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72783B - 导管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导管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72783B
CN112672783B CN201980057545.7A CN201980057545A CN112672783B CN 112672783 B CN112672783 B CN 112672783B CN 201980057545 A CN201980057545 A CN 201980057545A CN 112672783 B CN112672783 B CN 1126727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heter
inner needle
main body
soft
t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754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72783A (zh
Inventor
石田昌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6727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727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727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727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8Strength or flex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4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regions for increasing flexibil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74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e.g. openable, closable, expandable or deform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06"Over-the-needle" catheter assemblies, e.g. I.V. 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93Flashback chamb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68St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e.g. shape, atraumatic tip, curved tip or tip structure

Abstract

导管组装体(10A)具备导管(12a)、和插通于导管(12a)的内针(16)。导管(12a)沿着轴向具有能够相互区分的多个部位。多个部位中相邻的部位彼此的硬度不同。

Description

导管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对患者进行输液等时穿刺并留置于血管的导管组装体。
背景技术
以往,对患者进行输液等时使用的导管组装体是公知的。这种导管组装体具备:中空的导管、固定于导管的基端的导管套、插入导管内且在前端具有锋利的针尖的中空的内针、以及固定于该内针的基端的针套(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8-43445号公报)。在使用导管组装体的情况下,在内针及导管的各前端穿刺于生物体的皮肤及血管之后,导管相对于内针前进,由此导管插入血管内规定长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与上述的现有技术相关联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对导管赋予与治疗目的、用途相应的所期望的特性的导管组装体。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一种导管组装体,具备:导管;和内针,其插通于所述导管,所述导管沿着轴向具有能够相互区分的多个部位,所述多个部位相邻的部位彼此的硬度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导管组装体,设置于导管的多个部位由于相邻的部位彼此的硬度不同,因此能够对导管容易地赋予与治疗目的、用途相应的所期望的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2是导管组装体的前端部的剖视图。
