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7346B - 具有单侧缓冲器和非对称构造的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单元 - Google Patents

具有单侧缓冲器和非对称构造的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67346B
CN104067346B CN201380005872.0A CN201380005872A CN104067346B CN 104067346 B CN104067346 B CN 104067346B CN 201380005872 A CN201380005872 A CN 201380005872A CN 104067346 B CN104067346 B CN 1040673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stor
memory cell
phase inverter
source
memory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58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67346A (zh
Inventor
邓小卫
W·K·罗洛奇
A·赛瑟德里
史中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xas Instrumen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exas Instrumen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xas Instruments Inc filed Critical Texas Instrument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067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73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673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73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2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 G11C11/3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11C11/4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 G11C11/4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static cells with positive feedback, i.e. cells not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e.g. bistable multivibrator or Schmitt trigger
    • G11C11/413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addressing, decoding, driving, writing, sensing, timing or power reduc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2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 G11C11/3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11C11/4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 G11C11/4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static cells with positive feedback, i.e. cells not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e.g. bistable multivibrator or Schmitt trigger
    • G11C11/412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static cells with positive feedback, i.e. cells not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e.g. bistable multivibrator or Schmitt trigger us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only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0/00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RAM] devices
    • H10B10/12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RAM] devices comprising a MOSFET load el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 (AREA)

Abstract

平衡在具有诸如缓冲器电路(36、38)这样的非对称环境的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单元(30)中的电学性能。每个存储器单元(30)包括电路特征,诸如读缓冲器(36、38),其具有比该单元内的其它晶体管(33b、34b、35b)大的晶体管尺寸(33a、34a、35a)和特征,并且其中特征非对称性影响较小的单元晶体管。对于最好的性能,成对单元晶体管要彼此电学匹配。距非对称特征较近的单元晶体管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被不同地构造,例如,利用不同的沟道宽度、沟道长度或者净沟道掺杂浓度,以补偿非对称特征的邻近效应。

Description

具有单侧缓冲器和非对称构造的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单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集成电路,诸如包括固态存储器的集成电路。本发明的实施例更具体地涉及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单元和装置。
背景技术
很多现代电子装置和系统现在包括用于控制和管理宽范围的功能和有用的应用的大量计算能力。考虑到执行这些现代化装置的复杂功能中经常涉及的大量数字数据,现在一般在用于这些系统的电子电路中实现巨大的固态存储器容量。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已经变成针对这些现代化的考虑功率的电子系统中的许多固态数据存储要求的存储器技术的选择。如在本领域是基础的,SRAM单元“静态地”存储内容,因为只要电力被施加到存储器,所存储的数据状态在每个单元中保持被锁存;这与“动态”RAM(“DRAM”)相反,其中数据必须被周期性地刷新以被保留。
在最近几年中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能够将最小器件特征尺寸(例如,MOS晶体管栅)缩小到次微米范围。当应用于存储器阵列时,这个微型化特别有益,因为大比例的整个芯片面积经常用于片上存储器。结果,巨大的存储器资源现在经常作为嵌入式存储器集成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中,诸如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和“片上系统”集成电路中。然而,器件尺寸的这个物理缩放带来显著问题,特别是与嵌入式的SRAM相关的,以及在被实现成“独立”存储器集成电路器件的SRAM中。这些问题中的很多是由于以这些及其小的特征尺寸形成的晶体管的电气特性的增加的变化造成的。已经观察到特性的这个变化增加逐个单元地读和写功能故障的可能性。在处于或者接近其电路设计极限的这些存储器中,对器件变化的敏感度也特别高。如所预期的,集成电路内器件变化的增加与较大数量存储器单元(并且因而晶体管)的组合使一个或者更多个单元不能够被读或写或者保持所存储的数据状态的可能性高。
图1a例示传统SRAM单元的示例,其为按照公知的六晶体管(6-T)排列构建的。在本示例中,单元2是在类似单元的存储器阵列的第j行和第k列中。SRAM存储器单元2偏置在电源线Vdda上的电压和地基准电压Vssa之间。SRAM存储器单元2按照传统方式被构建为一对交叉耦合的CMOS反相器、串联连接的p沟道负载晶体管3a和n沟道驱动器晶体管4a的一个反相器、以及串联连接的p沟道负载晶体管3b和n沟道晶体管4b的另一个反相器;按照通常的方式,每个反相器中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到一起并且连接到另一个反相器中晶体管的公共漏极节点。在本示例中,晶体管3a、4a的公共漏节点构成存储节点SNT,并且晶体管3b、4b的共同漏节点构成存储节点SNB。N沟道传输晶体管5a将其源/漏路径连接在存储节点SNT和针对第k列的位线BLTk之间,并且n沟道传输晶体管5b将其源/漏路径连接在存储节点SNB和位线BLBk之间。传输晶体管5a、5b的栅极由针对其中驻留了单元2的这个第j行的字线WLj驱动。
