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4623A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4623A
CN108474623A CN201680078569.7A CN201680078569A CN108474623A CN 108474623 A CN108474623 A CN 108474623A CN 201680078569 A CN201680078569 A CN 201680078569A CN 108474623 A CN108474623 A CN 1084746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tube
costa
section
heat exchanger
no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85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田刚志
宇贺神裕树
石桥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474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46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7/00Removing ice or water from heat-exchange apparatus
    • F28F17/005Means for draining condensates from heat exchangers, e.g. from 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83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28F1/325Fins with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single U-bend
    • F28D1/047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single U-bend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1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28F1/02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with multiple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0/00Heat exchange conduits
    • F28F2210/10Particular layout, e.g. for uniform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12Fins with U-shaped slots for laterally inserting cond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具有:第1传热部,具有在重力方向分开距离Dp地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扁平管;以及第2传热部,在与重力方向正交的热交换介质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1传热部靠下游侧的位置,并具有在重力方向分开距离Dp地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扁平管;所述多个第1扁平管倾斜配置成,流路剖面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即第1剖面中心面和所述流通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1,在所述流通方向上,前缘部比后缘部靠下方;所述多个第2扁平管具有最前缘线,该最前缘线是流路剖面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即第2剖面中心面和所述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交线;相邻的一对所述最前缘线由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上方的第1最前缘线和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第2最前缘线构成;所述第1最前缘线和位于所述第1最前缘线与所述第2最前缘线之间的所述第1剖面中心面配置成分开距离W;所述距离W构成为W=ξ×Dp×cosθ1且满足0≤ξ<0.5的范围。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扁平管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翅管型的热交换器,其具有:板状的多个翅片,具有预定的翅片节距间隔地配置并在重力方向延伸设置;以及剖面为扁平形状的多个传热管(以下,称为扁平管)。各扁平管通过钎焊等结合于翅片,并在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横过翅片。需要说明的是,各扁平管的端部与和扁平管一起形成制冷剂流路的分配器或集管等相连。并且,在热交换器中,在于翅片之间流动的空气等热交换流体与于扁平管内流动的水或制冷剂等被热交换流体之间,交换热。
在采用扁平管作为传热管的热交换器中,与采用圆管的热交换器相比,能够确保管内的传热面积大,而且,能够抑制热交换流体的通风阻力,所以,能够提高传热性能。另一方面,关于热交换器的排水性能,根据其剖面形状,存在水滴易于残留在扁平管的管面,从而与圆管相比排水性变差的倾向。
例如,在空调机的制热运转时,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中的水分冷凝,附着于室外机的热交换器而成为霜。普通来说,以防止结霜所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加、传热性能的下降、进而热交换器的损伤为目的而具有除霜模式,但在残留了水滴的情况下,该水滴会再次结冰进而成长为大的霜。因此,在排水性不好的情况下,需要延长除霜运转的时间,其结果是,会导致舒适性的下降、平均制热能力的下降。
于是,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以排水性的提高为目的而使扁平管向重力方向倾斜的热交换器(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830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热交换器中,使在热交换流体(空气等)的流通方向由2列构成的扁平管的第1列朝向下风倾斜成下坡,并且,将扁平管配置成交错状。将扁平管配置成交错状的目的是通过使通过了第1列的热交换流体与第2列的扁平管相撞而增大第2列的扁平管的传热面的流速,从而提高传热性能。
在传热管为圆管的情况、不使扁平管倾斜的情况下,要通过第1列的传热管的热交换流体的主流方向与通过第1列的传热管之间的中央的面大致一致。因此,借助在通过第1列的传热管之间的中央的面上配置第2列的传热管的普通的交错状配置,从而能够提高传热性能。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热交换器中,第1列的扁平管倾斜,所以,在其前缘会产生热交换流体的剥离。于是,流入第2列的扁平管的热交换流体的主流方向就会从第1列的扁平管的倾斜方向偏离,从而脱离通过第1列的传热管之间的中央的面。由于该现象而在普通的交错状配置中存在传热管的第2列无法有效地进行热交换,无法提高传热性能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种既提高扁平管中的排水性能又确保传热性能的热交换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具有:第1传热部,具有在重力方向分开距离Dp地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扁平管;以及第2传热部,在与重力方向正交的热交换介质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1传热部靠下游侧的位置,并具有在重力方向分开距离Dp地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扁平管;所述多个第1扁平管倾斜配置成,流路剖面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即第1剖面中心面和所述流通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1,在所述流通方向上,前缘部比后缘部靠下方;所述多个第2扁平管具有最前缘线,该最前缘线是流路剖面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即第2剖面中心面和所述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交线;相邻的一对所述最前缘线由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上方的第1最前缘线和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第2最前缘线构成;所述第1最前缘线和位于所述第1最前缘线与所述第2最前缘线之间的所述第1剖面中心面配置成分开距离W;所述距离W构成为W=ξ×Dp×cosθ1且满足0≤ξ<0.5的范围。