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7635A - 带式输送机 - Google Patents

带式输送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87635A
CN103987635A CN201280061265.1A CN201280061265A CN103987635A CN 103987635 A CN103987635 A CN 103987635A CN 201280061265 A CN201280061265 A CN 201280061265A CN 103987635 A CN103987635 A CN 1039876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carrying
throughput direction
load
carrying end
transfer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126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87635B (zh
Inventor
田川三郎
桥本丰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Ku Conveyer Co Ltd
Okura Yusoki KK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Ku Convey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Ku Convey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Ku Convey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87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76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87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76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B65G15/60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guiding belts, e.g. by fluid j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3/00Driving gear for endless conveyors; Belt- or chain-tensioning arrangements
    • B65G23/02Belt- or chain-engag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B65G15/60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guiding belts, e.g. by fluid jets
    • B65G15/62Guides for sliding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B65G15/28Conveyors with a load-conveying surface formed by a single flat bel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52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between conveyors i.e. discharging or fee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Belt Conveyors (AREA)
  • Belt Conveyors (AREA)
  • Chain Convey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输送带所受到的摩擦阻力的带式输送机。带式输送机(1)具备沿输送方向输送物品(W)的能够回行的环状的输送带(2)。带式输送机(1)具备输送机主体(3),该输送机主体(3)具有与输送带(2)滑动接触的带承载端部(11、12)。带承载端部(11、12)具有在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凹部分(33、43)。

Description

带式输送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降低输送带所受到的摩擦阻力的带式输送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带式输送机。
该以往的带式输送机具备:能够回行的环状的输送带,其沿输送方向输送物品;输送机主体,其具有与输送带滑动接触的板状的带承载端部(刀口);和带驱动构件,其使输送带回行。并且,输送机主体的带承载端部在末端面具有不存在凹凸的圆弧面状的带承载面。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1-683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在上述以往的带式输送机中,例如输送带的背面在带的整个宽度范围连续地与带承载端部的带承载面滑动接触,因此,输送带可能会从带承载端部受到较大的摩擦阻力。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输送带所受到的摩擦阻力的带式输送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输送机具备:能够回行的环状的输送带,其沿输送方向输送物品;输送机主体,其具有与该输送带滑动接触的带承载端部;以及带驱动构件,其使所述输送带回行,所述带承载端部具有在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凹部分。
