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4221B - 留置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留置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14221B
CN104114221B CN201380009605.0A CN201380009605A CN104114221B CN 104114221 B CN104114221 B CN 104114221B CN 201380009605 A CN201380009605 A CN 201380009605A CN 104114221 B CN104114221 B CN 1041142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
lining
rear end
needle device
indwelling nee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960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14221A (zh
Inventor
伊藤亨
濑户口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14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42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142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42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17Details of tips or shafts, e.g. grooves, expandable, bendable; Multiple coaxial sliding cannulas, e.g. for dila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12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needle; Devices to help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e.g. wings or holders
    • A61M25/0631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needle; Devices to help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e.g. wings or holders having means for fully covering the needle after its withdrawal, e.g. needle being withdrawn inside the handle or a cover being advanced over the need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2017/347Locking means, e.g. for locking instrument in cannul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06"Over-the-needle" catheter assemblies, e.g. I.V. 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12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needle; Devices to help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e.g. wings or holders
    • A61M25/0637Butterfly or winged devices, e.g. for facilitating handling or for attachment to the ski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Pa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留置针装置,被收纳在密封体(20)的内腔(24)内的衬套(40),能够从内针(50)贯通外针(30)并从外针的末端突出的初始位置、向内针被收纳在密封体的内腔内的退回位置移位。在将挡块(70)插入密封体的内腔内并使其末端与位于初始位置的衬套抵接时,挡块的后端部分(71)在密封体的后侧露出。在使挡块的末端与位于初始位置的衬套抵接的状态下,能够利用一只手在手指推压密封体的后端或者其附近的同时,夹持后端部分并从密封体拔出挡块。

Description

留置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留置针装置,该留置针装置构成为具有软质的外针和硬质的内针,能够以使内针的末端从外针的末端突出的状态穿刺到患者中,然后能够使内针从外针中退回。
背景技术
留置针装置被广泛用于输液、输血、体外血液循环等的处置。在这种处置中,如果将金属针留置在血管内,有可能损伤血管。因此,公知有具备软质的外针和硬质的内针的留置针装置。以使内针的末端从外针的末端突出的状态将外针和内针穿刺到患者的血管中,然后使内针从外针中退回,仅将外针留置在患者中。所留置的软质的外针损伤患者的血管的可能性比较小。