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具有:第1传热部,具有在重力方向分开距离Dp地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扁平管;以及第2传热部,在与所述重力方向正交的热交换介质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1传热部靠下游侧,并具有在所述重力方向分开距离Dp地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扁平管;所述多个第1扁平管倾斜配置成,流路剖面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即第1剖面中心面和所述流通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1,在所述流通方向上,前缘部比后缘部靠上方;所述多个第2扁平管具有最前缘线,该最前缘线是流路剖面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即第2剖面中心面和所述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交线;相邻的一对所述最前缘线由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上方的第1最前缘线和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第2最前缘线构成;所述第2最前缘线和位于所述第1最前缘线与所述第2最前缘线之间的所述第1剖面中心面配置成分开距离W;所述距离W构成为W=ξ×Dp×cosθ1且满足0≤ξ<0.5的范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既提高扁平管中的排水性能又确保了传热性能的热交换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1翅片10和第2翅片20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装配于第1翅片10(第2翅片20)的第1扁平管11(第2扁平管21)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比较例1的热交换器2的流速分布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的流速分布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第1翅片10和第2翅片20的俯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装配于第1翅片10(第2翅片20)的第1扁平管11(第2扁平管21)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比较例2的热交换器2的流速分布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的流速分布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1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第1翅片10和第2翅片20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1的流速分布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2的扁平管的倾斜角度θ与残留水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1、2的扁平管的倾斜角度θ与压力损失ΔP和热传递率α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1、2的扁平管的偏心率ξ与平衡比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1、2的扁平管的倾斜角度θ与ξmax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采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热交换器进行说明。
以下说明的室外机的结构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本发明的热交换器不限于这样的结构。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省略附图标记的赋予。另外,对细微的构造,适当地简化或省略图示。另外,对重复或类似的说明,适当简化或省略。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1翅片10和第2翅片20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装配于第1翅片10(第2翅片20)的第1扁平管11(第2扁平管21)的剖面图。
基于图1~图4,对热交换器1进行以下说明。
热交换器1具有第1传热部100和第2传热部200。第1传热部100在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的流动方向(X轴方向)上配置于第2传热部200的上游侧。
<第1传热部100的结构>
第1传热部100由多个第1翅片10和多个第1扁平管11构成。多个第1翅片10形成为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板状。多个第1翅片10在与空气的流动方向(X轴方向)垂直且与重力方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Y轴方向)上隔开预定的翅片节距Fp地配置。多个第1扁平管11被配置成在Y轴方向延伸并横过多个第1翅片10。多个第1翅片10和多个第1扁平管11通过钎焊而一体地结合。第1翅片10是例如铝制或铝合金制的。
在第1翅片10上,如图1、3所示,设有切口区域13和排水区域14。
切口区域13是在成为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长度方向上形成有多个第1切口部12的区域。如图3所示,第1翅片10的第1切口部12从第1翅片10的一侧部10a侧朝向另一侧部10b侧按沿着第1扁平管11的外径的形状被切成长条形状。多根第1切口部12平行地形成为相同形状。第1扁平管11被插入并钎焊于第1切口部12中。
排水区域14是在长度方向(Z轴方向)上并未形成第1切口部12而与第1翅片10相连地形成的区域。排水区域14是使附着于第1翅片10的水沿重力方向排出的区域。排水区域14在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的流动方向(X轴方向)上配置于切口区域13的上游侧(第1翅片10的另一侧部10b侧)。
第1切口部12的第1翅片10的一侧部10a侧的进深部12a与第1扁平管11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为半圆形状。需要说明的是,第1切口部12的进深部12a也可以形成为椭圆形状。
通过第1切口部12的进深部12a的端部的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直线成为切口区域13和排水区域14的交界线。
第1切口部12的第1翅片10的一侧部10a侧成为向第1切口部12的宽度方向扩开的插入部12b。由于该插入部12b的形状,容易进行第1扁平管11向第1切口部12的插入作业。
第1切口部12的进深部12a侧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比插入部12b侧靠下方。如图3所示,第1切口部12倾斜形成为:第1切口部12的短方向(宽度方向)的假想中心面即切口中心面KA1和水平方向面HA所成的角度成为预定的倾斜角度θ1。另外,如图3所示,上下相邻的第1切口部12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的距离为层节距(距离)Dp且为恒定。需要说明的是,将第1切口部12的进深部12a和切口中心面KA1的交点设为最深点12c。
如图1所示,多个第1扁平管11装配于第1翅片10的多个第1切口部12并与第1翅片10交叉。如图4所示,第1扁平管11的外轮廓的剖面形状具有相向的一对第1面部11b和第2面部11c,在两端部具有第1圆弧部11d和第2圆弧部11e。另外,在这些外轮廓的各构成面的内部,形成有多个由分隔壁11f分隔出的制冷剂流路11a。需要说明的是,第1扁平管11的外轮廓的剖面形状也可以具有大致椭圆形状的剖面。
另外,也可以在制冷剂流路11a的壁面、即第1扁平管11的内壁面形成有槽。由此,第1扁平管11的内壁面与制冷剂的接触面积增加,传热性能提高。第1扁平管11是例如铝制或铝合金制的。
第1扁平管11在装配于第1切口部12的状态下,第1圆弧部11d(相当于本发明的在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的流动方向(X轴方向)上成为上游侧的前缘部)侧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比第2圆弧部11e(相当于本发明的在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的流动方向(X轴方向)上成为下游侧的后缘部)侧靠下方。另外,如前述那样,第1扁平管11被固定于第1切口部12,所以,第1扁平管11的流路剖面中的短轴方向(与第1面部11b和第2面部11c垂直的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即第1剖面中心面CA1和切口中心面KA1为同一面。于是,第1扁平管11倾斜配置成:第1扁平管11的第1剖面中心面CA1和水平方向面HA所成的角度成为预定的倾斜角度θ1。并且,上下相邻的第1扁平管11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的距离为层节距(距离)Dp且为恒定。
另外,将第1圆弧部11d和第1剖面中心面CA1的交线设为第1扁平管11的最前缘线11g。于是,第1切口部12的最深点12c和第1扁平管11的最前缘线11g位于相同位置而相接触。
<第2传热部200的结构>
第2传热部200由多个第2翅片20和多个第2扁平管21构成。多个第2翅片20形成为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板状。多个第2翅片20在与空气的流动方向(X轴方向)垂直且与重力方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Y轴方向)上隔开预定的翅片节距Fp地配置。多个第2扁平管21被配置成在Y轴方向延伸并横过多个第2翅片20。多个第2翅片20和多个第2扁平管21通过钎焊而一体地结合。第2翅片20是例如铝制或铝合金制的。
如图1、3所示,在第2翅片20上设有切口区域23和排水区域24。
