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95585A - 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95585A
CN104095585A CN201410136485.7A CN201410136485A CN104095585A CN 104095585 A CN104095585 A CN 104095585A CN 201410136485 A CN201410136485 A CN 201410136485A CN 104095585 A CN104095585 A CN 1040955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scillating plate
motor
dust catcher
inlet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364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95585B (zh
Inventor
李昌昱
宋基龙
河建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0955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55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955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558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02Nozzles
    • A47L9/04Nozzles with driven brushes or agitators
    • A47L9/0461Dust-loosening tools, e.g. agitators, brushes
    • A47L9/0483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tools, e.g. vibrators, agitators, bea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2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with rotary fans
    • A47L5/24Hand-supported suction cleaners
    • A47L5/26Hand-supported suction cleaners with driven dust-loosening too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7/00Suction cleaners adapted for additional purposes; Tables with suction openings for cleaning purposes; Containers for cleaning articles by suction; Suction cleaners adapted to cleaning of brushes; Suction cleaners adapted to taking-up liquids
    • A47L7/008Suction cleaners adapted for additional purposes; Tables with suction openings for cleaning purposes; Containers for cleaning articles by suction; Suction cleaners adapted to cleaning of brushes; Suction cleaners adapted to taking-up liquids adapted for mattresse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0072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吸尘器,更详细地,涉及真空吸尘器。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包括用于形成吸入喷嘴的吸入喷嘴部本体以及设置在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的振动系统,其中,上述振动系统通过弹性构件弹性支承于上述吸入喷嘴本体上,所述振动系统包括用于产生振动的电机。

Description

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尘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真空吸尘器。
背景技术
真空吸尘器是内部具有风扇电机,从而从外部吸入空气和灰尘并滤除灰尘的装置。通常,这种真空吸尘器被称为吸尘器。
通常,吸尘器包括卧式(canister)吸尘器和直立式(up-right)吸尘器,上述卧式吸尘器的主体和吸入喷嘴是通过延伸管或连接管来相连接,上述直立式吸尘器的主体和吸入喷嘴是直接相连接。
另一方面,作为简易吸尘器,在用户直接抓住吸尘器主体的状态下能够进行清扫的便携式吸尘器也已得到广泛普及。
最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在普及能够清扫寝具的寝具吸尘器。这种寝具吸尘器也可以被称为便携式吸尘器,但与普通的便携式吸尘器不同,寝具吸尘器可具有用于向寝具施加振动的振动板。
一般情况下,便携式吸尘器是为了简单清扫对象物的一部分而制作。因此,用户操纵便携式吸尘器时不会因姿势而引起不便。这在卧式吸尘器和直立式吸尘器中也一样。这是因为,在使用这些吸尘器的情况下,用户能够以站立的姿势进行清扫。
但在用户使用寝具吸尘器清扫寝具的情况下,通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均匀地清扫寝具整体。因此,当进行清扫时,用户的姿势引起的不便可能会成为问题。
通过图1至图3,对现有的吸尘器,尤其对寝具吸尘器进行详细说明。
寝具吸尘器1可包括上部本体2、把手3、喷嘴本体5及下部本体4。以与地面、尤其是以与寝具水平的方式设置上述喷嘴本体5,并通过上述喷嘴主体5清扫寝具。
上述喷嘴本体5可具有:用于使外部空气流入的喷嘴6、振动板7及搅拌器(agitator)8。上述振动板7向寝具施加振动,从而起到使寝具内的灰尘飞扬的功能,上述搅拌器8起到扫除寝具表面的灰尘的功能。因此,通过上述振动板7和搅拌器8的运行,寝具的清扫会更加有效。
上述下部本体4实质上以与上述地面水平的方式由上述喷嘴本体5向后方延伸。上述上部本体2与上述下部本体4和上述喷嘴本体5的上部相结合,从而形成吸尘器的主体。
上述下部本体4上设置有滚轮9,其用于将上述吸尘器支承于地面。实质上,吸尘器借助上述滚轮9和上述搅拌器8支承于地面或寝具上。
如图3所示,用户抓住把手3使吸尘器向前后行驶,以清扫寝具。
但如图所示,现有的寝具吸尘器具有整体上离地面的高度低的问题。因此,当进行寝具清扫时,就会产生用户需要长时间弯着腰清扫的不便。
并且,从寝具的特性方面出发,若寝具吸尘器的整体高度离地面低,则会在寝具吸尘器和寝具之间频繁发生摩擦或干扰。即,寝具吸尘器的底面有可能全部埋在寝具中。这不仅使正在进行清扫的寝具部分,还使已结束清扫的寝具部分也附着在寝具吸尘器的底面,从而导致降低清扫效率的问题。
并且,由于吸尘器上部本体2和把手3之间的位置之差而不容易向地面或寝具施加力量。当进行清扫时,用户仅向前方和后方施加力量,由此存在喷嘴本体5并不与地面或寝具相贴紧的担忧。由于这种问题,有可能难以进行有效的清扫。这是因为,无法向寝具施加充分的振动。
为了增加吸尘器的高度,可提高把手3的位置。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吸尘器的上部本体的形状为前后长,因而导致本体2的形状和把手3的形状的不均衡,并由此产生吸尘器的整体外观并不美观的问题。这是因为,与吸尘器的上部本体2相比,把手3过高。
并且,上部本体2和把手3是单独设置并相互连接。因此,若提高把手3的高度,整体外形也会变大,从而导致操纵或保管时的不便。
另一方面,为了稳定的行驶,吸尘器的重心位于搅拌器8和滚轮9之间。但由于吸尘器的重心离地面近,因而存在为了行驶而向把手3施加的力量的方向和力矩的距离增加的问题。由于这些理由,如上所述,存在进行清扫的喷嘴本体5并不与地面或寝具相贴紧的担忧。
另外,下部本体4和喷嘴本体5形成为整体与地面平行,因而清扫时的行驶变得并不容易。这是因为与清扫无关的区域离地面近的缘故。相反,这些形状意味着增加清扫区域、即增加喷嘴本体5的面积并不容易。因此,存在为了有效的清扫而只能缩短每小时的行驶距离的问题。这最终会引起清扫时间变长的问题。
另一方面,图3所示的吸尘器1中,内部的流路方向频繁发生转换从而存在空气阻力大的问题。
首先,空气通过空气引导件11向灰尘桶12流入。在上述空气引导件11中,空气的方向从向上转换为向后再转换为向上。流入上述灰尘桶12的空气向灰尘桶的后方排出,并流入风扇电机13。流入上述风扇电机13的空气通过风扇电机13的一侧(地面通过方向)向外部排出。
由于这种流入结构,从空气流入吸尘器的内部到排出至外部期间,频繁发生空气流动方向的转换。因此,存在噪音增加且难以进行顺畅的清扫的问题。并且,为了遮蔽噪音,需要追加附加性的结构,由此导致用于放置风扇电机的风扇电机腔室的结构变得复杂。
图4表示现有的吸尘器中用于驱动图2所示的振动板7的振动系统。上述振动板7可以为适用于图1至图3所示的寝具吸尘器的振动板。
当电机14旋转时,旋转力通过传送带15向减速齿轮16传递。因此,电机本身的旋转不会产生振动。
具体地,通过传送带15提高扭矩,并在减速之后借助偏心轴承17产生振动,而这种振动通过连接构件18传递给振动板7。上述连接构件18通过弹性构件19弹性支承于喷嘴本体5上。因此,存在从电机14至振动板7具有复杂的连接结构的问题。
另外,也向传送带15、减速齿轮16及电机传递振动,由此降低这些结构的耐久性,并存在这些结构的位置发生变动的担忧。例如,电机是固定于吸尘器的内部,但存在固定部分因振动而破损或受损的担忧。
另外,这些连接结构可使吸入喷嘴部中的空气流路变得复杂。并且,由于复杂且多的结构,存在耐久性降低的问题。另外,不仅由于电机的固定结构,还因追加了用于固定偏心轴承17的结构而存在制作繁琐的问题。
另一方面,根据图4所示的振动机理和振动板7,振动面积会非常狭小。这意味着清扫面积少。因此,可能无法进行有效的清扫。
更具体地,图4所示的振动板7是左右交替地向寝具施加振动。即,当振动板7的左端为最低位置时,振动板7的右端为最高位置。因此,存在振动板7的整体面积不产生振动的问题。
并且,振动板的中央部分与振动板的左端和右端相比,振幅量小。这意味着振动板的中央部分无法向寝具施加充分的振动。因此,有必要提供能够以振动板的整体面积施加振动的振动机理或振动板。并且,有必要提供具有这些振动机理或振动板的吸尘器。
如上所述,电机14和减速齿轮16等固定于吸尘器的内部结构物上。此时,内部结构物固定于吸尘器的内部本体,但因振动会产生很多噪音。例如,会发生螺丝或螺栓因塑料注塑物(例如,紧固凸台或紧固孔等)和振动而持续颤抖的问题。并由此存在产生非常刺耳的噪音的担忧。
