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6637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6637B
CN104076637B CN201410051083.7A CN201410051083A CN104076637B CN 104076637 B CN104076637 B CN 104076637B CN 201410051083 A CN201410051083 A CN 201410051083A CN 104076637 B CN104076637 B CN 1040766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as
conductive member
image carrier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510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6637A (zh
Inventor
林延幸
林幸
林幸一
塚原茂树
村田贵彦
高上爱
齋藤阳介
池麻希
门田雅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644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3630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644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3630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0766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66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66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66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3Humid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像载体、第一导电构件、偏压施加装置和控制部,使像载体转动在像载体表面上进行图像形成。像载体在外周面上形成有感光层。第一导电构件与像载体的感光层接触。偏压施加装置向第一导电构件施加包含交流偏压的偏压。控制部控制偏压施加装置。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未进行图像形成时,在使像载体以比进行图像形成时低的速度转动的状态下,向第一导电构件施加交流偏压来执行使像载体表面升温的升温模式,上述交流偏压具有比进行图像形成时高的频率且具有第一导电构件和像载体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2倍以上的峰间值。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感光鼓的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感光鼓表面水分的除去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使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主要使用粉末显影剂(以下称为调色剂),一般来说流程如下:利用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使形成在感光鼓等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影可视化,并且将上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之后,再进行定影处理。感光鼓在圆筒基体材料的表面上形成有十几~数十μm的感光层,感光层根据构成的主材料可以分类为有机感光体、硒砷感光体、非晶硅(以下记载为a-Si)感光体等。
虽然有机感光体较为廉价,但是容易磨损而需要频繁更换。此外,虽然硒砷感光体比有机感光体寿命长,但是由于是具有毒性的物质,所以存在难以使用处理的缺点。另一方面,虽然与有机感光体相比a-Si感光体价格高,但是由于材质无害所以容易使用处理,并且硬度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有机感光体的5倍以上),长期使用后作为感光体的特性几乎不会恶化而能够保持高图像质量。因此,是运行成本也较低且环保良好的像载体。
在使用上述感光鼓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公知的是,由于上述特性,因使用条件而容易产生图像缺失、即图像断续或图像的周围洇浸。图像缺失的发生原因如下:如果利用带电装置使感光鼓表面带电,则因带电装置的放电产生臭氧。由上述臭氧分解空气中的成分而生成NOx和/或SOx等离子生成物。由于因上述离子生成物为水溶性而附着在感光鼓上,并且进入感光鼓表面的0.1μm程度的粗糙结构内,所以用通用机使用的清洁系统不能除去,此外,上述物质通过吸收大气中的水分而使感光鼓表面的电阻下降。由此,在形成于感光鼓表面上的静电潜影的边缘部上产生电位的横向流动,其结果,有时会产生图像缺失。上述现象特别是在因刮板等导致表面磨损较少且感光体表面的分子结构容易吸收水分的a-Si感光体中尤为显著。
作为防止产生上述图像缺失的方法,以往提出了各种方案,例如公知如下防止产生图像缺失的方法:在感光鼓内部、或与感光鼓抵接的滑动摩擦构件的内部设置发热构件(加热器),并且根据由机内的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湿度,控制发热构件来进行加热,从而使附着在感光鼓表面上的水分蒸发。
但是,在感光鼓的内部配置加热器的方法中,为了连接加热器和电源需要使用滑动电极。因此,由于存在连接加热器和电源的滑动部,所以如果感光鼓的总转动时间变长,则具有在滑动部产生接点不良的问题。此外,在需要重视节能和环保的现在,强烈要求待机时或通常打印时降低消耗电力。特别是在像串列式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那样、具有多个鼓单元的装置中,其消耗电力较大,不希望安装加热器。虽然具有将盒式加热器或定影装置周围的热量向感光鼓周边发送的方法等,但是周边的显影器等也被加热而导致效率下降。
因此,公知一种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将弱带电期间设定在正规带电期间的开始前、结束后、或多个正规带电期间之间的规定期间内,抑制因图像形成时以外施加带电偏压而导致的放电生成物的产生,上述弱带电期间是指施加仅由直流电压构成的带电用电压、或由使比图像形成时低的交流电压与直流电压重叠而成的带电用电压。
此外,公知一种能够执行水分除去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该水分除去模式依次进行如下工序:第一水分除去工序,利用清洁刮板从感光鼓表面除去水分;第二水分除去工序,将显影辊上的调色剂向感光鼓侧输送并将感光鼓表面的水分吸附到调色剂中,再与调色剂一同除去;以及第三水分除去工序,向带电辊施加电压来除去带电辊和感光鼓表面的水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打印动作开始前能够有效地除去像载体表面的水分。
本发明的第一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像载体,在外周面上形成有感光层;第一导电构件,与所述像载体的感光层接触;偏压施加装置,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包含交流偏压的偏压;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偏压施加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使所述像载体转动,在所述像载体表面上进行图像形成,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未进行图像形成时,在使所述像载体以比进行图像形成时低的速度转动的状态下,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交流偏压来执行使所述像载体表面升温的升温模式,所述交流偏压具有比进行图像形成时高的频率且具有所述第一导电构件和所述像载体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2倍以上的峰间值,所述偏压施加装置能够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使交流偏压重叠在直流偏压上的偏压,执行所述升温模式时,使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的直流偏压为0。
