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05534A - 火花塞连接器具 - Google Patents

火花塞连接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05534A
CN104205534A CN201380014131.9A CN201380014131A CN104205534A CN 104205534 A CN104205534 A CN 104205534A CN 201380014131 A CN201380014131 A CN 201380014131A CN 104205534 A CN104205534 A CN 104205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ion
mentioned
connection part
terminal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41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05534B (zh
Inventor
太田淳平
夫马智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540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5067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05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55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05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55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13/00Sparking plug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other parts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04Means provid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parking plu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park Plugs (AREA)

Abstract

火花塞连接器具包括:端子主体(2);以及端子连接部(64),其具有凸部(641)以及凹部(642);该火花塞连接器具满足下述(A)~(C)中的任一者。(A)在将凸部(641)的沿端子连接部(64)的中心轴线(CL3)的长度设为A(mm),将凹部(642)的沿中心轴线(CL3)的长度设为B(mm)时,满足A≥1.5,B≥2.0以及A/B≤7/4。(B)在凸部(641)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槽部(643),槽部(643)的长度设为0.3mm以上,槽部(643)的宽度W设为0.05mm~0.25mm。(C)在将凸部(641)的外径设为E(mm),将凹部(642)的外径设为F(mm)时,满足0.05≤E-F。通过满足(A)~(C))中的任一者,更可靠地防止了端子连接部(64)自端子主体(2)的脱离。

Description

火花塞连接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于火花塞的火花塞帽(plug cap)、火花塞线(plug cord)等火花塞连接器具。
背景技术
火花塞帽、火花塞线等连接于火花塞的端子电极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包括:金属制且呈筒状的端子连接部,上述端子电极贯穿该端子连接部自身的内周;以及树脂制的主体部,其设于该端子连接部的外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另外,主体部在自身的内部具有供端子连接部插入·固定的环状的被安装部,该被安装部的内径小于端子连接部中的插入至上述被安装部的部位的外径。由此,端子连接部被施加自上述被安装部朝向径向内侧的压力,结果,端子连接部固定于主体部。
然而,若端子连接部固定于主体部的固定力较弱,则在拆卸连接于火花塞的火花塞连接器具时等,存在端子连接部自主体部脱离的隐患。因此,为了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考虑相对于端子连接部中的插入至被安装部的部位的外径,进一步减小被安装部的内径,使自被安装部施加于端子连接部的压力增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55837号公报
然而,仅通过减小被安装部的内径,不能使端子连接部固定于主体部的固定力充分增大,仍然存在端子连接部发生脱离的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的火花塞连接器具。
以下,对适用于解决上述目的各结构分项进行说明。此外,按照需要对所对应结构记载特有的作用效果。
结构1.本结构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包括:
树脂制的主体部,其至少一端侧呈筒状;以及
端子连接部,其配置于被上述主体部的一端侧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内,该端子连接部在自身的一端侧与火花塞的端子电极连接;
上述端子连接部中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利用上述主体部的一端侧的内周面形成的环状的被安装部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端子连接部中的插入到上述被安装部中的部位设有:
凸部,其外周面被自上述被安装部朝向径向内侧施加压力;以及
凹部,其在比上述凸部靠一端侧与上述凸部邻接,且自身的外径小于上述凸部的外径;
在将上述凸部的沿上述端子连接部的中心轴线的长度设为A,其单位为mm,将上述凹部的沿上述中心轴线的长度设为B,其单位为mm时,满足A≥1.5、B≥2.0、以及A/B≤7/4。
如上述那样,仅通过减小被安装部的内径,不能使端子连接部固定于主体部的固定力充分增大。另外,在为了勉强实现固定力的增大而相对于端子连接部中的插入到被安装部的部位的外径而进一步减小被安装部的内径,从而使自被安装部对端子连接部施加的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将会自端子连接部对主体部施加较大的应力,存在主体部产生裂缝等破损的隐患。虽然为了防止主体部的破损而减小端子连接部的外径与被安装部的内径之间的径差即可,但是,此时端子连接部容易产生脱离。即,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以及防止主体部的破损存在所谓的折衷关系,同时实现两者是非常困难的。
根据上述结构1,由于凸部的长度A被设为1.5mm以上,因此将会自被安装部对凸部施加充分大的力。因此,能够利用被安装部稳固地保持凸部。
另外,由于被安装部的一部分伴随着凸部的压接而向凹部侧被挤出,因此被安装部中的与凹部的形成范围对应的部位成为向内周侧突出的形态。因此,凸部成为向被安装部中的向内周侧突出的部位卡挂的状态。
而且,根据上述结构1,由于凹部的长度B设为2.0mm以上,因此能够将被安装部中的供凸部卡挂的部位的长度设得充分大。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供上述凸部卡挂的部位的强度,从而能够提高上述部位针对沿端子连接部脱离的方向的力的屈服强度。结果,将长度A设为1.5mm以上,能够利用被安装部稳固地保持凸部,还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
而且,根据上述结构1,设为A/B≤7/4,与相当于伴随着凸部的压接而向凹部侧挤出的树脂(被卡定部)的量的长度A相比,将相当于成为被挤出的树脂的退避空间的、凹部以及被安装部间的空间的大小的长度B设为充分大。因而,能够使因挤出的树脂所引起的、向主体部施加的应力减少。结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主体部中的裂缝等破损。
如以上那样,根据上述结构1,能够实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以及防止主体部的破损这两者。
结构2.本结构的火花塞连接器具为,根据结构1所述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火花塞连接器具满足B≥2.5。
根据上述结构2,由于凹部的长度B被设为2.5mm以上,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被安装部中的供凸部卡挂的部位的强度。结果,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
结构3.本结构的火花塞连接器具为,根据结构1或2所述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凸部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沿与上述凸部的周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槽部,
上述槽部的沿着上述凸部的周向的宽度为0.05mm~0.25mm。