因此,有必要提供具有如下振动系统的吸尘器,该振动系统能够以更加简单的方式实现,能提高耐久性、可靠性和振动效果,并显著降低噪音的产生。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基本解决上述现有吸尘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具有能够以更加简单的方式实现,并提高耐久性及可靠性的振动系统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能够使电机本身发生振动,并将电机的振动转换为振动板的振动,从而能够提高振动效果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能够使振动系统的固定结构变得简单且容易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能够有效地防止用于弹性支承振动系统的弹性构件因外部冲击或用户的不注意而脱离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可通过一个振动电机使两个振动板发生振动,从而能够提高清扫效果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通过使振动电机位于吸入口的垂直上部,从而能够容易地保持两个振动板之间的平衡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能够在振动板整体上均匀地施加振动的振动系统和包括该振动系统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将振动系统噪音的产生最小化,从而便于使用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将清扫时弯腰的不便最小化,从而便于使用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使喷嘴部分与地面或寝具更加紧贴,从而进一步提高清扫效果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确保清扫时的行驶稳定性,从而便于使用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使空气在吸尘器内部的流动更加顺畅,从而能够提高清扫效率,降低噪音的吸尘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包括用于形成吸入喷嘴的吸入喷嘴部本体以及设置在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的振动系统,其中,上述振动系统通过弹性构件弹性支承于上述吸入喷嘴本体上。
上述振动系统可包括用于产生振动的电机。因此优选地,上述电机并不固定于吸入喷嘴部本体,而是离开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并允许振动。
上述振动系统可包括:振动板,向清扫对象物施加振动;以及振动传递构件,向上述振动板传递由上述电机产生的振动。
在此,优选地,在振动时,上述振动系统除了与上述弹性构件接触之外,不接触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具体而言,优选除了通过上述弹性构件的弹性支承点之外,不形成上述振动系统支承在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的支承点。即,优选地,上述振动系统仅通过上述弹性支承点固定于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或支承于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
为了与构成吸尘器的多种本体相区别,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可称为第一基体(Base body)。
优选地,上述振动传递构件包括连接构件,该连接构件分别设置在上述电机的左右,并与上述弹性构件和上述振动板相结合。
优选地,上述连接构件从中心部(铰链轴)分别向前方和后方延伸之后,分别与上述弹性构件相结合。因此,可通过一个连接构件形成两个弹性支承点。并且,可通过两个连接构件形成四个弹性支承点。换言之,通过四个弹性支承点来弹性支承上述振动系统,该四个弹性支承点由以上述电机为中心分别设置在前方两侧和后方两侧的弹性构件所形成。
上述振动板可包括相互单独设置的前方振动板和后方振动板。
通过上述前方两侧弹性支承点弹性支承上述前方振动板,通过上述后方两侧弹性支承点弹性支承上述后方振动板。因此,通过上述四个支承点,前后及左右的振动系统实质上可以相对称。由此,振动系统能够更加稳定地被弹性支承。
优选地,上述前方振动板和后方振动板以相互交替的方式进行上下振动。为此,优选地,设置成上述电机的长度方向(旋转轴方向)成为上述吸尘器的左右方向。
上述振动传递构件包括用于容置上述电机的电机容置部,上述连接构件可以连接上述电机容置部和上述振动板。
上述弹性构件固定于上述连接构件和上述本体之间,并能借助上述弹性构件的弹力限制上述振动板的上下振幅。即,能够选择上述弹性构件的形状或材质等,以具有最佳振幅。
优选地,上述电机为通过因旋转轴的偏心负荷引起的旋转而自振动的振动电机。因此,由于借助电机的旋转而直接产生振动,由此能够省略用于产生振动的动力传递机构等。
优选地,上述振动板包括:底面部,与上述清扫对象物相对应,以及侧面部,从上述底面向上部延伸而成;上述振动板通过上述侧面可视性地露出在上述吸尘器的外部。
可在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上形成连接孔。以上述连接孔为基准,其上部可称为吸入喷嘴部本体的上部或吸入喷嘴部本体的上面,其下部可称为吸入喷嘴部本体的下部或吸入喷嘴部本体的下面。优选地,上述弹性构件固定于上述固定孔。
优选地,上述电机位于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的上面,上述连接构件贯通上述连接孔而与上述弹性构件以及位于吸入喷嘴部本体的下面的上述振动板相结合。
优选地,上述弹性构件包括:固定部,固定于上述连接孔;以及连接部,与上述连接构件相连接。
优选地,上述固定部包括凸缘部,上述连接孔边缘的上部和下部插入于该凸缘部;上述连接部包括贯通孔,用于上述连接构件向上述凸缘部的半径方向的内侧贯通。
为了防止上述固定部从上述连接孔脱离,可具有加压构件,其与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相结合,从而对上述固定部进行加压。
上述连接构件可包括:水平部,其实质上从中心部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垂直部,其实质上从上述水平部垂直向下方延伸,并与上述振动板相结合;以及振幅限制筋,形成于上述水平部和垂直部之间,限制上述连接构件的最大下方位移。
优选地,上述振幅限制筋位于上述弹性构件的上部,以在上述连接构件的下方位移为规定以上时,能够通过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来加压上述弹性构件。
优选地,上述振幅限制筋的长度大于上述弹性构件的半径。由此,能够增加向弹性构件施加的加压面积。并且,即使在向前后或左右偏心的上下振幅的情况下,也能因这些特征而防止向弹性构件施加的加压面积的减少。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能够提供施加振动而吸入灰尘的吸尘器,该吸尘器包括:吸入喷嘴部本体,用于形成吸入喷嘴;电机,设置于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的内部,并借助旋转轴的偏心负荷而自振动;振动板,设置于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的外部,并对清扫对象物施加振动;振动传递构件,向上述振动板传递上述电机的振动;以及弹性构件,用于将上述电机、振动板及上述振动传递构件弹性支承于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
优选地,上述振动板包括:前方振动板,设置于上述吸入喷嘴的前方;以及后方振动板,与上述前方振动板另行地设置于上述吸入喷嘴的后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其是通过施加振动而吸入灰尘的吸尘器,包括:电机,借助旋转轴的偏心负荷而自振动;振动板,对清扫对象物施加振动;以及振动传递构件,向上述振动板传递上述电机的振动。
可通过与上述旋转轴相连接的偏心锤来实现上述偏心负荷。通过上述偏心锤的旋转,可向旋转源的切线方向产生力量,电机因这种力量而进行自振动。
上述振动传递构件可包括:电机容置部,用于容置上述电机;以及连接构件,用于连接上述电机容置部与上述振动板。
上述连接构件设置成可向振动板传递电机和电机容置部的振动,具体地,可将电机和电机容置部的振动转换为旋转角度被限制的旋转运动,以向振动板传递。为了这种旋转角度的限制,可设置有弹性构件。
优选地,上述电机容置部包括铰链轴,上述连接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上述铰链轴相连接。
优选地,上述连接构件从上述铰链轴分别向前后延伸而成。
优选地,以上述铰链轴为中心,上述连接构件的前后以相互交叉的方向振动。
优选地,上述铰链轴从上述电机的旋转轴向下部隔开而设置。并优选地,上述铰链轴设置成向上述电机旋转轴的水平方向的前方或后方偏心。
由于上述电机的旋转轴和上述铰链轴的偏心关系,在上述铰链轴上产生旋转力。并且,上述旋转力的方向交替产生。而这些旋转力会引起连接构件的旋转,并引起连接构件末端的上下振幅。
上述铰链轴可分别设置于上述电机的两侧(左右),上述连接构件可设置于上述各铰链轴上。
上述两个铰链轴可形成同轴,并以上述铰链轴为基准,两侧有单独的振动板分别与上述连接构件相连接。因此,能够利用一个电机向两个振动板施加振动。并且,能够以电机为中心,在两侧以对称形态实现振动系统。
因此,能够增加振动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由振动引起的清扫效果。并且,由于可将单位时间的振动次数提高至两倍,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清扫效果。
上述弹性构件固定于上述连接构件和上述本体之间,并借助上述弹性构件的弹力而能够限制上述振动板的上下振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具有向对象物施加振动而吸入灰尘的吸入喷嘴部,所述吸入喷嘴部包括:吸入喷嘴部本体,具有吸入口;以及振动系统,具有因旋转轴的偏心负荷而自振动的电机和向上述对象物施加振动的振动板,上述振动系统在上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上弹性支承于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
上述振动板可分别单独设置于上述吸入口的前后。
