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36086B - 热水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水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36086B
CN104236086B CN201410266947.7A CN201410266947A CN104236086B CN 104236086 B CN104236086 B CN 104236086B CN 201410266947 A CN201410266947 A CN 201410266947A CN 104236086 B CN104236086 B CN 1042360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nnector
heat exchanger
pump
hot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669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36086A (zh
Inventor
藤林新五
阪井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36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360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360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360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4/00Fluid hea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eat pumps
    • F24H4/02Water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14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e.g. in water heaters 
    • F24H9/148Arrangements of boiler components on a frame or within a casing to build the fluid heater, e.g. boil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16Arrangements for water drainag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00/00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 F24D2200/12Heat pump
    • F24D2200/123Compression type heat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热水生成装置中,第二连接口(52)配置在比第一连接口(51)高的位置,第一热交换器(22)配置在铅垂方向上比第一连接口(51)低的位置,泵(54)的吸入口(54a)和排出口(54b)配置在第一连接口(51)以上且第二连接口(52)以下的高度,将第一热交换器(22)和泵(54)收纳在外壳体(1)内,所以使热水生成装置小型化,并且,能够提高温水生成装置的维护性。

Description

热水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制冷循环加热水的热水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这种热水生成装置一体地具备热泵装置和水热交换 器和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热泵装置中,利用制冷剂配管将在 压缩机、在制冷剂和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热水的水热交换器(散热 器)、膨胀阀、以及在制冷剂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热交换器环 状地连接。泵使热水在供暖终端、供热水终端之间循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热水生成装置在热泵单元的上方配置有热 水单元。热泵单元收纳压缩机、膨胀阀、空气热交换器和其它的制冷 剂回路的构成组件。热水单元收纳水热交换器、泵等的水回路的构成 组件。由热泵装置生成的热水经由设置在热水单元的水配管连接部供 给至供暖终端、供热水终端等。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49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具有以下的技术问题。热泵单元和 热水单元各自单独设置,所以一体形成有这些单元的热水生成装置变 得大型化。另外,热水单元设置在热泵单元的上方,所以在进行水配 管的泄水作业的情况下,需要注意使水不碰到热泵单元地进行作业。 另外,由于泵、水热交换器、水配管连接部的位置关系,空气滞留在 水配管内,排气作业变得麻烦。
