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21934B -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 Google Patents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21934B
CN104021934B CN201410072338.8A CN201410072338A CN104021934B CN 104021934 B CN104021934 B CN 104021934B CN 201410072338 A CN201410072338 A CN 201410072338A CN 104021934 B CN104021934 B CN 1040219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ing portion
fuse
electrod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723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21934A (zh
Inventor
神谷优人
板桥徹
白石亮
白石亮一
三上裕基
柳泽章裕
西山茂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21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1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1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19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181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associated with surface mounted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007Types of components
    • H05K2201/10015Non-printed capacito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007Types of components
    • H05K2201/10181Fus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613Details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s of non-printed components, e.g. special leads
    • H05K2201/10621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electrical contacts
    • H05K2201/10636Leadless chip, e.g. chip capacitor or resisto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613Details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s of non-printed components, e.g. special leads
    • H05K2201/10742Details of leads
    • H05K2201/1075Shape details
    • H05K2201/10757Bent lea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613Details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s of non-printed components, e.g. special leads
    • H05K2201/10742Details of leads
    • H05K2201/1075Shape details
    • H05K2201/10818Flat lea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613Details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s of non-printed components, e.g. special leads
    • H05K2201/10742Details of leads
    • H05K2201/1075Shape details
    • H05K2201/10848Thinned lea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613Details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s of non-printed components, e.g. special leads
    • H05K2201/10742Details of leads
    • H05K2201/10886Other details
    • H05K2201/10946Leads attached onto leadless component after manufacturing the compone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0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 H05K3/32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4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by soldering
    • H05K3/341Surface mounted components
    • H05K3/3421Leaded components
    • H05K3/3426Leaded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a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uses (AREA)
  • Structures For Moun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REA)

Abstract

电子部件(28a)的主体(46)具有多个端子(48)分别连接于此的多个电极(40)。端子(48)包括熔丝端子(48a)和普通端子(48b),其每个从主体(46)延伸至印刷板(26),以使得主体(46)支撑于印刷板(26)的板表面(26a)上方且与之分开的位置处。熔丝端子(48a)具有位于电极连接部(56)和焊盘连接部(58)之间的中间部分(60)。中间部分(60)具有宽度小于熔丝端子(48a)的其它部分的切断部(62),以使得当过载电流在熔丝端子(48a)中流动时切断部(62)熔化。中间部分(60)在平行于板表面(26a)的方向上或在相对于板表面(26a)以小于90°的角度倾斜的方向上延伸。

Description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安装至印刷板的电子部件以及具有所述电子部件的电子控制单元。
背景技术
具有图面熔丝(pattern fuse,其是形成于印刷板中的布线图(wiring pattern)的一部分)的印刷板是现有技术已知的,例如,如日本专利公开No.2007-311467所公开的。
图面熔丝通常形成为比布线图的其余部分要窄。因此,例如,在电子设备内部或电子部件中发生短路并且从而过载电流流过时,图面熔丝由于生热而熔化从而切断电气通路。
在图面熔丝的情况下,在图面熔丝用于不同类型电子部件时或在图面熔丝用于相同类型电子部件但电子部件的额定值彼此不同时,必须个别地设计图面熔丝。于是,对于不同类型电子控制单元,难以通用化或标准化印刷板。换言之,难以通用化印刷板和简单地改变将要安装至印刷板的电子部件以便对于不同类型电子控制单元(不同产品)使用相同类型的印刷板。
另外,难以使得印刷板以及电子控制单元的尺寸更小,因为图面熔丝(或多个图面熔丝)作为布线图的一部分形成于印刷板中。
