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20540A - 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20540A CN104120540A CN201310143308.7A CN201310143308A CN104120540A CN 104120540 A CN104120540 A CN 104120540A CN 201310143308 A CN201310143308 A CN 201310143308A CN 104120540 A CN104120540 A CN 10412054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isture absorption
- knit fabric
- yarn
- fiber
- composite functio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及其制作方法,由棉纤维、储能纤维、麻赛尔纤维按重量比为40-50∶20-30∶20-30均匀送纱纺制而成,棉纤维、储能纤维、麻赛尔纤维均匀送纱制作得到混纺纱,采用赛络紧密纺的纺纱方法将混纺纱通过双面机纺织制作针织面料初成品,经过染色前预定型处理、染色前处理、染色、中和、皂洗、固色、烘干及定型处理,即制作得到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蓄热、放热双向温度调节功能,其在温度变化中,可以固态液态互相转化,从而达到吸热、放热的效果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面料及其制作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针织服装发展的迅速是要以产品来“说话”,产品怎样以舒适性、功能性、时尚性、安全性和环保性是当前针织面料和服装发展的主旋律。在我们国家,自主创意设计相对于外国(韩、日、欧等)仍然处于很低级的水平,想必是担心投入的资本和技术没有取得预期的市场效果。市场的调研是市场反应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任何产品被接受的必经之路。
如今,全球纺织业是最繁荣时代,人人注重穿着品味,内在的舒适感觉。人们日益对穿着有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来对针织服装提出了更多更新的服用要求,对产品功能的需求,也由单一的功能向舒适、健康、安全等多功能型转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具有蓄热、放热双向温度调节功能,其在温度变化中,可以固态液态互相转化,从而达到吸热、放热效果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该针织面料由棉纤维、储能纤维、麻赛尔纤维按重量比为40-50∶20-30∶20-30均匀送纱纺制而成。
所述的储能纤维为载体为粘胶的变相储能纤维。
所述的储能纤维为山东海龙公司生产的变相储能纤维。
所述的麻赛尔纤维为再生纤维素纤维。
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棉纤维、储能纤维、麻赛尔纤维按重量比为40-50∶20-30∶20-30均匀送纱制作得到混纺纱;
(2)采用赛络紧密纺的纺纱方法将混纺纱通过双面机纺织制作针织面料初成品;
(3)将针织面料初成品经过染色前预定型处理、染色前处理、染色、中和、皂洗、固色、烘干及定型处理,即制作得到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
所述的混纺纱的纱支为32S-40S。
所述的混纺纱的纱支优选为32S。
所述的混纺纱控制捻度在980-1000,捻系数在380-400。
所述的混纺纱纺织成毛圈结构的面料,每路用32-40S紧密纺混纺纱和30D氨纶弹性纤维构成,面纱的线圈长度为15.5cm/50针,毛圈纱的线圈长度为每5cm/50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棉纤维、储能纤维、麻赛尔纤维的小毛圈面料,结合麻赛尔纤维不仅具有较好的亲肤性、抑菌防霉、吸湿快干,最显着的是它本身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温性。而储能纤维具有蓄热、放热双向温度调节功能,其在温度变化中,可以固态液态互相转化,从而达到吸热、放热的效果,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在皮肤上作出相应的反应,对温度变化有缓冲作用,大大增加了纺织品的穿着舒适感。这两种纤维都具有卓越的透气性与保暖性,在内衣界中,极少生产商会采用小毛圈组织来做为贴身穿着,只因毛圈布组织难以控制,但是,它本身的织法最具备好的弹性而又固定面料上的变型,彼此牵引着。此产品不仅在纤维上有良好的配备,更在组织上大胆而创新的挑战织法去强化,具有以下优点:
(1)根据储能纤维具有蓄热、放热双向温度调节功能与棉纤维的亲肤吸湿特性和麻赛尔纤维具有天然的抑菌防霉、吸湿快干特性,这种结合强化单一纤维的特性。
(2)织造上采用毛圈结构,织物丰满厚实,稳定性强、弹性最优,手感柔糯,强化了亲肤性和保暖性。将以布面平整与手感舒适的效果制定工艺,使布面组织丰满滑爽、具有亮丽的光泽,健康时尚。
(3)混纺纱的配比所织的面料强化了吸湿发热效果,检测报告显示的数据达到行业标准以上:吸湿发热升温值(最高升温值)8.6℃(标准要求≥4.0℃),吸湿发热升温值(30分钟内平均升温值)5.1℃(标准要求≥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该针织面料由棉纤维、储能纤维、麻赛尔纤维按重量比为40∶30∶30均匀送纱纺制而成。其中所采用的储能纤维为山东海龙公司生产的载体为粘胶的变相储能纤维,采用的麻赛尔纤维为再生纤维素纤维。该针织面料采用以下步骤制作得到:
(1)将棉纤维、储能纤维、麻赛尔纤维按重量比为40∶30∶30均匀送纱制作得到混纺纱,采用赛络紧密纺的纺纱方法将混纺纱通过双面机纺织制作针织面料初成品。
选用的相变储能纤维(采用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最先进的微胶囊技术开发的具有蓄热、放热双向温度调节功能的高科技产品,所开发的产品“耐高温相变材料微胶囊及高储热量储热调温纤维”(曾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相变储能纤维具有能以潜热的形式吸收储存和释放热量的功能。其在温度变化中,可以固态液态互相转化,从而达到吸热、放热的效果,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在皮肤上作出相应的反应,对温度变化有缓冲作用,大大增加了纺织品的穿着舒适感。面料由棉纤维、储能纤维、麻赛尔纤维三种纤维均匀送纱纺制而成,混纺纱线采用赛络紧密纺的纺纱方法,纱线控制捻度在980-1000,捻系数在380-400之间,混纺纱的纱支为32S。
织造上采用采用小毛圈组织,单面毛圈组织最具弹性而又固定面料上的变型,采用的机型为30英寸24G,将线圈调整到令手感更为柔软、弹性好、布面匀整、纹路清晰。其稳定性是单面布最优。此组织有全面的弹性,横向弹性较好,适宜秋、冬季的内衣衫裤同时面料中衬入氨纶纤维使原本织物更稳定、厚实感更强,强化了亲肤性和保暖性。将以布面平整与手感舒适的效果制定工艺,使布面组织丰满平整。
(2)将针织面料初成品经过染色前预定型处理、染色前处理、染色、中和、皂洗、固色、烘干及定型处理,即制作得到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
染色前处理定型,前处理定型不可大于成品门幅,门幅太小不附合裁剪,太大会导致缩不回去,所以前处理是关键的技术问题。首先退浆,去除织布时上在经纱上的浆料,织物直接在退浆机上可以退除。再者选用冷轧堆前处理工艺,运用冷堆轧车和专业水洗设备,来实现前处理的堆置和水洗,并通过严格水洗质量监控,保证冷堆好的布进缸直接染色。染色面料平幅进缸,防止出现拉痕,染色时注意水位的放量,严格按工艺流程操作(最重要把控色花、色点和匹差)。一般要求冷堆布直接进缸染色,染机只单纯地做染色操作,过酸、皂洗后出缸。当然,染色中对染料和助剂的选择需按照环保性、匀染效果来进行筛选,确保面料的色牢度、PH值、甲醛、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附合国标GB18401-2010(B类)《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这是染色控制的关键。面料在后整理的烘干过程中,选用立式烘干工艺,目的是确保面料在烘干的加工过程中经受的张力尽量做到最小化,以便保证面料的弹性和风格,利于把控面料的缩水情况。
在内衣界中,极少生产商会采用小毛圈组织来做为贴身穿着,只因毛圈布组织难以控制,但是,它本身的织法最具备好的弹性而又固定面料上的变型,彼此牵引着。要在组织上大胆而创新的挑战织法去强化,关键在于线圈的控制,线圈长度选择在:15-16CM/50针(面纱)、32S紧密纺混纺纱:5-6CM/50针(毛圈纱)、30D氨纶弹性纤维:4-5CM/50针,最终以手感的柔软程度、布面的平整和缩水率等来衡量确定,所以确定了线圈长度:32S紧密纺混纺纱:15.5CM/50针(面纱)、32S紧密纺混纺纱:5CM/50针(毛圈纱)和30D氨纶弹性纤维:5CM/50针最为满意。
A、预定型处理:
预定型设备为定型机,为确保弹力织物成品布的门幅稳定性,以及缩水率的要求一定要制定好工艺要求,在染整加工前必须经过预定型处理。一般温度180℃,车速25米分,车速要均匀一致,必须严格控制工艺条件,温度过高或车速过慢会造成成品布弹性不足,门幅过大。
B、染色前处理:
精选适合的除油剂、高效渗透剂、螯合分散剂。以确保染色的稳定性。工艺条件是:浴比1∶15,温度由常温匀速升至100℃,时间为60分钟,保温时间20分钟。
C、染色:
染料为常温活性染料(中国红、紫罗兰、藏青、黑色),助剂为软水剂,匀染剂,元明粉,纯碱。工艺条件是:浴比1∶12,严控升温保温曲线,温度从常温升至60℃,升温速率为0.5℃/分钟,温度至60℃时剪样对色。
D、中和:
助剂为纺织中和酸,按配比调温度60℃,时间每次20分钟,过两次。
E、皂洗:
皂洗剂,按配比调温度90℃,时间每次20分钟,过两次。
F、固色:
固色剂,按配比调温度60℃,时间每次20分钟。
G、烘干:
采用立式烘干机,蒸汽压力2KG,时间30分钟。
H、定型:
采用设备为8节烘箱拉幅热定型机,助剂为亲水型柔软助剂、平滑剂、蓬松剂,按配比调温度180℃,控制车速12米/分,上超喂+25%,下超喂+5%,斜率3%;
成品规格:克重250G/m2,有效门幅160CM(边料各留1.5CM,尽量控制不浪费)。
实施例2
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该针织面料由棉纤维、储能纤维、麻赛尔纤维按重量比为40∶30∶20均匀送纱纺制而成。其中所采用的储能纤维为山东海龙公司生产的载体为粘胶的变相储能纤维,采用的麻赛尔纤维为再生纤维素纤维。该针织面料采用以下步骤制作得到:
(1)将棉纤维、储能纤维、麻赛尔纤维按重量比为40∶30∶20均匀送纱制作得到混纺纱;
(2)采用赛络紧密纺的纺纱方法将混纺纱通过双面机纺织制作针织面料初成品,混纺纱控制捻度在980,捻系数在380,混纺纱的纱支为36S,混纺纱纺织成毛圈结构的面料,每路用36S紧密纺混纺纱和30D氨纶弹性纤维构成,面纱的线圈长度为15.5cm/50针,毛圈纱的线圈长度为每5cm/50针;
