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17113B -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和含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和含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17113B
CN104017113B CN201410264392.2A CN201410264392A CN104017113B CN 104017113 B CN104017113 B CN 104017113B CN 201410264392 A CN201410264392 A CN 201410264392A CN 104017113 B CN104017113 B CN 1040171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fluorenes
alkene
magnesium
cataly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6439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17113A (zh
Inventor
王志武
李树行
李华姝
张军伟
章慧
陈业娜
代金松
马庆利
王敬禹
李树宾
陈颢
雷凤瑶
白伟
李利革
高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gzhou L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Li Hezhix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Li Hezhix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Li Hezhix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26439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17113B/zh
Priority to PCT/CN2014/080229 priority patent/WO2015188392A1/zh
Publication of CN1040171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7113A/zh
Priority to US15/376,687 priority patent/US20170088642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171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71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0/04Monomers containing three or four carbon atoms
    • C08F10/06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10/00Hom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10/04Monomers containing three or four carbon atoms
    • C08F110/06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69/00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Esters of carbonic or haloformic acids
    • C07C69/74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having an esterified carboxyl group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ring other than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69/753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having an esterified carboxyl group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ring other than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of polycyc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0/02Ethe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该催化剂组分包含Mg、Ti、卤素和给电子体,该给电子体选自通式(Ⅰ)中的至少一种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本发明还提供了含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以及该催化剂在烯烃聚合反应中的应用,特别在丙烯聚合反应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催化剂组分中的含有的特定的环取代结构的二酸酯化合物在参与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形成以及对提高催化剂的立体定向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Description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和含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及其 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CH2=CHR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中R为氢或含1-12个碳原子的烃基基团,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含有至少一种特殊类型的环取代丙二酸酯化合物的催化剂组分,含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以及该催化剂在烯烃聚合反应中的应用,特别在丙烯聚合反应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给电子体化合物能最大可能地改变烯烃聚合齐格勒-纳塔催化剂活性中心的性质,从而最大程度地改变催化剂的性能,因此高效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寻求更好的给电子体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对于内给电子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脂肪酸酯和芳香酸酯化合物;二醚类(例如EP0361493,EP0728724)和琥珀酸酯类(例如WO9856834,WO0063261,WO03022894)化合物;以及二醇酯类(例如CN1580033,CN1580034,CN1580035)化合物等等。但上述化合物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的给电子体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使用二醚类化合物制备的催化剂体系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较窄,而琥珀酸酯类催化剂体系的聚合物产品分子量分布较宽,二醇酯类催化体系的活性往往不如二醚类体系理想。为了使催化剂能获得较为平衡的综合性能,开发出各种新型的化合物并应用于制备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但是采用上述化合物制备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组分在用于烯烃聚合时的活性/等规度的平衡并不令人满意,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CH2=CHR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该催化剂组分在CH2=CHR烯烃聚合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CH2=CHR烯烃,其中R为氢或含1-12个碳原子的烃基基团),其包含Mg、Ti、卤素和一种给电子体,该给电子体选自下述通式(Ⅰ)的至少一种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
其中,A、B、C、D和E均选自碳原子或选自N、O和S中的杂原子;W、X、Y、Z和m为0或1;条件是
