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53015B - 导管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导管组装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253015B CN115253015B CN202210736519.0A CN202210736519A CN115253015B CN 115253015 B CN115253015 B CN 115253015B CN 202210736519 A CN202210736519 A CN 202210736519A CN 115253015 B CN115253015 B CN 11525301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theter
- catheter assembly
- inner needle
- needle
- hu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embedded materials for reinforcement, e.g. wires, coils, brai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992—Blood sampling from a fluid line external to a patient, such as a catheter line, combined with an infusion line; blood sampling from indwelling needle sets, e.g. sealable ports, luer couplings, valv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14—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14—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 A61M1/16—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with membran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1—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53—Interfaces between patient blood circulation and extra-corporal blood circuit
- A61M1/3659—Cannulae pertaining to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 A61M1/3661—Cannulae pertaining to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for haemodialysi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8—Strength or flex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06—"Over-the-needle" catheter assemblies, e.g. I.V. cathet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5—Guide needl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93—Flashback chamb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86—Needle tip design, e.g. for improved penetr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93—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needle hub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A61M2005/1585—Needle insert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导管组装体(10A)具备:导管(12)、内针(16)以及抑制内针(16)的挠曲的挠曲抑制机构(20)。在导管(12)的周壁部设置有具有至少一个液体通路的侧部流路构造(22)。挠曲抑制机构(20)具有滑接支承部(54),该滑接支承部(54)在导管(12)相对于内针(16)前进时能够一边与导管(12)相互摩擦、一边进行支承。在初始状态下,滑接支承部(54)位于比侧部流路构造(22)中的位于最靠前端侧的液体通路靠基端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针对申请日为2018年12月19日、申请号为201880079667.1、发明名称为“导管组装体”的申请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为了对患者进行输液或者为了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而对血管进行穿刺并留置导管的导管组装体。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对患者进行输液、血液透析等,例如使用导管组装体。这种导管组装体具备:导管、固定于导管的基端的导管套、插入于导管内的内针、以及固定于该内针的基端的针套(例如,日本专利第5108882号公报)。在导管组装体的使用中,将导管与内针一起穿刺于患者的血管内,在该穿刺后,保持将导管穿刺于患者的状态而将内针从导管拔出。由此,导管被留置于患者的血管。
在为了输液、血液透析而使用导管组装体的情况下,若在血液抽吸时导管前端粘贴于血管壁或者导管前端压扁,则无法进行血液抽吸。另外,例如在静脉输液用而将具备比较长的导管的导管组装体穿刺于患者的情况下,内针容易挠曲。若在穿刺时内针挠曲,则难以进行穿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课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无障碍地进行血液抽吸,并且在穿刺时能够抑制针的挠曲的导管组装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备:导管,其具有前端开口;内针,其插通于所述导管;以及挠曲抑制机构,其经由所述导管而支承所述内针,由此抑制所述内针的挠曲,在所述导管的周壁部设置有侧部流路构造,该侧部流路构造具有允许所述导管的内外之间的液体通过的至少一个液体通路,所述挠曲抑制机构具有滑接支承部,该滑接支承部在所述导管相对于所述内针前进时能够一边与所述导管相互摩擦、一边进行支承,在所述导管相对于所述内针前进之前的初始状态下,所述滑接支承部位于比所述侧部流路构造中的位于最靠前端侧的液体通路靠基端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导管组装体,由于具备通过经由导管支承内针,由此抑制内针挠曲的挠曲抑制机构,因此抑制穿刺时内针的挠曲。由此,能够进行稳定的穿刺。另外,由于在导管的周壁部设置有液体通路,因此在为了输液、血液透析而使用导管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进行血液抽吸。此外,由于滑接支承部在初始状态下位于比液体通路靠基端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液体通路的损伤,从而能够抑制导管前进时的滑动阻力的变动。
也可以是,所述滑接支承部设置在比所述侧部流路构造中的位于最靠基端侧的液体通路靠基端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所有的液体通路的损伤,并且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导管前进时相对于挠曲抑制机构的滑动阻力的变动。
也可以是,所述滑接支承部设置在比位于最靠基端侧的所述液体通路稍靠基端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不与液体通路干涉的范围,能够通过挠曲抑制机构有效地支承导管。
也可以是,所述侧部流路构造具有沿着所述导管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液体通路。
根据该结构,由于液体通路的个数较多,因此无论在导管与血管怎样相互接触的情况下,都能够可靠地进行血液抽吸。另外,液体通路的个数较多,由此能够获得液体通路的总开口面积,从而能够降低抽吸阻力,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血液抽吸。此外,由于能够使各个液体通路的大小较小,因此液体通路通过血管壁时的阻力变小,导管向血管的插入操作变得更加容易。
也可以是,位于最靠基端侧的所述液体通路设置于所述导管的下部。
根据该结构,在留置于血管的导管从血管脱离的情况下,由于设置在最靠基端侧的液体通路朝下,因此液体通路难以从血管脱落。即,当导管从血管脱离时朝向下方的最靠基端侧的液体通路钩挂于血管壁。此时,其他液体通路位于血管内。
也可以是,所述侧部流路构造仅有一个液体通路,该液体通路设置于所述导管中的与所述滑接支承部接触的部位的周向位置对应的周向位置。
根据该结构,即使为了容易抽吸而设置较大的液体通路,也由于液体通路不与滑接支承部滑动,因此液体通路不会受损。另外,由于液体通路通过血管壁时的阻力仅为一次,因此容易进行穿刺。
也可以是,所述导管具有:导管主体;和柔软部,其设置于所述导管主体的前端部且包括所述导管的最前端部,并且比所述导管主体柔软。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穿刺角度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导管前端钩挂于血管后壁。由此,能够防止导管无法插入血管,或者通过导管前端损坏血管壁。
也可以是,所述挠曲抑制机构具有从下方支承所述导管的下支承部件,所述下支承部件具有所述滑接支承部,所述侧部流路构造仅设置于所述导管的下部。
也可以是,所述导管具有外径朝向前端侧减小的锥形部,所述下支承部件能够弹性地支承所述导管,所述侧部流路构造设置于所述锥形部,在所述导管相对于所述内针前进之前的初始状态下,所述滑接支承部位于比所述锥形部靠基端侧的位置。
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利用下支承部件的弹性,锥形部与下支承部件接触,但由于液体通路构造设置在比滑接支承部靠前端侧的位置,因此良好地发挥了本发明的效果。
也可以是,所述液体通路是设置有朝向开口的内侧突出的翼的侧孔。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血液抽吸时翼移动而使开口面积增加,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血液抽吸。另外在导管前进时,由于至少最前端侧的翼不与针支承部滑动,因此能够抑制翼的损伤。
也可以是,所述侧部流路构造仅设置于所述导管的上部。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导管前端被倾斜留置的情况下,由于液体通路处于上方,因此也容易进行血液抽吸。
也可以是,所述多个液体通路相对于所述导管的轴朝相互不同的方向开口。
根据该结构,在施予药液时,药液在血管内朝多个方向释放,反作用力相互抵消,因而导管在血管内难以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导管从适当的留置位置偏离。
也可以是,所述多个液体通路朝相对于所述导管的所述轴倾斜的方向开口。
在该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将液体通路倾斜地设置而形成边缘,但液体通路不与挠曲抑制机构的滑接支承部滑动,因此有效地防止了边缘的破损。
也可以是,在所述导管埋设有由比所述导管硬质的材质构成的环。
根据该结构,利用环对导管进行加强,因此在血液抽吸时,能够防止导管在血管内压扁。
也可以是,所述至少一个液体通路设置于比所述环靠前端侧、所述环本身、所述环与所述环之间、比所述环靠基端侧、所述环的前端侧边以及所述环的基端侧边界中的任一处以上。
也可以是,所述导管具有:外径在轴向上恒定的直线部、和设置在比所述直线部靠前端侧的位置且外径朝向前端侧减小的锥形部,所述环设置于所述锥形部以及所述直线部中的任一处以上。
也可以是,所述液体通路具有根据所述导管的内腔的压力而打开的狭缝的形态。
根据该结构,由于未对导管的内腔施加压力时狭缝关闭,因而在导管向血管插入时狭缝关闭。因此,能够抑制侧部流路构造通过血管壁时的阻力。另一方面,由于若对导管的内腔施加正压及负压,则狭缝打开,因此能够无障碍地进行药液向血管内的施予、或血液抽吸。
也可以是,所述滑接支承部具有:能够从上方支承所述导管的上支承部、和能够从横向支承所述导管的横支承部,所述狭缝仅设置于所述导管的上部以及横部中的任一处。
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导管前进时的狭缝的损伤及滑动阻力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导管组装体,能够无障碍地进行血液抽吸,并且在穿刺时能够抑制针的挠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导管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导管组装体的前端侧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导管组装体中,使导管部件前进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导管组装体的前端侧的放大图。
