重力方向(箭头Z方向)的长度方向空出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切口部4的区域。切口部4从一侧部朝向另一侧部3a延伸。排水区域6是沿长度方向(箭头Z方向)未形成多个切口部4的区域。排水区域6是从切口区域5至翅片3的另一侧部3a的区域且是将附着于翅片3的水排出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在翅片3形成有从翅片3的平面部突出的突出部7。而且,翅片3为例如铝制或铝合金制。将翅片3的宽度设为LP,将切口部4的宽度设为DA,将相邻的切口部4的距离设为DP。
切口部4中的翅片3的一侧部侧形成为宽的插入部4b,由此,翅片3容易向切口部4插入。切口部4中的翅片3的另一侧部3a侧的里部4a形成为半圆状。需要说明的是,切口部4的里部4a也可以形成为椭圆状。穿过该切口部4的里部4a的最端部的重力方向(箭头Z方向)的直线成为切口区域5与排水区域6的交界线。
突出部7是作为第一端部的一端部7a位于切口区域5的形状。而且,是作为第二端部的另一端部7b位于排水区域6的形状,是另一端部7b相比一端部7a位于下方(箭头Z1方向)的形状。此外,另一端部7b相比翅片3的另一侧部3a形成于内侧。并且,在重力方向(箭头Z方向)上相邻的突出部7都是一端部7a形成于切口区域5、且另一端部7b在排水区域6中相比一端部7a而形成在重力方向上的下方(箭头Z1方向)且相比翅片3的另一侧部3a而形成于内侧。
突出部7从一端部7a至另一端部7b形成为平滑的形状。即,突出部7的从一端部7a向另一端部7b的轨迹单调地在重力方向上朝向下方(箭头Z1方向)延伸或者在水平方向(箭头X方向)及重力方向上朝向下方(箭头Z1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1中,突出部7从一端部7a至另一端部7b形成为圆弧状。突出部7的圆弧的中心点相比另一端部7b位于切口区域5。需要说明的是,突出部7的圆弧可以是正圆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椭圆的一部分。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形成有多个突出部7,但也可以形成1个突出部7。此外,全部的突出部7形成为相同形状,但也可以为不同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在突出部7与切口部4的排水区域6侧的端部之间空出间隙。由此提高翅片3的强度。而且,一端部7a形成在接近切口区域5与排水区域6的交界线的位置。由此,突出部7能够捕获从扁平管2的端部2c滴落的水滴。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扁平管2的俯视剖视图。如图4所示,扁平管2装配于翅片3的多个切口部4且与翅片3交叉。扁平管2具有大致长圆形状的截面,在其内部形成有1条制冷剂流路2e。需要说明的是,扁平管2也可以具有大致椭圆形状的截面。而且,可以在扁平管2的制冷剂流路2e的壁面、即扁平管2的内壁面上形成槽。由此,扁平管2的内表面与制冷剂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换热效率提高。在此,将扁平管2的长边直径设为DA,将扁平管2的短边直径设为DB。而且,扁平管2为例如铝制或铝合金制。
图5A~图5E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俯视图,图5F~图5J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侧视图。接下来,在说明了本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作用的基础上,说明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与本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区别点在于在翅片3未设置突出部7。
首先,说明在翅片3的切口区域5附着的水滴的排出过程。在切口区域5附着的水滴沿着切口区域5落下(图5A、图5F)。并且,落下的水滴到达扁平管2的上表面2b(图5B、图5G)。到达扁平管2的上表面2b的水滴在扁平管2的上表面2b滞留、生长(图5C、图5H)。当生长的水滴成为一定以上的大小时,该水滴顺着扁平管2的半圆状的端部2c转入扁平管2的下表面2a(图5D、图5I)。
转入的水滴在表面张力、重力及静摩擦力等平衡的状态下,在扁平管2的下表面2a滞留并生长。水滴伴随着生长向下方鼓出,重力的影响变大。并且,当作用于水滴的重力战胜表面张力等重力方向上方(箭头Z2方向)的力时,水滴不再受到表面张力的影响,脱离扁平管2的下表面2a而落下(图5E、图5J)。这样,附着于切口区域5的水滴由于下方存在作为障碍物的扁平管2,因此其落下受到扁平管2的阻碍,在到达换热器200的下端部之前花费时间。
图6A~图6E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俯视图,图6F~图6J是表示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的作用的侧视图。接下来,对在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中在翅片3的排水区域6附着的水滴的排出过程进行说明。
在排水区域6附着的水滴沿着排水区域6落下(图6A、图6F)。并且,由于没有相对于排水的阻力体那样的障碍物,因此落下的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维持落下速度的状态向下方排出(图6B~图6E、图6G~图6J)。这样,附着于排水区域6的水滴由于下方没有作为障碍物的扁平管2,因此其落下不会受到扁平管2的阻碍,到达换热器200的下端部之前的时间短。
如以上说明所述,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将附着于切口区域5的水滴和附着于排水区域6的水滴以不同的路径向换热器200的下方排出。并且,附着于切口区域5的水滴在到达换热器200的下端部之前花费时间。因此,比较例1的换热器200难以减少换热器200整体的水的滞留量。
图7是表示比较例2的换热器300的作用的俯视图。接下来,说明比较例2的换热器300的作用。比较例2的换热器300与本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区别点在于突出部7的另一端部7b位于翅片3的另一侧部3a。
如图7所示,在比较例2的换热器300中,由突出部7引导的水滴在惯性力的作用下从翅片3的另一侧部3a向翅片3的外部飞散。比较例2的换热器300在搭载于空气调节机的框体时,水滴向框体的外部飞散,空气调节机的可靠性可能会受损。
