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18907B - 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18907B
CN104018907B CN201410049705.2A CN201410049705A CN104018907B CN 104018907 B CN104018907 B CN 104018907B CN 201410049705 A CN201410049705 A CN 201410049705A CN 104018907 B CN104018907 B CN 1040189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ylinder head
combustion engine
lubricating oil
oil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4970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18907A (zh
Inventor
横谷仁
富冈裕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189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89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189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89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在以气缸轴线向前上方倾斜的方式搭载于车辆的内燃机主体中,设有用于从气门机构的上方向气门机构喷射从曲轴箱侧向气缸盖侧供给的润滑油的喷射口,在该车辆用内燃机中,降低了用于形成润滑油通路的加工工时,实现了生产率的提高,并避免了内燃机主体的大型化。在气缸盖(27)的与气缸盖罩相对的分割面(104)设有油槽(105),在气缸盖(27)设有:喷射口(103),其配置在比进气门和排气门的气门杆端部中位于最上方的特定气门杆端部靠上方的位置;第一连络孔(106),其将从曲轴箱侧向气缸盖(27)侧供给的润滑油导入油槽(105);以及第二连络孔(107),其将来自油槽(105)的润滑油引导至喷射口(103)。

Description

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内燃机,特别涉及用于向气门机构喷射并供给润滑油的润滑油供给结构的改良,关于该车辆用内燃机,内燃机主体搭载在车辆上,该内燃机主体具有曲轴箱和在该曲轴箱的前部以气缸轴线向前上方倾斜的方式依次结合的气缸体、气缸盖及气缸盖罩,用于驱动设于所述气缸盖的进气门和排气门开闭的气门机构收纳于在所述气缸盖和所述气缸盖罩之间形成的气门室,从上方朝所述气门机构喷射从所述曲轴箱侧向所述气缸盖侧供给来的润滑油的喷射口设于所述内燃机主体。
背景技术
由专利文献1可知如下结构:在气缸轴线前倾的车辆用内燃机中,在气缸盖和气缸盖罩的比气门机构靠上方的侧壁设有润滑油通路,从上方朝所述气门机构喷射润滑油的喷射口与所述润滑油通路相通,并设于所述气缸盖罩。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466352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结构中,由于润滑油通路设于气缸盖和气缸盖罩的两者的侧壁,所以会导致用于形成润滑油通路的加工工时增加,从而期望实现加工工时的降低。另外,在气缸盖和气缸盖罩的侧壁设有润滑油通路的结构中,需要在设有该润滑油通路的部分将所述侧壁形成为厚壁,从而从气缸盖至气缸盖罩的内燃机主体的一部分可能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该润滑油供给结构降低了用于形成润滑油通路的加工工时,实现了生产率的提高,并且能够避免内燃机主体的大型化。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内燃机主体搭载在车辆上,该内燃机主体具有曲轴箱和在该曲轴箱的前部以气缸轴线向前上方倾斜的方式依次结合的气缸体、气缸盖及气缸盖罩,用于驱动设于所述气缸盖的进气门和排气门开闭的气门机构收纳于在所述气缸盖和所述气缸盖罩之间形成的气门室,从所述气门机构的上方朝该气门机构喷射从所述曲轴箱侧向所述气缸盖侧供给来的润滑油的喷射口设于所述内燃机主体,在该车辆用内燃机中,在所述气缸盖的与所述气缸盖罩相对的分割面设有油槽,在所述气缸盖设有:所述喷射口,其配置在比所述进气门和所述排气门的气门杆端部中位于最上方的特定的气门杆端部靠上方的位置;第一连络孔,其将从所述曲轴箱侧向所述气缸盖侧供给的润滑油导入所述油槽;以及第二连络孔,其将来自所述油槽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喷射口。
另外,本发明在第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二特征在于,所述油槽的开放端被所述气缸盖罩封闭,夹在所述气缸盖和所述气缸盖罩之间的衬垫围绕在所述油槽的周围。
本发明在第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三特征在于,所述油槽的开放端被夹在所述气缸盖和所述气缸盖罩之间的衬垫封闭。
本发明在第一至第三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第四特征在于,所述分割面配置在至少比所述特定的气门杆端部靠前方的位置。