图3是导管组装体的作用説明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前端部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前端部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前端部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前端部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前端部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前端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导管组装体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
图1中表示初始状态的导管组装体10A适用于对患者(生物体)进行输液、输血等的情况,穿刺及留置于患者的体内来构建药液等的导入部。导管组装体10A可构成为长度比末梢静脉导管长的导管(例如,中心静脈导管、PICC、中线导管等)。另外,导管组装体10A也可以构成为末梢静脉导管。另外,导管组装体10A并不限于静脈用导管,也可以构成为末梢动脉导管等动脉用导管。
如图1所示,导管组装体10A具备:导管12a;导管套14,其对导管12a进行固定保持;中空的内针16,其以能够拔除的方式插入导管12a内;针套18,其对内针16进行固定保持;以及导管操作部件20,其安装于导管套14。内针16也可以是实心针。
导管组装体10A在使用前的初始状态,形成依次层叠有导管12a及内针16而成的多层管结构(多层管部)。
导管12a具有挠性,在内部贯通形成有内腔13。内腔13形成为能够收容内针16且药液、血液等能够流动的直径。为了减小穿刺阻力,导管12a的前端缩径,在导管组装体10A的初始状态下,通过该缩径部分使导管12a的内表面与内针16的外表面紧贴。导管12a的长度未特别限定,能够根据用途、各条件等而适当设计,例如设定为14~500mm左右,或者设定为30~400mm左右,或者设定为76~200mm左右。
导管12a的基端部固定于导管套14内的前端部。由导管12a和导管套14构成导管部件17。
导管套14在导管12a插入至血管内的状态下在患者的皮肤上露出,通过胶带等粘贴并与导管12a一起留置。导管套14形成为向前端方向前端变细的筒状。
导管套14的构成材料未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应用聚丙烯、聚碳酸脂、聚酰胺、聚砜、聚芳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氨酯等热塑性树脂。
在导管套14的内部设置有与导管12a的内腔13连通而能够使输液剂流通的中空部15。也可以在该中空部15收容有在内针16穿刺时防止血液逆流并且伴随输液管的连接器的插入而能够进行输液的、未图示的止血阀、止血塞等。
内针16构成为具有能够穿刺生物体的皮肤的刚性的中空管,并贯通配置于导管12a的内腔13及导管套14的中空部15。内针16形成为比导管12a长的全长,在其前端设置有锋利的针尖16a。在内针16的内部设置有沿内针16的轴向贯通的内腔,该内腔与内针16的前端开口连通。
作为内针16的构成材料,例如可列举不锈钢、铝或铝合金、钛或钛合金那样的金属材料、硬质树脂、陶瓷等。
针套18具有:针保持部件22,其固定于内针16的基端部;和针壳体24,其固定有保持部件22并且沿着内针16及导管12a延伸。导管组装体10A在初始状态下将多层管部的一部分、导管套14及导管操作部件20收容于壳体24内。构成针保持部件22及壳体24的树脂材料未特别限定,例如可适当选择通过导管套14列举的材料。另外,针保持部件22及壳体24也可以一体成型。
针套18由于在针保持部件22中保持内针16,因此若使针套18相对于导管12a向基端方向移动,则伴随针套18的移动,内针16也相对于导管12a向基端方向移动。
导管操作部件20安装于导管套14。因此,若使导管操作部件20相对于针套18相对地前进,则导管部件17相对于内针16相对地前进。导管操作部件20具有:套安装部20a,其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导管套14;和操作板部20b,其从套安装部20a沿着导管12a向前端方向延伸。另外,在导管组装体10A中也可以不设置导管操作部件20。
导管组装体10A由于对保持于导管操作部件20的导管12a的下侧进行支承,因此在壳体24的前端侧设置支承部件26。支承部件26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设置在壳体24的前端部的配置用凹部24a。由导管操作部件20的前端部和支承部件26构成挠曲抑制机构27。
当内针16及导管12a向皮肤穿刺时,导管操作部件20的前端部从上方支承导管12a,并且支承部件26从下方支承导管12a,因此抑制导管12a及内针16的挠曲。当导管操作部件20从壳体24拔出时,通过被套安装部20a按压从而使支承部件26朝向壳体24的外侧旋转,因此导管套14能够从壳体24向前端方向脱离。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支承部件26。
如图2所示,导管12a在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紧贴部30,紧贴部30遍布整周与内针16的外周面紧贴。紧贴部30设置于导管12a的前端部的内周面。在导管12a与内针16之间且在比紧贴部30靠基端侧的位置形成有确认反流用的流路(以下,称为“反流流路32”)。反流流路32延伸至导管12a的基端开口。
导管12a沿着该导管的轴a的方向(以下,称为“轴向”)具有能够相互区分的多个部位。该多个部位相邻的部位彼此的硬度(弹性模量)不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导管12a作为该多个部位具有:构成该导管12a的主要部分的导管主体34、和设置于导管主体34的前端部的柔软部38。因此在导管12a的前端侧,朝向最前端部变得更加柔软。柔软部38从壳体24(图1)露出。
