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4443A - 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14443A
CN104114443A CN201280069763.0A CN201280069763A CN104114443A CN 104114443 A CN104114443 A CN 104114443A CN 201280069763 A CN201280069763 A CN 201280069763A CN 104114443 A CN104114443 A CN 1041144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dershield
wheel
mud guard
wheeled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976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14443B (zh
Inventor
横村光
竹中宽
吉田直树
高桥敦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14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44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144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44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5/00Mud-guards for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机动二轮车的前挡泥板由上挡泥板和下挡泥板构成,该上挡泥板能够相对于前轮接近、离开,该下挡泥板以在前叉的后方从上方覆盖前轮的方式配置在比上挡泥板靠下方的位置,且相对于前轮的上下方向相对位置固定,在该机动二轮车中,上挡泥板(46)形成为,在俯视下以使其后部与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部重叠的方式跨所述前叉(11)的前后而延伸,且乘客乘车时的所述上挡泥板(46)的后端下缘(46b)位于比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端上缘(47c)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上挡泥板及下挡泥板的相互的功能,减少泥、水向乘客侧的飞散。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上方覆盖前轮的前挡泥板由上挡泥板和下挡泥板构成的机动二轮车,尤其涉及前挡泥板结构的改良,所述上挡泥板能够相对于前轮接近、离开地支承于前叉,且至少在所述前叉的前方从上方覆盖所述前轮,所述前叉具有在下端部轴支承所述前轮的左右一对的腿部,所述下挡泥板以在所述前叉的后方从上方覆盖所述前轮的方式配置在比所述上挡泥板靠下方的位置,并且该下挡泥板以相对于所述前轮的上下方向相对位置固定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前叉。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知有一种的机动二轮车,通过从上方覆盖前轮的上挡泥板和在比该上挡泥板靠下方且靠后方的位置从上方覆盖前轮的下挡泥板构成前挡泥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31502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结构中,上挡泥板形成为在前叉的腿部的前方从上方覆盖前轮,下挡泥板形成为在前叉的腿部的后方从上方覆盖前轮,为了充分地防止来自前轮的水、泥的飞溅,期望将所述上挡泥板延长至比前叉的腿部靠后方。然而,由于上挡泥板能够相对于前轮接近、离开地支承于前叉,而下挡泥板以相对于前轮的上下方向相对位置固定的方式支承于前叉,因此,为了有效地减少被溅起的水、泥向乘客侧的飞散,上挡泥板与下挡泥板的位置关系很重要。或者,在单纯地将上挡泥板的后部延长至比前叉的腿部靠后方的结构中,需要考虑上挡泥板的后部与下挡泥板的前部的相互干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利用上挡泥板与下挡泥板的相互的功能来减少泥、水向乘客侧的飞散,且能够避免上挡泥板与下挡泥板的相互干涉的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在从上方覆盖前轮的前挡泥板由上挡泥板和下挡泥板构成的机动二轮车中,该上挡泥板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轮接近、离开地支承于前叉,且至少在所述前叉的前方从上方覆盖所述前轮,该前叉具有在下端部轴支承前轮的左右一对的腿部,该下挡泥板以在所述前叉的后方从上方覆盖所述前轮的方式配置在比所述上挡泥板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以相对于所述前轮的上下方向相对位置固定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前叉,
所述上挡泥板形成为,在俯视下以使其后部与所述下挡泥板的前部重叠方式跨所述前叉的前后而延伸,并且乘客乘车时的所述上挡泥板的后端下缘位于比所述下挡泥板的前端上缘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在第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二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挡泥板的左右两侧设有向宽度方向内方凹陷而成为横截面圆弧状的弯曲侧壁部,以避开左右一对的所述腿部,所述下挡泥板形成为具有顶壁部及左右一对的侧壁部,该顶壁部具有向上方鼓出的圆弧状的横截面形状而从上方与所述前轮对置,该左右一对的侧壁部一体地连设于该顶壁部的左右两侧,在该下挡泥板的前部,以从左右一对的所述侧壁部的上部到所述顶壁部而向后方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退避凹部,该退避凹部在所述上挡泥板接近所述前轮时,用于避免所述上挡泥板的所述弯曲侧壁部与所述下挡泥板的前部发生干涉。
本发明在第二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三特征在于,在所述顶壁部的前部上表面,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左右一对的凹部,该左右一对的凹部在所述上挡泥板接近所述前轮时,能够收容所述上挡泥板的后部两侧的一部分。