本发明在第四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五特征在于,所述气门机构具备分别与所述进气门和所述排气门的气门杆端部连动地连结的摇臂,所述分割面配置在至少比这些摇臂中与所述特定气门杆端部抵接的摇臂靠前方的位置。
本发明在第一至第五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第六特征在于,所述油槽的槽宽设定为比第一及第二连络孔的直径大。
本发明在第一至第六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七特征在于,特定贯通螺栓是用于将所述气缸盖和所述气缸体紧固于所述曲轴箱的多个贯通螺栓中的一个,在该特定贯通螺栓的外周、和设于所述气缸盖以供该特定的螺栓贯穿插入的螺栓贯通孔的内周之间,形成有供来自所述曲轴箱的润滑油流通的环状油路,第一连络孔设于所述气缸盖的比所述螺栓贯通孔的中心轴线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以将所述环状油路与所述油槽连通。
本发明在第七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第八特征在于,所述油槽配置于比所述螺栓贯通孔的车宽方向外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并且随着朝向上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所述油槽的下端部与第一连络孔连通,所述油槽的上端部与第二连络孔连通。
而且,本发明在第七或八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九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口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进气门及所述排气门与所述螺栓贯通孔之间,并配置在比所述进气门和所述排气门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气缸盖的与气缸盖罩相对的分割面设有油槽,在气缸盖设有:喷射口,其配置在比进气门和排气门的气门杆端部中位于最上方的特定的气门杆端部靠上方的位置;第一连络孔,其将从润滑油导入油槽;以及第二连络孔,其将来自油槽的润滑油引导至喷射口,因此能够容易地从设于气缸盖周壁的喷射口向气门机构喷射润滑油。另外,不需要在气缸盖罩侧设置润滑油通路,从而能够不需要实施用于在气缸盖罩侧形成润滑油通路的穿孔加工,能够实现生产率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气缸盖罩的小型化。另外,能够容易地从油槽的开放端侧进行第一及第二连络孔的穿孔加工。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油槽的开放端被气缸盖罩封闭,因此不会因用于形成第一及第二连络孔的穿孔加工而形成不必要的开口端,也就无需在不必要的开口端使用圆锥塞等专用塞部件来塞住不必要的开口端,因此能够使结构简单化。而且衬垫围绕在油槽的周围,因此能够防止润滑油从油槽向气缸盖内部或外部泄漏,能够高效地将润滑油引导至喷射口。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油槽的开放端被夹在气缸盖和气缸盖罩之间的衬垫封闭,因此不会因用于形成第一及第二连络孔的穿孔加工而形成不必要的开口端,也就无需在不必要的开口端使用圆锥塞等专用的塞部件来塞住不必要的开口端,因此能够使结构简单化。而且油槽的周围由衬垫密封,因此能够防止润滑油从油槽向气缸盖内部或外部泄漏,能够高效地将润滑油引导至喷射口。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气缸盖的与气缸盖罩相对的分割面配置在至少比进气门和排气门的气门杆端部中位于最上方的特定气门杆端部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喷射口的配置的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分割面配置在至少比气门机构所具备的摇臂中位于最上方的特定气门杆端部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喷射口的配置的自由度,能够将喷射口配置在容易向各气门杆端部和各摇臂的连动、连结部附近喷射润滑油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油槽宽度形成为比第一及第二连络孔宽,因此在加工第一及第二连络孔时,即使假设第一及第二连络孔以相对于油槽倾斜的方式沿倾斜方向延伸,加工工具也难以干涉油槽,穿孔加工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在多个贯通螺栓中的一个即特定贯通螺栓的外周、和设于气缸盖以供该特定的螺栓贯穿插入的螺栓贯通孔的内周之间形成有环状油路,使环状油路与油槽连通的第一连络孔设于气缸盖的比螺栓贯通孔的中心轴线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避免了第一连络孔形成为从螺栓贯通孔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通过形成第二连络孔而能够避免气缸盖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油槽配置于比螺栓贯通孔的车宽方向外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避免了油槽形成为从螺栓贯通孔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能够实现气缸盖的小型化。