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45845B - 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防雾增透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防雾增透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45845B
CN104045845B CN201410230778.1A CN201410230778A CN104045845B CN 104045845 B CN104045845 B CN 104045845B CN 201410230778 A CN201410230778 A CN 201410230778A CN 104045845 B CN104045845 B CN 1040458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transparent plastic
sheet
plastic sheet
antifog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307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45845A (zh
Inventor
贺军辉
李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S filed Critical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41023077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458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458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58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458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58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是利用酸催化溶胶‑凝胶(sol‑gel)法、酸固化以及低温氧等离子体方法制备得到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所述的防雾增透涂层是由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的涂层构成,所述的网状结构中的孔是由制备方法中所使用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胶束,经去除后形成的孔隙。该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具有低反射率、高光透过率、高强度、防起雾等优点。

Description

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防雾增透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减反增透涂层是指在透明基底的表面有一层可以降低光反射增大光透过率的薄膜,从而使得透明材料有更高的透明度。在透明塑料的表面制备减反增透涂层,一方面需要涂层具有合适的孔隙率,另一方面需要使得涂层有较高的强度,在制备涂层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透明塑料不耐受高温,避免使用高温处理基底。
透明材料雾化是指湿气或蒸汽冷凝在透明材料的表面形成微小水滴,产生散射,导致透明材料的透光性变差。而防雾透明材料是指透明材料基底在经过表面处理后,水滴在透明材料的表面不形成微小液滴,从而达到不影响透明材料成像、透光的效果。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溶胶的结构形貌和其催化条件相关。在酸性催化条件下,制备得到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聚集形成链式结构,形成涂层后,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交错相连形成网状三维结构,具较高的强度。
近些年来,酸催化条件下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研究较多。Lu Yunfeng等人制备的以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连续相的介孔薄膜(Lu Y.F.,et al.Nature,1997,389,364-368.),是在酸性催化条件下,以表面活性剂为造孔模板,制备出了二氧化硅粒子溶胶液,再将溶胶液体涂覆于基底表面,煅烧去除表面活性剂获得介孔薄膜。张志辉等人曾利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酸性二氧化硅粒子在玻璃基底表面制备出了超亲水增透涂层(CN103508681A)。但是,这些涂层在处理过程中,采用了高温煅烧方法来去除表面活性剂和固化涂层,对于塑料基底,该方法无法适用。Mickael Boudot等人开发了氨水蒸汽固化酸性催化涂层的方法,在有机基底上制备出了减反增透涂层(Boudot,M.,et al.Chemistry of Materials,2014,26,1822-1833.),该方法虽然避免了热处理涂层,但是氨水固化使得溶胶链状结构破坏,使得涂层不耐水冲,需要在涂层表面修饰一层防水薄膜,且该涂层不防雾。因此在透明塑料的表面制备出高强度的防雾减反增透层,在光学仪器、眼镜片、医用光学内窥镜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开发透明塑料表面的耐磨、长效、减反增透、防雾且成本低廉的涂层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在透明塑料片表面的同时具有减反增透、防雾、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具有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原料廉价、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在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在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是由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的涂层构成。
所述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3nm。
所述的网状结构中的孔是由制备方法中所使用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胶束,经去除后形成的孔隙。
所述的透明塑料片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有机玻璃片)、聚碳酸酯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片、丙烯睛-苯乙烯共聚物片或菲涅尔透镜等。