导管主体34占导管12a全长的大部分。因此,导管主体34的最前端部位于导管12a的最前端附近。导管主体34及柔软部38由具有挠性的树脂材料构成。
反流流路32形成在导管主体34的内周面与内针16的外周面之间。为了能够确认反流,导管主体34及柔软部38中的至少导管主体34具有透明性。
导管12a在导管主体34的部位被支承部件26(图1)支承(导管主体34被支承部件26支承)。由此,能够可靠地支承导管12a,并且能够降低使导管12a前进时的滑动阻力。而且,被支承部件26(图1)支承的部分位于比导管主体34与柔软部38的界面42靠基端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导管12a相对于支承部件26滑动而引起的界面42的剥离。
导管主体34优选与柔软部38相比不易膨润。由此,当导管组装体10A的制造工序中的水蒸汽灭菌(高压釜灭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时,能够将内针16的最前端位置与导管12a的最前端位置之间的轴向距离设定为期望的大小,从而能够减小每个产品的偏差。
作为导管主体34的构成材料,例如可列举聚四氟乙烯(P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全氟烷氧基树脂(PFA)等氟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或者它们的混合物、聚氨酯、聚酯、聚酰胺、聚醚尼龙树脂、烯烃系树脂与乙烯-醋酸乙烯聚酯共聚物的混合物等。导管主体34的邵氏硬度例如小于D70。
柔软部38包括导管12a的最前端部。柔软部38比导管主体34柔软。即,导管主体34的弹性模量k1与柔软部38的弹性模量k2具有k1>k2的关系。
柔软部38具有:沿着轴向外径恒定的直线部38a、和从直线部38a向前端方向延伸并且外径朝向前端方向减小的锥形部38b。柔软部38的内周面与内针16的外周面遍布整周而液密地紧贴(嵌合)。
优选导管主体34及柔软部38中的至少柔软部38具有X射线造影性。由此,例如当导管12a在血管内分离时,能够通过X射线容易地确认分离而残留于血管内的导管12a的位置。柔软部38具有造影性的情况下的造影层例如可以通过条状、径向的中间层、整体中的任一形态设置。
作为柔软部38的构成材料,例如可列举出天然橡胶、丁基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硅橡胶那样的各种橡胶材料、聚氨酯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烯烃系、苯乙烯系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等。
在导管12a中,导管主体34及柔软部38中的仅存在导管主体34的导管主体单体区域40A、导管主体34及柔软部38中的仅存在柔软部38的柔软部单体区域40B、以及存在导管主体34及柔软部38的混合区域40C沿轴向配置。在图2所示的导管12a中,导管主体34与柔软部38的界面42形成为相对于导管12a的轴a以大致恒定角度倾斜的锥形。
导管主体单体区域40A是导管主体34中的比存在于柔软部38的最基端部靠基端侧的部分。
柔软部单体区域40B是柔软部38中的存在于比导管主体34的最前端部靠前端侧的部分。柔软部单体区域40B的轴向长度L1例如设定为0.3~5.0mm,优选设定为0.4~2.0mm,更优选设定为0.5~0.9mm。柔软部38(柔软部单体区域40B)的硬度在23℃下例如为A80~D67,优选为D53~D64。图示例的柔软部38与导管主体34接合。通过将柔软部单体区域40B的轴向长度及硬度设定为上述的范围,由此能够抑制穿刺时导管12a的前端(柔软部38)翻卷。另外,能够适当地抑制导管12a插入时在血管后壁的钩挂。此外,能够抑制抽吸血液时导管12a的前端压扁。
混合区域40C是将导管主体34及柔软部38沿径向层叠而成的部分。混合区域40C的轴向长度L2例如设定为1~5mm,优选设定为2~3mm。
在图2所示的导管12a中,导管主体34与柔软部38的界面42以趋向前端方向而接近导管12a的轴a(中心)的方式倾斜。因此,在混合区域40C中,柔软部38存在于导管主体34的外侧。
也可以代替具有界面42的上述结构,导管12a形成为通过使不同的硬度的材料的配合量沿轴向变化,从而趋向前端方向变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一边使不同的材料的挤压速度变化、一边进行注塑成型。或者也可以增加导管12a的前端部的增塑剂的含量。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导管12a的前端部涂布增塑剂。
在内针16中,在与刃面16b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后切部16c,后切部16c与针尖16a相连并且相对于内针16的轴向而向与刃面16b相反的方向倾斜。
在内针16设置有导入路44,导入路44与反流流路32连通并且用于将血液导入该反流流路32。在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导入路44是沿径向贯通内针16的壁部的侧孔44A。如在图2中用假想线表示的那样,导入路44也可以是在内针16的外周面沿轴向延伸的槽部44B。