本发明在第一~第三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四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挡泥板的前端部下表面设有向下方突出的突部。
本发明在第四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五特征在于,所述突部由用于将所述下挡泥板固定于所述前叉的腿部上的支架的一部分构成。
本发明在第一~第五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六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挡泥板的后部的后方且在车架上,以在侧视下位于比该上挡泥板的后端下缘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有电装件。
本发明在第一~第六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七特征在于,所述下挡泥板以其后端下缘位于比所述前轮的旋转轴线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在第一~第七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八特征在于,所述下挡泥板的后部以其沿着车宽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宽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在第一~第八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九特征在于,在比所述下挡泥板靠前方的所述上挡泥板的下表面设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肋。
本发明在第一~第九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十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挡泥板的后端部设有从该下挡泥板向左右两侧突出的翼形状的整流板。
本发明在第十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十一特征在于,在所述整流板上设有通风窗,该通风窗具有多个叶片板,且在所述叶片板相互之间形成有流通孔,在从前轮侧观察时,所述叶片板处于覆盖所述流通孔的位置。
本发明在第一~第十一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十二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叉所具备的左右一对的腿部及所述下挡泥板的前方固定配置有从前方覆盖左右一对的所述腿部的左右一对的导风构件,以将来自前方的行驶风向所述两腿部的后方的发动机侧引导。
本发明在第十二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十三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构件的侧视形状具有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突部、从该前方突部向后上方延伸的上倾斜部及从所述前方突部向后下方延伸的下倾斜部而形成为大致V字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上挡泥板在俯视下以该上挡泥板的后部与下挡泥板的前部重叠的方式跨所述前叉的前后而延伸,并且乘客乘车时上挡泥板的后端下缘位于比下挡泥板的前端上缘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即使从前轮溅起的水、泥从下挡泥板的前端向后方飞散,也能够通过上挡泥板的后端部承挡该泥、水,能够极力防止从前轮溅起的水、泥到达乘客侧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上挡泥板的左右两侧设有向宽度方向内方凹陷而成为横截面圆弧状的弯曲侧壁部,以避开前叉所具备的左右一对的腿部,在下挡泥板的前部形成有退避凹部,该退避凹部在上挡泥板接近前轮时,用于避免上挡泥板的两弯曲侧壁部与下挡泥板的前部发生干涉,因此,能够防止产生上挡泥板与下挡泥板的相互干涉,且能够使上挡泥板极力接近下挡泥板侧而充分地防止来自前轮的水、泥的溅起。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上挡泥板接近前轮时,在下挡泥板的顶壁部的前部上表面上形成的左右一对的凹部中能够收容上挡泥板的后部两侧的一部分,因此,能够防止产生上挡泥板与下挡泥板的相互干涉,且能使上挡泥板更接近下挡泥板侧,能够充分防止来自前轮的水、泥的溅起。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在下挡泥板的前端部下表面设有突部,因此,在设有该突部的部分,下挡泥板与前轮之间的间隔变窄,能够抑制行驶时随着前轮的旋转而向前方飞散的泥等从下挡泥板的前端向上表面侧回绕,进而弄脏下挡泥板的上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由用于将下挡泥板固定于前叉的腿部上的支架的一部分构成突部,因此,无需特别地变更下挡泥板的下表面形状,就能够获得第四特征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通过上挡泥板的后部从前方覆盖安装于车架的电装件,从而能够防止从前轮溅起的水、泥附着于电装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由于下挡泥板的后端下缘配置在比前轮的旋转轴线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下挡泥板的后端部极力抑制从前轮向后方溅起的泥、水向发动机及乘客侧飞散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下挡泥板的后部形成为朝向下方而逐渐扩展,因此能够通过下挡泥板的后部有效地抑制从前轮向后方溅起的泥、水向发动机及乘客侧飞散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特征,在上挡泥板的下表面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位于比下挡泥板靠前方的位置的肋,因此,能够避免行驶时从前方向前轮的上方飞散而附着于上挡泥板的内表面的泥等向后方飞散,能够防止泥到达乘客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特征,由于翼形状的整流板从下挡泥板的后端部向左右两侧突出,因此,通过使下挡泥板的后端向车宽方向扩宽而能够提高挡泥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特征,由于在整流板上设有通风窗,因此,能够将行驶风向发动机侧引导,并且由于具有通风窗的多个流通孔在从前轮侧观察时被叶片板覆盖,因此,能够防止来自前轮侧的泥等经过流通孔到达发动机侧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特征,在下挡泥板的前方固定配置有从前方覆盖前叉所具备的左右一对的腿部的左右一对的导风构件,以将来自前方的行驶风向所述两腿部的后方的发动机侧引导,因此,能够使行驶风向下挡泥板的后方的发动机侧流动。