切口区域23是在成为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长度方向上形成有多个第2切口部22的区域。如图3所示,第2翅片20的第2切口部22从第2翅片20的一侧部20a侧朝向另一侧部20b侧按沿着第2扁平管21的外径的形状被切成长条形状。多根第2切口部22平行地形成为相同形状。第2扁平管21插入并钎焊于第2切口部22中。
排水区域24是在长度方向(Z轴方向)上并未形成第2切口部22而与第2翅片20相连地形成的区域。排水区域24是使附着于第2翅片20的水沿重力方向排出的区域。排水区域24在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的流动方向(X轴方向)上配置于切口区域23的上游侧(第1翅片10的另一侧部20b侧)。
第2切口部22的第2翅片20的一侧部20a侧的进深部22a与第2扁平管21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为半圆形状。需要说明的是,第2切口部22的进深部22a也可以形成为椭圆形状。
通过第2切口部22的进深部22a的端部的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直线成为切口区域23和排水区域24的交界线。
第2切口部22的第2翅片20的一侧部20a侧成为向第2切口部22的宽度方向扩开的插入部22b。由于该插入部22b的形状,容易进行第2扁平管21向第2切口部22的插入作业。
第2切口部22的进深部22a侧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比插入部22b侧靠下方。如图3所示,第2切口部22倾斜形成为:第2切口部22的短方向(宽度方向)的假想中心面即切口中心面KA2和水平方向面HA所成的角度成为预定的倾斜角度θ2。另外,如图3所示,上下相邻的第2切口部22的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距离为层节距(距离)Dp且为恒定。需要说明的是,将第2切口部22的进深部22a和切口中心面KA1的交点设为最深点22c。
如图1所示,多个第2扁平管21装配于第2翅片20的多个第2切口部22并与第2翅片20交叉。如图4所示,第2扁平管21的外轮廓的剖面形状具有相向的一对第1面部21b和第2面部21c,在两端部具有第1圆弧部21d和第2圆弧部21e。另外,在这些外轮廓的各构成面的内部,形成有多个由分隔壁21f分隔出的制冷剂流路21a。需要说明的是,第2扁平管21的外轮廓的剖面形状也可以具有大致椭圆形状的剖面。
另外,也可以在制冷剂流路21a的壁面、即第2扁平管21的内壁面形成有槽。由此,第2扁平管21的内壁面与制冷剂的接触面积增加,传热性能提高。第1扁平管11是例如铝制或铝合金制的。
第2扁平管21在装配于第2切口部22的状态下,第1圆弧部21d(在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的流动方向(X轴方向)上成为上游侧的上缘部)侧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比第2圆弧部21e(在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的流动方向(X轴方向)上成为下游侧的下缘部)侧靠下方。另外,如前述那样,第2扁平管21被固定于第2切口部22,所以,第2扁平管21的流路剖面中的短轴方向(与第1面部21b和第2面部21c垂直的方向)上的第2剖面中心面CA2和切口中心面KA2为同一面。于是,第2扁平管21倾斜配置成:第2扁平管21的第2剖面中心面CA2和水平方向面HA所成的角度成为预定的倾斜角度θ2。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1的倾斜角度θ1和倾斜角度θ2为相同角度。并且,上下相邻的第2扁平管21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的距离为层节距(距离)Dp且为恒定。
另外,将第1圆弧部21d和第2剖面中心面CA2的交线设为第2扁平管21的最前缘线21g。于是,第2切口部22的最深点22c和第2扁平管21的最前缘线21g位于相同位置而相接触。
<第1扁平管11与第2扁平管21的位置关系>
对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在上下相邻的一组第2切口部22的切口中心面KA2与位于它们之间的第1切口部12的切口中心面KA1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将一组第2切口部22中的位于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上方的切口中心面KA2与位于这一组切口中心面KA2之间的第1切口部12的切口中心面KA1的距离定义为W。在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中,将W设为层节距(距离)Dp的函数,表示为W=ξ×Dp×cosθ1。偏心率ξ为在0≤ξ<0.5的范围的系数。由这样的第1切口部12和第2切口部22的结构来决定插入到各切口部的第1扁平管11与第2扁平管21的位置关系。
也就是说,在将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固定于第1切口部12和第2切口部22时,多个第1扁平管11被配置成使作为流路剖面中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的第1剖面中心面CA1和空气的流通方向(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1。多个第2扁平管21被配置成使作为流路剖面中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的第2剖面中心面CA2和空气的流通方向(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2。
另外,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倾斜配置成:在空气的流通方向(X轴方向),前缘部(第1圆弧部11d、21d)比后缘部(第2圆弧部11e、21e)靠下方。
另外,多个第2扁平管21在流通方向的上游侧具有最前缘线21g,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相邻的一对最前缘线21g包括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上方的第1最前缘线21g-1和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第2最前缘线21g-2。于是,第1最前缘线21g-1和位于第1最前缘线21g-1与第2最前缘线21g-2之间的第1扁平管11的第1剖面中心面CA1被配置成分开距离W。在此,距离W为W=ξ×Dp×cosθ1且为满足0≤ξ<0.5的范围的尺寸。
<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的配置的作用>
对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比较例1的热交换器2的流速分布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的流速分布的俯视图。
在比较例1的热交换器2中,上述的距离W为W=0.5×Dp×cosθ1,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采用普通的交错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比较例1的热交换器2中,对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共用的结构赋予相同的名称和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说明。
流入了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和比较例1的热交换器2的内部的空气在第1扁平管11的前缘部(第1圆弧部11d)的下部剥离。由此,第1传热部100的内部的空气的主流不沿着第1扁平管11的倾斜角度θ1而是偏流,以比θ1小的角度向第2扁平管21方向上升并进入。因此,如图5所示,通过了第1传热部100的空气的主流,在比上下排列的一组第1扁平管11的第1剖面中心面CA1(切口中心面KA1)的中间面MA更低的位置且以比第1扁平管11的倾斜角度θ1小的角度,流入第2传热部200。
因此,在采用了普通的交错配置的比较例1的热交换器2中,如图5所示,第1扁平管11的下游的风速慢的滞留区域会延伸到第2扁平管21的上面附近,从而导致第2扁平管21的上方的风速相比第2扁平管21的下方的风速会显著地下降。也就是说,无法实现扁平管的交错配置的目标即在第2扁平管21的上下面两面形成高风速区域的流速分布,从而传热性能会下降。
与之相比,在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中,第1扁平管11的第1剖面中心面CA1(切口中心面KA1)与第2扁平管21的第2剖面中心面CA2(切口中心面KA2)的距离W为W=ξ×Dp×cosθ1(0≤ξ<0.5)。于是,如图6所示,与第1传热部100中的空气的偏流对应地配置第2扁平管21,所以,第2扁平管21的上方的风速相比图5的比较例1增大。也就是说,如扁平管的交错配置原本的目标那样,在第2扁平管21的上下面两面形成高风速区域,从而能够提高传热性能。
<水滴的排出结构>
接下来,采用第1传热部100,对附着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的切口区域13的水滴的排出过程进行说明。
附着于切口区域13的水滴在切口区域13上沿重力方向落下。沿着切口区域13上落下的水滴到达第1扁平管11的上面即第1面部11b。到达了第1扁平管11的第1面部11b的水滴在重力的影响下沿着第1面部11b而向第1扁平管11的第1圆弧部11d侧(前缘部侧)流下。流到第1圆弧部11d侧的水滴利用其流速而使其大部分流入排水区域14,然后向第1传热部100的下方排出。
未从切口区域13流入排水区域14的水滴沿着第1扁平管11的第2圆弧部11e而绕到第1扁平管11的下面即第2面部11c。该水滴在表面张力、重力和静摩擦力等平衡了的状态下滞留于第1扁平管11的第2面部11c并成长。滞留的水滴在水滴的重力克服表面张力等的重力方向上方(Z轴的上方向)的力时,不再受到表面张力的影响,脱离第1扁平管11的第2面部11c而落下。
需要说明的是,附着于第2传热部200的切口区域23的水滴的排出过程与附着于第1传热部100的切口区域13的水滴的排出过程是同样的,所以,省略说明。