在图2所示的导管组装体10A的初始状态下,导入路44的至少基端44a设置在比导管主体单体区域40A的最前端部靠前端侧的位置。图2所示的侧孔44A的整体设置在比导管主体单体区域40A的最前端部靠前端侧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导入路44的基端44a设置在比柔软部单体区域40B的轴向中央位置Pc1靠前端侧的位置。导入路44的基端44a设置在比柔软部38的锥形部38b的基端靠前端侧的位置。侧孔44A的整体设置于与柔软部38的锥形部38b的内周面对置的位置。在其他方式中,导入路44的基端44a(或者侧孔44A的整体)也可以设置于与柔软部38的直线部38a的内周面对置的位置。
关于与紧贴部30的关系中的导入路44的位置,在图2所示的导管组装体10A的初始状态下,导入路44(侧孔44A、槽部44B)的至少基端44a设置在比紧贴部30靠基端侧的位置。侧孔44A的整体设置在比紧贴部30靠基端侧的位置。
接下来,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导管组装体10A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图1所示的导管组装体10A的使用中,进行将导管组装体10A穿刺于患者的皮肤的穿刺操作。在穿刺操作中,用户(医生、护士等)一边把持壳体24、一边将导管组装体10A的前端部推抵于患者,朝向穿刺目标的血管穿刺于皮肤。由此,内针16及导管12a的各前端部穿刺于皮肤。
接下来,用户一边固定针套18(壳体24)的位置、一边将导管操作部件20向前端方向操作,以使导管部件17(导管12a及导管套14)前进。由此将导管12a插入至血管内的目标位置。
接着,用户一边保持导管操作部件20及导管部件17的位置、一边将壳体24向基端方向拉拽。由此,导管部件17及导管操作部件20完全从壳体24露出,并且内针16从导管12a向基端方向被拔除。
接下来,导管操作部件20从导管套14被取下。由此导管部件17留置于患者。另外,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保持将导管操作部件20安装于导管套14。
接下来,在内针16被抽出的状态的导管部件17的基端侧(导管套14的基端部)连接未图示的输液管的连接器,实施从输液管向患者的输液剂(药液)的供给。
在该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A起到以下效果。
根据导管组装体10A,如图2所示,在导管主体34的前端部设置有比导管主体34柔软的柔软部38。因此如图3所示,即使在被穿刺的血管50的中心轴与进行穿刺的内针16的中心轴的角度亦即穿刺角度较大的情况下,在为了将导管组装体10A的前端部穿刺于皮肤S之后将导管12a插入于血管50内而使导管12a前进时,也能够抑制导管12a的前端钩挂于血管50中的与穿刺部位相反侧的血管壁亦即血管后壁50a。
即,如图3所示使导管12a前进时,柔软部38与血管后壁50a接触,并且被血管后壁50a按压而容易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导管12a的前端钩挂于血管后壁50a。由此,能够防止导管12a无法插入血管50、或者因导管12a的前端而划伤血管后壁50a。
如图2所示,在导管12a与内针16之间形成有反流流路32,在内针16设置有导入路44,导入路44与反流流路32连通,用于向反流流路32导入血液。导入路44的基端44a设置在比柔软部38中的存在于比导管主体34的最前端部靠前端侧的部分的轴向中央位置Pc1靠前端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更早地确认血液的反流。
在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B中,导管12b沿着轴向具有能够相互区分的多个部位。该多个部位的相邻的部位彼此的硬度(弹性模量)不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导管12b作为该多个部位具有:导管主体34;导管前端部62,其包括导管12b的最前端部;以及导管中间部64,其设置在导管主体34与导管前端部62之间。
导管前端部62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柔软部38相同。因此,导管前端部62构成为比导管主体34柔软。导管中间部64具有导管12b的外周面的外径沿着轴向恒定的直线形状。在其他方式中,导管中间部64也可以具有导管12b的外周面中的外径随着趋向前端方向而减小的锥形部。
在一个方式中,导管中间部64具有与导管主体34及导管前端部62不同的硬度。导管中间部64可以构成为比导管主体34柔软,也可以构成为比导管主体34硬。导管中间部64可以构成为比导管前端部62柔软,也可以构成为比导管前端部62硬。导管中间部64可以构成为导管主体34与导管前端部62之间的硬度,也可以构成为比导管主体34和导管前端部62双方都硬,还可以构成为比导管主体34和导管前端部62双方都柔软。
在其他方式中,导管前端部62可以构成为与导管主体34相同的硬度,或者也可以构成为比导管主体34硬。
导管主体34与导管中间部64的界面(第一界面65a)形成为以随着趋向前端方向而接近导管12b的轴a的方式倾斜的锥形。导管前端部62与导管中间部64的界面(第二界面65b)形成为以随着趋向前端方向而接近导管12b的轴a的方式倾斜的锥形。导管12b相对于轴a的第一界面65a的倾斜角度与导管12b相对于轴a的第二界面65b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导管组装体10B的初始状态下,导入路44的至少基端44a设置在比导管主体34的最前端部靠前端侧的位置。侧孔44A的整体设置在比导管主体34的最前端部靠前端侧的位置。导入路44的基端44a设置在比将导管前端部62与导管中间部64合在一起的区域中的存在于比导管主体34的最前端部靠前端侧的部分(在图4中具有长度L3的区域)的轴向中央位置Pc2靠前端侧的位置。侧孔44A的整体设置在比导管中间部64的最前端部靠前端侧的位置。
