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9186A - 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09186A
CN102809186A CN 201210177284 CN201210177284A CN102809186A CN 102809186 A CN102809186 A CN 102809186A CN 201210177284 CN201210177284 CN 201210177284 CN 201210177284 A CN201210177284 A CN 201210177284A CN 102809186 A CN102809186 A CN 1028091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water
pump
heating agent
circulating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1017728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谷和人
三原广司
西原义和
福永敏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091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91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4/00Fluid hea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eat pumps
    • F24H4/02Water heaters
    • F24H4/04Storage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02Casings; Cover lids; Ornamental pa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14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e.g. in water hea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 Details Of Fluid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制冷剂回路(8);使在水制冷剂热交换器中被加热的热媒向外部散热器循环的循环泵(16);和贮存所述热媒的贮液箱(17),在所述贮液箱(17)的下方设置有上述循环泵(16),连接贮液箱和循环泵的配管能够采用短配管,也能够减少弯曲数量,所以能够降低循环泵(16)的动力,其结果是,能够减少消耗电力,实现节能,能够提高效率。另外,噪音、振动少,维护性也优秀,能够紧凑地设计。

Description

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水或者防冻液等热媒进行供暖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这种热泵热水供暖装置包括:制冷回路、水制冷剂热交换器、循环泵和贮液箱(cistern tank)。
制冷回路通过将压缩机、水制冷剂热交换器、减压机构和蒸发器成环状连接而构成。水制冷剂热交换器,从该制冷剂回路接受制冷剂的供给,通过热交换来加热低温的水或者防冻液等热媒。循环泵输送在该水制冷剂热交换器中被加热的水或者防冻液等热媒。贮液箱贮存被加热的水或者防冻液等热媒。贮液箱与循环泵载置在热泵装置上。
图10表示现有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100的俯视内视图和正视主要部内视图。
热泵热水供暖装置100包括:贮液箱101和循环泵102。贮液箱101的作用在于:补充水或者防冻液等热媒、以及缓冲膨胀的水或者防冻液等热媒。循环泵102将热水供给到设置于离开的部位的外部散热器(地板供暖和扇式对流散热器(fan convector)等)。热泵热水供暖装置100被外装框103覆盖整个周围。热泵热水供暖装置100的内部被上下分隔板105上下分割,在上下分隔板105的下方配置有热泵装置104,在上下分隔板105的上方配置有贮液箱101和循环泵102。
另外,在上下分隔板105的上方配置有热媒输出端口106和热媒返回端口107。热媒输出端口106和热媒返回端口107具有用于连接外部散热器和配管的多个连接口。热媒输出端口106和热媒返回端口107所具有的多个连接口在水平方向上朝向后方配置。另外,在热泵装置104的右侧方设置有收纳电源线等的配管罩108(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图11是带热水加热功能的冷暖空调。
带热水加热功能的冷暖空调将包括压缩机112的制冷回路收纳于室外机壳111。在室外机壳111的背面设置有单元箱体113,在该单元箱体113收纳有贮液箱114。
另外,循环泵115配置于室外机壳111内的压缩机112的侧面。另外,与外部散热器连接的热媒输出端口116、热媒返回端口117,配置于贮液箱114下方的室外机壳111下表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498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0496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贮存水的贮液箱101和输送水的循环泵102位于热泵装置100的上方,所以在膨胀的水从贮液箱101中溢出泄漏的情况下,或者在水从循环泵102的配管接合部泄漏的情况下,流经热泵装置100,会侵入到热泵装置100内部。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必须采取在贮液箱101的周围设置阻挡件(堰堤)等对策,但是该对策导致部件数量增加,成本增大。