因安装有火花塞的内燃机等的振动等,有时会对火花塞连接器具施加沿火花塞的端子电极的周向的扭矩。这里,虽然因被施加了扭矩导致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电极旋转这一点不会特别成为问题,但若端子连接部相对于主体部旋转,则存在端子连接部相对于主体部松动的隐患。若产生端子连接部的松动,则存在火花塞连接器具相对于火花塞的安装状态变得不稳定、经由火花塞连接器具向火花塞的通电产生障碍的隐患。另外,因松动的产生,存在端子连接部容易自主体部脱离的隐患。
因此,考虑如下方法:通过在端子连接部的外周设有多个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使上述突起咬入主体部,从而限制端子连接部相对于主体部的旋转并防止端子连接部的松动。然而,在该方法中,不能充分地抑制端子连接部相对于主体部的旋转,仍然存在产生端子连接部的松动的隐患。另外,在上述方法中,沿着端子连接部相对于主体部的插拔方向的固定力降低,在拆卸连接于火花塞的火花塞连接器具时等,存在端子连接部自主体部脱离的隐患。
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3,在凸部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沿与凸部的周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槽部,该槽部的宽度设为0.25mm以下。因而,突起并非咬入被安装部,而是使被安装部(树脂)以填埋槽部的方式进入槽部的里侧,从而能够使被安装部以及凸部间的摩擦力增大。而且,由于存在进入槽部的里侧的树脂,从而能够限制端子连接部相对于被安装部(主体部)的旋转。这些作用效果相结合,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相对于主体部的旋转,进而能够极其有效地抑制端子连接部的松动。另外,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伴随着端子连接部的松动而脱离。
除此之外,由于能够使被安装部以及凸部间的摩擦力增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端子连接部脱离的效果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3,由于槽部的宽度设为0.05mm以上,因此能够使树脂容易进入槽部。而且,由于进入槽部的树脂沿凸部的周向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发挥限制端子连接部相对于被安装部旋转的效果。
结构4.本结构的火花塞连接器具为,根据结构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凸部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沿与上述凸部的周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槽部,
将上述槽部的沿着上述中心轴线的长度设为0.3mm以上。
根据上述结构4,由于在沿着端子连接部的中心轴线的较宽范围中使被安装部(树脂)进入槽部,因此能够使利用进入槽部的树脂的限制端子连接部旋转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结果,能够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松动。
结构5.本结构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包括:
树脂制的主体部,其至少一端侧呈筒状;以及
端子连接部,其配置于被上述主体部的一端侧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内,该端子连接部在自身的一端侧与火花塞的端子电极连接;
上述端子连接部中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利用上述主体部的一端侧的内周面形成的环状的被安装部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端子连接部中的插入到上述被安装部中的部位设有凸部,该凸部的外周面被自上述被安装部朝向径向内侧施加压力,
在上述凸部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沿与上述凸部的周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槽部,
上述槽部的沿上述端子连接部的中心轴线的长度为0.3mm以上,
上述槽部的沿着上述凸部的周向的宽度为0.05mm~0.25mm。
根据上述结构5,在凸部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沿与凸部的周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槽部,该槽部的宽度设为0.25mm以下。因而,使被安装部(树脂)以填埋槽部的方式进入槽部的里侧,能够使被安装部以及凸部间的摩擦力增大。而且,由于存在进入槽部的里侧的树脂,从而能够限制端子连接部相对于被安装部(主体部)的旋转。这些作用效果相结合,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相对于主体部的旋转,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端子连接部相对于主体部的松动。另外,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伴随着端子连接部的松动而脱离。
除此之外,由于能够使被安装部以及凸部间的摩擦力增大,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自主体部的脱离。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5,由于槽部的宽度设为0.05mm以上,因此能够使树脂容易进入槽部。而且,由于进入槽部的树脂沿凸部的周向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发挥限制端子连接部相对于被安装部旋转的效果。
而且,根据上述结构5,由于槽部的长度设为0.3mm以上,因此在沿着端子连接部的中心轴线的较宽范围内,能够使被安装部(树脂)进入槽部。因而,能够使利用进入槽部的树脂的限制端子连接部旋转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结果,能够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松动。
如以上那样,根据上述结构5,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相对于主体部的松动、以及端子连接部自主体部的脱离这两者。
结构6.本结构的火花塞连接器具为,根据结构5所述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端子连接部中的插入到上述被安装部中的部位设有凹部,该凹部在比上述凸部靠一端侧与上述凸部邻接,且该凹部自身的外径小于上述凸部的外径,
在将上述凸部的外径设为E,其单位为mm,将上述凹部的外径设为F,其单位为mm时,满足0.05≤E-F。
根据上述结构6,被安装部的一部分伴随着凸部的压接而向凹部侧被挤出,与凹部的形成范围对应的被安装部成为向内周侧(凹部侧)突出这样的状态。因此,凸部成为向被安装部中的向内周侧突出的部位卡挂的状态。
而且,根据上述结构6,由于满足0.05≤E-F,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凸部相对于被安装部中的向内周侧突出的部位的卡定量。结果,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自主体部的脱离。
结构7.本结构的火花塞连接器具为,根据结构5或6所述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端子连接部中的插入到上述被安装部中的部位设有凹部,该凹部在比上述凸部靠一端侧与上述凸部邻接,且该凹部自身的外径小于上述凸部的外径,
在将上述凸部的外径设为E,其单位为mm,将上述凹部的外径设为F,其单位为mm时,满足0.15≤E-F≤0.35。
根据上述结构7,根据上述结构7,由于满足0.15≤E-F,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凸部相对于被安装部的卡定量。因而,能够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自主体部的脱离。
而且,根据上述结构7,设为E-F≤0.35,且被安装部以及凹部间的距离构成为变得相对较小。因而,能够使伴随着凸部的压接向凹部侧突出的被卡定部更可靠地接触于凹部的外周面,从而能够使在被安装部以及凹部间产生的摩擦力增大。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端子连接部脱离的效果,并且能够使限制端子连接部相对于被安装部(主体部)旋转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松动。
结构8.本结构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包括:
树脂制的主体部,其至少一端侧呈筒状;以及
端子连接部,其配置于被上述主体部的一端侧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内,该端子连接部在自身的一端侧与火花塞的端子电极连接;
上述端子连接部中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利用上述主体部的一端侧的内周面形成的环状的被安装部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端子连接部中的插入到上述被安装部中的部位设有:
凸部,其外周面被自上述被安装部朝向径向内侧施加压力;以及