本发明的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能耐受落砂的冲击、水的冲击或3H铅笔划痕的测试;其中:40克粒径为100~300微米的海沙,以4.43米/秒的速度与距离为1米处的所述的防雾增透涂层呈45°的冲击,被冲击部分的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主体不被破坏;100毫升的去离子水,以4.43米/秒的速度与距离为1米处的所述的防雾增透涂层呈45°的冲击,被冲击部分的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主体不被破坏;以恒定压力为7.5N,用3H铅笔与所述的防雾增透涂层表面成45°进行划刻,所述的防雾增透涂层主体未被划破。
本发明的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具有减反增透和防雾性能。表面有所述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透明塑料片的最高透光率可达100%,且最大透过波长可以在450~900nm范围内调节。表面有所述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透明塑料片在置于沸水5厘米的上方时,所述的防雾增透涂层不起雾,具有防雾效果。
本发明的在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制备方法,是以正硅酸乙酯、无水乙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浓盐酸等为原料,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21~23mL的正硅酸乙酯、21~23mL的无水乙醇、1~2ml的水和0.5μL的浓盐酸(浓盐酸的质量浓度是37~38%)混合,在温度为50~70℃下进行搅拌(一般搅拌的时间为70~90分钟)后得到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溶胶,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3nm;待冷却至室温后,向得到的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溶胶中加入6~8mL的浓盐酸(浓盐酸的质量浓度是37~38%)、0.3~0.5mL的水和45~47mL的无水乙醇,使剩余的正硅酸乙酯继续水解;室温下进行搅拌(一般搅拌的时间为10~15分钟),然后在温度为40~60℃下进行老化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溶胶(一般老化的时间为3小时左右);再加入104~106ml无水乙醇进行稀释得到试剂;向得到的试剂中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在试剂中的质量分数含量为3%<质量分数含量<4%,充分搅拌,得到含有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分散液;
(2)采用浸渍提拉方法,将清洗干净的透明塑料片浸入到步骤(1)制备得到的含有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分散液中,然后将该透明塑料片从所述的分散液中提拉出来,在该透明塑料片的表面制备得到具有纳米结构的涂层;或者采用旋涂法,将清洗干净的菲涅尔透镜放置于匀胶机上,在菲涅尔透镜的一面中心处滴下40微升步骤(1)制备得到的含有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分散液,然后先以1000转/秒匀胶3~5秒,再以3000转/秒匀胶30秒,在菲涅尔透镜的另一面采用同样条件旋涂步骤(1)制备得到的含有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分散液,在菲涅尔透镜的两面制备得到具有纳米结构的涂层;
(3)将步骤(2)制备得到的表面具有纳米结构的涂层的透明塑料片或菲涅尔透镜,在温度为60~90℃下,于浓盐酸的蒸汽中进行固化0.5~2小时,在该透明塑料片或菲涅尔透镜的表面得到固化后获得的具有交联纳米结构的涂层;
(4)将步骤(3)固化后得到的表面具有交联纳米结构的涂层的透明塑料片或菲涅尔透镜放置于低温氧等离子体机中,在低温氧等离子体机中进行反应除去十六烷基溴化铵,即在该透明塑料片或菲涅尔透镜的表面得到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
在采用浸渍提拉方法时,保持浸入和提拉的速度一致。所述的提拉的速度为20~80mm/min。所述的透明塑料片在分散液中的停留时间为20~80秒。
所述的在温度为60~90℃下,于浓盐酸的蒸汽中进行固化0.5~2小时,是在反应釜的底部放入所述的浓盐酸,然后将透明塑料片架于反应釜中所述的浓盐酸液面的上方,密封反应釜,然后放置于60~90℃的烘箱中进行固化0.5~2小时。该酸性固化的方法具有在温和的温度下使得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之间进行交联并化学成键的效果。
所述的在低温氧等离子体机中进行反应除去十六烷基溴化铵,是将低温氧等离子体机抽真空至8~12kPa,然后对表面具有交联纳米结构的涂层的透明塑料片或菲涅尔透镜在功率为100~180W,氧气流速为800~1200mL/min下进行反应8~12分钟,在透明塑料片或菲涅尔透镜的表面得到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
本发明的在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高强度防雾增透涂层,可以用于光学仪器镜片、医用内窥镜、眼镜片、汽车挡风玻璃、后视镜等。
本发明是利用酸催化溶胶-凝胶(sol-gel)法、酸固化以及低温氧等离子体方法制备得到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所述的防雾增透涂层是由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的涂层构成,所述的网状结构中的孔是由制备方法中所使用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胶束,经去除后形成的孔隙。该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具有低反射率、高光透过率、高强度、防起雾等优点。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浸渍提拉速度下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透射光谱;其中:图1中的线1为实施例1对应提拉速度为20mm/min得到的样品的透光率;图1中的线2为实施例2对应提拉速度为50mm/min得到的样品的透光率;图1中的线3为实施例3对应提拉速度为80mm/min得到的样品的透光率;图1中的线4为没有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的透光率。
图2.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TEM图像。
图3.本发明实施例1的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的表面得到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TEM图像。
图4.本发明实施例2得到的样品进行海沙冲击后的SEM图像,图像中的颗粒为沙粒。
图5.本发明实施例2得到的样品进行水滴冲击后的SEM图像。
图6.本发明实施例2得到的样品进行3H铅笔刮痕测试后的SEM像。
