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51937U -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951937U CN209951937U CN201820543676.9U CN201820543676U CN209951937U CN 209951937 U CN209951937 U CN 209951937U CN 201820543676 U CN201820543676 U CN 201820543676U CN 209951937 U CN209951937 U CN 2099519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edle
- handle
- needle tube
- holder
- cannul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包括:针管、针管座、套管;针管座与套管座彼此套接,套接的部分可以互为导向的相对轴向滑动,所述轴向的轴是指针管及套管的中心轴线;针管座与套管座之间设有至少一受到外力会发生形变的包括可选择压缩弹簧在内的弹力部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可与针管座连为一体的针管座手柄,针管座手柄上设有一个可在外力驱使下可以接触到套管座的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可以是针管座手柄上的可以接触到套管座的一个区域;也可以是从针管座手柄上延伸出的一个可以受到外力而发生形变的活动部分,如一个来自针管座手柄上的片状延伸,接触部件上至少有一个部位与套管座的一部分区域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属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静脉穿刺及连带的静脉输液是临床各科室最为常用的一种通用技术,当输液时间较长时最常使用带有柔性套管的留置针,留置期间柔性的套管消除了因针管尖端刺穿静脉的风险;无论何种静脉针都不可避免的面对个体化静脉穿刺过程的挑战,所述个体化是指患者的皮肤厚度、皮肤硬度、静脉暴露程度、静脉粗细、静脉深浅、静脉壁硬度、静脉弯曲程度、静脉瓣分布等均大不相同;个体化静脉穿刺还须考虑的是护士操作的个性化。
通常,使用留置针的静脉穿刺过程,开始时消毒穿刺点附近皮肤,随后一手的手指主要是拇指绷紧皮肤,另一手持针与皮肤呈一合适的角度先将锋利的针管尖端刺入皮肤,随后突破静脉壁,针管尖端斜面的针孔进入静脉管腔内,静脉压将血液经由斜面的针孔挤入针管,在针管视窗或透明的针管座或透明的软管上看到红色的血液流入,也称回血,作为判断斜面的针孔进入静脉管腔的依据;这种回血方式为静脉压依赖性的被动回血。然而,多种因素导致即使斜面的针孔进入了静脉管腔也无法出现可见的回血,比如静脉压很低时,常见循环血量不足的休克患者,因而静脉压依赖性的被动回血方式极其不灵敏;再如紧邻静脉瓣的斜面的针孔,静脉瓣的单向控流作用使血液难以流入针管;又如针孔的斜面紧贴静脉壁使血液无法进入针管;还如针孔的斜面位于静脉弯曲处;当出现这些未见回血的情况,操作者通常认为针孔尚未进入静脉管腔,会进一步推进针管,使得已从一侧静脉管壁进入静脉管腔的针管尖端极易从对侧静脉管壁穿出,即静脉被针管贯穿,导致静脉穿刺失败,严重影响药物及液体的输注,尤其是急救药物或血液不能在第一时间进入静脉管腔会导致患者迅速死亡或不可逆的器官衰竭。
然而,穿刺中即便见到了回血,也需将针管继续向静脉内推进一定距离,确保斜面的针孔完全充分的进入静脉管腔内,当静脉走向肉眼无法判断时这一步骤的针管推进完全是在盲目的状态下实施,针管的尖端行进方向与静脉走向稍有不同时极易导致静脉被贯穿致使穿刺失败,尤其是患者静脉走向不可视且静脉管腔较小时安全进针近乎奢望;为了避免继续进针过程刺穿静脉的风险,有的操作方法是见到回血后将针管回退1mm-4mm不等的距离,然后将套管送入静脉管腔,虽有一定效果但回退极易使针管尖端脱离静脉管腔导致穿刺失败,因大多数目标静脉内径仅2mm左右。
再者,临床操作大多用手把持留置针针管座相连的水平状态的叶片状手柄,拇指在上食指在下,在针管座下方的食指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刚刚消毒后的邻近穿刺点的皮肤,当食指上存有微生物时极易污染穿刺点导致管路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已有大量临床文献报导);且操作时位于皮肤与针管座之间的食指也会影响进针角度,即针管与皮肤之间角度的选择,也即针管与针管在皮肤上的垂直投影线之间的最佳角度的选择会受到夹在其间的食指的干扰,尤其是选择较小的最佳进针角度时,最终降低穿刺成功率。
总之,现有临床使用的留置针存在以下严重安全问题:
1.见到回血时,继续进针过程中留置针针管锋利的尖端贯穿静脉导致穿刺失败。
2.静脉压依赖性的被动回血方式使得当患者静脉压低或其他相关情况时难以见到回血,本已进入静脉管腔的针管尖端继续推进贯穿静脉壁导致穿刺失败。
3.因针管座下方的食指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刚刚消毒后的邻近穿刺点的皮肤,当食指上存有微生物时极易污染穿刺点导致管路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4.因针管座下方的食指会影响进针角度即针管与皮肤之间角度的选择,降低穿刺成功率。
5.两个手指夹持针柄的方法稳定性差,难以满足护士操作的个性化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包括:一个用于刺破皮肤及静脉壁的刚性的针管,一个将针管底端部分固定其内的针管座;一个柔性的套管,一个与套管底端密封连接的套管座,套管座有一中空的侧支与输液软管相连,一个位于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内的弹性隔离塞将套管座内腔分为前腔及后腔;弹性隔离塞前端面形成前腔的底部,弹性隔离塞后端面形成后腔的顶部,前腔为输液腔,正常使用时输液软管内腔流动的药液经侧支进入套管座内腔的前腔再经套管内腔从套管顶端开口进入静脉内腔;针管的前端部分穿过弹性隔离塞位于套管内腔;所述针管的前端部分是指位于套管内腔及套管座内腔的前腔内的针管;针管座与套管座彼此套接,所述彼此套接,是指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与筒状的针管座主体之间的套接,可以是套管座延伸部套入针管座内腔,也可以是针管座套入套管座延伸部,套接的部分可以互为导向的相对轴向滑动,所述轴向的轴是指针管及套管的中心轴线;针管座与套管座之间设有至少一受到外力会发生形变的包括可选择压缩弹簧在内的弹力部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可与针管座连为一体的针管座手柄,针管座手柄上设有一个可在外力驱使下可以接触到套管座的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可以是针管座手柄上的可以接触到套管座的一个区域;也可以是从针管座手柄上延伸出的一个可以受到外力而发生形变的活动部分,如一个来自针管座手柄上的片状延伸,接触部件上至少有一个部位与套管座的一部分区域接触。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操作者一手固定针管座,一手作用于套管座驱动其向着接近针管座的方向轴向移动,所述轴向的轴是指针管及套管的中心轴线,并迫使二者之间的弹力部件发生形变储存弹性势能,针管尖端从包覆其的套管顶端露出;操作者手指将针管座手柄位于套管座区域的接触部件压向套管座,如压向其表面或压入其内部的沟槽等构件,使二者相对位置固定,弹力部件不能复原。操作者按压接触部件的手指同时按压针管座手柄附近的输液软管部分使其压凹变形。所述附近,可以是悬挂在针管座手柄侧面,可以是骑跨在针管座手柄上端,也可以是从针管座手柄表面经过或穿过。
随即开始静脉穿刺过程,当静脉穿刺过程中虽未见到回血但操作者判断针管尖端可能已进入静脉管腔内,例如操作者体验到了刺穿一侧静脉管壁的突破感而静脉血液压力不够时,为了准确判断针管尖端的针孔是否进入静脉管腔,操作者仅需轻轻减小手指对针管座手柄的按压力度,此时因输液软管自身的弹性(输液软管通常选用TPE、TPU、PVC等弹性材料制作),受压区域的输液软管部分的形态从压凹状态部分或全部的恢复至复原状态,无论是部分复原还是完全复原其产生的负压吸引力将血液主动吸引至针管内腔,而流经针管上部分缺损的回血观察孔,回血透过透明或半透明的套管而被人眼及时观察到;这种回血方式显然是主动式的回血,而且极为灵敏,只要针孔部分进入静脉管腔就可观察到回血,故而为“主动式灵敏回血”。
当针管尖端进入静脉内腔后,降低或解除手指对针管座手柄的按压力可使套管座因弹力部件的弹性势能释放产生的弹性复原力而被迫向远离针管座的方向移动,而最终使柔软的套管顶端包覆了锋利的针管尖端,即锋利的针管尖端未从套管顶端开口内露出;弹力部件形变后的弹性复原力大于套管座内腔的弹性隔离塞对穿越其内的针管部分的阻力,这种阻力是指因弹性隔离塞对穿越其内的针管部分存在的压迫力而在抽离过程中形成的弹性隔离塞与针管外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