图7是图5所示的导管组装体的前端侧的纵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导管组装体的前端侧的纵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11A是图10所示的导管组装体的前端侧的俯视图。图11B是沿着图10的XIB-XIB线的横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13A是图12所示的导管组装体的前端侧的纵剖视图。图13B是沿着图12的XIIIB-XIIIB线的横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侧视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导管组装体的前端侧的纵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导管组装体的前端侧的侧视图。
图18是图16所示的导管组装体的挠曲抑制机构的立体图。
图19A是另一方式的内针及导管的前端侧的纵剖视图。图19B是又一方式的内针及导管的前端侧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图9所示的导管组装体的另一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21A是多腔型导管的前端侧的纵剖视图。图21B是另一方式的多腔型导管的前端侧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导管组装体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A具备:导管12;导管套14,其连接于导管12的基端侧;内针16,其在前端具有锋利的针尖17并插通于导管12;针套18,其连接于内针16;以及挠曲抑制机构20,其抑制穿刺时的内针16的挠曲。
对于导管组装体10A而言,由用户(医生、护士等)对针套18进行把持操作,将其前端部穿刺于患者的血管。导管组装体10A在使用前(向患者穿刺前)的初始状态下,成为在导管12插通有内针16的双层管构造,且内针16从导管12的前端突出规定长度。
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下的导管组装体10A通过将导管12与内针16的双层管构造、导管套14、针套18以及挠曲抑制机构20组合而构成一个组装体,并能够一体地操作。
导管12是具有挠性的细径的管状部件。导管12例如可以作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线导管等长度比末梢静脉导管长的导管使用。另外,导管12也可以作为末梢静脉导管使用。导管12不限于静脉用导管,也可以构成为末梢动脉导管等动脉用导管。作为导管12的构成材料,优选树脂材料,特别是软质树脂材料。
如图2所示,导管12具有:内腔12a,其沿轴向贯通导管12;前端开口12b,其在导管12的前端开口;以及基端开口12c,其在导管12的基端开口。
如图3所示,在导管12的周壁部设置有侧部流路构造22,该侧部流路构造22具有允许导管12内外之间的液体通过的至少一个液体通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通路,设置有从导管12的周壁部的内周面贯通至外周面的侧孔24。侧部流路构造22具有在导管12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的多个(四个)侧孔2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多个侧孔24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依次在导管12的左侧面、上表面、右侧面、以及下表面开口。因此设置在最靠基端侧的侧孔24向下方开口。多个侧孔24可以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大小,也可以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大小。
如图1所示,在导管12的基端连接固定有导管套14。由导管12及导管套14构成导管部件15。如图2所示,在导管套14的基端设置有向外侧突出且沿周向延伸的凸缘部14a。在凸缘部14a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切口14b。
在导管套14设置有用于操作导管套14的套操作部26。图示例的套操作部26是从导管套14的前端向上方突出的凸舌,相对于导管套14一体成型。套操作部26也可以构成为与导管套14分体的部件,能够相对于导管套14装卸。用户触碰套操作部26并把持或按压,由此能够在轴向上操作导管套14。套操作部26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从导管套14取下。
在导管组装体10A使用时,导管套14在导管12穿刺于血管的状态下暴露在患者的皮肤上,通过敷料、胶带等粘贴在皮肤上而被留置。这样的导管套14优选由比导管12硬质的材料(例如,聚丙烯等)构成。
内针16是具有能够穿刺患者的皮肤的刚性的管状部件,例如由金属材料(不锈钢等)构成。内针16形成为比导管12长。在图1所示的导管组装体10A的初始状态下,针尖17从导管12的前端开口12b仅突出规定长度。另外,在初始状态下,内针16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位插通于导管套14的内部,其基端侧由针套18保持。
针套18具有:在初始状态下与导管套14串联配置的套主体38、和从套主体38向前端方向延伸的延伸部39。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针16及导管套14的两侧沿着内针16相互对置的一对延伸部39设置在套主体38的左右两侧。在导管组装体10A的初始状态下,延伸部39比导管套14的基端向前端侧延伸。即,延伸部39的前端位于比导管套14的前端靠前端侧的位置。延伸部39形成为适当的大小(粗细、长度),以便在使用导管组装体10A时用户容易把持来进行操作。
在一对延伸部39的相互对置的内侧面分别设置有沿着内针16的轴向延伸的引导突起40。左右的引导突起40分别插入设置于导管套14的凸缘部14a的左右的切口14b。由此,由于在初始状态下通过针套18稳定地支承导管套14,并且防止导管套14相对于针套18的旋转,因此能够将套操作部26保持为朝上。另外,在使导管套14相对于针套18前进时,通过引导突起40的引导作用,能够对导管套14顺畅地进行前进操作。另外,针套18也可以覆盖一对延伸部39的上侧及下侧而成为壳体构造。在一对延伸部39的上侧被覆盖的情况下,套操作部26可通过的狭缝设置于壳体构造。
接下来,对挠曲抑制机构20进行说明。挠曲抑制机构20在图1所示的导管组装体10A的初始状态(导管12相对于内针16前进之前的状态)下,在比导管套14靠前端侧经由导管12支承内针16。挠曲抑制机构20以从支承内针16的第一状态向解除内针16的支承并且允许导管套14的通过的第二状态变化的方式,设置成相对于针套18可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而言,挠曲抑制机构20具有:可开闭的一对支承臂42、和能够束缚为关闭一对支承臂42的状态且能够解除束缚的束缚部44。以下,在将一对支承臂42中的一方与另一方相互区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一方标记为“支承臂42a”,另一方标记为“支承臂42b”。
一对支承臂42经由一对支承销43能够相对于延伸部39转动地连结。在本图示例中,一对支承销43在上下方向具有轴线,由此支承的一对支承臂42能够向左右方向开闭。在初始状态下,一对支承臂42与延伸部39的连接部位于比导管套14的基端靠前端侧的位置。
如图3所示,在各支承臂42设置有用于在一对支承臂42关闭的状态下保持内针16的支承槽53。在一对支承臂42关闭的状态下,通过两个支承槽53形成用于支承内针16(插通于导管12内的内针16)的支承孔54。在导管组装体10A的初始状态下,支承孔54沿着内针16的延伸方向延伸。支承孔54在导管12相对于内针16前进时作为能够一边与导管12相互摩擦、一边进行支承的滑接支承部发挥功能。以下,将支承孔54称为“滑接支承部54”。在导管组装体10A的初始状态下,在导管12的外表面与滑接支承部5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若干间隙。
在导管12相对于内针16前进之前的初始状态下,滑接支承部54位于比位于最靠前端侧的侧孔24靠基端侧的位置。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滑接支承部54设置在比位于最靠基端侧的侧孔24靠基端侧的位子。更具体而言,滑接支承部54设置在比位于最靠基端侧的侧孔24稍靠基端侧的位置。另外,在导管组装体10A的初始状态下,滑接支承部54也可以设置在比多个侧孔24的一部分靠前端侧。
在各支承臂42,在关闭的状态下的俯视时,设置有屈曲的卡合槽56a、56b。各卡合槽56a、56b在前后方向贯通支承臂42。一方的卡合槽56a、(以下,称为“第一卡合槽56a”)与另一方的卡合槽56b(以下,称为“第二卡合槽56b”)相互向相反方向屈曲。具体而言,第一卡合槽56a向下方屈曲,第二卡合槽56b向上方屈曲。
如图2所示,束缚部44配置成能够相对于一对支承臂42滑动。伴随着导管套14的前进而通过导管套14按压束缚部44,由此解除相对于一对支承臂42的束缚。
束缚部44具有:第一束缚突起58a,其可滑动地卡合于第一卡合槽56a;和第二束缚突起58b,其可滑动地卡合于第二卡合槽56b。当束缚部44处于初始位置(后退位置)时,束缚部44的第一束缚突起58a与第二束缚突起58b分别卡合于一对支承臂42的第一卡合槽56a与第二卡合槽56b。因此一对支承臂42被束缚为关闭状态。
伴随着束缚部44向前端方向的移动,第二束缚突起58b从支承臂42的第二卡合槽56b向前端方向脱离。若第二束缚突起58b从第二卡合槽56b脱离,则解除束缚部44对一对支承臂42的束缚,一对支承臂42能够扩开。另外,在第二束缚突起58b从第二卡合槽56b脱离后,也维持第一束缚突起58a与第一卡合槽56a的卡合,从而束缚部44由支承臂42a保持。
在束缚部44的基端设置有被按压部48。当导管套14相对于针套18前进时,通过导管套14的前端按压被按压部48,由此束缚部44相对于一对支承臂42前进。被按压部48的与导管套14对置的面设置有倾斜部,该倾斜部以随着朝向基端方向而向左右外侧位移的方式倾斜。
接下来,对导管组装体10A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导管组装体10A的使用中,用户(医生、护士等)把持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的导管组装体10A的针套18,并将导管12及内针16穿刺于患者的血管。此时,通过挠曲抑制机构20支承内针16。具体而言,由于借助形成于关闭的一对支承臂42之间的滑接支承部54经由导管12来支承内针16,因此抑制内针16的挠曲。
穿刺后,将手指搭于从导管套14向上方突出的套操作部26,并将套操作部26向前端方向按压。于是,连接于套操作部26的导管套14及导管12相对于针套18向前端方向移动,导管12向血管内的插入长度增加。
伴随着导管套14的前进,套操作部26将束缚部44向前端方向按压。由此,束缚部44相对于一对支承臂42向前端方向移动,第二束缚突起58b从第二卡合槽56b脱离。通过第二束缚突起58b从第二卡合槽56b脱离,由此解除束缚部44对一对支承臂42的束缚,一对支承臂42能够扩开。而且,若导管套14进一步前进,则如图4那样,一对支承臂42被套操作部26及导管套14从后方按压,并扩开。
在将导管12向血管内插入规定长度后,接下来,在保持导管部件15的位置的状态下,将针套18向基端方向拉拽。于是,内针16在导管部件15内向基端方向移动,内针16即将从导管部件15完全被拔除。其结果,成为导管组装体10A中的仅导管部件15留置于患者侧的状态。在将内针16从导管部件15拔出后,利用敷料、胶带等将导管套14固定于患者。
在该情况下,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A发挥以下效果。
导管组装体10A由于具备借助经由导管12支承内针16来抑制内针16的挠曲的挠曲抑制机构20,因此抑制穿刺时内针16的挠曲。由此,能够进行稳定的穿刺。另外,由于在导管12的周壁部设置有至少一个侧孔24,因此在为了输液、血液透析而使用导管12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进行血液抽吸。即,即使在导管12的前端粘贴于血管壁,或者导管12的前端压扁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侧孔24将血液抽吸到导管12内。
然而,为了进行采血,若将针筒连接于导管套14并拉动针筒的按压件,则对导管内部施加负压。在未设置侧孔24的以往的导管的情况下,导管的血液流入速度不充分,因此导管内部的负压变大,存在导管压扁的可能性。特别是设置有开口的导管前端容易压扁。相对于此,在导管组装体10A中,通过在导管12设置侧孔24,从而在为了进行采血而拉动与导管套14连接的针筒的按压件时,向导管12内部流入的血液流入速度上升,难以对导管12的内部施加负压,因此能够防止导管12的压扁。另外,由于血液从侧孔24流入到导管12的内部,难以对比侧孔24靠前端侧的导管12的内部施加负压,因此防止压扁的效果较大。假设即使在导管12的前端开口12b被压扁、或者导管12前端碰到血管壁的情况下,也能够从侧孔24抽吸血液。