优选地,上述各个振动板相互交替地振动。
上述振动系统可包括:电机容置部;铰链轴,设置于上述电机容置部;以及连接构件,分别向上述铰链轴的前后延伸,并与上述振动板相连接。
上述铰链轴分别设置于上述电机容置部的两侧(左右),并在上述电机容置部的前方和后方,分别有单独的振动板与上述连接构件相连接。因此,各个振动板可相互交叉地发生振动。
本发明可以包括铰链轴固定构件,上述铰链轴固定构件用于将上述铰链轴固定于上述本体。通过上述铰链轴固定构件,能够限制振动电机和电机容置部的并进移动。这是因为,这种方向的力量,即要进行并进移动的力量可在铰链轴转换为旋转力。但可以省略上述铰链轴固定构件。这是因为可通过弹性构件限制振动电机和电机容置部的并进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振动系统除了通过上述弹性构件的支承点之外,可以不形成其他支承点。即,通过上述弹性支承点,振动系统整体可在规定空间内进行自由振动。此时,由于没有铰链轴固定构件,上下并进幅度可变得更大,由此,可使振动板的振动幅度增加。
上述电机容置部可包括:电机安装部;以及分隔构件,用于以与上述电机安装部相分隔的方式设置上述铰链轴。
本发明可以包括电机容置部盖,该电机容置部盖与上述分隔构件相结合,以覆盖上述电机安装部但与电机安装部相分隔。
优选地,上述吸尘器包括把手部,以使用户为了上述吸尘器的操作而施加力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提供一种吸尘器,该吸尘器包括:吸入喷嘴部,与地面相对应地沿着水平方向形成;风扇电机安装部,向上述吸入喷嘴部的后方上侧倾斜地延伸;以及本体盖,在上述吸入喷嘴部和上述风扇电机安装部的上侧进行结合。
优选地,上述吸入喷嘴部和上述风扇电机安装部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单一的基体。
可在与上述吸入喷嘴部相对应的基体(第一基体)的上部具有振动电机,可在上述第一基体的下部具有振动板,以将从上述振动电机产生的振动施加于地面。
可在上述第一基体的上部具有向上述吸尘器施加电源的电池。上述吸尘器可选择性地实现电源连接式或充电式。因此,设置电池的电池安装部能够与电源连接式或充电式无关地形成。若在上述电池安装部中安装了电池,则实现了充电式吸尘器,若在上述电池安装部中没有安装电池,则实现了电源连接式吸尘器。在后者的情况下,还有必要准备用于施加电源的电源线。
在此,优选地,上述电池安装部可形成于上述第一基体的前方上部。由此,能够使吸尘器的重心更位于前方。
优选地,与上述风扇电机安装部相对应的基体(第二基体),形成为越靠近后方,与上述地面之间的高度差越大。
优选地,以使中心轴相对于地面呈斜线方向的方式,在与上述风扇电机安装部相对应的基体(第二基体)上设置风扇电机。即,优选地,在斜线方向的第二基体上,以同样的斜线方向设置风扇电机。由此,能够形成实质上与本体的斜线方向并行的流路。
本发明可以包括支承部,其设置在上述吸入喷嘴部的后方及上述风扇电机安装部的下部,并与上述吸入喷嘴部一同将上述吸尘器支承于上述地面。
优选地,上述寝具吸尘器的重心位于上述支承部的前方。
优选地,上述支承部包括:支承部托架;以及轮子,设置在上述支承部托架。上述轮子可以为一个,但考虑到左右重心,优选在两侧各具有一个。
优选地,为了补偿上述风扇电机安装部与上述地面之间的高度差,上述支承部托架从上述风扇电机安装部向下方延伸而形成。并且,为了使上述支承部托架与地面之间接触面积最小化,优选上述支承部托架仅从上述基体的左右宽度中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即,优选仅从基体的左右中心部分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
优选地,安装在上述风扇电机安装部的风扇电机的重心位于上述轮子的前方,且上述吸尘器的重心相对于地面位于上述风扇电机安装部的垂直上部。
本发明可以包括把手部,以使用户为了上述吸尘器的操作而施加力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入喷嘴部,以与地面相对应地沿着水平方向形成;本体,从上述吸入喷嘴部的上部向后方上侧倾斜地延伸,从而与上述地面之间的高度差逐渐增大;把手部,设置于上述本体,以用于使用者施加力量;灰尘桶,安装于上述本体;以及风扇电机,设置于上述本体的内部并位于上述灰尘桶的后方,用于吸入空气,而且,从上述灰尘桶到上述风扇电机的空气流路形成为从上述本体内部向后方上侧倾斜。
上述灰尘桶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实质上与上述本体的倾斜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
本发明可以包括空气引导件,其将由上述吸入喷嘴部流入的空气向后方上侧引导,并供给上述灰尘桶。优选地,上述空气引导件从吸入口向后方上侧倾斜地延伸。由此,振动电机可位于上述吸入口的垂直上部。
由于上述吸入口实质上形成吸入喷嘴部的中心部,因而能够容易地调整分别形成于吸入喷嘴部的前方和后方的振动板的平衡。这是因为,可在吸入喷嘴部的中心部设置振动电机,并能够以振动电机为基准前方和后方相对称地实现振动系统的缘故。
上述灰尘桶可包括:灰尘桶排出部,其与上述风扇电机相连通,并实质上垂直于上述本体的倾斜方向;以及灰尘桶流入部,其与上述空气引导件相连通,并与上述灰尘桶排出部相比,以更靠近上述吸入喷嘴部侧的角度形成。
优选地,上述风扇电机以中心轴相对于地面倾斜的方式安装,以与上述本体的倾斜相对应。由此,能够顺畅地形成与本体的倾斜相对应的空气流路。
优选地,流入上述风扇电机的空气由上述风扇电机的上部排出之后,向上述本体的下部两侧排出。
优选地,本发明包括支承部,其形成于上述吸入喷嘴部的后方及上述本体的下部,并与上述吸入喷嘴部一同,将上述寝具吸尘器支承于上述地面。
优选地,上述把手部形成于上述本体的后方上部。优选地,上述把手部具有弯曲形状的紧握部。并且优选地,通过上述把手部施加的力量的方向与上述本体的倾斜方向并行(平行)。
上述把手部可贯通上述本体,并与上述本体一体地形成。
上述本体可包括:第一基体,构成上述吸入喷嘴部;第二基体,向上述第一基体的后方上侧倾斜地延伸,并用于安装风扇电机;以及本体盖,在上述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的上侧相结合。
优选地,分别形成有向上述第二基体的两侧排出空气的本体排出口。
优选地,本发明包括振动板,其设置于上述吸入喷嘴部,并用于向上述地面施加振动。
优选地,上述振动板设置成:在上述吸尘器的运转位置上可视地向上述吸尘器的外部露出。由此,用户能够以视觉性地容易掌握清扫是否正常进行。因此,能够提高清扫可靠性及产品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包括:吸入喷嘴部,其在外部空气流入的吸入口的前方和后方具有振动板,并相对于地面水平地形成;本体,其从上述吸入喷嘴部的上部向后方上侧倾斜地延伸,从而越靠近后方,与上述地面之间的高度差越大,并且在内部具有灰尘桶和风扇电机;以及支承部,其从上述吸入喷嘴部向后方分隔而设置,并从上述本体的下部朝向上述地面向下延伸,从而与上述吸入喷嘴部一同,以与上述地面非接触的方式支承上述本体。优选地,上述吸入喷嘴部为圆形。
优选地,本发明包括形成于上述本体的后方上部的把手部,以使用户为了上述寝具吸尘器的行驶而施加的力量与上述本体的倾斜方向平行。
上述实施例中的特征可在相互不排斥的范围内进行组合。因此,通过各实施例的特征体现的效果也能实现复合。
并且,在发明内容中所说明的多种实施例的特征也在相互不排斥或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就能实现复合。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提供具有能够以更加简单的方式实现,并提高耐久性及可靠性的振动系统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提供电机本身发生振动,并将电机的振动转换为振动板的振动,从而能够提高振动效果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可使振动系统的固定结构变得简单且容易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能够提供可有效地防止用于弹性支承振动系统的弹性构件因外部冲击或用户的不注意而脱离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能够提供通过一个振动电机使两个振动板振动,从而提高清扫效果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能够提供将振动电机位于吸入口的垂直上部,从而能够容易地保持两个振动板之间的平衡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能够提供可在振动板整体上均匀地施加振动的振动系统和包括该振动系统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能够提供将通过振动系统产生的噪音最小化,从而便于使用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能够提供将清扫时弯腰的不便最小化,从而便于使用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能够提供使喷嘴部分与地面或寝具更加紧贴,从而进一步提高清扫效果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能够提供确保清扫时的行驶稳定性,从而便于使用的吸尘器。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能够提供可使空气在吸尘器内部中的流动更加顺畅,从而能够提高清扫效率,降低噪音的吸尘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寝具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寝具吸尘器的仰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寝具吸尘器的侧面剖视图;
图4为表示图1所示寝具吸尘器的振动系统的立体图;
图5为能够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的侧视图;
图6为图5所示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7为图5所示吸尘器的主要本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8为图5所示吸尘器的侧面剖视图;
图9为图5所示吸尘器的前方部的立体剖视图;
图10为表示图5所示吸尘器的振动系统的立体图;
图11为图10所示振动系统的侧视图;
图12为在图10所示振动系统中追加了振动板的俯视图;