而且,油槽随着朝向上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油槽的下端部与第一连络孔连通,油槽的上端部与第二连络孔连通,因此能够将第二连络孔和喷射口配置在接近特定的气门杆端部的位置。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特征,喷射口在车宽方向上位于进气门及排气门与螺栓贯通孔之间,并配置在比进气门和排气门靠上方的位置,因此从位于更近的位置的喷射口向进气门和排气门喷射润滑油,能够有效地润滑气门杆端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机动两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3的4-4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3的5-5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4的6-6线从箭头方向观察气缸盖的图。
图7是沿图3的7-7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2的8-8线的气缸盖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4的9-9线从箭头方向观察气缸盖罩的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9对应的图。
标号说明
23:内燃机主体;
25:曲轴箱;
26:气缸体;
27:气缸盖;
28:气缸盖罩;
57:进气门;
57b:进气门的气门杆端部;
58:排气门;
58b:排气门的气门杆端部;
61:气门室;
62:气门机构;
66、67:摇臂;
96、96A:作为贯通螺栓的双头螺栓(studbolt);
98:螺栓贯通孔;
99:环状油路;
103:喷射口;
104:分割面;
105:油槽;
106:第一连络孔;
107:第二连络孔;
108、109:衬垫;
C:气缸轴线;
CC:螺栓贯通孔的中心轴线;
d:油槽的槽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是指由乘坐机动两轮车的乘员观察的方向。
参照图1~图9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在图1中,该车辆是轻便型机动两轮车,具有供乘坐在乘车用座位16上的乘员放置脚的低底板式的踏板10,其车架F具备:转向立管13,其将前叉11和转向把手12支承成能够转向,前叉11轴支承前轮WF,转向把手12与该前叉11连结;下行管14,其从该头管13向后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侧框架15…,它们的前端部接合于该下行管14的下端部。
所述侧框架15由单一管材弯曲成型而成,并一体具有:下行框架部15a,其从所述下行管14的下端部向下方垂下;底部框架部15b,其从该下框架部15a的下端部在所述踏板10的下方朝后方延伸;立起框架部15c,其从底部框架部15b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以及座位轨道部15d,其从立起框架部15c的上端向后方延伸。
在所述侧框架15…的底部框架部15b…之间支承有燃料箱17,踏板10从上方覆盖该燃料箱17。另外,在所述侧框架15…的立起框架部15c…之间以及座位轨道部15d…之间配置有收纳箱18,该收纳箱18由这些立起框架部15c…及座位轨道部15d…支承,覆盖该收纳箱18的乘车用座位16能够开闭地支承于所述收纳箱18。
一并参照图2,在所述框架15…中的底部框架部15b…和立起框架部15c的连接设置部设有托架19。由内燃机E和设于该内燃机E和后轮WR之间的传动装置M(参照图3)构成的摆动式动力单元P的前部经由连杆机构20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在该托架19,在该动力单元P的后部右侧配置的后轮WR轴支承于动力单元P的后部,在左侧的所述侧框架15中的轨道部15d的后端部和所述动力单元P的后端部之间设有后减震单元21。
一并参照图3~图5,所述内燃机E的内燃机主体23具备:曲轴箱25,其将具有沿车宽方向的轴线的曲轴24支承成旋转自如;以及气缸体26、气缸盖27、气缸盖罩28,它们具有稍向前上方倾斜地延伸的气缸轴线C并依此结合在所述曲轴箱25的前部。
在所述曲轴24的一端部固定有发电机29的转子30,所述发电机29配置于所述曲轴箱25的右侧方。在所述曲轴箱25的右侧面结合有支承部件32,所述支承部件32具有围绕所述曲轴24的筒部32a,所述曲轴24从所述曲轴箱25向右侧突出,在所述筒部32a的末端部固定有所述发电机29的定子31。
在所述曲轴箱25的右侧面一体地突出设置有支承筒33,所述支承筒33包围所述发电机29的所述曲轴箱25侧的半部分,在该支承筒33结合有筒状的发电机罩34,该发电机罩34覆盖所述发电机29的剩余半部分,在所述发电机罩34支承有配置于所述发电机29外侧的散热器35。另外,在所述发电机29的所述转子30固定有冷却风扇36,该冷却风扇36配置在该发电机29和所述散热器35之间,利用和所述曲轴24一起旋转的所述冷却风扇36能够使冷却风流通到所述散热器35。