此外,本发明第二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像载体,在外周面上形成有感光层;第一导电构件,与所述像载体的感光层接触;偏压施加装置,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包含交流偏压的偏压;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偏压施加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使所述像载体转动,在所述像载体表面上进行图像形成,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未进行图像形成时,在已使所述像载体的转动停止的状态下,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交流偏压来执行使所述像载体表面升温的升温模式,所述交流偏压具有在所述第一导电构件和所述像载体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2倍以上的峰间值,所述偏压施加装置能够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使交流偏压重叠在直流偏压上的偏压,执行所述升温模式时,使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的直流偏压为0。
本发明的第三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像载体,在外周面上形成有感光层;第一导电构件,与所述像载体的感光层接触;偏压施加装置,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包含交流偏压的偏压;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偏压施加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使所述像载体转动,在所述像载体表面上进行图像形成,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未进行图像形成时,在使所述像载体以比进行图像形成时低的速度转动的状态下,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交流偏压来执行使所述像载体表面升温的升温模式,所述交流偏压具有比进行图像形成时高的频率且具有所述第一导电构件和所述像载体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2倍以上的峰间值,所述像载体还与一个以上的第二导电构件接触,所述控制部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和所述第二导电构件施加交流偏压来执行所述升温模式,进行图像形成时不向所述第二导电构件的一部分施加偏压。
本发明第四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像载体,在外周面上形成有感光层;第一导电构件,与所述像载体的感光层接触;偏压施加装置,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包含交流偏压的偏压;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偏压施加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使所述像载体转动,在所述像载体表面上进行图像形成,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未进行图像形成时,在已使所述像载体的转动停止的状态下,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交流偏压来执行使所述像载体表面升温的升温模式,所述交流偏压具有在所述第一导电构件和所述像载体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2倍以上的峰间值,所述像载体还与一个以上的第二导电构件接触,所述控制部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和所述第二导电构件施加交流偏压来执行所述升温模式,进行图像形成时不向所述第二导电构件的一部分施加偏压。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结构,由于通过在未进行图像形成时向与像载体接触的第一导电构件,施加具有比进行图像形成时高的频率且具有第一导电构件和像载体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2倍以上峰间值的交流偏压,使像载体本身升温,所以与在像载体内部或外部设置加热器的方法相比,不需要对像载体周边的气体(空气)等多余部分进行加热的能量。此外,由于在使像载体以比进行图像形成时低的速度转动的状态下使其升温,所以可以抑制因由转动产生的气流使像载体冷却,不会使放电集中在像载体表面与第一导电构件接触的部分上。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除去像载体表面的水分,长时间有效地抑制图像缺失的产生,并且可以抑制因放电集中导致的图像不良的产生。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结构,由于在未进行图像形成时向与像载体接触的第一导电构件,施加具有第一导电构件和像载体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2倍以上峰间值的交流偏压,使像载体本身升温,所以与在像载体的内部或外部设置加热器的方法相比,不需要对像载体周边的气体(空气)等多余部分进行加热的能量。此外,由于在使像载体停止的状态下使其升温,所以不会因由转动产生的气流使像载体冷却,能够有效地进行升温。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除去像载体表面的水分,并且可以长时间且有效地防止图像缺失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00整体结构的概要剖面图。
图2是图1的图像形成部Pa周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00的控制路径的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因向带电辊22施加交流偏压而使感光鼓1a~1d升温的原理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5是表示在打印动作中以同一线速度转动驱动感光鼓1a~1d的状态下、以打印动作中1/2的线速度转动驱动感光鼓1a~1d的状态下、以及使感光鼓1a~1d停止的状态下,执行升温模式时感光鼓1a~1d升温量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使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f变化来执行升温模式时感光鼓1a~1d升温量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使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f和Vpp变化来执行升温模式时感光鼓1a~1d升温量的曲线图。
图8是表示使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Vpp增加时放电电流变化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相对湿度60%、65%、70%、80%、90%和100%的机内温度(℃)和绝对湿度(g/cm3)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10是表示为了使感光鼓1a~1d附近的相对湿度下降至65%以下所必要的感光鼓1a~1d表面温度升温量的曲线图。
图11是表示使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f在0~12kHz之间变化时感光鼓1a~1d的表面电位V0变化的曲线图。
图12是表示将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f固定在3000Hz、Vpp固定在1600V、并使直流偏压Vdc以0、350V、500V三级变化时感光鼓1a~1d表面升温量变化的曲线图。