当n等于0时:
V)A、B、C和D均为碳原子,X、Y、Z和W为1;或
VI)A是氮原子,B、C和D均为碳原子,W为0,X、Y和Z为1;或
VII)A和D是氮原子,B和C为碳原子,W和Z为0,X和Y为1;或
VIII)D是氮原子,A、B和C均为碳原子,Z为0,W、X和Y为1;或
当n等于1时:
iv)A、B、C、D和E均为碳原子,m为2,W、X、Y和Z为1;或
v)E是氮原子,A、B、C和D均为碳原子,m为1,W、X、Y和Z为1;或
vi)E是氧原子,A、B、C和D均为碳原子,m为0,W、X、Y和Z为1;或
iii)E是硫原子,A、B、C和D均为碳原子,m为0,W、X、Y和Z为1;或
iv)D和E是氮原子,A、B和C均为碳原子,m为1,W、X和Y为1,Z为0。
R1和R2为相同或不相同的C1-C20的烃基,比如C1-C20直链或支链烷基、链烯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相同或不同的R3-R7是氢原子、卤素原子、氧原子、硫原子和C1-C20的烃基,比如C1-C20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
上述R1-R7任意地包含一个或几个作为碳原子或氢原子或两者的取代物的R原子,R原子是杂原子,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其中R1-R7任意两个基团可以相互键合生成一个或多个螺环、稠环结构。
包括在通式(Ⅰ)中的化合物的具体实例是:
3,5-二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二乙酯;3-(3-氯苯基)-5-甲基-吡咯-2,2-二甲酸二乙酯;3-(3-溴苯基)-5-甲基-吡咯-2,2-二甲酸二乙酯;二乙基-3-(对氯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芴-9,9-二甲酸二甲酯;芴-9,9-二甲酸二乙酯;芴-9,9-二甲酸二正丙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丙酯;芴-9,9-二甲酸二正丁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丁酯;芴-9,9-二甲酸二正戊酯;芴-9,9-二甲酸二正己酯;芴-9,9-二甲酸二正庚酯;芴-9,9-二甲酸二正辛酯;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正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异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正丁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异丁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正丙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异丙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正丁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异丁酯-芴二甲基4H-苯并<g>硫杂<2,3-e>吲唑-4,4-二甲酸酯;二乙基-5-苯基-3(对甲苯)2H-吡咯-2,2-甲酸酯;二乙基-3(对甲氧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乙基5-(对硝基)-3-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乙基-2,3-二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4-氯苯)-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4-甲氧基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甲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硝基苯)-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氨基-4-五甲氧羰基-1,2,3,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3-苯基-茚-1,1-二甲酸甲酯;二甲基-5-(对氯苯)3-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3,4-二(对氯苯)2H-吡咯-二甲酸酯;二甲基3-(对-硝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3-(间-硝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5-(间-硝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5,6-二甲基-5H,6H-环戊二吲哚-11,11-二甲酸酯;1-(2-硝基苯硫)-2,3,4,5,5-甲酸甲酯-环戊二烯;1-(2,4-二硝基苯)-2,3,4,5,5-五甲酸甲酯-环戊二烯;甲基-2-叔丁基-3-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甲基-2-三甲基硅-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甲基-2-苯基-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3-二-正丙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羟甲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叔丁基-5,6-二甲氧基-3-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苯基-3-(硫杂-2-yl)-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2-甲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2-甲氧羰基苯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乙酰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环己1-烯)-3-(4-乙酰苯)-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乙氧酰基)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1,1-二乙基-1H-茚-1,1-二甲酸酯;7-氯-5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5-氯-7-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5-氨基-7-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7-甲氧基-5-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1-对甲苯氨基-2,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二甲基-3H-菲并〈9,10-c〉吡唑-3,3-二甲酸酯;3,3-二(甲氧羰基)-3H-吲唑;3,3-二(乙氧羰基)3H-吲唑;1-三氯甲基-2,3,4,5,5-五甲 氧羰基环戊二烯;1-(2-甲基-4-硝基苯)-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1-(2-碘-4-硝基苯)-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2-(2-碘-4-硝基苯)-1,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1-(2,4-二硝基苯)-2,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4-苄基-1,2,3,5,5-五聚(甲氧羰基)环戊二烯;3-苄基-1,2,4,5,5-五聚(甲氧羰基)环戊二烯;2-(三氟甲基)-5-羰基-3,3-二(甲氧羰基)-3H-吲哚;2-(三氟甲基)-5-羰基-7-甲基-3,3-二(甲氧羰基)-3H-吲哚;3-(三氟甲基)-5-羟基-7-甲氧基-3,3-二(甲氧羰基)-3H-吲哚;二乙基-3-苯基-5(对甲苯)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乙基-2-(4-氯苯)-5-吗啉-4H-咪唑-4,4-二甲酸酯;4,5,5-三甲酸甲酯-1,2,3-三氯环戊二烯;甲基-3-甲基-4-三甲基硅-环戊-2,4-二烯-1,1-二甲酸酯;二乙基-2,5-二苯基-4H-咪唑-4,4-二甲酸酯;二乙基-3-苄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4-(甲氧羰基)苯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