在从所述曲轴箱25向左侧突出的所述曲轴24的另一端部设有构成所述传动装置M一部分的带式无级变速器38的驱动带轮39,收纳所述传动装置M的传动箱40连接设置于所述曲轴箱25并从该曲轴箱25向后方延伸出,在该传动箱40的后端部轴支承有所述后轮WR。
在所述气缸体2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有与所述曲轴24连接的活塞41,面对该活塞41顶部的燃烧室42形成于所述气缸体26和所述气缸盖27之间。在面对所述气缸盖27上方的侧壁设有能够连通所述燃烧室42的进气口43,在面对所述气缸盖27下方的侧壁设有能够连通所述燃烧室42的排气口44。
在所述进气口43连接有进气装置45,该进气装置45由如下部件构成:空气过滤器46,其配置于所述内燃机主体23的后方且所述传动箱40的上方的位置,并由该传动箱40支承;连接管47,其上游端突入该空气过滤器46;节气门体48,其与该连接管47的下游端连接;以及进气管49,其连结在该节气门体48和所述进气口43之间,在进气管49附设有燃料喷射阀50。
在所述排气口44连接有排气装置51,该排气装置51具备:排气管52,其通过所述内燃机主体23的下方朝所述后轮WR的右侧方延伸,并且其上游端与所述排气口44连接;和排气消音器(未图示),其与该排气管52的下游端连接并配置于所述后轮WR的右侧方。
另外,在所述气缸盖27的左侧面,安装有末端部面对所述燃烧室42内的火花塞54。
所述进气口43与所述燃烧室42的连通、遮断通过进气门57来切换,所述进气门57具有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在所述气缸盖27设置的引导筒55的气门杆57a,所述排气管44向所述燃烧室42的连通、遮断通过排气门58来切换,所述排气门58具有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在所述气缸盖27设置的引导筒56的气门杆58a,进气门57和排气门58分别被气门弹簧59、60向关闭气门方向施力。
一并参照图6,在所述气缸盖27和所述气缸盖罩28之间形成有气门室61,在该气门室61收纳有用于驱动所述进气门57和所述排气门58开闭的气门机构62。
所述气门机构62具备:凸轮轴63,其具有与所述曲轴24的轴线平行的轴线,并配置于所述进气门57和所述排气门58之间;进气侧摇臂66,其以从动于在该凸轮轴63设置的进气侧凸轮64的方式摇动,并与所述进气门57的气门杆端部57b连动并连结;排气侧摇臂67,其以从动于在所述凸轮轴63设置的排气侧凸轮65的方式摇动,并与所述排气门58的气门杆端部58b连动并连结。
所述凸轮轴6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气缸盖27,并且所述进气侧摇臂66和所述排气侧摇臂67摇动自如地支承于在所述气缸盖37上稳定地支承的进气侧和排气侧摇臂轴68、69。
所述进气侧摇臂66和所述排气侧摇臂67通过使挺杆螺钉70、71抵接于所述进气门57和所述排气门58的气门杆端部57b、58b,而与这些气门杆端部57b、58b连动地连结,所述挺杆螺钉70、71以能够调节进退位置的方式螺合于这些摇臂66、67的一端部,在所述进气侧摇臂66和所述排气侧摇臂67的另一端部轴支承有与所述进气侧凸轮64和所述排气侧凸轮65滚动接触的辊72、73。
来自所述曲轴24的旋转动力经由正时传动装置74传递至所述凸轮轴63。该正时传动装置74是将环状的凸轮轴传动链77绕挂在固定于所述曲轴24的驱动链轮75和固定于所述凸轮轴63的被动链轮76而形成的,在所述曲轴箱25、所述气缸体26和所述气缸盖27形成有供所述凸轮轴传动链77运行的凸轮轴传动链室78。另外,安装于所述气缸盖27的右侧面的水泵80的泵轴79同轴且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于所述凸轮轴63。
在图7中,在所述曲轴箱25的右侧壁和紧固于该右侧壁的所述支承部件32之间收纳有油泵81。泵壳体82以将罩板83夹在泵壳体82和所述曲轴箱25之间的方式紧固于所述曲轴箱25的右侧壁,所述油泵81是在所述泵壳体82和所述罩板83之间形成的泵室84内收纳有相互啮合的外转子85和内转子86而构成的,在液密并旋转自如地贯通所述泵壳体82的泵轴87固定有所述内转子86。
在所述泵壳体82的外部,在所述泵轴87固定有被动齿轮88,与该被动齿轮88啮合的驱动齿轮89一体设于构成所述正时传动装置74的一部分驱动链轮75。因此,来自所述曲轴24的旋转动力经由所述驱动齿轮89和所述被动齿轮88传递至所述泵轴87。
在所述曲轴箱25内的下部形成有贮存润滑油的油室90,该油室90的润滑油经由在所述曲轴箱25的下部安装的过滤器91而被吸入所述油泵81。并且,从油泵81吐出的润滑油经由第一油路92而被导向所述曲轴箱25的左侧壁侧,所述第一油路92以与所述曲轴24平行的方式延伸并设于所述曲轴箱25。
然而,所述气缸盖27及所述气缸体26利用多个贯通螺栓紧固于所述曲轴箱25,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多个贯通螺栓的四根双头螺栓96、96、96、96A螺入并植设于曲轴箱25,螺合于这些双头螺栓96…、96A的螺母97、97、97、97A与气缸盖27抵接并卡合。而且,在所述双头螺栓96…、96A中配置在最左侧且上方的特定双头螺栓96A的外周,和设于所述气缸体26和所述气缸盖27以供该特定的双头螺栓96A贯穿插入的螺栓贯通孔98的内周之间形成有环状油路99。