图13是表示将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f固定在3000Hz、Vpp固定在1600V、并使直流偏压Vdc在0、350V、500V三级变化时耐久打印后带电辊22的体积电阻值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00结构的简图。在彩色打印机100主体内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图1中右侧)依次配置有四个图像形成部Pa、Pb、Pc、Pd。上述图像形成部Pa~Pd与不同的四种颜色(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的图像对应设置,分别利用带电、曝光、显影和转印的各工序依次形成青色、品红色、黄色及黑色的图像。
在上述图像形成部Pa~Pd内配置有承载各种颜色的可视像(调色剂像)的感光鼓1a、1b、1c、1d,在此,采用在铝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a-Si感光层的a-Si感光体。此外,利用驱动装置(未图示)沿图1中顺时针方向转动的中间转印带8与各图像形成部Pa~Pd相邻设置。形成在上述感光鼓1a~1d上的调色剂像被依次一次转印并重叠在与各感光鼓1a~1d抵接而移动的中间转印带8上之后,利用二次转印辊9的作用被二次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一个例子的转印纸P上,并且在定影部7中被定影到转印纸P上之后,利用装置主体排出。例如边使感光鼓1a~1d沿图1中逆时针方向转动、边对各感光鼓1a~1d执行图像形成工序。
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转印纸P收容在装置下部的纸盒16内,并通过供纸辊12a和对准辊对12b向二次转印辊9输送。中间转印带8中使用绝缘树脂制的薄片体,主要使用没有接缝的(无缝的)带。此外,相对于感光鼓1a在中间转印带8的转动方向上游侧、隔着中间转印带8配置有与张力辊11相对的带清洁单元19。
接着,对图像形成部Pa~Pd进行说明。在转动自如配置的感光鼓1a~1d的周围和下方设置有:带电装置2a、2b、2c、2d,使感光鼓1a~1d带电;曝光单元4,在各感光鼓1a~1d上使图像信息曝光;显影装置3a、3b、3c、3d,在感光鼓1a~1d上形成调色剂像;以及清洁装置5a~5d,除去残留在感光鼓1a~1d上的显影剂(调色剂)。
下面,利用图2对图像形成部Pa进行详细说明,由于图像形成部Pb~Pd是基本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了说明。如图2所示,在感光鼓1a的周围,沿鼓转动方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配置有带电器2a、显影装置3a和清洁装置5a,隔着中间转印带8配置有一次转印辊6a。
带电装置2a具有:带电辊22,与感光鼓1a接触并向鼓表面施加带电偏压;以及带电清洁辊23,用于对带电辊22进行清洁。带电辊22在金属制轴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辊体,该辊体由表氯醇橡胶等导电性材料形成。
显影装置3a具有两个螺旋式搅拌输送器24、磁辊25和显影辊26,向显影辊26施加与调色剂同极性(正)的显影偏压而使调色剂飞到鼓表面上。
清洁装置5a具有清洁辊27、清洁刮板28和螺旋回收器29。清洁辊27以规定的压力与感光鼓1a压力接触,虽然利用未图示驱动装置在与感光鼓1a的抵接面朝向同一方向被驱动转动,但是其圆周速度控制成比感光鼓1a的圆周速度快(在此为1.2倍)。作为清洁辊27举例说明了如下结构:例如金属轴的周围作为辊体形成EPDM橡胶制邵尔C硬度55°的发泡体层。作为辊体的材质并不限于EPDM橡胶,也可以是其他材质的橡胶或发泡橡胶体,并且适合使用邵尔C硬度在10~90°范围的材料。
在感光鼓1a表面的比与清洁辊27的抵接面更靠向转动方向下游侧,以与感光鼓1a抵接的状态固定有清洁刮板28。作为清洁刮板28例如使用JIS硬度为78°的聚氨酯橡胶制的刮板,以相对于感光体切线方向规定的角度安装在上述抵接点上。另外,清洁刮板28的材质、硬度、尺寸、对感光鼓1a的咬入量和压力接触力等与感光鼓1a的规格对应适当设定。
利用清洁辊27和清洁刮板28从感光鼓1a表面除去的残留调色剂伴随螺旋回收器29的转动向清洁装置5a的外部排出,输送并贮存在调色剂回收容器(未图示)内。作为用于本发明的调色剂,可以使用在调色剂颗粒表面作为研磨剂而埋入二氧化硅、氧化钛、钛酸锶、氧化铝等而保持成向表面一部分突出的调色剂、或将研磨剂以静电方式附着在调色剂表面上的调色剂。
如果用户输入了图像形成开始,则首先利用带电装置2a~2d使感光鼓1a~1d的表面均匀带电,接着利用曝光单元4照射光,在各感光鼓1a~1d上形成与图像信号对应的静电潜影。显影装置3a~3d具有与感光鼓1a~1d相对配置的显影辊,分别以规定量填充有包含黄色、青色、品红色和黑色的各色调色剂的双组分显影剂。上述调色剂利用显影装置3a~3d的显影辊26提供到感光鼓1a~1d上,并利用静电吸附形成调色剂像,该调色剂像与利用由来自曝光单元4的曝光形成的静电潜影对应。
并且,利用一次转印辊6a~6d以规定的转印电压向一次转印辊6a~6d和感光鼓1a~1d之间提供电场,将感光鼓1a~1d上的黄色、青色、品红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为了形成规定的彩色图像,上述四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具有预先确定的规定位置关系。此后,准备继续形成新的静电潜影,利用清洁装置5a~5d除去残留在感光鼓1a~1d表面上的调色剂,并且利用除电灯(未图示)除去残留电荷。
中间转印带8架设在包含从动辊10和驱动辊11的多个悬架辊上,如果伴随利用驱动电动机(未图示)产生的驱动辊11的转动,使中间转印带8开始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在规定的时机将转印纸P从对准辊对12b向与中间转印带8相邻设置的二次转印辊9输送,在中间转印带8和二次转印辊9之间的夹缝部(二次转印夹缝部)将彩色图像二次转印到转印纸P上。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转印纸P被送到定影部7。
被输送到定影部7的转印纸P在通过定影辊对13的夹缝部(定影夹缝部)时被加热、加压,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转印纸P的表面上,从而形成规定的全彩色图像。形成有全彩色图像的转印纸P利用向多个方向分路的分路部14而使输送方向分开。当仅在转印纸P的单面上形成图像时,直接利用排出辊对15将转印纸P向排出盘17排出。
另一方面,当在转印纸P的双面上形成图像时,使通过了定影部7的转印纸P的一部分暂时从排出辊对15突出到装置外部。此后,通过使排出辊对15反向转动,在分路部14将转印纸P分到反转输送通道18,在将图像面反转的状态下再次向对准辊对12b输送。并且,利用二次转印辊9,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下一个图像转印到转印纸P未形成图像的面上,并且在输送到定影部7并对调色剂像进行定影之后,向排出盘17排出。
接着,对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路径进行说明。图3是用于说明用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00的控制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框图。另外,在使用彩色打印机100上,为了进行装置各部分的各种控制,彩色打印机100整体的控制路径变得较为复杂。因此,在此,对控制路径中本发明实施所需要的部分进行重点说明。
控制部90至少包括:作为中央计算处理装置的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91、作为读取专用存储部的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92、作为读写自如的存储部的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93、暂时存储图像数据等的临时存储部94、计数器95、以及多个I/F(接口)96,上述多个I/F96向彩色打印机100内各装置发送控制信号、或接收来自操作部50的输入信号。此外,控制部90能够配置于彩色打印机100主体内部的任意部位。
在ROM92中存储有彩色打印机100的控制用程序以及控制上所必要的数值等、在彩色打印机100使用中不改变的数据等。在RAM93中存储有在彩色打印机100控制中途产生的必要的数据、以及控制彩色打印机100而临时需要的数据等。计数器95对打印张数进行计数。另外,也可以不另外设置计数器95,例如可以在RAM93存储打印张数。
此外,控制部90从CPU91通过I/F96向彩色打印机100的各部分和装置发送控制信号。此外,从各部分和装置通过I/F96向CPU91发送表示上述状态的信号和/或输入信号。本实施方式的作为控制部90控制的各部分和装置可以例举的是,图像形成部Pa~Pd、曝光单元4、一次转印辊6a~6d、定影部7、二次转印辊9、图像输入部40、偏压控制电路41和操作部50等。