另外,专利文献2的结构是带热水加热功能冷暖空调,所以其基本结构不同于热泵热水供暖装置。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循环泵115收纳在室外机壳111内。因此,循环泵115与贮液箱114的距离变长,所以效率下降,压损上升。另外,循环泵115与压缩机112一同被收纳在室外机壳111内,所以循环泵115与压缩机112共振,有可能成为异常声音。另外,循环泵115位于室外机壳111内,所以也具有难以更换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了低噪音化和提高维护性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现有的课题,本发明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有压缩机、水制冷剂热交换器、减压器和蒸发器的制冷剂回路;使在上述水制冷剂热交换器中被加热的热媒向外部散热器循环的循环泵;和贮存上述热媒的贮液箱,在上述贮液箱的下方配置有上述循环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实现了低噪音化和提高维护性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后方内视立体图。
图2是该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前方内视立体图。
图3是该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后方内视立体图。
图4是该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前方内视立体图。
图5(a)是该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前方外观立体图,(b)是该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后方外观立体图。
图6是该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内视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7是该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热水回路图。
图8是该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后方外观施工图。
图9是该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热水回路图。
图10(a)是现有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俯视内视图,(b)是现有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正视图。
图11(a)是现有的带热水加热功能的冷暖空调的后方外观立体图,(b)是现有的带热水加热功能的冷暖空调的正视图。
符号说明
2  外部散热器
3  热媒配管
4  压缩机
5  水制冷剂热交换器
7  蒸发器
8  制冷剂回路
9   送风风扇
15  热水回路
16  循环泵
17  贮液箱
21  热媒输出端口
23  热媒返回端口
36  外装体
47  后方外装体
49  防振橡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发明是一种热泵热水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有压缩机、水制冷剂热交换器、减压器和蒸发器的制冷剂回路;使在上述水制冷剂热交换器中被加热的热媒向外部散热器循环的循环泵;和贮存上述热媒的贮液箱,在上述贮液箱的下方配置有上述循环泵。
由此,连接贮液箱和循环泵的配管能够采用短配管,也能够减少弯曲数,所以能够降低循环泵的动力,其结果是,能够减少消耗电力,实现节能,提高效率。
另外,在设置时,在运转之前,贮液箱内部的水或者防冻液等热媒首先进入循环泵,不会在循环泵中产生空气啮合,在没有空气啮合的状态下,能够容易使水或者防冻液等热媒到达整个配管路径,能够缩短施工时间。
第二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收纳上述制冷剂回路的外装体,上述外装体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后方外装体,在上述后方外装体内收纳有上述贮液箱和上述循环泵。
由此,通过在向外装体的后方成凸状突出的后方外装体配置贮液箱和循环泵,能够从作为振动、噪音源的压缩机分离地设置循环泵,能够防止循环泵与压缩机共振而产生的异常声音,能够减少噪音、振动。
特别是从压缩机分离地配置循环泵意味着能够在压缩机周边确保充分的配管空间,能够有余裕地进行配管的回绕,能够容易地降低振动,减少噪音。
第三发明的特征在于:将上述循环泵载置于上述后方外装体的底板。
由此,通过将循环泵配置于与载置于外装体的底板的作为振动源的压缩机不同的其他的后方外装体的后方底板,能够防止循环泵与压缩机共振而产生的异常声音,能够减少噪音、振动。
第四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循环泵被载置在防振部件上,并且用与上述贮液箱连结的配管保持。
由此,通过提高循环泵的自由度,能够降低振动,并且在因循环泵的故障而需要更换循环泵时,通过拆下后方外装体,就能够从外侧看到循环泵,而且,不用螺丝等固定循环泵,而将其载置在缓冲橡胶上,所以能够容易地将其拆下。