此外,由于滑接支承部54在导管组装体10A的初始状态下位于比位于最靠前端侧的侧孔24靠基端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导管12前进时侧孔24的损伤及滑动阻力的变动。即,侧部流路构造22中的在初始状态下位于比滑接支承部54靠前端侧的位置的侧孔24,在导管12相对于内针16前进时不会相对于滑接支承部54滑动(相互摩擦)。因此,在初始状态下位于比滑接支承部54靠前端侧的侧孔24不会因滑接支承部54而破损等,也不会使该侧孔24相对于挠曲抑制机构20的滑动阻力增大。
特别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滑接支承部54设置在比位于最靠基端侧的侧孔24靠基端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所有的侧孔24的损伤,并且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导管12前进时相对于挠曲抑制机构20的滑动阻力的变动。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滑接支承部54设置在比位于最靠基端侧的侧孔24稍靠基端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在不与侧孔24干涉的范围,能够用挠曲抑制机构20有效地支承导管12。
导管12具有沿着导管12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侧孔24。根据该结构,由于侧孔24的个数较多,因此即使在无论导管12与血管怎样相互接触的情况下,都能够可靠地进行血液抽吸。另外,通过侧孔24的个数较多而能够获得侧孔24的总开口面积,从而能够降低抽吸阻力,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血液抽吸。此外,由于能够使各个侧孔24的大小较小,因此侧孔24通过血管壁时的阻力变小,导管12向血管的插入操作变得更加容易。
位于最靠基端侧的侧孔24设置于导管12的下部。根据该结构,在留置于血管的导管12从血管脱离的情况下,由于设置在最靠基端侧的侧孔24朝下,因此侧孔24难以从血管脱落。即,当导管12从血管脱离时朝向下方的最靠基端侧的侧孔24钩挂于血管壁。此时,其他侧孔24位于血管内。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B具备:导管60;导管套62,其连接于导管60;导管操作部件64,其连接于导管套62;内针66,其插入于导管60;针套68,其连接于内针66;以及挠曲抑制机构70,其抑制穿刺时内针66的挠曲。
导管60是具有挠性的细径的管状部件。导管60具有:沿轴线方向贯通的内腔60a;在导管60的前端开口的前端开口60b;以及在导管60的基端开口的基端开口。导管组装体10B在使用前(向患者穿刺前)的初始状态下,成为内针66插通于导管60的双层管构造,且内针66从导管60的前端突出规定长度。
如图6及图7所示,在导管60的周壁部,在前端开口60b与基端开口之间设置有侧部流路构造72,该侧部流路构造72仅由允许导管60内外之间的液体通过的一个液体通路构成。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通路设置有侧孔73。侧孔73设置于导管60中的、与后述的滑接支承部80接触的部位的周向位置对应的周向位置。具体而言,侧孔73设置于导管60的下部。因此侧孔73向下方开口。
侧孔73形成为比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侧孔24大。侧孔73的开口面积相对于导管内腔截面积的比率例如为0.5~2.0倍左右,优选为0.7~1.0倍左右。导管60的沿着轴向的侧孔73的长度相对于导管内径的比率例如为0.5~3.0倍左右,优选为0.7~2.0倍左右。
在导管60的基端固定有导管套62。导管套62优选由比导管60硬质的材料构成。导管部件63是导管60与导管套62结合而成的。
在图5中,导管操作部件64连接于导管套62,在将内针66的针尖66a及导管60的前端部穿刺于血管的穿刺操作时,能够按压导管60的基端与前端之间的部位(导管60在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具体而言,导管操作部件64具有能够按压导管60的基端与前端之间的部位的按压部65。按压部65构成挠曲抑制机构70的一部分。
另外,导管操作部件64具有:沿着直线状态的导管60的轴向(长度方向)配置,并位于导管60上的长条状的主体部74;和在该主体部74的上表面隔开间隔设置的防滑用的多个肋75。
按压部65由主体部74的前端部构成。按压部65也可以由从主体部74的前端部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构成。按压部65配置于在穿刺操作时能够有效地抑制内针66及导管60挠曲的位置较好。
导管操作部件64以能够相对于导管套62转动的方式连接于导管套62。具体而言,导管操作部件64能够向沿着导管60的长度方向配置的第一位置(图5所示的导管操作部件64的位置)、和从导管60退避的第二位置位移。当导管操作部件64位于第一位置时,导管操作部件64位于导管60上,导管操作部件64的前端部(按压部65)位于导管60的基端与前端之间。另外,当导管操作部件64位于第一位置时,阻止了导管操作部件64从导管套62分离。
另一方面,当导管操作部件64位于第二位置时,导管操作部件64向与导管6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导管操作部件64能够从导管套62分离。
内针66具有能够穿刺患者的皮肤的刚性。在导管组装体10B的初始状态下,针尖66a从导管60的前端开口60b突出,内针66的基端比导管部件63的基端部(导管套62)向基端侧突出。
针套68沿着内针66及导管60的长度方向延伸,整体构成为长条状。针套68在内针66的基端侧与内针66连接,并且在初始状态下,将导管操作部件64收容为能够沿长度方向移动。具体而言,针套68具有:保持内针66的基端部的针保持部76;和从针保持部76向前端方向延伸的壳体78。
针套68由于在针保持部76中保持内针66,因此若使针套68相对于导管60向基端方向移动,则伴随着针套68的移动,内针66也相对于导管60向基端方向移动。
壳体78具有底板78a、和从底板78a的左右两侧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侧壁78b,且上方及前端侧开放。壳体78作为用户使用导管组装体10B时把持的把持部发挥功能。底板78a的前端部是导管60相对于内针66前进时与导管60相互摩擦的滑接支承部80。
滑接支承部80与按压部65一起构成挠曲抑制机构70。当导管60相对于内针66前进时,在该滑接支承部80与导管操作部件64的按压部65之间保持导管60(及内针66)。在导管60相对于内针66前进之前的初始状态下,滑接支承部80位于比侧孔73靠基端侧的位置。
导管操作部件64配置在这样构成的针套68(壳体78)的内侧。针套68具有作为当导管操作部件64向前端方向移动时,限制导管操作部件64的移动方向的引导部件的功能。
接下来,对导管组装体10B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导管组装体10B的初始状态下,内针66插入于导管60且针尖66a从导管60的前端突出规定长度。在将这样的导管组装体10B穿刺于患者的皮肤的穿刺操作中,用户用一只手(例如,右手)把持针套68(壳体78)。
然后,一边用这只手的食指按压导管操作部件64的前端部,一边将导管组装体10B的前端部(插通有内针66的导管60的前端部)推抵于患者,朝向穿刺目标的血管穿刺于皮肤。在通过导管操作部件64(按压部65)按压导管60的中途部位的状态下,导管60被夹在按压部65与壳体78的前端部(滑接支承部80)之间而被支承。其结果,抑制内针66及导管60的挠曲。
接下来,用一只手的食指使导管操作部件64向前端方向前进数mm左右,由此使导管60前进数mm左右。接下来,用另一只手使导管操作部件64向前端方向移动,由此将导管60的前端插入至血管内的目标位置。当导管60相对于内针66向前端方向移动时,导管60相对于滑接支承部80滑动。
接下来,一边用另一只手按压导管操作部件64,一边用一只手把持针套68,并将该针套68向基端方向拉拽。由此,内针66从导管60拔除。也可以在将内针66从导管60拔除之后,根据需要将导管操作部件64从导管套62取下。
在该情况下,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B发挥以下效果。
导管组装体10B由于具备通过经由导管60支承内针66而抑制内针66挠曲的挠曲抑制机构70,因此抑制穿刺时内针66的挠曲。由此能够进行稳定的穿刺。另外,由于在导管60的周壁部设置有侧孔73,因此在为了输液、血液透析而使用导管60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进行血液抽吸。此外,由于滑接支承部80在初始状态下位于比侧孔73靠基端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侧孔73的损伤,从而能够抑制导管60前进时的滑动阻力的变动。
在导管60中的与滑接支承部80接触的部位的周向位置对应的周向位置仅设置有一个侧孔73。根据该结构,即使为了容易抽吸而设置较大的侧孔73,也由于在导管60前进时侧孔73不与滑接支承部80滑动,因此侧孔73不会受损。另外,由于侧孔73通过血管壁时的阻力仅为一次,因此容易进行穿刺。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导管组装体10C具备:导管82;导管套84,其对导管82进行固定保持;导管操作部件86,其安装于导管套84;中空的针88,其以能够拔出的方式插入导管82内;针套89,其对内针88进行固定保持;以及挠曲抑制机构90,其抑制穿刺时内针88的挠曲。导管组装体10C在图8所示的使用前的初始状态下,形成将导管82与内针88重叠的多层管构造(多层管部)。
导管82是具有挠性的细径且长条的管状部件。导管82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内腔82a;在导管82的前端开口的前端开口82b;以及在导管82的基端开口的基端开口。为了减少穿刺阻力而使导管82的前端缩径,在导管组装体10C的初始状态下,在该缩径部分,导管82的内表面与内针88的外表面紧贴。
如图9所示,在导管82的内周面与内针88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反流确认用的反流流路108。反流流路108从导管82的前端部延伸至基端部。
在导管82的周壁部设置有侧部流路构造92,侧部流路构造92具有允许导管82内外之间的液体通过的至少一个液体通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通路,设置有从导管82的周壁部的内周面至外周面贯通的侧孔93。侧部流路构造92具有在导管82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设置的多个侧孔93。多个侧孔93全部设置于导管82的下部(朝下方开口)。多个侧孔93可以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大小,也可以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大小。
在图8中,导管82的基端部固定于导管套84的前端部。由导管82和导管套84构成导管部件85。导管套84在导管82插入血管内的状态下在患者的皮肤上露出,并通过胶带等粘贴而与导管82一起留置。导管套84形成为向前端方向前端变细的筒状。
在导管套84的内部设置有与导管82的内腔82a连通而能够使输液剂流通的中空部84a。也可以在该中空部84a收容有在内针88穿刺时防止血液的逆流并且伴随着输液管的连接器的插入而能够进行输液的未图示的止血阀、栓塞等。
内针88具有能够穿刺生物体的皮肤的刚性,并贯通配置于导管82的内腔82a及导管套84的中空部84a。内针88形成为比导管82长的全长,并在其前端设置锋利的针尖88a。在内针88的内部设置沿内针88的轴向贯通的腔,该腔与内针88的前端开口连通。内针88也可以构成为实心针(没有内腔的针)。
针套89具有:针保持部件94,其固定于内针88的基端部;和壳体96,其固定有针保持部件94并且沿着内针88及导管82延伸。导管组装体10C在初始状态下将多层管部的一部分、导管套84及导管操作部件86收容于壳体96内。针保持部件94及壳体96也可以一体成型。
针套89由于在针保持部件94中保持内针88,因此若使针套89相对于导管82向基端方向移动,则伴随着针套89的移动,内针88也相对于导管82向基端方向移动。
导管操作部件86安装于导管套84。因此若使导管操作部件86相对于针套89相对地前进,则导管部件85相对于内针88相对地前进。导管操作部件86具有: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导管套84的套安装部86a、和从套安装部86a沿着导管82向前端方向延伸的操作板部86b。在操作板部86b的上表面设置有搭指用的凸舌86c及防滑用的多个肋86d。另外,在导管组装体10C中也可以不设置导管操作部件86。
挠曲抑制机构90具有支承保持于导管操作部件86的导管82的下侧的下支承部件98。下支承部件98设置在壳体96的前端侧。具体而言,下支承部件98旋转自如地安装在设置于壳体96的前端部的配置用凹部96a。
当内针88及导管82向皮肤穿刺时,下支承部件98从下方支承导管82,因此抑制导管82及内针88的挠曲。当导管操作部件86从壳体96拔出时,通过被套安装部86a按压而使下支承部件98朝向壳体96的外侧旋转,因此导管套84能够从壳体96向前端方向脱离。
