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29483A - 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29483A
CN104029483A CN201410073171.7A CN201410073171A CN104029483A CN 104029483 A CN104029483 A CN 104029483A CN 201410073171 A CN201410073171 A CN 201410073171A CN 104029483 A CN104029483 A CN 1040294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liquid
casing
packaging container
described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731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29483B (zh
Inventor
依田浩之
中泽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29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9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94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94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41J2002/17516Inner structure comprising a collapsible ink holder, e.g. a flexible ba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系统,能够在读取比读取面大的介质的情况下,通过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支承该介质的从该读取面超出的一部分。图像形成系统(11)具备:箱体(18),其对收纳有墨水的墨水收纳体进行收纳;连接管,其能够供给墨水收纳体的墨水;以及图像形成装置(14),其具有能够喷射通过连接管供给的墨水的喷墨式打印机(12)、以及配置于喷墨式打印机(12)上并具有读取原稿(G)的读取面(13a)的读取装置(13)。而且,箱体(18)在图像形成装置(14)的横向侧面以上表面的高度与读取面(13a)一致的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公知有具备读取原稿(介质)的读取部和将通过读取部读取的图像记录于纸张的记录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在将原稿载置于读取面的状态下,通过读取部读取该原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91929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读取比读取面大的原稿的情况下,原稿会从读取面超出,所以产生完全无法支承原稿从读取面超出的部分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这种以往技术所存在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在读取比读取面大的介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支承该介质的从该读取面超出的一部分。
以下,针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解决上述课题的图像形成系统具备: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其对收纳有液体的液体收纳体进行收纳;管,其能够供给上述液体收纳体的上述液体;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能够喷射通过上述管供给的上述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配置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上并具有读取介质的读取面的读取装置,上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横向侧面以上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上表面与上述读取面高度一致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在读取比读取装置的读取面大的介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支承该介质的一部分。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高度一致”是指除了高度相同的情况以外,还包括高度差在2厘米以内的情况。
解决上述课题的图像形成系统具备: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其对收纳有液体的液体收纳体进行收纳;管,其能够供给上述液体收纳体的上述液体;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能够喷射通过上述管供给的上述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配置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上并具有读取介质的读取面的读取装置,上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在上述读取装置的横向侧面以上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上表面与上述读取面高度一致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在读取比读取装置的读取面大的介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支承该介质的一部分。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高度一致”是指除了高度相同的情况之外,还包括高度差在2厘米以内的情况。
在上述图像形成系统中,优选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以能够支承上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方式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延伸突出部支承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
在上述图像形成系统中,优选上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上表面比上述读取面的高度低。
根据该结构,在将比读取装置的读取面大的介质放置于该读取面时,能够抑制该介质钩挂于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
在上述图像形成系统中,优选上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以能够相对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装卸的方式安装。
根据该结构,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自由地装卸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
在上述图像形成系统中,优选具备调节部件,该调节部件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高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配合该图像形成装置的高度的变化,调节上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高度。
根据该结构,能够配合图像形成装置的高度调节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打开该图像形成系统的自动送纸器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该图像形成系统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像形成系统的墨水供给装置的箱体的容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6是从左侧观察该容器主体内时的侧视图。
图7是从右侧观察图像形成系统的喷墨式打印机的主体箱体内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该图像形成系统的墨水供给装置与喷墨式打印机的接合部分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从左侧观察该图像形成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左侧观察容器主体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墨水导入针的与盖帽以及连接管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立体图。
图14是形成有墨水导出部的墨水袋的侧视图。
图15是墨水收纳体的立体图。
图16是该墨水收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从相反一侧观察图16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墨水收纳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一支承部件与墨水导出部的卡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墨水导入针与墨水收纳体的墨水导出部连接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21是该墨水收纳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22是表示从前侧观察墨水供给装置的内部时的状态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23是变更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立体图。
图24是该图像形成系统的台座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将该台座安装于箱体的底壁形成部件的下表面时的状态的剖视立体图。
图26是变更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立体图。
图27是变更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立体图。