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式输送机为,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输送机中,带承载端部的凹部分具有散热用开口,所述散热用开口用于使因输送带和所述带承载端部的摩擦而产生的摩擦热朝向下方散热。
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式输送机为,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式输送机中,带承载端部由一个板状部件构成。
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式输送机为,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式输送机中,带承载端部由在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板状部件构成。
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式输送机为,在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式输送机中,输送机主体具有:头侧带承载端部,其是位于输送方向前端部的带承载端部;和尾侧带承载端部,其是位于输送方向后端部的带承载端部,俯视观察时,所述头侧带承载端部在输送方向两侧的末端具有突出状部分,所述突出状部分以越是靠外端就越位于输送方向前方的方式呈倾斜状设置,俯视观察时,所述尾侧带承载端部在输送方向两侧的末端具有凹陷状部分,所述凹陷状部分以越是靠外端就越位于输送方向前方的方式呈倾斜状设置。
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式输送机为,在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式输送机中,输送机主体具有:头侧带承载端部,其是位于输送方向前端部的带承载端部;和尾侧带承载端部,其是位于输送方向后端部的带承载端部,俯视观察时,所述头侧带承载端部在输送方向两侧的末端具有突出状部分,所述突出状部分以越是靠外端就越位于输送方向前方的方式呈倾斜状设置,俯视观察时,所述尾侧带承载端部在输送方向两侧的末端具有笔直部分,所述笔直部分沿着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输送机主体的带承载端部具有在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凹部分,因此,输送带与带承载端部的滑动接触面积减少,从而能够降低输送带所受到的摩擦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带式输送机的概要俯视图。
图2是该带式输送机的主视图。
图3是该带式输送机的侧视观察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该带式输送机的头侧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5是该带式输送机的头侧的端部的俯视图。
图6是该带式输送机的头侧带承载端部的剖视图。
图7是该带式输送机的尾侧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8是该带式输送机的尾侧的端部的俯视图。
图9是该带式输送机的尾侧带承载端部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带式输送机的概要俯视图。
图11是该带式输送机的头侧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12是该带式输送机的头侧的端部的俯视图。
图13是该带式输送机的尾侧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14是该带式输送机的尾侧的端部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带式输送机的概要俯视图。
图16是该带式输送机的尾侧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带式输送机的概要俯视图。
图18是该带式输送机的尾侧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带承载端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20是示出带承载端部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图21是示出带承载端部的又一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9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中的1是带式输送机,该带式输送机1是适合输送小物件等物品W的刀口支承式样的输送机。即,即使物品W是比较小的小物件等,也能够将该物品W从一个带式输送机1稳定地转移至其他带式输送机1(参照图3)。