在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中,排水区域14、24配置于上风侧而切口区域13、23配置于下风侧。与切口区域13、23相比,排水区域14、24距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的距离远,所以,在将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来使用的情况下,与切口区域13、23相比,表面温度变高。因此,在将排水区域14、24配置于上风侧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中,具有抑制结霜量的效果,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除霜运转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中,作为一个例子,能够规定θ1=θ2=30°、ξ=0.25,但不限于该结构。
<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的结构,能够得到如下的热交换器:通过使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倾斜而提高排水性能,并且,通过指定第2扁平管21相对于第1扁平管11的位置而使热交换流体高效地与第2扁平管21接触,从而确保了传热性能。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的形成于第1翅片10和第2翅片20的第1切口部12和第2切口部2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不同。因此,以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其它热交换器1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共用,所以,省略说明。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第1翅片10和第2翅片20的俯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装配于第1翅片10(第2翅片20)的第1扁平管11(第2扁平管21)的剖面图。
基于图7~图10,对热交换器1进行以下说明。
<第1翅片10的结构>
如图7、9所示,在第1翅片10上设有切口区域13和排水区域14。
切口区域13是在成为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长度方向上形成有多个第1切口部12的区域。如图7所示,第1翅片10的第1切口部12从第1翅片10的一侧部10a侧朝向另一侧部10b侧按沿着第1扁平管11的外径的形状被切成长条形状。多根第1切口部12平行地形成为相同形状。第1扁平管11被插入并钎焊在第1切口部12中。
排水区域14是在长度方向(Z轴方向)上并未形成第1切口部12而与第1翅片10相连地形成的区域。排水区域14是使附着于第1翅片10的水在重力方向排出的区域。排水区域14在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的流动方向(X轴方向)上配置于切口区域13的下游侧(第1翅片10的另一侧部10b侧)。
第1切口部12的进深部12a侧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比插入部12b侧靠下方。如图3所示,第1切口部12倾斜形成为:第1切口部12的短方向(宽度方向)的假想中心面即切口中心面KA1和水平方向面HA所成的角度成为预定的倾斜角度θ1。另外,如图3所示,上下相邻的第1切口部12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的距离为层节距(距离)Dp且为恒定。
如图7所示,多个第1扁平管11装配于第1翅片10的多个第1切口部12并与第1翅片10交叉。如图10所示,第1扁平管11的外轮廓的剖面形状具有相向的一对第1面部11b和第2面部11c,在两端部具有第1圆弧部11d和第2圆弧部11e。另外,在这些外轮廓的各构成面的内部,形成多个由分隔壁11f分隔出的制冷剂流路11a。需要说明的是,第1扁平管11的外轮廓的剖面形状也可以具有大致椭圆形状的剖面。
另外,也可以在制冷剂流路11a的壁面、即第1扁平管11的内壁面形成有槽。由此,第1扁平管11的内壁面与制冷剂的接触面积增加,传热性能提高。第1扁平管11是例如铝制或铝合金制的。
第1扁平管11在装配于第1切口部12的状态下,第1圆弧部11d(相当于本发明的在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的流动方向(X轴方向)上成为上游侧的前缘部)侧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比第2圆弧部11e(相当于本发明的在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的流动方向(X轴方向)上成为下游侧的后缘部)侧靠上方。另外,如前述那样,第1扁平管11被固定于第1切口部12,所以,第1扁平管11的流路剖面中的短轴方向(与第1面部11b和第2面部11c垂直的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即第1剖面中心面CA1和切口中心面KA1为同一面。于是,第1扁平管11倾斜配置成:第1扁平管11的第1剖面中心面CA1和水平方向面HA所成的角度成为预定的倾斜角度θ1。并且,上下相邻的第1扁平管11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的距离为层节距(距离)Dp且为恒定。另外,使第1圆弧部11d和第1剖面中心面CA1的交线为第1扁平管11的最前缘线11g。
<第2翅片20的结构>
如图7、9所示,在第2翅片20上设有切口区域23和排水区域24。
切口区域23是在成为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长度方向上形成有多个第2切口部22的区域。如图3所示,第2翅片20的第2切口部22从第2翅片20的一侧部20a侧朝向另一侧部20b侧按沿着第2扁平管21的外径的形状被切成长条形状。多根第2切口部22平行地形成为相同形状。第2扁平管21插入并钎焊在第2切口部22中。
排水区域24是在长度方向(Z轴方向)上并未形成第2切口部22而与第2翅片20相连地形成的区域。排水区域24是使附着于第2翅片20的水在重力方向排出的区域。排水区域24在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的流动方向(X轴方向)上配置于切口区域23的下游侧(第1翅片10的另一侧部20b侧)。
第2切口部22的进深部22a侧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比插入部22b侧靠下方。如图3所示,第2切口部22倾斜形成为:第2切口部22的短方向(宽度方向)的假想中心面即切口中心面KA2和水平方向面HA所成的角度成为预定的倾斜角度θ2。另外,如图9所示,上下相邻的第2切口部22的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距离为层节距(距离)Dp且为恒定。
如图7所示,多个第2扁平管21装配于第2翅片20的多个第2切口部22并与第2翅片20交叉。如图10所示,第2扁平管21的外轮廓的剖面形状具有相向的一对第1面部21b和第2面部21c,在两端部具有第1圆弧部21d和第2圆弧部21e。另外,在这些外轮廓的各构成面的内部,形成有多个由分隔壁21f分隔出的制冷剂流路21a。需要说明的是,第2扁平管21的外轮廓的剖面形状也可以具有大致椭圆形状的剖面。
另外,也可以在制冷剂流路21a的壁面、即第2扁平管21的内壁面形成有槽。由此,第2扁平管21的内壁面与制冷剂的接触面积增加,传热性能提高。第2扁平管21是例如铝制或铝合金制的。
第2扁平管21在装配于第2切口部22的状态下,第1圆弧部21d(在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的流动方向(X轴方向)上成为上游侧的上缘部)侧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比第2圆弧部21e(在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的流动方向(X轴方向)上成为下游侧的下缘部)侧靠上方。另外,如前述那样,第2扁平管21被固定于第2切口部22,所以,第2扁平管21的流路剖面中的短轴方向(与第1面部21b和第2面部21c垂直的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即第2剖面中心面CA2和切口中心面KA2为同一面。于是,第2扁平管21倾斜配置成:第2扁平管21的第2剖面中心面CA2和水平方向面HA所成的角度成为预定的倾斜角度θ2。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1的倾斜角度θ1和倾斜角度θ2为同一角度。并且,上下相邻的第2扁平管21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的距离为层节距(距离)Dp且为恒定。另外,使第1圆弧部21d和第2剖面中心面CA2的交线为第2扁平管21的最前缘线21g。
<第1扁平管11与第2扁平管21的位置关系>
对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在上下相邻的一组第2切口部22的切口中心面KA2与位于它们之间的第1切口部12的切口中心面KA1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7、9所示,将一组第2切口部22中的位于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下方的切口中心面KA2与位于这一组切口中心面KA2之间的第1切口部12的切口中心面KA1的距离定义为W。在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中,使W为层节距(距离)Dp的函数,表示为W=ξ×Dp×cosθ1。偏心率ξ为在0≤ξ<0.5的范围的系数。由这样的第1切口部12和第2切口部22的结构来决定插入到各切口部的第1扁平管11与第2扁平管21的位置关系。