而且,能够容易地安装新的循环泵,能够形成维护性高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第五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后方外装体的底部位于比上述外装体最下部更靠上方的位置,将用于用配管连接上述外装体和上述外部散热器的热媒输出端口、热媒返回端口,配置在上述外装体的侧面,与外装体最下部设置缝隙来配置该底部,热媒输出端口、热媒返回端口配置于作为上述压缩机侧面的外装体右侧方。
由此,在将与热媒输出端口和热媒返回端口连接的热媒配管拉向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室外机的左方向时,热媒配管有可能堵塞蒸发器,但是在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外装体右侧方安装热媒配管,使该热媒配管通过成凸状向主体后方突出的后方外装板的下方,由此能够防止热媒配管配置于上方,能够防止热媒配管堵塞蒸发器。
即,通过蒸发器的空气量减少,能够防止性能下降,消耗电力量增大等,能够形成节能性优秀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1)
下面,基于图1~图8,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图7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制冷剂回路、水回路图进行说明。
热泵热水供暖装置包括室外机1和外部散热器2。室外机1加热水或防冻液等热媒。外部散热器2通过热媒配管3与室外机1连接。热媒在室外机1和外部散热器2中循环。外部散热器2是地板供暖等面板状的外部散热器,但也可以是具有面板加热器和送风风扇9的扇式对流散热器等散热设备。
在室外机1中被加热的热媒,通过热媒配管3,被送往外部散热器2,对设置有外部散热器2的居室进行供暖。在热泵热水供暖装置中,室外机1是其热源。
在作为该热泵热源的室外机1中组装有以下部件。
在室外机1中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4、进行热媒与制冷剂的热交换的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作为减压机构的膨胀阀6、以及蒸发器7。将压缩机4、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减压机构6和蒸发器7依次环状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8,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8中循环。
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由热传导率高的铜管构成,由配置在外部的制冷剂管5a和配置在内部的水管5b构成双重管结构。制冷剂在制冷剂管5a的内周面与水管5b的外周面之间流动,热媒在水管5b内流动。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热媒的流动方向相对。制冷剂加热热媒。
送风风扇9向蒸发器7输送空气,促进蒸发器7的热交换能力。
冷凝温度传感器10被焊接安装于热制冷剂热交换器5。压缩机出口温度传感器11设置于压缩机4的压缩机排出配管12。空气热交换出口温度传感器13设置于蒸发器7的空气热交换出口配管14。
在室外机1中具有热水回路15。在热水回路15中设置有循环泵16。循环泵16配置在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的上游侧。热水回路15与热媒配管3连接,利用循环泵16使热媒在外部散热器2与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之间循环。
贮液箱17配置于循环泵16的上游。贮液箱17对在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热水回路15、热媒配管3和外部散热器2中循环的热媒量进行调整,如果循环量不足,则补充热媒,如果因膨胀循环量增多则将其蓄积。
在贮液箱17中设置有:为了补充热媒而开口的盖18和检测贮液箱17内的水位的水位传感器19。
在热水回路15的输出侧的末端部设置有热动泵20。热动泵20分别设置于多个外部散热器2。设置于使用的外部散热器2的热动泵20打开,未使用的外部散热器2或者未连接外部散热器2的热动泵20封闭,仅使热水流向所需的外部散热器2。
在热水回路15的出口侧具有热媒输出端口21,在热水回路15的入口侧具有热媒返回端口23。
热媒输出端口21设置在热动泵20的下游侧,在该热媒输出端口21连接有热媒配管3。在图7中,热动泵20有四处,但是热媒配管3仅连接两处,外部散热器2也有两个。所有的外部散热器2未使用时,热动泵20被封闭。
输出总管22将热水回路15分支成多个,并连接多个热动泵20。在热动泵20为一个的情况下,不使用输出总管22,而将热动泵20与热水回路15连接。
热媒返回端口23在外部散热器2中散热,连接温度下降的热水返回的热媒配管3。热媒返回端口23的数量与热动泵20的数量相同,在图7中是四处。
该热媒返回端口23经由返回总管24与热水回路15(返回端口热媒配管44)连接。在热动泵20和热媒返回端口23为一个的情况下,不使用返回总管24,而将热媒返回端口23与热水回路15(返回端口热媒配管44)连接。
水制冷剂热交换器入口温度传感器25测定进入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的热媒的温度。水制冷剂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传感器26测定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的出口侧的热媒的温度。