凹部,其在比上述凸部靠一端侧与上述凸部邻接,且自身的外径小于上述凸部的外径;
在将上述凸部的外径设为E,其单位为mm,将上述凹部的外径设为F,其单位为mm时,满足0.05≤E-F。
根据上述结构8,被安装部的一部分伴随着凸部的压接而向凹部侧被挤出,被安装部中的与凹部的形成范围对应的部位成为向内周侧突出的形态。而且,凸部成为向被安装部中的向内周侧突出的部位卡挂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根据上述结构8,满足0.05≤E-F。即,凸部相对于被安装部中的向内周侧突出的部位的卡定量充分大。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自主体部的脱离。
结构9.本结构的火花塞连接器具为,根据结构8所述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火花塞连接器具满足0.10≤E-F。
根据上述结构9,由于满足0.10≤E-F,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凸部相对于被安装部的卡定量。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端子连接部脱离的效果。
结构10.本结构的火花塞连接器具为,根据结构8或9所述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火花塞连接器具满足0.15≤E-F≤0.35。
根据上述结构10,由于满足0.15≤E-F,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增大凸部相对于被安装部的卡定量。
而且,根据上述结构10,设为E-F≤0.35,被安装部以及凹部间的距离构成为变得相对较小。因而,能够使伴随着凸部的压接向凹部侧突出的被卡定部更可靠地接触于凹部的外周面,从而能够使在被安装部以及凹部间产生的摩擦力增大。结果,凸部的卡定量被设得更大,而且能够显著地提高防止端子连接部脱离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火花塞帽的剖视图,图1的(b)是火花塞帽的主视图。
图2是端子连接部的主视图。
图3的(a)、(b)是表示将端子连接部安装于端子主体的安装手法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插入有端子连接部的被安装部的结构等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槽部的宽度等的凸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固定力评价试验的试验方法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松动扭矩评价试验的试验方法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端子连接部的主视图。
图9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端子连接部的主视图。
图10的(a)~(c)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槽部的结构的端子连接部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凹部等的结构的放大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的(a)是作为火花塞连接器具的火花塞帽1的剖视图,图1的(b)是火花塞帽1的主视图。
火花塞帽1由呈弯曲形状并作为主体部的端子主体2、安装于端子主体2的一端侧的火花塞侧橡胶构件3、以及安装于端子主体2的另一端侧的线侧橡胶构件4等构成。
上述端子主体2呈筒状,并由耐热性以及耐电压性优异的热固化性树脂(例如,不饱和聚酯树脂)形成。另外,端子主体2在大致中间部分被弯曲成锐角状,由沿第1轴线CL1延伸且直径相对较大的第1主体构成部21、以及沿与第1轴线CL1交叉的第2轴线CL2延伸且相比于第1主体构成部21直径较小的第2主体构成部22构成。
而且,在端子主体2的内部形成有轴孔5,该轴孔5由沿第1轴线CL1延伸的第1轴孔51和沿第2轴线CL2延伸的第2轴孔52构成。在第1轴孔51中形成有供火花塞的端子电极、绝缘电瓷(均未图示)贯穿的筒状的第1插入部53。另一方面,在第2轴孔52中形成有供从未图示的点火线圈、分配器延伸的火花塞线(未图示)贯穿的筒状的第2插入部54。
除此之外,在端子主体2的一端侧形成有呈环状的卡定部23,该卡定部23向外周侧突出且以第1轴线CL1为中心。
上述塞侧橡胶构件3由预定的橡胶(例如,硅酮橡胶、EPDM橡胶等)形成为筒状,包括直径相对较小的小径部31和直径比该小径部31直径大的大径部32。
上述小径部31构成为内径比火花塞的绝缘电瓷的后端部的外径小一些,在小径部31的内周面设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形成的环状的突条部31P。而且,在已将火花塞帽1连接于火花塞时,小径部31被火花塞的绝缘电瓷扩张,并且,上述突条部31P紧贴于上述绝缘电瓷的外周面,结果,防止了水浸入第1插入部53内。
另外,上述大径部32形成于上述小径部31的另一端侧,并且在大径部32的内周面形成有呈凹状的环状的被卡定部33。将端子主体2的一端部嵌合于大径部32内,并且将上述卡定部23卡定于被卡定部33,从而将塞侧橡胶构件3安装于端子主体2的一端部。
上述线侧橡胶构件4由预定的橡胶(例如,硅酮橡胶、EPDM橡胶等)形成,并呈沿第2轴线CL2延伸的筒状。另外,线侧橡胶构件4包括直径相对较小的小径部41、以及形成于比该小径部41靠一端侧且直径比该小径部41直径大的大径部42。而且,在小径部41的内周面设有多个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形成的环状的突条部41P。而且,在将火花塞线连接到火花塞帽1时,小径部41被火花塞线扩张,并且上述突条部41P紧贴于火花塞线的外周面。结果,防止了水浸入第2插入部54内。
另外,通过将端子主体2的另一端部嵌合于上述大径部42内,从而将线侧橡胶构件4安装于端子主体2的另一端部。此外,大径部42的内周面形成为没有凹凸的平坦状,大径部42的内周面以及端子主体2的另一端侧外周面以较大的范围面接触。因此,能够在大径部42以及端子主体2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从而能够防止线侧橡胶构件4自端子主体2的脱离。此外,通过在端子主体2的另一端侧设置向外周侧突出的卡定部,并且在大径部42的内周设置凹状的被卡定部,将上述卡定部卡定于上述被卡定部,从而实现了防止线侧橡胶构件4的脱离。
而且,在上述轴孔5内设有用于将上述火花塞以及火花塞线电连接的电连接部6。该电连接部6通过将线安装螺丝61、电阻器62、接触弹簧63、以及端子连接部64串联连接而构成。
线安装螺丝61由导电性金属(例如黄铜)形成,呈沿第2轴线CL2延伸的木螺钉形状。另外,线安装螺丝61的螺纹形状部分配置为朝向上述第2插入部54突出。而且,在连接火花塞线时,通过将火花塞线的端部贯穿第2插入部54并将火花塞线的端部拧入线安装螺丝61,从而将火花塞线内的导线与线安装螺丝61电连接。此外,在线安装螺丝61的基端部外周嵌入有两片呈圆环状的垫圈65、66。利用该垫圈65、66将线安装螺丝61固定于端子主体2,并且防止了连接火花塞线时等的线安装螺丝61的倾斜。
上述电阻器62呈圆柱状,并且由导电性陶瓷形成,并具有预定的电阻(例如,5kΩ)。另外,在电阻器62的两端部配设有呈有底筒状的金属制的接触帽67、68,借助接触帽67将电阻器62与线安装螺丝金具61电连接。
上述接触弹簧63通过将由导电性金属(例如,不锈钢)构成的金属线呈螺旋状卷绕而成,其一个端部借助上述接触帽68而接触于电阻器62,另一个端部接触于端子连接部64。利用接触弹簧63提高了耐振动性,使自线安装螺丝61至端子连接部64之间以稳定的状态电连接。
端子连接部64利用导电性金属(例如,黄铜)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并配置于被端子主体2的一端侧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第1轴孔51内)。另外,端子连接部64包括位于其一端侧的圆筒状的筒状部64A、以及直径比该筒状部64A的直径小且内部实心的圆柱状的柱状部64B。而且,通过将筒状部64A嵌入利用端子主体2的一端侧内周面形成、并沿第1轴线CL1具有恒定的内径的环状的被安装部24,从而将端子连接部64固定于端子主体2。
另外,通过在火花塞帽1连接于火花塞时,将火花塞的端子电极插入筒状部64A,从而将该筒状部64A与上述端子电极连接。除此之外,筒状部64A的一端部配置于上述第1插入部53内,在该一端部的外周安装有环状的连接器弹簧64C。而且,在上述端子电极连接于筒状部64A时,自上述连接器弹簧64C对上述端子电极施加朝向径向内侧的紧固力,结果,能够将端子连接部64以稳定的状态连接于火花塞。
而且,如图2所示,在端子连接部64中的插入于上述被安装部24的部位设有凸部641与凹部642。
凸部641具有比上述被安装部24的内径大一些的外径(例如,在被安装部24的内径为5.9mm时,凸部641的外径为6.0mm),并在自身的外周面被自被安装部24施加了朝向径向内侧的压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模具成形热固化性树脂而获得端子主体2,并且,如图3的(a)、(b)所示,向刚成形之后较为高温的端子主体2的被安装部24插入端子连接部64。然后,通过将端子主体2冷却而使端子主体2收缩,结果,自被安装部24对端子连接部64施加了相对较大的压力。
返回图2,凹部642在比凸部641靠一端侧与凸部641相邻,其自身的外径被做成比凸部641的外径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641以及凹部642构成为分别沿端子连接部64的中心轴线CL3具有恒定的外径。