带式输送机1具备:能够回行的一定宽度的环状的输送带2,其沿水平的输送方向输送物品W;沿输送方向长条状的输送机主体3,其将该输送带2支承成能够回行;和带驱动构件4,其安装于输送机主体3,使输送带2相对于输送机主体3向规定的方向回行。并且,输送机主体3被多个腿状体(未图示)支承成水平状。
输送带2是由具有一定的宽度尺寸a的挠性部件构成的输送带,物品W被载置于去路部6的上表面即输送面7上,利用该水平的输送面7沿输送方向输送该载置的物品W。并且,输送带2例如由作为带主体部的织物部、和覆盖该织物部的树脂涂层部构成。
输送机主体3具有:头侧带承载端部11,其位于输送机主体3的输送方向前端部,是与输送带2的输送方向前端侧(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至少折返部分滑动接触的板状的带承载端部;和尾侧带承载端部12,其位于输送机主体3的输送方向后端部,是与输送带2的输送方向后端侧(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至少折返部分滑动接触的板状的带承载端部。
另外,输送机主体3具有沿输送方向长条状的框架部13,该框架部13从下方支承输送带2的去路部6并与该去路部6滑动接触。
并且,头侧带承载端部(头侧刀口)11经由头侧安装板(刀口支承件)16安装于框架部13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即输送方向前端部。尾侧带承载端部(尾侧刀口)12经由尾侧安装板(刀口支承件)17安装于框架部13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即输送方向后端部。并且,带承载端部11、12通过例如螺钉等安装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安装板16、17。
另外,在框架部13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安装有左右成1对的头侧辊支承件(端部吊架)20,所述头侧辊支承件(端部吊架)20借助支承轴19将头侧端部辊18支承成能够旋转。头侧端部辊18被配设在水平板状的头侧带承载端部11的下方。同样,在框架部13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安装有左右成1对的尾侧辊支承件(端部吊架)23,所述尾侧辊支承件(端部吊架)23借助支承轴22将尾侧端部辊21支承成能够旋转。尾侧端部辊21被配设在水平板状的尾侧带承载端部12的下方。
另外,在框架部13的长度方向中间部,除了被来自驱动源即马达25的动力驱动而旋转的驱动辊(未图示)外,借助支承轴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有抵辊(snaproller)(未图示)和回程辊(未图示)。并且,由马达25和驱动辊构成了带驱动构件4。
并且,输送带2架设于头侧带承载端部11、尾侧带承载端部12、头侧端部辊18、尾侧端部辊21、驱动辊、抵辊和回程辊,并且成为被施加有所希望的张力的状态。当通过带驱动构件4的马达25的工作驱动驱动辊旋转时,输送带2向规定的方向回行,其结果是,输送面7上的物品W被沿着输送方向输送。
在此,如图1、图4和图5等所示,头侧带承载端部11例如仅由在输送带2的宽度方向即带宽方向(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的长条状的一个板状部件(单独的板)31构成。并且,板状部件31是包括厚度比较厚的板状在内的部件。并且,在带宽方向上长条状的头侧带承载端部11的长度方向尺寸b比输送带2的宽度尺寸a长。
另外,俯视观察时,头侧带承载端部11在输送方向两侧(输送方向左右两侧)的末端具有突出状部分32,所述突出状部分32以越是靠外端(外侧端)就越位于输送方向前方的方式相对于带宽方向呈倾斜状(包括大致倾斜状)地设置。
并且,在头侧带承载端部11的末端(输送方向前端)中的、位于左右成1对的突出状部分32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凹部分33,所述多个凹部分33在带宽方向(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互相隔开间隔地排列设置,且成为不与输送带2接触的状态。
即,头侧带承载端部11的末端中的位于两个突出状部分32之间的部分由不与输送带2的背面滑动接触的带非接触状态的多个凹部分(带避让部)33、和与输送带2的背面滑动接触的带接触状态的多个凸部分(带承载部)34构成。换而言之,在彼此相邻的凸部分34之间形成有从头侧带承载端部11的末端面切开的切口状的凹部分33,所述凹部分33朝输送方向前方(与输送方向相同的方向)和上下方开口。
另外,如图6所示,成为与输送带2接触的状态的凸部分34由下述部分构成:圆弧面状的曲面状带承载面34a,其以水平的中心轴线X为中心,且朝向输送方向前方(在图6中为左方向)凸起;水平状的上平面状带承载面34b,其与曲面状带承载面34a的上端平滑地连续设置;和水平状的下平面状带承载面34c,其与曲面状带承载面34a的下端平滑(也可以不平滑)地连续设置。上平面状带承载面34b与在头侧带承载端部11的上表面中的末端以外的部分形成的、水平状且平面状的带支承面35的末端平滑地连续设置。
另外,与作为空间部的凹部分33面对的铅直状且平面状的带非承载面36位于中心轴线X的输送方向后方的位置。并且,铅直状的带非承载面36也可以位于中心轴线X的前方,在这种情况下,将带接触部分倒角成圆弧状。另外,带非承载面36的上端与带支承面35的末端平滑地连续设置。