(3)将针织面料初成品经过染色前预定型处理、染色前处理、染色、中和、皂洗、固色、烘干及定型处理,即制作得到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
实施例3
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该针织面料由棉纤维、储能纤维、麻赛尔纤维按重量比为50∶30∶20均匀送纱纺制而成。其中所采用的储能纤维为山东海龙公司生产的载体为粘胶的变相储能纤维,采用的麻赛尔纤维为再生纤维素纤维。该针织面料采用以下步骤制作得到:
(1)将棉纤维、储能纤维、麻赛尔纤维按重量比为50∶30∶20均匀送纱制作得到混纺纱;
(2)采用赛络紧密纺的纺纱方法将混纺纱通过双面机纺织制作针织面料初成品,混纺纱控制捻度在1000,捻系数在400,混纺纱的纱支为40S,混纺纱纺织成毛圈结构的面料,每路用40S紧密纺混纺纱和30D氨纶弹性纤维构成,面纱的线圈长度为15.5cm/50针,毛圈纱的线圈长度为每5cm/50针;
(3)将针织面料初成品经过染色前预定型处理、染色前处理、染色、中和、皂洗、固色、烘干及定型处理,即制作得到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
Claims (9)
1.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该针织面料由棉纤维、储能纤维、麻赛尔纤维按重量比为40-50∶20-30∶20-30均匀送纱纺制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能纤维为载体为粘胶的变相储能纤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能纤维为山东海龙公司生产的变相储能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麻赛尔纤维为再生纤维素纤维。
5.一种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棉纤维、储能纤维、麻赛尔纤维按重量比为40-50∶20-30∶20-30均匀送纱制作得到混纺纱;
(2)采用赛络紧密纺的纺纱方法将混纺纱通过双面机纺织制作针织面料初成品;
(3)将针织面料初成品经过染色前预定型处理、染色前处理、染色、中和、皂洗、固色、烘干及定型处理,即制作得到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纺纱的纱支为32S-40S。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纺纱的纱支优选为32S。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纺纱控制捻度在980-1000,捻系数在380-400。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纺纱纺织成毛圈结构的面料,每路用32-40S紧密纺混纺纱和30D氨纶弹性纤维构成,面纱的线圈长度为15.5cm/50针,毛圈纱的线圈长度为每5cm/50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43308.7A CN104120540A (zh) | 2013-04-23 | 2013-04-23 | 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43308.7A CN104120540A (zh) | 2013-04-23 | 2013-04-23 | 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20540A true CN104120540A (zh) | 2014-10-29 |
Family
ID=51766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43308.7A Pending CN104120540A (zh) | 2013-04-23 | 2013-04-23 | 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120540A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90107A (zh) * | 2015-04-29 | 2015-07-22 | 无锡红豆居家服饰有限公司 | 红豆绒超柔吸湿发热功能面料 |
CN105316861A (zh) * | 2015-12-15 | 2016-02-10 | 苏州紫澜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自发热保温针织面料 |
CN105986356A (zh) * | 2015-03-03 | 2016-10-05 | 上海帕兰朵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轶纶混合纤维针织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
CN106012260A (zh) * | 2016-06-06 | 2016-10-12 | 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 | 仪纶/棉混纺纬平针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505169A (zh) * | 2018-05-31 | 2018-09-07 | 上海题桥纺织染纱有限公司 | 一种莱赛尔丝光针织内衣面料及其加工方法 |