图13为表示图5所示吸尘器的吸入喷嘴部的上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4为表示图10所示振动系统的振动电机容置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5为表示图5所示吸入喷嘴部的下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6为图5所示吸入喷嘴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17为包括加压构件的吸入喷嘴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8为表示图5所示吸尘器中振动系统的弹性支承结构及加压构件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0:本体(主要本体)       21:本体盖
22:基体                    23:第一基体
24:第二基体                25:吸入喷嘴部
26:风扇电机安装部         30:振动系统
31:振动电机                32:振动板
33:振动传递构件            34:电机容置部
35:连接构件               35c:振幅限制筋
36:振动传递构件中心部     37:弹性构件
49:加压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参照图5至图7,对能够适用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200的外形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将图5所示的吸尘器200的左右方向,即吸尘器200的行驶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另外,将吸尘器200的行驶方向的两侧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
吸尘器200包括本体或主要本体20。即,包括用于形成吸尘器的整体外形的主要本体20。优选地,上述主要本体20形成为相对于地面倾斜。即,主要本体20的中心线S相对于地面向后方倾斜。因此,越靠近主要本体20的后方,相对于地面的高度差就越大。
上述中心线S与地面所形成的角度α优选为30°至50°,更优选为约40°。这是因为,角度越大,吸尘器的重心变得过高,相反,角度越小,产生与现有的吸尘器相同的问题。
吸尘器200包括水平方向形成的吸入喷嘴部25,以对应水平地放置地面或床上的寝具。即,可认为上述吸入喷嘴部25对应于清扫区域。因此,上述吸入喷嘴部25构成上述主要本体20的前方下部。换言之,优选上述主要本体20从上述吸入喷嘴部25的上部向后方上侧倾斜地延伸。
可将上述主要本体20的下部称之为基体22。因此,可将上述基体22的前方部分称之为吸入喷嘴部本体或第一基体23。换言之,可将与上述吸入喷嘴部25相对应的基体22称之为第一基体23。
从上述第一基体23向后方上侧倾斜地延伸而形成第二基体24。换言之,基体22的前方可称为第一基体23,基体22的后方可称为第二基体24。
因此,上述第一基体23相对于地面水平地形成,上述第二基体24形成为越靠近后方与地面之间的高度差越大。并且优选地,上述第二基体24和上述地面之间的倾斜角度实质上与上述主要本体20的中心线S和上述地面之间的倾斜角度α相同。并且优选地,上述第二基体24从上述第一基体23向后方连续倾斜而形成。
可在上述第二基体24的下部具有支承部70,其用于将上述主要本体20支承于地面。并且,可在上述主要本体20的后方上侧具有把手部80。
用户可握住上述把手部80并施加力量,以在上述吸入喷嘴部25附着于寝具的状态下进行前后行驶。
另一方面,上述主要本体20可包括用于形成上部的本体盖21。上述本体盖21与上述基体22相结合,从而形成内部空间。后述的各种结构可位于该内部空间中。
图7示出了本体盖21和基体22分离的状态。
吸尘器200可包括:吸入喷嘴部25,其与地面相对应地水平方向形成;以及风扇电机安装部26,其向上述吸入喷嘴部25的后方上侧倾斜地延伸。
上述吸入喷嘴部25和风扇电机安装部26一体地形成,以构成单一的基体22。
上述基体22可以包括与上述吸入喷嘴部25相对应的第一基体23以及与上述风扇电机安装部26相对应的第二基体24。因此,优选上述第二基体24与上述第一基体23一体地形成。另外,优选上述第二基体24向上述第一基体23的后方上侧倾斜地延伸。
上述基体22的上部具有本体盖21,并通过两者的结合可形成整体吸尘器外观。
优选地,上述本体盖21的形状与上述基体22的形状相符合。因此,优选上述本体盖21同样也向后方上部倾斜地延伸而形成。
可通过上述本体盖21的倾斜的前面安装灰尘桶90。因此,优选上述灰尘桶90的安装方向实质上与上述吸尘器200的倾斜方向垂直。由此,如同后述,能够在灰尘桶90中引起更加顺畅的空气流动。
优选地,在第一基体23上具有振动系统30。上述振动系统30可包括振动电机31和振动板32。
可在第一基体23的上部具有振动电机31,可在上述第一基体23的下部具有振动板32。换言之,可在吸入喷嘴部25上具有振动电机31和振动板32。通过上述振动电机31的旋转直接产生的振动向上述振动板32传递。上述振动板32形成为与地面或寝具水平,并上下进行振动。由此,上述振动板32向寝具施加振动,并清除灰尘。对于振动系统30的说明将在后面叙述。
另一方面,上述第二基体24的后方可具有电源线46。因此,可通过上述电源线46供给吸尘器运转所需的电源。
上述吸尘器200可适用于寝具吸尘器,因此,清扫区域与寝具的面积相对应。由此,与普通的卧式吸尘器或直立式吸尘器不同,清扫区域相对小。因此,上述电源线的长度相对较短。
本实施例的吸尘器200可具有与上述电源线46选择性的电池(未图示)。即,可排除电源线46,仅安装电池。这是因为,若将上述吸尘器200安装于充电站(未图示),则上述电池可以被充电。因此,在相同的吸尘器中,能够选择性地构成充电方式和电源连接方式。
为了上述电池的安装,可在上述第一基体23的上部具有电池安装部41。即,可在第一基体23的上部具有用于向吸尘器施加电源的电池。另外,为了电池的选择性安装,不管是充电方式还是电源连接方式,均可具有上述电池安装部41。
上述电池的重量相对较重。因此,根据上述电池的安装位置,吸尘器200的整体重心的位置会有所不同。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吸尘器越靠近后方,与地面之间的高度差就越大。因此,为了确保行驶的方便性,有必要降低重心并使重心向前方移动。
由于这种理由,将上述电池安装于上述第一基体23的上部非常有效。
并且,更优选上述电池安装部41位于吸入喷嘴部25的前方。由此,可使上述吸尘器200的重心更位于前方。通过这种电池的安装位置,可进一步提高行驶的稳定性。
但如同后述,也可提供电源连接式吸尘器,而不是充电式吸尘器。即,可提供只有在电源线46连接电源的情况下进行清扫的吸尘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电池没有设置在主要本体20的内部,因而吸尘器200的重心向主要本体20的后方移动某种程度。
以下,参照图5至图7,对能够适用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重心和支承结构进行详细说明。更具体地,仅说明非充电式吸尘器(具有电池的吸尘器)的电源连接式吸尘器进行说明。
当进行清扫时,吸尘器的本体或主要本体20实质上由搅拌器(agitator)44来支承。即,吸尘器借助设置于吸入喷嘴部25的搅拌器44支承在地面。
但上述主要本体20是向上述搅拌器44的后方,更具体地,向后方上侧倾斜地延伸。因此,优选在上述搅拌器44的后方具有用于支承上述吸尘器的支承部70。
优选地,上述支承部70设置于上述吸入喷嘴部25的后方且上述风扇电机安装部26的下部。换言之,优选支承部70设置于第二基体24上,而非第一基体23上。即,由上述支承部70所形成的支承点位于上述第二基体24相对于地面的垂直下部。
在此,优选地,上述吸尘器200的重心位于上述支承部70的前方。并且,优选上述重心位于上述吸入喷嘴部25的后方。更具体地,优选上述吸尘器200的重心位于垂直于地面位置上的上述第二基体24以及上述支承点的前方。
因此,根据上述吸尘器200的重心、上述搅拌器44的位置以及上述支承部70的位置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承上述吸尘器200。并且,能够提高清扫时的行驶稳定性。还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方便性。
优选地,上述支承部70包括支承部托架71及轮子72。上述轮子72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固定于上述支承部托架71上。可认为:上述轮子72与上述搅拌器44一同形成用于将吸尘器200支承于地面的支承点。
优选地,为了补偿上述风扇电机安装部26与上述地面之间的高度差,上述支承部托架71是从上述风扇电机安装部26向下方延伸而形成。即,优选从第二基体24的下部向地面延伸。
如图6所示,上述支承部托架71仅在第二基体24的左右宽度中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优选地,上述支承部托架71在第二基体24的左右中心向下方延伸,这意味着上述支承部托架71与地面相接触的面积小。
因此,与清扫区域无关的面积,即,能够将与清扫无关地和地面或寝具相接触的面积最小化。
另一方面,上述轮子72可分别设置于支承部托架71的左右。并且,上述吸尘器的重心可位于上述左右轮子72之间。由此,能够防止吸尘器行驶时的左右摇摆。其结果,能够稳定地进行清扫。
优选地,随着在支承部托架71中左右延伸,上述轮子向上部弯曲。换言之,优选具有椭圆形态的截面。这意味着与地面或寝具相接触的轮子72的面积小。
作为一例,上述轮子的形状可为圆筒形。这些圆筒形状的轮子与地面或寝具相接触的面积相对较大。另外,寝具吸尘器的行驶不仅可以为直线方向的前后,很多情况下是向左右形成曲线而前进和后退。当然,根据使用情况,可以忽视轮子与寝具之间的摩擦而向左右移动。但在圆筒形状的轮子的情况下,当左右移动时,因寝具被卡住而发生寝具积压现象。
但在轮子72的形状为椭圆形的情况下,能够显著降低这种寝具积压现象。这是因为椭圆形轮子和寝具之间的接触面面积被最小化的缘故。
吸尘器200的行驶在用户抓住把手部80并施加力量的过程中实现。
如图5所示,上述把手部80可形成为弯曲形态。因此,便于抓住,也能够减少手腕的疲劳度。
具体地,上述把手部80的位置在本体20的后方上部。为了美观的设计和操纵的容易性,上述把手部80与上述本体20一体地形成。作为一例,上述把手部80可以为本体20的一部分被贯通的形态。
更具体地,上述把手部80以具有封闭曲线的方式贯通上述本体20的一部分而成。尤其是,上述把手部80可形成于上述本体盖21。
由于这种把手部80的形状和位置,用户可以为了行驶而向与本体10的倾斜方向平行的方向施加力量。即,为了向前方行驶,不仅能向前方容易地施加力量,还能向下方容易地施加力量。这是因为,向倾斜方向施加的力量可分为前方成分和下方成分。
通过上述把手部80施加的力量中的下方成分,意味着使上述吸入喷嘴部25更贴紧于地面。因此,能进一步提高清扫效果。
以下,参照图8及图9,对能够适用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200的流路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空气与灰尘从地面或寝具通过空气引导件42向吸尘器200的内部流入。上述空气引导件42可形成为相对于地面向后方倾斜。