也就是说,在将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固定于第1切口部12和第2切口部22时,多个第1扁平管11被配置成使作为流路剖面中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的第1剖面中心面CA1和空气的流通方向(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1。多个第2扁平管21被配置成使作为流路剖面中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的第2剖面中心面CA2和空气的流通方向(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2。
另外,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倾斜配置成:在空气的流通方向(X轴方向),前缘部(第1圆弧部11d、21d)比后缘部(第2圆弧部11e、21e)靠上方。
另外,多个第2扁平管21在流通方向的上游侧具有最前缘线21g,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相邻的一对最前缘线21g包括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上方的第1最前缘线21g-1和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第2最前缘线21g-2。于是,第1最前缘线21g-2和位于第1最前缘线21g-1与第2最前缘线21g-2之间的第1扁平管11的第1剖面中心面CA1被配置成分开距离W。在此,距离W为W=ξ×Dp×cosθ1且为满足0≤ξ<0.5的范围的尺寸。
<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的配置的作用>
对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比较例2的热交换器2的流速分布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的流速分布的俯视图。
在比较例2的热交换器2中,上述的距离W为W=0.5×Dp×cosθ1,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采用普通的交错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比较例2的热交换器2中,对与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共用的结构赋予相同的名称和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说明。
流入了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和比较例2的热交换器2的内部的空气在第1扁平管11的前缘部(第1圆弧部11d)的下部剥离。由此,第1传热部100的内部的空气的主流不沿着第1扁平管11的倾斜角度θ1而是偏流,以比θ1小的角度向第2扁平管21方向下降并进入。因此,如图11所示,通过了第1传热部100的空气的主流,在比上下排列的一组第1扁平管11的第1剖面中心面CA1(切口中心面KA1)的中间面MA更高的位置且以比第1扁平管11的倾斜角度θ1小的角度,流入第2传热部200。
因此,在采用了普通的交错配置的比较例2的热交换器2中,如图11所示,第1扁平管11的下游的风速慢的滞留区域会延伸到第2扁平管21的下面附近,从而导致第2扁平管21的下方的风速相比第2扁平管21的上方的风速会显著地下降。也就是说,无法实现扁平管的交错配置的目标即在第2扁平管21的上下面两面形成高风速区域的流速分布,从而传热性能会下降。
与之相比,在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中,第1扁平管11的第1剖面中心面CA1(切口中心面KA1)与第2扁平管21的第2剖面中心面CA2(切口中心面KA2)的距离W为W=ξ×Dp×cosθ1(0≤ξ<0.5)。于是,如图12所示,与第1传热部100中的空气的偏流对应地配置第2扁平管21,所以,第2扁平管21的下方的风速相比图11的比较例2增大。也就是说,如扁平管的交错配置原本的目标那样,在第2扁平管21的上下面两面形成高风速区域,从而能够提高传热性能。
<水滴的排出结构>
接下来,采用第1传热部100,对附着于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的切口区域13的水滴的排出过程进行说明。
附着于切口区域13的水滴在切口区域13上沿重力方向落下。沿着切口区域13上落下的水滴到达第1扁平管11的上面即第1面部11b。到达了第1扁平管11的第1面部11b的水滴在重力的影响下沿着第1面部11b而向第1扁平管11的第2圆弧部11e侧(后缘部侧)流下。流到第2圆弧部11e侧的水滴利用其流速而使其大部分流入排水区域14,然后向第1传热部100的下方排出。
未从切口区域13流入排水区域14的水滴沿着第1扁平管11的第2圆弧部11e而绕到第1扁平管11的下面即第2面部11c。该水滴在表面张力、重力和静摩擦力等平衡了的状态下滞留于第1扁平管11的第2面部11c并成长。滞留的水滴在水滴的重力克服表面张力等的重力方向上方(Z轴的上方向)的力时,不再受到表面张力的影响,脱离第1扁平管11的第2面部11c而落下。
需要说明的是,附着于第2传热部200的切口区域23的水滴的排出过程与附着于第1传热部100的切口区域13的水滴的排出过程是同样的,所以,省略说明。
在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中,排水区域14、24配置于下风侧,所以,能够利用除霜运转时的空气流而将水滴导向排水区域14、24。由此,能够提高排水性而抑制除霜运转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中,作为一个例子,能够规定θ1=θ2=30°、ξ=0.25,但不限于该结构。
<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的结构,能够得到如下的热交换器:通过使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倾斜而提高排水性能,并且,通过指定第2扁平管21相对于第1扁平管11的位置而使热交换流体高效地与第2扁平管21接触,从而确保了传热性能。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1的形成于第1翅片10和第2翅片20的第1切口部12和第2切口部2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不同。因此,以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其它热交换器1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共用,所以,省略说明。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1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第1翅片10和第2翅片20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1的流速分布的俯视图。
基于图13~15,对热交换器1的结构和作用进行以下说明。
如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流入了热交换器1的内部的空气在第1扁平管11的前缘部(第1圆弧部11d)的下部剥离。由此,第1传热部100内部的空气的主流不沿着第1扁平管11的倾斜角度θ1而是偏流,以比θ1小的角度向第2扁平管21上升并进入。
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1是基本上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但与第1传热部100的内部的主流的上升角度对应地将第2扁平管21的倾斜角度θ2形成为比第1扁平管11的倾斜角度θ1小。
<第1扁平管11与第2扁平管21的位置关系>
对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在上下相邻的一组第2切口部22的切口中心面KA2与位于它们之间的第1切口部12的切口中心面KA1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13、14所示,在将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固定于第1切口部12和第2切口部22时,多个第1扁平管11被配置成使作为流路剖面中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的第1剖面中心面CA1和空气的流通方向(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1。另外,多个第2扁平管21被配置成使作为流路剖面中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的第2剖面中心面CA2和空气的流通方向(X轴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2。
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倾斜配置成:在空气的流通方向(X轴方向),前缘部(第1圆弧部11d、21d)比后缘部(第2圆弧部11e、21e)靠下方。
另外,多个第2扁平管21在流通方向的上游侧具有最前缘线21g,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相邻的一对最前缘线21g包括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上方的第1最前缘线21g-1和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第2最前缘线21g-2。于是,第1最前缘线21g-1和位于第1最前缘线21g-1与第2最前缘线21g-2之间的第1扁平管11的第1剖面中心面CA1被配置成分开距离W。在此,距离W为W=ξ×Dp×cosθ1且为满足0≤ξ<0.5的范围的尺寸。
并且,如图13、14所示,与第1传热部100的内部的主流的上升角度对应地将第2扁平管21的倾斜角度θ2形成为比第1扁平管11的倾斜角度θ1小。
<效果>
根据该第2扁平管21的结构,如图15所示,能够使以比第1扁平管11的倾斜角度θ1小的角度流入第2扁平管21的空气的流入角度与第2扁平管21的倾斜角度θ2相对应。