这样,在导管组装体10B中,设置于导管12b的多个部位的相邻的部位彼此的硬度不同。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容易地对导管12b赋予与治疗目的、用途相应的所期望的特性。
导管12b作为沿着轴向设置的多个部位具有:导管主体34;包括导管12b的最前端部的导管前端部62;以及设置在导管主体34与导管前端部62之间的导管中间部64。通过该结构,导管主体34与导管中间部64相互硬度不同,导管前端部62与导管中间部64相互硬度不同,因此容易对导管12b赋予更复杂的特性。
导入路44的基端44a设置在比将导管前端部62与导管中间部64合在一起的区域中的存在于比导管主体34的最前端部靠前端侧的部分的轴向中央位置Pc2靠前端侧。通过该结构,能够更早地确认血液的反流。
另外,关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在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C中,导管12c沿着轴向具有能够相互区分的多个部位。该多个部位的相邻的部位彼此的硬度(弹性模量)不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导管12c作为该多个部位具有:导管主体34;导管前端部66,其包括导管12c的最前端部;以及导管中间部68,其设置在导管主体34与导管前端部66之间。导管12c中的导管主体34、导管前端部66及导管中间部68相互间的硬度的大小关系也可以设定为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12b(图4)中的导管主体34、导管前端部62及导管中间部64相互间的硬度的大小关系相同。
导管12c在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紧贴部70,紧贴部70与内针16的外周面遍布整周紧贴。在紧贴部70中,导管前端部66和导管中间部68双方与内针16紧贴。具体而言,导管前端部66的内周面66a与内针16的外周面遍布整周而液密地紧贴(嵌合)。另外,导管中间部68的内周面68a与内针16的外周面遍布整周而液密地紧贴(嵌合)。
中间部68的前端部与导管中间部68的基端部相比外径较小。导管中间部68的基端部的外径比导管前端部66的最大外径大。导管中间部68的基端部遍布整周与内针16的外周面分离。导管中间部68的最前端部位于比导管前端部66的最前端部靠基端侧的位置。导入路44的基端44a设置在比导管中间部68中的与内针16的外周面紧贴的部分(构成紧贴部70的部分)的最基端部靠基端侧的位置。
这样,在紧贴部70中,导管前端部66和导管中间部68双方与内针16紧贴。通过该结构,获得内针16与导管12c的适当的嵌合力。
另外,关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或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在图6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D中,导管12d沿着轴向具有能够相互区分的多个部位。该多个部位的相邻的部位彼此的硬度(弹性模量)不同。具体而言,导管12d作为该多个部位具有:导管主体72、和设置于导管主体72的前端部的柔软部74。
导管主体72具有:包括导管12d的最前端部的第一主体部72a、与第一主体部72a的基端侧相邻的第二主体部72b、与第二主体部72b的基端侧相邻的第三主体部72c、与第三主体部72c的基端侧相邻的第四主体部72d、与第四主体部72d的基端侧相邻的第五主体部72e、以及与第五主体部72e的基端侧相邻的第六主体部72f。
第一主体部72a具有随着趋向前端方向外径减小的锥形形状。第二主体部72b具有外径沿着轴向恒定的直线形状。第二主体部72b的径向的厚度(构成第二主体部72b的周壁部的壁厚)比柔软部74的径向的最大厚度薄。第三主体部72c具有随着趋向前端方向外径减小的锥形形状。第四主体部72d具有随着趋向前端方向外径及内径均减小的锥形形状。第五主体部72e具有随着趋向前端方向外径减小且内径恒定的形状。第六主体部72f具有外径及内径沿着轴向恒定的直线形状。
柔软部74包括导管12d的最前端部,并构成为比导管主体72柔软。柔软部74的最大外径比导管主体72的最大外径(第六主体部72f的外径)小。在柔软部74与内针16之间遍布柔软部74的全长夹设有导管主体72。因此,柔软部74的内周面不与内针16的外周面紧贴。
导管12d具有遍布整周与内针16的外周面紧贴的紧贴部76。在紧贴部76中,仅导管主体72和柔软部74中的、导管主体72的内周面与内针16的外周面紧贴。
在图7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E中,导管12e沿着轴向具有能够相互区分的多个部位。该多个部位的相邻的部位彼此的硬度(弹性模量)不同。具体而言,导管12e作为该多个部位具有导管主体80、和设置于导管主体80的前端部的柔软部82。
导管主体80具有:包括导管主体80的最前端部的第一主体部80a、与第一主体部80a的基端侧相邻的第二主体部80b、与第二主体部80b的基端侧相邻的第三主体部80c、以及与第三主体部80c的基端侧相邻的第四主体部80d。
第一主体部80a具有随着趋向前端方向外径减小的锥形形状。第二主体部80b具有随着趋向前端方向外径减小的锥形形状。第三主体部80c具有外径沿着轴向恒定且内径随着趋向前端方向而减小的形状。第四主体部80d具有外径及内径沿着轴向恒定的直线形状。
第一主体部80a的外周面相对于导管12e的轴a的倾斜角度α比第二主体部80b的外周面相对于导管12e的轴a的倾斜角度β小。在其他方式中,第一主体部80a的外周面相对于导管12e的轴a的倾斜角度α也可以与第二主体部80b的外周面相对于导管12e的轴a的倾斜角度β相同。