上述空气引导件42能够以与灰尘桶90连通的方式相连接。即,上述空气引导件42将由吸入喷嘴部25流入的空气向后方上侧引导,并向上述灰尘桶90供给。
上述灰尘桶90可拆卸地安装在实质上与本体20的倾斜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上述灰尘桶90可包括:在内部收容灰尘的腔室91;灰尘所流入的灰尘桶流入部94;以及用于排出空气的灰尘桶排出部95。
上述灰尘桶排出部95设置成实质上与上述本体20的倾斜方向垂直。上述灰尘桶排出部95能够以通孔形态形成于网状隔板93上。并且,在上述隔板93的前方可具有过滤器92。由此,空气中的灰尘借助上述过滤器92而分离,空气通过上述灰尘桶排出部95流入风扇电机组件50。
上述灰尘桶流入部94与上述空气引导件42连通。另外,上述灰尘桶流入部94与上述灰尘桶排出部95相比,以更偏向上述吸入喷嘴部25侧的角度设置。换言之,能够以相对于地面更水平的角度形成。
根据上述空气引导件42、上述灰尘桶流入部94及上述灰尘桶排出部95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空气实质上向后方倾斜方向流动。换言之,能够显著地防止流动方向向左右、上下和前后转换的现象。
并且,这种空气的流动方向实质上与空气流入风扇电机组件50的方向相同。因此,能够非常顺畅地进行吸入,且能够将空气的流动阻力最小化。
优选地,上述风扇电机组件50安装于风扇电机安装部26。上述风扇电机安装部26可设置于向后方倾斜而形成的第二基体24上。因此,优选上述风扇电机组件50也以向后方倾斜的方式安装于上述风扇电机安装部26。即,优选上述风扇电机组件50的中心轴实质上与上述本体20的中心线S相同。
根据这种风扇电机组件50的安装位置,实质上可在本体24的内部实现与上述本体20的中心线S平行或相同的流路方向。并且,根据风扇电机组件50的安装位置,用于使空气流入的风扇电机51的中心轴也相对于上述地面倾斜。
从上述灰尘桶排出部95排出的空气经由衬垫(packing)55向用于包围风扇电机51的电机腔室52、53流入。上述电机腔室52、53可包括上部电机腔室52和下部电机腔室53。因此,上部电机腔室52和下部电机腔室53相结合而形成内部空间,上述风扇电机51可安装在该内部空间。
上述电机腔室52、53可起到引导件功能,即起到将流入腔室内部的空气向排出方向引导的功能。
可在上述上部电机腔室52的上部具有过滤器54。即,为了最终在本体20的内部连非常细小的灰尘也要滤除,可以具有过滤器54。
经由上述过滤器54排出的空气在电机腔室52、53的左右两侧中向下部移动,并通过形成于第一基体23的两侧的本体吐出口45向外部排出。
在此,可知能够在上述本体20,尤其在本体盖21的内侧和上述电机腔室52、53的外侧之间确保充分的空间。由此,可知能够更加顺畅地形成空气的排出。这是因为,可利用本体盖21的侧面空间来排出空气,由此能够降低所排出的空气的流速。由于这种流速的降低,能够显著减少由排气风引起的噪音。
由于上述理由,能够实现上述电机腔室52、53的简单化。即,能够使由风扇电机组件50引起的噪音的遮蔽结构简单化或进行改善。即,能够以单一的腔室构成包围风扇电机51的电机腔室,而不是以双重方式形成包围风扇电机51的电机腔室。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可通过上部电机腔室52和下部电机腔室53的结合而构成单一电机腔室。这是因为,如上所述,可利用本体盖21的侧面空间显著降低由排气风引起的噪音的缘故。
如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知,空气的流路从喷嘴吸入口25a(参照图15)到风扇电机51为止,是向后方的上部倾斜而形成。即,空气的流路实质上与主要本体20的倾斜方向相同。这意味着主要本体20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而顺畅。
具体地,在图8中,空心箭头表示灰尘的流动途径,实心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途径。可见灰尘以倾斜方向流入至灰尘桶,空气以倾斜方向流入至风扇电机51。在风扇电机51中,空气可通过风扇电机的下部流入上部。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轮子72的位置和上述风扇电机51的重心之间的关系很重要。上述风扇电机51或风扇电机组件50相对较重。因此,它们的重量在整个吸尘器的重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优选地,应考虑这些风扇电机51或风扇电机组件50的重心而决定上述轮子72和支承部托架71的位置。相反,优选地,应考虑上述轮子72和支承部托架71的位置而决定上述风扇电机组件50的位置。
具体地,为了提高行驶稳定性,优选上述风扇电机组件50的重心应位于由上述轮子72形成的支承点的前方。因此,根据这种风扇电机组件50的安装位置,可容易地使整体吸尘器200的重心位于上述轮子72的前方。并且,如上所述,在安装电池的情况下,可使吸尘器的重心更位于前方。
但是,与是否存在电池无关地,优选本实施例的吸尘器的重心位于吸入喷嘴部25的后方且支承部70的前方。换言之,优选吸尘器200的重心位于向后方上部倾斜的第二基体24对底面的垂直上部。由此,即使采用充电式或电源连接式中的任一种,也能确保行驶稳定性。
以下,参照图10至图14对能够适用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振动系统30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参照图10至图12对振动的产生及传递机理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通过振动电机31自身的旋转来产生振动。为此,在上述振动电机31的旋转轴31a上可连接有偏心锤31b。由此,上述偏心锤31b借助上述旋转轴31a的旋转而旋转,且因上述偏心锤31b的旋转而在电机整体上产生振动。换言之,由于电机旋转轴31a的偏心负荷而使电机自行振动。因此,能够以非常简单且容易的方式产生振动。
上述电机自身的振动可通过振动传递构件33向振动板32传递。
上述振动传递构件33可包括:电机容置部34,用于容置上述电机31;以及连接构件35,用于连接上述电机容置部34和上述振动板32。
具体地,上述振动传递构件33或上述电机容置部34可包括中心部36,上述连接构件能够以上述中心部36为基准向前后或左右延伸。参照图9及图10可知,上述连接构件35可向吸尘器200的前后延伸。即,上述连接构件35可向该连接构件35的中心部36的前后延伸,并分别与振动板32相连接。另外,上述连接构件35能够以上述中心部36为基准前后对称。但根据设置电机31和振动传递构件33的位置,上述连接构件35可相对于中心部36的左右对称。
并且,上述电机容置部34或振动传递构件33可包括分隔构件33a。上述分隔构件33a可视为使上述电机的旋转轴31a和上述中心部36分隔的结构。即,分隔构件33a可视为连接用于放置电机的电机安装部34a与上述连接构件35的结构。并且,如同后述,可以为用于使电机31和电机容置部34位于空间上的结构。即,可以为用于将上述电机31和电机容置部34与第一基体23分隔的结构。
由于这种分隔构件33a,电机31和电机容置部34可在空间上振动,且能够防止这种振动直接向上述第一基体23传递。
如图11所示,通过偏心锤31b旋转,使振动系统30整体发生振动。为了便于说明,以图11所示的中心部36为基准,可将左侧方向称之为x轴,将贯通纸面出来的方向称之为y轴,将上侧方向称之为z轴。
在振动系统30产生的振动可向x轴、y轴及z轴的所有方向产生。但实质上,向寝具施加振动的方向可认为是z轴。由于x轴和y轴方向的振动是与寝具的清扫无关的振动,因此,优选使其衰减。
并且,对z轴方向的振动而言,也有必要使其衰减到所需程度的振动幅度,即仅允许其达到所需程度的振动幅度。这是因为,若振动幅度过大,则反而存在使用非常不便的问题。
为了这种振动方向的振动衰减,可具有弹性构件37。如同后述,上述弹性构件37能够起到显著衰减没必要的x轴和y轴方向的振动,且向有必要的z轴方向产生稳定的振动幅度的功能。
具体地,上下振幅、即z轴方向的振幅可借助弹性构件37被限制。换言之,通过上述弹性构件37的弹力来限制连接构件35的上下振幅。因此,上述弹性构件37能够执行减震器的功能,从而只允许上述连接构件35的振幅(例如,3mm至4mm),并能防止产生其以上更多的振幅。
由于上述电机31的振动,上述连接构件35的前后是相互交叉地发生振动。即,以中心部为基准,在中心部的一侧产生向上方的振动位移时,在中心部的另一侧则产生向下方的振动位移。上述下方振动位移就是直接向寝具施加冲击的位移。
但由于电机的旋转非常快,因而实质上可认为用户从连接构件35的前后同时施加冲击。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提供利用一个振动电机31能够使两个振动板振动的吸尘器200。
如图12所示,可在振动电机31的两侧分别具有上述的中心部36和连接构件35。
上述两个中心部36的中心位于一条直线上,以形成同轴。可在上述中心部36的前后分别具有单独的振动板。换言之,以多个(在此为两个)中心部36所形成的同轴为基准,在前方和后方分别具有单独的振动板32。
由于振动电机31和振动传递构件33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振动传递构件33的形状,如上所述,连接构件36的振动方向可前后交替。
即,当设置于前方的振动板32向下部移动时,设置于后方的振动板32可向上部移动。相反,当设置于前方的振动板32向上部移动时,设置于后方的振动板32可向下部移动。因此,可在吸入喷嘴部25的前方和后方交替地产生振动。
由于这种两个振动板32和振动板之间的交叉振动,可向更多的面积施加振动,从而能够显著降低清扫时间。并且,能够将单位时间施加振动的次数增加至两倍。因此,也能显著增加清扫效率。
以下参照图13至图15对上述的振动系统30的安装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如图15所示,吸入喷嘴部25可形成为圆形。另外,可在吸入喷嘴部25的下部中央形成向左右延伸的吸入口25a。即,可以说上述吸入口25a的延伸方向实质上与吸尘器200的行驶方向垂直。换言之,吸入口25a可形成为左右长度长,前后长度短的长方形。
可以说上述吸入口25a是由上述的空气引导件42来形成。即,空气引导件42的一端形成上述吸入口25a,另一端向后方上侧倾斜而形成。也可以上述吸入口25a与上述空气引导件42的一端相连接。
并且,优选在上述吸入喷嘴部25的下部及上述吸入口25a的前后分别具有振动板32。在此,优选上述振动板32的外轮廓形状与上述吸入喷嘴部25的形状相对应。即,由于吸入喷嘴部25的形状可为圆形,因而优选上述振动板32的外轮廓形状,即边缘形状为半圆形状。优选地,两个振动板32整体呈圆形。
如图13所示,优选振动电机31实质上位于上述吸入口25a的垂直上部。即,优选振动电机31的长度方向与上述吸入口25a的长度方向平行。
参照图2和图4可知,在现有的振动系统中,电机14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吸入口6的长度方向。并且可知,电机14位于吸入口6的后方。还可知,由于电机14和振动板7之间的振动传递机理,存在从吸入口6至灰尘桶12的流路结构只能变得复杂的问题。即,如图3所示,可知在空气引导件11的结构中,空气的流动方向只能频繁变更。