在其正常操作中,位线BLTk、BLBk通常由预充电电路7预充电到高电压Vddp(其处在或者接近电源电压Vdda)并且使之等于该电压;预充电电路7接着放开位线BLTk、BLBk以接着在存取周期的其余部分期间浮置。为了针对读操作而存取单元2,字线WLj接着被加电,接通传输晶体管5a、5b,并且将存储节点SNT、SNB连接到位线BLTk、BLBk。在位线BLTk、BLBk上发展的差分电压接着由感测放大器感测和放大。在写操作中,典型的现代化SRAM存储器包括写电路,其依赖于要写入的数据状态将位线BLTk、BLBk中的一个拉低(即,拉到处于或者接近地电压Vssa的电压)。在字线WLj接着被加电时,低电平位线BLTk或者BLBk将会将其关联的存储节点SNT、SNB拉低,造成被寻址的单元2的交叉耦合反相器锁存在期望的状态。
针对诸如单元2这样的SRAM单元观察到的一种故障机制是单元稳定性故障,也称为“打扰”故障或者不充足静态噪声余量,其中,到未选择单元的位线的耦合的足够大小噪声(例如在对同一行中选择的存储器单元的写期间)能够造成对该同一行中未选择的单元的写数据故障。实际上,这种噪声能够具有足够的大小,以使未选择的单元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即,在所选择行的未选择的列中的“半选择的”单元)的反相器跳闸(trip)。单元稳定性故障能够在SRAM单元驱动器或者负载晶体管的驱动相对于单元中的其它晶体管而言不匹配的情况下发生。例如,如果图1a的单元2正在存储“0”数据状态(存储节点SNT在低电平),则“导通”状态驱动器晶体管4a和负载晶体管3b中的一个或者两者相对于“断开”状态驱动器晶体管4b和负载晶体管3a的弱势造成当在对其行j存取期间传输晶体管5a、5b被接通时单元2的锁存器更容易改变状态。更具体地,由于晶体管3b、4a的这个相对弱势,针对“0”到“1”转换的单元2的“跳闸”电压将高于期望的,造成响应于在存储节点SNT处比平衡的单元所要求的电压降小的电压降,单元2的状态“翻转”。换句话说,单元2对噪声(诸如当“被半选择”时所遇到的)的稳定性由于这个晶体管不平衡而降低。
SRAM单元的另一个故障机制是写故障,当被寻址的SRAM单元不响应于与所存储的数据状态相反的数据状态的写入来改变其存储的状态时发生该写故障。写故障是单元稳定性故障的相反面——如果单元过于容易改变其状态则发生单元稳定性故障,如果单元在改变其状态方面过于固执则发生写故障,特别是由于写电路不能够拉低当前锁存到高电压的存储节点。
例如,如果图1a的单元2初始存储“0”数据状态(存储节点SNB在高电平,负载晶体管3b导通并且驱动器晶体管4b关断),相反的“1”数据状态通过由写电路在位线BLBk驱动的低电平被写入,并且经由“导通”状态传输晶体管5b而耦合到存储节点。传输晶体管5b的弱势降低低侧位线BLBk克服负载晶体管3b的相反驱动的能力,导致这个写周期改变单元状态失败。驱动器晶体管4b的弱势在这个写操作中降低来自被负载晶体管3a拉高的存储节点SNT的反馈效果(因为由于位线BLBk处的低电平,驱动器晶体管4b开始导通),进一步降低单元2的可写性。负载晶体管3a的弱势也将在存储节点SNT的较弱的拉高中反映,进一步降低在这个写周期中的反馈效果。由于这种器件不平衡,写故障的可能性因而增加。
因此,如本领域已知的,同一SRAM单元内的负载晶体管3a、3b相对于彼此以及在该同一单元中的驱动器晶体管4a、4b之间的相对于彼此的电学特性的平衡有助于单元稳定性和可写性。因此,传统SRAM单元通常被形成为使得负载晶体管3a、3b在构造上尽可能紧密地彼此匹配,使得驱动器晶体管4a、4b在构造上尽可能紧密地彼此匹配,并且使得传输晶体管5a、5b在构造上尽可能紧密地彼此匹配。这些成对的晶体管之间的这种构造紧密匹配(即,在布局和掺杂剂分布和膜厚度的匹配)被设计成导致这些成对器件的紧密匹配的电学特性。
已经在用深次微米特征尺寸(例如,90nm以及以下的栅宽度)的晶体管中观察到依赖于相邻器件的邻近性和结构的电学效应。已经描述了这些“邻近”效应的各种原因和表现形式。已经观察到这些各种邻近效应引起MOS晶体管的漏到源电流的明显变化。
一种已知类型的邻近效应涉及多晶硅栅结构的光刻图案化受到其它附近栅结构的影响的程度。已知栅间隔和宽度的规则性减少由于这些光刻邻近效应引起的变化。还在接触级别观察到光刻邻近效应。另外,已经观察到上覆绝缘体膜中的附近接触开口影响MOS晶体管中的应变效应,这依赖于上覆膜中的应力(即,压缩或者拉伸属性)。
如在Drennan等人的"ImplicationsofProximityEffectsforAnalogDesign",Paper8.6,CustomIntegratedCircuitsConference(IEEE,2006)中描述的,对MOS晶体管的和应变相关的邻近效应的另一个来源称为浅沟槽隔离应力效应。由于这个效应引起的应变变化来自于对MOS晶体管的有源区域(例如,源区域和漏区域)进行限定的浅沟槽隔离结构内的应力。如本领域已知的,在集成电路的选择的表面位置处的相对厚的隔离电介质(例如,二氧化硅)结构限定半导体有源区域,在该半导体有源区域中形成MOS晶体管和其它半导体电路元件。在现代化集成电路中,特别是在次微米范围内的那些集成电路,通过蚀刻掩模凹陷到衬底的表面(或者绝缘体上硅环境中的硅层)中,随后淀积诸如二氧化硅的电介质膜到这些凹陷中来形成这个隔离电介质。在这些“浅沟槽隔离”结构中的淀积的二氧化硅可呈现压缩或者拉伸属性,其可将应变给予包括MOS晶体管沟道区域的相邻有源区域。已经观察到这个给予的应变的程度依赖于晶体管对浅沟槽隔离结构的邻近性,以及隔离电介质自身的体积(即,在隔离结构的另一侧的相邻有源区域的邻近性和尺寸)。
作为进一步的背景,如应用于集成电路的半导体技术的最近进展包括在半导体器件结构的制造期间使用“应变工程”(或者,替代地,“应力工程”)。这个技术“调谐”MOS晶体管沟道区域的晶体晶格中的应力以增强这些区域中的载流子迁移率,其增大在三极管和饱和区域两者中的晶体管的源/漏电流(即,驱动强度)。一般而言,压缩应力增强p沟道MOS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中的空穴迁移率,并且拉伸应力增强n沟道MOS晶体管中的沟道区域中的电子迁移率。完成这种调谐的已知方式包括使用“嵌入的SiGe”(或者eSiGe),其中p沟道MOS晶体管结构的源区域和漏区域从硅衬底或者阱区域蚀刻,并且用通过选择性外延而形成的硅锗合金代替。硅晶体晶格中的锗原子造成eSiGe合金呈现较大的晶格常数,因而向p沟道MOS晶体管的沟道区域施加压缩应力。称为“双重应力衬里”或者“DSL”技术的另一个传统应变工程方法涉及分别在n沟道晶体管和p沟道MOS晶体管的有源区域(即,源区域和漏区域)上形成拉伸或者压缩特性的氮化硅层。然而,已经观察到这些应变工程技术的效果经常延伸到相邻器件和结构,导致另一种类型的“邻近效应”。
已经在次微米集成电路中观察到的另一种邻近效应是注入的掺杂剂物质的交叉扩散。如果通过不同剂量的离子注入来形成相邻或者附近晶体管的源/漏区域,得到的掺杂浓度梯度可以足以造成掺杂剂离子从较重掺杂的源/漏区域扩散到附近的较轻掺杂的源/漏区域。这当然可造成背离针对受影响的晶体管之一或者两者的设计。
如本领域中已知的,存储器阵列涉及相对大面积的类似结构(即,存储器单元),并且因此有益于以非常规则的方式来构造。构造上的这个规则性将在理论上减少由于邻近效应引起的阵列晶体管性能的变化。在全部晶体管都是大致相同尺寸的存储器阵列中可极好地强制这个约束,诸如参照图1a描述的6-TSRAM单元的阵列。通过在存储器阵列的边缘周围构造“虚拟”存储器单元,可保护在阵列边缘的存储器单元免于邻近效应和交叉扩散。这些虚拟单元与存储器单元自身类似地构造,但是没有电连接。
也被构造成重复器件结构的阵列或者区域的其它类型的集成电路功能类似地也遭受由于邻近效应而造成的器件变化。例如,很多现代化逻辑电路被构造成“门海”或者集成电路结构中较低级别的另一种类型的重复构造。这些逻辑电路可以容易地被定制成实现较高结构级别的特定逻辑功能,诸如在金属导体到晶体管和门电路的布线中。邻近效应类似地导致在重复结构的边缘处的晶体管和门电路与在逻辑阵列的内部的那些之间的晶体管性能变化。
作为进一步背景,本领域已知具有附加读缓冲器的交叉耦合的反相器锁存类型的SRAM单元。图1b例示这种SRAM单元2’的示例,其向以上结合图1a描述的6-T构造添加了双晶体管缓冲器。在本示例中,“8-T”SRAM单元2’包括由n沟道MOS晶体管6、8构造的单侧读缓冲器,晶体管的源/漏路径串联在针对单元2’所驻留的列k的读取位线RD_BLk与地电压Vssb(其可以处于与阵列地电压Vssa相同或者不同的电压)之间。晶体管6的栅极连接到存储节点SNB,而晶体管8的栅极连接到读取字线RD_WLj,其为在针对单元2’所驻留的行j的读取周期中被断言的字线。相反地,单元2’的传输晶体管5a、5b的栅极连接到写入字线WR_WLj,并且传输晶体管5a、5b的源/漏路径分别连接在它们相应的存储节点SNT、SNB和写入位线WR_BLTk、WR_BLBk之间。因此,单元2’的状态在选择单元2’的读取周期中出现在读取位线RD_BLk,并且在选择单元2’的写周期中从写入位线WR_BLTk、WR_BLBk被写入。
通常,8-TSRAM单元诸如图1b的单元2’在如下情形下实现,在这些情形中要从单元发出附加读电流,超出的电流可以从锁存驱动器晶体管4a、4b可得。更具体地,在要将单元晶体管3、4制造成最小特征尺寸器件以获得高密度和容易的可写性的那些设计中的8-T单元是有吸引力的,但是其中来自这些小器件的读电流对于感测电路是次优的。因此,缓冲器晶体管6、8通常构造成比锁存晶体管3、4和传输晶体管5大的多(即,具有相对大的沟道宽度)。为了每个单元2’用其自己的读缓冲器来构造,这些较大的晶体管必须必要地设置在阵列中的同一“位单元”布局内,因而将较大的缓冲器器件散布在单元的较小的(例如,最小特征尺寸)锁存器和传输晶体管之间。
然而,如以上讨论的,与较小的晶体管相邻或者邻近的较大缓冲器晶体管的加入可带来邻近效应和交叉扩散效应。结果,传统的8-TSRAM单元2’能够提供改进的读电流,但是代价是在单元2’的锁存部分的操作中的可能的不平衡。这些效应在现代化集成电路中普遍的用深次微米晶体管尺寸构造的存储器中特别明显。
作为进一步背景,本领域已知具有非对称地构造的传输晶体管的6-T单元。在这些传统非对称单元中,参照图1a,传输晶体管5a、5b具有与它们的漏区域(即,在连接到存储节点SNT、SNB的侧)不同地构造的源区域(即,在分别连接到位线BLTk、BLBk的侧)。实现非对称性使得针对写操作(即,用于将存储节点SNT、SNB中的一个放电到对应的低电平位线BLTk、BLBk)的源/漏电流比针对读操作(即,用于将预充电的位线BLTk、BLBk拉到较低电平存储节点SNT、SNB)的源/漏电流大。可通过在距法线的大角度的非对称的源侧“晕环(halo)”注入来实现这个传输栅非对称性,例如,在形成传输晶体管5a、5b的源/漏区域时,栅电极遮蔽漏侧上的注入物。