图7.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上不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用量(质量分数)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防雾实验图片;其中:图7a对应实施例4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含量为4.0%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防雾实验图片,图7b对应实施例2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含量为3.5%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防雾实验图片,图7c对应对比例1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含量为3.0%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防雾实验图片,图7d为没有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的防雾实验图片。
图8.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上不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用量(质量分数)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透射光谱;其中:图中的线1为实施例2对应样品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含量为3.5%的光透过率;图中的线2为实施例4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含量为4.0%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透光率;图中的线3为对比例1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含量为3.0%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透光率;图中线4对应没有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的透光率。
图9.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聚碳酸酯片上不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用量(质量分数)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透射光谱;其中:图9中的线1为实施例5对应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含量为3.5%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透光率;图9中的线2为实施例6对应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含量为4.0%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透光率;图9中的线3为没有涂层的聚碳酸酯片的透光率;图9中的线4为对比例2对应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含量为3.0%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透光率。
图10.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聚碳酸酯片上不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含量(质量分数)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防雾实验图片;其中:图10a对应实施例6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含量为4.0%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防雾实验图片,图10b对应实施例5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含量为3.5%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防雾实验图片,图10c对应对比例2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含量为3.0%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防雾实验图片,图10d为没有涂层的聚碳酸酯片的防雾实验图片。
图11.本发明实施例7制备得到的样品的透射光谱,图11中的线1为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菲涅尔透镜片的透射光谱,线2为表面没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菲涅尔透镜片的透射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将21~23mL的正硅酸乙酯、21~23mL的无水乙醇、1~2ml的水和0.5μL的浓盐酸(浓盐酸的质量浓度是37~38%)混合,在温度为50~70℃下进行搅拌(一般搅拌的时间为70~90分钟)后得到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溶胶,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3nm;待冷却至室温后,向得到的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溶胶中加入6~8mL的浓盐酸(浓盐酸的质量浓度是37~38%)、0.3~0.5mL的水和45~47mL的无水乙醇,使剩余的正硅酸乙酯继续水解;室温下进行搅拌(一般搅拌的时间为10~15分钟),然后在温度为40~60℃下进行老化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溶胶(一般老化的时间为3小时左右);再加入104~106ml无水乙醇进行稀释得到试剂;向得到的试剂中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在试剂中的质量分数含量为3.5%,充分搅拌,得到含有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分散液;
(2)采用浸渍提拉方法,将清洗干净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以速度为20mm/min浸入到步骤(1)制备得到的分散液中后停留20~80秒,然后将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以速度为20mm/min从所述的分散液中提拉出来,在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的表面制备得到具有纳米结构的涂层;
(3)在反应釜的底部放入浓盐酸,然后将步骤(2)制备得到的表面具有纳米结构的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架于反应釜中所述的浓盐酸液面的上方,密封反应釜,然后放置于60~90℃的烘箱中,于浓盐酸的蒸汽中进行固化0.5~2小时,使得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之间进行交联并化学成键,在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的表面得到固化后获得的具有交联纳米结构的涂层;