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特征,导风构件在侧视下具有朝向前方的V字状的形状,因此,能够对导风构件赋予相对于行驶风的充分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图1的前叉附近的放大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4是图2的4-4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5是图2的5-5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6是下挡泥板的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7是乘客乘车状态下的与图2对应的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8是前叉最大限度收缩的状态下的机动二轮车的前部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9是图1的9向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0是图9的10向视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1是前照灯用支架的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2是在乘客乘车状态下使上挡泥板的后端下缘处于比下挡泥板的前端上缘靠上方的位置的状态下的与图7对应的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2对应的侧视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14是图13的14-14线剖视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下挡泥板的后视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下挡泥板的立体图。(第四实施方式)
图17是图16的17向视图。(第四实施方式)
【符号说明】
11···前叉
35···腿部
45···前挡泥板
46···上挡泥板
46a···弯曲侧壁部
46b···上挡泥板的后端下缘
47···下挡泥板
47a···顶壁部
47b···侧壁部
47c···下挡泥板的前端上缘
47d···下挡泥板的后端下缘
52···退避凹部
55···支架
62···突部
63···肋
65···导风构件
65a···前方突部
65b···上倾斜部
65c···下倾斜部
88···整流板
89···通风窗
89a···叶片板
90···流通孔
94···凹部
95···作为电装件的喇叭
C···前轮的旋转轴线
E···发动机
WF···前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在图1中,该机动二轮车的车架F具备:将在下端部轴支承前轮WF的前叉11支承为能够转向的头管12;具有从该头管12稍向后下方延伸的前半倾斜部13a及以比前半倾斜部13a陡的倾斜从前半倾斜部13a的后端向后下方延伸的后半倾斜部13b的主管13;以比该主管13的前半倾斜部13a陡的角度倾斜而从所述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的下管14;从所述主管13中的后半倾斜部13b的下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管15…;将所述主管13中的前半倾斜部13a的后端与所述后管15…的中间部之间连结的连结管16…。
发动机E的发动机主体18以经由发动机架(未图示)支承于所述主管13中的后半倾斜部13b的下部且通过设置在所述下管14的下部的发动机架17进行支承的方式搭载在车架F上。另外,在发动机主体18的上方,以跨所述车架F中的主管13的前半倾斜部13a的方式配置有燃料箱19,该燃料箱19经由橡胶92支承于加强板91,该加强板91跨在所述主管13中的前半倾斜部13a的前端部与所述下管14的上端部之间。在该燃料箱19的后方,以由所述车架F的后管15…支承的方式配置有串列型的乘车用座椅20。
所述发动机主体18具备:将具有沿车宽方向的轴线的曲轴21支承为旋转自如的曲轴箱22;与该曲轴箱22的前侧上部结合而向上方立起的气缸体23;与该气缸体23的上端结合的气缸盖24;与该气缸盖24的上端结合的气缸盖罩25。
另外,在所述发动机主体18的下部即曲轴箱22上连设有向后方延伸的变速器箱26,在该变速器箱26中收容有用于对来自所述曲轴21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器(未图示),在变速器箱26中支承有旋转自如的输出轴27。
在与所述车架F的主管13中的后半倾斜部13b的下部连设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框架93…上,经由支轴29将摆臂28的前端支承为能够摆动,该摆臂28在后端轴支承后轮WR,在车架F的后管15与所述摆臂28的后部之间设有后缓冲单元30。
从所述输出轴27向所述后轮WR传递旋转动力,在驱动链轮31与从动链轮32上卷挂有环状的链33,该驱动链轮31固定在输出轴27的从变速器箱26突出的突出端部上,该从动链轮32设置在所述后轮WR的车轴上。
同时参照图2~图4,所述前叉11具有在下端部轴支承前轮WF的左右一对的腿部35、35、将上述的腿部35…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顶桥36(参照图1)、在比该顶桥36靠下方的位置将所述两腿部35…连结的底桥37,顶桥36及底桥37配置于从上下夹着所述头管12的位置,在顶桥36与底桥37之间设有转向轴38,该转向轴38以由头管12支承为能够转向的方式插入该头管12内。另外,在顶桥36上安装棒状的转向车把39(参照图1)的长度方向中央部。
所述腿部35由固定于顶桥36及底桥37的内管40和使该内管40的下部嵌合的外管41构成为正立型,在内管40的下部与外管41的上部之间设有蛇腹状的保护罩42,在腿部35中内置有缓冲机构。另外,在两腿部35…中的外管41…的下端部之间支承有前轮WF的车轴43(参照图1)。
前轮WF由前挡泥板45从上方覆盖,该前挡泥板45由从上方覆盖所述前轮WF的上挡泥板46和以从上方覆盖所述前轮WF的方式配置在比所述上挡泥板46靠下方的位置的下挡泥板47构成。并且,所述上挡泥板46形成为,在俯视下以使该上挡泥板46的后部与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部重叠的方式跨所述前叉11的前后延伸而从上方覆盖前轮WF。