图像输入部40是接收部,接收从个人计算机等向彩色打印机100发送的图像数据。在将由图像输入部40输入的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之后向临时存储部94送出去。
偏压控制电路41与带电偏压电源42、显影偏压电源43、转印偏压电源44和清洁偏压电源45连接,并利用来自控制部90的输出信号使上述各电源42~45动作。上述各电源42~45分别利用来自偏压控制电路41控制信号来施加规定的偏压,即带电偏压电源42向带电装置2a~2d内的带电辊22、显影偏压电源43向显影装置3a~3d内的磁辊25和显影辊26、转印偏压电源44向一次转印辊6a~6d和二次转印辊9、清洁偏压电源45向清洁装置5a~5d内的清洁辊27施加规定的偏压。
在操作部50上设置有液晶显示部51和表示各种状态的LED52,用于表示彩色打印机100的状态、或显示图像形成状况和/或打印份数。利用个人计算机的打印驱动器进行彩色打印机100的各种设定。
另外,在操作部50上设置使图像形成中止时等使用的停止/清除按钮、以及使彩色打印机100的各种设定成为默认状态时使用的复位按钮等。
机内温度传感器97a配置在图像形成部Pa~Pd的附近,用于检测彩色打印机100内部的温度,特别是检测感光鼓1a~1d表面或周边的温度。机外温度传感器97b检测彩色打印机100外部温度,机外湿度传感器98检测彩色打印机100外部湿度。机外温度传感器97b、机外湿度传感器98例如配置在难以受到发热部分影响的图1纸盒16侧方的吸气管道(未图示)附近,但是也可以设置在能够准确检测彩色打印机100外部温度或湿度的其他部位。
本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00在未形成图像时,例如从使彩色打印机100从电源断开状态或休眠(省电)模式到打印开始状态为止的启动时,执行升温模式,该升温模式向与感光鼓1a~1d接触的带电辊22施加交流(AC)偏压来使感光鼓1a~1d的表面升温。
构成带电辊22的金属制的轴和由表氯醇橡胶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辊体的电阻差较大。因此,通过向带电辊22施加交流偏压,在轴和辊体之间、或在辊体内部产生发热。在带电辊22中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感光鼓1a~1d而使感光鼓1a~1d表面升温。
此外,能够以如下方式考虑感光鼓1a~1d表面升温的原理。带电辊22和感光鼓1a~1d是绝缘体。上述关系由通过图4所示的电容器和电阻的等效电路表示。如果向绝缘体施加电场,则存在于绝缘体内部的电子和离子等分极,正负极性偶极子朝向电场的方向一致。在1秒内几百万次改变极性的数Hz~数百MHz的高频交流电场中,因追随于电场翻转的偶极子激烈运动产生的摩擦而发热。
例如,在像图4那样的感光鼓1a~1d和带电辊22的等效电路中,如果使施加的交流偏压为E、频率为f、整个系统的电阻为R、静电容量为C,则作为与施加偏压E同相位的Ir,产生P=E×Ir的发热。
其中,如果角频率ω=2πf,|Ir(jω)|/|Ic(jω)|=tanδ,则tanδ=1/(2πf·CR),1/R=2πf·C·tanδ。因此,发热的电力P=E·|Ir(jω)|=E^2/R=E^2·(2πf·C·tanδ)。由此,可以认为升温与施加偏压E的乘方、频率f、静电容量C成比例。
按照这种结构,由于感光鼓1a~1d本身升温,所以与在感光鼓1a~1d的内部和外部配置加热器的方法相比,不需要对感光鼓周边的气体(空气)等多余部分进行加热的能量,能够有效地进行升温。另外,由于向带电辊22施加的偏压为直流(DC)偏压时没有升温效果或升温效果极小,所以需要施加交流偏压。
接着,调查了感光鼓1a~1d转动驱动的有无和感光鼓1a~1d升温效果之间的关系。在图1所示串联型的彩色打印机100中,作为感光鼓1a~1d采用如下a-Si感光体,所述a-Si感光体为在外径30mm、厚度2mm的铝管坯的表面上层叠有a-Si感光层的a-Si感光体,并且使外径12mm、壁厚2mm的带电辊22与其接触。此时的感光鼓-带电辊系统整体的静电容量C为600pF、电阻R为1.3MΩ。
此外,作为升温模式中向带电辊22施加的带电偏压,设定如下偏压:在350V的直流偏压(Vdc)上重叠峰峰值(Vpp)=1600V的交流偏压。另外,作为打印动作中向带电辊22施加的带电偏压,设定如下偏压:在400V的直流偏压(Vdc)上重叠峰间值(Vpp)=1200V、频率2300Hz的交流偏压。
并且,在28℃、80%RH的环境下,测量在以与打印动作同一线速度(157mm/sec)转动驱动感光鼓1a~1d的状态、以打印动作1/2的线速度(78.5mm/sec)转动驱动感光鼓1a~1d的状态、以及使感光鼓1a~1d停止的状态下,执行升温模式时感光鼓1a~1d表面的升温量的变化。并且在图5中表示结果。
如图5所示,在使感光鼓1a~1d停止的状态下执行升温模式时(图5的粗线),感光鼓1a~1d表面的升温量在在5分钟内为4.0deg以上。另一方面,在使感光鼓1a~1d以打印动作1/2的线速度转动的状态下执行升温模式时(图5的虚线),感光鼓1a~1d表面的升温量在5分钟内为2.5deg,在使感光鼓1a~1d以与打印动作同一线速度转动的状态下执行升温模式时(图5的实线),感光鼓1a~1d表面的升温量在5分钟内为1.5deg。可以认为这是因为如果边使感光鼓1a~1d转动、边向带电辊22施加交流偏压,则由于感光鼓1a~1d周围产生的气流对感光鼓1a~1d进行冷却而导致升温效率下降。因此,从升温效率方面看优选在使感光鼓1a~1d的转动停止的状态下向带电辊22施加交流偏压。
但是,如果在使感光鼓1a~1d的转动停止的状态下向带电辊21施加偏压,则由于放电集中在感光鼓1a~1d表面的与带电辊21接触的部分上,所以图像形成时与其他部分相比上述部分的电位成为电位低的状态。其结果,有可能在输出图像上产生感光鼓1a~1d的轴向条纹,从而导致图像不良。
在此,通过在升温模式中边使感光鼓1a~1d与图像形成时相比以低速转动、边向带电辊21施加偏压,可以不使感光鼓1a~1d表面的升温效率下降,从而可以抑制条状图像不良的产生。为了尽量不使感光鼓1a~1d表面的升温效率下降,优选的是,与图像形成时相比升温模式中感光鼓1a~1d的转动速度足够低。
接着,调查了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因数和感光鼓1a~1d升温效果之间的关系。彩色打印机100的感光鼓1a~1d、带电辊22的规格与上述相同。此外,升温模式下和打印动作中向带电辊22施加的带电偏压也与上述相同。
并且,在28℃、80%RH的环境下、且在使感光鼓1a~1d停止的状态下执行升温模式,测量了使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f在2400~5000Hz的范围内变化时感光鼓1a~1d表面升温量的变化。图6表示结果。另外,图6中,实线表示频率f为2400Hz的升温量,虚线表示频率f为3000Hz的升温量,点线表示频率f为4000Hz的升温量,粗线表示频率f为5000Hz的升温量。
从图6可以看出,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f越高,感光鼓1a~1d表面的升温量越大。不产生图像缺失的相对湿度公知在70%以下,在28℃、80%RH环境下为了使相对湿度下降至70%以下,需要使感光鼓1a~1d的表面温度升温至30.2℃以上。
因此,如果使升温量的目标值速度为(30.2-28.0)=2.2(deg),则从图6可以看出升温的所需时间如下:频率f为5000Hz时2.8分钟、4000Hz时4.2分钟、3000Hz以下时5分钟以上。通常,由于彩色打印机100的预热所需时间设定为5分种左右,所以在28℃、80%RH的环境下通过使频率f为4000Hz以上,可以在预热的所需时间内使感光鼓1a~1d的表面温度升温至不会产生图像缺失的温度。
此外,防止图像缺失所需要的感光鼓1a~1d表面的升温量因彩色打印机100的周围环境(温湿度)而变化。因此,预先将设定有对应于周围环境的最佳偏压施加时间的环境修正表存储在ROM92(或RAM93)内,升温模式执行时仅在除去感光鼓1a~1d表面水分所需要最低限时间内持续施加交流偏压,由此,可以尽量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间,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图像形成效率。
另外,虽然在此未记载,但是当将频率f设定为与打印动作中同样的2300Hz时未得到足够的升温效果。根据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通过使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f比打印动作中高,能够使感光鼓1a~1d有效地升温。
因此,由彩色打印机100执行的升温模式的如上所述向带电辊22施加交流偏压的状态与打印动作中不同,感光鼓1a~1d为停止状态、或处于与打印动作中相比以低速转动的状态,放电区域容易集中在感光鼓1a~1d表面的一定范围内。其结果,如果向带电辊22施加过度的交流偏压,则有可能因放电电荷的收发而导致感光层的静电破坏(绝缘破坏),从而引起颜色点和颜色条纹等图像不良现象。此外,有可能导致形成带电辊22的导电性材料变质或老化。因此,需要向带电辊22施加适当的交流偏压。