(4)将步骤(3)固化后得到的表面具有交联纳米结构的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放置于低温氧等离子体机中,将低温氧等离子体机抽真空至8~12kPa,然后对表面具有交联纳米结构的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在功率为100~180W,氧气流速为800~1200mL/min下进行反应8~12分钟除去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即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的表面得到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
上述得到的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的透光率如图1中的线1所示;制备得到的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TEM图像如图2所示;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的表面得到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TEM图像如图3所示。
实施例2
基本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2)将清洗干净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以速度为50mm/min浸入到步骤(1)制备得到的分散液中后停留20~80秒,然后将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以速度为50mm/min从所述的分散液中提拉出来。
上述得到的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的透光率如图1中的线2及图8中的线1所示,显示该表面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的最高透光率可达100%。该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进行落沙测试(40克粒径为100~300微米的海沙,以4.43米/秒的速度与距离为1米处的所述的防雾增透涂层呈45°的冲击)后的表面形貌如图4所示,测试结果显示被冲击部分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主体不被破坏。该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进行水滴测试(100毫升的去离子水,以4.43米/秒的速度与距离为1米处的所述的防雾增透涂层呈45°的冲击)后的表面形貌如图5所示,测试结果显示被冲击部分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主体不被破坏。该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进行铅笔硬度测试(以恒定压力为7.5N,用3H铅笔与所述的防雾增透涂层表面成45°进行划刻)后的表面形貌如图6所示,测试结果显示被划刻部分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主体未被划破。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在置于沸水5厘米的上方时的照片如图7b所示,结果显示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不起雾,具有防雾效果。
实施例3
基本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2)将清洗干净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以速度为80mm/min浸入到步骤(1)制备得到的分散液中后停留20~80秒,然后将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以速度为80mm/min从所述的分散液中提拉出来。
上述得到的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的透光率如图1中的线3所示。
对比例1
基本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备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1)中向得到的试剂中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使CTAB在试剂中的质量分数含量为3.0%。
上述得到的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的透光率如图8中的线3所示。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在置于沸水5厘米的上方时的照片如图7c所示,结果显示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起雾,不具有防雾效果。
实施例4
基本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备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1)中向得到的试剂中加入CTAB,使CTAB在试剂中的质量分数含量为4.0%。
上述得到的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的透光率如图8中的线2所示。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在置于沸水5厘米的上方时的照片如图7a所示,结果显示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不起雾,具有防雾效果。
实施例5
基本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备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的透明塑料片,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2)中浸渍提拉的透明塑料片为聚碳酸酯片。
上述得到的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碳酸酯片的透光率如图9中的线1所示。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碳酸酯片在置于沸水5厘米的上方时的照片如图10b所示,结果显示该聚碳酸酯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不起雾,具有防雾效果。
对比例2
基本采用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法制备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的聚碳酸酯片,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1)中向得到的试剂中加入CTAB,使CTAB在试剂中的质量分数含量为3.0%。
上述得到的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碳酸酯片的透光率如图9中的线4所示。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碳酸酯片在置于沸水5厘米的上方时的照片如图10c所示,结果显示该聚碳酸酯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起雾,不具有防雾效果。