图28是变更例的墨水导出管的侧视图。
图29是表示通过覆盖部件覆盖变更例的墨水导出管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0是变更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图像形成系统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1具备:图像形成装置14,其具有作为喷射墨水(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喷墨式打印机12以及读取原稿G(介质)的读取装置13;和墨水供给装置15,其作为向喷墨式打印机12供给墨水的液体供给装置的一个例子。读取装置13配置于喷墨式打印机12上。
读取装置13在其上端具有读取原稿G的读取面13a。在读取装置13上,配置有能够对读取面13a进行开闭的自动送纸器16。自动送纸器16使多张层叠的原稿G一张张反转,并且依次输送于读取面13a上。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墨水供给装置15配置于喷墨式打印机12的左侧。即,墨水供给装置15在喷墨式打印机12(图像形成装置14)的横向左侧与该喷墨式打印机12沿左右方向并排配置。
墨水供给装置15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作为收纳有墨水的液体收纳体的一个例子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墨水收纳体17、和作为收纳各墨水收纳体17的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一个例子的箱体18。箱体18具备:容器主体20,其是有底的沿前后方向较长的矩形箱状的构成,在上端具有用于收纳各墨水收纳体17的开口部19;和盖体21,其能够开闭开口部19地覆盖开口部19。容器主体20以及盖体21均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在容器主体20内,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有四个墨水收纳体17。而且,在这四个墨水收纳体17,从后侧朝向前侧按顺序分别收纳有青绿色墨水、深红色墨水、黄色墨水以及黑色墨水。在该情况下,将使用频率较高的黑色墨水的墨水收纳体17配置于容器主体20内的最前侧。
箱体18以在盖体21关闭的状态下该箱体18的上表面与读取面13a高度一致的方式,相对于喷墨式打印机12(图像形成装置14)的左侧面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这里,在本说明书中,“高度一致”是指除了高度相同的情况之外,还包括高度差在2厘米以内的情况。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箱体18的高度只比读取面13a的高度低5毫米。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喷墨式打印机12具备沿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主体箱体25。在主体箱体25内的中央部设置支承台26,该支承台26支承作为后述的目标物的一个例子的纸张P。在支承台26的上方设置有滑架27,该滑架27能够沿主扫描方向亦即左右方向往复移动。
在滑架27内,以从滑架27的下面露出的方式支承有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例子的记录头28。记录头28与支承台26对置。而且,记录头28通过滑架27一边沿左右方向移动一边从多个喷嘴(省略图示)对在支承台26上从后侧朝向前侧搬运的纸张P喷射墨水,从而对纸张P进行打印。
另外,在主体箱体25内的支承台26的下侧,以能够相对于主体箱体25从设置于主体箱体25的前表面中央下部的开口部30装卸的方式,安装有能够以层叠状态收纳多张纸张P的纸盒29。通过送纸机构(省略图示)将纸盒29内的纸张P一张张反转,并且从后侧向支承台26上输送。
而且,在支承台26上打印完毕的纸张P从开口部30处的比纸盒29靠上侧的区域构成的排纸口31依次排出。此外,在纸盒29的上侧,以能够沿前后方向伸缩的方式设置有排纸托盘32,该排纸托盘32对从排纸口31依次排出的纸张P依次进行支承。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主体箱体25内的左端部具备:呈矩形箱状的支架箱体34,其前侧开口;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中空的墨水供给针35,它们设置于支架箱体34内的底壁(后壁),且沿左右方向排列。
各墨水供给针35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贯通支架箱体34的侧壁。各墨水供给针35的后端部与柔性的墨水供给管36的一端侧连接,且墨水供给管36的另一端侧与记录头28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12中构成为,从左侧朝向右侧按顺序将青绿色墨水、深红色墨水、黄色墨水以及黑色墨水分别供给至这四个墨水供给针35。
而且,在将墨水颜色作为基准的情况下,支架箱体34中的从左侧朝向右侧排列的各墨水供给针35的排列顺序与容器主体20内的从后侧朝向前侧排列的各墨水收纳体17的排列顺序相同。并且,各墨水收纳体17与各墨水供给针35以供给的各种颜色的墨水对应的方式,通过构成墨水供给装置15的一部分的作为流路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柔性连接管37连接。
因此,从墨水供给装置15的各墨水收纳体17经由各连接管37供给至各墨水供给针35的各墨水经由各墨水供给管36向记录头28供给。
然后,针对箱体18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箱体18的盖体21呈在容器主体20侧具有开口部40的、沿前后方向较长且比容器主体20浅的有盖的矩形箱状。盖体21经由铰接部41与容器主体20的后表面的上端部连结。因此,盖体21在进行开闭动作的情况下以铰接部41为支点转动。即,盖体21从容器主体20的前侧打开,在容器主体20的前侧关闭。另外,在关闭容器主体20的开口部19的状态下,将盖体21的开口部40与开口部19对准。
如图3以及图5所示,有底的矩形箱状的容器主体20具备:右侧壁45,其成为与喷墨式打印机12对置的壁;左侧壁46,其与右侧壁45对置;后侧壁47以及前侧壁48,它们与右侧壁45以及左侧壁46正交;以及底壁49,其与右侧壁45、左侧壁46、后侧壁47以及前侧壁48正交。
而且,在与底壁49对置一侧设置有开口部19。即,开口部19与底壁49对置,并且沿重力方向形成于比底壁49靠上方。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壁45、左侧壁46、后侧壁47以及前侧壁48分别构成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以及第四侧壁。另外,容器主体20的右侧壁45与左侧壁46之间的距离比墨水收纳体17的上端侧(一端侧)的宽度短。
容器主体20具备:有底的矩形箱状的底壁形成部件50,其形成底壁49;板状的右侧壁形成部件51,其形成侧壁的右侧一半,并且大致弯曲为U字形状;板状的左侧壁形成部件52,其形成侧壁的左侧一半,并且大致弯曲为U字形状;以及中空且呈矩形框状的边缘部件53,其构成开口部19的周缘部且下侧开口。
而且,容器主体20通过将作为分割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右侧壁形成部件51和作为分割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左侧壁形成部件52组合从而构成。即,容器主体20的侧壁通过组合两个左右分割的分割部件亦即右侧壁形成部件51以及左侧壁形成部件52从而构成。
左侧壁形成部件52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比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稍微宽。因此,在边缘部件53的下端部以及底壁形成部件50的上端部的、跟左侧壁形成部件52和右侧壁形成部件51接触的部分所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阶梯差54。
另外,左侧壁形成部件52由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因此,能够通过左侧壁形成部件52从容器主体20的外部看到收纳于容器主体20的内部的各墨水收纳体1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左侧壁形成部材52构成目视部。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边缘部件53的右内侧面,根据墨水收纳体17的数量,形成有向内侧(左侧)突出的右突出部5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墨水是四种颜色,且配置于最后侧的墨水收纳体17不需要右突出部55,所以将右突出部55形成为三个。各右突出部55以沿前后方向隔开相等间隔的方式配置。各右突出部55与后述的各舌片部70~72的形状匹配,并且形成为下侧开口的大致有盖三角形箱状。在该情况下,各右突出部55从上侧观察大致呈三角形,并且三角形的突出的两条边形成为后侧的边比前侧的边短。
在边缘部件53的上表面的与各右突出部55的前侧重叠的位置、与右后的拐角部,分别形成有作为支承部的一个例子的右凹部56,该右凹部56经由后述的支承部件92支承墨水收纳体17。这四个右凹部56以沿前后方向隔开相等间隔的方式配置,并且形成为与支承部件92的一部分形状匹配的形状。在各右凹部56的底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切口凹部56a。
另外,在各右突出部55的后侧的面、与边缘部件53的右内侧面的右前的拐角部附近,形成有作为插通部的一个例子的切口部57,该切口部57从下端朝向上方延伸。各墨水收纳体17侧的连接管37能够分别插通于这四个切口部57。此外,各切口部57以沿前后方向隔开相等间隔的方式配置。
根据墨水收纳体17的数量,在边缘部件53的左内侧面形成有向内侧(右侧)突出的左突出部5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墨水是四种颜色,且配置于最前侧的墨水收纳体17不需要左突出部58,所以将左突出部58形成为三个。各左突出部58沿前后方向配置于比各右突出部55稍微偏向前侧的位置。各左突出部58以沿前后方向隔开相等间隔的方式配置。各左突出部58形成为下侧开口的大致有盖三角形箱状。在该情况下,各左突出部58从上侧观察大致呈三角形,并且三角形的突出的两条边形成为后侧的边比前侧的边长。
在边缘部件53的上表面的与各左突出部58的后侧重叠的位置、与左前的拐角部,分别形成有作为支承部的一个例子的左凹部59,该左凹部59经由后述的支承部件92支承墨水收纳体17。这四个左凹部59以沿前后方向隔开相等间隔的方式配置,并且形成为与支承部件92的一部分形状匹配的形状。在各左凹部59的底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切口凹部59a。而且,各左凹部59在以小于90度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度)相对于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与各右凹部56对置。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的上端部的靠前的位置形成有容器侧插通孔61,该容器侧插通孔61作为能够供各连接管37插入的插入部的一个例子。通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螺钉62从容器主体20的内侧将右侧壁形成部件51安装于主体箱体25的左侧壁25a。