作为进一步背景,本领域还已知6-TSRAM单元中的非匹配的传输晶体管的构造。根据这个传统方法,一条位线用作“读取位线”,并且另一条用作“写入位线”。耦合到“读取位线”的传输晶体管被构造成具有比耦合到“写入位线”的传输晶体管强的驱动,例如通过具有较大的沟道宽度,以提供强的读电流并且因而短的存取时间。针对“写入位线”的较弱传输晶体管可以是最小特征尺寸(即,较小的沟道宽度),因为写入机制可在整个周期扩展并且因而不和读取存取时间一样是时序关键的。
发明内容
所描述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成电路内的存储器阵列,以及其制造方法,其中该阵列中的每个存储器单元包括非对称特征,诸如大的驱动缓冲器,同时维持电学平衡。
所描述的实施例提供这种存储器阵列和方法,其中每个存储器单元包括由最小特征尺寸晶体管构造的交叉耦合的反相器。
所描述的实施例提供这种存储器阵列和方法,其中存储器单元按行和列排列,每个包括由读缓冲器组成的非对称特征,针对同一列中单元的读缓冲器沿着单元的列的一侧排列。
实施例可以在存储器单元中实现,该存储器单元具有在与非对称特征相邻的集成电路中实现的交叉耦合的反相器锁存器,该非对称特征与具有比该单元的锁存器的晶体管大的物理尺寸和构造的一个或者更多个晶体管单元关联。较接近非对称特征的单元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晶体管被构造成具有相对于该单元中的配对晶体管的不同物理特性,以补偿非对称特征在较近的反相器中的晶体管电学特性上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传统SRAM单元的示意形式的电路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包括适用于测试的一个或者更多个存储器资源的集成电路的框图形式的电路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2的集成电路中存储器的框图形式的电路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构造的存储器单元的示意图形式的电路图。
图5a和图5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包括根据图4的存储器单元的集成电路的一部分的布局的平面图。
图6是例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构造固态存储器的工艺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为实现成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型的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单元,因为预计当在该背景中实现时所公开的特征特别有益。具体地,使用八晶体管(8-T)SRAM单元的示例来描述实施例。然而,还预计其它电路和结构应用可以受益于此处的教导,包括但不限于具有其它类型的非对称读和写缓冲器的存储器单元,或者包括易受到非对称环境攻击的晶体管的存储器单元。
图2例示大规模集成电路10的示例,处于所谓的“片上系统(SoC)”的形式,如现在在很多电子系统中普遍的。集成电路10是其中实现了整个计算机架构的单片集成电路。因此,在本示例中,集成电路10包括微处理器12的中央处理单元,其连接到系统总线SBUS。各种存储器资源,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8和只读存储器(ROM)19,驻留在系统总线SBUS上并且因而可由微处理器12存取。在很多现代化实现中,ROM19被实现为电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其是称为“闪速”EEPROM的普通类型。如以下更详细描述的,将ROM19的至少一部分实现成闪速EEPROM可便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实现和操作。在任何情况下,ROM19通常用作程序存储器,存储由微处理器12可执行的程序指令,而RAM18用作数据存储器;在一些情况下,程序指令可以驻留在RAM18中以被微处理器12调用和执行。缓存存储器16(诸如一级、二级和三级缓存,通常实现成SRAM)提供另一个存储器资源,并且驻留在微处理器12自身内并且因此不要求总线接入。通过系统控制14和输入/输出接口17在集成电路10中一般示出其它系统功能。
参照本说明书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集成电路10可以包括图2所示功能的附加或者替代功能,或者可以具有根据与图2所示不同的架构来安排的其功能。因而仅仅作为示例提供集成电路10的架构和功能性,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3中例示和集成电路10中的RAM18的构造相关的进一步细节。当然,可以使用类似构造来实现诸如缓存存储器16这样的其它存储器资源;进一步在替代中,RAM18可以对应于独立的存储器集成电路(即,不是作为图2中所示的嵌入式存储器)。参照本说明书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图3中的RAM18的存储器架构仅仅是作为示例提供的。
在本示例中,RAM18包括在存储器阵列20内按行和列排列的很多存储器单元。尽管图3中示出存储器阵列20的单个实例,但是应理解的是RAM18可以包括多个存储器阵列20,每个对应于RAM18的地址空间内的存储器块。在图3中所示的示例中,存储器阵列20包括m行和n列的“8-T”SRAM单元,同一列中的单元共享读取位线RD_BL[n-1:0]、一对写入位线WR_BLT[n-l:0]、WR_BLB[n-l:0],并且同一行中的存储器单元共享字线WL[m-l:0]中的一个。提供位线预充电电路27以先于读和写操作施加期望的预充电电压到位线RD_BL[n-l:0]、WR_BLT[n-l:0]、WR_BLB[n-l:0]。行解码器25接收行地址值,其指示要被存取的存储器阵列20的行,并且对对应于该行地址值的字线WL[m-l:0]中的一个加电。列选择电路22接收列地址值,并且选择与要被置于与读/写电路24通信的一个或者更多个列关联的位线RD_BL[n-l:0]、WR_BLT[n-l:0]、WR_BLB[n-l:0]作为响应。读/写电路24按照传统方式构造,例如,从而包括耦合到针对由列选择电路22选择的列的读取位线RD_BL[n-l:0]的典型感测放大器,以及写电路,写电路用于选择性地将所选择的对中的写入位线WR_BLT[n-l:0]、WR_BLB[n-l:0]中的一个拉向地。图3所示的RAM18的示例被构造成“交织”架构,其中给定的存储器地址选择每x个列中的一个(例如,每四个中的一个)列用于读或者写存取。存储在存储器阵列20中的数据字因而彼此交织,因为由列选择电路22(部分地)解码的存储器地址沿着所选择的行选择每个列组中的一列。替代地,存储器阵列20可以按照非交织方式排列,其中所选择的行中的每个单元在每个周期中耦合到对应的读/写电路。在该架构中,读/写电路24可以驻留在位线RD_BL[n-l:0]、WR_BLT[n-l:0]、WR_BLB[n-l:0]和列选择电路22之间,其中列选择电路选择哪些读/写电路24(并且因而哪些列)与数据总线DATAI/O通信。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存储器阵列20中的每个存储器单元被构造成“8-T”单元,其中向传统的“6-T”SRAM单元构造添加了双晶体管读缓冲器,其中,四个晶体管构成交叉耦合的反相器的锁存器,并且两个晶体管用作位于锁存器的对应存储节点和差分位线对的对应一个之间的传输晶体管。附加读缓冲器晶体管中的一个或者两者被构造成具有比锁存器的六个晶体管及其传输晶体管强的驱动强度(即,针对给定偏压的更高源/漏电流),使得单元的读电流从单元晶体管可提供的电流增大。通常通过用比锁存器和传输晶体管大的沟道宽度构造这些器件来获得读缓冲器晶体管的这个较强的驱动强度;可以还或者替代地使用增大驱动强度的其它方法,包括较小的沟道长度和不同的沟道注入物(以获得较低的阈值电压)。
这个8-T构造对于在用深次微米最小特征尺寸晶体管构造的现代化集成电路中使用特别有吸引力。如本领域已知的,这些非常小的晶体管使得能够进行高密度电路实现,特别是对于结合图3描述的存储器阵列,但是代价是减小的晶体管驱动强度。因此,由8-T单元构造提供的较强读电流有吸引力。
然而,已经观察到8-T单元构造的较大读缓冲器晶体管造成存储器单元的锁存器和传输晶体管上的明显邻近效应。参照图1b的8-T单元2’的示例,并且假定晶体管的物理邻近性对应于该电路图中所示的布局,较大的读缓冲器晶体管6、8将对负载晶体管3a、驱动器晶体管4a和传输晶体管5a施加比配对晶体管3b、4b、5b大的邻近效应。通过实际测量已经发现,根据本发明,由配对的晶体管(即,晶体管3a相对于晶体管3b、晶体管4a相对于晶体管4b、以及晶体管5a相对于晶体管5b)之间的阈值电压的明显偏移反映这些邻近效应。已经观察到相对于负载晶体管3b,阈值电压偏移对于负载晶体管3a最明显,尽管在驱动器晶体管4a和驱动器晶体管4b之间以及在传输晶体管5a和传输晶体管5b之间也呈现值得注意的阈值电压偏移。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存储器阵列20中的存储器单元被构造成补偿这些邻近效应。图4例示根据实施例的在存储器阵列20的第j行和第k列中的存储器单元30的构造。在本示例中,存储器阵列20被构造成使得全部其单元与图4的单元30类似地构造;替代地,可以在较小的集成电路功能中实现单元30,诸如寄存器或者配置电路中的存储元件。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单元30类似于以上结合图1b描述的单元2’电学地排列。因此,单元30包括在电源线电压Vdda和地基准电压Vssa之间偏置的交叉耦合CMOS反相器对。一个反相器由p沟道负载晶体管33a和n沟道驱动器晶体管34a构成,它们的源/漏路径串联连接在电源线Vdda和地基准电压Vssa之间,它们的公共漏节点在存储节点SNT并且它们的栅极在存储节点SNB处连接在一起。另一个反相器由p沟道负载晶体管33b和n沟道晶体管34b构成,它们的源/漏路径串联连接在电源线Vdda和地基准电压Vssa之间,它们的公共漏节点在存储节点SNB并且它们的栅极在存储节点SNT处连接在一起。N沟道传输晶体管35a具有连接在存储节点SNT和针对第k列的写入位线WR_BLTk之间的其源/漏路径,并且n沟道传输晶体管35b具有连接在存储节点SNB和位线WR_BLBk之间的其源/漏路径。传输晶体管5a、5b的栅极由针对其中驻留了单元30的这个第j行的写入字线WR_WLj驱动。