图7A是这种过去的留置针装置900(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一例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7B是从其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8是沿着包括图7A的8-8线的垂直面的、过去的留置针装置900的向视剖视图。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将穿刺患者的一侧(图7A、图7B及图8的纸面的左侧)称为“前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后侧”。
留置针装置900具有密封体920,密封体920包括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密封筒921、和被固定在密封筒921的一端(前端)的外衬套925。软质的外针930被固定在外衬套925的前端。
在密封筒921的外衬套925的侧端附近的外周面设有一对叶片929a、929b。叶片929a、929b具有柔软性,能够上下摆动。
衬套(hub)940能够沿密封体920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移动地插入密封体920的内腔内。金属制的硬质的内针950被固定在衬套940的前端,衬套940的后端与柔软的导管960的一端连接。内针950和导管960通过沿前后方向贯通衬套940的纵贯路径943而连通。
在图7A、图7B、图8中,衬套940位于密封体920的内腔的前端侧。将衬套940相对于密封体920的该位置称为“初始位置”。在初始位置,被保持在衬套940中的内针940贯通外针930,内针950的末端从外针930的末端向外部突出。
为了将衬套940保持在初始位置而采用了挡块970。图9是挡块970的立体图。从大致半圆筒形状的基部971延伸形成大致半圆筒形状的插入部972和一对固定部973。插入部972被配置在一对固定部973之间,它们相互平行。
如图8所示,将挡块970的插入部972从密封筒921的后端插入。使插入部972的末端冲击衬套940的后端,将衬套940压向前侧,由此能够将衬套940配置在初始位置。
留置针装置900按照以下说明的那样进行使用。
首先,在将衬套940保持在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将内针950和外针930穿刺到患者的血管中(穿刺作业)。
然后,从密封体920拔出挡块970,然后从密封体920回拉导管960(退回作业)。也可以在回拉导管960的同时,从密封体920拔出挡块970。由此,衬套940及内针950与导管960一起相对于密封体920向后方移动,如图10所示,内针950被收纳在密封体920内。将图10所示的衬套940相对于密封体920的位置称为“退回位置”。在该状态下,使用胶带等将留置针装置900固定于患者。只有软质的外针930以穿刺患者的状态被留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06834号说明书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过去的留置针装置900中,能够用一只手握持着留置针装置900进行将内针950及外针930穿刺到患者的穿刺作业。可是,在此之后使衬套940从初始位置移动到退回位置的退回作业,需要在用一只手握持密封体920的同时用另一只手回拉导管960,以便维持外针930穿刺患者的状态。这样,虽然能够用一只手进行穿刺作业,但是退回作业需要两只手。
但是,在医疗现场,存在操作留置针装置900的作业者必须用一只手按压并握持患者的手臂等的情况。因此,期望不仅能够一只手进行穿刺作业,而且也能够一只手进行退回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留置针装置,除能够用一只手进行将内针及外针穿刺患者的穿刺作业外,以后的将内针收纳在密封体内的退回作业也能够一只手进行。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留置针装置具有:密封体,具有内腔;软质的外针,被固定于所述密封体的前端;衬套,被配置在所述密封体的所述内腔内,能够沿所述密封体的长度方向移动;硬质的内针,被固定在所述衬套的前端;导管,与所述衬套的后端连接;以及挡块,从所述密封体的后端相对于所述密封体的所述内腔而插拔。所述衬套能够从所述内针贯通所述外针并从所述外针的末端突出的初始位置、向所述内针被收纳在所述密封体的所述内腔内的退回位置移位。在将所述挡块插入所述密封体的所述内腔内并且使其末端与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衬套抵接时,所述挡块的后端部分在所述密封体的后侧露出。所述留置针装置构成为,在使所述挡块的所述末端与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衬套抵接的状态下,能够利用一只手在手指推压所述密封体的后端或者其附近的状态下夹持所述后端部分,并从所述密封体拔出所述挡块。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除能够用一只手进行将内针及外针穿刺入患者的穿刺作业外,将内针收纳在密封体内的收纳作业也能够用一只手进行。
附图说明