在该情况下,如图7以及图8所示,右侧壁形成部件51与左侧壁25a以及两个在左侧壁25a的内侧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矩形形状的板金部件63一起,共同通过六个螺钉62紧固,从而安装于主体箱体25的左侧壁25a。
如图9所示,在主体箱体25的左侧壁25a的与容器侧插通孔6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各连接管37插通的主体箱体侧插通孔64。而且,如图4以及图6所示,下游端侧与各墨水供给针35连接的各连接管37插通于主体箱体侧插通孔64以及容器侧插通孔61,并且该各连接管37的上游端侧配置于容器主体20内。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的从容器侧插通孔61的下侧到前侧的位置,以与容器侧插通孔61邻接的方式设置有L字形板状的第一管支承部65,该第一管支承部65支承插通于容器侧插通孔61的各连接管37中的与黑色墨水对应的一个。另外,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的上端部的容器侧插通孔61的后侧,以沿上下方向隔开相等间隔的方式向左水平地突出地设置有四个板状的肋,这四个板状的肋以沿前后方向彼此平行的方式延伸。
这四个肋的前端彼此对齐,并且从下向上按顺序为第一肋66、第二肋67、第三肋68以及第四肋69。在前后方向第一肋66的长度比第二肋67的长度短,在前后方向第二肋67的长度比第三肋68的长度短。另外,在前后方向第三肋68的长度与第四肋69的长度相同。
在第一肋66、第二肋67以及第三肋68的后端,分别一体地设置有作为板状的支持部的一个例子的第一舌片部70、第二舌片部71以及第三舌片部72,它们比上述肋66~68更加朝向内侧(左方)且大幅度地水平地突出。第一至第三舌片部70~72通过支承各连接管37的靠各墨水收纳体17侧的端部来抑制各连接管37下垂。各舌片部70~72以彼此沿前后方向隔开相等间隔的方式配置,并且形成为越朝向后方,左右方向的宽度越宽。在该情况下,各舌片部70~72以与边缘部件53的各右突出部55(参照图5)对应的方式配置。此外,通过上述各右突出部55覆盖各舌片部70~72。
形成于第一肋66与第二肋67之间的槽形成为第二管支承部73,该第二管支承部73支承各连接管37中的与黄色墨水对应的一个。形成于第二肋67与第三肋68之间的槽形成为第三管支承部74,该第三管支承部74支承各连接管37中的与深红色墨水对应的一个。形成于第三肋68与第四肋69之间的槽形成为第四管支承部75,该第四管支承部75支承各连接管37中的与青绿色墨水对应的一个。
因此,如图3、图10以及图11所示,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在容器侧插通孔61与收纳于容器主体20内的各墨水收纳体17之间引导各连接管37。即,通过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的连接管37经由容器侧插通孔61伸向容器主体20的外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构成引导部。
另外,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的长度根据从引导的各连接管37所连接的墨水收纳体17至容器侧插通孔61的距离而彼此存在不同。即,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的各自长度形成为,第四管支承部75最长,第三管支承部74第二长,第二管支承部73第三长,第一管支承部65最短。
在第三管支承部74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设置有作为脱落抑制部的一个例子的上下一对突起76,该对突起76用于抑制被牵引至第三管支承部74内从而被支承的连接管37从第三管支承部74脱落。
另外,在第四管支承部75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设置有上下一对突起76,该对突起76用于抑制被牵引至第四管支承部75内从而被支承的连接管37从第四管支承部75脱落。而且,各对突起76稍微陷入被牵引至第三管支承部74以及第四管支承部75的连接管37。各突起76与肋66~69在内侧方向(左右方向)具有相同宽度且大致形成为长方体形状。
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的第一舌片部70与容器侧插通孔61之间,形成有作为补充部的一个例子的一对贯通孔77,该对贯通孔77沿上下方向隔着第一至第四肋66~69。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的第一舌片部70与第二舌片部71之间,形成有一对贯通孔77,该对贯通孔77沿上下方向隔着第二至第四肋67~69。
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的第二舌片部71与第三舌片部72之间,形成有一对贯通孔77,该对贯通孔77沿上下方向隔着第三肋68以及第四肋69。而且,在将连接管37分别牵引至第二至第四管支承部73~75内的状态下,使金属线78通过各对贯通孔77形成为环状从而连结该金属线78的端部彼此,进而将连接管37分别可靠地保持于第二至第四管支承部73~75内。因此,在通过金属线78保持从第二至第四管支承部73~75内脱落的连接管37的情况下,各对贯通孔77作为补充发挥作用。
如图5、图10以及图11所示,通过边缘部件53覆盖第一至第四肋66~69(第二至第四管支承部73~75)、第一至第三舌片部70~72、第一管支承部65以及容器侧插通孔61。分别被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支承的连接管37分别插通于四个切口部57。而且,各连接管37的上游端部成为从各切口部57配置于容器主体20内的状态。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各连接管37的上游端侧与中空的墨水导入针80的基端部80b连接,所述墨水导入针80作为在前端部具有导入孔80a的液体导入部的一个例子。即,在各连接管37的上游端部插嵌有各墨水导入针80的基端部80b。而且,为了抑制各墨水导入针80从各连接管37脱落,通过扭簧81紧固各连接管37的插嵌有墨水导入针80的基端部80b的部分。
在各连接管37的比扭簧81稍微靠下游侧的位置装配有墨水流通调整部件82,该墨水流通调整部件82能够在将各连接管37压变形从而限制各连接管37内的墨水流通的方式、与不将各连接管37压变形从而允许各连接管37内的墨水流通的方式之间切换。
另外,墨水导入针80在其中间部具有圆形的凸缘部83。在凸缘部83的靠导入孔80a侧的面,设置有圆筒状的针定位部84,该针定位部84比凸缘部83直径稍小。在针定位部84的外周面,以沿周向隔开相等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定位突起84a。
各定位突起84a的前端位于比凸缘部83的周边靠内侧的位置。而且,在墨水导入针80的外周面的比凸缘部83稍微靠基端侧的位置,形成有能够安装E形卡环85的圆环状的环槽86。
另外,在墨水导入针80,以收纳墨水导入针80的从凸缘部83至前端的部位的方式装配有盖帽87,该盖帽87呈一侧开口的有盖圆形箱状。即,在盖帽87的底壁的中心部形成有盖帽插通孔88,该盖帽插通孔88能够供墨水导入针80的比凸缘部83靠基端的一侧从盖帽87的内侧插通,并且在盖帽87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89。
而且,通过在将墨水导入针80的比凸缘部83靠基端一侧,从盖帽87的内侧插通于盖帽87的盖帽插通孔88的状态下,将E形卡环85安装于墨水导入针80的环槽86,从而将盖帽87装配于墨水导入针80。此时,由于通过凸缘部83和E形卡环85,将盖帽87的底壁以保持有少许间隙的方式夹持,所以能够抑制墨水导入针80与盖帽87之间的松动。而且,此时,能够将墨水导入针80的前端收纳于盖帽87内。
接下来,针对墨水收纳体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各墨水收纳体17具备:作为液体收纳部的一个例子的墨水袋90,其收纳墨水;以及作为液体导出部的一个例子的墨水导出部91,其以在墨水袋90的上端部与墨水袋90的内部连通的方式形成。墨水导出部91沿重力方向位于比墨水袋90靠上的位置。并且,在墨水袋90的形成有墨水导出部91的上端侧(一端侧),装配有支承部件(悬挂部件)92,该支承部件(悬挂部件)92构成支承于容器主体20(参照图5)的液体收纳体支承部。即,墨水袋90与支承部件92卡合。
墨水袋90通过在两个矩形形状的柔性膜90a的周边夹持筒状的墨水导出部91的状态下,对这两个柔性膜的周边彼此进行熔敷从而形成。即,墨水袋90是由两个对置的成为柔性的壁的柔性膜90a构成的袋体,且两个对置的柔性膜90a以伴随着收纳于内部的墨水的消耗从而彼此靠近的方式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两个构成墨水袋90的柔性膜90a构成柔性部。
另外,墨水导出部91配置于墨水袋90的上端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墨水导出部91的上端部从墨水袋90露出,下端部配置于墨水袋90内。在墨水导出部91的比从墨水袋90露出的部分的上端部稍微靠下侧,设置有导出凸缘部93,该导出凸缘部93呈拐角部带有弧度的大致正方形。
在沿墨水袋90的厚度方向对置的导出凸缘部93的两侧边缘部,成对地形成有凸缘凹部93a。在墨水袋90的上端部的没有收纳墨水的熔敷部分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墨水袋贯通孔94。
如图14以及图18所示,在墨水导出部91的内部具备:圆环状的填密件95,其形成将墨水导出的墨水导出口95a;阀体96,其以从内侧堵塞墨水导出口95a的方式与填密件95抵接;以及螺旋弹簧97,其从内侧朝向填密件95对阀体96施力。墨水袋90内的墨水导出部91的下端部与作为流路形成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墨水导出管99的上端侧(一端侧)连接,该墨水导出管99经由呈圆筒状的柔性的连接流路部件98形成流路99a。连接流路部件98例如由弹性体等构成。
墨水导出管99的下端侧(另一端侧)延伸至墨水袋90内的下部。即,墨水导出管99的下端侧朝向墨水袋90内的形成有墨水导出部91一侧的相反一侧延伸。因此,墨水导出管99内的流路99a延伸至墨水袋90内的重力方向下部。
在该情况下,将墨水导出管99的长度设定为,墨水导出管99的下端不与填满墨水状态的墨水袋90内的下端接触。而且,墨水导出管99由比填充于墨水袋90内的墨水比重大的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导出管99由具有耐墨水性能的氟树脂构成。
氟树脂例如从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比重:2.12~2.17)、PTFE(聚四氟乙烯(四氟化),比重:2.14~2.20)、FEP(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4.6氟化),比重:2.12~2.17)、ETFE(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比重:1.70~1.76)、PCTFE(聚三氟氯乙烯(三氟化),比重:2.10~2.20)、PVDF(聚偏氟乙烯(二氟化),比重:1.75~1.78)等中选出。