为了更好的操控,针管座主体呈筒状,将外径较小的同样呈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套设其内,针管座主体上连有针管座手柄;具体为垂直型针管座手柄,即第一针管座手柄,包括两个从针管座主体上端面伸出的呈叶片状的便于手指把持的部分为垂直部,所述垂直是指,留置针针管于水平面之上平行放置,针管尖端的斜面朝上时,针管座手柄便于手指把持的部分在穿刺开始的使用状态下与水平面垂直或近似垂直,即是垂直部与水平面垂直或近似垂直,此种条件下目前临床使用的留置针针管座手柄则与水平面平行;其中至少一个第一针管座手柄与针管座主体是带有两个径向缝隙的可活动的轴向的线条状连接,两个径向缝隙之间的弧形的针管座部分为第一针管座手柄的弧形部,弧形部在针管座主体上端面与垂直部相连;第一针管座手柄弧形部内侧设有一个在外力驱使下可以接触到套管座延伸部的接触部件,具体可包括一个弧形部内侧的局部凸起。使用时两个手指相对按压两个第一针管座手柄,弧形部以线条状连接为旋转轴向套管座延伸部旋转接近或直接受压变形,直至弧形部内侧的局部凸起接触并压迫套管座延伸部表面,使二者不能相对轴向移动。
进一步的增加可操控性,还包括与第一针管座手柄的垂直部前端相连的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与手指接触可使手指能够阻止当因弹力部件的弹性势能释放产生的弹性复原力而导致的针管座的向后方移动,所述“后方”是指与套管座运动相反的方向。
再进一步,还包括与第一针管座手柄的垂直部前端相连的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及与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相连的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的后向弯折部,即第一后向弯折部。所述第一后向弯折部的设置使得操作者的两个手指末端分别夹在对应的针管座手柄的垂直部与第一后向弯折部之间,这种指夹式的手柄结构不仅使操控稳定性进一步提升,而且手指可以通过推动针管座手柄第一后向弯折部主动的解除针管座手柄的接触部件对套管座延伸部的约束力,从而更快的将弹力部件的弹性势能释放;所述约束力是指针管座手柄的接触部件通过压迫、嵌入等方式阻止二者相对轴向移动的能力。
更好的是,还包括与第一针管座手柄的垂直部前端相连的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及与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相连的第一后向弯折部,还有水平延伸部;水平延伸部与垂直部、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第一后向弯折部的上缘连接。水平延伸部的设置使得操作者的两个手指末端分别套在或是包裹在对应的针管座手柄的垂直部、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第一后向弯折部、水平延伸部及弧形部共同形成的套囊状的空间内,这种指套式的手柄结构不仅可以使手指主动驱使第一后向弯折部侧向移动而解除针管座手柄的接触部件对套管座延伸部的约束力,而且使操控更为稳定达到手指-手柄融合即“指-针合一”的理想效果。
一种人体工程适形的设计是,针管座底端部分设有与手指尤其是中指外侧轮廓适形的指托,即第一指托,所述第一指托可以是独立部件套接在针管座底端部分,也可以是针管座底端部分的与手指外侧轮廓适形的部分,所述适形的部分是指便于与手指外侧相抵的截面C型的向右上方略倾斜的片状延伸部分。
一种设计是,两个第一针管座手柄的垂直部的后端连为一体。
另一种设计是,两个第一针管座手柄的垂直部的上端连为一体,至少一侧设有三面开口的U形缝隙,从而形成一个条片状的垂直部游离臂;垂直部游离臂可以以垂直部游离臂与垂直部的线状连接部分,即第一线状连接部分为轴向内旋转,垂直部游离臂游离端的内侧设有接触部件,具体为一个条块状的垂直部游离臂游离端内侧的镶嵌凸起,即第一镶嵌凸起。
为了更好地无间隔的约束套管座的运动,第一针管座手柄的接触部件具体为弧形部内侧设有至少一个线条状的凸筋,即第一凸筋;在所述第一凸筋相对应位置的套管座延伸部表面设有至少一个可与之嵌合的弧线状凹陷。
一种可靠且轻松的约束套管座的运动的设计是,第一针管座手柄的接触部件具体为条块状的弧形部内侧的镶嵌凸起,即第二镶嵌凸起;在所述第二镶嵌凸起相对应位置的套管座延伸部表面设有包括贯通槽在内的至少一个限位槽,第二镶嵌凸起可嵌入限位槽内。当与针管座相连的第二镶嵌凸起嵌入套管座上的限位槽内时,限制了针管座与套管座的相对的轴向运动,此时针管的尖端从套管顶端开口中露出,穿刺见到回血后降低或解除手指对针管座手柄的按压力使弧形部复位,第二镶嵌凸起从套管座上的限位槽内移出,弹力部件的弹性势能释放推动套管座向远离针管座的方向移动,而最终使柔软的套管顶端包覆了锋利的针管尖端。
一种设计是,针管座主体呈筒状,将外径较小的同样呈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套设其内,针管座主体上连有针管座手柄;具体为单个垂直型针管座手柄,即第二针管座手柄,包括一个从针管座主体上端面伸出的呈叶片状的便于手指把持的部分为垂直部,垂直部一侧相连一个条片状的垂直部游离臂,垂直部游离臂可以以所述第一线状连接部分为轴向内旋转,垂直部游离臂游离端的内侧设有接触部件,具体可包括一个第一镶嵌凸起;针管座主体与垂直部游离臂游离端对应的针管座侧面部分设有一贯通的开窗区域,即第一开窗区域,与贯通的第一开窗区域对应的套管座延伸部表面设有至少一个包括贯通槽在内的限位槽,第一镶嵌凸起可嵌入限位槽内。
进一步的,第二针管座手柄有一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上端连有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的前向弯折部,所述前向弯折部设有一容纳输液软管的前向弯折部上的开口。
再一步的,第二针管座手柄有一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上端连有叶片状的前向弯折部,前向弯折部设有一个部分容纳输液软管的前向弯折部上的开口;垂直部上端有一便于输液软管纵向骑跨的垂直部上端下凹区域。
一种适应现有临床护士“水平持针”操作习惯的设计是,针管座主体呈筒状,将外径较小的同样呈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套设其内,针管座主体上连有针管座手柄;具体为水平型针管座手柄,即第三针管座手柄,包括从针管座侧面伸出的呈叶片状的便于手指把持的水平部,所述水平是指,留置针针管于水平面之上平行放置,针管尖端的斜面朝上时,针管座手柄便于手指把持的部分与水平面平行或近似平行,即是水平部与水平面平行或近似平行,与目前临床使用的留置针构象相似;水平部上表面相连一个弓形的条片状的水平部游离臂,水平部游离臂可以以水平部游离臂与水平部的线状连接部分,即第二线状连接部分为轴向内旋转,水平部游离臂游离端的内侧设有接触部件,具体可包括一个条块状的水平部游离臂游离端内侧的镶嵌凸起,即第三镶嵌凸起;针管座主体与水平部游离臂游离端对应的部分设有一贯通的第一开窗区域,与贯通的第一开窗区域对应的套管座延伸部表面设有至少一个包括贯通槽在内的限位槽,所述第三镶嵌凸起可嵌入限位槽内。使用时一手两个手指把持固定第三针管座手柄不接触水平部游离臂的部分,另一手将套管座主体轴向下拉,弹力部件压缩形变,针管尖端从后退的套管顶端露出,随即手指按压第三针管座手柄上表面相连的水平部游离臂,水平部游离臂以所述第二线状连接部分为轴向内也即向针管中心轴线方向旋转或直接受压变形而使第三镶嵌凸起嵌入套管座延伸部的限位槽内,针管座与套管座二者不能轴向的相对移动;穿刺见到回血后降低或解除手指对针管座手柄的按压力使水平部游离臂复位,第三镶嵌凸起从套管座上的限位槽内移出,弹力部件的弹性势能释放推动套管座向远离针管座的方向移动,而最终使柔软的套管顶端包覆了锋利的针管尖端。
进一步的,套管座与输液软管相连的侧支位于第三针管座手柄同侧,第三针管座手柄的呈叶片状的水平部前端连有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向上延伸部。
又一步的,套管座与输液软管相连的侧支位于第三针管座手柄同侧,第三针管座手柄的呈叶片状的水平部前端连有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向上延伸部,针管座手柄向上延伸部上端连接有水平展开的针管座手柄向上延伸部的后向弯折部,即第二后向弯折部。
另一种提升操控稳定性的方案是,针管座主体呈筒状,将外径较小的同样呈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套设其内,针管座主体上连有针管座手柄;具体为指环型针管座手柄,即第四针管座手柄,包括从针管座主体上端面向上、向后延伸出的呈卷曲叶片状的便于手指把持的卷曲部,使用时食指接触卷曲部内侧,拇指接触卷曲部外侧,卷曲部有一向前延伸的卷曲部游离臂,其游离端设有接触部件,具体可包括一个条块状的卷曲部游离臂游离端的镶嵌凸起,即第四镶嵌凸起;针管座主体与卷曲部游离臂游离端对应的上端面部分设有一贯通的开窗区域,即第三开窗区域,与贯通的第三开窗区域对应的套管座延伸部表面设有包括贯通槽在内的限位槽,所述第四镶嵌凸起可嵌入限位槽内。