图1A是有关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留置针装置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B是有关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留置针装置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有关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留置针装置的、沿着包括图1A的2-2线的垂直面的向视剖视图。
图3的A是有关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留置针装置所使用的衬套的立体图,图3的B是沿着包括图3的A的3B-3B线的面的衬套的向视剖视图,图3的C是沿着包括图3的A的3C-3C线的面的衬套的向视剖视图
图4的A是有关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留置针装置所使用的挡块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4的B是其俯视图。
图5是有关衬套位于退回位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留置针装置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有关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留置针装置的、沿着包括图5的6-6线的垂直面的向视剖视图。
图7A是过去的留置针装置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7B是过去的留置针装置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有关过去的留置针装置的、沿着包括图7A的8-8线的垂直面的向视剖视图。
图9是图7A及图7B所示的过去的留置针装置的所使用的挡块的立体图。
图10是内针被收纳在密封体内的、图7A及图7B所示的过去的留置针装置的沿着与图8相同的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留置针装置中,优选所述后端部分的上表面具有以随着接近所述密封体而变低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并且,优选在所述密封体的后端或者其附近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突起。由此,手指容易接触形成于密封体的突起并施加力量。
也可以是,所述挡块的所述后端部分具有沿水平方向夹持所述导管的一对夹持部。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所述一对夹持部能够以把持所述导管的方式弹性地移位。由此,通过把持一对夹持部,能够通过一对夹持部把持两者间的导管。因此,能够更容易进行退回作业。
下面,示出优选的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当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在以下的说明中所参照的各附图是简化而仅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部件中、用于说明本发明所需要的主要部件的图。因此,本发明能够具有在以下的各附图中没有示出的任意的构成部件。并且,以下的各附图中的部件的尺寸并非忠实地表示实际的构成部件的尺寸及各部件的尺寸比率等。
图1A是衬套位于初始位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留置针装置100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B是从其下方观察的立体图。以下为了说明上的方便,设定以留置针装置100的长度方向为Z轴,以与Z轴正交的水平方向轴及上下方向轴分别为X轴及Y轴的正交坐标系。将Y轴的箭头侧(即图1A及图1B的纸面的上侧)称为“上侧”,将其相反侧称为“下侧”。但是,“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并非指留置针装置100实际使用时的朝向。另外,将穿刺入患者的一侧(Z轴的箭头侧,即图1A及图1B的纸面的左侧)称为“前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后侧”。图2是沿着包括图1A的2-2线的垂直面(YZ面)的留置针装置100的向视剖视图。
留置针装置100具有密封体20。密封体20具有密封筒21、和被固定在密封筒21的一端(前端)的外衬套25。密封筒21具有内径固定的大致圆筒形状。在密封筒21的外衬套25相反侧端部(后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一对突起(第1突起)23a。并且,在密封筒21的外衬套25相反侧端部(后端)附近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沿周向连续的卡定突起22。外衬套25具有大致漏斗形状,在外衬套25的密封筒21相反侧端部(前端)固定有软质的外针30。外针30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关于密封筒21和外衬套25的材料没有特殊限制,但优选硬质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碳酸酯、聚丙烯等。优选密封筒21及外衬套25具有透明或者透光性,因为能够透视观察密封体20的内腔24(参照后述的图6)内的液体(药液或者血液等)和衬套40。关于外针30的材料没有特殊限制,但优选软质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丙烯、聚氨酯类弹性体、聚四氟乙烯等氟类树脂等。优选外针30具有透明或者透光性,因为能够透视观察其内腔内的液体(药液或者血液等)和内针50。另外,也可以使用上述的软质材料一体形成外衬套25和外针30。