4-乙酰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甲氧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叔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叔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正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正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正己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3-氰基-1-丙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二乙氧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4-甲氧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1-环己烯)-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环己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3-甲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3-硝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13H-茚并[1,2-e]-菲-13,13-二甲酸酯;二乙基-2-己基-3-(4-甲氧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环戊[c]硫杂-5,5-二甲酸乙酯;4-[4-[4-(甲基磺酸)苯]1,1-二(甲氧基)环戊-2,4-二烯-3-基]吡啶;芴-4,9,9-二甲酸-4-叔丁基-9,9-二甲酯;4-(4-氨基-吡啶-3-基氨甲酰基)-芴-9,9-二甲酸甲酯;4-(3-氨基-吡啶-4-基氨甲酰基)-芴-9,9-二甲酸二甲酯;二乙基-3-碘-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碘-2-正戊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碘-2-(3甲氧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碘-2-(萘-2-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正己基-芴-9,9-二甲酸酯;二正庚基-芴-9,9-二甲酸酯;二乙基-2-苯-3H-茚-3,3-二甲酸酯;二乙基-2-溴-1H-茚-1,1-二甲酸酯;
1-乙基-1-甲基-环己-2,5-二烯-1,1-二甲酸酯;N,4,4-三乙氧碳基-1,4-二氢-吡啶;2,6-二苯基-4,4-二甲氧羰基-4H-吡喃;2,6-二苯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2,6-二(4-氯苯)-4,4-二甲氧羰基-4H-吡喃;2,6-二(4-甲氧苯基)-4,4-二甲氧羰基-4H-吡喃;2,6-二(4-氯苯)-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2,6-二(4-甲氧苯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1-环戊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1-正己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1-甲氧-6,6-二甲酰氧甲基-环己-1,4-二烯;二甲基1,4-二氢萘-1,1-二甲酸酯;2,6-二(4-氯苯)-4,4-二甲氧酰基-4H-噻喃;二乙基-3-溴-1,4-二氢-1-甲基pyridazino[3,4-b] 喹喔啉-4,4-二甲酸酯;二乙基-5-溴-3-苯基-1,4-二氢哒嗪-4,4-二甲酸酯;三己基-3-苯基-1,4-二氢哒嗪-4,4,5-三甲酸酯;1-苯乙基-二(甲氧酰基)1,4-二氢吡啶;二乙基-2-甲基-6-苯(4H-吡喃)4,4-二甲酸酯;1-(2-萘甲基)-4,4-二(甲氧酰基)-1,4-二氢吡啶;二甲基-3-乙酰基-1-甲基喹啉-4,4(1H)-二甲酸酯。
通式(Ⅰ)的化合物优选包括通式(Ⅱ)的化合物:
其中R1-R6基团如通式(Ⅰ)中的定义,R3-R6为相同或者不同的基团。
通式(Ⅱ)的化合物优选包括通式(Ⅲ)的化合物:
其中R1-R2基团如通式(Ⅰ)中的定义,R’为相同或不相同的氢、卤原子、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
通式(Ⅲ)所示的五元环化合物中,较适宜的具体化合物实例有:
芴-9,9-二甲酸二甲酯;芴-9,9-二甲酸二乙酯;芴-9,9-二甲酸二正丙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丙酯;芴-9,9-二甲酸二正丁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丁酯;芴-9,9-二甲酸二正戊酯;芴-9,9-二甲酸二正己酯;芴-9,9-二甲酸二正庚酯;芴-9,9-二甲酸二正辛酯;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正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异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正丁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异丁酯- 芴,9-甲酸乙酯-9-甲酸正丙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异丙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正丁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异丁酯-芴。
本发明的不饱和环取代丙二酸酯可以通过各种反应合成。其中之一是通过下式三步反应合成:步骤A是将相应的环取代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和烷基锂试剂反应,或与烷基二甲酯和氢化钠反应制备得环烃基取代甲酸(可参见US4564700A1);步骤B是将上步产物与相应的醇R1OH反应酯化为甲酸酯,或者与合适的酯类前体直接加成为环烃取代甲酸脂(可参见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1949,P2182,2185);步骤C是将上步产物与与合适的卤代甲酸酯的前体加成来制备(可参见Analytical Chemistry,vol.32,NO.4,April1960)。
此外,当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R1和R2相同时,可用相应的不饱和环取代化合物直接与锂试剂(如正丁基锂或者二异丙基胺基锂)和卤代甲酸酯一步反应制备得到,各取代基同通式(Ⅰ)中的定义(可参见Tetrahedron Letters50(2009)6057-6059):
本发明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包含钛化合物、镁化合物和选自所述通式(Ⅰ)-(Ⅲ)的环取代丙二酸酯化合物的反应产物,所述镁化合物的前体选自至少一种:Mg(OR)2,XnMg(OR)2-n,MgCl2·mROH,R2-nMgXn,MgR2,MgCl2/SiO2,MgCl2/Al2O3,或卤化镁和醇钛的混合物,式中m为0.1-6的数,0<n<2,X为卤素,R是C1-C20的烃基;所述钛化合物的通式为TiXn(OR)4-n,式中R为碳原子数为1-20 的烃基,X为卤素,n=1-4。
本发明的镁化合物优选采用烃氧基镁化合物。
本发明的镁化合物另一优选采用二卤化镁的醇合物。
本发明的镁化合物再一优选采用液体镁化合物。
本发明的钛化合物包括四氯化钛、四溴化钛、四碘化钛或烷基卤化钛,烷基卤化钛如甲氧基三氯化钛、乙氧基三氯化钛、丙氧基三氯化钛、正丁氧基三氯化钛、二甲氧基二氯化钛、二乙氧基二氯化钛、二丙氧基二氯化钛、二正丁氧基二氯化钛、三甲氧基氯化钛、三乙氧基氯化钛、三丙氧基氯化钛或三正丁氧基氯化钛。这些卤化钛中可以应用一种或多种混合使用。其中优选采用四氯化钛。
本发明的催化剂组分的制备可以按照几种方法来进行。
按照其中一种方法,用TiCl4或烃氧基钛的芳烃(例如甲苯、二甲苯等)溶液可以在-25-0℃与诸如二烷氧基镁或二芳氧基镁之类的二烃氧基镁化合物反应,并在80-130℃进行卤化。用TiCl4的芳烃溶液进行的处理可以重复一次或多次,且在多次这样的处理中加入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例如可参照US5077357中所公开的含钛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依次加入乙氧基镁、四乙氧基钛、邻甲酚、乙醇和氯苯,搅拌;将TiCl4/氯苯溶液快速加入上述液体中,升温待完全溶解后,继续升温至特定温度;利用N2鼓泡带走乙醇反应物后继续搅拌一定时间,再采用热氯苯洗涤一次,异辛烷洗涤两次,然后N2吹干可得载体。或者按照另一例子:依次将TiCl4、四乙氧基钛、乙氧基镁和邻甲酚加入氯苯中,搅拌;加入乙醇,高温下待乙氧基镁溶解后继续搅拌3h;趁热过滤然后采用温氯苯洗涤一次,异辛烷洗涤一次,最后N2干燥。