所述上挡泥板46具有朝向上方鼓起的圆弧状的横截面形状,通过将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一对螺栓48、48隔着未图示的垫圈从下方穿过所述上挡泥板46且螺合于所述前叉11中的底桥37的前部,并将隔着未图示的垫圈而从下方穿过所述上挡泥板46的螺栓50螺合于所述底桥37的后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从而将所述上挡泥板46固定于所述底桥37。而且,所述底桥37能够相对于前轮WF接近、离开,因此,所述上挡泥板46以能够相对于前轮WF接近、离开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前叉11。
另外,在所述上挡泥板46的左右两侧设有向宽度方向内方凹陷而成为横截面圆弧状的弯曲侧壁部46a、46a,以避开所述前叉11所具备的左右一对的腿部35…中的设有所述保护罩42…的部分。
同时参照图5及图6,所述下挡泥板47具有顶壁部47a和在该顶壁部47a的左右两侧一体地连设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部47b、47b而形成为横截面大致U字状,该顶壁部47a具有向上方鼓起的圆弧状的横截面形状而从上方与前轮WF对置,该下挡泥板47的前部支承于所述前叉11中的两腿部35…的外管41…。而且,外管41…相对于所述前轮WF的上下方向相对位置固定,因此,所述下挡泥板47以相对于所述前轮WF的上下方向相对位置固定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前叉11。
而且,能够相对于前轮WF接近、离开的所述上挡泥板46形成为,在俯视下以使该上挡泥板46的后部与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部重叠的方式跨所述前叉11的前后延伸,相对于前轮WF的上下方向相对位置固定的下挡泥板47以在前叉11的后方从上方覆盖前轮WF的方式配置在比上挡泥板46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乘客乘坐在乘车用座椅20上时,如图7所示,能够沿上下方向伸缩的所述腿部35…收缩,上挡泥板46接近下挡泥板47。此时,以所述上挡泥板46的后端下缘46b位于比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端上缘47c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形成所述上挡泥板46。即,在乘客乘车时,所述上挡泥板46的后端下缘46b配置在比通过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端上缘47c的水平线L1靠下方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乘客,在该实施方式中,假定40kg以上的体重的乘客,因此,在40kg以上的体重的乘客的乘车时,前叉11收缩,从而上挡泥板46的后端下缘46b及下挡泥板47的前端上缘47c的上下方向相对位置成为上述的关系。
另外,所述下挡泥板47以其后端下缘47d位于比所述前轮WF的旋转轴线C、即前轮WF的车轴43的中心轴线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在比通过所述旋转轴线C的水平线L2靠下方的位置配置所述下挡泥板47的后端下缘47d。
如图8所示,当所述前叉11的所述腿部35…最大限度收缩时,以避开所述腿部35…的方式向宽度方向内方凹陷而设置在所述上挡泥板46的左右两侧的弯曲侧壁部46a…接近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部。因此,为了避免下挡泥板47的前部与所述弯曲侧壁部46a…的干涉,在具有顶壁部47a以及一体地连设于该顶壁部47a的左右两侧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部47b、47b的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部,形成从所述侧壁部47b…的上部到所述顶壁部47a而向后方侧凹陷的退避凹部52,以避免所述弯曲侧壁部46a…与下挡泥板47的前部干涉的情况。
另外,在所述下挡泥板47中的所述顶壁部47a的前部上表面,沿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左右一对的凹部94、94,该左右一对的凹部94、94在所述上挡泥板46接近所述前轮WF时,能够收容所述上挡泥板46的后部两侧的一部分。
在所述上挡泥板46的后部的后方且在车架F的下管14上,以在侧视下位于比所述上挡泥板46的后端下缘46b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有作为电装件的喇叭95。
为了支承所述下挡泥板47,在所述前叉11中的腿部35的外管41…上突出设置有从外管41的靠上端的前部向前方突出的第一支承突部53…和从比第一支承突部53…靠上方的后部向后方突出的第二支承突部54…。
在第一支承突部53…及第二支承突部54…紧固连结有支架55,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端部经由该支架55而支承于所述外管41…。
所述支架55形成为一体地具有:前端部与第一支承突部53…紧固连结且在车宽方向内方侧将所述外管41…回绕而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支承板部55a、55a;在所述腿部35…的后方从所述支承板部55a…的后端向上方立起而与所述下挡泥板47中的侧壁部47b…的内表面对置的左右一对的立起板部55b、55b;将两立起板部55b…的上端之间连结而与所述下挡泥板47中的顶壁部47a的内表面接近、对置的圆弧状的连结板部55c。
在所述支承板部55a…的前端部固定有第一焊接螺母56、56,使穿过第一支承突部53…的螺栓57、57螺合并紧固于第一焊接螺母56…,从而将所述支承板部55a…的前端部即所述支架55的前端部与第一支承突部53…紧固连结。
另外,在所述支承板部55a…的后端固定有第二焊接螺母58、58,该第二焊接螺母58、58具有夹在所述下挡泥板47中的侧壁部47b…的前端下部内表面与所述支承板部55a…的后端外表面之间的凸缘部58a、58a,使穿过所述侧壁部47b…的前端下部的螺栓59、59螺合并紧固于第二焊接螺母58…,从而将所述侧壁部47b…的前端下部与所述支架55紧固连结。
而且,在与第二支承突部54对应的部分且在所述立起板部55b、55b的上端部固定有第三焊接螺母60、60,该第三焊接螺母60、60具备夹在所述下挡泥板47中的侧壁部47b…的前端上部内表面与所述立起板部55b、55b的上端部外表面之间的凸缘部60a、60a,使穿过与所述凸缘部60a…之间夹着所述侧壁部47b…的前端上部的第二支承突部54…及所述侧壁部47b…的前端上部的螺栓61、61螺合并紧固于第三焊接螺母60…,从而将所述支架55的所述立起板部55b…的上端部及所述侧壁部47b…的前端上部一起与第二支承突部54…紧固连结。