控制装置27进行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各种致动器(actuator)和传感器的控制。遥控器28在使用者进行热泵热水器的运转和各种设定时使用。
图1~图6是在图7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制冷回路和热水回路图中所示的室外机,图1~图4是其内视立体图,图5是其外观立体图,图6是内视主要部分侧视图。与图7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
如图1、图2所示,在室外机1的最下部有底板29,在该底板29的右方载置有压缩机4。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是由制冷剂管5a和水管5b构成的双重管结构的热交换器且载置在底板29上。双重管结构的配管采用螺旋形状构成以形成小型。
压缩机排出配管12与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连接。在压缩机4中被压缩至高压并被排出的高温制冷剂,从制冷剂管5a的最上部前表面侧流入到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中。
热媒从位于最下部的水管5b向位于上方的水管5b移动并被加热。将变成高温而密度下降的热媒从位于上部的水管5b导入到热媒配管3,由此,浮力也增大,能够减少循环泵16的动力。另外,连接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和热动泵20的热水回路15,以及连结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和热媒返回端口23的热水回路15,通过压缩机4的前表面。
为了提高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的隔热性,图4所示的散热器隔热材料30由包括泡沫苯乙烯等隔热材料的散热器隔热材料上30a和散热器隔热材料下30b构成。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被散热器隔热材料上30a和散热器隔热材料下30b夹着。散热器隔热材料下30b以与底板29的平面部的凹凸部卡合的方式被载置在底板29上。
图4所示的罩体31配置于散热器隔热材料30的外上方,覆盖散热器隔热材料上30a、散热器隔热材料下30b的前后左右上表面。图中表示了作为罩体31使用不同于散热器隔热材料30的其他部件的结构,但也可以将罩体31兼用作散热器隔热材料30。此外,在图4中,为了能看到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切除了散热器隔热材料30、罩体31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并不是像这样被切除的形状。
蒸发器7以覆盖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的后横部的方式形成呈L字状弯折的形状,被载置在底板29上。
送风风扇9配置于蒸发器7的内部、罩体31的上方,使空气强制地通过蒸发器7,促进空气与制冷剂的热交换。送风电机32驱动送风风扇9,电机座33保持送风电机32。电机座33固定于罩体31的上表面。
分隔板34隔离:配置有送风风扇9和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的空间;和配置有压缩机4和作为减压机构的膨胀阀6的空间。
控制装置27载置于分隔板34的上方,在该控制装置27的右侧方,安装有电源线连接端35a和遥控器连接端35b。
而且,此处所述的各种部件被收纳于热泵热水供暖装置主体的外装体36。该外装体36如图5的外观立体图所示,包括:前板37、右侧板38、左侧板39和顶板40。覆盖前方的前板37、覆盖右侧方和右后方的右侧板38、以及覆盖左侧方的左侧板39,安装于底板29。覆盖上方的顶板40载置于前板37、右侧板38、左侧板39。
多个热动泵20在外装体36的右侧方、压缩机4的右外方,向右侧板38的外面突出在纵向排列地配置。当然,在热动泵20为一个的情况下,在右侧板38的外面配置一个。该热动泵20将在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中被加热变成热水的热媒通过热媒配管3向外部散热器2送出。
另外,多个热媒返回端口23在热动泵20的侧面,同样向右侧板38的外面突出在纵向排列地配置。利用热媒返回端口23,在外部散热器2中散热变成低温的热媒返回热水回路15。
在端口安装件41安装有热动泵20和热媒返回端口23。端口安装件罩42盖住端口安装件41。该端口安装件41和端口安装件罩42,向右侧板38的外侧突出地安装。另外,在进行维护时,通过拆下端口安装件罩42,能够接触到热水回路15的配管。
即,热动泵20和热媒返回端口23、安装有这些部件的端口安装件41、以及端口安装件罩42,配置在从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外装体36向侧面伸出的部位。
输出总管22与热动泵20连接,该输出总管22、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的水管5b由作为热水回路15的热动泵配管43连接。在该热动泵配管43安装有水制冷剂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传感器26。
贮液箱17以向压缩机4后方的右侧板38的后方突出的形状设置。在该贮液箱17的下表面连接有返回端口热媒配管44。返回端口热媒配管44与和热媒返回端口23形成一体的返回总管24连接。在外部散热器2中散热而温度下降的热媒,通过返回端口热媒配管44导向贮液箱17。
该贮液箱17从低温变成高温,具有吸收体积增大的热媒的体积膨胀量的作用。特别是在作为热媒使用体积膨胀率大的防冻液时,决定贮液箱17的容积以使热媒不溢出。
在贮液箱17的上方设置有盖18。在贮液箱17中,拆下该盖18补充热媒。另外,在该盖18上,在局部有切口,贮液箱17内的升高的压力通过该切口泄压。