按照另一种方法,镁的醇化物或氯代醇化物和在溶液中含有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的过量的TiCl4在80-135℃的温度下反应。按照优选的方法,可将通式为TiXn(OR)4-n的钛化合物,式中R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烃基,X为卤素,n=1-4;优选TiCl4,与从通式为MgCl2·mROH的加合物反应而制备固体催化剂组分,式中m为0.1-6的数,优选2至3.5,且R是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烃基。加合物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适宜地制成球状:在不与加合物混溶的惰性烃存在下,将醇和氯化镁混合,使该乳液迅速急冷,从而使加合物以球形颗粒的形式固化。按照该过程制备的球形MgCl2·mROH加合物的例子描述可见于US4399054和US4469648中。如此得到的加合物可以直接与钛化合物反应,或者其可以预先经过热控制的脱醇作用(80-130℃)以得到一种加合物,其中醇的摩尔数一般低于3,优选在0.1-2.5之间。可以通过将加合物(脱醇的或其本身)悬浮在冷的TiCl4(一般-25-0℃)中来进行与钛化合物的反应;将混合物加热至80-130℃并在此温度下保持0.5-2小时。用TiCl4进行的处理可以进行一次或者多次。在用TiCl4处理期间可以加入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进行处理,这种处理可以 重复一次或者多次。
制备本发明催化剂组分的另一种方法包括,将无水氯化镁和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在二氯化镁发生活化的条件下一起研磨。如此得到的产物可以在80-130℃的温度下用过量的TiCl4处理一次或多次。处理后用烃类容积洗涤直至不含氯离子。按照进一步的方法,将通过对无水状态的二氯化镁、钛化合物和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进行共研磨而得到的产物,采用诸如1,2-二氯乙烷、氯苯、二氯甲烷之类的卤代烃进行处理。该处理在40℃至卤代烃沸点之间的温度下进行1-4小时。然后通常用己烷之类的惰性烃类容积来洗涤得到产物。
按照另一种方法,将二氯化镁按照熟知的方法进行预活化,然后在约80-135℃的温度下用过量的TiCl4处理,其中在溶液中含有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用TiCl4处理多次并用己烷对固体进行清洗以除去任何为反应的TiCl4
进一步的方法包括,还可参照CN1208045中所公开的含钛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先在低温下在一种选自醇、酚、酮、醛、醚、胺、吡啶和酯的化合物存在下使液体镁化合物和液体钛化合物接触,沉淀出固体,接触时的温度一般为-70-200℃,优选为-30-130℃,接触过程中用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处理。
本发明的催化剂组分的另一种方法包括:将镁化合物溶解于由有机环氧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和惰性稀释剂组成的溶剂体系中,形成均匀溶液后与钛化合物混合,在助析出剂的存在下,洗出固体物;此固体物用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处理,使其负载于固体物上,必要时,再用四卤化钛和惰性稀释剂处理而得到,其中助析出剂为有机酸酐、有机酸、醚、酮中的一种。所述各组分以每摩尔卤化镁计,有机环氧化合物为0.2-10摩尔,有机磷化合物为0.1-3摩尔,助析出剂为0.03-1.0摩尔,过渡金属Ti的卤化物及其衍生物为0.5-150摩尔。
本发明的催化剂组分,还可以采用在SiO2、氧化铝等无机氧化物或多孔树脂上负载的镁化合物作为载体制备,再通过熟知的方法进行活化,然后在约80-135℃的温度下用过量的TiCl4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加入有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
上述的反应导致形成呈活性形态的卤化镁。除这些反应外,文献中也公知有其他的方法使由不同于卤化镁的化合物起始物质形成呈活性形态的卤化镁。
在任何的制备方法中,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可以以其本身直接加入或通过可选的方式进行,例如通过采用适当前体来原位制得,该适当前体能在理想的给电子体化合物中例如依靠诸如酯化、酯交换等等已知的化学反应来完成转换。通常,相对于MgCl2而言,以0.01-5,优选0.05-2.0的摩尔比来使 用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
本发明的催化剂组分通过按已知方法与有机铝化合物的反应来转化成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特别地,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烯烃CH2=CHR聚合的催化剂,其中R为氢或含1-12个碳原子的烃基基团,该催化剂包括以下物质反应的产物:
(a)本发明所述的含有Mg、Ti和卤素以及选自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的催化剂组分;
(b)至少一种通式为AlRnX(3-n)的有机铝化合物,式中R为氢、碳原子数1-20的烃基;X为卤素,n为0≤n≤3的整数;和,任选地,
(c)至少一种外给电子体化合物。
优选地,有机铝化合物(b)选自诸如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正丁基铝、三正己基铝、三辛基铝之类的三烷基化合物。还有可能使用三烷基铝与烷基铝卤化物、烷基铝氢化物或诸如AlEt2Cl和Al2Et3Cl3之类的烷基铝倍半氯化物的混合物,还可以使用烷基氯氧烷。
对于需要很好的等规度的应用,可使用外给电子体化合物。外给电子体化合物选自通式为RnSi(OR1)4-n的硅氧烷化合物,式中R和R1为C1-C18的烃基,任选还有杂原子;n为0≤n≤3的整数。
所述硅氧烷化合物具体可为:三甲基甲氧基硅烷、三甲基乙氧基硅烷、三正丙基甲氧基硅烷、三正丙基乙氧基硅烷、三正丁基甲氧基硅烷、三异丁基乙氧基硅烷、三环己基甲基硅烷、三环己基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乙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乙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乙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乙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乙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乙氧基硅烷、正丁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2-乙基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2-乙基己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己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戊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环戊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戊基异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戊基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正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正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正丁基二乙氧基硅烷、戊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戊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戊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戊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二甲基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二乙基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二乙基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二乙基乙氧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二乙氧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正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丙基三乙 