在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端部下表面设有向下方突出的突部62,该突部62由作为所述支架55的一部分的立起板部55b…及连结板部55c构成。另外,在比所述下挡泥板47靠前方的所述上挡泥板46的下表面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肋63。
同时参照图9~图11,在所述前叉11的顶桥36及底桥37上支承有前照灯用支架70,该前照灯用支架70具备:主管71;安装该主管71的下部安装板72;一端固定于所述主管71的左右一对的副管73、73;固定于两副管73…的中间部的支承板74、74;将两副管73…的另一端共同固定的上部安装板75。
所述主管71形成为一体地具有:形成为向下方敞开的大致U字状的弯曲部71a;从弯曲部71a的两端下部向前叉11的底桥37侧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臂部71b、71b。另外,左右一对的副管73、7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弯曲部71a的左右两侧中间部而向前叉11的顶桥36侧延伸出,所述主管71的两臂部71b、71b固定于下部安装板72,所述两副管73…的另一端固定于上部安装板75。
所述下部安装板72从上方与所述底桥37的上表面抵接,固定于该下部安装板72而从该下部安装板72向下方突出的一对销76、76的下部向在所述底桥37上设置的一对插入孔77、77(参照图3)插入。另一方面,所述上部安装板75从下方与所述顶桥36的下表面抵接,固定于该上部安装板75而从该上部安装板75向下方突出的一对销78、78的上部向在所述顶桥36上设置的一对插入孔(未图示)插入。由此,将前照灯用支架70支承于所述前叉11的顶桥36及底桥37。
在所述支承板74的前部设有插通孔79、79,在主视观察下,在所述主管71的弯曲部71a内配置的前照灯80的两侧面通过穿过所述插通孔79…的螺栓81…而支承于所述支承板74。另外,在所述支承板74的后部设有安装孔82、82,在所述前照灯80的左右两侧配置的方向指示灯83、83使用所述安装孔82…而安装于所述支承板74。
另外,在所述两副管83…之间以位于所述前照灯80的后方的方式设有仪表支承支架84,在所述前照灯80的后斜上方配置的仪表单元85由所述仪表支承支架84及所述顶桥36支承。
接着,说明该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从上方覆盖前轮WF的前挡泥板45构成为,下挡泥板47在前叉11的后方从上方覆盖前轮WF,且以相对于前轮WF的上下方向相对位置固定的方式支承于前叉11,与该下挡泥板47协作而构成前挡泥板45的上挡泥板46形成为,在俯视下以使该上挡泥板46的后部与下挡泥板47的前部重叠的方式跨前叉11的前后延伸而从上方覆盖前轮WF,且以能够相对于前轮WF接近、离开的方式支承于前叉11,乘客乘车时的所述上挡泥板46的后端下缘46b位于比下挡泥板47的前端上缘47c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即使从前轮WF溅起的水、泥如图7的箭头所示那样从下挡泥板47的前端向后方飞散,也能够通过上挡泥板46的后端部承挡该泥、水,能极力防止从前轮WF溅起的水、泥到达乘客侧的情况。
与此相对,如图12所示,在与下挡泥板47协作而构成前挡泥板45′的上挡泥板46′的乘客乘车时的后端下缘46′b位于比下挡泥板47的前端上缘47c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下,即在比通过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端上缘47c的水平线L1靠上方的位置存在所述上挡泥板46′的后端下缘46′b的情况下,当从前轮WF溅起的水、泥如图12的箭头所示那样从下挡泥板47的前端向后方飞散时,未被上挡泥板46′的后端部承挡的水、泥向乘客侧飞散,但通过如上所述那样使乘客乘车时的所述上挡泥板46的后端下缘46b位于比下挡泥板47的前端上缘47c靠下方的位置,从而能够极力防止从前轮WF溅起的水、泥到达乘客侧的情况。
另外,在上挡泥板46的左右两侧设有向宽度方向内方凹陷而成为横截面圆弧状的弯曲侧壁部46a、46a,以避开前叉11所具备的左右一对的腿部35,下挡泥板47具备具有向上方鼓起的圆弧状的横截面形状而从上方与前轮WF对置的顶壁部47a及一体地连设于该顶壁部47a的左右两侧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部47b,在该下挡泥板47的前部,以从左右一对的所述侧壁部47b…的上部到顶壁部47a而向后方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退避凹部52,该退避凹部52在上挡泥板46接近前轮WF时用于避免所述弯曲侧壁部46a与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部干涉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产生上挡泥板46与下挡泥板47的相互干涉。
另外,在所述下挡泥板47中的所述顶壁部47a的前部上表面,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左右一对的凹部94、94,这左右一对的凹部94、94在所述上挡泥板46接近所述前轮WF时能够收容所述上挡泥板46的后部两侧的一部分,因此,能够防止产生上挡泥板46与下挡泥板47的相互干涉,且同时能够使上挡泥板46更接近下挡泥板47侧,能充分地防止来自前轮WF的水、泥的飞溅。
另外,在下挡泥板47的前端部下表面设有向下方突出的突部62,因此,在设有突部62的部分,下挡泥板47与前轮WF之间的间隔变窄,从而能够防止行驶时伴随前轮WF的旋转而向前方飞散的泥等从下挡泥板47的前端向上表面侧回绕,进而弄脏下挡泥板47的上表面。
并且,所述突部62由用于将下挡泥板47固定于前叉11的腿部35…的支架55的一部分构成,因此,无需特别地变更下挡泥板47的下表面形状,就能够获得抑制弄脏下挡泥板47的上表面的效果。
另外,在所述上挡泥板46的后部的后方且在车架F的下管14上,以在侧视下位于比所述上挡泥板46的后端下缘46b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有喇叭95,因此,能够防止从前轮WF溅起的水、泥附着于所述喇叭95。
另外,所述下挡泥板47以其后端下缘47d位于比前轮WF的旋转轴线C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通过下挡泥板47的后端部极力抑制从前轮WF向后方溅起的泥、水向发动机E及乘客侧飞散的情况。