柔软部82构成为比导管主体80柔软。柔软部82具有:包括柔软部82的最前端部的第一柔软部82a、与第一柔软部82a的基端侧相邻的第二柔软部82b、以及与第二柔软部82b的基端侧相邻的第三柔软部82c。第一柔软部82a具有随着趋向前端方向而外径减小的锥形形状。第二柔软部82b具有外径沿轴向恒定的直线形状。第三柔软部82c具有随着趋向前端方向外径减小的锥形形状。
在图8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F中,导管12f沿着轴向具有能够相互区分的多个部位。该多个部位中相邻的部位彼此的硬度(弹性模量)不同。具体而言,导管12f作为该多个部位具有导管主体86、和设置于导管主体86的前端部的柔软部88。
导管主体86具有:包括导管主体86的最前端部的第一主体部86a、与第一主体部86a的基端侧相邻的第二主体部86b、以及与第二主体部86b的基端侧相邻的第三主体部86c。
第一主体部86a具有随着趋向前端方向而外径减小的锥形形状。第二主体部86b具有随着趋向前端方向外径及内径均减小的锥形形状。第三主体部86c具有外径及内径沿着轴向恒定的直线形状。
柔软部88构成为比导管主体86柔软。柔软部88具有:包括柔软部88的最前端部的第一柔软部88a、与第一柔软部88a的基端侧相邻的第二柔软部88b、以及与第二柔软部88b的基端侧相邻的第三柔软部88c。第一柔软部88a具有随着趋向前端方向而外径减小的锥形形状。第二柔软部88b具有外径沿着轴向恒定的直线形状。第三柔软部88c具有随着趋向前端方向外径及内径均减小的锥形形状。
第一主体部86a的外周面相对于导管12f的轴a的倾斜角度θ1与第一柔软部88a的外周面相对于导管12f的轴a的倾斜角度θ2相同。在其他方式中,第一主体部86a的外周面相对于导管12f的轴a的倾斜角度θ1比第一柔软部88a的外周面相对于导管12f的轴a的倾斜角度θ2大。
在图9所示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G中,在其初始状态下,导管12g中的导入路44的至少基端44a设置在比导管主体单体区域40A的最前端部靠前端侧。图9所示的侧孔44A的整体设置在比导管主体单体区域40A的最前端部靠前端侧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导入路44的基端44a设置于与柔软部单体区域40B的轴向中央位置Pc1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导入路44的基端44a设置在比柔软部38的锥形部38b的基端靠前端侧的位置。侧孔44A的整体设置于与柔软部38的锥形部38b的内周面对置的位置。在其他方式中,导入路44的基端44a(或者侧孔44A的整体)也可以设置于与柔软部38的直线部38a的内周面对置的位置。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变。

Claims (1)

1.一种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导管;和
内针,其插通于所述导管,
所述导管组装体形成将所述导管和所述内针层叠而成的多层管结构,
所述导管沿着轴向具有能够相互区分的多个部位,
所述多个部位中相邻的部位彼此的硬度不同,
所述导管作为所述多个部位具有导管主体、和设置于所述导管主体的前端部的柔软部,
所述柔软部包括所述导管的最前端部,并且比所述导管主体柔软,
在所述导管与所述内针之间形成有确认反流用的流路,
在所述内针设置有导入路,该导入路与所述流路连通,用于向所述流路导入血液,
所述导入路的基端设置在:比所述柔软部中的存在于比所述导管主体的最前端部靠前端侧的部分的轴向中央位置靠前端侧的位置、或者与所述轴向中央位置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
在所述柔软部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紧贴部,该紧贴部遍布整周与所述内针的外周面紧贴,
所述导管和所述内针保持所述多层管结构的状态直接穿刺于皮肤。
CN201980057545.7A 2018-09-19 2019-08-20 导管组装体 Active CN1126727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4970 2018-09-19
JP2018174970 2018-09-19
PCT/JP2019/032440 WO2020059386A1 (ja) 2018-09-19 2019-08-20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72783A CN112672783A (zh) 2021-04-16
CN112672783B true CN112672783B (zh) 2023-05-23

Family

ID=69887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7545.7A Active CN112672783B (zh) 2018-09-19 2019-08-20 导管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96925A1 (zh)
JP (1) JP7356441B2 (zh)
CN (1) CN112672783B (zh)
WO (1) WO202005938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03077B2 (ja) * 1988-10-13 2000-01-24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の製造方法