氧基硅烷、异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正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叔丁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丁基三乙氧基硅烷、环己基三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三乙氧基硅烷、环戊基三甲氧基硅烷、环戊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甲氧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乙氧基硅烷、戊基三甲氧基硅烷、戊基三乙氧基硅烷、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环戊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环戊基二丙氧基硅烷、3-甲基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4-甲基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3,5-二甲基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3-甲基环己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3-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4-甲基环己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4-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3,5-二甲基环己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3,5-二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四丙氧基硅烷、四丁氧基硅烷。在这些有机硅化合物中首选:二正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乙氧基硅烷、叔丁基三甲氧基硅烷、二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己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戊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环戊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环戊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环戊基二乙氧基硅烷、3-甲基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4-甲基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和3,5-二甲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等。这些化合物C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
优选的硅化合物的例子有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2-乙基哌啶基-2-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和(1,1,1-三氟-2-丙基)-2-乙基哌啶基二甲氧基硅烷和(1,1,1-三氟-2-丙基)-甲基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三甲氧基硅烷;叔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和叔己基三甲氧基硅烷。
本发明的催化剂可用于烯烃CH2=CHR(共)聚合中,所述的烯烃是乙烯、丙烯、1-丁烯、4-甲基-1-戊烯、1-己烯和1-辛烯。
为了应用本发明中的催化剂进行烯烃聚合,均聚和共聚都可以应用上述通过组分a、b、c所制备的催化剂。通常组分b与组分a的摩尔比为1-1000mol每mol含在组分a中的钛原子,优选为50-800mol每mol含在组分a中的钛原子;组分c与组分a的摩尔比为0.002-10,优选为0.01-2,最好为0.01-0.5。
各组分的加料顺序是任意的,以组分b最先加入到聚合系统中,然后加入组分c,最后加入组分a为佳。
本发明中的聚合工艺可以在有溶剂或没有溶剂的情况下进行。烯烃单体可以是气相或液相。进一步加入氢气可作为分子量调节剂。当然聚合也可以在没有分子量 调节剂的情况下进行。聚合温度不要高于200℃,优选20-100℃,更优选40-80℃的温度。聚合压力不要超过10MPa,优选1-5MPa。连续聚合或分批聚合工艺都可以应用。而且聚合反应可以分一步、两步或多步进行。
应用本发明所述催化剂进行均聚或共聚的烯烃包括,直链烯烃: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壬烯、1-癸烯;支链烯烃如:3-甲基-1-丁烯和4-甲基-1-戊烯;二烯烃如:丁二烯、乙烯基环戊烯和乙烯基环己烯。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最好应用于聚乙烯和聚丙烯中。这些烯烃可以单独或多种混合使用。
应用本发明催化剂组分a、b、c所进行的烯烃的聚合(这里指主体聚合),推荐进行预聚合来增加催化剂的活性聚合物的等规度、粒子性能等。该预聚合工艺同样可以用于苯乙烯均聚。
在预聚合工艺中各组分和单体的加料顺序是任意的。优选是先将组分b加入到含有惰性或将要进行聚合的烯烃气中,然后在加入组分a后加入要聚合的一种或多种烯烃。在应用有机硅烷的烯烃预聚合的过程中,建议将组分b加入到惰性气体或要进行聚合的烯烃气体的预聚合系统中,然后加入组分c,然后加入组分a,最后再加入烯烃。
本发明采用具有特定结构的双官能团化合物,即如通式(Ⅰ)所示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由于酯键的氧具有较强的配位效果,且在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相对稳定,因此对催化剂的活性和等规度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本发明的该类化合物所含有的特定的环取代结构,具有位阻效应并且能固定酯双官能团的立体构型,在参与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形成以及对提高催化剂的立体定向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发明人在实验中发现,在将该类化合物用于给电子体制备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组分时,能使催化剂组分具有优良的活性,并得到高等规度的聚烯烃产品。将本发明的化合物分别应用到乙氧基镁体系、氯化镁醇合物体系和氯化镁溶解析出体系等几大最具代表性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制备体系中,所得的催化剂都具有较高的化合物含量,说明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配位性能和稳定性;所得的催化剂的活性普遍高于相同工艺条件下采用传统芳香二酯给电子体的催化剂,并且具有高的立体定向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有利于对本发明及其优点、效果更好的了解,但所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
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的制备
实施例1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的合成
步骤A:于氮气保护下向1000mL三口烧瓶中依次加入18g氢化钠、50g芴、150mL甲苯,开启机械搅拌,升温至125℃回流,保持反应4h;降温至90℃,往 烧瓶内缓慢滴加146.1g碳酸二乙酯,于1.5h内滴完,滴完后继续反应3h;冷却到20℃,缓慢滴入60g浓盐酸和75g水的混合物,并控制温度不超过40℃;过滤,分离出有机相,用水洗至中性,有机相旋蒸,得到红棕色液体;将旋蒸所得液体和157.4g乙酸及63g10%的盐酸一起回流过夜;将混合物降至20℃,分液;有机相旋蒸后加入30%NaOH溶液,调节pH值至8~9,用乙酸乙酯萃取,保留水相。水相加入浓盐酸调节pH值至5-6后用乙酸乙酯萃取,保留有机相,有机相旋蒸;产物用乙酸乙酯溶解,冰冻重结晶;过滤,粗产品用己烷洗涤。得到无色晶体约10g,熔点:228-230℃。