另外,在比下挡泥板47靠前方且在上挡泥板46的下表面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肋63,因此,能够避免行驶时从前方向前轮WF的上方飞散而附着于上挡泥板46的内表面的泥等向后方飞散,从而能防止泥到达乘客的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及图14,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同一参照符号,仅进行图示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所述前叉11所具备的左右一对的腿部35…及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方固定配置有从前方覆盖所述两腿部35…的左右一对的导风构件65、65。
该导风构件65具有在俯视下以随着朝向后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方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外方鼓出的形状,该导风构件65配置在所述前叉11中的腿部35的前方,如图14的箭头所示,通过了导风构件65的侧方后的行驶风在所述腿部35的后方因在该腿部35的后方侧产生漩涡而产生的负压被向车宽方向内方侧拉近,从而能够使行驶风向下挡泥板47的后方的发动机E侧流动。
另外,所述导风构件65的侧视形状具有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突部65a、从该前方突部65a向后上方延伸的上倾斜部65b、从所述前方突部65a向后下方延伸的下倾斜部65c,前方突部65a、上倾斜部65b及下倾斜部65c以成为大致V字状的方式配置。
而且,当行驶风吹到前方突部65a时,上倾斜部65b及下倾斜部65c发挥支承作用,当行驶风吹到上倾斜部65b时,下倾斜部65c发挥支承作用,当行驶风吹到下倾斜部65c时,上倾斜部65b发挥支承作用,从而相对于行驶风具有充分的耐久性。
另外,所述导风构件65一体地具有将上倾斜部65b与下倾斜部65c的后部之间连结的平板状的被安装部65d,该被安装部65d的下部与所述支架55中的支承板部55a的前端部以一起紧固连结的方式通过螺栓57与第一支承突部53紧固连结,其中,该第一支承突部53在前叉11中的腿部35的外管41…的靠上端的前部设置而向前方突出,且所述导风构件65在比第一支承突部53靠上方的位置通过螺栓67与从所述外管41的前部向前方突出的第三支承突部66紧固连结。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在前叉11所具备的左右一对的腿部35及下挡泥板47的前方固定配置有从前方覆盖左右一对的所述腿部35、35的左右一对的导风构件65、65,以将来自前方的行驶风向所述两腿部35…的后方的发动机E侧引导,因此,能够使行驶风向下挡泥板47的后方的发动机E侧流动。
另外,导风构件65的侧视形状具有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突部65a、从该前方突部65a向后上方延伸的上倾斜部65b、从所述前方突部65a向后下方延伸的下倾斜部65c而形成为大致V字状,因此,能够对导风构件65赋予相对于行驶风的充分的耐久性。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下挡泥板,该下挡泥板47的后部以其沿着车宽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宽的方式形成。即,在下挡泥板47的后部两侧一体地形成有向侧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突出部47e、47e,这些突出部47e…的侧方突出量以随着朝向后方而变大的方式设定。
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能够通过下挡泥板47的后部有效地抑制从前轮WF(参照第一实施方式)向后方溅起的泥、水向发动机E(参照第一实施方式)及乘客侧飞散的情况。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6及图17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在下挡泥板47的后端部一体地设有从该下挡泥板47向左右两侧突出的翼形状的整流板88、88,在这些整流板88…上设有通风窗89、89。
所述通风窗89具有多个叶片板89a…,且在这些叶片板89a…相互之间形成有流通孔90…,以从前轮WF侧观察时各叶片板89a…处于覆盖所述流通孔90…的位置的方式将所述通风窗89设置于所述整流板88。
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由于翼形状的整流板88、88从下挡泥板47的后端部向左右两侧突出,因此,将下挡泥板47的后端向车宽方向扩宽,由此能够提高挡泥性能。
另外,由于在整流板88上设有通风窗89,因此,能够向发动机E侧引导行驶风,并且,通风窗89所具有的多个流通孔90…在从前轮WF侧观察时由叶片板89a…覆盖,因此,能够防止来自前轮WF侧的泥等经过流通孔90…到达发动机E侧的情况。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乘客乘车时上挡泥板的后端下缘位于比下挡泥板的前端上缘靠下方的位置,但在该情况下,在乘客未乘车的状态下,上挡泥板的后端下缘也可以位于比下挡泥板的前端上缘靠上方的位置。这样,能够尽量减小上挡泥板及下挡泥板中的一方或两方,且在乘客乘车时能够获得本发明的效果。另外,在乘客未乘车的状态下,上挡泥板的后端下缘也可以与下挡泥板的前端上缘高度相同或位于比下挡泥板的前端上缘靠下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即使乘客的体重为例如40kg以下,在乘车时也能够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Claims (13)

1.一种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从上方覆盖前轮(WF)的前挡泥板(45)由上挡泥板(46)和下挡泥板(47)构成的机动二轮车中,该上挡泥板(46)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轮(WF)接近、离开地支承于前叉(11),且至少在所述前叉(11)的前方从上方覆盖所述前轮(WF),该前叉(11)具有在下端部轴支承前轮(WF)的左右一对的腿部(35),该下挡泥板(47)以在所述前叉(11)的后方从上方覆盖所述前轮(WF)的方式配置在比所述上挡泥板(46)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以相对于所述前轮(WF)的上下方向相对位置固定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前叉(11),