但根据本实施例,如图13所示,由于能够在吸入口25a的垂直上部具有振动电机31,因而,可将空气引导件42的形状形成为向后方倾斜的简单的形态。这是因为,由于电机容置部34、连接构件35和空气引导件42之间的位置关系而相互不干涉的缘故。
并且,由于这种配置,可使振动电机31位于第一基体23的中心部分。由此,能够通过分别位于振动电机31前后的振动板32产生有效且均匀的振动。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电机31自身进行振动。并且,振动传递构件33也进行振动。因此,电机容置部34和连接构件35也进行振动。即,振动系统30的整体进行振动。因此,有必要将振动系统30稳定地固定,且向振动板32有效地传递所产生的振动。
首先,有必要从外部保护旋转的电机。因此,需要从上述电机31的上部保护电机的盖。由于上述电机31放置于电机容置部34的电机安装部34a,因而,优选上述盖为覆盖上述电机容置部34的电机容置部盖34b。
如上所述,上述电机31进行自振动。因此,当上述电机容置部盖34b与上述电机31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会使电机容置部盖34b振动而产生噪音。因而,优选以与上述电机相分隔的方式设置上述电机容置部盖34b。
为此,如图14所示,上述电机容置部34b优选与分隔构件33a相结合。并且优选地,以上述电机容置部盖34b与上述分隔构件33a之间具有规定间隙d的方式进行结合。
为此,上述分隔构件33a可具有向上部突出的凸台39。并且,上述凸台39可沿着电机的长度方向分别形成于前后。可在上述电机容置部盖34b安装于上述凸台39的状态下,通过螺栓与上述分隔构件33a进行结合。
可在上述电机容置部盖34b的内侧具有弹性构件(未图示),从而将有可能产生的电机31与电机容置部盖34b之间的接触噪音最小化。
如图13所示,振动系统30的大部分结构位于第一基体23的上部。在此,优选上述振动系统30弹性支承于上述第一基体23。并且,为了有效的振动传递、振动面积的最大化以及噪音的减少,优选振动系统30整体被弹性支承于上述第一基体23。
以下,参照图16至图18,对振动系统30的弹性支承结构,尤其对振动板32的弹性支承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并且,对振动板32的形状以及用于对此进行保护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通过上述附图,尤其通过图5、图6及图15可知,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振动板32可视性地露出在外部。即,可知当通过吸尘器200清扫寝具时,用户能够以肉眼确认上述振动板32的振动。
可以说上述振动板32是向寝具施加振动,从而更加有效地清扫寝具的结构。因此,用户以肉眼方式确认振动板32是否向寝具施加振动的需求可能会很强烈。换言之,为了满足用户的视觉性需求,优选振动板32向吸尘器200的外部露出。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现有的寝具吸尘器中,振动板7不会向吸尘器1的外部露出。因此,存在用户难以确认振动板7是否正常工作、施加振动的程度如何以及通过振动板7有多少灰尘从寝具飞散出来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本实施例提供振动板32从吸尘器的运行位置向外部可视性地露出的吸尘器。即,使振动板32拍打寝具的状态可视化,从而能够提高对于清扫的可信度。
为此,上述吸尘器的吸入喷嘴部25可形成为圆形,并与上述吸入喷嘴部25的外廓形状相对应地,使上述振动板32形成为圆形或半圆形。即,上述振动板32的外廓形状可与第一基体23的外廓形状相对应。
但是,由于上述振动板32为进行振动的结构,因而要以能够振动的方式与上述第一基体23相连接。并且,也存在清扫的过程中,振动板32与并非寝具的硬物相接触而受损的担忧。因此,优选在允许振动的情况下向外部露出,而尽可能避免与除了地面的寝具之外的其他硬物相接触。
为此,如图16所示,上述振动板32优选具有底面部32b和侧面部32a。上述侧面部32a可具有大于上述底面部32b的厚度的高度。因此,实质上上述侧面部32a可向吸尘器200的外部露出。
在清扫床垫或床上的寝具的情况下,吸尘器200有可能与床头柜、床头板(head board)或墙面相撞。在这种情况下,振动中的振动板与上述床头柜、床头板或墙面相撞而产生噪音,并产生由冲击引起的破损。并且,在吸尘器掉地的情况下,可向上述振动板32直接施加冲击。因此,在上述振动板32向外部露出的情况下,存在产生振动板32的受损、脱离、破损及变形的担忧。
如图16所示,优选上述振动板32的最外轮廓位于吸入喷嘴部25或第一基体23的内侧。在上述吸入喷嘴部25为圆形的情况下,优选上述侧面部32a位于从吸入喷嘴部25的最外轮廓向半径方向的内侧有规定距离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在清扫的过程中振动板32与墙面相撞的现象。即,可使非振动板32的第一基体23、主要本体20或本体盖21直接与墙面等相接触。
因此,上述振动板32,尤其是形成边缘的振动板的侧面部32a,优选位于相对于上述吸入喷嘴部25的边缘整体向内侧有规定距离的位置上。换言之,在吸入喷嘴部25为圆形的情况下,优选上述振动板的最大半径小于吸入喷嘴部的最大半径。即使吸入喷嘴部25为多角形等的各种形状,上述振动板也向半径方向的内侧推进规定距离。
另一方面,由于上述振动板32进行上下振动,因而有必要在振动时防止与第一基体23相接触。
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或第一基体23可包括上部垂直外壁。可以说实质上由该上部垂直外壁23a来构成吸入喷嘴部25的最外轮廓。由于垂直外壁23a可与外部的墙面直接相接触,因而能够保护上述振动板32。
上述第一基体23在上述上部垂直外壁23a的下部具有向半径方向的内侧推进而设置的下部垂直外壁23b,以避免由上述振动板32,尤其是由侧面部32a的上下振动引起的干涉。换言之,上述侧面部32a的最上端位于上述上部垂直外壁23a与下部垂直外壁23b之间。并且,可在上述上部垂直外壁23a和上述下部垂直外壁23b之间形成水平壁23d。换言之,上述下部垂直外壁23b向上述第一基体23的半径方向的内侧推进的距离,与上述水平壁23d所引起的距离相对应。
上述侧面部32a的最上端和上述水平壁23d被分隔为规定距离。即,优选上述规定距离更大于上述振动板32的允许振动幅度。因此,在振动板32正常振动的条件下,能够防止上述振动板32与上述第一基体23相接触。
另一方面,优选在上述振动板32的底面部32b和侧面部32a之间具有曲面部32c。即,上述底面部32b可通过上述曲面部32c与上述侧面部32a形成为一体。由于上述曲面部32c可形成为弯曲形状,因而能够增加从外部接收冲击的面积,并由此能够缓解冲击。
并且,优选上述侧面部32a越靠近上部越向半径方向的外侧扩张。换言之,优选上述侧面部32a的最上端的半径为最大。这是为了使侧面部32a最大限度地向外部可视性露出的同时,将侧面部32a整体的露出距离(侧面部32a与第一基体的最外轮廓的距离)最小化。
如上所述,上述振动板32通过弹性构件37被弹性支承于第一基体23上。上述弹性构件37具有如下功能:即,决定上述振动板32的振动幅度,并且吸收向上述振动板32施加的外部冲击。例如,吸尘器在未运行时落地的情况下,会向上述振动板32施加外部冲击。此时,可由弹性构件27吸收大部分冲击。
但由于这种外部冲击,有可能上述振动板32移动允许的分隔距离以上。例如,当清扫时的振动为3mm至4mm时,上述振动板23因外部冲击有可能向上下或前后移动上述允许分隔距离以上。
此时,存在上述振动板32从上述的连接构件35或弹性构件37脱离的担忧。并且,由于这种外部冲击,存在产生振动板32破损或变形的担忧。
为了消除这种担忧,首先由上述的水平部23d来限制上述振动板32的过度上升。并且,为了防止上述振动板32过度向半径方向的内侧移动,可具有加强筋23c。
上述加强筋23c的位置与振动板23的侧面部32a相对应。即,为了防止上述振动板32过度向半径方向的内侧移动,可具有加强筋23c。
上述加强筋可位于上述下部垂直外壁23b的下部。并且,从上述下部垂直外壁23b的半径方向的内侧向下部延伸而成。因此,当上述振动板32的侧面部32a因外部冲击而过度向半径方向的内侧移动时,上述侧面部32a与上述加强筋23c相接触。
因此,能够通过上述加强筋23c将外部的较强冲击向更加坚固的第一基体传递。即,吸收外部的强烈冲击,从而防止振动板的破损。
以下,参照图17及图18,对上述的弹性构件37和通过该弹性构件37的振动系统30的弹性支承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基体23可具有连接孔47。可以说第一基体23的上部和下部通过上述连接孔47相连通。即,可以说通过上述连接孔47,上部的振动传递为下部的振动板32的振动。
具体地,连接构件35贯通上述连接孔47而连接到吸入喷嘴部25的下部。上述连接构件35的末端与振动板32相连接。在此,为了连接构件35和振动板32的弹性支承,上述连接孔47可具有弹性构件37。
因此,如图12所示,以电机为中心,形成前方两侧的两个和后方两侧的两个的共计四个支承点。并且,前方的两个弹性支承点可与前方振动板相连接,后方的两个支承点可与后方振动板相连接。通过这种连接结构,上述前方振动板和后方振动板借助电机的振动而相互交叉地进行上下振动。
上述弹性构件37的一部分可固定于上述连接孔47,一部分可与上述连接构件35相连接。由于上述弹性构件37自身的弹性特性,弹性构件37可借助上述连接构件35的振动而进行弹性变形。这种弹性变形意味着连接构件35的振动,而这意味着振动板32的振动。
具体地,上述弹性构件37可包括固定于上述连接孔47边缘的凸缘部37a。如图18所示,上述凸缘部37a分别插入于上述连接孔47边缘的上部和下部。因此,上述弹性构件37可通过上述凸缘部37a固定于上述第一基体23。
可在上述凸缘部37a的半径方向的内侧,即在弹性构件37的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37b。上述贯通孔37b具有规定高度,并以褶皱的形态形成,以能够改变内径。
上述连接构件35可贯通上述贯通孔37b。因此,上述连接构件35可固定于上述贯通孔37b,从而上述连接构件35可弹性支承在第一基体23上。并且,上述连接构件35的贯通末端可与上述振动板32相结合。由此,上述振动板32也通过上述连接构件35被弹性支承在上述第一基体23上。
因此,如上所述,根据这种弹性构件37的形状和固定结构,能够显著减少x轴和y轴的振动。并且,可以说弹性构件37始终介于x轴和y轴的振动位移内。由此,能够实现x轴和y轴的振动衰减及冲击的缓解。
上述弹性构件37可在上述凸缘部37a和贯通孔37b之间具有延伸部37c。上述凸缘部37a固定于上述第一基体23,上述贯通孔37b借助振动进行上下移动。因此,上述延伸部37c实质上为施加弹力的部分。为此,优选上述延伸部37c形成为隔板(diaphragm)形态。基于此,上述连接构件35和振动板32的上下移动幅度受限,且能够吸收向振动板32施加的外部冲击。换言之,根据这种弹性构件37的形状和固定结构,能够形成规定的z轴的振动幅度。