参照图4,在所述气缸体26的与所述曲轴箱25相对的分割面94设有与所述环状油路99连通的第一凹部95。另一方面,在所述曲轴箱25的与所述气缸体26相对的分割面110设有第二凹部113,所述第二凹部113经由第一连通孔112与第一凹部95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孔112设置在夹在所述分割面94、110之间的衬垫111上。并且,在所述曲轴箱25的左侧壁设有使第一油路92与第二凹部113连通的第二油路93,该第二油路93形成为在从第二凹部113至第一油路92之间呈直线状连接。即,从所述油泵81吐出的润滑油经由第一油路92、第二油路93、第二凹部113、第一连通孔112及第一凹部95被导入所述环状油路99。
另外,第三凹部115设于所述曲轴箱25的所述分割面110,并经由孔径比所述第一连通孔112小且设于所述衬垫111的第二连通孔114与第一凹部95连通,一端与第三凹部115连通的第三油路110以朝向轴颈支承部25a呈一条直线状地延伸的方式设于所述曲轴箱25的左侧壁,以将润滑油供给到所述曲轴24和曲轴箱25之间,所述轴颈支承部25a以把所述曲轴24支承得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曲轴箱25的左侧壁。
一并参照图8,喷射口103设于所述内燃机主体23,所述喷射口103从所述气门机构62的上方朝该气门机构62喷射从所述曲轴箱25侧的所述油泵81向所述气缸盖27侧供给的润滑油,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喷射口103设于气缸盖27,并配置于比气门杆端部的进气门58的气门杆端部57b靠前方且上方的位置,该气门杆端部57b是所述进气门57和所述排气门58的气门杆端部57b、58b中位于最上方的特定的气门杆端部。
另外,在所述气缸盖27的与所述盖罩28相对的分割面104设有油槽105,在所述气缸盖27设有第一连络孔106和第二连络孔107,所述第一连络孔106将从所述曲轴箱25侧向所述气缸盖27侧供给的润滑油导入所述油槽105,所述第二连络孔107将来自所述油槽105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喷射口103。
另外,在所述气缸盖27的与所述气缸盖罩28相对的所述分割面104配置在至少比所述进气门57的气门杆端部57b靠前方的位置,而且所述分割面104配置在至少比所述气门机构62所具备的进气侧和排气侧摇臂66、67中与进气门57的气门杆端部57b抵接的进气侧摇臂66靠前方的位置。即,如图5所示,在比从所述分割面104的上端开始的铅垂线L靠后方的位置配置所述气门杆端部57b及进气侧摇臂66。
另外第一连络孔106设于所述气缸盖27的比所述螺栓贯通孔98的中心轴线CC靠车轴方向内侧的位置,以使所述环状油路99与所述油槽105连通。另外,所述油槽105具有设定为比第一及第二连络孔106、107的直径大的槽宽d,所述油槽105形成为配置于比所述螺栓贯通孔98的车宽方向外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并随着朝向上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所述油槽105的下端部与第一连络孔106连通,所述油槽105的上端部与第二连络孔107连通。
另外,如图6所明确示出的,所述油槽105的车宽方向内侧端和所述喷射口103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进气门57及所述排气门58与所述螺栓贯通孔98之间,配置在比所述进气门57和所述排气门58靠上方的位置。
而且,如图4所明确示出的,所述油槽105的开放端被所述气缸盖罩28封闭,如图9所示,在夹在所述气缸盖27和所述气缸盖罩28之间的衬垫108形成有油槽密封部108a,该油槽密封部108a以围绕所述油槽105的周围的方式连接成环状。
接着,对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气缸盖27的与气缸盖罩28相对的分割面104设有油槽105,在所述气缸盖27设有:喷射口103,其配置于比进气门57和排气门58的气门杆端部57b、58b中位于最上方的进气门57的气门杆端部57b靠上方的位置;第一连络孔106,其将从曲轴箱25侧向所述气缸盖27侧供给的润滑油导入所述油槽105;以及第二连络孔107,其将来自所述油槽105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喷射口103,因此,能够容易地从设于气缸盖27的周壁的喷射口103朝向气门机构62喷射润滑油。另外,不需要在气缸盖罩28侧设置润滑油通路,从而能够不需要实施用于在气缸盖罩28形成润滑油通路的穿孔加工,能够实现生产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气缸盖罩28的小型化。另外,能够容易地从油槽的开放端侧进行第一及第二连络孔106、107的穿孔加工。
另外,油槽105的开放端被气缸盖罩28封闭,因此不会因用于形成第一及第二连络孔106、107的穿孔加工而形成不必要的开口端,也就无需在不必要的开口端使用圆锥塞等专用塞部件来塞住不必要的开口端,因此能够使结构简单化。而且,夹在所述气缸盖27和所述气缸盖罩28之间的衬垫108的油槽密封部108a围绕在油槽105的周围,因此防止润滑油从油槽105向气缸盖27内部或外部泄漏,能够高效地将润滑油引导至喷射口103。
另外,所述分割面104配置于至少比所述进气门57的气门杆端部57b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喷射口103的配置自由度。而且,所述分割面104配置在至少比气门机构62所具备的进气侧和排气侧摇臂66、67中与所述进气门57的气门杆端部57b抵接的进气侧摇臂66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喷射口103的配置自由度,能够将喷射口103配置在容易向各气门杆端部57b、58b与各摇臂66、67的连动、连结部附近喷射润滑油的位置。