另外,伴随着凸部641的压接,被安装部24的一部分被向凹部642侧挤出,如图4所示,与凹部642的形成范围相对应的被安装部24成为向内周侧(凹部642侧)突出这样的状态。因此,凸部641成为卡挂于被安装部24中的向内周侧突出的部位的状态。
返回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凸部641的沿着端子连接部64的中心轴线CL3的长度设为A(mm),将凹部642的沿着上述中心轴线CL3的长度设为B(mm)时,构成为满足A≥1.5、B≥2.0(更优选的是B≥2.5)、以及A/B≤7/4。此外,A+B通常为3.5mm以上,优选的是4.0mm以上,更优选的是5.0mm以上,进一步优选的是5.5mm以上。另外,A+B通常为25.5mm以下,优选的是20.5mm以下,更优选的是9.0mm以下。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部641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沿与凸部641的周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槽部643。槽部643通过对凸部641的外周面实施滚轧加工而形成,并沿凸部641的周向以相等间隔(例如,各为0.3mm~0.8mm)设置。而且,如图5所示,各槽部643的沿凸部641的周向的宽度W设为0.05mm~0.25mm。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槽部643的深度D设为预定量值范围内(例如,0.05mm~0.15mm)。
另外,如图2所示,槽部643的沿上述中心轴线CL3的长度L设为0.3mm以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凸部641的沿上述中心轴线CL3的形成范围的整个区域内设有槽部643,因此凸部641的长度A与槽部643的长度L相等(换句话说,长度L与作为其上限的长度A相等)。
如以上详细叙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凸部641的长度A设为1.5mm以上,因此将会自被安装部24对凸部641施加充分大的力。因此,能够利用被安装部24稳固地保持凸部641。
另外,由于凹部642的长度B设为2.0mm以上,因此能够使被安装部24中的供凸部641卡挂的部位的长度充分长。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供上述凸部641卡挂的部位的强度,从而能够使上述部位针对沿端子连接部64的脱离方向的力的屈服强度提高。结果,使长度A为1.5mm以上,并且能够利用被安装部24稳固地保持凸部641,而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64的脱离。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A/B≤7/4,比起相当于伴随着凸部641的压接而向凹部642侧挤出的树脂的量的长度A,将相当于成为被挤出的树脂的退避空间的、凹部642以及被安装部24间的空间的大小的长度B设为充分长。因而,能够使因挤出树脂而引起的、向端子主体2施加的应力减少。结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主体2中的裂缝等破损。
并且,在凸部641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槽部643,该槽部643的宽度W设为0.25mm以下。因而,被安装部24(树脂)以填埋槽部643的方式进入槽部643的里侧,能够使被安装部24以及凸部641间的摩擦力增大。而且,由于存在进入槽部643的里侧的树脂,从而能够限制端子连接部64相对于被安装部24(端子主体2)的旋转。这些作用效果相结合,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64相对于端子主体2旋转,进而能够极其有效地抑制端子连接部64的松动。
另外,由于槽部643的宽度W为0.05mm以上,因此能够使树脂易于进入槽部643。而且,由于进入槽部643的树脂具有沿凸部641的周向相对较大的厚度,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发挥限制端子连接部64相对于被安装部24的旋转的效果。
除此之外,由于槽部643的长度L为0.3mm以上,因此将会在沿着中心轴线CL3的较宽范围内使树脂进入槽部643。因此,能够使进入槽部643的树脂的限制端子连接部64旋转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端子连接部64的松动。
接着,为了确认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发挥的作用效果,制作如下多个火花塞帽的样品,并对各样品进行了固定力评价试验,上述多个火花塞帽具有将凸部的长度A以及凹部的长度B进行各种变更后的端子连接部。
固定力评价试验的概要如下述。即,如图6所示,自端子主体去除第2主体构成部等以使端子连接部的柱状部暴露于外部,之后朝向与端子连接部向端子主体插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对端子连接部施加负载。然后,在各样品中,各测量10次端子连接部脱离端子主体时的负载(固定力),并且计算出上述固定力的平均值(平均固定力)。
这里,如果上述固定力大于自端子连接部拔出火花塞的端子电极时所需的力的话,则在向自端子连接部拔出端子电极的方向对火花塞帽施加了力时,能够以避免端子连接部脱离端子主体为前提自端子连接部拔出端子电极。而且,为了在端子电极连接于端子连接部的状态下自端子连接部拔出端子电极,需要约200N的力。
鉴于这一点,在固定力评价试验中,在平均固定力为200N以上且小于250N的情况下,作为能够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自端子主体的脱离而做出“○”的评价,在平均固定力为250N以上且小于300N的情况下,作为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而做出“◎”的评价,在平均固定力为300N以上的情况下,作为能够极其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而做出“☆”的评价。另一方面,在平均固定力小于200N的情况下,作为端子连接部存在脱离的隐患而做出“×”的评价。
另外,准备将凸部的长度A以及凹部的长度B进行各种变更后的端子连接部,对各端子连接部的每一个进行多次确认是否伴随着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主体的被安装部的插入而在端子主体产生裂缝等破损,并测出破损的产生率。
在表1中示出固定力评价试验的试验结果,在表2中示出各端子连接部中的破损的产生率。
另外,对于各样品,都将端子主体的被安装部的内径设为5.9mm,将凸部的外径设为6.0mm,将凹部的外径设为5.8mm。
[表1]
[表2]
如表1所示,可知对于将凸部的长度A设为1.5mm以上、并且将凹部的长度B设为2.0mm以上的样品来说,具有优异的固定力并能够充分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关于这一点认为是下述(1)以及(2)协同作用而导致的。
(1)通过使长度A为1.5mm以上,从而自被安装部对凸部施加充分大的力,利用被安装部稳固地保持凸部。
(2)通过使长度B为2.0mm以上,从而被安装部中的供凸部卡挂的部位的强度提高,且上述部位的针对沿端子连接部的脱离方向的力的屈服强度提高。
另外,确认到使长度B为2.5mm以上的样品具有更优异的固定力,且能够极其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认为这是因为被安装部中的供凸部卡挂的部位的强度显著提高的缘故,
而且,如表2所示,可知满足A/B≤7/4的样品能够极其有效地抑制端子主体的破损。关于这一点,认为是由于如下的理由。即,在被安装部中的压接于凸部的部位的一部分被向凹部侧挤出,凹部以及被安装部之间的空间(换句话说是树脂的退避空间)的大小不充分的情况下,挤出的树脂导致端子主体被施加自其内周朝向外周侧的应力,招致破损的产生。与此相对,考虑通过设为A/B≤7/4,从而长度B相对于长度A充分地大,该长度B相当于上述空间的大小,该长度A相当于向凹部侧挤出的树脂的量,进而更可靠地减少对端子主体施加的应力,结果,抑制了端子主体的破损。
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出于抑制端子连接部自端子主体的脱离、并且更可靠地防止端子主体的破损这一观点,可以说优选的是满足A≥1.5、B≥2.0、以及A/B≤7/4。
另外,特别是,出于更进一步提高端子连接部固定于端子主体的固定力且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这一观点,可以说更优选的是满足B≥2.5。
接着,制作多个具有对槽部的宽度W进行各种变更的端子连接部的火花塞帽的样品,并对各样品进行了松动扭矩评价试验和上述固定力评价试验。
此外,松动扭矩评价试验的概要如以下所述。即,如图7所示,自端子主体去除第2主体构成部等以使端子连接部的柱状部暴露于外部,之后对端子连接部的柱状部施加了旋转力(扭矩)。然后,在各样品中,对每个样品各测量10次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主体旋转时的力(松动扭矩),并且计算出上述松动扭矩的平均值(平均松动扭矩)。
这里,如果上述松动扭矩大于为了使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火花塞的端子电极旋转所需的扭矩的话,虽然在对端子主体施加了扭矩时,产生了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电极的旋转,但是不会产生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主体的旋转。因此,难以伴随着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主体的旋转产生端子连接部的松动。而且,通常,为了在端子电极连接于端子连接部的状态下使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电极旋转,需要约0.5N·m的扭矩。