并且,凹部分33在下表面具有散热用开口40,所述散热用开口40用于使在输送带2回行时因输送带2和凸部分34的滑动摩擦而产生的摩擦热朝向下方散热。该散热用开口40始终朝向下方开口。即,在输送带2呈折返状架设于头侧带承载端部11的状态下,凹部分33的下表面通过散热用开口40开口,凹部分33的末端面和上表面被输送带2覆盖。并且,因输送带2和凸部分34的滑动而产生的摩擦热主要从凹部分33内通过下表面的散热用开口40而散热,但是,也从末端面和上表面借助输送带2散热。
另外,凸部分34与各突出状部分32的内端平滑地连续设置,各突出状部分32的末端面以与凸部分34的曲面状带承载面34a连续的方式形成为朝向输送方向前方凸起的圆弧面状。
如图1、图7和图8等所示,尾侧带承载端部12例如仅由在输送带2的宽度方向即带宽方向(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的长条状的一个板状部件(单独的板)41构成。并且,板状部件41是包括厚度比较厚的板状在内的部件。
并且,在带宽方向上长条状的尾侧带承载端部12的长度方向尺寸c是与头侧带承载端部11的长度方向尺寸b相同的尺寸(b=c),且比输送带2的宽度尺寸a长。并且,也可以是b≠c,例如可以是尾侧带承载端部12的长度方向尺寸c小于头侧带承载端部11的长度方向尺寸b这样的结构。
另外,俯视观察时,尾侧带承载端部12在输送方向两侧(输送方向左右两侧)的末端具有凹陷状部分(斜坡状部分)42,所述凹陷状部分42以越是靠外端(外侧端)就越位于输送方向前方的方式相对于带宽方向呈倾斜状(包括大致倾斜状)地设置。并且,凹陷状部分42相对于带宽方向的倾斜角度β是与突出状部分32相对于带宽方向的倾斜角度α相同的程度。
并且,在尾侧带承载端部12的末端(输送方向后端)中的、位于左右成1对的凹陷状部分42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凹部分43,所述多个凹部分43在带宽方向(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设置,且成为不与输送带2接触的状态。
即,尾侧带承载端部12的末端中的位于两凹陷状部分42之间的部分由不与输送带2的背面滑动接触的带非接触状态的多个凹部分(带避让部)43、和与输送带2的背面滑动接触的带接触状态的多个凸部分(带承载部)44构成。换而言之,在彼此相邻的凸部分44之间形成有从尾侧带承载端部12的末端面切开的切口状的凹部分43,所述凹部分43朝输送方向后方(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和上下方开口。
另外,如图9所示,成为与输送带2接触的状态的凸部分44由下述部分构成:圆弧面状的曲面状带承载面44a,其以水平的中心轴线Y为中心,且朝向输送方向后方(在图9中为右方向)凸起;水平状的上平面状带承载面44b,其与曲面状带承载面44a的上端平滑地连续设置;和水平状的下平面状带承载面44c,其与曲面状带承载面44a的下端平滑(也可以不平滑)地连续设置。上平面状带承载面44b与在尾侧带承载端部12的上表面中的末端以外的部分形成的、水平状且平面状的带支承面45的末端平滑地连续设置。
另外,与作为空间部的凹部分43面对的铅直状且平面状的带非承载面46位于中心轴线Y的输送方向前方的位置。并且,铅直状的带非承载面46也可以位于中心轴线Y的后方,在这种情况下,将带接触部分倒角成圆弧状。另外,带非承载面46的上端与带支承面45的末端平滑地连续设置。
并且,凹部分43在下表面具有散热用开口50,所述散热用开口50用于使在输送带2回行时因输送带2和凸部分44的滑动摩擦而产生的摩擦热朝向下方散热。该散热用开口50始终朝向下方开口。即,在输送带2呈折返状架设于尾侧带承载端部12的状态下,凹部分43的下表面通过散热用开口50开口,凹部分43的末端面和上表面被输送带2覆盖。并且,因输送带2和凸部分44的滑动而产生的摩擦热主要从凹部分43内通过下表面的散热用开口50而散热,但是,也从末端面和上表面借助输送带2散热。
另外,凸部分44与各凹陷状部分42的内端平滑地连续设置,各凹陷状部分42的末端面以与凸部分44的曲面状带承载面44a连续的方式形成为朝向输送方向后方凸起的圆弧面状。
并且,如果凸部分34、44的宽度过窄,则可能导致输送带2破损,如果凹部分33、43的宽度过宽,则输送带2的一部分可能落入凹部分33、43,由于这些原因,凹部分33、43的宽度尺寸与凸部分34、44的宽度尺寸之比优选约为例如1比1~1比2。
另外,另一方面,根据图1可知,两突出状部分32的内端之间的距离是与两凹陷状部分42的内端之间的距离相同的距离,且比输送带2的宽度尺寸a短。因此,输送带2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与一侧的突出状部分32及一侧的凹陷状部分42始终滑动接触,输送带2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与另一侧的突出状部分32及另一侧的凹陷状部分42始终滑动接触。即,输送带2的宽度尺寸a被设定为如下的值:左右的带端以规定的量覆盖头侧带承载端部11的左右的两突出状部分32和尾侧带承载端部12的左右的两凹陷状部分42。
并且,该输送带2的宽度尺寸a被设定为如下的值:即使输送带2偏置至蛇行量的最大限度,输送带2的相反侧也不会从左右的斜坡部即倾斜部分(突出状部分和凹陷状部分)32、42脱离。并且,在各倾斜部分32、42没有形成凹部分33、43。
接下来,对带式输送机1的作用等进行说明。
当带驱动构件4的马达25工作而驱动驱动辊旋转时,输送带2沿规定的方向回行,从而沿输送方向输送物品W。
此时,回行中的输送带2的输送方向前端侧的折返部分以相对于各突出状部分32和各凸部分34呈紧贴状滑动接触的方式移动(滑动),但是与各凹部分33不接触。同样,回行中的输送带2的输送方向后端侧的折返部分以相对于各凹陷状部分42和各凸部分44呈紧贴状滑动接触的方式移动(滑动),但是与各凹部分43不接触。