根据其“8-T”构造,存储器单元30包括由n沟道MOS晶体管36、38构造的双晶体管单侧读缓冲器电路,它们的源/漏路径串联在针对列k的读取位线RD_BLk与地电压Vssb(其可以处于与阵列地电压Vssa相同或者不同电压)之间。晶体管36的栅连接到存储节点SNB,而晶体管38的栅连接到读取字线RD_WLj,其为在针对行j的读取周期中被断言的字线。如以上讨论的,通常通过具有较大的沟道宽度,晶体管36、38被构造成具有比其存储器单元30中的通常最小特征尺寸晶体管33、34、35强的驱动强度。
在操作中,位线RD_BLk、WR_BLTk、WR_BLBk通常由预充电电路27(图3)预充电到电压Vddp(例如,处在或者接近电源电压Vdda)。写入位线WR_BLTk、WR_BLBk也可以等于该电压。在预充电之后,预充电电路27放开位线RD_BLk、WR_BLTk、WR_BLBk以接着在存取周期的其余部分浮置。在写操作中,依赖于要写入的数据状态,读/写电路24将位线WR_BLTk、WR_BLBk中的一个拉低(即,拉到处于或者接近地电压Vssa的电压)。在写入字线WR_WLj接着被加电时,低电平位线WR_BLTk或者WR_BLBk将把其关联的存储节点SNT、SNB拉低,造成被寻址的单元30的交叉耦合的反相器锁存在对应的状态。在读操作中,在预充电和放开之后,读取字线RD_WRj被加电,接通缓冲器晶体管38,其允许缓冲器晶体管36基于在存储节点SNB处的锁存电平来设置读取位线RD_BLk的状态。在读取位线RD_BLk上产生的电压接着由读/写电路24感测和放大。
为了这个描述,单元30物理上被构造成使得负载晶体管33a、驱动器晶体管34a和传输晶体管35a分别比负载晶体管33b、驱动器晶体管34b和传输晶体管35b的配对器件更接近缓冲器晶体管36、38。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负载晶体管33a、驱动器晶体管34a和传输晶体管35a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每个由图4中的虚线指示)被构造成具有分别与其配对负载晶体管33b、驱动器晶体管34b和传输晶体管35b不同的驱动强度。这些通常匹配的晶体管之间的构造上的这个差异是在集成电路布局的设计或者其制造工艺流程期间选择的,以补偿单元30中的晶体管36、38带来的邻近效应。结果,尽管非对称地构造单元30的6-T部分,但是由单元30的一侧(而不是另一侧)上的缓冲器晶体管36、38造成的邻近效应使得单元30变得电学上平衡,并且呈现对应的单元稳定性。
已经观察到在一些情况下邻近效应已经造成负载晶体管33a、驱动器晶体管34a和传输晶体管35a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呈现比其相应配对负载晶体管33b、驱动器晶体管34b和传输晶体管35b弱的驱动强度。在此情形下,晶体管33a、34a、35a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被构造成具有比它们的相应配对晶体管33b、34b、35b强的驱动强度(在不存在邻近效应的情况下)。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大MOS晶体管的驱动强度,每种方式是本领域已知的。例如,通过增大器件的“W/L”比,或者通过增大针对给定沟道长度的晶体管的沟道宽度,或者减小针对给定沟道宽度的晶体管的沟道长度,可增大MOS晶体管的驱动强度。
增大MOS晶体管的驱动强度的另一方法是减小晶体管栅下方的沟道区域中的净掺杂浓度。对于n沟道增强模式MOS晶体管的示例,减小栅电极和栅电介质下方的沟道区域中的p型掺杂剂的净浓度将降低晶体管阈值电压,这增大在给定偏置条件(处于饱和)下的源/漏电流。类似地,p沟道增强模式MOS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中的n型掺杂剂的减少降低晶体管阈值电压(以绝对值而言),增大其驱动强度。可通过改变到晶体管的沟道区域内的“阈值调整”离子注入的剂量以及可能的能量来实现沟道区域的净掺杂浓度的这种变化,其通常在形成栅电极之前进行。术语“净沟道掺杂浓度”如在此说明书中使用的,反映可用p型和n型掺杂剂中任一或者两者来注入任一沟道导电类型的MOS晶体管的沟道区域;阈值电压主要由全部这些离子注入步骤之后的净沟道掺杂浓度确定,还考虑在这些注入之前的沟道区域的初始掺杂浓度。例如,最终的n沟道MOS晶体管可被形成成p型体硅,或者形成到体硅内的p阱,其中最终沟道区域接收n型或者p型离子注入物中的任一或者两者。考虑全部这些掺杂源(起始体材料、阱注入物、n型和p型离子注入物)以及来自相邻的掺杂半导体区域的扩散的净沟道掺杂浓度在最终晶体管形成时确定最终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一般地,n沟道增强模式MOS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中的较低的净p型沟道掺杂浓度将意味着针对给定偏压条件的较低的阈值电压,以及因而较高的驱动强度。类似地,p沟道增强模式MOS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中的较低的净n型沟道掺杂浓度将意味着针对给定偏压条件的较低的阈值电压(就绝对值而言),以及因而较高的驱动强度。
根据本实施例,其中缓冲器晶体管36、38的邻近效应弱化附近的较小的MOS晶体管,特别是较小尺寸和驱动强度(即,最小特征尺寸)的那些晶体管,负载晶体管33a、驱动器晶体管34a和传输晶体管35a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被构造成在其沟道区域中具有分别比其配对的负载晶体管33b、驱动器晶体管34b和传输晶体管35b大的沟道宽度、短的沟道长度或者低的净沟道掺杂浓度,或者其组合。预计与负载晶体管33a或者驱动器晶体管34a的补偿相比,按此方式的传输晶体管35a的补偿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将通常是次要的,因为其相对于传输晶体管35b的任何非对称性趋向于以小于锁存器晶体管33、34中的非对称性影响的程度来影响单元稳定性。
图5a以平面图例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单元30的示例的布局,其中负载晶体管33a、驱动器晶体管34a和传输晶体管35a中的每个被构造成具有比相应配对的负载晶体管33b、驱动器晶体管34b和传输晶体管35b大的沟道宽度。图5a的视图包括用于单元30的单个连续位单元区域内的有源区域41(即,在体单晶硅内的阱的表面或者体单晶硅的阱的表面)、栅电极43(即,由多晶硅形成的)以及隔离电介质45的集成电路级别。如本领域已知的,隔离电介质45形成在衬底或者其它体的半导体表面的选择的位置,在表面的不存在隔离电介质45的那些位置限定有源区域41。如本领域已知的,在有源区域41的由栅电极43交叉的那些位置限定晶体管(更具体地,晶体管的沟道区域),在交叉栅电极43的任一侧的有源区域41组成晶体管的源区域和漏区域。在图5a的视图中,用虚框示出图4的单元30的晶体管的位置,并且关联的附图标记表示那些单元晶体管。参照在图4的电路示意图中的它们的电路节点,在图5a中示出栅电极43。在本示例中,晶体管36、33a、34a共享对应于存储节点SNB的单一栅电极43,晶体管33b、34b共享对应于存储节点SNT的单一栅电极43,传输晶体管35a、35b均具有连接到写入字线WR_WLj的单独栅电极,并且缓冲器晶体管38的栅电极43对应于读取字线RD_WLj。为了清楚,在图5a中未示出用于将单元30的晶体管偏置和互联的上覆金属导体、接触开口等。预计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本说明书从图5a的平面图(尽管只示出了有限数量的级别)能够容易理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单元30的布局和构造。
在图5a的平面图中,单元30的位单元区域沿着单元30的一端(在此例子中,沿行方向)排列有缓冲器晶体管36、38,设置在p阱40p的实例内。n沟道驱动器晶体管34a和传输晶体管35a也形成在p阱40的同一实例内,并且因此是单元30中离缓冲器晶体管36、38最近的晶体管。p沟道负载晶体管33a、34a形成在与晶体管34a、35a相邻的n阱40的实例中,和距负载晶体管34b相比,负载晶体管33a更接近那些缓冲器晶体管。p阱40p的另一个实例是在离缓冲器晶体管36、38的单元30的布局的远端,并且包含n沟道驱动器晶体管34b和传输晶体管35b。晶体管34b、35b因而是在位单元区域内的离缓冲器晶体管36、38最远的晶体管。
图5a例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单元30的位单元区域内的各个晶体管的沟道宽度。如所示的,缓冲器晶体管36、38具有相对于单元30的其它晶体管的相对宽沟道宽度W36、W38,并且因此具有比其它晶体管大的驱动强度,因为单元30中的全部晶体管的沟道长度大约彼此相同。根据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其中由这些较大的缓冲器晶体管36、38造成的邻近效应弱化附近的晶体管,较接近缓冲器晶体管36、38的那些晶体管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的沟道宽度被制造为比单元30中的其配对晶体管大。更具体地,如图5a所示,驱动器晶体管34a的沟道宽度W34a基本上大于驱动器晶体管34b的沟道宽度W34b,传输晶体管35a的沟道宽度W35a明显大于传输晶体管35b的沟道宽度W35b,并且负载晶体管33a的沟道宽度W33a明显大于负载晶体管33b的沟道宽度W33b。如以上所述并且如图5a所示,晶体管33a、34a、35a的每个具有较大的W/L比并且因而分别具有比其对应的配对晶体管33b、34b、35b高的驱动强度(在不存在邻近效应的情况下)。