另外,在规定以上的热媒进入贮液箱17时,利用该盖18使膨胀了的热媒溢出。贮液箱17向压缩机4后方的右侧板38的后方突出,所以溢出的热媒能够向外侧逃逸。
设置于贮液箱17中的水位传感器19检测贮液箱17内的水位,当水位下降时,发出警告通知使用者,在遥控器28中显示,由此督促使用者补充热媒。
循环泵16配置于贮液箱17的下方,与贮液箱17相同,以向压缩机4后方的右侧板38的背面突出的形状设置。
从贮液箱17的下方引出的泵输入配管45,与配置于贮液箱17下方的循环泵16连接,形成水或防冻液等热媒从上方向下方流动的形状。
即,贮液箱17、泵输入配管45、循环泵16均配置于向压缩机4后方的右侧板38的背面突出的位置。
循环泵16进行运转,以使热水在热水回路15内强制循环。而且,在该循环泵16连接有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和泵出口配管46。在该泵出口配管46安装有测定进入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的热水的温度的水制冷剂热交换器入口温度传感器25。
图5是安装外装体36的状态下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外观立体图。上述的循环泵16、贮液箱17,在压缩机4的后方,被向外装体36的右侧板38后方成凸状突出的后方外装体47覆盖。后方外装体47防止水从外部浸入循环泵16、贮液箱17。该后方外装体47包括:后方底板47a、后方侧板47b、后方上板47c。
图6表示内视侧面图,配置于贮液箱17下方的循环泵16被载置在固定于后方底板47a的泵座48上。该泵座48固定于后方底板47a(关于后方底板47a,参照图3)。
而且,在该泵座48的上方安装有防振橡胶49。在该防振橡胶49上载置有循环泵16。循环泵16被泵输入配管45和泵出口配管46向上方施力,只将其下方载置在防振橡胶49上,不用螺丝固定,用自由度高的保持结构来保持。
在图7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制冷剂回路、水回路图中看,由虚线A围成的范围在布局于压缩机4后方的后方外装体47的内部。
再次返回图5,在右侧板38的右方外侧设置有配管罩50,在该配管罩50内部的右侧板38安装有端口安装件41和端口安装件罩42。在端口安装件41安装有热动泵20和热媒返回端口23,同样防止水从外部浸入。
在外装体36的前板37具有与送风风扇9成同心圆状的吹出口37a。在该吹出口37a设置有喇叭口(bellmouth)37b。喇叭口37b与送风风扇9成同心圆状从内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呈大致半圆状弯曲的拉深形状。
通过送风风扇9旋转,空气从蒸发器7被吸引,从前板37的吹出口37a排出,由此进行热交换。
吹出格栅51具有用于使来自送风风扇9的吹出风通过的格子状的开口部。吹出格栅51突出状地设置于前板37的吹出口37a前方,调整吹出风以降低噪音,并且发挥保护功能以使手不会碰到送风风扇9。
图8是在该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室外机1中安装有热媒配管3的施工图。
底座52载置室外机1,悬浮100mm左右来保持主体。底座52一般用水泥和树脂等形成。
热媒配管3安装于热媒输出端口21、热媒返回端口23、该热媒配管3的内部是交联PE管,在其外侧设置有隔热材料。
而且,将该热媒配管3与外部散热器2连接,将在室外机1中被加热的热媒从热媒输出端口21通过热媒输出配管3a送到外部散热器2,进行供暖。在此,进行热交换变成低温的制冷剂,通过热媒返回配管3b返回热媒返回端口23,在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室外机1中被再次加热,反复进行该动作。
在该图8中表示了热媒配管3向主体左方向回绕的状态,但也存在向左方向回绕的情况和直接笔直地回绕的情况。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上述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动作。
当运转压缩机4时,被压缩至高压并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压缩机排出配管12,被送往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与由循环泵16送来的热媒进行热交换而散热。由此,被加热的热媒从低温的热媒变成高温的热媒。
从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流出的制冷剂在膨胀阀6中减压膨胀,送被往蒸发器7,与由送风风扇9送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通过蒸发器7期间蒸发而气化。该气化的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4,被再次压缩,反复该过程,通过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的低温的热媒被逐渐加热。
对于热水回路15,通过运转循环泵16,在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中被加热的热媒被强制地送往输出总管22,在该输出总管22中被送往被分支成多处(在图中是4处,也有是一处而未被分支的情况)的热动泵20。
在遥控器28中设定的使热媒流向外部散热器2的热动泵20打开,其余的热动泵20关闭。热媒经由该热动泵20、热媒输出端口21,通过安装于室外机1的外部的配管,被导向外部散热器2。热媒在外部散热器2中散热,对设置有外部散热器2的居室等进行供暖。
在外部散热器2中散热,变成低温的热媒,通过热媒配管3,流向热媒返回端口23。通过热媒返回端口23、返回总管24,通过返回端口热媒配管44,从贮液箱17的下表面进入贮液箱17。在该贮液箱17中,以在上方有空气层的方式,一定量的水或防冻液等热媒进入其中。