但由外部冲击引起的振动板的移动可能过度,由此存在弹性构件37从上述第一基体23脱离的担忧。即,存在弹性构件37从贯通孔37b脱离的担忧。这是因为,因吸尘器的掉落或将振动板32过度地向上部推或向下部拉动等用户的不注意,振动板32的位移有可能在z轴方向上非常大。
如图17所示,加压构件49可与上述第一基体23的上部相结合。即,为了使弹性构件37和贯通孔37b之间的结合更加坚固,可在第一基体23具有加压构件49。
具体地,如图18所示,加压构件49可对弹性构件37的凸缘部37a进行加压。通过上述加压构件49,上述凸缘部37a与上述贯通孔37b更加贴紧。并且,当上述凸缘部37a向半径方向的内侧移动并要从贯通孔37b脱离时,借助上述加压构件49约束这种移动。这是因为,借助向垂直方向施加的力量而限制凸缘部37a向半径方向的移动。由此,上述弹性构件37能够更加坚固地与上述第一基体23相结合。这意味着通过外部冲击,可使上述振动系统30更加坚固地弹性支承于第一基体23。
另一方面,上述加压构件49可对上述凸缘部37a的上部和下部进行加压,也可仅对某一侧进行加压。图17及图18示出了仅对上部进行加压的例。并且,上述加压构件49可沿着凸缘部37a的圆周方向整体上对上述凸缘部37a进行加压。但是,需要连接构件35从振动电机31经由上述凸缘部37a的一部分而与上述贯通孔37b相连接。并且,如图17所示,上述加压构件仅在除连接构件的延伸途径的部分对上述凸缘部37a进行加压。
并且,优选上述加压构件49与上述弹性构件37另行地与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或第一基体23相结合。换言之,加压构件49和第一基体23可通过另行单独的结合手段(例如,利用未图示的螺栓)相结合。这种结合手段可与振动系统无关。因此,即使在振动条件下,两者的结合也能坚固。同样地,即使在振动条件下,上述加压构件49向上述弹性构件37施加的加压力不会改变。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弹性构件37从第一基体23脱离。
以下,参照图11及图18,对振动传递构件33与第一基体23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弹性构件37的防脱离结构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在第一基体23,尤其在第一基体23的上部具有振动系统30。当用于产生振动的电机31在振动时与外部结构物相冲突的情况下,有可能受损。也有可能使外部结构物受损。这种外部结构物可以为第一基体23。因此,优选使上述电机31与上述第一基体23互不干涉。为此,振动传递构件33可以包括分隔构件33a。
这种分隔构件33a具有如下功能:即,使上述电机31向上述第一基体23的上部分隔规定距离以上。
另一方面,为了前后振动,振动传递构件33具有中心部36。连接构件35可从上述中心部向前后延伸。优选上述中心部36也位于上述第一基体23之上,并在振动时也与上述第一基体23互不接触。
为了向振动板32传递振动,上述连接构件35可包括:水平部35a,实质上从上述中心部36水平地向前方或后方延伸;以及垂直部35b,实质上从上述水平部35a向垂直下方延伸。
上述垂直部35b可贯通连接孔47而与振动板32相连接。可以说上述垂直部35b在上述连接孔47与上述弹性构件37相结合。
可在上述水平部35a和垂直部35b之间形成振幅限制筋35c。这种筋35c首先可以为用于加强上述连接构件35的刚性。上述筋35c能够以限制上述连接构件35尤其向z方向的下方分隔的距离的方式形成。
当进行清扫时,振动幅度应具有规定的振动幅度。例如,可以为3mm至4mm。因此,连接构件35、尤其是水平部35a的位置离上述第一基体23的上表面的分隔距离大于上述规定的振动幅度。上述振幅限制筋35c可在上述垂直部35b的附近或在上述连接孔47的附近,从上述水平部35a向下部延伸。
在此,优选地,上述振幅限制筋35c从上述第一基体23的上表面以大于上述规定振动幅度的方式向上侧分隔。因此,当进行普通的振动清扫时,上述振动限制筋35c并不与上述第一基体23相接触。
用户有可能因不注意而向下方拉动上述振动板32。此时,上述振动限制筋35c防止上述连接构件35过度的向下移动。这是因为,若上述连接构件35的下方位移为规定幅度以上时,上述振幅限制筋35c与上述第一基体23的上表面相接触。因此,不再发生其以上的上述连接构件35的下方位移。
但在没有上述振幅限制筋35c的情况下,上述连接构件35的下方位移可能变得更大。这种下方位移的变大意味着弹性构件37的下方位移变大。由此,得弹性构件37从第一基体23脱离的可能性变大。可通过上述振幅限制筋35c显著降低弹性构件37的脱离可能性。
对此进行简单说明如下。
例如,假设当上述弹性构件产生15mm的下方位移时,可从第一基体23脱离。若从上述连接构件35产生10mm的下方位移,则通过上述振幅限制筋35c不再产生上述连接构件35进一步的下方位移。与产生10mm的下方位移所需的力量相比,产生追加5mm的下方位移所需的力量显著增大。即,由于按规定的比率上升的力量的连续性被破坏,因而能够减少弹性构件37的脱离可能性。相反,若没有上述振幅限制筋35c,则会保持力量的连续性,因而弹性构件37相对容易地发生脱离。
另一方面,如图11和图18所示,上述振幅限制筋35c位于上述弹性构件37之上。并且,以上述连接孔47为中心,并以半径大于上述弹性构件37的形态形成上述振幅限制筋35c。
因此,如上所述,若在连接构件35产生10mm的下方位移,则上述振幅限制筋35c与上述弹性构件37相接触。并且,下方位移越大,越将上述弹性构件37向上述第一基体23加压。即,由上述振幅限制筋35c向弹性构件37的加压力变得更大。由此,弹性构件37的脱离可能性变得更小。这种振幅限制筋35c可与上述的加压构件49复合(组合)设置。
以下,参照图11至图13对振动系统30的弹性支承结构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以第一基体23为界,用于产生振动并进行传递的多个结构(电机、振动传递构件)位于第一基体23的上部。另外,向外部传递振动的振动板32位于上述第一基体23的下部。具体地,延伸构件35的垂直部35b贯通上述第一基体23而与振动板32相连接。
在此,在上述第一基体23安装弹性构件37,可以说以上述弹性构件为界体现上述的特征。
上述振动系统30的各结构均借助振动而形成位移。相反,上述第一基体23可认为相对固定的结构。这是因为,通过弹性构件向上述第一基体23传递的振动或位移与上述振动系统30的振动或位移相比,小到能够忽视的程度。
因此,由于这种振动和位移的特性,振动系统30和第一基体23的接触会引起颤动噪音。
根据本实施例,优选上述振动系统30通过上述弹性构件37被弹性支承于上述第一基体23。另外,优选以通过上述弹性构件37,上述振动系统30整体相对于上述第一基体23发生振动的方式被支承。
由此可见,除了弹性构件37之外,能够阻断振动系统30与第一基体23,广义上能够阻断与其他固定结构之间的接触,因而能够显著降低噪音的产生。
并且,通过这种弹性支承结构,可在振动板32的底面整体上产生均匀的振幅。因此,能够提高振动面积、即清扫面积,由此能实现整个清扫面积上均匀有效的清扫。

Claims (20)

1.一种吸尘器,包括用于形成吸入喷嘴的吸入喷嘴部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吸入喷嘴部本体的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系统包括:
电机,用于产生振动;
振动板,向清扫对象物施加振动;以及
振动传递构件,向上述振动板传递由上述电机产生的振动,
上述振动系统通过设置在上述吸入喷嘴本体的弹性构件弹性支承于上述吸入喷嘴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传递构件包括连接构件,该连接构件分别设置于上述电机的左右,并与上述弹性构件和上述振动板相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构件是从中心部分别向前方和后方延伸后,分别与上述弹性构件相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四个弹性支承点弹性支承上述振动系统,所述四个弹性支承点由以上述电机为中心分别设置在前方两侧和后方两侧的弹性构件所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上述前方两侧弹性支承点来弹性支承前方振动板,通过上述后方两侧弹性支承点来弹性支承后方振动板,且分别单独设置上述前方振动板和上述后方振动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方振动板和上述后方振动板相互交替地进行上下振动。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传递构件包括用于容置上述电机的电机容置部,上述连接构件用于连接上述电机容置部和上述振动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构件固定于上述连接构件和上述本体之间,并通过上述弹性构件的弹力限制上述振动板的上下振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因旋转轴的偏心负荷引起的旋转,上述电机进行自振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板包括:
底面部,与上述清扫对象物相对应;以及
侧面部,从上述底面向上部延伸而形成,
通过上述侧面,上述振动板可视性地露出在上述吸尘器的外部。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形成于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的连接孔,上述弹性构件固定在上述连接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机位于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的上面,上述连接构件贯通上述连接孔而与上述弹性构件以及位于吸入喷嘴部本体的下面的上述振动板相结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构件包括:
固定部,固定于上述连接孔;以及
连接部,与上述连接构件相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包括凸缘部,上述连接孔边缘的上部和下部插入于该凸缘部,
上述连接部包括贯通孔,用于上述连接构件向上述凸缘部的半径方向的内侧贯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加压构件,该加压构件与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相结合而对上述固定部进行加压,以防止上述固定部从上述连接孔脱离。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构件包括:
水平部,实质上从中心部沿着水平方向延伸;
垂直部,实质上从上述水平部向垂直下方延伸,并与上述振动板相结合;以及