参照标号29a、29b表示与X轴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叶片。叶片29a、29b设于大致圆筒形状的固定部件28。通过将固定部件28外装在密封筒21的外衬套25侧端附近的外周面上,叶片29a、29b被安装于密封体20。通过将在密封筒21的外周面上朝向上方突出形成的第2突起23b嵌入固定部件28的大致U字状的缺口中,固定部件28及叶片29a、29b相对于密封筒21被定位。关于叶片29a、29b的材料没有特殊限制,但是优选软质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丙烯、氯乙烯、聚乙烯、聚烯烃类或者聚苯乙烯类的热塑性弹性体等。另外,叶片29a、29b也可以与密封体20一体成形。
衬套40(内衬套)能够沿密封体20的长度方向(即Z轴方向)移动地插入密封体20的内腔24内。金属制的硬质的内针50被固定在衬套40的前端。内针50大致具有圆筒形状,其末端被加工成锐利状。衬套40的后端与树脂制的柔软的导管60的一端连接。导管60的另一端例如与进行输液用的点滴回路连接。在衬套40的外周面上安装有O型密封圈49。O型密封圈49紧密地贴在密封筒21的内周面上,在密封体20的内腔24中防止比O型密封圈49靠外针30侧的药液或者血液向比O型密封圈49靠导管60侧泄露。关于衬套40的材料没有特殊限制,但是优选硬质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碳酸酯、聚丙烯、聚乙烯等。关于导管60的材料没有特殊限制,但是优选软质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氯乙烯等。
图3的A是衬套40的立体图,图3的B是沿着包括图3的A的3B-3B线的面的衬套40的向视剖视图,图3的C是沿着包括图3的A的3C-3C线的面的衬套40的向视剖视图。图3的B的截面和图3的C的截面相互正交。衬套40在一端(前端)形成有具有圆锥面状的外表面的前部41,在另一端形成有具有圆筒面状的外表面的后部42。纵贯路径43沿着衬套40的中心轴40a从前部41一直到后部42纵贯衬套40。如图2所示,内针50从前部41侧被插入纵贯路径43内,并被保持在衬套40中。后部42被插入导管60内,将衬套40和导管60连接。这样,内针50和导管60通过衬套40的纵贯路径43而连通。
在前部41和后部42之间的衬套4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沿周向连续的环状槽44。如图2所示,O型密封圈49安装在环状槽44中。
在衬套40的外周面上,在环状槽44和前部41之间,从环状槽44侧起依次形成有大径部45和小径部46。小径部46与前部41相邻,小径部46的外径与前部41的最大直径大致相同,而且比大径部45的外径小。在前部41、小径部46及大径部45形成有沿直径方向(与中心轴40a正交的方向)横贯三者的横贯路径47。横贯路径47与纵贯路径43交叉且连通。
在后部42的周围,以相对于衬套40的中心轴40a为相等角度的间隔而配置有被悬臂支撑的4个弹性片48。弹性片48与衬套40的中心轴40a大致平行地延伸。在弹性片48的后部42相反侧的面上形成有嵌合槽48a和锥面48b。嵌合槽48a是沿着衬套40的周向的凹部(槽)。锥面48b与弹性片48的相对于嵌合槽48a为自由端的一侧连接,构成在嵌合槽48a侧外径较大的圆锥面的一部分。
在图1A、图1B、图2中,衬套40位于密封体20的内腔24的前端侧。在本发明中将衬套40相对于密封体20的该位置称为“初始位置”。在初始位置,被保持在衬套40中的内针50贯通外针30,其末端从外针30的末端向外部突出。
为了对衬套40维持初始位置而采用了挡块70。图4的A是从挡块70的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4的B是其俯视图。挡块70具有基部71、插入部72和一对固定部73。
基部71的后侧的部分通过从其后端形成的切槽76被分割成一对夹持部75。一对夹持部75在X轴方向上相对置,并能够沿彼此接近的朝向D1(参照图4的B)弹性地移位。
在基部71的上表面形成有随着接近插入部72而变低的倾斜面77。基部71的上表面的高度(上下方向的位置)在基部71的前侧端最低。基部71的上下方向(Y轴方向)尺寸为,在夹持部75处比在夹持部75的前侧的部分大。在基部71的下侧表面形成有与切槽76连续的沿着Z轴方向的槽74(参照图1B)。
插入部72和一对固定部73从基部71朝向前侧与Z轴平行地延伸。插入部72的沿着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面(即,与XY面平行的面)的截面,具有下侧敞开的大致U字形状。一对固定部73以沿X轴方向夹持插入部72的方式配置。固定部73是具有与YZ面平行的主面的板状体。
如图1A、图1B、图2所示,从密封筒21的后端将挡块70的插入部72插入密封体20的内腔24内。在将挡块70尽可能深地插入密封体20内时,插入部72的末端冲击衬套40的弹性片48的后端,衬套40的大径部45冲击外衬套25的后端,衬套40被配置在密封体20的内腔24内的初始位置。与衬套40连接的导管60嵌入具有大致U字状截面的插入部72、基部71的下侧的槽74、以及夹持部75之间的切槽76中。挡块70的一对固定部73位于密封体20的密封筒21的两侧,其末端一直到达叶片29a、29b的位置。基部71在密封体20后侧露出。