之后,同样从贮液箱17的下表面,通过泵输入配管45,被强制地向循环泵16吸引,在循环泵16中被强制地送往泵出口配管46,变成低温的热媒在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中被加热,再次被导向外部散热器2,反复进行该动作,由此利用在外部散热器2中散热的水或者防冻液等热媒,进行居室的供暖。
此时,进行运转的致动器是压缩机4、循环泵16、送风电机32(送风风扇9)、膨胀阀6,其中压缩机4、循环泵16、送风电机32(送风风扇9)这三个是主要噪音源,特别是压缩机4是最大的噪音源。
另外,关于电力消耗,消耗电力最多的是压缩机4、循环泵16、送风电机9、热动泵20。其中,热动泵20在打开热水回路15时被通电,所以根据打开的热动泵20的数量,消耗电力会发生变化。
此时,通过在贮液箱17的下方配置循环泵16,能够将泵输入配管45形成短配管,能够减少循环泵16的动力,其结果是,能够减少输入,由此减少消耗电力,进而能够提高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COP,实现节能。
而且,能够利用重力将热媒从贮液箱17向循环泵16引导,能够降低循环泵16的动力,有削减消耗电力、进而节能的效果。另外,通过在贮液箱17的下方设置循环泵16,能够使该泵输入配管45形成大致成直线状或者减少弯曲数量,所以具有降低消耗电力的效果。
另外,关于循环泵16的噪音,能够减少输入意味着能够降低循环泵16的转速,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循环泵16的噪音。
另外,将贮液箱17和循环泵16配置于压缩机4后方且外装体36后方的右侧板38的背面,以向右侧板38的后方突出的形状设置,所以能够使循环泵16从压缩机4分离地设置。
如上所述,振动、噪音最大的部件是压缩机4,其振动传到底板29和外装体36,引起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噪音、振动。
此时,如果与压缩机4同样进行运转动作的循环泵16与压缩机4共振,则振动、噪音会进一步增大,但与之相对地,通过从压缩机4分离地设置循环泵16,难以共振,能够减少噪音、振动。
此时,循环泵16载置于向右侧板38的后方突出的后方外装体47的后方底板47a,未载置于与载置压缩机4的底板29相同的位置,所以基本上不会发生共振,能够形成低振动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另外,只将循环泵16载置于固定于后方底板47a的泵座48上的防振橡胶49,不是用螺丝固定的方式,而是自由度高的保持结构,在降低循环泵16的振动,或者防止振动传到外装体36等方面也有效果。
另外,通过将循环泵16、贮液箱17配置于向右侧板38的后方突出的后方外装体47的中间,而从压缩机4分离,能够在压缩机4周边确保充分的配管空间。
在作为振动、噪音最大的致动器的压缩机4中,连接有压缩机排出配管12等各种配管,构成制冷剂回路8。
与之相对地,在压缩机4周围确保充分的空间,能够使配管的回绕有余裕,能够容易地降低振动,减少噪音。在图1中表示了与压缩机4连接的压缩机排出配管12,但也可以是成U字状弯曲来吸收振动的形状。能够将与此相同形状的配管设置在压缩机4的周围,能够降低振动、噪音。
另外,在贮液箱17内的水或者防冻液等热媒减少,水位传感器19发出警告时,必须打开盖18,补充水或者防冻液等热媒。对此,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主体高度与不具有循环泵16和贮液箱17的其他的热泵热源机相同,所以能够很容易地补充。
另外,将热媒配管3(热媒输出配管3a、热媒返回配管3b)向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室外机1的左方向回绕时,热媒配管3有可能堵塞蒸发器7,如图8的施工图所示,在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室外机1的右侧方,朝向后方安装热媒配管3,使该热媒配管3通过向主体后方成凸状突出的后方外装体47的下方,由此能够防止热媒配管3配置于上方,能够防止热媒配管3堵塞蒸发器7。另外,通过蒸发器7的空气量减少,能够防止性能下降、消耗电力增加等,能够形成节能性优秀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这表示了在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室外机1的左方回绕热媒配管3的例子,而在向右方回绕时,不会堵塞蒸发器7,所以不会发生什么问题,向后方回绕的情况也同样,在性能方面成为问题的是向右方回绕热媒配管3的情况。
在蒸发器7的背面,为了使空气流通,需要一定的缝隙,但设置呈凸状的外装体47,也不需要在后方设置缝隙,所以不会浪费。在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室外机1的后方有壁的情况下,如果以该后方外装体47为准设置,则能够在蒸发器7的后方确保一定的空间,具有不会损害性能的效果。
另外,通过将循环泵16、贮液箱17配置于向右侧板38的后方突出的后方外装体47的内部,能够使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主体高度与不具有循环泵16和贮液箱17的其他的热泵热源机相同,能够形成小型化。
在设置热泵热水供暖装置时,例如,使用两层载置台,在下方设置热泵热水供暖装置,在上方设置空调的情况下,空调的设置高度也不太高,能够避免从屋外看到而损害外观,具有低矮的优点。
除此之外,在设置时,使其运转之前,需要打开贮液箱17的盖18,向贮液箱17的内部注入水或防冻液等热媒。之后,使循环泵16动作,使水或防冻液等热媒完全从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到达外部散热器2。