由此,能够得到如下的热交换效率高的热交换器1:使第2扁平管21的前缘部(第1圆弧部21d)的流动顺畅而抑制压力损失,并且,抑制第2扁平管21的上下面的风速的偏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3中,作为一个例子,能够规定θ1=30°、θ2=20°、ξ=0.25,但不限于该结构。
<关于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的倾斜角度θ1、θ2>
在实施方式1~3的热交换器1中,为了提高排水性能,优选增加倾斜角度θ1、θ2。另一方面,若增加倾斜角度θ1、θ2,则热交换器1的空气侧的压力损失增大。也就是说,选定能取得排水性能与空气侧的压力损失的平衡的倾斜角度θ1、θ2是很重要的。
另外,在实施方式1~3的热交换器1中,为了提高热传递率α,需要在第2扁平管21的管壁面使风速上升。但是,若风速上升,则空气侧的压力损失也增大。若压力损失增大,则送风阻力增加,对送风机构的负荷增加。于是,为了得到相同风量,需要提高送风机构的输入。另外,若要维持向送风机构的输入,则送风量变少,其结果是,热传递率α下降。也就是说,选定能取得热传递率α与空气侧的压力损失的平衡的倾斜角度θ1、θ2也是很重要的。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2的扁平管的倾斜角度θ与残留水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1、2的扁平管的倾斜角度θ与压力损失ΔP和热传递率α的关系的曲线图。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图16、17的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的倾斜角度θ1、θ2,示出了θ1=θ2=θ、ξ=0.25的情况。
如图16所示,热交换器1的残留水量在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的倾斜角度θ=0°附近一下子下降,但在20°以上时成为饱和倾向,从而难以预见排水性能的大幅提高。另外,如图17所示,若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的倾斜角度θ增加,则上下排列的扁平管的间隙距离变窄,从而风速增加。于是,虽然热传递率α稍稍上升,但伴随着倾斜角度θ增加的压力损失ΔP的增大在倾斜角度θ=45°时成为θ=0°时的大约2倍,其增加是显著的。因此,基于这些结果来考虑各性能的平衡,优选倾斜角度θ为20°以下。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1、2的扁平管的偏心率ξ与平衡比的关系的曲线图。
在图18中,使偏心率ξ每10°变化直到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的倾斜角度θ1=θ2=0°~30°而绘出了平衡比(α0ξ/ΔPξ)/(α0ξ0/ΔPξ0)。
平衡比是热传递率α除以压力损失ΔP而得到的值的比,作为分母,以偏心率ξ=0时(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在一同平面上重叠时)为基准。
于是,如图18所示可知,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的倾斜角度θ1、θ2越大,则平衡比为极大的偏心率ξ的值越小。这是因为,倾斜角度θ1、θ2越大,则第1传热部100处的偏流的程度越大。
另外,也明白倾斜角度θ1、θ2越小,则平衡比的极大值越大。这是因为,倾斜角度θ越小,则第1传热部100处的偏流的程度越小,压力损失ΔP越小。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1、2的扁平管的倾斜角度θ与ξmax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9是将图18中的平衡比为极大值时的偏心率ξ(ξmax)作为纵轴、设θ=θ1=θ2并将倾斜角度θ作为横轴的曲线图。在θ=0时,没有第1传热部100的偏流,所以,ξmax=0.5。能够确认在倾斜角度θ增大时ξmax减少。也就是说,每个倾斜角度θ都存在平衡比根据倾斜角度θ而成为极大的最佳的偏心率ξ。
因此,通过根据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的倾斜角度θ1、θ2来调整偏心率ξ,能够得到热传递率α和压力损失△P的平衡比为最佳值的热交换器1。
实施方式1、3的热交换器
(1)具有:第1传热部100,具有在重力方向分开距离Dp地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扁平管11;以及第2传热部200,在与重力方向正交的热交换介质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比第1传热部100靠下游侧的位置,并具有在重力方向分开距离Dp地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扁平管21;多个第1扁平管11倾斜配置成,流路剖面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即第1剖面中心面CA1和流通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1,在流通方向上,前缘部(第1圆弧部11d)比后缘部(第2圆弧部11e)靠下方;多个第2扁平管21具有最前缘线21g,该最前缘线21g是流路剖面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即第2剖面中心面CA2和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交线;相邻的一对最前缘线21g由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上方的第1最前缘线21g-1和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第2最前缘线21g-2构成;第1最前缘线21g-1和位于第1最前缘线21g-1与第2最前缘线21g-2之间的第1剖面中心面CA1配置成分开距离W,距离W构成为W=ξ×Dp×cosθ1且满足0≤ξ<0.5的范围。
于是,如图6所示,与第1传热部100中的空气的偏流对应地配置第2扁平管21,所以,第2扁平管21的上方的风速相比图5的比较例1增大。也就是说,如扁平管的交错配置原本的目标那样,在第2扁平管21的上下面两面形成高风速区域,从而能够提高传热性能。另外,通过使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倾斜,能够提高排水性能。
另外,在上述(1)所述的热交换器中,
(2)多个第2扁平管21倾斜配置成,第2剖面中心面CA2和热交换流体的流通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2,在流通方向上,前缘部比后缘部靠下方;角度θ1和角度θ2是同一值。
于是,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以同一角度向同一方向倾斜,所以,能够抑制热交换流体的流路阻力,并且,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另外,在上述(1)所述的热交换器中,
(3)多个第2扁平管21倾斜配置成,第2剖面中心面CA2和热交换流体的流通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2,在流通方向上,前缘部比后缘部靠下方;角度θ1构成为比角度θ2大。
于是,如图15所示,能够使以比第1扁平管11的倾斜角度θ1小的角度流入第2扁平管21的空气的流入角度与第2扁平管21的倾斜角度θ2相对应。
由此,能够得到如下的热交换效率高的热交换器1:使第2扁平管21的前缘部(第1圆弧部21d)的流动顺畅而抑制压力损失,并且,抑制第2扁平管21的上下面的风速的偏向。
另外,在上述(1)~(3)所述的热交换器中,
(4)第1传热部100具有与第1扁平管11相交的多个第1翅片10,第2传热部200具有与第2扁平管21相交的多个第2翅片20;在第1翅片10上,在热交换流体的流通方向的下游侧开口而形成有用于固定第1扁平管11的第1切口部12;在第2翅片20上,在热交换流体的流通方向的下游侧开口而形成有用于固定第2扁平管21的第2切口部22。
于是,成为将排水区域14、24配置于上风侧而将切口区域13、23配置于下风侧的结构。与切口区域13、23相比,排水区域14、24距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的距离远,所以,在将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来使用的情况下,与切口区域13、23相比,表面温度变高。因此,在排水区域14、24配置于上风侧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中,具有抑制结霜量的效果,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除霜运转时间。
另外,实施方式2、3的热交换器,
(5)具有:第1传热部100,具有在重力方向分开距离Dp地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扁平管11;以及第2传热部200,在与重力方向正交的热交换介质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比第1传热部100靠下游侧的位置,并具有在重力方向分开距离Dp地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扁平管21;多个第1扁平管11倾斜配置成,流路剖面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即第1剖面中心面CA1和流通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1,在流通方向上,前缘部(第1圆弧部11d)比后缘部(第2圆弧部11e)靠上方;多个第2扁平管21具有最前缘线21g,该最前缘线21g是流路剖面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即第2剖面中心面CA2和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交线;相邻的一对最前缘线21g由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上方的第1最前缘线21g-1和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第2最前缘线21g-2构成;第2最前缘线21g-2和位于第1最前缘线21g-1与第2最前缘线21g-2之间的第1剖面中心面CA1配置成分开距离W;距离W构成为W=ξ×Dp×cosθ1且满足0≤ξ<0.5的范围。