图5是衬套40移动到密封体20的内腔24内的后端侧的退回位置的留置针装置100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6是沿着包括图5的6-6线的垂直面(YZ面)的留置针装置100的向视剖视图。
如图6所示,在衬套40位于退回位置时,衬套40的嵌合槽48a(参照图3的A、图3的B、图3的C)和密封筒21的卡定突起22嵌合。并且,被保持在衬套40中的内针50被从外针30拔出,并被收纳在密封体20的内腔24内。挡块70被从密封体20拔出并去除。
与初始位置(参照图1A、图1B、图2)相比,在退回位置,外针30内的流路的截面积增大了内针50的截面积量,因而药液或者血液的流量增大。并且,在退回位置,从外针30到导管60的流路有两条:依次在内针50的内腔及衬套40的纵贯路径43中通过的第1流路、和依次在密封体20的内表面与内针50及衬套40各自的外表面之间的空间中、衬套40的横贯路径47以及衬套40的纵贯路径43中通过的第2流路,因而能够以较大的流量流过药液或者血液。
如上所述,衬套40能够在密封体20的内腔24内从初始位置(图1A、图1B、图2)向退回位置(图5、图6)移动。
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留置针装置100的使用方法。
首先,如图1A、图1B、图2所示,在衬套40位于初始位置、而且内针50从外针30的末端突出的状态下,将内针50及外针30穿刺到患者的血管中(穿刺作业)。此时,使留置针装置100的下侧的面(突起23a突出侧的相反侧的面)面对患者。
然后,在将外针30穿刺入患者的状态下,使内针50退回(退回作业)。即,通过从密封体20拉出导管60,使与导管60的前端连接的衬套40以及被保持在衬套40中的内针50相对于密封体20向后方移动。随着衬套40的移动,挡块70也向后方移动。
在密封筒21的后端附近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卡定突起22。衬套40移动到卡定突起22,在衬套40的弹性片48的外表面形成的锥面48b在卡定突起22上滑动。此时,弹性片48向后部42侧弹性变形。然后,在锥面48b越过卡定突起22时,弹性片48弹性恢复,卡定突起22嵌入嵌合槽48a中。这样,衬套40移动到图5及图6所示的退回位置。
在该状态下,从叶片29a、29b的上方将胶带粘贴在患者的皮肤上,将留置针装置100固定于患者。只有外针30以穿刺入患者的状态被留置。在退回位置,由于在柔软的外针30内不存在硬质的内针50,因而即使留置针装置100相对于患者的姿势由于患者移动等而变化时,外针30也不会损伤患者的血管等。
在必要的处置结束时,将固定叶片29a、29b的胶带从患者剥离,将外针30从患者中拔出。即使是相对于密封体20推拉导管60时,衬套40的嵌合槽48a与密封筒21的卡定突起22的嵌合状态也不会解除。即,内针50无法再次从外针30的末端突出,或者内针50无法与衬套40一起从密封体20中拔出。因此,防止错误地穿刺硬质的内针50,防止错误地再次使用已用过的留置针装置10。已用过的留置针装置100被废弃。
在上述的穿刺作业中,在将内针50及外针30穿刺入患者时,内针50接受反作用力。需要防止内针50及保持该内针50的衬套40由于该反作用力而相对于外针30及密封体20朝向后方移动。挡块70的插入部72使其末端与衬套40的后端(弹性片48)抵接,从而限制衬套40移动。在穿刺时,作业者需要以使挡块70相对于密封体20不移动的方式保持留置针装置100。
例如,能够利用两根手指沿水平方向(X轴方向)把持挡块70的一对夹持部75。具体地讲,用拇指和中指把持一对夹持部75,将食指放在密封体20的上表面(例如突起23a或者第2突起23b)上,由此能够保持留置针装置100。该保持方法能够稳定地保持留置针装置100,因而是优选的方法。一对夹持部75借助施加给一对夹持部75的水平方向的把持力而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参照图4的B的箭头D1)弹性地移位,因而一对夹持部75夹持两者间的导管60。因此,根据上述的留置针装置100的保持方法,能够借助一对夹持部75把持导管60。
在后续的退回作业中,在用拇指和中指沿水平方向把持一对夹持部75的状态下,用食指推压密封体20的突起23a。并且,以使密封体20相对于患者不移动的方式用食指按压突起23a,同时从密封体20向后方拉出挡块70。导管60被一对夹持部75夹持,因而导管60也与挡块70一起被从密封体20拉出。在将挡块70从密封体20基本完全拉出时,衬套40移动到退回位置(参照图5和图6)。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留置针装置100在密封体20的后端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突起23a。因此,通过使食指接触突起23a,容易对密封体20施加力量。由此,在退回作业中,如果用拇指和中指沿水平方向把持一对夹持部75同时用食指推压凸起23a,则能够容易使衬套40移动到退回位置。因此,能够用一只手进行退回作业。
如果能够按照上面所述在用拇指和中指把持着一对夹持部75的同时进行穿刺作业,则能够在不需换持留置针装置100的情况下继续进行退回作业。因此,能够仅用一只手连续地进行穿刺作业和退回作业。
另外,如果能够将食指放在突起23a上进行穿刺作业,则除能够稳定地保持留置针装置100以外,还能够在不改变食指的位置的情况下进行退回作业。