由于在墨水为水溶性墨水的情况下,比重大致为1,所以只要墨水导出管99由上述那种材料构成,就能够防止墨水导出管99在墨水袋90内的墨水中上浮。因此,由于能够将墨水袋90内的底部的墨水也顺利地导出,所以使残留于墨水袋90内的墨水减少。
另外,在墨水导出部91的延伸突出至墨水袋90内的部分,形成有连通孔100,该连通孔100连通墨水导出部91的内部与墨水袋90的内部。而且,在墨水袋90的内部的上端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作为引导部的一个例子的倾斜部101,该倾斜部101以朝向连通孔100上升的方式倾斜。
连通孔100的孔径形成为,比墨水导出管99的下端(墨水导出部91侧的相反一侧)的墨水的入口的口径小。虽然在墨水为颜料墨水的情况下,产生颜料沉淀于墨水袋90内的底部从而在先供给的墨水与后供给的墨水之间存在浓度差之类的课题,但是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产生如下效果:通过将上部的浓度小的墨水从连通孔100导入,将下部的浓度大的墨水从墨水导出管99导入,将浓度大的墨水与浓度小的墨水混合,从而将适当浓度的墨水送至墨水导出部91。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各墨水收纳体17的支承部件92具备第一支承部件105以及第二支承部件106,上述第一支承部件105以及第二支承部件106以相对于墨水袋90的上端部互相夹持该上端部的方式安装。第一支承部件105具备:大致呈矩形形状的顶板部107,其沿墨水袋90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侧板部108,其在顶板部107的下表面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以沿长边方向延伸的方式与该顶板部107的下表面垂直且设置为一体。
如图16以及图20所示,第一支承部件105的顶板部107的两端部大致呈圆弧状,在顶板部107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以贯通的方式形成有圆筒状的导出部插入部109,该导出部插入部109供墨水导出部91插入。在导出部插入部109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牙110,该螺纹牙110能够与盖帽87的螺纹槽89旋合。因此,能够将盖帽87旋装于导出部插入部109。
导出部插入部109的外径形成为与墨水导入针80的凸缘部83的外径几乎相同。导出部插入部109的内径形成为比墨水导入针80的针定位部84的外径大。针定位部84的内径形成为比墨水导出部91的上端部的外径稍微大。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第一支承部件105的侧板部108的与导出部插入部109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沿着导出部插入部109的一部分的半圆弧面111。在导出部插入部109的靠半圆弧面111侧的端部设置有插嵌孔112,该插嵌孔112能够供墨水导出部91的导出凸缘部93插嵌。插嵌孔112以与导出凸缘部93对应的方式呈拐角部带有弧度的大致正方形。
在从半圆弧面111的中央部至插嵌孔112的部位,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条113。在插嵌孔112的上端部形成有台阶部114,该台阶部114沿上下方向与墨水导出部91的导出凸缘部93卡合。而且,通过在将墨水导出部91插入导出部插入部109的情况下,导出凸缘部93插嵌于插嵌孔112,并且导出凸缘部93的凸缘凹部93a与凸条113嵌合,从而进行墨水导出部91的定位。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第一支承部件105的侧板部108的隔着半圆弧面111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定位孔120。并且,在侧板部108的隔着两定位孔120的两侧,分别形成有螺纹孔121。在第一支承部件105的顶板部107的两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与侧板部108形成为一体的板状的突片部122。另外,在侧板部108的靠半圆弧面111侧的面的两端部,分别突出地设置有圆柱状的凸部123,该凸部123插通于墨水袋90的两墨水袋贯通孔94。
第二支承部件106大致呈L字板状并且具备:矩形板状的水平部124,其沿墨水袋90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与第一支承部件105的顶板部107的下表面对置;以及矩形板状的垂直部125,其与第一支承部件105的侧板部108对置。
在第二支承部件106的与第一支承部件105的侧板部108的半圆弧面11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支承凹部126,该支承凹部126供墨水导出部91的紧靠导出凸缘部93的下侧部分(墨水导出部91的比从墨水袋90露出的部分的导出凸缘部93靠墨水袋90侧的部分)插入。支承凹部126的宽度形成为比墨水导出部91的导出凸缘部93的宽度窄。
在第二支承部件106的垂直部125的与第一支承部件105的两定位孔120对应的位置,分别突出地设置有定位突起127,这两个定位突起127分别插入两定位孔120。在第二支承部件106的垂直部125的与第一支承部件105的两螺钉孔121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螺钉插通孔129,所述螺钉插通孔129供分别旋入两螺纹孔121的螺钉128插通。
在第二支承部件106的垂直部125的与第一支承部件105的两凸部123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卡合切口凹部130,该卡合切口凹部130与插通于两墨水袋贯通孔94的两凸部123卡合。
接下来,针对将支承部件92安装于固定有墨水导出部91的墨水袋90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然后,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将支承部件92安装于固定有墨水导出部91的墨水袋90的情况下,首先,将墨水导出部91插入第二支承部件106的支承凹部126。接着,分别将第一支承部件105的两凸部123插通于墨水袋90的两墨水袋贯通孔94。接着,分别将第二支承部件106的两定位突起127插入第一支承部件105的两定位孔120。由此,实现第一支承部件105与第二支承部件106的定位。
接着,分别将两螺钉128插入第二支承部件106的两螺钉插通孔129,然后分别旋入第一支承部件105的两螺纹孔121。由此,将支承部件92安装于固定有墨水导出部91的墨水袋90。此时,支承部材92沿上下方向与墨水导出部91的导出凸缘部93卡合,并且与墨水袋90的隔着墨水导出部91的两侧的墨水袋贯通孔94卡合。即,支承部件92支承墨水导出部91,并且在墨水袋90的隔着墨水导出部91的两侧支承墨水袋90。
而且此时,如图21所示,墨水袋90的上端部配置于在第一支承部件105的侧板部108与第二支承部件106的垂直部125之间形成的缝隙。因此,即使处于墨水袋90伴随着内部的墨水的消耗从而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侧板部108以及垂直部125也不会妨碍该变形。
接下来,针对将在内部填充有墨水的各墨水收纳体17设置于箱体18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然后,如图3以及图22所示,在将各墨水收纳体17设置于箱体18的情况下,首先,打开盖体21,然后经由容器主体20的开口部19将墨水收纳体17收纳于容器主体20内。此时,沿着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30度角度而与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将各墨水收纳体17的第一支承部件105的两端部支承于对置的右凹部56以及左凹部59。
然后,分别将第一支承部件105的两突片部122(参照图16)插入切口凹部56a(参照图5)以及切口凹部59a(参照图5)。由此,在以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30度角度而与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式被支承为能够装卸的状态下,将各墨水收纳体17彼此沿前后方向排列地收纳于容器主体20。在该情况下,各墨水收纳体17成为位于上端侧(一端侧)的支承部件92吊挂于容器主体20的右凹部56以及左凹部59的状态。
因此,各墨水收纳体17成为从容器主体20的内底面浮出的状态。而且,在各墨水收纳体17吊挂于容器主体20的状态下,支承部件92支承墨水导出部91(参照图16)的导出凸缘部93,并且通过墨水袋90的隔着墨水导出部91的两侧的墨水袋贯通孔94支承墨水袋90。
另外,虽然墨水袋90的下端只下降伴随着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消耗而使各墨水收纳体17的厚度变小的量(图22的双点划线所示),但即使在墨水袋90内的墨水变空的情况下,各墨水收纳体17也维持从容器主体20的内底面浮出的状态。
接着,如图12、图18以及图20所示,如上述那样将墨水导入针80与收纳于容器主体20的各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导出部91连接。即,在将墨水导入针80与墨水导出部91连接的情况下,将装配于连接有各连接管37的上游端侧的墨水导入针80的盖帽87,覆盖于各墨水收纳体17的导出部插入部109。
接着,如图20所示,将盖帽87旋转从而使盖帽87的螺纹槽89旋合于导出部插入部109的螺纹牙110。伴随着该旋合,墨水导入针80从墨水导出口95a插入墨水导出部91的内部。而且,若将盖帽87进一步旋转从而使盖帽87完全旋装于导出部插入部109,则以克服螺旋弹簧97的作用力从而使阀体96从填密件95分离的方式将墨水导入针80按下。
然后,阀体96移动至从填密件95分离的开阀位置从而使墨水袋90内与墨水导入针80内连通。因此,墨水袋90内经由墨水导出部91内以及墨水导入针80内与连接管37内连通。此时,通过将墨水导入针80的针定位部84插入导出部插入部109的内侧,并且各定位突起84a与导出部插入部109的内周面适当地抵接,从而将墨水导入针80的位置定位于墨水导出部91的中心位置。
而且,如图3所示,在将盖帽87旋装于导出部插入部109之后,通过关闭盖体21,从而将各墨水收纳体17往箱体18设置的设置作业结束。若将各墨水收纳体17设置于箱体18,则各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从各连接管37经由各墨水供给针35以及墨水供给管36向记录头28供给。向记录头28供给的各墨水从记录头28的各喷嘴(省略图示)喷射于纸张P,从而进行打印。
而且,若通过打印纸张P从而消耗各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则各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袋90伴随着该墨水的消耗从而渐渐变瘪。此时,由于构成箱体18的容器主体20的左侧壁形成部件52是透明的,所以即使不打开盖体21,也能够通过左侧壁形成部件52从箱体18外看到箱体18内的各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袋90的变瘪情况(位移状态)。