CN108866778A (zh) * | 2017-05-16 | 2018-11-23 | 上海帕兰朵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吸湿发热效果好的易热宝纤维织物及其制作方法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485374A (en) * | 1987-08-31 | 1989-03-30 | Toraianguru Res & Dev Corp | Fiber excellent in heat stability |
CN101041911A (zh) * | 2007-04-18 | 2007-09-26 | 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 | 相变储能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200831A (zh) * | 2007-01-18 | 2008-06-18 | 上海帕兰朵高级服饰有限公司 | 大豆蛋白纤维保暖内衣面料 |
CN101285238A (zh) * | 2008-06-05 | 2008-10-15 | 如皋市丁堰纺织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调温粘胶纤维面料 |
CN102534974A (zh) * | 2012-02-17 | 2012-07-04 | 江苏联宏纺织有限公司 | 一种三层织物 |
CN102605614A (zh) * | 2012-03-08 | 2012-07-25 | 宏大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的具有双向调温功能的发热纤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677379A (zh) * | 2012-05-10 | 2012-09-19 | 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 | 智能调温空调纤维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719955A (zh) * | 2012-06-08 | 2012-10-10 | 江南大学 | 半精纺抗菌混纺纱线及其纺纱方法 |
CN102719954A (zh) * | 2012-06-08 | 2012-10-10 | 江南大学 | 赛络纺抗菌混纺纱线及其纺纱方法 |
US20130078419A1 (en) * | 1996-11-12 | 2013-03-28 | Solid Water Holdings | Running shoes, hiking shoes and boots, snowboard boots, alpine boots, hiking boots, and the like, having waterproof/breathable moistur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
-
2013
- 2013-04-23 CN CN201310143308.7A patent/CN10412054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485374A (en) * | 1987-08-31 | 1989-03-30 | Toraianguru Res & Dev Corp | Fiber excellent in heat stability |
US20130078419A1 (en) * | 1996-11-12 | 2013-03-28 | Solid Water Holdings | Running shoes, hiking shoes and boots, snowboard boots, alpine boots, hiking boots, and the like, having waterproof/breathable moistur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
CN101200831A (zh) * | 2007-01-18 | 2008-06-18 | 上海帕兰朵高级服饰有限公司 | 大豆蛋白纤维保暖内衣面料 |
CN101041911A (zh) * | 2007-04-18 | 2007-09-26 | 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 | 相变储能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285238A (zh) * | 2008-06-05 | 2008-10-15 | 如皋市丁堰纺织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调温粘胶纤维面料 |
CN102534974A (zh) * | 2012-02-17 | 2012-07-04 | 江苏联宏纺织有限公司 | 一种三层织物 |
CN102605614A (zh) * | 2012-03-08 | 2012-07-25 | 宏大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的具有双向调温功能的发热纤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677379A (zh) * | 2012-05-10 | 2012-09-19 | 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 | 智能调温空调纤维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719955A (zh) * | 2012-06-08 | 2012-10-10 | 江南大学 | 半精纺抗菌混纺纱线及其纺纱方法 |