另外,所述油槽105的槽宽d设定为比第一及第二连络孔106、107的直径大,因此,在加工第一及第二连络孔106、107时,即使假设第一及第二连络孔106、107以相对于油槽105倾斜的方式沿倾斜方向延伸,加工工具也难以干涉油槽105,穿孔加工变得容易。
另外,在特定的双头螺栓96A的外周与设于气缸体和气缸盖27供该特定的双头螺栓98A贯穿插入的螺栓贯通孔98的内周之间,形成有供来自曲轴箱25侧的润滑油流通的环状油路99,第一连络孔106设于所述气缸盖27的比所述螺栓贯通孔98的中心轴线CC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使所述环状油路99与所述油槽105连通,因此避免了第一连络孔106形成为从螺栓贯通孔98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通过形成第二连络孔107能够避免气缸盖27大型化。
另外,所述油槽105配置于比所述螺栓贯通孔98的车宽方向外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油槽105形成为从螺栓贯通孔98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能够实现气缸盖27的小型化。而且,油槽105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油槽105的下端部与第一连络孔106连通,油槽105的上端部与第二连络孔107连通,因此能够将第二连络孔107和喷射口103配置在靠近进气门57的气门杆端部57b的位置。
而且,所述喷射口103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进气门57及所述排气门58与所述螺栓贯通孔98之间,并配置在比所述进气门57和所述排气门58靠上方位置,因此从位于更近的位置的喷射口103向进气门57和排气门58喷射润滑油,能够有效地润滑气门杆端部57b、58b。
如图10所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也可以利用盖部109a来封闭油槽105的开放端,所述盖部109a具有夹在气缸盖27和气缸盖罩28之间的衬垫109,这样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内燃机主体(23)搭载在车辆上,该内燃机主体具有曲轴箱(25)和在该曲轴箱(25)的前部以气缸轴线(C)向前上方倾斜的方式依次结合的气缸体(26)、气缸盖(27)及气缸盖罩(28),用于驱动设于所述气缸盖(27)的进气门(57)和排气门(58)开闭的气门机构(62)收纳于在所述气缸盖(27)和所述气缸盖罩(28)之间形成的气门室(61),从所述气门机构(62)的上方朝该气门机构(62)喷射从所述曲轴箱(25)侧向所述气缸盖(27)侧供给来的润滑油的喷射口(103)设于所述内燃机主体(23),
在该车辆用内燃机中,在所述气缸盖(27)的与所述气缸盖罩(28)相对的分割面(104)设有油槽(105),在所述气缸盖(27)设有:所述喷射口(103),其配置在比所述进气门(57)和所述排气门(58)的气门杆端部(57b、58b)中位于最上方的特定气门杆端部(57b)靠上方的位置;第一连络孔(106),其将从所述曲轴箱(25)侧向所述气缸盖(27)侧供给的润滑油导入所述油槽(105);以及第二连络孔(107),其将来自所述油槽(105)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喷射口(10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槽(105)的开放端被所述气缸盖罩(28)封闭,夹在所述气缸盖(27)和所述气缸盖罩(28)之间的衬垫(108)围绕在所述油槽(105)的周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槽(105)的开放端被夹在所述气缸盖(27)和所述气缸盖罩(28)之间的衬垫(109)封闭。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面(104)配置在至少比所述特定气门杆端部(57b)靠前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门机构(62)具备分别与所述进气门(57)和所述排气门(58)的气门杆端部(57b、58b)连动地连结的摇臂(66、67),所述分割面(104)配置在至少比这些摇臂(66、67)中与所述特定气门杆端部(57b)抵接的摇臂(66)靠前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槽(105)的槽宽(d)被设定为比第一及第二连络孔(106、107)的直径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特定贯通螺栓(96A)的外周、和设于所述气缸盖(27)以供该特定贯通螺栓(96A)贯穿插入的螺栓贯通孔(98)的内周之间,形成有供来自所述曲轴箱(25)侧的润滑油流通的环状油路(99),第一连络孔(106)设于所述气缸盖(27)的比所述螺栓贯通孔(98)的中心轴线(CC)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以将所述环状油路(99)与所述油槽(105)连通,其中所述特定贯通螺栓(96A)是用于将所述气缸盖(27)和所述气缸体(