进一步的,卷曲部游离臂的游离端设有接触部件,具体可包括一个第四镶嵌凸起;卷曲部游离臂还有一个探向并可触及套管座主体上端的分支,与分支相对应的套管座上端部分设有一被膜片状弹性体封闭的贯通的开窗区域,即第四开窗区域,弹性体内侧面朝向套管座前腔即输液腔,卷曲部游离臂分支末端可接触并压迫弹性体外侧面,使弹性体略凸向套管座前腔内,可将套管座前腔内的药液从针孔排出一滴或数滴,当穿刺有突破感时而未见明显回血,可放松手指解除卷曲部游离臂分支末端对弹性体的压迫,弹性体形状复原产生的负压吸引力可将静脉管腔内的血液顺利轻松的吸入针孔,使回血的观察更为灵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思路,针管座手柄为独立部件或组件构成的独立型针管座手柄,即第五针管座手柄,与针管座连为一体使用;所述第五针管座手柄是指其为独立的部件或组件,与针管座包括使用卡扣结构在内的套接或粘接为一体,相比与针管座主体一体式模塑加工成型,容易采用两种性能不同的材料,某些特殊临床要求更容易满足,某些规格批量生产更为容易,某些规格组装相对简单。
为了更好的指示针管座与套管座的相对移动的程度,针管座主体呈筒状,将外径较小的同样呈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套设其内,在套管座延伸部的表面设有包括标记线、标记点在内的指示距离的标记。
为了更好的实现主动式灵敏回血,上述所有方案的针管座手柄设有包括可选择挂钩、下凹、开口、浅槽在内的输液软管的约束、导引部件。所述约束、导引部件可以是独立的部件或组件,也可以是针管座手柄本身具有约束导引输液软管功能的结构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见到回血时,不需调换手指等额外操作,保持手指原始位置即可使套管主动包覆针管锋利的尖端,彻底消除继续进针过程中针管尖端贯穿静脉导致穿刺失败的风险。
2.主动吸引式的灵敏回血方式替代了静脉压依赖性的不灵敏的被动回血方式,可准确及时的判断出针管尖端斜面的针孔是否进入静脉管腔,避免盲目进针导致的穿刺失败。
3.皮肤非接触式持针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因操作者手指表面微生物污染穿刺点导致的管路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4.皮肤非接触式持针完全避免了因针管座下方的食指对进针角度选择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5.指夹式、指套式、指环式多种方案提升了操控稳定性,满足了护士操作的个性化需求。
附图说明
并不局限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如下:
图1:现有临床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操作示意图;
图2A:针管锋利的尖端突破静脉壁的示意图;
图2B:针管锋利的尖端贯穿静脉壁的示意图;
图2C:针管锋利的尖端紧邻静脉瓣的示意图;
图2D:针管锋利的尖端的斜面及针孔放大示意图;
图2E:针管锋利的尖端的斜面紧贴静脉壁内膜的示意图;
图2F:套管位于静脉管腔内的示意图;
图3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手柄对合,针管尖端露出;
图3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手柄打开,针管尖端被套管包覆;
图3C: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剖切结构示意图,弹簧压缩,针管尖端露出;
图3D: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剖切结构示意图,弹簧释放,针管尖端被套管包覆;
图3E: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局部剖切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F: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操作过程状态示意图,手柄对合,针管尖端露出;
图3G: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操作过程状态示意图,手柄打开,针管尖端被套管包覆;
图3H: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操作过程整体剖切示意图,输液软管部分受压形变;
图3I: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操作过程整体剖切示意图,输液软管部分形态复原;
图3J: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操作过程状态示意图,套管座、针管座分离;
图3K: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优化方案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操作过程状态示意图;
图5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局部剖切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局部剖切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C: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独立手柄方案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操作过程状态示意图;
图10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操作过程状态示意图;
图11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操作过程状态示意图;
图12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的操作过程状态示意图;
图13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的操作过程状态示意图;
图13C: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13D: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弹簧压缩,针管尖端露出,输液软管部分受压形变;
图13E: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弹簧压缩,针管尖端露出,输液软管部分形态复原;
图13F: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弹簧释放,针管尖端被套管包覆;
图14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的操作过程状态示意图;
图14C: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弹簧压缩,针管尖端露出;
图14D: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弹簧压缩,针管尖端露出,膜片状的弹性体受压形变;
图14E: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弹簧释放,针管尖端被套管包覆。
图中:S.皮肤表面;S1.皮下组织;S0.皮肤消毒区域;T.拇指;F.食指;M.中指;V.静脉;V0.静脉管腔;V1.一侧静脉壁;V2.对侧静脉壁;Vv.静脉瓣;W1.回血观察孔;W2.第一开窗区域;W3.第二开窗区域;W4.第三开窗区域;W5.第四开窗区域;P.针管尖端的斜面;L1.中心轴线(基准轴);L2.垂直投影线;J1.水止;J2.留置针接头;G1.径向缝隙;G2.U 形缝隙;E.弹性体;E1.弹性体内侧面;E2.弹性体外侧面;1.静脉留置针;11.针管;110针管内腔;111.针管尖端;112.针孔;113.针管前端部分;114.针管底端部分;115.弹性隔离塞内的针管部分;12.针管座;120.针管座内腔;121.针管座顶端部分;122.针管座上端面; 123.针管座下端部分;124.针管座侧面;125.针管座底端部分;1251.针管座底端面;1252.第一指托;126.针管座中部截面为弧形的纵向延伸的连接部;13.输液软管;130.输液软管内腔; 131.输液软管部分;14.套管;140.套管内腔;141.套管顶端;142.套管底端;143.套管内表面;144.套管顶端开口;15.套管座;150.套管座内腔.150a.前腔;150b.后腔;151.套管座主体;152.套管座顶端;153.套管座上端;154.套管座侧面;155.套管座侧支;156.套管座延伸部;1561.限位槽;1562.弧线状凹陷;1563.套管座延伸部底端面;1564.标记;16. 针管座手柄;16a.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2.右侧第一针管座手柄; 16b.