并且,根据带式输送机1,作为固定板的头侧带承载端部11具有在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的不与带接触的多个凹部分33,作为固定板的尾侧带承载端部12具有在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的不与带接触的多个凹部分43,因此,输送带2与带承载端部11、12的滑动接触面积减少,从而能够降低输送带2从带承载端部11、12受到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够通过例如带驱动构件4的马达25的负载阻力的减小而实现节能和输送能力的提高。
另外,带承载端部11、12的各凹部分33、43具有散热用开口40、50,所述散热用开口40、50用于使因输送带2与带承载端部11、12的摩擦而产生的摩擦热主要朝向下方散热,因此,在通过滑动接触面积的减少来抑制摩擦热的产生的基础上,通过摩擦热从散热用开口40、50的散热,能够适当地减少输送带2的折返部分与带承载端部11、12的末端部的摩擦面的温度上升。
因此,即使例如是巧克力等物品W,由于能够减少输送带2的温度上升,因此也不容易因热而熔化或变形,从而能够适当地输送物品W,而且,由于输送带2的摩擦面的温度降低,能够有助于延长输送带2的无端部(输送带用带部件的端部之间的接合部)的寿命。
另外,特别是,由于凹部分33、43的散热用开口40、50始终朝向下方开口,因此,由于输送带2的回行(行进)而产生气流,空气相对于散热用开口40、50流入流出,从而能够高效地对摩擦热散热。
并且,在设气温为21℃、且设输送机速度为每分钟20m的情况下,在头侧带承载端部11的附近位置测量温度,存在3℃~4℃的温度上升。另一方面,对于不存在凹部分33、43的以往的结构,是8℃~9℃的温度上升,可以确认到,由于凹部分33、43的有无而存在5℃左右的差。另外,存在如下的趋势:带速度变得越快,带承载部的温度上升的越多,或者由于张紧率变大、或带芯体结构等,使得带承载部的温度上升。
而且,头侧带承载端部11由一个板状部件31构成,尾侧带承载端部12由一个板状部件41构成,因此,部件数量较少,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另外,俯视观察时,头侧带承载端部11在输送方向两侧的末端具有突出状部分32,所述突出状部分32以越是靠外端就越位于输送方向前方的方式呈倾斜状地设置,俯视观察时,尾侧带承载端部12在输送方向两侧的末端具有凹陷状部分42,所述凹陷状部分42以越是靠外端就越位于输送方向前方的方式呈倾斜状设置,因此,能够防止输送带2的蛇行,并且能够防止过分的张力作用于输送带2的两侧部,从而能够实现输送带2的耐久性的提高。
即,由于是下述这样的结构:使头侧带承载端部11形成为谷形状,并且使尾侧带承载端部12形成为山形状,将具有预先设定的规定的宽度尺寸a的输送带2架设于这些带承载端部11、12上,因此,例如在输送带2发生蛇行的情况下,蛇行侧的带侧端部在头侧骑到突出状部分32上,但在尾侧却沿着凹陷状部分42逐渐向输送方向移动,因此在头侧和尾侧使张力抵消,其结果是,不容易在输送带2上作用过分的张力,因此,刀口侧部的摩擦阻力变小,从而能够减轻马达25的负载。另外,例如能够防止输送带2的织物部(芯体)由于过载而疲劳从而导致输送带2的一侧伸展而失去弹力的不良情况,并且,还能够减轻输送带2的树脂涂层部由于伸缩而疲劳从而在表面产生裂纹这样的不良情况等。另外,当设输送带2的左右的张力=A:B=输送带2的蛇行复原力的比时,即使仅在输送带2的一侧作用有张力,相反侧还架设于倾斜部分(突出状部分,凹陷状部分)32、42上,输送带2的左右的张力=输送带2的蛇行复原力=A:B的比,不会成为“0”。因此,输送带2的蛇行稳定性比以往的结构优异,即使在例如机长相对于带宽较长的带式输送机(机长≥带宽×2)的情况下、或带宽=机长的条件下,也能够确保输送带2的蛇行稳定性。
另外,输送带2与带承载端部11、12的滑动接触面(摩擦面)由平面和平滑的曲面构成,并且在输送带2与带承载端部11、12的滑动接触部分的整个范围内没有角部,因此,能够适当地降低作用于输送带2的摩擦阻力,并且能够防止因钩挂所引起的输送带2的损伤。
参照图10至图14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带式输送机1中,头侧带承载端部11由以彼此相邻的状态在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例如5个板状部件(分割板)31a、31b、31c、31d、31e构成。各板状部件31a、31b、31c、31d、31e分别能够相对于头侧安装板16单独地装卸。同样,尾侧带承载端部12由以彼此相邻的状态在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例如5个板状部件(分割板)41a、41b、41c、41d、41e构成。各板状部件41a、41b、41c、41d、41e分别能够相对于尾侧安装板17单独地装卸。
另外,两端的板状部件31a和板状部件31e是左右对称的形状,它们分别具有突出状部分32。板状部件31b和板状部件31d是左右对称的形状,它们分别具有凹部分33和凸部分34。中央的板状部件31c位于两板状部件31b、31d之间,并且具有凹部分33和凸部分34。并且,板状部件31b和板状部件31d也可以是左右不对称的形状。
同样,两端的板状部件41a和板状部件41e是左右对称的形状,它们分别具有凹陷状部分42。板状部件41b和板状部件41d是左右对称的形状,它们分别具有凹部分43和凸部分44。中央的板状部件41c位于两板状部件41b、41d之间,并且具有凹部分43和凸部分44。并且,板状部件41b和板状部件41d也可以是左右不对称的形状。
例如,板状部件31b、板状部件31d、板状部件41b和板状部件41d是相同的形状,并且,板状部件31c和板状部件41c是相同的形状,能够实现部件的共用。并且,该第2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并且,根据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带式输送机1,通过头侧带承载端部11的板状部件31b、31c、31d的数量的变更和尾侧带承载端部12的板状部件41b、41c、41d的数量的变更,能够容易地应对输送带2的宽度尺寸a的变更。即,通过在带宽方向上分割板状的头侧带承载端部11、12,由此能够进行与输送带2的宽度相对应的组合,因此量产性优异。