26)紧固于所述曲轴箱(25)的多个贯通螺栓(96、96A)中的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槽(105)配置于比所述螺栓贯通孔(98)的车宽方向外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并且随着朝向上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所述油槽(105)的下端部与第一连络孔(106)连通,所述油槽(105)的上端部与第二连络孔(107)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射口(103)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进气门(57)及所述排气门(58)与所述螺栓贯通孔(98)之间,并配置在比所述进气门(57)和所述排气门(58)靠上方的位置。
CN201410049705.2A 2013-02-28 2014-02-13 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Active CN1040189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8747A JP6056090B2 (ja) 2013-02-28 2013-02-28 車両用内燃機関における潤滑油供給構造
JP2013-038747 2013-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18907A CN104018907A (zh) 2014-09-03
CN104018907B true CN104018907B (zh) 2016-06-15

Family

ID=51435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49705.2A Active CN104018907B (zh) 2013-02-28 2014-02-13 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56090B2 (zh)
CN (1) CN1040189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6746B2 (ja) * 2014-09-29 2018-03-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構造
JP2016205334A (ja) * 2015-04-28 2016-12-0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用のエンジン及び鞍乗型車両
JP6458628B2 (ja) * 2015-05-11 2019-01-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動弁潤滑装置
JP7019831B2 (ja) * 2018-09-28 2022-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WO2020067174A1 (ja) * 2018-09-28 2020-04-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CN113309846A (zh) * 2020-02-27 2021-08-27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动力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6020A (ja) * 1991-07-23 1993-02-02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ための潤滑油通路構造
JPH07279634A (ja) * 1994-04-14 1995-10-27 A D D:Kk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ピン軸受潤滑構造
EP0781901A1 (en) * 1995-12-29 1997-07-0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Lubrication arrangement for engines
CN1070991C (zh) * 1995-11-24 2001-09-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四冲程内燃机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JP2003090201A (ja) * 2001-09-18 2003-03-28 Yanmar Co Ltd エンジンの潤滑油供給装置
JP2003193818A (ja) * 2001-12-21 2003-07-09 Aichi Mach Ind Co Ltd カムシャフト軸受部へのオイル供給構造
CN1549889A (zh) * 2001-09-04 2004-11-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中润滑油通道的结构