步骤B:250mL三口瓶中,加入9-甲酸芴2g(9.5mmol),甲醇(30mL),浓硫酸(0.2mL);加热回流2h;冷却至室温;反应液倒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乙酸乙酯萃取二次(30mL*2),合并有机相,饱和食盐水洗(30mL*1),减压蒸馏,得到黄色固体,油泵抽干,得1.8g粗产品,熔点62-65℃。
步骤C:250mL三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20mL),金属钠(0.12g,5mmol),冰浴下待金属钠完全溶解无气泡冒出后,加入9-甲酸甲酯芴(0.56g,2.5mmol),完全溶解,呈黄色,搅拌5min后加入氯甲酸乙酯(0.8g,7.5mmol);搅拌30min,倒入水溶液中,用二氯甲烷萃取(20mL*2)后改用乙酸乙酯萃取两次(50mL*2)合并有机相,饱和食盐水洗(50mL*1),旋蒸走液体,己烷洗涤,粗产物用石油醚重结晶,得到产品,106-109℃。
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的1H-NMR(CDCl3)δ(ppm):0.982-1.014(t,3H,甲基氢),3.758(s,3H,氧邻甲基氢),4.130-4.156(m,2H,氧邻亚甲基氢),7.356-7.388(t,2H,芳环氢),7.439-7.470(t,2H,芳环氢),7.714-7.728(d,2H,芳环氢),7.790-7.7804(d,2H,芳环氢)。
实施例2芴-9,9-二甲酸二乙酯的合成
将(1.6M,15mmol)的正丁基锂/己烷溶液在-78℃下滴加到含有16mmol二异丙基胺的20mL四氢呋喃溶液中,上述溶液在-78℃下搅拌45分钟,并在0℃下搅拌20分钟之后再降温到-78℃。-78℃下将含有7.0mmol芴的20mL四氢呋喃溶液在30分钟内滴加到上述搅拌着的溶液中,将33mmol的氯甲酸乙酯加入上述混合物中。反应体系升温至室温,并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将上述反应混合物倒入100mL水中,用乙醚萃取(三次萃取,每次50mL乙醚),有机相用硫酸镁干燥,浓缩后所得粗产品用石油醚重结晶,得到产品,100-101℃。
芴-9,9-二甲酸二乙酯的1H-NMR(CDCl3)δ(ppm):0.932-0.962(t,6H,甲基氢),4.132-4.158(m,4H,氧邻亚甲基氢),7.392-7.424(t,2H,芳环氢),7.448-7.480(t,2H,芳环氢),7.734-7.748(d,2H,芳环氢),7.890-7.906(d,2H,芳环氢)
实施例3芴-9,9-二甲酸二甲酯的合成
合成步骤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为将氯甲酸乙酯换为氯甲酸甲酯。
芴-9,9-二甲酸二甲酯的1H-NMR(CDCl3)δ(ppm):3.759(s,6H,甲基氢),7.359-7.392(t,2H,芳环氢),7.443-7.475(t,2H,芳环氢),7.720-7.735(d,2H,芳环氢),7.799-7.7814(d,2H,芳环氢)。
实施例4芴-9,9-二甲酸二正丙酯的合成
合成步骤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为将氯甲酸乙酯换为氯甲酸正丙酯。
芴-9,9-二甲酸二正丙酯的1H-NMR(CDCl3)δ(ppm):0.936-0.966(t,6H,甲基氢),1.664-1.735(m,4H,亚甲基氢),4.171-4.197(t,4H,氧邻亚甲基氢),7.389-7.421(t,2H,芳环氢),7.449-7.481(t,2H,芳环氢),7.737-7.752(d,2H,芳环氢),7.887-7.902(d,2H,芳环氢)。
实施例5芴-9,9-二甲酸二异丙酯的合成
合成步骤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为将氯甲酸乙酯换为氯甲酸异丙酯。
芴-9,9-二甲酸二异丙酯的1H-NMR(CDCl3)δ(ppm):1.282-1.295(t,12H,甲基氢),5.012-5.062(m,4H,氧邻次甲基氢),7.215-7.295(t,2H,芳环氢),7.307-7.354(t,2H,芳环氢),7.356-7.371(d,2H,芳环氢),7.654-7.686(d,2H,芳环氢)。
实施例6芴-9,9-二甲酸二正丁酯的合成
合成步骤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为将氯甲酸乙酯换为氯甲酸正丁酯。
芴-9,9-二甲酸二正丁酯的1H-NMR(CDCl3)δ(ppm):0.937-0.967(t,6H,甲基氢),1.363-1.438(m,4H,亚甲基氢),1.642-1.699(m,4H,亚甲基氢),4.220-4.246(t,4H,氧临亚甲基氢),7.394-7.426(t,2H,芳环氢),7.447-7.479(t,2H,芳环氢),7.734-7.749(d,2H,芳环氢),7.889-7.904(d,2H,芳环氢)。
实施例7芴-9,9-二甲酸二异丁酯的合成
合成步骤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为将氯甲酸乙酯换为氯甲酸异丁酯。
芴-9,9-二甲酸二异丁酯的1H-NMR(CDCl3)δ(ppm):0.919-0.932(d,12H,甲基氢),1.936-2.016(m,2H,次甲基氢),3.982-3.995(d,4H,氧邻亚甲基氢),7.372-7.405(t,2H,芳环氢),7.440-7.473(t,2H,芳环氢),7.728-7.743(d,2H,芳环氢),7.868-7.883(d,2H,芳环氢)。
实施例8芴-9,9-二甲酸二苄基酯的合成
合成步骤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为将氯甲酸乙酯换为氯甲酸苄基酯。
芴-9,9-二甲酸二苄基酯的1H-NMR(CDCl3)δ(ppm):5.186-5.212(s,4H,亚甲基氢),7.372-7.405(t,2H,芳环氢),7.384-7.426(t,6H,芳环氢),7.440-7.473(t,2H,芳环氢),7.478-7.602(d,4H,芳环氢),7.728-7.743(d,2H,芳环氢),7.868-7.883(d,2H,芳环氢)。
表1环取代芴二酸酯实例
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制备
实施例中制备催化剂的操作均在高纯氮气保护下进行。具体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9
在500ml经氮气充分置换的带有搅拌的5口烧瓶中,加入10g二乙氧基镁和80mL甲苯制备悬浮液,然后维持在-15℃滴加四氯化钛20mL,滴加完毕后将系统缓慢升温至10℃后滴加四氯化钛60mL,之后再缓慢升温至80℃,加入3.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然后继续升温至120℃恒温2小时,然后将液体压滤干净,滤去液体,所得的固体用120mL四氯化钛在125℃洗涤3次。所得的固体用150mL己烷在60℃洗涤2次,室温洗涤2次,滤去液体并干燥,得到10.34g固体粉末即为固体催化剂组分,分析钛含量为3.96(wt)%,芴二酸酯含量为10.29(wt)%。
实施例10
在500ml经氮气充分置换的带有搅拌的5口烧瓶中,加入10gMgCl2·2.5C2H5OH微球和150mL四氯化钛制备悬浮液,然后维持在-15℃1小时,缓慢升温到80℃,加入4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然后继续升温至110℃恒温1小时,然后将液体压滤干净,滤去液体,所得的固体用120mL四氯化钛在125℃洗涤3次。所得的固体用150mL己烷在60℃洗涤4次,滤去液体并干燥,得到4.73g固体粉末即为固体催化剂组分,分析钛含量为3.15(wt)%,芴二酸酯含量为13.46(wt)%。
实施例11
无水氯化镁7.1g、38mL癸烷和35mL的2-乙基己醇在130℃下反应2小时以形成均匀溶液。溶液中加入1.7g邻苯二甲酸酐,混合物在130℃下搅拌1小时,以使邻苯二甲酸酐完全溶解在均匀溶液中。得到的均匀溶液冷却到室温,并在1小时内滴加到保持在-20℃的200mL四氯化钛中;滴加完后混合溶液在4小时内加热到110℃,当温度达到110℃时加入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混合物在上述温度下搅拌2小时。反应2小时后,通过热过滤收集固体部分。固体部分悬浮在275mL四氯化钛中,在110℃条件下反应2小时。反应后,通过热过滤收集固体物部分,在110℃下用癸烷和己烷进行充分洗涤,抽干后得固体催化剂组分,分析钛含 量为2.49(wt)%,芴二酸酯含量为10.24(wt)%。
实施例12
在500ml经氮气充分置换的带有搅拌的5口烧瓶中,室温加入10g无水氯化镁、150mL甲苯、17mL环氧氯丙烷和16mL磷酸三丁酯,搅拌下升温至50℃,并维持2小时,固体完全溶解,然后加入2.40g邻苯二甲酸酐,再维持1小时。将溶液冷却至-25℃,在1小时内滴加四氯化钛110mL,缓慢升温至80℃,在升温过程中,逐步洗出固体物。加入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在80℃下维持1小时。过滤后200mL甲苯洗涤两次,然后加入120mL甲苯和80mL四氯化钛,继续升温到110℃,恒温2小时,然后将液体压滤干净,再重复处理一次。滤去液体,所得的固体用100mL二氯乙烷洗涤1次,己烷洗涤4次,干燥后得到9.7g固体粉末即为固体催化剂组分,分析钛含量为4.81(wt)%,芴二酸酯含量为14.81(wt)%。