下支承部件98具有:以上下方向的轴心为中心轴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壳体96的前端部的轴棒部98、和从轴棒部98a的轴心向正交方向突出的支承主体98b。支承主体98b在俯视时形成为曲柄状,并能够在上下方向弹性变形。由此,下支承部件98能够弹性地支承导管82。下支承部件98具有在导管82相对于内针88前进时与导管82相互摩擦的滑接支承部100。在导管组装体10C的初始状态(导管82相对于内针88前进之前的状态)下,滑接支承部100位于比设置在最靠基端侧的侧孔93靠基端侧的位置。另外,在导管组装体10C的初始状态下,滑接支承部100也可以设置在比多个侧孔93的一部分靠前端侧的位置。
如图9所示,导管82具有外径朝向前端侧减小的锥形部102。锥形部102构成导管82的前端部。锥形部102的长度L1例如设定为1~60mm左右。多个侧孔93设置于锥形部102。如图8及图9所示,在导管组装体10C的初始状态下,锥形部102的基端位置P1位于比滑接支承部100稍靠前端侧的位置。
如图9所示,导管82具有:构成该导管82的主要部的导管主体104、和设置于导管主体104的前端部的柔软部106。因此在导管82的前端侧,朝向最前端部变得更柔软。柔软部106从壳体96(图8)露出。
导管主体104占导管82的全长的大部分。因此导管主体104的最前端部位于导管82的最前端附近。导管82及柔软部106由具有挠性的树脂材料构成,为了能够确认反流,导管主体104及柔软部106中的至少导管主体104具有透明性。
导管主体104具有:外径沿着轴向恒定的直线部104a、从直线部104a向前端方向延伸并且外径朝向前端方向而减少的主体锥形部104b、以及从主体锥形部104b向前端方向延伸并且构成至导管主体104的最前端部为止的前端结构部104c。主体锥形部104b构成上述的锥形部102的基端部。
导管82在导管主体104的部位由下支承部件98(图8)支承(导管主体104由下支承部件98支承)。由此,能够可靠地支承导管82,并且能够降低使导管82前进时的滑动阻力。而且,由下支承部件98(图8)支承的部分位于比导管主体104与柔软部106的界面105靠基端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导管82相对于下支承部件98滑动而引起的界面105的剥离。
作为导管主体104的构成材料,例如,列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全氟烷氧基树脂(PFA)等氟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或者它们的混合物、聚氨酯、聚酯、聚酰胺、聚醚尼龙树脂、烯烃系树脂和乙烯-醋酸乙烯聚酯共聚物的混合物等。导管主体104的硬度(邵氏A)例如小于70D。
柔软部106包括导管82的最前端部。柔软部106的外径朝向前端侧而减少。柔软部106构成上述的锥形部102的前端部。柔软部106比导管主体104柔软。即,导管主体104的弹性模量k1与柔软部106的弹性模量k2具有k1>k2的关系。柔软部106的内周面与内针88的外周面遍布整周液密地紧贴(嵌合)。
作为柔软部106的构成材料,例如,列举出天然橡胶、丁基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硅橡胶那样的各种橡胶材料、聚氨酯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烯烃系、苯乙烯系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等。
在导管82中,导管主体104及柔软部106中的仅存在导管主体104的导管主体单体区域82A、导管主体104及柔软部106中的仅存在柔软部106的柔软部单体区域82B、以及存在导管主体104及柔软部106的混合区域82C沿轴向配置。
导管主体单体区域82A是导管主体104中的存在于比柔软部106的最基端部靠基端侧的部分。柔软部单体区域82B是柔软部106中的存在于比导管主体104的最前端部靠前端侧的部分。混合区域82C是导管主体104与柔软部106在径向层叠而成的部分。多个侧孔93设置于导管主体单体区域82A、柔软部单体区域82B以及混合区域82C。另外,侧孔93只要设置于导管主体单体区域82A、柔软部单体区域82B以及混合区域82C中的任一处以上即可。
柔软部106(柔软部单体区域82B)的硬度在23℃下例如JIS硬度(A型)比80A硬、且比导管主体104软,优选JIS硬度(D型)为53D~64D。图示例的柔软部106与导管主体104接合。通过柔软部单体区域82B的轴向长度及硬度设定为上述的范围,能够抑制穿刺时导管82的前端(柔软部106)的翻卷。另外,能够适当抑制导管82插入时在血管后壁的钩挂。此外,能够抑制血液抽吸时导管82的前端的压扁。
导管主体104与柔软部106的界面105形成为相对于导管82的轴以大致恒定角度倾斜的锥形状。在导管82中,导管主体104与柔软部106的界面105以朝向前端方向而接近导管82的轴(中心)的方式倾斜。因此在混合区域82C中,在导管主体104的外侧存在有柔软部106。
也可以代替具有界面105的上述结构,将导管82形成为通过使不同的硬度的材料的配合量沿轴向变化,从而朝向前端方向变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一边使不同材料的挤压速度变化、一边进行挤压成型。或者,也可以增加导管82的前端部的增塑剂的含量。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对导管82的前端部涂布增塑剂。
在内针88设置有导入路110,导入路110与反流流路108连通并且用于将血液导入到该反流流路108。图9所示的导入路110是在沿径向贯通内针88的壁部的侧孔。
接下来,对上述那样构成的导管组装体10C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导管组装体10C的使用中,进行将导管组装体10C穿刺于患者的皮肤的穿刺操作。在穿刺操作中,用户一边把持图8所示的初始状态的导管组装体10C的壳体96、一边将导管组装体10C的前端部推抵于患者,朝向穿刺目标的血管穿刺于皮肤。由此,内针88及导管82的各前端部穿刺于皮肤。
接下来,用户一边固定针套89(壳体96)的位置、一边将导管操作部件86向前端方向操作,使导管部件85(导管82及导管套84)前进。由此将导管82插入至血管内的目标位置。
接下来,用户一边保持导管操作部件86及导管部件85的位置、一边将壳体96向基端方向拉拽。由此,导管部件85及导管操作部件86完全从壳体96露出,并且内针88从导管82向基端方向拔除。
接下来,导管操作部件86从导管套84被取下。由此,导管部件85留置于患者。另外,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保持将导管操作部件86安装于导管套84。
在该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C发挥以下效果。
导管组装体10C由于具备通过经由导管82支承内针88而抑制内针88的挠曲的挠曲抑制机构90,因此抑制穿刺时内针88的挠曲。由此,能够进行稳定的穿刺。另外,由于在导管82设置有侧孔93,因此在为了输液、血液透析而使用导管82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进行血液抽吸。此外,由于滑接支承部100在初始状态下位于比设置在最靠基端侧的侧孔93靠基端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侧孔93的损伤,从而能够抑制导管82前进时的滑动阻力的变动。
导管82具有导管主体104、和设置于导管主体104的前端部的柔软部106。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穿刺角度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导管82的前端钩挂于血管后壁。由此,能够防止导管82无法插入血管、或者通过导管82的前端损坏血管壁。
导管82具有外径朝向前端侧减小的锥形部102,下支承部件98能够弹性地支承导管82。而且,侧孔93设置于锥形部102。在导管82相对于内针88前进之前的初始状态下,滑接支承部100位于比锥形部102靠基端侧的位置。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利用下支承部件98的弹性,锥形部102与下支承部件98接触,但至少最靠前端侧的侧孔93设置在比滑接支承部100靠前端侧的位置,因此发挥了本发明的效果。特别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所有的侧孔93设置在比滑接支承部100靠前端侧,因此能够防止所有的侧孔93的损伤,并且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导管82前进时相对于挠曲抑制机构90的滑动阻力的变动。
[第四实施方式]
图10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D具备:导管112;导管套114,其连接于导管112;导管操作部件116,其以能够脱离的方式连接于导管套114;内针118,其插入于导管112;针套120,其连接于内针118;导丝122,其插通于内针118;导丝操作部件124,其连接于导丝122;以及挠曲抑制机构126,其抑制穿刺时内针118的挠曲。
导管112具有:内腔112a,其沿轴向贯通导管112;前端开口112b,其在导管112的前端开口;以及基端开口,其在导管112的基端开口。
在导管112的周壁部设置有侧部流路构造128,该侧部流路构造128具有允许导管112内外之间的液体通过的至少一个液体通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通路设置有从导管112的周壁部的内周面至外周面贯通的侧孔130。侧部流路构造128具有在导管112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设置的多个侧孔130。多个侧孔130全部设置于导管112的上部(向上方开口)。多个侧孔130可以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大小,也可以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大小。
如图11A所示,侧孔130具有非圆形形状。具体而言,在侧孔130设置有朝向开口的内侧突出的翼132。翼132能够在导管112的径向弹性变形。翼132向前端方向或基端方向突出。在多个侧孔130中,翼132可以全部向相同的方向突出,也可以如图11A所示,一部分的翼132向与其他翼132不同的方向突出。翼132也可以向导管112的周向突出。翼132还可以向相对于导管112的轴向或周向倾斜的方向突出。
导管套114固定于导管112的基端部。在图10所示的导管组装体10D的初始状态下,导管套112收容于针套120内。导管操作部件116具有:中央基部116a,其以能够脱离的方式连接于导管套112的基端部;和一对搭指部116b,它们从中央基部116a向左右方向两侧延伸。在导管组装体10D的初始状态下,中央基部116a收容于针套120内。
针套120具有上壳体134和下壳体136。在导管组装体10D的初始状态下,上壳体134与下壳体136上下重叠,针套120的前端部关闭。另外,上壳体134与下壳体136的各前端部134a、136a以被上述的一对限制臂142a抱住的方式被保持,从而限制上下方向的扩开。在针套120的左右侧部,在上壳体134与下壳体136之间形成有沿针套12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135。一对搭指部116b从该狭缝135突出。上壳体134具有相对于狭缝135的延伸方向倾斜的一对侧方把持部134c。当导管组装体10D使用时,用户能够把持该一对侧方把持部134c,来将内针118及导管112穿刺于患者的皮肤。
通过上壳体134的前端部134a与下壳体136的前端部136a而构成挠曲抑制机构126。如图11B所示,在上壳体134的前端部134a形成有保持槽134b,在下壳体136的前端部136a形成有保持槽136b。由两个保持槽134b、136b构成当导管112相对于内针118前进时与导管112相互摩擦的孔状的滑接支承部140。在导管组装体10D的初始状态下,在导管112的外表面与滑接支承部14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若干间隙。
如图10所示,在导管组装体10D的初始状态下,滑接支承部140位于比最靠前端侧的侧孔130靠基端侧的位置。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滑接支承部140设置在比最靠基端侧的侧孔130靠基端侧。此外,在导管组装体10D的初始状态下,滑接支承部140也可以设置在比多个侧孔130的一部分靠前端侧。
导丝122是为了将导管112留置于患者而将导管112插入于血管内时,用于引导导管112的具有挠性的线状部件。在导管组装体10D的初始状态下,导丝122的前端处于比内针118的针尖118a靠基端侧,并位于针尖118a的附近。导丝122能够滑动地插入于内针118,且前端能够从针尖118a突出。
导丝操作部件124是用于在将导管112插入于患者的血管内的操作之前,进行将导丝122插入于血管内的操作的操作部。在导丝操作部件124的上表面设置有搭指用的凸舌124a及防滑用的多个肋124b。
导丝操作部件124经由配置在针套120内的未图示的连结部而连结于导丝122的基端部。导丝操作部件124设置成能够相对于针套120向前后方向位移。导丝操作部件124具有限制针套120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打开的限制部142。限制部142具有在导管组装体10D的初始状态下保持针套120的前端部的一对限制臂142a。