所述上挡泥板(46)形成为,在俯视下以使其后部与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部重叠方式跨所述前叉(11)的前后而延伸,并且乘客乘车时的所述上挡泥板(46)的后端下缘(46b)位于比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端上缘(47c)靠下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挡泥板(46)的左右两侧设有向宽度方向内方凹陷而成为横截面圆弧状的弯曲侧壁部(46a),以避开左右一对的所述腿部(35),所述下挡泥板(47)形成为具有顶壁部(47a)及左右一对的侧壁部(47b),该顶壁部(47a)具有向上方鼓出的圆弧状的横截面形状而从上方与所述前轮(WF)对置,该左右一对的侧壁部(47b)一体地连设于该顶壁部(47a)的左右两侧,在该下挡泥板(47)的前部,以从左右一对的所述侧壁部(47b)的上部到所述顶壁部(47a)而向后方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退避凹部(52),该退避凹部(52)在所述上挡泥板(46)接近所述前轮(WF)时,用于避免所述上挡泥板(46)的所述弯曲侧壁部(46a)与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部发生干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顶壁部(47a)的前部上表面,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左右一对的凹部(94),该左右一对的凹部(94)在所述上挡泥板(46)接近所述前轮(WF)时,能够收容所述上挡泥板(46)的后部两侧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端部下表面设有向下方突出的突部(6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部(62)由用于将所述下挡泥板(47)固定于所述前叉(11)的腿部(35)上的支架(55)的一部分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挡泥板(46)的后部的后方且在车架(F)上,以在侧视下位于比该上挡泥板(46)的后端下缘(46b)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有电装件(95)。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挡泥板(47)以其后端下缘(47d)位于比所述前轮(WF)的旋转轴线(C)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挡泥板(47)的后部以其沿着车宽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宽的方式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下挡泥板(47)靠前方的所述上挡泥板(46)的下表面设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肋(63)。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挡泥板(47)的后端部设有从该下挡泥板(47)向左右两侧突出的翼形状的整流板(88)。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整流板(88)上设有通风窗(89),该通风窗(89)具有多个叶片板(89a),且在所述叶片板(89a)相互之间形成有流通孔(90),在从前轮(WF)侧观察时,所述叶片板(89a)处于覆盖所述流通孔(90)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叉(11)所具备的左右一对的腿部(35)及所述下挡泥板(47)的前方固定配置有从前方覆盖左右一对的所述腿部(35)的左右一对的导风构件(65),以将来自前方的行驶风向所述两腿部(35)的后方的发动机(E)侧引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构件(65)的侧视形状具有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突部(65a)、从该前方突部(65a)向后上方延伸的上倾斜部(65b)及从所述前方突部(65a)向后下方延伸的下倾斜部(65c)而形成为大致V字状。
CN201280069763.0A 2012-02-16 2012-04-27 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 Active CN1041144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31461 2012-02-16
JP2012-031461 2012-02-16
PCT/JP2012/061330 WO2013121597A1 (ja) 2012-02-16 2012-04-27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フェンダ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4443A true CN104114443A (zh) 2014-10-22
CN104114443B CN104114443B (zh) 2016-08-24

Family

ID=48983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9763.0A Active CN104114443B (zh) 2012-02-16 2012-04-27 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JP (1) JP5806380B2 (zh)
CN (1) CN104114443B (zh)
AP (1) AP2014007839A0 (zh)
CL (1) CL2014002176A1 (zh)
PE (1) PE20142199A1 (zh)
WO (1) WO2013121597A1 (zh)
ZA (1) ZA20140553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3721A (zh) * 2015-09-28 2017-04-05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挡泥板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54511B2 (ja) * 2014-11-25 2017-1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ー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12691U (ja) * 1981-09-25 1983-08-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2輪車のフロントフエンダ装置
JPS58122676U (ja) * 1982-02-16 1983-08-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二輪車の前泥除け