为了设定向带电辊22施加的适当的交流偏压的峰间值(Vpp),在与图5同样的实验条件下,使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f变化为3000Hz和5000Hz,并且测量了使Vpp在1000~1600V的范围内变化时感光鼓1a~1d表面升温量的变化。图7表示结果。另外,图7中,实线表示使频率f为3000Hz、Vpp为1000V时的升温量,点线表示1200V时的升温量,虚线表示1600V时的升温量。此外,点划线表示使频率f为5000Hz、Vpp为1200V时的升温量,粗线表示1600V时的升温量。
从图7可以看出,利用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Vpp而使感光鼓1a~1d表面的升温特性变化,通过施加Vpp为1200V的交流偏压,可以得到与施加Vpp为1600V的交流偏压时相同的升温效果。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当施加Vpp为1000V的交流偏压时,几乎没有升温效果。此时,获得了升温效果的1200V的Vpp为带电辊22和感光鼓1a~1d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Vth的2倍。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放电开始电压”是指向带电辊22施加直流偏压并使直流偏压的电压值逐渐增加时,在带电辊22和感光鼓1a~1d之间产生放电的电压值。
即,可以通过将具有放电开始电压Vth的2倍以上的Vpp的交流偏压设定为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值,来进行感光鼓1a~1d的升温。特别是通过将交流偏压的Vpp设定为放电开始电压Vth的2倍,可以边维持稳定的放电状态、边进行感光鼓1a~1d的升温。其结果,可以将因施加过度电压而对感光层造成的损伤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可以有效地抑制图像缺失的产生。
对以上结果进行总结,可以看出,执行升温模式时,向带电辊22施加具有带电辊22和感光鼓1a~1d之间放电开始电压Vth2倍以上的Vpp的交流偏压,并且优选施加具有比打印动作中频率高的交流偏压。
在此,由于放电开始电压Vth因彩色打印机100的设置环境和带电辊22的电阻等而变化,所以优选的是,为了将感光鼓1a~1d的升温效率保持为固定,在每个规定期间对放电开始电压Vth进行测量,并基于测量出的放电开始电压Vth,来确定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Vpp。此外,即使Vpp相同,由于频率f越大、感光鼓1a~1d的升温效果越高,所以优选将频率f设定为较高来缩短升温时间(交流偏压施加时间),从而降低感光层的损伤。
例如通过如下方法测量放电开始电压Vth。如果边使交流偏压的Vpp增加、边测量放电电流,则如图8所示,放电电流与Vpp成比例增加,并在到达规定的Vpp时增加停止,放电电流值表示大体固定值。成为上述放电电流的转折点的Vpp为放电开始电压Vth的2倍。由于图8所示的倾向不仅表示放电电流值,而且感光鼓1a~1d的表面电位等也表示同样的倾向,所以也可以基于感光鼓1a~1d的表面电位的变化,测量放电开始电压Vth。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向带电辊22施加交流偏压来执行升温模式,但是施加交流偏压的构件并不限于带电辊22,也可以是与感光鼓1a~1d接触的导电构件。作为上述导电构件可以例举清洁辊27等。向清洁辊27施加交流偏压由清洁偏压电源45进行。
此外,如果像带电辊22那样,对在打印动作中施加偏压使用的导电构件在打印动作以外也施加偏压,则有可能促进导电构件的老化而缩短使用时间,但是如果采用清洁辊27那样在打印动作中不施加偏压的构件,来作为打印动作以外施加偏压的导电构件,则不需要考虑因施加偏压而导致缩短使用时间。
但是,与感光鼓1a~1d接触的导电构件、例如带电辊22和清洁辊27等通常利用粘着剂将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辊体固定在金属制的轴上,如果施加高频率的交流偏压,则有时粘着剂会局部剥离而产生带电不均。因此,如果采用在金属制轴和辊体的固定上不使用粘着剂的带电辊22和清洁辊27,则施加高频率的交流偏压时导电性材料不会与轴分离,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感光鼓1a~1d升温。作为不使用粘着剂来固定金属制轴和辊体的方法,可以例举的是将轴压入固定在辊体内的方法。
接着,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00进行说明。彩色打印机100的结构和控制路径与图1~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00与彩色打印机100的使用环境(温湿度)对应来改变升温模式下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f。
如上所述,使交流偏压的频率f变得越大,则感光鼓1a~1d的升温效果也越高。另一方面,如果使频率f变大,则容易使放电生成物附着在感光鼓1a~1d的表面上。其结果,感光鼓1a~1d表面的摩擦系数μ上升,产生清洁刮板28的卷曲和摩擦声音。
但是,在高温高湿环境等容易产生图像缺失的环境下,需要使感光鼓1a~1d充分升温来抑制图像缺失,并且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间来提高便利性。在此,基于彩色打印机100内部的温度(机内温度)和湿度(机内湿度),来改变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f。
图9是表示相对湿度60%、65%、70%、80%、90%和100%的机内温度(℃)和绝对湿度(g/cm3)之间关系的曲线图(饱和水蒸气曲线)。例如,如果彩色打印机100设置在30℃、相对湿度80%的环境下,则可以认为彩色打印机100内部的感光鼓1a~1d附近也处于同样环境下。从图9可以看出机内温度30℃、相对湿度80%下的绝对湿度为24.3g/cm3
在此,由于绝对湿度表示空气中的水分量,所以即使机内温度变化,绝对湿度也不变化,如果感光鼓1a~1d的表面温度上升,则如图9的箭头所示,相对湿度下降。例如,如果感光鼓1a~1d的表面温度上升至33.9℃,则相对湿度变成65%,不会产生图像缺失。
如果使机内温度为IT[℃],使机内相对湿度为IH[%RH],使感光鼓1a~1d的表面温度为PT[℃],并且使感光鼓1a~1d表面附近的相对湿度为PH[%RH],则机内饱和水蒸气气压e(IT)、机内饱和水蒸气量a(IT)、机内绝对湿度A(IH)、感光鼓1a~1d附近的饱和水蒸气气压e(PT)分别由以下公式表示。
e(IT)=6.1078×107.5×IT/(IT+237.3)[hPa]
a(IT)=217×e(IT)/(IT+273.15)[g/m3]
A(IH)=a(IT)×IH/100[g/m3]
e(PT)=6.1078×107.5×PT/(PT+237.3)[hPa]
图10是表示为了使感光鼓1a~1d附近的相对湿度下降至65%以下所需要的感光鼓1a~1d表面温度升温量的曲线图。另外,图10中,◇的数据序列表示机内温度为10℃时的必要升温量,□的数据系列表示20℃时的必要升温量,△的数据系列表示30℃时的必要升温量,○的数据系列表示40℃时的必要升温量。
从图10可以看出,根据机内温湿度条件,必要升温量变化,机内温度、机内相对湿度越高,必要升温量增加。因此,如图6所示,与彩色打印机100的设置环境对应来改变频率f是有效的。具体地说,通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使频率f变大,就可以提高感光鼓1a~1d的升温效果,并且可以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间。另一方面,通过在低温低湿环境下使频率f变小,就可以抑制感光鼓1a~1d表面的摩擦系数μ的上升。
由机内温度传感器97a始终每隔规定时间检测机内温度。此外,在将机外和机内的绝对水分量(由温度确定)看作是相同的基础上,机内相对湿度根据由机外湿度传感器98始终每隔规定时间检测出的机外湿度和机内温度来进行计算。
另外,虽然升温模式下的频率变更优选尽量使用执行之前的检测温度和湿度来进行,但是也可以采用其他时机检测出的温湿度来进行。此外,也可以进行规定次数的温湿度检测,使用各检测值的平均值。
接着,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00进行说明。彩色打印机100的结构和控制路径与图1~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00根据从感光鼓1a~1d使用开始时起的累计打印张数来改变升温模式下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f。