相反地,在如以上相对于图1a和图1b描述的传统存储器单元中,驱动器晶体管34a的沟道宽度W34a将等于驱动器晶体管34b的沟道宽度W34b,传输晶体管35a的沟道宽度W35a将等于传输晶体管35b的沟道宽度W35b,并且负载晶体管33a的沟道宽度W33a的宽度将等于负载晶体管33b的沟道宽度W33b。但是如上所述,这个对称性构造将易受由缓冲器晶体管36、38对附近晶体管33a、34a、35a的非对称邻近效应导致的非对称行为的影响(并且因而降低单元稳定性,以及其它一些问题)。
如上所述,除了根据本实施例如图5a所示增大的沟道宽度之外或者替代地,较接近缓冲器晶体管36、38的那些晶体管33a、34a、35a可以具有比它们的配对晶体管33b、34b、35b短的沟道长度或者低的净沟道掺杂浓度。另外,不是全部晶体管33a、34a、35a可以被强化以补偿由邻近效应导致的它们的弱化,这依赖于邻近效应的本质和单元30的电学行为证明的结果。
还如上所述,如果大的缓冲器晶体管36、38的邻近效应强化而不是弱化附近的晶体管,则图5a的布局中的晶体管33a、34a、35a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将以比它们的对应配对晶体管33b、34b、35b小的沟道宽度、长的沟道长度或者高的净沟道掺杂浓度来构造。进一步预计邻近效应可以在不同方向上(即,一个被弱化同时另一个被加强)改变不同沟道导电类型(即,n型和p型)的晶体管,或者可以在不同方向上改变布局中不同沟道方位(即,在平面图中垂直和水平)的晶体管。在这些情况下,为了适当地补偿单元性能,接近缓冲器晶体管36、38的一个晶体管可以被加强同时另一个晶体管被弱化。
图5b以平面图例示存储器阵列20的一部分中的多个存储器单元30的排列,具体是四个类似构造的单元30j,k、30j,k+1、30j+1,k、30j+1, k+1的组。在这个图中,单元30j,k的位单元区域按照图5a所示的方式定向,其中缓冲器晶体管36、38在其左端,并且n沟道晶体管34b、35b在其右端。在本示例中,在单元30j,k右侧的单元30j,k+1的位单元区域被水平地端到端反向,使得其最小的晶体管34b、35b与单元30j, k的相同尺寸的晶体管34b、35b相邻。在单元30j,k上方出现的单元30j, k+1的位单元区域垂直翻转使得其晶体管33a、35b等与单元30j,k中的相同晶体管相邻。与单元30j,k对角线相对的单元30j+l,k+1的位单元区域从单元30j,k垂直翻转并且水平反向,使得其最小晶体管34b、35b与单元30j,k+1、30j+1,k的相同尺寸晶体管34b、35b中的对应晶体管相邻,如所示的。附加的四单元30的组按照相同方位沿着图5b所示的组的边布置。
根据本实施例的图5b的位单元方位确保最小的晶体管33b、34b、35b(例如,最小特征尺寸)不与相邻单元中的大的缓冲器晶体管36、38相邻。相反,每个单元的最小晶体管33b、34b、35b最接近相邻单元的相同尺寸的晶体管33b、34b、35b到可能的程度。因此,这些最小的晶体管33b、34b、35b被良好保护,免受不仅仅来自同一单元30内而且来自阵列中的相邻单元30的邻近效应。
基于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本说明书将容易能够在广泛范围的集成电路的设计约束和目标内实现并且修改以上描述的电路设计和布局考虑,而不用过度的实验。
现在参照图6,描述包括根据实施例构造的存储器单元和存储器阵列的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本说明书将容易能够适当使用并且修改这个工艺并且适合于他们的具体设计。
如图6所示,本技术开始于工艺42,其中确定要通过构造单元30来补偿的邻近效应。工艺42可以由任意一个或者更多个(单独或者组合地使用)来实施。例如,工艺42可以通过模拟进行,诸如通过其中包括邻近效应的晶体管行为的SPICE(集成电路通用模拟程序)模型的评估。执行工艺42的另一个方案是制造和评估测试芯片,即,利用改变尺寸并且改变彼此之间的距离的晶体管结构来测试集成电路,由此工程人员可特征化针对给定制造技术的邻近效应。执行工艺42的其它方法可包括使用文献中可得的信息、从先前评估的不同设计的集成电路推断邻近效应,或者基于来自包括承受如此处描述的那些的由邻近效应导致的单元不稳定或者其它性能限制的存储器的集成电路的先验结果。预计在工艺42之后适当工程人员将具有可能由预计尺寸的单元30的缓冲器晶体管36、38造成的邻近效应的大小的指示,并且当然具有在附近晶体管上的那些效应的极性(即,加强或者减弱)。
在根据实施例的工艺44中,单元30被设计成具有如上所述的非对称构造,使得在单元30内补偿由缓冲晶体管36、38造成的邻近效应。设计工艺44可以在电路设计的布局阶段实现这个非对称构造,例如,如果一个或者更多个晶体管将具有与同一单元30内的它们的配对晶体管不同的沟道宽度或者沟道长度(或者两者)。替代地或者另外,设计工艺44可以在阈值调整离子注入剂量或者能量或者两者的设计中实现这个非对称构造,使得如上所述,单元30内的配对晶体管的阈值电压被构造成具有不同的净沟道掺杂浓度。
在设计工艺44之后,并且具体地如果经由布局(即,晶体管沟道长度或者沟道宽度的差异)实现单元30的非对称性,则在工艺46中,通过常规方式获得与集成电路10的布局和设计相对应的光掩模,集成电路10包括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构造的单元30的存储器18。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本说明书将理解的,这些光掩模将对应于布局,诸如图5a和图5b中作为示例示出的针对本发明的那个实施例的布局,这些光掩模不仅仅限定具体结构的物理布局,而且限定接收各种被掩蔽的离子注入物的那些位置,诸如在调节单元30中的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时使用的。
根据适当的MOS技术(其中阈值调节注入物非对称地施加于单元30内的晶体管,如可以已经在如上所述的工艺44中设计的),在工艺48中制造使用那些光掩模的集成电路10。制造工艺48因而根据设计工艺44的结果在单元30内形成晶体管,以及在这些晶体管之间的互连(例如,在设置在这些晶体管上方的金属导体中)以按照本领域已知的方式具体而言完成单元30的电路(例如,根据图4的示意图),以及普遍而言完成集成电路10的电路,制造工艺48和得到的集成电路(至少部分地)对应于在工艺46中获得的光掩模,并且还对应于可应用的制造工艺流程和参数。预计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本说明书将理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针对适当的MOS技术执行制造工艺48的方式,而无需过度的实验。
在工艺50中,电气评估在工艺48中制造的集成电路10,以特征化或者以其它方式测量每个集成电路10内的单独单元30和RAM18的性能,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识别由通过设计工艺44的当前结果对单元30内的邻近效应的次优补偿引起的实际或者潜在的测试良率问题。例如,如果从根据设计工艺44的单元30的具体构造产生过多或者过少补偿,则单元30会展现不足的单元稳定性或者可呈现其它弱势(例如,读电流、写电流、干扰或者保持性能、功率消耗等)。如果从工艺50确定是这种情况,则可以执行可选工艺51以重新设计针对单元30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晶体管的布局或者阈值调节注入物。典型地,优选的是通过调节非对称地施加于单元30内的晶体管的阈值调节注入物剂量或者能量(或者两者)来微调由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补偿,而不是改变整体单元布局(这当然要求新的光掩模)。在获得合适的单元稳定性和存储器性能后,完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6的方法。
所描述的实施例因而相比于传统集成电路存储器提供重要的优点和益处,特别是与包括诸如大驱动缓冲器这样的非对称特征的存储器单元相关的优点和益处。具体地,本发明的实施例使得得到的存储器单元能够维持电学平衡,尽管有由这些非对称特征引起的邻近效应。这些邻近效应在现代化深次微米单元晶体管中可能特别明显,但是通过本发明提供的补偿能够被完全解决。因此预计本发明可提高广泛范围的存储器单元设计的稳定性和性能,否则这些存储器单元设计会容易受到那些存储器单元内或者附近的非对称性环境的影响,使得能够用最小特征尺寸晶体管实现这种存储器同时仍发出强的读电流和写性能。具体地,可针对存储功能用最小特征尺寸器件来构造存储器单元,同时使得能够在单元内使用较大因而较强的缓冲器电路,而不遭受否则由那些缓冲器器件造成的邻近效应。预计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应用于具有明显小于其锁存晶体管或者传输晶体管的缓冲器晶体管的存储器单元。
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修改,并且可能有很多其它实施例。

Claims (25)

1.一种在集成电路的连续位单元区域中形成的存储器单元,该存储器单元包括:
由第一晶体管组成的第一反相器,所述第一反相器具有位于第一存储节点的输出端和耦接到第二存储节点的输入端;
由第二晶体管组成的第二反相器,所述第二反相器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存储节点的输出端和耦接到所述第一存储节点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晶体管在所述第二反相器中起到的电路功能与所述第一反相器中的所述第一晶体管起到的电路功能相同;以及