图8A~图8E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作用的俯视图,图8F~图8J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作用的侧视图。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的作用。
在翅片3的切口区域5附着的水滴沿着切口区域5落下,到达突出部7的一端部7a,通过毛细管力而由突出部7捕获(图8A、图8F)。这是因为突出部7的一端部7a形成于切口区域5的缘故。并且,被捕获的水滴由于毛细管力及重力而沿突出部7流动,从切口区域5被导向排水区域6(图8B、图8G)。这是因为突出部7的另一端部7b形成于排水区域6的缘故。引导到排水区域6的水滴到达另一端部7b。这是因为突出部7的另一端部7b相比一端部7a形成于重力方向上的下方(箭头Z1方向)的缘故。并且,水滴从另一端部7b落下到排水区域6上(图8C、图8H)。
落下到排水区域6上的水滴由于没有相对于排水的阻力体那样的障碍物,因此在重力的作用下,以维持落下速度的状态落下(图8D、图8I)。需要说明的是,落下到排水区域6上的水滴即使到达下方的突出部7,也仍继续沿着排水区域6落下(图8E、图8J)。这是因为相邻的多个突出部7都是一端部7a形成于切口区域5、且另一端部7b在排水区域6中相比一端部7a形成于重力方向上的下方(箭头Z1方向)且相比翅片3的另一侧部3a形成于内侧的缘故。即,暂时被引导到排水区域6的水滴不会返回切口区域5。然后,水滴向下方排出。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中,突出部7是一端部7a位于切口区域5、另一端部7b位于排水区域6且相比一端部7a位于下方(箭头Z1方向)的形状。因此,附着于切口区域5的水滴在向扁平管2的上表面2b附着之前被突出部7捕获,由突出部7向排水区域6引导。因此,水滴不会滞留于扁平管2,能够抑制其落下速度的下降。由此,容易减少换热器1整体的水的滞留量。而且,由于另一端部7b位于排水区域6,因此流向突出部7的水滴不会向翅片3的外部飞散。此外,另一端部7b相比翅片3的另一侧部3a形成于内侧。因此,流向突出部7的水滴更不会向翅片3的外部飞散。因此,换热器1在搭载于空气调节机的框体时,水滴不会向框体的外部飞散,空气调节机的可靠性不会受损。这样,通过突出部7,将附着于翅片3的水向排水区域6引导。因此,能够确保可靠性,并提高附着于翅片3的水滴的排水性。
此外,相邻的多个突出部7都是一端部7a形成于切口区域5、另一端部7b形成于排水区域6,另一端部7b相比一端部7a形成于下方(箭头Z1方向)且相比翅片3的另一侧部3a形成于内侧。因此,暂时被引导到排水区域6的水滴不会返回切口区域5。因此,水滴不会滞留于扁平管2,能够缩短到达换热器1的下端部之前的时间。这样,本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1能够提高附着于翅片3的水滴的排水性。
另外,通过除霜运转,在附着于换热器1的霜刚开始融解之后,大量的水滴从换热器1排出。因此,除霜运转花费的时间短。因此,能够减少除霜运转所需的热量,并减少除霜时间。而且,能够减少制热运转时的残留水,实现可靠性的提高、通风阻力的减少、以及抗着霜能力的提高。
另外,突出部7形成为平滑的形状。即,突出部7的从一端部7a向另一端部7b的轨迹单调地在重力方向上朝向下方(箭头Z1方向)延伸或者在水平方向(箭头X方向)及重力方向上朝向下方(箭头Z1方向)延伸。因此,由突出部7捕获的水滴在流动不会受到阻碍的情况下被顺畅地向排水区域6引导。
此外,突出部7形成为圆弧状。由此,由突出部7捕获的水滴被更顺畅地向排水区域6引导。
(第一变形例)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一变形例的扁平管2的俯视剖视图。如图9所示,在第一变形例中,在换热器1a的扁平管2的内部沿长度方向(箭头X方向)形成有多个制冷剂流路2e。这样,通过在内部形成多个制冷剂流路2e而使扁平管2的内表面与制冷剂的接触面积增加。由此,换热效率提高。
(第二变形例)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二变形例的换热器1b的俯视图。如图10所示,在第二变形例中,设于翅片3的突出部7从一端部7a至另一端部7b呈直线状地形成。即,突出部7相对于切口部4的长度方向(箭头X方向)倾斜规定角度。在该第二变形例中,也能发挥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第三变形例)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三变形例的换热器1c的俯视图。如图11所示,在第三变形例中,在设于翅片3的突出部7中,圆弧的中心点相比一端部7a位于排水区域6侧。在该第三变形例中,也能发挥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第四变形例)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四变形例的换热器1d的俯视图。如图12所示,在第四变形例中,在设于翅片3的突出部7中,一端部7a相比扁平管2在翅片3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形成于上方(箭头Z2方向),另一端部7b相比扁平管2在翅片3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形成于下方(箭头Z1方向)。即,突出部7覆盖切口部4的里部4a。此时,在突出部7中,圆弧的中心点相比另一端部7b位于切口区域5侧。由此,能够减少垂直载荷的负载作用于翅片3时产生的向切口部4的里部4a的应力集中。因此,能够抑制将换热器1d进行弯折成形加工时可能产生的翅片躺倒的发生。
(第五变形例)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五变形例的换热器1e的剖视图。突出部7只要是产生毛细管力、容易引入水滴、能够将大量的水滴向排水区域6引导的构造即可,其截面形状不受限定。如图13所示,在第五变形例中,设于翅片3的突出部7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倒V字型。这样,突出部7具有角部,因此更大地产生毛细管力。从而排水速度进一步提高。
(第六变形例)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六变形例的换热器1f的剖视图。如图14所示,在第六变形例中,设于翅片3的突出部7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倒W字型。这样,突出部7具有角部,因此更大地产生毛细管力。从而排水速度进一步提高。