一般来说,a-Si感光鼓因长时间使用而使感光层氧化,更易吸附水分子和放电生成物。此外,带电辊22中的混合剂也会漏出。因此,伴随包含感光鼓1a~1d的鼓单元的使用时间变长,图像缺失的产生也变得显著,与使用初期相比消除图像缺失需要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由计数器95(参照图3)进行计数的从感光鼓1a~1d使用开始时起的累计打印张数(耐久张数),来改变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由此,即使在鼓单元使用期间的末期,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解除图像缺失。
通常,将彩色打印机100的预热时间设定为5分钟左右。在此,进行了如下调查:在28℃、80%RH的环境下,改变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f并执行升温模式,相对于从感光鼓1a~1d使用开始时起的各通电时间(累计打印张数),调查在5分钟以内是否能够消除图像缺失。
彩色打印机100的感光鼓1a~1d和带电辊22的规格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此外,升温模式中向带电辊22施加的带电偏压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使直流偏压(Vdc)为350V、使交流偏压的峰间值(Vpp)为1800V,打印动作中向带电辊22施加的带电偏压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使直流偏压(Vdc)为400V、使交流偏压的峰间值(Vpp)为1200V,并且使频率为2300Hz。表1表示结果。
[表1]
累计打印张数 4000Hz 5000Hz 6000Hz 7000Hz
0k
50k
100k ×
300k × ×
600k × × ×
如表1所示,到累计打印张数为50k张(50,000张),通过施加频率4000Hz的交流偏压,在5分种以内消除了图像缺失。此后,伴随累计打印张数增加至100k张(100,000张)、300k张(300,000张)、600k张(600,000张),为了在5分种以内消除图像缺失所需要的交流偏压的频率也上升至5000Hz、6000Hz、7000Hz。
按照上述结果,通过预先在感光鼓1a~1d的使用初期将频率设定得较小(4000Hz以下),并与累计打印张数的增加对应的方式阶段性地使频率变大,可以在感光鼓1a~1d的整个使用期间有效地抑制图像缺失的产生,并且可以抑制感光鼓1a~1d表面的摩擦系数μ的上升,从而能缩短预热时间。
接着,对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彩色打印机100进行说明。彩色打印机100的结构和控制路径与图1~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00在执行升温模式时,向带电辊22施加在带电辊22和感光鼓1a~1d之间不产生放电的高频交流偏压。
图11是表示使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f在0~12kHz之间变化时感光鼓1a~1d的表面电位V0变化的曲线图。其他实验条件与图5、图6相同。
此外,表2表示使交流偏压的频率f在4kHz~10kHz之间变化时感光鼓1a~1d表面到达目标温度(在此为30.2℃)的时间和对感光鼓1a~1d、带电辊22造成的损伤的关系。在表2中,对感光鼓1a~1d和带电辊22造成的损伤利用目视观察半图像输出时辊条纹的产生等级,将辊条纹的产生显著且实际使用上有问题的等级作为×,将虽然产生了辊条纹但实际使用上没有问题的等级作为△,并且将未产生条纹的等级作为○。
[表2]
如图11所示,可以看出向带电辊21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f在1kHz~8kHz之间时,表面电位V0高达230~250V,而当频率f在8kHz以上时V0急剧下降。上述现象是因为在构成带电辊21的导电性材料中使用了离子导电剂,如果将交流偏压的频率f设定在某一固定频率以上的高频率,则导电性材料中的离子不会伴随频率f而振动,从而不会产生放电。
此外,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伴随频率f变高,感光鼓1a~1d表面的升温速度变快,如果成为8kHz以上,则对感光体1a~1d和带电辊22造成的损伤也降低。
在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上述的频率特性,向带电辊22施加在带电辊22和感光鼓1a~1d之间不产生放电的高频率的交流偏压,可以仅引起电子和/或离子的振动来进行感光鼓1a~1d的升温。其结果,可以将因偏压集中在固定部位而导致对感光层的损伤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可以有效地抑制图像缺失的产生。
接着,对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00进行说明。彩色打印机100的结构和控制路径与图1~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00在执行升温模式时,在施加交流偏压的基础上,还向带电辊22施加在带电辊22和感光鼓1a~1d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Vth以下的直流偏压。
图12和图13是表示分别将向带电辊22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f固定为3000Hz、Vpp固定为1600V,并使直流偏压Vdc以0、350V、500V三阶段变化时感光鼓1a~1d表面升温量的变化和耐久打印后的带电辊22的体积电阻值变化的曲线图。其他实验条件与图5和图6相同。
如图12所示,可以看出如果交流偏压的频率f、Vpp固定,则感光鼓1a~1d表面的升温量与直流偏压Vdc无关而基本固定。可以看出如果将升温量的目标值设定为(30.2-28.0)=2.2(deg),则升温所需时间在使直流偏压Vdc为0、350V、500V时都约为6分钟。
此外,如图13所示,可以看出伴随直流偏压Vdc变高,耐久打印后的带电辊22的体积电阻值上升,在使直流偏压Vdc为0时打印300k张(300,000张)后,带电辊22的体积电阻值基本不上升。
在打印动作中,通过向具有规定电阻和介电常数的带电辊22施加直流偏压Vdc,使感光鼓1a~1d以表面电位成为希望值的方式带电。另一方面,在升温模式下,通过如上所述施加具有周期性的交流偏压来使带电辊22发热,为使带电辊22发热直流偏压并不是必须的。
并且,当施加直流偏压Vdc时,带电辊22内的混合剂等向感光鼓1a~1d侧流出,带电辊22的体积电阻值上升。其结果,带电辊22的使用时间变短。此外,存在如下问题:感光鼓1a~1d表面的带电辊22接触的部分上附着有放电生成物、或因绝缘破坏而产生漏电。
在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执行升温模式时向带电辊22施加的直流偏压尽量低,可以抑制带电辊22的老化。具体地说,通过使向带电辊22施加的直流偏压在放电开始电压Vth以下,可以确保带电辊22的使用时间,并且可以抑制放电生成物附着在感光鼓1a~1d表面上、以及因绝缘破坏而产生漏电。
此外,如果执行升温模式时使向带电辊22施加的直流偏压为0,可以进一步抑制带电辊22和感光鼓1a~1d的劣化。此外,如果执行升温模式时向带电辊22施加与在打印动作中施加的直流偏压(在此为正)极性相反(在此为负)的直流偏压,则由于能够使偏极离子返回,所以能够延长带电辊22的使用时间。
接着,对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00进行说明。彩色打印机100的结构和控制路径与图1~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00能够在未形成图像时执行升温模式,上述升温模式下是向与感光鼓1a~1d接触的带电辊22、清洁辊27施加交流偏压来使感光鼓1a~1d的表面升温。