鉴于这一点,在松动扭矩评价试验中,在平均松动扭矩为0.5N·m以上且小于1.0N·m的情况下,作为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主体的松动而做出“○”的评价,在平均松动扭矩为1.0N·m以上的情况下,作为能够极其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松动而做出“◎”的评价。另一方面,在平均松动扭矩小于0.5N·m的情况下,作为存在端子连接部松动的隐患而做出“×”的评价。
在表3中示出固定力评价试验的试验结果,在表4中示出松动扭矩评价试验的试验结果。
此外,对于各样品,都将端子主体的被安装部的内径设为5.9mm,将凸部的长度A设为2.0mm,将凹部的长度B设为3.5mm。而且,将凸部的外径设为6.0mm,将凹部的外径设为5.8mm,将槽部的长度L设为2.0mm。
[表3]
[表4]
如表3以及表4所示,可知对于将槽部的宽度W设为0.25mm以下的样品来说,能够极其有效地抑制端子连接部的脱离以及松动这两者。关于这一点认为原因是,通过将宽度W设为2.5mm以下,从而被安装部(树脂)以填埋槽部的方式进入槽部的里侧,因此被安装部以及凸部间的摩擦力增大,并且因存在进入上述槽部的里侧的树脂,从而抑制了端子连接部相对于被安装部(端子主体)的旋转。
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止端子连接部脱离的效果并且更可靠地抑制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主体的松动,可以说优选的是将槽部的宽度W设为0.25mm以下。
接下来,制作多个具有对槽部的长度L进行各种变更的端子连接部的火花塞帽的样品,并对各样品进行了上述松动扭矩评价试验。在表5中示出该试验的试验结果。
此外,对于各样品,都将端子主体的被安装部的内径设为5.9mm,将凸部的长度A设为2.0mm,将凹部的长度B设为3.5mm。而且,将凸部的外径设为6.0mm,将凹部的外径设为5.8mm,将槽部的宽度W设为0.25mm。
[表5]
如表5所示,可知对于将槽部的长度L设为0.3mm以上的样品来说,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松动。关于这一点认为原因是,在沿着端子连接部的中心轴线的较宽范围内,被安装部(树脂)进入槽部,提高了限制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主体旋转的效果。
另外,特别是可知,通过将槽部的长度L设为1.0mm以上,从而平均松动扭矩达到1.5N·m以上,能够极其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松动。
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为了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主体的松动,可以说优选的是将槽部的长度L设为0.3mm以上。
另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抑制端子连接部松动的效果,可以说更优选的是将槽部的长度L设为1.0mm以上。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凸部641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沿与凸部641的周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槽部643。槽部643通过对凸部641的外周面实施滚轧加工而形成,并沿凸部641的周向以等间隔(例如,各为0.3mm~0.8mm)设置。而且,如图5所示,各槽部643沿凸部641的周向的宽度W为0.05mm~0.25mm。此外,各槽部643的深度D设为预定量值范围内(例如,0.05mm~0.15mm)。
返回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643沿上述中心轴线CL3的长度L设为0.3mm以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部641沿上述中心轴线CL3的形成范围的整个区域设有槽部643。因此,槽部643的长度L与凸部641沿上述中心轴线CL3的长度A(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5mm以上)相等(换句话说,长度L与作为其上限的长度A相等)。此外,长度A通常为1.5mm以上,优选的是3.0mm以上,更优选的是3.5mm以上。另外,长度A通常为25.5mm以下,优选的是18.5mm以下,更优选的是7.0mm以下。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凸部641的外径设为E(mm),将凹部642的外径设为F(mm)时,满足0.05≤E-F(在本实施方式中为0.15≤E-F≤0.35)。此外,凸部641的外径E更详细的是指凸部641中的位于凹部642侧的端部的外径,凹部642的外径F更详细的是指凹部642中的位于凸部641侧的端部的外径。
如以上详细叙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凸部641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槽部643,该槽部643的宽度W设为0.25mm以下。因而,被安装部24(树脂)以填埋槽部643的方式进入槽部643的里侧,能够使被安装部24以及凸部641间的摩擦力增大。而且,因存在进入槽部643的里侧的树脂,能够限制端子连接部64相对于被安装部24(端子主体2)的旋转。这些作用效果相结合,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64相对于端子主体2旋转,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端子连接部64的松动。另外,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64伴随着端子连接部64的松动而脱离。
除此之外,由于能够使被安装部24以及凸部641间的摩擦力增大,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64自端子主体2的脱离。
另外,由于槽部643的宽度W设为0.05mm以上,因此能够使树脂容易进入槽部643。而且,由于进入槽部643的树脂具有沿凸部641的周向相对较大的厚度,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发挥限制端子连接部64相对于被安装部24旋转的效果。
而且,由于槽部643的长度L设为0.3mm以上,因此能够在沿着中心轴线CL3的较宽范围内使被安装部24(树脂)进入槽部643。因而,能够使利用进入槽部643的树脂的抑制端子连接部64旋转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64的松动。
除此之外,由于构成为满足0.05≤E-F,因此能够将凸部641相对于被安装部24的卡定量设得充分大。因而,能够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64的脱离。
而且,由于设为E-F≤0.35,因此能够使伴随着凸部641的压接而向凹部642侧突出的被卡定部24更可靠地接触于凹部642的外周面。因而,能够使在被安装部24以及凹部642间产生的摩擦力增大。结果,能够更加提高防止端子连接部64脱离的效果,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限制端子连接部64相对于被安装部24旋转的效果,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64的松动。
接着,为了确认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起到的作用效果,制作了多个具有对槽部的宽度W进行各种变更的端子连接部的火花塞帽的样品,并对各样品进行了松动扭矩评价试验以及固定力评价试验。
松动扭矩评价试验的概要如下述那样。即,如图7所示,自端子主体去除第2主体构成部等以使端子连接部的柱状部暴露于外部,之后对端子连接部的柱状部施加旋转力(扭矩)。然后,在各样品中,对每个样品各测量10次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主体旋转时的扭矩(松动扭矩),并且计算出上述松动扭矩的平均值(平均松动扭矩),
这里,如果上述松动扭矩大于为了使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火花塞的端子电极旋转所需的扭矩的话,则虽然在对端子主体施加了扭矩时,产生了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电极的旋转,但是不会产生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主体的旋转。因此,难以产生伴随着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主体的旋转的、端子连接部的松动。而且,通常,为了在端子电极连接于端子连接部的状态下使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电极旋转,需要约0.5N·m的扭矩。