在该情况下,特别的是,左侧壁形成部件52不仅占据容器主体20的左侧面的大部分,还占据容器主体20的前侧面以及后侧面的左侧一半的大部分。除此之外,各墨水收纳体17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为,在箱体18内倾斜为左侧的部分位于比右侧靠前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彼此平行。
因此,能够从箱体18外,且能够从箱体18的前侧看到箱体18内的全部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袋90的变瘪情况。因此,能够从各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袋90的变瘪情况识别出各墨水收纳体的更换时间。
另外,各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袋90内的墨水导出管99的下端延伸至墨水袋90内的重力方向下部。因此,经由墨水导出管99将墨水袋90内的墨水从墨水袋90内的下端部吸上来而消耗该墨水。
在该情况下,由于墨水导出管99由比墨水袋90内的墨水比重大的材料构成,所以不会在墨水袋90内上浮。因此,由于能够将墨水导出管99的下端的位置始终维持在墨水袋90内的重力方向下部,所以能够减少使用后墨水袋90内的残留墨水。
另外,在将墨水流通调整部件82(参照图13)调整为将该连接管37压变形从而限制该连接管37内的墨水流通的状态之后,进行处于更换墨水耗尽的墨水收纳体17的情况的作业,其中,上述墨水流通调整部件82装配于与欲更换的墨水收纳体17对应的连接管37。能够通过这样做,在将盖帽87从欲更换的墨水收纳体17的导出部插入部109取下从而将墨水导入针80从墨水导出部91拔出时,抑制墨水从墨水导入针80的导入孔80a滴下。
接下来,针对处于通过图像形成系统11的读取装置13读取比读取面13a大的原稿G的情况的作用进行说明。
然后,如图2所示,在通过读取装置13读取比读取面13a大的原稿G的情况下,首先,打开自动送纸器16使读取面13a露出。接着,将原稿G载置为,将原稿G的欲读取区域容纳于读取面13a上,并且使该原稿G的从读取面13a上超出的部分中的一部分位于箱体18上(盖体21上)。
此时,箱体18的高度与读取面13a的高度一致。即,箱体18的高度只比读取面13a的高度低5毫米。因此,原稿G的一部分不会钩挂于箱体18的侧面而被支承于箱体18上。而且,若在关闭自动送纸器16的状态下,使读取装置13作动,则读取原稿G的读取面13a上的区域。
这样,由于通过箱体18支承从读取面13a上超出的原稿G的一部分,所以原稿G的位置稳定,并且能够通过读取装置13高精度读取原稿G。
根据以上详细叙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1)在墨水供给装置15中,将墨水收纳体17以能够相对于箱体18的右凹部56以及左凹部59装卸的方式支承为,墨水导出部91沿重力方向位于比墨水袋90靠上的位置。因此,能够一边通过目视进行确认,一边容易并可靠地将墨水导出部91与墨水导入针80连接。另外,由于墨水通常因自重存留于墨水袋90的下部,所以在墨水导出部91位于墨水袋90的下部的情况下,有可能在墨水导出部91与墨水导入针80的连接故障发生时,产生墨水的泄漏量增加的情况。在该方面,根据本结构,由于墨水导出部91沿重力方向位于比墨水袋90靠上的位置,所以即使墨水导出部91与墨水导入针80的连接故障发生,也能够抑制墨水的泄漏量。
(2)墨水袋90是由两个对置的柔性膜90a构成的袋体,并且将对置的两个柔性膜90a形成为,伴随着收纳于内部的墨水的消耗彼此靠近。因此,能够通过看到柔性膜90a的因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消耗而产生的位移状态,从而容易地识别出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消耗状态。
(3)箱体18具有:底壁49;开口部19,其与底壁49对置,并且形成为沿重力方向比底壁49靠上方;以及盖体21,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开口部19,并且墨水收纳体17经由开口部19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收纳于箱体18内。根据该结构,由于墨水收纳体17经由箱体18的形成于重力方向的上方的开口部19,装卸于箱体18,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墨水收纳体17相对于箱体18的装卸作业。除此之外,由于在将墨水收纳体17收纳于箱体18内之后,能够通过盖体21覆盖开口部19,所以能够抑制使墨水收纳体17、连接管37破损、或者一不小心将墨水导出部91与墨水导入针80的连接弄脱落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墨水的供给不良、由墨水引起的污染。并且,由于能够在具有底壁49的箱体18上进行墨水导出部91与墨水导入针80的连接作业以及拆卸作业,所以即使墨水流下,也能够将该流下的墨水阻挡在箱体18内。因此,能够抑制箱体18的外部被墨水污染。
(4)箱体18具有透明的左侧壁形成部件52,通过该左侧壁形成部件52,能够看到墨水袋90的伴随着墨水收纳体17内的墨水的消耗的变瘪情况。因此,能够从箱体18外看到箱体18内的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袋90的变瘪情况。即,能够从箱体18外看到箱体18内的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的消耗情况。
(5)箱体18的右侧壁45与左侧壁46之间的距离形成为比墨水收纳体17的宽度短。因此,能够通过将各墨水收纳体17倾斜而收纳于箱体18内,从而有助于箱体18的小型化。
(6)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导出部91形成于墨水袋90的上端侧,墨水收纳体17在形成有墨水导出部91的上端侧,具备与该上端侧卡合的支承部件92,并且经由支承部件92支承于箱体18的右凹部56以及左凹部59。由于能够根据该结构,将墨水收纳体17的形成有墨水导出部91的上端侧支承于箱体18的右凹部56以及左凹部59,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墨水导出部91与墨水导入针80的连接。另外,由于墨水收纳体17具备支承部件92,从而能够把持支承部件92对墨水收纳体17进行操作,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墨水收纳体17相对于箱体18的右凹部56以及左凹部59的装卸作业。
(7)将墨水收纳体17的形成有墨水导出部91的上端侧,支承并吊挂于箱体18的右凹部56以及左凹部59。根据该结构,由于将墨水收纳体17吊挂,墨水因自重存留于墨水收纳体17的下部,所以张力作用于墨水袋90。因此,墨水袋90伴随着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消耗,在没有褶皱、歪扭的状态下完全伸展,所以能够稳定地将墨水供给至喷墨式打印机12。另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墨式打印机12是搭载有记录头28的滑架27进行移动的类型的打印机,所以喷墨式打印机12的振动传播至墨水收纳体17从而使墨水收纳体17的下部摆动。并且,由于沿着俯视观察与滑架27的移动方向(主扫描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墨水收纳体17的上端侧的支承部件92,所以与沿着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方向配置支承部件92的情况相比较,由滑架27的移动引起的振动容易传播至墨水收纳体17。因此,能够在墨水袋90内的墨水是含有在墨水中容易沉淀的颜料的颜料墨水的情况下,通过摆动该墨水收纳体17的下部从而对颜料墨水进行搅拌。因此,能够抑制在颜料墨水内的颜料的浓度差。
(8)墨水收纳体17的支承部件92支承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导出部91。因此,由于墨水袋90伴随着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消耗,在没有褶皱、歪扭的状态下完全伸展,所以能够稳定地将墨水供给至喷墨式打印机12。
(9)墨水收纳体17的支承部件92在隔着墨水导出部91的两侧支承墨水袋90。因此,能够通过支承部件92,平衡地稳定地支承墨水袋90。
(10)墨水收纳体17具有与墨水导出部91连通且延伸至墨水袋90的重力方向下部的流路99a。根据该结构,即使墨水导出部91位于墨水袋90的上部,也能够从墨水袋90内的下部经由流路99a将墨水吸上来,因此能够将墨水袋90内的墨水向喷墨式打印机12侧稳定地供给。
(11)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导出管99由比收纳于墨水袋90的墨水比重大的材料构成。因此,能够抑制墨水导出管99在墨水袋90内的墨水中上浮。因此,能够通过墨水导出管99,将墨水袋90内的位于墨水导出部91的相反一侧的下端侧的墨水,顺利地导出至墨水导出部91,因此能够减少残留于墨水袋90内的墨水。
(12)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导出部91,在延伸突出至墨水袋90内的部分,具有与墨水袋90的内部连通的连通孔100。根据该结构,在将墨水从位于墨水袋90的垂直上方的墨水导出部91注入墨水袋90内时,能够将混入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气泡,从墨水导出部91的连通孔100向墨水收纳体17的外部排出。
(13)在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袋90内的墨水导出部91侧形成有倾斜部101,该倾斜部101以朝向连通孔100上升的方式倾斜。因此,在将墨水从位于墨水袋90的垂直上方的墨水导出部91注入墨水袋90内时,能够通过倾斜部101,将混入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气泡向连通孔100侧引导。其结果是,能够将混入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气泡,顺利地从连通孔100向墨水收纳体17的外部排出。
(14)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导出管99经由柔性的连接流路部件98与墨水导出部91连接。因此,能够通过连接流路部件98,将墨水导出管99容易地与墨水导出部91连接。
(15)在箱体18的容器主体20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上述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引导与收纳于容器主体20内的各墨水收纳体17连接的各连接管37。因此,能够通过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在容器主体20内引导各连接管37,因此能够容易地在容器本体20内牵引各连接管37。
(16)在箱体18的容器主体20的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形成有能够供各连接管37插入的容器侧插通孔61,且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在容器侧插通孔61、与收纳于容器主体20内的各墨水收纳体17之间引导各连接管37。因此,能够通过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将从容器侧插通孔61插入容器主体20内的各连接管37,引导至收纳于容器主体20内的各墨水收纳体17。