按照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由于通过向与感光鼓1a~1d接触的多个导电构件(在此为带电辊22和清洁辊27)施加交流偏压,与仅向带电辊22施加交流偏压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使感光鼓1a~1d表面升温时间变短,所以能够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间。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使用a-Si感光体作为感光鼓1a~1d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采用有机感光体和/或硒砷感光体时也能够进行完全相同的说明。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图1所示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00,还可以应用于直接转印方式的彩色复印机、打印机、黑白复印机、数码复合机、传真机等各种图像形成装置。采用直接转印方式时,导电性的转印辊与感光鼓接触而形成转印夹缝部。因此,可以向转印辊施加交流偏压来执行升温模式。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采用感光鼓作为像载体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感光鼓表面水分除去。通过利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短时间内有效地除去感光鼓表面的水分,并且能够长时间有效地防止图像缺失的产生。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像载体,在外周面上形成有感光层;
第一导电构件,与所述像载体的感光层接触;
偏压施加装置,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包含交流偏压的偏压;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偏压施加装置,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使所述像载体转动,在所述像载体表面上进行图像形成,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未进行图像形成时,在使所述像载体以比进行图像形成时低的速度转动的状态下,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交流偏压来执行使所述像载体表面升温的升温模式,所述交流偏压具有比进行图像形成时高的频率且具有所述第一导电构件和所述像载体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2倍以上的峰间值,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偏压施加装置能够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使交流偏压重叠在直流偏压上的偏压,
执行所述升温模式时,使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的直流偏压为0。
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像载体,在外周面上形成有感光层;
第一导电构件,与所述像载体的感光层接触;
偏压施加装置,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包含交流偏压的偏压;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偏压施加装置,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使所述像载体转动,在所述像载体表面上进行图像形成,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未进行图像形成时,在已使所述像载体的转动停止的状态下,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交流偏压来执行使所述像载体表面升温的升温模式,所述交流偏压具有在所述第一导电构件和所述像载体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2倍以上的峰间值,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偏压施加装置能够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使交流偏压重叠在直流偏压上的偏压,
执行所述升温模式时,使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的直流偏压为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执行所述升温模式时,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具有比进行图像形成时高的频率的交流偏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有温湿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温度和湿度,
所述控制部根据由所述温湿度检测装置检测出的温度和湿度,来改变执行所述升温模式时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根据从所述像载体使用开始时起的通电时间,使执行所述升温模式时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的交流偏压的频率阶段性升高。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执行所述升温模式时施加交流偏压,所述交流偏压具有在所述像载体和所述第一导电构件之间未产生放电的区域的频率。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是在所述导电辊的金属轴外周面上由具有绝缘性的导电性材料形成辊体的导电辊。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像载体,在外周面上形成有感光层;
第一导电构件,与所述像载体的感光层接触;
偏压施加装置,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包含交流偏压的偏压;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偏压施加装置,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使所述像载体转动,在所述像载体表面上进行图像形成,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未进行图像形成时,在使所述像载体以比进行图像形成时低的速度转动的状态下,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交流偏压来执行使所述像载体表面升温的升温模式,所述交流偏压具有比进行图像形成时高的频率且具有所述第一导电构件和所述像载体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2倍以上的峰间值,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像载体还与一个以上的第二导电构件接触,所述控制部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和所述第二导电构件施加交流偏压来执行所述升温模式,进行图像形成时不向所述第二导电构件的一部分施加偏压。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像载体,在外周面上形成有感光层;
第一导电构件,与所述像载体的感光层接触;
偏压施加装置,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包含交流偏压的偏压;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偏压施加装置,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使所述像载体转动,在所述像载体表面上进行图像形成,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未进行图像形成时,在已使所述像载体的转动停止的状态下,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施加交流偏压来执行使所述像载体表面升温的升温模式,所述交流偏压具有在所述第一导电构件和所述像载体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2倍以上的峰间值,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像载体还与一个以上的第二导电构件接触,所述控制部向所述第一导电构件和所述第二导电构件施加交流偏压来执行所述升温模式,进行图像形成时不向所述第二导电构件的一部分施加偏压。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像载体外周面上的感光层是非晶硅感光层。