CN101981280A (zh) * 2008-03-31 2011-02-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油通路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88908U (zh) * 1979-12-11 1981-07-16
JPH0137129Y2 (zh) * 1984-09-27 1989-11-09
JPH0513942Y2 (zh) * 1986-03-31 1993-04-14
JPH0536968Y2 (zh) * 1986-08-01 1993-09-20
JPH07293219A (ja) * 1994-04-28 1995-11-07 Daihatsu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動弁機構部に設けたオイルポンプ装置
JP5275961B2 (ja) * 2009-11-30 2013-08-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弁機構の潤滑構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6020A (ja) * 1991-07-23 1993-02-02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ための潤滑油通路構造
JPH07279634A (ja) * 1994-04-14 1995-10-27 A D D:Kk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ピン軸受潤滑構造
CN1070991C (zh) * 1995-11-24 2001-09-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四冲程内燃机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EP0781901A1 (en) * 1995-12-29 1997-07-0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Lubrication arrangement for engines
CN1549889A (zh) * 2001-09-04 2004-11-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中润滑油通道的结构
JP2003090201A (ja) * 2001-09-18 2003-03-28 Yanmar Co Ltd エンジンの潤滑油供給装置
JP2003193818A (ja) * 2001-12-21 2003-07-09 Aichi Mach Ind Co Ltd カムシャフト軸受部へのオイル供給構造
CN101981280A (zh) * 2008-03-31 2011-02-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油通路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67267A (ja) 2014-09-11
JP6056090B2 (ja) 2017-01-11
CN104018907A (zh) 2014-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18907B (zh) 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CN101600876B (zh) 内燃机的气缸盖
US20070079789A1 (en) Lubricating device for engine
JP6262587B2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構造
CN101943038A (zh) 一种柴油机凸轮轴的安装与润滑结构
CN100378307C (zh) 内燃机的辅机安装结构
KR20090088301A (ko) 벨트식 무단 변속기의 냉각 구조
US7673610B2 (en) Intake device for vehicle engine
JP2017125467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US9988978B2 (en) Four-cycle multi-cylinder engine
JP4133713B2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CN1332130C (zh) 四冲程直喷发动机
US10408097B2 (en) Four-cycle OHV engine
CN1329643C (zh) 四冲程发动机
JP2008208786A (ja) オートバイのエンジンオイル給油装置と給油機構の改修方法
CN1487178A (zh) 空气泵驱动装置
JP4344757B2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CN1313716C (zh) 直喷发动机进气装置
CN201057143Y (zh) 单双缸卧式柴油机用机油泵
CN101070842A (zh) 单双缸卧式柴油机用机油泵
TWI388715B (zh) Engine lubrication device
CN201041068Y (zh) 水冷式发动机的冷却水通路结构
JP4010961B2 (ja) エンジンの燃料噴射装置
CN109415958B (zh) 发动机装置
JP2001193553A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