(17)箱体18的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的长度,根据从它们分别引导的连接管37所连接的墨水收纳体17,至容器侧插通孔61的距离,彼此存在不同。因此,能够抑制各连接管37与错误的各墨水收纳体17连接。
(18)箱体18的容器主体20具备边缘部件53,该边缘部件53构成用于收纳各墨水收纳体17的开口部19的周缘部,并且边缘部件53覆盖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因此,能够通过边缘部件53,保护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引导的各连接管37。
(19)在箱体18的边缘部件53设置有能够供各连接管37插通的切口部57。因此,能够通过将各连接管37插通于切口部57,从而容易地将各接续管37与各墨水收纳体17连接。
(20)箱体18的边缘部件53具备支承各墨水收纳体17的各右凹部56以及各左凹部59。因此,能够通过各右凹部56以及各左凹部59支承各墨水收纳体17。
(21)在箱体18的第三以及第四管支承部74、75设置有各突起76,上述各突起76用于抑制各连接管37从该第三以及第四管支承部74、75脱落。因此,能够通过各突起76,抑制各连接管37从第三以及第四管支承部74、75脱落。
(22)在箱体18的容器主体20的内侧面的隔着第二至第四管支承部73~75的两侧,分别形成有贯通孔77。因此,能够通过使金属线通过贯通孔77形成为环状,从而连结该金属线的端部彼此,进而分别将连接管37,容易且可靠地保持在第二至第四管支承部73~75内。
(23)箱体18的容器主体20的侧壁通过将左右分割的右侧壁形成部件51以及左侧壁形成部件52组合从而构成。因此,能够容易地成形箱体18的容器主体20的侧壁。
(24)墨水供给装置15具备箱体18、收纳于箱体18内的各墨水收纳体17、以及与各墨水收纳体17连接的各连接管37。因此,能够将收纳于箱体18内的各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经由各连接管37向喷墨式打印机12侧供给。
(25)喷墨式打印机12具备记录头28,该记录头28能够将经由墨水供给装置15的各连接管37供给的墨水喷射于纸张P。因此,能够将经由墨水供给装置15的各连接管37供给的墨水,从记录头28喷射于纸张P,从而进行该纸张P的打印。
(26)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箱体18以与读取面13a高度一致的方式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4横向侧面。因此,在读取比读取面13a大的原稿G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箱体18支承该原稿G的一部分。
(27)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箱体18的高度比读取面13a的高度低。因此,能够在将比读取面13a大的原稿G放置在该读取面13a上时,抑制该原稿G钩挂于箱体18。
(28)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箱体18以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4的喷墨式打印机12装卸的方式安装。因此,能够将箱体18相对于喷墨式打印机12自由地装卸。
(变更例)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其它实施方式。
·如图23所示,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也可以将具有增设用的纸盒140的增设盒单元141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4的下部。在该情况下,将作为调节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台座142安装于箱体18的下部,上述台座142以增加箱体18的高度的方式,只调节图像形成装置14的高度以增高的方式变化的部分。这样,能够通过将增设盒单元141以及台座142,成套地安装于图像形成系统11,从而维持箱体18的高度与读取面13a的高度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里,针对台座142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台座142呈在其下表面的中央部具有凹陷为矩形形状的凹陷部143的有底矩形箱状。在台座142的内底面的中央部形成有隆起部144,该隆起部144只隆起凹陷部143的凹陷部分。隆起部144的上表面形成为平坦。在台座142的内底面的隆起部144的周围,以包围隆起部144的方式隔开适当间隔设置有多个(在这里为10个)板状的支承肋145。而且,在将台座142安装于箱体18的下部的情况下,通过两面粘性胶带(省略图示),将隆起部144粘着于构成箱体18的底壁形成部件50的下表面的中央部,并且使台座142的上端的周缘部与底壁形成部件50的下表面的周缘部卡合。
·如图26所示,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也可以将自动送纸器16变更为能够开闭读取面13a的盖部件146。
·如图27所示,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在喷墨式打印机12是只使用黑色墨水的单色打印机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墨水供给装置15的箱体18的尺寸变更为,对一个收纳有黑色墨水的墨水收纳体17进行收纳的大小。在该情况下,将墨水收纳体17以其宽度方向成为前后方向的方式收纳于箱体18内。此外,在图27中,省略了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箱体18的开口部19的盖体21。
·如图28所示,也可以在墨水导出管99的上端部,设置连通该墨水导出管99的内部与墨水袋90的内部的连通孔147。这样的话,在以位于墨水袋90的垂直上方的方式配置墨水导出部91从而将墨水注入墨水袋90内时,能够将混入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气泡从连通孔147向墨水收纳体17的外部排出。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墨水导出部91的连通孔100。
·如图28所示,也可以在墨水导出管99的与墨水导出部91相反一侧的端部亦即下端部,配置重物148。重物148呈圆筒状,并且嵌入墨水导出管99的下端。在该情况下,墨水导出管99不一定需要由比填充于墨水袋90内的墨水比重大的材料构成。这样的话,能够有效地抑制墨水导出管99在墨水袋90内的墨水中上浮。因此,由于能够通过墨水导出管99,将墨水袋90内的位于墨水导出部91的相反一侧的下端部的墨水,导出至墨水导出部91,所以能够减少残留于墨水袋90内的墨水。另外,在使用圆筒状的管作为重物的情况下,该管也可以由与连接流路部件98相同的弹性体那样的具有柔性的材料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将墨水导出管99形成为比较硬质的部件,也具有能够防止墨水袋90受到损伤的效果。
·如图29所示,也可以通过覆盖部件149覆盖墨水导出管99。在该情况下,作为一个例子,覆盖部件149由螺旋弹簧构成。这样的话,能够通过覆盖部件149的重量,抑制墨水导出管99在墨水袋90内的墨水中上浮。在该情况下,优选构成墨水导出管99的材料与构成覆盖部件149的材料的平均比重比填充于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比重大。而且,若在该情况下将重物148装配于墨水导出管99的下端部,则墨水导出管99不一定需要由比填充于墨水袋90内的墨水比重大的材料构成。
·如图30所示,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也可以将箱体18以上表面的高度与读取面13a一致的方式配置于读取装置13的横向侧面。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能够支承箱体18的延伸突出部12a延伸设置于喷墨式打印机12的侧面从而通过该延伸突出部12a支承箱体18。
·在墨水收纳体17中,也可以省略形成流路99a的墨水导出管99。
·不一定需要墨水收纳体17的支承部件92在隔着墨水导出部91的两侧支承墨水袋90。
·不一定需要墨水收纳体17的支承部件92支承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导出部91。
·不一定需要将墨水收纳体17的形成有墨水导出部91的上端侧支承并吊挂于箱体18的右凹部56以及左凹部59。即,也可以以放置在箱体18的内底面上的状态收纳墨水收纳体17。在该情况下,箱体18的内底面(底壁49)作为支承墨水收纳体17的支承部发挥功能。
·也可以取代支承部件92,将能够通过箱体18的右凹部56以及左凹部59支承的形状的硬质支承部,作为液体收纳体,设置于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袋90的上端部(成为墨水导出部91一侧的一端侧)。这样的话,能够把持支承部从而对墨水收纳体17进行操作。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墨水收纳体17相对于箱体18的右凹部56以及左凹部59的装卸作业。
·不一定需要墨水收纳体17经由支承部件92支承于箱体18的右凹部56以及左凹部59。
·不一定需要箱体18的右侧壁45与左侧壁46之间的距离比墨水收纳体17的宽度短。
·不一定需要箱体18具有能够看到墨水袋90伴随着墨水收纳体17内的墨水的消耗的变瘪情况的透明的左侧壁形成部件52。
·不一定需要将箱体18的开口部19设置于容器主体20的上端,也可以设置于容器主体20的侧面。
·也可以省略箱体18的盖体21。
·不一定需要将墨水袋90全部都由柔性膜90a构成。即,也可以将墨水袋90的一部分通过由柔性材料构成的柔性部构成。另外,构成墨水袋90的柔性部的材料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不透明的。
·不一定需要将墨水收纳体17,以能够装卸于箱体18的右凹部56以及左凹部59的方式支承为,墨水导出部91沿重力方向位于比墨水袋90靠上。
·也可以构成为,省略墨水导入针80且将连接管37的端部直接与墨水导出部91连接。在该情况下,与墨水导出部91连接的连接管37的端部作为液体导入部发挥功能。
·不一定需要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导出管99经由柔性的连接流路部件98与墨水导出部91连接。即,墨水导出管99也可以通过粘合剂、粘性胶带等与墨水导出部91连接。
·也可以取代倾斜部101,以朝向连通孔100上升的方式,将弯曲状的弯曲部作为引导部形成于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袋90内。
·也可以省略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导出部91的连通孔100。
·不一定需要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导出管99由比收纳于墨水袋90的墨水比重大的材料构成。