鉴于这一点,在松动扭矩评价试验中,在平均松动扭矩为0.5N·m以上且小于1.0N·m的情况下,作为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主体的松动而做出“○”的评价,在平均松动扭矩为1.0N·m以上的情况下,作为能够极其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松动而做出“◎”的评价。另一方面,在平均松动扭矩小于0.5N·m的情况下,作为存在端子连接部松动的隐患而做出“×”的评价。
另外,固定力评价试验的概要如以下所述。即,如图6所示,自端子主体去除第2主体构成部等以使端子连接部的柱状部暴露于外部,之后对端子连接部朝向与端子连接部向端子主体插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负载。然后,在各样品中,对每个样品各测量10次端子连接部自端子主体脱离时的负载(固定力),并且计算出上述固定力的平均值(平均固定力)。
这里,可以说如果上述固定力大于自端子连接部拔出火花塞的端子电极时所需的力的话,则在向自端子连接部拔出端子电极的方向对塞帽施加了力时,能够以避免端子连接部脱离端子主体为前提自端子连接部拔出端子电极。而且,为了在端子电极连接于端子连接部的状态下自端子连接部拔出端子电极,需要约200N的力。
鉴于这一点,在固定力评价试验中,在平均固定力为200N以上且小于300N的情况下,作为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自端子主体的脱离而做出“○”的评价,在平均固定力为300N以上的情况下,作为能够极其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而做出“◎”的评价。另一方面,在固定力小于200N的情况下,作为存在端子连接部脱离的隐患而做出“×”的评价。
在表6中示出松动扭矩评价试验的试验结果,在表7中示出固定力评价试验的试验结果。
此外,对于各样品,都将端子主体的被安装部的内径设为5.9mm,将凸部的外径E设为6.0mm,将凹部的外径F设为5.8mm。另外,将槽部的长度设为2.0mm。
[表6]
[表7]
如表6以及表7所示,可知对于将槽部的宽度W设为0.25mm以下的样品来说,松动扭矩大于1.0N·m,并且平均固定力超过300N,能够有效地抑制端子连接部的松动以及脱离这两者。关于这一点认为原因是,通过将宽度W设为2.5mm以下,从而被安装部(树脂)以填埋槽部的方式进入槽部的里侧,因此被安装部以及凸部间的摩擦力增大,并且因存在进入上述槽部的里侧的树脂,从而抑制了端子连接部相对于被安装部(端子主体)的旋转。
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为了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主体的松动,并且实现防止端子连接部自端子主体的脱离,可以说优选的是将槽部的宽度W设为0.25mm以下。
此外,在使槽部的宽度W小于0.05mm的情况下,难以使树脂进入槽部。另外,即使树脂进入槽部,由于该树脂的沿凸部的周向的厚度相对较小,因此存在不会充分地发挥限制端子连接部相对于被安装部旋转的效果的隐患。因而,可以说优选的是将槽部的宽度W设为0.05mm以上。
制作多个具有对槽部的长度L进行各种变更的端子连接部的火花塞帽的样品,并对各样品进行了上述松动扭矩评价试验。在表8中示出该试验的试验结果。
此外,对于各样品,都将端子主体的被安装部的内径设为5.9mm,将凸部的外径E设为6.0mm,将凹部的外径F设为5.8mm,将槽部的宽度W设为0.25mm。
[表8]
如表8所示,可知对于将槽部的长度L设为0.3mm以上的样品来说,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松动。关于这一点认为原因是,在沿着端子连接部的中心轴线的较宽范围内,被安装部(树脂)进入槽部,提高了限制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主体旋转的效果。
另外,特别是可知,通过将槽部的长度L设为1.0mm以上,从而平均松动扭矩达到1.5N·m以上,能够极其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松动。
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为了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相对于端子主体的松动,可以说优选的是将槽部的长度L设为0.3mm以上。
另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抑制端子连接部的松动的效果,可以说更优选的是将槽部的长度L设为1.0mm以上。
接着,制作多个具有如下端子连接部的火花塞帽的样品,并对各样品进行了上述固定力评价试验,该端子连接部通过在将凸部的外径E设为6.0mm的基础上变更凹部的外径F(mm),从而对径差E-F(mm)进行了各种变更。在表9中示出该试验的试验结果。
另外,对于各样品,都将被安装部的内径设为5.9mm。
[表9]
如表9所示,可知对于满足0.05≤E-F的样品来说,固定力大于200N,防止端子连接部脱离的效果优异。关于这一点认为是因为凸部相对于被安装部中的向内周侧突出的部位的卡定量充分大。
另外,特别是,对满足0.15≤E-F≤0.35的样品来说,确认到固定力达到300N以上,能够极其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关于这一点认为是下述(1)、(2)所导致。
(1)通过设为0.15≤E-F,进一步增大凸部相对于被安装部的卡定量,从而使针对端子连接部脱离的屈服强度更进一步提高。
(2)通过设为E-F≤0.35,缩小被安装部以及凹部间的距离,从而伴随着凸部的压接而向凹部侧突出的被安装部将会更可靠地接触于凹部的外周面,在被安装部以及凹部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
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止端子连接部脱离的效果,可以说优选的是满足0.05≤E-F,更优选的是满足0.15≤E-F≤0.35。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将凸部641的外径设为E(mm),将凹部642的外径设为F(mm)时,满足0.05≤E-F(在本实施方式中,0.15≤E-F≤0.35)。此外,凸部641的外径E更详细的说是指凸部641中的位于凹部642侧的端部的外径,凹部642的外径F更详细的说是指凹部642中的位于凸部641侧的端部的外径。
同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部641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沿与凸部641的周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槽部643。槽部643通过对凸部641的外周面实施滚轧加工而形成,并沿凸部641的周向以等间隔(例如,各为0.3mm~0.8mm)设置。而且,如图5所示,各槽部643沿凸部641的周向的宽度W被设为0.05mm~0.25mm。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槽部643的深度D被设为预定量值范围内(例如,0.05mm~0.15mm)。
另外,如图9所示,槽部643沿上述中心轴线CL3的长度L被设为0.3mm以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部641沿上述中心轴线CL3的形成范围的整个区域内设有槽部643。
如以上详细叙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满足0.05≤E-F,因此能够将凸部641相对于被安装部24的卡定量设得充分地大。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64自端子主体2的脱离。
而且,由于设为E-F≤0.35,因此能够使伴随着凸部641的压接而向凹部642侧突出的被卡定部24更可靠地接触于凹部642的外周面。由此,能够使在被安装部24以及凹部642间产生的摩擦力增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端子连接部64脱离的效果。
而且,在凸部641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槽部643,该槽部643的宽度W被设为0.25mm以下。因而,被安装部24(树脂)以填埋槽部643的方式进入槽部643的里侧,能够使被安装部24以及凸部641间的摩擦力增大。而且,因存在进入槽部643的里侧的树脂,从而能够限制端子连接部64相对于被安装部24(端子主体2)的旋转。这些作用效果相结合,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64相对于端子主体2旋转,进而能够极其有效地抑制端子连接部64的松动。另外,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64伴随着端子连接部64的松动而脱离。
而且,由于槽部643的宽度W设为0.05mm以上,因此能够使树脂容易进入槽部643。而且,由于进入槽部643的树脂具有沿凸部641的周向相对较大的厚度,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发挥限制端子连接部64相对于被安装部24旋转的效果。
除此之外,由于槽部643的长度L设为0.3mm以上,因此能够在沿着中心轴线CL3的较宽范围内使树脂进入槽部643。因此,能够使利用进入槽部643的树脂的抑制端子连接部64旋转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端子连接部64的松动。