设置在所述位单元区域内的缓冲器电路,相比之下,其较接近所述第一反相器而非所述第二反相器;
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具有与所述第二晶体管不同的物理构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设置在所述存储器单元的所述位单元区域内、在所述缓冲器电路和所述第二晶体管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反相器包括:
第一负载和第一驱动器晶体管,所述第一驱动器晶体管具有在一侧连接到在所述第一存储节点的所述第一负载的源/漏路径,并且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二存储节点的栅极;
其中所述第二反相器包括第二负载和第二驱动器晶体管,所述第二驱动器晶体管具有在一侧连接到在所述第二存储节点的所述第二负载的源/漏路径,并且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一存储节点的栅极;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对应于所述第一驱动器晶体管,并且所述第二晶体管对应于所述第二驱动器晶体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反相器包括:
第一负载晶体管和第一驱动器晶体管,所述第一负载晶体管和所述第一驱动器晶体管具有串联的并且在所述第一存储节点连接在一起的源/漏路径,并且所述第一负载晶体管和所述第一驱动器晶体管均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二存储节点的栅极;
其中所述第二反相器包括第二负载晶体管和第二驱动器晶体管,所述第二负载晶体管和所述第二驱动器晶体管具有串联的并且在所述第二存储节点连接在一起的源/漏路径,并且所述第二负载晶体管和所述第二驱动器晶体管均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一存储节点的栅极;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对应于所述第一负载晶体管,并且所述第二晶体管对应于所述第二负载晶体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存储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器晶体管还具有与所述第二驱动器晶体管不同的物理构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器单元,其中每个存储器单元还包括:
具有在一侧连接到所述第一存储节点的源/漏路径并且具有连接到字线的栅极的第一传输晶体管;以及
具有在一侧连接到所述第二存储节点的源/漏路径并且具有连接到所述字线的栅极的第二传输晶体管;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晶体管还具有与所述第二传输晶体管不同的物理构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器单元,其中所述缓冲器电路包括:
具有在一侧连接到读取位线的源/漏路径并且具有连接到读取字线的栅极的第一缓冲器晶体管;以及
第二缓冲器晶体管,其具有在读取位线和基准电压之间与所述第一缓冲器晶体管的所述源/漏路径串联的源/漏路径,并且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一或第二存储节点中的一个的栅极;
其中所述第一缓冲器晶体管和所述第二缓冲器晶体管中的至少一个用比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对应的特征尺寸大的特征尺寸构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存储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二缓冲器晶体管的所述栅极连接到所述第二存储节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在构造上通过从包括沟道宽度、沟道长度和净沟道掺杂浓度的组中选择的一个或者更多个属性彼此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存储器单元,
其中所述缓冲器电路减小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漏驱动强度;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第二晶体管具有从由较大的沟道宽度、较短的沟道长度以及较低的净沟道掺杂浓度组成的组中选择的属性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存储器单元,
其中所述缓冲器电路增大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漏驱动强度;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第二晶体管具有从由较小的沟道宽度、较长的沟道长度以及较高的净沟道掺杂浓度组成的组中选择的属性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
12.一种集成电路中的存储器,该存储器包括:
存储器单元的阵列,每个存储器单元形成在所述集成电路的连续位单元区域中,每个存储器单元包括:
由第一晶体管组成的第一反相器,所述第一反相器具有位于第一存储节点的输出端和耦接到第二存储节点的输入端;
由第二晶体管组成的第二反相器,所述第二反相器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存储节点的输出端和耦接到所述第一存储节点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晶体管在所述第二反相器中起到的电路功能与所述第一反相器中的所述第一晶体管起到的电路功能相同;
第一传输晶体管,具有连接在所述第一存储节点和针对包括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的第一写入位线之间的源/漏路径,并且具有连接到针对包括所述存储器单元的行的写入字线的栅极;
第二传输晶体管,具有连接在所述第二存储节点和针对包括所述存储器单元的所述列的第二写入位线之间的源/漏路径,并且具有连接到所述写入字线的栅极;以及
设置在所述位单元区域内的缓冲器电路,相比之下,其较接近所述第一反相器而非所述第二反相器,并且包括:
第一缓冲器晶体管,其具有源/漏路径,并且具有连接到针对包括所述存储器单元的行的读取字线的栅极;以及
第二缓冲器晶体管,其具有在针对包括所述存储器单元的所述列的读取位线和基准电压之间与所述第一缓冲器晶体管的所述源/漏路径串联的源/漏路径,并且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二存储节点的栅极;以及
周围电路,其与所述阵列相邻设置,用于存取所述阵列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选择的存储器单元;
其中在每个存储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缓冲器晶体管和所述第二缓冲器晶体管中的至少一个利用比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对应特征尺寸明显大的特征尺寸构造;以及
其中,在每个存储器单元中,所述第一晶体管具有与所述第二晶体管不同的物理构造。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阵列中的相邻的存储器单元彼此设置在相邻位单元区域中;
其中在每个存储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晶体管设置在所述缓冲器电路和其存储器单元的所述第二晶体管之间;以及
其中,第一相邻存储器单元和第二相邻存储器单元的每个的所述第二晶体管设置在其存储器单元的所述第一晶体管与所述第一相邻存储器单元和第二相邻存储器单元中另一个的所述第二晶体管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存储器,其中每个存储器单元的所述第一反相器包括:
第一负载和第一驱动器晶体管,所述第一驱动器晶体管具有在一侧连接到在所述第一存储节点的所述第一负载的源/漏路径,并且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二存储节点的栅极;
其中,每个存储器单元的所述第二反相器包括:
第二负载和第二驱动器晶体管,所述第二驱动器晶体管具有在一侧连接到在所述第二存储节点的所述第二负载的源/漏路径,并且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一存储节点的栅极;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对应于所述第一驱动器晶体管,并且所述第二晶体管对应于所述第二驱动器晶体管。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存储器,其中每个存储器单元的所述第一反相器包括:
第一负载晶体管和第一驱动器晶体管,所述第一负载晶体管和所述第一驱动器晶体管具有串联的并且在所述第一存储节点连接在一起的源/漏路径,并且所述第一负载晶体管和所述第一驱动器晶体管均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二存储节点的栅极;
其中,每个存储器单元的所述第二反相器包括:
第二负载晶体管和第二驱动器晶体管,所述第二负载晶体管和所述第二驱动器晶体管具有串联的并且在所述第二存储节点连接在一起的源/漏路径,并且所述第二负载晶体管和所述第二驱动器晶体管均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一存储节点的栅极;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对应于所述第一负载晶体管,并且所述第二晶体管对应于所述第二负载晶体管。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存储器,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器晶体管还具有与所述第二驱动器晶体管不同的物理构造。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存储器,其中所述第一传输晶体管还具有与所述第二传输晶体管不同的物理构造。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存储器,其中每个存储器单元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在构造上通过从包括沟道宽度、沟道长度和净沟道掺杂浓度的组中选择的一个或者更多个属性彼此不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缓冲器电路减小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漏驱动强度;以及
其中,针对每个存储器单元,所述第一晶体管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第二晶体管具有从由较大的沟道宽度、较短的沟道长度以及较低的净沟道掺杂浓度组成的组中选择的属性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缓冲器电路增大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漏驱动强度;以及
其中,针对每个存储器单元,所述第一晶体管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第二晶体管具有从由较小的沟道宽度、较长的沟道长度以及较高的净沟道掺杂浓度组成的组中选择的属性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
21.一种制造集成电路中的存储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半导体表面的多个相邻位单元区域的每个内形成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
在每个所述位单元区域内形成一个或者更多个缓冲器电路晶体管,所述一个或者更多个缓冲器电路晶体管具有比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对应特征大的特征,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和所述缓冲器电路晶体管排列在所述位单元区域中,使得所述第一晶体管设置在所述缓冲器电路晶体管和该位单元区域的所述第二晶体管之间的其位单元区域内;
在每个位单元内在所述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和所述缓冲器电路晶体管之间形成互连以限定第一反相器和第二反相器,所述第一反相器包括所述第一晶体管并且所述第二反相器包括所述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一反相器和所述第二反相器中的一个的输出端耦接到所述缓冲器电路晶体管;
其中在第一相邻位单元区域和第二相邻位单元区域中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彼此相邻设置;
其中在第一相邻位单元区域和第三相邻位单元区域中的所述缓冲器电路晶体管彼此相邻设置;以及
其中在每个位单元区域中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在从由沟道宽度、沟道长度和净沟道掺杂浓度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个或者更多个物理属性上不同于在相同位单元区域中的所述第二晶体管。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反相器的所述输出端耦接到所述缓冲器电路晶体管。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晶体管处在所述半导体表面中距对应于所述缓冲器电路晶体管的特征的变化距离时,确定由邻近所述特征而导致的电学特性的差异;以及
根据所确定的电学特性的差异,选择所述第一晶体管相对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一个或者更多个物理属性的设计差异,所述物理属性从由沟道宽度、沟道长度和净沟道掺杂浓度组成的组中选择。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确定由邻近所述特征而导致的电学特性的差异的步骤确定所述缓冲器电路晶体管减小在离其较近距离处的晶体管的源/漏驱动强度;以及
其中在每个位单元区域中所述第一晶体管被构造成相对于该位单元区域中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具有从由较大的沟道宽度、较短的沟道长度以及较低的净沟道掺杂浓度组成的组中选择的属性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确定由邻近所述特征而导致的电学特性的差异的步骤确定所述缓冲器电路晶体管增大在离其较近距离处的晶体管的源/漏驱动强度;以及
其中在每个位单元区域中所述第一晶体管被构造成相对于该位单元区域中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具有从由较小的沟道宽度、较长的沟道长度以及较高的净沟道掺杂浓度组成的组选择的属性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
CN201380005872.0A 2012-01-17 2013-01-17 具有单侧缓冲器和非对称构造的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单元 Active CN1040673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587461P 2012-01-17 2012-01-17
US61/587,461 2012-01-17
US201261595717P 2012-02-07 2012-02-07
US61/595,717 2012-02-07
US13/477,901 US8654562B2 (en) 2012-01-17 2012-05-22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cell with single-sided buffer and asymmetric construction
US13/477,901 2012-05-22
PCT/US2013/021960 WO2013109767A1 (en) 2012-01-17 2013-01-17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cell with single-sided buffer and asymmetric construc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7346A CN104067346A (zh) 2014-09-24
CN104067346B true CN104067346B (zh) 2016-01-20

Family

ID=48779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5872.0A Active CN104067346B (zh) 2012-01-17 2013-01-17 具有单侧缓冲器和非对称构造的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654562B2 (zh)
JP (1) JP6351072B2 (zh)
CN (1) CN104067346B (zh)
WO (1) WO20131097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26852B2 (en) 2013-12-31 2019-03-12 Nova Measuring Instruments Ltd. Surface planariz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3973291B (zh) * 2014-04-22 2017-0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射频天线开关
US9570155B2 (en) 2015-06-09 2017-02-14 Globalfoundries Inc. Circuit to improve SRAM stability
US9806094B2 (en) 2015-08-21 2017-10-31 Skyworks Solutions, Inc. Non-uniform spacing in transistor stacks
US10978321B2 (en) 2015-12-31 2021-04-13 Nova Measuring Instruments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cessing patterned structures
KR102500222B1 (ko) * 2016-03-28 2023-02-17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데이터 저장 장치 및 그것의 동작 방법