·也可以只将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导出管99的成为墨水导出部91的相反一侧的下端侧的一部分,由比收纳于墨水袋90的墨水比重大的材料构成。
·不一定需要通过将左右分割的右侧壁形成部件51以及左侧壁形成部件52组合,从而构成箱体18的容器主体20的侧壁。即,可以通过将分割为三个以上部件组合,从而构成容器主体20的侧壁,也可以通过没有分割的一个部件构成容器主体20的侧壁。
·也可以省略形成于箱体18的容器主体20的贯通孔77。
·也可以省略形成于箱体18的第三以及第四管支承部74、75的各突起76。
·也可以省略设置于箱体18的边缘部件53的切口部57。
·也可以取代切口部57,将能够供连接管37插通的孔作为插通部,设置于箱体18的边缘部件53。
·不一定需要箱体18的边缘部件53覆盖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
·不一定需要将箱体18的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的长度形成为,根据从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分别引导的连接管37所连接的墨水收纳体17至容器侧插通孔61的距离,从而彼此存在不同。
·不一定需要箱体18的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在容器侧插通孔61与收纳于容器主体20内的各墨水收纳体17之间引导各连接管37。
·也可以省略箱体18的第一至第四管支承部65、73~75。
·引导部也可以只由脱落抑制部(各突起76)构成。
·引导部只要是能够使连接管37沿着容器主体20的内侧面与墨水收纳体17接通的结构,可以是任意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通过设置于容器主体20的内侧面的凹槽构成引导部。
·构成容器主体20的右侧壁形成部件51以及左侧壁形成部件52也可以形成为以L字状弯曲的板状。
·各突起76可以形成于肋66~69中的全部,也可以形成于肋66~69中的一部分。
·各突起76的宽度只要是能够与连接管37接触的大小,各突起76的大小、形状可以任意变更。
·也可以使各盖帽87的颜色与收纳于各盖帽87所对应的各墨水收纳体17的墨水颜色一致。这样的话,能够抑制将盖帽87与错误的墨水收纳体17连接。
·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不一定需要将箱体18以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4的喷墨式打印机12装卸的方式安装。即,也可以将箱体18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14的喷墨式打印机12。
·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箱体18的高度与读取面13a的高度一致是指也可以包括正负20mm大小的误差。
·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不一定需要箱体18的高度比读取面13a的高度低。即,也可以将箱体18的高度形成为,与读取面13a的高度相同或者比读取面13a的高度高。
·也可以取代纸张P,使用塑料薄膜、布或者金属箔等作为目标物。
·也可以取代原稿G,使用塑料薄膜、布或者金属箔等作为介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是喷射或排出除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此外,作为成为微量的液滴而从液体喷射装置排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状、将尾部拉成丝状的状态。另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能够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是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物质即可,包括粘性高或低的液体、溶胶、凝胶水、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融液)的流体。另外,不仅包括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还包括将由颜料、金属粒子等固体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而成的物质等。作为液体的代表例子,列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在通过墨水印刷之前或之后涂覆于被印刷介质的液体、用于对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喷射嘴进行加湿或者净化的液体、液晶等。此处所谓的墨水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混合物。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子,例如有喷射以分散或者溶解的形式包含电极材料、颜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上述电极材料、颜色材料等材料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或者,也可以是喷射用于制造生物芯片的活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作为精密吸液管使用的样品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微型分配器等。并且,也可以是利用尖头对表、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光通信元件等所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于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另外,也可以是为了蚀刻基板等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图像形成系统;12…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喷墨式打印机;12a…延伸突出部;13…读取装置;13a…读取面;14…图像形成装置;17…作为液体收纳体的一个例子的墨水收纳体;18…作为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一个例子的箱体;37…连接管(管);142…作为调节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台座;G…原稿(介质)。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其对收纳有液体的液体收纳体进行收纳;
管,其能够供给所述液体收纳体的所述液体;以及
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能够喷射通过所述管供给的所述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配置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并具有读取介质的读取面的读取装置,
所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横向侧面以所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上表面与所述读取面高度一致的方式配置。
2.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其对收纳有液体的液体收纳体进行收纳;
管,其能够供给所述液体收纳体的所述液体;以及
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能够喷射通过所述管供给的所述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配置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并具有读取介质的读取面的读取装置,
所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在所述读取装置的横向侧面以所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上表面与所述读取面高度一致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以能够支承所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方式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上表面比所述读取面的高度低。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装卸的方式安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调节部件,其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高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配合该图像形成装置的高度变化,调节所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高度。
7.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其对收纳有液体的液体收纳体进行收纳;
管,其能够供给所述液体收纳体的所述液体;以及
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能够喷射通过所述管供给的所述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配置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并具有读取介质的读取面的读取装置,
所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在所述读取装置的横向侧面以与所述读取面高度一致地处于同一平面的方式配置所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上表面、或者以比所述读取面高度低的方式配置所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上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以能够支承所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方式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装卸的方式安装。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调节部件,其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高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配合该图像形成装置的高度的变化,调节所述液体收纳体收纳容器的高度。