本发明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且维护 性优良的热水生成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热水生成装置,包括: 包括: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在制冷剂与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 热交换器、膨胀阀和在上述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 换器连接为环状而成的制冷剂回路;用水配管连接上述第一热交换器 和将上述水压送到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泵而成的水回路;对上述第二 热交换器送风的风扇;至少配置上述风扇的送风室;至少配置上述压 缩机的机械室;覆盖上述送风室和上述机械室的外壳体;上述水向上 述水回路流入的第一连接口;和在上述水回路中流动的上述水流出的 第二连接口,上述第二连接口配置在铅垂方向上比上述第一连接口高 的位置,上述第一热交换器配置在铅垂方向上比上述第一连接口低的 位置,上述泵的吸入口和排出口配置在铅垂方向上上述第一连接口以 上且上述第二连接口以下的高度。
由此,能够将制冷剂回路和水回路收纳在外壳体内,能够使热水 生成装置小型化。另外,容易进行泄水作业、排气作业,能够提高维 护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小型且维护性优良的热水生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热水生成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中,(a)是表示该热水生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顶视图,(b) 是表示该热水生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正面图。
图3是图1的B-B截面图。
图4是从A方向观看图1时的内部结构的侧面图。
图5是图2(b)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附图符号说明
1 外壳体
20 制冷剂回路
21 压缩机
22 水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
23 减压器(膨胀阀)
24 空气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
33 风扇
35 支柱
41 隔热材料
42 壳体
50 水回路
51 第一连接口
52 第二连接口
54 泵
54a 吸入口
54b 排出口
55 排出管
56 排水管
56a 排水口
91 送风室
92 机械室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方面是一种热水生成装置,包括:包括:用制冷剂配管将压 缩机、在制冷剂与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膨胀阀和在上 述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连接为环状而成的制 冷剂回路;用水配管连接上述第一热交换器和将上述水压送到上述第 一热交换器的泵而成的水回路;对上述第二热交换器送风的风扇;至 少配置上述风扇的送风室;至少配置上述压缩机的机械室;覆盖上述 送风室和上述机械室的外壳体;上述水向上述水回路流入的第一连接 口;和在上述水回路中流动的上述水流出的第二连接口,上述第二连 接口配置在铅垂方向上比上述第一连接口高的位置,上述第一热交换 器配置在铅垂方向上比上述第一连接口低的位置,上述泵的吸入口和 排出口配置在铅垂方向上上述第一连接口以上且上述第二连接口以下 的高度。
由此,能够将制冷剂回路和水回路有效地布设在外壳体内,能够 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在热水生成装置的使用开始时,对水回路内注入水进行排气作业。 在该排气作业的维护中,在使第二连接口开放到大气中的状态下,从 第一连接口注入水时,注入到水回路内的水被推高至第二连接口的高 度。在此,第二连接口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的上方且与泵相同的的高 度、或者泵的上方。由此,对水回路内注入水而产生的空气残留,向 泵和第一热交换器的上方移动,被从第二连接口排出。由此,在水回 路内不滞留空气,维护性提高,并且,当驱动泵时的液体的循环流量 稳定,能够将第一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维持得较高。另外,第一连 接口设置在与泵相同的高度或泵的下方。由此,在水回路内的泄水作业中,通过仅开放第一连接口,就将滞留在泵内的水从第一连接口排 出。所以,维护性进一步提高。
第二方面,尤其在第一方面中,连接上述排出口和上述第一热交 换器的上述水配管的一部分,配置在铅垂方向上比上述第二连接口高 的位置。
在热水生成装置的使用开始时,进行排气作业。在该情况下,在 将第二连接口开放到大气的状态下,从第一连接口注入水,注入水回 路内的水被推高至第二连接口的高度。此时,残留在水回路内的空气 的量多的情况下,由泵压送的水的势头不能使空气移动,有时尤其在 泵内残留空气。
在此,连接排出口和第一热交换器的水配管(排出管)的一部分 配置在第二连接口的上方时,空气自然地从泵向排出管移动。由此, 在残留在水回路内的空气量多的情况下,也不特别在泵内部残留空气, 维护变得容易,并且,能够使通过泵循环的水的循环流量稳定。所以, 循环流量稳定且能够提高第一热交换器的效率。另外,在泵内不残留 空气,能够抑制驱动泵时的水流的紊乱,抑制流通声的产生,降低噪 声。并且,第一热交换器的效率提高,能够削减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 热交换器的容量,进行小型、轻量化。由此,能够实现热水生成装置 的制造成本的削减。