US10515969B2 (en) * 2016-11-17 2019-12-2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75069A1 (en) * 2008-01-04 2009-07-09 Texas Instruments Inc. Storage cell having buffer circuit for driving the bitline
CN101504862A (zh) * 2008-02-07 2009-08-12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存储装置、位线预充电电路及位线预充电方法
CN101727808A (zh) * 2008-10-28 2010-06-09 美格纳半导体有限会社 多功能集成电路和具有多功能集成电路的源极驱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66961A (en) 1999-08-19 2000-12-26 Aplus Flash Technology, Inc. Approach to provide high external voltage for flash memory erase
US6240009B1 (en) * 2000-02-02 2001-05-2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Asymmetric ram cell
JP2002064150A (ja) * 2000-06-05 2002-02-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半導体装置
JP2003086713A (ja) * 2001-06-28 2003-03-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Sram装置
JP4272606B2 (ja) * 2001-06-28 2009-06-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Sram装置
JP4141758B2 (ja) * 2002-07-25 2008-08-27 日本テキサス・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3848248B2 (ja) * 2002-12-17 2006-11-22 株式会社東芝 Sramセ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メモリ集積回路
JP2006269023A (ja) * 2005-03-25 2006-10-05 Nec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
FR2888423B1 (fr) * 2005-07-05 2008-04-11 Iroc Technologies Sa Cellule de memorisation durcie
JP2007157183A (ja) * 2005-11-30 2007-06-21 Genusion:Kk 不揮発性記憶装置および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DE102006017480B4 (de) 2006-04-13 2008-11-27 Austriamicrosystems Ag Schaltungsanordnung mit einer nicht-flüchtigen Speicherzelle und Verfahren
US7400523B2 (en) 2006-06-01 2008-07-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8T SRAM cell with higher voltage on the read WL
JP2008176910A (ja) * 2006-12-21 2008-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08211077A (ja) * 2007-02-27 2008-09-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メモリセル
US7826288B2 (en) * 2007-03-09 2010-11-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evice threshold calibration through state dependent burn-in
JP2007265609A (ja) * 2007-05-28 2007-10-11 Seiko Epson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09272587A (ja) * 2008-05-12 2009-11-19 Toshiba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5259376B2 (ja) * 2008-12-22 2013-08-07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4901927B2 (ja) * 2009-09-08 2012-03-21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5364015B2 (ja) * 2010-03-05 2013-12-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8325511B2 (en) 2010-04-21 2012-12-0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Retain-till-accessed power saving mode in high-performance static memories
TWI543166B (zh) * 2010-09-13 2016-07-2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75069A1 (en) * 2008-01-04 2009-07-09 Texas Instruments Inc. Storage cell having buffer circuit for driving the bitline
CN101504862A (zh) * 2008-02-07 2009-08-12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存储装置、位线预充电电路及位线预充电方法
CN101727808A (zh) * 2008-10-28 2010-06-09 美格纳半导体有限会社 多功能集成电路和具有多功能集成电路的源极驱动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51072B2 (ja) 2018-07-04
WO2013109767A1 (en) 2013-07-25
US8654562B2 (en) 2014-02-18
US20130182490A1 (en) 2013-07-18
US20140078819A1 (en) 2014-03-20
JP2015505423A (ja) 2015-02-19
CN104067346A (zh)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7346B (zh) 具有单侧缓冲器和非对称构造的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单元
CN103733262A (zh) 具有双应力衬垫的非对称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单元
US6985379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US9305633B2 (en) SRAM cell and cell layout method
US8472228B2 (en) Array-based integrated circuit with reduced proximity effects
CN103151070B (zh) 用于FinFET SRAM阵列集成电路的方法和装置
JP5078338B2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US7813161B2 (en) Dual port SRAM with dedicated read and write ports for high speed read operation and low leakage
US20090161410A1 (en) Seven transistor sram cell
US20070127289A1 (en) Memory devices including floating body transistor capacitorless memory cells and related methods
JP2004200300A (ja) Sramセ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メモリ集積回路
US8305798B2 (en) Memory cell with equalization write assist in solid-state memory
US20010052624A1 (en) SRAM with write-back on read
CN103824577B (zh) 高性能可扩展只读存储器单元
US9059032B2 (en) SRAM cell parameter optimization
CN106558334A (zh) 一种sram存储单元、sram存储器及其控制方法
US10763267B2 (en) Memory structure with multi-cell poly pit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