接下来,对上述那样构成的导管组装体10D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导管组装体10D的使用中,进行将导管组装体10D穿刺于患者的皮肤的穿刺操作。在穿刺操作中,用户一边把持图10所示的初始状态的导管组装体10D的针套120、一边将导管组装体10D的前端部推抵于患者,朝向穿刺目标的血管对皮肤进行穿刺。由此,内针118及导管112的各前端部穿刺于皮肤。
接下来,用户将导丝操作部件124向前端方向操作,使导丝122从内针118的前端突出。伴随着导丝122向前端方向的移动,导丝122插入至血管内。若伴随着导丝操作部件124向前端方向的移动,导丝操作部件124的限制部142比针套120的前端部向前端侧移动,则上壳体134的前端部134a与下壳体136的前端部136a基于限制部142的上下方向的扩开限制被解除。
在将导丝122的前端插入至血管内的目标位置后,接下来,用户一边固定针套120的位置、一边将导管操作部件116向前端方向操作来使导管112部件(导管112及导管套114)前进。由此将导管112插入至血管内的目标位置。此时,上壳体134通过向前端方向移动的导管操作部件116而被向上方按压,由此上壳体134相对于下壳体136打开。由此,允许导管操作部件116向前端方向的移动。
接下来,用户一边保持导管操作部件116及导管部件115的位置、一边将针套120向基端方向拉拽。由此,导管部件115及导管操作部件116完全从针套120露出,并且内针118从导管112向基端方向被拔除。接下来,导管操作部件116从导管套114取下。由此导管部件115留置于患者。
在该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D发挥以下效果。
导管组装体10D由于具备通过经由导管112支承内针118而抑制内针118的挠曲的挠曲抑制机构126,因此抑制穿刺时内针118的挠曲。由此,能够进行稳定的穿刺。另外,由于在导管112设置有侧部流路构造128(侧孔130),因此在为了输液、血液透析而使用导管112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进行血液抽吸。此外,由于滑接支承部140(图11B)在初始状态下位于比最靠基端侧的侧孔130靠基端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侧孔130的损伤,并能够抑制导管112前进时的滑动阻力的变动。
如图11A所示,在侧部流路构造128设置有朝向开口的内侧突出的翼132。根据该结构,由于在血液抽吸时翼132移动而使开口面积增加,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血液抽吸。另外在导管112前进时,由于翼132不与滑接支承部140滑动,因此能够抑制翼132的损伤。
侧部流路构造128(侧孔130)设置于导管112的上部。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导管112的前端被倾斜留置的情况下,由于侧孔130处于上方,因此容易进行血液抽吸。
[第五实施方式]
图12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E具备:导管146;导管套148,其连接于导管146;导管操作部件151,其以能够脱离的方式连接于导管套148;内针150,其插入于导管146;针套152,其连接于内针150;导丝154,其插通于内针150;导丝操作部件156,其连接于导丝154;以及挠曲抑制机构158,其抑制穿刺时内针150的挠曲。
导管146具有:内腔146a,其沿轴向贯通导管146;前端开口146b,其在导管146的前端开口;以及基端开口,其在导管146的基端开口。
如图13A所示,在导管146的周壁部设置有侧部流路构造160,该侧部流路构造160具有允许导管146内外之间的液体通过的至少一个液体通路。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通路设置有从导管146的周壁部的内周面贯通至外周面的侧孔162。侧部流路构造160具有在导管146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设置的多个侧孔162。多个侧孔162相对于导管146的轴朝相互不同的方向开口。多个侧孔162朝相对于导管146的轴倾斜的方向开口。多个侧孔162包括:向前端侧倾斜的侧孔162、和向基端侧倾斜的侧孔162。多个侧孔162可以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大小,也可以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大小。
在图12中,导管套148固定于导管146的基端部。由导管146和导管套148构成导管部件149。在图12所示的导管组装体10E的初始状态下,导管套148收容于针套152内。导管操作部件151具有:中央基部151a,其以能够脱离的方式连接于导管套148的基端部;和一对搭指部151b,它们从中央基部151a向左右方向两侧延伸。一对搭指部151b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向上方倾斜。在搭指部151b的下表面设置有防滑用的多个突起151c。在导管组装体10E的初始状态下,中央基部151a收容于针套152内。
针套152具有上壳体164和下壳体166。在针套152的左右侧部,在上壳体164与下壳体166之间形成有沿针套15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165。一对搭指部151b从狭缝165突出。在导管组装体10E的初始状态下,上壳体164与下壳体166上下重叠,针套152的前端部关闭。下壳体166的前端部166a构成为能够向左右方向扩开。具体而言,下壳体166的前端部166a具有右侧前端部166R和左侧前端部166L。
上壳体164具有限制下壳体166的右侧前端部166R及左侧前端部166L向左右方向打开的限制部168。限制部168具有在导管组装体10E的初始状态下位于上壳体164的前端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限制臂168a。一对限制臂168a的前端部由前端连结部168b连结。
由下壳体166的右侧前端部166R及左侧前端部166L构成挠曲抑制机构158。如图13B所示,在右侧前端部166R及左侧前端部166L分别形成有保持槽170。由两个保持槽170构成当导管146相对于内针150前进时与导管146相互摩擦的孔状的滑接支承部172。在导管组装体10E的初始状态下,在导管146的外表面与滑接支承部17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若干间隙。
如图12所示,在导管组装体10E的初始状态下,滑接支承部172位于比最靠前端侧的侧孔162靠基端侧的位置。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滑接支承部172设置在比最靠基端侧的侧孔162靠基端侧的位置。另外,在导管组装体10E的初始状态下,滑接支承部172也可以设置在比多个侧孔162的一部分靠前端侧的位置。
导丝操作部件156是用于在将导管146插入患者的血管内的操作之前,进行将导丝154插入血管内的操作的操作部。在导丝操作部件156的上表面设置有搭指用的多个肋156a。导丝操作部件156经由配置在针套152内的未图示的中间连结部而连结于导丝154的基端部。导丝操作部件156设置成能够相对于针套152向前后方向位移。
接下来,对上述那样构成的导管组装体10E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导管组装体10E的使用中,进行将导管组装体10E穿刺于患者的皮肤的穿刺操作。在穿刺操作中,用户一边把持图12所示的初始状态的导管组装体10E的针套152、一边将导管组装体10E的前端部推抵于患者,朝向穿刺目标的血管穿刺于皮肤。由此,内针150及导管146的各前端部穿刺于皮肤。
接下来,用户将导丝操作部件156向前端方向操作,使导丝154从内针150的前端突出。伴随着导丝154向前端方向的移动,导丝154插入血管内。
在将导丝154的前端插入至血管内的目标位置后,接下来,用户一边固定针套152的位置、一边将导管操作部件151向前端方向操作,使导管部件149(导管146及导管套148)前进。由此将导管146插入至血管内的目标位置。此时,上壳体164通过向前端方向移动的导管操作部件151而被向上方按压,由此上壳体164相对于下壳体166打开。其结果,上壳体164的限制部168对下壳体166的右侧前端部166R与左侧前端部166L的左右方向的扩开限制被解除。由此,允许导管操作部件151向前端方向的移动。
接下来,用户一边保持导管操作部件151及导管部件149的位置、一边将针套152向基端方向拉拽。由此,导管部件149及导管操作部件151完全从针套152露出,并且内针150从导管146向基端方向被拔除。
接下来,导管操作部件151从导管套148取下。由此导管部件149留置于患者。另外,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保持将导管操作部件151安装于导管套148。
在该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E发挥以下效果。
导管组装体10E由于具备通过经由导管146支承内针150而抑制内针150的挠曲的挠曲抑制机构158,因此抑制穿刺时内针150的挠曲。由此,能够进行稳定的穿刺。另外,由于在导管146设置有侧部流路构造160(侧孔162),因此在为了输液、血液透析而使用导管146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进行血液抽吸。此外,由于滑接支承部172在初始状态下位于比最靠基端侧的侧孔162靠基端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侧孔162的损伤,并能够抑制导管146前进时的滑动阻力的变动。
如图13A所示,多个侧孔162相对于导管146的轴朝相互不同的方向开口。根据该结构,在施予药液时,药液在血管内朝多个方向释放,反作用力相互抵消,因此导管146在血管内难以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导管146从适当的留置位置偏离。
多个侧孔162朝相对于导管146的轴倾斜的方向开口。在该结构的情况下,由于侧孔162倾斜设置而形成边缘162e,但侧孔162不与挠曲抑制机构158的滑接支承部172滑动,因此有效地防止了边缘162e的破损。
[第六实施方式]
图14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F具备:导管174;导管套176,其连接于导管174;导管操作部件178,其以能够脱离的方式连接于导管套176;内针180,其插入于导管174;针套182,其连接于内针180;导丝183,其插通于内针180;导丝操作部件184,其连接于导丝183;以及挠曲抑制机构186,其抑制穿刺时内针180的挠曲。
导管174具有:内腔174a,其沿轴向贯通导管174;前端开口174b,其在导管174的前端开口;以及基端开口,其在导管174的基端开口。
如图15所示,在导管174的周壁部设置有侧部流路构造188,该侧部流路构造188具有允许导管174内外之间的液体通过的至少一个液体通路。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通路设置有从导管174的周壁部的内周面至外周面贯通的侧孔190。侧部流路构造188具有在导管174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设置的多个侧孔190。多个侧孔190可以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大小,也可以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大小。
在导管174埋设有由比导管174硬质的材质构成的环192。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在导管174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环192。至少一个侧孔190设置于比环192靠前端侧的位置、环192本身、环192与环192之间、比环192靠基端侧的位置、环192的前端侧边界以及环192的基端侧边界中的任一处以上。
在图15中,侧孔190a设置在比环192靠前端侧的位置。侧孔190b设置在比环192靠基端侧的位置。侧孔190c设置于环192本身(贯通环192的壁部)。侧孔190d设置在环192与环192之间。侧孔190e设置于环192的前端侧边界的位置。侧孔190f设置于环192的基端侧边界。
导管174具有:外径在轴向上恒定的直线部174s、和设置在比直线部174s靠前端侧且外径朝向前端侧减少的锥形部174t。锥形部174t的长度L2例如设定为1~60mm左右。环192设置于锥形部174t及直线部174s中的任一处以上。
在图14中,导管套176固定于导管174的基端部。由导管174和导管套176构成导管部件177。在图14所示的导管组装体10F的初始状态下,导管套176收容于针套182内。导管操作部件178支承为能够在针套182的后述的上壳体194向前后方向滑动。在导管操作部件178的上表面设置有搭指用的突起178a。
针套182具有上壳体194和下壳体196。在针套182的左右侧部在上壳体194与下壳体196之间形成有沿针套18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195。导丝操作部件184经由狭缝195而与导管套176卡合。
在导管组装体10F的初始状态下,上壳体194与下壳体196上下重叠,针套182的前端部关闭。下壳体196的前端部构成为能够向左右方向扩开。下壳体196的前端部具有右侧前端部及左侧前端部。上壳体194具有限制下壳体196的前端部向左右方向打开的限制部198。限制部198具有在导管组装体10F的初始状态下位于上壳体194的前端部的左右两侧的左右一对限制臂198a。