参照图15至图16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带式输送机1中,尾侧带承载端部12在输送方向两侧的末端具有笔直部分52来代替凹陷状部分42,所述笔直部分52沿着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呈直线状地设置。
凸部分44与各笔直部分52的内端平滑地连续设置,各笔直部分52的末端面以与凸部分44的曲面状带承载面44a连续的方式形成为朝向输送方向后方凸起的圆弧面状。并且,该第3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并且,即使是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带式输送机1,也能够防止输送带2的蛇行,并且能够减轻过分的张力作用于输送带2这样的情况,从而能够实现输送带2的耐久性的提高。
参照图17至图18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带式输送机1中,俯视观察时,尾侧带承载端部12在输送方向两侧的末端具有笔直部分52来代替凹陷状部分42,所述笔直部分52沿着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呈直线状地设置。
凸部分44与各笔直部分52的内端平滑地连续设置,各笔直部分52的末端面以与凸部分44的曲面状带承载面44a连续的方式形成为朝向输送方向后方凸起的圆弧面状。并且,该第4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结构与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并且,即使是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带式输送机1,也能够防止输送带2的蛇行,并且能够减轻过分的张力作用于输送带2这样的情况,从而能够实现输送带2的耐久性的提高。
并且,也可以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适当地进行组合。
另外,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构成带承载端部11、12的刀口部件可以是例如SUS、SS、无电解镀镍件、镀硬铬件、陶瓷、陶瓷涂层件等。
而且,例如虽然未进行图示,但为了抑制在输送带2与带承载端部11、12之间产生摩擦热,可以在带承载端部11、12的附近位置配设空气喷嘴,从该空气喷嘴对输送带2的背面供给空气。
另外,也可以是例如仅在头侧带承载端部11形成有凹部分33的结构、或者仅在尾侧带承载端部12形成有凹部分43的结构等。
而且,在带宽方向上互相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凹部分33、43的数量任意,可以根据例如输送带2的宽度尺寸或输送带2的材质等适当地设定。
另外,各凹部分33、43并不限定于俯视观察的大致矩形状且侧视观察的大致半圆形状,可以是其他的形状。
而且,头侧的凸部分34并不限定于由曲面状带承载面34a、上平面状带承载面34b和下平面状带承载面34c所构成的结构,例如如图19所示,如果存在避让角度,则可以是具有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倾斜的倾斜状带承载面34c的结构等。并且,虽然未进行图示,但尾侧的凸部分44也相同,如果存在避让角度,则可以是具有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倾斜的倾斜状带承载面44c的结构等。
另外,例如也可以是图20所示这样的具有头侧的水平带承载面34c或尾侧的水平带承载面44c的结构等。
而且,例如如图21所示,也可以是如下这样的结构:头侧带承载端部11具有板部11a和通过焊接等被固定于板部11a的末端面的圆轴部(以X为中心的截面为圆形的部分)11b,在该圆轴部11b上形成有多个凹部分33和多个凸部分34。并且,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使尾侧带承载端部12形成为同样的结构。
并且,当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未设置凹部分33、43的情况下,虽然不能实现摩擦阻力的减小,但是能够实现对输送带2的蛇行的防止和耐久性的提高等。
另外,也能够是头侧为刀口(谷形状)且尾侧为带轮的结构、和头侧为带轮且尾侧为刀口(山形状)的结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在沿输送方向输送例如小物件等物品的带式输送机中被利用。
标号说明
1:带式输送机;
2:输送带;
3:输送机主体;
4:带驱动构件;
11:作为带承载端部的头侧带承载端部;
12:作为带承载端部的尾侧带承载端部;
31、31a、31b、31c、31d、31e:板状部件;
32:突出状部分;
33:凹部分;
40:散热用开口;
41、41a、41b、41c、41d、41e:板状部件;
42:凹陷状部分;
43:凹部分;
50:散热用开口;
52:笔直部分;
W:物品。

Claims (6)

1.一种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式输送机具备:
能够回行的环状的输送带,其沿输送方向输送物品;
输送机主体,其具有与该输送带滑动接触的带承载端部;以及
带驱动构件,其使所述输送带回行,