接着,为了确认上述第3实施方式所起到的作用效果,制作了多个具有如下端子连接部的火花塞帽的样品,并对各样品进行了固定力评价试验,该端子连接部通过在将凸部的外径E设为6.0mm的基础上变更凹部的外径F(mm),从而对径差E-F(mm)进行了各种变更。
固定力评价试验的概要如下所述。即,如图6所示,自端子主体去除第2主体构成部等以使端子连接部的柱状部暴露于外部,之后朝向与端子连接部向端子主体插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对端子连接部施加负载。然后,在各样品中,对每个样品各测量10次端子连接部脱离端子主体时的负载(固定力),并且计算出上述固定力的平均值(平均固定力)。
这里,如果上述固定力大于自端子连接部拔出火花塞的端子电极时所需的力的话,则在向自端子连接部拔出端子电极的方向对火花塞帽施加了力时,能够以避免端子连接部脱离端子主体为前提自端子连接部拔出端子电极。而且,为了在端子电极连接于端子连接部的状态下自端子连接部拔出端子电极,需要约200N的力。
鉴于这一点,在固定力评价试验中,在平均固定力为200N以上且小于250N的情况下,作为能够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自端子主体的脱离而做出“○”的评价,在平均固定力为250N以上且小于300N的情况下,作为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而做出“◎”的评价,在平均固定力为300N以上的情况下,作为能够极其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而做出“☆”的评价。另一方面,在平均固定力小于200N的情况下,作为端子连接部存在脱离的隐患而做出“×”的评价。
在表10示出该试验的试验结果。此外,对于各样品,都将被安装部的内径设为5.9mm,将凸部的沿端子连接部的中心轴线的长度设为2.0mm,将凹部的沿端子连接部的中心轴线的长度设为3.5mm。
[表10]
如表10所示,可知对于满足0.05≤E-F的样品来说,平均固定力大于200N,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关于这一点认为是因为凸部相对于被安装部中的向内周侧突出的部位的卡定量充分大。
而且,可知对于满足0.10≤E-F的样品来说,平均固定力远大于250N,防止端子连接部脱离的效果优异。
另外,特别是,确认到对于满足0.15≤E-F≤0.35的样品来说,平均固定力达到300N以上,能够极其有效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关于这一点认为是下述(1)、(2)导致的。
(1)通过设为0.15≤E-F,进一步增大凸部相对于被安装部的卡定量,从而使针对端子连接部脱离的屈服强度更进一步提高。
(2)通过设为E-F≤0.35,缩小被安装部以及凹部间的距离,从而伴随着凸部的压接而向凹部侧突出的被安装部将会更可靠地接触于凹部的外周面,在被安装部以及凹部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
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为了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的脱离,可以说优选的是满足0.05≤E-F。
另外,出于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端子连接部脱离的效果这一观点,可以说更优选的是满足0.10≤E-F,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满足0.15≤E-F≤0.35。
此外,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例如也可以如下那样实施。当然,也可以是以下未例示的其他应用例、变更例。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在火花塞帽1中被具体化,但只要是具有端子连接部和利用内周保持该端子连接部树脂制的主体部在内、且连接于火花塞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就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因而,例如,对于在自身的端部具有端子连接部与主体部而成的火花塞线,也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槽部643设为沿与凸部641的周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形状,但槽部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因而,例如,也可以如图10的(a)所示那样使槽部644构成为具有沿与凸部641的周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槽、以及沿凸部641的周向延伸的槽。另外,例如,也可以如图10的(b)所示那样使槽部645构成为相对于凸部641的周向倾斜地延伸。另外,也可以如图10的(c)所示那样使槽部646构成为具有相对于凸部641的周向倾斜地延伸的槽、以及与该槽交叉的槽(即,也可以将槽部646做成菱形图案状。)另外,在设有相对于凸部641的周向倾斜地延伸的槽部的情况下,为了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连接部64相对于端子主体2的松动,优选的是使槽部相对于凸部641的周向倾斜3°以上。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自凸部641至凹部642的外径、自凹部642至比位于其一端侧的凹部642大径的部位的的外径急剧变化。与此相对,也可以如图11所示,例如使凹部647中的与凸部641邻接的部位的外径构成为朝向凸部641侧去而逐渐变化。
(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凸部641的外周设有槽部643,但也可以不设置槽部643而将凸部641的外周形成为平坦状。
(e)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子主体2被设为呈锐角状弯曲的形状,但是端子主体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因而,例如也可以不使端子主体弯曲而是做成笔直状。另外,既可以使端子主体呈直角弯曲,也可以使端子主体呈钝角状弯曲。
(f)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电连接部6的结构为例示,电连接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因而,例如,也可以以不设置电阻器62为前提构成电连接部。
(g)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不饱和聚酯树脂作为形成端子主体2的树脂,但是形成端子主体2的树脂并不限定于此。因而,例如,也可以使用酚醛树脂等。另外,作为形成端子主体2的树脂,优选使用热固化性树脂,但只要是耐热性优异的树脂,就也能够使用具有预定的耐热性的热塑性树脂(例如,PPS树脂等)。
此外,在使用不饱和聚酯树脂作为形成端子主体2的树脂的情况下,更担心伴随着端子连接部64的压接在端子主体2中产生裂缝,但是通过采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消除该隐患。换言之,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在利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形成端子主体2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h)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EPDM橡胶、硅酮橡胶作为形成火花塞侧橡胶构件3、线侧橡胶构件4的橡胶,但是形成塞侧橡胶构件3等的橡胶并不限定于此。因而,例如也可以使用丙烯酸橡胶等针对内燃机的发热具有足够的耐热性的橡胶而形成火花塞侧橡胶构件3等。
附图标记说明
1…火花塞帽(火花塞连接器具)
2…端子主体(主体部)
24…被安装部
64…端子连接部
641…凸部
642…凹部
643…槽部
CL3…(端子连接部的)中心轴线

Claims (10)

1.一种火花塞连接器具,包括:
树脂制的主体部,其至少一端侧呈筒状;以及
端子连接部,其配置于被上述主体部的一端侧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内,该端子连接部在自身的一端侧与火花塞的端子电极连接;
上述端子连接部中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利用上述主体部的一端侧的内周面形成的环状的被安装部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端子连接部中的插入到上述被安装部中的部位设有:
凸部,其外周面被自上述被安装部朝向径向内侧施加压力;以及
凹部,其在比上述凸部靠一端侧与上述凸部邻接,且自身的外径小于上述凸部的外径;
在将上述凸部的沿上述端子连接部的中心轴线的长度设为A,其单位为mm,将上述凹部的沿上述中心轴线的长度设为B,其单位为mm时,满足A≥1.5、B≥2.0、以及A/B≤7/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火花塞连接器具满足B≥2.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凸部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沿与上述凸部的周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槽部,