由下壳体196的右侧前端部及左侧前端部构成挠曲抑制机构186。虽然省略图示,但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在下壳体196的右侧前端部及左侧前端部分别形成有保持槽170(参照图13B)。通由两个保持槽170构成当导管174相对于内针180前进时与导管174相互摩擦的孔状的滑接支承部172(参照图13B)。在导管组装体10F的初始状态下,在导管174的外表面与滑接支承部17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若干间隙。
在导管组装体10F的初始状态下,滑接支承部172位于比最靠前端侧的侧孔190靠基端侧的位置。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滑接支承部172设置在比最靠基端侧的侧孔190靠基端侧的位置。在导管组装体10F的初始状态下,锥形部174t的基端位置P2位于比滑接支承部172稍靠前端侧的位置。另外,在导管组装体10F的初始状态下,滑接支承部172也可以设置在比多个侧孔190的一部分靠前端侧的位置。
导丝操作部件184是用于在将导管174插入于患者的血管内的操作之前,进行将导丝183插入血管内的操作的操作部。在导丝操作部件184的上表面设置有搭指用的肋184a。导丝操作部件184经由配置在针套182内的未图示的中间连结部而连结于导丝183。导丝操作部件184设置成能够相对于针套182的上壳体194向前后方向位移。
接下来,对上述那样构成的导管组装体10F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导管组装体10F的使用中进行将导管组装体10F穿刺于患者的皮肤的穿刺操作。在穿刺操作中,用户一边把持图14所示的初始状态的导管组装体10F的针套182、一边将导管组装体10F的前端部推抵于患者,朝向穿刺目标的血管穿刺于皮肤。由此,内针180及导管174的各前端部穿刺于皮肤。
接下来,用户将导丝操作部件184向前端方向操作,使导丝183从内针180的前端突出。伴随着导丝183向前端方向的移动,导丝183插入血管内。
在将导丝183的前端插入至血管内的目标位置后,接下来,用户一边固定针套182的位置、一边将导管操作部件178向前端方向操作,使导管部件177(导管174及导管套176)前进。由此将导管174插入至血管内的目标位置。此时,上壳体194通过向前端方向移动的导管操作部件178而被向上方按压,由此上壳体194相对于下壳体196打开。其结果,上壳体194的限制部198对下壳体196的右侧前端部与左侧前端部的左右方向的扩开限制被解除。由此允许导管操作部件178向前端方向的移动。
接下来,用户一边保持导管操作部件178及导管部件177的位置、一边将针套182向基端方向拉拽。由此,导管部件177及导管操作部件178完全从针套182露出,并且内针180从导管174向基端方向拔除。
接下来,导管操作部件178从导管套176取下。由此,导管部件177留置于患者。另外,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保持将导管操作部件178安装于导管套176。
在该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F发挥以下效果。
导管组装体10F由于具备通过经由导管174支承内针180而抑制内针180的挠曲的挠曲抑制机构186,因此抑制穿刺时内针180的挠曲。由此,能够进行稳定的穿刺。另外,由于在导管174设置有侧部流路构造188(侧孔190),因此在为了输液、血液透析而使用导管174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进行血液抽吸。此外,由于滑接支承部172在初始状态下位于比设置在最靠基端侧的侧孔190靠基端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侧孔190的损伤,从而能够抑制导管174前进时的滑动阻力的变动。
在导管174埋设有由比导管174硬质的材质构成的环192。根据该结构,利用环192对导管174进行加强,因此在血液抽吸时,能够防止导管174在血管内压扁。
[第七实施方式]
图16所示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G具备:导管200;导管套202,其连接于导管200;导管操作部件204,其使导管套202向前端方向移动;内针206,其插入于导管200;针套208,其连接于内针206;导丝210,其插通于内针206;导丝操作部件212,其连接于导丝210;以及挠曲抑制机构214,其抑制穿刺时内针206的挠曲。
导管200具有:内腔200a,其沿轴向贯通导管200;前端开口200b,其在导管200的前端开口;以及基端开口,其在导管200的基端开口。如图17所示,在导管200的周壁部设置有侧部流路构造216,侧部流路构造216具有允许导管200内外之间的液体通过的至少一个液体通路。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通路设置有根据导管200的内腔200a的压力而打开的狭缝218。狭缝218的外端到达导管200的外周面,狭缝218的内端到达导管200的内周面。在未对导管200的内腔200a施加压力时,狭缝218关闭。若对导管200的内腔200a施加正压及负压,则狭缝218向导管200的径向移动,因此流路开通。
侧部流路构造216具有在导管200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设置的多个狭缝218(218a~218d)。狭缝218a形成为X字状。狭缝218b形成为V字状。狭缝218c形成为沿着导管200的长度方向的直线状。狭缝218d沿着导管200的周向形成。多个狭缝218可以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大小,也可以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大小。多个狭缝218仅设置于导管200的上部及左右横部中的任一处。在图17中示出多个狭缝218仅设置于导管200的左侧的横部的例子。
在图16中,导管套202固定于导管200的基端部。由导管200和导管套202构成导管部件203。在图16所示的导管组装体10G的初始状态下,导管套202收容于针套208内。导管套202具有:套主体202a,其连接于导管200;和侧口202b,其从套主体202a向横向(与套主体202a的轴垂直的水平方向)突出。在侧口202b连接有软质的管220的一端。在管220的另一端连接有连接器222。在管220安装有能够开闭管220内的流路的夹具224。夹具224构成为大致U字状,并具有宽幅的开通部224a、和窄幅的封闭部224b。通过使夹具224相对于管220滑动,能够切换管220的开通与封闭。
导管操作部件204是被针套208的后述的壳体226的前端部支承为能够向前后方向滑动的环状部件。在导管操作部件204设置有以凸缘状突出的搭指部204a。在导管操作部件204的侧壁204b设置有向前端方向开口的凹部204c。导管套202的侧口202b经由凹部204c朝横向突出。
针套208具有:作为用户把持的把持部发挥功能的壳体226、和从壳体226的前端部向前端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的上侧延伸部228及下侧延伸部230。在导管组装体10G的初始状态下,在上侧延伸部228与下侧延伸部230之间配置有导管200及导管套202。
挠曲抑制机构214设置于针套208的前端部。具体而言,挠曲抑制机构214具备支承部件232,该支承部件232被上侧延伸部228支承为能够以左右方向的轴为中心转动。支承部件232具有滑接支承部234(支承主体部),在导管200相对于内针206前进时,滑接支承部234与导管200相互摩擦。在支承部件232的上部232u设置有轴部232a。轴部232a轴支承于上侧延伸部228。在导管组装体10G的初始状态下,导丝操作部件212的前端部位于比支承部件232的上部靠前端侧的位置。因此支承部件232被导丝操作部件212限制向上方的转动。
如图18所示,滑接支承部234具有:上支承部234a,其能够从上方支承导管200;和左右的横支承部234b,其能够从横向支承导管200。横支承部234b从上支承部234a的左右两端部向下方突出。因此,从导管组装体10G的长度方向观察时,滑接支承部234形成为倒U字状。在导管组装体10G的初始状态下,在导管200的外表面与滑接支承部234之间形成有若干间隙。
如图16所示,在导管组装体10G的初始状态下,滑接支承部234位于比最靠前端侧的狭缝218靠基端侧的位置。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滑接支承部234设置在比位于最靠基端侧的狭缝218靠基端侧的位置。另外,在导管组装体10G的初始状态下,滑接支承部234也可以设置在比多个狭缝218的一部分靠前端侧的位置。
导丝操作部件212是用于在将导管200插入患者的血管内的操作之前,进行将导丝210插入血管内的操作的操作部。在导丝操作部件212的前端设置有搭指用的突起212a,并且设置有防滑用的多个肋212b。导丝操作部件212被上侧延伸部228的上表面支承为能够向前后方向滑动。导丝210的一端部配置在内针206的前端附近。虽然详细内容未图示,但导丝210的另一端连接于导丝操作部件212,导丝210的中间部在壳体226内折回。
接下来,对上述那样构成的导管组装体10G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导管组装体10G的使用中,进行将导管组装体10G穿刺于患者的皮肤的穿刺操作。在穿刺操作中,用户一边把持图16所示的初始状态的导管组装体10G的壳体226、一边将导管组装体10G的前端部推抵于患者,朝向穿刺目标的血管穿刺于皮肤。由此,内针206及导管200的各前端部穿刺于皮肤。
接下来,若用户使导丝操作部件212向基端方向移动,则中间部在壳体226内折回的导丝210在内针206内向前端方向移动。由此。导丝210从内针206的前端突出,并插入血管内。伴随着导丝操作部件212向基端方向的移动,导丝操作部件212的前端部比支承部件232的上部向基端方向移动。由此,导丝操作部件212对支承部件232向上方的转动限制被解除。
在将导丝210的前端插入至血管内的目标位置后,接下来,用户一边固定针套208的位置、一边将导管操作部件204向前端方向操作,使导管部件203(导管200及导管套202)前进。由此将导管200插入至血管内的目标位置。此时,支承部件232被向前端方向移动的导管200按压,从而向上方转动。由此,允许导管200从针套208向前端方向的脱离。
接下来,用户一边保持导管操作部件204及导管部件203的位置、一边将壳体226向基端方向拉拽。由此,导管部件203及导管操作部件204完全从针套208露出,并且内针206从导管200向基端方向拔除。其结果,导管200留置于患者的血管。
在该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G发挥以下效果。
导管组装体10G由于具备通过经由导管200支承内针206而抑制内针206的挠曲的挠曲抑制机构214,因此抑制穿刺时内针206的挠曲。由此,能够进行稳定的穿刺。另外,由于在导管200设置有具有液体通路的侧部流路构造216,因此在为了输液、血液透析而使用导管200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进行血液抽吸。此外,由于滑接支承部234在初始状态下位于比设置在最靠基端侧的侧孔靠基端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液体通路的损伤,并能够抑制导管200前进时的滑动阻力的变动。
如图17所示,液体通路具有根据导管200的内腔200a的压力而打开的狭缝218的形态。根据该结构,由于未对导管200的内腔200a施加压力时狭缝218关闭,因此在导管200向血管插入时狭缝218关闭。因此,能够抑制侧部流路构造216通过血管壁时的阻力。另一方面,由于若对导管200的内腔施加正压及负压,则狭缝218打开,因此能够无障碍地进行药液向血管内的施予或血液抽吸。
滑接支承部234具有:上支承部234a,其能够从上方支承导管200;和横支承部234b,其能够从横向支承导管200(图18),狭缝218仅设置于导管200的上部及横部中的任一处(图17)。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导管200前进时的狭缝218的损伤及滑动阻力的增加。
在上述的任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应用图19A所示的导管250及内针252。在导管250的前端部的内周面具有与内针252的外周面紧贴的紧贴部254。在导管250与内针252之间且在比紧贴部254靠基端侧形成有反流确认用的流路(以下,称为“反流流路256”)。反流流路256形成在导管250的内周面与内针252的外周面之间,并延伸至导管250的基端开口。在内针252设置有导入路258,导入路258与反流流路256连通并且用于将血液导入到该反流流路256。导入路258可以是图示例那样的沿着内针252的轴向延伸的槽部258a、或者可以是沿径向贯通内针252的周壁部的孔部。
贯通导管250的周壁部并在导管250的内周面与外周面开口的侧孔260设置于紧贴部254。因此在初始状态下,导管250的前端部的内周面中的包围侧孔260的部分与内针252的外周面紧贴。侧孔260设置于在周向上从导入路258偏离的位置(不与导入路258对置的位置)。侧孔260为允许导管250内外之间的液体通过的液体通路。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导管组装体10A等)同样,由于在导管250设置有侧孔260,因此在为了输液、血液透析而使用导管250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进行血液抽吸。