于是,如图12所示,与第1传热部100中的空气的偏流对应地配置第2扁平管21,所以,第2扁平管21的下方的风速相比图11的比较例2增大。也就是说,如扁平管的交错配置原本的目标那样,在第2扁平管21的上下面两面形成高风速区域,从而能够提高传热性能。另外,通过使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倾斜,能够提高排水性能。
另外,在上述(5)所述的热交换器中,
(6)多个第2扁平管21倾斜配置成,第2剖面中心面CA2和热交换流体的流通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2,在流通方向上,前缘部比后缘部靠上方;角度θ1和角度θ2是同一值。
于是,第1扁平管11和第2扁平管21以同一角度向同一方向倾斜,所以,能够抑制热交换流体的流路阻力,并且,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另外,在上述(5)所述的热交换器中,
(7)多个第2扁平管21倾斜配置成,第2剖面中心面CA2和热交换流体的流通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2,在流通方向上,前缘部比后缘部靠上方;角度θ1构成为比角度θ2大。
于是,如图15所示,能够使以比第1扁平管11的倾斜角度θ1小的角度流入第2扁平管21的空气的流入角度与第2扁平管21的倾斜角度θ2相对应。
由此,能够得到如下的热交换效率高的热交换器1:使第2扁平管21的前缘部(第1圆弧部21d)的流动顺畅而抑制压力损失,并且,抑制第2扁平管21的上下面的风速的偏向。
另外,在上述(5)~(7)所述的热交换器中,
(8)第1传热部100具有与第1扁平管11相交的多个第1翅片10,第2传热部200具有与第2扁平管21相交的多个第2翅片20;在第1翅片10上,在流通方向的上游侧开口而形成有用于固定第1扁平管11的第1切口部12;在第2翅片20上,在流通方向的上游侧开口而形成有用于固定第2扁平管21的第2切口部22。
于是,由于能够将排水区域14、24配置于下风侧,所以,能够利用除霜运转时的空气流而将水滴导向排水区域14、24。由此,能够提高排水性而抑制除霜运转时间。
另外,在上述(1)~(8)所述的热交换器中,
(9)角度θ1为20°以下的值。
于是,能够确保第1扁平管11的排水性能,并且,能够降低热交换流体通过时的压力损失。
【附图标记说明】
1、2 热交换器、10 第1翅片、10a 一侧部、10b 另一侧部、11 第1扁平管、11a 制冷剂流路、11b 第1面部、11c 第2面部、11d 第1圆弧部、11e 第2圆弧部、11f 分隔壁、11g 最前缘线、12 第1切口部、12a 进深部、12b 插入部、12c 最深点、13 切口区域、14 排水区域、20 第2翅片、20a 一侧部、20b 另一侧部、21 第2扁平管、21a 制冷剂流路、21b 第1面部、21c 第2面部、21d 第1圆弧部、21e 第2圆弧部、21f 分隔壁、21g 最前缘线、21g-1 第1最前缘线、21g-2 第2最前缘线、22 第2切口部、22a 进深部、22b 插入部、22c 最深点、23 切口区域、24 排水区域、100 第1传热部、200 第2传热部、CA1 第1剖面中心面、CA2 第2剖面中心面、Dp 层节距(距离)、Fp 翅片节距、HA 水平方向面、KA1 切口中心面、KA2 切口中心面、MA 中间面、W 距离、θ1 倾斜角度、θ2 倾斜角度。

Claims (9)

1.一种热交换器,具有:
第1传热部,具有在重力方向分开距离Dp地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扁平管;以及
第2传热部,在与重力方向正交的热交换介质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1传热部靠下游侧的位置,并具有在重力方向分开距离Dp地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扁平管;
所述多个第1扁平管倾斜配置成:第1剖面中心面和所述流通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1,该第1剖面中心面是流路剖面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在所述流通方向上,该第1扁平管的前缘部比该第1扁平管的后缘部靠下方;
所述多个第2扁平管具有最前缘线,该最前缘线是第2剖面中心面和所述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交线,该第2剖面中心面是流路剖面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
相邻的一对所述最前缘线由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上方的第1最前缘线和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第2最前缘线构成;
所述第1最前缘线和位于所述第1最前缘线与所述第2最前缘线之间的所述第1剖面中心面配置成分开距离W;
所述距离W构成为W=ξ×Dp×cosθ1且满足0≤ξ<0.5的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2扁平管倾斜配置成:所述第2剖面中心面和所述流通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2,在所述流通方向上,该第2扁平管的前缘部比该第2扁平管的后缘部靠下方;
所述角度θ1和所述角度θ2是同一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2扁平管倾斜配置成:所述第2剖面中心面和所述流通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2,在所述流通方向上,该第2扁平管的前缘部比该第2扁平管的后缘部靠下方;
所述角度θ1构成为比所述角度θ2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传热部具有与所述第1扁平管相交的多个第1翅片;
所述第2传热部具有与所述第2扁平管相交的多个第2翅片;
在所述第1翅片上,在所述流通方向的下游侧开口而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第1扁平管的第1切口部;
在所述第2翅片上,在所述流通方向的下游侧开口而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第2扁平管的第2切口部。
5.一种热交换器,具有:
第1传热部,具有在重力方向分开距离Dp地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扁平管;以及
第2传热部,在与所述重力方向正交的热交换介质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1传热部靠下游侧的位置,并具有在重力方向分开距离Dp地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扁平管;
所述多个第1扁平管倾斜配置成:第1剖面中心面和所述流通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1,该第1剖面中心面是流路剖面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在所述流通方向上,该第1扁平管的前缘部比该第1扁平管的后缘部靠上方;
所述多个第2扁平管具有最前缘线,该最前缘线是第2剖面中心面和所述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交线,该第2剖面中心面是流路剖面的短轴方向上的假想中心面;
相邻的一对所述最前缘线由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上方的第1最前缘线和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第2最前缘线构成;
所述第2最前缘线和位于所述第1最前缘线与所述第2最前缘线之间的所述第1剖面中心面配置成分开距离W;
所述距离W构成为W=ξ×Dp×cosθ1且满足0≤ξ<0.5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2扁平管倾斜配置成:所述第2剖面中心面和所述流通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2,在所述流通方向上,该第2扁平管的前缘部比该第2扁平管的后缘部靠上方;
所述角度θ1和所述角度θ2是同一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2扁平管倾斜配置成:所述第2剖面中心面和所述流通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θ2,在所述流通方向上,该第2扁平管的前缘部比该第2扁平管的后缘部靠上方;
所述角度θ1构成为比所述角度θ2大。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传热部具有与所述第1扁平管相交的多个第1翅片;
所述第2传热部具有与所述第2扁平管相交的多个第2翅片;
在所述第1翅片上,在所述流通方向的上游侧开口而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第1扁平管的第1切口部;
在所述第2翅片上,在所述流通方向的上游侧开口而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第2扁平管的第2切口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θ1为20°以下的值。
CN201680078569.7A 2016-01-19 2016-01-19 热交换器 Pending CN1084746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51348 WO2017126019A1 (ja) 2016-01-19 2016-01-19 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4623A true CN108474623A (zh) 2018-08-31