此时,通过在贮液箱17的下方配置使热媒强制循环的循环泵16,进入贮液箱17中的水或者防冻液等热媒首先也进入循环泵16,不会在循环泵16中发生空气啮合,在没有空气啮合的状态下,能够容易使水或防冻液等热媒完全到达整个配管路径,能够提高对热泵热水供暖装置和外部散热器2进行施工的施工业者的操作性,缩短工程时间。
另外,循环泵16因故障需要更换循环泵16时,通过拆下后方外装体47,就能从外侧看到循环泵16,而且不用螺丝等固定循环泵16,而将其载置在防振橡胶49上,所以能够容易将其拆下。
而且,能够容易地安装新的循环泵16,能够形成维护性高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另外,用图4所示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的制冷回路和水回路表示了热媒返回端口23、贮液箱17、循环泵16、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热媒输出端口21和所流经的热水回路15,但是贮液箱17、循环泵16的位置也可以如图9所示,配置于水制冷剂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
此时,在贮液箱17中贮存加热后的水或者防冻液等热媒,在制冷剂回路8的除霜时,能够使用该高温的水。
如上所述,本发明尽可能将热泵热水供暖装置维持小型化,减少噪音、振动,提高性能,并且提高维护性,所以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不仅适于家庭用,也能够适于业务用等。

Claims (5)

1.一种热泵热水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有压缩机、水制冷剂热交换器、减压器和蒸发器的制冷剂回路;
使在所述水制冷剂热交换器中被加热的热媒向外部散热器循环的循环泵;和
贮存所述热媒的贮液箱,
在所述贮液箱的下方配置有所述循环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收纳所述制冷剂回路的外装体,
所述外装体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后方外装体,
在所述后方外装体内收纳有所述贮液箱和所述循环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循环泵载置于所述后方外装体的底板。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泵被载置在防振部件上,并且用与所述贮液箱连结的配管保持。
5.如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热水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方外装体的底部位于比所述外装体最下部更靠上方的位置,
将用于用配管连接所述外装体和所述外部散热器的热媒输出端口、热媒返回端口,配置在所述外装体的侧面。
CN 201210177284 2011-05-31 2012-05-31 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Pending CN1028091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21359 2011-05-31
JP2011121359A JP5838295B2 (ja) 2011-05-31 2011-05-31 ヒートポンプ温水暖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09186A true CN102809186A (zh) 2012-12-05

Family

ID=46229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10177284 Pending CN102809186A (zh) 2011-05-31 2012-05-31 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530400B1 (zh)
JP (1) JP5838295B2 (zh)
CN (1) CN10280918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3095A (zh) * 2015-07-30 2017-02-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生成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5442B2 (ja) * 2011-06-02 2016-01-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温水暖房装置
FR3008483A1 (fr) * 2013-07-11 2015-01-16 Tecumseh Europe Sa Assemblage d'une machine thermodynamique
CN107388581B (zh) * 2017-07-18 2023-04-07 西安中原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碳晶水环热风机
CN113720627B (zh) * 2021-09-06 2022-03-25 北京燃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拆装组合的技术改进用热泵测试机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K141027B (da) * 1975-03-10 1979-12-24 Henning Brinch Madsen Varmepumpeanlæg.