特别是在图19A的形态的情况下,在紧贴部254设置有侧孔260,在除紧贴部254以外的部位未设置侧孔260。因此,即使在内针252的前端插入血管的时刻侧孔260处于血管外的情况下,经由导入路258流入到反流流路256的血液也不会从侧孔260向体内(血管外的体内)漏出而成为内出血、或向体外漏出。
在图19A所示的导管250中,在紧贴部254设置有侧孔260,但如图19B所示的导管261那样,也可以在比紧贴部254靠基端侧(面向反流流路256的部位)设置有根据导管261的内腔的压力而打开的狭缝262。与上述的狭缝218(参照图17)同样,狭缝262是到达导管261的外周面及内周面并允许导管261内外之间的液体通过的液体通路。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由于在导管261设置有狭缝262,因此在为了输液、血液透析而使用导管261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进行血液抽吸。另外,在不对导管261的内腔施加压力时(压力为规定以下时)狭缝262关闭。因此,即使在内针252的前端插入于血管的时刻狭缝262处于血管外的情况下,经由导入路258而流入到反流流路256的血液也不会从狭缝262向体内(血管外的体内)漏出而成为内出血、或向体外漏出。
在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导管82具有导管主体104、和设置于导管主体104的前端部的柔软部106,但如图20所示,也可以应用具有导管主体272、和设置于导管主体272的前端部的硬质部274的导管270。导管主体272构成为比硬质部274柔软。作为硬质部274的构成材料,例如列举出作为上述的导管主体104的构成材料例示的材料(聚四氟乙烯等)。
在导管270中,导管主体272及硬质部274中的仅存在导管主体272的导管主体单体区域270A、导管主体272及硬质部274中的仅存在硬质部274的硬质部单体区域270B、以及存在导管主体272及硬质部274的混合区域270C沿轴向配置。
导管主体单体区域270A是导管主体272中的存在于比硬质部274的最基端部靠基端侧的部分。硬质部单体区域270B是硬质部274中的存在于比导管主体272的最前端部靠前端侧的部分。混合区域270C是导管主体272与硬质部274在径向层叠而成的部分。多个侧孔93设置于导管主体单体区域270A、硬质部单体区域270B以及混合区域270C。另外,侧孔93只要设置于导管主体单体区域270A、硬质部单体区域270B以及混合区域270C中的任一处以上即可。
通过在前端部使用具有硬质部274的导管270,由此能够提高防止导管270前端部的压扁的效果。
然而,在导管270以与内针88相对于血管的穿刺角度相同的角度前进时,导管270前端有可能以陡角度碰到血管后壁而损伤血管后壁。因此,优选在导管270前进时使用导丝。即在内针88穿刺后,使导丝从内针88的内侧向血管内前进,则导丝成为沿着血管的形状。接下来,若使导管270沿着导丝前进,则导管270的前端不会以陡角度碰到血管后壁,因此不会损伤血管后壁。
在上述的任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应用图21A所示的多腔型导管280。该导管280具有:第一药液用的主腔282、和与该主腔282平行延伸的第二药液用的子腔284。在主腔282中,在初始状态下插通并配置内针(例如,图1所示的内针16)。子腔284与主腔282相比流路截面积较小。也可以在导管280中设置多个子腔284。也可以在子腔284的前端设置朝前端方向开口的开口部。
导管280设置有导管主体286、和硬度(弹性模量)与导管主体286不同的前端部288。前端部288可以比导管主体286柔软,或者也可以与导管主体286相比为硬质。在导管280的其他方式中,也可以是导管主体286与前端部288为相同硬度。
在导管280设置有与主腔282连通的多个侧孔290a、和与子腔284连通的多个侧孔290b。主腔282及子腔284中的一方的侧孔的数量可以仅为一个。多个侧孔290a、290b分别设置于仅存在导管主体286的区域、仅存在前端部288的区域、以及导管主体286与前端部288的混合区域。此外,侧孔290a、290b设置于上述多个区域中的任一处以上即可。
如图21B所示的多腔型的导管300那样,也可以在至少一个腔中,设置有防压扁用的加强部302。加强部302为由比导管300硬质的材料构成的环状或筒状的部件,并埋设于导管300。加强部302具有对主腔282进行加强的第一加强部302a、和对子腔284进行加强的第二加强部302b。第一加强部302a包围主腔282。第二加强部302b包围子腔284。也可以省略第一加强部302a和第二加强部302b中的一方。
与主腔282连通的至少一个侧孔290a也可以设置于比第一加强部302a靠前端侧、比第一加强部302a靠基端侧、第一加强部302a的端部、以及第一加强部302a的中间部的任意位置。与子腔284连通的至少一个侧孔290b也可以设置于比第二加强部302b靠前端侧、比第二加强部302b靠基端侧、第二加强部302b的端部、以及第二加强部302b的中间部的任意位置。
在上述的任意的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导管(图1所示的导管12等)的扭曲、破裂,也可以对导管添加加强构造。加强构造例如遍及导管的全长地设置。作为加强构造,例如列举出多层管、编织管。或者也可以仅在侧孔(侧孔24等)附近设置加强构造(图21B的结构与其对应)。
Claims (18)
1.一种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导管,其具有周壁部和前端开口;
内针,其插通于所述导管,在该内针的前端具有锋利的针尖;以及
挠曲抑制机构,其经由所述导管而支承所述内针,由此抑制所述内针的挠曲,该挠曲抑制机构具有滑接支承部,该滑接支承部在所述导管相对于所述内针前进时支承所述导管,
在所述导管的所述周壁部具有允许所述导管的内外之间的液体通过的一个或多个侧孔,
在所述导管相对于所述内针前进之前的初始状态下,所述滑接支承部位于所述一个或多个侧孔中的位于最靠前端侧的侧孔的基端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导管的外表面与所述滑接支承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或多个侧孔中的第一侧孔具有从所述第一侧孔的前端朝向所述第一侧孔的基端突出的第一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或多个侧孔中的第二侧孔具有从所述第二侧孔的基端朝向所述第二侧孔的前端突出的第二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或多个侧孔中的第二侧孔具有从所述第二侧孔的前端朝向所述第二侧孔的基端突出的第二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或多个侧孔具有多个侧孔,并且
所述多个侧孔中的第一侧孔具有第一形状,所述多个侧孔中的第二侧孔具有与所述第一形状不同的第二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或多个侧孔具有沿着所述导管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侧孔,并且
所述一个或多个侧孔位于所述导管的上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或多个侧孔中的至少一个侧孔朝相对于所述导管的轴倾斜的方向延伸穿过所述周壁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壁部具有突出至所述一个或多个侧孔中的至少一个侧孔中的翼,并且
所述翼能够沿所述导管的径向弹性变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或多个侧孔中的至少一个侧孔具有非圆形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挠曲抑制机构还具有:上壳体和下壳体,
在所述导管的所述初始状态下,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上下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限制部,其具有限制臂,所述限制臂支承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使得所述限制臂限制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在与所述导管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壳体的前端部具有第一槽,并且所述下壳体的前端部具有第二槽,
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形成所述滑接支承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具有:所述第一槽与所述导管之间的第一间隙、以及所述第二槽与所述导管之间的第二间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接支承部具有沿周向包围所述导管的一部分的筒状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管的所述初始状态下,所述滑接支承部位于所述一个或多个侧孔中的最靠基端侧的孔的基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导管套,其连接于所述导管的基端;
导管操作部件,其以能够脱离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导管套;以及
一对搭指部,其从所述导管操作部件的中央部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针套,其收容有所述导管套,所述针套具有与所述导管的轴向平行延伸的多个狭缝。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搭指部中的第一搭指部延伸穿过所述多个狭缝中的第一狭缝,并且所述一对搭指部中的第二搭指部延伸穿过所述多个狭缝中的第二狭缝。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36519.0A CN115253015B (zh) | 2017-12-20 | 2018-12-19 | 导管组装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43604 | 2017-12-20 | ||
JP2017243604 | 2017-12-20 | ||
CN201880079667.1A CN111447966B (zh) | 2017-12-20 | 2018-12-19 | 导管组装体 |
PCT/JP2018/046728 WO2019124422A1 (ja) | 2017-12-20 | 2018-12-19 |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
CN202210736519.0A CN115253015B (zh) | 2017-12-20 | 2018-12-19 | 导管组装体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79667.1A Division CN111447966B (zh) | 2017-12-20 | 2018-12-19 | 导管组装体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53015A CN115253015A (zh) | 2022-11-01 |
CN115253015B true CN115253015B (zh) | 2023-04-25 |
Family
ID=669947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79667.1A Active CN111447966B (zh) | 2017-12-20 | 2018-12-19 | 导管组装体 |
CN202210736519.0A Active CN115253015B (zh) | 2017-12-20 | 2018-12-19 | 导管组装体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79667.1A Active CN111447966B (zh) | 2017-12-20 | 2018-12-19 | 导管组装体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11253656B2 (zh) |
EP (1) | EP3693051A4 (zh) |
JP (3) | JP7119006B2 (zh) |
CN (2) | CN111447966B (zh) |
WO (1) | WO201912442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S2975734T3 (es) | 2015-01-29 | 2024-07-12 | Becton Dickinson Co | Catéter integrado de inserción rápida |
US10173035B2 (en) | 2016-12-27 | 2019-01-08 | Vasonics, Llc | Catheter housing |
CN114585402A (zh) * | 2019-08-29 | 2022-06-03 | 贝朗梅尔松根股份公司 | 延伸留置和中线导管及相关方法 |
US20210220605A1 (en) * | 2020-01-21 | 2021-07-22 |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 Tubular instrument and related devices and methods |