在基部71的上表面形成有以随着接近密封体20而逐渐变低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77。如图2及图4的A所示,倾斜面77一直形成到基部71的前侧端部,倾斜面77(或者基部71)的前侧端部是与插入部72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如图2所示,能够增大突起23a相对于倾斜面77的前侧端部的向上方突出的高度H。由此,如果将食指放在倾斜面77上向前方滑动,则食指能够极其自然地接触突起23a。由于突起23a的突出高度H比较高,因而容易用手指推压突起23a并施加力量。这将有利于退回作业的作业性的提高、和在穿刺作业中稳定地保持留置针装置100。
另外,通过在基部71形成倾斜面77,能够将基部71的前侧端部的高度抑制为与插入部72的上表面大致同样低的高度,并且能够增大一对夹持部75的上下方向尺寸。这在沿水平方向把持一对夹持部75的情况下,手指接触的区域的面积增大,因而有利于在穿刺作业和退回作业中稳定地保持留置针装置100。
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示例。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进行变更。
挡块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基部71形成有切槽76,但也能够省略切槽76。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沿水平方向把持基部71,也很难一起夹持挡块70和导管60。但是,通过在退回作业中直接将导管60保持在保持基部71的手的小手指以及/或者无名指与手掌之间,能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地将挡块70和导管60一起从密封体20中拉出。因此,能够用一只手进行退回作业。将导管60保持在小手指以及/或者无名指与手掌之间,对形成有切槽76的上述的实施方式也是有效的。这是因为,通过这样直接保持导管60,能够防止导管60相对于一对夹持部75而滑动,能够使衬套40可靠地向退回位置移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切槽76与Z轴平行地延伸,但切槽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切槽也可以相对于Z轴而倾斜,并且也可以具有屈曲或者弯曲的部分。通过使导管60嵌入这种切槽中,在退回作业中能够减少导管60相对于一对夹持部75而滑动的情况。
倾斜面也可以不形成于基部71的上表面的整个区域中。例如,也可以是,夹持部75的上表面呈与XZ面大致平行的平面,仅在其前侧的区域中形成倾斜面。优选挡块70的露出于密封体20后侧的部分(后端部分)的上表面中与密封体20最近的部位最低。
倾斜面不需要是平坦面,也可以是曲面,或者还可以由平坦面及曲面的任意组合来构成。
也可以省略一对固定部73。也可以是,在将插入部72插入密封体20内时露出于密封体20后侧的挡块70的后端部分,不需要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基部71那样具有比插入部72相对较大的宽度尺寸(X轴方向尺寸),而是具有例如与插入部72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突起23a形成于密封体20的后端,但突起23a的形成位置不必须在密封体20的后端,也可以是比后端靠前侧的位置。但是,当在距离密封体20的后端较远的前侧的位置形成突起23a时,在退回作业中食指将够不到突起23a,因而退回作业的作业性下降。因此,优选突起23a形成在密封体20的后端或者其附近。具体地讲,从密封体20的后端到突起23a的距离能够设为20mm以下,更优选设为10mm以下,特别优选设为5mm以下。并且,从密封体20的后端到突起23a的距离能够设为密封体20的长度的1/2以下,更优选设为1/3以下,特别优选设为1/4以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X轴方向上相对置地形成有两个突起23a,但突起23a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沿X轴方向排列三个以上的突起。突起23a的形状和尺寸是任意的。也可以是,增大食指接触的部分的面积以容易用食指施加力量,还可以在食指接触的部分形成凹凸形状,以便防止食指打滑。突起的与食指接触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形状能够任意变更。例如,也可以是,突起的前侧的部分以具有缓慢的倾斜或者具有大致固定的高度的方式朝向前方延伸。
关于位于退回位置的衬套40和密封体20的嵌合构造,也可以具有上述以外的结构。或者,也可以省略该嵌合构造。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关于在穿刺作业中保持留置针装置100的方法,例示出了用拇指和中指沿水平方向把持一对夹持部75、并且将食指放在密封体20的上表面上的方法,但穿刺作业中的留置针装置100的保持方法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利用过去进行的任意的方法保持留置针装置100。根据在穿刺作业中的保持方法,存在当从穿刺作业转为退回作业时需要换持留置针装置100的情况,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仅使用同一只手进行穿刺作业和退回作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应用领域没有特殊限制,能够广泛地用作进行输液、输血、体外血液循环等处置时的留置针装置。其中,优选能够用作在输液或者血液透析中使用的留置针装置。
标号说明
20密封体;21密封筒;23a突起;24密封体的内腔;25外衬套;30外针;40衬套;50内针;60导管;70挡块;71基部(后端部分);72插入部;73固定部;74槽;75夹持部;76切槽;77倾斜面;100留置针装置。