第二针管座手柄;16c.第三针管座手柄;16d.第四针管座手柄;16e.第五针管座手柄; 161.针管座手柄前端;162.针管座手柄后端;163.线条状连接;164.弧形部;1641.半圆形的连接部;1642.第二凸筋;165.针管座手柄垂直部;1650.两个垂直部的内部空间;1651.挂钩; 1652.垂直部游离臂;1653.第一线状连接部分;1654.垂直部上端下凹区域;1655.第二指托; 166.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1.第一后向弯折部;1662.水平延伸部;1663.前向弯折部; 1664.前向弯折部上的开口;1665.侧向延伸部下端的开口;167.针管座手柄水平部;1671. 水平部底端向上的折边;1672.浅槽;1673.水平部游离臂;1674.第二线状连接部分;168.针管座手柄向上延伸部;1681.第二后向弯折部;169.卷曲部;1691.卷曲部内侧;1692.卷曲部外侧;1693.卷曲部游离臂;1694.卷曲部游离臂的分支;1695.分支的末端;17.针管座手柄的接触部件;17a.弧形部内侧的局部凸起;17b.第二镶嵌凸起;17c.第一凸筋;17d.第一镶嵌凸起;17e.第三镶嵌凸起;17f.第四镶嵌凸起;18.弹力部件;18a.压缩弹簧;19.弹性隔离塞;191.弹性隔离塞前端面;192.弹性隔离塞后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并不局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下:
首先说明现有的静脉留置针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留置针接头J2与药液容器的管路相连,药液流入输液软管13,排除空气使药液可从留置针的针孔112滴出,关闭夹在输液软管 13上的水止J1,穿刺点附近皮肤S0消毒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T在上食指F在下把持针管座手柄16,针管尖端斜面P朝上,不透明的针管11与皮肤表面S呈一角度α进针,角度α是针管11的中心轴线L1(即基准轴)与针管11中心轴线L1在皮肤表面S的垂直投影线L2之间的夹角,进针角度α的正确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穿刺是否成功,然而位于针管座手柄16与皮肤表面S之间的食指F不仅容易污染已消毒的皮肤S0而且严重干扰了这种选择,尤其是需选择较小的进针角度时,并且,在进针过程中需随时调低针管也即减小进针角度α以保证针管尖端111在静脉管腔V0的中央,食指F的这种夹在中间的不当位置严重干扰着这种进针角度α随时可能减小的操作,降低了穿刺成功率;进针过程如图2A所示,针管尖端111刺破皮肤表面S经过皮下组织S1突破最近的一侧静脉壁V1,此时针孔112的部分位于静脉管腔V0内,静脉内的压力迫使血液进入针管11及输液软管13,在套管座15的透明或半透明的主体上和或透明或半透明的输液软管13上可观察到红色或暗红色的回血;观察到回血后为确保针孔112完全位于静脉管腔V0内,需调低针管11也即减小进针角度α继续进针通常为数毫米的一段距离;如遇静脉管腔V0较细、静脉显著弯曲、进针角度α不佳、操作者不熟练等情况时极易在此过程失败,出现如图2B所示的针管11锋利的尖端111贯穿对侧静脉壁V2,穿刺彻底失败;又如当出现图2C所示针管11锋利的尖端111紧邻静脉瓣Vv的情形,当针孔112贴附在静脉瓣Vv上时回血很难发生,还有一种情形是针管锋利的尖端111 穿入了静脉瓣Vv虽未穿透静脉但回血不会发生,再如图2E所示针管锋利的尖端111的斜面的针孔112紧贴静脉壁内膜的情形,图2D将针管尖端斜面P及斜面内的针孔112放大示意,这些情况下操作者通常会判断针孔112尚未进入静脉管腔V0,继续进针直至贯穿静脉V,最终穿刺失败。
实施例1:
如图3A、3B等3字开头系列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包括:一个用于刺破皮肤及静脉壁的刚性的针管11,一个将针管底端部分114固定其内的针管座12;一个柔性的套管 14,一个与套管底端142密封连接的套管座15,套管座15有一个主体部分151、套管座上端153、套管座侧面154,套管座顶端152与套管底端142密封连接,套管座主体151左侧有一中空的侧支155与输液软管13相连,套管座主体151上的侧支155之后是一个筒状的延伸部156,如图3C、3D所示;针管座12顶端部分121位于套管座主体151上的侧支155之后,针管座12还有上端面122、下端部分123、针管座侧面124、底端部分125及底端面1251;一个位于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156内的弹性隔离塞19将套管座内腔150分为前腔150a及后腔 150b;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隔离塞19可在针管11抽离后再次密封,弹性隔离塞前端面191 形成前腔150a的底部,弹性隔离塞后端面192形成后腔150b的顶部,前腔150a为输液腔,正常使用时输液软管内腔130流动的药液经侧支155进入套管座内腔150的前腔150a再经套管内腔140从套管顶端开口144进入静脉内腔V0(如图2F);针管11的前端部分113穿过弹性隔离塞19位于套管内腔140;所述针管11的前端部分113是指位于套管内腔140及套管座内腔150的前腔150a内的针管;套管顶端141包覆了锋利的针管尖端111;即锋利的针管尖端111未从套管顶端开口144内露出。
彼此套接的针管座12与套管座15之间设有至少一受到外力会发生形变的包括可选择压缩弹簧18a在内的弹力部件18,所述彼此套接,是指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156与筒状的针管座12主体之间的套接,可以是套管座延伸部156套入针管座内腔120,也可以是针管座12 套入套管座延伸部156,套接的部分可以互为导向的相对轴向滑动,所述轴向的轴是指针管 11及套管14的中心轴线L1。
本实施例中的弹力部件18为压缩弹簧18a,压缩弹簧18a底端与针管座12内腔120的底端相抵,压缩弹簧18a顶端与套管座延伸部156的底端面1563相抵;当然作为变通,压缩弹簧18a顶端也可以和弹性隔离塞后端面192相抵。
本实施例中的针管座12主体呈筒状,将外径较小的同样呈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156套设其内,针管座12主体上连有针管座手柄16;具体为第一针管座手柄16a,包括两个从针管座 12主体上端面122伸出的呈叶片状的便于手指把持的部分为垂直部165,所述垂直是指,留置针针管11于水平面之上平行放置或以穿刺点皮肤表面为水平面放置其上,针管尖端111的斜面P朝上时,针管座手柄16便于手指把持的部分在穿刺开始的使用状态下与水平面垂直或近似垂直,即是垂直部165与水平面垂直或近似垂直,此种条件下目前临床使用的留置针针管座手柄则与水平面平行;其中右侧垂直型针管座手柄即右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2与针管座 12固定连为一体,左侧垂直型针管座手柄即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与针管座12主体是带有两个径向缝隙G1的可活动的轴向的线条状连接163,两个径向缝隙G1之间的弧形的针管座12部分为第一针管座手柄16a的弧形部164,弧形部164在针管座12主体上端面122与垂直部165相连,本实施例的右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2则未设弧形部164;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弧形部164内侧设有一个在外力驱使下可以接触到套管座延伸部156的接触部件 17,具体可包括一个弧形部164内侧的局部凸起17a,如图3E中所示。
如图3A、3F所示,使用时,首先操作者一手固定针管座12,一手作用于套管座15驱动其向着接近针管座12的方向轴向移动,所述轴向的轴是指针管11及套管14的中心轴线L1,并迫使二者之间的压缩弹簧18a发生压缩形变储存弹性势能,针管尖端111从包覆其的套管顶端141露出;同时把套管座侧支155顺延而来的输液软管13卡入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 垂直部165外侧面底端的开口向上的挂钩1651内,使其悬挂在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垂直部165外侧面;随即两个手指相对按压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和右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2使二者对合,弧形部164以线条状连接163为旋转轴向套管座延伸部156旋转接近或直接受压变形,直至弧形部164内侧的局部凸起17a接触并压迫套管座延伸部156表面,使二者不能轴向的相对移动,操作者的拇指T按压着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及其上悬挂的输液软管13,此时的输液软管13是受压管腔130向内形变的输液软管部分131,也即被压凹的输液软管部分131,如图3H所示。