所述带承载端部具有在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凹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带承载端部的凹部分具有散热用开口,所述散热用开口用于使因输送带和所述带承载端部的摩擦而产生的摩擦热朝向下方散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带承载端部由一个板状部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带承载端部由在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板状部件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输送机主体具有:
头侧带承载端部,其是位于输送方向前端部的带承载端部;和
尾侧带承载端部,其是位于输送方向后端部的带承载端部,
俯视观察时,所述头侧带承载端部在输送方向两侧的末端具有突出状部分,所述突出状部分以越是靠外端就越位于输送方向前方的方式呈倾斜状设置,
俯视观察时,所述尾侧带承载端部在输送方向两侧的末端具有凹陷状部分,所述凹陷状部分以越是靠外端就越位于输送方向前方的方式呈倾斜状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输送机主体具有:
头侧带承载端部,其是位于输送方向前端部的带承载端部;和
尾侧带承载端部,其是位于输送方向后端部的带承载端部,
俯视观察时,所述头侧带承载端部在输送方向两侧的末端具有突出状部分,所述突出状部分以越是靠外端就越位于输送方向前方的方式呈倾斜状设置,
俯视观察时,所述尾侧带承载端部在输送方向两侧的末端具有笔直部分,所述笔直部分沿着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
CN201280061265.1A 2011-12-29 2012-05-24 带式输送机 Active CN1039876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90287 2011-12-29
JP2011290287A JP5116875B1 (ja) 2011-12-29 2011-12-29 ベルトコンベヤ
PCT/JP2012/063310 WO2013099317A1 (ja) 2011-12-29 2012-05-24 ベルトコンベ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7635A true CN103987635A (zh) 2014-08-13
CN103987635B CN103987635B (zh) 2016-07-06

Family

ID=47676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1265.1A Active CN103987635B (zh) 2011-12-29 2012-05-24 带式输送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387990B2 (zh)
EP (1) EP2799371A4 (zh)
JP (1) JP5116875B1 (zh)
KR (1) KR20140064952A (zh)
CN (1) CN103987635B (zh)
WO (1) WO20130993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21218B1 (en) * 2018-02-06 2021-06-23 Radie B.V. Nose bar for a conveyor element and conveyor comprising such nose bar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53407U (zh) * 1980-09-09 1982-03-27
JPS60218208A (ja) * 1984-04-13 1985-10-31 Kanayama Kikai Kk ベルトコンベヤ
CN1039391A (zh) * 1988-06-05 1990-02-07 株式会社洋行 皮带输送机的转载装置
CN2092515U (zh) * 1991-03-21 1992-01-08 王洪民 带式输送机
JPH10109727A (ja) * 1996-10-02 1998-04-28 Anritsu Corp コンベア
JPH10167441A (ja) * 1996-12-16 1998-06-23 Bando Chem Ind Ltd ベルト駆動装置
US6367619B1 (en) * 2000-07-13 2002-04-09 Rexnord Corporation Conveyor nose bar
US20080202897A1 (en) * 2005-07-09 2008-08-28 Thomas Grabau Convey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70175A (en) * 1978-03-24 1979-10-0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Belt tracking system
JPS5753407A (en) 1980-09-17 1982-03-30 Kao Corp External preparation for skin containing extract of japanese toothache tree berry
NL8501251A (nl) * 1985-05-02 1986-12-01 Backus Sormac Sorteerinrichting.