实施例6
基本采用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法制备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的聚碳酸酯片,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1)中向得到的试剂中加入CTAB,使CTAB在试剂中的质量分数含量为4.0%。
上述得到的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碳酸酯片的透光率如图9中的线2所示。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聚碳酸酯片在置于沸水5厘米的上方时的照片如图10a所示,结果显示该聚碳酸酯片表面的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不起雾,具有防雾效果。
实施例7
基本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菲涅尔透镜,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2)中采用旋涂法在菲涅尔透镜表面制备涂层,将清洗干净的菲涅尔透镜放置于匀胶机上,在菲涅尔透镜的一面中心处滴下40微升步骤(1)制备的含有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分散液,然后先以1000转/秒匀胶3~5秒,再以3000转/秒匀胶30秒,在菲涅尔透镜的另一面采用同样条件旋涂含有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分散液,在菲涅尔透镜的两面的表面制备得到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
上述得到的表面附有高强度的防雾增透涂层的菲涅尔透镜片的透光率如图11所示。

Claims (6)

1.一种在透明塑料片表面或在塑料材质的菲涅尔透镜表面的防雾增透涂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21~23mL的正硅酸乙酯、21~23mL的无水乙醇、1~2ml的水和0.5μL的浓盐酸混合,在温度为50~70℃下进行搅拌后得到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溶胶,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3nm;待冷却至室温后,向得到的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溶胶中加入6~8mL的浓盐酸、0.3~0.5mL的水和45~47mL的无水乙醇,使剩余的正硅酸乙酯继续水解;室温下进行搅拌,然后在温度为40~60℃下进行老化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溶胶;再加入104~106ml的无水乙醇进行稀释得到试剂;向得到的试剂中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在试剂中的质量分数含量为3%<质量分数含量<4%,充分搅拌,得到含有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分散液;
(2)采用浸渍提拉方法,将透明塑料片浸入到步骤(1)制备得到的分散液中,然后将该透明塑料片从所述的分散液中提拉出来,在该透明塑料片的表面制备得到具有纳米结构的涂层;或者采用旋涂法,将塑料材质的菲涅尔透镜放置于匀胶机上,在塑料材质的菲涅尔透镜的一面中心处滴下40微升步骤(1)制备得到的分散液,然后先以1000转/秒匀胶3~5秒,再以3000转/秒匀胶30秒,在塑料材质的菲涅尔透镜的另一面采用同样条件旋涂步骤(1)制备得到的分散液,在塑料材质的菲涅尔透镜的两面制备得到具有纳米结构的涂层;
(3)将步骤(2)制备得到的表面具有纳米结构的涂层的透明塑料片或塑料材质的菲涅尔透镜,在温度为60~90℃下,于浓盐酸的蒸汽中进行固化0.5~2小时,在该透明塑料片或塑料材质的菲涅尔透镜的表面得到固化后获得的具有交联纳米结构的涂层;
(4)将步骤(3)固化后得到的表面具有交联纳米结构的涂层的透明塑料片或塑料材质的菲涅尔透镜放置于低温氧等离子体机中,在低温氧等离子体机中进行反应除去十六烷基溴化铵,在该透明塑料片或塑料材质的菲涅尔透镜的表面得到由呈链式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的防雾增透涂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所述的在温度为50~70℃下进行搅拌的时间为70~90分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将透明塑料片浸入到步骤(1)制备得到的分散液中,然后将该透明塑料片从所述的分散液中提拉出来,其浸入和提拉的速度一致,所述的提拉的速度为20~80mm/min。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将透明塑料片浸入到步骤(1)制备得到的分散液中,所述的透明塑料片在分散液中的停留时间为20~80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在低温氧等离子体机中进行反应除去十六烷基溴化铵,是将低温氧等离子体机抽真空至8~12kPa,然后对表面具有交联纳米结构的涂层的透明塑料片或塑料材质的菲涅尔透镜在功率为100~180W,氧气流速为800~1200mL/min下进行反应8~12分钟,在透明塑料片或塑料材质的菲涅尔透镜的表面得到防雾增透涂层。
6.根据权利要求1、3或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透明塑料片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片、聚碳酸酯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片或丙烯睛-苯乙烯共聚物片。
CN201410230778.1A 2014-05-28 2014-05-28 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防雾增透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458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30778.1A CN104045845B (zh) 2014-05-28 2014-05-28 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防雾增透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30778.1A CN104045845B (zh) 2014-05-28 2014-05-28 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防雾增透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45845A CN104045845A (zh) 2014-09-17
CN104045845B true CN104045845B (zh) 2017-01-04

Family