上述槽部的沿着上述凸部的周向的宽度为0.05mm~0.25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凸部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沿与上述凸部的周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槽部,
将上述槽部的沿着上述中心轴线的长度设为0.3mm以上。
5.一种火花塞连接器具,包括:
树脂制的主体部,其至少一端侧呈筒状;以及
端子连接部,其配置于被上述主体部的一端侧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内,该端子连接部在自身的一端侧与火花塞的端子电极连接;
上述端子连接部中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利用上述主体部的一端侧的内周面形成的环状的被安装部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端子连接部中的插入到上述被安装部中的部位设有凸部,该凸部的外周面被自上述被安装部朝向径向内侧施加压力,
在上述凸部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沿与上述凸部的周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槽部,
上述槽部的沿上述端子连接部的中心轴线的长度为0.3mm以上,
上述槽部的沿着上述凸部的周向的宽度为0.05mm~0.25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端子连接部中的插入到上述被安装部中的部位设有凹部,该凹部在比上述凸部靠一端侧与上述凸部邻接,且该凹部自身的外径小于上述凸部的外径,
在将上述凸部的外径设为E,其单位为mm,将上述凹部的外径设为F,其单位为mm时,满足0.05≤E-F。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端子连接部中的插入到上述被安装部中的部位设有凹部,该凹部在比上述凸部靠一端侧与上述凸部邻接,且该凹部自身的外径小于上述凸部的外径,
在将上述凸部的外径设为E,其单位为mm,将上述凹部的外径设为F,其单位为mm时,满足0.15≤E-F≤0.35。
8.一种火花塞连接器具,包括:
树脂制的主体部,其至少一端侧呈筒状;以及
端子连接部,其配置于被上述主体部的一端侧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内,该端子连接部在自身的一端侧与火花塞的端子电极连接;
上述端子连接部中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利用上述主体部的一端侧的内周面形成的环状的被安装部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端子连接部中的插入到上述被安装部中的部位设有:
凸部,其外周面被自上述被安装部朝向径向内侧施加压力;以及
凹部,其在比上述凸部靠一端侧与上述凸部邻接,且自身的外径小于上述凸部的外径;
在将上述凸部的外径设为E,其单位为mm,将上述凹部的外径设为F,其单位为mm时,满足0.05≤E-F。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火花塞连接器具满足0.10≤E-F。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火花塞连接器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火花塞连接器具满足0.15≤E-F≤0.35。
CN201380014131.9A 2012-03-12 2013-03-04 火花塞连接器具 Active CN1042055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4094A JP5650678B2 (ja) 2012-03-12 2012-03-12 プラグ接続具
JP2012-054093 2012-03-12
JP2012-054094 2012-03-12
JP2012054091 2012-03-12
JP2012054093 2012-03-12
JP2012-054091 2012-03-12
PCT/JP2013/055823 WO2013137041A1 (ja) 2012-03-12 2013-03-04 プラグ接続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5534A true CN104205534A (zh) 2014-12-10
CN104205534B CN104205534B (zh) 2016-08-31

Family

ID=49160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4131.9A Active CN104205534B (zh) 2012-03-12 2013-03-04 火花塞连接器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05534B (zh)
WO (1) WO2013137041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58981Y (zh) * 2002-10-22 2004-11-24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一种塞帽和它的构造
EP1598910A1 (de) * 2004-05-18 2005-11-23 Robert Bosch Gmbh Verbindungselement zur Verbindung einer Zündkerze und einer Zündspule
CN201113226Y (zh) * 2007-08-03 2008-09-10 尹向阳 汽油机火花塞帽
CN102326307A (zh) * 2009-02-23 2012-01-18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塞帽及该塞帽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21870A (ja) * 2006-07-13 2008-01-31 Denso Corp 点火コイ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58981Y (zh) * 2002-10-22 2004-11-24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一种塞帽和它的构造
EP1598910A1 (de) * 2004-05-18 2005-11-23 Robert Bosch Gmbh Verbindungselement zur Verbindung einer Zündkerze und einer Zündspule
CN201113226Y (zh) * 2007-08-03 2008-09-10 尹向阳 汽油机火花塞帽
CN102326307A (zh) * 2009-02-23 2012-01-18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塞帽及该塞帽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37041A1 (ja) 2013-09-19
CN104205534B (zh) 2016-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27303B2 (ja) 埋設された傾斜コイルバネを備えた電気コネクタ
JP3195008U (ja) 電気的なコンタクトエレメント
KR101107906B1 (ko) 고온 환경을 위한 전기 커넥터
EP1826844A2 (en) A battery terminal
US7946896B2 (en) Submersible electrical set-screw connector
JP2008541408A5 (zh)
US20100203776A1 (en) Socket Contact
EP2219270A3 (en) Improved electrical contacts
US9172152B2 (en) Pressure welding terminal
CN107809041A (zh) 大电流连接器及其母座连接器
CN103608977A (zh) 针形端子
CN104205534A (zh) 火花塞连接器具
JP5715653B2 (ja) プラグ接続具
CN207199960U (zh) 大电流连接器及其母座连接器
US10424901B2 (en) Spark plug
JP2016018672A (ja)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金具付き電線
JP5650678B2 (ja) プラグ接続具
CN206742506U (zh) 鞍型端子带插夹结构
GB2504278A (en) Slip ring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509360B2 (ja) プラグ接続具
CN203799695U (zh) 一种用于燃气发动机深安装孔的高压点火线总成
JP7085461B2 (ja) グロープラグ及びグロー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CN101820115A (zh) 一种线簧插套
JP6557187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CN106532312A (zh) 高压接插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