US11826526B2 (en) | 2020-01-23 | 2023-11-28 | Bard Access Systems, Inc. | Splitable catheter docking st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US11883608B2 (en) * | 2020-03-31 | 2024-01-30 |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 Pediatric catheter system and related devices and methods |
CA3176625A1 (en) | 2020-04-23 | 2021-10-28 | Bard Access Systems, Inc. | Rapidly insertable central catheters including catheter assemblies |
CN215608689U (zh) | 2020-05-21 | 2022-01-25 | 巴德阿克塞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包括导管组件的可快速插入的中心导管 |
AU2021410717A1 (en) * | 2020-12-21 | 2023-07-20 | Bard Access Systems, Inc. | Optimized structural support in catheter insertion systems |
CN117045933B (zh) * | 2023-07-06 | 2024-07-16 | 上海神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导管用片状滑动支撑装置及手术机器人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02053A (zh) * | 2013-04-01 | 2015-11-25 | 泰尔茂株式会社 | 导管组装体 |
CN105120938A (zh) * | 2013-06-12 | 2015-12-02 | 泰尔茂株式会社 | 导管组装体 |
WO2016020923A2 (en) * | 2014-08-05 | 2016-02-11 | Bullpup Scientific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serting a catheter tube |
CN106999700A (zh) * | 2014-12-04 | 2017-08-01 | 泰尔茂株式会社 | 导管组装体以及其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18882B1 (zh) | 1971-07-08 | 1976-03-22 | ||
US6033394A (en) * | 1997-12-05 | 2000-03-07 | Intratherapeutics, Inc. | Catheter support structure |
US7029467B2 (en) * | 2002-07-16 | 2006-04-18 | Edwards Lifesciences Corporation | Multiple lumen catheter having a soft tip |
EP1550475A4 (en) * | 2002-07-25 | 2009-01-21 | Nipro Corp | HOLE-FORMING NEEDLE FOR INTRODUCING A DWELLING TUBE AND TENSIONING DEVICE FOR INSTALLING THE NEEDLE |
US20060224118A1 (en) * | 2005-03-31 | 2006-10-05 | Morris Mary M | Medical fluid delivery system |
JP5108882B2 (ja) | 2006-07-06 | 2012-12-26 | バスキュラー・パスウェイ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静脈カテーテル挿入装置 |
JP2008043445A (ja) * | 2006-08-11 | 2008-02-28 | Medikit Kk | カテーテル、中空針、及び留置針組立体 |
CN201006151Y (zh) * | 2007-03-27 | 2008-01-16 | 孙凤芝 | 大量积液穿刺留置引流、抽液穿刺针 |
WO2009049823A1 (en) | 2007-10-16 | 2009-04-23 | Werner Regittnig | Catheter and methods of operating and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JP2009142357A (ja) * | 2007-12-12 | 2009-07-02 | Piolax Medical Device:Kk | 体内留置カテーテル |
US8932258B2 (en) * | 2010-05-14 | 2015-01-13 | C. R. Bard, Inc. | Catheter placement device and method |
US9402975B2 (en) * | 2011-08-31 | 2016-08-02 |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 Systems and methods to increase rigidity and snag-resistance of catheter tip |
EP2800590A4 (en) * | 2012-01-05 | 2015-10-21 | Becton Dickinson Co | DIVIDED AND SIDE-BASED CATHETER DEVICES |
US10357635B2 (en) * | 2013-03-12 | 2019-07-23 | Teleflex Medical Incorporated | Catheter insertion device |
CA2921350C (en) | 2013-08-14 | 2019-03-26 | Teleflex Medical Incorporated | Catheter insertion device |
JP6406714B2 (ja) * | 2014-01-29 | 2018-10-17 | テルモ株式会社 |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
WO2015115316A1 (ja) * | 2014-01-29 | 2015-08-06 | テルモ株式会社 |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
JP6453676B2 (ja) | 2015-03-11 | 2019-01-16 | テルモ株式会社 |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
WO2016185909A1 (ja) * | 2015-05-15 | 2016-11-24 | テルモ株式会社 |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
WO2017051801A1 (ja) * | 2015-09-24 | 2017-03-30 | テルモ株式会社 |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
CN206454070U (zh) * | 2016-11-10 | 2017-09-01 | 许昌学院 | 一种临床穿刺置管装置 |
-
2018
- 2018-12-19 CN CN201880079667.1A patent/CN111447966B/zh active Active
- 2018-12-19 WO PCT/JP2018/046728 patent/WO2019124422A1/ja unknown
- 2018-12-19 EP EP18890114.4A patent/EP3693051A4/en active Pending
- 2018-12-19 CN CN202210736519.0A patent/CN115253015B/zh active Active
- 2018-12-19 JP JP2019560525A patent/JP7119006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6-19 US US16/906,157 patent/US11253656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1-07 US US17/571,141 patent/US11819674B2/en active Active
- 2022-08-03 JP JP2022123694A patent/JP7355901B2/ja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9-21 JP JP2023154042A patent/JP2023169330A/ja active Pending
- 2023-10-13 US US18/486,218 patent/US20240042140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02053A (zh) * | 2013-04-01 | 2015-11-25 | 泰尔茂株式会社 | 导管组装体 |
CN105120938A (zh) * | 2013-06-12 | 2015-12-02 | 泰尔茂株式会社 | 导管组装体 |
WO2016020923A2 (en) * | 2014-08-05 | 2016-02-11 | Bullpup Scientific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serting a catheter tube |
CN106999700A (zh) * | 2014-12-04 | 2017-08-01 | 泰尔茂株式会社 | 导管组装体以及其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042140A1 (en) | 2024-02-08 |
WO2019124422A1 (ja) | 2019-06-27 |
US20220126026A1 (en) | 2022-04-28 |
JP7355901B2 (ja) | 2023-10-03 |
CN111447966A (zh) | 2020-07-24 |
EP3693051A4 (en) | 2020-12-30 |
CN111447966B (zh) | 2022-06-17 |
US20200316313A1 (en) | 2020-10-08 |
EP3693051A1 (en) | 2020-08-12 |
JPWO2019124422A1 (ja) | 2020-12-10 |
US11253656B2 (en) | 2022-02-22 |
JP2022160560A (ja) | 2022-10-19 |
CN115253015A (zh) | 2022-11-01 |
JP7119006B2 (ja) | 2022-08-16 |
US11819674B2 (en) | 2023-11-21 |
JP2023169330A (ja) | 2023-11-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253015B (zh) | 导管组装体 | |
JP6925484B2 (ja) |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 |
JP6692869B2 (ja) |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 |
KR102560266B1 (ko) | 미드라인 카테터 배치 장치 | |
CN112999496B (zh) | 导管组装体 | |
JP6067567B2 (ja) |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 |
CN109890449B (zh) | 导管组装体 | |
JPWO2014162377A1 (ja) |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 |
JP2013070870A (ja) |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 |
CN108434550B (zh) |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 |
US11298508B2 (en) | Catheter assembly | |
CN209951937U (zh) |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 |
JP4432326B2 (ja) | 留置用カテーテル | |
CN112672783B (zh) | 导管组装体 | |
JPWO2020059388A1 (ja) |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 |
JP4423861B2 (ja) | 留置用カテーテル | |
CN114980948B (zh) | 导管组装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