此外,残留在水回路内的空气在尤其成为高温的第一热交换器中 流动时,成为使水配管腐蚀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即 使空气流入水回路内,也能够在成为高温的第一热交换器的上游侧的 排出管的一部分滞留空气。由此,抑制空气流入第一热交换器,能够 提高装置的耐久性。
第三方面,尤其在第一或第二方面中,上述排出口配置在水平方 向上或朝向比水平方向更靠上方。
由此,流入到泵内的空气从配置成在水平方向上或比水平方向更 朝向上方的排出口顺利地排出,抑制空气残留在泵内。另外,由于泵 的驱动而产生的水流形成为与水平方向相比朝向上方。由此,利用泵 的驱动,能够将流入泵内的空气顺利地排出。
在不长时间使用热水生成装置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排出水回路内 的水的泄水作业。在该泄水作业的维护中,当开放第一连接口和第二 连接口时,泵内的水和排出管内的水从第一连接口排出。此时,通过 将泵的排出口配置成与水平方向相比朝向上方,使水从排出口朝向吸 入口顺利地流动,能够使水从泵排出。由此,能够抑制水残留在泵内, 能够防止因冻结而体积增大的水使泵破损。
并且,在残留在泵内的水冻结的状态下,当再次开始使用热水生 成装置时,若从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对水回路内注入水,则水从 泵的排出口流向吸入口。由此,能够提前消除在泵内冻结的水。
第四方面,尤其在第一方面中,上述排水管配置在比上述第一热 交换器的水流路低的位置,铅垂方向上的上述吸入口与上述排水口的 高低差,大于上述吸入口与上述第一连接口的高低差。
由此,在进行水回路内的泄水作业的情况下,当开放第一连接口、 第二连接口、排水口时,空气进入水回路内能够将水回路内的水从排 水口排出。通过泄水作业不能使得水回路内的全部的水完全排出。但 是,空气进入水回路内,所以即使残留在水回路内的水冻结而体积膨 胀,也能够防止水配管的破损。
另外,通过使铅垂方向上的吸入口和排水管的高低差大于吸入口 和第一连接口的高低差,能够增大泵内的压差。由此,能够可靠地排 出滞留在泵内的水。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 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热水生成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中(a)是 表示该热水生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顶视图,图2(b)是表示该热水生 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正面图,图3是图1的B-B截面图,图4是从A 方向观看图1时的内部结构的侧面图,图5是图2(b)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此外,图2(a)中,为了使说明简单,不记载上板1e的一部分, 图2(b)不记载风扇33和水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22的隔热材 料41的一部分。另外,图4中,为了使说明简单,记载水回路50、空 气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24、上板1e和底板1d。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水生成装置具有外壳体1。另外,如 图1~图4所示,外壳体1包括前板1a、右侧板1b、左侧板1c、底板 1d和上板1e。右侧板1b以从外壳体1突出的方式设置有第一连接口 51和第二连接口52。并且,设置有覆盖第一连接口51和第二连接口52的盖1f。第一连接口51将水供给到热水生成装置,第二连接口52 流出由热水生成装置生成的热水。
如图3所示,前板1a具有喇叭形状的口(orifice)31。由此,形 成空气从热水生成装置的内部流出的吹出口32。
此外,热水生成装置的与前板1a相反侧的面(背面),由配置在 底板1d之上的空气热交换器24覆盖。此外,例如空气热交换器24配 置至热水生成装置的左侧的侧面,在构成为能够固定上板1e的情况下, 可以没有左侧板1c。
热水生成装置具有构成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20。制冷剂回路20 构成为将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21、在制冷剂和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水 热交换器22、使制冷剂膨胀的膨胀阀(减压器)23、在制冷剂和空气 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热交换器24分别用制冷剂配管连接为环状。在 生成热水的加热运转时,驱动压缩机21、控制膨胀阀23的开度,由此 使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水热交换器22。在水热交换器22中高 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散热到水中,从而生成热水。