另外,由于图面熔丝形成于印刷板的板表面上,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图面熔丝的熔化部分可能会在图面熔丝熔化之后再次连接。尤其,熔化部分的重新连接会由于印刷板的密度增长而更容易发生s。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在考虑到以上问题的情况下做出的。本公开的一个目标是提供一种电子部件以及具有这种电子部件的电子控制单元,由此能使安装电子部件的印刷板通用化和/或标准化,并且使得印刷板的尺寸更小。另外,防止了熔丝部分的熔化部分的重新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特点,一种安装至印刷板的电子部件,其包括:
主体,其布置于印刷板的板表面上方并且与之分离的位置处,其中主体具有至少一个电子元件以及用于所述电子元件的多个电极;以及
多个端子,每个端子在其一个端部处连接至每个电极并且在其另一个端部处电且机械地连接至形成于印刷板中的焊盘,其中每个端子从主体朝着印刷板延伸以便在每个端子电且机械地连接至相应电极和相应焊盘的情况下将主体保持于板表面上方并且与之分离的位置处。
在以上电子部件中,每个端子具有电且机械地连接至相应电极的电极连接部、电且机械地连接至相应焊盘的焊盘连接部、以及用于将电极连接部和焊盘连接部相互连接的中间部分。
端子包括至少一个熔丝端子,其中熔丝端子具有至少作为中间部分的一部分的第一连接部,并且第一连接部在平行于板表面的方向上或相对于板表面倾斜一个小于90°的角度的方向上延伸。
熔丝端子还具有形成于第一连接部中的切断部,并且宽度比熔丝端子的其它部分小的切断部由于过载电流生热而熔化。熔丝端子在切断部的两侧处具有锥形部,以使得切断部经由相应的锥形部分别连接至电极连接部和焊盘连接部。
根据以上特点,多个端子连接至电子部件的主体并且一个端子由具有切断部的熔丝端子构成。因此能将印刷板通用化,其能用于不同类型的电子控制单元。另外,能使得印刷板以及电子控制单元的尺寸减小对应于图面熔丝的体积,因为图面熔丝在本公开中不是必要的。
熔丝端子具有作为中间部分一部分的第一连接部,其中切断部形成于第一连接部中。换言之,切断部形成于印刷板的板表面上方且与之分开的位置处。因此,能防止切断部在熔化之后的重新连接。
尤其,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由于第一连接部在沿着板表面的方向上延伸,当切断部熔化时,在沿着板表面的方向上在切断部的位置处形成间隙。因此,与切断部形成于在垂直于板表面的方向上延伸的中间部分中的结构相比较,能更有效地防止熔丝端子的重新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特点,除了第一连接部以外,熔丝端子具有作为中间部分另一部分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在垂直于板表面的方向上延伸。第二连接部连接至第一连接部。电极连接部在与第二连接部相反的一侧上连接至第一连接部。焊盘连接部在与第一连接部相反的一侧上连接至第二连接部。
根据以上特点,由于熔丝端子具有第二连接部,与熔丝端子在中间部分中仅具有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相比较,在两种情况下切断部在切断部的端子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彼此相同的情形下,能更有效地防止熔丝端子的重新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特点,第一连接部在与主体相反的方向上从电极连接部延伸,而焊盘连接部相对于第二连接部弯曲并且在与第一连接部相反的方向上从第二连接部延伸。
根据这个特点,不仅能使电子部件的尺寸更小另外能通过端子更稳定地支撑电子部件。另外,由于焊盘连接部在与第一连接部相反的方向上从第二连接部延伸,与焊盘连接部在朝着第一连接部的方向上延伸的结构相比较,能更有效地防止熔丝端子的重新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特点,第一连接部形成于与电极连接部相同的平面上并且在沿着板表面的方向上从电极连接部延伸。
根据以上特点,第一连接部不是在与主体相反的方向上从电极连接部延伸,而是第一连接部在与电极连接部相同的平面上并且在平行于板表面的方向上从电极连接部延伸。因此能更有效地防止熔丝端子的重新连接。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以上和其它目标、特点和优点从以下参照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中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电子控制单元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截取的示意性横截图;
图3是示出印刷板的一部分(安装至印刷板的电子部件)的示意性放大顶视平面图;
图4A是沿着图3中的线IV-IV截取的示意性横截图;
图4B是示出图4A中所示的熔丝端子的示意性放大侧视图;
图4C是示出图4A中所示的熔丝端子的放大透视图;
图5是示出对应于图4A的电子部件的示意性横截图,其中熔丝端子的切断部被熔化;
图6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电路板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横截图,其中图6A对应于图4A;
图6B是示出图6A中所示的熔丝端子的示意性放大侧视图;
图6C是示出图6A中所示的熔丝端子的放大透视图;
图7是示出对应于图6A的电子部件的示意性横截图,其中熔丝端子的切断部被熔化;
图8是用来解释图6A和图7的第二实施例的熔丝端子的效果的视图;
图9A是用来解释第二实施例的熔丝端子的另一个效果的视图;
图9B是示出图9A的熔丝端子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例的电路板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横截图,其中图10对应于图4A;
图11是用来解释图10的第三实施例的熔丝端子的效果的视图;
图12是示出第四实施例的印刷板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放大顶视平面图,其中图12对应于图3;
图13是示出在图12中的箭头方向上看到的第四实施例的熔丝端子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实施例的电路板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横截图,其中图14对应于图8;
图15是根据第一变型的熔丝端子的示意性侧视图;并且
图16是示出根据第二变型的印刷板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放大顶视平面图,其中图16对应于图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公开将以多个实施例的方式说明。为了避免重复说明,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各个实施例中赋予至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和/或结构。
(第一实施例)
图1和2所示的电子控制单元10具有作为其主要部件的电路板12。电子控制单元10还具有用于容纳电路板12的壳体14和密封元件16。在本实施例中,电子控制单元10形成为用于控制车辆发动机操作的水密性电子控制单元(ECU)。
电子控制单元10的轮廓结构将在下文中说明。
壳体14由金属(比如铝、铁等)或者树脂材料制成,用于在其中容纳电路板12以保护其免受水、灰尘等。用于形成壳体的部件的数目不限于特定数目,因此壳体14可由一个或多个构件组成。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壳体14由两个部件组成,也就是,具有上端开口的浅盒形下壳体18以及用于封闭下壳体18的上端开口的上壳体20。上壳体20由多个螺钉22(或螺栓)固定至下壳体18以形成壳体14的内部空间,用于容纳电路板12。在壳体14的组装情况下,电路板12的一部分(或多个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夹置于下壳体18和上壳体20之间,以使得电路板12牢固地保持于壳体14内部的预定位置处。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4在竖直方向(电路板12的厚度方向)上分为下壳体18和上壳体20。但是,壳体14的部件(下壳体18和上壳体20)的分开方向不限于竖直方向。
多个通孔24(在本实施例中为4个)形成于下壳体18的每个角处以使得螺钉或螺栓(未示出)分别插入通孔24以将电子控制单元10固定至预定位置,例如发动机缸体。孔隙形成于壳体14中以使得连接器30的一部分从壳体14内部向外伸出。
密封元件16具有防止水进入壳体14的内部空间的功能。如图2所示,密封元件16布置于上壳体18和下壳体20的外周边彼此相对的位置处。密封元件16还布置于壳体14和连接器30彼此相对的位置处。