CN201410073171.7A 2013-03-07 2014-02-28 图像形成系统 Active CN1040294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6035 2013-03-07
JP2013046035A JP6064687B2 (ja) 2013-03-07 2013-03-07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9483A true CN104029483A (zh) 2014-09-10
CN104029483B CN104029483B (zh) 2017-01-18

Family

ID=5119709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91620.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26993U (zh) 2013-03-07 2014-02-28 图像形成系统
CN201410073171.7A Active CN104029483B (zh) 2013-03-07 2014-02-28 图像形成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91620.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26993U (zh) 2013-03-07 2014-02-28 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48653B2 (zh)
JP (1) JP6064687B2 (zh)
CN (2) CN2037269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66079A (zh) * 2015-03-12 2016-09-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收容体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64687B2 (ja) * 2013-03-07 2017-01-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4228340B (zh) * 2013-06-05 2016-05-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JP2016055446A (ja) * 2014-09-05 2016-04-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と電気接続体および液体消費装置
WO2016093304A1 (ja) 2014-12-10 2016-06-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収容ユニットと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104527237B (zh) * 2014-12-11 2017-02-01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设备用操作面板及成像设备
FR3034345B1 (fr) * 2015-04-02 2019-08-23 Dover Europe Sarl Connecteur configurabl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69429A (en) * 1993-10-20 1994-11-29 Lasermaster Corporation Continuous ink refill system for disposable ink jet cartridges having a predetermined ink capacity
JPH07121697A (ja) * 1993-10-26 1995-05-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164636A (ja) * 1994-12-13 1996-06-25 Canon Inc 複合画像形成装置
JPH08251323A (ja) * 1995-03-13 1996-09-2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664715A (zh) * 2004-03-05 2005-09-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1607488A (zh) * 2008-06-16 2009-12-23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
CN102447805A (zh) * 2010-10-08 2012-05-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复合机
CN203726993U (zh) * 2013-03-07 2014-07-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76216B2 (ja) * 1995-07-18 2003-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353899B1 (en) * 1998-04-10 2002-03-05 Xerox Corporation Fault management system for a multifunctional printing machine
US6459510B1 (en) * 1999-06-11 2002-10-01 Xerox Corporation Digital document scanner with a document support assembly
JP4239816B2 (ja) 2003-12-25 2009-03-18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712891B2 (en) * 2003-12-26 2010-05-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JP4386173B2 (ja) * 2003-12-26 2009-1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95870B2 (ja) * 2006-03-31 2010-1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保持部材
JP2008129553A (ja) * 2006-11-27 2008-06-0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4724099B2 (ja) * 2006-11-29 2011-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NL1033464C1 (nl) * 2007-02-28 2008-09-01 Rene Jan Padt Inrichting en werkwijze voor het scannen.
JP2008229974A (ja) * 2007-03-19 2008-10-02 Brother Ind Ltd プリンタシステム、並びにこれに用いられる親機プリンタ及び子機プリンタ
JP2008310105A (ja) * 2007-06-15 2008-12-2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01100A (ja) * 2011-03-28 2012-10-22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および認証システム並びに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4046556A (ja) * 2012-08-31 2014-03-17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69429A (en) * 1993-10-20 1994-11-29 Lasermaster Corporation Continuous ink refill system for disposable ink jet cartridges having a predetermined ink capacity
JPH07121697A (ja) * 1993-10-26 1995-05-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164636A (ja) * 1994-12-13 1996-06-25 Canon Inc 複合画像形成装置
JPH08251323A (ja) * 1995-03-13 1996-09-2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664715A (zh) * 2004-03-05 2005-09-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1607488A (zh) * 2008-06-16 2009-12-23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
CN102447805A (zh) * 2010-10-08 2012-05-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复合机
CN203726993U (zh) * 2013-03-07 2014-07-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66079A (zh) * 2015-03-12 2016-09-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收容体单元
CN105966079B (zh) * 2015-03-12 2019-12-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收容体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64687B2 (ja) 2017-01-25
CN203726993U (zh) 2014-07-23
JP2014172262A (ja) 2014-09-22
US9248653B2 (en) 2016-02-02
CN104029483B (zh) 2017-01-18
US20140253643A1 (en) 2014-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26993U (zh) 图像形成系统
CN107116906B (zh)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液体容纳体
CN105026162B (zh) 液体容纳体
CN105073429A (zh) 液体容纳体容纳容器、液体供应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6402642B2 (ja) 液体収容体
JP6222331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