当静脉穿刺过程中虽未见到回血但操作者判断针管尖端111可能已进入静脉管腔V0内,例如操作者体验到了刺穿一侧静脉管壁V1的突破感而静脉V血液压力不够时,为了准确判断针管尖端111的针孔112是否进入静脉管腔V0,操作者仅需轻轻减小拇指T对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的按压力度,此时因输液软管13自身的弹性(输液软管通常选用TPE、TPU、PVC 等弹性材料制作),受压区域的输液软管部分131的形态从压凹状态部分或全部的恢复至复原状态,如图3I所示,无论是部分复原还是完全复原其产生的负压吸引力将血液主动吸引至针管内腔110,而流经针管上部分缺损的回血观察孔W1,回血透过透明或半透明的套管14而被人眼及时观察到;这种回血方式显然是主动式的回血,而且极为灵敏,只要针孔112部分进入静脉管腔V0就可观察到回血,故而为“主动式灵敏回血”。
见到回血后进一步放松手指对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和右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2的夹紧力度,同时中指M抵住针管座底端面1251,如图3G所示;因弧形部164线条状连接163 部分的复原力而使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状态复原,弧形部164内侧的局部凸起17a解除对套管座延伸部156表面的压迫,压缩弹簧18a的弹性势能释放,推动套管座轴向前移使套管顶端部分141包覆针管尖端111,如图3D。
针管尖端111被相对柔性的套管顶端141包覆后,手指再夹紧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 和右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2继续进针数毫米至合适程度,一手按压套管座主体151另一手抽离针管座12,最终二者分离如图3J状态,成功完成穿刺,仅柔性的套管14留置在静脉管腔 V0内,弹性隔离塞19因自身弹性复原力在针管11抽离后将容纳针管11的通道自动封闭对外流体隔离。
在本实用新型中,包括压缩弹簧18a在内的弹力部件18形变后的弹性复原力大于套管座内腔150的弹性隔离塞19对穿越其内的针管部分115的阻力,这种阻力是指因弹性隔离塞 19对穿越其内的针管部分115存在的压迫力而在抽离过程中形成的弹性隔离塞19与针管11 外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化结构,图3K展示出一种第一指托1252,具体可以是针管座底端部分125设有与手指尤其是中指外侧轮廓适形的第一指托1252,第一指托1252可以是独立部件套接在针管座底端部分125,也可以是针管座底端部分125的与手指外侧轮廓适形的部分,所述适形的部分是指便于与手指外侧相抵的截面C型的向右上方略倾斜的片状延伸部分;第一指托1252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在弹力部件18的弹力释放时更好的对抗针管座12因弹力所致的向后方的移动,也即远离针管尖端111的方向运动;是对图3F所示的中指M抵住形状圆钝的针管座底端面1251的方法的改进,使操作者更为轻松舒适。
实施例2:
如图4A、4B所示,与实施例2的方案不同的是,还包括与第一针管座手柄16a的垂直部 165前端161相连的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与手指接触可使手指能够阻止当因弹力部件18的弹性势能释放产生的弹性复原力而导致的针管座 12的向后方的移动,所述“后方”也是指与套管座15运动相反的方向;具体是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和右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2均连有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拇指T、食指 F与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内侧面相抵,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可有效阻止针管座 12向后方的移动;在此设计下可以替代第一指托1252的功能。
实施例3:
如图5A、5B所示,与实施例2的方案不同的是,还包括与第一针管座手柄16a的垂直部 165前端161相连的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及与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相连的针管座手柄第一后向弯折部1661。针管座手柄第一后向弯折部1661的设置使得操作者的两个手指末端分别夹在对应的针管座手柄的垂直部165与针管座手柄第一后向弯折部1661 之间,这种指夹式的手柄结构不仅使操控稳定性进一步提升而且手指可以通过推动针管座手柄第一后向弯折部1661主动的解除针管座手柄16的接触部件17对套管座延伸部156的约束力,从而更快的将弹力部件18的弹性势能释放。
图5B中的局部剖切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展示出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下端的开口1665,朝向左侧的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下端的开口1665用以容纳输液软管13并与游离端朝上的挂钩1651共同将部分输液软管13悬挂在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外侧面上。
如图5B所示,弧形部164内侧面上设有第二镶嵌凸起17b,而相对应的套管座延伸部156 设有相适形的限位槽1561,限位槽1561可以是延伸部156表面向下的横向或纵向的凹陷,也可以是贯通至套管座后腔150b的贯通槽,所述相对应的位置是指当压缩弹簧18a被压缩而使针管尖端111从套管顶端141露出准备穿刺时,第二镶嵌凸起17b可被压入限位槽1561内。
如图5B所示,在套管座延伸部156的表面设有包括标记线、标记点在内的指示距离的标记1564,标记1564可以是印刷的线条也可以是局部的横向的凸筋或凹槽,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当设置一个标记时,操作中标记1564的出现可提示套管顶端141已将针管尖端 111包覆;当设置多个标记时,操作中不同位置标记1564的出现可提示套管顶端开口144与针管尖端111的具体距离,可指导是否可以抽离针管11。
实施例4:
如图6A、6B、6C所示,与实施例3的方案不同的是,不仅包括与第一针管座手柄16a的垂直部165前端161相连的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及与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 166相连的针管座手柄第一后向弯折部1661,还有水平延伸部1662;与垂直部165、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针管座手柄第一后向弯折部1661的上缘连接,本实施例左右两侧均设有水平延伸部1662。
水平延伸部1662的设置使得操作者的两个手指末端分别套在或是包裹在对应的针管座手柄的垂直部165、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针管座手柄第一后向弯折部1661、水平延伸部1662及弧形部164共同形成的套囊状的空间内,如图6A,这种指套式的手柄结构不仅可以使手指主动驱使针管座手柄第一后向弯折部1661侧向移动而解除针管座手柄16的接触部件17对套管座延伸部156的约束力,而且使操控更为稳定达到手指-手柄融合即“指-针合一”的理想效果。
与实施例3中的第二镶嵌凸起17b嵌入限位槽1561的结构不同,如图6B所示套管座延伸部156表面设有多条径向展开轴向排列的弧线状凹陷1562,弧形部164内侧设有可压入弧线状凹陷1562内的第一凸筋17c,通过第一凸筋17c对弧线状凹陷1562的压力而最终阻止压缩弹簧18a形态复原。
作为一种变通,如图6C所示,针管座手柄16为独立部件或组件构成的第五针管座手柄 16e,与针管座12连为一体使用。所述第五针管座手柄16e是指其为独立的部件或组件,与针管座12包括使用卡扣结构在内的套接或粘接为一体,相比与针管座主体一体式模塑加工成型,容易采用两种性能不同的材料,某些特殊临床要求更容易满足,某些规格批量生产更为容易,某些规格组装相对简单。
图6C中所示的第五针管座手柄16e,由位于底部的半圆形的连接部1641将两个手柄的弧形部164连为一体,通过弧形部164内侧面的纵向凸筋,即第二凸筋1642卡入针管座中部开窗区域即第二开窗区域W3的截面为弧型的纵向延伸的连接部126内,最终与针管座12连为一体。
实施例5:
如图7所示,与以上实施例的方案最大的不同是,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和右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2的垂直部165的后端162连为一体,最大程度减少了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 16a1和右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2的相对移动对操作的干扰,使操控更为稳定。
实施例6:
如图8所示,与以上实施例的方案最大的不同是,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和右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2的垂直部165的上端连为一体,内部空间1650容纳套管座延伸部156,针管座12至少一侧设有三面开口的U形缝隙G2,从而形成一个条片状的垂直部游离臂1652;垂直部游离臂1652可以以第一线状连接部分1653为轴向内旋转,垂直部游离臂1652游离端的内侧设有接触部件17,具体为一个第一镶嵌凸起17d;在套接其内的套管座延伸部156上的相对应位置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槽1561(未显示)。
实施例7:
如图9A、9B所示,针管座12主体呈筒状,将外径较小的同样呈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156 套设其内,针管座12主体上连有针管座手柄16;此方案最大的不同是,针管座手柄16具体为第二针管座手柄16b,包括一个从针管座12主体上端面122伸出的呈叶片状的便于手指把持的部分为垂直部165,垂直部165一侧(图中所示为左侧)相连一个条片状的垂直部游离臂1652,垂直部游离臂1652可以以第一线状连接部分1653为轴向内旋转,垂直部游离臂1652 游离端的内侧设有接触部件17,具体为一个第一镶嵌凸起17d;针管座12主体与垂直部游离臂1652游离端对应的针管座侧面124部分设有一贯通的第一开窗区域W2,与贯通的第一开窗区域W2对应的套管座延伸部156表面设有至少一个包括贯通槽在内的限位槽1561,第一镶嵌凸起17d可嵌入限位槽1561内。
单个设置的第二针管座手柄16b有一向两侧突出的侧向延伸部166,侧向延伸部166上端连有叶片状的前向弯折部1663,所述前向弯折部1663设有一容纳输液软管13的前向弯折部上的开口1664。
使用时,如图9B,拇指T夹持第二针管座手柄16b左侧面,食指F夹持第二针管座手柄 16b右侧面,使第一镶嵌凸起17d嵌入套管座延伸部156上的限位槽1561内,同时压凹纵向骑跨在第二针管座手柄16b上端输液软管13,此时针尖斜面P朝上,套管座侧支155亦朝上即垂直于水平面,与第二针管座手柄16b的垂直部165同向。
为了增加操控的稳定性,第二针管座手柄16b的垂直部165后端162上设有第二指托 1655。
实施例8:
如图10A、10B所示,与实施例7的不同是,为了便于手指同时压迫垂直部游离臂1652 及输液软管13,垂直部165上端有一便于输液软管13纵向骑跨的垂直部上端下凹区域1654;更便于手指同时压凹纵向骑跨在第二针管座手柄16b的垂直部上端下凹区域1654上的输液软管13;第二针管座手柄16b的垂直部165后端162上设有第二指托1655,第二指托1655上端设有利于容纳输液软管13的开口。
实施例9:
如图11A、11B所示,与前述实施例最大的不同是针管座12主体上连有针管座手柄16;具体为第三针管座手柄16c,包括从针管座侧面124伸出的呈叶片状的便于手指把持的水平部167,所述水平是指,留置针针管11于水平面之上平行放置,针管尖端111的斜面P朝上时,针管座手柄16便于手指把持的部分与水平面平行或近似平行,即是水平部167与水平面平行或近似平行,与目前临床护士常使用的“水平持针”型留置针构象相似;水平部167上表面相连一个弓形的条片状的水平部游离臂1673,水平部游离臂1673可以以第二线状连接部分1674为轴向内旋转,水平部游离臂1673游离端的内侧设有接触部件17,具体可包括一个第三镶嵌凸起17e;针管座12主体与水平部游离臂1673游离端对应的部分设有一贯通的第一开窗区域W2,与贯通的第一开窗区域W2对应的套管座延伸部156表面设有包括贯通槽在内的限位槽1561,第三镶嵌凸起17e可嵌入限位槽1561内。
如图11B所示,使用时一手两个手指把持固定第三针管座手柄16c不接触水平部游离臂 1673的部分,另一手将套管座15主体轴向下拉,弹力部件18压缩形变,针管尖端111从后退的套管顶端开口144露出,随即手指按第三针管座手柄16c上表面相连的水平部游离臂1673,水平部游离臂1673以第二线状连接部分1674为轴向内也即向针管中心轴线L1方向旋转或直接受压变形而使第三镶嵌凸起17e嵌入套管座延伸部156的限位槽1561内,针管座12与套管座15二者不能轴向的相对移动。
穿刺见到回血后降低或解除手指对第三针管座手柄16c的按压力使水平部游离臂1673复位,第三镶嵌凸起17e从套管座15上的限位槽1561内移出,弹力部件18的弹性势能释放推动套管座15向远离针管座12的方向移动,而最终使柔软的套管顶端141包覆了锋利的针管尖端111。
为了对抗弹力部件18的弹力释放时针管座12因弹力所致的向后方的移动也即远离针管尖端111的方向运动,第三针管座手柄16c的呈叶片状的水平型针管座手柄水平部167前端连有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向上延伸部168,针管座手柄向上延伸部168内侧面可以与手指主要是拇指T相抵而阻止针管座12向后方的移动。
套管座15可旋转至与输液软管13相连的侧支155位于第三针管座手柄16c同侧,输液软管13从第三针管座手柄16c下表面穿过,按上述步骤使用时输液软管13可夹在食指F(未显示)与第三针管座手柄16c下表面之间,输液软管13被压凹后复原即可实现主动式灵敏回血。
实施例10:
如图12A、12B所示,与实施例9最大的不同是,第三针管座手柄16c的呈叶片状的水平部167前端连有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向上延伸部168,针管座手柄向上延伸部168上端连接有水平展开的针管座手柄向上延伸部的第二后向弯折部1681,从而使第三针管座手柄16c的水平部167与针管座手柄第二后向弯折部1681构成一个指夹结构,提升了操控的稳定性。
输液软管13从第三针管座手柄16c水平部167上表面经过,水平部167底端设有向上开口的向上的折边1671,手柄16c水平部167上表面设有利于手指固定输液软管的浅槽1672。
实施例11:
如图13A、13B等13开头系列附图所示,针管座12主体呈筒状,将外径较小的同样呈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156套设其内,针管座12主体上连有针管座手柄16;具体为第四针管座手柄16d,包括从针管座12主体上端面122向上、向后延伸出的呈卷曲叶片状的便于手指把持的卷曲部169;如图13B,使用时食指F接触卷曲部169内侧1691,拇指T接触卷曲部169 外侧1692,卷曲部169有一向前延伸的卷曲部游离臂1693,其游离端设有接触部件17,具体可包括一个第四镶嵌凸起17f;针管座12主体与卷曲部游离臂1693游离端对应的上端面 122部分设有一贯通的第三开窗区域W4,与贯通的第三开窗区域W4对应的套管座延伸部156 表面设有包括贯通槽在内的限位槽1561,第四镶嵌凸起17f可嵌入限位槽1561内。
如图13C,当压缩弹簧18a被压缩变形且第四镶嵌凸起17f嵌入限位槽1561内,针管尖端111露出,同时输液软管13纵向骑跨在第四针管座手柄16d的卷曲部169外侧1692,此时针尖斜面P朝上,套管座侧支155亦朝上。
如图13D,拇指T压凹输液软管部分131,第四镶嵌凸起17f依然嵌入限位槽1561内,压缩弹簧18a被压缩变形。
如图13E,拇指T减小对压凹输液软管部分131的压力使之复原或部分复原,产生负压吸引静脉管腔V0内的血液,而此时第四镶嵌凸起17f依然嵌入限位槽1561内,压缩弹簧18a被压缩变形。
见到回血后,如图13F,拇指T进一步减小对第四针管座手柄16d的卷曲部169外侧1692 的压力,卷曲部游离臂1693因自身弹性复原,带动第四镶嵌凸起17f从限位槽1561内脱出,压缩弹簧18a释放,推动套管座15前移,针管尖端111被套管顶端141包覆。
实施例12:
如图14A、14B等14开头系列附图所示,与实施例11最大的不同是,从针管座12主体上端面122向上、向后延伸出的呈卷曲叶片状的便于手指把持的卷曲部169,向后延伸的卷曲部169继续向下延伸与针管座上端面122融合,形成闭环的第四针管座手柄16d;卷曲部游离臂1693的游离端设有接触部件17,具体可包括一个第四镶嵌凸起17f;卷曲部游离臂1693还有一个探向并可触及套管座15主体上端153的分支1694,与分支1694相对应的套管座主体上端153部分设有一被膜片状弹性体E封闭的贯通的第四开窗区域W5,弹性体E内侧面E1 连接套管座前腔150a即输液腔,卷曲部游离臂1693分支1694末端1695可接触并压迫弹性体E外侧面E2,使弹性体E略凸向套管座前腔150a内,可将套管座前腔150a内的药液从针孔112排出一滴或数滴,当穿刺有突破感时而未见明显回血,可放松手指解除卷曲部游离臂 1693分支1694末端1695对弹性体E的压迫,弹性体E形状复原产生的负压吸引力可将静脉管腔V0内的血液顺利轻松的吸入针孔112,使回血更为灵敏。
使用过程可如下:
第一步:如图14C,压缩弹簧18a受压变形,第四镶嵌凸起17f较浅的嵌入限位槽1561 内,针管尖端111露出,第四开窗区域W5内的膜片状弹性体E未受卷曲部游离臂1693分支 1694末端1695压迫。
第二步:如图14D,压缩弹簧18a受压变形,第四镶嵌凸起17f较深的嵌入限位槽1561 内,针管尖端111露出,第四开窗区域W5内的膜片状弹性体E受卷曲部游离臂1693分支1694 末端1695压迫而向着套管座前腔150a内变形,将套管座前腔150a内的药液从针孔112排出一滴或数滴。
第三步:穿刺操作,如图14C,压缩弹簧18a受压变形,第四镶嵌凸起17f较浅的嵌入限位槽1561内,针管尖端111露出,减小拇指T对卷曲部169外侧1692按压力度,解除卷曲部游离臂1693分支1694末端1695对第四开窗区域W5内的膜片状弹性体E的压迫,膜片状弹性体E复原,负压吸引力产生主动式灵敏回血。
第四步:如图14E,进一步减小拇指T对卷曲部169外侧1692按压力度,第四镶嵌凸起 17f从限位槽1561内脱出,压缩弹簧18a释放,推动套管座15前移,针管尖端111被套管顶端141包覆。
本实施例的第四针管座手柄16d卷曲部169有左侧、右侧两个开口,作为变通可封闭一侧开口而成为类似实施例4的指套式手柄,进一步提升操作的稳定性。
各种类型的输液器均可以本实用新型的静脉留置针1替换输液器连带的穿刺针。
Claims (21)
1.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包括:一个用于刺破皮肤及静脉壁的刚性的针管(11),一个将针管底端部分(114)固定其内的针管座(12);一个柔性的套管(14),一个与套管底端(142)密封连接的套管座(15),套管座(15)有一中空的侧支(155)与输液软管(13)相连,一个位于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156)内的弹性隔离塞(19)将套管座内腔(150)分为前腔(150a)及后腔(150b);针管(11)的前端部分(113)穿过弹性隔离塞(19)位于套管内腔(140);其特征在于,彼此套接的针管座(12)与套管座(15)之间设有至少一受到外力会发生形变的包括可选择压缩弹簧(18a)在内的弹力部件(18);还包括至少一个可与针管座(12)连为一体的针管座手柄(16),针管座手柄(16)上设有一个可在外力驱使下可以接触到套管座(15)的接触部件(17);弹力部件(18)形变复原后可使套管顶端(141)包覆锋利的针管尖端(111);弹力部件(18)形变后的弹性复原力大于位于套管座内腔(150)的弹性隔离塞(19)对穿越其内的针管部分(115)的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12)主体呈筒状,将外径较小的同样呈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156)套设其内,针管座(12)主体上连有针管座手柄(16);具体为第一针管座手柄(16a),包括两个从针管座(12)主体上端面(122)伸出的呈叶片状的便于手指把持的部分为垂直部(165),其中至少一个第一针管座手柄(16a)与针管座(12)主体是带有两个径向缝隙(G1)的可活动的轴向的线条状连接(163),两个径向缝隙(G1)之间的弧形的针管座(12)部分为第一针管座手柄(16a)的弧形部(164),弧形部(164)在针管座(12)主体上端面(122)与垂直部(165)相连;第一针管座手柄(16a)弧形部(164)内侧设有一个在外力驱使下可以接触到套管座延伸部(156)的接触部件(17),具体可包括一个弧形部(164)内侧的局部凸起(17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第一针管座手柄(16a)的垂直部(165)前端(161)相连的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第一针管座手柄(16a)的垂直部(165)前端(161)相连的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及与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相连的针管座手柄第一后向弯折部(166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第一针管座手柄(16a)的垂直部(165)前端(161)相连的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及与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相连的针管座手柄第一后向弯折部(1661),还有水平延伸部(1662);水平延伸部(1662)与针管座手柄垂直部(165)、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针管座手柄第一后向弯折部(1661)的上缘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底端部分(125)设有与手指尤其是中指(M)外侧轮廓适形的第一指托(1252)。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和右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2)的垂直部(165)的后端(162)连为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左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1)和右侧第一针管座手柄(16a2)的垂直部(165)的上端连为一体,至少一侧设有三面开口的U形缝隙(G2),从而形成一个条片状的垂直部游离臂(1652);垂直部游离臂(1652)可以以第一线状连接部分(1653)为轴向内旋转,垂直部游离臂(1652)游离端的内侧设有接触部件(17),具体可包括一个第一镶嵌凸起(17d)。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第一针管座手柄(16a)的接触部件(17)具体为弧形部(164)内侧设有的至少一个线条状的第一凸筋(17c);在线条状的第一凸筋(17c)相对应位置的套管座延伸部(156)表面设有至少一个可与之嵌合的弧线状凹陷(1562)。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第一针管座手柄(16a)的接触部件(17)具体为第二镶嵌凸起(17b);在第二镶嵌凸起(17b)相对应位置的套管座延伸部(156)表面设有至少一个包括贯通槽在内的限位槽(1561),第二镶嵌凸起(17b)可嵌入限位槽(1561)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12)主体呈筒状,将外径较小的同样呈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156)套设其内,针管座(12)主体上连有针管座手柄(16);具体为第二针管座手柄(16b),包括一个从针管座(12)主体上端面(122)伸出的呈叶片状的便于手指把持的部分为垂直部(165),垂直部(165)一侧相连一个条片状的垂直部游离臂(1652),垂直部游离臂(1652)可以以第一线状连接部分(1653)为轴向内旋转,垂直部游离臂(1652)游离端的内侧设有接触部件(17),具体可包括一个第一镶嵌凸起(17d);针管座(12)主体与垂直部游离臂(1652)游离端对应的针管座侧面(124)部分设有一贯通的第一开窗区域(W2),与贯通的第一开窗区域(W2)对应的套管座延伸部(156)表面设有至少一个包括贯通槽在内的限位槽(1561),第一镶嵌凸起(17d)可嵌入限位槽(1561)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第二针管座手柄(16b)有一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上端连有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的前向弯折部(1663),前向弯折部(1663)设有一容纳输液软管(13)的前向弯折部上的开口(1664)。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第二针管座手柄(16b) 有一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针管座手柄侧向延伸部(166)上端连有叶片状的前向弯折部(1663),前向弯折部(1663)设有一个部分容纳输液软管(13)的前向弯折部上的开口(1664);垂直部(165)上端有一便于输液软管(13)纵向骑跨的垂直部上端下凹区域(1654)。