(第七变形例)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七变形例的换热器1g的剖视图。如图15所示,在第七变形例中,设于翅片3的突出部7的截面形状形成为矩形形状。这样,突出部7具有角部,因此更大地产生毛细管力。从而排水速度进一步提高。
(第八变形例)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八变形例的换热器1h的剖视图。如图16所示,在第八变形例中,突出部7在相邻的多个切口部4之间设置多个。由此,在切口区域5中,向排水区域6导出的部位增加。从而排水速度进一步提高。
实施方式2.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的俯视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的区别点在于在翅片3形成有切起片8。在本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共同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以与实施方式1的区别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7、图18所示,切起片8是在翅片3的切口区域5将一部分切起而成的结构。切起片8以与翅片3的宽度方向(箭头X方向)垂直、即沿重力方向(箭头Z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切起片8通过切入翅片3的一部分并使其立起而形成。
在此,在切起片8中,将作为切断线的排水区域6侧的侧部称为第一狭缝切断部8b-1,将作为切断线的切口区域5侧的侧部称为第二狭缝切断部8b-2,将切起片8中的翅片3立起的部分称为狭缝立起部,将狭缝立起部中的上部称为第一狭缝立起部8a-1,将下部称为第二狭缝立起部8a-2。需要说明的是,狭缝的翅片配置方向(箭头Y方向)上的立起高度设为Sh。
另外,切起片8的排水区域6侧的端部、即第一狭缝切断部8b-1相比扁平管2在翅片3的宽度方向(箭头X方向)上的中心2d形成于排水区域6侧。并且,突出部7的一端部7a相比切起片8中的翅片3立起的部分即狭缝立起部形成于排水区域6侧。而且,突出部7的一端部7a相比切起片8的狭缝立起部形成于重力方向上的下方(箭头Z1方向)。在本实施方式2中,突出部7的一端部7a相比第一狭缝立起部8a-1形成于重力方向上的下方(箭头Z1方向)。
切起片8将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发展的温度交界层分割、更新。即,由于切起片8使温度交界层变薄,因此与传热相伴的阻力降低。由此,能促进在翅片3间的通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翅片3之间的热传递。
图20A~图20C是表示比较例3的换热器400的作用的俯视图,图20D~图20F是表示比较例3的换热器400的作用的侧视图。接下来,在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的作用的基础上,说明比较例3的换热器400的作用。比较例3的换热器400与本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的区别点在于在翅片3未设置突出部7。
首先,说明水滴量多时的水滴的排出过程。需要说明的是,直至扁平管2的下表面2a为止的排出过程与比较例1(图6A~图6J)相同。在扁平管2的下表面2a滞留的水滴(图20A、图20D)与形成于切起片8的第一狭缝立起部8a-1和相邻的翅片3的底面之间的狭窄空间FPmin(>翅片间距间隔FP)接触(图20B、图20E)。
并且,在狭窄空间FPmin产生沿窄方向发挥作用的毛细管力,因此与未形成切起片8的比较例1相比,水滴容易从扁平管2的下表面2a脱离。从扁平管2的下表面2a脱离后的水滴在与相邻的翅片3的狭窄空间FPmin中,水滴自身的重力(箭头Z1方向)的作用战胜向上方(箭头Z2方向)发挥作用的毛细管力,也从狭窄空间FPmin脱离(图20C、图20F)。这样,比较例3的换热器400在水滴量比较多时能顺畅地进行排水,因此排水速度快。
图21A是表示比较例3的换热器400的作用的俯视图,图21B是表示比较例3的换热器400的作用的侧视图。接下来,说明水滴量少时的水滴的排出过程。
如图21A、图21B所示,在水滴量少时,作用于水滴自身的重力(箭头Z1方向)减小。因此,从扁平管2的下表面2a脱离后的水滴由于毛细管力而滞留于与相邻的翅片3的狭窄空间FPmin。需要说明的是,毛细管力是由表面张力产生的力,具有欲与尽可能大的面接触的作用。即,欲浸润于表面。并且,在一部分的水滴根据表面张力的性质而从切起片8露出的状态下,重力与毛细管力平衡,水滴滞留于狭窄空间FPmin。这样,比较例3的换热器400在水滴量少时,排水性变差。
图22A~图22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的作用的俯视图,图22D~图22F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的作用的侧视图。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的作用。
在水滴量少时,作用于水滴自身的重力(箭头Z1方向)减小。因此,从扁平管2的下表面2a脱离后的水滴由于毛细管力而滞留于相邻的翅片3与第一狭缝立起部8a-1的狭窄空间FPmin(图22A、图22D)。滞留的水滴中的从切起片8露出的水滴与突出部7的一端部7a接触时,由于毛细管力而被突出部7捕获(图22B、图22E)。这是因为一端部7a相比切起片8中的翅片3立起的部分即第一狭缝立起部8a-1形成于排水区域6侧的缘故。
并且,被捕获的水滴在毛细管力及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突出部7流动,从切口区域5被导向排水区域6。并且,被引导到排水区域6的水滴到达另一端部7b。并且,水滴从另一端部7b落下到排水区域6上(图22C、图22F)。落下到排水区域6上的水滴由于没有相对于排水的阻力体那样的障碍物,因此在重力的作用下,以维持落下速度的状态落下。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中,在翅片3形成有切起片8,该切起片8通过在切口区域5切起一部分而形成,且设有翅片3立起的部分即狭缝立起部,一端部7a相比狭缝立起部形成于排水区域6侧。由此,在相邻的翅片3与狭缝立起部的狭窄空间FPmin滞留的水滴由突出部7捕获。并且,由突出部7捕获的水滴被向排水区域6引导而排出。因此,水滴不会滞留于扁平管2,能够缩短到达换热器100的下端部之前的时间。由此,换热器100整体的水的滞留量容易减少。这样,本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100能够提高附着于翅片3的水滴的排水性。