JPS52129046U (zh) * 1976-03-26 1977-10-01
JPS6055910U (ja) * 1983-09-22 1985-04-19 株式会社コロナ 暖房装置
JPS60192005A (ja) 1984-03-09 1985-09-30 三星産業株式会社 アスフアルト溶融保温タンク
JPH0389310U (zh) * 1989-12-27 1991-09-11
JPH03103913U (zh) * 1990-02-07 1991-10-29
US6260373B1 (en) * 2000-02-16 2001-07-17 American Standard International Inc. Heat exchanger with double vibration isolation
JP2003014382A (ja) * 2001-07-02 2003-01-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熱交換器及び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JP4049602B2 (ja) * 2002-03-28 2008-02-20 株式会社長府製作所 温水加熱機能付き冷暖房用エアコン
JP4270836B2 (ja) * 2002-09-30 2009-06-03 株式会社長府製作所 エアコンの動作設定装置
JP2005221088A (ja) * 2004-02-03 2005-08-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JP5173780B2 (ja) 2008-12-18 2013-04-03 株式会社コロナ ヒートポンプ式温水暖房装置
JP5571607B2 (ja) * 2011-03-08 2014-08-13 株式会社コロナ 温水暖房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3095A (zh) * 2015-07-30 2017-02-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生成单元
CN106403095B (zh) * 2015-07-30 2020-10-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生成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30400A2 (en) 2012-12-05
EP2530400B1 (en) 2018-07-04
EP2530400A3 (en) 2014-11-12
JP2012247162A (ja) 2012-12-13
JP5838295B2 (ja) 2016-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01534B (zh) 混合热水器
US20220128267A1 (en) Indoor unit of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CN102809186A (zh) 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CN101815423B (zh) 一种机柜散热方法及装置
KR102502979B1 (ko) 공조 시스템
CN111587043A (zh) 一种基于局部温度变化自动调节冷媒进量的服务器机柜
CN104165422B (zh) 水侧换热系统、水源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2809216A (zh) 热泵水暖装置
JP5375901B2 (ja) 冷媒回路装置
CN203454407U (zh) 热泵式热水供给室外机
JP3669337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空調ユニット
CN102809215B (zh) 热泵热水供暖装置
CN206890910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与热泵耦合式装置
CN202452887U (zh) 空调室外散热器自动喷淋清洗装置
KR101758012B1 (ko) 전기 온수기 겸용 온풍기
CN204202160U (zh) 热水生成装置
JP5630427B2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室外機
CN201335530Y (zh) 循环加热式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JP3564554B2 (ja) 床暖房装置
JP3564553B2 (ja) 床暖房装置
CN219346786U (zh) 一种抑制结霜的热水机组
CN108931059B (zh) 一种热水器水箱结构及热水器
JP6963813B2 (ja) 自然水熱採集ユニット
JP2002195584A (ja) 床暖房装置
CN204630061U (zh) 一种水箱和一体式空气能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