电路板12由印刷板26构成,多个电力或电子部件和/或零件28(下文中统称为电子部件28),比如微型计算机、功率晶体管、电阻器、电容器等,安装于印刷板26上以形成电路。电子部件28安装至印刷板26的板表面(前侧板表面26a和后侧板表面26b)中的至少一个。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子部件28安装至前侧板表面26a和后侧板表面26b这两者。
例如,多个电子部件28a安装至印刷板26的前侧板表面26a,其中每个电子部件28a具有熔丝端子48a(图4A-4C),如下说明。电子部件28a对应于常规设备中需要图面熔丝的那些电子部件。为了方便的缘故,除了电子部件28a(具有熔丝端子48a)之外的电子部件在附图中标识为28b。
除了电子部件28a,连接器30也安装至印刷板26,用于将形成于电路板12中的电子电路电连接至外部设备(未示出)。在图2中,连接器30的多个销30a通过通孔安装工艺(through-hole mounting process)安装至印刷板26。但是,销30a可替代地通过表面安装工艺或表面安装结构安装至印刷板26。
图2中的附图标记32表示布置于一些电子部件28b和下壳体18之间并且与它们相接触的散热凝胶,以便将电子部件28b的热传输至下壳体18。
在上述电子控制单元10中,外部连接器(未示出)装配至连接器30(连接器30的销30a),以使得电子控制单元10电连接至线束(wire harness,未示出)。连接器30经由主熔丝34电连接至电池36(直流电源),用于保护电子控制单元10以免过载电流。电池36还连接至其它电子控制单元(未示出),比如制动控制ECU、转向控制ECU、本体ECU、导航设备等。
由于主熔丝34提供于用于供应操作各种电子设备(包括电子控制单元10)所必须的电能的路径中,大尺寸熔丝(例如,用于15A、20A等的熔丝元件)用于主熔丝34。当任何一个电子设备(包括电子控制单元10)中出现任何缺陷或问题并且从而过载电流流过主熔丝34时,主熔丝34被大于预定值的过载电流所熔化。那么,经由主熔丝34的电能供应被切断以阻止对其它电子设备的不利影响。
电路板12,尤其是电子部件28a,将参照图3和4A-4C更详细地说明。图3和4A示出电路板12的相关部分,包括一个电子部件28a和电路板12的邻近安装至印刷板26的电子部件28a的部分。在图3中,为了方便的缘故,去除了抗蚀层(resist)42(图4A中示出)。
下面,平行于印刷板26的板表面26a的方向之一称为X方向,而平行于板表面26a但垂直于X方向的方向称为Y方向。垂直于板表面26a的方向(印刷板26的厚度方向)称为Z方向(等于竖直方向)。
印刷板26由树脂或陶瓷作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绝缘板38、以及由导电材料(比如铜)制成并且布置于绝缘板38上的布线图40组成。尽管附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布线图40在绝缘板38上形成为多层结构并且布线图40形成于绝缘板38的两个板表面上。
抗蚀层42布置于绝缘板38的板表面上(对应于印刷板26的前侧板表面26a)以覆盖布线图40。抗蚀层42在预定位置处具有开口42a。布线图40的经由每个开口42a暴露于印刷板26外部的部分形成经由焊料44连接至电子部件28a的焊盘40a。
抗蚀层(42,未示出)还布置于绝缘板38的与印刷板26的后侧板表面26b相应的板表面上,以使得焊盘(40a,未示出)通过相应开口(42a,未示出)暴露于外部。
如图3和4A中所示,电子部件28a具有电子元件主体46和多个端子48。电子元件主体46(下文,主体46)具有至少一个电子元件(如下面解释的,电容器)并且具有电连接至电子元件并且布置于主体46的外表面处的多个电极50。主体46布置于印刷板26的前侧板表面26a的上方。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12具有多个电子部件28a并且至少一个电子部件28a由陶瓷型层压电容器组成。如图4A中所示,电子部件28a(陶瓷型层压电容器)的主体46具有导电层54以及由钛酸钡型(barium-titanate type)高介电性陶瓷制成的介电层52,其中介电层52和导电层54交替地层压。电极50连接至导电层54。
如图3中所示,电子部件28a的主体46的外部形状在由X方向和Y方向限定的平面上形成为矩形形状,其平行于印刷板26的前侧板表面26a。主体46在X方向上其两个纵向端部处具有电极50。更准确地,其中一个电极50形成于下侧表面46a(图4A)的一部分、上侧表面46b(图4A)的一部分、第一侧面46c(图4A中的左侧表面)、第三侧面46e(图3)的一部分、以及第四侧面46f(图3)的一部分上。另一个电极50形成于下侧表面46a的另一部分、上侧表面46b的另一部分、第二侧面46d(图4A中的右侧表面)、第三侧面46e的另一部分以及第四侧面46f的另一部分上。每个端子48通过焊料连接至相应电极50。用于将电极50连接至端子48的焊料相比用于将端子48连接至焊盘40a的焊料44而言具有更高的熔点,以使得电极50处的焊料在回流焊接工艺(reflow soldering process)中不会熔化。
每个端子48连接至相应的电极50并且在竖直方向上或在朝着印刷板26的向下方向上从主体46延伸,以使得在每个端子48电且机械地连接至印刷板26的相应焊盘40a的状态下,多个端子48将主体46支撑于前侧板表面26a上方(在前侧板表面26a上方并且与之分开的位置处)。每个端子48由具有恒定厚度的金属板制成,其通过以预定二维形状冲压金属板并且将冲压出的板弯曲为预定三维形状而形成。每个端子48具有通过焊料电且机械地连接至电极50的电极连接部56、通过焊料44电且机械地连接至焊盘40a的焊盘连接部58、以及用于将电极连接部56与焊盘连接部58彼此连接在一起的中间部分60。
其中一个端子48由具有切断部62的熔丝端子48a组成。在本实施例中,一个熔丝端子48a连接至一个电极50。两个端子48连接至电子部件28a,其中一个端子是熔丝端子48a,而另一个端子48由不具有切断部的普通端子48b组成。如上所述,仅一个熔丝端子48a连接至一个电极50,而仅一个普通端子48b连接至另一个电极50。
如图3和图4A至4C所示,熔丝端子48a具有几乎沿着由X方向和Y方向限定的平面延伸的第一连接部60a(至少作为用于熔丝端子48a的中间部分60的一部分)。更准确地,第一连接部60a在相对于印刷板26的板表面26a倾斜小于90°的角度的方向上延伸。切断部62形成为第一连接部60a的一部分。切断部62在熔丝端子48a连接至焊盘40a的状态下定位于印刷板26的板表面26a上方并且与之分离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60a基本上等于中间部分60。
切断部62具有小于熔丝端子48a的其它部分的宽度,以使得切断部62由于过载电流生热而熔化以便切断过载电流。切断部62的宽度对应于切断部62在Y方向上的尺寸,Y方向垂直于熔丝端子48a中的电流流动方向并且垂直于熔丝端子48a的厚度方向。由于熔丝端子48a由通过以预定的二维形状冲压金属板并且然后将其弯曲为预定三维形状而形成的具有恒定厚度的金属板制成,切断部62在垂直于电流流动方向的横截面中的横截面积比熔丝端子48a的其它部分的横截面积小。
在本实施例中,熔丝端子48a仅连接至形成于第一侧表面46c上的电极50(其是主体46在X方向上的纵向端部之一)。更准确地,熔丝端子48a的电极连接部56具有对应于第一侧表面46c的矩形形状并且连接至第一侧表面46c的整个面积。因此,熔丝端子48a的电极连接部56的厚度方向对应于主体46的纵向方向,也就是,X方向。电极连接部56在Z方向上具有下端56a和上端56b。电极连接部56更靠近板表面26a的下端56a连接至中间部分60(第一连接部60a)的一端。
熔丝端子48a的中间部分60的另一端连接至焊盘连接部58。焊盘连接部58的厚度方向对应于Z方向。焊盘连接部58形成为对应于焊盘40a形状的几乎矩形形状(在由X方向和Y方向限定的平面中)。
如图4A至4C所示,中间部分60相对于电极连接部56弯曲预定的锐角并且在朝着印刷板部分26的方向上以及与主体46相反的方向上从电极连接部56延伸。焊盘连接部58也相对于中间部分60和电极连接部56弯曲预定的锐角。焊盘连接部58在与电极连接部56相反的方向上从中间部分60延伸。在本实施例中,中间部分60在Z方向上相对于板表面26a倾斜,以使得随着中间部分60的点在朝向焊盘连接部58的方向上与下端56a更加分开时,中间部分60的点与电极连接部56的下端56a之间在Z方向上的距离增大。在本实施例中,熔丝端子48a具有一个中间部分60,其由几乎沿着印刷板26的板表面26a延伸的第一连接部60a形成。
切断部62形成为至少作为第一连接部60a的一部分,如图3、4A、4B和4C所示。在图4B和4C中,切断部62更明显地示出。切断部62在从焊盘连接部58延伸至电极连接部56的方向上(以下,端子延伸方向)形成于第一连接部60a的中心处。因此,切断部62形成于在Z方向上与焊盘连接部58分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根据上述结构,焊料44没有粘着至切断部62,即使在回流焊接工艺之后。如图3和图4C所示,锥形部64形成于切断部62在端子延伸方向上的纵向两侧处。在每个锥形部64中,宽度在朝向切断部62的方向上减小。在本实施例中,熔丝端子48a的宽度是恒定的,切断部62和锥形部64除外。