另外,一端部7a相比切起片8的狭缝立起部形成于下方(箭头Z1方向)。在相邻的翅片3与狭缝立起部的狭窄空间FPmin滞留的水滴中的从切起片8露出的水滴由于重力而向下(箭头Z1方向)滴落。由于突出部7的一端部7a相比切起片8的狭缝立起部形成于重力方向上的下方(箭头Z1方向),因此欲捕获水滴的毛细管力向下方(箭头Z1方向)发挥作用。从而,作用于水滴的重力(箭头Z1方向)与毛细管力的方向(箭头Z1方向)一致。因此,由突出部7产生的排水促进效果增加。
此外,切起片8的排水区域6侧的端部相比扁平管2的中心2d形成于排水区域6侧。由此,能够缩短在相邻的翅片3与狭缝立起部的狭窄空间FPmin滞留的水滴中的从切起片8露出的水滴与一端部7a接触为止的距离。从而,由突出部7产生的排水促进效果增加。
此外,切起片8以与翅片3的宽度方向垂直(沿箭头Z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由此,不会阻碍在相邻的翅片3间通过的空气的流动。因此,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提高。
(第一变形例)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一变形例的换热器100a的俯视图。如图23所示,在第一变形例中,突出部7的一端部7a相比第二狭缝立起部8a-2形成于重力方向上的下方(箭头Z1方向)。由此,在相邻的翅片3与第二狭缝立起部之间的狭窄空间FPmin滞留的水滴也能够由突出部7捕获。
(第二变形例)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二变形例的换热器100b的俯视图。如图24所示,在第二变形例中,切断部以相对于翅片3的宽度方向(箭头X方向)倾斜延伸的方式形成。这种情况下,发挥与实施方式2同样的效果。
上述的实施方式1、2的换热器100b被用作热泵装置的换热器,由此能够实现换热性能提高的热泵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1e、1f、1g、1h换热器,2扁平管,2a下表面,2b上表面,2c端部,2d中心,2e制冷剂流路,3翅片,3a另一侧部,4切口部,4a里部,4b插入部,5切口区域,6排水区域,7突出部,7a一端部,7b另一端部,8切起片,8a-1第一狭缝立起部,8a-2第二狭缝立起部,8b-1第一狭缝切断部,8b-2第二狭缝切断部,100、100a、100b换热器,200换热器,300换热器,400换热器。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具备:
板状的翅片,所述翅片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沿着成为重力方向的长度方向空出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切口部,所述第二区域沿所述长度方向未形成所述多个切口部;以及
扁平管,所述扁平管装配于所述多个切口部,且与所述翅片交叉,
在所述翅片形成有从该翅片的平面部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是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二区域且相比该第一端部位于下方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所述突出部形成为平滑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所述突出部形成为圆弧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所述第一端部相比所述扁平管在所述翅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形成于上方,所述第二端部相比所述扁平管在所述翅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形成于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所述突出部在相邻的所述多个切口部之间设置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在所述翅片形成有切起片,所述切起片通过在所述第一区域切起一部分而形成,且设有所述翅片立起的部分即狭缝立起部,
所述第一端部相比所述狭缝立起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区域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所述第一端部相比所述切起片的所述狭缝立起部形成于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所述切起片的所述第二区域侧的端部相比所述扁平管在所述翅片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形成于所述第二区域侧。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所述切起片以与所述翅片的宽度方向垂直地延伸的方式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所述切起片以相对于所述翅片的宽度方向倾斜地延伸的方式形成。
CN201580080241.4A 2015-05-29 2015-05-29 换热器 Pending CN1076149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65562 WO2016194043A1 (ja) 2015-05-29 2015-05-29 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4998A true CN107614998A (zh) 2018-01-19

Family

ID=57440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0241.4A Pending CN107614998A (zh) 2015-05-29 2015-05-29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393452B2 (zh)
EP (1) EP3306251B1 (zh)
JP (1) JP6465970B2 (zh)
KR (1) KR101973889B1 (zh)
CN (1) CN107614998A (zh)
AU (1) AU2015396674B2 (zh)