US5004456A (en) * 1989-03-10 1991-04-02 Arrow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Corporation In-dwelling catheter
US6325790B1 (en) * 1995-04-11 2001-12-04 Cordis Corporation Soft tip catheter
US5772641A (en) * 1995-12-12 1998-06-30 Medi-Dyne Inc. Overlapping welds for catheter constructions
US6500157B2 (en) * 1998-09-03 2002-12-31 Ronald B. Luther Intravenous infusion needle with soft body
CA2346640C (en) * 1998-10-06 2008-01-29 Maxwell Edmund Whisson A needle apparatus
EP0993839B1 (en) * 1998-10-13 2004-09-22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Self-retaining needle assembly and valve element for use therein
US7029467B2 (en) * 2002-07-16 2006-04-18 Edwards Lifesciences Corporation Multiple lumen catheter having a soft tip
JP4404571B2 (ja) * 2003-04-24 2010-01-27 テルモ株式会社 留置針組立体
CN201481911U (zh) * 2009-08-06 2010-05-26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低创伤穿刺针头
CN201596219U (zh) * 2010-02-09 2010-10-06 北京泰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
EP2727622B1 (en) * 2011-06-29 2019-06-12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Sheath for introducer
CN106413792A (zh) * 2013-12-04 2017-02-15 B.布劳恩梅尔松根股份公司 具有密封的缺口的针组件及相关方法
CN103948984B (zh) * 2014-04-11 2017-01-11 李泉 一种可显示动脉搏动的动脉留置针
CN204364615U (zh) * 2015-01-06 2015-06-03 北京国械堂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微导管
WO2018092387A1 (ja) * 2016-11-21 2018-05-24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CN110891640A (zh) * 2017-05-26 2020-03-17 派珀接入公司 导管递送装置、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72783A (zh) 2021-04-16
JPWO2020059386A1 (ja) 2021-08-30
WO2020059386A1 (ja) 2020-03-26
JP7356441B2 (ja) 2023-10-04
US20210196925A1 (en) 202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53394A (en) Catheter
CN115253015B (zh) 导管组装体
JP6067567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CN213465212U (zh) 针和导管插入装置
US11904115B2 (en) Catheter assembly
JP2023129552A (ja) 針及びカテーテルアセンブリ
JPH0871161A (ja) イントロデューサー
US5618272A (en) Intravenous catheter set
JP2013070870A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CN112672783B (zh) 导管组装体
US20220203073A1 (en) Catheter assembly
JP3912460B2 (ja) カニューラの導入具
WO2020054331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7351843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4296759B2 (ja) 内視鏡用注射針
JP2018143268A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WO2013146305A1 (ja) 生体内薬液注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