以与熔丝端子48a类似的方式,普通端子48b由通过以预定二维形状冲压金属板并且然后将其在一个部分处弯曲为预定三维形状而形成的具有恒定厚度的金属板制成。换言之,普通端子48b形成为在由X方向和Z方向限定的平面的横截面中字母L形状,如图4A所示。普通端子48b不具有切断部。
在本实施例中,普通端子48b具有与熔丝端子48a相同的厚度。另外,普通端子48b的宽度,也就是,垂直于电流流动方向并且垂直于普通端子48b的厚度方向的Y方向上的尺寸等于熔丝端子48a的宽度(切断部62和锥形部64除外)。
在本实施例中,普通端子48b仅连接至形成于第二侧表面46d(其是主体46在X方向上的另一个纵向端部)上的电极50。更准确地,普通端子48b的电极连接部56具有对应于第二侧表面46d的矩形形状并且连接至第二侧表面46d的整个面积。因此,普通端子48b的电极连接部56的厚度方向对应于主体46的纵向方向,也就是,X方向。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普通端子48b的电极连接部56同样地在Z方向上具有下端56a和上端56b。普通端子48b的电极连接部56的下端56a连接至普通端子48b的中间部分60的一端。
普通端子48b的中间部分60在与电极连接部56相同的平面中并且在朝着板表面26a的Z方向上延伸。于是,中间部分60的另一端连接至普通端子48b的焊盘连接部58。普通端子48b的焊盘连接部58的厚度方向对应于Z方向。焊盘连接部58同样形成为对应于焊盘40a形状的几乎矩形形状(在由X方向和Y方向限定的平面上)。普通端子48b的焊盘连接部58相对于电极连接部56弯曲几乎90°并且在与电极连接部56相反(离开主体46)的方向上从中间部分60延伸。
如图3所示,电子部件28a的熔丝端子48a经由焊盘40a和连接布线图40c电连接至电源布线图40b。电源布线图40b对应于布线图40的共用于多个电子部件28(包括电子部件28a)的部分。电源布线图40b经由连接器30的销30a电连接至电池36。
本实施例的电子部件28a和电子控制单元10的优点将在下面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部件28a的电极50不是经由焊料44直接连接至印刷板26的焊盘40a。而是,多个端子48设置于电极50和焊盘40a之间以使得电极50经由相应端子48间接地连接至焊盘40a。另外,用于电子部件28a的端子48的其中之一由具有切断部62的熔丝端子48a组成。因此,当电子部件28a中出现短路并且因而过载电流(短路电流)流动时,热根据过载电流在具有更小宽度的切断部62处产生。并且在切断部62处的温度变得高于预定值时,切断部62被熔化并且电极50和焊盘40a之间的电连接被切断。因此,当过载电流流过熔丝端子48a时,能快速地切断电极50和焊盘40a(它们在熔化之前由熔丝端子48a彼此连接)之间的电连接。
如上,用于切断由电子部件28a的短路故障所引起的过载电流(短路电流)的功能不是由形成于印刷板26中的图面熔丝实现,而是由用于电子部件28a的熔丝端子48a实现。于是,能将印刷板26通用化和/或标准化,其能通用于不同类型的电子控制单元。因此,能提供变化产品,从而能使用相同印刷板26但将不同的电子部件28a安装至印刷板26。
另外,能将印刷板26以及电子控制单元10的尺寸形成为小对应于图面熔丝的体积,图面熔丝在本实施例中不是必要的。
另外,熔丝端子48a具有第一连接部60a,其是中间部分60的用于将电极连接部56连接至焊盘连接部58的部分。切断部62形成于第一连接部60a中。换言之,切断部62没有与印刷板26的板表面26a相接触,而是被支撑于板表面26a上方的位置处(也就是,在板表面26a的上方并且与之分离的位置处)。因此,能避免熔化的金属(熔化的焊料)散布到板表面26a上并因此切断部62的熔化部分再次连接的情况。
如图5所示,在切断部62熔化时,间隙66形成于切断部62存在的位置处。第一切断端部68a(在电极连接部56的一侧上)和第二切断端部68b(在焊盘连接部58的一侧上)在切断部62熔化以后分别形成于中间部分60中。
在其中切断部62形成于在竖直方向上(Z方向上)延伸的中间部分60中的假设结构中,在切断部62熔化时,间隙66同样形成于切断部62所存在的位置处。并且第一切断端部68a定位于在竖直方向上正好在第二切断端部68b上方的位置处。在熔丝端子48a的切断部62熔化时,第一和第二切断端部68a、68b对应于间隙66的形成于切断部62处的两个端部并且第一和第二切断端部68a、68b在竖直方向上关于间隙66彼此相对。当振动从外部施加至电子部件28a时,例如,由于车辆振动,并且主体46从而在竖直方向上振动时,第一和第二切断端部68a、68b可能又会彼此连接。另外,在普通端子48b由于主体46的重量和/或来自从外部施加至主体46的振动而弯曲时,主体46和第一切断端部68a可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并且熔丝端子48a可能会重新连接。
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熔丝端子48a具有几乎在X方向上从电极连接部56(或从焊盘连接部58)延伸至另一个的第一连接部60a(至少作为中间部分60的部分),并且切断部62形成于第一连接部60a中。更准确地,第一连接部60a在X方向上延伸并且在Z方向上相对于板表面26a倾斜小于90°的预定角度。在端子延伸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的切断部62,形成于第一连接部60a中。因此,如图5所示,在切断部62熔化的状态下,第一切断端部68a和第二切断端部68b在X方向和Z方向上没有重叠。即,间隙66在X方向和Z方向上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切断端部68a和68b之间。在与其中切断部62形成于在竖直方向上(Z方向上)延伸的中间部分中的上述假设结构相比较时,本实施例更有利之处在于能更有效地防止熔丝端子48a的熔化部分的重新连接。
另外,在熔丝端子48a连接至焊盘40a的状态下,切断部62保持处于印刷板26的板表面26a上方并且与之分离的位置处。因此,切断部62处的热不会离开直接至印刷板26。短路的出现与切断部62的熔化之间的时间能缩短。用于切断过载电流的响应因而能得到提高。
在通过图面熔丝提高响应的情况下,必须将图面熔丝形成为比布线图的其它部分薄或者用相比布线图的其它部分而言更易于熔化的材料形成图面熔丝。但是,以上方法增加了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切断部62的热不易于传输至印刷板26,不仅能提高响应,另外还能降低制造成本。另外,由于切断部62的热不易于传输至印刷板26,能使印刷板26的耐热性能的设计比较宽松。制造成本也相应地进一步降低。
在具有图面熔丝的印刷板中,邻近一个图面熔丝的电子部件处产生的热和/或邻近所述图面熔丝的另一图面熔丝处产生的热经由绝缘板和布线图传输至这个图面熔丝。由于图面熔丝受到在围绕所述图面熔丝的部分处产生的热,在高密度封装的情况下,图面熔丝可能会在电子部件中出现短路故障之前熔化。
根据本实施例,但是,由于切断部62保持于印刷板26的板表面上方且与之分离的位置处,切断部62不易于受到其它电子部件28的热的影响。因此,能实现高密度封装。换言之,印刷板26的尺寸能减小并且从而制造成本能相应地降低。
在电子控制单元10中,具有熔丝端子48a的这些电子部件28a中的至少一些经由焊盘40a和连接布线图40c连接至电源布线图40b。如上已经说明的,当一个电子部件28a中发生短路故障并且过载电流在熔丝端子48a中流动时,电极50和焊盘40a之间的连接由于熔丝端子48a的切断部62(其在熔化之前已经连接电极50和焊盘40a)的熔化而立即被切断。因此,能保护连接至电源布线图40b的其它电子部件28免受过载电流。
用于切断所述切断部62的在熔丝端子48a中流动的过载电流没有用于切断主熔丝34的过载电流那么大。因此,能抑制由于在熔丝端子48a中流动的过载电流所可能引起的对其它电子设备供电的不利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部件28a包括陶瓷型层压电容器。在使用层压结构的电子部件28a的情况下,电子部件28a的尺寸能更小并且能实现印刷板26的高密度封装。但是,另一方面,具有层压结构的电子部件可能会存在导电层54(其以多层层压)很可能会由于车辆振动和/或热应力而短路的问题。但是,在具有层压结构的电子部件28a的本实施例中,如果发生短路故障的话,能快速地切断电极50和焊盘40a之间的电连接。
就供电能力而言,锂电池系统优于铅电池。另一方面,锂电池具有这样的缺点,即,当超过额定输出电流的电流供应至电负载时其将快速地恶化。但是,根据本实施例,在电子部件28a中发生短路的情况下,电极50和焊盘40a之间的电连接立即被熔丝端子48a切断。因此能将对电池的不利影响抑制到最小值。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将参照图6(6A、6B和6C)至9(9A和9B)解释。用于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类似或相同的那些部分(包括电子部件28a、电子控制单元10等)的解释将省略。在图8和9A中,电子部件28a和印刷板26以简化的方式示出。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46在由X方向和Y方向限定的平面(也就是,与板表面26a平行的平面)上也具有矩形形状。熔丝端子48a连接至形成于第一侧表面46c上的电极50,而普通端子48b连接至形成于第二侧表面46d上的电极50。这个结构称为本实施例的第一技术特征。