振幅限制筋,形成于上述水平部和垂直部之间,用于限制上述连接构件的最大下方位移。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幅限制筋位于上述弹性构件的上部,以在上述连接构件的下方位移为规定以上的情况下,将上述弹性构件向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加压。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幅限制筋的长度大于上述弹性构件的半径。
19.一种吸尘器,是施加振动而吸入灰尘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入喷嘴部本体,用于形成吸入喷嘴;
电机,设置在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的内部,并通过旋转轴的偏心负荷进行自振动;
振动板,设置于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的外部,并向清扫对象物施加振动;
振动传递构件,向上述振动板传递上述电机的振动;以及
弹性构件,将上述电机、振动板及上述振动传递构件弹性支承于上述吸入喷嘴部本体,
上述振动传递构件包括:
电机容置部,用于容置上述电机,并包括铰链轴;以及
连接构件,用于连接上述电机容置部和上述振动板,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上述铰链轴相连接,
上述铰链轴向上述电机旋转轴的水平方向的前方或后方偏心。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板包括:
前方振动板,设置于上述吸入喷嘴的前方;以及
后方振动板,与上述前方振动板另行地单独设置于上述吸入喷嘴的后方。
CN201410136485.7A 2013-04-04 2014-04-04 吸尘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955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30037103A KR101490267B1 (ko) 2013-04-04 2013-04-04 청소기
KR10-2013-0037103 2013-04-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95585A true CN104095585A (zh) 2014-10-15
CN104095585B CN104095585B (zh) 2017-08-08

Family

ID=51664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3648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95585B (zh) 2013-04-04 2014-04-04 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789022B2 (zh)
KR (1) KR101490267B1 (zh)
CN (1) CN10409558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24046A (zh) * 2013-06-24 2014-12-24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吸尘器
CN105411475A (zh) * 2015-11-04 2016-03-23 林三军 一种被褥灰尘清洁器
CN108095640A (zh) * 2017-12-27 2018-06-01 李佳璇 擦刷一体式扫地机器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4967B2 (ja) 2019-03-05 2023-02-20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アップライト集じん機
JP7461729B2 (ja) * 2019-10-29 2024-04-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KR102599327B1 (ko) * 2021-10-22 2023-11-09 최광순 스마트 진동 청소기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5722A (zh) * 2003-07-24 2005-02-09 三星光州电子株式会社 自动清洁器
CN1792309A (zh) * 2004-12-22 2006-06-28 三星光州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真空吸尘器的湿布刷及具有该湿布刷的真空吸尘器
CN201295202Y (zh) * 2008-11-17 2009-08-26 金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打蜡机电机减震结构
KR20090011457U (ko) * 2008-05-07 2009-11-11 주식회사 부강샘스 진공 청소기용 타격장치
CN201414755Y (zh) * 2008-12-12 2010-03-03 黄演洪 全自动洗地机
KR200448024Y1 (ko) * 2009-10-15 2010-03-10 (주)제이디알 침구용 청소기
US20110088207A1 (en) * 2008-06-18 2011-04-21 Seung-Heun Lim Nozzle for a vacuum cleaner
CN102217915A (zh) * 2010-03-11 2011-10-19 苏州韩京姬科技有限公司 击打部件及使用该击打部件的真空清洁器
JP5002386B2 (ja) * 2007-09-18 2012-08-15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の吸口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99627A (ja) * 1989-05-15 1990-12-11 Tokyo Electric Co Ltd ふとん類用電気掃除機
JPH0751210A (ja) * 1993-08-13 1995-02-28 Suiden:Kk チュ−インガム除去用掃除機
CN201631109U (zh) * 2009-12-14 2010-11-17 许培振 可杀菌的双吸式吸尘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5722A (zh) * 2003-07-24 2005-02-09 三星光州电子株式会社 自动清洁器
CN1792309A (zh) * 2004-12-22 2006-06-28 三星光州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真空吸尘器的湿布刷及具有该湿布刷的真空吸尘器
JP5002386B2 (ja) * 2007-09-18 2012-08-15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の吸口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KR20090011457U (ko) * 2008-05-07 2009-11-11 주식회사 부강샘스 진공 청소기용 타격장치
US20110088207A1 (en) * 2008-06-18 2011-04-21 Seung-Heun Lim Nozzle for a vacuum cleaner
CN201295202Y (zh) * 2008-11-17 2009-08-26 金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打蜡机电机减震结构
CN201414755Y (zh) * 2008-12-12 2010-03-03 黄演洪 全自动洗地机
KR200448024Y1 (ko) * 2009-10-15 2010-03-10 (주)제이디알 침구용 청소기
CN102217915A (zh) * 2010-03-11 2011-10-19 苏州韩京姬科技有限公司 击打部件及使用该击打部件的真空清洁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24046A (zh) * 2013-06-24 2014-12-24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吸尘器
CN105411475A (zh) * 2015-11-04 2016-03-23 林三军 一种被褥灰尘清洁器
CN108095640A (zh) * 2017-12-27 2018-06-01 李佳璇 擦刷一体式扫地机器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490267B1 (ko) 2015-02-05
KR20140120783A (ko) 2014-10-14
CN104095585B (zh) 2017-08-08
JP2014200686A (ja) 2014-10-27
JP5789022B2 (ja) 2015-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49192B1 (en) Vacuum cleaner for bedding
CN104095585A (zh) 吸尘器
KR102083193B1 (ko) 로봇 청소기
TW201832713A (zh) 清掃機
KR102021824B1 (ko) 로봇 청소기
WO2016171031A1 (ja) 背負い式送風作業機
CN107663958A (zh) 具有侧进入翼部的游泳池清洁车辆及其方法
CN205493720U (zh) 机器人吸尘器
CN104224046A (zh) 吸尘器
CN102770057B (zh) 真空吸尘器的吸嘴
KR101443648B1 (ko) 청소기
KR101443649B1 (ko) 청소기
CN104095586B (zh) 吸尘器及其制造方法
TWI680735B (zh) 電動掃除機
CN217453396U (zh) 打磨工具
JP6795654B2 (ja) 電気掃除機
KR200496089Y1 (ko) 진공청소기 흡입헤드
CN208942015U (zh) 扫地机器人
JP2010253206A (ja) 電気掃除機用吸込み口体及び電気掃除機
KR102367199B1 (ko) 로봇 청소기
TW201605401A (zh) 自走式清潔裝置
JP2020062158A (ja) 自走式電子機器の補助輪支持構造
CN104224043A (zh) 吸尘器及其制造方法
KR20060038799A (ko) 청소기용 서스펜션 장치
KR20100040118A (ko) 진공 청소기의 노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8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