Claims (3)

1.一种留置针装置,该留置针装置构成为具有:
密封体,具有内腔;
软质的外针,被固定于所述密封体的前端;
衬套,被配置在所述密封体的所述内腔内,能够沿所述密封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硬质的内针,被固定在所述衬套的前端;
导管,与所述衬套的后端连接;以及
挡块,从所述密封体的后端相对于所述密封体的所述内腔而插拔,
所述衬套能够从所述内针贯通所述外针并从所述外针的末端突出的初始位置、向所述内针被收纳在所述密封体的所述内腔内的退回位置移位,
所述留置针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挡块插入所述密封体的所述内腔内并且使其末端与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衬套抵接时,所述挡块的后端部分在所述密封体的后侧露出,
所述留置针装置构成为,在使所述挡块的所述末端与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衬套抵接的状态下,能够利用一只手在手指推压所述密封体的后端或者其附近的同时,夹持所述后端部分,由此经由所述后端部分夹持所述导管并将所述导管与所述挡块一起从所述密封体拔出,
在所述密封体的后端或者其附近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突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端部分的上表面具有以随着接近所述密封体而变低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留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块的所述后端部分具有沿水平方向夹持所述导管的一对夹持部,所述一对夹持部能够以把持所述导管的方式弹性地移位。
CN201380009605.0A 2012-02-17 2013-02-14 留置针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142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32843A JP5854271B2 (ja) 2012-02-17 2012-02-17 留置針装置
JP2012-032843 2012-02-17
PCT/JP2013/053542 WO2013122149A1 (ja) 2012-02-17 2013-02-14 留置針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4221A CN104114221A (zh) 2014-10-22
CN104114221B true CN104114221B (zh) 2016-08-24

Family

ID=48984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960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14221B (zh) 2012-02-17 2013-02-14 留置针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11942A1 (zh)
EP (1) EP2815782A4 (zh)
JP (1) JP5854271B2 (zh)
CN (1) CN104114221B (zh)
CA (1) CA2864223A1 (zh)
WO (1) WO20131221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90972B2 (ja) 2011-06-07 2015-10-07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留置針装置
JP2016154617A (ja) * 2015-02-23 2016-09-01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留置針装置
US10206711B1 (en) * 2017-08-02 2019-02-19 Covidien Lp Surgical instruments for engaging tissue to stabilize tissue and facilitate tissue manipulation
WO2020262410A1 (ja) * 2019-06-24 2020-12-30 株式会社トップ 留置針組立体
WO2021166962A1 (ja) * 2020-02-20 2021-08-26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CN112336422B (zh) * 2020-10-20 2021-11-30 成都尚古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穿刺套件和穿刺装置
KR102485674B1 (ko) * 2020-10-21 2023-01-06 주식회사 펜타스코리아 의료용고정어댑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00740A (en) * 1989-04-10 1991-03-19 Critikon, Inc. Catheter with needle guard
CN101370545A (zh) * 2006-01-20 2009-02-18 株式会社Jms 医疗用针装置