熔丝端子48a的中间部分60除了第一连接部60a以外还具有第二连接部60b,其中第二连接部60b在竖直方向(Z方向)上延伸。第一和第二连接部60a和60b以90°的角度彼此连接。电极连接部56在与第二连接部60b相对的一侧上连接至第一连接部60a,而焊盘连接部58在与第一连接部60a相反的一侧上连接至第二连接部60b。这个结构称为本实施例的第二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熔丝端子48a具有在Z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连接部60b,以使得第一连接部60a在X方向上延伸,也就是,平行于板表面26a的方向上延伸。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其在中间部分60中仅具有第一连接部60a)在第一连接部60a在熔丝端子48a的端子延伸方向上的实际长度彼此相同的状态下相比较。那么,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60a(其在由X方向和Y方向所限定的平面(即,平行于板表面26a的平面)上伸出)的伸出长度,大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60a的伸出长度。因此,如图7所示,电极连接部56一侧上的第一切断端部68a与焊盘连接部58一侧上的第二切断端部68b之间的间隙66在X方向上的距离(其等于伸出长度)大于在平行于板表面26a的平面上伸出的第一实施例的X方向上的间隙66的伸出长度。因此,能更有效地防止熔丝端子48a的可能重新连接。
另外,第一连接部60a相对于电极连接部56弯曲90°的角度并且在X方向上离开本体46从电极连接部56延伸。第二连接部60b相对于第一连接部60a弯曲90°的角度并且在Z方向(平行于电极连接部56的方向)上从第一连接部60a延伸,以使得第二连接部60b和电极连接部56在X方向上彼此相对。焊盘连接部58相对于第二连接部60b弯曲90°的角度并且在X方向上离开第一连接部60a(在与第一连接部60a相反的方向上)和主体46延伸。这个结构称为本实施例的第三技术特征。
将本实施例与其中第一连接部60a形成于与电极连接部56相同的平面上并且在Y方向上(平行于板表面26a的方向上)从电极连接部56延伸的这种情况相比较,本实施例的电子部件28a能制作为更小并且能通过端子48更稳定地支撑电子部件28。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焊盘连接部58在X方向以及与第一连接部60a相反的方向上从第二连接部60b延伸。将本实施例与其中焊盘连接部58在X方向上但是在朝着第一连接部60a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相比较,在本实施例中能更可靠地防止熔丝端子48a的可能重新连接。
另外,如图6A所示,第一连接部60a在由X方向和Y方向限定的平面上延伸。换言之,第一连接部60a在平行于印刷板26的板表面26a的方向上延伸。这个结构称为本实施例的第四技术特征。因此,当切断部62在由X方向和Y方向限定的平面上伸出时,能最大化切断部62在第一连接部60a的端子延伸方向上的伸出长度。换言之,当将本实施例与其中切断部62在第一连接部60a的端子延伸方向上的实际长度与本实施例的实际长度相同但是第一连接部60a相对于板表面26a倾斜(例如,如在第一实施例中)的情况相比较时,在切断部62熔化时,大间隙66能在本实施例中在X方向上形成于电极连接部56一侧上的第一切断端部68a与焊盘连接部58一侧上的第二切断端部68b之间。因此,能更有效地防止熔丝端子48a的重新连接。
在图8中,附图标记58a对应于每个端子48a和48b的焊盘连接部58在X方向上的内侧端部。更准确地,内侧端部58a是焊盘连接部58在其纵向方向(X方向)上更靠近主体46的端部,X方向对应于主体46的第一侧表面46c和第二侧表面46d布置于其中的方向。普通端子48b的内侧端部58a也称为普通端子48b的可能弯曲运动的开始点。
如图8所示,在切断部62熔化时,距离L1对应于开始点58a与熔丝端子48a的第一切断端部68a之间的这个距离。第一切断端部68a对应于熔丝端子48a的保持于电极连接部56一侧上并且距开始点58a(普通端子48b的内侧端部58a)最远的点。主体46或熔丝端子48a保持在电极连接部56的一侧上的任何点(其距开始点58a最远)(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切断端部68a)称为长距离点。
另外,在图8中,距离L2对应于在切断部62熔化时普通端子48b的内侧端部58a(开始点58a)与熔丝端子48a的最近点(例如,熔丝端子48a的第二切断端部68b、内侧端部58a或任何其它点)之间的这个距离。以上最近点对应于熔丝端子48a的保持于焊盘连接部58一侧上并且最靠近普通端子48b的内侧端部58a(开始点58a)的点。在本实施例中,熔丝端子48a的第二切断端部68b和内侧端部58a的每个最靠近普通端子48b的内侧端部58a(最靠近开始点58a)。熔丝端子48a的保持在焊盘连接部58一侧上(其最靠近开始点58a)的任何点称为短距离点。熔丝端子48a满足“L2>L1”的尺寸关系。这个结构称为本实施例的第五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满足“L2>L1”的尺寸关系),在切断部62熔化并且普通端子48b由于施加的外力(其自身重量、车辆振动等)而在普通端子48b的内侧端部58a处弯曲时,以及在主体46朝着板表面26a旋转时,熔丝端子48a的第一切断端部68a(也就是,长距离点)不与熔丝端子48a的内侧端部58a(也就是,短距离点)相接触。因此,能更有效地防止熔丝端子48a的可能重新连接。
在图9A和9B中,比较示例由虚线指示。如虚线所示,熔丝端子48a的第一连接部60a在平行于表面板26a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至电极连接部56的下端56a。附图标记66a指示在切断部62熔化时形成于比较示例的熔丝端子48a中的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A和9B中所示,第一连接部60a不是连接至下端56a,而是连接至电极连接部56的上端。这个结构称为本实施例的第六技术特征。下端和上端56a和56b都布置于竖直方向上(Z方向上)。上端56b与下端56a相比更加离开板表面26a。
在由图9A和9B中的虚线所示的比较示例中,不是第一切断端部(对应于68a),而是熔丝端子48a的电极连接部56的上端56b对应于长距离点,其距普通端子48b的内侧端部58a最远(开始点58a)。因此,在主体46以及熔丝端子48a的保持在电极连接部56一侧上的部分由于切断部62的熔化而旋转时,上端56b可能与熔丝端子48a的在焊盘连接部58一侧上的部分相接触。为了避免以上情况,需要将切断部62定位于在X方向上位移但是离开主体46的位置处,以使得上端56b的旋转轨道(在图9A和9B中用双点划线指示)进入形成于切断部62的熔化处的间隙(66a)的区域中。根据比较示例的结构,熔丝端子48a在X方向上的长度变大并且从而电子部件28a的尺寸变大。
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第一切断端部68a(长距离点)定位于靠近电极连接部56的上端56b的位置处,其距普通端子48b的内侧端部58a(开始点)最远。因此,能使电子部件28a的尺寸更小。
在第二实施例中,电子部件28a解释为具有上述第一至第六技术特征。然而,不是总是需要电子部件28a具有全部那些技术特征。例如,可能变型为电子部件28a具有第二技术特征以使得中间部分60具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部60a以及在Z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连接部60b。可能进一步变型为使得电子部件28a不具有第二实施例的全部技术特征而是其一部分,其中上述第一至第六技术特征中的一些组合在一起。例如,变型可具有第二和第三技术特征的组合,另一个变型可具有第二、第三和第四技术特征的组合,或又一变型可具有第一技术特征以及第二至第四技术特征之一的组合。另外,变型可具有第一至第五技术特征。
另外,第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28a可变型为使得熔丝端子48a满足“L2>L1”的尺寸关系。根据这种变型,即使在主体46以及熔丝端子48a的在电极连接部56一侧上的部分由于切断部62的熔化而在开始点58a(普通端子48b的内侧端部58a)处旋转时,主体46的任何部分或熔丝端子48a在电极连接部56一侧上的任何部分不与熔丝端子48a在焊盘连接部58一侧上的任何部分相接触。因此,能更有效地防止熔丝端子48a的可能重新连接。