实施例13-19
催化剂组分制备步骤同实施例9,不同之处为将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分别换为芴-9,9-二甲酸二乙酯、芴-9,9-二甲酸二甲酯、芴-9,9-二甲酸二正丙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丙酯、芴-9,9-二甲酸二正丁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丁酯或芴-9,9-二甲酸二苄基酯。
实施例20-21
催化剂组分制备步骤同实施例10,不同之处为将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分别换为芴-9,9-二甲酸二乙酯或芴-9,9-二甲酸二甲酯。
实施例22-23
催化剂组分制备步骤同实施例11,不同之处为将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分别换为芴-9,9-二甲酸二乙酯或芴-9,9-二甲酸二甲酯。
聚合
以固体催化剂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组分来进行聚合评价:
在5L不锈钢反应釜经氮气充分置换后,加入5mL浓度为0.5mol/L的三乙基铝己烷溶液和1mL浓度为0.1mol/L的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CMMS)己烷溶液及制备的催化剂10mg,然后加入10mL己烷冲洗加料管线,再加入2L(标准状态下)氢气,和2.5L精制丙烯,控制反应在20℃预聚5分钟,升温至70℃,在此温度下聚合反应1小时。反应结束后,将反应釜降温并停搅拌排出反应产物,经干燥得到聚合物。(聚合物的堆积密度采用JB/T2412-2008方法,等规度采用JB/T3682-2000方法。)
表2催化剂性能
上表聚合结果显示,采用选自不饱和环取代二酯化合物的芴二酸酯作为内给电子体,采用四种不同的催化剂制备工艺所制得的催化剂,用于丙烯聚合时,能取得较高水平的活性,并且在标准聚合条件下配合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外给电子体所制备的聚丙烯具有基本高于97%的等规度,说明该类化合物能作为内给电子体适用于各种典型的催化剂制备路线,并使催化剂发挥优秀的聚合性能,取得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高等规度的聚丙烯产品。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2)

1.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其包含Mg、Ti、卤素和一种给电子体,该给电子体选自下述至少一种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
芴-9,9-二甲酸二甲酯;芴-9,9-二甲酸二乙酯;芴-9,9-二甲酸二正丙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丙酯;芴-9,9-二甲酸二正丁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丁酯;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包含钛化合物、镁化合物和所述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的反应产物,所述镁化合物的前体选自至少一种:Mg(OR)2,XnMg(OR)2-n,MgCl2·mROH,R2-nMgXn,MgR2,MgCl2/SiO2,MgCl2/Al2O3,或卤化镁和醇钛的混合物,式中m为0.1-6的数,0<n<2,X为卤素,R是氢或C1-C20的烃基;所述钛化合物的通式为TiXn(OR)4-n,式中R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烃基,X为卤素,n=1-4。
3.一种制备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使镁化合物和钛化合物与所述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内给电子体化合物接触,从而得到固体催化剂组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镁化合物为二卤化镁分子式中其中至少一个卤原子被烃氧基或卤代烃氧基所置换的衍生物中的一种;或所述镁化合物为烷氧基镁或芳氧基镁;或所述镁化合物为二卤化镁的醇合物;或所述镁化合物为在一种选自醇、酚、酮、醛、醚、胺、吡啶和酯的化合物的存在下使通式R2- nMgXn的液体镁化合物与液体钛化合物接触再沉淀析出固体。
5.一种用于烯烃CH2=CHR聚合的催化剂,其中R为氢或含1-12个碳原子的烃基基团,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物质反应的产物:
(a)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催化剂组分;
(b)至少一种通式为AlRnX(3-n)的有机铝化合物,式中R为碳原子数1-20的烃基;X为卤素,n为0<n≤3的整数;和,任选地,
(c)至少一种外给电子体化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铝化合物(b)为一种三烷基铝化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烷基铝化合物选自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正丁基铝、三正己基铝、三辛基铝。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给电子体化合物(c)选自通式为RnSi(OR1)4-n的硅氧烷化合物,式中R和R1为C1-C18的烃基,任选还有杂原子;n为0≤n≤3的整数。
9.一种用于烯烃CH2=CHR聚合的预聚合催化剂,其中R为氢或含1-12个碳原子的烃基基团,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聚合催化剂包含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催化剂组分与烯烃进行预聚合所得的预聚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预聚合催化剂,其特征在于,进行预聚合的烯烃为乙烯或丙烯。
11.用于烯烃CH2=CHR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均聚、预聚和共聚,其中R为氢或含1-12个碳原子的烃基基团,在权利要求5-10中任一项所述的催化剂或预聚合催化剂存在下进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烯烃为直链烯烃,所述直链烯烃选自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壬烯、1-癸烯;所述烯烃还为支链烯烃,所述支链烯烃选自:3-甲基-1-丁烯或4-甲基-1-戊烯;所述烯烃还为二烯烃,所述二烯烃选自:丁二烯、乙烯基环戊烯或乙烯基环己烯。
CN201410264392.2A 2014-06-13 2014-06-13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和含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及其应用 Active CN1040171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64392.2A CN104017113B (zh) 2014-06-13 2014-06-13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和含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及其应用
PCT/CN2014/080229 WO2015188392A1 (zh) 2014-06-13 2014-06-18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和含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及其应用
US15/376,687 US20170088642A1 (en) 2014-06-13 2016-12-13 Catalyst componen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catalyst containing catalyst component and use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64392.2A CN104017113B (zh) 2014-06-13 2014-06-13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和含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17113A CN104017113A (zh) 2014-09-03