WO (1) WO201619404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8163A (zh) * 2018-04-25 2019-11-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11630336A (zh) * 2018-01-22 2020-09-0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室内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27175B2 (en) * 2015-05-29 2020-04-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KR20170015146A (ko) * 2015-07-31 2017-02-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WO2019077655A1 (ja) 2017-10-16 2019-04-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0476034B (zh) 2018-03-13 2020-06-19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换热器以及具备该换热器的空调机
EP3546878B1 (en) 2018-03-26 2020-11-18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Heat exchanger with guiding plates for condensed water
KR20200078936A (ko) * 2018-12-24 2020-07-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 교환기
JP7272422B2 (ja) * 2019-03-26 2023-05-1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器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
WO2022045667A1 (en) * 2020-08-31 2022-03-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heat exchang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33680A (ja) * 2011-04-22 2012-11-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2657637A1 (en) * 2011-01-21 2013-10-30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EP2667139A1 (en) * 2011-01-21 2013-11-27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4246410A (zh) * 2012-04-27 2014-1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其制造方法及制冷循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27541B (en) 1978-07-15 1983-01-06 Gkn Transmissions Ltd Wheel balancer
JP2553647B2 (ja) * 1988-07-22 1996-11-13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
US5258529A (en) * 1989-06-22 1993-11-02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Process for producing propargylcarbinol compounds
US5360060A (en) * 1992-12-08 1994-11-01 Hitachi, Ltd. Fin-tube type heat exchanger
JP3216472B2 (ja) * 1995-03-10 2001-10-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クロスフィンコイル型熱交換器
JP3417310B2 (ja) * 1998-08-31 2003-06-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プレートフィン型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503407B1 (ko) * 1999-03-09 2005-07-25 학교법인 포항공과대학교 핀 튜브형 열교환기
KR20050105335A (ko) * 2004-04-28 2005-11-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JP4022250B2 (ja) * 2006-02-06 2007-12-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
WO2007108386A1 (ja) * 2006-03-23 2007-09-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熱交換器用フィン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4028591B2 (ja) * 2006-04-21 2007-12-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伝熱フィンおよび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
US8978743B2 (en) * 2009-09-16 2015-03-1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n tube heat exchanger
CN104334996B (zh) * 2012-06-29 2016-08-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换热器的制造方法、换热器及空气调节机
EP2725311B1 (en) * 2012-10-29 2018-05-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eat exchanger