CN201410051083.7A 2013-03-26 2014-02-14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766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4482A JP5836300B2 (ja) 2013-03-26 2013-03-26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64487 2013-03-26
JP2013-064482 2013-03-26
JP2013064487A JP5836301B2 (ja) 2013-03-26 2013-03-26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6637A CN104076637A (zh) 2014-10-01
CN104076637B true CN104076637B (zh) 2016-06-22

Family

ID=51597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108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76637B (zh) 2013-03-26 2014-02-14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971737B2 (zh)
CN (1) CN1040766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36302B2 (ja) * 2013-03-26 2015-12-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36300B2 (ja) * 2013-03-26 2015-12-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23445B2 (ja) * 2013-06-07 2015-11-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16507B2 (ja) * 2014-03-17 2017-04-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22150A (ja) * 2014-12-25 2016-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222719B2 (en) * 2015-10-29 2019-03-05 Hp Indigo B.V.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ing
JP6897125B2 (ja) * 2017-02-01 2021-06-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9031926B (zh) * 2018-09-20 2023-05-26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一种摄像装置成像延时时间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51960A (en) * 1986-12-15 1989-07-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harging device
US5003350A (en) * 1988-09-28 1991-03-2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561502A (en) * 1994-03-26 1996-10-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35298A (ja) * 1999-02-16 2000-08-29 Ricoh Co Ltd 近接帯電に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541833B2 (ja) * 2004-10-27 2010-09-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17532A (ja) * 2005-05-10 2006-11-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054316B2 (ja) 2005-08-31 2012-10-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04215B2 (ja) * 2009-07-01 2014-0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52509B2 (ja) 2011-01-06 2014-03-2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54110A (ja) * 2011-09-01 2013-03-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51960A (en) * 1986-12-15 1989-07-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harging device
US5003350A (en) * 1988-09-28 1991-03-2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561502A (en) * 1994-03-26 1996-10-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94410A1 (en) 2014-10-02
CN104076637A (zh) 2014-10-01
US8971737B2 (en) 2015-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663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10210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629090A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486540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5250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363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46695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3630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941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7708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499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6685A (ja) 電荷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50370A (ja) 電子写真装置
JP58363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3101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1937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034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52208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像担持体の帯電方法
JPH082021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電荷供給装置
JPH102219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2553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227238A (ja) 転写・搬送装置
JPH05333665A (ja) 接触帯電装置
JP2004069780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H053032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