在第一实施例中,电子部件28a能以第一连接部60a没有连接至电极连接部56的下端56a而是连接至上端56b的方式进一步变型。根据这种变型,电子部件28a能更小。
(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将参照图10和11解释。对于与第一和/或第二实施例的那些类似或相同的部分(包括电子部件28a、电子控制单元10等)的解释将省略。
如图10所示,第一连接部60a连接至电极连接部56的下端56a,其中下端56a与上端56b相比定位于在Z方向上更靠近板表面26a的位置处。第三实施例的其它部分与第二实施例的那些相同。
根据本实施例,如图11所示,在熔丝端子48a的电极连接部56置于第一侧表面46c上的状态下,能通过焊料将电极连接部56连接至形成于主体46的第一侧表面46c上的电极50。以上焊接工艺例如通过脉冲方法的加热工具100在X方向上从主体46外部执行。在将本实施例与其中第一连接部60a连接至电极连接部56的上端56b的情况(例如,如图6A所示)相比较时,本实施例中更易于将熔丝端子48a固定至主体46。因此能增大电子部件28a的生产率。
(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将参照图12和13解释。对于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那些类似或相同的那些部分(包括电子部件28a、电子控制单元10等)的解释将省略。
如图12和13所示,熔丝端子48a的第一连接部60a布置于与电极连接部56相同的平面上并且在Y方向上(也就是,平行于板表面26a的方向上)从电极连接部56延伸。第四实施例的其它部分与第二实施例的那些相同。
主体46在由X方向和Y方向限定的平面上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其纵向方向对应于X方向。熔丝端子48a连接至形成于主体46的第一侧表面46c上的电极50,而普通端子48b连接至形成于第二侧表面46d上的电极50。
如图13所示,熔丝端子48a在与电极连接部56相同的平面上延伸并且在Y方向上从电极连接部56延伸。因此,第一连接部60a定位于在X方向上与电极连接部56相同的位置处。第一连接部60a的厚度方向对应于X方向,如与电极连接部56相同的方式。第一连接部60a的端子延伸方向几乎与板表面26a平行(也就是,Y方向)。切断部62形成于第一连接部60a的中心处。
在图13中,第一连接部60a与第二连接部60b之间的边界部分由虚线指示。第二连接部60b在与第一连接部60a相同的平面上并且在Z方向上从第一连接部60a延伸。焊盘连接部58相对于第二连接部60b弯曲几乎90°的角度并且在X方向上且离开主体46(即,与之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根据本实施例,熔丝端子48a在焊盘连接部58一侧上的第一部分包括焊盘连接部58、第二连接部60b、以及第一连接部60a在切断部62与第二连接部60b之间的部分。熔丝端子48a在电极连接部56一侧上的第二部分包括电极连接部56以及第一连接部60a的定位于切断部62与电极连接部56之间的部分。熔丝端子48a的第一部分形成于在Y方向上从熔丝端子48a的第二部分位移的位置处,以使得熔丝端子48a的第一部分在Y方向和Z方向上不与熔丝端子48a的第二部分重叠。根据以上结构,即使在主体46以及熔丝端子48a的第二部分(熔丝端子48a在从间隙66至电极连接部56一侧上的部分)由于熔丝端子48a的切断部62的熔化而在普通端子48b的内侧端部58a处旋转时,主体46和熔丝端子48a的第二部分也不与熔丝端子48a的第一部分(熔丝端子48a在从间隙66至焊盘连接部58一侧上的部分)相接触。因此,能更有效地防止熔丝端子48a的可能重新连接。
第四实施例的结构也能应用至第一或第三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将参照图14解释。对于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那些类似或相同的那些部分(包括电子部件28a、电子控制单元10等)的解释将省略。
如图14所示,槽口部分70形成于普通端子48b的中间部分60中。更准确地,槽口部分70在X方向上形成于普通端子48b的内侧表面上,其在朝着电子部件28a的主体46的一侧上。另外,槽口部分70在Z方向上形成于普通端子48b在电极连接部56与焊盘连接部58之间的几乎中心处。槽口部分70在Y方向上从中间部分60的一个侧面部分延伸至另一个侧面部分。第五实施例的其它剩余部分与第二实施例的相同。
如上,在槽口部分70形成于普通端子48b的中间部分60中时,槽口部分70用作当主体46以及熔丝端子48a的在电极连接部56一侧上的部分由于切断部62的熔化而弯曲和/或旋转时的开始点。在图14中,第一切断端部68a在普通端子48b的内侧端部58a作为开始点的情况下的旋转轨道由双点划线指示,而第一切断端部68a在槽口部分70作为开始点的情况下的旋转轨道由虚线指示。如图14所示,在槽口部分70作为开始点的情况下的旋转半径比内侧端部58a作为开始点的情况下的小。因此,电子部件28a的尺寸能更小。
尤其,在槽口部分70形成于中间部分60的在X方向上在主体46一侧上的内侧表面处时,在切断部62熔化时,主体46以及熔丝端子48a的在电极连接部56一侧上的部分更有可能在X方向上弯曲。因此,能控制主体46相对于板表面26a倾斜或弯曲的方向。
本实施例的结构也能应用至以上第一、第三和第四实施例。
在图15所示的第一变型中,代替槽口部分70,多个(例如,三个)通孔72形成于熔丝端子48a的中间部分中。根据变型,能将普通端子48b弯曲运动的开始点改变至高于焊盘连接部58的内侧端部58a的位置。槽口部分70(图14)和通孔72(图15)统称为弯曲促进部。
本公开不应限于以上实施例和/或变型,而是能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之下以各种方式进一步变型。
在以上实施例中,仅其中一个端子48由熔丝端子48a组成。然而,熔丝端子48a的数量不应当限于一个电子部件28a一个。例如,全部端子48可由熔丝端子48a组成。
在图6A所示的电子部件28a中,与用于第一侧表面46c的熔丝端子48a相同的熔丝端子,能用于第二侧表面46d。由于第一切断端部68a和第二切断端部68b在X方向上没有彼此重叠,在切断部62熔化时,间隙66保持于第一和第二切断端部68a和68b之间。因此,即使在两个熔丝端子48a的切断部62都熔化时,每个间隙66仍然能保持于第一和第二切断端部68a和68b之间。因此,在与其中切断部62形成于中间部分60(其在竖直方向(也就是,Z方向)上延伸)中的情况相比较时,图6A的变型中能更有效地防止熔丝端子48a的可能重新连接。
在以上实施例中,一个端子48连接至一个电极50。然而,将连接至一个电极50的端子48的数量不应当限于一个。例如,多个熔丝端子48a可连接至一个电极50。替代地,多个普通端子48b可连接至一个电极50。另外,如图16所示(第二变型),一个普通端子48b可通用于多个(图16中两个)电子部件28a。
在以上实施例中(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陶瓷型层压电容器作为电子部件28a的示例进行说明。然而,电子部件的以上结构可应用于任何其它类型的电子元件。例如,层压电感器可用作具有层压结构的电子元件。
另外,端子48的结构不仅可应用至层压结构的电子部件,另外可应用至其它电子部件,比如二极管、晶体管、电阻器等。本公开能应用至具有多于两个端子的电子部件。
在以上实施例中,端子48(熔丝端子48a和普通端子48b)通过表面安装技术连接至印刷板26。端子48可替代地通过通孔安装技术连接至印刷板26。
在以上实施例中,具有熔丝端子48a的电子部件28a经由焊盘40a和连接布线图40c电连接至电源布线图40b(连接至电池36)。然而,具有熔丝端子48a的电子部件28a可电连接至电源布线图之外的其它布线图。
主体46在由X方向和Y方向限定的平面上的形状不应当限于矩形形状。

Claims (10)

1.一种安装至印刷板(26)的电子部件,其包括:
主体(46),其布置于印刷板(26)的板表面(26a)上方并且与所述板表面分离的位置处,所述主体(46)具有至少一个电子元件以及用于所述电子元件的多个电极(50);以及
多个端子(48,48a,48b),每个端子在其一个端部(56)处连接至每个电极(50)并且在其另一个端部(58)处电且机械地连接至形成于所述印刷板(26)中的焊盘(40a),每个端子(48,48a,48b)从所述主体(46)朝着所述印刷板(26)延伸以便在每个端子(48,48a,48b)电且机械地连接至相应电极(50)和相应焊盘(40a)的情况下将所述主体(46)保持于所述板表面(26a)上方并且与所述板表面分离的位置处;
其中,每个端子(48,48a,48b)具有电且机械地连接至相应电极(50)的电极连接部(56)、电且机械地连接至相应焊盘(40a)的焊盘连接部(58)、以及用于将电极连接部(56)和焊盘连接部(58)相互连接的中间部分(60,60a,60b),
其中,所述端子(48,48a,48b)包括至少一个熔丝端子(48a),
其中,所述熔丝端子(48a)具有:
至少作为中间部分(60)的一部分的第一连接部(60a),所述第一连接部(60a)在平行于所述板表面(26a)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作为所述中间部分(60)的另一部分的在垂直于所述板表面(26a)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连接部(60b),所述第二连接部(60b)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部(60a),
其中,所述熔丝端子(48a)还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部(60a)中的切断部(62),
其中,所述切断部(62)的宽度比所述熔丝端子(48a)的其它部分的宽度小,所述切断部由于过载电流生热而熔化,并且
其中,所述熔丝端子(48a)在所述切断部(62)的两侧处具有锥形部(64),以使得所述切断部(62)经由相应的锥形部(64)分别连 接至所述电极连接部(56)和所述焊盘连接部(58),
所述电极连接部(56)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部(60a)的与所述第二连接部(60b)相反的一侧上,并且
所述焊盘连接部(58)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部(60b)的与第一连接部(60a)相反的一侧上,
所述端子(48,48a,48b)包括至少一个普通端子(48b),普通端子(48b)在整个长度上具有比所述切断部(62)的横截面积大的横截面积,
所述主体(46)在沿着所述板表面(26a)延伸的平面上具有矩形形状,
每个所述端子(48,48a,48b)连接至相应的电极(50),每个电极形成于所述主体(46)的彼此相反的相应侧表面(46c,46d)的每个上,
仅所述熔丝端子(48a)连接至形成于所述侧表面(46c,46d)中的其中一个侧表面(46c)上的电极,并且
至少一个普通端子(48b)连接至形成于所述侧表面(46c,46d)中的另一个侧表面(46d)上的电极(50),并且
所述普通端子(48b)具有中间部分(60),所述中间部分在与所述普通端子(48b)的电极连接部(56)相同的平面上并且垂直于所述板表面(26a)的方向上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60a)在与所述主体(46)相反的方向上从所述电极连接部(56)延伸,并且
所述焊盘连接部(58)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部(60b)弯曲预定角度并且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60a)相反的方向上从第二连接部(60b)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普通端子(48b)具有焊盘连接部(58),所述焊盘连接部相对于所述普通端子(48b)的中间部分(60)弯曲预定角度并且在与所述主体(46)相反的方向上从所述普通端子(48b)的中间部分(60)延伸,并且
所述熔丝端子(48a)满足“L2>L1”的尺寸关系,
其中“L1”是开始点(58a)与长距离点之间的距离,
所述开始点(58a)对应于所述普通端子(48b)的焊盘连接部(58)在所述主体(46)的相反侧表面(46c,46d)布置方向上的内侧端部(58a),
所述长距离点对应于所述主体(46)的距所述开始点(58a)最远的点或所述熔丝端子(48a)在所述切断部(62)熔化时固定并保持在所述主体(46)一侧上的部分的距所述开始点(58a)最远的点,
“L2”是所述开始点(58a)与短距离点之间的距离,并且
所述短距离点对应于所述熔丝端子(48a)的在所述切断部(62)熔化时固定并保持在所述焊盘(40a)一侧上的另一部分的距离所述开始点(58a)最近的点。
4.根据权利要求3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60a)连接至所述熔丝端子(48a)的电极连接部(56)的上端(56b),其中所述上端(56b)在垂直于所述板表面(26a)的方向上比所述电极连接部(56)的下端(56a)距所述板表面(26a)远。
5.根据权利要求3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60a)连接至所述熔丝端子(48a)的电极连接部(56)的下端(56a),其中所述下端(56a)在垂直于所述板表面(26a)的方向上比所述电极连接部(56)的上端(56b)距所述板表面(26a)更近。
6.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60a)形成于与所述电极连接部(56)相同的平面上并且在平行于所述板表面(26a)的方向上从所述电极连接部(56)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端子(48,48a,48b)包括至少一个普通端子(48b),普通端子(48b)在整个长度上具有比所述切断部(62)的横截面积大的横截面积,
所述主体(46)在沿着所述板表面(26a)延伸的平面上具有矩形 形状,
每个端子(48,48a,48b)连接至相应的电极(50),每个电极形成于所述主体(46)的彼此相反的相应侧表面(46c,46d)的每个上,
仅所述熔丝端子(48a)连接至形成于所述侧表面(46c,46d)的其中一个侧表面(46c)上的电极(50),并且
至少一个普通端子(48b)连接至形成于所述侧表面(46c,46d)中的另一个侧表面(46d)上的电极(50)。
8.一种安装至印刷板(26)的电子部件,其包括:
主体(46),其布置于印刷板(26)的板表面(26a)上方并且与所述板表面分离的位置处,所述主体(46)具有至少一个电子元件以及用于所述电子元件的多个电极(50);以及
多个端子(48,48a,48b),每个端子在其一个端部(56)处连接至每个电极(50)并且在其另一个端部(58)处电且机械地连接至形成于所述印刷板(26)中的焊盘(40a),每个端子(48,48a,48b)从所述主体(46)朝着所述印刷板(26)延伸以便在每个端子(48,48a,48b)电且机械地连接至相应电极(50)和相应焊盘(40a)的情况下将所述主体(46)保持于所述板表面(26a)上方并且与所述板表面分离的位置处;
其中,每个端子(48,48a,48b)具有电且机械地连接至相应电极(50)的电极连接部(56)、电且机械地连接至相应焊盘(40a)的焊盘连接部(58)、以及用于将电极连接部(56)和焊盘连接部(58)相互连接的中间部分(60,60a,60b),
其中,所述端子(48,48a,48b)包括至少一个熔丝端子(48a),
其中,所述熔丝端子(48a)具有至少作为中间部分(60)的一部分的第一连接部(60a),所述第一连接部(60a)在平行于所述板表面(26a)的方向上或相对于所述板表面(26a)倾斜小于90°的角度的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熔丝端子(48a)还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部(60a)中的切断部(62),
其中,所述切断部(62)的宽度比所述熔丝端子(48a)的其它部分的宽度小,所述切断部由于过载电流生热而熔化,
其中,所述熔丝端子(48a)在所述切断部(62)的两侧处具有锥形部(64),以使得所述切断部(62)经由相应的锥形部(64)分别连接至所述电极连接部(56)和所述焊盘连接部(58),
所述端子(48,48a,48b)包括至少一个普通端子(48b),普通端子(48b)在整个长度上具有比所述切断部(62)的横截面积大的横截面积,
所述主体(46)在沿着所述板表面(26a)延伸的平面上具有矩形形状,
每个所述端子(48,48a,48b)连接至相应的电极(50),每个电极形成于所述主体(46)的彼此相反的相应侧表面(46c,46d)的每个上,
仅所述熔丝端子(48a)连接至形成于所述侧表面(46c,46d)中的其中一个侧表面(46c)上的电极,并且
至少一个普通端子(48b)连接至形成于所述侧表面(46c,46d)中的另一个侧表面(46d)上的电极(50),并且
所述普通端子(48b)在所述普通端子(48b)的中间部分(60)处具有弯曲促进部(70,72)。
9.根据权利要求8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弯曲促进部(70)形成于所述普通端子(48b)的中间部分(60)的内侧表面上,其中所述中间部分(60)的用于所述弯曲促进部(70)的内侧表面是在所述主体(46)的侧表面(46c,46d)布置方向上形成于朝着所述主体(46)的一侧上的表面。
10.一种电子控制单元,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28a);以及
具有焊盘(40a)的印刷板(26),所述焊盘(40a)连接至所述电子部件(28a)的端子(48)。