WO2014091536A1 (ja) * 2012-12-10 2014-06-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扁平管熱交換器
JP2015031491A (ja) * 2013-08-06 2015-02-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5031478A (ja) 2013-08-06 2015-02-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2015031490A (ja) 2013-08-06 2015-02-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333571B2 (ja) * 2014-02-10 2018-05-30 三菱重工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用オフセットフィ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媒熱交換器
EP3279598B1 (en) * 2015-03-30 2022-07-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US10627175B2 (en) * 2015-05-29 2020-04-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57637A1 (en) * 2011-01-21 2013-10-30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EP2667139A1 (en) * 2011-01-21 2013-11-27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2012233680A (ja) * 2011-04-22 2012-11-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523495B2 (ja) * 2011-04-22 2014-06-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4246410A (zh) * 2012-04-27 2014-1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其制造方法及制冷循环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30336A (zh) * 2018-01-22 2020-09-0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室内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CN111630336B (zh) * 2018-01-22 2022-08-1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室内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CN110398163A (zh) * 2018-04-25 2019-11-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194043A1 (ja) 2017-12-07
AU2015396674B2 (en) 2019-05-09
EP3306251A1 (en) 2018-04-11
KR101973889B1 (ko) 2019-04-29
US10393452B2 (en) 2019-08-27
EP3306251B1 (en) 2022-07-13
US20180120039A1 (en) 2018-05-03
AU2015396674A1 (en) 2017-11-16
KR20170137883A (ko) 2017-12-13
EP3306251A4 (en) 2018-05-09
JP6465970B2 (ja) 2019-02-06
WO2016194043A1 (ja) 2016-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4998A (zh) 换热器
CN103299149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3314269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3348211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CN103299150B (zh) 热交换器和空调机
CN103874901B (zh) 翅片管热交换器
CN108474623A (zh) 热交换器
JP2010002138A (ja) 熱交換器
JP2010019534A (ja) 熱交換器
JP2007183088A (ja) 熱交換器
CN102356287A (zh) 波纹片式热交换器的排水结构
JP2013245884A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JP2013245883A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US9528779B2 (en) Heat exchanger
CN104272053B (zh) 翅片管热交换器和具备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JP2007017042A (ja) 熱交換器
US11384997B2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17221303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10091145A (ja) 熱交換器
JP6932262B2 (ja)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5201467A (ja) 熱交換器
EP2693151A1 (en) Heat exchanger
JP2010002152A (ja) 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WO2017179190A1 (ja) 熱交換器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03247795A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