CN103608064A (zh) * 2011-06-07 2014-02-26 株式会社Jms 留置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96348A (en) * 1979-11-29 1985-01-29 Abbott Laboratories Venipuncture device
US4326519A (en) * 1980-02-21 1982-04-27 Abbott Laboratories Venipuncture device
US5108376A (en) * 1990-11-14 1992-04-28 Safetyject Retractable intravenous needle assembly
ES2185500B1 (es) * 2001-09-14 2004-11-16 Pedro Acha Gandarias Cateter y metodo de utilizacion.
US6623461B1 (en) * 2002-03-15 2003-09-23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Forward shielding safety device
NZ589835A (en) * 2005-09-22 2012-03-30 Tyco Healthcare Manually retracted safety needle with rigid wing structure
EP2514452B1 (en) * 2009-12-14 2014-09-03 JMS Co., Ltd. Needle device
JP5637350B2 (ja) * 2009-12-14 2014-12-10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針装置
JP5532892B2 (ja) * 2009-12-14 2014-06-25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針装置
JP5594520B2 (ja) * 2010-06-04 2014-09-24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留置針装置
JP2013022069A (ja) * 2011-07-15 2013-02-04 Jms Co Ltd 留置針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00740A (en) * 1989-04-10 1991-03-19 Critikon, Inc. Catheter with needle guard
CN101370545A (zh) * 2006-01-20 2009-02-18 株式会社Jms 医疗用针装置
CN103608064A (zh) * 2011-06-07 2014-02-26 株式会社Jms 留置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864223A1 (en) 2013-08-22
WO2013122149A1 (ja) 2013-08-22
JP2013169218A (ja) 2013-09-02
CN104114221A (zh) 2014-10-22
US20150011942A1 (en) 2015-01-08
JP5854271B2 (ja) 2016-02-09
EP2815782A4 (en) 2015-10-21
EP2815782A1 (en) 2014-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14221B (zh) 留置针装置
CN103608064B (zh) 留置针装置
CN207168789U (zh) 静脉导管系统
CN102933242B (zh) 留置针装置
EP2837403B1 (en) Male connector equipped with lock mechanism
CN103209726A (zh) 针尖防护装置
EP2837404B1 (en) Male connector equipped with lock mechanism
KR20170074825A (ko) 캐뉼러 삽입 조립체 및 방법
CN104334225B (zh) 留置针装置
CN206462996U (zh) 一种安全采血装置
CN107921242A (zh) 安全导管组件
CN202146485U (zh) 防针尖刺伤的新型留置针
CN209951937U (zh)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KR20170113547A (ko) 바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915095B2 (ja) 留置針装置
CN207912977U (zh) 一种留置针
CN208355474U (zh) 安全型采血针
CN221845764U (zh) 一体式中线导管用置管装置
CN212592136U (zh) 一种安全采血针
JP2016154617A (ja) 留置針装置
JP6203555B2 (ja)
JP5687439B2 (ja)
WO2013180233A1 (ja) 留置針装置
JP2015181671A (ja) 留置針装置
WO2013180234A1 (ja) 留置針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24

Termination date: 2019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