如图3所示,水热交换器22是在水流动的水管的内部收纳有制冷 剂流动的制冷剂管的双重管式的热交换器。将该双重管式卷绕为线圈 状,成形为大致长方体形状。水热交换器22的周围由隔热材料41覆 盖。利用隔热材料41能够降低来自水热交换器22的散热损失。隔热 材料41由发泡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在隔热材料41的周围之中、上 表面和侧面被由实施了耐腐蚀处理的金属构成的壳体42覆盖。利用壳 体42抑制热、紫外线、雨水、臭氧等导致的隔热材料41的劣化,防 止生成热水时的热交换性能的降低。此外,隔热材料41的上表面是指 隔热材料41的上板1e侧的面,隔热材料41的侧面是指在隔热材料41 中、上板1e侧和底板1d侧以外的面。
如图2所示,热水生成装置具有水回路50。另外,如图2、4所示, 水回路50通过利用水配管将水从外部流入水回路50内的第一连接口 51、泵54、水热交换器22的水流路(水入口部22a)、在水回路50中 流动的水向外部流出的第二连接口52连接而构成。在此,第一连接口 51和泵54的吸入口54a通过水入口管(吸入管)53连接,排出口54b 和水热交换器22通过排出管55连接,水热交换器22和第二连接口52 通过热水出口管57连接。在排出管55设置有检测在内部流动的水的 温度的进水传感器16,热水出口管57设置有出水传感器17。
另外,水回路50与排水管56连接。排水管56从形成水回路50 的任一水配管分支而形成,在前端具有能够开闭的排水口56a。排水口 56a设置为从外壳体1露出。由此,后述的泄水作业变得简便,维护性 提高。本实施方式中,排水口56a设置在右侧板1b的下方。
优选排水管56形成在水回路50之中的最下方。由此,后述的泄 水作业变得容易。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排水管56从排出管55 之中位于最下方的部位开始分支,向排水口56a进一步向下方侧延伸 设置地形成。由此,排水管56配置在比水热交换器22的水流路(水 入口部22a)更靠下方。
泵54具有向内部压送水的离心叶轮。另外,在离心叶轮的旋转轴 方向设置有吸入口54a,在收纳离心叶轮的壳的端部设置有水流出的排 出口54b。排出口54b设置在吸入口54a的上方,并且,排出口54b配 置成与水平方向相比朝向上方侧。
如图2所示,热水生成装置的内部由分隔板90分离为送风室91 和机械室92。外壳体1构成为覆盖送风室91和机械室92的周围之中 的至少上表面、底面、前表面、右侧面。
在送风室91配置有由隔热材料41覆盖周围的水热交换器22、空 气热交换器24、用于将空气送风至空气热交换器24的风扇33、使风 扇33旋转的风扇电机34、和支承固定风扇电机34的支柱35。由隔热 材料41覆盖的水热交换器22配置在底板1d之上。
如上文所述,隔热材料41的上表面和侧面由壳体42覆盖。由此, 隔热材料41由壳体42和底板1d覆盖周围。由此,抑制隔热材料41 暴露于热、紫外线、雨水、臭氧等的情况,能够抑制隔热材料41的劣 化。
此外,水热交换器22与空气热交换器24相比配置于在送风室91 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风侧。所以,空气热交换器24的周边在 热水生成装置的运转中成为比外部空气温度低5~8K程度的温度。另 一方面,水热交换器22在热水生成装置的运转中成为最高90℃左右的 高温。即,在外部空气温度低、生成高温水的冬季中,空气热交换器 24的周边与水热交换器22的温度差最大为100K左右。
由此,在由壳体42覆盖隔热材料41的周围的情况下,优选尤其 在隔热材料41的上风侧,在壳体42和隔热材料41之间设置有空间。 该空间形成隔热层,能够较高地维持水热交换器22的保温性能。另外, 能够防止侵入到送风室91的雨水等与隔热材料41接触,能够防止隔 热材料41的随时间经过老化。
另外,通过利用隔热材料41和壳体42覆盖水热交换器22,能够 将水热交换器22靠近空气热交换器24地配置。即,能够将水热交换 器22配置在送风室91内,能够使热水生成装置小型化。
机械室92配置有制冷剂回路20之中、构成压缩机21、膨胀阀23、 制冷剂回路20的制冷剂配管。空气热交换器24以跨越送风室91和机 械室92的方式配置在与前板1a相反侧的面(背面)侧。此外,空气 热交换器24只要至少配置在送风室91即可,可以不从送风室91延伸 设置至机械室92。
另外,机械室92配置有水回路50之中的、水入口管53、泵54、 排出管55、热水出口管57。水入口管53和热水出口管57配置在与压 缩机21相比更靠前板1a和右侧板1b侧。由此,在需要进行水热交换 器22的维护的情况下,仅取下前板1a就使水热交换器22和与水热交 换器22连接的水配管露出,所以维护性提高。
接着,基于图2和图5对在热水生成装置中生成热水的加热运转 中在水回路50内流动的水的动作、水回路50的构成组件的位置关系 进行说明。
在加热运转中,压缩机21、膨胀阀23、泵54由控制部25控制。 控制部25基于进水传感器16和出水传感器17的检测值控制压缩机 21、膨胀阀23、泵54,使得出水传感器17的检测值成为规定温度。
从外部经由第一连接口51流入到水回路50的水,从第一连接口 51在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水入口管53中流动。流过水入口管53的水 从泵54的吸入口54a流入到泵54内。在此,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 口51、水入口管53、吸入口54a配置成在铅垂方向上为同一高度。由 此,如后文所述,泄水作业变得简便。此外,吸入口54a形成为成为 第一连接口51以上的高度即可。另外,水入口管53形成为位置从第 一连接口51侧向吸入口54a侧变高即可。由此,如后文所述,能够使 泄水作业简便,能够提高维护性。