CN102719954A (zh) * | 2012-06-08 | 2012-10-10 | 江南大学 | 赛络纺抗菌混纺纱线及其纺纱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方国平等: "麻赛尔与咖啡炭纤维功能强化的技术突破", 《针织工业》 * |
马君志等: "黏胶基储能调温纤维的开发及应用", 《针织工业》 *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86356A (zh) * | 2015-03-03 | 2016-10-05 | 上海帕兰朵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轶纶混合纤维针织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
CN104790107A (zh) * | 2015-04-29 | 2015-07-22 | 无锡红豆居家服饰有限公司 | 红豆绒超柔吸湿发热功能面料 |
CN104790107B (zh) * | 2015-04-29 | 2016-09-07 | 无锡红豆居家服饰有限公司 | 红豆绒超柔吸湿发热功能面料 |
CN105316861A (zh) * | 2015-12-15 | 2016-02-10 | 苏州紫澜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自发热保温针织面料 |
CN106012260A (zh) * | 2016-06-06 | 2016-10-12 | 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 | 仪纶/棉混纺纬平针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866778A (zh) * | 2017-05-16 | 2018-11-23 | 上海帕兰朵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吸湿发热效果好的易热宝纤维织物及其制作方法 |
CN108505169A (zh) * | 2018-05-31 | 2018-09-07 | 上海题桥纺织染纱有限公司 | 一种莱赛尔丝光针织内衣面料及其加工方法 |
CN108505169B (zh) * | 2018-05-31 | 2023-11-21 | 上海题桥纺织染纱有限公司 | 一种莱赛尔丝光针织内衣面料及其加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83235B (zh) | 生态抑菌透气柔滑梭织面料 | |
CN102817157B (zh) | 一种咖啡碳防护服装面料的加工方法 | |
CN101182665B (zh) | 柞蚕丝和竹纤维混纺色织物及其加工工艺 | |
CN102080295B (zh) | 棉-二醋酯纤维素纤维提花面料及其加工方法 | |
CN104120540A (zh) | 一种具有吸湿发热的复合功能纤维针织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1671905A (zh) | 一种汉麻毛巾的织造工艺 | |
CN101481880B (zh) | 一种怀旧生态棉、麻及其混纺面料的生产方法 | |
CN101845702A (zh) | 一种单向导湿织物的加工方法 | |
CN103074715A (zh) | 一种用于高阻燃腈棉防护服面料的纱线、其筒子染纱方法和织造方法 | |
CN101173401A (zh) | 一种铜氨纤维色织织物及其制造工艺 | |
CN102021848A (zh) | 一种生产色纺麻棉纺织品的方法 | |
CN111139664A (zh) | 一种涤纶与纤维素纤维混纺纬弹面料生产工艺 | |
CN104120541A (zh) | 一种动物蛋白复合纤维针织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4420348A (zh) | 棉花散纤维染色工艺 | |
CN102965870A (zh) | 一种单纱单面双丝光面料及其加工方法 | |
CN110512437A (zh) | 一种天丝、麻、棉交织纬弹织物染整工艺 | |
CN114351336A (zh) | 一种再生涤纶超亲水速干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866776A (zh) | 一种单向导湿全涤格子提花布针织面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9487397A (zh) | 一种环保sorona梭织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7022827B (zh) | 一种经纱三套色小提花牛仔面料 | |
CN104404761B (zh) | 一种防沾色纤维素纤维纱线、面料、成衣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201590A (zh) | 一种采用混纺低比例天丝加棉弹力布的机织牛仔布及其工艺 | |
CN104947274A (zh) | 一种人棉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988269A (zh) | 一种真丝、木浆纤维交织物的染色工艺 | |
CN203007549U (zh) | 一种彩棉–真丝交织物异彩提花面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9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