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12)主体呈筒状,将外径较小的同样呈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156)套设其内,针管座(12)主体上连有针管座手柄(16);具体为第三针管座手柄(16c),包括从针管座侧面(124)伸出的呈叶片状的便于手指把持的针管座手柄水平部(167),针管座手柄水平部(167)上表面相连一个弓形的条片状的水平部游离臂(1673),水平部游离臂(1673)可以以第二线状连接部分(1674)为轴向内旋转,水平部游离臂(1673)游离端的内侧设有接触部件(17),具体可包括一个第三镶嵌凸起(17e);针管座(12)主体与水平部游离臂(1673)游离端对应的部分设有一贯通的第一开窗区域(W2),与贯通的第一开窗区域(W2)对应的套管座延伸部(156)表面设有至少一个包括贯通槽在内的限位槽(1561),第三镶嵌凸起(17e)可嵌入限位槽(1561)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套管座(15)与输液软管(13)相连的侧支(155)位于第三针管座手柄(16c)同侧,第三针管座手柄(16c)的呈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水平部(167)前端连有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向上延伸部(168)。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套管座(15)与输液软管(13)相连的侧支(155)位于第三针管座手柄(16c)同侧,呈叶片状的水平型针管座手柄水平部(167)前端连有叶片状的针管座手柄向上延伸部(168),针管座手柄向上延伸部(168)上端连接有水平展开的针管座手柄第二后向弯折部(1681)。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12)主体呈筒状,将外径较小的同样呈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156)套设其内,针管座(12)主体上连有针管座手柄(16);具体为第四针管座手柄(16d),包括从针管座(12)主体上端面(122)向上、向后延伸出的呈卷曲叶片状的便于手指把持的卷曲部(169),卷曲部(169)有一向前延伸的卷曲部游离臂(1693),其游离端设有接触部件(17),具体可包括一个第四镶嵌凸起(17f);针管座(12)主体与卷曲部游离臂(1693)游离端对应的上端面(122)部分设有一贯通的第三开窗区域(W4),与贯通的第三开窗区域(W4)对应的套管座延伸部(156)表面设有包括贯通槽在内的限位槽(1561),第四镶嵌凸起(17f)可嵌入限位槽(1561)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卷曲部游离臂(1693)的游离端设有接触部件(17),具体可包括一个第四镶嵌凸起(17f);卷曲部游离臂(1693)还有一个探向并可触及套管座(15)主体上端(153)的分支(1694),与分支(1694)相对应的套管座主体上端(153)部分设有一被膜片状弹性体(E)封闭的贯通的第四开窗区域(W5)。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手柄(16)为独立部件或组件构成的第五针管座手柄(16e),与针管座(12)连为一体使用。
20.根据权利要求1-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12)主体呈筒状,将外径较小的同样呈筒状的套管座延伸部(156)套设其内,在套管座延伸部(156)的表面设有包括标记线、标记点在内的指示距离的标记(1564)。
21.根据权利要求1-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手柄(16)设有包括可选择挂钩(1651)、下凹、开口、浅槽在内的输液软管(13)的约束、导引部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543676.9U CN209951937U (zh) | 2018-04-16 | 2018-04-16 |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543676.9U CN209951937U (zh) | 2018-04-16 | 2018-04-16 |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951937U true CN209951937U (zh) | 2020-01-17 |
Family
ID=69233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543676.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951937U (zh) | 2018-04-16 | 2018-04-16 |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95193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34550A (zh) * | 2018-04-16 | 2018-08-24 | 北京仰生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
CN111513822A (zh) * | 2020-04-29 | 2020-08-11 | 周彬 | 一种动静脉内瘘留置针用辅助置入装置 |
-
2018
- 2018-04-16 CN CN201820543676.9U patent/CN209951937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34550A (zh) * | 2018-04-16 | 2018-08-24 | 北京仰生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
CN108434550B (zh) * | 2018-04-16 | 2020-06-16 | 北京仰生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
CN111513822A (zh) * | 2020-04-29 | 2020-08-11 | 周彬 | 一种动静脉内瘘留置针用辅助置入装置 |
CN111513822B (zh) * | 2020-04-29 | 2022-02-25 | 周彬 | 一种动静脉内瘘留置针用辅助置入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138921B2 (ja) |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 |
CN115253015B (zh) | 导管组装体 | |
CN108434550B (zh) |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 |
EP1880741A1 (en) | Straight insertion safety infusion set | |
JP2011045544A (ja) | 留置針組立体 | |
JP2018161505A (ja) | 注入セット組立体 | |
CN106620942A (zh) | 用于导管适配器的软质推送调节片 | |
GB2445437A (en) | Cannula insertion device | |
JP2011045543A (ja) | 留置針組立体 | |
BR112018008217B1 (pt) | Insersor de lente intraocular | |
WO2006027923A1 (ja) | 留置針組立体 | |
US5460612A (en) | Vascular access port stabilizing tool | |
WO2016068797A1 (en) | Intravenous catheter assembly | |
JPWO2008123297A1 (ja) | 留置針組立体 | |
CN209951937U (zh) |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 |
CA3169051A1 (en) | An intravenous catheter device | |
JPWO2017183427A1 (ja) | 留置針および留置針組立体 | |
JP2019198552A (ja) | 留置針装置 | |
CN108339176B (zh) | 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 | |
CN115068741B (zh) | 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 | |
JP6678379B2 (ja) | 隔壁付きハブ組立体 | |
JP4432326B2 (ja) | 留置用カテーテル | |
CN108338793B (zh) | 一种静脉采血针 | |
CN209967245U (zh) | 一种可封堵的静脉导管装置 | |
CN208808493U (zh) | 一种静脉采血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0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