泵54配置成排出口54b与吸入口54a相比位于上方。另外,吸入 口54a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或与水平方向相比更向上方侧。由此,抑 制空气残留在泵54内。由此,在热水生成装置的使用开始时进行的维 护性提高,泵54的耐久性也提高。
从吸入口54a流入到泵54的水从排出口54b流出,流过排出管55。 排出管55从排出口54b的连接部向上方延伸设置,到达水回路50之 中最高的位置。由此,流入到泵54内的空气,流向从泵54向上方延 伸设置的排出管55,所以抑制空气残留在泵54内。另外,防止泵54在内部残留有空气的状态下被驱动。由此,如后文所述,在热水生成 装置的使用开始时进行的排气作业变得简便,维护性提高。另外,泵 54的耐久性也提高。并且,排出管55的一部分(最上部)配置在水回 路之中最高的位置。由此,水回路50内的水面被推高至第二连接口52 的位置时,流入到水回路50内的空气被推高至排出管55的最高的位 置。因此,水回路50的其它的构成组件中不流过空气。
如图5所示,排出管55到达水回路50之中的最高的位置,与其 相比,下游侧(水热交换器22侧)延伸设置至除排水管56之外的水 回路50之中最低的位置。此外,除排水管56之外的水回路50之中最 低的位置,为与形成水热交换器22的水流路(水入口部22a)之中最低的位置相同或者比其低的位置。排出管55在除排水管56之外的水 回路50之中最低的位置与水热交换器22的水流路(水入口部22a)连 接。
流入到水热交换器22的水与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成 为热水。生成的热水经由与水入口部22a相比形成在上方的水出口部 22b,从水热交换器22向热水出口管57流出。热水出口管57连接水 出口部22b和第二连接口52。第二连接口52与第一连接口51相比配 置在铅垂上方。流过热水出口管57的热水从第二连接口52向水回路 50的外部流出。此外,第二连接口52配置在泵54的排出口54b以上 的高度、且比配置在水回路50之中最高的位置的排出管55的一部分 (最上部)低的位置即可。由此,如后文所述,在排气作业中,注入 到水回路50内的水被推高至第二连接口52的高度。由此,防止空气 残留在泵54内,维护性提高。另外,当驱动泵54时的水的循环流量 稳定,所以能够较高地维持水热交换器22的热交换效率。
接着,对例如在长时间不使用热水生成装置的情况下进行的泄水 作业进行说明。
在长时间不使用热水生成装置的情况下,有时滞留在水回路50内 的水冻结。滞留在水回路50内的水冻结时体积发生膨胀,所以使水回 路50的构成组件破损。于是,在在长时间不使用热水生成装置的情况 下,需要进行泄水作业(维护)。
泄水作业通过将第一连接口51、第二连接口52、排水口56a开放 到大气来进行。当开放第一连接口51、第二连接口52、排水口56a时, 滞留在水回路50内的水从第一连接口51和排水口56a排出。
即,在排出管55的最上部和第二连接口52之间滞留的水,经由 从排出管55分支的排水管56,从排水口56a排出到外部。另外,在第 一连接口51和排出管55的最上部之间滞留的水从第一连接口51排出 到外部。
在此,排水管56配置在水回路50之中最下方。由此,在泄水作 业中,能够可靠地排出在排出管55的最上部和第二连接口52之间滞 留的水的大部分。
另外,吸入口54a配置在第一连接口51以上的高度,水入口管53 配置在水平方向上或配置成吸入口54a侧比第一连接口51侧高。另外, 泵54配置成与吸入口54a相比排出口54b一方为上方。由此,在泄水 作业中,能够从第一连接口51可靠地排出在第一连接口51和排出管 55的最上部之间滞留的水的大部分。
并且,泵54的吸入口54a与排水口56a的高低差大于吸入口54a 与第一连接口51的高低差。由此,在排水口56a与泵54之间产生压 差变大。一般来讲,当泵54停止时,泵54的内部的离心叶轮固定, 所以难以排出在泵54内滞留的水。另一方面,当增大吸入口54a与排水口56a的高低差时,能够增大在排水口56a与泵54之间产生的压差。 由此,尤其在使泵54停止进行的泄水作业中,也能够可靠地排出水回 路50内的大部分。由此,能够减少残留在水回路50内的水,防止因 水的冻结而产生的破损。
接着,对在热水生成装置的使用开始时或者在热水生成装置的泄 水作业后再次使用热水生成装置的情况下进行的排气作业进行说明。
排气作业通过关闭排水口56a、开放第二连接口52、从第一连接 口51注入水来进行。在将第二连接口52开放的状态下从第一连接口 51注入水时,水回路50内的水面被推高至第二连接口52的高度。第 二连接口52与水热交换器22和泵54相比设置在上方,所以存在于水 回路50内的空气向比泵54和水热交换器22更靠上方移动。由此,能 够抑制空气残留在泵54和水热交换器22。并且,在将第二连接口52 开放到大气的状态下,驱动泵54时,能够利用在水回路50内流动的 水将残留在水回路50内的空气大致完全地排出。
由此,能够防止空气残留在泵54内,提高泵54的耐久性。另外, 因泵54而流动的水的循环流量稳定,所以能够提高水热交换器22的 热交换效率。另外,排出口54b与吸入口54a相比位于上方,排出口 54b形成为与水平方向相比朝向上方,所以流入到泵54的空气容易被 从排出口54b排出。
另外,排出管55的一部分(最上部)延伸设置至比第二连接口52 更靠上方的位置。由此,即使流入到泵54内的空气较多,也能够形成 使流入到泵54的空气逃逸的空间。所以,能够防止空气残留在泵54 内。另外,残存在水回路50内的空气含氧。该空气变为高温时,成为 使水配管、水热交换器22的水流路(水入口部22a)腐蚀的主要原因。 本实施方式中,水热交换器22的上游侧的排出管55的一部分在水回 路50中配置在最上方,形成有空气逃逸的空间。由此,能够不使空气 流入到水热交换器22地提高热水生成装置的耐久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热水生成装置能够将水热交换器22和泵54 收纳在外壳体1并进行小型化。另外,泵54的吸入口54a和排出口54b 配置在第一连接口51以上的高度且第二连接口52以下的高度的范围 L,所以能够简便地进行泄水作业和排气作业等的维护。此外,第一连 接口51以上的高度是指第一连接口51的最下部以上的高度,第二连 接口52以下的高度是指第二连接口52的最上部以下的高度。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热水生成装置在外壳体内配置热交换器和泵 来实现小型化,并且,维护性优良,所以作为家庭用、工业用的热水 生成装置是有用的。