JPS59113283U (ja) * 1983-01-20 1984-07-3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オ−トバイの前輪泥除け
JPH09315361A (ja) * 1996-05-30 1997-12-0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構造
WO2005016733A1 (ja) * 2003-08-19 2005-02-2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自動二輪車用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JP2006015930A (ja) * 2004-07-02 2006-01-19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2輪車用フェンダー構造
CN101468680A (zh) * 2007-12-28 2009-07-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前挡泥板和摩托车
JP2011016500A (ja) * 2009-07-10 2011-01-2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12691U (ja) * 1981-09-25 1983-08-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2輪車のフロントフエンダ装置
JPS58122676U (ja) * 1982-02-16 1983-08-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二輪車の前泥除け
JPS59113283U (ja) * 1983-01-20 1984-07-3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オ−トバイの前輪泥除け
JPH09315361A (ja) * 1996-05-30 1997-12-0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構造
WO2005016733A1 (ja) * 2003-08-19 2005-02-2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自動二輪車用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JP2006015930A (ja) * 2004-07-02 2006-01-19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2輪車用フェンダー構造
CN101468680A (zh) * 2007-12-28 2009-07-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前挡泥板和摩托车
JP2011016500A (ja) * 2009-07-10 2011-01-2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3721A (zh) * 2015-09-28 2017-04-05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挡泥板结构
CN106553721B (zh) * 2015-09-28 2019-09-17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挡泥板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21597A1 (ja) 2013-08-22
JP5806380B2 (ja) 2015-11-10
AP2014007839A0 (en) 2014-07-31
CN104114443B (zh) 2016-08-24
PE20142199A1 (es) 2015-01-18
ZA201405536B (en) 2015-06-24
CL2014002176A1 (es) 2014-11-28
JPWO2013121597A1 (ja) 2015-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64826B (zh) 摩托车
CN103029573A (zh) 多用途车
CN102556230B (zh) 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
CN203593130U (zh) 鞍乘型车辆的链条驱动装置
CN104736423A (zh) 用于轮式车辆的防护板
CN102756776A (zh) 跨骑型车辆用燃料箱
AU2007221901A1 (en)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CN101172504B (zh) 机动二轮车
TWI570005B (zh) 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
CN101172503A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376413B (zh) 反射器支撑装置
BRPI1106856B1 (pt) Veículo do tipo de montar no selim
CN104114443A (zh) 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
CN102381393B (zh) 机动两轮车的后部结构
CN102530142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1172505B (zh) 机动两轮车
US10668970B2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US11214327B2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CN101531225B (zh) 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
CN102556242B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CN101712352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3010349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2133920A (zh) 鞍乘型车辆
CN203996601U (zh) 叉护件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