JPH045453Y2 (zh) 1987-10-26 1992-02-17
US5605222A (en) * 1996-04-24 1997-02-25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Dual knife edge transfer conveyor
JP4497334B2 (ja) * 1999-12-03 2010-07-07 オークラ輸送機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
US6959803B1 (en) * 2002-12-18 2005-11-01 Span Tech Llc Self-tensioning conveyor
DE102008024314B4 (de) * 2008-05-20 2017-05-18 Bizerba SE & Co. KG Förderband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53407U (zh) * 1980-09-09 1982-03-27
JPS60218208A (ja) * 1984-04-13 1985-10-31 Kanayama Kikai Kk ベルトコンベヤ
CN1039391A (zh) * 1988-06-05 1990-02-07 株式会社洋行 皮带输送机的转载装置
CN2092515U (zh) * 1991-03-21 1992-01-08 王洪民 带式输送机
JPH10109727A (ja) * 1996-10-02 1998-04-28 Anritsu Corp コンベア
JPH10167441A (ja) * 1996-12-16 1998-06-23 Bando Chem Ind Ltd ベルト駆動装置
US6367619B1 (en) * 2000-07-13 2002-04-09 Rexnord Corporation Conveyor nose bar
US20080202897A1 (en) * 2005-07-09 2008-08-28 Thomas Grabau Convey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99371A4 (en) 2015-08-12
KR20140064952A (ko) 2014-05-28
JP5116875B1 (ja) 2013-01-09
EP2799371A1 (en) 2014-11-05
WO2013099317A1 (ja) 2013-07-04
US20140311876A1 (en) 2014-10-23
CN103987635B (zh) 2016-07-06
JP2013139313A (ja) 2013-07-18
US9387990B2 (en) 2016-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87663B (zh) 用于提供改进的定时输送机的系统和方法
JP5695026B2 (ja) 高摩擦ローラを備える合流コンベア
CA2571352A1 (en) Dual conveyor product conveying and accumulation system
JP2012224460A (ja) マグネットコンベア
CN103381950A (zh) 蛋传送带
JP6852057B2 (ja) ノーズローラ組立体
CN103987635A (zh) 带式输送机
ES2299728T3 (es) Sistema transportador con un dispositivo de deslizamiento entre dos transportadores de cinta y utilizacion de un elemento intermedio.
JP2009107764A (ja) コンベヤ乗り継ぎ装置
JP2018203460A (ja) 移載装置
KR101853435B1 (ko) 이송장치
JP2015189577A (ja) 供給装置
US8590696B2 (en) Transport apparatus
JP5439829B2 (ja) 整列搬送装置
CN114555492B (zh) 分支设备
JP6802564B2 (ja) 麺線切出し装置および方法
TWI306077B (zh)
KR101811198B1 (ko) 컨베이어 시스템의 이탈 방지 장치
JP5122020B1 (ja) ベルトコンベヤ
JP2005289585A (ja) ベルトコンベヤ
JP2010032285A (ja) 計量装置
US20220281689A1 (en) Modular conveyor belt link
JP6274550B2 (ja) コンベア間移載用コンベア装置
JP3605590B2 (ja) 穀粒用横送り搬送装置
JP2006306613A (ja) 蛇行防止コンベアベル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