Claims (4)

1.一种热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在制冷剂与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膨胀阀和在所述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连接为环状而成的制冷剂回路;
用水配管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将所述水压送到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泵而成的水回路;
对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送风的风扇;
至少配置所述风扇的送风室;
至少配置所述压缩机的机械室;
覆盖所述送风室和所述机械室的外壳体;
所述水向所述水回路流入的第一连接口;和
在所述水回路中流动的所述水流出的第二连接口,
所述第二连接口配置在铅垂方向上比所述第一连接口高的位置,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配置在铅垂方向上比所述第一连接口低的位置,
所述泵的吸入口和排出口配置在铅垂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口以上且所述第二连接口以下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连接所述排出口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所述水配管的一部分,配置在铅垂方向上比所述第二连接口高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口配置在水平方向上或朝向比水平方向更靠上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水配管分支的排水管的前端具有排水口,
所述排水管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水流路低的位置,
铅垂方向上的所述吸入口与所述排水口的高低差,大于所述吸入口与所述第一连接口的高低差。
CN201410266947.7A 2013-06-14 2014-06-16 热水生成装置 Active CN1042360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5363 2013-06-14
JP2013125363A JP2015001326A (ja) 2013-06-14 2013-06-14 温水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36086A CN104236086A (zh) 2014-12-24
CN104236086B true CN104236086B (zh) 2018-05-29

Family

ID=5082872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66947.7A Active CN104236086B (zh) 2013-06-14 2014-06-16 热水生成装置
CN201420319658.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02160U (zh) 2013-06-14 2014-06-16 热水生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19658.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02160U (zh) 2013-06-14 2014-06-16 热水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813779B1 (zh)
JP (1) JP2015001326A (zh)
CN (2) CN1042360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65326B2 (ja) * 2018-02-22 2022-05-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室内機、空気調和装置
JP7233024B2 (ja) * 2019-04-15 2023-03-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熱源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13061A1 (en) * 2010-04-19 2012-02-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Water heater