Family

ID=59362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8569.7A Pending CN108474623A (zh) 2016-01-19 2016-01-19 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514216B2 (zh)
EP (1) EP3406996A4 (zh)
JP (1) JP6647319B2 (zh)
CN (1) CN108474623A (zh)
WO (1) WO20171260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07321A1 (ja) * 2017-05-11 2018-11-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918131B2 (ja) * 2017-10-16 2021-08-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2204331B (zh) 2018-06-13 2022-12-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WO2020039552A1 (ja) 2018-08-23 2020-02-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WO2020110301A1 (ja) * 2018-11-30 2021-05-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WO2020136797A1 (ja) * 2018-12-27 2021-09-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210001150A (ko) * 2019-06-27 2021-01-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DE102019217368A1 (de) * 2019-11-11 2021-05-12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Rohrkörper für einen Wärmeübertrager sowie Wärmeübertrager
EP4235058A4 (en) * 2020-10-20 2024-0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WO2023032155A1 (ja) * 2021-09-03 2023-03-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17891A (en) * 1964-07-09 1968-06-26 Donald Edward Hartley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heat exchangers
JPS6219693A (ja) * 1985-07-18 1987-01-28 Matsushita Refrig Co フイン付熱交換器
JPS633183A (ja) * 1986-06-20 1988-01-08 Matsushita Refrig Co フイン付熱交換器
CN2295980Y (zh) * 1996-12-19 1998-10-28 苏金泉 扁管片式热交换器
CN1216364A (zh) * 1997-11-03 1999-05-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979082A (zh) * 2005-12-07 2007-06-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50462U (zh) * 1973-04-20 1974-12-26
US4283970A (en) * 1979-07-02 1981-08-1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line pressure control
JPS62166476U (zh) 1986-04-02 1987-10-22
DE9014655U1 (de) * 1990-10-23 1991-01-03 Thomae, Rudolf, Dipl.-Ing., 6900 Heidelberg Wärmetauscher, insbesondere Verflüssiger und Verdampfer für Fahrzeug - Klimaanlagen
JPH0791873A (ja) * 1993-09-20 1995-04-07 Hitachi Ltd フィンアンドチューブ形熱交換器
JP2000028288A (ja) * 1998-07-10 2000-01-28 Kimura Kohki Co Ltd 空気調和機用熱交換コイル
KR100345156B1 (ko) 1999-05-26 2002-07-24 한국기계연구원 저온배기가스 폐열회수용 모듈형 응축 열교환기
JP4952196B2 (ja) * 2005-12-07 2012-06-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US7549465B2 (en) 2006-04-25 2009-06-23 Lennox International Inc. Heat exchangers based on non-circular tubes with tube-endplate interface for joining tubes of disparate cross-sections
JP2008002746A (ja) 2006-06-22 2008-01-10 Kenji Umetsu 高性能空気熱交換器
JP4679542B2 (ja) * 2007-03-26 2011-04-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器ユニット並びに空気調和機
US20100116481A1 (en) * 2008-11-12 2010-05-13 Evans Timothy V Heat Exchanger
JP5312413B2 (ja) 2010-08-09 2013-10-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7183180A1 (ja) * 2016-04-22 2017-10-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17891A (en) * 1964-07-09 1968-06-26 Donald Edward Hartley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heat exchangers
JPS6219693A (ja) * 1985-07-18 1987-01-28 Matsushita Refrig Co フイン付熱交換器
JPS633183A (ja) * 1986-06-20 1988-01-08 Matsushita Refrig Co フイン付熱交換器
CN2295980Y (zh) * 1996-12-19 1998-10-28 苏金泉 扁管片式热交换器
CN1216364A (zh) * 1997-11-03 1999-05-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979082A (zh) * 2005-12-07 2007-06-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06996A4 (en) 2019-01-09
WO2017126019A1 (ja) 2017-07-27
JP6647319B2 (ja) 2020-02-14
EP3406996A1 (en) 2018-11-28
JPWO2017126019A1 (ja) 2018-08-23
US10514216B2 (en) 2019-12-24
US20180372429A1 (en) 2018-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4623A (zh) 热交换器
CN103299149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EP2840341B1 (en) Heat exchanger
US20150211781A1 (en) Air heat exchanger
CN107407534A (zh) 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机
EP2908082B1 (en) Heat exchanger
JP6465970B2 (ja) 熱交換器
JPWO2018003123A1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3245884A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US9528779B2 (en) Heat exchanger
CN103791750B (zh) 翅片管热交换器
JP6716021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4177040A (ja) ヒートポンプ用室外熱交換器
EP3480546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JP2010091145A (ja) 熱交換器
JP2005024187A (ja) ヒートポンプ用室外熱交換器
JP2005201492A (ja) 熱交換器
JP2005090805A (ja) 熱交換器
JP6997722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EP2693151B1 (en) Heat exchanger
CN105928258B (zh) 换热器及空调
CN103791661B (zh) 翅片管热交换器
JP2015014397A (ja) 熱交換器
CN205690750U (zh) 换热器及空调
WO2018040034A1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3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