CN104017113B true CN104017113B (zh) 2018-04-03

Family

ID=51434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64392.2A Active CN104017113B (zh) 2014-06-13 2014-06-13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和含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088642A1 (zh)
CN (1) CN104017113B (zh)
WO (1) WO20151883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37575B2 (en) * 2014-12-31 2017-05-02 W. R. Grace & Co. -Conn. Catalyst system,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 components comprising at least an internal electron donor compound,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CN105085745B (zh) * 2015-09-29 2017-05-10 四川锦成化学催化剂有限公司 一种烯烃聚合用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60463B (zh) * 2022-06-24 2023-07-28 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纯度、低析出物的聚丙烯生产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6374A (zh) * 1997-06-09 1999-11-24 蒙特尔技术有限公司 关于烯烃聚合的组分和催化剂
CN101724102A (zh) * 2008-10-24 2010-06-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27920B1 (de) * 2007-08-21 2014-10-08 LANXESS Deutschland GmbH Katalysatoren für Metathese-Reaktionen
JP5308795B2 (ja) * 2007-12-11 2013-10-0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製造方法、並びに、噴流層装置を備えたポリオレフィン製造システム
US20100036068A1 (en) * 2008-08-08 2010-02-11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Hydrogenation catalyst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olefin polymer
CN101824106B (zh) * 2009-03-04 2012-05-3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烯烃聚合用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
CN101928359B (zh) * 2009-06-26 2012-10-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
CN102039181B (zh) * 2009-10-16 2013-08-28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粘土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6374A (zh) * 1997-06-09 1999-11-24 蒙特尔技术有限公司 关于烯烃聚合的组分和催化剂
CN101724102A (zh) * 2008-10-24 2010-06-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17113A (zh) 2014-09-03
WO2015188392A1 (zh) 2015-12-17
US20170088642A1 (en) 2017-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34449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合物
CN104045748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
CN106164111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体系
CN103923237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应用
CN104558282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与应用
CN106062012B (zh) 负载型混合催化剂及使用其制备基于烯烃的聚合物的方法
CN102875704B (zh) 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109212B (zh) 烯烃聚合用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
CN104109213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
CN105339085A (zh) 用于聚烯烃催化剂的作为电子供体的非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
CN103012632B (zh) 一种丙烯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JP5298029B2 (ja) トリオキサシロカンを含むオレフィン重合用触媒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オレフィン重合方法
CN105518034B (zh) 聚烯烃
US20190106516A1 (en) Metallocene Supported Catalyst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Polypropylene Using The Same
CN106795229B (zh) 金属茂-负载型催化剂以及使用该催化剂制备聚烯烃的方法
CN104017113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和含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及其应用
CN103923238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和催化剂
CN106608933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06008127A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ultrahochmolekularen polymeren unter verwendung von unverbrückten metallocen-katalysatoren
CN105218721B (zh) 一种抗冲聚丙烯的制备方法
CN104558288B (zh) 一种烯烃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12631B (zh) 一种丙烯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5777953B (zh) 丙烯聚合的主催化剂组分及制备方法
CN104558339B (zh) 一种抗冲聚丙烯的生产方法
CN104558337B (zh) 一种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11

Address after: Room 1502, Shipping Center Building, Bohai New Area, Cangzhou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angzhou L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50 E-921, 8th Floor, 6 Taiping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Li Hezhix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