CN201410072338.8A 2013-02-28 2014-02-28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Active CN1040219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8361A JP6036408B2 (ja) 2013-02-28 2013-02-28 電子部品及び電子制御装置
JP2013-038361 2013-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1934A CN104021934A (zh) 2014-09-03
CN104021934B true CN104021934B (zh) 2017-04-12

Family

ID=51385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72338.8A Active CN104021934B (zh) 2013-02-28 2014-02-28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32645B2 (zh)
JP (1) JP6036408B2 (zh)
CN (1) CN104021934B (zh)
DE (1) DE102014203738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05872B2 (en) 2015-12-09 2017-10-31 Kemet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ultiple MLCC modules
US9293870B1 (en) * 2015-03-10 2016-03-22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Electronic control module having a cover allowing for inspection of right angle press-fit pins
US10224149B2 (en) 2015-12-09 2019-03-05 Kemet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Bulk MLCC capacitor module
US10312040B2 (en) * 2016-05-11 2019-06-04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Modular circuit protec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JP2020095117A (ja) * 2018-12-11 2020-06-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保護部材及び電子機器
KR20210081901A (ko) * 2019-12-24 2021-07-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복합 전자 부품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91059A (en) * 1987-09-22 1991-02-05 Mitsubishi Denki K.K. Electric compon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69007A (en) * 1987-09-10 1989-03-15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ayer-built capacitor
JP2000235932A (ja) * 1999-02-16 2000-08-29 Murata Mfg Co Ltd 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
JP2001035332A (ja) 1999-07-15 2001-02-09 Yazaki Corp 接続端子及び回路遮断装置
JP2006024825A (ja) * 2004-07-09 2006-0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気部品
US6903920B1 (en) * 2004-08-06 2005-06-07 Kemet Electronics Clip-on leadframe for large ceramic SMD
US7164573B1 (en) * 2005-08-31 2007-01-16 Kemet Electronic Corporation High ESR or fused ceramic chip capacitor
JP2007220751A (ja) * 2006-02-14 2007-08-30 Tdk Corp 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実装構造及び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JP4702174B2 (ja) 2006-05-17 2011-06-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基板制御装置
JP2012164755A (ja) 2011-02-04 2012-08-30 Denso Corp 電子制御装置
WO2012132684A1 (ja) * 2011-03-28 2012-10-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91059A (en) * 1987-09-22 1991-02-05 Mitsubishi Denki K.K. Electric compon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4203738A1 (de) 2014-09-11
JP2014165479A (ja) 2014-09-08
CN104021934A (zh) 2014-09-03
US20140240885A1 (en) 2014-08-28
DE102014203738B4 (de) 2024-01-04
US9332645B2 (en) 2016-05-03
JP6036408B2 (ja) 2016-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21934B (zh)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CN104021933B (zh)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CN104023464B (zh)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CN104023465B (zh)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CN104021932B (zh)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JP2007123644A (ja) 電力半導体装置
JP2012005162A (ja) 電気接続箱
CN106663574B (zh) 熔断器件和熔线元件
US9966212B2 (en) Blinking device
US20140124248A1 (en) High current-carry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id printed circuit board
JP2011505077A (ja) ジャンクションボックス
CN106256063B (zh) 电路结构体及电连接箱
CN108780686B (zh) 电阻器
CN104023475A (zh) 印刷板、电子控制装置以及印刷板的检验方法
JP2008021488A (ja) ヒューズ
JP4653541B2 (ja) スイッチングユニット
JP2018117473A (ja) 回路構成体の製造方法、回路構成体及び電気接続箱
JP6570867B2 (ja) ヒューズエレメントターミナル、及び、電気接続箱
US20020006742A1 (en) Terminal box
JP6737221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制御装置および電子ユニット。
JP4369877B2 (ja) 電気接続箱
CN109672066A (zh) 用于制造电气组件的方法
JP7057957B1 (ja) 接続型立体成型回路部品及び回路接続構造
KR200388110Y1 (ko) 정션 박스
JP2023168676A (ja) 電子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