ID=51499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3077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45845B (zh) 2014-05-28 2014-05-28 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防雾增透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458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60505A1 (en) * 2018-02-13 2019-08-22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brasion-resistant silica coating on plastics
CN109913073B (zh) * 2019-03-01 2020-08-21 浙江大学 一种用于医用内窥镜镜头的超亲水涂层及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2854A (zh) * 2002-07-18 2004-03-17 ��ý���ɹ�ҵ��ʽ���� 形成透明导电薄膜的涂层液,带薄膜的基层及显示设备
CN103508681A (zh) * 2012-06-21 2014-01-15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超亲水增透涂层的制备方法及超亲水增透涂层
CN103592701A (zh) * 2012-08-15 2014-02-19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菲涅尔透镜表面的减反增透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97296B2 (ja) * 1998-09-07 2009-07-1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機能性膜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2854A (zh) * 2002-07-18 2004-03-17 ��ý���ɹ�ҵ��ʽ���� 形成透明导电薄膜的涂层液,带薄膜的基层及显示设备
CN103508681A (zh) * 2012-06-21 2014-01-15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超亲水增透涂层的制备方法及超亲水增透涂层
CN103592701A (zh) * 2012-08-15 2014-02-19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菲涅尔透镜表面的减反增透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facile dip-coating approach based onthree silica sols tofabrication of broadband antireflective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s";Liangjuan Gao等;《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130326;第24-30页 *
"表面活性剂辅助酸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高强度超亲水二氧化硅减反增透纳米粒子涂层";张志辉等;《应用化学》;20130731;第30卷(第7期);第794-800页 *
"酸催化溶胶一凝胶法制备高强度Si02增透膜研究进展";张志辉等;《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30331;第31卷(第2期);第91-10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45845A (zh) 2014-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urcar et al. Antireflective coating based on TiO2 nanoparticles modified with coupling agents via acid-catalyzed sol-gel method
JP4883383B2 (ja) 中空状SiO2を含有する分散液、塗料組成物及び反射防止塗膜付き基材
CN101184695B (zh) 中空状SiO2微粒分散液的制造方法、涂料组合物及带防反射涂膜的基材
CN102317228B (zh) 具有自清洁减反射涂层的基材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10656B (zh) 一种以复合硅源制备超疏水二氧化硅粉体及超疏水涂层的方法
CN102849962B (zh) 一种二氧化硅超疏水薄膜的制备方法及一种超疏水材料
JP5157143B2 (ja) 反射防止膜付き基体
CN105565678B (zh) 一种减反增透的超疏水自清洁SiO2纳米涂层
CN103359954A (zh) 一种二氧化硅超疏水薄膜的制备方法及一种超疏水材料
CN103289031B (zh) 一种高透明度超疏水性涂层材料及其用途
JP5434928B2 (ja) 中空粒子、その製造方法、塗料組成物および物品
US20170073237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ollow silica particles, hollow silica particles, and composition and thermal insulation sheet comprising same
CN105754381B (zh) 一种纳米增透镀膜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WO2009148097A1 (ja) コア−シェル粒子の製造方法、コア−シェル粒子、中空粒子の製造方法、塗料組成物および物品
JP6237322B2 (ja) 防眩膜付き物品の製造方法
CN105152546B (zh) 一种用于玻璃的透明防污涂层材料、透明防污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61153A (zh) 一种玻璃用超亲水防雾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38338B (zh) 透明超疏水喷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461234B (zh) 疏水自清洁减反射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43214B (zh) 一种超亲水性介孔氧化硅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3771728A (zh) 在可见光与近红外光区域具有增透性质的涂层的制备方法及超疏水涂层
JP2017072624A (ja) 防眩膜付き物品、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7629760A (zh) 一种透明防雾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72645A (zh) 一种可重涂增透的超疏水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045845B (zh) 透明塑料片表面的防雾增透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104

Termination date: 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