CN102620458A (zh) * 2011-01-27 2012-08-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2782423A (zh) * 2010-03-01 2012-11-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2809215A (zh) * 2011-05-31 2012-12-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CN102809216A (zh) * 2011-06-02 2012-12-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泵水暖装置
CN102954520A (zh) * 2011-08-26 2013-03-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泵式热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73780B2 (ja) 2008-12-18 2013-04-03 株式会社コロナ ヒートポンプ式温水暖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2423A (zh) * 2010-03-01 2012-11-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EP2413061A1 (en) * 2010-04-19 2012-02-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Water heater
CN102620458A (zh) * 2011-01-27 2012-08-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2809215A (zh) * 2011-05-31 2012-12-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CN102809216A (zh) * 2011-06-02 2012-12-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泵水暖装置
CN102954520A (zh) * 2011-08-26 2013-03-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泵式热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13779A1 (en) 2014-12-17
CN204202160U (zh) 2015-03-11
EP2813779B1 (en) 2016-12-14
JP2015001326A (ja) 2015-01-05
CN104236086A (zh) 2014-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50911B2 (en) Single stage root type-vacuum pump and vacuum fluid transport system employing the single stage root type-vacuum pump
CN104236086B (zh) 热水生成装置
CN104958057B (zh) 洗碗机
US10508842B2 (en) Heat pump device with separately spaced components
CN103502738A (zh)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WO2014083901A1 (ja) 圧縮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CN205583464U (zh) 一种户外两端降温配电柜
CN102809186A (zh) 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CN106225283A (zh) 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冰箱
CN102095252B (zh) 热泵供热水机
CN203454407U (zh) 热泵式热水供给室外机
CN107387461A (zh) 磁悬浮离心式鼓风机冷却系统
CN205401109U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2809215B (zh) 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JP7018639B2 (ja) 洗浄装置
JP5540399B2 (ja) 水注入式スクロール空気圧縮機
CN101684816A (zh) 压缩机用消音器
JP2007132303A (ja) 流体搬送装置
CN106884777A (zh) 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KR101531016B1 (ko) 부스터 펌프 시스템
CN107299917B (zh) 一种环保型高效消音冷却鼓风机
CN207368529U (zh) 一种新型防尘散热配电柜
CN207728461U (zh) 一种燃料输送系统
CN206707961U (zh) 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KR20170072286A (ko) 히트 펌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